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课堂实录:《亲近诗歌》(袁卫星)
课堂实录:《亲近诗歌》 袁卫星
又是中秋节,想起了当年的一堂课—— [课前请学生欣赏音乐《春江花月夜》、《蓝色多瑙河》。[上课铃响。师:上课!(师生问好)同学们,今天这节阅读课,我想和大家一起去亲近世界上最精粹的文学样式——诗歌。(打投影)我想问同学们一个问题:你喜欢读诗吗?喜欢的同学请举手。生:(三人举手)
师:尝试过写诗的同学请举手。生:(举手者寥寥无几)师:真是“星星之火”!是啊,走过了唐诗宋词的全盛时期,中国的诗歌如今颇有些落寞,颇有些迷惘,颇有些无奈。请大家看讲义上的诗。哪位同学来读一读? 生:(读全诗)诗人
这个菊花在阳台上呼唤东篱的季节 我瞧见我们的诗人比黄花还瘦 这些活在人群中的五百罗汉 为什么落到这般地步 他们一定是把子瞻的明月 当成烧饼充饥了
他们一定是把摩诘的清泉 当成美酒畅饮了
他们在唐诗宋词的美味馆里 只一碟五绝小令 就能消受半个黄昏 剩下的半个黄昏
他们摸着不长胡须的下巴 想吟出一句绝唱 可家人把灯光抢了去 说,写诗干啥 劳神,又费电
师:读得很好。请大家揣摩一下,作者当时写这首诗时的心情。生:我想诗人本来是满怀激情地想要抒发自己的情感,但并没有受到社会上甚至家人的理解。师:回答得不错。我们一起来看诗中的某些句子。“菊花在阳台上呼唤东篱”的句子是什么意思?实际上用了一个典故——有谁知道相关诗句? 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师:很好。菊花应在大自然中开放,但是现在放到了阳台上成了一个盆景,并且到处都在用它卖钱,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生:经济社会)或者可以说是物质社会。在这个物质社会里诗人活得好不好? 生:(齐答)不好。
师:怎么个不好法?从哪儿可以看出来? 生:比黄花还瘦。
师:照例说这些人应当是五百罗汉,为什么会落到这样的地步?他们为什么会活得不好?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探讨。师:子瞻是谁? 生:苏东坡。
师:苏东坡写的最有名的诗作是—— 生:《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师:摩诘是谁? 生:王维。
师:王维最著名的诗句之一是什么? 生:“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师:对。他们把东坡的“明月”当作烧饼来充饥,把王维的“清泉”当成美酒来畅饮,这些都是他们在什么方面的追求? 生:精神方面的追求。
师:对。他们的追求甚至包括夜夜在灯光下苦思冥想,只为吟出一句绝唱。在物欲横流的社会里,诗人的精神追求有没有被理解?
生:没有。连最亲近的家人都不理解,更不用说我们读者了。
师:这正如刚才所说,诗歌很无奈。(稍作停顿)这首诗是我前不久参加全国诗歌会议时写得一首随感诗。在这次诗歌会上,我遇着诗人舒婷,她送我诗集,名字叫《最后的挽歌》。我说诗歌不应当成为“最后的挽歌”。
师:这堂课我的主要任务就是带领同学们去亲近诗歌,去感受诗歌,去喜欢诗歌。尤其是要感受诗歌的真、诗歌的善、诗歌的美。
师:课前,我布置了一个难度较大的练习,让大家画一幅画,用画的形式回答一个问题:诗是什么?我收上来一看,画得五彩纷呈。我挑了一些同学,让他们制成胶片。现在大家来看一看他们对诗歌真、善、美的理解。[投影第一张胶片:五线谱。
师:这是钱学杰同学的作品。钱学杰,你来说说看诗是什么? 钱:我认为诗是美妙的音乐。
师:音乐是很美妙的。还记不记得课前我们欣赏了哪几首曲子? 生:《蓝色多瑙河》、《春江花月夜》。[投影:灯塔。
师:我们再来看焦松松画的。焦松松,你认为诗歌是什么? 焦:我认为诗是昏黄夜色中的导航灯。师:导航灯能穿透迷雾。[投影:呈利剑状的“诗”。
师:再来看看姚成同学的。姚成,请你解说一下。姚:我认为诗是一把无形的剑。师:你能举个例子吗? 姚:比如杜甫的《石壕吏》。师:那么,这把利剑指向谁呢? 姚:指向封建统治者。师:很好,请坐。
[投影:装着酸甜苦辣四味的调料瓶。
师:这是娄旭璋的作品。娄旭璋,请你说说,你认为诗是什么? 娄:我认为诗是人生况味的结合。师:或者说,是人生况味的写真。[投影:一个信封。
师:路婷,你来说说看你的理解。陆:我认为诗是维系你我友谊的纽带。
师:这个“你”当然是泛指吧?(众生笑)——你把诗的功能也指出来了。[投影:箭穿双心。师:周玲,你来说说。
周:我觉得诗是人与人之间心灵的交流。师:可是你画的是一支箭(生大笑)。这不是一支普通的箭(生再次大笑)。这应当是丘比特手里的箭吧?——同样是爱的表现,有的人表达方式就不同。这是梅鑫的作品: [投影:一男一女手拉手在海滩上奔跑。[投影:头顶书本的莘莘学子。师:汪洋同学,你来解释一下。
汪:我觉得诗是我们闲暇时发泄的工具。
师:是闲暇时吗?你画的是书、考卷。我看是苦恼、痛苦时的发泄。(生笑)[投影:一座房屋。
师:陆叶你来解释一下。
陆:我觉得诗是人最好的归宿。师:其实是精神的归宿。我觉得这幅画技巧上有点儿问题:人都要进去了,门却是紧闭的(生笑),门应当开着。[投影:满天繁星。
师:这是最后一张,谁来描述一下? 生:我认为诗是天上的繁星。师:很灿烂。
师:从以上图片可以看出,大家对诗歌的真、善、美理解得不错。但我有一个疑问,既然大家对诗歌的真、善、美有这样大的把握,为什么不喜欢读诗? 生:读不懂。
师:读不懂——那为什么不写诗呢? 生:不会写。
师:读不懂,不会写,这是一个客观存在的问题。这里最主要的问题,我看是对诗歌特征把握不够。诗歌不仅是生活的全部,而且是生活的提炼。[投影:诗——生活的全部;生活的提炼。
师:请男同学朗读讲义上的第一段文字,女同学读第二段。男:(读)哦,停电了,第二次停电了!别的班的同学都冲回家了,可我们班却把中秋节留下来的蜡烛点了起来。大家有的继续看书、做作业,有的两三个人围棋来讨论问题。在烛光下,一切都显得那么有情趣。女:(读)漫漫长夜,人影彷徨。幽幽烛光,装饰安详。看那无声的世界,此刻不再辉煌。而仅有一处充满热情的地方,闪亮,闪亮„„师:这两段文字都是同学们自己写的。题目都叫《停电的夜》。请大家看一下,哪一段是诗,哪一段不是? 生:第二段是诗。师:为什么?
生:我觉得第二段文字读起来琅琅上口,第一段相对比较平,所以我觉得第二段文字是诗。师:这是从诗歌的语言方面来讲的。这段文字琅琅上口,富有音乐性,而且它的语言优美,字数相对较少。好的,语言优美、凝炼,富有表现力,这是一个角度。有没有谁能从其它角度来谈谈?
生:第二段文字表达的感情更强烈。师:请朗读相关诗句。(生有感情地朗读)
师:读得不错,请坐。有没有其它感想了? 生:第二段更富有想象力。师:何以见得?
