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人像美国人那样生活得几个地球
中国人像美国人那样生活得几个地球?
近几年,常在互联网、电视台、报纸上、经济学家的嘴中看到或听到:“中国正处在一个前所未有的盛世时代。今天要超德国了,明天超日本了,后天就超美国了云云…。”尽管我们这些学自然科学,搞地质的人不懂经济学,更不懂那个以“勤俭就是罪恶”的凯恩斯。但每当听到经济学家们这些赶日超美的盛世豪言时,也不免心潮澎湃,热血沸腾一阵子。但静下心来算算账,琢磨琢磨总觉得有点不对劲。总面积5.1亿平方公里的地球,海洋就占去了71.8%,剩余的1.49亿平方公里为陆地,占地球总面积不过29.2%。甭说土地资源有限,且很多矿产资源不但不可再生,更加有限。仅目前近70亿的世界人口,就已经快让地球超负荷运转了!加之,冠以发展美名的毁灭性开发,使得地球生态系统能够维持的最低底线也已经危险的近在眼前。地球的负担太重,而且疾病缠身!中国的经济学家们似乎看不到这些,他们仅能做到的就是让人们感觉到太平盛世已经来临,人间天堂已不再遥远。提倡享乐主义,超前消费,呼吁我们都像西方人那样生活和消费。并鼓励人们消费!消费!再消费。消费就是爱国成为一种时尚的口号!似乎赶日超美一定会在全国十三亿人民使劲消费中实现似的。中国经济真的能超越美国吗?俾人不敢苟同。俺是搞石油的,是个经济盲,其他矿产资源也不大了解,但说起石油资源,多少还知道一二:
石油是千百万年地质演变过程中赋存于沉积地层中的流体矿产,据权威机构的结论:世界的石油存量剩下约一万亿桶如果还没开发到新的油田 这些石油仅可用约四十年。这一结论的确切性暂且不管,但不管怎么说,即使按现有石油存量再翻一倍也不过七八十来年吧,就好比银行存款,用一天少一天,倘若没有一种很棒的替代能源再现,不用等到用完的一天,恐怕人类的现代文明就已崩溃了,这决非危言耸听。
现在,世界上很多人都在追求美国人的生活方式,殊不知,今天,只占世界人口6%的美国人,每天消耗高达2000万桶石油,耗用了世界石油产量的约三分之一,每日用掉的气油也超过世界总需求量的40%。从这一能耗数字上看,倘若世界上再存活一个“美国”的话,恐怕大多数国家要以柴草为继了。
据1993年全国油气资源评价,中国石油资源量为800亿吨左右,得到证实的储量极为有限。已探明石油储量约占资源量的20%,约为30亿吨。据世界石油大会估计,中国常规可采石油总资源114.9亿吨,居世界第9位,但人均占有量仅10吨,居世界第41位。能源资源不足已经成为中国未来发展面临的主要瓶颈之一。目前,剩余可采储量连年徘徊不前,令人堪忧。其实中国的资源并不丰富,地大物博的说法根本不准确,中国人口众多,消费量惊人。今天,倘若中国每天消费的石油数额与美国所消费的数额大致相当的话。按目前的开采量大概只能用14年!必须依赖大量得进口。严重的问题是,中国战略性经济资源的对外依赖是和这些资源的严重消耗和浪费连在一起的。按照2003年中国行业内的测算,中国每单位GDP的产出所消耗的能源几乎是日本的10倍,美国的5倍,加拿大的3倍。倘若把中国的能耗降下来,也就相当找到一个大油田!但在公款消费的天国里,让官员们节约一度电、一滴油、一顿饭…,把大排量豪车换成小排量轿车可能吗?
除此之外,中国的人均轿车拥有量也是一个被经济学家鼓吹赶日超美的常用指数。按照保守估计,到2010年,中国家用轿车保有总量将达到1466万辆,其中,城镇居民家用轿车保有量约1400万辆。到2020年,中国家用轿车保有量将达到7200万辆。
目前我国不到4000 万辆轿车就已经使高速公路严重堵塞,城市交通更是拥挤不堪,几近瘫痪!现今全世界轿车总量是9亿辆。若像美国一样,中国人两人一辆车,则为七亿辆。可以想像出,假如占全球轿车80%的7亿辆轿车都放在中国,届时堆得像喜马拉雅山一样的轿车山会是一个多么壮观的景象!
