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职务行为准则
职务行为准则
1.总则
1.1 本准则体现了公司价值观的基本要求,员工应当熟知并遵守。
1.2 公司尊重员工的正当权益,通过本准则界定公司利益与员工个人利益,避免二者发生冲突。1.3 员工违反本准则可能导致公司与之解除劳动合同。员工违反本准则给公司造成经济损失,公司将依法追索经济赔偿。员工行为涉嫌刑事犯罪,公司将报告司法机关处理。2.职务权责 2.1 经营活动
2.1.1 员工应守法、诚实地履行自己的职责,任何私人理由都不应成为其职务行为的动机。2.1.2 维护公司利益是员工的义务。员工不得从事、参与、支持、纵容对公司有现实或潜在危害的行为。发现公司利益受到损害,员工应向公司汇报,不得拖延或隐瞒。
2.1.3 在未经授权的情况下,员工不得超越本职业务和职权范围从事经营活动。2.1.4 除本职日常业务外,未经公司授权或批准,员工不得从事下列活动:(1)以公司名义进行考察、谈判、签约、招投标、竞拍等;(2)以公司名义提供担保、证明;
(3)以公司名义对新闻媒介发表意见、消息;(4)代表公司出席公众活动。
2.1.5 员工须严格执行公司颁布的各项制度。员工认为公司制度明显不适用,应及时向上司或制定和解释该制度的部门反映。公司鼓励员工就工作充分发表意见或提出合理化建议。2.1.6 遵循管理流程接受上司的领导是员工的职责。员工应服从上司的指示。员工如认为上司的指示有违法律及商业道德,或危害公司利益,有权越级汇报。2.1.7 遇到工作职责交叉或模糊的事项,公司鼓励勇于承担责任和以公司利益为重的行为,倡导主动积极地行动,推动工作完成。在工作紧急和重要的情况下,员工不得以分工不明为由推诿。2.1.8 严禁员工超出公司授权范围或业务指引的要求,对客户和业务关联单位做出书面或口头承诺。在公司内部,员工应实事求是地对工作做出承诺,并努力兑现。
2.1.9 员工有贪污、受贿或作假欺骗公司的行为,无论给公司造成损失与否,公司均可无条件与之解除劳动合同。2.2 资源使用
2.2.1 员工未经批准,不得将公司资产赠与、转让、出租、出借、抵押给其它单位或者个人。
2.2.2 员工对公司的办公设备、交通工具、通讯及网络系统或其他资产,不得违反使用规定,做任何不适当的用途。
2.2.3 公司的一切书面和电子教材、培训资料等,均有知识产权,员工未经授权,不得对外传播。2.2.4 员工因职务取得的商业和技术信息、发明创造和研究成果等,权益归公司所有。
2.2.5 员工对任何公司财产,包括配备给个人使用的办公桌、保险柜、橱柜,乃至储存在公司设备内的电子资料,不具有隐私权。公司有权进行检查和调配。2.3 保密义务
2.3.1 公司一切未经公开披露的业务信息、财务资料、人事信息、招投标资料、合同文件、客户资料、调研和统计信息、技术文件(含咨询方案等)、企划营销方案、管理文件、会议内容等,均属公司秘密,员工有保守该秘密的义务。当不确定某些具体内容是否为公司秘密时,应由公司鉴定其性质。
2.3.2 员工薪酬属于个人隐私,任何员工不得公开或私下询问、议论。掌握此信息的员工,不得以任何方式泄露。
2.3.3 员工接受外部邀请进行演讲、交流或授课,应事先征得上司批准,并就可能涉及的有关公司业务的重要内容征求上司意见。
2.3.4 员工应对各种工作密码保密,不对外提供和泄露。严禁盗用他人密码。3.内外交往
3.1 员工须谨慎处理内外部的各种宴请和交际应酬活动。应谢绝参加的活动包括:(1)供应商和装修施工单位的宴请和娱乐活动;(2)设有彩头的牌局或其它具有赌博性质的活动;(3)涉及违法及不良行为的活动。
3.2 公司对外的交际应酬活动,应本着礼貌大方、简朴务实的原则,不应铺张浪费。公司内部的接待工作,应务实简朴。员工在安排交际活动时须考虑以下重要因素:(1)是否属于工作需要;
(2)费用、频率和时机是否恰当;(3)消费项目是否合法。
3.3 公司对外部单位或个人支付佣金、回扣、酬金,或提供招待、馈赠等,应坚持下列原则:(1)不违反相关法律法规;
(2)符合一般道德标准和商业惯例。
3.4 员工不得以任何名义或形式索取或者收受业务关联单位的利益。员工于对外活动中,遇业务关联单位按规定合法给予的回扣、佣金或其他奖励,一律上缴公司处理,不得据为己有。对于对方馈赠的礼物,只有当价值较小(按公认标准),接受后不会影响正确处理与对方的业务关系,且拒绝对方会被视为失礼的情况下,才可以在公开的场合下接受,并应在事后及时报告上司。
3.5 尊重客户、业务关联单位和同事是基本的职业准则。员工不得在任何场合诋毁任何单位和个人。4.个人与公司利益的冲突 4.1兼职