生:从一些诗句中可以看出。比如“闪亮,闪亮„„”这句,给人无限遐想。
师:很好,请坐。把大家刚才的发言归纳一下,我们就得到了诗歌的特征:最集中、最概括地反映社会生活;具有强烈的感情和丰富的想象;语言精炼、准确、富于表现力。(投影演示)什么是诗,什么不是?我们可以用这三条来衡量。由此我想到了昨天晚上的一场足球赛——中国队对韩国队。汪洋请你说说结果——汪洋是我们班的超级球迷。(生大笑)汪:1比1踢平。
师:请你就这场比赛完成一篇口头百字文。
生:昨夜,一个黑色的星期五,中国队对韩国队生死决战,一个角球,把中国队逼进了死胡同,中国队痛失出线机会,中国球迷心在泣血„„
师:已经比较有感情色彩了。只要语言再精炼一点儿就是一首诗了。我昨晚也难以入睡,今早起床后写了一首诗。开始写了四行,来到学校后,舍务处的老师告诉我,你们班男生昨晚讲话扣一分,于是我又写了两行。
[投影自己写的诗]师:姚成,请你读一下。姚:(大声朗读。朗读时,底下不时传来笑声)昨夜
中国球迷的心集体越位
上半场补时阶段韩国队的一粒角球 把中国队进军奥运会的梦想洞穿 梁丰中学高一7班的男生因为气愤 从舍务处老师那儿领了一张黄牌 要我说,与其黑灯瞎火地骂娘 还不如捂着被子悄悄地弹泪 不知7班的小伙子们有没有想过 下个礼拜还有一场球赛在等着他们 而梁丰中学的绿茵场上 是从来也没有替补席的
师:请坐。大家体味一下,我表达的感情除了悲愤、悲痛外,还有没有其它的意思? 生:最后一小节好像有点特别。师:大家一起把最后一节朗读一下。生:“不知7班的小伙子们有没有想过,下个礼拜还有一场球赛正等着我们,而梁丰中学的绿茵场上,是从来也没有替补席的。” 师:有没有读出点儿味道了? 生:下个礼拜要期中考试了。师:期中考试,我们每位同学都是参赛者,都是球员。下面请男同学齐声把这首诗读一遍。[男生齐读。
师:相信现在大家对诗歌的特征都有了一定的了解。希望汪洋同学下次能用诗歌的形式完成这篇口头作文。同时也希望其它喜欢诗歌的男同学能用诗歌表达你们的情感。
师:以上讲了什么是诗歌。是不是每一首诗都值得咀嚼呢?肯定不是。上面我那首即兴之作就未必是好诗。要读就要读好诗。那么怎样来评判一首诗的优劣呢?实际上还是上面三点。(投影诗的三项特征)现在我们一起来看两首诗《我不知道——致宝岛》、《静夜思——致宝岛》。我想请一位男同学朗读第一首。男:(大声朗读)我不知道 ——致宝岛
我不知道那里是否有害人的风暴 也不知道那里是否有惊涛有暗礁 反正,我已通知明月准备好 三五之夜伴我同行去宝岛 我不知道是否能见着龙飘飘 也不知道是否能会着琼瑶 反正,我已通知明月准备好 三五之夜伴我同行去宝岛 我不知道是否能去阿里山登高 也不知道是否能在日月潭洗澡 反正,我已通知明月准备好 三五之夜伴我同行去宝岛
师:第二首请一位女同学朗读一下。女:(朗读)静夜思 ——致宝岛
便有三百六十五只酒杯 站成今夜
在九百六十平方公里的八仙桌上 斟上十一亿思念 祭月
便有婀娜的浣纱女入梦 在你忆旧的心湖浣洗 那一片有一片 故乡的云(母亲的泪痕 在那片片云上 盛开了四季)便有临窗的月桂 开出如诗的婉约
开出《山海经·精卫》 西飞
便有西山的苦楝 一枚青果一枚青果地流泪 泪水苍翠了 种啥长啥的土地 便有
那四十岁的海峡 正寝 在今夜
[生自发鼓掌。
师:两位读得都不错,很有感情。现在请大家评判一下,哪一首诗好?为什么? 生:第二首。师:说说理由。[生讨论。
师:谁来讲讲看?
生:我觉得《静夜思》第一句用了夸张的手法,表达的感情比较深沉。
师:诗歌要有强烈的感情。——第一首诗感情也很深沉啊,尤其是“反正”一词,表明态度很坚决的样子。
生:可是第二首诗表达得更加委婉。
师:也就是说强烈的感情不一定要外露,可以藏在内里,像火山一样,不到爆发的时候就不爆发。——你能从感情方面着手非常好。——还有其它方面吗? 生:第二首的语言非常优美。师:举个例子。[生朗读相关诗句。
师:这些语言较富有表现力,相对来说,第一首诗的语言就较普通,缺少表现力,有些语言甚至缺少美感。这就是好诗与坏诗的区别。——很不好意思地告诉大家,这两首诗都是我写的(生大笑),第一首诗高中时候写的,第二首是大学时候写的。可见,同一个题材,写成一首坏诗还是好诗,最关键的在于诗歌的创作技巧。让我们闭上眼睛,再来听一首诗。[师放录音。江苏人民广播电台著名播音员戈弋配乐朗诵。小木桥的心事
——致宝岛(朗诵诗)在波涛宽阔的海洋 你是一条踯蹰的小船 顶着风浪
在巍峨庄丽的山岗 我是一个美丽的传说 向着远方 看见了吗
那是我五十年的惆怅 东流入海浩浩荡荡 听见了吗
那是我五十年的呼唤 拍岸惊梦声声高亢 你是看见了的 要不,你的眼睛 怎会有热泪流淌 你是听见了的 要不,你的嘴唇 怎会哆嗦着
想说,又说不出的模样 若不是隔着海峡 你准能比划到我 那份山海难比的思量 若不是隔着海峡 我准能触摸到你 那颗怦怦跳动的心脏 这就是海峡吗 此刻她是多么温顺 没有惊涛没有骇浪 这就是海峡么 此刻她是如此安分 托着日出托着希望 这就是海峡
五十年前,她用风浪 推动一次注定要回首的 远航
这就是海峡
五十年前,她用波涛 叠起一列注定要崩溃的 高墙 五十年
那么短暂又那么漫长 五十年
那么艰苦又那么辉煌 改革进取,南方的甘蔗林 立起高楼追彩云
对外开放,北方的青纱帐 长的不再只是红高梁 高山作证,大海作证
中国,什么时候有过今天的 灿烂辉煌
蓝天作证,白云作证
中国,什么时候有过这样的 富足安康
门前那棵老槐树 恨不能开口说话 今日得欢畅 今日得欢畅 可是谁
在槐树下手搭凉蓬 可是谁
在家门口翘首远望 是那千星万点的小河么 含羞带颦望着你 像当年那样
被她丰盈的乳汁喂养 是那千肠百结的小路么 苦思冥想盼着你 像当年那样
把她曲折的心曲唱响 不,不是小河 小河把情感积蓄 汇入大江 不,不是小路 小路把思念延长 伸向远方
那是故乡的小木桥啊 搭在岁月的河床上 岁月的河床上 夜夜有泪水在流淌 小木桥的小事
一夜夜,一年年在疯长 他指望有朝一日能长大 好让他横跨在海峡上 渡你还乡 渡你还乡 渡你还乡
师:刚才这首《小木桥的心事》也是同一个题材。还是我写的,就在前不久的一次征诗活动中获了奖。——一个题材还可以写出很多的作品。下面我们再来看一首诗,主题也是致宝岛。请一位同学朗读一下,我给配上音乐。[生读,师配乐。中秋月 杨然
今夜只有中国才有月亮
只有中国才有这样大这样明这样圆圆的月亮 这样沉重的月亮,是中国人悬天的魂魄 啊!中秋节
