浅谈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问题

时间:2019-05-12 00:58:0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谈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问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谈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问题》。

第一篇:浅谈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问题

浅谈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问题

孙源 谢洪忠

【摘要】从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来看乡村旅游业已成为正在兴起并迅速发展的旅游形式,乡村旅游对解决“三农”问题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也是乡村旅游发展的目标,本文对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行简单探讨,旨在为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提供一些建议。

【关键词】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问题,途径

一、引言

乡村旅游是传统农业与旅游业交叉的一种新型旅游形式,将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相融合,乡村旅游的开展,改变了农民传统的劳作收入方式,将农村劳动力向第三产业转移,向城镇转移,对于乡村生产生活环境、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质量、调整优化乡村产业结构、统筹城乡发展、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乡村经济发展和解决“三农问题”等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乡村旅游也必须要走可持续发展的路线,在开发和发展过程中要同时注重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经济效益的同时要注重环境保护问题、资源合理开发和使用问题、农民的利益问题,本文从这几个角度对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进行简单的探讨。

二、乡村旅游

乡村旅游是将农业生产、农业生活和生态环境三者合为一体进行的旅游开发,其基本形式是凭借城市周边地带的农村自然景观、田园风光和农业资源,面向城市居民开发的集观光、旅游、科普、建设、娱乐为一体的农业园区。2004年,在贵州乡村旅游国际论坛上,中国专家形成统一意见,认为我国的乡村旅游应包含三个方面:一是以独具特色的乡村旅游民俗文化为灵魂,以此提高乡村旅游的品位丰富性;二是以农民为经营主体,充分体现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享农家乐的民俗特色;三是乡村旅游的目标市场应主要定位为城市居民,满足都市人享受田园风光、回归淳朴民俗的愿望。

三、可持续发展

1、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世界旅游组织WTO 对“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定义是:“在维持文化完整、保持生态环境的同时,满足人们对经济、社会和审美的要求。它能为今天的主人和客人们提供生计,又能保护和增进后代人的利益并为其提供同样的机会。

旅游可持续发展核心是保证在从事旅游开发和旅游活动的同时,不损害后代为满足其旅游需要而进行旅游开发的可能性,使满足现代游客的寻求和满足旅游区居民的需求相统一。

2、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

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旅游的类型之一,也是乡村旅游发展的最终目标。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强调旅游活动行为模式优化,以避免对乡村旅游地生态和文化造成破坏,从而保证乡村旅游活动的长期生存和发展;它强调旅游发展与乡村环境的协调、旅游者与居民利益的协调、资源的当代与后代需要的协调,从而保证乡村旅游业的长期生存和发展。

四、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存在问题

1、吸引物 在我国,乡村旅游大多与当地民俗文化紧密相连,同一民俗地区,生活习俗与风格基本相似,难以形成独具特色的乡村旅游吸引物。

2、资金

乡村旅游地较难引进资金注入,投资者在注资时要考虑旅游资源的品质、投资规模与投资回报率等问题,而乡村旅游资源开发难度较大,投资回报周期较长,因此较难吸引投资者。

3、自然条件

乡村旅游当地的状况,包括旅游地与市中心之间距离、交通是否便利等都构成旅游者选择乡村旅游地时首先考虑的因素。离市区较远、交通又不便的旅游地自然不会吸引较多的旅游者前往。

4、环境

环境问题对乡村旅游开发地区的持续发展也构成了一定程度的威胁。一是乡村旅游活动本身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包括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地污染、噪声污染、旅游垃圾污染等;二是乡村旅游开发、建设和利用过程中对旅游区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三是超规模接待旅游者直接影响到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破坏景区生态环境。因此,保护环境对于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五、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途径

1、社区参与

1.1社区参与的内涵 社区参与旅游发展主要内涵是:从社区的角度考虑旅游目的地建设,以社区发展与旅游发展的互动理论指导旅游区的总体规划和布局,通过优化旅游社区的结构提高旅游流的效率,谋求旅游业及旅游目的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和最优化。

1.2社区参与旅游发展

在众多的旅游发展利益相关者中,旅游经营者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旅游者寻求旅游需求满足最大化;政府主管部门探求管理效益最大化,当地社区往往是被忽视的利益主体,社区居民处于旅游发展中的弱势群体,他们的地位被边缘化。可持续旅游发展要求顾及全面、均衡发展。社区旅游发展就是要解决社区与政府、社区与经营者、社区与旅游者的不对等地位问题,实现社区经济、社会、环境、文化效应的最大化。

对于乡村旅游而言,社区参与也就是让广大农民参与到旅游的开发和发展过程中来,发展乡村旅游可以帮助农民增收,解决部分农民就业问题,但是在发展乡村旅游业的同时,必须注重当地农民的意愿,保持当地的民风民俗,不能破坏农民的生活环境,这样,在发展旅游业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能够保障当地居民的利用,实现双赢。

2、循环经济

2.1循环经济的概念

循环经济是物质闭环流动性经济、资源循环经济的简称,是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目标,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3R”原则),它要求人类在社会经济中自觉遵守和应用生态规律,通过资源高效和循环利用,实现污染物的低排放甚至是零排放,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赢”。2.2旅游循环经济

旅游循环经济就是要在旅游业发展过程中,遵循循环经济理论,履行循环经济实践,以生态效率为目标,把旅游资源纳为一种稀缺性资源,按照生态规律,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和生态技术来组合和设计旅游产品,减少旅游环境污染,从根本上缓解旅游业、环境的矛盾,保护旅游资源和环境,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发展乡村旅游业也要注意对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不能过度开发资源,破坏环境,要高效循环合理利用资源,如今有很多循环经济发展带来效益的例子,如绿色种植、水资源循环利用、沼气利用等,既能够保护环境,也能够带来经济效益。

六、结语

乡村旅游是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的增长点和可能性,对于促进解决“三农问题”和新农村建设有重要的作用。因此,乡村旅游地开发具有特色的旅游吸引物、加强当地基础设施建设,吸引更多的游客能够带来较好的经济效益。与此同时,乡村旅游地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也成为了一个必须重视的问题,某些乡村旅游地极具特色,能够吸引很多游客,但是并没有长期发展下去,是由于只重视经济效益而忽略了环境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保护,因此在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急需重视资源和环境的循环可持续利用,并使社区居民参与到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来,这样才能使乡村旅游地同时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可持续的发展下去。

参考文献 [1] 黄淑梅.桂林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及对策.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7):8260-8261 [2] 唐克敏.乡村旅游业的三大门槛分享.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7):8262-8263,8302 [3] 黄大勇.乡村旅游开发中的环境问题与对策分析.生态经济,2007-10 [4] 赵航,王庆.乡村旅游与农民增收.乡镇经济,2007-12:36-40 [5] 汪德华,胡赛珠,陈颖.利用传统节庆文化发展乡村旅游.乡镇经济,2007-10:41-43 [6] 王晶亮.发展现代乡村旅游的作用与意义.安徽农学通报,2009,15(11):38,53 [7] 兰宗宝,苏晓波,莫彬,卢庆南.发展乡村旅游促进三农建设.广西农学报,2009.4 [8] 张轶璐.科学发展乡村旅游经济的途径.经济地理,2007.9 [9] 郑文俊,周志翔.可持续乡村旅游的基本特征及其实现途径.生态经济,2007-09:127-130 [10]龚海怒.“农家乐”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究.巢湖学院学报,2009,11(2):49-52

