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村商业银行企业文化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农商银行企业文化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前言
改制农商银行,对农村信用社的发展具有“划时代”的重大意义。农商银行成立后,将在金融领域扮演着更加重要的角色,农商银行成立前原有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管理理念等在新形势新环境下都面临着严峻挑战。农商银行要在激烈的金融竞争中赢得更多的市场份额,以新的姿态立足市场,求得超越式的发展,建立完善自身企业文化就显得极为迫切。同时,这也是增强农商银行软实力、核心竞争力及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企业员工共享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属于企业的上层建筑,是精神层面的东西,是企业经营管理的灵魂。企业文化主要包括企业的经营理念、经营目的、价值观念、社会行为、企业形象等。实施企业文化,应从培育全体员工的共同价值观念和企业本身的认同感、自豪感、归属感及社会责任感,使得员工尽心尽力地为企业谋发展,充分发挥各自的潜能为企业的发展强大献计献策,进而使企业在这没有硝烟的战场上获取优势,高效发展。做为新生的农商银行而言,建立具有自主特色的企业文化已经迫在眉睫。
农商银行企业文化现状及存在问题
农商银行企业文化现状既令人可喜又让人担忧。可喜的是,随着农商银行数量群体的壮大,很多农商银行逐渐开始重视企业文化的筑造。很多农商银行把建立自主特色的企业文化摆到了办公桌上,制定了详细的计划。让人担忧的是,目前农商银行企业文化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支持,没有比较成功的农商银行企业文化建设可以借鉴,更甚的是,还有很多农商银行只是改名而已,其他方面,包括企业文化建设都跟不上时代的步伐。
笔者通过多方丰富的农商银行企业文化建设的相关资料及亲身调查实践,对于目前农商银行企业文化存在问题可以大致总结为以下几点:
一是缺乏特色。当前,农商银行改革历史不长,还处在边探索边实践阶段,多数农商银行还未形成特色鲜明、卓有成效的企业文化。转型的不彻底,造成企业文化迂腐味重,创新能力差。在农商银行发展体系中,还没产生它应有的作用。各家农商银行标识各异,鲜明度不够,缺乏特色。
二是根基较浅。农商银行前前后后加起来也有60多年的历史,但真正按照商业银行的理念来建设企业文化却只有不到十年的时间。加上以前我们对企业文化的不重视,形成了现在根基浅,企业文化缺乏延续性。
三是贯彻较难。银行的行业特殊性,分支机构繁杂,管理人员素质背景差异大,整个企业文化体系贯彻的完整性不足。在贯彻落实中,无法做到“思行“统一,企业文化无法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四是重视不够。银行经营的指标瓶颈,引导我们将更多的视线集中在业务拓展,提升市场份额,提高经济效益的领域上来,文化的重要性得不到足够的重视。甚至沦为一种可有可无的因素。
对策与建议
面对风云变幻的金融市场,面对同业的激烈挑战,如何提高核心竞争力,让农商银行在正确的轨道上长驱直进,笔者认为应该从企业文化建设入手,着眼于培育良好的企业文化。
首先是要从思想根源上入手。,统一思想,充分认识建立农商银行企业文化的重要性。领导层要高度重视此项工作,以身作则做宣传,并动员员工积极参与到此项工作中,让全体员工认识到在农商银行建立完善企业文化的重要性、必要性和迫切性。从而培育出一块有利于企业文化建设和完善的土壤。
其次是要在行动认识上入手。加强培训,丰富知识,提高认识。可以全行上下开展集中培训和鼓励自学。让全体职工熟悉企业文化的基本知识及其功用,同时,以鲜活的例子来证实成功企业是如何利用企业文化抢市场、求发展,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向员工进行宣传灌输,如有必要,可组织编写企业文化手册,下发到基层,人手一册。让先进的企业文化知识及企业经营理念融入到全体农商人心中。完整清晰的感知和认可我们企业文化的含义及重要性,从而达到丰富知识,提高认识,推动工作的目的。
再次是要在把握重点上入手。在全行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摸清企业动态,找准文化“素材”,确立农商银行企业文化建设重点。可以通过问卷的形式或与不同岗位人员谈心的方式了解各岗位人员对农商银行建立企业文化方面的心理预期和设计构想,然后进行汇总反馈给农商银行企业文化设计的牵头部门,真正实现农商银行企业文化来自群众,来自实践,服务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的建设理念。
建立独具特色的农商银行企业文化,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作,正所谓“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企业文化建设重在点滴积累,需要循序渐进,不可能一蹴而就,从目前的现状出发,笔者认为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一、强化以人为本意识,营造和谐氛围。以人为本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体现,建立农商银行企业文化,就应该有“员工是财富,客户是上帝”的设计理念,对内要时时尊重员工,关心员工,并把员工间相互关心协作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重点做好做细。对外要想客户所想、急客户所急,尽量满足不同层次不同需求客户的意愿。
二、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公证合理的考核约束机制。宜在原有制度框架范围内,对现有规章制度进行修订、补充、完善,在充分征求各岗位意见建议的基础上,制定出农商行新的制度规章,使其能更好地体现权利、责任及义务,让制度既存压力,又能使员工看到其合理性和可行性,使制度呈现出较为合理、科学、公正、全面的特性。另外,考核激励机制也很有必要深入调查,认真研究,科学制定。考核指标既要考虑到激励和“施压”的效果,又要顾及经过努力能够完成的可能性,同时根据地区差异性及工作量大小的实际特点,制定出相应的考核办法,使考核办法更加合理科学有效。
三、完善奖励机制,激励员工追求上进,促进农商行各项业务全面发展。要根据不同岗位特点制定相应的奖励措施,强化员工行为,让员工体会到努力工作而被认同的成就感和荣誉感。同时要注意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的有机统一,让员工体会到好好工作就等于提高自身待遇,同时也能被大家认可和羡慕,从而从精神上有一种物质所不能取代的荣耀和自豪。所以,在奖励方法中正确处理好物质刺激和精神鼓励的关系,对调动员工积极性,搞员工作效率将起到积极有效的功用。
四、重视形象塑造,提升社会公信度。要注重农商银行员工礼仪训,做到接物待人周到得体,解疑答难,口辞清楚,简洁准确,办理业务又快又好。树起农商人优质、高效、温馨、可亲的服务形象。强化视觉效果,在农商行名称、标志、办公用具、招牌、营业柜台、工作服制作等外象设计上注意色彩、规格、类型及字体字号的统一性,让员工及公众明确企业的社会定位及存在意义,从而对农村商业银行产生公众认识、依赖及好感,提升农商行可信度。
五、加强思想引导,培育忠诚度,认同感,归属感。农商银行领导层要身体力行,淡化私欲,多想公事,大讲正气,摒弃邪念,以自己的言行引导员工,避免“以言代法”的简单思想工作方法。并要组织员工学习相关制度,让制度精神为员工所领会,搞高员工遵守制度的自觉性。同时把建立农商银行企业文化的重要性及必要性耐心向员工进行传导,让他们明白形成统一的价值观对自己及单位的双重要性,让员工对农商银行充满信心,并以作为一名农商银行职工而自豪,达到统一思想,强化认同、增加凝聚力和亲和力,促进农商银行以崭新的姿态发展的的目的。
砥砺七载锋初锐,行千里者不止于跬步。在未来的征程中,农商银行应围绕“立足县域经济、实施区域扩张、清晰客户定位、办成特色银行”的发展战略,始终坚持“零起点”意识,牢固确立“爬坡”观念,勇于否定自我,进一步调高发展标竿,以更加开放的姿态迎接竞争和挑战,努力朝着打造区域性公众银行目标迈进!
