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3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发展大事记(一)
2013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发展大事记
(一)2013医疗器械行业重大事件综述
针对2013年度的医疗器械行业发展,我们整理了十个对行业具有较大影响的新闻综述:
1、商务部展开医疗器械行业垄断、成本价等现象调查
今年6月,商务部反垄断局通过中国医疗器械协会等协会、商会向医疗器械企业进行问卷调查“关于消除地区封锁打破行业垄断的调查问卷”,仅中国医疗器械协会就向向3000家医疗器械企业发出了调查问卷。
该问卷主要调查内容是企业是否在进入市场时遇到地区封锁问题,不涉及报道中提到的“商品进口价格、卖给分销商的价格、是否打算上调或下调价格、产品数量和质量、销售手段、员工规模以及生产成本等”内容。
2、国内首例纵向垄断案判决落地:强生败诉
《反垄断法》颁布五年后,国内首例纵向垄断案8月1日在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终审宣判。强生(上海)医疗器材有限公司、强生(中国)医疗器材有限公司被认定纵向垄断,被判赔偿北京锐邦涌和科贸有限公司经济损失人民币53万元。
据《新京报》报道,原告锐邦公司与被告强生公司的争端起于2008年。锐邦公司是强生公司医用缝线、吻合器等医疗器械产品的经销商,双方之间签有《经销合同》,约定锐邦公司在强生公司指定的相关区域销售爱惜康缝线部门的产品,合同期间,锐邦公司不得以低于强生公司规定的价格销售产品。
2008年3月,锐邦公司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采购竞标中以最低报价中标,受到强生公司的警告并被取消在部分医院的经销权,后又被完全停止供货。
2010年8月11日,锐邦公司诉至法院,要求强生公司赔偿因执行该垄断协议对锐邦公司低价竞标行为进行处罚而给其造成的经济损失1400余万元。
2012年5月18日,法院一审作出判决,认为锐邦公司举证不足,不能认定其构成《反垄断法》所规定的垄断协议,判决驳回其全部诉讼请求。锐邦公司不服,于2012年5月28日提起上诉,上海高院先后三次开庭审理。当年8月1日终审,强生败诉。
该案的现实意义在于,关于纵向垄断的认定和处罚,向来争议很大。该案也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起原告胜诉的生效判决,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竞争推动市场发展的重要性更加显现。
3、发改委医疗器械价格管控被搁置
从2011年起向业内征求意见的《植(介)入类医疗器械价格管理暂行办法(送审稿)》至今依然没有落地,意味着发改委管控医疗器械价格的意图被搁置。
目前,医疗器械类产品一直是企业根据市场自行定价,政府从未干涉过此类产品的定价和利润。不过,随着技术的进步,大量昂贵的新型医疗器械进入了中国市场,并且得到了广泛的临床应用。
但是,医疗器械产品很难像药品一样由发改委直接定价。根据《价格法》第十九条规定:“政府指导价、政府定价的定价权限和具体适用范围,以中央和地方的定价目录为依据。”
目前国家没有把医疗器械(耗材)价格的定价权限纳入中央或地方的定价目录,医疗器械
(耗材)生产经营企业的产品销售价格属市场调节价,生产经营企业的产品可按《价格法》有关规定自主制定价格。这也就是医疗器材的定价难以调节的原因。
据发改委相关人士透露,《植(介)入类医疗器械价格管理暂行办法》顺利落地的最好办法就是先修改价格法。
4、我国正式成为ISO/TC150/SC7工程医疗组织的成员国
2013年,我国成为了国际标准化组织iso/tc150/sc7的积极成员国,这个国际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组织主要致力于外科植物
五、矫形器械、工程医疗产品分技术委员会方面的研究工作。并且我国还获得了这个组织标准化活动的国际投票权。
这个国际组织工程医疗产品的分技术委员会已经成立了几年的时间,算上中国已经有十三个成员国。我国是亚洲发展中国家中的唯一的一个成员国。加入这个组织有利于我国进入到先进的医疗器械产业国家的行列,还对于我国跨越技术壁垒,并且在这类技术的国际贸易的公平竞争方面是很有意义的。5、2013“两会”号召规范医疗器械市场
医疗器械近来最令人关注的热点政治事件莫过于全国人大和政协“两会”,在2013年的“两会”上,多名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委员都呼吁要关注医疗器械产品的安全问题,集中力量做好对医疗器械产品的监督管理,务必要净化好医疗器械行业的市场秩序。代表委员会建议要修改医疗器械行业的监管条例,从根源着手做好医疗器械产品的安全性建设工作。
如全国人大代表肖伟表示一定要集中采购大型的医疗器械产品,杜绝采购中出现的行贿受贿等不法行为。与此同时也应该提高对医疗器械企业经营水准的认证门槛,促进企业之间的强强联合,合理利用资源优势。这样才能够缩减企业的生产成本,降低医疗器械产品的市场价格,让医疗器械产品能够最广泛的受益于群众。相应的,也可以保证医疗器械行业的秩序得到规范。
6、美国对华医疗设备发起337调查
据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官方网站消息,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发表声明,宣布对北京怡和嘉业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及其美国销售子公司发起“337调查”,主要针对该公司用于治疗睡眠呼吸障碍的医疗设备产品。
声明称,总部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瑞思迈公司今年7月19日向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提出申诉,指控美国进口及在美市场销售的睡眠呼吸障碍治疗设备产品侵犯了该公司专利。据声明,同时被申诉的还有位于美国弗罗里达州的另外两家公司。
美国 “337调查”最早得名于《1930年美国关税法》第337条款,后经历数次重大修订。根据该条款,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有权调查有关专利和注册商标侵权的申诉,此外也开展涉及盗用商业机密、商品包装侵权、仿制和虚假广告等内容的调查。“337调查”不仅监督国际贸易,也管控美国国内的州际贸易,因此执法对象不仅是外国企业,也涉及美国本土企业。
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医疗器械贸易总额达300.62亿美元,同比增长13.03%;其中,出口额为175.9亿美元,同比增长11.96%。美国、日本和德国是我国医疗器械出口前三大市场,2012年三大市场所占比重达39.35%。对于频繁遭遇“337调查”,中国商务部多次表示,希望美国政府恪守反对贸易保护主义承诺,共同维护自由、开放、公正的国际贸易环境,以更加理性的方法妥善处理贸易摩擦。今年以来,美国已多次对中国产品发起“337调查”及反
倾销调查。
7、微创医疗、华大基因收购美国同行
上海微创医疗器械(集团)有限公司9月用2.9亿美元将美国Wright医疗骨科业务正式收入旗下,这笔交易也成为迄今为止中国医疗行业最大的跨国收购案例。
作为国内高端医疗器械生产商,微创医疗同时也是国内最大医用支架产品的生产商,其在心血管支架领域长年占据第一市场份额。在2005年微创医疗在国内上市首款用药物涂层支架之前,国内这一市场几乎被美国强生和波士顿科学垄断。
此外,华大基因3月宣布,已通过其全资子公司Beta Acquisition Corporation完成对美国人类全基因组测序公司Complete Genomics的收购,交易总值为1.176亿美元。
8、美国史赛克59亿港元收购中国骨科产品生产商创生控股
1月,我国骨科产品生产商创生控股宣布,国际医疗技术公司史赛克(Stryker)以总代价约59亿元收购创生全部股份,Stryker将全部以现金支付收购,收购完成后,将撤销公司股份在香港联交所的上市地位。
创生之控股股东Luna已承诺接受Stryker之要约,将其持有的61.72%创生股份售予Stryker。创生主席及首席执行官钱福卿、及副总裁钱晓锦已与Stryker签署三年服务条约,承诺于收购完成后继续留任协助集团日常运作。
Stryker是国际性医疗技术公司,于纽交所上市,提供多样化的创新医疗技术,包括重建植入物、医疗及手术设备、以及神经技术及脊柱产品。Stryker总裁及首席执行官Kevin A.Lobo表示,冀以创生的研发专业、制造能力及分销网络优势,拓展中国市场。
9、强生、美敦力等企业产品被召回
GE医疗先后于7月30日、10月8日以及10月17日在华低调进行的三款医疗设备召回,所涉的最新三款召回产品——影像归档及传输系统(Centricity PACS)、诊断图像处理软件(Medical Systems SCS)及单光子发射断层扫描装置SPECT又被指在召回信息公布和时间延迟方面“内外有别”,中国市场召回明显晚于海外。
9月,根据美敦力(上海)管理有限公司报告称,由于产品在设计或生产中的缺陷,Medtronic Inc.公司对其生产的药物灌注系统、Medtronic MiniMed公司和Unomedical a/s公司对其生产的胰岛素泵输注管路和针头进行主动召回。
10、中国医药物资协会成立医疗器械分会
11月,中国医药物资协会于第八届中国成长型医药企业发展论坛在昆山召开期间,正式成立医疗器械分会,旨在通过社会组织的力量,不断推动医疗器械行业持续健康发展。该分会由柏煜任分会长,由陈红彦任秘书长。
据悉,中国医药物资协会是中国近年来发展较快、拥有会员数量较多、活动会议等比较活跃的一定国家级社团组织,其主管部门为国务院国资委。
第二篇:2015年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发展研究报告
2015年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发展研究报告
一、行业所处的生命周期和行业规模
(一)我国医疗器械制造业发展历程及现状
中国医疗器械市场需求近年来持续增长,预计未来仍有较大增长空间。近年来,中国医疗器械产业发展和投资较为活跃,国家战略型新兴产业政策导向和国内医疗卫生机构装备的更新换代需求,将使未来医疗器械消费市场持续增长。
过去13年来,中国医疗器械市场销售规模由2001年的179亿元增长到2013年的2,120亿元,剔除物价因素影响,13年间增长了10.84倍。据中国医药(17.33,1.580,10.03%)物资协会医疗器械分会抽样调查统计,2014全年全国医疗器械销售规模约2,556亿元,比2013年的的2,120亿元增长了436亿元,增长率为20.57%。
全球医药和医疗器械的消费比例约为1:0.7,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已达到1∶1.02,全球医疗器械市场规模已占据国际医药市场总规模的42%,并有扩大之势。2014年我国医疗器械市场总规模约为2,556亿元,医药市场总规模预计为13,326亿元,医药和医疗消费比为1:0.19,2013年的医药和医疗消费比为1:0.2,预计未来医疗器械市场仍有较广阔的成长空间。
我国医疗器械生产企业数量逐年上升:2010年为14337家,其中一类医疗器械生产企业4015家,二类医疗器械生产企业7906家,三类医疗器械生产企业2416家,国家及省级重点监管企业1863家。截至2012年11月末,全国医疗器械生产企业数量迅速增加至1.6万多家,国有企业、外资企业和合资企业、私有企业分别占3%、37%和60%。其中,产值过亿元的企业有200多家;产值过10亿元的企业不足20家,且外资企业、合资企业占绝大多数。2011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外商和港、澳、台投资企业构成我国医疗器械行业的主体力量,其资产占我国医疗器械行业总资产的43%。
国内医疗器械生产企业众多,市场集中度较低,按地域分布则集中于以上海、深圳为代表的东、南沿海地区国产品牌医疗器械产业呈现“多、小、高、弱”的特点:第一是生产企业多,截至2013年底,全国共有医疗器械生产企业15698家;第二是企业规模小,2013年医疗器械产业市场总产值为2,120亿元,平均每个企业产值约1,350万元,比上一增加了150万元、12.5%;第三是产品集中度高,医疗器械产品种类3,500多种,平均每种产品十多个注册证;第四是相对国际知名品牌,技术水平比较弱。近年来随着我国技术水平的不断进步和精密制造和机电一体化设备的制造能力不断增强,我国医疗器械行业发展迅速。
2000 年至 2012 年医疗器械行业规模平均每年递增 20%以上。2012 年,我国医疗器械市场规模已超过 1500 亿元,中国已成为亚洲医疗器械生产大国和全球医疗器械十大新兴市场之一。未来几年内,中国将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医疗器械市场。
总体而言,医疗器械类上市公司具有一定的规模优势,但产业集中度依然不够:2014年,20家从事医疗器械生产经营的上市公司全年销售收入预估为372亿元,占行业总销售额的14.55%。从地域分布来看,我国医疗器械行业集中在东、南部沿海地区。以上海、江苏为代表的长江三角地区和以北京为代表的渤海湾地区主要是招商引资,以外资企业为主体而形成优势产业集群。
长江三角洲地区以一次性注射和输液器等产品在全国占绝对优势;北京地区以通用电气公司为代表的CT机占绝对优势;深圳的医疗器械产业从无到有,在短短的10余年内,已发展成为我国高端医疗器械产业重要的制造加工基地,医学影像诊断设备、病人监护仪等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也占有一席之地,发展势头强劲。
(二)行业企业发展空间
根据尚普咨询发布的《2011年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分析及发展前景预测报告》显示,预计到2015年,中国整个医疗仪器与设备市场预计将近3,400亿元。目前全球医疗器械占医药市场总规模的42%,而我国医疗器械占医药市场总规模的14%,市场发展前景潜力巨大。据中国医药物资协会医疗器械分会统计,截至 2013年12月,国内持有医疗器械生产许可证的企业1.57万家,其中在国内外上市的医疗器械超过35家。国内取得医疗器械的注册证的医疗器械品种93,592种,同比基本持平,取得医疗器械注册证的进口医疗器械34,655种。
我国对医疗器械实行注册制,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 2014 年 11 月公布的 2013 “药监统计”,当年Ⅰ类、Ⅱ类医疗器械再注册数量增幅较大。其中,Ⅰ类再注册数量为3,738 个,比上一的2,739个增长了36.47%;Ⅱ类再注册达到了5,801 个,比上一年的3,300 个增长了75.79%。我国推进数字诊疗装备的发展以及国产化的政策导向非常明确。根据国务院发布的《“十二五”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建设规划》、工业与信息化部发布的《“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医药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科学技术部发布的《国家“十二五”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先进的医疗器械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产业,是我国大力发展和培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点领域,“十二五”期间,我国大力推进医学影像设备的核心部件、关键技术的开发、中高端产品的研制,培育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骨干企业,提高设备的国产化水平,提高我国医疗器械行业的国际竞争力。公司各系列产品均为重点发展产品。