第二篇:关于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调研报告

关于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调研报告

乡村旅游作为前景广阔的朝阳产业,对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近期,笔者深入某县某村,就如何可持续发展乡村旅游,开展调查研究,广泛听取意见和建议,形成了一些初浅的认识和体会。

一、某村基本情况

某村距离某县城x.x公里,距离著名景区xxxx公里,距xx市区xx公里。国土面积x.x平方公里,耕地面积xxxx亩,林地面积xxxx亩,辖x个自然寨x个村民小组xxx户xxxx人。xxx基金会引入xxx公司投入了xxxx万开展文旅扶贫项目,建成了x家精品民宿、x家农家民宿、x家餐厅、x家体验工坊以及停车场、旅游厕所等一批基础设施,注册“xx好物”自有品牌,以品牌化、产业化打造生态农产品、手工艺品等特色旅游产品,通过技能培训和社区组织带动村民积极参与社区文化活动的同时丰富了乡村旅游内容。自xxxx年xx月项目建成以来,某村从一个闭塞落后、无人知晓的深山小村摇身一变成为了一个农文旅网红名片,快速成为了社会力量助力乡村振兴的一个成功范本。全村目前已实现各项增收累计近xxx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近xxx万元,带动全村xxx户xxxx人(其中有xxx户脱贫户xxx人)增收,其中“xxx”精品民宿自xxxx年正式营业以来,累计收入超过xxx万元,利润xxx万,利润运营团队分xx%,村集体合作社分xx%。

二、某村乡村旅游发展优势与经验

(一)精准定位,强化市场导向。

经过长时间的调研,xx基金会采取产业带动、文化激活、文旅切入等手段,帮助某村发展。一是瞄准优势产业,帮助优化升级。协助龙塘打造“xx好物”自有农产品品牌。同时,通过消费扶贫方式,带动某村合作社销售本地鱼酱酸、茶叶、玫瑰花等。二是瞄准本土文化,打造“非遗工坊”。充分挖掘刺绣和蜡染这一苗族世代相传的技艺,将传统技艺与现代审美相融合,比如蜡染布艺钱包、抱枕、桌垫等。龙塘成立了绣娘团,建立了非遗扶贫就业工坊,为游客亲身体验苗族文化提供了场所。三是瞄准高端都市人群旅游消费市场,在山顶建设精品民宿。改造示范民宿,引导村内村民自主经营农家乐、餐厅、工坊等,基本没有改变村子农户原来的生活习惯,没有过分强调商业化,既保持了乡村特有的“土味”和“野味”,也保持了乡村旅游资源的“原汁”“原味”。

(二)引进社会资本,解决乡村发展瓶颈。

xxx基金会为某村引入了融创公司资本,不计成本为某村建设了民宿和一些基础设施,投入建成的“xx山房”产权归村集体所有,xx%的纯利润划分集体,再由集体决定使用和分配方式。“xx山房”除店长和厨师是外聘的,管理和服务人员均来自村民。还利用企业平台优势,开展消费帮扶,购买农产品xxx多万元,让农户切实从中获益。

(三)引进专业团队设计运营,带领乡村旅游走进市场。

“xx山房”是由著名设计师xxx主持设计,引得不少关注和流量。山房建成后通过招标方式,引进专业团队运营,依托运营团队专业运作,以及其背后的xx家高端旅游团企业,系统地整合产品业态、推广乡村旅游品牌、开发主题活动等,将乡村旅游带进市场。

(四)构筑“数字乡村”,激活乡村振兴动能。

某村构筑“数字乡村”,成立了“数字乡村”指挥中心。某村的“数字乡村”搭建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实现村寨智能监控覆盖,加大增强了村民的安全感,加快了推进乡村治理能力和水平现代化的步伐;二是集合主流平台流量。与腾讯、抖音等大平台合作,成功吸引大量“粉丝”,将“流量”变为“留量”。

(五)培养本土人才,吸引有志青年“归巢”。

某村针对不同的人群和能力需求,策划组织了一系列人才教育培训活动,如针对合作社骨干的乡村旅游发展典型案例参访,针对留守妇女的苗绣、蓝染等非遗手工艺培训,针对乡村旅游发展所需的民宿、餐饮、体验、导赏接待服务等方面的技能等等,累计培训了xxx人次,初步建成了人才体系。在村寨项目落地和发展变化的吸引下,吸引了一些外出务工的青年人和大学生回乡创业,寻求更好的发展。

(六)资源条件优越,品牌和市场优势突出。

某村上通xx景区,下达某县城,交通便利,距离声名远播的xxxx仅xx分钟车程,它的海拔高度xxxx米,是天然的氧吧。某村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充分挖掘本土非遗文化资源和特色产业,有机植入乡村旅游中,既传承了传统技艺和农耕文化,又拓宽了群众增收渠道。

(七)合理分配收益,保障项目长期发展。

在项目收益分配上,充分调动项目受益户主动参与项目实施和管理,自主通过劳动获得收益,避免吃大锅饭,政策养懒汉。并充分给予合作社自主权,在保障受益户收益权不受损的前提下,可提留部分收益资金用于公益事业,其他用于分红,增强群众满意度。

(八)实行网格化管理,强化基层社会治理能力。

某村实行网格化管理,分片区管理寨子。在寨子中成立了“寨管委”,由指导员、包保员、主任、委员组成,对寨子的公益性岗位、宣传发动、环境卫生、公益事业、综合治理进行管理,各负其责,形成了“大事党当家,小事寨管家”的基层社会治理机制。

三、复制推广需解决的几个关键问题

(一)规划。

乡村旅游是一项长期的大工程,需要一个统一的、长远的规划,需要考虑很多因素,如资金投入、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市场需求、土地、资源等。在乡村旅游上应坚持规划先行,宜建则建、可建再建,不盲动、不冒进,精准定位、久久为功,要科学整体规划,防止“百村同貌”。要深度挖掘本土特色,开发特色乡村旅游产品,不能只有展示性的产品,没有深度体验参与的产品,不能仅限于拍照留念,没有“乐”趣。

(二)资金。

乡村旅游发展的资金投入是一个大问题。从考察数据上看打造xxx乡村旅游,共投入了近xxxx万,其中社会捐赠xxxx多万,政府配套xxxx多万。如果村寨基础条件差的,投入可能更多,不论是从社会捐赠还是政府配套,都是不小的数目,也是难点。要撬动、引进社会资金,不仅要考虑经济效益,更多的要考虑社会效益。支持乡村旅游休闲产业发展,初衷是增加农民收入,改变乡村环境。但问题的关键是,引进的一些社会资本可能与村民的利益联结不紧密,使农民不能得到实质性的利益。但乡村发展群众才是基础,因为他们最爱家乡,要激发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村民与乡村旅游融为一体,才能形成统一的乡村内涵。农民只有真正融入景区,参与其中,才能以主人翁的身份珍惜和投身振兴乡村开发与保护中。