4.1.1员工从事非禁止性情形兼职,须报公司批准,员工未经公司安排或批准,不得在外兼任获取报酬的工作。
4.1.2 在任何情况下,禁止下列情形的兼职(包括不获取报酬的活动):(1)在公司内从事外部的兼职工作;
(2)兼职于公司的业务关联单位、供应商或者商业竞争对手;(3)所兼任的工作构成对公司的商业竞争;(4)因兼职影响本职工作或有损公司形象;(5)部门经理级及以上员工兼职。
4.1.3 公司鼓励员工在业余时间参加社会公益活动。但如利用公司资源或可能影响到工作,员工应事先获得公司批准。4.2 个人投资
员工可以在不与公司利益发生冲突的前提下,从事合法的投资活动,但不得以个人(或假借他人名义)对公司的供应商、业务关联单位或商业竞争对手进行投资的; 4.3 特殊关系的回避
4.3.1 公司坚持举贤避亲的人事原则。员工不得录用或调动亲属到自己所管辖范围内工作。向集团内任何单位推荐自己亲属或好友的,应向人力资源部门提前申明。
4.3.2 已经存在亲属关系的员工,不得在同一部门工作,并应回避有业务关联的岗位。新的亲属关系产生一个月内,须向人力资源部门书面声明。
4.3.3 公司不提倡员工与自己的亲属、好友所在单位建立业务合作关系。有正当理由建立业务关系的,要主动向上司书面申报自己的亲友关系,并应在相关的业务活动中回避。
4.3.4 员工应避免工作之外与业务关联单位的经营往来,不得利用职务影响力在业务关联单位安排亲属、接受劳务、技术服务或获取其他利益。如确实无法避免,应事先向公司申报。5.投诉和举报
5.1 公司内部的投诉和举报,可以向人力资源部门、以及主管该事项的高层管理人员提出。受理部门和人员,应认真调查处理投诉和举报,并为投诉人和举报人保密。6.行为的判断及督导
6.1 员工判断个人行为是否违反本准则的简易标准是该行为能否毫无保留地在公司公开谈论。6.2 员工有责任就难于作自我判断的行为或情形向上司或人力资源部门咨询。接受咨询的部门和人员应给予及时、明确的指导并为当事人保密。
6.3 上司对其下属应尽到教导和管理的责任。如上司未能尽到责任,以致产生不良的后果,将与其下属同时受到处分。上司未尽教导和管理责任的情形包括:(1)默认下属违反本准则的行为;
(2)未能按照公司规定保证下属定期接受本准则的培训;(3)未能采取有效的措施防止及补救管理上的漏洞;(4)未能严格遵守公司的政策进行管理。7.权利保障
7.1 员工享有法律规定和公司制度赋予的权利,公司对这些权利予以尊重和保障。
7.2 对于明显违反本手册相关条款规定的指令,员工有权拒绝执行并有越级上报的权力和责任。
第二篇:职务行为Word 文档
最高院人身损害各律师事务所(分所)、市法律援助处:
秋高气爽,金桂飘香,东莞市律师协会迎来建会10周年。为全面回顾和总结东莞律协十年及东莞律师恢复重建以来的发展历程,展示东莞律师的光荣与梦想,弘扬东莞律师的执业精神,经过长时间的筹备,拟定于本月底隆重举行协会十周年庆典,届时将举办庆典大会及第三届东莞律师论坛。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庆典大会
(一)大会报到时间:2008年11月28日上午8:00-8:45
(二)大会时间:2008年11月28日上午9:00-11:30
(三)大会地点:东莞市会议大厦主会场
(四)参会人员:全市执业律师
二、第三届律师论坛
(一)论坛报到时间:2008年11月29日上午8:00-8:50
(二)论坛时间:2008年11月29日上午9:00-12:00
(三)论坛地点:东莞市会议大厦报告厅
(四)参会人员:全市执业律师、实习人员
三、注意事项
(一)十年庆典,是全行业的大事、盛事,各律师事务所要高度重视,认真组织和落实本所律师参与,尽量避免其他活动与庆典时间有冲突,确保庆典顺利进行。
(二)庆典大会全市执业律师都要参加。执业律师确有重要事情不能参加庆典大会的,应于11月26日前向市律协秘书处书面请假,律师事务所负责人不能参加的,书面向秘书长请假。律师事务所如有律师缺席,须另安排实习人员或辅助人员凭票出席,一人一票。如该所座位有空缺,会后将予以通报批评。
(三)大会期间,请严格遵守会场纪律,手机关机或调为震动,保持会场安静。杜绝迟到早退的现象。
(四)请参加人员正装(建议男深色西装、领带;女,套装)出席。会前,请到签到席签到,领取会议材料及纪念品,凭入场券入场就座。会后,请律师到签到席刷培训卡以确认课时(庆典大会和论坛各计5个课时)。领取入场券时间另行通知。
(五)此前,参加庆典大会宣誓仪式的律师要求统一着装,一律穿着律师袍、白色衬衣,佩戴领带、大徽章。报到时需要本人签名确认,以确保宣誓仪式顺利进行。
(六)由于活动参与人员众多,停车位有限,建议各单位安排律师集中坐车前往会场。
