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深化了对三大规律的认识(摘录...

时间:2019-05-14 05:37:0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深化了对三大规律的认识(摘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深化了对三大规律的认识(摘录...》。

第一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深化了对三大规律的认识(摘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深化了对三大规律的认识(摘录)

刘先春

改革开放30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最大贡献就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从根本上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涵,就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这不仅在实践上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而且在理论上不断开拓着三大规律认识的新境界。

一、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

我们党对三大规律的认识和把握是从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开始的。1982年,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上首次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命题。之后,邓小平理论紧紧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基本问题,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平均主义不是社会主义,两极分化也不是社会主义;僵化封闭不能发展社会主义,照搬外国也不能发展社会主义;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没有法制也没有社会主义;不重视物质文明搞不好社会主义,不重视精神文明也搞不好社会主义。特别是在南巡讲话中,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作了深刻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一质的规定性,一方面确立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明确了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建设的“硬道理”;另一方面确立了社会主义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共同富裕。这既体现了社会主义具有比资本主义发展更快、更高的生产力水平的内在要求,又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为人民群众谋利益的价值取向。在探索和回答“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上,邓小平提出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三步走”的战略目标、两个文明一起抓等一系列重要思想。邓小平创造性地运用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解决社会主义发展动力和条件问题。他指出改革是一场革命,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不仅要对外开放,而且要对内开放;强调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同时,要通过改革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把改革开放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的直接动力和基本途径,把“三个有利于”作为判断各项工作成败得失的标准,等等。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论,紧密结合时代发展的新形势、我国广大人民的新要求、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实践继续进行探索,从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到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到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从推进西部大开发、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到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开放战略,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到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从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到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从促进世界多极化和国际关系民主化到正确应对和驾驭经济全球化、促进共同发展等等,形成了一系列富有独创性的理论成果,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基本问题。

科学发展观则进一步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虽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要科学分析我国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机遇、新挑战,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矛盾,深刻把握我国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任务,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的道路。要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论,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朝着有利于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目标迈进,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科学发展观这一重大战略思想,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深层次揭示。

二、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

马克思主义政党夺取政权不容易,执掌好政权尤其是长期执掌好政权更不容易。党执政以后如何加强自身建设,如何认识、把握和运用共产党执政规律,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完成党的执政使命,是生死攸关、必须下大气力解决好的重大问题。邓小平同志在改革开放之初就提出了“执政党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党,执政党的党员应该怎样才合格,党怎样才叫善于领导”的问题,强调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关键在党”,要把党建设成为有战斗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成为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坚强核心。指出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规定的范围内活动,从而对执政党的建设规律作了深入的思考。

江泽民同志提出,必须坚持以时代发展的要求审视自己,以改革的精神加强和完善自己,切实解决好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把党建设成为用邓小平理论武装起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能够经受住各种风险、始终走在时代前列、领导全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我们党之所以赢得人们的拥护,是因为党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总是代表着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从而把我们党长期执政的历史经验和执政兴国的重大使命结合起来,这是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进一步深化。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面对21世纪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明确提出,党的先进性建设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生存、发展、壮大的根本性建设,必须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主线,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使党始终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求真务实、改革创新,艰苦奋斗、清正廉洁,富有活力、团结和谐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科学发展观认为,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的成果为人民共享。这正是以人为本这一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在共产党执政规律上的反映。赋予了党的执政理念以鲜明的时代内涵,为我们党更好地领导“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了新思路。

三、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邓小平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把经济发展与社会公正相统一的“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的目的和本质,强调“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方针,并提出“三个面向”和培养“四有新人”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邓小平强调,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还需要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需要我国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决不能掉以轻心。这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和准确把握。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要承担起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历史责任,必须始终紧紧抓住发展这一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坚持党的先进性和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落实到发展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同时,还提出社会进步包括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进步两个方面,而这两者是一种互为前提、互为促进的关系,这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新开拓。

科学发展观形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实现了对传统发展观的历史性超越。科学发展观把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引向深入,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把发展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融为一体的政治智慧。科学发展要求中国的现代化必须选择知识经济背景下的新型工业化道路,选择建设“生态文明”的可持续发展道路,选择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和谐世界的和平发展道路。科学发展观把尊重自然规律与尊重社会规律统一起来,对建立一种更为合理的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作了新探索,对人类社会发展的目标和道路作了新思考,对人类文明发展的方向作了新回答。总之,中国共产党在整体上不断深化和丰富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过程,就是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坚持并丰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的过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表明我们党对三大规律的认识、把握和运用水平都达到了新的高度,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

不对之出请大家批评指正!谢谢!

