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

时间:2019-05-14 05:45:4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为什么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为什么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

第一篇:为什么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

为什么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而不能搞指导思想的多元化?

胡锦涛同志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是党和人民团结一致、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的根本思想保证。”为了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继续推向前进,我们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确立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马克思主义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世界的本质和规律,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本质和规律,特别是揭示了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作为一种新的世界观,马克思主义是伴随着工人运动登上历史舞台的,这是工人阶级认识到自己的历史地位、历史使命而成为一个有觉悟的阶级的标志。马克思主义是体现人民的根本利益和意志、指引人民争取解放、建设幸福生活的科学理论。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指导地位,不是个别人也不是一个党的主观意志决定的,而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鸦片战争以后,我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无数志士仁人前仆后继,上下求索,寻找救国救民的真理。各种思潮,如改良主义、社会达尔文主义、唯意志论、无政府主义、实用主义、民粹主义、工团主义、民主社会主义等,都先后在我国流行过、尝试过,但它们都失败了,成了历史上来去匆匆的过客。只有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深深扎根,引领中华民族走上了光明之路。包括毛泽东、邓小平在内的我们党的许多早期革命家,最初并不是马克思主义者,而是真诚的爱国主义者。目睹国难当头、民不聊生的惨状,在他们头脑中首先产生的是救国救民的意识。他们接触、研究过各种各样的主义,最后认定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够救中国。各民主党派、无党派的许多进步人士,他们之所以能同我们党肝胆相照、精诚合作,就是因为他们有与我们党相近甚至相同的救国救民的思想起点,他们也是经过复杂的探索过程以后才信服马克思主义的。正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的统治,建立了新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纠正了“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实现了拨乱反正和工作重点的战略转移,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的伟大成就。我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充分证明,没有马克思主义,就没有新中国;没有马克思主义及其在中国的新发展,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否则,党和国家的事业就会因为没有正确的理论基础和思想灵魂而迷失方向,就会归于失败。

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

每一个社会都有自己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正如马克思指出的:“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1卷第98页)不仅社会主义国家,而且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统治阶级为了巩固其政治统治,都要竭力维护和发展其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这是一个客观的事实。

有人认为,当代西方国家不强调统一的指导思想,没有起主导作用的意识形态。这是不对的。资本主义的历史表明,极端个人主义始终是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核心。资本主义

社会的经济基础,是以资本主义私有制为核心的生产关系。作为这种社会关系的反映,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必然要以极端个人主义为核心内容。作为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核心,极端个人主义渗透和体现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各个领域,形成了一个无孔不入、无所不在、盘根错节、根深蒂固的价值体系。这种价值体系不仅有力维护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内部统治,而且成为资本主义在世界上推行霸权的重要工具。

作为科学的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从一开始就反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超党性”的虚伪态度,它公开申明自己是为无产阶级的解放服务的,明确宣布要把消灭一切剥削制度、最终解放全人类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纵观人类历史,尽管曾经出现过各种各样的理论、学说,但没有一种理论能与马克思主义相媲美,没有一种理论能像马克思主义那样对人类历史进程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对改变世界面貌发挥如此巨大的作用。尽管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不断遭受各种诽谤、攻击、谩骂,但马克思主义真理如燧石一样,越敲击越放出耀眼的光芒。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人民民主的政权性质,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决定了我们在意识形态领域只能以马克思主义作为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指引我们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胜利,进一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仍然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在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西方敌对势力不愿意看到我国的发展壮大,从来没有停止过对我国进行“西化”、“分化”的图谋,我们与其进行渗透与反渗透、颠覆与反颠覆的斗争将是长期的、复杂的,有时甚至是很激烈的。在严峻的国际形势下,如果我们放弃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搞指导思想的多元化,就是自陷困境、自毁长城。

指导思想多元化的实质是取消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有人认为,多元化是现代社会的重要标志,应该放弃所谓的“正统”及一元化观念;有人提出,应该消解、废除“国家意识形态”或“国家哲学”,宣布“马克思主义只是诸多学说中的一种”,马克思主义不应占主导地位;还有人把马克思主义分割为所谓科学的马克思主义和意识形态的马克思主义,认为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文化、思想方法和社会科学有它的地位”,但马克思主义不是意识形态。近来,有人把西方一些国家的民主、宪政观念鼓吹为所谓“普世价值”,主张中国应把这些“普世价值”确立为指导思想,与国际接轨,其实是与西方制度模式接轨。这些都是对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挑战。

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有多少种所有制、有多少个阶级,就有多少种反映这些所有制和阶级利益的意识形态。从这个意义上说,意识形态不可能只有一种,而是多种,不是单数,而是复数。但是,这是就人类历史长河和世界范围而言的,具体到一个国家的一定时期来说,尽管也可能存在多种意识形态,但各意识形态的地位并不是平等的。在任何社会,有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就有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关系。在阶级社会,一定的物质关系表现为一定的阶级关系,而阶级之间的关系又决定着阶级之间的思想关系。因此,总是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占据主导地位。用意识形态的“复数性存在”来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并没有什么理论根据。

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并不是只有一种文明、一种社会制度、一种发展模式、一种价值观念;每一个民族、国家的文化也是多样的。孟子说过:“夫物之不齐,物之性也。”不齐、多样是事物充满活力的表现和动力。从根本意义上说,文化的多样性是由人的文化需要的多样性决定的,不仅人与人的需要不同,而且每一个人的需求也是多样的。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方面的文化需求当然就需要多种多样的文化形态。党中央提出的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的重大任务,也正是为建设一种能够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多样文化需求的多样文化。但是,各种各样的文化并不是平分秋色的,必然有主有次,必然是主旋律与多样化的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主旋律,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就是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

力量,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有了这个主旋律,就能保证我国文化的社会主义性质,保证我国文化始终沿着进步的方向前进;有了这个主旋律,才能保证文化的多样化,满足人民群众多方面的文化需求;有了这个主旋律,即使意识形态领域出现一些杂音和噪音,我们也可以掌握主动权,做到“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看来,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与发展丰富多彩的文化、与社会思潮的多样化并不矛盾,不仅不矛盾,而且根本一致。这就要求我们妥善处理好指导思想一元化与社会思想意识多样化的关系。列宁说:“哲学史和社会科学史都十分清楚地表明:马克思主义同„宗派主义‟毫无相似之处,它绝不是离开世界文明发展大道而产生的一种故步自封、僵化不变的学说。”(《列宁选集》第3版第2卷第309页)由此可见,处理好指导思想一元化与社会思想意识多样化的关系,不仅可以防止思想僵化,而且可以防止各种腐朽和错误思潮的泛滥,从而在思想文化领域真正形成一种既有统一意志又生动活泼的和谐局面。

