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云南省加快建设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动员大会召开
云南省加快建设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动员大会召开。
云南网讯 所有的期待在这一刻汇聚,崭新的征途从这一天开启——建设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挺立潮头,云南正乘风破浪。昨日,云南省加快建设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动员大会在瑞丽隆重召开,会议提出,切实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倍加珍惜难得的历史机遇,倍加珍惜良好的发展势头,以桥头堡建设为契机,推动云南科学发展。
1、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白恩培
白恩培首先指出,国务院于今年5月6日下发《国务院关于支持云南省加快建设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的意见》,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云南各族人民的亲切关怀、深情厚意和殷切期望。他代表云南省委、省政府向党中央、国务院和国家有关部委表示衷心的感谢,对支持帮助云南桥头堡建设的社会各界和为桥头堡建设前期工作付出艰辛努力的各族干部群众表示衷心的感谢。
白恩培指出,《意见》的下发是云南发展史上一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对推动云南科学发展至关重要,一定要充分认识其重大意义,把握精神,吃透政策,狠抓落实。当前,要紧紧抓住关系全局的重大问题,全面推动桥头堡建设不断取得实效。一是紧紧围绕提高支撑保障能力,推动交通、能源、信息、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新突破。二是紧紧围绕优化全省区域开发空间结构和产业布局,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形成新格局。三是紧紧围绕全面提升开放水平,推动开放合作再上新台阶,把云南建成我国沿边开放的试验区和西部地区实施“走出去”的先行区。四是紧紧围绕建设外向型特色产业基地,推动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再创新业绩,把云南打造成我国重要的出口加工贸易基地、清洁能源基地、新兴石油化工基地、优势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生物产业基地和国际知名旅游目的地。五是紧紧围绕实现可持续发展,着力提高生态建设的质量,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迈出新步伐,把云南建成我国重要的生物多样性宝库和西南生态安全屏障。六是紧紧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正确处理好富民与强省的关系,努力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给群众带来更多福祉,推动社会建设取得新成效。七是紧紧围绕建设稳定繁荣边疆,推动边疆民族地区发展实现新跨越。
“政策是最大的机遇,是重要的资源,是巨大的推动力,是潜在的生产力。”白恩培指出,《意见》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政策,含金量高,支持力度前所未有。政策用好了,云南的发展就会乘势而上、日新月异;政策用不好,云南的发展就会痛失良机、举步维艰。要吃透政策精神,搞好政策衔接,完善政策体系,用好用足支持政策,切实拿出实在管用的办法和措施,把《意见》提出的各项政策措施细化的具体项目中,以完善的政策措施引导和推动桥头堡各项目标任务的落实。要大胆创新体制机制,勇于打破思想障碍和体制桎梏,把先行先试贯穿到桥头堡建设全过程,不断推进各项改革。
白恩培要求,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加快形成全面启动、上下联动、左右互动的工作格局。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主要领导是桥头堡建设的第一责任人,要建立健全责任落实和监督检查机制,把桥头堡建设业绩考核纳入综合考核目标,加强督促检查。要完善规划方案,抓好项目实施,切实做到重点工作项目化、项目建设责任化、项目责任具体化,用项目来支撑和推动桥头堡建设,把国家给予的政策,变成实实在在的财富。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体,注重运用典型引路,持续不断地开展宣传活动,形成声势,振奋精神,凝聚人心。“好风凭借力,扬帆正当时。”白恩培说,美好前景催人奋进,只要我们团结一心、开拓进取、扎实工作,云南科学发展就一定能够迈上新台阶,《意见》描绘的宏伟蓝图就一定能够实现。
2、省委副书记、省长秦光荣
秦光荣就贯彻落实会议精神提出要求。他强调,国务院关于支持桥头堡建设的文件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指导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和扩大对外开放的纲领性文件,全省上下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切实把握国务院文件的精神实质,特别是要围绕建设桥头堡的发展目标和突破性政策的具体内容,切实把握文件的深刻内涵。要迅速掀起建设推进热潮,推动建立工作协调机制,为桥头堡建设提供坚强有力的保障;提出贯彻落实国务院文件的任务分解方案,进一步细化各项政策措施;抓紧上报桥头堡建设总体规划,争取尽快批准实施;组织开工一批重大项目,形成桥头堡建设热潮。要把组织好昆交会作为我省贯彻桥头堡重大部署的一项具体行动,力争取得新的成效,使昆交会及南亚国家商品展的开放性和国际性特征更加突出,使昆交会真正成为我省与国内外商贸交流的大平台。
他指出,加快桥头堡建设,推进西部大开发,必须加快滇中经济区发展。建设我国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是云南新时期全面推进改革发展的重大任务,是历史的反思、时代的呼唤、现实的突破和战略的选择。滇中经济区建设是桥头堡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国家西部大开发和“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的明确要求,要建立协调机制,制定发展规划,加强统筹协调,调动相关州市的积极性,全面加快滇中经济区建设。
秦光荣强调,滇中经济区的发展,要着力在推进经济区内部的一体化方面下功夫,积极推进基础设施、产业布局、市场体系、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城乡建设6个一体化,建立布局合理、功能协调、政策统一、服务到位的发展体系。
3、省委副书记李纪恒
桥头堡建设要符合国家战略
李纪恒指出,建设中国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是中央对云南发展的新定位、新要求。省委八届八次全委会提出了桥头堡“通道、平台、基地、窗口”四大战略定位。要紧紧围绕这四大战略定位,进一步深化研究,提炼内涵,加强与国家有关部委的汇报衔接和国家“十二五”规划编制的对接,使桥头堡建设规划涉及的目标任务、空间布局、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对内对外开放合作等各项内容符合国家的战略意图,切合云南实际,更加具有指导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李纪恒强调,第一,要更加注重桥头堡建设前期工作,努力促成将中国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纳入国家“十二五”规划和下一个十年的“西部大开发”规划等系列中长期规划;努力促进由国家发改委牵头和立项,尽快启动中国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建设规划纲要编制工作;努力促进国家尽快出台一个支持云南建设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的政策性文件,在政策、项目、对外关系协调、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给予云南更多的倾斜和支持。第二,要更加注重做好桥头堡的重大项目储备和政策研究。第三,要更加注重桥头堡面临的困难和挑战的研究,为各级党委、政府推进桥头堡建设提供科学决策的依据。第四,要更加注重桥头堡建设的对内对外宣传。第五,要更加注重强化桥头堡建设的统筹协调推进。
4、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罗正富 要千方百计争取国家支持
罗正富在讲话中说,桥头堡建设近期要重点抓好4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要争取国务院尽快出台支持桥头堡建设的指导意见。二是要着力做好桥头堡建设进入国家“十二五”规划的有关工作。三是要千方百计争取国家在政策、项目和资金上的支持,重点是抓好通道建设、产业发展、合作平台和合作机制、通关便利化、对外友好交往和文化交流、金融财税支持体系等方面的支持。四是要积极配合做好我国在周边国家实施项目的保障工作。
第二篇:云南省加快建设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总体规划(2012—2020年)
云南省加快建设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总体规划(2012—2020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二〇一二年十月
(2012-2020年)
目录
前 言
第一章 总体要求
第一节 基础条件
第二节 机遇与挑战
第三节 战略定位
第四节 指导思想
第五节 发展目标
第二章 区域布局
第一节 增强滇中城市经济圈的辐射带动作用
第二节 建设沿边开放经济带
第三节 形成对内经济走廊
第三章 提高基础设施支撑保障能力
第一节 构建内联外通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第二节 构筑清洁安全可靠的能源保障体系
第三节 打造国际性的信息枢纽
第四节 建设保障有力的水利工程体系
第五节 完善口岸设施和功能
第四章 提升对内对外开放合作水平
第一节 提升对外经贸水平
第二节 推进开放平台建设
第三节 深入实施“走出去”战略
第四节 加强对内经济合作
第五章 建设外向型特色产业基地
第一节 做大做强特色农业
第二节 改造提升传统工业
第三节 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第四节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第五节 完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
第六章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第一节 加强重点流域水污染综合防治
第二节 加大生物多样性保护力度
第三节 强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
第四节 推进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发展
第七章 加快社会事业发展
第一节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第二节 加快发展医疗卫生事业
第三节 完善城乡就业公共服务体系
第四节 加快推进住房保障体系建设
第五节 加强收入分配调节
第六节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第七节 强化社会服务和社会管理体系
第八节 大力推进民族文化建设
第八章 推进扶贫攻坚和兴边富民工程
第一节 促进边境地区加快发展
第二节 尽快解决深度贫困人口脱贫发展问题
第三节 全面推进扶贫开发工作
第四节 强化边防建设和管理
第五节 加快农垦企业改革
第九章 保障措施
第一节 完善政策体系
第二节 创新体制机制
第三节 实施重大项目
第四节 加强组织领导
前言
云南省是我国重要的边疆省份和多民族聚居区,也是我国通往东南亚和南亚重要陆上通道,区位优势独特,自然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改革开放以来,云南省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具备了加快发展的基础和条件。加快把云南省建设成为我国面向西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有利于构建我国通往东南亚、南亚的陆路国际大通道;有利于提升沿边开放质量和水平,加强与周边国家的互利合作;有利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实现边疆和谐稳定。
本规划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国务院关于印发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通知》(国发〔2010〕46号)和《国务院关于支持云南省加快建设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的意见》(国发〔2011〕11号,以下简称《意见》)编制,规划范围为云南省,规划期为2012-2020年。本规划是指导云南省加快建设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的行动纲领和编制相关专项规划的重要依据。
第一章 总体要求
支持云南省加快建设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是国家统筹国内发展和全方位对外开放,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边疆长治久安的重大部署,也是云南省进一步加快发展、实现科学发展面临的难得历史机遇。
第一节 基础条件
区位优势十分明显。云南省内接西藏、四川、贵州、广西等省(区),外邻缅甸、老挝、越南等国,边境线长四千多公里,占全国陆地边境线近五分之一,是我国通往东南亚、南亚最便捷的陆路通道,具有沟通太平洋、印度洋,连接东亚、东南亚和南亚的独特优势。
资源条件较为优越。云南省被誉为“有色金属王国”、“动植物王国”、“生物资源基因库”和“民族文化宝库”,拥有丰富的矿产、水能、生物、旅游、文化等资源。在云南省已发现的142种矿产中,有54种矿产的资源保有储量居全国前列;水能资源蕴藏量达1.04亿千瓦,占全国可开发量的20.5%;动植物种类丰富,民族文化多姿多彩。
基础设施初具规模。省内铁路、公路、水路、航空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初见成效,能源、水利和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也具有一定基础。目前已成为西电东送的重要基地,建成了我国最大的跨国电网,在昆明成立了我国第4个国际电信出口局。
特色产业发展较快。云南省已形成烟草、矿冶、电力、旅游和生物五大支柱产业,特色农业、化工、装备制造为主的外向型产业正在形成,光电子、新材料、文化创意等新兴产业正在兴起。