(三)人才。

如何推广乡村旅游?如何运营?人才是关键。一是xx本地人才匮乏,依靠本地人才来运作乡村旅游项目,很难做出像样的旅游项目,必须要引进专业团队来包装运作项目,解决“谁来引路”的问题。二是项目运作后,外来专业团队要注重本土人才的培养,要有三年以上的陪伴期,让本土人才能深度融合到项目运作全过程,真正培养一批“有爱心”、懂农业、科技和管理的乡村旅游的主力军。三是要大力吸引外出务工青壮年农民返乡创业,特别是视野开阔、有一定创业能力的农民工、大学毕业生和军人,吸引有感情、有理想、有资金、懂管理原村里的致富带头人直接参与旅游开发。四是加强对口帮扶,特别是加强培训,让深山里的群众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思维,发挥主人翁精神,凝心聚力,营造良好的干事创业氛围。

(四)市场。

旅游产品开发也好、特色农产品开发也好,最大的风险是与市场需求不匹配,很可能面临产品滞销的问题,刚开始推出产品,政府和社会各界可能会不遗余力开展消费帮扶,产生一定收益,一旦帮扶撤销,仅靠零售很难达到长期稳定的收益。从某村的销售模式看,尽管销售收益数据很可观,但还是缺乏一套长效的销售体系,较为依赖xx公司、xx基金、政府的帮扶。所以我们在开发产品时,要做足市场调研,开发的产品既有本土特色,又符合现代审美和需求。但只有好的产品也是不行的,“酒香也怕巷子深”,产品还是要对接市场,特色农产品要形成订单合作,特色旅游产品要借助“大数据”时代之力,让“大流量”服务乡村。

(五)文化。

文化是乡村内涵所在,是吸引城市居民的关键。所以我们要充分挖掘本土文化历史、土特产或各种农副产品的各种传统加工技艺、农耕信仰和传说、农事活动经典山歌与农谚、手工技艺与农民艺术作品、传统农耕体验、传统节日、生态农业系统和景观、古村寨保护、文艺展示等等。

(六)环境。

往往乡村旅游注重人居环境、道路设施等硬环境建设,忽视服务、风气等软环境治理。比如倒票黄牛、宰客、服务差,这些在大景区屡见不鲜,也出现在一些乡村旅游中,这就大大的影响游客们观赏乡村美景的心情了,让人感觉不到这是在乡村,从而丧失了乡村旅游的独特价值,因此软环境的治理也是关键,要注重保持农民淳朴本色。

第三篇:贵州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探析

贵州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探析

摘要:近年来,贵州民族地区的乡村旅游发展迅速,成为贵州整个旅游产业发展的生力军,引起了国内外旅游界的高度重视。在发展中,有的地方出现了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如何认识和处理好这些问题?本文认为关键在于处理好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的关系,并采取一些相应措施就能促进贵州民族地区乡村旅游走上可持续发展的正确道路。

关键词:贵州;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

中国分类号:F592.3.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6959(2010)01-0096-07

贵州,地处中国西南的云贵高原,土地面积17,65万平方公里。全省近3800万人口中少数民族占38%,其中苗、侗、布依、水、瑶、彝、土家、仡佬等世居的少数民族达17种之多,在各民族的生活方式与生产方式中蕴藏着久远的历史传统与多样性的原生文化,堪称文化千岛。近年来,贵州民族地区的乡村旅游发展迅速,成为贵州整个旅游产业发展的生力军,引起了国内外旅游界的高度重视。但是纵观近今几年贵州乡村旅游的发展,发展迅速之余,有的地方出现了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这些问题的表现何在?如何处理?才能使民族地区的乡村旅游走上可持续发展的正确道路,本文对此进行探讨。

一、贵州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发展的成就

在发展民族地区乡村旅游方面,贵州在全国比较是走在前列的省份之一。1982年,黄果树瀑布景区附近的布依石头寨率先开展乡村旅游。随后,黔东南上郎德、青曼、西江苗寨等7个少数民族村寨相继开展了民族村寨旅游。1991年贵州率先在全国提出了旅游扶贫的理念,其内涵就是推动乡村旅游特别是民族地区的乡村旅游以促进扶贫开发;1992年贵州省又确定了以旅游促进对外开放和脱贫致富的旅游业发展方向,把以旅游促进对外和脱贫致富作为全省旅游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并纳入了贵州省旅游业八五、九五计划和到2010发展目标之中。在《贵州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又提出:把乡村旅游作为全省旅游业发展的重点,按照实施旅游精品战略的要求,把人与自然高度民主和谐、民族民俗文化保护与体验的乡村旅游发展成为旅游新亮点。近几年来,贵州省旅游局选择了一批旅游资源品位与价值高、对旅游者有相当吸引力,具有较好可进入性的村寨作为乡村旅游示范村寨,在发展思路、资金、项目等方面予以重点扶持,其中主要也是民族村寨,首批推出了雷山凯里巴拉河苗族村寨群、贵定音寨布依族村寨群、黎平肇兴侗族村寨群、赤水丙安古镇等12个民族村寨群和古镇,实施通过乡村旅游

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示范项目。贵州全省乡村旅游的发展始终突出多民族文化特色,努力打造民族村寨旅游精品,全省第一批开展乡村旅游的8个村寨都是少数民族村寨,具有浓郁的民族文化特色,特别是多彩贵州大型系列文艺活动推动了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有力促进了民族村寨旅游的加快发展。2008年全省评审出362家规范化的乡村旅舍。黎平县肇兴侗寨等民族村寨己发展为具有世界影响乡村旅游精品,并通过在学校开设少数民族歌班、戏班,将少数民族歌舞列入当地中小学教学课程等途径,夯实以民族文化为灵魂的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基础。通过积极争取,国家旅游局、世界旅游组织和世界银行把贵州作为发展乡村旅游的联系点和观察点。2004年至2006年,贵州省连续举办了三届乡村旅游国际论坛,贵州发展乡村旅游以特取胜,以质取胜、保护第一、原真性、促进人类公平发展等理念,得到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及国内外专家的广泛认同。与此同时,贵州省还先后与法国、爱尔兰、新西兰、奥地利、美国、日本、意大利、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在乡村旅游规划、示范项目、市场开发等方面进行了多方面的合作:与挪威政府合作,在贵州联合建立了4个村寨生态博物馆;与新西兰政府合作,在巴拉河流域开展乡村旅游示范项目建设,形成了一套与国际接轨的乡村旅游标准体系;继续与世界银行合作,贷款6000万美元用于文化与自然遗产保护与发展项目以及乡村旅游接待设施建设。2008年贵州省乡村旅游接待旅客2930.79万人次,占全省旅游接待旅客的35.95%,乡村旅游总收入超过105亿元,占全省旅游总收入的16.1%,其中具有民族特色的乡村旅游占总数的80%以上。贵州民族地区的乡村旅游已成为旅游产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方面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

二、贵州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

贵州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从可持续发展的视角分析,也存在着以下制约因素:

(一)微观规划滞后,开发存在盲目性。

贵州的乡村旅游的宏观规划在全国比较,是搞得比较好的。2006年,贵州就编制完成了《贵州省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将消除贫困、保护遗产、促进发展的理念贯穿其中,成为全国第一部省级乡村旅游规划。近几年来,贵州省制定了《贵州省乡村旅舍等级评定与管理》、《贵州省乡村旅游区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试行)》、《贵州省乡村旅游标准体系》等标准,为引导乡村旅游向产业化、精品化、品牌化方向

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在微观规划即乡村景点规划上就相对滞后了。有的村寨在缺乏规划和策划的前提下,盲目开发旅游项目,只重规模、不讲质量,产品层次较低,缺乏对游客的吸引力,没有发挥乡村旅游应有的效应。有的未进行统筹安排,由经营者进行盲目的投资与开发,造成资源、人力、财力、物力的巨大浪费,甚至于造成旅游资源的破坏和一些不可挽回的损失。尤其是一些乡村盲目追求旅游业的发展,破坏性的建设以及无规划的道路、餐馆、娱乐场所建设,占据了农村大量的农田,致使耕地面积逐年的减少。一些游客的随意采摘与践踏,也使得乡村旅游地的植被遭到严重的破坏。

(二)文化内涵挖掘不够,产品特色不突出。

贵州民族地区旅游资源类型多样,各民族的民族特色、地域特色都相当明显,有利于各地发挥优势形成乡村旅游特色。但在开发过程中有的地方由于过度强调经济效益,忽视对于民族文化深度的挖掘,因而开发存在盲目性,民族文化特色弱化,民族文化的物质文化、非物质文化特色双重流失。有的地方盲目模仿城镇的建筑风格,甚至在村民的装束打扮和娱乐方式方面也盲目追求城镇风格,缺少民族文化内涵较深的特色旅游项目,有些农家乐主要就是打麻将,更有一些地方在乡村旅游发展中,为了吸引游客,不惜伪造民俗民风,这种做法所付出的代价就是乡村民族文化多样性和特色性逐步消失,最终失去民族乡村旅游的吸引力。此外,在乡村旅游发展的过程中,对于民族文化的肤浅理解也进入旅游项目设计中,观赏变成走马观花,参与变成了观看表演,体验变成了同质化的重复经历。大量外来游客对民族旅游地的文化冲击,使一些民族村寨旅游出现城市化、趋同化的倾向,影响了民族旅游产品的魅力,最终导致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受到严重威胁。#p#分页标题#e#

(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游客的回头率低

乡村旅游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当重要,从交通条件来说,城市近郊或风景名胜区的周边地带乡村旅游的开发优势较为突出,但有一些民族村寨交通条件暂时还不具备的仍匆忙上马,结果由于无交通优势和客源基础,收益甚微。有的地方由于不具备完善的生活垃圾处理系统,众多游客给农村带来大量的不可降解的废弃物质,还有的村寨道路、停车场、卫生间、电话等公共设施简陋,宾馆、饭店等食宿设施条件差,通讯信号差等问题导致乡村旅游地接待水平不高。近年来,自驾车游发展迅速,而一些乡村的道路设施不完善,旅游车辆通行不畅,这些都成为民族地区乡村旅游游客的回头率低的因素。

(四)旅游供应链尚末形成,影响经济效益的提高。旅游供应链是指为了更好地提供旅游服务,在旅游者、旅游景点、旅行社、交通运输部门、酒店等部门之间形成的一条以服务传递为主要内容,包括旅游产品设计、生产、组合、销售以及支持旅游者来到旅游目的地并进行各种旅游消费行为的供应链。贵州民族地区的乡村旅游供应链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各方面的协调配合还相当不够,导致乡村旅游分散经营、各自为战、规模零散、无序竞争等问题突出。而乡村旅游本身具有发展潜力大、关联度高、带动力强等产业特征,各个要素彼此依赖性强,哪一方面缺失或不完善,都会直接影响到乡村旅游的综合接待能力,甚至影响到乡村旅游的持续发展。

(五)旅游环境容量超载,生态环境破坏严重。

基础条件较好的一些地方,由于乡村旅游开发的初步成功促使经营者片面追求经济利益,无视旅游环境容量和生态环境的保护,越来越多的游客蜂拥而来,车辆、人流众多,碾压、践踏农田草地、随意丢弃垃圾等行为使环境不堪重负,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破坏。有的旅游村寨村民的生态文明意识、环保意识淡薄,对生态旅游资源保护的意识不强,缺乏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再加上旅游者素质参差不齐,大多数旅游者生态环保意识欠缺或淡薄,对于乡村旅游点的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

上述现象所产生的严重后果会制约贵州民族地区乡村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应当引起高度的重视。

三、实现贵州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一)努力提高民族地区乡村旅游的综合效益

乡村旅游的发展决定于其综合效益的高低,乡村旅游的综合效益主要由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三大效益构成。其中,经济效益是乡村旅游开发的重要拉力,起主导作用;生态效益是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和物质基础;社会效益是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成果及再发展的持续动力。三大效益都是乡村旅游的综合发展不可或缺的条件。乡村旅游的综合效益理论的研究旨在以协调和权衡的方式化解各效益间的矛盾,从而促进共同发展,并在尽量不牺牲或少牺牲其中的单个效益的前提下,实现综合效益的持续化和最大化。民族地区在发展乡村旅游过程中应立足提高由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统一协调而形成的综合效益。综合效益的目标则包括三方面:社会效益目标民族团结、社区和谐,即发展旅游增

进对村寨社区的民族团结、促进社会和谐;生态效益目标生态良好、环境友好。即发展旅游促进生态链的恢复和生态环境的保护;经济效益目标旅游扶贫、农民增收,这个三个目标的协调与统一就是综合效益的最终目标。

(二)积极探索民族地区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

贵州民族地区观光型、体验型、休闲型等乡村旅游的业态均已存在,并已创造出一批相当有创新价值的发展模式,如雷山县郎德景区以村民参与、按劳计酬的工分制分配方式,促进了与以苗寨文物和苗族歌舞表演为资源依托的旅游业快速发展;江口县政府+村委会+农户的云舍模式;黎平县公司+村民的地扪模式等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的运行带动了当地乡村经济的发展,综合效益都相当可观。但是。有的民族旅游村寨由于没有科学系统的经营和周密策划,乡村旅游资源的盲目开发,缺乏经营新观念,形不成链式服务,旅游活动单一,从而导致贵州一些民族地区的乡村游面临着开发后勉强维持的局面。因此,为了促进民族地区乡村旅游的进一步发展,就要创新体制,探索多种运行模式,要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原则,特别要深入研究选择最适合各地不同民族风格的创新发展模式,例如,政府主导型发展模式、生态友好型发展模式、城乡互动型发展模式、社区参与型发展模式、外向开放型发展模式等,以科学的管理模式提高民族地区乡村旅游的水平。

(三)深入挖掘民族地区旅游村寨的文化内涵

近年来以多彩贵州风为标志的民族民间文化活动的成功实践,充分展示了蕴藏在乡村旅游点的民族歌舞资源,使各乡村旅游地的特色文化资源普遍得到开发利用,并在开发中得到保护,增强了村民们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激发了他们热爱家乡、建设美好家园的激情。这充分说明,深入挖掘民族地区村寨景点的文化内涵,努力体现乡村旅游景点问的差异化、特色化和多样化意义之重大。从根本上分析,现代旅游是一种高级的生活方式,是旅游者为了了解不同的地域文化、民族文化而进行的审美活动,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旅游的根本,文化促成了旅游,没有文化就没有旅游。结合乡村秀丽的自然旅游资源,深入开发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旅游资源,是民族地区乡村发展的生命力之所在。要通过文化与旅游结合,组装配套、相互推进,体现民族地区乡村旅游的特色和优势。