第二篇:基层商业银行企业文化建设现状及对策
基层商业银行企业文化建设现状及对策企业文化是企业组织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组织成员所共同信仰的管理哲学、行为规范和价值体系的总和,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灵魂。当前,国内商业银行纷纷加大本行企业文化建设的力度,但受多种因素影响,部分基层行企业文化建设不尽如人意。本文试对基层商业银行开展企业文化建设的状况进行探讨。
三、基层商业银行如何开展企业文化建设
当前,距我国金融业全面开放已不足年,外资银行业务已纷纷由沿海大城市向内地中小城市渗透,基层商业银行要想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加快企业文化建设,尽快提升核心竞争力,以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
(一)、加大管理力度,创造良好环境。
⒈加强学习,提高认识。要将企业文化知识的学习纳入基层商业银行员工学习培训的重要内容,引导员工正确认识企业文化的真正内涵,消除对企业文化的错误认识;要重点加强各级领导干部对企业文化的学习。学习时可采取专家授课和员工讨论相结合的办法,引导基层行员工将总行企业文化的总体要求和本行实际相结合,充分认识企业文化对增强本行发展的重要作用和现实意义,增强基层商业银行开展企业文化建设的能动性。
⒉加强宣传,增进了解。可通过在基层行简报、企业网等媒介上开辟介绍专栏,定期组织企业文化知识讲座、编写本行企业文化知识宣传手册等活动,增强员工对企业文化知识的了解。在宣传时要注意针对员工关心的热点、焦点、难点、盲点问题和本行业务发展实际,引导员工自觉将自身发展和本行企业文化建设结合起来,增强企业文化工作的吸引力。⒊加强规划,协调发展。企业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任何急于求成或以偏概全心理只会使企业文化建设走入歧途,因此,必须在总行企业文化建设的总体目标下根据本行实际合理制定企业文化的短期目标和具体措施。在制定业务发展目标和措施时,要坚持以是否符合企业文化发展长远目标、是否符合企业文化建设的整体布局为评判标准,注意做好企业文化建设各个方面的平衡协调发展,切不可急躁冒进、因小失大。
⒋加强调研,及时督导。要加强对基层行企业文化建设情况的调查研究和督促检查,对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要及时指出并督促其进行整改;对检查重发现的好经验、好做法,要及时总结并加以推广,确保基层行企业文化建设与总行要求合拍。
⒌加强考核,保证效果。要将企业文化建设情况纳入基层行核心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并与基层行领导班子的绩效挂钩。同时,要改变以往企业文化考核重定性轻定量考核的做法,加大量化考核的比例,解决企业文化考核虚化问题,确保基层行抓出实效。
(二)、坚持以人为本,营造良好氛围。
花旗银行自创业初始就确立了“以人为本”的战略,十分注重对人才的培养与使用。它的人力资源政策主要是不断创造出“事业留人、待遇留人、感情留人”的亲情化企业氛围,让员工与企业同步成长,让员工在花旗有“成就感”、“家园感”。借鉴花旗的成功经验,国内基层商业银行应坚持以人为本,努力做好“三个重视”,为企业文化建设营造良好氛围。
⒈重视员工的满意度。满意的员工会把满意的心情带到工作中去,从而实现满意的绩效。美国席尔士公司曾做过一项调查后发现:员工满意度提高5%,会连带提升1.3%的顾客满意度,同时也因此提高05%的企业绩效。要提高员工的满意度。一是要尊重员工;二是要为员工提供能力发展的空间;三是要关心员工个人成长和生活幸福;四是为员工提供具有竞争力的报酬。
⒉重视员工的职业生涯设计和规划。企业要为员工的前途着想,才能体现企业“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在银行有三种职业前途可选择:管理型、专业型和操作型。而每一种职业,还应有不同的等级。当新员工在不同岗位的锻炼后,人力资源部门要根据其特点,结合本行
工作需要帮助他进行职业生涯设计和规划。并辅以规范合理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及时对员工的成绩进行奖励,使每位员工都能有明确的奋斗目标,激发其努力实现人生价值。
⒊重视教育培训。培训是员工最大的福利。针对不同层次的员工可采取差别化培训:对于领导干部层,要着重对政策、形势分析、管理艺术、国际同业先进的经营理念等方面进行培训,帮助其掌握主流趋势;对于客户经理层,要着重资讯汇集、营销学、客户心理学、投资理财、金融政策、法规的掌握以及银行新业务、新产品的了解、认识等等;对普通员工层,着重要了解本行现状和发展方向,学习基层行业务,不断提高业务技能和服务水平,努力打造“金牌”员工。
(三)、抓好建设,树立独特形象。
即企业识别,它包括视觉识别、行为识别、理念识别三部分。其中理念识别是核心,行为识别是动态表现形式,视觉识别是表态表现形式。要构建健康良好的企业文化,就是要通过抓好建设,在社会上树立独特的企业形象,形成稳定的客户群体和明确的市场地位。⒈实施品牌战略。品牌是企业的象征,代表企业在公众中的形象。在服务日趋同质化的阿金融业,品牌是基层商业银行在竞争中的致胜法宝。因此,基层商业银行要全力推进以品牌为载体的客户导向战略,提高品牌的知名度,抢占市场制高点。著名的花旗银行为了实施品牌战略,把闻名全球的菲利浦公司作为自己学习的典型,成功打造出自己的服务品牌。目前,在众多客户眼里,“花旗”两字代表了一种世界级的金融服务标准。