交流合作不断深化。近年来,云南省与东南亚、南亚国家的经贸合作取得长足发展,贸易、投资和经济技术合作跃上新台阶。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建立,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深入推进,孟中印缅地区合作不断发展。成功举办了20届中国昆明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和4届南亚国家商品展,使之成为我国与东南亚、南亚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云南省积极参与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滇沪、滇粤、滇港等合作也不断深化。
第二节 机遇与挑战
在经济全球化和国际区域合作深入发展的新形势下,国家实施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不断拓展开放领域和空间,云南省从开放的末梢变为开放的前沿。我国“以邻为伴、与邻为善”和“睦邻、安邻、富邻”周边外交方针的深入贯彻,为云南省广泛参与国际区域经济合作营造了良好的国际环境。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使云南省在全国区域协调发展格局中的地位进一步凸显,为云南省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和区域竞争力注入了强劲的动力。
同时,云南省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水平较低,发展还面临着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等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基础差,底子薄,与东部沿海等区域的发展差距不断扩大;对外通道不畅,基础设施薄弱;生态环境脆弱,资源环境约束凸显;产业层次总体偏低,综合竞争力不强;农村人口贫困面较大,扶贫开发任务艰巨;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基本公共服务能力有待提高;体制机制创新不足,改革攻坚难度较大。
第三节 战略定位
我国向西南开放的重要门户。加快建设外接东南亚、南亚,内连西南及东中部腹地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能源管网、物流通道和通信设施,构筑陆上大通道。
我国沿边开放的试验区和西部地区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先行区。在对外经贸合作、对外文化交流以及通关便利化等方面先行先试,深化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加强与东南亚、南亚国家合作。
西部地区重要的外向型特色优势产业基地。依托国际大通道,优化产业布局,把云南省打造成为我国重要的出口加工贸易基地、清洁能源基地、新兴石油化工基地、优势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生物产业基地和国际知名旅游目的地。
我国重要的生物多样性宝库和西南生态安全屏障。加快滇池等高原湖泊水环境综合治理,推进大江大河上游森林生态建设、水土保持和重点区域石漠化治理,切实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我国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的示范区。巩固和发展民族团结、边疆稳定的良好局面,大力推进兴边富民工程,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第四节 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解放思想,锐意改革创新,坚持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着力构建国际大通道,增强基础设施支撑保障能力;着力加强对外经贸交流和合作平台建设,全面提升开放水平;着力打造特色优势产业基地,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着力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切实集约节约利用资源,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着力推进兴边富民工程,建设繁荣稳定和谐边疆,努力打造我国连接东南亚和南亚国家的陆路交通枢纽、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西南地区的重要经济增长极。
第五节 发展目标
——到2015年,城乡居民收入显著提高,贫困人口数量大幅减少,基本公共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区域合作不断深化,对外开放水平显著提高,与东南亚、南亚国家的合作交流迈上新台阶;通道和物流体系基本完善,交通、能源、水利、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进展;承接东中部地区产业转移和面向东南亚、南亚的出口加工基地初步形成;高原湖泊、重点流域水质恶化和水土流失加剧趋势得到遏制,石漠化治理取得明显成效,森林覆盖率达到50%以上,全面完成“十二五”节能减排目标。
——到2020年,地区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农民人均纯收入显著提高,绝对贫困问题基本解决;积极就业政策更加完善,社会就业更加充分;社会事业取得长足发展,争取基本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区域经济一体化深入推进,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形成交通、信息、物流等国际大通道,辐射带动能力明显提升;水利基础设施体系进一步完善,抗灾能力显著提高;外向型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体系基本形成,区域布局和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高原湖泊水质改善,江河上游水土流失面积明显减少,石漠化得到有效控制,森林覆盖率达到55%以上,生态安全屏障作用不断巩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第二章 区域布局
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形成以滇中城市经济圈为支撑、沿边开放经济带为窗口、对内经济走廊为纽带的空间格局。
第一节 增强滇中城市经济圈的辐射带动作用
加快建设以昆明为中心,包括曲靖、玉溪和楚雄的滇中城市经济圈,使之成为重要的区域性国际交通枢纽,全国重要的旅游、文化、能源和商贸物流基地,以化工、有色冶炼加工、生物为重点的区域性资源深加工基地,承接产业转移基地和出口加工基地,优质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规划建设桥头堡滇中产业聚集区,引领和带动全省外向型特色优势产业基地建设。不断增强滇中城市经济圈的综合竞争力和辐射带动能力,使之成为我国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的核心区域。大力推进滇中城市经济圈一体化建设,加快滇南、滇西城市群发展,合理引导滇东南、滇西南、滇西北、滇东北城市布局。
专栏1:城市发展布局
滇中城市经济圈。以昆明为核心,以曲靖、玉溪和楚雄为重要节点,大力推进滇中城市经济圈一体化发展,建设我国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的核心区域。
滇南城市群。以个旧、蒙自、开远为核心,以建水、河口等为重要节点,打造滇南沿边开放城市群。
滇西城市群。以大理、隆阳、芒市和瑞丽为核心,以腾冲、龙陵、祥云、盈江等为节点,着力推进瑞丽国家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建设,打造滇西沿边开放城市群。
滇东南城市布局。以文山、砚山、丘北为核心,以蒙(自)文(山)砚(山)公路为纽带,形成与北部湾和珠三角地区紧密联系的滇东南城市布局。
滇西南城市布局。以景洪、思茅、临翔为核心,以宁洱、澜沧、云县、耿马等为节点,重点推进口岸城市建设,逐步建成特色鲜明、布局合理、生态良好的滇西南沿边开放城市群。
滇西北城市布局。以丽江为核心,以香格里拉、泸水等为节点,有序发展城镇体系,着力深化与川藏的合作,打造国际知名旅游休闲城市群。
滇东北城市布局。以昭阳、鲁甸为核心,以水富为节点,加快推进昭鲁一体化进程,带动其他中小城镇发展,形成与成渝经济区紧密联系的滇东北城市群。
第二节 建设沿边开放经济带
以边境经济合作区、跨境经济合作区建设为重点,完善跨境交通、口岸以及沿边干线公路等基础设施,培育和发展商贸物流、跨境旅游,重点发展外向型特色加工制造业,加快形成沿边经济带。加快建设瑞丽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提升开发开放水平,形成中缅边境经济贸易中心、向西南开放的重要国际陆港、国际文化交流窗口、沿边统筹城乡发展先行区和睦邻安邻富邻模范区。支持符合条件的地区按程序申请设立海关特殊监管区域。
全面规划、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着力发展特色产业,在河口、瑞丽、畹町等地建设集边境贸易、加工制造、生产服务、物流采购等功能于一体的边境经济合作区,进一步提升沿边开放水平。研究制定进一步推动边境经济合作区发展的政策措施,在土地、金融、产业政策等方面给予适当倾斜。
第三节 形成对内经济走廊
昆明—文山—广西北部湾—广东珠三角经济走廊。以南(宁)昆(明)铁路、云桂铁路、贵(阳)昆(明)铁路、广(州)昆(明)高速公路和西江航运干线为依托,建设昆明—文山—广西北部湾—广东珠三角经济走廊,重点发展特色旅游、生物医药及矿冶加工产业,推动泛珠三角区域与东南亚、南亚地区合作的全面对接。
昆明—昭通—成渝经济走廊。以成(都)昆(明)铁路、内(江)昆(明)铁路、沪昆铁路、沪昆客运专线、渝昆高速公路、兰州至磨憨213国道和金沙江航道为依托,建设昆明—昭通—成渝经济走廊,连接成渝经济区、黔中经济区,沟通长江沿线,促进长江上游地区经济发展,推进与长三角地区经济合作。重点发展特色优势农产品加工、清洁能源、装备制造、矿冶加工和石油化工产业,承接长三角地区产业转移。
昆明—丽江—香格里拉—西藏昌都经济走廊。以滇藏铁路、滇藏公路为依托,建设昆明—丽江—香格里拉—西藏昌都经济走廊,充分利用世界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民族文化、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优势,重点发展雪域高原民族特色文化旅游产业、生物产业、可再生清洁能源产业,有序发展矿产业。第三章 提高基础设施支撑保障能力
着力加强交通、能源、水利、信息和口岸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桥头堡建设的支撑保障能力。
第一节 构建内联外通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统筹多种运输方式,大力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区域对内对外交通网络。
加快向西南开放的国际大通道建设。扩大和加强陆路与东南亚、南亚国家的交通联系,推进我国经云南通往东南亚、南亚国际大通道境内段的建设,重点建设大理-瑞丽的铁路、公路通道。加快沿边通道连接贯通,重点建设兴边富民沿边干线公路。积极促进国际通道境外段建设,构建云南省通边达海的沿边交通网络。
加强云南与内陆腹地的交通联系。加快完善从上海、重庆、成都和南宁等方向进入云南的快速铁路通道,建设杭州—长沙—昆明铁路客运专线、云桂铁路,加快成昆和南昆铁路扩能改造,研究建设渝昆铁路。开展滇藏铁路前期工作。加快推进内陆腹地连接云南公路高速化改造,推进北京—昆明、杭州—瑞丽、重庆—昆明、上海—昆明、汕头—昆明等5条国家高速公路建设,规划建设蒙自经文山至砚山高速公路。
构筑面向西南开放的空中走廊。构建以昆明新机场为我国西南门户枢纽,丽江、西双版纳、迪庆、芒市、文山等干支线机场为辅助,布局合理的机场体系。进一步完善昆明新机场配套设施,建设红河、泸沽湖、沧源、澜沧机场,改扩建腾冲机场,研究迁建普洱、昭通机场。逐步增加口岸机场数量,建成一批通用机场。拓展、增加从昆明直飞东南亚、南亚、非洲、中东、欧美和澳洲等地区重要城市的国际航线。
推进水运通道及港口设施建设。加快推进金沙江、右江航运通道建设,改扩建水富港,加快百色水利枢纽通航设施和富宁港建设;推进澜沧江—湄公河和中越红河国际航运通道整治,推进景洪港、河口港等港口设施建设。完善澜沧江—湄公河国际航运。
加快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加强铁路、公路、机场和客货站场设施相互衔接,建设昆明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以及曲靖、蒙自、大理和文山等省内交通枢纽。建设昆明市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建设滇中城市经济圈城际轨道交通,建设曲靖—玉溪—楚雄—曲靖滇中城际公路环线。建设完善昆明等重点城市绕城公路。
第二节 构筑清洁安全可靠的能源保障体系
以水能和新能源开发为重点,将云南建成以水电为主的清洁能源基地、跨区域电力交换枢纽,形成清洁安全可靠的能源保障体系。
加快电力开发,扩大电力市场。在切实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和移民安置的基础上,积极稳妥推进金沙江中游、下游等流域水电开发;积极推进调节性能优越的重点水库建设;着力调整电力结构,协调建设高参数、大容量火电机组。到2015年,金沙江等干流规划的主要梯级电站开工建设,多数梯级实现投产运行。到2020年,金沙江等干流水电基地基本形成,藏东南水电外送通道建成。在满足云南省用电需求的基础上,扩大云南电力送广东、广西规模,开辟华中、华东等国内新市场,拓展东南亚电力市场。大力发展农村水电,积极开展水电新农村电气化县建设、小水电代燃料生态保护工程建设和农村水电增效扩容改造工程建设,搞好农村水电配套电网改造工程建设。
加快油气管道建设,形成能源供应体系。建设昆明至保山、曲靖、富宁、蒙自、普洱、临沧、大理、丽江的成品油管道,建设祥云至临沧天然气管道和红河州内天然气管道支线,建成成品油和天然气输送和供应体系。配套发展现代石化产业,建设新兴石油炼化基地。
加强骨干电网建设,建成跨区域电力交换枢纽。建设满足云南省用电需求,内连华南、华中和华东地区,外连周边国家的强大电网。加快云南省内500千伏主网架建设,形成以昆明和滇东、滇南、滇西为中心,覆盖云南省大部分区域的500千伏骨干网架。建设鲁地拉、龙开口、溪洛渡、糯扎渡等大型水电站送出工程,建设仁和、建塘、铜都、石林等一批骨干变电工程。根据负荷增长,加强220千伏及以下等级输配电网建设。因地制宜实施电网延伸方式通电工程、开发小水电工程和光伏通电工程,解决无电人口用电问题。加强与国内周边地区电网和周边国家电网的联网和电力交换,积极建设跨区域电力交换枢纽。
积极推进新能源开发利用和能源国际合作。加快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推进高原风电场、太阳能发电示范工程、生物质能发电项目、生物柴油加工项目、非粮生物燃料乙醇加工项目、生物固体成型燃料项目建设。加强新能源技术推广及装备制造业的发展。鼓励企业“走出去”,加强境外水电合作开发。积极推动设立大湄公河次区域电力协调中心,参与并强化大湄公河次区域电力交易平台建设,完善电力交易长效机制,落实次区域电力交易协议;发展替代种植和生物质能原料种植基地。
第三节 打造国际性的信息枢纽
依托昆明国际电信出口局,加强与东南亚、南亚国家信息通道的互联互通,强化国际合作。依托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商务门户网站、大湄公河次区域企业电子商务平台和大湄公河次区域贸易投资便利化信息平台,大力发展面向东南亚、南亚的电子商务,形成综合性国际信息化服务平台。到2020年,把云南省建成面向东南亚、南亚的国际通信枢纽和区域信息汇集中心。