指导思想多元化论者的一个主要观点,就是认为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会妨碍发展民主。这是极其荒谬的。事实上,马克思主义者从来都是民主的积极倡导者和真诚的实践者。我们党始终把追求人民民主作为革命和建设的一个重要的政治目标。民主从来都是具体的、相对的,而不是抽象的、绝对的,总是与一定阶级的思想、一定国家的制度相联系。抽掉民主的社会内容特别是阶级内容而当作抽象的信条,是剥夺大多数人的民主、实行少数人特权的政治势力惯常玩弄的思想游戏。马克思主义强调的是多数人的民主,而不是少数人的民主。马克思主义关于民主的理论,揭示了民主建设的规律,代表了广大人民的民主愿望,为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建设指明了方向。那种不要以马克思主义指导的民主,不要党的领导的民主,决不是广大人民群众真正需要的民主,因为那样的民主,最终必然要导致社会主义制度的解体。而社会主义制度一旦解体,广大人民群众的民主权利及其他一切权利都将付诸东流。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当前,我国改革发展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这对意识形态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实践表明,形势越是复杂,社会越是多样化,就越需要在根本问题上统一思想、凝聚共识。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动摇,必须搞清楚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问题。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不断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动力。我们坚持的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只有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才能真正发挥马克思主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巨大作用。这就要求我们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和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就是运用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民族语言来阐述马克思主义理论,揭示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本质和规律,使之成为具有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统一的。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只有在与实践的结合中、在指导实践发展的同时而又不断发展自身中,才能真正实现。对我们这样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来说,马克思主义一定不能丢,永远不能丢,丢了就失去党魂、丧失根本,但这绝不是要我们死抱着马克思主义的片言只语或个别结论不放。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一定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教条主义地对待马克思主义,离开本国实际和时代发展来谈坚持马克思主义,到头来必然要葬送马克思主义。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动摇,必须始终坚持重在建设,妥善处理意识形态领域的问题。要旗帜鲜明地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不动摇,不能缺位、不能含糊,有力抵制各种错误思想的影响。同时要坚持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努力在多元中立主导、在多样中

谋共识,在最大限度扩大共识上取得最佳社会效果。正确区分学术问题、思想认识问题和政治问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在什么范围发生就在什么范围解决,无论处理什么问题,都要有利于维护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要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自觉从政治上观察和处理问题,密切关注社会思想动态和文化发展趋势,着力提高驾驭意识形态复杂局面、引导社会思潮的能力,提高建设大众媒体、引导社会舆论的能力。

胡锦涛同志强调:“马克思主义只有同本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紧密结合,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才能更好发挥指导实践的作用。”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我们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在当代中国,坚持科学发展观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就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完全可以肯定,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只要我们在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中,既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原则,又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马克思主义就能在中国大地上焕发出更加蓬勃的生机与活力,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就会坚如磐石,任何力量都不能把它动摇!

第二篇:中国为什么选择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

中国为什么选择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的执政党。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其中马克思列宁主义是我们党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

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的形成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其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主要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

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我们的指导思想,是由其科学性、真理性决定的。马克思主义是关于自然、社会以及人类思维发展最一般规律的科学,是一个彻底而严整的科学理论体系,饱含着极为丰富的内容,几乎涵盖了全部社会科学的研究领域。马克思主义是人类历史一切优秀思想文化继承和发展,是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它的基本原理是正确的,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我们的指导思想,是因为其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一种思想、一种理论是否具有广泛的价值合理性,要看它所追求的是多数人的利益还是少数人的利益。马克思主义要实现的目标,就是用自由人的联合体代替阶级对立的社会,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因此它是绝大多数人参与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运动。这正是共产党人的价值观,它的核心是全体人民的利益。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我们的指导思想,是历史的必然选择。中国近代以来160多年的历史证明,只有马克思主义能够救中国。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在此基础上创立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从而引导中国革命取得了彻底胜利,进而在中国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制度。

马克思主义产生以来,人类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制度的科学剖析,对未来社会制度的科学预测,至今仍鼓舞和指导着共产党人为社会进步和人类幸福而不懈奋斗。进入21世纪,我们仍要以马克思主义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走中国人民自愿选择的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将取得最终的胜利。

第三篇: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

社会形态更替:(三个阶段)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辩证特征:1.社会形态的更替的更替是以人类社会实践为基础的客观决定性和主体选择性的统一;2.社会发展的道路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3.社会历史进程是渐进性和跨越性的统一。

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1.生产力对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决定性影响2.生产力标准:是否有利于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是否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作为评价一切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完全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在于我们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广义上理解的马克思主义。包括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思想理论,也包括经列宁对其继承和发展,推进到新的阶段,并由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进一步丰富发展,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狭义,马恩创立基本理论和观点构成思想体系。广义,不仅指马恩创立基本理论、观点和学说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发展,即实践中不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诞生19世纪40年代于欧洲,以《共产党宣言》的发表为标志。

马克思主义哲学为认识历史和时代问题提供了一种崭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原则。政治经济学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运行机制和发展规律的深刻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和它被社会主义必然代替的历史命运。科学社会主义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论两大发现基础上,阐明由资本主义转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客观规律,阐明无产阶级彻底解放历史使命,使空想成为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立场,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目标,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理论品格,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社会理想,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

在实践基础上科学和革命性高度统一,是马主本质特征,马主强大生命力根源。重要性:1.马主永远是认识和改造世界思想武器;2.马主是推进人全面发展的科学指导;3.在理论实践结合中学习运用马主(以科学态度对待马主、要全在面准确上下功夫、与对重大社会实际问题思考结合、要与自己的思想实际结合起来)。

哲学第一基本问题:物质意识何为世界本源,谁是第一性。唯物主义:古代朴素、近代形而上学、辩证唯物主义;唯心主义:主、客观唯心主义。哲学第二:思维和存在或物质和意识有无同一性,即人们的思维能否认识现实世界问题。可知论:物质和意识有同一性,主张世界是可认识。荀子不可知论:(休谟、康德)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世界是统一于物质的多样性世界。

