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论对侦查学三大基本原理的认识
浅论对侦查学三大基本原理的认识
摘要:
近代侦查学是最初的发源地在欧洲,由法医学、毒物学等分支学科先后创立发展起来,在1892年由奥地利人汉斯·格罗斯加以概括总结创立的一门独立的学科。侦查学的基本原理由物质交换原理、因果关系原理和同一认定原理三大块共同组成,然而三大原理之间的关系是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包含的,正是三大原理这样的有机结合组成了侦查学理论的基础。
正文:
认识侦查学三大基本原理,首先要了解侦查学这门学科的诞生和发展。近代侦查学的诞生地是欧洲。在系统的侦查学产生前的几十年间,它的一些分支学科先后创立发展起来。首先发展起来的事法医学和毒物学。法医学、毒物学、笔迹学、“人体测量学”、指纹学等分支学科的创立和发展,为侦查学的诞生作了实践上和理论上的准备。1892年,奥地利人汉斯·格罗斯将前辈和自己在同刑事犯罪斗争中取得的经验加以总结概括,写成《犯罪侦查》一书,书中第一次使用了“犯罪侦查学”这一术语,第一次提出了较为完整的侦查学体系。因此格罗斯成为近代侦查学的奠基人,《犯罪侦查》的问世也成为近代侦查学诞生的标志。在我国,侦查学尚属一门年轻的学科。侦查学真正成为一门具有中国特色的学科,还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侦查学在新中国的发展主要经历了萌芽时期、创建时期、停滞时期、确立和发展时期。1978年我国侦查学已基本上形成理论体系,从此我国社会主义的侦查学开始确立,并不断发展和完善。
侦查原理是在实践的基础上总结概括侦查活动领域的一半规律和特点而形成系统化的理性认识学科体系的最高层次。其中侦查学的三大原理是侦查学的基础部分,它分别由物质交换原理、因果关系原理和同一认定原理有机结合组成,三者之间是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包含的关系。
物质交换原理是由法国侦查学家、法庭科学家埃德蒙·洛卡德于20世纪初提出。其基本含义是:当两个物体的表面在运动中相互接触的时候,总会发生微量物质的转换,即一个物体表面上的微量物质会转移到另外一个物体的表面上。首先将现代科学方法、科学精神引入侦查实践的是法国人阿方斯·贝蒂隆,他于1882年发明了人体测量法。他将其父亲的一些人类学知识和方法应用于对罪犯某些骨骼部位的科学测量,用骨骼长度对罪犯进行个体化,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贝蒂隆的创举,在某种意义上引领了一个新的时代方向,即侦查走向科学化的时代,故后人称他为侦查学之父。该理论传入我国后,学术界逐步形成了一些共识。我国学术界一般认为,物质交换原理表明犯罪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物质交换的过程,作案人作为一个物质实体在实施犯罪的过程中总是跟各种各样的物质实体发生接触和交换。因此犯罪案件中物质交换是广泛存在的,是犯罪行为的共生体。物质交换的发生时有条件的:
一、有相互交换的物体;
二、有外力的作用;
三、两个物质实体紧密接触;
四、使原有的物体状态发生变化。物质交换的基本形式有:
一、有形物体互换;
二、无形物体互换;
三、能量交换。
1994年8月18日,商丘市河南省第三毛纺厂绒线分厂财务科主管会计发现财务室门上亮窗被撬,室内一片狼藉,办公桌被撬开,20余万巨款被盗,于是立即报案。商丘市公安局迅速组织刑侦人员赶到现场。技术人员通过勘验发现,在大楼西侧围墙内有一铁桶,桶口
及围墙内外侧皆有蹬踏痕迹。一楼北口有一双扇铁门,该门夜间用铁锁锁闭,进门后为一大厅,大厅西南角为女厕所,该厕所平时没用,门用铁丝缠住,现在厕所门呈敞开状,门口地面上有一长28厘米的铁丝,厕所西墙钢窗右下角窗扇第二根横向扁铁北向内撬弯,窗台上有蹬踏痕迹。技术人员还在两张靠墙的办公桌上及门头亮窗上分别发现并提取了4枚指印和2枚掌印,根据手印所处位置形态及分布情况,可以确定掌印为作案人所留。根据勘察结果,指挥人员针对现场提取有价值的手印,特别是左手食指清晰完整这一情况,要在排查时对每个访问对象都要形成访问笔录,并借在笔录上的签名按指印的机会密取其左手食指指印。侦查人员经过严密排查和比对指纹,最终确认和现场的手印为同一人左手食指所留指印,确认重大犯罪嫌疑人,并迅速展开抓捕,案件在案发后第7天成功告破。