2014年至今,国家有关监管部门采取了积极措施,为医疗器械行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2014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开展了为时5个月的“五整治”专项行动,重点整治了医疗器械虚假注册申报、违规生产、非法经营、夸大宣传、使用无证产品等五种行为,有效规范了市场,有利于医疗器械产业的健康发展;2015年3月,科学技术部印发《数字诊疗装备重点专项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2015年到2020年期间,医疗器械行业发展的主要任务为重大装备研发、前沿和共性技术创新、应用解决方案研究、应用示范和评价研究。
经过“十二五”期间的推进发展以及国产化的产业政策导向和铺垫,未来我国将进一步加大数字诊疗装备产业的政策和投入力度,“十三五”期间数字诊疗装备行业将实现突破和收获,未来国产数字诊疗设备将继续高速发展。
而医疗影像诊断设备属于中高端医疗设备,主要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重要保障,也为临床科学研究提供重要平台,常用的医疗影像诊断设备包括:X射线机、磁共振成像(MRI)设备、计算机断层扫描(CT)设备等。2014年是国内医疗影像诊断设备行业变革的重要一年。国家战略层面的大力支持、一系列新政策的出台促进国内医院采用国产设备替代进口设备,加上自身技术、人才以及资金的积累,国内医疗影像诊断设备企业正面临重大发展机遇。预计未来几年内,医疗影像诊断设备国产化的进程将实现加速,带动国内企业市场规模迅速扩大。
二、行业竞争格局及行业壁垒
(一)行业竞争格局
根据经营规模和市场占有率,国内市场上的医学影像诊断设备制造企业基本可分为三个梯队,公司位于第二梯队。第一梯队是跨国医疗器械企业,包括飞利浦、通用电气、西门子等;这部分企业具备较高的软件产品和硬件设备的研发、集成和销售能力,产品线除了覆盖主要的医学影像诊断设备外,在其他类别的医疗器械产品上也多有建树。目前第一梯队的跨国医疗器械企业占据我国医学影像诊断设备市场较高。
第二梯队是蓝韵、安健科技、万东医疗、鱼跃、迈瑞医疗、新黄浦(12.30,-1.370,-10.02%)、联影医疗在内的国内优秀医疗器械企业,此类企业的品牌和技术日渐成熟,产品质量与性能可与进口设备相媲美,以高性价比和优质售后服务受到越来越多医疗单位的欢迎。他们是该行业的主要竞争对手,产品正在由模拟时代向数字化转变。我司的即为数字化产品,综合竞争实力在优秀国产设备遴选目录中排名第八位。第三梯队主要为技术能力较弱、产品较为低端、竞争力较弱的的众多小规模医疗器械生产企业。
(二)行业进入壁垒
医疗器械行业的新进入企业要实现规模化,并与现有企业竞争,主要存在以下壁垒:
1、准入壁垒
一次性医疗器械产品涵盖一类、二类和三类医疗器械,国家药监部门实行严格的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许可证和产品注册制度,新进入该行业的企业需要通过省级药监部门的审核,在取得《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许可证》和《医疗器械经营企业许可证》后方可经营;此外,行业内的生产企业必须在获得产品注册证之后才能进行对应医疗器械产品的生产和销售。
医疗器械生产企业的审核要求严格,从事第二类、第三类医疗器械生产的企业应具有与生产要求相适应的生产设备、场地和环境,其生产、质量和技术负责人需要具备合格的专业能力;在医疗器械注册方面,申请一类医疗器械注册的企业需要具有合格的质量管理能力以及相应的资源条件,应提供产品全性能检测报告,而申请二类、三类医疗器械注册的企业需要提供产品技术报告、安全风险分析报告、产品性能自测报告、临床试验资料以及医疗器械检测机构出具的产品注册检测报告等资料,在产品试制、注册检验、临床试验、注册申报等环节有更为严格的标准和管理规定。企业只有在满足生产环境、人员素质、设备配置等方面要求的前提下才能从事医疗器械生产,而各类产品的销售均需要在完成一系列检测、分析、临床试验,并通过产品注册的前提下进行,对新进入的企业而言有较高障碍。
2、技术壁垒
医疗器械行业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知识密集、资金密集型的高技术产业,行业产品是综合了医学、生物力学、医用材料学、机械制造等多种学科的高新产品。产品专有技术积累和科研开发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一般企业在短时间内无法迅速形成。同时本行业对生产环境,产品的制造工艺和制造设备都有极高的要求,生产和加工工艺将直接决定产品的性能和使用效果,直接影响到手术的成功率。对于大部分用户而言,产品主要生产设备都是根据自身的生产工艺量身定制,在长期的生产过程中不断优化和改进。对于缺乏符合要求的工艺设备以及缺乏长期的工艺技术经验积累的企业很难生产出质量稳定的合格产品。
3、市场渠道壁垒
建立覆盖全国的销售网络和售后服务体系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销售及售后服务网络的维护需要大量的高利润空间产品作为支撑;医疗卫生系统的招标项目条件一般设置较高,需要多年良好的经营业绩和产品质量以及完善的售后服务网络,新进入者难以进入招标市场。医疗器械的销售由于覆盖地域广、专业性高、客户分散等特点,行业内公司普遍采用“经销为主、直销为辅”经营模式向最终用户销售。经销商除需要具备一定的资金实力和营销能力外,还需能够对终端用户提供专业化的服务,帮助医师协调解决使用中遇到的问题,而这些经销商基本都已经和目前先期进入的企业开展了长期、稳定的合作,新进入本行业的企业很难在短时间内找到合适的经销商队伍。
此外,建设完善的营销网络体系,不仅需要大量的前期资金投入,更需要长期积累的对市场的深刻认识和前瞻把握,以及不断为顾客创造价值所形成的品牌效应,新进入者短时间内无法培育强大的营销渠道。
4、人才壁垒
医疗器械行业是特殊的高科技行业,医疗器械产品综合了医学、电子、自动化控制等多种学科的新技术,缺乏技术和科研开发能力的企业难以进入。核心技术人才需要具备医学、电子、自动化控制等综合知识,还须具备多年的同行业实践经验;销售人员需要具备市场营销和产品性能、使用等多方面知识;这些人才难以在短期内培养。
5、资金壁垒
医疗器械行业是高投入行业,没有一定规模的资金投入进行产品研发以及建立销售和服务网络,企业难以在市场上生存。
6、品牌壁垒
医疗器械关系到使用者的生命健康,客户在选择产品时对品牌尤其关注,优质产品多年积累的品牌效应,是新进入者短期内难以逾越的障碍。
三、行业与行业上下游的关系
医疗器械行业技术进步、企业成长和市场扩展等都与上下游行业有着密切的关联关系。医疗器械产品对原材料品质要求高、需求品种多而繁杂,医疗器械行业上游为材料、电子、机械、有色金属等行业,上游行业的科技进步将直接影响到医疗器械的技术走向,如上游行业加工制造能力决定了原材料或半成品的质量、技术水平和成本。
医疗器械行业的下游主要是最终消费者,产品通过医院等医疗机构直接用于消费者,消费需求和消费能力决定了市场容量的大小,这些都影响和决定了医疗器械产品的市场前景和经济收益。
四、国家对该行业的监管体制和政策
1、行业主管部门、监管体制和行业政策(1)行业主管部门及职能
我国医疗器械行业的主管部门是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其职能包括:负责医疗器械监督管理的法律法规草案,拟订政策规划,制定部门规章,并组织实施和监督检查;负责组织制定、公布医疗器械标准、分类管理制度以及医疗器械研制、生产、经营、使用质量管理规范并监督实施;负责医疗器械注册并监督检查,建立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体系,并开展监测和处置工作;负责制定医疗器械监督管理的稽查制度并组织实施,组织查处重大违法行为。建立问题产品召回和处置制度并监督实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主管全国医疗器械监督管理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的医疗器械监督管理工作。
(2)行业监管体制
医疗器械行业是国家重点管理行业之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负责实施医疗器械行业产业政策,研究拟订行业发展规划,指导行业结构调整及实施行业管理;卫生部负责拟订卫生改革与发展战略目标、规划和方针政策,起草医疗器械相关法律法规草案,制定医疗器械规章,依法制定有关标准和技术规范;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负责对医疗器械的研制、生产、流通和使用进行行政监督和技术管理。
我国医疗器械行业目前实行分类监督管理。监督管理包括监督产品、产品使用及监督医疗器械生产企业。监督产品旨在验证产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监督生产企业旨在保证产品质量稳定、安全和有效,体现在审核生产制造企业质量管理体系,并定期复查。我国审查医疗器械的质量管理体系标准,采用医疗器械行业标准YY/T 0287-2003《医疗器械质量管理体系用于法规的要求》,该标准等同采用ISO13485《医疗器械质量管理体系用于法规的要求》。
A.医疗器械按风险程度实行分类管理
①第一类是风险程度低,实行常规管理可以保证其安全、有效的医疗器械;②第二类是具有中度风险,需要严格控制管理以保证其安全、有效的医疗器械;③第三类是具有较高风险,需要采取特别措施严格控制管理以保证其安全、有效的医疗器械。B.医疗器械实行产品备案及注册管理制度
第一类医疗器械实行产品备案管理,第二类、第三类医疗器械实行产品注册管理。受理注册申请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根据技术评审机构评审意见作出决定,对符合安全、有效要求的,准予注册并发给《医疗器械注册证》。
①第一类医疗器械产品备案,由备案人向所在地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提交备案资料;②申请第二类医疗器械产品注册,注册申请人应当向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提交注册申请资料;③申请第三类医疗器械产品注册,注册申请人应当向国务院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提交注册申请资料。
C.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实行备案及生产许可制度
①从事第一类医疗器械生产的,由生产企业向所在地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备案;②从事第二类、第三类医疗器械生产的,生产企业应当向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申请生产许可。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按照行业主管部门制定的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的要求进行核查。对符合规定条件的生产企业,准予许可并发给《医疗器械生产许可证》。从事第二类、第三类医疗器械生产的企业,需要获得《医疗器械注册证》及《医疗器械生产许可证》。
③出口医疗器械的企业应当保证其出口的医疗器械符合进口国(地区)的要求。从事第二类医疗器械经营的,由经营企业向所在地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备案;从事第三类医疗器械经营的,经营企业应当向所在地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申请经营许可,获批并取得《医疗器械经营企业许可证》。
2、公司所在行业涉及的主要法律法规以及政策如下:
五、影响行业发展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
(一)有利因素
1、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
2014年至今,国家有关监管部门采取了积极措施,为医疗器械行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2014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开展了为时5个月的“五整治”专项行动,重点整治了医疗器械虚假注册申报、违规生产、非法经营、夸大宣传、使用无证产品等五种行为,有效规范了市场,有利于医疗器械产业的健康发展;2015年3月,科学技术部印发《数字诊疗装备重点专项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2015年到2020年期间,医疗器械行业发展的主要任务为重大装备研发、前沿和共性技术创新、应用解决方案研究、应用示范和评价研究。
经过“十二五”期间的推进发展以及国产化的产业政策导向和铺垫,未来我国将进一步加大数字诊疗装备产业的政策和投入力度,“十三五”期间数字诊疗装备行业将实现突破和收获,未来国产数字诊疗设备将继续高速发展。
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均将医疗器械产业作为重点发展的领域,其中2006 年《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首次写入医疗器械产业发展的内容。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多种类型科研或开发资助项目(如 863 计划、国家重点专项、产业化专项等)中,列入医用材料与制品相关课题明显增加。国家在医用材料及制品领域科研开发上的巨额投入,大幅度地提高了行业的技术水平,缩短了产品更新周期。
2011年,科技部发布《医疗器械科技产业“十二五”专项规划》中,将“突破一批共性关键技术和核心部件,重点开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性能、高品质、低成本和主要依赖进口的基本医疗器械产品,满足我国基层医疗卫生体系建设需要和临床常规诊疗需求” 纳入我国医疗器械发展的总体目标; 2006 年,国务院发布《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 年)》作为科技发展指导性文件,将“关键医疗器械取得突破,具备产业发展的技术能力”纳入发展目标,将“疾病防治重心前移,坚持预防为主、促进健康和防治疾病结合,研究预防和早期诊断关键技术,显着提高重大疾病诊断和防治能力,研制先进医疗设备,推进医疗器械的自主创新”纳入发展思路,要求“重点开发新型治疗和常规诊疗设备”。
2、医疗器械市场前景广阔
医疗器械行业大量应用新技术、新材料,涉及光学、电子、超声、磁、同位素、计算机等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包括人工材料、人工脏器、生物力学、监测仪器、诊断设备、影像技术、信息处理、图像重建等多种科技率先在医疗器械产品中应用。
3、下游市场前景广阔