(四)认真做好民族地区旅游村寨规划

村寨是民族地区发展乡村旅游的主要载体。因此,要坚持因地制宜、特色突出、布局合理、发展

协调的原则,在充分考虑资金条件、市场条件、环境容量的基础上,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生态保护规划等相关规划,从村寨独特的自然资源、产业资源、生态资源和民族资源出发,精心编制各具特色、切实可行的旅游村寨规划和策划方案。一经编制成功,就要严格执行,要通过系统规划,有机整合乡村旅游资源,认真科学地策划好旅游开发项目,使乡村旅游产品具有较高的文化品味和特殊的艺术格调,改变目前乡村旅游产品结构相似、档次不高的状况。#p#分页标题#e#

(五)通过塑造民族村寨形象实现品牌提升

品牌就是竞争力,是乡村旅游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民族地区乡村旅游的成功发展有赖于民族村寨的鲜明形象和主题。贵州民族地区村寨具有丰富的文化资源,为塑造形象实现品牌提升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不同的民族村寨包括有不同的文化形态,发展的途径各有千秋,关键在于如何寻找突破口形成自己的品牌,贵定县音寨金海雪山品牌塑造的成功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值得认真总结。民族地区乡村旅游产品开发要重视打造乡村旅游的精品、名品、优品,形成一套完整的乡村旅游产品体系,通过旅游活动策划、产品线路包装,集中打造品牌形象,进一步整合资源来提升竞争力。

(六)推行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品质认证制度

目前,全球性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标志生态旅游认证即绿色环球21(Green Global 21)的推行对旅游业的生态旅游认证起到重要的作用。不少国家在促进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方面也开始效仿,并实施了乡村旅游品质认证制度。目前为止,我国既没有制定有关乡村旅游的法律法规,也缺乏一套完善的乡村旅游认证体系,由此也引发了一系列的问题,严重影响了我国乡村旅游业的持续、健康发展。虽然目前,国内很多地区出台了一些有关乡村旅游的行业标准,但都缺乏系统性。例如,北京市制定了《北京市郊区民俗旅游户服务质量划分与评定标准》、《北京市乡村旅游民俗村标准》,贵州省制定了《贵州省旅游村寨评价分级标准》、(贵州民居旅舍、乡村旅馆等级标准》并已实施,等等。因此,借鉴国外乡村旅游品质认证的成功做法,建立适合贵州多民族省情的乡村旅游品质认证体系迫在眉睫。我国旅游业在经过20年的高速发展之后己逐渐走向成熟,旅游者对旅游的认识也逐渐加深,旅游活动由娱乐观光型转向休闲渡假型,旅游目的地也由城市转向乡村。作为旅游业的新兴发展产业一乡村旅游,也正走向市场,为扩大旅游业的发展开辟新天地。在 这种情况之下,急需通过乡村旅游品质认证这种公开、公正、公平的方式对乡村旅游贴签正名,从而提高民族地区乡村旅游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乡村旅游的认证满足了乡村旅游业发展到现阶段的内在需求,能够保障生态乡村旅游业的健康发展。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可以考虑将程序规范与性能达标相结合,国际化与本土化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具备市场营销的功能为基础,以法律效力为保证,兼顾动态调整,并适时实施修订。

(七)构建各方利益主体共同参与资源保护机制

乡村旅游的利益相关者主要包括:地方政府、当地农民、旅游企业、旅游者等。这些利益相关者在民族地区的资源开发中都具有各自的利益取向,但资源开发保护是实现各自利益最大化的前提和基础。也就是说,各利益主体必须在资源保护基础之上实现民族旅游区经济、社会、生态三大效益协调发展,才能实现各自的利益目标。因此,他们都承担着不同的社会责任,扮演着不同的社会角色。①当地政府既是一个游戏规则的制定者,也同时扮演着管理者、生态保护倡导者、民族旅游区发展的支持者和旅游企业监督者等多重复杂的角色。在旅游资源保护和开发中,涉及到不同级别的政府和不同利益团体与个人。利益驱动性会使政府在旅游规划决策时,特别是对一些民族敏感区和脆弱区行不违法但是不合理的旅游开发,造成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的短期经济行为,引起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资源配置的低效和无序,导致乡村旅游的标签化。②当地农民既是利益主体,也是载体。随着乡村旅游业规模的扩大,乡村旅游对当地环境和民族文化带来的负面影响与日剧增,旅游地居民的主客关系也开始发生转变,甚至发生抵触和冲突。在这种情况下,当地农民对维护文化的自然性和原生性以及保护环境的参与性表现得更为被动。因此,当地农民角色与其他利益相关者角色之间既是共同利益合作的过程,也是各自利益冲突的过程。③旅游企业发挥着双刃剑的作用。一方面为乡村旅游民族文化环境系统注入新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以及能量;另一方面以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为原则,造成环境资源的破坏甚至是恢复的不可逆转性。因此,旅游企业尤其应遵循企业伦理道德,坚持环境影响最小化,处理好旅游收益和环保补偿的关系。同时,旅游企业与农民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互利互惠、良性循环的,尽可能地降低冲突。旅游企业要让社区居民分享旅游发展带来的利益,以切实保障社区参与和利益分配,进而调动参与旅游发展的积极性和能动性。

农民的参与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游企业的低成本运作,并增加生态旅游产品和服务属性中的原生性文化氛围,增强旅游产品的魅力要素。④旅游者相对更为遵循旅游生态伦理,具有较强的环境保护意识,对保护区或乡村旅游区的环境保护具有责任感。此外,旅游者还应当造福当地社区农民,保持对地文化的尊重和敏感,并真实地反映当地文化价值观。总之,民族地区乡村旅游的开发只有在兼顾各方利益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各方利益主体参与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开发与保护的积极性,才能促使各方承担相应的责任,履行相应的义务,共同促进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地可持续发展。

(责任编辑:周真刚)

第四篇:旅游可持续发展

学科:旅游概论

教授年级:高一

学校:

教师姓名:

章节名称:6.3旅游可持续发展

计划学时:45分钟

教学内容分析:旅游可持续发展这一节课时属于《旅游概论》这门课,它是针对高一年级的基础和接受能力而开设的。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和旅游有关的其他要素,这为过渡到本节内容的学习起到了铺垫作用。

学习者分析:我们这个班的基础一般,但是上课比较积极,参与性比较高,所以这节课我会以讨论法以及提问的方式让学生自己去理解、思考,以加深学生的印象。

教学目标:

1、掌握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及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2、了解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教学重点及解决措施:重点,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拿出两组图片进行对比,引导学生的想象力

教学重点及解决措施:难点,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小组讨论的方式,选出小组长进行讲解,之后我来补充完整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首先,我会用2分钟时间给大家进行一个回顾复习,让学生巩固上节课所学的的内容以及重点内容进行复习,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印象。

二、学习新课

我会用3分钟的时间先进入新课导入,从一次性筷子切入提出问题:你和家人使用过一次性筷子吗?你知道一次性筷子是怎么制成的?使用一次性筷子有何危害?

