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建议
关于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建议
近年来,各地的农村文化建设正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但是,总体来看,农村文化建设与社会经济的发展还不协调,目前部分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现状堪忧。县、乡、村的文化馆、站、室有规划无建设、有建设无管理、有设施无内容、有运营无监督,农民文化生活贫乏。在新农村的建设中,农村的文化建设是不容忽视的问题。
1、农村文化建设投入不足,文化基础设施落后。不少地方的党政领导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往往处于“说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状态,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不多,许多地方的文化馆(室)无法改造更新,图书馆购书经费极少甚至没有。
当前新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从表面看是投入问题,但实际上主要是认识问题、组织和工作问题。处在农业和农村发展新阶段的农民群众,在解决温饱以后,对物质和精神文化的需求也在增长。不能增加收入,不能满足物质需求,农民生活会贫困;不能发展农村文化,不能满足精神需求量,农民思想会贫困。农民思想这块阵地要靠丰富的物质和健康的文化占领。缺少文化如同减少收入一样,最终导致农民思想信念的动摇、道德的滑坡以及社会的不稳定。我们要通过生动的文化艺术和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寓教于乐,使农民群众在娱乐中学到新的知识技能,在娱乐中确立正确的是非观念,在娱乐中学会处理农村社会的矛盾,在娱乐中增长发展经济的才干,真正造就一批新型农民。
2、农村缺乏文化建设的是新生代力量,青年人大量进城务工,导致农村日益缺乏文化建设与创新的力量。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亿万农民工进城打工,其中很多具有一定文化素质和技能的人转变为城市户口,离开农村,稍有谋生本领的人,都执意走向城市。这固然加快了城市化建设和现代化进程,却也大大削弱了农村发展的力量,人才流失惨重。农村发展文化建设的人力资源力量不断受到削弱。
3、农村文化建设,缺乏全社会的尊重与认同。城市看不起农村,农村看不起农村自己。有条件的,都往外跑,出去打工,甚至定居。在几十年的发展中,农村人的经济地位在降低,农村人的文化空间,受到以城市为代表的现代文化的挤压,被日趋边缘化。看看电视就知道,百分之九十九的电视节目,是关于城市的,农村在当代社会大潮中,在文化上立足的空间都没有。
4、农村文化建设,缺乏有效的机制和配套资源。农村本身拥有自己文化的根,像“三下乡”等文化活动,固然可以扩大农民的眼界,丰富他们的知识,却是外来品。大力挖掘农村自身的文化资源,培育健康向上的乡土文化,才是有效的途径。如名人文化、民俗文化、民间艺术、人文景观、生活习俗等。
二、建议:
(一)、进一步加强党对农村文化事业的领导。刚刚闭幕的中共中央十七届六中全会发展文化大繁荣大发展以及中央2012“一号文件”决定,将加大对农业和农村文化等方面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尽快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建设新农村文化事业的方针政策,培养农村文化骨干队伍,支持农村民间艺人的创作和文化活动,如县(区)恢复设立文化馆、宣传队、文化信息中心,镇(乡)设立文化园、信息站。让各级文化活动在思想建设方面重放异彩,让政府所投资金,真正成为解决农民精神之渴的“及时雨”。
(二)、实行农村文化建设多元化发展。
1、呼唤更多“三农”读物。去年共有260家出版社安排了“三农”选题,总量为4077种,与去年3138种相比,增幅近30%。然而,面对9亿多农民,其享受仅占今年新书选题总数的3.3%。这说明把更多、更好的图书真正送到农民群众手中,许多出版社做得还很不够。这主要是出版社觉得此类读物叫好不叫座,赚不了钱。但毕竟,我国的文化出版业还承载着主要的社会责任,社会责任与商业利润必须兼而顾之。我们的出版社,理应担此重任,并采用多出小薄本、少出大部头;多出单行本,少出“大而全”;多出专一性的,少出综合性的方略,这样既保证农民能看得懂、买得起,又保证学得会、用得上。
2、“三下乡”要与时俱进。当前,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对“三下乡”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我们要在总结十年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认识,振奋精神,丰富样式,谋求实效。如服务要“实”,重要在“建”,服务中实现双赢等形式,开创“三下乡”工作的新局面,为构建和谐社会做贡献。
3、重焕农村广播生机。一是加强广播设施建设,大力实施“村村通”工程。二是要加强广播电台事业体制改革,采取国家扶持,电台商业化运作与本位服务相结合,用以“商”养台的办法,让农村广播得到稳步发展;三是广播服务要加强“三贴近”,立足“三农”办广播、编辑人员要深入农村,深入群众,积极采纳农民意见,不断地对广播栏目进行改革,让农民能够听到喜闻乐见的广播节目。