课程评价
第三篇:职务行为
但其表现形式是履行职务或者与履行职务有内在联系的,应当认定为从事雇佣活动。标准属于主观性判断标准,对职务行为的判断通常需要根据内部的雇佣关系来决定,容易受 当事人举证程度的影响,法官不易掌握。因为如以雇佣人的意思来判断,则会使不当职务行 为或利用职权图谋私利的行为造成的损害,排除在职务范围以外,不利于保护受害人的利益; 相反,如以受雇人的意思为依据进行判断,虽然对受害人并无妨害,但容易不适当地扩大职 务范围,对雇佣人不公平。所以,这两种标准都不宜作为审判上的判断标准。第三种标准属 于客观标准,其依据为外形判断理论。根据这一理论,是否属于职务行为,不管雇佣人、受 雇人之间的内部关系对职务范围及免责条款的约定如何,而从通常人的视角出发,考察行为 的客观表象后再得出结论。故职务行为既包括依雇佣合同关系中所约定的职务行为,也包括 与执行职务有相当关联的行为。如此,第三种标准不仅可以避免外人对雇佣关系的内容很难 甚至无法察觉的缺陷,还更合乎公平正义的法律要求,且便于在审判实务中把握。
二、确定职务范围应考虑的因素 确定某一行为与职务行为是否有相当的关联,应当考虑以下因素:首先,因执行职务行 为而引起,原则上应当在职务时间、地点范围内,非职务时间、地点则必须与职务有内在的 关联,此属例外。其次,受雇人在越权或实施违法行为时,有为雇佣人谋利益的表象,这种 表象不以事实上雇佣人有无获取利益为必要。但如果纯粹是受雇人利用执行职务以谋取个人 私利的不属于执行职务行为,如酒店的服务员为餐饮费发生纠纷而殴打顾客,医师为病人治 病时乘机窃取病人衣物等,则与职务行为没有关联。再次,相当关联的认定是以通常人的判 断为标准,应综合案件的各种具体情况,在增加被害人求偿机会与避免过分加重雇佣人责任 之间获得最大的平衡。本案中,由于潘国革阻拦徐超等人的行为系执行雪龙不夜城指派任务的职务行为,在徐 超等人先动手打人的情况下,发生争打、继而相互间发生混战,均系执行职务行为的自然延 续。虽然,潘国革用随身携带的单刃刀刺徐超的行为是一种故意伤害徐超的刑事犯罪行为,其行为本身超出了检票职务的范围,同时也无证据表明这一行为是受雪龙不夜城的指使,但 从客观上判断,潘国革的系列行为足以认为与执行职务有相当的关联,属因职务行为而发生 的违法行为。综上所述,笔者认为第二种观点是正确的,法院应判决由雪龙不夜城对潘国革的行为承 担民事赔偿
责任。行为人对第三人造成损害的行为符合侵权行为的要件,一般情况下包括行为的违法性、损害 后果、行为和损害之间的因果关系、行为人的过错等四个要件,但在特殊侵权的情况下,是 过错推定或者无过错,以及免责条件等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在上述判例 1 中,赵某 的损害如果学校管理存在过失,应该承担监护不周之责,便属于特殊侵权的范畴,但该判例 中,赵某的致害原因在于王某让其去打开水,不适用特殊侵权的归责,而应适用一般侵权的 过错归责原则。至于上述判例 2 中的乙开车撞伤甲的行为,符合一船侵权行为构成要件,在 司法实践中一般按照过错归责原则处理。2.该行为应为行为人执行职务的行为 对于行为人的哪些侵权行为属于职务侵权行为,即如何认定行为人“执行职务”,笔者 认为应当采取雇主主观意思扩张解释说,“应指一切与雇用人所命执行之职务通常合理相 即 关联的事项”。该说以雇主所指示执行的事务为基本范围,同时认为客观上与执行雇主指示 的事务有合理关联性的行为也属于职务行为,是主观说和客观说相结合的一种学说。台湾判 例实务基本参照该种学说,对职务侵权行为中“执行职务”的解释为:(1)行为本身即属 职务之执行(包括违法执行在内);(2)有客观事实足以认其系执行职务之行为;(3)与 执行职务相牵连之行为。由此看来,职务侵权行为的认定,必须以用人单位的主观意思为基 础,即围绕其赋予行为人的职务要求,在执行职务过程中与执行职务具有适当关联性的合理 范围内都应予以考虑。至于如何认定 “与执行职务具有适当关联性” 笔者认为实践中需要综合参照以下标准:,(1)行为人的职务与侵权行为之间是否有相当因果关系或相似性,即是否存在通常的可预 见性;(2)侵权行为所借助的危险工具(如汽车、公章、票据等)是否是为完成职务而由 用人单位所提供;(3)该侵权行为是否发生在行为人执行职务的时间范围内,发生的场所 是否处于用人单位的支配领域内,用人单位对此侵权行为的发生有无控制的必要性与可能 性;(4)行为人实施侵权行为的主观意图如何;(5)执行职务过程中突发的自然性的个人 行为,例如上厕所、引火取暖、吸烟、短暂地休息一会儿,一般应认定为“与执行职务具有 适当关联性”;(6)行为人的行为并非实质性地偏离完成工作所必须或应当实施的行为范 畴,通常也可以视为“与执行职务具有适当关联性”。总之,扩大解释“执行职务”的外延,目的是为了更好保护受侵害的第三人的利益。