只有中国人在望月,今夜
中国最公开的隐痛啊被叹息的夜色浮动 七月流火之后,母亲又为我们授衣 授第三十五件衣。蟋蟀,又将入我床下 但是古代的泪眼啊还是这么圆睁 望穿历史,望穿岁月
月亮,月亮,从远古照耀现代的中国 今夜中国最动情了
用期盼去填海峡两岸的距离 同时推开的窗
这边岸上的,那边岸上的
集中人类五分之一的目光一齐望月 每张脸,阴了一半,睛了一半
碎了的月亮在这里,复圆的月亮在天上 写深深的情思,在浅浅的海面
纵然被水冲走了,还是要写下去,一年又一年 目光飞不过去,就到月面相逢 声音飞不过去,就到海上碰杯 那三十五年没有启封的一瓶酒 还是桂花酿的味,还是菊花染的色 最清醒的一醉,饮出五千年的史记
还记得征人的泪,还记得烽火台下的羌笛 中国的关啊虽不是汉时的关
天上的飞机,水面有轮,地下有火车 中国的月啊却还是秦时的月
还是李白举杯相邀,苏轼把酒问天的那一轮 还记得阳关古道杨柳攀折,乐游原上残阳如血 还记得江南又绿两岸,梦醒秦娥伤别 中国的月啊,难道就永远这样离愁别恨 这样照九州的不全,这样幽思声声哽咽 就到月上暂时相会,月上有海无峡
还有哪一张中国人的脸,不愿飘来镜中相看 那边有阳明山,这边有东岳 那边有日月潭,这边有云梦古泽
总不能把月也锯成两半,怨这祖先遗传的佳节 要怨,就怨这使人频添白发的怀想 怨这太多太绵缠的乡恋、乡愁、乡情 怨这龙的、凤的、长城的、黄河的相思 怨父子母女、夫妻兄妹割不断的恩爱 怨吧,最亲最亲的人,最可怨恨的 只有中国,今夜多梦
月亮的名字丢失了,明月不再叫做明月 而被中国叫做团圆
今夜中国推开所有的窗,啊!中秋节 [掌声自发响起。
师:很有感情。——大家一定能够感到,这首诗又远在前诗,也就是我诗之上。诗人几乎不露痕迹地把月华诗魂交融在了一起。那平平仄仄地鸣唱余于韦编竹简、线装诗卷的蟋蟀,那曾醉到无数迁客骚人的菊花、桂花酒浆,以及羌笛、阳关、烽火台的随意组合,同样也使诗歌显得旷远、深邃、沉重。师:诗美不美? 声:(齐答)美!师:现在愿意读诗的请举手。[生纷纷举手。
师:有没有谁愿意尝试写诗的? [有一大半儿学生举手。
师:这回人不少。好,下一节课我们就用自己写的诗歌再来上一堂课——亲近诗歌。[下课铃响,教师宣布下课,师生道别。附记
这是我在1999年执教的一堂展示课。上课的班级是我接教一个多月的高一7班。
是陈钟梁先生的一席话触动了我。他说,教什么永远比怎么教重要;语文教师不要在教学方法上过多纠缠,而要在教育内容上注重开拓。
我觉得我有义务带领学生去亲近世界上最精粹的文学样式——诗歌。诚如英国散文家和文学评论家赫兹里特在他的《时代精神》一书中说:“诗是构成生活的一种东西。”“生活中一切值得记忆的东西,都是生活中的诗。”“诗是我们生活中的精细部分,它扩展、净化、提炼我们的心灵,它提高整个人生。”
诗是什么?我想起每个教师的一个考题。一位美国教师给高中学生出了一道试题,问“诗是什么”。题目也许算不上新鲜,但答题的要求却极为有趣——这就是,必须先把一张白纸剪裁或折叠成某一特定样式后再发表看法。学生答案五花八门——有的将纸剪成两个“心”形,并解释说,诗必须由作者的心通往读者的心;有的将纸叠成螺旋形,并解释说,诗是心情的螺旋形的上升;有的索性将白纸剪碎,然后说,诗是从破碎的心中流出来的;更有的将白纸原封不动地送回,说,什么是诗只能由写在上面的东西自己来解释„„
我在课前也让学生做这道题目,不过回答问题的要求有变:画一幅画来说明,并找一首诗来佐证。
然后就是上面一堂课的实录。
课后,市教研员颇具创意的把上课学生留下来,让他们用书面形式评课评教。以下是学生所评:
刘蕾:以往上公开课,老师准备了又准备,关照了又关照,有时甚至把内容先彩排一下,结果课上毫无新鲜感,表面看似生动,实则乏味不堪,而我们班这节语文课截然不同,开课前两天袁老师让我们用一幅画、一首诗表达出“诗是什么”,除此之外,他什么也不要我们准备。周萍:倘在今日之前,你问我:“诗为何物?”就像在问一个啼哭的婴儿:“你在想什么?”我的潜意识里可能有诗的影子,可是我却无法用我的言语去论诗,体会诗。因为我根本无法去辨别何为诗,拿到诗,我也无法去深味,那诗里是所蕴含的哲理、感情是我无法触及的。但是,今日之后,有所不同了。„„当我闭上眼睛聆听《小木桥的心事》时,我的心随着那句句诗上下跳动,感情随着小木桥的心事跌宕起伏,那字字敲击着我的心扉,我仿佛化作小桥,屹立在小河上,我是多么企盼长大,去迎接我们宝岛。„„经过这节课,激起我对诗更多的遐想,我的心底泛起涟,我的不安分细胞开始骚动,我想读诗更想创作诗。
陆晓春:对于读诗,我一向意兴索然,对于写诗,我更自叹没有诗人们的那份才情,然而,在今天上午听了袁卫星老师的阅读课后,我深深感到自己与诗歌之间的距离被大大拉近了,甚至萌发了一种创作的冲动。„„让不了解诗的人了解诗,让不喜欢诗的人喜欢诗,我想,这正是这堂课的成功之所在。陈涛:诗被人称作“阳春白雪”,“孤芳自赏的月下玫瑰”,而今揭开了诗的面纱,感觉却是如此和心灵接近。我真的爱上诗了。此时此刻,我的内心涌着一股冲动,一股读诗、品诗、写诗的冲动。真是难以想像,40分钟前,我还对诗不感兴趣,而40分钟后,我就成了一位诗的热衷者。袁老师真的就像一位神奇的魔术师。
李香晴:上完这节课,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有了写诗的冲动,并且写了一首不成功的小诗。窗外 窗外 一片孤叶 悠悠地 飘落地上 静静无语 人踏过 孤叶 碎了 默默无言
生命被毁的声音 在耳边 作响 深深凝思 蓦然抬头
碎叶已随风飘起 去向新的天堂
查晓卉:下课后,我产生了写诗的冲动,可见,这节课在内容上是相当成功的。附诗两首。伤害 抬头 看见灯光
箭一般穿透心房 难道
光明与伤害是同窗 最好 无光 只请
留下淌血的地方 黑暗
心灵最后的殿堂 不愿 最后一刻 陨落 那只翠鸟 划过
沉寂了千百年的心湖 血 滴落在 深沉的湖面 震撼 心岸 于是
千百年的大堤 就在这一瞬 崩溃
第二篇:袁文静课堂实录
《送东阳马生序》课堂实录
袁文静 师:上课!(师生问好)
一、导入新课
(一)导入语
(师)有这么一个人,他出身贫寒,却嗜书如命;虽然长期历尽艰辛,却始终矢志不移、甘之若饴。长期的勤学、乐学使他成为当世的文坛诗文大家。当朝皇帝称赞他为“开国文臣之首”;当朝宰相刘基也称誉他“文章当今第一”。同学们,他是谁呀?