此案例很好地体现了侦查学的物质交换原理,由于作案者在作案过程中多次借助现场物品,从而便有了物质交换发生的条件,进而有了各种形式的物质交换的发生,例如铁桶的形变,窗台的蹬踏痕迹和窗架上的掌印,刑侦人员正正是利用了物质交换原理实现了案件的迅速告破。由此可以看出物质交换原理在侦查中的意义:
一、物质交换原理是实施现场勘察的理论基础;
二、物质交换原理是发现和利用微量物证的理论依据;
三、物质交换原理是进行科学技术鉴定的理论依据;
四、物质交换原理是采取正茬对策的理论依据。
因果关系原理是解释形式案件中普遍联系失误的先后相继、彼此制约的规律。引起一定结果的现象叫原因;由于原因的作用而必然引起的现象叫结果。刑事案件中的因果关系有以下两个特征:
一、原因和结果这种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式因果关系的本质特征。侦查中的因果关系所要研究的是引起犯罪结果的内在的、直接的、本质的原因。
二、原因和结果在时间上的先后相继是因果关系的外部特征。原因在前,结果在后,所以因果关系式确定的。刑事案件因果关系具有复杂性,其主要表现在:
一、一果多因,即在刑事案件中,一种结果往往不只是一种原因所引起的;
二、一因多果,即同一原因,产生不同的结果;
三、因果位置的“互换性”,即刑事案件中的原因和结果是经常变换位置的;
四、刑事案件因果关系的复杂性还表现在原因的隐蔽性上。刑事案件中主要的因果关系有:
一、犯罪动机与犯罪目的的因果关系;
二、犯罪动机与犯罪行为的因果关系;
三、犯罪行为与现场痕迹的因果关系;
四、犯罪行为与感觉等反映形象的因果关系;
五、犯罪技能与犯罪方式之间的因果关系;
六、犯罪行为与犯罪结果的因果关系;
七、犯罪结果与犯罪后行为的因果关系;
八、作案人的反常心理与反常言行的因果关系。
1997年12月13日一早,周口市中州城市信用社保卫股副股长李德军发现金库被盗,遂打电话报案。李称当日早上7时,他和保卫股股长、工作人员打开金库,发现现金袋少了4个,就打110报警。调查发现金库门丝毫无损,仅仅在备用门上有一点新鲜擦痕,发现一枚不清晰的手印和一个看似脚印的模糊痕迹。勘察结果表明作案人是先打开枪库门,然后打开备用门进入现场的,表明作案人又钥匙在手,对现场情况非常熟悉,早有准备。于是侦查人员首先重点调查保卫股长,并从中发现几个疑点。但在随后的侦查工作中发现保卫股长身上的几疑点均为偶然现象,案件侦破工作陷入僵局。此时有人报告李德军在被监视期间烧了一双袜子,而现场的模糊痕迹刚好是人穿着袜子留下的。于是技术人员重点对现场的痕迹进行检验,发现其为平板脚足印,通过此线索进行比对和排查,迅速确定了犯罪嫌疑人确系保卫股副股长李德军。在审讯室李德军交代了其作案经过:李德军进入信用社工作后得到重用和信任,但一直梦想一夜暴富。一天李德军偶然发现枪库留下一串金库备用钥匙,于是藏了起来。1997年12月12日晚保卫股股长一反常态,不到11时就回家睡觉了,李终于抓到了机会,在次日凌晨1时潜入金库盗走4袋现金。第二天一早,他破天荒地一早回到信用社,还在操场上打了一会篮球,以便迷惑他人,等到其他人到齐后又殷勤打开金库检查,并惊叫
“现金被盗”,抢先报警。
此案例中多出都正正体现了因果关系原理。如正因为作案人作案前一直梦想一夜暴富这样的动机,便必然导致了作案人监守自盗的犯罪结果,体现了犯罪动机与犯罪目的的因果关系;正因为作案人作案得手后兴奋心虚,所以便有了作案后一反常态献殷勤,偷偷烧毁留下痕迹的袜子这些行为。由此可见因果关系在侦查中的意义:
一、因果关系原理是预防犯罪和控制犯罪的重要依据;
二、因果关系式侦查破案的重要前提;
三、因果关系原理是推动侦查活动向前发展的动力;
四、因果关系原理是提高侦查自觉性的必要条件。
同一认定原理是侦查学和物证技术学的一个专门术语,它是指在犯罪侦查过程中,具有专门知识的人或了解客体特征的人,通过比较前后出现的客体特征而对这些客体的同一性的问题所作出的判断。同一认定首先要准确把握“同一”的含义。同一认定既要考虑事物自身的差异和变化,也要考虑此物与彼物的差异和变化。其次,同一认定客体必须在人们的认识过程中出现过两次或更多次。第一次出现的客体往往是侦查工作所要查找的客体,第二次出现的客体往往是侦查工作所要审查的客体。同一认定的分类主要有两种:
一、根据同一认定的主题是否为鉴定人,可将同一认定分为鉴定型同一认定和非鉴定型同一认定。鉴定型指由公安机关专门技术人员等具有专门知识的专业人员对案件中的各种物件进行同一性鉴定;非鉴定型同一认定则由被寻找客体物和人的外表特征有所了解的目击人及被害人等在侦查人员的组织和支持下进行的同一认定。
二、根据同一认定的对象的不同,可以将同一认定分为人身同一认定、物体同一认定、场所同一认定和事件同一认定。