职务行为和个
个人行为区分的关键是客观方面当事人是否利用了职务上的权力,如果没有利用 职务上的权力就不是职务行为。职务行为的核心-即“因履行岗位职责而发生的法律行为”。关于被告刘某在公安机关的讯问笔录中陈述双方在实际履行中达到十六七万元的交易额的 问题,且不说其与原告均未提供证据证明双方确已实际履行,并达到该交易额,即使被告刘 某与原告确有该笔交易,但该交易与原试养合同之间也无任何关联性,即与原告诉讼请求所 依据的事实主张无关联性。同时,要证明被告刘某因该笔交易所欠债务是职务行为,首先要 有证据证明其进行的该笔交易是代表分公司或受分公司委托从事的经营活动。事实上,被告 刘某和原告不仅没有该方面的证据,也没有提供能够证明确有该笔交易的证据。因此,仅凭 被告刘某的该陈述也不能确认其出具欠据的行为是职务行为。一般来说,职务行为是与法人 的工作人员职责范围密切相关的。凡是法律明确规定和法人的章程、条例中确定的应当由法 人行使的职权,以及为了实现法人生产经营活动的目的和维护法人自身管理及满足社会需要 而实施的行为,都属于职务行为。本案被告刘某出具欠据的行为不符合上述职务行为的界定。首先,其出具的欠据虽然落款写有分公司名称,但没有加盖分公司印章,法律没有规定该行 为系职务行为。其次,分公司的经营范围是运输业,并没有养殖与活鸭购销业务,其章程和 条例也均没有确定被告刘某的该行为系职务行为。最后,被告刘某的该行为超越了分公司经 营的业务范围,与分公司经营的业务也无必然联系,不能说明其该行为是为了实现分公司的 生产经营和为实现分公司利益而从事的社会活动。因此,被告刘某出具本案中的欠据的行为 是个人行为 不是的,时间、地点是判断是否职务行为的关键因素,但不是决定因素。在本案例中,许女 士丈夫的陪酒行为,虽然与其工作内容无关,也不是在上班时间、上班地点内发生的,但他 的行为是领导安排的、是为公司利益而作为的行为。所以,陪酒可以视为职务行为
丰都县双龙场乡政府林业站职工隆应明,在上班时间帮领导取钥匙时摔伤一案日前一审判 决。法院认定,隆应明的行为虽然不算工伤,但属于职务行为,其受伤致残的后果由政府买 单。2005 年 9 月 7 日下午 3 时许,隆应明正在上班时,副乡长向旭东叫他到附近的乡政府 宿舍楼,帮乡党委书记向爱权取钥匙。隆应明从 4 楼吊下 3 楼取钥匙时,绳索突然断裂,隆 摔成重伤。该县人事局认定隆应明是帮私忙不能算工伤,隆只好将领
导向爱权起诉到丰都县 法院,索赔续医费。法院审理期间,向爱权又把向旭东、乡政府追加为被告。法院审理后认为,隆应明在上班期间受分管领导向旭东安排,由政府提供作业用具(绳 子)在从事工作过程中受伤致残,虽然该工作不属份内之事,不属于工伤,但属于职务行为。况且,乡政府已表示“参照工伤对待”。所以,乡政府应当承担主要责任。法院还认为,向爱权作为主要领导责任人,在无任何安全措施的前提下放任、默许隆应 明从事高危作业,应该承担一定相应的责任;隆应明虽然是受领导安排从事工作,但明知是 高度危险作业,也无作业的资质,况且在无任何安全保护措施的前提下去取钥匙,也有一定 的过错。丰都县法院一审判决,除了双龙场乡政府已支付的 9.8 万余元治疗费用外,尚欠残疾 赔偿金、续医费等 8.9 万余元,由乡政府承担 80%,隆应明和向爱权各承担 10% 餐饮费用共约 1 万余元。之 后,某大酒店多次找体育局催要此款,体育局在分期偿还 部分招待费后,因经费紧张,仍有 9977 元难以还清。2004 年 10 月,该大酒店在多次向县 体育局要款未果后,遂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熊某个人清偿。法院经审理后认为,熊某到该 大酒店安排他人就餐,与大酒店形成了饮食服务合同关系,至于熊某安排他人就餐行为是否 是受单位委托的职务行为,大酒店没有义务予以审核,大酒店与体育局没有形成合同。遂判 决熊某于判决生效后 3 日内向大酒店清偿所欠的就餐费用。熊某接到判决后,认为自己在就餐单据上签字是执行单位领导安排,是代表单位签的,是职务行为。于是不服此判决,并于判决生效后向县检察院提出申诉。检察院审查后认为,
原审判决认定义务主体错误,此笔餐饮费应当由体育局偿还。据此,提请滁州市检察院对此 案提出抗诉。近日,该县法院再审后采纳了抗诉理由,遂改判由该县体育局向某大酒店结清拖欠的 餐饮费。司法实践中,常常有人向我们提出职务行为与民事法律后果或民事责任的关系问题。其实,这一问题很难有一个统一的答案。就通常而言,职务以一定的职位和责任为要素,需要一定条件的工作人员来实施的工作 岗位。其特征主要是:
1、职务包括职权和职责两个基本要素;
2、职务因工作而设置,不因 人而转移;
3、职务有数量限制,其数量取决于该单位任务大小、复杂程度以及经费状况等 因素; 职务可以采用一定的标准和方法归类; 同一职务在不同时间内由不同的人担任,4、5、工作人员离开职务,不影响职务的存在;如果职务撤销,有关人员必须随之变更工作。职务
可以是有报酬的,也可以是无偿的;可以是公职,也可以是私职。公职授权任职者干 预别人的事务,而毋庸被干预者的请求或允许。私职只有有限的职权范围,比如遗嘱执行人 或受托管理人。职务行为,顾名思义,就是履行职务而发生的行为。但职务行为的性质并非 是一成不变的。同一职务人在实施不同的行为时,其性质就不尽相同。比如,一个行政执法 机关人员在实施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为时,其行为性质就(具体)行政行为;当其为本单 位购买办公用品时,其行为性质就是民事行为。有时,同一个职务行为其性质也有双重性,但这往往与授权单位性质的双重性密切相关。体育竞赛中,裁判行为的性质就具有典型的双 重性。就拿司职中国甲级联赛的足球裁判来说,由于其实施职务行为的权利来自中国足协的 授权,这样看来其行为性质就是个普通的民事职务行为。但我们必须弄明白的是,中国足协 与国务院体育总局下设的行政职能机构足球管理中心实际上是一套班子,对外挂两块牌子而 已。因而,裁判行为是受足协和管理中心双重委派的结果。反言之,裁判的身份也有双重性,既是行政管理者又是居中裁决者。当其因裁判酬金等与足协发生争执时,双方之间的纠纷就 属于民事性质。当其因此职权收受贿赂时,依一般法理精神,就要按高一档的身份,即行政 管理者的身份来定罪量刑。因此,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按国家工作人员身份,将裁判龚建平的行为定性为受贿罪的做法并无不妥。参照并依照上述法律规定可以看出,如何认定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成员之行为是职务行为 还是个人行为,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认定:1.以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名义实施。2.行为 人的行为有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授权。这种授权可以基于法律获得,也可以基于法人或者其 他组织的章程获得,还可以基于合法任命等事项获得。3.行为人的行为应与授权的内容或者 章程、合法任命等书面文件的规定有关,即行为人是在执行其所在法人或组织授予的职务,并且与该职务在客观存上具有密不可分关系的事务行为。如果不符合上述几个要件,那么在 一般情况下即可以认定行为人的行为属于个人行为。本案中,郁某在 1998 年时任村支部 书记兼村委会主任职务,从主体上看,其属于该村的负责人。因此,其可以所在村的名义从 事经营活动。但是,根据职务行为的要求,郁某在与第三人进行交易行为时,必须是为了其 所在村的利益。然而,郁某事后并未将收款收据的另一联交由所在村财务人员保管。同时,其也未将收到的 3 万元交给村财
务人员保管,在该村相关帐目中也未有该借款的记载。况且,根据查明的事实,郁某并未将其经手所借的 3 万元通过所在村的帐目投入俞新开办的足球 厂,即以村的名义投入该资金,而是由其直接交给了俞新。这表明郁某的行为并不是为了其 所在村的利益。更为重要的一点,程某某在向郁某催款时,郁某在“为筹建足球厂……”前 添加了“村”字,这至少能够说明,直到那时,郁某才在主观上认为他的这一行为是代表了 所在村,因而其才在诉讼中抗辩称他的借款行为属于职务行为。项某吸收40笔存款的行为均是职务行为。首先,项某是某镇信用社的正式工作人员,其 职责是吸收存款。因此,项某吸收40笔存款,并向存款人出具书面存款手续是在履行其职 责。其次,刘某等24户存款人在项某处存款是基于对项某是某镇信用社工作人员的认识,基于对该信用社的信任,而不是基于对项某个人的信任。第三,在项某出具的39份正式的 “农村信用合作社”存款单据和1份白条等书面存款凭证上均有“存款”的字样,这表明双 方对存款的认识是真实的、一致的。依据《民法通则》第四十三条关于“企业法人对它的法 定代表人和其他工作人员的经营活动承担民事责任” 规定,某镇信用社应对其工作人员项某 吸收存款的职务行为引起的法律后果承担责任,支付40笔存款的本金及利息。至于项某是 否将吸收的存款交给信用社,属于该镇信用社和项某之间的内部管理问题,与24户储户无