其实,几十年前,提倡简朴生活方式的甘地就说过:“英国为达到它那种富裕程度曾消耗掉地球上一半的资源,像印度这样的国家和英国人一样得需要多少个地球?”
未来学家欧文.拉斯洛警告说,“如果全世界人都向美国人那样生活,都这样肆无忌惮地消耗自然财富,地球上的煤和石油将在五年之内用光。而地球则会在这一代人的时间里就流尽最后一滴血”。温哥华大学教授比尔.里斯得出的结论则是:“如果所有的人都这样的生活和生产那么我们为了得到原料和排放物质还需要20个地球。”
去年,中国人均GDP只有全球人均GDP的五分之一,不及美国的二十分之一。实际上,中国人永远不要指望都能够过上美国人那样的生活,无论按人均资源和财富,中国已命中注定“赶不上”美国。中国人不应该都羡慕美国人的生活:就我们的人均财富而言,我们永远赶不上他们。美国人的生活其实是太奢侈了,他们的生活模式实际上超出了人类正常的需要和水平,他们那种好像是有今天没明天的的疯狂消费本身就是对地球极不负责任,对人类的犯罪!试问:如果世界上每个国家的人都像他们那样消费,可能吗?地球承载得了吗?
第二篇:地球生病了(模版)
地球生病了
一天,地球感到浑身不舒服,她决定去太空医院看病。
她找来了太空飞船,加足了马力,直奔太空医院。她进了太空医院后,先进了头发科,见到了老朋友――土星大夫,土星大夫大吃一惊:“老兄,几年不见,你怎么变成这副摸样?我都快认不出你来了?!”地球苦恼地说:“我也不知怎么回事,最近老掉头发,老兄,你帮我检查一下吧。”土星大夫认真地化验后,就说:“这是由于你的孩子――人类乱砍树木,破坏植被造成的,必须马上阻止他们。”
接着,地球去到内科,地球对火星大夫说:“最近我体内不舒服。”火星大夫用听诊器给她听了一下,又给她照了B超,然后告诉地球:“因为人类大量开采,造成你体内的微量元素越来越低。如果不及时制止他们,你就会有生命危险。”火星大夫又看了看地球的脸色,建议她去验血。
地球进了化验科,水星护士帮她验血后,递给地球一张化验结果,地球一看,她的化验单上写着:血液又灰又黑。原来,人类工厂排出的污水不经过处理,直接排放到河中,原本清清的河水被污染了,变成了又灰又黑的污水。
地球对今天的检查结果大为震惊,她想:我对人类这孩子太放纵了,太溺爱了,不幸行,我要教训教训他,给他敲敲警钟,不然,在糟蹋完母亲――我之后,他们也会走上自取灭亡的道路。
第三篇:地球生病了
地球生病了
保护地球人人有责
回首过去的一年里,我发现我们的地球真的生病了:
2010年当地时间1月12日,海地发生7.3级大地震。
2010年2月27日凌晨3时34分,位于智利马乌莱地区外海,距智利城市康塞普西翁100公里处,发生8.8级强震。
2010年3月6日,澳大利亚墨尔本市下了一场暴风雨,带来罕见巨型冰雹
2010年3月20日的风沙天气带给中国一场巨大的沙尘暴,来自内蒙古干旱地区的沙尘蔓延数千公里抵达中国东部和南方地区。甚至扬尘天气还影响至台湾和日本。
2010年3月25日由于季节性融雪,美国北达科他州红河水位近日暴涨,泛滥的支流河水导致大量农田和道路被洪水淹没。3月30日,美国马萨诸塞州的莱克维尔被洪水淹没.2010年4月7日巴西里约热内卢持续暴雨引发洪灾,山坡地区发生泥石流, 在24小时累积的雨量多达278毫米,打破了1966年的历史最高纪录245毫米
2010年初中国西南大面积干旱,由最先的贵州现已渐渐扩散到云南、四川、广西等地。2010年4月11号所罗门群岛七级地震
2010年4月14日冰岛埃亚菲亚德拉冰盖冰川附近的一座火山喷发。2010年4月14日早晨7时49分,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发生7.1级地震,震源深度33公里,属于浅源地震,震中位于县城附近
„„„
在2010年这一年里发生了旱灾、洪涝、台风、冻害、雹灾、海啸、地震、火山、滑坡、泥石流、森林火灾、农林病虫害等自然灾害难道我们的地球还没有生病吗?这样的灾难在以往一年有一次就已经罕见了但在去年却是如同家常便饭一样一个接着一个,难道你们不觉得不寻常吗?