(生齐答、师板书)——宋濂。(师)宋濂,是哪个时代的人呀?(生齐答)元末明初。
(师)那么,今天我们就来一块儿重温宋濂在晚年写的一篇脍炙人口的叙事佳作《送东阳马生序》。
(二)认识“序”这种文体
(教师此时宣布,把全班学生按照性别分为两个大组,采用积分制开展竞赛;课堂上踊跃回答问题且正确率高、最终总分高的组为课堂优胜组)
(师)“序”是什么?(生)赠序。
(师)赠序相当于今天的临别赠言。其中有抒写依依惜别之情的,有表达对后生晚辈的勉励、规箴之意的。这篇文章便属于后者。
二、检验预习成果
(一)解释词语
(师)这篇文章我们已经经过了非常认真的预习,现在我们还用这种分组、举手回答问题的方式进行竞赛,咱们把书合上,一块儿来检测一下这篇文章中一些文言词语掌握得如何。
1、(师)致书以观 .(一女生)得到。
2、(师)录毕,走送之 .(一男生)跑。
3、(师)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一男生)因此。
4、(师)余因得遍观群书 .(一男生)于是。
5、(师)既加冠 .(一男生)已经。
(师强调“既”在翻译句子时要译为……以后)
6、(师)益慕圣贤之道 .(一女生)更加。
7、(师)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一女生)担心。
8、(师)尝趋百里外 ..(一女生)奔向。(补充)尝:曾经。
9、(师)援疑质理
(一男生)提出疑问、询问道理。
10、(师)俟其欣悦 .(一女生)等到。
11、(师)媵人持汤沃灌 .(一女生)热水。
12、(师)腰白玉之环 .(一男生)(迟疑,其他学生补充)腰间佩戴。师强调:这是词类活用现象,名词活用作动词。
13、(师)以中有足乐者 .(一男生)因为。
(师提议大家为上一阶段踊跃举手回答问题的学生鼓掌)
(二)翻译句子
(师)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一女生)所以我虽然愚昧,最终还是有所收获。(师引导并强调“故”的正确翻译)
(三)背诵课文
(师)因为我们已经进行了非常充分的预习,所以现在请大家齐背课文。(生齐背)
(师评价)大家读书声音响亮,不少同学能够熟练会背,很好。
二、内容梳理,整体感知
1、(师提问)这篇文章围绕着哪个词语来展开写的?这个字从文中找,两个字即可
(一男生)嗜学。(师板书并解读)第一句是全文一个非常重要的领起句。它不但领起了本段,而且“嗜学”一词几乎是统贯全篇的。
2、(师)这是一个嗜书如命的好孩子,一个勤学善问的好少年。在读书求学过程中,遇到了哪些方面的困难呢?看着书、整理答案。——哪三个方面的困难?面对困难,他又是怎么做的?
(一女生)幼时读书的情况。(师)你说得不够具体。(师生补充)幼时家贫,无书可读。(师提醒)答案要规整。
(师)第二个困难呢?
(一女生)成年无硕师名人与游。(师板书)成年从师的艰难。
(师)作者非常重墨浓彩地写了什么艰苦呢?(生回答,师板书)求学过程中的艰难。
(师)这个艰难可以分为两部分,一个是天气恶劣——酷寒,另一个是生活条件的艰苦。
(师板书)
(师生共同给予回答者肯定评价并给女生组家3分)(师)那么,面对困难,他又是怎么做的?
(一男生)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师追问)你能把它概括一下吗?
(该生答后,另一男生补充,师板书)借书抄书。(师)借书看还差不多,借书抄何其艰难!
(师)那么面对第二个困难,他是怎么做的呢?(生)奔赴百里
(师)奔赴百里外,见到老师,是否就皆大欢喜了呢?(生)不是。
(师)见到老师了,个中滋味也是酸甜苦辣,那宋濂是怎么做的?这位老师是位名副其实的(师生一起)——严师,对学生非常的严苛——严格到了苛刻的地步。面对这么一位老师,他又是怎么做的呢?
(生齐答)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师)语言精炼一点。
(生回答,师补充并板书)色恭礼至。
(师)在学校求学的艰难,宋濂是怎样面对的呀?解决问题了吗?战胜苦难了吗?
(生迟疑不回答)(师引导)咱们看,“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那如果换为一般人,早就退缩了,而宋濂呢?
(一生答)坚持不懈。
(师)动摇没有?——毫不动摇。信念特别坚定,咬牙坚持。(师板书)(师生共同)对方生活条件那么优越,“烨然若神人”;而自己“緼袍敝衣处其间。没有丝毫的羡慕。
(师)他为什么对外在的东西浑然不觉呢?
(生齐答)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师)这是因为他多了一样我们很多人不具备的品质,他对读书已经到了(生:废寝忘食)痴迷的地步了,已经到了沉醉其间的地步了。(师举例)孔子在专心研究韶乐的时候,“三月不知肉味”,不管吃什么、只要别饿坏了就行,连饥呀饱呀都不知道。沉醉嗜学到一定程度,(师板书)醉心读书,不以为意。——这也正是他成为一代宗师、一代大儒的根本原因。有所取弃,坚持自己的信念。
(给学生打分,并进行激励)
三、内容赏析(师)这篇文章,我称赞它为流传千年的至文。这是一篇叙事散文。但是呢,感情如脉脉的细流融在叙事的文字中。请你和自己统一战线的同学交流交流,觉得哪部分内容写得特别好。朗读一分,看朗读能否做到声情并茂;朗读后的品析一分,你说这一处写得好在哪里,读了这一处对你有什么启发。同学们可以交流交流。(强调)你喜欢哪部分文字,把它声情并茂地读出来,品味它好在哪里,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蕴含作者什么感情。
(生讨论,师巡视)
(一男生)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师)读得真棒,读出了韵味,但美中有点小不足,两个字的读音不准确,如同吃米饭硌了牙,“援疑质理”,“色愈恭”。这段文字说明了什么? ..(该男生)说明当时宋濂对老师的尊敬。
(师)对老师的态度何其恭谨啊。
(一女生)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说明他求学的艰难和对求学的决心之大。
(师)这样大的困难吓倒宋濂没有?(生齐答)没有。
(师生)他还在勇往直前。
(一男生)天大寒,观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这句话表现宋濂学习条件的艰苦和他的学习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师)条件越艰苦,越能表现出——(生)求学的坚强、刻苦。(师)越能表现他爱学、嗜学。
(一女生)天大寒,观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销逾约。前面这一句写出了求学时环境的艰苦,也更能衬托出坚持不懈的精神;而后面这一句说明了作者诚实守信。
(一女生)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緼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通过鲜明的对比,突出了宋濂生活不攀比,一味嗜学。
(因该女生平日不怎么举手回答问题,而这次表现很好,因此师提议为她鼓掌)
(一男生)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百里”说明路途的遥远,更加突出了作者求知欲望的迫切和艰辛。
(师)你真聪明。对呀,以前的百里因为山路阻隔,比现在的千里之遥还要漫长,还要难行。因为是山路,可能要走上几天几夜。
(一女生)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说出宋濂对师长的恭敬。(师)越是说老师严厉,越是能突出我的什么呀?——虚心、恭敬、向学。(师)刚才,很多同学从不同侧面展示了自己的朗读。我发现,读得蛮有韵味的。还有更多的同学受限于这节课的时间,没有展示的机会。咱们以后继续努力。诗文的朗读能力培养非一朝一夕之功,不过通过这段时间的训练,好多同学的朗读水平有明显的提高。觉得自己上初中以来朗读水平有明显提高的同学举手?(好多学生举手表示确认)
四、写法探究
(师)现在我有两个问题要抛出来。第一个:“盖余之勤且艰苦此。”这句话在文章中起到了什么作用呢?
(一男生)总结了作者求学时的艰苦。(师生共同)总结上文。
(师)我自己在读的时候发现了作者比较讲究文章的整饬美,上下的写法是比较贯通的一致的,文章的第一段、第二段在写的时候就有相似之处。大家发现了吗?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这是一个典型的什么结构的段落,谁来说一下?
(一男生)总分总的结构。详写遇到的困难,再写作者是怎样应对的,最后写取得了哪些收获。(师生共同举文中的例子作为佐证)
五、课堂总结
(师)这篇文章这么美,那么,学习了这篇文章,你有哪些收获?从宋濂身上你获得了哪些启示?
(一男生)我学到了宋濂对读书的刻苦、不畏艰难、勇往直前、坚持不懈的
精神。
(一女生)谦逊、对老师尊敬。
(一女生)我学到了宋濂问老师时表现出的谦虚。(一女生)艰苦的环境能造就他。
(师)你回答得富有哲理,让老师想到了一句话“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板书)把这一句记下来。艰苦的环境更能使人取得成绩。
(一男生)表现他不畏艰险、勇对挑战、坚定的信念。(师)同学们的心得很多。这篇文章真的应该多读。
六、教师结语
我们看到一千多年前,宋濂在那么艰苦卓绝的条件下,嗜学、乐学,坚持不懈地努力,终成一代文豪、一代大儒。那么今天,我们有这么好的条件,更应该珍惜现在大好的学习时光和良好的学习条件,好好学习,(生)天天向上!(师)我们要说到做到,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
下课!