关。即使项某没有或没有及时将该存款转交该镇信用社,也是因某镇信用社把储蓄专用章和 正式存款单据交给项某个人支配以及让存款人把存款交给项某个人而不是交给信用社等管 理上的漏洞和失误所致,应由项某个人负责,储户对此既无法查知,更无法控制。因此,以 书面存款手续没有加盖储蓄专用章为由认定项某吸收存款的行为属于个人行为而非职务行 为是错误的。法院审理认为,陆某承建小区托儿所工程和何某出具的结算明细及所欠工程款 154413 元 的欠条事实存在。但何某作为被告海银公司的工程副总指挥,受海银公司委派,在负责小区 托儿所工程过程中,对外所实施的行为是代表海银公司的,属职务行为,所产生的法律后果 应由海银公司承担。
判断职务行为与非职务行为,应当综合考虑以下几个因素:1.执行职务的时间和地点。2.实施行为的名 义或身份。3.与所享有职权和所执行职权的内在联系。
运用民事诉讼证明标准和举证责任分配学说判断职务行为 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以下简称单位)的工作人员对外设立、
第四篇:好学如何区分职务行为和非职务行为
如何区分职务行为和非职务行为——一起税务干部殴打粮贩案件的定性bytouuu123ytouuu123dytouuu123ytouuu123cytouuu123ytouuu123[典型个案] 某产粮地税务机关,为防止粮贩 无证经营,偷逃税收,组织专人加强对无证粮贩的税务稽查力度,以堵截偷漏税现象。某日(星期天),该市某集贸税务所的5名税务稽查人员发现在该所管辖的某集贸市场内有粮贩贩粮。税务稽查人员遂以其无证贩粮偷税为由,将粮贩的台秤没收,并责令其到税务所补缴税款,粮贩见5名税务稽查人员有人穿税 务制服,有人身着便衣,怀疑有假,遂与税务稽查人员发生顶撞。后稽查人员回到税务所办公时,粮贩跟随而来,索要台秤,因税务稽查人员不给,粮贩便趁一名税务稽查干部不备,将其办公桌上一块手表抢走,在场的其他税务稽查人员为了抢回手表而与粮贩发生撕肠打。肠打中,粮贩多处软组织受伤,花去治疗费3000多元。粮贩多次要求税务机关给予赔偿,税务机关均答复:税务干部同粮贩厮打的行为不属于职务行为,而属于个人行为,因此造成的损害税务机关不予赔偿。粮贩遂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赔偿诉讼。bytouuu123ytouuu123dytouuu123ytouuu123cytouuu123ytouuu123[法理评折] 按照行政诉讼法的规定,人民法院受理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对行政机关和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具体行政行为提起的诉讼。所谓具体行政行为,是行政机关和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行政机关委托的组织或个人在行政管理活动中行使其职权,针对特定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就特定的具体事项,做出的有关该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权利义务的单方行为。可以看出,作为具体行政行为而言,它首先应当是行政机关或其工作人员的职务行为,即行政 机关及工作人员行使职权的行为。当然,它包括行政机关及工作队员正当行使职权的行为,也包括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滥用职权的行为。总之,只有职务行为引起的诉讼才称之为行政诉讼。也正因为此,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行政诉讼法若子问题的意见(试行)第8条规定:“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对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非职务行为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国家赔偿法