物质范畴是对物质世界多样性所作的最高的哲学概括。三方面:物质是哲学范畴;物质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物质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可为人的意识所反映,具有可知性。物质范畴意义:第一,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同二元论和唯心主义一元论划清了界线。第二,确立了哲学的物质概念,克服了把物质的具体形态及其结构、属性同物质本身混为一谈的片面性和局限性。第三,它肯定物质能够为意识所反映,具有可知性,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列宁

实践,人们有目的地探索和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特征:客观现实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形式: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处理社会关系实践,科学实验。对人的决定性意义:人与动物区别开来的基础,人的自觉能动性集中表现,人的现实社会关系基础。社会生活实践性:形成人类社会关系的基础、构成了人类社会生活基本领域、实践是社会发展动力。

联系:指不同事物、现象和过程之间及其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特点:普遍性,多样性,客观性,条件性,系统性。

运动:一切事物和现象变化及过程的哲学范畴。是物质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发展:前进上升性运动。实质:新事物产生和旧事物灭亡。人类社会的永恒主题。

矛盾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作用:第一,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第二,使矛盾双方相互吸收有利于自己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促进中各自得到发展。第三,规定事物发展基本趋向,为矛盾双方相互转化提供由此达彼的桥梁。

矛盾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第一,促进了矛盾双方力量对比变化,造成双方力量发展不平衡,由此推动事物发展,并为质变作准备。第二,相互排斥促成旧矛盾统一体破裂和新矛盾统一体建立,从而使事物由旧质发展为新质。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相互关系:共性与个性的关系,第一,相互区别,不可混同。第二,相互联结,不可分割。第三,相互转化,讲究条件。

矛盾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质量互变规律揭示的是事物状态和形式变化中的对立统一关系,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的是事物发展道路与方向中的对立统一的关系.用联系观点看问题:首先,坚持联系普遍性,在事物全面联系中完整地把握事物。其次,注意联系特殊性,抓住事物内部、本质和必然联系。最后,必须摒除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用发展观点:首先,把一切事物看成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其次,树立长远观点。最后,认清事物发展总趋势是前进、上升的。

坚持对立统一规律,掌握矛盾分析方法,具体解决实际问题。一分为二地看问题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规律,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本质必然稳定的联系。根本特点,客观性。自然:自然现象固有的本质必然稳定联系。社会:人们活动表现出社会生活过程中各现象间本质必然稳定联系。区别:存在领域和作用对象不同。起作用条件和方式不同。

意识本质,人脑对客观存在反映。能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艺术活动具有选择性和创造性;意识活动对客观世界具有改造作用;意识通过对自身的反思和实践活动,能够指导、控制、改造人自身。

主观能动与客观规律性辩证统一:认识和尊重客观规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1.唯物辩证法是主观辩证法和客观辩证法的统一;2.唯物辩证法坚持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看问题;3.唯物辩证把矛盾分析方法作为把握世界的根本方法(坚持一分为

二、坚持在矛盾的统一中把握对立,对立中把握统一、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创新思维的辩证特征: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1.创新思维是理性思维与非理性思维的辩证统一;2.创新思维是求同思维与求异思维的辩证统一;3.创新思维是收敛思维与发散思维的辩证统一。

时间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为什么?如何确立?实践之所以能够成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是由真理的本性和时间的特点决定的。1.真理的本性在于主观同客观相符合。检验人的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实际上就是检验认识是否同客观相符合。2.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必须具有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对照的特征,而唯一具有这一特点的就是人们的实践活动。时间作为有目的、有意识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它是主观见于客观的东西,是沟通主观和客观的“桥梁”。

实践对认识决定性作用:第一,是认识来源。第二,是认识发展动力。实践变化发展不断给人们提出新的认识课题,推动人们进行探索和研究。也不断提供新认识工具,使人们能够不断解决认识课题,使认识不断向前发展。还改造了人主观世界,锻炼提高人认识能力。第三,是认识目的。第四,是认识的检验标准。

认识主体在实践中反映客体能动性表现:主体反映的主动性,目的性,创造性。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中通过感觉器官所获得的关于事物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的认识形式,初级阶级。理性认识是人们在感性认识基础上,通过头脑思维活动得到关于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高级阶段。辩证关系:相互依赖,渗透。

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必要性和重要性,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为什么说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意义更重大?1.他实现了从认识世界到改造世界的转变。理性认识回到实践中去,指导改造客观事实的实践活动,才能转变为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实现认识世界的根本目的。2.他实现了对理性认识的检验和发展。理性认识回到实践中去,用于指导改造客观事物的实践,才能使已经获得的理性认识中正确得到验证,错误被否定,不完善的获得进一步的补充与发展。

真理,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真理是标志主观认识同客观对象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客观性,绝对性,相对性。

真理绝对性与真理相对性关系对立统一,首先,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其次,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是辩证转化的。

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真理本性是主观和客观符合。不能用主观检验主观,用认识检验认识。客观事物本身也不可能成为检验真理标准。实践具有普遍和直接现实性优点。改造世界现实的结果

价值,作为哲学的范畴,价值是指主体和客体之间一种特定的关系,即客体以自身属性满足主体需要或主体需要被客体满足的效益关系。主体性,客观性。

真理与价值的关系: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是人类活动的两个基本原则,任何成功的实践都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的。真理与价值在实践认识活动的运

动和发展中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真理和价值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是在实践基础上达到的。

一切从实际出发要求:把客观存在事物作为观察处理问题根本出发点。注重事实从事实出发。做到实事求是。在当代中国要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出发。自由与必然是辩证统一:恩格斯:“自由不在于幻想中摆脱自然规律而独立,而在于认识这些规律,能够有计划地使自然规律为一定目的服务。无论对外部自然规律,或对支配人本身肉体存在和精神存在规律来说,都是一样”。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活动,是认识必然、争取自由过程,是不断地从必然走向自由王国。