第二篇:“四个全面”深化了对“三大规律”的认识

“四个全面”深化了对“三大规律”的认识

于丽先1刘金芝2

(信息工程大学 理学院 人文社科学教研室,河南 郑州,450001)

摘要: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反映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彻底性,是马克思主义永葆强大生命力的根本所在。“四个全面”战略思想是对“三大规律”的新认识、新把握,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

关键词:深化;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

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提出了许多富有创见的新论断新观点,形成了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战略目标和以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为战略举措的“四个全面”战略思想。“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准确把握了社会实践和发展的客观规律,是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的结果,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运动和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境界、新高度。

1、“四个全面”深化了对党的执政规律的认识

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规律,是处于执政地位的共产党自觉能动地开展活动、从事自身建设、促进自身发展并不断提高执政能力的规律。这是党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根本保证,是党保持先进性的不竭源泉,是党完成历史使命的必备前提。

第一,“四个全面”加深了对我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执政能力的认识。“总揽全局、协调各方”是我党作为一个大国的执政党应该具有的基本能力和职责。总揽全局,是指各级党委要立足于全党工作的大局,集中主要精力抓好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重大问题,把好政治方向、决策重大问题、安排重大人事、开展宣传教育、维护社会稳定、形成工作合力,从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对所在地方工作的全面领导,保证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在本地区正确贯彻和落实。协调各方,就是要从整体推进全局工作的要求出发,统筹协调所在地方的人大、政府、政协几套班子之间的关系,统筹安排好纪检、组织、宣传、统战、政法等几个方面工作,使各方都各司其职,各尽其责,相互配合,形成合力。“四个全面”作为我们党对长期执政经验的科学总结和理论升华,系统阐明了全球化进程中一个快速发展大国的执政党执政能力建设的重点。这就是,以战略思维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统筹推进党和国家的发展事业,实现当代中国的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第二,“四个全面”深化了“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对于我党执政地位作用的认识。发展是我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也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完成党的执政使命的根本途径和保证。遵循这一规律,四个全面紧紧抓住发展这个主题,按照党的先进性建设、社会全面进步与人的全面发展相互促进、有机融合的思路,着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既明确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发展目标,又部署了实现目标的方法举措,在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在权为民所赋、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执政实践中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履行党的执政使命。

第三,“四个全面”阐明了法治国家建设和从严治党的任务和要求,深化了我们对新形势下党执政规律的认识。依法执政是全面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也是党执政的依据和方式;全面从严治党是执政党建设的内在要求,也是党执政的根基和保证。二者的有机统一深刻体现了新形势下党的执政规律内外两方面的要求。一方面,依法执政,是站在建设法治国家的高度,着眼解决新形势下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问题,完善党的依法决策机制,提高党的决策质量和水平。另一方面,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坚持全面从严治党,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不断提高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的重要保证。

2、“四个全面”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

12于丽先,河南洛阳人,信息工程大学人文社科教研室讲师,从事政治理论教学与研究。刘金芝,河南淮阳人,信息工程大学人文社科教研室讲师,从事政治理论教学与研究。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就是社会主义国家根据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结合自身国家实际,为了人民的根本利益,实现自身发展,达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社会和谐、人民幸福,并逐步走向社会主义高级阶段的规律。四个全面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最新成果,进一步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

第一,“四个全面”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社会主义道路结合起来,把“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能够发展中国”推进到“只有社会主义全面现代化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十八大以来党治国理政的总纲领,围绕一个战略目标,构建三大战略举措,构成了走向民族复兴的具体道路。围绕保证实现全面小康的战略目标,我们党推出动力机制、法治保障、领导力量三大战略举措,构建了实现战略目标的支持系统。全面深化改革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动力保证,是战略目标与发展动力的统一;全面依法治国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法治保证,是战略目标与治理方式的统一;全面从严治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领导保证,是战略目标与组织力量的统一。