第5条也规定,对“行嚼扔关正作人员与行使职权无关的个人行为,国家不承担赔偿责任”。但究竟什么是职务行为,什么是非职务行为,目前法律上未作出具体明确的解释,那么判断一个行为究竟是属于职务行为,还是非职务行为,其标准到底是什么,目前对这个问题理论和实务界存在较大争议。训认为,在通明况下,判断职务行为与非职务行为,应当综合考虑以下几个因素:1.执行职务的时间和地点。一般来讲,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在法定工作时间与工作地点实施的行为大多属于职务行为,比如工商管理人员在法定工作日内在寻查所辖市场时,因工商户违规而与之发生冲突的行为,这就属于职务行为。当然,这种区分并不是绝对的,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在执行职务的时间和地点里所实施的行为,并不见得都是职务行为,比如警察在上班时间在办公室内因个人私怨致人伤亡的行为就不能视为职务行为。可见时间和地点只是确定行政机关工作人员行使职权、执行职务的一个重要因素,而不是唯一因素,在特定的情况下,即使不在工作的时间、地点实施的行为,同样可以构成职务行为。bytouuu123ytouuu123dytouuu123ytouuu123cytouuu123ytouuu1232.实施行为的名义或身份。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实施行为时,如以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身份并以行政机关的名义出现,则该行为应视为职务行为。所谓“以行政机关工作
人员的身份并以行政机关的名义”,通常情况下是通过动态积极的行为,如出示证件或执法证明文件,和静态消极行为,如着装配带标志等来表示的。相反,如果是以个人身份出现,那么其所实施的行为则应视为个人行为。bytouuu123ytouuu123dytouuu123ytouuu123cytouuu123ytouuu123作为执行职务而言,应当表明身份,那么未表明身份的行为是否就肯定不属于职务行为呢?我们认为,表明身份这是合法行政行为的重要条件之一,末表明身份的行政行为应该说都属于有理疵的行政行为,即不合法的行政行为。但是合法行政行为与职务行为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有时不符合法律构成要件的行为仍然是职务行为,所以应当表明身份而未表明的,并不影响其职务行为的性质。bytouuu123ytouuu123dytouuu123ytouuu123cytouuu123ytouuu1233.与所享有职权和所执行职权的内在联系。如前所述,在有些情况下,仅以时间、地点以及行为时的名义身份判断某一行为是否属于职务行为是比较困难的,也是不科学的。原因向在?我们认为是由于缺少了一个极其重要又非常抽象的条件,那就是与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所享有职权和执行职权的内在联系。如何理解“与职权的内在联系”,首先,该行为的实施虽非履行公务所必须,但却是可能发生的;其次该行为的实施从行为人主观上讲不含有因私而为的因素,比如为个人利益或挟嫌报复等。这一点相当重要,只要该行为的实施与行政行为工作人员职务、所属机关承担的职责及其利益有不可分割的关系,就可以认定为执行职务的行为;相反,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实施该行为完全是为了个人利益,与公益无关,则不属于执行职务行为。bytouuu123ytouuu123dytouuu123ytouuu123cytouuu123ytouuu123因此,我们要准确地判断一个行为是否属于职务行为,不仅要考虑行为的时间、地点、行为时的名义、身份等,而且还应当重点考查行为与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所肩负的职务之间是否存在内在的联系。就本案而言,粮贩被税务稽查干部打伤,税务稽查干部打人的行为不是发生在法定工作日(而是发生在星期天),而且在实施该行为时,执法身份和名义表示不确切(有的税务干部身着便装)。看似该行为同税务稽查干部执行职务无关,不属于职务行为。但是我们应当看到,本案中,税务稽查干部殴打原告并非出于个人恩怨,而是由于税务干部稽查征税没收原告台秤,原告索要不成,抢走税务干部手表所引起的。该纠纷发生与税务干部的职责及税务机关的利益均有不可分割的关系,这也是税务干部履行公务有可能发生的结果。如果在本案中,不是原告因税务干部查补税款,没收台秤,随之同税务干部发生纠纷,而是 bytouuu123ytouuu123cytouuu123ytouuu123由于税务干部同原告在税务所相遇,双方因个人恩怨发生争吵,并动手伤人,则这样的行为不属于职务行为。因此,本案中,税务干部伤人行为虽较为特殊,但它仍属于税务干部的职务行为,这与税务干部的个人行为是有严格区别的。因此原告向法院提起行政赔偿诉讼,法院应当受理。bytouuu123ytouuu123dytouuu123ytouuu123dytouuu123ytouuu123dytouuu123ytouuu123dytouuu123ytouuu123cytouuu123ytouuu123ytouuu123ytouuu123ytouuu123