社会基本矛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社会存在三大构成要素: 生产方式,自然环境,人口因素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映,即社会物质生活及其过程的反映,分两层次: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社会心理是直接与日常社会生活相联系一种自发、不定型的意识,如风俗、习惯。社会意识形式是反映社会存在的较自觉、定型化的意识,如艺术、道德。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决定,能动的反作用。决定表现: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前提基础,社会存在发展变化决定社会意识变革,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发展而发展。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表现:第一,各自的发展不完全相同。第二,社会意识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第三,社会意识各形式间相互制约影响渗透。第四,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统一:决定,反作用,生产关系要适合生产力状况。其矛盾你运动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两者的辩证统一,体现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经济基础是同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指一定历史阶段上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总和。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思想、观点,以及相应的制度、设施和组织的复杂体系。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辩证统一:决定产生和性质,变化发展。反作用,服务方向上保自己排异己,服务方式上对社会生活进行控制,服务效果上促进、破坏作用。

生产力对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决定性影响,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标准,就是用是否有利于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是否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作为评价一切工作的最高标准。

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直接动力。对阶级社会发展推动作用,首先,突出表现在社会形态更替质变过程中。(社会制度的根本变革)其次,还表现在同一社会形态内部发展的量变过程中,即阶级斗争推动了同一社会形态自身的发展。

社会革命是革命阶级为改变旧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而进行的政治斗争,是阶级斗争的最高表现形式。社会革命的实质是革命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用新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社会制度,解放生产力,推动社会发展。社会革命根源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社会改革在保持社会根本制度不变前提下,对社会制度的实现形式或某些环节和方面进行的变革,是社会发展中的量变或部分质变。

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作用,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论断。科学技术具有两重性 有利: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造福于人类 不利:1.由于对自然规律和人与自然关系认识不够,或缺乏对科学技术消极后果的强有力的控制手段而产生的(破坏生态平衡);2.科学技术有时表现为异己的、敌对的和统治的权力(入侵他国)人民群众: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社会成员的大多数。从事物质财富生产的体力劳动者和从事精神财富生产的脑力劳动者是人民群众主体。

唯物史观,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是马主政党的群众观点和路线的理论基础。1.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生产劳动是社会赖以生存的基础,是人们进行其他一切活动的前提。没有劳动群众进行的生产劳动,就没有不断发展变化的历史。)2.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杰出人物的所有创造性活动都不可能脱离广大群众的社会实践)3.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在阶级社会里,生产关系的变革、上层建筑的革新、整个社会制度的新旧交替,都是人民群众共同斗争的结果。)

杰出人物的历史功绩:加速作用,重大历史事件策划者和指挥者。社会变革和稳定发展理论创新者。先进生产力主要开拓者。国家建设和民族振兴领导者。

以人为本科学内涵:人:最广大人民群众。本,出发点落脚点,根立利益。根本含义就是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坚持为崇高理想奋斗与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一致性,坚持完成党的各项工作与实现人民利益的一致性,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以人为本的“人”是指最广大人民群众。在当代中国就是以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劳动者为主体,包括社会各阶层在内的最国内广大人民群众。

群众观点:就是坚定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群众路线是在群众观点指导下形成的,是群众观点在实际工作中的贯彻运用。

时势造英雄:杰出人物发挥历史作用条件:1.社会变革对某方面人才的特别需要。杰出人物是适应时代的需要而产生的,所谓时势造英雄(1.客观上,社会发展遇到了难以解决的重大问题,迫切需要有卓越才能的人指点迷津或带领群众前进,是历史的必然选择。2.主观上,杰出人物本身具备了比别人更为优秀、更为卓越的才干,或者说他某方面的才能更为适合当时的时势需要。)2.杰出人物的思想、理论必须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任何一个人,脱离人民群众,就会成为孤家寡人,一事无成。商品及其内在矛盾: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意义:1.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扬弃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观点,为剩余价值论的创立奠定了基础;2.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揭示了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

资本原始积累,暴力剥夺直接生产者,使生产资料与劳动者分离,货币财富在资本家手中迅速积累的历史过程。

使用价值(具体劳动)是商品自然属性,反映人与自然关系,价值(抽象劳动)是商品社会属性,反映商品生产者之间社会关系。只有通过交换,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内在矛盾才能得到解决。

商品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劳动生产率和商品使用价值量成正比,同单位商品的价值量成反比,同一定时期内的社会价值总量无关。

价值规律基本内容和要求: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按照价值量相等的原则进行等价交换。

价值规律表现:价格以价值为中心上下波动,商品市场价格绕其价值上下波动。价值规律在商品经济中作用:自发调节社会资源在生产部分间配置,调节商品生产和流通。刺激生产者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导致商品生产者优胜劣汰。

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识(活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1深化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的认识,拓展创造价值的领域;2深化对科技人员、管理人员在社会生产的价值创造中所起作用的认识;3深化对科技、知识、信息等新的生产要素在价值创造中的作用的认识;4深化对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关系的认识。

资本: 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最初表现为一定数量货币,在运动中自行增值的价值。资本的总公式,G—W—G’,货币-商品-货币。

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1.劳动力所有者具有人身自由,摆脱了人身依附关系,可以自由支配自己的劳动力,把它当做商品来卖;2.劳动力所有者丧失了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除了自己的劳动力之外一无所有,只能靠出卖劳动力为生。劳动力商品价值:1.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必需的生活资料;2.维持劳动者家属、子女生存必需的生活资料;3.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质是攫取剩余价值,资主生产过程是价值形成与增殖统一。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规律(WHY):在一个社会降级形态的经济规律体系中起主导作用的经济规律,就是基本经济规律。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流通、分配的一切主要方面和主要过程,反映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实质,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经济规律。

生产剩余价值方法:绝,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在工作日长度不变条件下,由于必要劳动时间缩短,而剩余劳动时间相对延长进行的剩余价值生产。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叫做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本质:工人生产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那部分劳动,是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

资本积累的实质:资本家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把它转化为资本,进行资本积累,扩大再生产,从而进一步占有更多剩余价值。M’=m/v,p’=m/(m+v)社会总生产:价值补偿、实物替换。资本主义生产的特征是生产的不断扩大。简单再生产:第1部类的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的总额等于第2部类的不变资本。1(M+V)=2c.关系:第1部类的全部产品,在价值上必须等于两大部类的不变资本之和;第2部类的全部产品,在价值上必须等于两大不累新创造的价值。扩大再生产:第1部类的可变资本加追加可变资本,加本部类资本家个人消费的剩余价值的总和,必须等于第2部类原有不变资本加上追加不变资本。1(V+#V+M/X)=2(C+#c)生产相对过剩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本质特征。