4、实现网络信息化。在经济条件好一点的农村,可以逐步实现网络信息化。这是因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单是增收的问题,文化生活、科技教育、医疗保健等水平的提高,社会稳定、和谐发展等问题有时更重要。通过信息化,把相关的信息资源进行聚成整合,提供符合农民实际需求的信息。农民上了互联网,可以解决经济发展中的问题,还可了解新闻信息,关心国家大事,开阔眼界;分享文化信息,提高科技文化素质,丰富业余文化生活;交流信息,解疑释惑。
(三)、坚持正确的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方向。时值“十二五”计划的开局年,我们要借此机会,大力宣传社会主义的新思想、新观念、新风尚,宣传农村改革开放的新成就,弘扬健康向上的民族文化和传统美德,打击黄、赌、毒,净化农村事业市场。着力贴近民生,着眼于关注民生,最终提高农民思想素质,使农村文化建设在“十二五”期间再现辉煌。
第二篇: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刘佳富
改革开放30多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我市城镇居民文化生活日趋丰富多彩,但农村文化却一直处于相对落后状态,主要表现为农村公共文化设施落后,乡镇文化站建设滞后,文化专干职能定位不准确,待遇不公平,农村与城市文化设施建设不平衡,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农村文化发展的滞后,影响着农民素质的全面提升、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加快乃至全市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如何一手抓经济发展,一手抓文化建设,让农民既鼓“钱袋”又富“脑袋”,亟须引起各级政府和全社会的高度重视。
一、创新文化内容形式,丰富农村文化活动
1.整合健康向上的传统文化资源。我市在以农耕为主的农业生产基础上,形成了许多世代传承的民间传统文化。吹拉弹唱,诗词歌赋,这些传统文化资源体现着浏阳人自强不息、敢为人先的精神,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如东区的客家山歌和龙舟比赛,南区的民间武术和龙狮表演,西区的花鼓剧和皮影戏,北区的蚌壳竹马和民俗小调,各式各样的文化形式根植于村民当中,花钱少、推广快,群众喜闻乐见。我们要站在维系文化脉络、提升农村文化“软实力”的高度,有选择、有规划地进行指导和扶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形成弘扬先进文化的完备体系和整体合力。尝试组织红歌赛、花鼓戏巡演、客家山歌邀请赛,评选民间写对联、唱花鼓、耍皮影、讲故事“第一人”和剪纸、二胡、武术“达人”等活动,让健康向上的传统文化在全市农村不断发展壮大。
2.移植适合农村的城市文化形式。可以在丰富多彩、广受欢迎的城市文化载体中,选择成本低、效果好、容易学、便于推广的文化形式,如街舞、太极、瑜伽、门球、卡拉0K等,由文化培训专干移植和传播到农村,给农村文化提供源源不断的新内容、新模式、新载体,真正让农村在文化时尚上实现融城对接、统筹进步。结合文明创建活动,新建一批镇村露天文化广场,大力推广以农村妇女为活动主体的广场舞蹈。适时组织开展全市性的广场舞蹈大赛,吸引越来越多的农民群众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享受文化的愉悦。
3.创建与时俱进的新型文化载体。在基层实践中,有很多特色经验值得借鉴,如文化馆的“家庭才艺展示赛”,电视台的“我想上春晚”,文家市镇的“和谐文化屋场”,三口镇的“幸福屋场”,沿溪镇的远程教育与农家书屋“一体化”,杨花乡杨花村的“捆筒子比赛”和“演讲擂台赛”,龙伏镇沈雄文投资百万自建的篮球场等。浏阳农村有不少乡土人才、文艺体育爱好者和“明星家庭”,要通过奖励、扶持的方式充分调动他们带领周边农民参与文化、创造文化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乡镇为单位,也可向村组(社区)延伸,设立读书节、电影周,开展赛诗会、楹联日,鼓励藏书丰富的农户成立农家图书馆,尝试将宗族祠堂转型为村级文化活动中心,积极创建农家书屋专题网站、开心骑士俱乐部等新型文化形式,丰富和提升农村文化生活的品质。
二、加强基层组织指导,夯实农村文化阵地
1.县级文化部门要深入下去。一是工作重心下移。县级文化主管部门要带着对基层的深厚感情,眼睛向下,将工作重心下移,制定农村文化建设“十二五”规划,扎实推动基层文化工作发展,将农民应该享受的文化权益落实到位,满足农民的“文化饥渴”。二是建立展示平台。现在不少乡镇的农民兴办文化有点子、有法子,但苦于没有人牵头组织,也没有展示风采的平台和舞台。建议适当恢复举办大型农民文化活动,也可像两年一届的花炮艺术节一样固定下来。三是加强服务指导。克服以往“蜻蜓点水”式的文化下乡活动,树立真正为农民服务的思想,组建文艺“轻骑兵”、“小分队”,划块分线联系,真正变“送文化”为“种文化”。