三、根据同一认定的依据为标准,可以将同一认定分为根据客体的形象特征进行的同一认定、根据客体的运动习惯进行的同一认定等。
四、根据同一认定的结论,可以将同一认定分为肯定性同一认定和否定性同一认定。同一认定是有条件的:一,客体有特殊性,在同一认定过程中要尊重客体事物的特殊性;
二、客体具有相对稳定性,在同一认定的过程中还要抓住客体事物的相对稳定性;
三、客体特征具有反应性,在同一认定的过程中要懂得利用客体特征的反应性。
1995年7月25日上午9时,开封市包公湖西坑、中坑分别发现人体尸块,其中肚皮一块,左大腿一支和部分肠胃。侦查人员迅速提取现场有价值物证,如:划线原料左的枕芯,被害人的血型等,并继续组织寻找其他尸块。7月28日凌晨,市民报案再次发现人体尸块,警法医鉴定与被害人为同一人体。经过秘密侦查与排查,警方确认犯罪嫌疑人为被害人之妻,并让其子对提取的证物进行辨认,其子马上认出了枕芯是自家之物,同时技术人员对在其妻子家中发现的血迹进行比对,确认出自死者。在铁证如山的情况下其妻终于交代了犯罪事实。
此案例中侦查人员对尸块的比对确认和对犯罪现场血迹的鉴定正正体现了鉴定型同一认定,而让其子对提取证物进行辨认并认出枕芯来源则为非鉴定型同一认定。由此可见同一认定原理在侦查中的重要性:
一、同一认定贯穿于各种侦查措施和侦查手段之中;
二、同一认定是刑事司法证明活动的核心内容。
以上三个例子正正体现了三大基本原理的相互独立性,即三大原理之间互不依存也互不干扰;但在各案例中可以看到,在一个案子中往往不仅仅体现一个原理,如在案例一中也能体现出因果关系原理、同一认定原理;在案例二中同样也能找到物质交换原理、同一认定原理的体现,同样地案例三也是如此。因此在实际侦查工作中三大原理往往也是相互包含同时存在的。所以说,我认为,侦查学和侦查的实践活动中是由物质交换原理、因果关系原理和同一认定原理有机结合组成,三者之间是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包含的关系。
参考文献:
翟丰 刘瑞榕 《侦查学总论》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张爱钦 邹荣合 《刑事案件侦破新鉴》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范俊军 《探案启示录》 警官教育出版社
周应德 《犯罪侦查学概论》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许细燕 林雄业 《刑侦典型案例评析》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第二篇:谈对侦查工作的认识
谈对侦查工作的认识
摘要
犯罪是一种极其复杂的社会现象,罪犯作案后又往往采用多种手段来掩盖真相,逃避制裁。如果没有强有力的侦查活动,就不可能准确、及时地揭露和打击犯罪。这里的侦查是指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在办理案件过程中,依照法律进行的专门调查工作和有关的强制性措施。关键字 侦查 犯罪 破案 意义
一、侦查的意义:
(一)侦查是同犯罪做斗争的重要手段。如果不进行侦查活动,就不能将犯罪分子绳之以法,那会对社会带来更大的危害。
(二)侦查是提起公诉和审判的基础。侦查作为刑事诉讼的一个重要阶段。虽然刑事诉讼活动是从立案开始的,但是全面收集证据、揭露和证实犯罪等实质性活动却是从侦查阶段才开始的,侦查工作进行得如何,对案件能否得到正确、合法、及时的处理,有着直接的影响。
(三)侦查是预防犯罪的重要措施,有助于促进社会稳定。通过侦查活动,不仅能够查明已经发生的犯罪事实,还可以发现可能发生犯罪的隐患和漏洞,发现社会治安管理和社会上各机关、单位内部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并且通过侦查活动还可以教育群众、强化群众的法治观念,提高守法的自觉性,提高同犯罪做斗争的积极性。
在“东北二王”案件中,公安机关在侦查王宗纬的子弹及手榴弹来源时,发现是王宗纬在部队服役时利用军队里面的管理漏洞从部队里面偷到了大量的子弹、手榴弹跟手枪。后来公安部对全国各地发出的悬赏通告的送达一事慢即看出了当时整个的公安系统的构造还不完善,虽然是有了一个框架,但是通知、传达工作上的效率十分低下,各地公安机关无法在短时间内形成一张强有力的抓捕网,以致于“二王”能屡次从公安机关的眼皮底子下溜走。所幸公安机关在“二王”案件后,加强了全国公安机关的密切联系,建立了全国公安联网,以及全国统一的公安报案系统。有效打击“东北二王”案件,也给全国人民吃了一颗定心丸。从本案即可看出侦查工作对破案、发现公安机关管理漏洞、教育群众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二、侦查手段