资本主义积累一般规律:资产阶级一方是财富积累,资产阶级财富迅速膨胀;工人阶级一方,贫困积累,工人阶级贫困化。

资本家阶级集团参与剩余价值分割,通过利润平均化实现。剩余价值转为利润,掩盖剩余价值真正来源.剩余价值率转为利润率,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程度。资本构成:不变资本(c):购买生产资料的资本,可变资本(v):购买劳动力的资本。资本有机构成: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即C:V。总的发展趋势是不断提高。

剩余价值规律:资本主义生产的直接目的和决定性动机,无休止地采取各方法获取尽可能多剩余价值。地位作用:决定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决定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各个环节。决定着资本主义内在矛盾发展的全部过程。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指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每过一定时间就要爆发的生产过剩的危机。实质:生产出来的产品相对于资本要带来更多剩余价值而言的过剩。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资主社会的观念上层建筑.是阶级意识集中体现,本质上是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维持资产阶级统治的思想工具,体现经济利益和政治要求。

垄断,一个或几个大型企业占有一个经济部门的绝大部分的生产和流通份额,并控制相关商品的价格,从而获取高额垄断利润的情况。

金融资本的统治手段:①经济中通过“参与制”实现,通过掌握一定数量股票来层层控制企业制度②政治上对国家机器的控制,通过同政府“个人联合”实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指国家政权和私人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的垄断资主。实质资产阶级国家与私人垄断资本相结合,并凌驾于个别垄断资本之上,从垄断资产阶级整体和长远利益出发,全面调节和干预社会经济,以维护资本之一制度的生存发展,保证整个垄断资产阶级获得高额垄断利益。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内经济关系的调整,没从根本上消除资主基本矛盾。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私有制经济基础。没有改变资产阶级获取高额利润性质。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国家机器阶级本质。

国有垄断资本实行国有化和国家直接投资建立。银行和金融机构。基础工业和设施部门。科研,新型工业和国防部门。传统工业技术改造和落后地区经济开发。

经济全球化资本、技术、信息等各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和配置,各国经济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一体化过程。表现:生产贸易金融企业经营全球化。当代资本主义:自二战结束以来西方发达国家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1、社会生产力,资主国家推动第三次科技革命产生发展,社会生产力迅猛发展。

2、生产关系,国家对经济生活进行全面干预调节,使资主占有、劳资、分配关系等方面发生深刻变化。在生产资料所有制方面,资本占有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缓和劳资关系激励制度和社会福利制度。3.上层建筑,国家行政机构权限不断加强;政府制度出现多元化的趋势,公民权利有所扩大;重视并加强法制建设;改良主义政党在政治舞台上的影响日益扩大。4.阶级结构和阶级关系,传统资本家地位作用已发生很大变化;高级职业经理成为大公司经营活动实际控制者;知识型和服务型劳动者数量不断增加,劳动方式发生新变化;中产阶级队伍不断壮大。

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原因:科技革命不断推进、经济全球化浪潮巨大推动、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职能显著增强、制度面临巨大生存压力、国际环境相对稳定。实质1.根本上说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经济规律作用结果。2.在资本主义制度基本框架内变化,不意味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发生变化。

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是资产阶级实现其资产阶级专政的统治方式和方法的总和,包括国家制度、政党制度、选举制度。它是资本主义社会上层建筑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适应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需要,在反对封建专制的斗争中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的。本质是资产阶级专政,是资本主义国家政权的管理形式,是保护资本主义私有制、巩固资产阶级统治的政治手段和社会管理方式。

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代替的历史必然性一)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决定资主必为社主代替1.资主基本矛盾包含现代一切冲突萌芽。2.资本积累推动资主基本矛盾不断激化并最终否定资主自身。3.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资本社会化最高形式,是社会主义前奏。4.无产阶级担负起了以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使命。二)从资主向社主过渡是长期的历史过程1.任何社会形态存在都有相对稳定性,从产生到衰亡要经过相当长时间跨度。2.资主发展不平衡决定了过渡长期性。3.当代资主发展,显示出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容纳空间,说明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代替尚需长期过程。4.社主自身产生、巩固和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5.资本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政策,也会使社会主义运动遭受暂时的挫折,出现暂时的倒退。

共产主义社会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1.实现共产主义是历史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2.实现共产主义是人类最伟大的事业;3.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长期的实践过程(1.共产主义事业事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在前进的道路上必然会有种种艰险和曲折;2.实现社会主义的基本条件,也必须经历一个相当长的积累、准备过程;3.共产主义漫长、遥远,不等于空想、渺茫)。

空想社会主义发展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6-17世纪的早期空想社会主义第二阶段:18世纪的空想平均共产主义第三阶段:19世纪初期批判的空想社会主义

科学社会主义创立的理论基石—-“两个伟大发现”唯物史观剩余价值学说,实现了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的历史性飞跃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的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论这两个伟大发现,实现了社会主义有空想到科学的历史性飞跃。“两个伟大发现”1.为建立社会主义社会找到了现实的根据;2.为开创社会主义制度找到了现实的道路;3.为实现社会主义理想找到了现实力量。

无产阶级革命又称社会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通过自己的政党联合其他劳动人民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和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革命。一切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飞跃,是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实现的。

马恩同时胜利论马恩曾从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时代条件出发,认为社会主义革命不可能单独在一个国家内发生和取得胜利,而是要在一切资本主义国家,至少要在几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同一个历史的发展时期)发生和陆续取得胜利。

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主题中应有之义:第一,民主是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前提条件。要建立社主制度,必须首先使自己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只有在争得民主前提下,才能运用政权力量,剥夺剥夺者,建立巩固社主的经济基础及社主其他制度。第二,民主是社主社会本质特征。社主民主是全体人民在共同享有对生产资料不同形式所有权和支配权基础上,享有管理国家、社会、文化的权力。社主民主本质核心是人民当家作主。第三,民主是社主建设重要目标。

社主本质:解放,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马克思主义对共产主义社会的展望:马克思恩格斯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上,运用科学的方法,致力于研究人类社会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第一次科学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特殊规律,从而对共产主义社会作出了科学的展望。