观看ppt,引导学生思考这一流程图:一次性筷子大量使用——生产商为了牟取利益大量生产——森林资源锐减——土地荒漠化——危及人类自身的生存在此基础上结合教材内容启发学生思考。

接下来会用30分钟的时间讲授新课。首先提问:当今世界人类面临哪些全球性的重大问题?回答:在当代,人口过快增长,自然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已成为全球性的重大问题。这些问题 不仅制约当代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而且对子孙后代的生存发展构成严重威胁。总结:保护旅游环境刻不容缓。那么我们应该走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呢?学生回答: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教师:说得很对,那么什么是可持续发展呢?总结出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可持续发展强调的是环境与经济的协调,追求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其核心思想是健康的经济发展应建立在生态可持续能力、社会公正和人民积极参与自身发展决策的基础上。它所追求的目标是既要使人类的各种需求得到满足、个人得到充分发展,又要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不对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威胁。再由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引导出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旅游可持续发展是指以资源和生态环境承受能力为基础,以符合当地经济、文化发展状况和社会道德规范为标准,以实现旅游资源的永续利用,促进旅游发展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为目标的发展思想和发展道路。

接着,让学生自己阅读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目标:(1)保护生态环境、生态资源不受污染和破坏。(2)满足旅游者高质量的体验和阅历的需要。(3)实现强持续性效率。

(4)建立一套旅游生态持续性评价体系和市场管理机制,实现规范化和科学化发展。

(5)建立人与自然多方面的协调关系,保护旅游地的生命力和多样性。(6)保障旅游地居民的生活质量和旅游地文明的公平发展。

和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和方法:

(1)坚持以保护为主,保护、开发、利用三统一的原则。(2)适度、合理、科学的开发资源,有效地利用和节约资源。

(3)合理进行功能分区,有序的确定区域和生态旅游路线,积极探索和开发与可持续发展原则相协调的旅游形式和旅游产品。(4)实施生态恢复和保护措施。

(5)要遵守“区内旅游,区外服务”的原则,制定一套整可持续发展的标准和规范。

(6)科学的确定旅游的容量

(7)启动生态环境的治理和试点示范工程(8)加强环境管理,增强环境意识。(9)制定生态旅游环境规划。

(10)制定切实可行的推进旅游持续、健康发展的法律法规。

两块内容。阅读好后,我再用讲授法,对以下两块内容进行逐一的讲解,让学生容易理解。

对于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1、建立完整的服务产品体系

2、形成严格的管理体系

3、构建新型的绿色体系

这块难点内容,我会采用小组讨论的方法来分析。首先,按三点措施把同学分成三组进行讨论,然后每组选一位代表,对刚才讨论的结果进行讲解分析。最后,我再对三点措施进行讲解补充,让学生加深印象,容易理解。

三、巩固练习

用5分钟时间对课上的两大块内容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概述和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措施进行巩固复习,让学生更深层次理解内容,帮助记忆。

四、课堂小结

用5分钟时间来小结,可持续发展是要求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相互协调一种战略思想,而旅游可持续发展要求人们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处理好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关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施旅游可持续发展战略。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希望我们共同努力,真正把可持续发展思想落实到实践中去。

板书设计

第三节

旅游可持续发展

一、旅游可持续发展概述

1、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2、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3、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4、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和方法

二、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1、建立完整的服务产品体系

2、形成严格的管理体系

3、构建新型的绿色体系

教学反思

第五篇:全域旅游视角下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思考

全域旅游视角下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思考

[摘要]目前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乡村旅游已经进入了飞速发展的时期,但也存在产品单

一、缺乏特色,基础设施薄弱、可进入性差,专业人才缺乏、经营规模小、产业链短等问题。本文基于全域旅游视角,从政策体制、产品升级、产业融合、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人才培养、营销创新等方面提出乡村旅游发展对策,以期促进全国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关键词:全域旅游;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

一、全域旅游与乡村旅游的概念

(一)全域旅游

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在其《全域旅游大有可为》的讲话中对全域旅游做出了这样界定的:全域旅游是指在一定区域内,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通过对区域内经济社会资源尤其是旅游资源、相关产业、生态环境、公共服务、体制机制、政策法规、文明素质等进行全方位、系统化的优化提升,实现区域资源有机整合、产业融合发展、社会共建共享,以旅游业带动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一种新的区域协调发展理念和模式。简单来讲就是将一个区域整体作为一个旅游目的地来运作和建设,实现景点和景区内外一体化的大旅游。

全域旅游要求各行业积极融入其中,各部门齐抓共管,当地居民共同参与,充分利用目的地全部资源要素,为前来旅游的游客提供多时空、全过程的体验产品,从而全面地满足游客的全方位、多层次的体验需求。总而言之,全域旅游作为旅游发展的新方向,不再一味追求旅游数量的增长,而是注重旅游质量的提升。全域旅游应当立足区域旅游资源特色,以市场用户需求为导向,进行旅游产品升级;充分运用“旅游+”和“+旅游”思维,实现旅游产业融合和业态创新。

(二)乡村旅游

国内学者基于不同的研究角度,对乡村旅游概念的认识不同。王兵(1999)认为乡村旅游是以农业文化景观、农业生态环境、农事生产活动以及传统的民族习俗为资源,融观赏、考察、学习、参与、娱乐、购物、度假于一体的旅游活动。杜江、向萍(1999)认为乡村旅游是以乡野农村的风光和活动为吸引物,以都市居民为目标市场,以满足旅游者娱乐、求知和回归自然等方面需求为目的的一种旅游方式。林刚、石培基(2006)通过对已有乡村旅游概念的定量分析,将乡村旅游定义为发生在乡村地域,以乡村田园风情、农业生产活动、农家生活和民俗文化等自然和人文景观为旅游吸引物的休闲、观光、游览及度假活动。关于乡村旅游的定义不一,但从以上概念可以看出,乡村旅游是发生在乡村地区的旅游活动,是旅游方式之一。

乡村旅游具有乡村性、文化性、生态性以及体验性,其中,乡村性为乡村旅游的本质特征。乡村性的内涵体现在地域条件、旅游资源特性、社区参与、旅游产业本地化以及可持续发展等方面。

二、以全域旅游理念指导乡村旅游发展的必要性

(一)乡村旅游是发展全域旅游的重要发力点

在2016年国家旅游局工作会议上提出全域旅游的发展理念下,乡村旅游成为最易实现全域旅游实践进程的旅游形式,而乡村无可厚非是全域旅游非常重要的载体,而且是实践全域旅游最佳的地理空间。乡村旅游较之景点旅游有其得天独厚的天然优势,其未遭破坏,未受污染,较易规划。一方面,乡村地区的旅游资源、产业体系、服务设施、参与主体等符合全域旅游的发展特点。另一方面,乡村地区的地域范围较小,有利于统筹全局,把握旅游各个方面的协调发展,从而更好地践行全域旅游的发展理念。即从实践的角度,以乡村作为全域旅游目的地,其无论从空间还是可行性上均最为适宜。