有的人说在2012年地球会毁灭。虽然是危言耸听但继续这样下去的话,地球的毁灭是迟早的。
我们应该行动起来了,保护地球,保护我们的家园。
有的人说:“现在科学家们正在寻找可以提供我们人类居住的星球,地球马上就可以抛弃了。可是事实是这样的吗?很明显不是,到目前为止科学家们在银河系根本还没有发现任何适合人类居住的星球,那怕是月球也不行。如果继续这样下去,恐怕在还没有找到的时候地球就已经毁灭了吧。就算抛开这一切,光是这个我们祖祖辈辈居住了五千多年了地方就值得我们去爱护,去珍惜。即便我们以后移民外太空也应该让这个我们付出了四十六亿年的“母亲”生存下去。所以,保护地球人人有责!
我们生活的地球现在已经很脆弱了,已经不能承受任何的摧残,但如果我们从现在开始保护环境和地球的话,我们生活的地球一定会变的更美好!
保护环境从我做起从我们大家身边的小事做起吧!
保护环境就是保护地球还是间接的保护我们人类自己,如果环境被破坏的话,那么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就很有可能被沙漠吞噬!被洪水淹没!被太阳蒸烤!被……
我在这里向全世界的人们呼吁 保护环境人人有责!如果我们还在这样的破坏环境的话我们的家园即将遭到崩溃,那时我们便没有去处了。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从小事开始作起吧!如:我们不乱扔垃圾,随地吐痰等。
保护环境人人有责!让地球健康起来,好起来,让我们把绿色归还给沙漠,把树木归还给大山,把湛蓝归还给天空!!
寂寞是有群星环绕的明月,身处繁华却孤独清冷。寂寞是被沙漠包围的胡杨,置身荒凉却坚韧顽强。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是诗仙豪迈的寂寞,“高楼谁与上”是词帝感伤的寂寞,于是有了一句话:自古圣贤皆寂寞。然而寂寞并非圣贤的专利,凡人也会寂寞。年轻的我总乐意品味寂寞。
寂寞犹如月夜独自品一杯香茗,皓月当空,银辉满地,又有轻风徐来,茶香悠远,令人赏心悦目,气爽神怡,于是寂寞时有一份淡泊。寂寞是一种心境。寂寞时,即使身边有万人聚集也宛如无形,即使耳旁有笑语欢声也置若罔闻,于是寂寞时有一种宁静。寂寞是一种感觉。寂寞时,即使珍馐美味在前也无心享用,即使玉液琼浆人口也索然无味,于是寂寞时有一丝淡淡的忧愁。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寂寞是铺就成功之路的基石。寂寞的时候,自己倾听自己,最适于反思,也最适于工作。韩非子的寂寞。造就了《说难》、《孤愤》;司马迁的寂寞,成就了“史家之绝唱”的《史记》;陈景润的寂寞,攻破了哥德巴赫猜想的堡垒;艾米莉•狄金森的寂寞,创造了无数不朽的诗篇。所以,当被寂寞包围的时候,请不要沮丧,也许这正是成功的契机,请细细品味,好好把握。
寂寞使人远离世俗,感觉超脱尘世的一种独立与完整,感觉自己掌握自己的一种实在与安稳。经历了寂寞的洗礼,就可以得到升华,完成对人生的诠释,对生命的认识。太阳是寂寞的,可是它毫不在意,把它的光和热释放出来,照耀宇宙;昙花是寂寞的,可是它不放心上,让它的芬芳洒满乾坤,成为永恒;流星是寂寞的,可是它不以为然,将它的灿烂留给人间,铸成辉煌。所以,请品味寂寞,完成心灵的升华。
孤独并不意味着孤僻、颓废、与世隔绝,当一个人真正进入一种高尚纯洁的孤独境界时,他才可以将心灵的触觉更深地伸入生命的内核,审视自己的内心,作一些与现实距离上的调整、迂回,捕捉到生命中若隐若现的灵感、机遇和创造的契机,同时也会产生一种俯瞰人生的力量和信心。
寂寞代表成熟,代表坚韧。寂寞教会我们乐观,教会我们洒脱。在人生最易寂寞的青年时代,让我们品味寂寞,并在寂寞中提升生命的价值!