第二,“四个全面”提升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的认识,更加重视社会的整体发展和质量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全面发展、全面进步、全面现代化的社会。“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既包含了“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又超越和提升了“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它是“五位一体”中的根本、核心和精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五位一体”的实现目标;全面深化改革是实现“五位一体”的强大动力;全面依法治国是实现“五位一体”的基本方略;全面从严治党是实现“五位一体”的政治保证。

第三,“四个全面”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目标的思想,把科学的理论设想具体体现于当代的生动实践中。对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社会的科学设想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马克思恩格斯多次强调,科学的设想如果不结合历史过程、时代要求和具体实践来阐明,就没有任何价值。习近平同志要求“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对党的理论创新提出了新的任务。“四个全面”是从实践中得出的正确认识,是我们党在实践创新基础上积极进行理论创新的产物,使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必然对实践起到巨大的指导作用。习近平同志指出:“落实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要求全党同志以与时俱进、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不断推进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继续书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 “四个全面”,就是在科学设想与实际生活、前进方向与具体道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过程中,把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目标的思想具体化为实践,同时也不断把实践的丰富经验提炼升华为理论,从而丰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宝库。

3、“四个全面”深化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就是人类社会自己活动的规律,就是人类社会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过程中,从自在走向自为、从低级走向高级的运动规律。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形态的发展趋势和社会发展诸要素之间内在的本质联系,指明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方向,为中国共产党人提供了行动指南。

四个全面是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根据当今时代人类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新特点、新条件、新问题,立足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现实和要求,对人类社会向何处发展、怎样发展这样一个永恒主题的创造性回答,在对人类社会发展目标、发展道路、社会主体的活动和地位、社会整体的有机联系和内在作用等方面,深化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第一,“四个全面”回答了“什么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怎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近代以来的中国梦,开启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理论与实践的历史新阶段。“四个全面”的出发点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一思路非常清晰。四个全面是中央领导集体为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和民族复兴提供一种总体方略。这一总体方略具有“目标、动力、保障、主体”四个核心要素,而且这四个核心要素能构成一个严密、有机的整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为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和民族复兴提供战略基础,是关键的一步,对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和民族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全面深化改革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和民族复兴的动力,是关键一招;全面依法治国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和民族复兴的法治保障;全面从严治党是为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和民族复兴提供强有力的领导主体。显然,这一总体方略也具有根本性、全局性、整体性、系统性和逻辑性。抓住“四个全面”,就抓住了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和民族复兴的根本、全局和整体。

第二,“四个全面”把群众路线作为根本工作路线,并将它同党的根本宗旨联系起来,更加尊重人民群众的历史创造活动和主体地位。“四个全面”的提出本身就反映了人民群众的强烈愿望,而每个“全面”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人民群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着眼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全面深化改革是为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让发展的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全面依法治国是为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基本权益,全面从严治党是为了始终保持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四个全面”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执政理念、思想感情和价值追求。因此,在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紧紧依靠人民,从人民中汲取智慧、汇聚力量。

第三,“四个全面”是完善“中国模式”、增创中国优势的战略之举,为丰富多采的人类社会发展模式增添了新内容。在我们这样一个拥有13亿多人口的社会主义大国、发展中大国推进“四个全面”,是世界社会主义史上的壮举,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伟大创造。无论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继续推动世界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还是以震撼世界的新成就实现从赶上时代到引领时代的转换升级,核心的一点,都在于完善“中国模式”,打造“中国优势”。早在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就提出“中国有中国自己的模式”。新中国成立6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党和人民基于中国国情探索创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中国模式,并逐步显示出巨大优势。“四个全面”,明确把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纳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同时又纳入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这意味着中国模式的核心模块之一是现代化的国家治理。将现代治理与党的领导这一最本质特征、“五位一体”这一总布局、改革开放这一强大动力、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这一内在要求、走共同富裕道路这一根本原则、社会和谐这一本质属性、和平发展这一必然选择等结合起来,中国模式必将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成为推动人类文明发展的最大积极变量。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几点学习体会和认识,求是,2008(4).[2]辛向阳,“四个全面”深化了对“三大规律”的认识,北京日报,2015年03月09日 [3]周国雄,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加强地方党委的执政能力,党政论坛,2004(8)[4]中国社会科学院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对“三大规律”认识的深化,光明日报,2005年10月25日