随着《“十二五”期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暨实施方案》的推出,新医疗体制改革方案进一步强调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性质,着力加快健全全民医保体系,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新机制,积极推进公立医院改革,统筹做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社会资本办医、医疗卫生信息化、药品生产流通和医药卫生监管体制等方面的配套改革。根据《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2013 年主要工作安排》,目前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城乡全体居民三项基本医疗保险参保(合)率稳定在95%以上。公司的最终客户所属的行业主要为各级医院、社区或乡村卫生服务站、各地疾控中心以及其他医疗卫生服务机构。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推进、我国经济的发展及老龄化的加剧,下游行业客户的完善与健全将会为公司提供更大的市场空间。
(二)不利因素
1、国外企业的竞争
目前全面掌握关键生物及新材料产业化技术的是国外几大医疗器械企业如通用、飞利浦公司等,他们具有从上游材料研发到下游产业化应用的完整产业链优势。近年来,我国在该领域的追赶速度日益加快,但目前国内尚没有企业有能力全面掌握上游材料研发领域的控制力,并保持与国际同步的升级和创新。除此之外,国内企业在资本能力及品牌影响力等方面与国外的厂商差距明显。
2、新进入企业的威胁
医疗器械产品较高的毛利率水平和巨大的市场成长空间将吸引更多的国内外生产厂家进入该行业,尤其是实力雄厚的大企业,可以凭借其成熟的市场经验及资金优势通过对国内可比公众公司生产企业进行并购,从而占据或扩张其在国内医疗器械行业的市场份额,加剧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行业现有厂商要维持其行业的领先性,必须加大研发投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推出新产品、完善产品线,并且扩充融资渠道,通过资本化与市场化的规范运作,才能保证其市场竞争中的优势地位。
3、产品附加值较低,竞争激烈
低附加值产品虽然拥有一定的国际市场份额,但对行业发展的贡献不大。不少企业已成为海外市场的“制造中心”,赚取低额的制造费用。加上近年国内用工成本在不断提高,医疗器械企业运营成本不断上升,这给不少中小企业的生存发展带来了严峻的挑战。随着行业不断规范,部分中小型医疗器械企业更是面临被淘汰的风险。在国际市场,中国医疗器械企业已经面临中国制造低成本优势逐渐减弱、甚至消失的境地;在国内市场,低成本、低价格的结果是激烈的市场竞争,规模企业的成本优势逐渐得到体现,更多的中小企业面临生存和发展问题。
4、研发能力不足、创新能力薄弱
目前国内绝大部分的医疗器械生产企业缺乏技术创新能力,研究设备和基础条件差、研发投入不足、科技成果转化能力薄弱,在各高端医疗设备领域,没有技术和实力去超越跨国企业及国内主流企业,只能走仿制的道路,大打价格战。
第三篇:2015年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发展研究报告
2015年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发展研究报告
一、行业所处的生命周期和行业规模
(一)我国医疗器械制造业发展历程及现状 中国医疗器械市场需求近年来持续增长,预计未来仍有较大增长空间。近年来,中国医疗器械产业发展和投资较为活跃,国家战略型新兴产业政策导向和国内医疗卫生机构装备的更新换代需求,将使未来医疗器械消费市场持续增长。
过去13年来,中国医疗器械市场销售规模由2001年的179亿元增长到2013年的2,120亿元,剔除物价因素影响,13年间增长了10.84倍。据中国医药(17.33,1.580,10.03%)物资协会医疗器械分会抽样调查统计,2014全年全国医疗器械销售规模约2,556亿元,比2013年的的2,120亿元增长了436亿元,增长率为20.57%。
全球医药和医疗器械的消费比例约为1:0.7,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已达到1∶1.02,全球医疗器械市场规模已占据国际医药市场总规模的42%,并有扩大之势。2014年我国医疗器械市场总规模约为2,556亿元,医药市场总规模预计为13,326亿元,医药和医疗消费比为1:0.19,2013年的医药和医疗消费比为1:0.2,预计未来医疗器械市场仍有较广阔的成长空间。
我国医疗器械生产企业数量逐年上升:2010年为14337家,其中一类医疗器械生产企业4015家,二类医疗器械生产企业7906家,三类医疗器械生产企业2416家,国家及省级重点监管企业1863家。截至2012年11月末,全国医疗器械生产企业数量迅速增加至1.6万多家,国有企业、外资企业和合资企业、var script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script.src
= 'http://static.pay.baidu.com/resource/baichuan/ns.js';document.body.appendChild(script);
私有企业分别占3%、37%和60%。其中,产值过亿元的企业有200多家;产值过10亿元的企业不足20家,且外资企业、合资企业占绝大多数。2011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外商和港、澳、台投资企业构成我国医疗器械行业的主体力量,其资产占我国医疗器械行业总资产的43%。
国内医疗器械生产企业众多,市场集中度较低,按地域分布则集中于以上海、深圳为代表的东、南沿海地区国产品牌医疗器械产业呈现“多、小、高、弱”的特点:第一是生产企业多,截至2013年底,全国共有医疗器械生产企业15698家;第二是企业规模小,2013年医疗器械产业市场总产值为2,120亿元,平均每个企业产值约1,350万元,比上一增加了150万元、12.5%;第三是产品集中度高,医疗器械产品种类3,500多种,平均每种产品十多个注册证;第四是相对国际知名品牌,技术水平比较弱。近年来随着我国技术水平的不断进步和精密制造和机电一体化设备的制造能力不断增强,我国医疗器械行业发展迅速。
2000 年至 2012 年医疗器械行业规模平均每年递增 20%以上。2012 年,我国医疗器械市场规模已超过 1500 亿元,中国已成为亚洲医疗器械生产大国和全球医疗器械十大新兴市场之一。未来几年内,中国将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医疗器械市场。总体而言,医疗器械类上市公司具有一定的规模优势,但产业集中度依然不够:2014年,20家从事医疗器械生产经营的上市公司全年销售收入预估为372亿元,占行业总
销售额的14.55%。从地域分布来看,我国医疗器械行业集中在 var cpro_psid =“u2572954”;var cpro_pswidth =966;var cpro_psheight =120;
东、南部沿海地区。以上海、江苏为代表的长江三角地区和以北京为代表的渤海湾地区主要是招商引资,以外资企业为主体而形成优势产业集群。
长江三角洲地区以一次性注射和输液器等产品在全国占绝对优势;北京地区以通用电气公司为代表的CT机占绝对优势;深圳的医疗器械产业从无到有,在短短的10余年内,已发展成为我国高端医疗器械产业重要的制造加工基地,医学影像诊断设备、病人监护仪等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也占有一席之地,发展势头强劲。
(二)行业企业发展空间
根据尚普咨询发布的《2011年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分析及发展前景预测报告》显示,预计到2015年,中国整个医疗仪器与设备市场预计将近3,400亿元。目前全球医疗器械占医药市场总规模的42%,而我国医疗器械占医药市场总规模的14%,市场发展前景潜力巨大。据中国医药物资协会医疗器械分会统计,截至 2013年12月,国内持有医疗
器械生产许可证的企业1.57万家,其中在国内外上市的医疗器械超过35家。国内取得医疗器械的注册证的医疗器械品种93,592种,同比基本持平,取得医疗器械注册证的进口医疗器械34,655种。
我国对医疗器械实行注册制,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 2014 年 11 月公布的 2013 “药监统计”,当年Ⅰ类、Ⅱ类医疗器械再注册数量增幅较大。其中,Ⅰ类再注册数量为3,738 个,比上一的2,739个增长了36.47%;Ⅱ类再注册达到了5,801 个,比上一年的3,300 个增长了75.79%。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下载券 157人已下载
下载
还剩14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我要定制简历
我国推进数字诊疗装备的发展以及国产化的政策导向非常明确。根据国务院发布的《“十二五”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建设规划》、工业与信息化部发布的《“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医药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科学技术部发布的《国家“十二五”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先进的医疗器械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产业,是我国大力发展和培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点领域,“十二五”期间,我国大力推进医学影像设备的核心部件、关键技术的开发、中高端产品的研制,培育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骨干企业,提高设备的国产化水平,提高我国医疗器械行业的国际竞争力。公司各系列产
品均为重点发展产品。
2014年至今,国家有关监管部门采取了积极措施,为医疗器械行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2014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开展了为时5个月的“五整治”专项行动,重点整治了医疗器械虚假注册申报、违规生产、非法经营、夸大宣传、使用无证产品等五种行为,有效规范了市场,有利于医疗器械产业的健康发展;2015年3月,科学技术部印发《数字诊疗装备重点专项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2015年到2020年期间,医疗器械行业发展的主要任务为重大装备研发、前沿和共性技术创新、应用解决方案研究、应用示范和评价研究。
经过“十二五”期间的推进发展以及国产化的产业政策导向和铺垫,未来我国将进一步加大数字诊疗装备产业的政策和投入力度,“十三五”期间数字诊疗装备行业将实现突破和收获,未来国产数字诊疗设备将继续高速发展。
而医疗影像诊断设备属于中高端医疗设备,主要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重要保障,也为临床科学研究提供重要平台,常用的医疗影像诊断设备包括:X射线机、磁共振成像(MRI)设备、计算机断层扫描(CT)设备等。
2014年是国内医疗影像诊断设备行业变革的重要一年。国家战略层面的大力支持、一
系列新政策的出台促进国内医院采用国产设备替代进口设备,加上自身技术、人才以及资金的积累,国内医疗影像诊断设备企业正面临重大发展机遇。预计未来几年内,医疗影像诊断设备国产化的进程将实现加速,带动国内企业市场规模迅速扩大。
二、行业竞争格局及行业壁垒
(一)行业竞争格局
根据经营规模和市场占有率,国内市场上的医学影像诊断设备制造企业基本可分为三个梯队,公司位于第二梯队。第一梯队是跨国医疗器械企业,包括飞利浦、通用电气、西门子等;这部分企业具备较高的软件产品和硬件设备的研发、集成和销售能力,产品线除了覆盖主要的医学影像诊断设备外,在其他类别的医疗器械产品上也多有建树。目前第一梯队的跨国医疗器械企业占据我国医学影像诊断设备市场较高。
第二梯队是蓝韵、安健科技、万东医疗、鱼跃、迈瑞医疗、新黄浦(12.30,-1.370,-10.02%)、联影医疗在内的国内优秀医疗器械企业,此类企业的品牌和技术日渐成熟,产品质量与性能可与进口设备相媲美,以高性价比和优质售后服务受到越来越多医疗单位的欢迎。他们是该行业的主要竞争对手,产品正在由模拟时代向数字化转变。我司的即为数字化产品,综合竞争实力在优秀国产设备遴选目录中排名第八位。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主管全国医疗器械监督管理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的医疗器械监督管理工作。(2)行业监管体制
医疗器械行业是国家重点管理行业之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负责实施医疗器械行业产业政策,研究拟订行业发展规划,指导行业结构调整及实施行业管理;卫生部负责拟订卫生改革与发展战略目标、规划和方针政策,起草医疗器械相关法律法规草案,制定医疗器械规章,依法制定有关标准和技术规范;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负责对医疗器械的研制、生产、流通和使用进行行政监督和技术管理。
我国医疗器械行业目前实行分类监督管理。监督管理包括监督产品、产品使用及监督医疗器械生产企业。监督产品旨在验证产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监督生产企业旨在保证产品质量稳定、安全和有效,体现在审核生产制造企业质量管理体系,并定期复查。我国审查医疗器械的质量管理体系标准,采用医疗器械行业标准YY/T 0287-2003《医疗器械质量管理体系用于法规的要求》,该标准等同采用ISO13485《医疗器械质量管理体系
用于法规的要求》。
A.医疗器械按风险程度实行分类管理
①第一类是风险程度低,实行常规管理可以保证其安全、有效的医疗器械;②第二类是具有中度风险,需要严格控制管理以保证其安全、有效的医疗器械;③第三类是具有较高风险,需要采取特别措施严格控制管理以保证其安全、有效的医疗器械。
B.医疗器械实行产品备案及注册管理制度
第一类医疗器械实行产品备案管理,第二类、第三类医疗器械实行产品注册管理。受理注册申请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根据技术评审机构评审意见作出决定,对符合安全、有效要求的,准予注册并发给《医疗器械注册证》。
①第一类医疗器械产品备案,由备案人向所在地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提交备案资料;②申请第二类医疗器械产品注册,注册申请人应当向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提交注册申请资料;③申请第三类医疗器械产品注册,注册申请人应当向国务院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提交注册申请资料。C.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实行备案及生产许可制度
①从事第一类医疗器械生产的,由生产企业向所在地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