第四篇:美国人如何看待朝鲜战争与中国
美国人如何看待朝鲜战争与中国
班级:08级历史系1班
姓名:左雨
学号:10080170112
对于朝鲜战争,我们还是较为熟悉的,毕竟作为刚刚成立的一个新政府,竟然敢出兵和美国对抗,并且使得对方不得不在停战协定上签字,这对于中国来说,算得上是一件值得自豪的事情。但当我们反思这场战争的时候,还是要说:朝鲜战争是一场我们不愿意打,但又不得不打的战争。参加朝鲜战争,我们自己也付出了惨重代价,无数牺牲在朝鲜战场上的士兵的生命,台湾收复问题的搁浅,中国在联合国的地位问题,这些都是因为这场战争。不过总的来说,我们现今大多数人认为参加朝鲜战争并且取得这样的结果还是对当时的新中国有着积极的作用,鼓舞了中国乃至世界受欺侮人民的斗志,还使得一些亲美、恐美的人认识到美国并不是不可战胜的。
那么,对于美国来说呢?朝鲜战争到底是怎样的一次战争?鉴于双方意识形态的差异,所持观点的不同,美国人自己对这场付出了惨痛代价却仍没能获得胜利的战争又是怎样看的呢?下面我就主要谈谈美国人自己对朝鲜战争,对中国在这场战争中的作用等问题的一些看法。
一、朝鲜战争的爆发,及中国在这其中所起的作用。
亲历的朝鲜战争的美国人贝文·亚历山大在自己的《朝鲜:我们第一次战败》一书里提到:“这场战争的根源可以追溯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当时朝鲜被迫分裂为两个对抗性的敌对国家,这是一种几乎没有朝鲜人向往的局面,但却被苏联和美国的战后地缘政治学的压力强加到了朝鲜人的头上。”由于两大势力的较量,原本统一的国家被迫分裂,这不能不说为之后的战争埋下了隐患。而且美国对苏联有着很大的不满,对于二战,美国认为自己“被俄国人愚弄了,尤其是被俄国人那种跟西方团结一致的说法蒙蔽了。”美国觉得自己“在战争中打垮了作恶者,给国与国之间带来友谊”,但是却在同时帮助俄国人消灭了对抗苏联势力的德国和日本,而且促进并帮助了苏联这个“极权主义国家”,苏联的“领土扩张、控制邻国的倾向跟第三帝国所表现出的情形不相上下”。
于是当北朝鲜的炮火打破夏天的平静之时,美国人很自然的认为“战争是由俄国煽动的,北朝鲜和红色中国都是共谋者”,但是这只是人们根据表面现象所做出的先入为主的判断。对于这场在战争里中国到底持着怎样的一种态度,贝文认为:“红色中国出兵的动因跟挽救北朝鲜领导人的生命无关,而是要保护中国免遭美国的可能侵略。”中国共产党人介入进攻的情况很多人还停留在赫鲁晓夫的说法上,他说在进攻之前,斯大林曾经征询过毛泽东的意见。但事实上是斯大林先就和金日成有过谈话,基本上已经确定了战争的发动,只是觉得需要告诉毛泽东,不能贸然发动,毕竟中国离朝鲜最近而且还是共产主义阵营里很重要的一员。于是贝文提到:“事实上,红色中国人在征服台湾之前,不可能有任何理由鼓励他们在远东冒险,如果不是朝鲜战争的干扰,共产党人也许在1950年夏天就对台湾岛发动了进攻。因此,如果问及中国人的意见,十有八九将会是否定的。”
对此可以看出,对于中国参与到朝鲜战争中,美国还是有人对此觉得中国是不得已而为之。并对中国当时的形式作出了估计,看到了中国出兵朝鲜所舍弃的一些东西,列如台湾问题的解决。