社主基本特征它与资主社会相区别的规定性,也指它与共主相比而言表现出自己发展阶段的特点。第一,解放发展生产力,创造高度发达生产力和比资本主义更高劳动生产率。第二,建立完善生产资料公有制,逐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达共同富裕。第三,个人消费品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制度。第四,马主政党领导下,建立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政权,发展社主民主政治,建设社主政治文明。第五,以马主为指导,发展社主文化,建设社主精神文明。第六,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基本特征互相联系的有机整体,是社主制度优于资主制度本质表现。在对社主基本特征理解中,最重要是公有制为主体和共同富裕,这是必须坚持社主的根本原则,是社主优越性根本体现。苏联弊端:计划经济,平均主义。社主发展道路多样性理论依据。“我们从没断言,为达这一目的,到处都应采取同样手段。”“我们知道,须考虑各国制度、风俗和传统。” 恩格斯“想要使所有国家运动都采取统一形式是荒谬。”现实。国情、国际环境、自身发展阶段差异。

马主政党是新型革命政党本质特征一,工人阶级先锋队,代表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二严格组织性纪律性,实行民主集中制组织原则.三,从本国实际出发,坚持用与时俱进先进理论作为指导思想.四,坚持为人民服务宗旨,优良工作作风.马主政党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领导核心一,坚持马主政党领导,才能保证社主革命和建设正确方向。二,营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稳定环境。第三,最大限度调动团结社主的建设力量。关键在于加强党自身先进性建设。① 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一项长期任务和永恒课题,社主革命建设形势发展迫切要求②要通过推进思想、组织、作风和制度建设③必须同实现党的历史任务紧密地联系起来。

马主与空想社主根本区别在展望未来社会问题,是否坚持科学立场观点和方法。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马恩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上,运用科学方法,致力于研究人类社会特别是资主社会,第一次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特殊规律,从而对共产主义社会作出了科学的展望。

共主社会基本特征一)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二)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三)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全人类彻底解放。共主是人类解放的实现,那时人类将最终从支配他们生活和命运的异己力量中解放出来,实现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开始自觉地创造自己的历史。

实现共主是长期实践过程

(一)社主社会充分发展和向共主社会过渡要很长历史时期

(二)当代资本主义的灭亡和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转变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三)正确理解“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的关系“两个必然”即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是马克思运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考察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特殊规律得出的基本结论。“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1859年“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是对资本主义灭亡和共产主义胜利必然性以及这种必然性实现的时间和条件的全面论述。“两个必然”讲的是资本主义灭亡和共产主义胜利的客观必然性,是根本的方面;“两个绝不会”讲的是这种必然性实现的时间和条件,它告诫我们,“两个必然”的实现需要相应的客观条件,而在这个条件具备之前决不会成为现实。

(四)正确认识共同理想和远大理想之间的关系

第四篇:马克思主义作为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世界观和指导思想

马克思主义作为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世界观和指导思想,具有与时俱进的特殊品格,它决不是僵化的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决不是终极的真理,而是发展的学说。因此,马克思主义一方面指导着各国的革命和建设,另一方面它又在指导各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得到发展。列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俄国的革命实际相结合,领导俄国人民取得了十月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使社会主义从理论变为现实,从而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列宁主义。我们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产生了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

毛泽东思想是在具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特殊国情的东方落后大国,进行革命并在革命胜利的基础上进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毛泽东同志将马列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先后独立自主地开创了有中国特色的民主革命道路、开创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并开始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坚决地抵制了那种完全不顾中国实际的共产国际推行的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坚决地抵制了我们党内的教条主义错误,制定了一条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开辟了以农村为根据地,从农村包围城市并夺取城市的革命道路,从而把中国革命从主要由教条主义导致的绝境中解救出来,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推翻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夺取了全国政权,实现了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接着,毛泽东同志又领导我们党进行了社会主义革命,制定了一条关于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总路线,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和社会进步的巨大飞跃。我们对资本主义工商业,从中华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重性出发,实行的是一系列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实现了马克思和列宁曾经设想过的对资产阶级的和平赎买。对个体农业,我们遵循了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关于合作社的理论,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创造了从互助组到初级合作社到高级合作社的过渡形式。对于个体手工业的改造,也采取了类似的方法。上个世纪50年代中期,毛泽东同志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有所觉察,提出鉴于苏联的经验教训,“要引以为戒”,“少走弯路”,接着又提出了一系列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包括把工作重点转到经济建设和技术革命上来;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不能照抄外国的经验和模式,要从中国“一穷二白”农业大国的国情出发,走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工业化道路;社会主义社会可以划分为阶段;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和两类矛盾学说;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调动一切积极因素,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确处理社会主义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如确立以农业、轻工业、重工业为序的发展方针,加强中央领导同时扩大地方自主权,兼顾国家、企业、个人三者的关系;要学习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科学技术和企业管理中合乎科学的东西,但要坚决抵制和批判外国资产阶级的一切腐败制度和思想作风;发展商品经济,利用价值规律;在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扩大国家的民主生活,共产党与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等等。这些重要思想虽然在以后的实践中没有很好地坚持,但确实是珍贵的理论财富,也为以后产生邓小平理论提供重要的思想来源。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研究中国的具体实际,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毛泽东同志深刻指出:我们“是要这样的理论家,他们能够依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正确地解释历史中和革命中所发生的实际问题,能够在中国的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种种问题上给予科学的解释,给予理论的说明”。(《毛泽东选集》第3卷第814页)在中国共产党80年的历史中,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仅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显示出马克思主义强大的生命力,而且使马克思主义在理论上得到空前发展。

近代中国是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国家。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是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改变中国的落后面貌,必须推翻这三座大山。但是,由于缺乏先进政党的领导和先进理论的指导,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一次次都失败了。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马克思主义传到了中国。1919年的五四运动,是中国人民找到马克思主义的光辉起点。在五四运动中,马克思主义通过知识分子同工人运动相结合,不仅使接受马克思主义的青年知识分子认识到工人阶级的力量,加深了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而且使马克思主义获得更广泛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产生作了组织和思想准备。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形成了自己的领袖毛泽东。毛泽东同志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创立了中国红色政权能够产生、存在和发展的理论,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指导中国革命取得了胜利。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根据中国社会的特点,走出了一条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胜利地完成了对农业、个体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在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在社会主义改造中,对民族资产阶级实行和平赎买,是我们党根据中华民族资产阶级具有两面性特点所采取的伟大创举。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成功,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伟大胜利。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从理论上概括了中国长期革命实践中的创造性经验,形成了适合中国国情的科学指导思想,即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又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