2.乡镇文化站所要活跃起来。一是选好苗子。“十二五”期间在每个乡镇建成1所综合文化站的基础上,配齐配强文化专干,这是农村文化建设的关键所在。二是加强考核。建议在全市绩效考核内容宣传思想文化一块中提高农村文化建设所占分值,每年对乡镇文化专干和社会体育指导员进行一次集中培训,提高其业务能力和素质。平时加强业务联系和指导,年终对文化站进行专项考核,实行奖优罚劣。三是解决待遇。一年10000元的人头经费很难维持乡镇文化专干生计,建议将乡镇文化站按照国家事业单位改革的相应政策定位为公益性事业服务单位,文化专干的工资、福利待遇参照全额拨款事业单位进行管理。3.村级文化网络要打造阵地。一是量化标准。参照上级文件精神和先进地区经验,量化建立村级文化活动中心(活动室)的标准,在器材数量、场地面积等方面作出规定,利用闲置的学校操场等用地修建村级文化广场、篮球场。加强农家书屋建设。二是加大投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保证每年用于村一级文化建设的资金按比例增长。用好用足农村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鼓励农民筹资筹劳修建村级文化广场,添置健身器材。三是组织活动。多举办一些“节日我登台”、“好歌大家唱”等人人能参与的活动。鼓励采取“师傅带徒弟”的方式让皮影等传统文化技艺传承下去,培养一批文化能人、文化经纪人,开展惠民演出,注重创新形式,把文艺舞台搭建到田间地头。
三、创新文化管理模式,推进城乡文化统筹
1.拓展经济联姻机制。要坚持项目招商与文化引进同步,在农村引进招商项目时不忘打“文化牌”,结合本土文化创建花炮创意产业园、客家民俗博物馆、农家网络会所等。坚持产品推介与文化娱乐同台,在向外推介浏阳丰富农产品的同时不忘“文化搭台,经贸唱戏”,让文化媒介成为“经济红娘”。坚持科技普及与文化传播同网,充分利用“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党员远程教育”等文化资源平台,加大广播电视村村通、电信宽带网络入户的建设力度,制定“时间表”,规划“地图册”,把普及科学知识、传播先进文化作为一项重点工程来抓。
2.建立社会共建机制。一是建立城市反哺机制。要在基本完善城市文化设施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国家财政拨款和地方配套,建好乡镇综合文化站,逐步实现村级文化阵地全覆盖。鼓励城区文化工作者志愿到农村开展文化服务,培育村级文艺骨干,通过“送文化”带动“种文化”,并向“育文化”延伸。二是培育企业赞助机制。要大力引导和组织企业向所驻的乡镇、村组慷慨解囊,捐建文体设施,以冠名方式组建文体团队,组织文艺晚会、球类赛事等。对为繁荣农村文化投入多、影响大的企业进行表彰鼓励。(下转第77页)(上接第73页)三是落实部门倾斜机制。要建立宣传文化部门、涉农部门、行业延伸部门、群团部门共同参加的农村文化建设联席会议制度,成立由市级领导挂帅的农村文化建设协调工作领导小组,明确部门职责,提供人、财、物方面的倾斜与扶持。要集聚各部门实力和资源,共同推动“文化下乡”,形成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农村文化建设的生动局面。
3.建立多元投入机制。首先要努力争取项目建设资金。其次要逐步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实现农村文化事业经常性投入与城市经常性文化投入接轨,建立文化经常性投入机制。根据农村文化阵地建设的需求,逐步加大对建设农村文化设施一次性补贴力度。再次要积极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制定农村文化产业发展优惠政策,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吸引有远见卓识的民营企业家、社会资本来投资经营农村文化产业,成立股份合作制的农民剧团等演出团体。建立农村文化事业发展基金,通过多种方式募集建设资金,不断拓宽农村文化建设筹资渠道。
(作者系湖南省浏阳市政协办公室副主任)
第三篇:关于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建议
关于加强农村文化体育建设的几点建议 时间:2008-11-24 点击:1619
1、加强农村文化阵地建设
文化阵地是开展文化活动的物质载体。要把文化阵地建设纳入集镇建设规划通盘考虑,统一安排。按照全国文化先进市创建标准,建设乡镇文化中心。文化中心建设可与乡镇党校、政校、广播电视、体育健身、成人教育、科普培训等综合考虑,努力提高文化设施的综合利用率。用 3 年左右时间,使所有乡镇文化中心阵地面积达到 500平方米以上,部分乡镇达到 1000平方米以上。
市政府安排引导资金,实行以奖代补。乡镇新建或改扩建达标文化中心,经验收合格,根据投资规模给予一定比例的资金奖励。凡未按时建设文化中心的乡镇,取消当年文明单位评比资格。有条件的乡镇应抓紧建设与本镇人口规模相适应的文化广场和影剧院,为广大农民群众提供良好的文化娱乐、健身休闲场所,增加集镇的文化含量,提升集镇的整体形象。
村级以建立综合文化室为主。可将党建、计生、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图书阅览、体育健身等相结合,做到“一室多用”。活动项目达到 5 个以上,主要包括图书报刊阅览、有线电视、棋牌、球类、宣传橱窗墙报等。
2、开展“送科普书籍、送电影、送戏下乡”活动
(1)开展“送科普书籍下乡”活动。采取“对口支援送书”方式,集中购买农村实用、农民喜爱、内容健康的科普和文学图书,帮助乡镇建设标准图书室。图书室面积不低于 60平方米,藏书不低于 1 万册,已达万册的乡镇创造条件建设2 万册图书室。书架等设施规范齐全,报刊不低于 20 种。资金由乡镇与对口支援的市直部门共同筹集,按照比例分担经费。市新农村建设办公室和市文化局负责做好组织实施和检查验收工作。