加快基础地理空间信息数据资源建设,建立综合卫星定位服务系统和政务地理信息应用系统,建设面向东南亚地区的区域性地理信息汇集与服务中心。实施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三网融合”试点工程,强化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建设邮件快递集散枢纽。加强邮政、电信普遍服务,促进民族地区和边境地区通信发展。
第四节 建设保障有力的水利工程体系
着力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水资源配置,完善水利防灾减灾工程体系,切实解决严重制约云南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工程性缺水问题。
积极推进重点水源工程建设。结合西南五省(区、市)重点水源工程近期建设项目实施情况,继续推进以润滇工程为重点的水源工程建设,加快建设小中甸等一批大中型水库工程。实施一批中型水库的除险加固工程。建成牛栏江—滇池补水工程。
加快推进滇中引水工程前期工作。围绕引水工程水源方案、引水规模、建设管理体制、筹资机制等关键问题,进一步深化滇中引水工程前期工作,优化工程设计方案,科学有序推进工程建设,着力从根本上解决滇中地区资源性缺水问题。
全面推进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加快完成曲靖、昭鲁、宾川、祥云、盈江、平远、丘北、蒙(自)开(远)个(旧)、元谋、蜻蛉河、勐海、嵩明等大型灌区、重点中型灌区及一批小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任务,实现规模化高效节水灌溉。加快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采取“以奖代补、民办公助”等形式,引导农民因地制宜兴建小塘坝、小水窖、小堰闸、小泵站、小渠道等小型水利工程。
尽快实现城乡饮水安全规划目标。“十二五”期间全面解决1240万农村人口、110万农村学校师生饮水安全问题。强化农村集中供水工程建设,提高农村自来水普及率。加强水源地保护和应急储备水源建设。实施城市供水设施建设与改造、贫困县及严重缺水县城供水设施建设和重点乡镇供水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加强城镇供水水质检测能力建设。
强化河流防洪减灾能力建设。落实国家相关专项规划,加强气象水文监测预报预警体系建设,完成病险水库和病险水闸除险加固任务。加强金沙江、南盘江等重点河流重要河段治理。加强重点城市防洪工程建设。
第五节 完善口岸设施和功能
加快云南省口岸和边民通道联检查验设施及相关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实施通关便利化建设项目,完善“电子口岸”、“一站式”通关和“属地申报、口岸验放”等通关服务功能;加强口岸物流、出口加工、贸易市场等口岸功能区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形成以口岸为核心的口岸经济区。
第四章 提升对内对外开放合作水平
把开放合作作为促进云南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途径,深入实施“走出去”战略,扩大对外开放,强化与国内周边地区的联合与协作,形成以开放促开发新格局。
第一节 提升对外经贸水平
推进对外贸易转型升级,促进一般贸易、边境贸易和加工贸易协调发展,大力发展服务贸易。扩大装备制造、电子信息、高新技术产品、绿色有机农副产品和优势服务产品出口,增加先进技术设备、关键零部件、重要原材料及国内短缺资源的进口,努力形成云南省对外贸易竞争的新优势。利用我国与周边国家已建成的自贸区,引导企业利用优惠原产地规则,提升产品国际竞争力。
创新利用外资方式,优化利用外资结构,促进招商引资由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鼓励外资重点投向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环境保护等领域。
第二节 推进开放平台建设
进一步深化中国—东盟湄公河流域开发合作、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提高云南—老挝北部、云南—泰国北部、云南—越南北部合作机制的效能,提升孟中印缅合作层次。争取与南亚国家建立双边和多边合作机制,与东南亚、南亚国家和亚洲开发银行等国际组织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合作机制。吸引更多东南亚、南亚和其他地区国家在昆明设立领事、商务及金融机构。以东南亚、南亚国家为重点,新增10对以上友好城市。
第三节 深入实施“走出去”战略
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开展境外投资和对外经济技术合作,拓展东南亚、南亚、中东及非洲等目标市场。鼓励和支持有实力的企业到周边国家发展农业、加工业、矿业、旅游业、邮政业等对外合作,推动罂粟替代种植、发展替代产业。
第四节 加强对内经济合作
高起点、有针对性地承接沿海地区和国外产业转移,依托国家级、省级开发区、边境经济合作区、口岸经济区,以及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积极吸引国内外投资、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建设背靠大西南,连接珠三角、长三角地区,面向全国,辐射东南亚、南亚的产业转移基地。实施承接产业转移促进工程,积极承接产业链的关键环节,以及有市场潜力的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重点围绕新型化工、装备制造、冶金产业、轻纺、节能环保、生物医药、物流和现代农业等产业,推进现有开发园区、边境经济合作区的转型升级,高水平打造面向西南开放的承接产业转移平台。滇中经济区重点承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建设国家科技创新和技术转移基地;滇东北、滇西等矿产和水能资源富集地区重点承接发展清洁载能产业;滇西、滇东南及沿边地区重点承接发展进出口加工产业。支持符合条件的云南省省级开发区按程序申请升级为国家级开发区。
第五章 建设外向型特色产业基地
发挥区位和资源优势,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承接产业转移,建设外向型产业基地。
第一节 做大做强特色农业
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根据《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2009-2020年)》确定的增产任务,强化政策扶持,稳定播种面积,着力提高单产、品质和复种指数,提高粮食自给能力。深入推进粮棉油糖高产创建和园艺作物标准园创建活动,保障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加快发展滇东北生态农业、滇东南观光农业、滇西和滇西北特色农业、滇西南热区农业,推进外向型农业发展,优化特色农业布局。建设常绿草地畜牧业基地、木本油料生产加工基地、优质烟叶生产基地、南菜北运和云菜外销基地以及天然橡胶、花卉、茶叶、咖啡、中药材、桑蚕茧、水果、核桃等特色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培育龙头企业,以基地建设带动农业产业化发展。根据全国烤烟产销情况,统筹考虑增加云南省烤烟种植收购计划。
加快中低产田改造。结合实施《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2009-2020年)》、兴地睦边农田整治重大工程和山区综合开发,加快高产稳产农田建设。以农田改造、农田水利建设为重点改善农业生产基础条件。
构建现代农业流通体系。以农业生产资料供应服务和农产品物流为重点,通过物流园、专营店、加盟店等形式,发展物流配送、连锁经营和网上交易,逐步建立乡村现代流通网络。
完善农业技术及服务体系。加强先进适用的农机化技术和机具开发应用,培育发展农机大户和农机专业服务组织,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健全乡镇或区域性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等公共服务机构。完善农村信息服务网络平台,推进农技推广信息化、供销信息化、农业信息知识库和农业龙头企业服务平台建设等农业管理信息化示范工程,加强现代农业信息服务。
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支持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深入实施“食品放心”工程,加快建立无公害农产品安全生产体系。推进标准化生产,加强农业地方标准制定和修订,建设完善农业标准和认证服务体系,加强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认定和出口备案基地的体系建设和推广。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整体提升,绝大部分上市销售的“菜篮子”产品实现标准化生产,60%的食用农产品生产通过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证。建立健全农产品产地准出、市场准入、质量追溯、联防联控等监管制度,继续实施省、州(市)、县级检测中心(站)建设,支持有条件的企业率先执行国际质量认证。加强质量技术监督基础设施和检验检测体系建设,提高食品及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加快绿色、无公害、有机食品和名优农产品的商标品牌建设,积极培育地理标志、驰名商标。
完善边境动植物防疫体系。加强边境地区动植物疫病监测与防控基础设施建设,密切跟踪境外动植物疫情,及时发布防控信息,强化境外动植物及动植物产品查验、检疫、隔离和处理等措施,防控周边疫病传入和外来物种入侵。落实并完善生猪等主要畜禽产品的强制免疫政策,保障基层动植物防疫人员工作经费。
第二节 改造提升传统工业
一、大力发展轻纺工业
整合调整现有制糖产业,支持制糖骨干企业发展,提高蔗渣、糖蜜等综合利用水平,积极发展深加工,促进糖业由以生产原料型初级产品为主向生产终端型高附加值产品转变。做特做强云茶云酒产业,培育一批龙头企业,打造一批特色产品和优势品牌。重点建设普洱茶、滇红茶、花茶和滇绿茶种植生产基地,发展多种衍生茶产品加工基地。加强茶叶原产地认证。建设橡胶、咖啡、甘蔗等热带经济作物工业原料产业基地,发展热带作物产业。推进行业整合重组,加强与周边国家合作,加快企业“走出去”步伐,提高种植和初加工水平,发展深加工。充分发挥林地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林业和林下产业。积极有序发展林纸一体化产业,加快建设以思茅松等速生树种为主的原料林,提升人造板、家具、松香、松节油等加工技术水平,延伸林产品产业链。加快建设竹藤加工基地、特色家具产业基地、国际林产品加工贸易基地,重点开发纤维板、细木工板和人造板、林产品化工、中国古典家具和竹类家具、特色根雕和竹雕等产品。积极发展日用化学品、特色旅游工艺品、小家电、纺织和服装等轻纺产品。加快发展特色食品工业,做大果蔬、食用菌、核桃、乳制品、肉制品、木本油脂等加工业,支持发展其他特色鲜明、市场广阔、吸纳就业人员多的轻工业。
二、发展新兴石化产业
推动石化产品结构向精细化方向发展,向下延伸产业链、增加产品加工深度、提高产业附加值。加快推进炼化一体化项目前期工作,力争在“十二五”期间建成投产年产1000万吨级炼油项目。加快发展石化深加工产业集群,进一步向新型材料、纺织等相关产业辐射延伸,建成全国重要的炼化一体化石油化工基地。依托云南及周边丰富的煤炭资源,稳步开展现代煤化工升级示范工程建设。与现有产业深度融合,形成与乙炔化工、生物化工、新材料等优势产业有机结合的上下游一体化产业链。利用现有磷资源及相关产业基础优势,着重发展深加工产业、节能产业、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和配套资源开发产业。积极开展骨干磷化工企业配套矿山前期工作,加快磷复肥基地配套的磷矿山和浮选项目建设,提高磷资源综合利用率,加快发展复合肥、缓释肥等化肥深加工和精细磷化工产业。
三、加快发展清洁载能产业
建设曲靖、昭通、红河有色冶金加工基地、楚雄冶金化工基地和临沧锗产业基地。实施武钢集团昆钢股份公司等重点企业搬迁改造重点项目。发挥腾冲沿边优势,适度发展铁矿深加工项目。支持滇西、滇西北、滇南、滇东北等水能资源富集地区,以及有条件的贫困地区发展水电矿产相结合的项目。在水能和矿产资源富集地区推进铝深加工,提高资源附加值。推广清洁生产和节能新技术。选择性发展具有资源优势的镍、镁、钛、钼的深加工产业。适度发展乙炔化工产业,促进电石乙炔的规模化、一体化发展,发展醋酸乙烯、聚乙烯醇等乙炔产品,丰富乙炔产业链。结合区域内水电站丰枯季节发电量不均衡的特点,提升电石产业的集中度。进一步完善氯碱化工产业链,发展环氧氯丙烷、氯化聚氯乙烯等氯碱化工产品。利用硅材料、磷化工和生物能源提供的原料发展新的耗氯产品系列,向下游延伸产业链。
第三节 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一、发展生物产业
实施生物育种工程。提升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服务水平,挖掘重要性状新基因,强化基因工程技术、胚胎工程技术等在生物育种中的应用,加快选育低纬高原型优质、高产、多抗的粮经作物、果蔬、花卉新品种、经济林木良种以及热带、亚热带优质特色畜禽新品种。建设一批区域性国际野生动植物驯养繁育中心,推进生物技术公共实验室、中试基地建设,形成若干多学科融合、开放运行的生命科学研发联动机制,建成我国重要的生物育种创新基地。
实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工程。加快创新药物、新型疫苗和诊断试剂的研发和产业化,加大培育天然药、原料药和药物中间体,大力培育植物提取物及其健康产品产业。开展治疗性疫苗、重组蛋白药物,以及干细胞治疗、康复治疗等领域的研发和产业化的关键技术攻关。大力发展具有云南省资源特色的中药材基地,壮大“云药”品牌,发展民族医药,重点建设楚雄中药现代化基地、文山三七生产加工和交易基地、昭通天麻生产加工基地、丽江螺旋藻和红河灯盏花生产加工基地,以及滇南等地石斛产业加工基地。
积极培育发展生物制造、生物环保、生物技术服务等产业。建设生物材料研发和产业基地,培育一批跨国生物基材料企业集聚区。建设生物环保示范基地,促进生物技术产品产业化发展。加强昆明生物产业基地建设,发展生物技术服务产业,推进公共技术服务、产业化服务、政策法规服务等服务平台建设。建立面向全球的动物实验基地。构建以研发服务外包为主要形式的高技术服务产业新业态。
二、发展光电子产业
打造昆明光电子产业基地,发展红外及微光夜视、光伏、半导体照明、半导体材料、光机电一体化、计算机、电子信息材料等产业。扩大多晶硅生产规模,推进产业化建设。组建云南省光伏产业集团,建设夜视产业基地,构筑国际光电子信息技术交流平台。围绕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加快新技术、新产品研发和应用,尽快形成量产能力,积极培育光机电一体化产业领域新的增长点。
三、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产业
重点发展大型精密高档数控机床、轨道交通设备和铁路养护机械、高端电力装备、自动化物流成套设备、车用柴油发动机、汽车制造及新能源汽车、矿冶重化成套设备等产业。加快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服务基地及出口型的基础装备工业服务基地,建设高端数控机床研发制造基地、轨道交通配套机械及零部件研发制造基地、重化矿冶成套装备研发制造基地和高端电力装备制造基地。加强高端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突破和掌握一批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提高成套设备研发和制造国产化能力。