⒉选择有效载体。一是有形载体。包括统一的网点外观、员工仪表、新产品开发、内部刊物等既有别于其它商业银行又能给客户以强烈的视觉冲击的物化表象。二是无形载体。包括先进典型的推广、先进的服务理念和管理模式、优秀的员工素质、良好的社会形象等能在客户心中起到潜移默化作用、增强客户对银行认同度的行为活动。
⒊创新行为模式。行为模式的创新包括服务模式、管理模式、业务模式等方面的创新。在创新中要坚持服务标准化、管理科学化、业务规范化等原则,为客户提供便利、快捷的服务,提升本行的整体形象。在创新中要从细节着手,确保整个行为模式的统一性。世界零售巨头沃尔玛创新的露出八颗牙齿的微笑服务使沃尔玛的微笑成为迷人的微笑。
⒋抓好制度建设。关键是通过摸索,形成适合本企业发展的规范的操作程序、服务程序和管理程序,明确业务标准、服务标准和管理标准,做到人人知晓。并按“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对标准的执行情况进行严格的奖惩,使标准成为基层行防范风险和提高竞争力的有效手段。
(四)、理顺各方关系,形成创建合力。
一是处理好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企业文化与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精神文明是一种相互交叉互为依存的关系。思想政治工作、精神文明建设是培育企业精神、建设企业文化的重要手段,而企业文化则为思想政治工作、精神文明建设与管理工作密切结合提供了一个最好的载体。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可使思想政治工作、精神文明建设与企业管理工作更好地拧成一股劲,由“两张皮”变成“一张皮”。
二是处理好企业文化建设中的统、分关系。商业银行作为一级法人,其文化主体企业目标理念、价值标准和制度规范等,必须统一,不能搞多元化,且企业标识、主要广告用语必须统一,不能各行其是。各分支机构应在总体目标理念的引导下,结合经营状况、人员构成和地区特点,创造性地开展企业文化建设。
三是处理好企业文化建设与业务经营的关系。企业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以经营活动为中心,讲究经营之道,培育企业精神,塑造企业形象,这是企业文化建设的着力点。
第三篇:常熟农村商业银行企业文化建设纪实
常熟农村商业银行企业文化建设纪实
2009年3月4日 11点12分来源:中国金融网
关键词: 论农村商业银行企业文化的重要性 常熟农村商业银行
常熟农村商业银行是全国首批改制成立的三家农村商业银行之一,于2001年11月28日成立。七年多来,常熟农村商业银行以文化建设引领改革发展,以体制改革催生经营动力,以业务创新培育竞争优势,在科学发展观指引下,走上了一条效益大幅攀升、质量全面改善、规模迅速壮大、形象有效提升的和谐发展之路,成为了一支活跃在常熟金融舞台上的生力军。至2008年末,常熟农商银行资产总额突破350亿元,存款总额超过280亿元,贷款余额超过180亿元,七年累计实现利润约18亿元;改革成效得到了原全国人大常委会成思危副委员长、原中国银监会李伟副主席和中央有关领导的充分肯定,为农信社改革在全国的推广积累了丰富经验。
常熟农村商业银行的快速发展,是与常熟农商行牢固坚持自己特色,始终坚持扎根县域市场、充分发扬地熟、人熟、关系熟的“草根银行”优势分不开的,更是与常熟农商行以自己特色和自身优势为基础,大力提炼和培植符合自己特点的,以发展文化、治理文化、管理文化为主要内容的企业文化体系分不开的。
发展文化:准确定位,培植发展之“基”。
清晰、准确的市场定位是银行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石。七年多来,为实现自身的长远和可持续发展,常熟农商银行立足自身定位,联系地方实际,革新兴行理念,在实践中逐步探索和确立起了“服务三农、服务个私民营经济、服务优质客户”的市场定位。正是这个“三服务”的市场定位,七年多来赋予了常熟农商银行这粒改革的“金种子”肥沃的土壤和充足的养份。
一、充分发挥支农主力军和纽带作用,将服务“三农”作为第一要务。
俗话说:“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支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促进农民致富历来是我们这个有着9亿农民的农业大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作为一家以“农”字当头的地方性金融机构,已走过了半个多世纪支农路、“三农”情结已在心中深深扎根的常熟农商银行,始终对自己作为“联系农民的纽带”和“支持农村经济和农业发展的主力军”的政治定位有着非常深刻地认识。“根深方叶茂,本固乃枝荣”。成长在农村、壮大在农村的常熟农商银行深知,只有“三农”发展了,农商行才有希望。正因为如此,在建行伊始,常熟农商银行就义无反顾地把服务“三农”放在了市场定位的首要位置,并首次以制度的形式在《章程》中对此予以了明确。七年多来,常熟农商银行每年都将大部分新增贷款用于支持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对贷款手续能简则简,并率先在全市
金融系统中推出了小额农贷授信的支农新举措,及时提供以“积极的信贷支持、明确的授信额度、优质的金融新品、灵活的资金结算、及时的业务咨询、优惠的贷款利率”等为主要内容的一揽子配套服务,使一大批农户增加了收入,成为了农民致富的引路人。
二、敏锐抓住富民强市的主要突破口,将服务民营经济作为生存之本。