管理部门备案;②从事第二类、第三类医疗器械生产的,生产企业应当向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申请生产许可。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按照行业主管部门制定的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的要求进行核查。对符合规定条件的生产企业,准予许可并发给《医疗器械生产许可证》。从事第二类、第三类医疗器械生产的企业,需要获得《医疗器械注册证》及《医疗器械生产许可证》。
③出口医疗器械的企业应当保证其出口的医疗器械符合进口国(地区)的要求。从事第二类医疗器械经营的,由经营企业向所在地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备案;从事第三类医疗器械经营的,经营企业应当向所在地设
区的市级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申请经营许可,获批并取得《医疗器械经营企业许可证》。
2、公司所在行业涉及的主要法律法规以及政策如下:
第四篇:2013年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发展状况蓝皮书
2013年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发展状况蓝皮书
www.xiexiebang.com 2013-12-09 医药网 字号:放大 正常
生意社12月9日讯 在全球医疗科技和生物医药版图里,中国颇具竞争力的不是产值最大的药品,而是国家主推的中医、以及自发形成一定优势的医疗器械。
每年在全球各地举行的大中型医疗器械展览会上,随处都活跃着为数众多的中国人的身影。虽然在很多高尖端产品上中国与世界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但这种差距随着诸如深圳迈瑞、鱼跃医疗这样民营医疗器械企业的崛起已经显得越来越小。医疗器械无疑是中国医疗科技及生物医药产业中,最具有国际化水平的一个领域。
而在国内市场,医疗器械也在历经疯狂成长、重复建设、恶性竞争后的市场整合阶段,很多缺乏技术含量的企业已经被市场淘汰,靠规模和技术的力量,让强者愈强。
面对庞大中国市场的高端跨国外资医疗器械企业,无论如何不愿意看着本土的竞争对手日益壮大,在竞争策略上乏招可陈后,它们只能通过收购的方式“消灭”对手。
强大的上游务必成就不凡的下游。零售终端康复之家以其特有的模式,在短短时间内成长为中国新商业模式下的最为优秀的医疗器械零售终端,并在不断战略布局全国。
一条综合了各种业态、模式、特色的完整医疗器械产业链不断得到完善。此刻,也迎来了行业政策密集“推进期”,产业调整力度进一步加大,留给实力者的未来当然也更为广阔。
在这个关键的时期,中国医药物资协会历经长时间的筹备,正式发起成立医疗器械分会。分会经过深入广泛的行业调研,编辑出版了《2013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发展状况》。
本报告主要由行业宏观政策、发展综述、主要特点、存在问题、全球发展概览、前景趋势预测等六个部分组成,力求从各个角度相对全面地对行业发展进行梳理、提炼和观测,供业界同行参考。
第一章2013中国医疗器械政策对市场的影响
2013年中国出台的医疗器械政策较少,但对部分政策有修订,对市场产生一定的影响。同时,包括2013年以前的行业政策的后续效应,以及新医改、国务院扶持健康服务业等宏观政策,也对医疗器械行业带来相应的影响。
一、对《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进行修订,重点呈现三大变化
现行的《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自2000年发布第一版后一直未修订,部分条款制定不合理,制约了医疗器械行业的发展。新版条例变更的内容包括注册审评放宽、增设审评绿色通道、调整产品注册与生产场地许可次序等。
2007年,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就首次发布了《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修订草案》(下称“修订草案”)的征求意见稿;2010年,由国务院法制办公室牵头再次对社会征求修订草案的公开意见,近两年内,修订草案又多次小范围征求意见,但均止步于此。
条例修订之所以“悬而不决”与医疗器械的多头管理密切相关。但在2013 年的国家机构调整后,国家质监总局已经取消了对进口医疗器械的认证职能,因此条例新规能顺利完成修订。
现行条例主要内容围绕医疗器械企业如何取得监管部门的许可展开,由于颁布时间早,许多事项没有涉及,导致实施中存在诸多问题。条例新规将调整产品注册与生产场地许可次序变更,从必须先办理生产许可后注册产品转为可先注册再办理生产许可。这意味着,医疗器械企业可以专注于产品研发、上市,而不必将前期资源消耗在生产厂房投资上,这将大大缓解中小企业的融资压力,有利于创新。
此外,新条例对医疗器械的注册审评进度也有所提速,如增设审评绿色通道,前述知情人士表示,三类高风险医疗器械是适用绿色通道的主要对象。目前市场上多数高值耗材属于三类医疗器械,绿色通道将加快产品更新换代。同时,部分三类医疗器械将被重新划归为二类,监管压力有所缓解。
二、《高值医用耗材集中采购工作规范》实施后,价格效应在市场有体现
2012年底,原国家卫生部发布《高值医用耗材集中采购工作规范》,明确对血管介入等高值医用耗材探索实施省级集中招标,并提出与药品招标类似的“推进带量采购、量价挂钩的购销模式”的要求。
从全国来看,医疗耗材按省级进行集中采购正在大面积铺开,去年以来十个左右省级行政单位启动医用耗材的统一招标采购。最先实施的浙江省、河南省首轮医疗高值耗材招标平均降价分别达到15%和25%。
省级集中招标背后,凸显政府对医疗器械价格进行直接管控的意图。除了招标部门之外,国家发改委同样在酝酿掌握和清理医疗器械销售价格,早在2011年,相关部门就曾发布《植介入类医疗器械价格管理暂行办法》的征求意见稿,但由于业界反应强烈搁置。
今年7月,国家发改委价格司领导在研讨医疗服务收费与医疗器械价格管理时,再度提出要重点加强对医用耗材价格的监管,严格控制单独收费品种,价格管控已箭在弦上。三、四部委“医疗器械专项扶持”政策
年初,工信部已开始着手制定加快医疗器械行业发展的工作计划,主要是一些导向性的思路,着重于行业的长期发展,但至10月底仍然没有出台。
7月17日,工信部消费品工业司吴海东副司长表示,医疗器械类专项是今年新实施的扶持重点,其中明确提出促进医疗器械领域新产品产业化和新技术应用,重点支持对象包括掌握核心部件和关键技术的医疗设备等。
事实上,这项由发改委、工信部、财政部和卫计委正联手拟定“产业振兴和技术改造专项”,整个专项扶持资金为15亿元。其中,2013年高性能医学诊疗设备发展专项将聚焦医学影像设备等领域,以实现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重点支持的三大领域包括医学影像设备、体外诊断产品、治疗设备等。
被纳入专项的企业则有望获得优厚的补贴“红包”——千万元级别以上的扶持资金。坊间从7月起就开始传闻说工信部将很快公布被纳入专项的企业名单,但直到11月初,名单仍未推出。
四、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对医疗器械行业的政策拉动
10月14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意见明确支持创新药物、医疗器械、新型生物医药材料研发和产业化,支持到期专利药品仿制,支持数字化医疗产品和适用于个人及家庭的健康检测、监测与健康物联网等产品的研发。
我国健康服务业涉及范围广、产业链长,而医疗器械作为健康服务业的基础支撑行业,显示了巨大的发展潜力和空间。数据显示,医疗器械设备的市场规模在2011年已达到1200多亿元,2000年-2010年的复合增长率约21.3%,预计到2015年将超过3000多亿元。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医疗器械仅占医药市场总规模的14%,这与国外42%的比重还有一定的差距。如今,随着人们健康意识日益提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不断深化,为医疗器械行业的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从社会结构来看,我国人口老龄化现象的加剧,一定程度上拉动了医疗器械的需求。同时,在政策方面,继“十二五”医改规划提出“到2015年非公立医疗机构的床位数和服务量要达到医疗机构总数的200%目标”之后,去年卫生部发布的《健康中国2020战略研究报告》又明确指出,未来8年将推出涉及金额高达4000亿元的7大医疗体系重大专项,其中有1090亿元将用于县级医院技术配置,在此背景下,非公立医疗机构和县级医院对医疗设备的购置需求将会大量增加,这将很好地拉动医疗器械行业的发展。行业机遇到来,医疗器械行业成长潜力巨大。
中信建投经济咨询研究总监周锐指出,医疗器械企业应把握住大好的发展机遇,加大研发投入,加快技术创新,向市场提供科技含量高的产品,打破国外企业的垄断局面,实现医疗器械全产业链的转型升级。
五、科技部《医疗器械科技产业“十二五”专项规划(2011-2015)》行业的持续推动
科技部于2011年11月公布了《医疗器械科技产业“十二五”专项规划(2011-2015)》,目前对医疗器械产业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该规划总目标是,到2015年,初步建立医疗器械研发创新链,医疗器械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显著提升;突破一批共性关键技术和核心部件,重点开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性能、高品质、低成本和主要依赖进口的基本医疗器械产品,满足我国基层医疗卫生体系建设需要和临床常规诊疗需求;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政策环境,培育一批创新品牌,大幅提高产业竞争力,医疗器械科技产业发展实现快速跨越。
规划还提出了具体的目标,如在技术目标上,要突破20-30项关键技术和核心部件,形成核心专利200项;在若干前沿技术领域取得重要突破,并形成产业优势。
在产品目标上,要创制50-80项临床急需的新型预防、诊断、治疗、康复、急救医疗器械产品,重点开发需求量大、应用面广以及主要依赖进口的基础装备和医用材料,积极发展慢病筛查、微创诊疗、再生修复、数字医疗、康复护理等新型医疗器械产品。
在产业目标上,要重点支持10-15家大型医疗器械企业集团,扶持40-50家创新型高技术企业,建立8-10个医疗器械科技产业基地和10个国家级创新医疗器械产品示范应用基地,完善产业链条,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市场占有率,显著提升医疗器械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在能力目标上,大幅提升我国医疗器械创新和产业化能力,培育和引进一批学科带头人和创新团队,建立20-30个技术研发平台,新建10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国家重点实验室,完善我国医疗器械标准、测试和评价体系,发9 挥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作用,推动产学研医深度结合,切实保障我国医疗器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十二五”期间,力求技术突破、产品创新、能力建设和应用普及,重点实施基础装备升级、高端产品突破、前沿方向创新、创新能力提升以及应用示范工程五项任务。
一是基础装备升级:紧密结合县级、乡镇、社区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和医疗器械配置升级的紧迫需求,重点支持一批适宜基层、高可靠性、低成本、先进实用的医疗器械产品,提高基层医疗机构装备水平和服务保障能力。
重点发展适宜基层的数字化X射线机、彩色超声成像仪、免疫分析仪、血液分析仪、生化分析仪、心电图机、多参数监护仪、除颤仪、呼吸/麻醉机、血液净化设备等基础装备、耗材及应用解决方案,提高产品可靠性、安全性、易用性,降低成本,满足基层医疗机构的基本装备需求;加快适宜基层的慢病筛查、全科医疗、健康管理、中医诊疗、康复保健、家庭护理等新产品的开发,以及数字化医疗、移动医疗、远程医疗等应用技术发展。
二是高端产品突破:着力突破高端装备及核心部件国产化的瓶颈问题,实现高端主流装备、核心部件及医用高值材料等产品的自主制造,打破进口垄断,降低医疗费用,提高产业竞争力。
重点研制64排螺旋CT、1.5/3.0T超导MRI、PET-CT、实时三维彩色超声成像仪、高清内窥镜等高端影像设备;研制全自动管式化学发光免疫分析系统、全自动高通量生化分析仪等体外诊断系统与试剂;研制影像导航辅助治疗系统、实时适形调强放射治疗系统和神经电刺激器等先进治疗装备;开发介入支架、人工关节、人工血管、骨修复材料和口腔材料等高值医用材料。重点突破超导磁体、多通道磁共振谱仪、高分辨率PET探测器、大热容量CT球管、X 射线平板探测器、超声换能器等核心部件,以及精准定位与导航技术、微弱信号检测技术、电化学/生化传感技术、可再生修复材料技术等关键技术。
三是前沿方向创新:加强新原理、新材料、新方法和新工艺的研究,加快前沿技术突破和创新产品开发,抢占未来科技产业竞争的制高点。
积极发展多模态融合成像、分子成像、太赫兹波检测、低剂量光子探测成像、电阻抗功能成像、体内光学相干成像、超声聚焦治疗、神经接口与刺激、微弱生理信号采集、微流控和微纳制造等前沿技术;加快发展精准手术机器人、碳纳米管CT、无创血糖、全降解血管支架、细胞组织诱导性生物材料、中枢神经再生修复材料、新型中医诊疗器械等前沿创新产品。积极推进人体传感器网络、云计算、物联网相结合的全民健康感知、管理和促进等新型服务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四是创新能力提升:统筹布局项目、人才、联盟、平台、基地,大力加强体制、机制和管理创新,通过产学研医技术创新联盟等多种形式,有效整合优势科技资源,系统构建国家医疗器械创新体系,大幅提升我国医疗器械行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一是重点培养和引进一批具有世界前沿水平的战略科学家、学术带头人、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和中青年专家等领军人才与创新团队。二是加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建设,建立完善重大产品、核心部件的研发联盟等。三是加强医疗器械共性技术平台建设,重点建设医用电子、医学成像、物理治疗、体外诊断、医用材料、个性化设计和制造、可靠性保障等20-30个技术研发平台,建成10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国家重点实验室,加强医疗器械战略研究体系的建设。四是加强区域创新和产业化基地建设,重点推进8-10个国家科技产业基地建设。
五是应用示范工程:以“创新发展,惠及民生”为宗旨,实施“创新医疗器械产品应用示范工程”和“数字化医疗示范工程”,加快创新医疗器械产品的应用推广,优化医疗资源配置,让科技创新成果更好地服务于医疗卫生体系建设和惠及广大人民群众。具体包括实施创新医疗器械产品应用示范工程和实施数字化医疗示范工程。
六、新医改推动医疗器械市场需求放量
2009年新医改调集了各部委力量,方向明确、分工明确,使得11配套政策较具操作性。同时,从出台的每个政策可以看出,每个政策对行业以及行业龙头而言都是利好,都是一次行业洗牌,有利于扶强汰劣。