(2)开展“送电影下乡”活动。实施每村每月放映一场电影工程,采取“政府购买文化服务”方式,由市、乡两级政府各承担一半费用。电影放映单位要组织精干的放映队伍,积极实施电影数字化放映工程,深入各村巡回放映,多组织适合农村观众需求的优秀电影,多组织爱国主义教育片和农村科教片,并努力提高放映质量。各乡镇、行政村要把电影放映同重大活动、重要节庆日、大型宣传活动、参军入伍、学生升学、老人祝寿等紧密结合,充分体现党和政府对农民群众的关怀和温暖,努力提高电影放映的综合效应。具体工作由市文化局和各乡镇政府负责组织实施。
(3)开展“送戏下乡”活动。争取每乡镇每年送戏不少于 4场,采取“政府购买文化服务”方式,由市、乡两级政府各承担一半费用。演出单位要努力多排新戏好戏,让广大农民在愉悦身心的同时,受到启发和教育。具体工作由市文化局和各乡镇政府负责组织实施。
3、实施“农家书香”工程
实施“农家书屋”工程,采取先试点,后推广的办法进行。“农家书屋”建设可同行政村综合文化室建设相结合,统筹安排。“农家书屋”由各乡镇文化中心采取流动文化服务形式,定期在各村流动换书。资金来源除积极向上级新闻出版部门争取外,市里将对建成的“农家书屋”给予适当奖励,各乡镇也要通过捐赠、扶贫、整合图书资源等渠道,增加“农家书屋”图书和器材。
4、实施“万村体育健身工程”
每村建设“1 片标准篮球场,2 张以上室内或室外乒乓球台”,采取先试点后推广的办法实施。资金由各级政府、体育部门、责任单位共同筹集。体育器材资金由体育部门承担;标准篮球场混凝土地面建设资金,在不增加农民负担的前提下由乡、村统筹调剂解决。每新建一片标准篮球场地,市财政给予一定资金扶持。具体指导验收工作由市体育局负责。万村体育健身工程建设要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紧密结合村部建设、居民集中点建设、企业文体设施建设和学校体育设施建设等综合安排,努力增强体育场所的功能,提高综合利用率。
5、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体育活动
乡镇文化中心阵地文体活动项目要达到 10 个以上,主要包括综合展览室、多功能活动室、图书借阅室、教育培训室、体育健身房、老年活动室、少儿活动室、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点(电子阅览室)、宣传橱窗等。各活动室设施齐全,设备性能良好,常年对外开放。每年开展大型集镇文体活动不少于 4 次。加强乡镇业余文体团队建设。以组建农民艺术团为主,每个乡镇业余文体团队不低于 6 支。业余文体团队要创作排练反映本地农民致富奔小康、树立文明新风、建设新农村等方面的文艺新作。每年在重大节日和活动中,各地要组织业余文体团队开展富有本地特色的民间文艺展演、特色文化展示、歌咏比赛、歌舞晚会、灯会、拔河、球类比赛等群众文体活动。
6、着力发展农村特色文化
广大农村是民间特色文化的发源地。乡镇要加强对农村特色文化资源的发掘和整理,认真组织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开展创建“特色文化之乡”、“民间艺术之乡”活动,开发具有民族传统和地域特色的戏曲、花灯、民歌、秧歌等民间艺术项目。充分发挥民间艺人作用,积极组建农民艺术团、民间艺人特色文艺团队,扎根农村,亦农亦艺,活跃乡里。实施品牌战略,乡镇要选择最具自身特色的民间艺术项目重点发展,做到一乡一品,各具特色,形成叫得响的特色文化品牌。
7、推进农村文化体制和机制创新
正确区分和处理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关系,乡镇文化站(中心)属于公益性事业单位,不得企业化或变相企业化,不得以拍卖、租赁等任何形式改变其用途。按照公益性文化的发展规律发展农村文化,充分发挥农村文化的社会效益和公共文化服务功能。农村文化改革主要是增加投入,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建立健全阵地长期巩固、活动开展正常、组织网络健全的长效运行管理机制。深化乡镇文化站(中心)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农村文化工作人员要持证上岗,全面实行聘用制和劳动合同制。乡镇文广中心负责人要公开招聘,实行目标责任考核制。
8、规范农村文化市场
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的方针,积极培育新的经营项目,不断繁荣农村文化市场。充分发挥乡镇文化中心管理职能,加大农村文化市场的管理力度,整顿规范农村市场秩序,严厉打击违法违规活动,取缔无证经营,坚决打击传播色情、封建迷信等违法活动,确保农村文化市场健康有序发展。加强农村文物管理,认真执行《文物保护法》,落实保护人员、经费、责任,保护好各类文物,严厉打击盗挖古墓的犯罪活。
9、建立农村文化体育的检查考核体系。把农村文化体育建设纳入市级机关文明单位、文明乡镇、新农村建设考核体系之中,与文明单位创建一起部署,一起实施,一起考核。市文化体育部门要充分发挥主管部门的职能作用,搞好综合协调和业务指导,对照上级标准,认真制定农村文化体育建设考核细则,加强指导协调,年终认真进行考核。主要考核经费投入、设施建设、活动开展情况。