从案件刑事侦查过程中,一系列刑事侦查手段的应用,越是先进的手段,越能为案件的侦破提供更大的帮助。
刑事侦查手段的作用在于:
首先,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一方面为公安机关侦查破案提供了有力武器,另一方面也被犯罪嫌疑人所利用。犯罪嫌疑人往往借助高科技手段,提高自身的犯罪能力及反侦查能力。智能化、高科技化犯罪现象越来越突出。因此我们的侦查人员在侦查过程中应从客观出发,对案件进行全面的侦查。
其次,大科技投入,提高科学取证能力。人类社会已经进入“科学证据”时代,面对新形势,侦查部门必须更新观念,积极学习和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增强主动运用科学证据和科学手段办案的意识,不断提高刑事侦查活动的科技含量。这几个方面可见侦查在维系社会稳定、惩罚违法犯罪上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它是同犯罪做斗争的重要手段。犯罪是一种极其复杂的社会现象,罪犯作案后又往往采用多种手段来掩盖真相,逃避制裁。如果没有强有力的侦查活动,就不可能准确、及时地揭露和打击犯罪。它是提起公诉和审判的基础,侦查作为刑事诉讼的一个重要阶段,是公安机关、检察机关和人民法院进行刑事诉讼的第一道“工序”。
“严打”非常时期的非常手段
“严打”毋庸置疑是一场决策层主导的一场司法“运动”,全国各地出于政治惯性,开始层层分解严打任务,甚至精确到某单位有百分之几的人必须列为严打范围,据说有一个500多人的工厂,接到的严打指标是30人。为了完成任务,厂里甚至把在厕所写脏话的人都抓起来了。实在没得抓了,就把一个中学时偷过同学十几块钱的工人抓起来凑数,结果这人被判了两年徒刑。在严打中,公检法系统的权力过大,其专政工具的面目得到张扬,在迅速肃清社会风气的同时,也开了司法机关在运动式集中执法中重结果正义、轻程序正义,肆意践踏公民权利的恶例。
在“严打”期间,一切从重从快,人权,法治在那段期间都受到了严重的践踏。在法治都不能得到保证的情况下,所谓侦查、审查起诉、审判等一切刑事案件的处理环节都只是走一下过场而已,国家需要的只是一个指标而已了。
第三篇:对职务犯罪实行侦查一体化的探讨认识
职务犯罪侦查一体化来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既是检察机关法律监督由“软”变“硬”的需要,也是实现侦查队伍专业化,加强职务犯罪侦查能力的必由之路。
近年来,各级检察机关大胆探索,运用侦查一体化机制,查办了一大批有影响、重大复杂的职务犯罪案件,为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和推进党风廉政建设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但是,职务犯罪侦查一体
化从提出之日起,就伴随着很大的争议,因此,仍然有必要对此进一步探讨,以便对侦查一体化有更加清醒的认识。
—、职务犯罪侦查—体化首先是个实践问题
笔者所倡导的职务犯罪侦查一体化是指在检察长的领导下,发挥检察机关上下级领导体制优势,以侦查指挥中心为中枢,以交办、督办、提办、参办等为途径,对重大职务犯罪侦查行为统一组织指挥,侦查信息统一管理,侦查力量统一调配,侦查装备统一保障的工作机制。
从职务犯罪侦查一体化的形成和发展来看,它是职务犯罪侦查成功经验的总结,也是职务犯罪侦查实践的迫切需要,它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从根本上说,侦查一体化是工作模式或者说侦查运行机制。
(一)职务犯罪侦查一体化是职务犯罪侦查成功经验的总结