[5]冷溶,协调推进“四个全面”的哲学思考,人民日报,2015年04月29日

联系方式:

河南省郑州市科学大道62号608信箱: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理学院人文社科教研室 于丽先 邮编450001 电话*** 邮箱ylx631550@163.com

第三篇: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认识[模版]

试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认识

(赤坎区财政局国库支付中心李金献)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命题,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指导意义。其意义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为解决现阶段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问题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科学发展观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在全面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深刻揭示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深化了对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认识,为我们辩证地认识和处理与发展相联系的各方面重大关系,更好地妥善处理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各方面的突出矛盾、协调好各种利益关系,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提供了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重要思路和现实途径。

二、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指明了前进方向

当前,全国各族人民正在党的领导下,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 1

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而努力奋斗。我们正处于重要的发展机遇期,也正处于改革的攻坚期和矛盾的凸显期。只有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正确处理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全面发展的关系、当前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正确处理好城市发展与农村发展的关系、地区与地区之间发展的关系,才能顺利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三、为提升党的执政理念、推进党的建设提供了科学指导

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明确了党的执政使命、执政原则、执政任务、执政要求等重大问题,赋予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以新的内涵。它表明我们党对执政使命的认识更加自觉,对执政任务的理解更加完整,对执政方法的运用更加科学,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更加深刻。只有把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同加强党的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有机结合起来,把提高科学发展的能力作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方面,才能更好地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四、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提供了共同思想基础

共同的事业,需要共同的奋斗;共同的奋斗,需要形成共同的思想基础。作为我们这样一个有7000多万党员的大党、这样一个有13亿多人口的大国,面对深刻变化的国际国内环境,面对人们思想多元、多样、多变的新情况,必须形成能够把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凝聚起来的共同思想基础,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它把社会主义发展与民族复兴的历史任务紧密联系在一起,把实现社会主义现代

化与人民共同富裕紧密联系在一起,把国家的兴盛与个人的幸福紧密联系在一起,具有强大的感召力、亲和力和凝聚力,能够最大限度地凝聚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为实现共同的目标而团结奋斗。

五、为应对各种困难、风险和挑战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柱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之所以能够经受住一系列严峻考验、从容应对一系列重大事件、胜利完成一系列重大任务,从根本上说,就是因为有党中央的坚强领导,有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给予的信念力量和指导作用。在未来新的征途上,只要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道路和理论体系不动摇,我们就能战胜一切艰难险阻,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从对这些重大意义的认识中可以看出,在当代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够最大限度地团结和凝聚不同社会阶层、不同利益群体的智慧和力量,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够指引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才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

第四篇:浅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认识

浅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认识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党领导人民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总结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全国人民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具有重大的理论创新意义和实践指导意义。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要求我们更好地坚持和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理论体系 认识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内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其内涵并不十分明确,是十七大对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创新理论的一个新概括。在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1】。”其中,邓小平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拓和奠基之作,“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承上启下的中间环节,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理论成果。它们之间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既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共同主题,又科学地回答了不同时期不同阶段所面临的新矛盾和新问题,是一个相互衔接、相互贯通的科学理论体系。恩格斯说:“我们的理论不是教条,而是对包含着一连串互相衔接的阶段的发展过程的阐明【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个大体系、大范畴。社会主义是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在今后社会主义历史阶段中所形成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也都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范畴。这个理论, 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像中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 形成了一个新的理论轮廓。这个理论集中体现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国家的重要文献, 特别是邓小平的著作中。这个理论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的产物, 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共同创造, 邓小平是这个理论的主要开拓者和创立者【3】。