(二)全域旅游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理念指引。

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的出发点大多数出于“脱贫”,而“脱贫”这一目的自然会把经营的矛头指向短时间内大量获取经济利益,很显然这种经营方式无法实现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全域旅游这一理念的提出对于乡村旅游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引导作用。目前,我国乡村旅游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正在面临着来自各个方面的挑战,如何有效解决乡村旅游在发展过程中的问题,是乡村旅游升级发展的关键所在。全域旅游强调旅游综合协调、系统科学发展,以全域旅游作为新的理念指引,有利于乡村旅游的提质增效。

(三)乡村旅游是实现全域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1页,共7页

乡村旅游在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缩小城乡差距、促进美丽乡村建设方面有着重要作用。而在全域旅游的背景下,发展乡村旅游可以优化整合和合理配置农村资源,改善乡村基础设施条件及配套服务水平,营造生态、宜居宜业宜游的乡村环境,很好地契合了全域旅游的发展要求,为全域旅游的实现发挥了一定作用。

三、当前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尽管全国各地的乡村旅游发展迅速,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目前仍存在着不少的问题,导致乡村旅游持续发展面临困境。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旅游产品单一,缺乏特色

乡村旅游数量众多,但乡村旅游产品单一,基本上都停留在农家采摘垂钓、农家饭菜、棋牌娱乐上,很难突出乡村旅游的“乡村性”和每个乡村当地的民族特色、乡村文化和乡土民俗等,浓浓的乡情或乡愁很容易被淹没。乡村的悠久历史、原生态的农耕文化、手工技艺的传承者、特有的民俗,这些都是乡村旅游最具吸引力和最能体现乡村性的地方,它们的缺失,造成了乡村资源的巨大浪费。产品创新不足,尚未充分融入商务、研学、康体运动、中医药养生等活力元素,难以满足日益多样化的旅游市场需求。娱乐活动少、活动方式单一且雷同,缺乏创新性,让旅游者来过一次不想来第二次。

同时,旅游项目很容易被复制或模仿,旅游产品雷同现象尤为普遍,给游客一种不悦的“相似感”,逐渐减少游客对乡村旅游的好奇心,大大减少了游客的数量。亟需深入挖掘乡村旅游的特色,跳出传统的乡村旅游开发模式,避免千村一面的局面,真正体现“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

(二)旅游基础设施不完善,可进入性差

基础设施是地区经济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是各项现代产业发展的基石,更是实现旅游业持续发展的保障。但乡村旅游基础设施不完善,如公共交通系统不完备,可进入性差;住宿、餐饮和娱乐方面安全与卫生状况不容乐观,大多仍停留在家庭服务的水平上,很难吸引高端消费人群到乡村进行旅游体验。作为旅游可持续发展的保障,旅游基础设施的不完善极大地影响着乡村旅游的接待能力和乡村旅游目的的形象。

(三)旅游专业人才缺乏,经营管理不够规范

乡村旅游以农业和农村为基础,从业和经营管理人员主要为农户,大多采用

第2页,共7页

传统的经营管理理念,缺乏现代化的管理理念、科学合理的经营方式以及专业化、高素质的综合服务能力去满足顾客的需求。不周到的服务,往往使游客慕名而来,失望而归。同时,在“互联网+”和“旅游+”的时代背景下,乡村旅游的个体农户缺乏宣传营销意识,依然停留在等客上门的阶段,对外宣传较少。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乡村旅游的发展。

(四)旅游经营规模小,旅游产业链短

乡村旅游大部分地区缺少整体规划,大多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经营,规模小,较为分散,与周围景点缺乏有机联系,这极大拉低了乡村旅游的层次。缺乏信息的有效沟通,使得相邻乡村旅游发展产生了恶性竞争,带来两败俱伤的后果。同时,乡村旅游是一个融合度极高的产业,它不仅涉及旅游六要素(吃、住、行、游、购、娱),更涉及第一产业的农、林、牧、副、渔,第二产业的加工业(农产品的加工和农村特色手工艺品的加工),第三产业的交通运输、服务等。然而,乡村旅游与其他产业融合度并不高,不能形成良好的产业互助,旅游产业链短,需要延伸旅游产业链,提高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度。

四、全域旅游背景下乡村旅游发展对策

(一)更新乡村旅游开发理念,丰富乡村旅游产品

全域旅游是一种新的发展理念,它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理念为指引,打破地域界限和行政分割,注意发挥旅游产业的核心优势,培育区域旅游的增长极。全域旅游要求将乡村旅游与其他旅游形式相融合,规划、整合和合理利用区域旅游资源,丰富乡村旅游产品。

基于“创新”的发展理念,乡村旅游的发展要突破传统乡村旅游模式,创新乡村旅游形式,适时引入文化创意,因地制宜的发展民宿旅游,从而更好留住游客,让游客深入体验乡村旅游的乡土性和原真性。比如,开展农耕生活体验项目,让游客亲身经历稻谷的播种、管理和收割,果蔬的种植和采摘的过程。

基于“协调”的发展理念,乡村旅游要逐步完善旅游基础设施,提高乡村旅游服务质量,促进乡村旅游软硬件的协调;要不断培育乡村旅游地域特色,实现景区内外的协调。比如,按照宜居、宜业、宜游的标准,推进农村的厕所革命,营造干净、舒适的卫生环境。

第3页,共7页

基于“绿色”的发展理念,乡村旅游发展应注重保护农业和农村的生态环境,积极开发绿色、有机、无污染的乡村美食,在游客体验种植、采摘食材乐趣的同时可以品尝到农家菜的别样味道。同时,以自然、优美、干净、清新的乡村环境为依托,积极开展养生康疗乡村旅游项目。

基于“开放”的发展理念,乡村旅游要打造大旅游的格局,实现乡村旅游区域化协调发展。

基于“共享”的发展理念,乡村旅游要充分调动村民参与的积极性,实施乡村旅游发展成果全民共享,全民共同参与乡村旅游的全过程。

(二)体制创新改革,政策引导发展

旅游业是综合性产业,涉及面广,包括当地社会、文化、生态环境、经济等方方面面,其中的利益关系也错综复杂,要实现多方面的共同发展目标,政府必须牵头,对全域旅游建设发展提供保障。全域旅游视角下,乡村旅游对体制机制的顶层设计以及政策的引导支持要求更高。一方面,应当进行体制创新改革,理清旅游部门与其他相关部门的关系,积极与其他相关部门进行合作,共同建设乡村旅游综合协调发展机制、综合协调管理机制、综合执法机制以及乡村旅游综合管理平台。另一方面,应当提供财政政策支持,统筹各项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以政策引导多规合一,将乡村旅游项目建设用地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以及计划合理安排,将乡村旅游总体规划与其他相关规划进行充分对接。

(三)转变经营机制,完善乡村旅游产业链

在全域旅游的视角下,乡村旅游要融合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延伸和拓宽乡村旅游产业链。比如,跟第一产业农业深度融合,打造乡村旅游新业态(农业劳动方式体验项目、农田风景游览观光项目、农产品采摘项目等);跟第二产业加工制造业深度融合,打造乡村美食特色旅游纪念品、乡土风情手工艺品;跟第三产业交通运输、信息、金融、服务等相融合,以科技作为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的动力和支撑,以信息推动乡村旅游智慧化旅游服务,以交通运输拉长乡村旅游产业链。