10、动员社会各界支持农村文化体育建设。支持农村文化体育建设,是各部门、各单位义不容辞的光荣职责。全市各部门、各单位要积极参与“三送”、“三下乡”活动,特别是对口支援经济薄弱村的部门和单位,要在人力、物力、财力上给予大力支持,为农村文化体育事业的发展多做实事,确保对口支援任务的完成。社会各界都要重视支持农村文化体育建设,在全社会形成关心、支持农村文化体育事业的浓烈氛围。
第四篇: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建议三篇[定稿]
关于农村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近年来,在新农村建设中,广大农村在抓经济建设同时,十分注重农村文化建设,农村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明显的成绩。但从总体上看,农村文化建设与农民群众的精神需求还不相适应,还存在诸多现实问题。具体表现在:
一是农村文化发展呈区域差异。存在纵向和横向发展的不平衡性。县城较乡镇、乡镇较村组丰富,经济发达乡镇强于经济落后乡镇,交通发达乡镇富于偏僻乡镇,文化底蕴深厚乡镇富于文化基础薄弱乡镇。
二是农村文化产品供需不平衡。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对文化生活需求日益多样化,但反映农村文化生活的作品不多,精品更是凤毛麟角;民间文艺团体稀少;文化“三下乡”的内容与农民贴的不紧,提供的简明法律、农业科技知识较少,文化服务供需落后于农民对精神文化产品的需求。
三是农村文化事业重视不够。大部分乡镇领导干部在对物质、精神建设上仍然存在着“一手硬、一手软”的问题,存在着把经济建设搞上去了,文化建设也就自然得到加强了的“自然论”;先搞经济建设,后抓文化建设的“先后论”;认为文化建设难度大,不能立竿见影,不出政绩的“无用论”,没有充分认识文化建设对和谐农村的促进作用。四是农村文化活动缺乏正确引导。调查发现,农村日常文化生活除了看电视外,最普遍的现象就是打扑克、打麻将,连最基本的棋类、球类活动开展甚少,上网、玩游戏的农民更是为数很少,反映出农民文化生活方式单调。由于缺乏适合农民的活动平台和正确的引导致使农村封建迷信盛行,赌博之风蔓延,农村传统美德逐渐淡化。
五是农民文化阵地在渐趋萎缩。乡镇文化站“一块牌子、一张桌子、一个章子”的现象较普遍,农家书屋缺乏管理,难以真正惠及农民。文化站长多数忙于乡镇其他行政事务中,很少主动开展文化业务工作。由于缺乏经费,更难以挖掘、培育农村文化能人。
我国农村人口多,如果不重视农村文化建设中存在的现实问题,不认真加以解决,或者说只满足于硬件建设而忽视软件建设,后果将不堪设想。为此建议:
一、完善文化建设机制体制,理顺农村文化发展的脉络。
1、提高思想认识。基层领导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正确处理“增长”与“发展”的关系,充分认识到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2、健全工作机制。切实加强政府部门关于文化建设的整体职责,县委、县政府将文化建设纳入重点工作目标管理考评,作为考核乡镇领导干部工作实绩的重要指标。把农村文化建设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乡镇发展规划,纳入财政支出预算,纳入干部晋级考核指标,完善管理机制和监督机制确保农村文化建设各项目标任务的实现。
3、创新工作思路。坚持城乡协调发展的理念,把城镇文化建设与农村文化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县文化主管部门和各乡镇要由侧重于“送文化”逐步向“种文化”转变,变“文化下乡”为“文化驻乡”。同时要指导农民开展一些自娱自乐活动,使专业演出和农民的自娱自乐有机地结合起来,带动和推动农村文化事业健康发展,二、加大文化基础设施投入,注入农村文化发展的血液。
1、拓宽融资渠道,吸引资金投入。坚持公益性文化设施以政府投入为主的原则,积极向国家和省市争取资金投入,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吸引社会资金投入乡镇文化建设。支持农民自筹资金,兴办农民剧团、农家书屋等,使农民群众也成为文化建设的投资主体。形成“政府牵头、社会参与、群众受益”的发展格局。
2、设立专项资金,加快阵地建设。设立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确保农村重点文化建设的资金需求。在现有规模的基础上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家书屋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农村党员远程教育工程以及新妇女学校等资源进行整合,做到“少花钱、多办事”。
3、以奖代补形式,扶持文艺团体。增加对送戏下乡和农民自办文化活动的资金支持,扶持和资助有代表性、有影响的农村区域性民间民俗活动,对能正常开展活动、创作艺术作品的文艺团体和文化能人给予奖励。
三、加强本土人才队伍建设,强壮农村文化发展的筋骨。
1、配齐配强文化站长。通过培训、挖掘、引进的模式,启用一批具有文艺特长的专职文化站长,规范相关人员职称、待遇考核、奖励机制。通过组织人事制度稳定人才,确保专职专岗,把文化站长从乡镇繁杂的事务中解脱出来,提高文化工作的主动性。
2、利用好村干部队伍。充分发挥好村干部在村级文化活动的组织和协调工作,对于在农村文化建设方面做出一定贡献的村干部,给予适当的精神和物质奖励。