在十八大报告中,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内涵又作出新的全面阐释,十八大报告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地位和指导作用作出新的提升,大会通过的修改党章的决议明确指出,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4]。大会一致同意在党章中把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确立为党的行动指南。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总布局和总任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党的文献中,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依据,过去有讲过。但“五位一体”的总布局,则是这次报告强调生态文明建设后作出的新论断。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也是首次明确的新思想。过去比较多的是说,我们的奋斗目标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对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作用的提升,可从三个方面来认识:一是从理论创新上讲,它对中国共产党关于社会主义的发展理论、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自身的发展理论、对长期存在的以社会为本的发展观和对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理论都有重大发展。二是从实践层面上看,它至少有四个特点和优点:科学内涵更具明确性、思想要素更具实在性、宣传解读更具普及性、贯彻执行更具操作性。它对于坚持各项事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能起到十分显著的作用,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坚实基础。三是从党的历史看,它是由党的指导思想发展逻辑所决定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提升为党的指导思想,无论毛泽东思想还是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都经历了由酝酿提出,实践检验,再正式确认的过程。十八大将科学发展观提升为新的指导思想,乃与时俱进的客观需要之势所必至,实至名归。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历史地位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历史地位 , 大体上可以有这样的概括。其一,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党在理论上取得的最大收获,就是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就是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中, 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 即邓小平理论。这个理论, 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像中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 从多方面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使人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水平。简言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 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 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历史过程。在中国共产党八十多年的奋斗中 , 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践相结合 , 经历了两大历史阶段 , 实现了两次历史性飞跃。第一次飞跃 , 发生在民主革命时期 ,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经过反复探索, 在总结多次成功和失败经验的基础上, 找到了有中国特色的民主革命道路, 把中国民主革命引向胜利 , 继而在中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这次伟大实践的理论成果, 就是形成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伟大理论成果。第二次飞跃 , 发生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 中国共产党人在总结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最初二十年经验教训的基础上 , 在研究国际经验和世界形势的基础上 ,在总结改革开放以来新鲜经验的基础上, 形成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引导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历史性伟大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继毛泽东思想之后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伟大理论成果, 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第一个理论成果回答了“什么是中国革命、在中国怎样进行革命” 的问题;第二个理论成果回答了 “什么是社会主义、在中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的问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 是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的新创造, 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国情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 是中国共产党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是我们党领导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基本实践和基本经验的重要理论结晶。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创立了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创之作,是最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新要求,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承上启下的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潜在价值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产生的理论成果,没有改革开放波澜壮阔的伟大实践就不可能产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5】。因此,坚持和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应立足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应紧紧围绕科学发展这一主题,从理论上深入分析我国发展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研究解决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矛盾,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等方面取得重要研究成果,为进一步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体制改革和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时代特征相结合、对时代潮流和世界发展新趋势进行科学分析基础上产生的理论成果。坚持和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必须始终站在时代前列,敏锐把握时代特征,充分反映时代要求。为此,必须准确把握当今时代和当今世界的特点,从国际国内的相互联系中把握发展大势、创新发展理念、完善发展战略、争创发展新优势,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始终体现时代要求,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越来越完善,使全国各族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信心和自豪感越来越强。

实践发展永无止境,理论创新也永无止境。坚持和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应坚持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有机统一,积极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为此,应树立高度的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牢牢把握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这一重大课题,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准确把握当今世界发展大势,准确把握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准确把握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情况新要求,不断作出新的理论概括,为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有力思想保证和理论指导;不断丰富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学术思想和理论体系,不断概括出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的、开放融通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努力形成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学术话语体系,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建设社会主义正反两方面经验进行认真总结的成果,坚持和丰富这一理论体系必须不断总结社会主义建设和人民群众创造的实践经验。应进一步总结我们党9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理论建设的宝贵经验,不断深化对新形势下理论工作特点和规律的认识,使党的理论建设更好地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全面系统地概括和总结我们党90多年来加强党的建设的历史经验和新鲜经验,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深刻揭示和阐释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功经验,深化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积极借鉴人类文明的有益成果和国外现代化建设的经验,深入总结人民群众的实践创造和鲜活经验,深化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积极对国际社会广泛关注的中国道路作出科学概括和论述,扩大中国经验的国际影响。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 ,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7 年, 第 11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80页