七年多来前常熟农商银行改制成立时,我市的民营经济正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兴起,方兴未艾。正是看到了民营经济雄厚的后发优势和广阔的发展前景,常熟农商银行毅然摒弃“抓大放小”的传统思维模式,“观念跟着体制变,思想跟着形势变”,站在全力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高度,又一次率先在全市金融系统中提出了“小对小、小对优”的经营方针,确立了民营企业在农商银行市场定位中的战略地位。七年多来,常熟农商银行充分发挥股份制法人银行的体制和机制优势,及时从政策制定、经营决策、信贷支持、产品设计、服务方式等诸多方面向民营经济倾斜,并在产品创新、内部审批流程、营销模式、业务合作和配套服务等方面针对民营企业出台了具体的配套措施,使民营企业在发展的各个阶段都能得到常熟农商银行及时、有效的金融支持。同时,常熟农商银行还根据民营企业的规模实力、经营效益、管理水平、发展趋势等,为民营经济量身提供集存款、贷款、贴现、理财、信息咨询、项目评估等于一体的“套餐式”金融服务,并在创造性地拓展民营企业金融服务市场、全力支持民营企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赢得了众多民营企业的信赖与支持。如果说,改制以前的常熟农信社限于观念和体制,在支持民营企业上只是在扮演拾遗补缺角色的话,那么,改制后的常熟农商银行则正在为促进常熟民营企业的新一轮发展日益发挥着举足轻重地推动作用。
三、致力于提高经营效益和资产质量,将服务优质客户作为重中之重。
市场经济是效益经济。对于银行而言,效益是确保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最核心的原动力。作为一家立足县域发展的、常熟唯一的股份制一级法人银行,常熟农商银行清醒地意识到,在银行业五年政策保护期限即将届满、金融业市场退出机制逐步建立的大背景下,小银行要想抵御入世冲击、应对激烈竞争和丰厚回报股东,唯有在做精、做优上下功夫,而效益是最终落脚点。正因为如此,常熟农商银行放眼长远,未雨绸缪,彻底摒弃了信用时代一味强调规模、片面主张存款的办行指导思想,再一次在全市银行界率先确立了“效益至上,质量至上”的新思维,把效益作为兴行的第一要务,并致力把效益作为一个品牌来经营。七年多来,常熟农商银行义无反顾地把优质客户作为市场定位的落脚点和终极目标,通过树立“金种子”理财品牌等途径,积极为中高端优质客户实行不同于普通客户的个性化、精细化优质服务,把优质客户培养成了全行效益的主要来源。治理文化:科学治理,运筹发展之“棋”。
建立健全规范和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实现决策的民主化、管理的科学化、监督的有效化是股份制商业银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必然要求,也是股份制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三会”治理银行,好比弈者下棋,战术、布局是至要。七年多来,常熟农村商业银行董事会、行长室和监事会各司其职,相互配合,互相制衡,共同为农商行发展之“棋”谋划运筹,有效确保了常熟农商银行的稳健发展。
一、董事会科学决策研“战术”。
在“新三会”公司治理模式下,董事会是处于最前沿的决策型机构,重要性不言而喻。七年多来,常熟农商银行董事会逐步适应“新三会”公司治理模式下的新角色,及时在《章程》的框架内建立健全了相应的配套制度,设立了风险管理、提名、薪酬、审计、关联交易等若干个专门委员会;与在国内金融研究领域具有较高影响力和知名度的南京农业大学财政金融研究所战略合作,制订了《常熟农村商业银行中长期发展规划》;借举办“农村商业银行改革与发展论坛”之机,邀请中国人民银行总行领导及中国社科院、南京大学、中国民生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台湾彰化银行等同业的专家和有识之士,为常熟农村商业银行的再发展征集意见和建议,为常熟农商银行的中长期发展规划论证把脉;引入交通银行作为战略投资者。同时,经常不定期、有针对性地派人参加在北京、上海等地举办的一些政策性强、规格较高的高级研讨会、研修班等,或赴北京、上海、浙江的著名高校和股份制商业银行学习取经,及时掌握高层动态,把握发展趋势,为探索适合常熟农村商业银行的发展之路、实现管理理念的再提升不遗余力。
二、行长室精心经营思“布局”。
作为主管经营的高级管理层,作为董事会制订的“战术”的执行者,七年多来,常熟农村商业银行行长室精心“布局”,演绎了一出又一出精彩的进攻战。
首开民营企业动产质押贷款,探索推广了仓单抵押贷款、店铺使用权质押贷款、出口退税抵押贷款、太阳能热水器消费贷款、房屋期权质押贷款等贷款新品;适应国家宏观调控政策,通过新设立专职的审贷中心和对原贷审会进行充实式调整,严格了贷款审批;严格贯彻“有保有压”的贷款发放方针,大幅提高抵、质押贷款的比重,加快不良资产处置,有效把不良贷款率控制在0.3%以下,成为了全市资产质量最好的银行之一;分别与信托公司、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和银行同业合作,代理推出了“金种子理财宝”、“储蓄增值宝”、“中信外汇理财宝”、“储能保”、“票据盈”等理财新业务,实现了业务品种创新的历史性突破:同时,不断创新和拓展服务手段,自主开发了信用咨询系统、卡一卡转帐系统和“www.xiexiebang.com”个人版、大众版和专业版网上银行、“962000”电话银行系统,开通了粒金卡短信提醒功能,开办了代发农户种粮补贴、代收电话费、学杂费、数字电视费、邮政报刊发行费和代售移动电话充值卡等中间业务,推出了粒金系列贷记卡、透明卡;取得了财政部、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债券承销团成员资格,获得了开办债券结算代理业务的相关资格,开了全国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开办此类业务的先河;顺利实施了增资扩股,完成了央行票据对不良资产的置换;推行了客户经理制、工资收入分配、机关部门重置等内部改革,推行了中层干部轮岗制度、内部主管和信贷风险经理的委派制度;分别与工、农、建、交、民生银行、广发银行、各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农村信用联社等在国际业务、银团贷款、卡业务、资金运作、新品开发、融资授信、人员培训等方面达成了全面合作意向。在业务发展的同时,同时,行长室七年多来的精心经营,使常熟农村商业银行一跃成为了在常熟当地具有雄厚实力和良好口碑、在全国金融届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的股份制商业银行。