新医改的总体目标是完善四大体系,即全面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医疗服务体系(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新型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快建设医疗保障体系(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乡医疗救助)和建立健全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到2020年,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
国家在新医改的投入上,2009年政府卫生投入跃上6000亿元台阶,同比翻倍增长;2009-2011年增量投入较存量增幅77%,三年总投入将达到近2 万亿元,新增8500 亿元。卫生总费用占GDP 占比>5%,政府投入占比将快速跃升至38%。
在新医改的政策推动下,医疗器械市场需求得到进一步释放。
七、政府招标采购政策调整为本土医疗器械发展带来潜机
2011年9月,卫生部决定,在北京、天津、辽宁、上海、浙江、湖北、广东、重庆8省市开展医疗机构高值医用耗材集中采购试点工作,集中采购的耗材有心脏介入类医用耗材,包括导引导管、支架、导丝、球囊、动脉鞘、压力泵等,心脏起搏器、人工关节、膝关节等。这些医用耗材90%以上是进口品种。
今年6月,国家卫生计生委和工信部有关官员表示,国产医疗器械为今年国家扶持重点。要严格执行政府采购法,确保财政资金优先采购国产医疗设备。
据了解,自2008年开始,我国展开了全国性医疗器械产业调研,目前掌握了基本资料。国内医疗器械产业当前的特点是:小批量,但利润率高;产品有公共产品属性,属于政府买单范围;行业的高新技术产业特征明显,创新速度非常快,获得政策极大关注。
“十二五”期间,我国将大力提升医疗器械的数字化、智能化、高精准12化和网络化,推动国产医疗器械发展。
八、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
CFDA今年10月8日出台的该意见文号为“食药监械监〔2013〕205号”,出台目的是为进一步加强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工作,完善不良事件监测体系,建立健全各级监测体系工作机制,全面推动监测制度建设,切实提高监测、评价和风险预警能力,有效保障公众用械安全。
力争通过3年左右时间,建立健全各级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技术机构和监测网络,完善监测机制,落实监测责任,健全监测制度,规范监测工作,进一步扩大监测覆盖面,探索哨点监测模式、逐步建立监测哨点,使风险预警能力明显提升,形成比较完善的全国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体系。
工作重点是建立健全机构、完善三个机制、健全三项制度、实现三个覆盖。其中2013年-2014年为建设与完善阶段,2015年为深化与提高阶段。
九、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办公厅关于小型医用吸氧器监管有关问题的通知
CFDA于9月16日发布的该通知,文号为“食药监办法〔2013〕63号”,目的是进一步规范小型医用吸氧器生产经营行为,强化质量安全监管。内容只有三条:
一是对于不含医用氧的小型医用吸氧器,继续按照第二类医疗器械进行审批。
二是对于小型医用吸氧器中灌装医用氧气的,纳入药品监管。持有氧批准文号的药品生产企业,应当在符合药品GMP要求下,按照注册的工艺流程进行氧气生产和灌装。
三是各地要继续加强对小型医用吸氧器和医用氧的监管。对于小型医用吸13氧器的生产经营行为违反药品、医疗器械监管法律法规的,要加大案件查处力度,保证公众用药用械安全。
十、国家食药监总局就医疗器械质监抽验规定征求意见
CFDA于7月19日发布,该《规定》指出,各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根据医疗器械监管的需要,制定抽验工作方案,提供必要的经费和支持保障,及时公布抽验结果。被抽样单位无正当理由不得拒绝抽样。需要被抽样单位协助寄送样品的,被抽样单位应当协助。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开展医疗器械抽样时,应当由2名以上(含2名)具有执法资格的医疗器械监管和抽样人员实施。在抽样过程中,应当依法对被抽样单位开展监督检查。
抽样单位或标示生产企业对检验结果有异议的,可以自收到检验报告之日起7个工作日内向具有相应资质的医疗器械检验机构提出复验申请,逾期视为认可该检验结果,检验机构将不再受理。
如样品与“医疗器械抽样记录及凭证”上的记录不相符的,承检机构应当与抽样单位核实,由抽样单位进行纠正。对不符合检验有关规定的不得开展检验工作,并将结果上报组织单位。
所抽样品不属于抽验工作方案中规定的抽样范围或不符合抽验要求等情况的,承检机构应当在收到样品5个工作日内与抽样单位联系确认并安排样品退回。抽样单位应当按照抽验工作计划抽取补足样品并及时移送承检机构。
《规定》还要求,承检机构应当按照检验检测要求建立相关制度,开展检验工作,及时出具科学有效的检验报告。原始记录及检验报告保存期不得少于5年。
《规定》同时要求,地方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收到不合格医疗器械产品的检验报告后,应当对相关生产、经营企业、使用单位开展监督检查。对监督检查中发现的不合格产品采取控制措施,对违法行为依法查处。承检机构伪14造检验结果或者出具虚假证明的,按照《条例》处理;违反纪律泄露和对外公布检验结果的,对有关责任人员给予行政处分。第二章2013年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发展综述
一、2013医疗器械行业重大事件综述
针对2013的医疗器械行业发展,我们整理了十个对行业具有较大影响的新闻综述:
1、商务部展开医疗器械行业垄断、成本价等现象调查
今年6月,商务部反垄断局通过中国医疗器械协会等协会、商会向医疗器械企业进行问卷调查“关于消除地区封锁打破行业垄断的调查问卷”,仅中国医疗器械协会就向向3000家医疗器械企业发出了调查问卷。
该问卷主要调查内容是企业是否在进入市场时遇到地区封锁问题,不涉及报道中提到的“商品进口价格、卖给分销商的价格、是否打算上调或下调价格、产品数量和质量、销售手段、员工规模以及生产成本等”内容。
2、国内首例纵向垄断案判决落地:强生败诉
《反垄断法》颁布五年后,国内首例纵向垄断案8月1日在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终审宣判。强生(上海)医疗器材有限公司、强生(中国)医疗器材有限公司被认定纵向垄断,被判赔偿北京锐邦涌和科贸有限公司经济损失人民币53 万元。
据《新京报》报道,原告锐邦公司与被告强生公司的争端起于2008年。锐邦公司是强生公司医用缝线、吻合器等医疗器械产品的经销商,双方之间签有《经销合同》,约定锐邦公司在强生公司指定的相关区域销售爱惜康缝线部门的产品,合同期间,锐邦公司不得以低于强生公司规定的价格销售产品。
2008年3月,锐邦公司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采购竞标中以最低报价中标,受到强生公司的警告并被取消在部分医院的经销权,后又被完全停止供货。
2010年8月11日,锐邦公司诉至法院,要求强生公司赔偿因执行该垄断协议对锐邦公司低价竞标行为进行处罚而给其造成的经济损失1400余万元。
2012年5月18日,法院一审作出判决,认为锐邦公司举证不足,不能认定其构成《反垄断法》所规定的垄断协议,判决驳回其全部诉讼请求。锐邦公司不服,于2012年5月28日提起上诉,上海高院先后三次开庭审理。当年8月1日终审,强生败诉。
该案的现实意义在于,关于纵向垄断的认定和处罚,向来争议很大。该案也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起原告胜诉的生效判决,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竞争推动市场发展的重要性更加显现。
3、发改委医疗器械价格管控被搁置
从2011年起向业内征求意见的《植(介)入类医疗器械价格管理暂行办法(送审稿)》至今依然没有落地,意味着发改委管控医疗器械价格的意图被搁置。
目前,医疗器械类产品一直是企业根据市场自行定价,政府从未干涉过此类产品的定价和利润。不过,随着技术的进步,大量昂贵的新型医疗器械进入了中国市场,并且得到了广泛的临床应用。
但是,医疗器械产品很难像药品一样由发改委直接定价。根据《价格法》第十九条规定:“政府指导价、政府定价的定价权限和具体适用范围,以中央和地方的定价目录为依据。”
目前国家没有把医疗器械(耗材)价格的定价权限纳入中央或地方的定价目录,医疗器械(耗材)生产经营企业的产品销售价格属市场调节价,生产经营企业的产品可按《价格法》有关规定自主制定价格。这也就是医疗器材的定价难以调节的原因。
据发改委相关人士透露,《植(介)入类医疗器械价格管理暂行办法》顺16利落地的最好办法就是先修改价格法。
4、我国正式成为ISO/TC150/SC7工程医疗组织的成员国
2013年,我国成为了国际标准化组织iso/tc150/sc7的积极成员国,这个国际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组织主要致力于外科植物
五、矫形器械、工程医疗产品分技术委员会方面的研究工作。并且我国还获得了这个组织标准化活动的国际投票权。
这个国际组织工程医疗产品的分技术委员会已经成立了几年的时间,算上中国已经有十三个成员国。我国是亚洲发展中国家中的唯一的一个成员国。加入这个组织有利于我国进入到先进的医疗器械产业国家的行列,还对于我国跨越技术壁垒,并且在这类技术的国际贸易的公平竞争方面是很有意义的。5、2013“两会”号召规范医疗器械市场
医疗器械近来最令人关注的热点政治事件莫过于全国人大和政协“两会”,在2013年的“两会”上,多名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委员都呼吁要关注医疗器械产品的安全问题,集中力量做好对医疗器械产品的监督管理,务必要净化好医疗器械行业的市场秩序。代表委员会建议要修改医疗器械行业的监管条例,从根源着手做好医疗器械产品的安全性建设工作。
如全国人大代表肖伟表示一定要集中采购大型的医疗器械产品,杜绝采购中出现的行贿受贿等不法行为。与此同时也应该提高对医疗器械企业经营水准的认证门槛,促进企业之间的强强联合,合理利用资源优势。这样才能够缩减企业的生产成本,降低医疗器械产品的市场价格,让医疗器械产品能够最广泛的受益于群众。相应的,也可以保证医疗器械行业的秩序得到规范。
6、美国对华医疗设备发起337调查
据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官方网站消息,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发表声明,宣布对北京怡和嘉业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及其美国销售子公司发起“337调查”,主要针对该公司用于治疗睡眠呼吸障碍的医疗设备产品。
声明称,总部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瑞思迈公司今年7月19日向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提出申诉,指控美国进口及在美市场销售的睡眠呼吸障碍治疗设备产品侵犯了该公司专利。据声明,同时被申诉的还有位于美国弗罗里达州的另外两家公司。
美国 “337调查”最早得名于《1930年美国关税法》第337条款,后经历数次重大修订。根据该条款,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有权调查有关专利和注册商标侵权的申诉,此外也开展涉及盗用商业机密、商品包装侵权、仿制和虚假广告等内容的调查。“337调查”不仅监督国际贸易,也管控美国国内的州际贸易,因此执法对象不仅是外国企业,也涉及美国本土企业。
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医疗器械贸易总额达300.62亿美元,同比增长13.03%;其中,出口额为175.9亿美元,同比增长11.96%。美国、日本和德国是我国医疗器械出口前三大市场,2012年三大市场所占比重达39.35%。对于频繁遭遇“337调查”,中国商务部多次表示,希望美国政府恪守反对贸易保护主义承诺,共同维护自由、开放、公正的国际贸易环境,以更加理性的方法妥善处理贸易摩擦。今年以来,美国已多次对中国产品发起“337调查”及反倾销调查。
7、微创医疗、华大基因收购美国同行
上海微创医疗器械(集团)有限公司9月用2.9亿美元将美国Wright医疗骨科业务正式收入旗下,这笔交易也成为迄今为止中国医疗行业最大的跨国收购案例。
作为国内高端医疗器械生产商,微创医疗同时也是国内最大医用支架产品的生产商,其在心血管支架领域长年占据第一市场份额。在2005年微创医疗在国内上市首款用药物涂层支架之前,国内这一市场几乎被美国强生和波士顿科学垄断。18
此外,华大基因3月宣布,已通过其全资子公司Beta Acquisition Corporation 完成对美国人类全基因组测序公司Complete Genomics的收购,交易总值为1.176亿美元。
8、美国史赛克59亿港元收购中国骨科产品生产商创生控股
1月,我国骨科产品生产商创生控股宣布,国际医疗技术公司史赛克(Stryker)以总代价约59亿元收购创生全部股份,Stryker将全部以现金支付收购,收购完成后,将撤销公司股份在香港联交所的上市地位。
创生之控股股东Luna已承诺接受Stryker之要约,将其持有的61.72%创生股份售予Stryker。创生主席及首席执行官钱福卿、及副总裁钱晓锦已与Stryker签署三年服务条约,承诺于收购完成后继续留任协助集团日常运作。
Stryker是国际性医疗技术公司,于纽交所上市,提供多样化的创新医疗技术,包括重建植入物、医疗及手术设备、以及神经技术及脊柱产品。Stryker总裁及首席执行官Kevin A.Lobo 表示,冀以创生的研发专业、制造能力及分销网络优势,拓展中国市场。
9、强生、美敦力等企业产品被召回
GE医疗先后于7月30日、10月8日以及10月17日在华低调进行的三款医疗设备召回,所涉的最新三款召回产品——影像归档及传输系统(Centricity PACS)、诊断图像处理软件(Medical Systems SCS)及单光子发射断层扫描装置SPECT又被指在召回信息公布和时间延迟方面“内外有别”,中国市场召回明显晚于海外。
9月,根据美敦力(上海)管理有限公司报告称,由于产品在设计或生产中的缺陷,Medtronic Inc.公司对其生产的药物灌注系统、Medtronic MiniMed公司和Unomedical a/s公司对其生产的胰岛素泵输注管路和针头进行主动召回。19
10、中国医药物资协会成立医疗器械分会
11月,中国医药物资协会于第八届中国成长型医药企业发展论坛在昆山召开期间,正式成立医疗器械分会,旨在通过社会组织的力量,不断推动医疗器械行业持续健康发展。该分会由柏煜任分会长,由陈红彦任秘书长。
据悉,中国医药物资协会是中国近年来发展较快、拥有会员数量较多、活动会议等比较活跃的一定国家级社团组织,其主管部门为国务院国资委。
二、2013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发展统计 1、2013中国医疗器械市场销售规模分析
过去12年来,中国医疗器械市场销售规模由2001年的179亿元增长到2012 年的1700亿元,剔除物价因素影响,12年间增长了近9.4倍。据中国医药物资协会医疗器械分会抽样调查统计,2013年前10月中国医疗器械市场总销售规模达到1410亿元,预计全年销售规模达到2120亿元,首次突破2000亿大关,预计比上一增长21.19%(如图1)。