(师生互道再见)
第三篇:大比武课堂实录---袁珊珊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实录
新城办事处西付小学袁珊珊
【教学目标】
1、认识“莞、姹、嫣”3个生字,会写“脊、莞、锦、姹、嫣、暇、颇”7个生字,正确
读写“脊梁、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耐人寻味”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3、感知文章大意,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4、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深刻含义。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教学难点】
在阅读中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深刻含义。
【教学准备】
1、布置学生根据预习案预习。
2、制作课件。
3、发田字格纸。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课题
师:正式上课之前,老师想和大家先来交流一下,同学们都养过花吗?
生:养过。
师:大家都是养在那里的?
生:屋子里、阳台上、院子里„„„
师:刚才老师通过和几位同学的交流,了解到大家都喜欢把花养在屋子里、阳台上、院子里,那么大家养花是为了什么?
生:给自己看。
师:是呀,我们养花都是给自己看的,然而世界上却有这么一个奇特的民族,他们养花却是给别人看的(课件出示课题: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二十五课: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一起读课题。
生: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齐读课题)。
二、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师:这篇课文记述的是季羡林先生在德国的一段特殊的经历,对于季羡林大家有所了解吗?
师:有没有学过与他有关的文章?
生: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师:这是我们上学期学过的一篇文章,就是这样一位像大树一样的人写下了这篇文章。让我们一同去走近他。(课件出示季羡林生平简介及写作背景)。
师:谁来读一读?
生1一边看大屏幕一边读,读得不是很流利。
师:面对一段生疏的文字能够完整地读下来,已经很不错了。
三、检查预习情况(读词语、课文)
师:这篇课文大家课前都已经预习过了,老师想来看一下大家对词语掌握的怎么样。课件出示词语:脊梁、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耐人寻味
师:哪个小组的同学来给大家读一下这些词语?
生1读词语,读完后请生2纠正后再读一遍,生3再接着读一遍。最后大家一起读一遍。生读得有些拖拉。
师:大家读词语的时候一定要干净、利索一点,再来读一遍。
生这次读得有进步。
师:词语都会读了,那大家的课文读得怎么样呢?哪个小组的同学来给大家展示一下分段朗读课文?
生纷纷举手。
师:老师发现这个小组举手的同学最多,这篇课文一共四个自然段,下面就由这个小组派四位代表来展示朗读课文。其他小组的同学注意听。
四位同学开始分段朗读课文。
师:谁来评一评刚才四位同学读得怎么样?
生1:“其中也包含美丽的花”读错了。
师:还有吗?
生2:“我做了一个思乡的梦”,“乡”的读音读错了,应该是一声。
生3:人如入山阴道上,停顿错了。
生4:“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拉了一个“接”字。
师:你是自己给自己小组的同学来评,能够发现自己的错误,你很勇敢。
师:大家听得都很仔细,整体来说,这四位同学配合得都很好,这说明组长在其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四、概括中心,引出问题
师:课文读完了,同学们能不能原文中的一句话来概括一下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生1:第一段:„„„花在其中占重要的地位。
师:是这一句吗,再好好想想。还有不同的见解吗?
生2: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师:是呀,你找的可真准,这是一语道破天机(课件出示: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找出了这句话,我们就能将整篇文章融会贯通,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生大声齐读: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师:那么,同学们有没有想过,景色奇丽在哪?民族又奇特在哪里呢?
(板书:奇丽奇特)
师:下面请同学们先自己到文中去读一读、找一找、划一划,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边读边画是一种很好的读书习惯,(师一边说一边巡视)我发现很多同学也已经做到了。
待生划得差不多了
师:划完的同学可以先在组内交流一下。
生开始热烈交流,师一边深入小组内巡视一边点拨。
五、小组展示(景色奇丽在哪?民族奇特在哪?)
师:哪个小组的同学先给大家来展示一下:景色奇丽在哪?
生1:(读)走过任何一条街„„„„.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课件出示这一段。
师:大家找的是这一段吗,谁再来读一读?
生2:(读)走过任何一条街„„„„.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师:他读完后,大家感受到了什么?
生3:花非常多,非常美!
师:你说的真好,你能来读一读吗?
生3:(读)走过任何一条街„„„„.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师:你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美的?
生3: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花的海洋、如入山阴道上。
师:还有一个四字词语。
其他同学补充(读):花的海洋,课件用红线重点标注出这些词语。
师:大家从这些词中感受到了美,就让我们一同去看一下。
课件出示“花团锦簇”的图片
师:这是什么?
生:(齐说)花团锦簇。
课件在图片上方出示“花团锦簇”四个字,师随即板书:花团锦簇
师:第三个字是我们这节课需要掌握的生字(指导“锦”字的写法)
师:再来看下一个(随即出示姹紫嫣红的图片),这又是什么?
生:(齐说)姹紫嫣红。
课件在图片上方出示“姹紫嫣红”四个字,师随即板书:姹紫嫣红
师:这里面也有两个生字,大家找到了吗?
生:(齐说)“姹”和“嫣”
师随机板书:姹紫嫣红(指导“姹”和“嫣”的写法)
师:(边出示课件“花的海洋”图片)再来看一个。
生:(齐说)花的海洋。
师:这么多花向我们涌来,真是让我们„„?
生:(齐说)应接不暇
师:下面请同学们在老师发下去的田字格纸中把刚才指导的这三个生字“锦”、“姹”、“嫣”工工整整地各书写一遍。
师走下讲台巡视,边巡视边指导写字姿势和执笔姿势。
师:写完的同学请在组内交流品评一下。(师深入小组内指导品评)
师:词语很美,同学们写的字也很美,再把刚才的这些词语读一遍!
生:(齐读)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花的海洋、应接不暇。
师:这些词美不美?
生:(齐答)美!
师:让我们把这么美的词再放回到文中,去美美地读一读!
生:(齐读)走过任何一条街„„„„.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师:谁还想来读一读?
生1:(读)走过任何一条街„„„„.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师:谁来评一评她读得怎么样?
生2:她没有把美的味道读出来,“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花的海洋、应接不暇“这些词应该读得重一些。
师:你真会评,你能把你的想法读出来吗?
生2:(读)走过任何一条街„„„„.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师:你读得也很好,谁还想再来读一读?
生3:(读)走过任何一条街„„„„.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师:这位同学读得怎么样?
生:(齐答)读得很美!
师:要的就是这种感觉,大家再来一起读一读。
生:(齐读)走过任何一条街„„„„.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师:多么奇丽的景色呀!那民族又奇特在哪呢?
生1: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师:是呀,从这里可以看出民族的奇特,还从那里看出来?
生2:他们的花不像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师:你是从这里看出民族的奇特的,能不能说一说理由呢?
生2:它他们养花的方式和中国人不一样,很奇特。
师:你不仅找得准,理由也很充分。谁能把刚才两位同学找到的体现民族奇特的地方再来说一说?
生3:他们的花不像中国那样,„„„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在屋子里的时候,„„„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师:这样就比较全面了,那文中说到的“人人为我”是因为
(课件出示该问题,师随即板书:人人为我)
生1:“人人为我”是因为自己看到别人的花。
师:什么的时候自己看到别人的花?
生1: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到别人的花。
(课件出示该句话)
师:是呀,一起读。
生:(齐读)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到别人的花。
师:“我为人人”又是因为
(课件出示该问题,师随即板书:我为人人)
生2:别人走在街上看自己养的花。
师:别人走在街上看自己养的花,也就是?
生3: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师:对呀,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自己只能看到花的?
生:(齐答)脊梁。
师:什么是脊梁?
有生指自己的后背。
师:老师发现有的同学在指自己的后背,对人来说脊梁是指后背,那花呢?