三、监事会全程监督当“护驾”。
作为银行发展和股东利益的保障者和维护者,七年多来,常熟农商银行监事会充分有效发挥监督职能,强“本”固“基”,“监”“促”并举,“推”“引”兼顾,着重对各项事关银行长远发展的决策运作、经营管理和财务活动等开展全过程地监督。一方
面,本着促进业务发展的原则,对一些可能会影响银行风险控制和可持续发展的决策和经营行为等,及时与董事会、高级管理层沟通,并积极提出书面意见和建议;另一方面,重点加强对董事会的决策运行、高管人员的经营管理和财务活动的合规真实性监督。此外还全面强化监事会指导功能,有效推进内审部门开展工作,全力为常熟农村商业银行的长远发展保驾护航。可以说,常熟农商银行七年多的健康、快速发展,监事会功不可没。
管理文化:推崇人文,积聚发展之“气”。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有的企业茁壮成长,基业长青;有的企业则象流星一样只能短暂辉煌,刹那陨落。许多成功企业的实践和专家的研究都清楚地表明,一个企业的成功与否,与对人才和文化两者价值的重视和提炼程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一个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用人环境、一种具有凝聚力和激励特征的企业文化,对企业的成长和成功至关重要。常熟农商银行正是这种企业发展理念的忠实倡导者和实践者。
一、崇尚人才的价值。
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人才是银行赢得竞争的最重要的能动因素。由于受历史因素制约,人才一直是束缚常熟农商银行发展的“短腿”之一。为尽快提升员工的整体素质,尽可能缩小与国内一流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差距,七年多来,常熟农商银行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理念,大力实施人才兴行战略,不断改革人才管理机制,在选才、用才、育才和留才上狠下功夫。一方面,打破传统观念束缚,加大了从外部引进优秀人才的力度,首家面向全国公开招聘了总行副行级高级管理人员;同时,每年从高校吸收一批专业对口、素质较高的大学本科毕业生,视发展需要从同业引进专业人才,加快员工队伍的新老交替和素质转型。另一方面,又下大力气从内部培养和发掘优秀人才,通过与国内著名财经院校挂钩等途径,完成了对现有支行长的轮训;同时,加大了年轻后备干部的选拔培养力度,让一批有知识、有能力、有思想、有责任心的年轻员工竞聘到了管理岗位、关键岗位接受锻炼。与此同时,为提高全行员工的业务素质,常熟农商银行还加强了对现有员工的培训,将员工培训工作常态化。同时,常熟农商行还不断加快人才培养模式从传统培养向职业生涯规划的升级。目前,百花齐放的人才培养和使用局面正在常熟农商银行逐渐形成。
二、重视文化的作用。
一个银行能否持续发展,成为百年老店,身为银行“DNA”的企业文化,是一个永远不会被取代的竞争因素。如果说业务发展壮大了银行的“筋”和“骨”,那么企业文化则提升了银行的“气”和“神”。正是洞察到了文化对银行长远发展的深远影响,七年多来,常熟农商银行十分注重对企业文化的提炼挖掘和开发利用,努力朝着“文治”银行的目标迈进。早在筹建期间,常熟农商银行就聘请著名的企业策划公司,对常熟农商银行CI形象进行全面的策划、设计和推介,形成了以抽象的稻谷形象为主体的行徽和“自己的银行、当然首选”这一浓缩和承继了原农信传统精华的广告语,为打造品牌银行作好了铺垫;成立伊始,常熟农商银行专门拨出巨款,高薪聘请著名导演和专业演员,精心拍摄和制作了一套以涵盖常熟虞山、尚湖等著名景点,以山水为主题的风景广告片;融合亲情、友情和爱情,以人物为主题的情景广告片和以各种特色业务为主题、迎合青年客户群爱好的FLASH动漫广告片为内容的组合广告,并在常熟农商银行成立之日起在常熟电视台、电台等传媒的黄金时段播出,为常熟农商银行树立了全新形象,赢得了良好口碑;成立后,常熟农商银行又和南京音乐学院和常熟文联合作,创立了名为《播下金色的种子》的行歌,创办了由原南京人行行长亲自题词、取名《粒金》、与行歌题目相扣的行刊,此外又设计了行旗,从而成为了我市唯一一家同时拥有行徽、行旗、行歌和行刊的银行。同时,七年多来,常熟农商银行发展不忘反哺社会,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先后赞助了宝岩杨梅节、国际摩托艇赛、服博会、国际男篮邀请赛等大型活动和比赛,并积极为地震灾区、困难村、贫困户、苏北水灾、非典防治和慈善事业捐款捐物,为营造和谐的社会环境奉献了一份绵薄之力。
砥砺七载锋初锐,行千里者不止于跬步。在未来的征程中,常熟农商行将围绕“立足县域经济、实施区域扩张、清晰客户定位、办成特色银行”的发展战略,始终坚持“零起点”意识,牢固确立“爬坡”观念,勇于否定自我,进一步调高发展标竿,以更加开放的姿态迎接竞争和挑战,努力朝着打造区域性公众银行目标迈进!