检察机关恢复重建以来,为整合侦查资源,排除干扰和阻力,各地在职务犯罪侦查中对侦查一体化工作方式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以1999年最高人民检察院制定的《关于检察机关反贪污贿赂工作若干问题的决定》(以下称《决定》)为标志,检察机关开始认真总结实践侦查一体化。《决定》要求强化上级检察院对下级检察院反贪污贿赂工作的领导,建立健全侦查指挥体系,逐步形成上下一体、信息畅通、指挥有力、协调高效的侦查工作运行机制。2000年,最高人民检察院分别在《检察改革三年实施意见》和《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设立侦查指挥中心的方案》中进一步明确建立指挥中心,强化对职务犯罪侦查工作的统一领导和指挥,健全指挥协调和侦查协作机制;2002年6月全国检察机关职务犯罪侦查工作会议上,最高人民检察院研究部署侦查一体化,在认真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明确提出“职务犯罪侦查工作要向执法规范化、队伍专业化、装备现代化和机制一体化方向发展”,并先后下发《关于查办重大复杂职务犯罪案件工作的规定》和《人民检察院职务犯罪大案要案侦查指挥中心暂行规定》两个规范性文件,提出“应建立上下一体,指挥有力,协调高效的查办重大复杂案件的工作运行机制”。2006年9月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健全职务犯罪侦查工作一体化机制的若干规定》,在对多年来检察机关探索侦查一体化经验进行全面总结的基础上,又对进一步健全侦查一体化机制提出了明确要求。
(二)职务犯罪侦查一体化是职务犯罪侦查实践的迫切需要
职务犯罪侦查一体化来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职务犯罪侦查一体化既是检察机关法律监督由“软”变“硬”的需要,也是实现侦查队伍专业化,加强职务犯罪侦查能力的必由之路。惩治职务犯罪,规制和监督国家公职人员依法正确履行职责,促进依法行政,公正司法,是检察机关实施法律监督的重要内容和基本途径。当前检察机关职务犯罪侦查中不敢监督、不愿监督、不会监督的现象还一定程度存在,作为法律监督重要支撑的查办职务犯罪工作还有些偏软的问题。只有认真查处职务犯罪特别是执法不严、司法不公背后的职务犯罪问题,才能使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由“软”变“硬”。而职务犯罪最鲜明的特点有两个:一是主体特定,就是国家工作人员或者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二是行为特殊,就是“悖职性”,这就必然导致职务犯罪发现难、查证难、处理难、干扰阻力大,也就决定了职务犯罪侦查的复杂性、艰巨性,必然要求检察机关形成上下一体、指挥有力、能够有效克服阻力的侦查工作机制。而且,职务犯罪日益显现出群体性窝案串案突出,跨地区、跨领域作案突出,各类职务犯罪相互交织,隐蔽性、复杂性、智能性犯罪突出等特点,单兵作战办案模式和机制难以适应新形势下工作要求,而职务犯罪侦查一体化适应职务犯罪新的特点、趋势的需要,是整合检察机关的侦查力量和资源配置,强化侦查能力的有力措施,无疑对于强化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职能的地位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职务犯罪侦查一体化是强化依法独立办案能力的需要,是实现侦查队伍专业化,加强职务犯罪侦查能力的必由之路。随着我国法治化进程的推进和职务犯罪形势的变化,对侦查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提高队伍的侦查能力和专业化建设迫在眉睫。但由于检察机关侦查队伍、科技含量、保障水平先天不足,历史欠账较多,加之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不平衡,地区之间差异很大,依靠单个基层院自己的能力、在自己的区域内投入人力、财力、物力,查办为数不多的犯罪,难以适应职务犯罪侦查工作创新发展的需要,因此,实行职务犯罪侦查一体化,整合力量,跨区域作战,合理配置资源,加强侦查专业化建设,势在必行。
二、职务犯罪侦查—体化是检察—体化在职务犯罪侦查工作中的实现方式
侦查一体化是检察机关领导体制和检察一体化原则在职务犯罪侦查工作中的内在要求和具体体现。在职务犯罪侦查工作中,只有实行侦查一体化机制,切实强化上下领导,加强横向配合,才能真正实现检察一体化。
(一)职务犯罪侦查一体化的法律依据是宪法和法律关于检察工作基本原则的规定