生:(齐答)花的背面。
师:是呀,多么奇特、多么耐人寻味的境界呀。正是因为有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这一境界,季老先生几十年以后再次踏回这片故土,不禁发出了这样的感慨,读!(课件同时出示: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
生:(齐读)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
(师随机板书:美丽)
六、抓文眼扩写,过度升华
师:四五十年过去了,美丽,依然没有改变。没有改变的还有什么?自己先去尝试地说一说。
(课件出示:美丽,没有改变的写话扩写)
师:已经有同学要举手说了,你来。
生1:家家户户,依然把花栽在窗户外面;迎接我们的女主人依然懂的分享;
满街的窗子前依然开满了鲜花;这境界,依然是那么美,那就是美丽的德国。
师:你说的真好,谁还想来说一说?
生2:家家户户,依然:栽满了鲜花;
迎接我们的女主人依然那么热情;
满街的窗子前依然花团锦簇;
这境界,依然耐人寻味,那就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师:说呀,说的太好了,大家在不知不觉中都成了一个个小诗人,让我们一起来说一说。(课件出示填写好的扩写句子)
生:(齐读)家家户户,依然:栽满了鲜花…….师:正是因为几十年以来这些美丽一直都没有改变,季老先生几十年以后重新回到这年,不禁又发出了这样的感叹,读!
(课件出示: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生:(齐读)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七、拓展阅读
师:读着读着,老师也不禁想起了一篇类似的文章,也是关于德国的。
(课件出示:《剪掉一半的窗帘》)
师:《剪掉一半的窗帘》,下面就请同学们拿出手中的预习案,快速地去默读一下这篇文章。
生开始默读,看默读得差不多了。
师:读完的同学,有没有想说的?
生1:有好东西又懂得与人分享,只有分享才能让你更加快乐!
师:你体会的真好,谁还想来说一说?
生2:德国人既美化了自己的家庭,又美化了自己的城市,还美化了自己的心灵,这就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也可以说是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师:他说的好不好?(齐鼓掌)老师在咱们班发现了一位才子。
师:谁还再来说一说?
生2:好东西要与别人分享,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八、升华结尾
师:是呀,还是那句话,在生活中如果能够多一些分享、多一些给予,多一些替他人着想,多一些奉献,多一点爱。我们的生活不就更加美好更加和谐吗?
(一边说一边播放“爱的奉献”伴奏及德国风情图片,引出课下的拓展阅读)
师:四五十年后,当他再次踏上这第二故乡的土地,感慨万千。于是,季老先生写下了《再返哥廷根》一组散文。这篇课文就选自《再返哥廷根》。课下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读一读《再返哥廷根》这组散文,继续去领略那里的异国风情。
(学生跟随音乐、图片及老师语言深深陷入了文章所表达的情感之中,并激发起了解异国风情的兴趣。)
师:下课,同学们再见!
生:(齐起立)老师再见!
板书:25.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奇丽: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美丽{奇特: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第四篇:袁卫星给女儿的一封信
袁卫星给女儿的一封信
12月24日:示小女可依10岁生日书
可依:
已过午夜12点,现在的时间,应该算是12月24日了。这个12月24日,是你的10周岁生日。完成一天的工作计划,关闭所有的工作文档,转到你的房里去为你掖被子,见你搂着桃李依依阿姨送的唐老鸭睡得正香,忍不住坐在你的床头,多看了一会儿。
这时候的你一定是在梦里。你在梦些什么呢?梦你幼时的伙伴,让一块果味的糖?梦你初时的老师,奖一朵大红的花?还是梦你的爸爸妈妈,被你牵着苍老的手,走在山山水水的观光路上?抑或白胡子的圣诞老人,背了一背囊的天上星,来衬托你生日的烛光?
我猜不透你的梦。但我知道,梦里的你一定是在眯眯笑。你醒着时也是这样的眯眯笑。快乐时眯眯笑,困难时眯眯笑,见人时眯眯笑,独个时眯眯笑,弹琴时眯眯笑,游戏时眯眯笑„„即使背转身掉过了眼泪,回过头来,你还是眯眯笑。你眯眯笑起来,可爱的眼睛就剩下一线。那位姓卜的伯伯,干脆管你叫“笑眯眯”。可依,我喜欢你的笑,你的笑是我们家日历上最美的花朵;我感谢你的笑,你的笑一回回感染着我,让我学会了宽容,学会了珍重,学会了坦然,学会了释然。有很多次,爸爸身心俱惫,可看到你笑眯眯的神情,我在心里对自己说,为什么不能像女儿一样笑一个呢?这个世界上,有许多花过早凋谢,也有许多花错过了花期。
今天,爸爸准备好了你生日的礼物来献给你。几点心愿,不尽祝福。你是平安夜出生的孩子,在10年前的那个平安夜,你用一声啼哭向世界宣告了你的到来。爸爸妈妈虽然没有像印第安人那样举行仪式,在你的眼睛以下嘴唇以上脸部涂抹上部落的色彩,然后将你高举过顶迎向湛蓝的天空,让太阳的光辉灿烂地照耀在你的身上,但我们同样希望你一辈子都沐浴阳光的温暖与光明。我们希望你的一生就像一场蓓蕾初成、芙蕖临波、秋英染金、梅映雪香的花季,我们希望你的一生就像一幅红光暖尘、日影横江、风驰萧萧、雨洗新色的图画,我们愿你永远健康、快乐!
要实现爸爸妈妈的心愿,女儿,你首先要坚持锻炼身体。目前的你还处在长身体的时期,要使自己长得健壮,力所能及的锻炼是不可缺少的。你千万不要拒绝体育课,千万不要拒绝课间操。除此之外,你还可以通过室外走、跳、跑、攀登,做儿童健身操或运动量较大的游戏活动等,利用充足的阳光和新鲜的空气,对自己的健康成长产生积极的影响。在进行室外锻炼的时候,要选择没有汽车、摩托车的空旷而安全的场地。我们会支持你的锻炼,爸爸一定挤出时间来多带你去郊游,并且在适当的时间和场合参加你的游戏和锻炼。爸爸还打算请贺杰叔叔家那位漂亮的阿姨在明年暑假的时候为你强化游泳课的训练,她可是有国家级游泳教练证书的。在配合你锻炼这一点上,你完全可以向爸爸妈妈提要求。
身体羸弱不仅会危害一个人的生命,而且也会影响一个人的风度和气质。说到风度和气质,你还要有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要做个“端正的人”。
一个端正的人应当是善良的。善良的人懂得同情别人,能在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了无功利的说出这句话:“你有困难吗?我来帮助你!”善良的人懂得理解别人,老师和家长虽不是事事英明处处伟大样样正确,但毕竟多一些阅历多一些经验,在他们要求你的时候,你要下平心静气地想一想,即使有什么想法,也要主动去沟通。善良的人还懂得回报别人,不要等到功成名就的那一刻,不要等到衣锦还乡的那一天,而要随时随地、不拘形式地去兑现,哪怕是一句口头的感谢,哪怕是一次考试的满分,哪怕是一张节日的贺卡,哪怕是一回义务的劳动„„
一个端正的人应当是正直的。光有善良不讲原则,有时候会出差错。比如某同学考试作弊,你看见了,当场不制止,事后不举报,以为这是善待他人。其实你错了,你丧失了原则,丧失了一个未来公民所要秉持的一些东西,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在丧失自我。同时,对犯错误的同学也是不负责任,虽没有把他推下水,但也没有把他拉上岸。更应当指出的是,如果你也站到那边去,觉得“他能干,我也能干”,觉得那样可以“既得利益”,那你就错上加错了。国法、校规、班级纪律,这些都是我们的准绳,我们只有遵守,不能违背;我们不仅自己要遵守,而且要监督和帮助他人的行为。