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
推广应用高效节能技术装备及产品、资源循环利用技术装备及产品、先进环保技术装备及产品,大力发展节能环保服务业,为促进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提供物质基础和技术保障。
五、发展新材料产业
以高精、高强、复合为方向,发展铝基复合材料、铜基复合材料、锡基无毒钎料、铅基特种材料、高性能锌合金等特种金属新材料。发展铂族、锗、铟、金等稀贵金属高纯材料、特种功能材料、电子信息材料、化合物与催化材料。发展硅、锗系列太阳能发电材料,燃料电池制备关键材料,磷酸铁锂离子动力电池等储能电池材料和铸铜转子等节能材料,建设国内领先的新能源材料研发和生产基地。发展以聚甲醛和聚氯乙烯改性为主的聚合物工程材料,以聚乙烯系列产品为主的化工新材料,加快开发精细磷化工产品。
六、发展新能源产业
以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为重点发展新能源产业。实施地面并网光伏发电工程、公共建筑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示范工程,发展太阳能系统集成产品。实施风光互补高原风力发电场建设工程,推进风电整机组装产业化。实施生物质能应用示范工程,推进以木薯、小桐子等非粮作物为原料的生物质能源产业化,建设生物能源基地。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和相关规划,积极推进非粮生物燃料乙醇试点和生物柴油示范工程建设。开发适用于高原山区的新能源并网技术以及关键设备,实施智能电网示范工程,加快智能电网及运行体系建设,建设若干新能源示范城市(区)。
第四节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一、打造旅游产业新优势
围绕把云南省建成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旅游目的地,推进滇中昆明国际旅游休闲区、滇西北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滇西火山热海文化旅游区、滇西南大湄公河跨国旅游区、滇东南喀斯特山水文化旅游区和滇东北生态及历史文化旅游区建设,实现各旅游区特色化、差异化发展。打造和培育一批精品旅游线路和产品,积极推进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休闲度假设施、旅游城市、旅游重点县、旅游乡(镇)村等项目建设。加强玉溪、曲靖、楚雄、沧源、大理、哀牢山—红河谷等重点旅游区基础设施建设。深入开展云南旅游业综合改革试验,推进保山腾冲、玉溪抚仙湖—星云湖、大理苍洱地区、昆明世博新区等旅游区综合改革试点工作。试办一批国际通行的旅游体育娱乐项目,打造特色体育赛事基地。提升区域旅游合作层次,拓宽区域合作领域,推进滇川藏“大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合作区、泛珠三角和泛北部湾区域旅游合作区建设,形成旅游业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培育澜沧江—湄公河水路黄金旅游线、孟中印缅旅游圈等一批跨国跨境旅游精品线路。简化游客出入境手续,提供办证便利服务。深化与大湄公河次区域国家的旅游合作,与大湄公河次区域国家开展互通车辆、安全警报发布、旅游信息交流等合作,提升区域性国际旅游集散地功能,建设大湄公河次区域无障碍旅游区。
二、加快物流业发展
依托对内连接中西部各省(区、市)、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对外连接东南亚、南亚,直达印度洋的国际物流通道,加速发展现代物流业。着力把昆明建设成为全国性物流节点城市和面向东南亚、南亚的区域性国际物流中心,建设大理、景洪、蒙自和临沧等区域性物流节点城市,推进磨憨、河口、瑞丽、猴桥、孟定口岸物流基地建设,发展保税物流。在昆明逐步培育和建设国际性矿业交易综合市场。建设昆明国际空港综合物流园区。建设中国昆明螺蛳湾国际商贸城、昆明现代国际综合物流中心、大理滇西物流商贸城等大型综合物流园区、专业物流中心。建设昆明长坡汽车与工程机械商贸交易与拍卖中心。整合已有的物流信息平台以及商务、海关、交通运输等物流信息资源,建设面向东南亚、南亚的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引进和培育一批物流企业。推动物流业国际合作,积极吸引世界知名物流企业在云南省设立区域性总部,促进第三方物流发展。
三、提升会展业规模和层次
以办好中国昆明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和南亚国家商品展为重点,条件成熟时推动设立中国—南亚博览会。提升孟中印缅地区合作论坛、中国—南亚商务论坛、中国(昆明)国际花卉展和昆明泛亚国际农业博览会等展会活动的规模和层次,将昆明市建成面向东南亚、南亚的区域性国际会展中心。
四、强化金融业服务功能
把昆明建成面向东南亚、南亚的区域性金融中心。支持东南亚、南亚国家银行等金融机构到云南省设置分支机构。支持富滇银行等符合条件的地方金融机构到东南亚、南亚国家设立分支机构。加快昆明国际金融产业中心园区建设。增加云南省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企业数量,扩大结算规模。支持在滇各金融机构与东南亚、南亚国家开展双边本币结算合作,为企业双边本币结算提供服务。开展人民币与周边国家币种的直接挂牌兑换试点业务,建立支付清算机制。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积极开展矿权、林权、股权抵(质)押融资等业务。
继续完善银行组织和服务体系。加快发展地方银行业金融机构,支持富滇银行增资扩股,优化股权结构,完善内控,稳步推进上市融资;统筹城乡金融资源配置,开发符合农村需要的金融产品,积极发展村镇银行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支持符合条件的农村信用社、农村合作银行改制为农村商业银行。规范发展小额贷款公司。根据国家有关政策要求清理规范融资平台公司,推动地方政府融资行为规范化、制度化。支持金融机构依法合规开展金融租赁和信托等中间业务,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通过上市或发行企业(公司)债券、中期票据、短期融资券等方式融资,扩大直接融资规模,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发挥期货市场功能,研究设立期货交割库。
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对重点项目、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民生等领域的信贷支持力度。扶持发展创业投资基金,规范发展各类股权投资基金。在符合外商投资产业政策的前提下,促进外资股权投资和创业投资发展。在符合国家有关政策规定、有效防范金融风险的前提下,稳步建立合法合规的区域性金融资产交易所、林权交易所、矿权交易所、文化产权交易所等交易平台,形成综合性产权交易中心。在商业可持续的条件下,对云南省保障房、水利、文化、旅游等基础产业发展实行差别化的监管政策,允许通过符合条件的地方政府融资公司支持上述行业的项目建设。
拓宽保险服务领域,创新保险产品和服务。引导金融机构为符合国家政策导向的“走出去”企业提供出口信用保险服务。努力扩大农业保险范围。扩大保险资金运用规模,鼓励和支持保险资金参与桥头堡重点项目建设。推动与边境贸易和国际物流相关的保险业务试点。健全信用担保系统,鼓励发行中小企业集合债券,进一步改善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环境。
第五节 完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
推动现有科技创新资源整合,加强与国内外著名院校、科研机构及跨国企业的研发合作。按照国家部署和要求,建设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等,培育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型企业。以技术成果孵化转化为核心,建设中试、工程化试验示范及生产配套设施,推动科技成果创新和转化工作。构建产学研相结合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扶持云南省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型企业集群发展。建设科技信息服务中心、技术交易平台、教育培训中心等公共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和企业科技总部。大力扶持发展农业、制造业产业、产中产后技术研发、推广服务体系。搭建国际科技合作平台,完善中国—东盟科技论坛机制,推动与东盟和南亚各国在矿产资源开发等优势互补领域的双边或多边科技合作。第六章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加大生态保护与建设、生态环境治理力度,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支持云南建设绿色经济强省,建设重要的生物多样性宝库和西南生态安全屏障。
第一节 加强重点流域水污染综合防治
加大以滇池为重点的九大高原湖泊及重点流域水污染综合防治力度,落实有关地方政府责任,切实严格监督检查,完善奖惩机制,确保治理效果。继续把滇池治理作为国家重点流域水污染综合防治重点,实施综合防治工程,加大对高原湿地保护和建设的投入。把云南省滇池、抚仙湖、洱海、泸沽湖等九大高原湖泊流域和近湖村庄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纳入农村环境连片整治试点支持范围。加大支持力度,实施三峡上游库区水污染治理项目。编制和实施重点流域保护与发展规划。结合实施《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十二五”规划》,加快推进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开展流域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试点。加强生态环境跨流域、跨国界的协同保护。完善环境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机制,提高环境突发事故应急处置能力。
第二节 加大生物多样性保护力度
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推进生物多样性优先区保护,制定实施《云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组织实施《滇西北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纲要》。以洱海、泸沽湖为重点,实施湿地保护工程。加大川滇生态功能区保护力度。加大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地保护的投入,实施野生动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将天然林保护区的国家级公益林全部纳入森林生态补偿范围,并逐步提高补偿标准。推进森林防火体系、林业有害生物防控体系、基层森林管理机构和野生动植物疫源疫病监测体系建设。加强西南种质资源库、现代生物技术产品环境释放网络监测体系、生态监测网络体系建设,采用自然保护区、保护小区、保护点等形式,实现野生动植物的就地保护,强化极小种群和极度濒危物种的保护措施,保障种质资源安全。加强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及重要水生生物关键栖息地保护,严格控制水坝建设,维护水域生态完整性。建立边境地区跨境自然保护区协作机制,完善野生动物损害补偿机制和制度。
第三节 强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
抓好长江上游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程、珠江上游南北盘江石灰岩地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试点,加强水源涵养林及防护林建设,加大重点流域、石漠化地区、水土流失严重地区和重要城市水源区的水土保持治理力度。加强重要生态保护区、水源涵养区、江河源头区保护。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小流域综合治理、坡耕地改造、防护林体系建设等生态建设工程。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推进国有林场改革。加大山洪地质灾害防治力度,建立健全专群结合的山洪地质灾害监测和预报预警体系,因地制宜实施山洪地质灾害搬迁避让和工程治理,加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修复。编制实施迪庆藏族自治州“两江”(金沙江、澜沧江)流域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规划,实施哈尼梯田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工程。
第四节 推进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发展
调整和优化能源结构,大力发展无碳和低碳能源,建立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产业体系。推进节能改造工程、节能产品惠民工程、合同能源管理推广工程、节能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和节能能力建设工程。做好低碳省试点工作。加强低碳发展能力和技术支撑体系建设。培养低碳理念,倡导低碳生活,促进低碳消费。继续抓好工业领域节能,大力推进建筑、交通、农业和农村等领域节能工作,推动节能服务业发展。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加大污染治理和主要污染物减排力度。加快推进燃煤电厂脱硫脱硝,以及制糖、淀粉、橡胶、造纸企业废水深度治理等重点减排工程。加强城市、县城、建制镇和沿边城镇的排水管网、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实施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污染治理及废弃物资源化综合利用。推进固体废弃物处理处置,降低危险废物环境风险。开展循环经济重点工程建设,做好大宗产业废物综合利用示范基地试点工作,实施再生资源加工和污水再生利用等项目。推进产业园区土地集约利用、能源梯级利用、废物交换利用,水资源分类使用和循环利用,污染物集中处理,实现循环化发展。推进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探索建立碳排放交易机制和平台,开展碳排放交易试点。建立排放配额制度,建立完善生态补偿机制。支持普洱市等地发展绿色经济。第七章 加快社会事业发展
全面统筹边疆地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加强社会建设、完善边境管理,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稳定。