2、医疗器械市场集中度分析
统计显示,世界排名前10位的医疗器械企业分别是强生、西门子、GE医疗、美敦力、百特医疗、飞利浦医疗、波斯顿科学、碧迪、史赛克、贝朗医疗,2004年这10家公司占世界市场份额的34.5%,2010年增长到44.8%。
2013,中国本土医疗器械企业中,迈瑞医疗、康辉医疗、鱼跃医疗、万东医疗、威尔科技、九安医疗、东软股份、乐普医疗、威高股份、微创医疗、阳普医疗、长峰股份、威达医用、新华医疗、万杰高科、中国医疗、上海医疗等是相对领先的企业品牌。
全球医药和医疗器械的消费比例约为1:0.7,而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已达到1∶1.02,全球医疗器械市场规模已占据国际医药市场总规模的42%,并有扩大之势。我国医疗器械市场总规模2013年预计达到2120亿元,医药市场总规模预计为10372亿元,医药和医疗消费比为1:0.2。可以判断,医疗器械仍然还有较广阔的成长空间。
中国医械产业呈现“多、小、高、弱”的特点。第一是生产企业多,截至2012年底,全国共有医疗器械生产企业14928家;第二是企业规模小,2012年医疗器械产业市场总产值为1800亿元,平均每个企业产值约1200万元;第三是产品集中度高,医疗器械产品种类3500多种,平均每种产品十多个注册证。
国内的医疗器械市场不管在生产还是在销售领域,集中度都比较低。2013 年上半年22家医疗器械上市企业的收入仅为100亿元,仅占到行业总规模的5% 左右。而在医疗器械零售市场上,目前还没有一家上市企业,在国内销售医疗器械的主要渠道是药店及专业的医疗器械店。
从地域分布来看,我国医疗器械行业集中在东、南部沿海地区。市场占有率居前六位的省份占全国市场80%的份额,显示了医疗器械行业较高的地域集中度。以上海、江苏为代表的长江三角地区和以北京为代表的渤海湾地区主要是招商引资,以外资企业为主体而形成的优势产业集群。长江三角地区以一次性注射和输液器等产品在全国占绝对优势;北京地区以 GE公司为代表的CT机占绝对优势;深圳的医疗器械产业从无到有,在短短的10余年内,已发展成为我国高端医疗器械产业重要的制造加工基地,如医用影像、血液分析仪、病人监护仪等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也占有一席之地,发展势头强劲。3、2013中国医疗器械终端销售渠道分析
在我国,长期以来医疗器械的销售渠道主要由医院和药店组成。最近几年来,医疗器械专业零售店、社区销售、会议营销、电子商务、零售百货等也有零星的销售,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医疗器械专业零售店和电子商务这两种新的销售渠道,凭着较为领先的商业模式而增长迅速。为便于统计,现按医院渠道、药店渠道和其它渠道三种方式进行统计。
据统计,2013年,医疗器械通过医院销售的比例为78.75%,通过药店销售的比例为16.56%,通过其它渠道销售的比例为4.69%。
截止2013年10月底,国内取得互联网药品及医疗器械销售许可的企业共177家。2013年医疗器械通过电商渠道销售预计为25亿元,其增长前景看好。但当年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利润率约为22%,传统的医疗器械零售企业的利润率约26%,电商企业利润率约为2%-4%,为最低。主要原因是新模式扩展期间,各项推广费用较高、而网售价格又相对较低所致(如图2)。
4、中国医疗器械注册:进口陡增,本土产品竞争压力增大 我国对医疗器械实行注册制,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今年10月公布的2012“药监统计”,2013年的医疗器械注册数陡增。
该统计对医疗器械产品的首次注册情况和再注册情况进行统计,并对这些注册的器械分为Ⅰ类、Ⅱ类、Ⅲ类、港澳台和进口五种情况。中国医药物资协会医疗器械分会结合“药监统计”对2007年-2012年的医疗器械注册数据进行了汇总分析(如表1)。
从统计表可以出,2007年至2012年,我国医疗器械Ⅰ类产品注册总量上升趋势较为明显,由2007年的3452件上升到了2012年的7070件,增幅超过1倍。Ⅱ类从2009年起注册总量变化不大,总体在每年7000件左右;Ⅲ类产品注册波动较大,但2012年较上一年有较大的涨幅。港澳台医疗器械的注册增长缓慢,但2012年同样有超过1倍的增幅;最值得关注的是,进口医疗器械的首次注册和再注册,2012年均有了大幅度的增长,进口方面总的注册是上一的2.5倍。这表明外资、进口医疗器械正在大举进入本土市场,未来几年竞争将更为激烈。
5、中国医疗器械生产经营企业数量分析
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的统计,自2007年以来,我国历年来医疗器械生产企业无论是Ⅰ类、Ⅱ类还是Ⅲ类都在缓慢增长,5年间总量也由12.6万23 家增长到了近15万家。与之相对应的是,持有医疗器械经营许可证的经营企业5年来也在缓慢增长,从2007年的16.10万家增长到了2012年的17.78万家(如表2)。
6、医疗器械进出口市场分析
据海关数据,2013年上半年,我国医疗器械进口总额68.1亿美元,同比增长19.43%;出口额90.11亿美元,同比增长10.87%。贸易顺差22.01亿美元,同比下降9.24%。预计全年进出口总额达到330亿美元。
值得注意的是在进出口数据中,有35%左右的产品或其主要构成部分是在中国生产,先出口的国外、然后再进口到中国的销售。
上半年,我国共从89个国家和地区进口医疗器械。从进口区域看,欧洲是我国最大的医疗器械进口来源地区,北美洲为第二大进口来源地区,亚洲排在第三位,三大洲进口额所占比重合计达97.57%。从具体进口国家和地区看,排在前十位的分别是美国、德国、日本、瑞士、韩国、爱尔兰、英国、法国、荷兰和新加坡,相关进口额合计达57.1亿美元,合计占比达83.86%。
从产品结构看,上半年,我国诊疗设备、医用耗材、康复用品、口腔科设备材料和医用敷料的进口额最高,进口额超过1亿美元的医疗器械主要有医用导管、彩超仪、CT机、MRI仪、内窥镜、血管支架、医用直线加速器、X线管、人工关节、矫形或骨折用器具。
上半年,我国共有8476家企业从事医疗器械进口贸易,其中,三资企业、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的数量分别为3351、4268和857家,相关进口额分别为24 27.74亿、24.19亿和16.17亿美元。有134家企业的医疗器械进口额超过千万美元。
从具体进口地区来看,上半年,医疗器械进口额排在前十位的省(市)是上海、北京、广东、江苏、浙江、山东、辽宁、天津、福建和湖北,相关进口额合计达61.97亿美元,占比合计达91.01%。
上半年,我国共向216个国家和地区出口医疗器械。从出口区域看,亚洲是上半年我国医疗器械最大出口市场,欧洲为第二大市场,北美洲排第三位,三大洲所占比重达到85.72%。
从具体国家及地区看,出口前十市场分别是美国、日本、德国、中国香港、英国、俄罗斯、荷兰、法国、印度和韩国,出口额合计54.05亿美元,所占比重55.99%。向美国出口的主要产品有X光检查造影剂、医用无纺布、助听器、药棉、纱布、绷带和监护仪等;向日本出口的主要产品有彩超、药棉、纱布、绷带、轮椅和彩超等;向德国出口的主要产品主要有药棉、纱布、绷带、医用无纺布、呼吸机和体重计等。
从产品结构看,上半年我国出口诊疗设备、康复用品、医用耗材、医用敷料和口腔设材的出口额排在前列。出口医疗器械金额过亿美元的主要产品有医用导管、药棉、纱布、绷带、化纤制一次性或医用无纺织物服装、X光检查造影剂、助听器、彩超、注射器、体重计、监护仪和CT。
从企业结构看,上半年我国共14805家企业经营医疗器械出口,其中三资企业、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数量分别为2856家、10951家和998家,出口额分别为45.4亿美元、37.13亿美元和7.39亿美元。共有134家企业出口额超过千万美元。
上半年,我国医疗器械出口前十省市是广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北京、湖北、辽宁、山东和江西,出口额合计82.21亿美元,比重达到91.24%。(本小节数据主要来自中国医药报。)
第三章中国医疗器械市场发展分析
一、行业发展较为迅速,市场规模全球第二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医疗器械产业的发展令世界瞩目。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产业整体步入高速增长阶段,销售总规模从2001年的179亿元,到2013 年预计的2120亿元,翻了近10倍。
按日本最近几年医疗器械市场规模在260亿美元左右,折合人民币不到1600亿元,因此,我们认为2013年中国医疗器械市场规模已经超越日本,成为全球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医疗器械市场。
经过多年的持续高速发展,中国医疗器械产业已初步建成了专业门类齐全、产业链条完善、产业基础雄厚的产业体系,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
近五年来全国医疗机构数目的稳步增长,而且这种趋势的具有一定稳定性,未来几年将带来大量的医疗基础设施投入,医疗器械和器具作为基础设施的一部分,必然会受益于整个行业扩容所带来的利好,医疗器械的生产企业也将显著受益。
虽然我国医疗器械产业整体发展势头迅猛,但仍无法充分满足国内市场需求,大型高端医疗设备主要依赖进口,与世界医疗器械工业强国仍存在不小差距。
二、市场需求巨大,前景乐观
医疗、教育、住房,一直是三大民生话题。而作为构筑医疗体系的重要支撑点,医疗器械行业越来越受到关注。值得注意的是,与全球医疗器械占医药市场总规模的42%相比,我国医疗器械的占比仅14%。
从政策来看,继科技部印发《医疗器械科技产业“十二五”专项规划》之后,8月17日,卫生部又发布了《健康中国2020战略研究报告》,当中提到26 未来8年将推出涉及金额高达4000亿元的七大医疗体系重大专项一事,当中有1090亿元被明确用在了县医院建设。在2008年时,针对医疗体系投资安排的资金为48亿元,而未来8年年均将有500亿元的专项资金,为2008年时期的10倍。实际上,上述县医院建设规划,其实与此前的医改及如今被重点解读的“城镇化”也有相辅相成的味道。城镇化过程中自然要涉及到医疗体系的构建和升级,医疗器械受益在情理之中。“县级医院肯定是有机会的”,如今国内和国外的各医疗器械厂家,也都紧盯着县医院建设的这个市场。
另外从趋势来看,首先,老龄化趋势对一些特定医疗器械如供氧机、血糖仪等生产企业来说,保证了不断扩张的市场;其次是医改,国务院“十二五”医改规划中提到,到2015年非公立医疗机构的床位数和服务量均要达到医疗机构总数的20%,在医疗保障不断扩大的背景下,民营医疗对医疗器械的添加购置,也将很好地拉动行业的发展。最后是替代化,如今不少高端医疗器械多为国外进口,而随着技术逐渐升级,国产高端医疗器械已逐渐拥有了替代实力。
三、医疗器械基层市场被看好
我国目前有县及县以上医院1.3万家,乡(镇)卫生院5.2万家,医院病床数达300多万张。如果全国1.3万家县级以上的医院,都能基本达到日本1980年医院医疗仪器设备标准(每100张床位为人民币80万元),那么,我国医疗器械设备市场的增量空间超过240亿元。
根据新医改的相关方案,卫生部会同国家发改委将投资1000亿元,支持建设全国约2000所县医院、5000所中心卫生院和2400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并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的装备配置开展医疗器械集中采购工作。
目前,全国有5万多家政府办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基层医改推动了各级政府把更多的财力、物力投向基层,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在健康管理、常见病、多发病诊疗中应发挥主体作用。基层医改的方向是回归公益性、立足保基本,随着医保覆盖面的扩大和基层看病报销比例的提高,基层医27 疗机构的市场空间将迎来爆发式增长。
在目前国内中低端医疗设备采购中,本土企业高居榜首,这是因为政府在基层医疗市场上优先采购国产医疗器械,而医疗设备8-12年的更新周期,也保证了医疗器械企业的稳定增长。
2013年开始,中央已扩大支持基层医疗机构进行基本设备配备,推进完善农村急救体系,救护车和必要急救设备将逐步增多。
而科技部《医疗器械科技“十二五”规划》也指出,将重点发展基层卫生体系建设急需的普及型先进实用产品,以及临床诊疗必须、严重依赖进口的中高端医疗器械。重点开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性能、高品质、低成本和主要依赖进口的基本医疗器械产品,满足基层医疗卫生体系建设和临床常规诊疗需求。
值得关注的动向是,以前我国中低端基层医疗市场主要是国内企业在做,现在的情况是,外资企业在保证高端医疗设备市场的情况下开始向低端市场渗透,甚至三、四线城市,进入基层医院和民营医院。以飞利浦为例,公司基础医疗业务主要关注二级、县级医院、乡镇医院和民营医院。目前公司已经在各地有120名工程师,接下来更多的人才将直接在三、四线市场进行招聘。
四、家用医疗器械处于发展初期,增量较快
我国家用医疗器械市场还处在发展初期,具有进入壁垒低、发展速度快、投资回报率比较高、风险相对较小的特点,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资本进入。家用医疗器械的货源地集中在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特别是珠三角的浙江和深圳已发展成为我国各种医疗器械的重要制造基地,而深圳的高档医疗器械在世界上也有一席之地。
我国家用医疗器械企业数量多、规模小,各自为战,产品单一,难以形成系统的产业价值链条。在我国家用医疗器械领域,先行企业已经获得了极大的成功。周林频谱仪、哈慈五行针、氧立得、利德治疗仪、安必信减肥按摩仪等等,其销售规模和利润率也让人艳羡。
本土企业威高集团、迈瑞医疗,以及韩国喜来健等在家用医疗器械领域也取得了不俗的业绩。国内的家用医疗器械市场的广阔前景以及先行企业的成功,吸引了不少生产和经营企业介入,各式各样的家用医疗器械产品层出不穷,一夜之间该市场变得热闹非凡。
预计今后家庭医疗与保健工程会成为家庭的主要投资方向,完全可以像卖电视、冰箱等家电那样,把民用医疗器械普及到每一个家庭。这个过程就如同大型的计算机,发展到家庭用普及型电脑一样,大型的医院用治疗仪,也正在向便携式、经济型家用康复治疗器的方向发展。
五、智能便携式及电子商务成为创新潮流
伦敦的3家医院已经开始尝试使用一种智能手术刀,这种手术刀可以分辨癌变组织。这一消息一出,在整个医药行业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智能手术刀的出现,加快了医疗器械智能化的脚步。目前,我国医疗器械行业整体自动化水平不高,因此,各个企业更应该学习国外先进技术,不断促进行业向智能化发展。
科技改变生活,谷歌眼镜等可穿戴设备已经发尖,但众多已面世产品与大众用户的实际生活仍有距离。但在医疗健康领域,智能化医疗器械却是一个刚需的市场。
在国内,做手环、计步器的创业者是可穿戴行业中最多的。他们所面临的另一问题是手环等这类大众消费产品功能趋同、同质化严重,并且开始引起互联网巨头的觊觎。
国外以健康为主题的可穿戴设备并购和融资案例近来已经逐渐增多。今年4月,Jawbone以一亿美元收购另一家可穿戴保健电子产品厂商Body Media;7 月,电子健康设备制造商Withings完成3000万美元的融资; 8月,帮助追踪个人身体健康的Fitbit 完成新一轮4300万美元融资;10月8日,健康类可穿戴公司Basis Science获得1175万美元B轮投资??