0 | 评论

2012-3-31 21:44 xyqmmry | 六级

1.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优秀文化和中国社会实际,为它提供了丰富的思想源泉和肥沃的实践土壤。毛泽东思想是一个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也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理论品质的集中体现。要充分认识学习毛泽东思想的重要意义,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2.邓小平理论是以邓小平为主要创立者、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主题的理论。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把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国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邓小平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的初步回答了中国这样的经济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依然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它是贯通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涵盖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民族、军事、外交、统一战线、党的建设等方面比较完备的科学体系,又是需要从各方面进一步丰富发展的科学体系。

3.“三个代表”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其重要意义是:

(1)、“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江泽民同志站在千年更替、世纪之交的历史高度,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精辟总结了我们党70多年的基本经验,深刻指明了新形势下党的建设的努力方向,对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全面加强党的建设,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保证党和国家事业永远兴旺发达,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着眼民族复兴,审视时代潮流,从根本上进一步回答了在充满希望和挑战的21世纪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只要我们学习好,把握好、贯彻好“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我们的党就会建设得更加坚强团结,我们的事业就会无往而不胜。

“三个代表”是由我们党的性质和纲领决定的。我们党作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肩负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制度的崇高使命,必须体现工人阶级与现代化大生产相联系、代表最先进生产力这一阶级本质,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三个代表”是我们党不断发展壮大的历史经验的总结。中国所以需要共产党,共产党所以能够登上中国社会历史舞台并发挥巨大的历史作用,正是适应了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中国先进文化、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要求。

“三个代表”是实现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总目标的现实要求。十五大提出了面向新世纪,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总目标。指出,要把党建设成为用邓小平理论武装起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能够经受住各种风险、始终走在时代前列、领导全国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怎样实现党的建设总目标,江泽民同志强调“三个代表”,为我们进一步指明了努力的方向。

“三个代表”的思想要求我们党不仅要代表先进生产力而且要代表其发展要求;不仅要代表先进文化,而且要代表其前进方向;不仅要代表最广大人民,而且要代表其根本利益。这里的“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和“最广大人民”,说的就是党的先进性。代表先进生产力,党的力量就有了物质来源;代表先进文化,党的力量就有了精神来源,代表最广大人民,党的力量就有了主体来源。

(2)、“三个代表”思想对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党员队伍建设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一是学习“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可以使我们进一步深化对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指导方针和检验标准的认识。这就是: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必须坚持把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作为根本任务,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开展工作;必须坚决贯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必须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二是学习“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可以使我们进一步明确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根本任务。主要是:一是扩大党的工作的覆盖面;二要增强党的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三要保持党员队伍的先进性、纯洁性和蓬勃朝气。

三是学习“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可以使我们进一步掌握加强和改进党的组织建设的思想方法。这就是必须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必须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创新作为基层组织建设工作不竭的动力,动用发展的观战和联系的、辩证的、系统的思想方法研究问题,指导工作。

(3)、“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对21世纪的中国将产生重要影响

第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21世纪的中国迎接挑战,抓住机遇,促进发展的伟大法宝。从世界范围看,政治的多极化趋势、经济的全球化走向、科技日新月异的变化、文化的相互激荡和渗透,对于我们国家的发展既是严峻的挑战,也是难得的机遇。

第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21世纪的中国完整地、准确的实践邓小平理论,实现社会全面进步的重要指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政治价值,既要从我们国家所面临的国际环境来认识,还要从所要解决的国内任务特别是存在的各种社会问题来认识。

第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21世纪的中国加强党的建设,造就一代又一代忠诚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干部队伍的强大思想武器。“三个代表”强调党的性质和宗旨,突出党所代表的先进性,就是要把党进一步建设成为用邓小平理论武装起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能够经受住各种风险、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使广大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始终体现三个“忠实代表”的要求,培养和造就一代又一代忠诚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干部队伍。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及其理论成果

马克思主义哲学必须与时代特征和各国实际相结合,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原则。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具体实际及中国哲学的优秀传统相结合,使之具有中国的作风、气派,以中华民族的风格和形式表现出来并获得发展,为中国人民所掌握,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以往的哲学不同,它不是专属于某一民族的哲学,而是国际性的学说,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世界性哲学”;同时它又可以在各个民族和地区生根发芽,与各国的优秀文化传统相结合,成为它们民族文化的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能在中国生根结果,除了中国革命实践的需要这一根本原因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即中国自古就有丰富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优良传统,因而中国人民比较容易接受和体会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哲学。中国传统哲学中的丰富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便利的思想桥梁和理论途径。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及其哲学中国化的最辉煌的成果,科学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统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根本指针,进一步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在当代中国的新发展,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重大成果。

4.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科学社会主义则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结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代中国的伟大实践,它同样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理论基础的。

首先,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世界观基础。邓小平指出:“搞社会主义一定要遵循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也就是毛泽东同志概括的实事求是,或者说一切从实际出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现代化建设相结合的产物,是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同中国国情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为我们从中国实际出发建设社会主义指明了思想原则,而且为我们坚定社会主义信念、不断解决实践中提出的新问题提供了思想武器。

其次,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论基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伟大的认识工具,它能指导我们正确地认识中国的历史和现状,把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基本规律,不断地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开拓新局面,逐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

第三,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法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既是科学的世界观,又是科学的方法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制定,中国社会主义发展战略的选择以及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有效实施,都是正确地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的结果。

5.“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伟大意义

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当代中国共产党人,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准确把握时代特征,科学判断我们党所处的历史方位,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集中全党智慧,以马克思主义的巨大理论勇气进行理论创新,逐步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一系统的科学理论。这一科学理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发展道路、发展阶段和发展战略、根本任务、发展动力、依靠力量、国际战略、领导力量和根本目的等重大问题上都取得了丰硕成果,用一系列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反映了我国最广大人民的共同意愿,体现了当今世界和中国发展的时代精神,显示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强大力量,是全党全国人民在新世纪新阶段继续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涵盖了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等各个领域,凝聚着极其丰富深刻的哲学内涵,是面向21世纪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根本指针,是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马克思主义指明了中国未来的发展的目标及方向,也就是实现公产主义!相当于一个国家的未来规划,属于向往空想类型!而它的存在正好引导着中国向其最后的理想竟界逐步接近!有了梦想才有前进的动力,没有方向型的思想中国的各种发展也将停止不前!而理论创新与实际相结合才是中国立足于世界发展于世界的不可缺少的思想!