一个端正的人应当是文明的。什么是文明?讲秩序是一种文明:自行车不乱停乱放,餐厅就餐不拥挤插队,集会时不讲话喧嚷,自修课不干扰影响他人„„尊重他人是一种文明:不给同学乱起绰号,不与教师无理顶撞,不和爸爸妈妈赌气闹僵,不把观点强加与人„„穿戴整齐是一种文明,讲普通话是一种文明,见到老师问好是一种文明„„
应当说,就现在看来,这几点你都做得不错。就拿昨天一天的表现来说,早晨你离开家里,站在门口喊了好几声“妈妈再见”,非得妈妈听见并且有了回应你才肯坐上我的电动车上学;中午,卜伯伯家的姐姐来邀你去他们家过圣诞,你先说要征求爸爸妈妈的意见,然后有了我们的意见后,写了一张很好的便条表示感谢和抱歉;下午放学,你一例不顾我们的反对甚至是“批评”,把午餐时的餐后水果(一根香蕉)习惯性地带回家,硬要塞给爸爸妈妈吃;晚上,你打开你自己买的贺卡给你先前的张家港的老师和同学写上新年的祝福„„你的善良和懂事让我欣慰。
女儿,这次搬家,你问我,我们家最宝贵的东西是什么?我回答:文学和音乐。是的,50个编织袋装的书使我们空空的房子不再落寞,10个纸箱子装的唱片使我们静静的夜晚不再孤寂。米兰8226;昆德拉在他的《小说的艺术》中说:“人处在一个真实缩减的漩涡中,胡塞尔所讲的‘生活世界’在漩涡中宿命般的黯淡,存在坠入遗忘。”当生活中的精细部分被物质和功利一点点蚕食,我希望我们,尤其是你的生命,因为有了文学和音乐的陪伴,不会变得那么脆弱,或者外强中干。
你什么时候能到《诗经》里去“采薇”呢?或者什么时候,能与莫扎特“协奏”?炉火的温暖,只有靠近它,你才能拥有;经典的纯美,只有拥有了,你才能同光。
作家余秋雨说,阅读的最大理由是想摆脱平庸。一个人如果在青年时期就开始平庸,那么今后要摆脱平庸就十分困难。只有书籍,能把辽阔的空间和漫长的时间浇灌给你,能把一切高贵生命早已飘散的信号传递给你,能把无数的智慧和美好对比着愚昧和丑陋一起呈现给你。爸爸十分赞同他的观点。其实有个叫黄山谷的古人老早就说过:“人胸中久不用古今浇灌,则尘俗生其间,照镜觉面目可憎,对人亦语言无味。”
那么,“尽早把阅读当作一件人生大事”,从现在开始,“制订一生的读书计划”吧!把阅读的范围延伸到你的课本之外,“先找一些名著垫底”。的确,茫茫书海,真正与我们有缘的只有一小角。这一小角如果是那些乱七八糟、经不起推敲、生不成积淀的白纸黑字的话,那会造成我们终身莫大的遗憾。名著如林,就是名著本身,真正属于我们的也只不过是不多的几本、几十本。我们不能不精益求精,好中选好,挑着来读。否则,东咬一口,西咬一口,反不成滋味。这个话题前几天我们谈过。你当时说,要把朱爷爷推荐的小学生100本、中学生100本、大学生100本一一读完。我这里表个态度:来年开春,我一定把这300本书全部给你准备好。
女儿,真正的阅读是对某一部作品的拥有,而不是熟悉,更不是知道。知道一部作品很容易,比如爸爸和你讲过它故事的《简·爱》,你只要不像某部电影里的无知青年一样把它说成是“简单的爱情”就可以了;熟悉一部作品也不是难事,把《简·爱》粗略地翻上一遍,你就会了解夏洛蒂·勃朗特的这部代表作写了主人公简·爱在里德太太家、劳沃斯寄宿学校、桑菲尔德庄园和圣约翰家的经历。而要拥有一部作品就有相当的难度,当简·爱这个“矮个子,脸色不佳,不好看”的女孩子义无反顾地来到被大火烧瞎了眼睛、孤独无依的罗彻斯特身边的时候,一种渴望平等的女性意识和对维多利亚传统的叛逆精神激起了你的共鸣,唤起了你对崇高人格的肯定与追求,这,才是拥有了《简·爱》。
要拥有一部作品,不能“看热闹”,而要“看门道”。同一部作品,往往有一些人为作品中生离死别的场面而流泪;但是另外一些人觉得这些场面只是全部情节中的片段,并没有什么了不起,反而对作品中某个人物的某句语言,某个动作,某种表情,甚至是一个细节化的眼神赞赏不已、激动不已、感叹不已。这两类人中,毫无疑问,后一类人容易拥有作品。打个比方来说,前一类人关注的是葛藤花架,后一类人关注的才是真真的花开花落,花姿花容,花色花香。
读书如此,听音乐也是如此,听音乐其实也是另外一种形式的阅读。你应当知道,爸爸在很多时候,尤其是累极躺倒的时候,总会把自己整个的交给音乐,交给门德尔松、舒伯特,交给魏因加特纳、卡拉扬,交给帕瓦洛蒂、多明戈„„当音符充满空气,旋律浸漫而来,爸爸希望在音乐长河的缓缓流淌中,有一条古典、纯美的游鱼不会因物质而搁浅,不会被世俗所猎取。这条鱼是我,也是你。
不信你听:拉威尔写的那一组钢琴四手联弹曲《鹅妈妈》,第四首“美女与野兽的对话”,王子遭到诅咒,变成一头丑陋的野兽,只有得到姑娘真心的爱,才能恢复人形。野兽说:“美女,你愿意做我的妻子吗?”美女说:“不愿。”野兽又说:“我会幸福地死去,因为我又看到了你。”美女终于答应野兽的要求,她说:“不,我亲爱的野兽,你要活着做我的丈夫。”拉威尔用单簧管代表美女,低音大管表现野兽,两件乐器形成对话。音乐达到高潮时,一声锣响,魔法解除,王子恢复了人形,美女看到了他的俊美容貌„„这是多么感人的一幕!这份感人,转化为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感动,哪怕是一丁点,也足以让我们消受一生。
女儿,谈完阅读,似乎还得和你谈谈写作。你每天的一篇日记我都看了,爸爸以前称它为“道德长跑”,现在,我更愿意称它为“心灵日记”。你的日记一天天在进步,不仅学会了写身边人、身边事,而且能在身边人身上捕捉他们的内心,能在身边事中间懂得人生的道理,我在你方方正正的字里行间听到了你生命拔节的声音。如果有一天,你说,你要给你的日记上一把锁,爸爸一点也不会觉得奇怪。从今天开始,你可以自己决定,哪些可以给爸爸妈妈公开,哪些必须对爸爸妈妈保密。你可以有选择地读给爸爸妈妈听。爸爸妈妈听你读日记并不是对你的一种“作业检查”,而是纯粹的一种“幸福分享”或者“忧愁同当”。
至于你以后会不会像爸爸一样,习惯于写作并且发表,我们不知道,你也不要过多地去考虑,一切都顺其自然。我知道,你很羡慕朱墨大哥哥的文采,想和他比一比。这也很好,但也要顺其自然。写作是为了什么?这个问题,倒是想和你说一说。我喜欢余秋雨的那个动人故事:一个偏远的农村突然通了火车,村民们好奇地看着一趟趟列车飞驰而过。有一个小孩特别热情,每次火车来的时候都站在高处向列车上的乘客挥手致意,可惜没有一个乘客注意到他。他挥了几天手终于满腹狐疑:是我们村庄太丑陋?还是我长得太难看?还是我的手势或者站的地方不对?天真的孩子郁郁寡欢,居然因此而生病,生了病还强打精神继续挥手,这使他的父母十分担忧。他的父亲是一个老实的农民,决定到遥远的城镇去问药求医。一连问了好几个医院,所有的医生都纷纷摇头。这位农民夜宿在一个小旅馆里,一声声长嘘短叹吵醒同室的一位旅客,农民把孩子的病由告诉了他,这位旅客呵呵一笑又重新睡去。第二天农民醒来,那位旅客已经不在,他在无可奈何中凄然回村。刚到村口就见到兴奋万状的妻子,妻子告诉他,孩子的病已经全好了,今天早上第一班火车通过时,有一个男人把半个身子伸出窗外,拼命的向他们孩子招手,孩子跟着火车追了一程,回来时已经霍然而愈„„
是的,“作家就应该做他这样的人。能够被别人的苦难猛然惊醒,惊醒后也不作廉价的劝慰,居然能呵呵一笑安然睡去。睡着了又没有忘记责任,第二天赶了头班车就去行动。他没有到孩子跟前去讲太多的道理,说火车的速度、乘客的视线等等理性的问题,他只是代表着所有的乘客拼命挥手,把温暖的人性交还给了一个家庭”,“孩子的挥手本是游戏,旅客的挥手是参与游戏。用游戏治愈心理疾病,这便是我们写作人的职业使命”。
女儿,请你注意这里的几个关键词:“苦难”“责任”“人性”“温暖”“游戏”“使命”„„理解并且懂得了这么几个关键词,就是不做作家,你的人生也会很精彩,很充实,甚至很完美。
因为天亮要送你上学,上班工作,不接着写了。剩余的话,留到每天上学路上的电动车上去说,或者我俩坐下来,好好聊聊。这封信,有什么不懂的地方,你可以向我请教,也可以留待以后慢慢体会。
祝你生日快乐,圣诞快乐!