第五篇:新闻从业人员职务行为信息管理办法2014
新闻从业人员职务行为信息管理办法
第一条 为加强新闻从业人员职务行为信息的管理,规范新闻传播秩序,根据《保守国家秘密法》、《劳动合同法》、《著作权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新闻从业人员职务行为信息,是指新闻单位的记者、编辑、播音员、主持人等新闻采编人员及提供技术支持等辅助活动的其他新闻从业人员,在从事采访、参加会议、听取传达、阅读文件等职务活动中,获取的各类信息、素材以及所采制的新闻作品,其中包含国家秘密、商业秘密、未公开披露的信息等。
第三条 新闻单位要坚持依法依规、趋利避害、善管善用、可管可控的原则,加强职务行为信息管理,确保新闻从业人员职务行为信息使用科学合理、规范有序。
第四条 新闻单位应健全保密制度,对新闻从业人员在职务行为中接触的国家秘密信息,应明确知悉范围和保密期限,健全国家秘密载体的收发、传递、使用、复制、保存和销毁制度,禁止非法复制、记录、存储国家秘密,禁止在任何媒体以任何形式传递国家秘密,禁止在私人交往和通信中涉及国家秘密。新闻从业人员上岗应当经过保密教育培训,并签订保密承诺书。
第五条 新闻单位应按照《劳动合同法》的有关规定,与新闻从业人员就职务行为信息中的商业秘密、未公开披露的信息、职务作品等与知识产权相关的保密事项,签订职务行为信息保密协议,建立职务行为信息统一管理制度。
保密协议须分类明确新闻从业人员职务行为信息的权利归属、使用规范、离岗离职后的义务和违约责任。
新闻从业人员不得违反保密协议的约定,向其他境内外媒体、网站提供职务行为信息,或者担任境外媒体的“特约记者”、“特约通讯员”、“特约撰稿人”或专栏作者等。
第六条 新闻从业人员不得利用职务行为信息谋取不正当利益。
第七条 新闻从业人员以职务身份开设博客、微博、微信等,须经所在新闻单位批准备案,所在单位负有日常监管职责。
新闻从业人员不得违反保密协议的约定,通过博客、微博、微信公众账号或个人账号等任何渠道,以及论坛、讲座等任何场所,透露、发布职务行为信息。
第八条 新闻从业人员离岗离职要交回所有涉密材料、文件,在法律规定或协议约定的保密期限内履行保密义务。
第九条 新闻单位须将签署保密承诺书和职务行为信息保密协议,作为新闻从业人员劳动聘用和职务任用的必要条件,未签订的不得聘用和任用。
第十条 新闻采编人员申领、换领新闻记者证,须按照《新闻记者证管理办法》的规定提交有关申报材料,申报材料中未包含保密承诺书和职务行为信息保密协议的,不予核发新闻记者证。
第十一条 新闻单位应在参加新闻记者证核验时,向新闻出版广电行政部门报告新闻从业人员保密承诺书和保密协议签订、执行情况。
第十二条 新闻从业人员违反保密承诺和保密协议、擅自使用职务行为信息的,新闻单位应依照合同追究违约责任,视情节作出行政处理或纪律处分,并追究其民事责任。
第十三条 新闻单位的主管主办单位应督促所属新闻单位健全保密承诺和保密协议制度,履行管理责任;新闻出版广电行政部门应加强本行政区域内新闻单位职务行为信息管理情况的日常监督检查。
第十四条 新闻从业人员擅自发布职务行为信息造成严重后果的,由新闻出版广电行政部门依法吊销新闻记者证,列入不良从业行为记录,做出禁业或限业处理。第十五条 新闻单位对新闻从业人员职务行为信息管理混乱,造成失密泄密、敲诈勒索、侵权等严重问题的,由新闻出版广电行政部门等依法查处,责令整改,对拒不改正或整改不到位的不予通过核验,情节严重的撤销许可证,并依法追究新闻单位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的责任。
第十六条 新闻从业人员违反规定使用职务行为信息造成失密泄密的,依法追究相关人员责任,涉嫌违法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第十七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