职务犯罪侦查一体化是在现行法律规定框架内进行的探索,符合法律规定。我国宪法和人民检察院组织法规定:“最高人民检察院领导各级人民检察院和专门人民检察院的工作,上级人民检察院领导下级人民检察院的工作。”职务犯罪侦查一体化是上级检察院依据宪法和法律的规定,行使领导权在侦查工作中的具体体现,其重要目的就是上级检察机关运用领导、指挥和协调的职能保障检察侦查权力的一体运作,是对检察一体化领导体制的健全和完善。另外,《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也规定:“上级人民检察院在必要的时候,可以直接侦查或组织、指挥、参与侦查下级人民检察院管辖的案件,也可以将本院管辖的案件交由下级人民检察院侦查;下级人民检察院认为案情重大、复杂,需要由上级人民检察院侦查的案件,可以请求移送上级人民检察院侦查。”检察机关侦查一体化也符合上述原则要求。
(二)建立侦查一体化机制符合检察一体化原则,是检察一体化的具体体现
作为检察组织原则,检察一体化有两层基本含义:对外是指检察独立,即检察机关依法独立行使检察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对内是指业务一体,即检察机关下级服从上级,统一行使检察权。而狭义的检察一体化仅指业务一体,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上命下从的领导关系,包括检察官服从检察长,下级检察机关服从上级检察机关的领导;二是纵向或横向检察权的行使,也就是说检察官一般在其管辖区域内执行职务,但如有必要也可在辖区外执行职务;上级检察官有权亲自处理属于下属检察官承办的案件和事项,同时上级检察官有权将下属检察官承办的案件和事项转交其他下属检察官承办。检察机关的职务犯罪侦查权的行使要求步调一致,下级服从上级,特别是整体作战时尤其必须遵从这一原则。因此,侦查一体化符合检察一体化的原则,作为一种工作运行机制是检察一体化实现的直接和现实途径。
三、实现职务犯罪侦查—体化的着力点
实现职务犯罪侦查一体化,不同层面有其各自的着力点。
(一)犯罪信息统一管理,着力实现实时化。当前职务犯罪侦查工作中,犯罪信息的收集和管理是个薄弱环节,存在各自为战、消息封闭、传递缓慢甚至压案不查等问题,因此必须着力实现犯罪信息收集的实时化,对案件线索实行分级统一管理和备案制度,建立信息数据库,对接社会公共以及专业信息库,依托实时网络体系,使各作战单位和力量具有共享犯罪情势和侦查态势能力,以信息优势、决策优势达成“全谱优势”,使一体化侦查的各个信息节点,能够实时获得相同的犯罪和侦查信息,实现快速实时管理。
(二)侦查行动统一指挥,着力实现侦查矢量递增和凝聚。侦查一体化依托指挥中心,建立完善的指挥体系,通过在辖区内组织侦查力量统一专项行动,对重大疑难案件实施专案侦查以及交办、参办、督办、提办等方式指挥协调侦查工作,提高决策速度,加快侦查节奏,缩短“发现—决策—查办”周期,使侦查能量同步快速释放,使战斗力在单位时间内释放出更大的能量,重点解决侦查矢量性纵向逐级递减或横向逐格分散问题。
(三)侦查力量统一调配,着力实现结构立体化。实现侦查力量结构立体化,即上下一体,侦查力量实行“双重领导”,侦查队伍在接受本级院领导的同时,还接受上级侦查部门在业务上的领导和指挥;由上下多级检察院的侦查人员组成侦查力量查办案件;成建制抽调辖区内办案力量统一使用等等,以保证侦查工作流畅、高效。
(四)侦查资源统一调配,着力实现优化组合。要放眼未来,立足当前,整合现有侦查技术装备资源,加快科技强侦步伐,对侦查装备分级建设,优化组合,统一使用,通过编成化组织,形成大侦查保障格局,实现侦查资源保障的整体性,顺利实现侦查目的。
第四篇:从党的三大优良作风谈对党的认识
作为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党风建设是廉政建设的基础和保证。正如邓小平同志指出的:为了促进社会风气的进步,首先必须搞好党风。端正党风是端正社会风气的关键。惩治腐败讲过多少次,为什么成效不大,原因可能在党内。关键是共产党内部要搞好。我们党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形成了一整套优良作风。毛泽东同志把它们概括为三大作风:一是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二是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三是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作风。这是我们党区别于其它任何政党的三个显著标志,也是我们加强党风建设的主要内容。