爱你的爸爸
2003年12月24日凌晨
第五篇:袁卫星《祝福》教学实录
袁卫星《祝福》教学实录
师:上课。(师生问好)
师:(板书:“祥林嫂死了!”感叹号写得很夸张,上面如一把匕首,下面似滴着鲜血。)上一堂课,我们从鲁迅先生笔下获知,沦为乞丐的祥林嫂在一片祝福声中寂然死了。一个人死,无非有这么几种情况,一是自然死亡,二是意外死亡,三是自杀,四是他杀。这堂课我们讨论一下,祥林嫂属于哪一种死亡? 生:(感到新奇,交头接耳)师:有结论的同学站起来说一说。生1:这还用说,肯定是他杀。
师:是他杀?那么,谁是凶手?(板书:“谁是凶手?”)生2:鲁四老爷呗!生3:还有四婶。生4:柳妈也是的。
生5:卫老婆子多少也沾点儿边。生6:别忘了祥林嫂的婆家人。
生7:我看“我”也脱不了干系。(众笑)我这个“我”可是带引号的,你们别瞎笑。(又笑)
生8:总之,鲁镇的一群鸟男女呗!
师:(笑)鲁镇人统统是凶手?我看你们得说说理由。
生9:鲁四老爷肯定是凶手。祥林嫂初到鲁镇的时候,他皱了皱眉,讨厌她是一个寡妇,祥林嫂被婆家抢回,他一句“可恶!然而„„”多少带了点支持的味道。祥林嫂再到鲁镇,他说她“败坏风俗”、“不干不净”,祝福时不让她沾手;就是祥林嫂死了,他还骂她是个“谬种”。他在精神上把祥林嫂一步步逼上了死路。生10:这个家伙自私伪善、冷酷无情。生11:鲁四老爷还有一个帮凶,就是四婶。
生12:我赞成。“你放着罢,祥林嫂!”四婶一声喝令,把祥林嫂在死亡边缘挣扎的勇气和希望都给粉碎了。
师:我打断同学们一下。“你放着罢,祥林嫂!”是个怎样的句式? 生13:感叹句。
师:好。这是从语气上说。从语序上说呢? 生14:倒装句。师:对了。这一倒装,就突出了四婶要祥林嫂赶快放手的迫切心情。这里要注意,感叹号要放到句子的最后,而不是中间。请大家继续发表高见。
生15:祥林嫂的婆家人也是杀人犯。他们强迫祥林嫂改嫁,改变了她的命运。生16:柳妈讲阴司故事给祥林嫂听,让她害怕,把她推向了恐怖的深渊。生17:“我”没有正面回答祥林嫂关于“灵魂有无”的问题,也有一份罪责。师:有没有不同意见?
生18:我觉得柳妈不是凶手。因为她自己也和祥林嫂一样,是鲁四老爷家的帮工,阶级出身决定她的阶级意识,她不会残害祥林嫂的。
生16:那她为什么要讲阴司的故事给祥林嫂听?还给祥林嫂出“捐门槛”的馊主意!
生18:讲故事是因为她自己也相信;出主意则完全出于善意。
师:我来说吧,从总体描写上看,柳妈还是同情祥林嫂的一个。同情祥林嫂的人,也把祥林嫂推向深渊,更显示出悲剧之可悲。就算柳妈是凶手,也是无意识杀人。你们同意我的说法吗? 生:(点头)
生19:“我”不是凶手。他是同情祥林嫂,憎恶鲁四老爷的。他只是没有办法救祥林嫂于死地。
师:用你们历史书上的话来讲,这叫什么? 生20: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阶级局限性。师:很好。现在还有没有不同意见? 生21:有。
师:你认为“我”也是凶手? 生21:不,我认为祥林嫂不是他杀。
师:(笑)杀出程咬金来了。好,你说说你的观点。生21:我认为祥林嫂是自杀!生:(一片哗然)师:讲讲道理。
生21:(振振有词地)如果当初祥林嫂不从婆家逃出来,是不是也就不会改嫁? 生22:(自发起立反驳)我认为还是会被迫改嫁。——就是不改嫁,也会被虐待而死。
生21:那她再到鲁镇之后,鲁四老爷家还是收留她的,不让她沾手祝福,她不沾手就是了。——心理承受能力太差。
生23:这不是心理承受能力差与不差的问题,这是精神打击,比肉体折磨更痛苦!
生21:捐门槛也是她自己要去捐的。生24:不捐门槛她会更痛苦。
生21:那她沦为乞丐,也可以到鲁镇以外的地方去呀,幸许李镇、王镇什么的,还能让她谋到一份帮工呢!
生25:你以为。“天下乌鸦一般黑”,李镇会有李四老爷,王镇会有王四老爷。(众生笑)
[经过一番激烈辩论,21号同学开始处下风。
师:打住,请你们打住。这其实已经牵涉到小说的一个重要问题——当时的社会环境。你们说是不是? 生:(齐)是。
师:请大家把小说开头两小节齐读一遍,想一想当时是怎样的一个社会环境。[生齐读。
生26:当时是辛亥革命以后。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26:因为鲁四老爷大骂新党。新党也叫“维新党”,辛亥革命前后,用它称呼革命党人和拥护革命的新派人物。师:注意到了课文注释,很好。
生27:文中说“年年如此,家家如此”,“今年自然也如此”,我想是有深意的。
师:什么深意?
生27:祝福是“鲁镇年终的大典”,富人们要在这一天“迎接福神,求来年一年中的好运气”,而制作“福社”的却是像祥林嫂一样的女人,她们“臂膊都在水里浸得通红”,没日没夜地劳动。
师:很好。女人除了劳动,当时还要受到“三权”的统治,这“三权”就是,神权、族权、夫权。女子有“七出”,也就是说七种被丈夫休弃的理由。无子当然是一条,生重病也是一条。你看,这是多么可怕的遭遇!这样看来,祥林嫂之死是被杀是毫无疑问的了,不知道刚才那位同学还有没有意见? 生21:(害羞地摇头)师:可是,元凶——我是说元凶——到底是谁,却值得大家认真地思考一下。生28:是封建礼教。师:为什么?
生28:正因为有了封建礼教,鲁四老爷才会那么自私伪善,冷酷无情地逼迫祥林嫂。
生29:也正是因为有了封建礼教,柳妈也会在不知不觉中用迷信思想把祥林嫂往悬崖边推了一把。
生30:还是因为有了封建礼教,祥林嫂教务长挣脱不了命运的绞索。师:祥林嫂和命运抗争过吗? 生31:抗争过的。师:请你详细说说。
生31:先是逃出婆家,到了鲁镇;后是头撞香案,抗拒改嫁;再又捐了门槛,试图赎罪;最后是问“我”灵魂有无。
师:说得很好。确实是这样,这一“逃”一“撞”一“捐”一“问”构成了祥林嫂追求生活、抗争命运的发展图。可惜的是,她的追求最后是幻灭了,她的抗争当然也徒劳。这是因为,封建礼教害人太深了。正像丁玲同志所说的那样:“祥林嫂是非死不行的,同情她的人和冷酷的人,自私的人,是一样把她往死里赶,是一样使她精神上增加痛苦。”我提议,我们下一堂课公开审理“祥林嫂被杀”一案。届时请同学们对包括罪魁祸首封建礼教在内的凶手提起“公诉”,并下达“判决书”。生:(跃跃欲试)
师:这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