例如,国内的康诺云是由前端的硬件终端、后端云平台和前端的APP组成.前端硬件终端(传感器)负责监测用户的身体数据(比如血压、血糖、血氧、呼吸、心率等等),并上传到云端。康诺云的硬件终端更侧重连续监测,并可以智能的双向调节。分析情况会通过APP传给用户本人以及用户指定的家人,方便家庭了解用户的身体状况,并帮助用户进行健康管理。
它除了像其它可穿戴设备产品一样能采集身体血压、心率等体征数据外,还能运用“时间生物学”分析方法,根据身体状况,提出详细、个性化的医疗方案。这种“时间生物学”的分析算法则来自该领域权威的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的时间生物学中心。这种软硬件结合,并且有强大的大数据做支撑是国内一些团队很少见到的。
另外,医疗器械电子商务近年来发展迅速。这其中既包括B2B这样主要针对海外出口的电子商务,也包括通过网上药店面向消费者进行销售的B2C电子商务,今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曾调研了医药电子商务发展的情况,有官员提出“医疗器械可以单独申请网上销售”的设想,令人关注。而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来临,越来越多的医疗设备企业从PC平台到移动平台的发展,从互联网搜索引擎到移动互联网手机客户端的发展,显现出来基于手机客户端的移动营销已经成为挖掘财富的重要阵地。第四章我国医疗器械面临三大发展问题
一、中低端占据主体地位,产品附加值低
我国医疗器械制造业医疗器械行业集中度总体偏低,呈现小而散的状态,还没有形成规模发展,绝大多数停留在零散分布、低水平恶性竞争的粗放增长阶段,呈现零散分布粗放增长态势。
低端医疗器械准入门槛较低,与国外企业竞争力弱,国内竞争较激烈,这与美欧日发达国家医疗器械产业结构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及市场需求的规模释放,医疗器械制造企业30 的兼并重组加速,与此同时,国内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断提升,中低端产品基本实现自主生产,但这种放任自流的产业发展方式并不利于全行业的健康发展。
截止2012年底,我国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规模已经达到了177788家,90%左右的医疗器械生产企业是年收入在一两千万以内的生产技术含量较低的中小企业。而生产电子监护设备、超声诊断设备、心电生理设备、X射线断层扫描设备、CT等拥有自主品牌的高技术含量产品且收入规模过五亿的企业并不多。
国内企业为争夺低端市场的微薄利润打的头破血流,而占据高端市场的国外医疗器械巨头则风景这边独好,这种强烈反差的根源就在于国内医疗器械市场缺乏战略规划与整合,不能很好地形成“高精尖”科研分工和集约化发展。
二、高科技产品初露头角,却因制度观念受歧视
中国医疗器械的总体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约为 15 年。国内中高端医疗器械主要依靠进口,进口金额约占全部市场的 40%,进口公司主要是国际知名公司。约80%的CT 市场、90%的超声波仪器市场、85%的检验仪器市场、90%的磁共振设备、90%的心电图机市场、80% 的中高档监视仪市场、90%的高档生理记录仪市场以及60%的睡眠图仪市场均被外国品牌所占据。跨国企业竞争的焦点是设计理念、产品质量和售后服务,而高质量的产品正是国内大型医院所青睐的,因此国外产品多销往国内的大型医院,尤其是三甲医院。
我国医疗器械产业链是由国外跨国公司主导高端价值链,不少关键技术仍被发达国家大公司垄断。国内企业仅占据低端价值链的一部分。国内有为数不多的几家企业进入高端产品市场,但同层次技术水平的产品重复性高,缺少产业分工,企业层次不明显,往往不能很好地组建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研发团队。
随着我国软件开发能力和精密电子设备制造能力的提升,产生了一批诸如深圳迈瑞、深圳理邦仪器、东软医疗等从事高端医疗器械产业具国际声誉的品牌企业。在国内市场上,部分国产高端产品逐步实现进口替代,前十大企业生31 产总值快速增长,所占行业市场规模的比例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
但是,由于医疗机构长期偏重于使用进口设备,再加上招标监管不严等原因,部分国产高端医疗器械遭受歧视,难以拓展国内市场。可以肯定的是,“中国潜力”会有相当一部分“花落”海外企业,国内企业的制约不光来自于制造技术实力,还受制于长期的“市场换技术”模式在国内市场留下的诸多后遗症。
三、进口产品价格高昂潜藏风险
目前来看,我国医疗器械中低端市场以国内产品为主,高端市场基本为国外企业占据,且其正在渗透竞争国内中低端市场。进口医疗设备价格普遍高于欧美日等原产国50%-100%,如TOMO放射治疗系统等设备,在欧美日等国家多为250万美元,我国进口多在500万美元以上。部分设备采购以政府投入为主,增加了财政负担。
更严重的是,进口设备的售后与维修均由原公司专门人员实施,一旦由于某些原因导致维修延时,耗材供应中断,设备的使用将面临瘫痪。此外,高端医用设备核心技术掌握在外国企业内部,医疗诊断、治疗数据和患者医疗档案等信息安全同样面临巨大风险。
第五章全球医疗器械产业发展特点
一、美国医疗器械行业发展特点
美国医疗器械行业拥有强大的研发实力,很多医疗器械,如植入性电子医疗器械(心脏起搏器、心房除颤器、人工耳蜗等)、植入性血管支架、大型电子成像诊断设备(CT、PET、MRI等)、远程诊断设备和手术机器人等的技术水平居世界领先。
美国也是全球最大的医疗器械市场,目前全球约50%的医疗器械都产自美国。然而,在光鲜的表面背后,美国医疗器械行业正经历前所未有的危机。32
近几年,美国企业承受着对欧洲市场出口大幅下滑以及国外同行激烈竞争的巨大压力。在2008年之前的30年里,美国医疗器械市场需求旺盛,这使得美国医疗器械产业呈爆发式增长。欧洲多年来都是美国最大的医疗器械出口市场。然而,始于2008年的金融危机的蔓延,导致多个欧洲国家采取财政紧缩措施,一些欧洲国家减少医疗费用支出和医疗器械进口,或采用其他国家生产的价格更为便宜的替代产品,这造成美国医疗器械出口锐减。近年来,来自亚洲医疗器械生产大国的竞争压力也不断增加。
美国医疗器械产业面临的更加残酷的现实情况是,美国政府从2013年起对美国利润较高的即医疗器械产业加征占产品销售额2.3%的“专利特许权特别税”,以弥补美国国库的巨大亏空。已生效的这一新法律将使美国医疗器械行业每年的投资至少流失20亿美元以上。实际上,早在10年前,美国税务部门已开始征收“医疗器械产品使用税”。过去10年里,美国医疗器械行业已贡献300多亿美元的“医疗器械使用税”,这一税种在世界各国是绝无仅有的。
为应对政府加征专利权特别税,29%的美国医疗器械生产商已减少2013年的新品研发项目和数量。在美国医疗器械行业中排在前20名的大公司,包括美敦力、Stryker、S&N、艾伯特、Coviden、Zimmer、Kinetic、Wekch Allyn、Hill-Rom等公司在2013年均有裁员计划。
但医疗器械行业在推动美国经济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占了美国2.7% 左右的GDP,并提供了近2万个就业机会,美国医疗技术产业产生了54亿美元的贸易顺差。它近年来经历了大约6%的年均增长率,远高于经济的增长水平。
二、欧盟医疗器械行业发展特点
欧盟目前已发展成为一个拥有27个成员国的重要区域性组织,但真正在欧盟中起到经济“中流砥柱”作用的国家仍为最早一批加入欧盟的11个西欧国家,其中尤以德国、法国、英国、意大利、西班牙等5国的国民经济发展程度为最高。
据西方媒体报道,2011年西欧11国的医疗器械市场销售额合计为774.5亿美33 元,2012年可达824亿美元,今后几年西欧11国的医疗器械市场仍将继续保持增长势头,而其它欧盟国家的医疗器械市场则将保持缓慢增长势头。这主要源于老龄化社会的需求、大批计划外移民涌入和更换旧设备带动的。
德国拥有全球仅次于美国的医疗器械产业规模,约有170多家医疗器械生产商,其中绝大部分为中小规模公司。德国是欧洲最大医疗器械生产国和出口国,也是世界上排名前列的医疗器械出口国。过去几年里,德国医疗器械产品出口额已超越日本居世界第二位,目前德国公司生产的医疗器械产品中大约有2/3用于出口。
据西方媒体报道,德国医疗器械产业2011年总产值约210亿~220亿欧元,相当于其GDP总值的11.9%。这一比例远高于其它主要西欧经济体医疗器械产业产值所占国民经济份额。德国医疗器械产业的发展与该国政府的政策扶持也有很大关系,在德国研发一只医疗器械新产品所需总费用为800万~1000万欧元,相比之下,美国公司研发一只同样的新产品所需费用高达8000万美元。
法国是仅次于德国的欧洲第二大医疗器械生产国,也是欧洲主要医疗器械出口国。2012年法国医疗器械市场总销售额高达90亿欧元,法国拥有相对发达的医疗器械产业,进口医疗器械产品与出口医疗器械产品价值相当。进口产品主要集中在MRI、PET、螺旋CT等先进电子诊断成像仪等产品以及植入式医疗器械产品(如起搏器和血管支架等产品)。
英国的医疗器械市场规模大致与法国相当,其医疗器械产品进口额远高于出口,进口主要来自美国、德国、法国、西班牙等欧洲发达国家。英国堪称是世界上最大进口医疗器械国家,2012年进口医疗器械总值高达118亿美元。
西班牙医疗器械市场也是以进口为主的市场,进口占市场90%的份额,其中美国医疗器械产品占西班牙进口医疗器械产品的1/3,其它进口医疗器械产品主要来自欧盟国家及亚洲等。2012年西班牙医疗器械市场总销售额达44.6亿欧元。西班牙国内的医疗器械产业大多为合资公司,生产的医疗器械产品主要有:心脏手术器械、呼吸/麻醉机、神经外科器械产品、整形外科器械产品、MRA、CT、ETV、皮肤/烧伤类治疗器械等。34
意大利医疗器械市场销售额高达80多亿欧元,略低于法英等西欧国家,在欧盟居第四位。意大利拥有相对完备的医疗器械产业,其出口额大大高于进口额。年出口额约有40亿欧元,意大利与德国并列为欧洲两大医疗器械出口国。
匈牙利和波兰均原属苏联-东欧集团国家,直到2004年才被批准加入欧盟。匈牙利是医疗器械产品的纯进口国,其进口医疗器械产品价值约占该国医疗器械市场总销售额的84~85%,但总体规模较小,还不到10亿欧元。
波兰医疗器械市场总销售额预期到2015年达31亿~32亿欧元,波兰也属于纯医疗器械进口国,产品主要来自欧盟发达国家如德国、荷兰、意大利等。
三、日本医疗器械行业发展特点
在过去几年里,日本医疗器械市场年销售额在250~260亿美元之间。
日本已进入高度老龄化社会,60岁以上老人占该国总人口的比例已达20.5%,与老年疾病有关的医疗器械产品,包括心脏起搏器、人造心脏瓣膜、血管支架、胰岛素泵、人工关节等植入性器械,在日本市场上销售情况十分理想。
2011年,日本大地震和海啸对密集分布在日本东部沿海地区的医疗器械产业造成了严重打击,部分公司产量大幅下滑,由于担心今后几年再次发生强震和海啸,日本一些医疗器械公司正在考虑将生产线转移到中国等邻近国家和地区。
近年来,日本进口的医疗器械产品(按进口额而非数量排序)主要有:生命支持器械类产品、各种临床用器械、眼科器械及相关产品、成像诊断设备(CT、PET、MRI设备等)、治疗和手术器械、不锈钢制及其他合金制医疗器械、生理数据测定和生命监测类产品、牙科器械、家用医疗器械、体外诊断器械、其他类(棉制卫生材料、轮椅、按摩器械等)。
在日本医疗器械市场上,西方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的医疗器械产品则占有很大比例,日本每年对美医疗器械进口额达70~80亿美元,相比之下,中国、印度、巴西、俄罗斯、南非等新兴经济体国家的医疗器械产品在日本市场上只35 占很小的比例。
2011年,日本对我国医疗器械产品的进口额上升了8%~9%,达17~18亿美元,但我国仍只占日本医疗器械市场的6.5%,远低于美国、爱尔兰。而且我国对日出口的医疗器械多为低附加值产品,如按摩器械、注射用针、医用导管和插管、X线发生器、检查/诊断用设备、各种棉制卫生材料等。
我国台湾每年对日医疗器械出口额也有2~3亿美元,主要出口产品为各种人力或电动轮椅及小型医疗器械产品(台湾在轮椅生产技术上居国际领先水平)。
四、俄罗斯、印度、巴西、南非医疗器械行业发展特点
近年来,俄罗斯的医疗器械市场规模平均每年增长10-12%,2012年俄罗斯的医疗器械和医疗用品市值约为1400亿卢布。这主要是由于国家加大了对医疗行业的投资,国家采购占医疗器械市场总量的80%以上,其余为私人设备医疗防治机构采购。俄罗斯医疗市场上,诊断设备约占了43%的市场份额,国产设备占医疗器械市场总量的16%至20%,俄罗斯市场上可用国产同类设备替代的进口设备比重为67%,其余进口设备是俄罗斯没有的。