第一节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加快普及学前教育,以农村为重点新建和改扩建一批幼儿园。为家庭经济困难儿童、孤儿和残疾儿童接受学前教育提供资助。合理整合资源,科学规划学校布局,严格规范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撤并程序,办好村小和教学点,提高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在方便学生就近入学的基础上,有条件的地区逐步实现中小学相对集中办学。稳步推进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合理确定县域内寄宿制学校和非寄宿制学校的比例。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薄弱学校改造计划。逐步提高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的生活费补助标准,改善农村教师工作生活条件,落实国家对农村教师工资倾斜政策,提高农村教师待遇。扩大高中阶段教育规模,2015年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80%以上。加强云南省高校重点学科专业建设,遴选若干所高校进入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支持区域性有特色高水平大学发展。扩大国家重点院校在云南省的招生规模,对口支援中西部地区招生协作计划向云南省倾斜。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建立健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落实中等职业教育农村学生、城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免学费政策,逐步实行中等职业教育免费制度。整合现有教育培训资源,形成一批区域性教育培训基地。科学稳妥推进民族地区双语教育,积极发展民族特色职业教育。实施少数民族人才培养计划,采取定向招生、定向培养等措施,加大少数民族人才培养力度。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
加强国际教育交流合作。积极推动与东南亚、南亚国家的学历学位互认。依托现有教育资源建设国际留学生教育基地,打造国际教育人才培养平台和南亚-东南亚小语种人才培养基地,建设云南省国际人力资源市场,把云南省建设成为面向南亚和东南亚的人才交流合作中心。
第二节 加快发展医疗卫生事业
加强以边境州(市、县)、边境口岸(通道)、交通沿线州(市、县)为重点的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建设,提高医疗救治和紧急救援能力。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提高服务水平。加强中药资源保护、研究开发和合理利用,提升中医、民族医医疗服务能力,提高中医药、民族医药研发能力和诊疗水平。加快儿童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提升妇女儿童健康保障能力和水平。加强重大疫病防控体系建设,提高艾滋病、结核病、鼠疫等重大传染病以及地方病防控能力。加强与周边国家疾病信息沟通,建立防治技术交流的联防联控和卫生应急救治联动机制。建立和完善边境地区重大疫情疫病“3+1”联防联控工作机制。加快云南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检测实验中心及边境州(市)、县食品药品检测检验中心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强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能力建设,提高食品药品安全监管能力。加强与东南亚、南亚国家在临床医疗、科研教学、中医药(民族医药)、传染病防治和食品药品检验检测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把昆明建设成为面向东南亚、南亚的国际医疗和技术、人才交流区域中心。
专栏2: “3+1”联防联控工作机制
“3+1”联防联控工作机制是指针对境外复杂而严峻的疫情疫病形势,在边境地区建立检验检疫、联动联防、群防群控、境外合作4道防止疫情疫病传播的工作防线,旨在构建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多元化、多层次相结合的联防联控工作机制,以整合社会资源,共同防控疫情疫病和应对突发事件。
第三节 完善城乡就业公共服务体系
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大就业专项资金投入。对边境地区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实施鼓励就近就地转移就业政策。对非边境地区农村富余劳动力,引导平稳有序外出务工,发展劳务经济。开展就业援助,开发公益性就业岗位,确保有劳动能力的零就业家庭至少一人实现就业。促进就业信息共享,培育基于信息网络的就业信息服务,完善面向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实施少数民族劳动者素质提高工程,加快边境和民族自治地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技能培训服务体系建设。加强人力资源市场建设,促进国际人力信息交流。大力推进与东南亚、南亚国家的劳务合作,吸引国内和东南亚、南亚国家人才到云南创业。进一步完善创业促进就业的政策措施。
第四节 加快推进住房保障体系建设
努力构建覆盖城乡的住房保障体系。加快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增加廉租住房、公共租赁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和限价商品住房供应,加快实施各类棚户区改造。逐步解决城市低收入和中等偏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符合条件的新就业无房职工、城镇稳定就业的外来务工人员的住房问题。积极推进新农村重点建设村、农村危房改造、地震安居、扶贫安居、游牧民定居、工程移民搬迁和灾区民房恢复重建等工程建设,提高农村居民住房保障能力。完善保障房管理办法等相关政策,加强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构建可持续发展的住房保障管理体系。
第五节 加强收入分配调节
着力提高低收入职工的工资水平。拓宽居民收入来源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拓展农民增收渠道,加快发展农村二、三产业,鼓励、扶持和组织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加大农民直补力度。
第六节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险体系。扩大社会保险覆盖范围,提高社会保险待遇水平,完善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办法,推进社会保险城乡统筹和区域协调。实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逐步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按照国务院部署,推动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城乡基本医疗保险、医疗救助、补充医疗保险和商业健康保险等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建立稳定的、可持续的基本医疗保险筹资机制,进一步提高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保障水平。完善生育保险制度,扩大生育保险覆盖面。建立工伤预防、补偿、康复相结合的工伤保险制度。
完善新型社会救助服务体系。完善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社会救助制度,提高各类救助对象的救助水平,全面推行医疗救助一站式即时结算服务管理模式,逐步扩大农村低保覆盖面,实现应保尽保。完善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加强对流浪乞讨、难民等人员的生活救助,注重对流浪未成年人的救助保护,为孤残儿童、流浪未成年人和老年人等建设社会福利设施。
第七节 强化社会服务和社会管理体系
加快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制定和完善应对人口老龄化政策和保障机制,加快推进各类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构建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养老服务体系,推动养老服务向适度普惠型发展。
加强防灾减灾救灾体系建设。加强自然灾害风险隐患排查、应急救援、信息管理能力建设和救灾物资储备体系建设,完善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防灾减灾和应急响应相配套、灾民救助和恢复重建相衔接的自然灾害救援体系。
加快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构建社区综合管理和服务平台,完善运行机制,开展城乡统一的社区公共服务。因地制宜建设街道(乡镇)社区服务中心和城乡社区服务站,改善公共设施和服务用房,加快社区信息化建设。健全基层人口和计划生育服务体系,发展人口计生事业。
第八节 大力推进民族文化建设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和创新,加强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促进对外文化交流与合作,支持云南实施民族文化强省战略,增强发展软实力。
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较为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推进重大标志性文化设施建设。全面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乡镇综合文化站、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等文化惠民工程,切实提升边境地区文化设施建设水平。推进一批州(市)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及基层文化设施建设,改建、扩建未达标的县图书馆、文化馆和乡镇文化站。统筹各方面资源,大力推进村文化室和社区文化中心、文化室建设。进一步推进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免费开放。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化活动。实施文化名家工程和少数民族艺术人才扶持计划,重点推出一批有代表性的优秀文化艺术精品和文化品牌。加强边境地区广播影视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少数民族语言节目的译制和制作能力。加强边境地区新华书店发行网点建设,增强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出版物发行能力。加强世界文化遗产、历史文化名城(街区、村镇)、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遗址的保护和管理,修缮一批重点历史文化名城、名镇(村)、古道和古驿站。完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体系,建立文化遗产数据库。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资助力度,建设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设施。支持15个云南省独有民族各建一个博物馆或民族文化展示设施,扶持云南省人口较少民族文化发展。进一步加强考古调查、发掘和研究工作。推动红河哈尼梯田和普洱景迈山古茶园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实施茶马古道、滇越铁路历史文化线路保护工程。推进迪庆、大理两个少数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
积极发展文化产业。大力发展云南省文化产业,提高文化产业增加值及其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比重,逐步培育覆盖云南、辐射西部、影响全国、面向东南亚、南亚开放的文化市场体系,把文化产业建成云南省新的支柱产业。大力发展文化旅游、影视动漫、新闻出版、民族演艺、民族民间工艺品、休闲娱乐、会展节庆、珠宝玉石、茶文化和体育产业等十大特色主导文化产业,形成2—3个产值上百亿元的特色文化产业。建设以昆明为中心,边境地区为重点,辐射东南亚的云南印刷包装产业群。创新金融产品和融资合作方式,推动文化产业融资服务体系建设。着力推进云南影视产业实验区、德宏民族文化产业园、昆明文化产业信息服务基地、云南民族民间工艺品生产基地、昆明福保乡村文化产业发展基地、云南高原体育培训基地等一批园区和基地建设。着力推进云南出版集团、云南广电网络集团、云南文投集团、云南报业传媒集团、云南广电传媒集团、云南电影集团、云南文博产业集团等国有文化企业尽快壮大规模,增强实力,提高集约化经营水平。
广泛开展文化交流。充分利用云南省与东南亚、南亚国家地缘相近、人缘相亲、文化相融、商缘相通的优势,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深化文化交流与合作。建设西南国际民族文化艺术交流中心、东南亚南亚民族民间艺术博览园、面向东盟国家的数字文化内容制作传输网络基地等重大项目。积极开展与东南亚、南亚国家在考古及文化线路保护等方面的合作,建设东南亚南亚考古研究与文物保护基地。开展“七彩云南东南亚南亚行”多边文化交流活动,办好中国-东南亚南亚民族艺术节,打造“世界乡村之音”国际艺术品牌,在边境地区与周边国家共同举办民族文化艺术节。加快新闻出版产品、服务“走出去”步伐,提高版权输出数量与质量,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到境外建社、办厂、开店。大力发展文化贸易,把云南省建成我国与东南亚、南亚开展文化交流的窗口、通道和信息平台。
第八章 推进扶贫攻坚和兴边富民工程
大力推进扶贫攻坚和兴边富民工程,改善贫困地区、边境地区、民族地区发展条件,增强自我发展能力,推进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示范区建设。
第一节 促进边境地区加快发展
巩固国家兴边富民行动和云南省两轮兴边富民工程取得的明显成效,针对边境地区发展中存在的突出困难和问题,全面规划,系统推进,进一步完善措施、整合力量,继续实施兴边富民工程,推动边境地区加快发展。
实施《云南省兴边富民工程“十二五”规划》,大力推进基础设施、扶贫开发、产业培育、素质提高、民生保障、城镇建设、民族文化、开放窗口、边境和谐、生态保护等十大工程,全面提升边境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增强自我发展能力。落实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补助、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寄宿学生生活费补助、中等职业学校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免学费补助、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补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助、农村医疗救助补助、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补助、农村转移劳动力相关就业补助、沿边境定居边民生活补助等保障措施,切实提高边境地区各族群众民生保障水平。