3、培育挖掘文化能人。重视并解决农村文化能人和民间艺人的新老衔接不足的问题,切实加大对农村文化能人的挖掘培养力度,着力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农村文化能人队伍和业余文艺团体,充分调动其积极性与创造性,激活广大农民的参与热情。
四、挖掘本土特色文化资源,提升农村文化发展的精神。
1、加强宣传,培植传统文化发展的土壤。结合开展送科技、送法律下乡活动,大力宣传村级特色文化,树立村民对本村本乡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形成一批特色文化新村。
2、挖掘整理,赋予传统文化的时代内涵。努力挖掘当地文化特色,对一些传统文化载体,在创作形式上力求突破和创新,结合现代文化内涵,丰富表现形式,作为本土特色文化进行推广和打造,同时激发起年轻一代人的兴趣,自动参与到文化遗产的保护中来。
3、结合产业,创新发展农村特色文化。开发民间文化资源,变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以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基地为景点,举办民间艺术节或文化活动,使产业和文化开发有机结合起来,形成集产品开发、果园观光、山塘垂钓、农家旅游于一体的农村文化产业,打造文化新亮点。
县文化馆应加大对社区文艺活动的指导
沁水县政协委员杜如湘同志反映:近几年来,我县各社区的文艺自觉性群众活动蓬勃兴起,一度使县城的文艺活动形式多样、门类齐全,群众自发组织、广泛参与,活动场地扩大、参与人员增多,从现象上来看,反映出人民对文化生活的追求已呈白日化,表明了人们在生产生活之余,饭后茶前之际的空余时间之外,一种向往从单调生活的贫乏中走向生活文化多样性追求的愿望,从另一个侧面也表明人们对文化活动、文艺生活、综合素质等方面水平要求的进一步提高。
为了继承光荣悠久的文化文艺传统活动,为了使县城文化文艺活动健康发展,并成为指导全县的样板,建议各社区并文化、财政部门在全力支持,并强化管理、加大投入的同时,文化部门尤其是县文化馆理应积极参与,尽快介入这些当前已活跃起来的群众文化文艺队伍中进行辅导和指导,使这些活动队伍不走弯路、能够良性发展、健康发展,并逐步规范发展壮大,成为全县文化文艺活动的“领头羊”、“生力军”、“标兵”和“榜样”,从而带动全县人民努力提高全民文化文艺素质,为当前中央提出的文化大发展、文艺繁荣开辟一个良好的前景而做出努力。
从我们沁水来看,文化设施建设既不平衡,又很微弱,除嘉峰、郑村、端氏等几个富裕大乡镇还有个文化活动娱乐场所外,其余的条件好的乡村也还有个文化公园、文化广场、图书室什么的,可堂堂立足于县城周围的几大社区却至今没有一所文化站、文化活动场所、图书室,即使有也是名不符实或为应付检查时的摆设,这与中央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精神格格不入。这与县城群众文化生活的要求也不匹配。与此同时,群众自发性的街头文化活动却十分频繁,但一无组织管理,二无文化部门组织指导,呈现处一派无正府主义状态,有一下没一下,不时有相互之间的不愉悦摩擦,对我县文化的健康发展十分不利。
为了使社区文化活动正常化、秩序化,建议有关部门围绕中央精神,加大对社区文化活动场所的建设力度,进而完善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使每个社区有文化站(所)、有文化活动室、有图书室、有文体活动场地,使这项“百姓工程”、“民心工程”真正成为社区群众的文化生活场地,只有了解民众的需求,才能使文化活动更贴近群众,才能推动社区文化繁荣发展,只有在这样的思路下,社区文化才能搭起群众与社会相融合发展的平台,也由此才能推动县城群众文化活动的蓬勃发展。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建议
沁水县政协委员杨俊勇反映:文化的发展和繁荣与新农村建设息息相关,它影响着农民的精神和灵魂,渗透于农村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是新农村建设的“软实力”。近年来,全县农村文化工作正步入新一轮的发展阶段,农村风貌发生着积极的变化。但也应看到,当前农村文化建设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一是基层干部动力不足。不少基层干部认为,政府对乡镇干部的政绩考核只考核经济业绩而不考核文化发展业绩,加之农村经济实力普遍不强,不太愿意将有限的经费投入文化事业。
二是财力支撑不够。相当多的乡镇文化站无办公经费和业务经费。
三是文化干部主力不强。许多文化干部既无工作经历,也无文艺专长,无法保证基层文化工作的正常开展。
四是文化负面现象不容忽视。由于部分地区健康文化影响力较弱,一些文化负面现象得以滋生,如陈规陋习、封建迷信有所抬头,非法宗教活动、私设堂点、乱作佛事等时有发生,聚众赌博、色情表演引发治安事件等,影响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建议:
1、将农村文化事业纳入领导政绩考核指标。要切实落实中办、国办《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中五个“纳入”、一个“确保”的要求,即“把农村文化建设纳入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财政支出预算,纳入扶贫攻坚计划,确保农村文化建设各项目标任务的实现。”将农村文化事业发展列入县乡领导政绩和晋升考核的指标。