二、中国是如何最终被拉入到了朝鲜战争,美国在其中起了怎样的作用。美国使台湾“中立”的决定,是与出兵朝鲜进行军事干预同时采取的步骤。对于北朝鲜迅速攻占南韩,并占领汉城。杜鲁门这样说道:“对韩国的进攻使人们一眼看出,共产主义已经不再使用颠覆手段来征服独立国家,现在要用武装入侵和战争手段了。它蔑视联合国安理会发出的维护和平与安全的指令。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共产党占领‘福摩萨’(台湾),就会对太平洋地区的安全何在这一地区履行必要而合法职责的美国部队构成直接威胁。”杜鲁门将台湾描绘成了对美国安全的威胁,迎合了美国大多数民众的心理。因为在当时美国公众看来,中国的政府还是应该由国名党来组建,于是“无视远东的现实,分不清北朝鲜和共产党中国在概念上的千差万别。他们觉得如果美国要反对其中一个,那就应该同时反对另一个。”
在杜鲁门发表声明后,中国外交部长周恩来发出了信号,提醒美国政府注意中国政府的立场。几天以后毛泽东再次发出了信号。对于美国作出要干预中国台湾的决定,“中国政府表明了中国共产党为维护他们所视的重大民族利益将要采取的立场”,周恩来谴责杜鲁门的行动是“武装侵略中国领土,完全违反联合国宪章的”。而毛泽东则说美国自食其不干涉中国内政的诺言,并号召中国人民“挫败美帝国主义的一切挑衅”。美国不但不考虑如何消除杜鲁门的声明对红色中国的恶劣影响,反而将周恩来的声明解释为宣战。并且“企图摧毁北朝鲜,创立一个由李承晚统治的统一的朝鲜。这就不得不把美国军队部署在鸭绿江。‘中立台湾’之后,再加上这一行动,共产党中国人便深信美国是要一心直接侵略中国大陆。”
而在1950年的联合国大会上,通过了一线决议。“发起人害怕坦率的说明他们想要做的事,该决议与此担心相一致:措辞含糊,歧义百出。”决议建议“采取一切适当的步骤,以确保整个朝鲜的稳定形势”,“欢迎朝鲜各界人士和有代表性的机构,无论是北方的还是南方的,与联合国机构密切合作,恢复和平,建立统一的政府”。面对这样的行为,贝文这样写道:“可悲的是,美国不承认自己入侵的含义,而是以措辞隐晦的决议掩饰自己的骑墙态度,以便在联大获得更多的赞同票。其结果是,红色中国怀疑美国所掩饰的远不是试图用武力把朝鲜合二为一这样的情况。他们担心美国的侵略。”艾伦·S·怀庭在对中国出兵朝鲜进行的研究中写道:“最高层否认侵略的意图,在中国则被理解为赤裸裸地掩饰美帝国主义的真实目的,而高层军方人士则不经意‘说漏了嘴’。”
中国向美国发出了一次次严厉的警告,但美国置若罔闻,麦克阿瑟也是同样相信北京对挑衅不是做出反应,因为随着釜山环形防御圈之战的结束,干预朝鲜战争的最佳时机已经过去了。麦克阿瑟可能打算的更加长远:在鸭绿江畔驻扎强大的美国军队及美国把军事基地设在台湾,并和蒋介石结成联盟。麦克阿瑟表现得很清楚,他想在实力上和红色中国展开较量,如果不能逼中国就范,他就很可能对中国大陆进行先发制人的打击。但是中国方面则认为,只要不让美国占领北朝鲜,美国人就奈何不了中国。于是,“有些类似于《第22条军规》的怪圈就产生了:美国坚持统一朝鲜,以便为这个国家带来和平,反倒把中国人拖进了战争,这和要把中国拖进战争的阴谋虽然出发点不同,但结果却没有什么两样。”
三、战争结束,及其对中美两国关系的影响
“美国未能打赢朝鲜战争,这使美国领导人深感不安。因此,他们在战后20多年的漫长岁月里,总想方设法地伤害阻挠美国取胜的红色中国。”在贝文看来“中国对美国并不构成威胁,不仅如此,它在东亚追求的国际目标实际上也和美国一样,即和平、贸易,并与苏联保持距离。然而,由于美国领导人心怀强烈的报复欲望,所以针对中国还是投入了过多的精力。” 由于美国领导人的报复心态,所以绝不可能承认中国所追求的和平与贸易,甚至坚持认为中国意欲征服整个东亚。美国领导人大多愿意相信过去对于中国的指控,当中国一开始干预朝鲜战争,就被扣上了“侵略”的帽子。“因为美国领导人被中国人的行为激的怒不可遏,他们需要一个有‘侵略成性的中国’的存在,这样才能证明他们要摧毁中国政权的迫切愿望是正当的——而这个政权曾经彻底挫败过美国。”