0 | 评论

2012-3-31 22:35 谁是埋我的人 | 二级

一、要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要贯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就要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二、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必须要正确理解其内涵

三、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要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起来

坚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的真理性,就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这还是问题的一个方面,还有另一方面必须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认识和改造的实际对象相结合。就中国共产党来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因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只提供观察问题和处理问题的科学工具,如果不用它来解决面临的实际问题,就将毫无意义。马克思、恩格斯一再告诫人们:“我们的学说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马克思主义只有同本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紧密结合,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才能更好地发挥指导实践的作用。

四、新时期更好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要注意的问题

1.要学习掌握好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时必须反对两种错误思想

2.要研究中国的实际情况,准确把握中国的国情

3.是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4.要加强思想理论阵地的建设和管理

0 | 评论

2012-4-1 13:07 莎士风 | 二级

二者的结合是在中共二大上提出来到。与之前的中共一大内容相比,更加符合中国国情。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中国人民要实现民族独立,具有长期性。从巴黎和会运动后,中国人民就确立了俄国无产阶级革命道路,以无产阶级武装专政的方式取得革命胜利。但在当时的中国国情下,这是不成熟的想法。中国的革命需要人民,需要人民的带动作用,因此必须团结最广大人民。它表明了中共的成熟性。

0 | 评论

相关内容

第五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什么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这篇为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什么必须坚持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2009级公管研究生班 宋钊华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精神内核和生命之魂,是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体,体现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属性,规定着社会主义的目标任务和发展模式,在所有社会主义价值目标中处于统一和支配的地位。它代表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方向,提供了和谐社会建设所需要的文化认同和价值追求,具有其他任何价值体系不可替代的高度的凝聚力和感召力。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根本的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从中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这是我们党在准确把握当代中国社会性质和意识形态本质,深刻总结国内外历史经验,科学归纳中国现实、特别是科学分析意识形态领域总体态势的基础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首要问题做出的科学定位。这一定位,为我们提供 1 了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提供了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只有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正确认识经济社会发展大势,正确认识社会思想意识中的主流与支流,才能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中看清本质、明确方向。如果动摇了马克思主义这个精神支柱,就会导致思想混乱、社会**,那将是党、国家和民族的灾难。

一、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和整个社会的指导思想,自然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

马克思主义被确立为我们党和整个社会的指导思想,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第一要义,还由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科学,具有巨大的威力。马克思主义是在深刻总结历史运动规律的基础上形成的严密而完整的科学思想体系,它揭示了世界发展的普遍规律,揭示了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和建设社会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普遍规律,是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一百多年来,没有哪一种理论、学说能像马克思主义这样保持勃勃生机,对推动社会进步起这样巨大的作用,造成这样深远的影响。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还在于它不是静止的封闭的教条,而是深深根植在实践中反复接受检验、不断发展的科学。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世界发生了很大变化。一代又一代马克思主义者,从时代的发展和本国的国情出发,以创造性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从而保持了它的巨大影响力和旺盛生命力。今天,面对世界情况的新变化,马克思主义的一些 具体论述可能会过时,不再适用,但世界历史发展的轨迹和总趋势,并没有越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揭示的基本规律。人们的精神世界一旦得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武装,思想就会发生升华,从而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进而影响我国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影响到政策、体制、社会环境等各个方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证明,正是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并把它同中国的实际结合起来,才取得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胜利。进入新世纪又突出强调树立和落实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我们跨世纪的发展才得到了最根本的保证。马克思主义科学这种巨大的威力,决定惟有以它为灵魂,才能够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二、从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其他三个方面基本内容的关系看,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内涵于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一切方面和建设的全部过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即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在马克思主义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把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目标、国家的发展、民族的振兴与个人的幸福紧密联系在一起,把各个阶层、各个群体的共同愿望有机结合而形成的,这正是现阶段我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把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转化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认同和共同追求的精神动力的集中表现;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最本质最集中的体现,它作为各族人民团结一心、共同奋斗的价值取向,已经深深地融入我们的民族意识、民族风格、民族气质之中。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是同社会主义紧密结合的。高扬爱国主义、社会主义的旗帜,最大限度地凝炼和动员全民族的力量,为振兴中华而奋斗,这正是我们党的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精华。

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中华民族富于进取的思想品格、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相结合的伟大成果,是深深地融入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激励我国各族人民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强大精神力量,这是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融入民族文化和时代精神的辉煌成果;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对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全面系统、准确通俗的表达,它旗帜鲜明地指出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应当坚持和提倡什么、反对和抵制什么,为全体社会成员判断行为得失、做出道德选择、确定价值取向提供了基本的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这是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在道德领域得到巩固的生动体现。

所以,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就抓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把握了这一点,就把握了和谐文化建设的性质和方向。

三、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第一位的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那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理论,它始终严格地以客观事实为根据,总是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取决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产生于西方的马克思列宁主义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各族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强大思想武器并获得成功,其根本原因在于中国共产党善于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和建设初期的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它创造性地回答了如何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半殖民地半封建落后的东方大国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如何建立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问题,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它初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重大而根本的问题,是指导中国在改革开放中胜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正确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立足于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走和平发展道路等一系列 重大战略思想和重大决策部署。这一系列重大思想和决策部署,为我们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提供了新的理论指导。

江泽民同志曾经指出:“要使党和国家的事业不停顿,首先理论上不能停顿。否认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丢掉祖宗,是错误的、有害的;教条式地对待马克思主义,也是错误的、有害的。我们一定要适应实践的发展,以实践来检验一切,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重大战略思想作为我们党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是引领和保证各族人民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努力奋斗的思想武器。

回望20世纪,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光芒给黑暗的中国带来光明,给贫穷落后的中国带来富强的希望,给涌动改革春潮的中国注入强大活力。面向21世纪,我们必将在马克思主义指引下走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始终不渝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是历史的昭示,人民的选择,实践的呼唤,是我们永远不可动摇的坚定信念。通过实践表明,在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过程中,必须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

下载为什么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为什么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