第二节 尽快解决深度贫困人口脱贫发展问题
加大各级财政扶贫资金投入,编制并实施《云南省扶持边远、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深度贫困群体脱贫发展规划》,以深度贫困自然村为单元,创新扶持方式,推进易地搬迁、安居温饱、基础设施、素质提高、增收致富等五项工程,完善农村寄宿制学生补助、农村低保、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村养老保险等四项保障,尽快解决深度贫困自然村和深度贫困群体脱贫问题。到2015年,基本解决现有深度贫困人口住房、通路、饮水、通电、上学、就医困难和社会保障问题,人均纯收入翻一番以上;到2020年,现有深度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在2015年基础上有较大幅度增长。
第三节 全面推进扶贫开发工作
按照《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的要求,以滇西边境山区、乌蒙山区、石漠化区、藏区四个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为重点,全面推进云南省贫困地区的扶贫开发工作。对环境恶化、失去生存条件的贫困群体实施易地搬迁。全面做好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在建设抗震安居房的同时,配套建设农田、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鼓励和引导农民搬迁到城镇和工业园区从事二、三产业,并提供保障性住房和城镇最低生活保障等支持。引导其他移民搬迁项目优先在符合条件的贫困地区实施,着力培育发展后续产业,确保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大力实施整村推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村容村貌,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加大贫困地区劳动力培训转移力度,促进扶贫对象稳定就业。实施农村危房改造,继续实施以工代赈工程,改善贫困地区农田水利、乡村道路、人畜饮水等基础设施,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积极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扶贫。继续实施《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规划(2011-2015年)》。对云南省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县,逐步取消中央安排的公益性建设项目的州市级资金配套。
第四节 强化边防建设和管理
加强边境日常维护和境外领事保护,切实做好周边外事工作。完善口岸联检楼、查验货场等基础设施,建立公安边防检查站快速查验通关系统,开设进出境管理区绿色通道,逐步在流量较大的口岸建设边民自助通关系统。加强边防应急物资储备中心等基础设施建设,适当增加相关部门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加强禁毒、艾滋病防治和防范非法出入境活动国际合作,构建澜沧江-湄公河流域中、老、缅、泰四国边境禁毒合作机制和昆曼公路沿线中、老、泰三国禁毒合作机制。建设云南公安民警综合训练基地。加快推进临沧固边睦邻示范工程建设。积极参与周边国家国际警务合作,严厉打击跨国犯罪。
第五节 加快农垦企业改革
统筹农垦与地方协调发展,把农垦企业从业人员的社会保障纳入属地管理,国家在资金上给予补助。推动农垦企业在职职工和退休职工纳入城镇基本医疗保险范围,其他人员按有关规定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各项社会保障纳入属地同步推进,实行一体化管理。推进垦区中低产田改造、道路和电网改造、饮水安全、危旧房改造等基础设施项目建设。落实垦区强农惠农政策,将垦区纳入良种补贴、综合直补、农机补贴等强农惠农政策覆盖范围。鼓励云南农垦企业整合以天然橡胶为主的优势产业,培育橡胶龙头企业集团,加强天然橡胶产业国际合作。深化华侨农场体制改革,促进华侨农场体制融入地方、管理融入社会、经济融入市场。第九章 保障措施
云南省人民政府和国务院有关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意见》精神,细化落实《意见》制定的一系列支持桥头堡建设的政策措施,进一步完善桥头堡建设的政策体系,健全体制机制,加强组织领导,推进规划顺利实施。
第一节 完善政策体系
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和投资力度,提高对铁路、公路、民航、中低产田改造等建设项目中央专项建设资金补助标准和资本金注入比例,支持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能源管网和通信设施等建设,改善桥头堡建设的基础条件。细化落实财税、金融、投资、产业、土地、价格、生态补偿和人才等支持政策,引导国内外资源、资金、技术、信息、人才等发展要素向云南流动和集聚,承接产业转移,建设外向型特色产业基地,提高总体经济实力,推动形成西南地区新的经济增长极。深入实施“走出去”战略,以瑞丽国家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和跨境、边境经济合作区建设为重点,完善促进对外交流合作的政策措施,打造对外交流合作的平台和窗口,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研究制定政策措施,鼓励云南先行先试,在对内对外开放、推动边疆民族地区发展等方面开创新局面,探索新经验。
第二节 创新体制机制
鼓励先行先试,着力推进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加快完善桥头堡建设的制度保障。全面推进经济体制、社会体制、文化体制和行政体制改革。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推进省直接管理县财政改革,积极探索推动扩权强县,优先将边境县和农业大县纳入改革范围,提高县域中心城镇的承载力。推进涉外经济体制改革,深化外贸管理体制改革,完善境外投资、外商投资、口岸管理体制。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环保收费改革,建立和完善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和环境损害成本的生产要素和资源价格形成机制。在云南省开展电力价格改革试点,进行大用户直购电试点。建立和完善矿产资源开发的生态补偿机制。按照国家统一部署,积极推进资源税费改革,择机将煤炭的资源税计征办法改为从价征收。优化所有制结构,继续深化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大力推进非公有制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积极引导民营资本参与云南桥头堡建设。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和市场环境,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稳步提高云南边境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基本消除贫困现象,促进边疆稳定和民族团结。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创新文化产品进出口机制,培育一批投资主体多元化的大中型文化企业,深入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人事、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改革。
第三节 实施重大项目
重点实施基础设施工程、产业发展工程、开放合作平台和窗口工程、生态环境工程、兴边富民工程,建设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总体规划项目库,加快推进项目前期工作。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要加强环境影响评价,完善产业和项目准入制度,认真开展重大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健全环境监管体系,强化环境目标责任制,落实问责和责任追究制度。
第四节 加强组织领导
切实发挥加快建设我国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部际联席会议制度的作用,加强对云南桥头堡建设的指导、协调和服务。国务院各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能分工,密切配合,做好与国家总体规划和相关专项规划的衔接,帮助解决云南桥头堡建设中在政策落实、项目安排、体制机制创新以及外事协调等方面需要中央政府予以支持的问题。发展改革委要加强综合协调、跟踪分析和监督检查,强化对规划实施的综合评价和绩效考核,推动规划各项指标和任务的落实,适时组织开展对规划实施情况的评估。要重视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重大问题及时向国务院报告。云南省人民政府要切实加强规划实施的组织领导,周密部署,明确分工,落实责任,完善机制,抓紧贯彻落实。编制相关行业专项规划,做好与总体规划的衔接。进一步完善实施规划的公众参与和民主监督机制,做好规划相关信息的公开工作。拓宽公众参与渠道,积极营造公众参与规划实施的良好氛围。
第三篇:关于支持云南省加快建设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的意见
国务院国发[2011]11号《关于支持云南省加快建设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的意见》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云南是我国向西南开放的重要门户;是我国沿边开放的试验区和西部地区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先行区;是西部地区重要的外向型特色优势产业基地;是我国重要的生物多样性宝库和西南生态安全屏障;是我国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的示范区。改革开放特别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云南各族干部群众团结奋斗、开拓进取,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由于历史等特殊原因,云南发展还存在不少困难,为进一步促进云南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促进云南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
促进云南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事关民族团结、边疆稳定和区域协调发展大局。要坚定信心,抓住机遇,锐意进取,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推动云南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新跨越。一是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支撑保障能力;
二是依托重点城市和内外通道,优化区域发展布局;
三是加强经贸交流合作,全面提升开放水平;
四是立足资源和区位优势,建设外向型特色产业基地;
五是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
六是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
七是加快脱贫致富步伐,建设稳定繁荣边疆。
国家加大转移支付和投资力度;
实行差别化的产业政策,对云南利用境外资源并且具有特色优势的项目适当给予倾斜;对于边境地区矿业与水电开发相结合、技术水平先进的清洁载能工业给予优惠政策;对云南省建设用地计划实行倾斜,保障重点工程建设用地;
把云南作为全国电力价格改革试点省;
鼓励先行先试,形成有利于桥头堡建设的体制机制。
国务院
2011年5月6日
第四篇:加快建设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 秦光荣
加快建设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
秦光荣
《求是》杂志记者 黄文川[原载10月16日出版的《求是》杂志2011年第20期]
随着国务院《关于支持云南省加快建设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的意见》的颁布,云南省成为国内外关注的焦点。为了更加深入地了解云南的“桥头堡”作用及其战略规划,近日,我们采访了中共云南省委书记秦光荣同志。
记者:我们看到,国务院的这一重要文件涉及范围十分广泛,涵盖了云南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指导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和扩大开放的纲领性文件。请您谈谈在实践中应如何把握这一重要文件的精神实质与关节点。
秦光荣:需要强调的是,这个文件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提升我国对外开放的层次和水平,完善对外开放总体格局所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我认为,建设我国面向西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当前要着重把握两个关键词。
第一个关键词是“我国面向西南开放”,就是以东南亚、南亚、西亚为重点,面向印度洋沿岸地区的开放。可以简单 地概括为“一洋四区”,“一洋”是印度洋,“四区”是指南亚地区、东南亚地区、西亚地区和非洲东部印度洋沿岸国家。这一区域涵盖了50多个国家,近30亿人口,拥有广阔的市场空间,而且区域内双边、多边区域合作势头强劲,合作发展的潜力巨大。
另一个关键词是“桥头堡”,这本是陆桥经济的一个重要概念,“桥”是通道,“头”是前沿,“堡”是基地,“桥头堡”就是大通道、大基地、大平台和大窗口的意思。因此,文件中采用“桥头堡”就十分形象地指出了云南是我国面向西南开放的前沿门户,是我国扩大与印度洋沿岸国家开放合作的重要节点。此外,“桥头堡”还有另一层意思,与我国东部沿海以“引进来”为主的开放不同,我国面向西南的沿边开放更多的是以“走出去”为主要内容的开放,是以发展中国家相互合作为主的开放,是促进多民族、多宗教、多文化包容发展与和谐发展的开放。