第四篇:商业银行企业文化建设
现代商业银行企业文化建设
一个前进的民族,必然有一种生机勃勃、昂扬向上的精神;一个改革的时代,必然有一种积极健康、开拓奋进的推动力;一个发展的企业,必然有一种团结拼搏、不断创新的文化。作为一门现代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创建于20世纪八十年代美国的企业文化学,被全球的现代企业发挥的淋漓尽致,从而愈加丰满、完善。关于企业增长的研究报告指出,“世界500强企业胜出其他公司的根本原因,就在于这些公司善于给他们的企业文化注入活力。”——这是对“企业百年发展靠文化”的最好诠释。
老子有言:“天生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意指有形的东西受无形的东西支配。作为企业,“无”就是企业文化。而孟子也一再强调“文治”对于治国安邦的重要作用。商业银行面临着众多挑战,比如货币政策的变化对信贷经营带来一些新的影响;环境和能耗问题给信贷风险防控带来新的考验;资本市场快速发展为转型与创新带来重要机遇;流动性过剩对盈利持续增长带来较大压力;国际化竞争加剧对经营发展带来全方位的挑战。因此,构建商业银行自己的企业文化迫在眉睫。
在现代商业银行的激烈竞争中,银行的企业文化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凝聚作用。银行企业文化的凝聚作用就像粘合剂,把银行干部与员工紧密联系在一起,为银行的共同目标而奋斗,推动银行向前发展。银行企业文化的目标是通过精神的力量,如共同的价值观,把银行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形成一个有效率的团体,让每一名员工对这个团体有安全感和归宿感。银行的企业文
化让员工对企业有责任感和使命感,自觉地提高自身素质、钻研业务,不断增强银行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第二,激励与自律作用。银行企业文化对员工的激励与自律作用是相辅相成的。激励作用就像活力的加压泵,调动起银行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励员工进行自我完善和创新。同时,银行企业文化对员工也有自律作用,即对员工行为的约束。商业银行的行纪、行规和行貌都会对员工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让员工自觉地按照要求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形成一种自律倾向,从而规范银行群体行为,形成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有利于形成良好的风气。
第三,辐射作用。银行企业文化不但对内部员工有凝聚、激励和自律作用,而且还向社会辐射银行的各种信息,使人们了解商业银行的社会地位及经营状况。同时,其他的商业银行也会仿效,有利于推动我国商业银行业共同发展。商业银行提供的金融产品也蕴含着自身的企业文化,人们通过对金融产品的购买而加深对该银行企业文化的印象,大大提高了商业银行的社会形象。
面对激烈的竞争,商业银行搞好企业文化建设是提升核心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如何构建符合自身发展特点的企业文化,推动自身规范、稳健和可持续发展,已成为摆在商行面前的重要课题。当前商行企业文化建设工作的重点可分为三个层次:物质层、制度层和精神层。物质层文化,既包括商行为社会经济活动提供金融服务所依赖的物质载体,如办公大楼、营业设施、门前装饰和内部装修等,也包括其为客户提供金融活动的具体过程,如业务操作流程和业务操作的具体环节等。制度层文化主要指对商行和员工的行为产生规范性、约束性影响的部分。它体现企业文化的物质层和精神层对银行和员工的要求。精神
层文化主要指商行全体员工共同遵守的基本信念、价值标准、职业道德和精神风貌等,它是形成物质层和制度层的基础原因,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在建设企业文化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的问题是:
(一)人性化管理是塑造、建设优秀银行企业文化的重要因素。建立企业文化,必须使每一位权利人满意,他们包括顾客、员工、股东、社会与环境,以及竞争对手。在这里,我们仅讨论银行员工问题。要真正地让员工消化好银行给予的文化,最重要的是如何确立银行的价值体系或薪酬体系,这也是企业文化的核心问题。首先,银行的决策者要深刻地认识到企业文化建设的完善与否直接关系到企业战略的实施、人员的结构、效益的好坏。其次,企业文化的建设应重在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培养人、提高人,要从银行产品导向向服务导向过渡,要从个人享受向共同快乐转变。再次,要使员工深切地领会到有形的待遇。比如,工资、福利、权利、股份、期权等是待遇的一方面,是对以前的终结。无形的文化待遇是对促进员工自身的增值,是面向未来的资本,也就是说价值体系至少包括来自对银行的贡献得到的相对合理的工资福利、来自于自我实现的成就感、企业员工及社会给予的尊重、荣誉、职务的消费、企业所烘托的个人身份,等等。诚然,要真正地量化分配无形的价值财富也许是一项非常困难的工作,就像把文化当成是待遇一样。但是,我们一定要大胆尝试、不断创新。只有这样,才能管理好银行。
管理心理学告诉我们,需要是人的行为的原动力,是人的积极性的源泉,需要的满足既是人的行为的出发点,又是人的行为的最终归宿。激励是强化需要动
机的手段,通过激励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人的积极性。因此,银行领导者还应当重视激励的作用,努力运用各种激励方法,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充分发挥职工的智慧、创造力和主人翁精神,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企业文化的构建必须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在这种企业文化下,银行设计的产品、提供的服务,要显示其市场竞争力,其产品不在于花样翻新,而在于风险定价的合理性、竞争性,在于银行客户的接受度。这就要求商业银行把这种正确理念与先进技术、完善的体制等结合起来,建立起成熟的风险管理机制。这种风险管理机制是整体性的,而非个体性的。因此,树立尊重员工的“以人为本”理念,制定奖罚分明的员工激励约束机制,是这种银行风险管理的整体性基础。同时,成熟的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还在于风险控制的全过程、长期性及有机性,而不是阶段性、短期性及分离性。此外,还必须培养员工具备对风险进行准确量化和科学管理的能力。以客户为中心的银行企业文化表现在银行运作上,就是有效、高效的业务运作,即银行要做到在每项业务的各个环节都有效地简化业务流程。银行重视资本充足率和流动性管理谨慎的贷款政策,如选择优质贷款客户、加强风险监控环节、限制贷款投向与银行伦理和道德观相违背的项目等,即通过信贷业务来表示银行支持什么及不支持什么,以此来承担商业银行的社会责任等。客户是银行的重要资源,客户市场是商业银行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商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应充分运用整体营销手段,以目标客户为基础,有差别、有选择地进行金融产品营销和客户服务,把有限的金融资源优先用于能为自身业务拓展和经营效益带来巨大发展空间和市场的重点优质客户,即目标客户,实施以客户关系为主导的策略,以实现其盈利目标。
(三)把形象塑造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根本。进行银行形象塑造,是银行企业文化的建设过程。要塑造有特色的银行形象有两种方法:一是建设有区别的银行企业文化;二是选择与其他银行不同的传播媒介。而现实社会中,规模、实力差不多的企业,其所能利用的传播媒介不会有太大区别。因此,建设独具特色的商行文化,是塑造个性鲜明的商行形象的明智选择。
企业形象是企业文化在传播媒介上的映射,企业文化则是企业形象的核心和灵魂,企业形象与企业文化是标本关系。内部实施过程是企业文化的建设过程,对外实施是企业文化辐射作用的体现。企业形象也是一种竞争手段,已经越来越为人们所接受。对于银行来说,形象的作用远远超过了银行本身的有形资产。同时,银行良好的内部形象可以激发全体员工对本企业的自豪感、责任感和崇尚心理。良好的外部形象则能够更深刻地反映企业文化的特点和内涵,使企业在竞争中独树一帜,取得社会公众的信任,从而确保企业稳固占领市场。
第五篇: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对策
加强基层农村文化建设对策