一、坚持和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江泽民同志深刻地指出:“学习理论,武装头脑,要努力在掌握理论的科学体系上下功夫,在掌握基本原理及精神实质上下功夫,在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并用以指导实践上下功夫。要达到这些要求,全党同志必须进行长期的艰巨努力,尤其是要切实解决好理论联系实际的问题。马克思主义是从实际中来并被实践所证明了的科学理论。只有联系实际,才能真正学懂,也只有联系实际,才能真正学好。从党的历史上看,什么时候理论和实际结合得好,党的事业就蓬勃发展;反之,党的事业就遭受挫折,因此,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是个重大的政治问题”。这是对党的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对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的精辟发挥,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在中央和各级党委的领导下,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全党的工作日益深入。但是,当前在一些地方、部门仍然存在不少所谓的“两郎两蛙型”干部。“两郎”即轻视理论学习自以为是的夜郎自大型,和不能理论联系实际解决问题遇事束手无策的江郎才尽型。“两蛙”即满足现状目光短浅的井底之蛙,和躺在温水中不知水温变化直至舒服死去尚未警觉的锅中之蛙。坚持理论联系实际,首先要重视学好理论。江泽民同志指出:“有了理论上的清醒和坚定,才能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和坚定,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才能更加全面和自觉,才会有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成功。”有些共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不注意学习理论,放松了世界观的改造,常以工作忙等为借口不注意学习理论,久而久之,就会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迷失方向,甚至蜕化变质。只有通过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才能坚定社会主义的政治方向和政治立场,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掌握观察事物的科学方法,增强明辨是非的能力,提高运用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解决实际问题的水平,保证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健康发展。其次,学习理论一定要联系实际。
(一)是要联系党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力求认识和把握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二)是要联系中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
(三)是联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围绕十六大提出的各项任务,解决好如何在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落实这些任务的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是联系国际国内的形势,提高对形势的洞察力和判断力,增强政治的坚定性和敏锐性,牢牢把握大局,辨别是非,真正同党中央在思想上政治上保持高度一致。
(五)是联系改造主观世界的实际,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不断提高抵制腐败思想侵蚀的能力。