(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服务体系

“衣、食、住、行”各个方面基础设施的建设,都对乡村旅游的发展起至关重要的作用。依托美丽乡村、城乡一体化,乡村旅游全域化发展要优化道路交通

第4页,共7页

线路,完善进入乡村旅游景区的道路交通标牌体系,提高乡村旅游的通达性;注重积极推进乡村的生态创建,实现乡村旅游环境优美、乡土味浓郁;改善乡村街道的硬化、绿化和美化工作;改造农村水电、网络等设施,切实提高农村饮用水的质量;加强乡村厕所、餐厅、购物、娱乐等方面的配套设施建设。

借助现代信息和网络技术,推进乡村旅游智能化。积极推进乡村旅游游客服务中心、建设公共信息共享及服务平台,引导乡村旅游实现“乡村旅游+信息化”模式,让游客在乡村也能体验到旅游生活的便捷。

(五)加大人才培养,完善用人机制

乡村旅游由于本身的季节性和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很难吸引高层次的、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因此,乡村旅游的管理者和从业人员管理理念和服务水平相对较低,亟需加大对乡村旅游相关人员的培训力度。此外,可通过外部引进+内部培养的模式,打造乡村旅游高素质管理和服务团队。

在人才引进和培养方面,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一方面,以高薪、高待遇吸引优秀的旅游专业人才愿意扎根基层,推动乡村旅游发展;另一方面,聘请相关行业的专家学者展开有针对性的讲座和培训活动,提高当地乡村旅游管理者和从业者业务素质和业务水平,促进其经营管理理念和服务理念现代化。此外,注重乡村旅游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使他们掌握新技术、新理念,从单纯靠农业生产生活到农副一起发展,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促进乡村旅游健康可持续发展。

(六)进行全媒体营销,提升品牌价值

营销宣传推广是旅游发展的重要环节,优秀的营销宣传推广,往往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全域旅游视角下,乡村旅游应当整合线上线下旅游营销方式,进行全媒体营销,以提升乡村旅游品牌价值以及综合竞争力。一方面,可以进行事件营销策划,通过微信、微博、互联网等进行造势宣传,引爆旅游市场,继而带动各大电视广告、报纸杂志等进行正式推广,结合传统媒体营销和新媒体营销,达到全方位营销目的。另一方面,制定“互联网+”发展战略,建设乡村旅游网站以及电子商务平台;充分运用大数据手段挖掘用户需求,实现精准营销。

五、结语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乡村旅游已经具有一定的规模,也积累了不少经验。乡

第5页,共7页

村旅游是建设美丽中国、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促进生态良好发展等国家级规划的题中应有之意。乡村旅游是全域旅游的重要载体之一,以全域化的思维去面对乡村旅游中所遇到的问题和困难,我们将迎来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化发展新阶段。

参考文献:

[1] 李金早:全域旅游大有可为-新华网[EB/OL].http://travel.news.cn/2016-02/09/c_128710701.htm,2016-02-09.[2] 李金早.全域旅游的价值和途径[N].人民日报,2016-03-04007.[3] 厉新建,张凌云,崔莉.全域旅游:建设世界一流旅游目的地的理念创新——以北京为例[J].人文地理,2013,(3):130-134.[4]吕俊芳.辽宁沿海经济带“全域旅游”发展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13,(29):52-56+64.[5]胡晓苒.城市旅游:全域城市化背景下的大连全域旅游(上)[N].中国旅游报,2010-12-08011.[6]汤少忠.“全域旅游”规划实践与思考[N].中国旅游报,2015-07-10A02.[7]王兵.从中外乡村旅游的现状对比看我国乡村旅游的未来[J].旅游学刊,1999,(2):38-42+79.[8]杜江,向萍.关于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思考[J].旅游学刊,1999,(1):15-18+73.[9]林刚,石培基.关于乡村旅游概念的认识——基于对20 个乡村旅游概念的定量分析[J].开发研究,2006,(6):72-74.[10]郭焕成.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现状、问题与途径[A].亚洲大学.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第二届“海峡两岸休闲农业与观光旅游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亚洲大学,2004:14.[11]张集良,邬秋艳.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子研究——以长乐村、宏村、三山岛为例[J].旅游论坛,2009.6.[12]何玮.基于环境保护理念的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1.10.[13]黄蔚艳.乡村旅游市场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学分析[J].生态经济(学术版),2007.1.[14]白然.全域旅游视角下承德市乡村旅游发展路径研究[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6.7.[15]黄华芝,吴信值.基于全域旅游视角的兴义市乡村旅游发展探讨[J].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5,(03):27-30.[16]丁爱琳,柳光露,孟芷卉.全域旅游视角下乡村旅游发展问题研究[J].民营科技,2017,(01):253.[17]刘俊梅,闫敏.全域旅游视角下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研究——以昭苏县为例[J].现代商贸工业,2016,(33):31-33.[18]吴恒,马华泉.全域旅游视角下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思考[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7,(05):66-68.第6页,共7页

下载浅谈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问题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谈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问题.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发展乡村旅游存在问题

    内容单调档次不高 乡村旅游“想说爱你不容易” 上农家土炕、吃土鸡、摘水果,这些似乎已经成为乡村旅游“千村一面”的服务项目。记者近日在青海省贵德县农家风情旅游区看到,很......

    可持续发展问题

    2、可持续发展和环境问题[ 1、人口问题 人口问题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发展是可持续还是不可持续,紧紧地同人口变动面包括人口数量、质量(含发展意识)、结构联系在一起。通过人......

    第九章 旅游可持续发展

    第九章 旅游可持续发展 第一节 可持续发展理论概述 “可持续发展”这一词语一经提出即在世界范围内逐步得到认同并成为大众媒介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汇之一,这反映了人类对自身以......

    浅谈黎平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战略(毕业论文)(样例5)

    浅谈黎平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战略 [摘 要] 通过分析黎平乡村旅游发展现状与问题,构建了黎平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战略框架, 为黎平县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

    花垣县可持续发展问题

    区域可持续发展问题—以花垣县为例 1花垣县地理位置及其可持续发展现状 1.1花垣县地理位置 武陵山中的一颗璀璨明珠——花垣县,地处湘、渝、黔边陲,总面积一千一百多平方公里,......

    旅游可持续发展英语作文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Nowadays, tourism has become the most powerful development industry in many countries. It meets the tourist demand and promot......

    郴州市的旅游可持续发展

    郴州市的旅游可持续发展 摘 要: 郴州旅游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 就必须做好三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快旅游法制化建设, 完善旅游管理机制; 二是在风景区的规划和建设中确立“生态......

    乡村旅游发展的问题与对策(大全)

    乡村旅游发展的问题与对策乡村旅游市场需求旺盛、富民效果突出、发展潜力巨大,如今乡村旅游迎来了良好的发展契机,各大旅行社也纷纷开辟新的乡村旅游产品,农家乐、民俗村、古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