当朝鲜战争最后停火的时候,美国最高军政领导人给美国人传递了这样一个乐观的信息,他们带给人的印象是:美国实际上取得了胜利,因为它遏制了共产主义的发展势头。但是在美国公众看来,朝鲜战争是不受欢迎的,因为他影响了战后经济的繁荣,让很多美国战士在遥远的国度枕戈待旦,甚至付出了生命。但是,美国人民还是对于停止流血,战争没有升级成为世界性冲突而感到欣慰。不过在美国高层领导人的心灵深处却留下了一种深深的挫败感,他们曾经计划征服北朝鲜,使之与李承晚的南朝鲜合并,而这一计划却被红色中国挫败了。1950年美国仁川登陆之后又入侵北朝鲜,其目的就在于此。但是美国的计划因为中国的干预而使得其在仁川登陆之后的战争显得毫无意义。
特别令人感到沮丧的是,“红色中国人用少得可怜的武器和令人发笑的原始补给系统,居然遏制住了拥有大量现代技术、先进工业和尖端武器的世界头号强国美国。”于是美国高层对中国的极端不满和敌对心理也就这样根深蒂固了,不得不说对中美两国之后很长时间的外交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综上所述,美国人自己对于朝鲜战争也是有着较为客观的评价,而在这其中,不得不说,朝鲜战争给中美两国战后发展以及两国的外交发展带来了重要影响。对中国,台湾问题的解决,战后经济的持续增长都因为朝鲜战争而受到了很大影响。而对美国,这是一场对他们来说的第一次没有胜利的战争,并且为此而使高层领导对中国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复仇情绪,阻碍两国的正常交往。于双方来说,这场战争双方都没有获利。
第五篇:《孩子们,你们生活得怎样?》读书报告
《孩子们,你们生活得怎样?》读书报告
书名:《孩子们,你们生活得怎样?》 作者:阿莫纳什维利
出版社名: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2月
一、内容概要
“阿莫纳什维利是合作教育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是一位小学教师。他创造了一套以师生独特的交往方式为基础,并具有他本人鲜明个性特点的合作教学模式,被简单作没有分数的教学体系。他提出了建立实事求是的师生关系的原则,认为在知识探索中,教师有时应当扮演与学生一样的求知者的角色,有时“健忘”,有时“犯错误”,提出与学生答案相反的论证,激起学生与教师辩论的愿望。在阿莫纳什维利的教学中,教师以这种方式为学生创造条件,让学生在与教师的交往中感到自己是与教师平等的伙伴,并从这种积极参与中获得认识的快乐,交往的快乐。”
本书是苏联著名教育学家根据他长时间的实践所写出的“无分教育三部曲”的第二本书,延续第一本书《孩子们,你们好》,描述小学二、三年级的学校生活,以一种几近“日记式”的手法,延续了他以往的风格与思想,但是也提出了新的观点。该书是在学校改革规定为“新四年制小学”后所写,作者清楚地意识到,这种模式不同于20世纪70年代前通行的那种四年制小学的翻版,“新四年制小学”儿童的年龄均降低了一岁,但是作者认为这并不意味着教学和教育的内容应该同样降低水平,他认为,在以个性的观点为基础的教育过程中,孩子们会表现出更广泛的潜力、学习兴趣和愿望,成为易于接受教育影响的人。这不只是阿莫纳什维利对于更好的教育方式的探究精神、也表现了他对于孩子们的信心与发展潜力的认可。
二、心得评论