二、坚持和发扬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江泽民同志指出:“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如何,是关系到党的事业兴衰成败和党的生死存亡的一个根本政治问题。”总体来看,党的群众路线一直执行较好。但是勿庸讳言,当前在有些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身上滋长了严重的官僚主义;有些人为了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的利益乃至个人利益,而不惜损害国家和人民的全局利益;少数人以权谋私,行贿受贿,贪污腐化。所有这些都在群众中产生极坏影响。我们党始终以全心全意为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宗旨,始终认为历史归根到底是人民群众创造的,所以无论何时何地干何事我们都要坚持走群众路线。
(一)是必须保证决策和决策的执行符合人民的利益,正确处理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的关系,不能只两眼向上,看领导脸色行事。正确处理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的关系,目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的关系,坚决反对个人主义、本位主义和“一切向钱看”的思想和行为。绝不能把商品交换原则带入党内政治生活。
(三)是必须经常深入群众;现在有些领导同志深入调研只是到安排好的点上走马观花,就是一些基层同志也成了井里的油葫芦——浮在水上而未深入其中,以至于整天处在基层却对群众的所思所盼一无所知。
第五篇:对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认识与感想
对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认识与感想
这个学期,我提前选修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这门课。没学这门课之前,对马克思主义还不了解。通过课堂上的学习和课后的实践,我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有了一些初步的了解和认识。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重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纠正了人们,意识决定物质,夸大了意识对物质的能动性并绝对化的错误认识。没有正确认识到实践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的提出具有丰富而深远的现实意义。首先,它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发的统一;最后,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对待人类发展及其规律问题上,历来存在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一是唯物史观,另一种是唯心史观。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唯心史观一直处于统治地位。马克思发现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科学的解决了社会存在与社会一是的关系问题,创立了唯物史观。马克思主义认为,矛盾普遍存在于社会生活之中,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通过对这门课的学习我有些感想。首先,对物质和意识的认识,以前高估了意识的存在而忽视了物质的存在。其次,对于社会生活中的矛盾有些歪曲的认识,在生活中遇见矛盾总是可以的去刻意的回避,并不能解决矛盾。通过对这门课的学习,让我意识到,矛盾的存在并不可怕,只要我们去正确认识和面对。我们就会很好的解决矛盾。最后,认识到实践对于我们的重要性,以前总是光学习理论知识,没有把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总之通过这续期的学习让我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