巴西是拉美地区最大的医疗器械市场,2013年销售规模预计在55-57亿美元之间,2016年巴西医疗器械市场总规模将达80亿美元以上,发展速度较快。巴西拥有较为完善的医疗器械产业,除一些高端电子成像诊断设备(如CT机、MRI仪、PET机等)尚不能自主生产外,对大多数医疗器械,巴西都能生产。巴西有500多家医疗器械生产商,其医疗器械产品内销率高达92%,故基本上属于“内向型产业”。目前,巴西国有医院约占该国医院总数的58%,是医疗器械的主要用户,而民营医院约占42%,这一点与印度颇为相似。巴西约有超过一半的医疗器械需要进口,整形器械、植入性假体和相关材料、各种诊断器械排是进口产品的前三位,68%来自欧、美,而中国医疗器械仅占很小份额,且多为一次性医疗器械等低端产品。36
印度2013年医疗器械工业总值预计为54亿美元),该国医疗器械产业在过去5年里取得了复合年增长率15.6%的惊人业绩,在亚洲乃至全世界均属于高增速。但印度医疗器械工业发展水平比较落后,其总体特点是“小而散”,大多数企业的雇员只有十几人至几十人。印度医疗器械除少数产品从海外进口外,基本上可以做到自给自足。其进口的产品主要有眼科手术器械、整形外科器械、心血管器械、电子成像诊断设备和体内诊断器械等,近几年从中国进口上述产品的数量逐年增加。
除南非、埃及等国家具有一定基础的医疗器械制造业之外,90%的非洲国家缺少医疗器械制造业,95%左右的医疗器械产品都依赖于进口,2010年进口额为32亿美元,2013年进口总额预计将达到46亿美元。南非进口的医疗器械产品主要有植入性心血管支架、外科植入性假体材料、手术罩衣、外科手术巾、心电图仪、螺旋CT机、高端医用电子成像诊断仪、手术机器人、电动急救器械、眼科手术用裂隙灯、小型制氧机和电动按摩仪等。绝大多数非洲国家最需要的都是一次性医疗器械、医用卫生材料等普及型产品,这些产品中国基本都有生产。非洲各国对进口医疗器械征收的关税各有不同,既有零关税,也有高达50%的高额关税。
五、以色列医疗器械行业发展特点
以色列以其强大的创新能力和发达的高科技产业而著称于世,其中包括在国际上具有重大影响的先进的医疗器械产业。以色列是世界第二大医疗器械供应国,全国有生命科学产业公司750家,其中55%从事医疗器械研发和生产,产品以出口为主,主要市场为北美(68%)、欧洲(25%)、亚洲(5%)。世界主要医疗器械生产商,如通用电气、菲利浦、西门子、Boston Scientific、强生等均在以色列设立了研发中心。以色列人均医疗器械专利数量全球第一,绝对数量世界第7。以色列成熟的科研成果商业化转化机制、强有力的风险投资支持、高素质的人力资源、发达的学术机构、政府及相关机构支持和广泛的国际合作是其医疗器械产业拥有强大竞争力的重要因素。37 第六章医药器械产业发展前景展望
近年来,虽然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及产品都在有所增长,但行业市场集中度也在不断得到提升。进入2002年以来,国内与国际企业之间、国内企业之间的并购重组相对活跃。医疗器械是2012年最受私募和创投关注的细分行业。从投资案例数量上看,行业的交易数量是2011年的2.58倍,交易金额是2011年的3倍,占全部医疗健康产业交易金额的比例从2011年的2.46%上升到17.51%。政府在市场引导上,也希望一般中小企业通过市场化途径并入到大型医疗器械企业,实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形成各具特色的医疗器械生产体系,这将利于企业集中度的不断提升。
我国医疗器械及医药进出口一直保持两位数增长,出口增幅保持在25%~30%之间。就具体产品而言,医用诊疗设备和西成药等高技术附加值产品的出口会保持一定增长,尤其是我国企业在保持现有中小型医疗器械比较优势的同时,正迅速凭借更多质优价廉的高附加值医疗设备产品和技术加大对国际高端市场的开拓力度,缩小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中国最新研发的医疗器械产品也走在了国际医疗器械行业的尖端。
而面对不断扩容的国内市场发展前景,本土医药器械企业应通过创新或培养相关人才等手段促进自身的跨越式发展,进一步完善监管体系,完善技术创新支撑体系建设,加强医疗器械行业的统计分析,企业应防范风险,不盲目跟风,逐渐提升创新能力。
在IT通讯及互联网领域等新经济领域,中国与世界的差距是最小的。我们呼吁医疗器械产业向更高科技,更智能化的方向发展,如今生物智能以及机器人智能发展有很大的突破,希望在未来的医疗器械中加入高科技的因素。
国内企业应该顺应全球医疗器械市场的发展趋势,培育本土的龙头企业来制衡垄断,尽快合理转变生产格局,大力生产使用国内高端医疗器械,为国内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指导:中国医药物资协会
编制:中国医药物资协会医疗器械分会
2013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发展状况课题调研组
组长:刘忠良副组长:柏煜
编撰成员:韦绍锋 李锦全 陈红彦 孙平王彬
排版校对:何振森 戴文慧
编辑日期:2013年11月4日
第五篇:中国房地产发展大事记
地产发展史:中国房地产发展大事记
(1978年—2008年)
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的房地产业也取得了飞速的发展,中国房地产业20年的发展史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现实写照。
★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举行。自此,中国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僵化半僵化到全面改革、从封闭半封闭到对外开放的历史性转变。中国开始迈出了改革开放的步伐。
★1978年,理论界提出了住房商品化、土地产权。
★1980年4月,邓小平指出:住房要进行商品化,住房分配制度应该考虑调整,房子可以作为商品出售。
★1982年,国务院在常州、郑州、沙市、四平4个城市进行了新建公有住宅补贴出售试点。两年来的实践证明,这项改革是成功的,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积累了一定经验。
★1987年12月1日,中国土地“第一拍”。这是一次历史性突破,是我国土地使用制度的根本性变革,标志着我国的根本大法承认了土地使用权的商品属性,跨出了土地商品化、市场化的重大一步。”
★1990年,上海市房改方案出台,开始建立住房公积金制度。
★1990年5月,《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暂行条例》的出台,为土地使用权有偿出让提供了具体依据,为建立可流转的房地产和房地产市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1991年11月23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推进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意见》,明确规范了房改的分阶段及总目标、基本原则、有关政策、工作部署、工作领导等。对房改的深化进行起到了重要的依据作用。
★1992年,在邓小平南巡讲话的带动下,我国对外开放及市场化改革的步伐加快。从此,全国房地产价格放开,许多政府审批权利下放,金融机构开始发放房地产开发贷款,借助宏观经济的“加快改革开放建设步伐”的大环境,中国房地产市场进入了快速扩张期。
★1993年6月23日,宣布终止房地产公司上市,控制银行资金进入房地产。6月2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当前经济情况和加强宏观调控意见》,提出整顿金融秩序,加强宏观调控的16条政策措施,引导过热经济实现软着陆。自此,国家开始了对房地产市场大规模的清理和整顿。
★1994年,《国务院关于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决定》发布实施。此后,房改加入了建立住房公积金、开展国家安居工程等内容。建立住房公积金是住房分配货币化的起点、新的住房制度的雏形。
★1995年,海南地产泡沫破灭。海南房地产泡沫的破灭事件成为中国局部泡沫经济的典型样本,在中国地产的发展史上占据着特殊的地位。
★1996年10月24日,国家税务总局发出《关于加强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征收管理工作的通知》。
★1997年5月,中国人民银行公布《住宅担保贷款管理试行办法》,不仅给按揭业务提供了法律依据,对房地产金融也是一大突破。
★1998年,《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国发[1998]23号)文件出台,这是我国住房体制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决定自当年起停止住房实物分配,建立住房分配货币化、住房供给商品化、社会化的住房新体制。这项重大改革举措对我国的房地产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至此,福利分房制度被取消。
★1999年4月,建设部发布《已购公有住房和经济适用住房上市出售管理暂行办法》及《城镇廉租住房管理办法》。
★2000年房企上市禁令到期,1993年起我国的资本市场对房地产企业关闭的大门重新开启。
★2001年建设部发布我国第一部《商品房销售管理办法》,重点解决商品房销售环节中存在的广告、定金、面积纠纷以及质量等问题。该办法的实施,对于规范房地产市场销售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2001年7月13日,北京成功申办第29界奥运会,自此,以北京为代表的房地产市场进入“奥运时代”,在“奥运”的强大利好刺激下,中国的房地产市场进入了飞速发展的快车道,几年的时间房价翻了好几番。
★2002年 7月1日,国土资源部颁布的《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的规定》(2002国土资源部“11号”令)开始实施,助推了政府基础建设和城市化进程的速度,加大了征地、拆迁的行为,创造了大量的强制性消费需求,无意中成了房价上涨的助推器。
★2003年1月1日开始,经市区政府批准的土地一级开发项目,都由土地整理储备中心采取公开招标的方式确定一级开发单位,开发商不能再介入这一领域。由此,北京正式进入了以土地储备制度为主要特征的供地新机制时代,实行多年的土地协议转让制度终于寿终正寝。
★2004年7月,根据国土资源部、监察部2004年第71号文件规定:2004年8月31日起,所有六类土地全部实行公开的土地出让制度,采取公开招标、公开拍卖、公开挂牌的方式出让土地。此为房地产业界有名的“8·31大限”。住宅土地用地价格由此一路狂涨。
★2005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切实稳定住房价格的通知》(“旧国八条”)。同年4月,国务院出台了《加强房地产市场引导和调控的八条措施》(新“国八条”)。5月,国务院转发了建设部等七部委的《关于做好稳定住房价格工作的意见》(25号文)。至此,国家开启了控制房价的大幕。
★2006年5月,九部门制定《关于调整住房供应结构稳定住房价格的意见》(37号文)被国务院转发。文件明确要求各城市在2006年9月底前公布普通商品房、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建设目标,“90/70”政策(套型在90平方米以下的住宅比率必须达到开发面积的70%)被提了出来,税收和信贷等政策进一步紧缩。
★2007年8月7日,国务院发布《关于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若干意见》(24号文),该文件被认为是对“房改”的总结,是住房新模式的转折点。9月,央行、银监会发布第359号文,要求提高第二套房首付比例。10月,国土资源部发布第39号令,规定未缴清全部土地出让价款,不得分割发放土地证。10月1日起,《物权法》正式施行,动拆迁须进一步合法化。但农民的房产、地权问题悬而未决,只能留待法律实施过程中去逐步完善、解决。
★2008年2月18日,北京市两限房购买、管理等相关政策试行办法出台。
★2008年3月,国务院成立住房与城乡建设部。
★2008年8月8日,第29界北京奥运会开幕,而北京的房地产市场也开始进入“寒冬”,楼市成交低迷,观望气氛浓烈,房价开始下降。
2010年4月14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对贷款购买第二套住房的家庭,贷款首付款不得低于50%,贷款利率不得低于基准利率的1.1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