【3】王怀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和发展【M】.科学社会主义,2007年。【4】《十八大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涵作出新的阐释》,解放日报,2012年。【5】习近平.要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党内民主建设《求实》2008年4月 【6】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

第五篇:思想汇报——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认识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几点认识

----思想政治教育杨小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它系统地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一个有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的大国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地党,如何建设党,实现什么的发展,怎样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最宝贵的政治和精神智慧,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风斗的思想基础。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不断形成与发展,是中国共产党不断带领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认真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经验,不断深化对世情、国情、党情、民情变化的认识,并始终围绕探索和回答三大基本问题展开,取得了丰硕的理论成果。

首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不断探索和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展开的。我们党从新时期启动拨乱反正进而全面改革开始,从困境中重新奋起,勇敢的全面开创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新局面,在这个过程中创立的邓小平理论以及包含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社会主义本质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正确界定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方位和主要矛盾,在这个过程中,明确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兴国之本,兴国之要,强国之策这一系列根本性问题。

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不断探索和回答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过程中形成的。新时期一开始,我们就启动了这一方面的探索和回答,并随着实践的发展不断深化。以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标志,世纪之交的中国共产党人、深刻认识和把握新的历史条件下变化了的世情、国情、党情、民情。在进一步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问题的同时又开创性的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从而正确的界定了我们党的历史方位,并从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要求、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和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高度,提出了坚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提高党执政能力的课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不断探索和回答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过程中形成的。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中国现代化,到三步走战略的部署、区域发展战略的两个大局。让人民共享经济繁荣成果,新世纪新阶段的全面小康,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直到以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为标志,连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等重大战略思想,明确了我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而又进入到新的历史起点的发展方位,把发展的问题提到体现以人为本、体现社会公平正义、体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发展以及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在这个过程中,明确提出了发展之本、发展方式、发展规律这一系列根本性的问题。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它是我们对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活的运用,它抓住了马克思主义的灵魂和根本,是我们应对前进道路上各种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

回顾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我们深刻体会到;我们党在实践中的每一个重大发展,在理论上的每一个重大突破,在工作中的每一个重大进步,都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结果。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中,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对社会主义的坚持和发展,对历史经验的总结,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拓展,对建设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的新认识,都是以坚持这一点为基础的。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彻底否定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理论和实践,科学的评价毛泽东同志和毛泽东思想,做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建设上来,实施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开创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创立了邓小平理论,从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到党的十六大,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国内外政治**,经济风险等严峻考验面前,紧紧依靠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基本路线不动摇,捍卫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开创了全面改革开放的新局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中书记的党中央,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顺应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继续发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精神,坚持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着力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中坚定不移的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继续推向前进。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特征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和开放的理论体系,这个重要理论概括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理论体系,其不断发展的根本原因就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我们党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现当代中国基本国情和时代特征得出的科学结论。而我国的实际情况在不断变化,时代在不断变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在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形成的理论成果和创新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结果。都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范畴。这就要求我们不断的探求和发现规律,形成新的观点,的出新的结论,创造出新的理论,把中国特色会主义理论体系持续不断的向前推进,同时我们还要看到,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对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逐步探索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形成的新思路,新观点,新经验必然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断向前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一个完全开放的理论体系,当今世界已经进入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各国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我们不可能封闭起来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而必须以开放的态度对待外部世界,在世界各国的密切联系和频繁发展中发展自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总结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同时吸收和借鉴全人类文明成果才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今后随着我国全面融入经济全球化的过程,我们与世界各国的关系会变得越来越密切,中国特色为社会主义事业必将具有更加开放的性质,建立在这种基础上的中国特色会理论体系也将具有更加开放的特点。

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的发展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对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我们党要带领人民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就必须倍加珍惜、长期坚持和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只要坚持和发展这个理论体系,才能引导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定不移的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伟大旗帜和正确道路来坚持,作为共同理想来追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以中国特色社会理论体系为指导,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色会新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下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深化了对三大规律的认识(摘录...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深化了对三大规律的认识(摘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