近年来,市委、政府高度重视新农村文化建设,全市农村文化建设呈现了较好的发展局面,为城乡一体化的顺利推进和“三农”问题的解决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也应该看到,当前我市农村文化建设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还不相适应,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还不相适应,与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相适应,存在着明显的问题和不足。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立足新的发展实践,立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部署,对农村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稳步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乡风文明,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大力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因素。2005年11月7日,中办、国办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针对解决农民“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等突出问题做出了全面部署。
报告从对项城市农村文化现状的调查入手,阐述了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阐明了我市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及问题,分析了新农村文化建设滞后的成因,并在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一些加快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文化建设,现状,成因,建议
项城市位于河南省东南部,是河南省重点扩权市,辖3乡12镇6个办事处,486个行政村,总面积1083平方公里,人口117万人,其中农村人口逾100万人。
一、我市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
近几年来,在市委、市政府和上级文化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下,我市农村文化工作取得了长足发展。1996年6月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全国文化先进市”;1997年10月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命名为“文化建设先进市”。1995年以来先后有7个乡镇(孙店镇、贾岭镇、李寨镇、官会镇、付集镇、城郊乡、南顿镇)被河南省命名为“省百强文化站”;5个乡镇(孙店镇、贾岭镇、李寨镇、官会镇、南顿镇)被命名为“河南省文化先进乡镇”;2个乡镇(贾岭镇、官会镇)被命名为“河南省艺术之乡”、2个乡镇(孙店镇、李寨镇)文化站被命名为“河南省示范文化站”;2个村(秣陵镇陶湾村、孙店镇解堂村)文化大院被命名为“河南省示范文化大院”;孙店镇汝阳刘村被命名为“河南省文化特色村”和“河南省文化产业特色村”。
总体来看,我市农村农民文化建设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各项工作位于周口市各县市前列,有些地方在河南省也比较突出。一是各级党委、政府对文化工作越来越重视,认识逐步提高。官会镇、孙店镇、贾岭镇、南顿镇、李寨镇把文化建设作为发展经济、构建和谐社会的重中之重,把文化建设和经济建设一同部署,一同落实。孙店文化站、官会文化站功能齐全,设施完整,经常性的开展各种文化活动。官会、南顿、李寨、秣陵建起了中心文化广场,成为广大农民娱乐、健身的好去处。二是农村文化活动载体越来越丰富,亮点逐步呈现。如举办“官会农民文化艺术节”、“孙店农民书画大赛”、“贾岭民间唢呐大赛”、秣陵、南顿的广场文化活动等,非常受农民群众的欢迎;三是农村文化建设氛围越来越浓厚,群众参与热情逐步高涨。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群众求知、求乐、求美的愿望更加强烈。孙店镇祁桥村组织了自己的老年秧歌队,村里有什么喜事,秧歌队马上就组织节目,义务演出。有打鼓的,有吹号的,有划旱船的,非常热闹。村民王
秀英大妈兴奋地告诉我们,祁桥行政村老年秧歌队开始时只有几个人,现已发展到30多人。她原来有头疼的毛病,晚上睡不着觉,现在白天文娱活动多了,一到晚上就能睡好觉,头也不疼了。有几个秧歌队的队员也说:参加秧歌队后,感觉不光身体好了,而且精神也好了,多年的心脑血管、高血压等疾病一下子好多了。”四是有关职能部门为繁荣农村文化生活做出了大量的工作。市文化局大力实施“2131工程”,每年为群众放电影6000场以上,为群众送戏300场以上,送图书2000余册,市广电局实施有线电视村村通工程,市体育局送的体育器材,为繁荣农村农民的文化生活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我市农村文化建设存在问题及原因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应看到困扰至今的不少问题——我市农村文化建设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还不相适应,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还不相适应,与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相适应。李寨镇一位村民说:“过去我们吃不饱,但可以经常看到电影和戏,还不要出钱。现在我们富裕了,文化生活却少了,假如没有电视,真不知道怎样打发日子”。一语道出了农民渴求文化的心声。具体表现在:
1、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目前,我市15个乡镇均设有文化站,但只有一个500平方米以上的站址(孙店镇文化站);有2个站在200平方米以下(李寨镇、官会镇);和乡政府一块办公的文化站有12个。可以说,多数文化站和文化大院有站无址或因在小城镇建设中被拆毁或被挪作他用,且发展不平衡,高起点、高标准的文化设施不多;部分乡镇宣传橱窗、阅报栏、活动室等传统文化阵地不健全,文化设施陈旧老化,跟不上时代要求。同时,乡镇相关资源配置不合理,使用效率不高,如:文化站、科技辅导站、广播站、体育活动中心、计生文化大院、党员远程教育等,各自为政,造成农村宝贵的资源在人力、物力、财力上的分散,无疑是一种浪费。
2、农村文化队伍严重缺乏。在2005年的乡镇机构改革中,多数文化专干因年龄原因下岗分流,文化工作者队伍稳定性受到影响,年轻一代能接班、愿接班的还很少,农村文化工作势单力薄。新配备的文化干部专业素质不强,没有进行系统的培训,甚至完全外行,不能胜任文化干部的职责;文化干部不能专职专用,乡镇文化干部被长期抽去搞招商引资等经济工作是目前最为普遍的现象。
3、农村文化建设投入严重不足。中央规定的“各地对文化事业的投入应逐年增加,其增加幅度应高于当地财政增长速度的1—2个百分点”的文化经济政策,在我市大部分乡镇难以全面落实。我市农村文化建设整体上看是资金投入欠缺,存在投入严重不足的问题,几乎没有任何经费。各级政府对文化建设投入较少,在15个乡镇文化站中,年拨款5000元以上的只有1个站(李寨镇文化站),其余则多是只发工资,没有活动经费。可以说,机构改革后,乡镇经费非常紧缺,近80%的文化站至今还只是一间房子,一张桌子,几张凳子,没有象样的办公场所和办公设备。
4、文化创新能力弱,内容和形式亟待改进。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民已不满足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传统生活方式,越来越渴望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但由于文化活动经费等方面的原因,乡镇文化站大多数没有过组织大型文化活动,唯一依靠的就是“三下乡”或者古庙会,文化创新能力弱。一位青年农民告诉我们,他们这一代年轻人,大多数都有出门打工的经历,很喜欢城市的文化生活。虽然现在回到了农村,但对农村文化活动的需求已经与上一代人不同。他希望农村的文化建设应该重点把现代年轻人作为对象来考虑,如建立电子阅览室、健身室。
通过调研,我们感到农村文化建设关键是经费问题。农村税费改革推开以后,特产税取消,牧业税征收标准降低,取消了屠宰税和“三提五统”,虽然减轻了农民负担,但相应减少了地方财政收入,使乡镇财政困难的状况进一步恶化。而职能部门,如文化、广电、体育等部门,也因经费紧张,没有专项资金,对农村文化建设爱莫能助。
三、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一)提高思想认识,用政府有形之手强力推动