记者:“桥头堡”这一关键词形象地概括了云南的区位特征与比较优势。可以预期,这一战略的实施不仅能够使云南经济社会跨入又好又快发展的快车道,而且将进一步完善我国对外开放的格局,成为我国向西南开放的重要门户。秦光荣:确实,把云南建成我国面向西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既是我国睦邻、安邻、富邻的重要举措,也是包括云南在内 的我国西南地区加快发展的迫切需要,将对我国经济社会产生重要影响。一是有利于我国进一步完善对外开放格局,进一步凸显云南在我国全方位开放格局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二是为我国开辟一条新的西向贸易通道,为我国各省区与沿线国家、印度洋沿岸国家的全面合作和共同发展提供一个新的平台,为进一步开拓国际市场尤其是东南亚、南亚市场创造更好的条件。三是提升西部大开发的层次和水平,依托我国向西南开放的贸易通道,使西部地区尤其是西南地区开放格局发生重大变化,由开放的末梢成为开放的前沿,更好地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提升西部地区的发展层次和水平。四是为云南边疆民族地区加快发展提供强大动力,拓展云南边境地区新的发展空间,创造新的亮点和热点,形成资金、技术、人才聚集的“洼地”,走出一条以开放促开发、以开放促发展的振兴之路。
记者:推进桥头堡建设意义重大,但也十分复杂。就像一项系统工程,千头万绪。抓住主要矛盾,在关键环节上率先突破,就成为实施这一战略的重中之重。
秦光荣:桥头堡建设既是难得的机遇,也面临着众多的挑战。我们必须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决策和部署上来,力争在8个方面实现突破。
一是实现大开放。历史上云南就是我国从陆上与东南亚、南亚国家交往的桥梁和纽带,曾经在中国对外开放的进程中发挥过重要作用。近年来,我们在发挥区位优势,推动沿边开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为更深层次的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下一步我们将围绕桥头堡建设,努力打造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格局,以开放促改革、以开放促发展、以开放促创新、以开放促文明、以开放促开明,做活沿边开放这篇大文章。
二是促进大发展。近年来,云南立足自身基础、特色和优势的发挥,实现了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十一五”期间,全省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8%,创造了改革开放以来的最高增速。“桥头堡”战略的实施,使云南的开放和发展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将围绕绿色经济强省、民族文化强省、中国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三大战略目标,进一步动员全省力量,加快发展步伐,努力建设一个经济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边疆更加安宁、环境更加优美的“七彩云南”。
三是构筑大通道。自古以来,云南对内对外的开放交往,都与通道建设息息相关,甚至可以说,云南的交通发展史就是一部对外开放史。近10年来,我们举全省之力推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云南省对内对外连通条件大为改善。今后我们将继续加强交通、能源、物流、通讯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构筑与周边国家互联互通的综合大通道,为区域内各方加深合作创造更好条件。
四是打造大基地。产业发展不足一直是云南比较突出的问题,近年来随着基础设施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加快产业发展的条件正在不断改善。我们将立足于“西部地区重要的外向型特色优势产业基地”这一定位,充分发挥差别化产业政策的引导支持作用,着力打造面向西南开放的特色优势产业基地,努力把云南建成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基地、面向印度洋沿岸市场的外向型产业基地和进出口商品生产加工基地。
五是培育大平台。搭建平台、建立机制、搞好服务,是发挥云南桥梁和纽带作用,促进各方交流合作的重要基础性工作。近年来我们在昆明进出口商品交易会、中国—南亚国家商品展等平台建设方面取得良好成效,下一步我们要强化平台建设,从加强开放经济带建设、对内对外经济走廊建设、会展平台建设、巩固提升合作机制、加快构建金融平台、推进通关便利化等方面着力,搭建起一个中国联系东南亚、南亚、西亚三大市场的新型交易平台。
六是建设大窗口。云南与周边国家地理相邻、人缘相亲、文化相近,建立了长期深厚的近邻情谊;云南还是中华文化圈、印度文化圈和东南亚文化圈的交汇区,是一个多元文化 共生带。我们将立足于巩固发展好邻居、好伙伴关系的需要,以扩大对外交往、加强文化交流、推进教育合作、加强宣传合作等为重点,着力推进和深化同周边国家更高层次、更宽领域、更多形式的人文交流合作,使云南成为向外展示中华文化、对内推介邻国文化、促进国际友谊的友好交流窗口。
七是维护大团结。云南是一个边疆民族省份,我们长期以来重视加强民族团结和维护边疆和谐安宁,团结和稳定工作卓有成效。国务院文件明确提出,要把云南建设成为我国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的示范区,这既是对我省工作的充分肯定,也是对云南维护民族大团结寄予的殷切期望。为此,我们将采取更有力的措施,创新社会管理,巩固边境安宁,着力形成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加快发展、民族团结进步、社会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
八是保护大生态。生态良好是云南的一大特色和优势,因地处长江、珠江、澜沧江、怒江、红河、伊洛瓦底江等重要国内国际河流的上游地区,云南的生态环境状况也直接影响着中下游地区的生态安全。一直以来,我们像珍惜生命一样珍惜云南的良好生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云南的优美环境。国务院提出要把云南建成“我国重要的生物多样性宝库和西南生态安全屏障”,这既是维护流域国家和地区生态安全的重要举措,也是促进云南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我们将 继续坚持生态立省、环境优先的思路,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抓好七彩云南保护行动、“森林云南”建设、高原湖泊水污染治理、生物多样性保护、垃圾和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等重点工作,加强跨区域生态合作,筑牢云南这道生态安全屏障,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和流域内的共同发展作出贡献。记者:8个关键环节,每个都是一场硬仗。但我们也看到,党和国家在财税、金融、投资与产业、土地和生态补偿以及人才等方面给予了云南一系列政策措施,特别是在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外贸管理体制改革、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等诸多方面赋予云南很多先行先试的权利。把这些政策用足用活并落到实处,就成为顺利推进桥头堡建设的重要保障。秦光荣:目前,省委、省政府正在深入调研,广泛论证,逐一研究提出落实方案,并着力形成一套更具创新性的体制机制和突破性的政策措施,努力走出一条符合云南实际的沿边开放开发新路。
一是争取在推进投资贸易便利化方面取得突破。力争在建立更加开放便利的出入境管理制度、简化境外投资项目审批程序、完善与周边国家货币清算机制等方面取得更大突破,为加强与周边国家的经贸合作创造更加宽松的体制机制环境。
二是争取在落实差别化的产业政策方面取得突破。通过 增加鼓励类目录、放宽限制条件、下放审批权限等方式,把差别化产业政策真正落实到具体项目发展上,特别是争取在国外合作项目、产业布局政策、项目审批权限等方面得到国家更大的政策支持。
三是争取在开展电力价格改革试点方面取得突破。要充分发挥云南电力资源丰富的优势,充分体现市场机制对电力价格的调节作用,在现行电价的成本补偿型定价机制上下功夫,力争在电价自主权、电源调度权、留成电量、发电税收等电力开发利益分配方面取得实质性突破。
四是争取在推进用地思路改革方面取得突破。结合云南山多平地少的实际,要研究制定一些鼓励性的政策和措施,引导城镇建设和产业向山地发展,妥善处理好土地供与需、占与补、开发与保护的关系,破解重大项目建设用地需求与加强耕地保护的矛盾。
五是争取在推动金融改革发展方面取得突破。要落实好国务院明确的中小企业和涉农信贷支持、引进国内外金融机构、贫困地区贷款贴息制度、特色农业保险保费补贴等方面的扶持政策,同时着力抓好金融招商、完善金融机构布局、增加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企业数量、推进与周边国家签订双边本币结算协议等工作,为桥头堡建设提供充分的金融支持。记者:感谢您接受采访,我们确信,经过全省人民的艰苦奋斗,一个坚不可摧的“桥头堡”必将屹立在祖国的西南大门,成为广大西部地区走出国门的先行区。
第五篇:国务院关于支持云南省加快建设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的意见
国务院关于支持云南省
加快建设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的意见
国发[2011]11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云南省是我国通往东南亚和南亚的重要陆上通道,战略地位十分重要。为促进云南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进一步完善国家对外开放格局,现就支持云南省加快建设我国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提出以下意见:
一、加快建设面向西南开放桥头堡的总体要求
(一)基础条件。云南省是我国重要的边疆省份和多民族聚居区,与越南、老挝、缅甸接壤,与东南亚、南亚多国邻近,具有向西南开放的独特优势;多民族和谐共处,与周边国家关系和睦,长期保持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的良好局面;拥有丰富的矿产、水能、生物等自然资源以及民族文化和旅游资源,发展潜力巨大;改革开放特别是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云南省改革开放不断迈出新步伐,滇中城市群带动能力明显增强,区域自主发展能力明显提高,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具备了进一步加快发展步伐、建设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的基础条件。但是,云南省也面临着对外通道不畅、基础设施落后、生态环境脆弱、产业层次不高、贫困面较大等困难和问题,必须牢牢把握科学发展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着力做好云南桥头堡建设的各项工作。(二)重大意义。在经济全球化曲折发展、国际区域经济合作不断深化和国家进一步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新形势下,紧紧把握重大历史机遇,加快把云南省建设成为面向西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有利于构建我国通往东南亚、南亚的陆路国际大通道,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和经济安全;有利于提升我国沿边开放质量和水平,进一步形成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加强与周边国家的互利合作,促进共同发展,增进睦邻友好;有利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加快边远地区脱贫致富,推动云南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实现各族群众共同富裕和边疆和谐稳定。
(三)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解放思想,锐意改革创新,坚持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着力构建国际大通道,增强基础设施支撑保障能力;着力加强对外经贸交流和合作平台建设,全面提升开放水平;着力打造特色优势产业基地,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着力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着力推进兴边富民工程,建设繁荣稳定和谐边疆,努力把云南打造成我国连接东南亚和南亚国家的陆路交通枢纽、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西南地区的重要经济增长极。
(四)战略定位。
——我国向西南开放的重要门户。加快外接东南亚、南亚和印度洋沿岸国家,内连西南及东中部腹地的综合交通体系、能源管网、物流通道和通信设施建设,构筑从陆上通往印度洋的战略大通道。
——我国沿边开放的试验区和西部地区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先行区。在对外经贸合作、对外文化交流、通关便利化等方面先行先试,深化与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加强与东南亚、南亚合作,拓展与印度洋沿岸国家合作。
——西部地区重要的外向型特色优势产业基地。依托国际大通道,优化产业布局,把云南打造成为我国重要的出口加工贸易基地、清洁能源基地、新兴石油化工基地、优势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生物产业基地、战略资源接续地和国际知名旅游目的地。
一一我国重要的生物多样性宝库和西南生态安全屏障。加快滇池等高原湖泊水环境综合治理,推进大江大河上游森林生态建设、水土保持和重点区域石漠化治理,切实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我国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的示范区。巩固和发展民族团结、边疆稳定的良好局面,大力推进兴边富民工程,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五)基本原则。
坚持统筹规划,科学发展。以建设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为抓手,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面做好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
坚持互利合作,共赢发展。积极融入国内外区域合作,拓展合作领域,创新合作方式,实现共同发展。
坚持开放带动,高效发展。以市场为导向,以外向型特色优势产业基地建设为突破口,以扩大开放为动力,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和谐发展。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各项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解决各族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切身利益问题。
(六)发展目标。
——到201 5年,中缅油气管道建成投产,后续项目及配套设施建设初见成效,相应的港口、通道和物流体系基本完善,交通、能源、水利、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进展;承接东中部地区产业转移和面向东南亚、南亚的出口加工基地初步形成;与东南亚、南亚国家的合作交流迈上新台阶;公共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城乡居民收入显著提高,贫困人口数量大幅减少;高原湖泊、重点流域水质恶化和水土流失加剧趋势得到遏制,石漠化治理取得明显成效,森林覆盖率达到5O%以上,全面完成国家“十二五”节能减排目标。