(一)、教师应为儿童创造丰富多彩的校内外生活、促进他们的个性发展。这一点可以说是许多有思想的教育者的心声,然而就目前中国基础教育现状而言——“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学生在学校所学学科有许多并不具有太大的实用价值,基本上是为考试而学,考试后就忘得一干二净,而老师和家长等社会群体则皆以分数评定学生的好坏,导致了一种现象:学生在校拼命地学,课外拼命的上补习班,学生的个性发展从小受到忽略,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等没能得到很好的培养,造成了性格的缺失,这是考试模式所带来的弊端,而为了迎合这种模式,教师上课时也皆是“填鸭式教育”,学生并不能很好的产生学习的乐趣,而更多的是“分数的乐趣”,须知要激起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热爱学习,对学习抱积极主动的态度才是更长远的发展。洛克在《教育漫话》一书中也提到,“不宜通过提问的方式,要他们自己去寻找解决难题的途径”。
当孩子以一种近乎乞求的眼神看着你时,收获的却只是“不行”、“还有很多作业”这样的回答,何不叫人寒心呢!孩子们需要的是丰富的童年生活,此外才是读书学习,疲于奔命地在课外参加不感兴趣的培训、读书、写作等活动,只会造成延缓儿童发展、使其实际生活贫乏化的结果,难道每一个成年人一出生就能认真学习、坐在教室里侃侃而谈吗?童年的生活经验是助孩子成长的翅膀,这种经验是在潜移默化中感染孩子,就比如说,现在我身边的很多人常常会回忆起童年,这种记忆、这种经验给了他们无限的动力,可以说是一剂“永不失效”的减压剂。孩子们需要童年,教师也应该将童年的经验带入到孩子的童年中去。这可以说是带给我最大感悟的一点。
所以,应该倡导的模式是“在玩中学习”,要让学习变成孩子的一种兴趣;要采用引导、合作的方法代替传统的“传授和接受”的教学方法,使他们成为一个完整的人。
(二)、区别对待和一视同仁。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因此每个学生都应得到教师的“区别对待”——依据不同个性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每一个学生都需要得到教师特别的关心和教育;而在另一方面,教师应该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平等的看待每一个孩子,不对其持有偏见,不歧视“差生”,不遗弃“差生”,给他们更多的爱和关怀,“教育的强大力量在于,它能在多大程度上区别对待地发展每一个学生的精神力量和形成他的个性特点,能在多大程度上以普遍的友爱和与人为善的精神感染他们中的每一个人。”无论是文中谦逊的“好学生”埃卡还是“差生”“你”都拥有一颗细腻而敏感的心,当他们对教师的行为有所不满时,总会通过一些细小的行为来表现自己的不满,而作为教师则要善于发现这些细节并及时采取措施,细心地做一位守卫者。
(三)、儿童应该具备怎样的独立性?当一位孩子想向旁边的同学寻求帮助时,获取的却是同学死死捂住的作业本以及老师的责骂,那么这时他应该怎么做呢?他会感受到深深的无助感吗?每位同学只能自己做自己的事情,不得打扰旁边同学的学习,这是教师所推崇的独立,但是须知,孩子们并不是“孤独的冒险家”,“没有人是一座孤岛”,“在孤立的教学环境的条件下,学生完成学习和认识任务时不可能有真正的独立性,他得不到必要的帮助,可能会陷入冥思苦想的死胡同”,因此所谓独立性应该视情况而定,只有在真正了解该知识的情况下,学生才会拥有独立性——积极的发现问题、探讨问题、解决问题。