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要繁荣农村文化事业,并指明在农村基层增强先进文化的凝聚力、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提高文化公共服务能力的工作方向;省委提出“加快实现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的转变”。项城这几年的发展实践告诉我们,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深层原因,在于项城的文化传统和人文精神与当今时代发展主题的有机结合,在于全市上下始终保持团结奋进、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因此,各级党委政府必须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牢固树立文化和经济、社会同步协调发展的观念,深刻认识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自觉把文化建设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让农村文化建设为农民群众解渴、解惑、解压、解难,满足农民群众求知、求富、求美、求乐愿望的功能、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使农村文化建设成为新农村建设的强大动力。要把农村文化建设纳入全市、各乡镇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考核指标,纳入财政支出预算,确保经费投入。有关部门要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认真制订农村文化建设规划,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完善政策,明确措施,抓好各项工作的贯彻落实。
(二)坚持政府主导,不断增加文化建设投入
抢抓机遇,加大政府公共财政对农村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资金的投入力度,切实保障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资金落实到位。“十一五”期间国家将投资40亿元,基本实现乡乡有综合文化站、村村有文化大院的目标,投资3亿元实施送书下乡和流动舞台配发工程。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发展黄淮四市若干政策的意见》,明确提出“倾斜支持黄淮四市县级文化馆和图书馆、乡镇文化站、村级文化活动室建设,加快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文化下乡工程”,“要倾斜支持黄淮四市特色文化产业发展”。这些政策,为我们发展农村文化建设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要紧紧抓住这一机遇,争取上级资金,投入配套资金。要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以乡镇为依托,以村为重点,以农户为对象、制度建设为保障的新农村文化建设长效机制。采取国家财政支持、市级财政补助、乡镇政府自筹的方式,加快农村文化站、文化大院建设,重点要做好以下几点工作:乡镇文化站建设工程。按照目前情况,建设一个乡镇标准文化站需要30万元左右,改造一个标准文化大院(利用村委会办公室)约需要6万元。借国家、省在“十一五”期间加大扶持乡镇综合文化站的机遇,改造维修和兴建标准乡镇综合文化站和文化大院,按每年新建打造5个文化站,100个文化大院的速度,利用5年时间,实现乡乡有综合文化站、村村有文化大院的目标。今年我们申报了5个乡镇文化站新建、改建项目(贾岭、李寨、官会、南顿、秣陵),国家将为每个乡镇补助12万元,其余部分由当地政府支付。各级财政要统筹规划,加大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不断提高用于乡镇和村的比例。保证一定数量的中央转移支付资金用于乡镇和村的文化建设。党委、政府各有关部门要密切协作、各负其责、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共同做好农村文化工作。
(三)注重资源整合,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要树立“大文化”的理念,建设集文化、广电、计生、科技、体育、教育和青少年、老年活动、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中心、党员远程教育等于一体的综合文化站,同时作好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项城基层中心建设,“十一五”期间争取上级的扶持,以文化站为中心,建立农村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协作网络,使全市各个乡镇都有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分中心。做到“一站多用、共享共建”,着力解决农村文化设施分散,使用效率不高的问题,努力实现资源整合、成果共享、功能多样、效用最大的目的;要坚持以着力抓好文化站、文化大院建设作为做好当前农村文化工作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努力构建市、乡、村三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大力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立足农民基本文化权益的维护,切实解决农民的“文化温饱”。文化下乡活动和文化扶贫,是丰富农民文化生活的重要方式之一。近几年来,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已取得了很大成绩,受到了广大农民的欢迎,需要认真总结经验。文艺团体要坚持送戏(节目)下乡,解决农民看戏难的问题。要继续关心和重视农村儿童的文化生活。文化馆、图书馆、电影公司等单位要深入到农村去,为农民送书、送电影、送文化科技知识。文化部门要继续联合教育、科技、卫生和共青团、妇联、新华书店等部门与组织,在农村开展综合性的文化活动。文化下乡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应从农民的需要出发,讲求实效,持之以恒,形成制度。各相关部门要在充分协调下,用足用好有关政策,主动给予行业业务指导。
(四)创新思路和载体,开展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
改造农村落后文化,出路在于开展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必须充分利用好阵地,“开门”办文化,必须要把“政府”的文化站、文化大院办成群众的文化站、文化大院,创新思路和活动方式,坚持业余自愿、形式多样、健康有益、便捷长效的原则,紧密结合农民脱贫致富的需求,丰富和活跃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充分利用农闲、节日和集市,组织灯会、文艺演出、劳动技能比赛等活动。紧密结合农民脱贫致富的需求,倡导他们读书用书、学文化、学技能,普及先进实用的农业科技知识和卫生保健常识。充分利用节假日和农村集市开展文化活动,把经常性、小型多样的文化活动与定期举办大、中型群众文化活动结合起来。通过引导、扶持和组织区域性的民族民间文化活动,对农民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社会风尚。
(五)多种方式并举,走多业助文的道路
通过民办公助、政策扶持,鼓励农民自办文化,开展各种面向农村、面向农民的文化经营活动,使农民群众成为农村文化建设的主体。积极扶持热心文化公益事业的农户组建文化大院、文化中心户、文化室、图书室等,允许其以市场运作的方式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支持农民群众自筹资金、自己组织、自负盈亏、自我管理,兴办农民书社、个体放映队等,大力扶持民间职业剧团和农村业余剧团的发展。引导文化专业户相互联合,进行市场化运作,逐步向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发展,开发文化资源,变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鼓励社会资本在政策范围内,以各种形式兴办文化实体,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
总之,农村是我国文化建设的重要基地,也是发展我国文化事业的前沿阵地和发展基础。我国的人口有三分之二在农村,如何满足他们的精神文化需求,成为建设和谐社会急需解决的问题。农村文化建设的好坏,还关系到国家发展、稳定的大局。因此,千方百计地全面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改善农村文化面貌,平衡文化供需,是党和政府的重要工作,尤其是文化部门工作的重中之重。继续繁荣农村文化事业,加大农村文化建设力度,已经是我们迫在眉睫而又必需切实完成的一项重大的历史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