2、整合资源,尽快建立完善农村文化阵地。各部门在新农村建设中都设立了一批建设项目,要加强设施整合,在乡镇层面,可以将成人教育中心、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农村中小学现代教育网络等整合共建,在村一组,将党员电教室、农民学校、农家书屋等整合共建,防止重复建设、浪费资源;建设覆盖全县农村的数字化文化信息服务网络,按需下载精品文化节目,并利用视盘播放设备,在乡镇村文化活动站(室)等处播放,让农民广泛接触、欣赏优秀文化作品。
3、注重队伍建设,为农村文化工作提供保证。注重培养和发展一批民间文化队伍。发挥民间艺人、文化能人的作用,吸引有一定文艺专长的青年人从事农村文化建设。制定必要的政策,鼓励农民自办图书室、文化活动室,及民办社会文化团体,使广大农民既是文化服务的对象,又成为文化建设的参与者。
第五篇:农村文化建设现状成因及改善农村文化建设的建议
农村文化建设现状成因及改善农村文化
建设的建议
农村文化现状
经过走访调查了解到,铜厂乡9个村委会中只有米苴和底尼2个村委会有文化活动室,且活动室内的电视机、影碟机、功放机都已经陈旧老化,经常卡带子。查阅有关资料后进一步了解到:在当前的农村,绝大多数由于缺乏文化公共设施或设施陈旧老化,文化事业发展滞后,文化教育阵地严重匮乏,思想道德文化感召力减弱,科技文化推动力滞后。文化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甚至不同向或者不同步,娱乐文化生活陶冶力下降,加之各种腐朽思想的负面影响,致使农村人们的道德滑坡、世风变浊,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有所滋长。在一部分人的心目中,“政治是空的,理想是远的,道德是虚的,唯有金钱是真的”,似乎除了金钱和享乐外再没有什么可值得追求的了。有的只求实惠,不讲理想,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被歪曲,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淡漠;二是文化生活贫乏和文化市场不健康,伦理道德观念蜕变。农村社会环境受到污染,许多格调低下和渲染色情暴力犯罪的书刊、音像制品充斥农村文化市场,恶化了农村社会精神环境。部分农民的社会正义感、责任感、义务意识淡漠,荣辱观、是非观混乱,国家和集体观念淡化,道德滑坡;三是宗教活动频繁,封建迷信抬头,社会治安形势不容乐观。在农村修庙宇、看阴阳宅风水盛行,神汉巫婆仍在活动,婚丧喜事大操大办现象突出,不少地方打麻将、买码赌博、斗地主、小偷小摸、打架斗殴等现象呈上升趋势,群众生活缺乏安全感,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
农村文化建设滞后的成因
1、认识不清,心口不一致
目前乡镇文化站人、财、物、事四权下放到乡镇管理,部分乡镇却没有把乡镇文化站作为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对待,一
些乡镇领导由于思想认识不一,对文化站撒手不管了,认为文化站不出经济效益,是个包袱,认为文化工作是软指标,不抓文化工作不影响单位排名进位、个人晋升,文化工作抓与不抓无所谓。在一些乡镇领导看来,需要投入而不能带来经济效益的文化事业建设是可以先放一放或挂在嘴边说说而已的。
2、体制不顺,主管不到位
首先是用人机制制约农村文化队伍建设。现在的情况是,一方面文化站缺编严重,另一方面需要的专业人才又进不来。(铜厂乡文教中心现在只有2人,无一人是文化站技术专业人员)四权下放到乡镇管理后,一是乡镇不管或者不知道怎样管;二是县级文化部门对文化站管理力不从心,有的文化站专干换了县文化部门根本不知道。文化专干地位低待遇差,是“弱势群体”。文化专干很寒心,许多都不愿意再干文化工作。其次,由于管理体制问题,部分文化专干不善于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专业特长,没有把创新作为自己力量的源泉,还是停留在向政府“等、靠、要”的观念上。经费困难加上一时得不到领导的支持,就不敢也不愿开展工作。造血功能不能强化,自我生存发展能力弱。再次,长期以来财政对文化的“欠帐”太多。改革开放以来,90%以上的乡镇没有新建文化设施,原有的文化设施有的破烂不堪,有的挪作他用。以文养文,走产业化道路条件还不成熟,也很不现实。在这种情况下,乡镇文化站普遍得了“贫血症”,急需输血。
振兴农村文化的建议
坚持着眼长远与立足当前相结合,因地制宜,整合资源,使农村文化建设标准、建设内容和相关政策措施适合农村实际;坚持政府主导与农民主体相结合,形成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的良好局面;坚持弘扬先进文化与传承乡土文化相结合,不断增加农村文化的吸引力和生命力;坚持“送文化”与“种文化”相结合,通过“送文化”带动“种文化”,提高农村文化自我发展能力。
(一)加强农村文化站建设
乡镇文化站是农村文化活动的载体和组织者,直接影响农村文化建设。怎样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主要从农村文化站建设
着手,本人建议:
1、深化认识。营造农村文化工作的基本环境。群众文化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和繁荣群众文化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必然要求,县、镇乡政府部门要加大对群众文化工作的领导和管理力度,站在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重视群众文化事业的发展,经常对群众文化工作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帮助解决工作中的问题和困难,各乡镇应将文化工作纳入双文明建设目标管理范畴,改变那种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要花钱宁可不要的现象,使农村文化走出“无事干、无人管、无所作为”的误区。
2、强化改革,建立农村文化良好的运行机制。机构改革是必然趋势,文化站无疑必须面对现实,迎接挑战。但无论怎么改,从事人民群众文化生活的机构不能撤,反而应予强化,在改革中,文化站必须抓住机遇,理顺体制,开辟出一块属于自身的天地,使之成为农民群众文化生活的向往之所,也只有这样,才有其存在的必要。文化站是最基层的文化事业单位,县文化主管部门,应把握好进人关、用人关、培训关,应将一批业务精,敬业精神强,有较强工作能力的文化专干纳入国家公务员范畴,使之在生活和福利待遇上与其他干部一视同仁,建设良好的运行机制、激励、机制、投入机制,把发展先进文化与改造落后文化统一,与提高群众文化素质统一、与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统一。同时,可发挥文化广播、电视、体育等相关部门职能互补的优势,组成综合的乡镇群众文化娱乐机构,增加其实力和发展后劲。
3、增加投入,建设农村文化工作的基本阵地。阵地是舞台,是文化站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在乡镇机构改革中,各乡镇党委、政府应该保证和改善文化站的基本办公条件,必须将现有的文化市场、阵地和设备划归文化站统一管理和使用,其他单位和个人不得借调和挪作他用,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乡镇财政应逐年增加对群众文化工作的投入,应将文化活动经费列入财政预算,逐步巩固和添置文化娱乐设施和设备。
4、提高素质,优化农村文化工作的基本队伍。在易门县
乡镇文化专干队伍中,年龄偏大,整体素质偏低。各级文化业务部门要加强对文化专干的教育和培训,通过举办培训班等形式,努力提高他们的政治和业务素质,使他们成为群众文化管理上的能手,群众文化活动辅导上的行家,使之成为乡镇政府领导下的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的新生儿;再次,文化站应转变观念,凭借自身所拥有的人才、地域、文化经济政策等优势,积极开发文化产业,达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佳结合,弥补文化经费不足,壮大自身实力。
(二)开展农村“种文化”活动
为把农村文化做好做活,真正让文化在农村“生根发芽”,我们应转变思路,变“送文化”为“种文化”,即把农民从文化的看客变成主角,通过培养大批乡土文化人才,引导农村群众自编自演、自娱自乐,让他们唱主角,激发广大农村自身的文化活力。这种由“送文化”到“种文化”的转变,会把“文化下乡”变成“扎根在乡”,农民素养不断提高,和谐的文明新风扑面而来。具体做法:
一是完善文化设施,为农村文化搭建舞台。为满足群众日趋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政府可在农村普及有线电视网、电化教育系统,可要求每个村兴建一个文化舞台,通过政府资助、共建单位对口帮扶等形式,加大村级文化设施建设。并要求有条件的村建设文体活动室,添置健身器材、棋牌等文体设施,开展经常性文化活动,使广大农民共享公共文化服务。
二是建设新农村书屋,用知识滋养农民的心灵。在新农村建设中,坚持文化先行,把办好“农家书屋”作为一项重要举措,在书屋中配置社科类、农业科技类、医药卫生类等各方面书籍。让新鲜多彩的先进文化进村入户,以文化的“软实力”提升新农村建设水平。在事件有关部门个关心支持下,目前铜厂乡9个村委会都已建成新农村书屋,每到农闲时节,农民们就三三两两到书屋借阅,书屋真正成为了农民们学科技、闯市场、快致富的“加油站”。
三是培育文化队伍,构筑农村文化阵地。要对农村文艺演出队、文化特色户进行调查摸底,铜厂乡应该对皮影戏、左脚舞、芦笙舞、花鼓舞、跳哑吧、花灯、皮影画等地方传统民俗
文化进行深度挖掘开发,并建立档案,给予重点扶持和培植,不断构筑农村文化阵地。同时建立乡文化站、村文艺队“二位一体”培训网络,乡文化站不定期组织文艺教师为村里的文艺队伍进行培训,使散发乡土气息的农村文化重新焕发活力。鼓励各村举办左脚舞、芦笙舞、文艺汇演等文体活动,激发农民参与农村文化建设的热情,既可锻炼培养群众文艺骨干,又能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
与时俱进,当前的文化站必须直面现实,走出原有的怪圈,变“等、靠、要”的依赖性为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自觉性,变“求稳旁徨”的被动性为“无功就是过”的主动性,在国家群众文化政策的指导下,在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机遇面前,迎接挑战,走进属于自己的灿烂天地,繁荣农村文化。
铜厂乡里士村委会新农村指导员
沐勤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