在没有获取真正独立性的情况下,还存在这样一种现象,教师在每班都布有一名情报员,情报员通常都为“不需操心的好学生”,然而在这种情况下,不仅其他学生会感受到教师的孤立、这位“情报员”也会受到同学的孤立,尽管教师的本意是好的,他想帮助那些“独立性不够的学生”,让他们因“情报员”的反应而规范自己的行为,可以说这也类似洛克在《教育漫话》中所提到的“尊重和耻辱”,利用“名誉”去管教孩子,然而使用“情报员”一般都是“报忧不报喜”,一部分孩子的“名誉”总是受损,而另一部分的孩子一直默默无闻,如此以往,对于孩子的精神、个性的养成都是具有一定影响的。阿莫纳什维利的教育取消了分数,但这并不等于对于孩子的学习不作评价,分数并不是“法官”,真正起作用的应该是教师、同学、父母的评价,就像上面所说“尊重和耻辱”,都是相对于洛克的观点,阿莫纳什维利可以说提出了更细致、更系统化的方式——实质性评价,这一点也是全书的亮点。像上述观点,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对学生“一视同仁”与“区别对待”、校内外活动要新颖多样、学生思维要活跃等皆是实质化评价中的标准以及教学结构部分。实质化评价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都是要培养学生自我评价的能力,也可以说是另一种独立性,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方面:教师的评价活动,在集体的学习和认识活动中的实质性评价,在学生独立的学习和认识活动中的实质性评价。
在最初阶段,教师的评价主要是激励性的校正,基本为赞许性的评价,如“你取得了成功,我为你高兴”、“我很喜欢你的作业”。而此后教师则可以步步加深,将学生的成果与自己心中的理想结果进行比较,以此作出评价。然而,不管是处于何种阶段,教师的评语都必须出于善意的态度。
在集体评价中,阿莫纳什维利推崇采用分组讨论的方式,这样同学之间可以进行讨论、相互提出意见,而不会任由教师为他们贴上“差生”的标签。
而最后则是学生自我评价的阶段了,在进行具有独立性的学习活动时,学生能够进行自我思考,有了求知的欲望,而能够更好的进行自我评价,指正自己的缺点与不足。
这种评价方式更为具体,可以取代分数的消极影响,然而相对于它实施的可能性,却是不得不认真思考的。首先,相对于家乡的情况,还是处于封闭式的传统教育——分数制教育,一个班人数众多,教师也分身乏术,因此,我认为,这时能够做的就是第一,教师要消除传统观念,尽量将这种评价方式融入到课堂中,就比如,老师上课可以叫“好学生”,也可以叫“差生”回答问题,并且要依据他们的情况做出评价,而不是“公式化”的“好的”、“谢谢”,并且要调动同学对他们进行鼓励、进行评价。第二,教师要给学生这样一种意识,分数并不是最重要的,全面的发展自己才是最为基础的,因此我认为在适当的情况下,教师可以“更改”“差生”的成绩单,给予他们以信心,并在评语处认真的基于每位学生进行评价。第三,“保卫儿童是教师的使命”,教师应该与家长进行协商,不让他们因分数而做出伤害儿童的事。
《科尔恰克教育著作选集》中有这样的段话:“教育者应该是这样的人:不束缚儿童,而是解放儿童;不压制儿童,而是尊重儿童;不草率对待自己的工作,而是精心培养儿童;不强迫儿童服从自己的意志,而是给予循循善诱的教导;不苛求儿童,而是听取儿童的意见。”可以说这是所有有思想的教育者的最强,也是《孩子们,你们生活得怎样?》这本春风所带给我的最大感受。
646班16号李舒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