——到2020年,基本建成连接国内外的公路、铁路、管道、港口、电网和电信设施,形成交通、能源、物流、信息等战略大通道,面向西南开放的平台和窗口作用进一步增强,辐射带动能力明显提升;外向型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体系基本形成,区域布局和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农民人均纯收入显著提高,绝对贫困问题基本解决;社会事业取得长足发展,基本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高原湖泊水质改善,江河上游水土流失面积明显减少,石漠化得到有效控制,森林覆盖率达到55%以上,生态安全屏障作用不断巩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
二、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支撑保障能力
(七)构建比较完善的综合交通体系。抓紧实施昆明——长沙——杭州铁路客运专线,云桂铁路,大理——瑞丽铁路,以及成都一昆明铁路扩能等工程建设,推进中老泰、中缅和中越等国际铁路境内段及昆明——重庆铁路的规划和建设,积极促进国际铁路境外段同步建设。实施中缅、中老泰、中越公路云南境内路段的高速化改造,协调推进国际公路通道境外段的规划与建设。重点推进重庆——昆明、汕头——昆明、杭州——瑞丽、广州——昆明等国家高速公路云南段建设,加快省内州市间快速通道、滇中城市经济圈城际快速交通、兴边富民沿边干线公路、重要旅游区快速通道的建设,加快实施通村沥青(水泥)路等农村公路建设。完善澜沧江——湄公河国际航运,推进伊洛瓦底江国际陆水联运、中越红河水运等国际联运,协调推动皎漂深水港建设。逐步提升重要航道等级,加快百色水利枢纽通航设施和富宁港建设,实现右江——珠江千吨级航道贯通。加快泸沽湖、红河机场建设,研究论证沧源、澜沧等机场建设。构建以昆明新机场。为西部重要航空枢纽,丽江、西双版纳、芒市、大理、香格里拉、腾冲、文山等支线机场为辅助的机场布局网络。积极发展通勤航空和其他通用航空。鼓励中外航空公司开辟和增加国际航线,重点发展连接东南亚、南亚、西亚和欧美的航线。
(八)建设安全稳定经济清洁的能源保障体系。加快中缅油气管道及配套设施建设。建设以水电为主的绿色能源基地。深化前期工作,在切实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和移民安置的基础上积极稳妥推进金沙江、澜沧江水能资源开发,研究论证怒江水能开发问题;积极推进重点水库建设,协调发展高参数、大容量、高效率火电机组,以及燃气调峰机组;积极有序发展太阳能、风能和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大力推进与周边国家的可再生能源资源开发合作。统筹考虑与南和邻近省区电源建设以及周边国家电力回送,加强西电东送通道和骨干电网建设,拓展电力外送通道,建设跨区域电力交换枢纽。大力发展农村水电,积极开展水电新农村电气化县建设和小水电代燃料生态保护工程建设,继续支持农网改造和无电地区电力建设。
(九)建设国际性的信息枢纽。将云南建设成为面向东南亚、南亚的通信枢纽和区域信息汇集中心。支持云南与东南亚、南亚国家合作发展直通印度洋的陆地通信网络和互联网业务。开展1:1 0000基础地理空间数据资源建设,建立综合卫星定位服务系统、政务地理信息应用系统。加强宽带通信网、数字电视网和下一代互联网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支持符合条件的地区开展“三网融合”试点。支持云南实施中国——东南亚、南亚信息网项目和多语种大型对外宣传网站建设。加强电信普遍服务,促进少数民族地区通信发展。
(十)建设保障有力的水利工程体系。加大投入力度,加强骨干水源工程建设,着力解决工程性缺水问题。积极实施“润滇工程”,将具备条件的大中型水库建设纳入国家规划。加快推进牛栏江——滇池补水工程建设。抓紧开展滇中引水前期工作,纳入国家规划并适时开工建设。加强跨界河流综合整治、中小河流治理和山洪地质灾害防治,实施灾害监测预警及防治工程。推进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建设,全面消除工程安全隐患。加强小塘坝、小水窖、小堰闸、小泵站、小渠道等水利设施建设,加快灌区配套改造。实施城乡饮水安全工程,2015年底前全面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
三、依托重点城市和内外通道,优化区域发展布局
(十一)提升滇中城市经济圈的辐射带动能力。将滇中地区培育成为云南省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加快建设以昆明为中心,包括曲靖、玉溪、楚雄的滇中城市经济圈,使之成为重要的区域性国际交通枢纽,全国重要的烟草、旅游、文化、能源和商贸物流基地,以化工、有色冶炼加工、生物为重点的区域性资源深加工基地,承接产业转移基地和出口加工基地。加快昆明装备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强化科技创新、商贸流通、信息、旅游、文化和综合服务功能,充分发挥面向东南亚和南亚、服务广阔腹地的西南地区重要中心城市作用。加快曲靖煤电及新能源基地、重化工基地、有色金属及新材料基地和省内交通枢纽、物流中心建设。加快玉溪装备制造业发展,建设休闲旅游基地。加快楚雄绿色产业基地、冶金化工基地、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基地建设。大力推进滇中城市经济圈一体化建设,加快滇南、滇西城市群发展,合理引导滇东南、滇西南、滇西北、滇东北城市布局。
(十二)建设重要的沿边开放经济带。以边境经济合作区、跨境经济合作区建设为重点,完善跨境交通、口岸和边境通道等基础设施,加快形成沿边经济带。具备条件时,建设中缅瑞丽——木姐、中越河口——老街、中老磨憨——磨丁跨境经济合作区和麻栗坡(天保)、耿马(孟定)、腾冲(猴桥)、孟连(勐阿)、泸水(片马)边境经济合作区。建设瑞丽沿边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积极支持符合条件的地区按程序申请设立海关特殊监管区域。重点发展市场、原料、能源在外的加工制造业。规范并促进边民互市贸易区(点)的发展,积极发展保税物流、跨境旅游。推进与周边国家的贸易便利化合作,加快云南电子口岸建设,推进通关便利化,改善对外贸易软环境,提高口岸通行能力。继续支持口岸联检设施、查验货场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检验检疫能力建设,提高监管水平。
(十三)完善对外经济走廊。依托昆明——河口高速公路及国际航空港,加快推进昆明一河内经济走廊建设。以个(旧)开(远)蒙(自)城市群和河口为载体,重点发展以现代物流、矿产开采加工和烟草生产加工为主的产业集群,与南宁——河内经济走廊、环北部湾经济圈协调互动、合作发展。以泛亚铁路西线、中缅公路、中缅国际陆水联运线及中缅油气管道为依托,着力推进昆明一皎漂经济走廊建设。以楚雄、大理、保山、瑞丽等城市为节点,重点发展石油化工、现代物流、农产品替代种植、宝玉石加工和旅游业,推动与环孟加拉湾国家的区域合作。以泛亚铁路中线、昆曼高速公路及澜沧江一湄公河国际航道依托,稳步推进昆明依托,稳步推进昆明一曼谷经济走廊建设。以玉溪、普洱、景洪、磨憨、临沧等城镇为载体,重点发展以农林产品深加工、生物产业、商贸旅游服务业为主的产业集群,务实推进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以中缅(北)公路、铁路建设为契机,积极谋划以保山、腾冲为节点的昆明一密支那经济走廊建设,适度发展钢铁、有色等产业,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和旅游业。
(十四)增强对内经济走廊的纽带作用。以南昆铁路、云桂铁路、广昆高速公路和西江航运干线为依托,建设昆明一文山一广西北部湾一广东珠三角经济走廊,重点发展特色旅游、生物医药及矿冶加工产业。以成昆铁路、沪昆铁路和沪昆客运专线、内昆铁路、渝昆高速公路和兰州至磨憨213国道为依托,建设昆明一昭通一成渝经济走廊,重点发展清洁能源和石油化工产业。以滇藏铁路、滇藏公路为依托,建设昆明一丽江一香格里拉一西藏昌都经济走廊,重点发展矿产资源、可再生清洁能源、雪域高原民族特色文化旅游产业。
四、加强经贸交流合作,全面提升开放水平
(十五)巩固发展睦邻友好关系。贯彻周边是首要的外交方针,进一步发展与周边国家睦邻友好、互利发展的外交关系。加强对云南省外事工作的指导和协调,为其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提供政策便利,支持周边国家在昆明设立领事机构,吸引国际组织、跨国公司在云南设立办事机构、研发机构和企业总部。扩大云南高校招收外国留学生规模,设立南大湄公河次区域教育联盟秘书处,推动海外办学。
(十六)全面提升对外经贸合作水平。充分利用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平台,进一步加强中国~东盟湄公河流域开发合作机制、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机制,提升孟中印缅合作层次。支持云南省与东南亚、南亚国家和亚洲开发银行等国际组织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经贸合作机制。积极开拓东南亚、南亚市场,合理扩大矿产品和农产品等资源性产品进口,支持机电、化工、纺织、日用品、成套设备、特色产品和互补型农产品等优势产品出口。加强检验检疫,不断提升进出口产品质量水平。将云南出口货物人民币结算退(免)税试点扩大到省内所有边境口岸和指定的重点通道。加大外事协调力度,实施好《大湄公河次区域便利客货跨境运输协定》等协议。进一步提高利用外资便利化程度。充分利用中国一东盟投资合作基金,扩大云-南与周边国家经济技术合作。
(十七)积极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把实施“走出去”战略作为提升对外开放水平的重点。在周边国家建立境外经贸合作区,推进老挝万象、缅甸皎漂和密支那经济合作区建设。鼓励云南企业赴周边国家合作开发资源。引导金融机构为符合国家政策导向的“走出去”企业提供出口信用保险等各类保险和信贷服务。支持“走出去,企业品牌国际化建设,推动我国地面数字电视国家标准、第三代移动通信等技术和标准在周边国家应用。进一步推进投资便利化,建立外经和境外投资项下人员物资出入绿色通道。研究进一步加大资金支持力度,鼓励企业到境外开展罂粟替代种植,根据云南省罂粟替代种植农产品返销实际情况,安排有关农产品免税返销的品种和数量。加强对替代种植企业的管理。
(十八)深入开展对内区域经济合作。积极引导中央企业和省外企业到云南投资兴业,支持云南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打造承接产业转移基地。推进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加强珠江中上游资源、水运的综合开发和生态建设,搞好重大项目建设协调。进一步扩大与长三角地区的合作领域,增进上海市与云南省的对口帮扶合作关系。加强云南省与其他西部省(区、市)的合作,以改善铁路、航空、内陆水运条件为重点,推动西南地区共同向东南亚、南亚开放。
五、立足资源和区位优势,建设外向型特色产业基地
(十九)做大做强特色农业。建设优势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和流通中心。强化对云南粮食生产的扶持,加大中低产田改造和高标准粮田建设力度,提升农机装备水平,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粮食自给率保持在90%以上。重点建设以烤烟、橡胶、咖啡、中药材等为特色的工业原料基地,提高蔬菜、茶叶、花卉等特色园艺产品基地建设水平。不断完善良种繁育体系,切实加强畜牧业生产基地和水产品养殖基地建设。大力支持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加强边境动植物疫病防控体系建设。建立入侵生物阻截带,防止外来物种入侵。建设重要的农产品加工、物流和会展中心,农机交易服务和农业科技服务中心。加强农业生物种质资源保护和水生生物资源养护。充分发挥林地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林业和林下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深化大湄公河次区域农业科技交流合作,利用国家援外资金,探索在周边国家建设一批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和动物疫情监测站,加强境外农业技术指导和培训,使云南成为面向东南亚的农业技术推广枢纽。鼓励企业到周边国家开发农业资源,逐步扩大农业劳务和技术输出。积极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加大对云南优势特色农产品生产和加工的支持力度。
(二十)改造升级传统工业。落实西部大开发有差别的产业政策,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培育新的增长点。重点推进化工、装备制造、有色、钢铁等产业优化升级。依托中缅油气管道、大江干流水电开发、境外回送水电项目和周边国家矿产资源,合理发展石油化工产业和技术水平先进的载能工业。尽快编制中缅油气管道入境原油和天然气利用规划,配套建设大型炼化项目,形成园区化、集约化石化基地。根据天然气利用政策,围绕民用气、车用气和工业领域用气,积极开拓天然气市场。依托云南和越南的煤炭资源优势,稳妥推进现代煤化工升级示范工程建设,合作发展新型煤化工产业。推进昆钢搬迁改造,积极探索利用境外矿产、能源和市场,在滇西边境一线发展钢铁产业。发挥水电资源优势,在滇西等边境地区和有条件的贫困地区推进矿业和水电开发利用相结合,适度发展清洁载能产业。建设国家重要的锗、铟、金等稀贵金属和铜、铅锌、磷等重要战略资源接续区。对云南烤烟和卷烟发展给予重点支持,在全国卷烟生产计划指标增加时对云南给予倾斜。在充分保护自然植被前提下,有序发展林纸一体化项目。建设一批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和工程实验室,加强产学研合作,推进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设,提高自主创新和技术成果转化能力。加大中央地质勘查基金、国土资源调查评价资金投入力度。
(二十一)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依托国家级产业园区,加快培育生物医药、生物技术服务、光电子、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实施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生物质能应用示范、绿色食品保健品、生物化工产品开发等工程,建设生物资源开发创新产业基地。做大做强昆明光电子产业基地,加快发展光伏、半导体照明、红外及微光夜视产业链。着力打造稀贵金属新材料产业链,建设有色金属和稀贵金属新材料产业基地。打造昆明高技术服务产业基地,进一步扶持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发展。国家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安排方面对云南给予倾斜。依托现有科技资源和科技基地,大力推进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科技创新与技术转移。指导云南设立中小企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
(二十二)加快发展物流、会展等现代服务业。推进现代物流服务和信息平台建设,把昆明建设成为全国性物流节点城市和区域性国际物流中心。建设大理、景洪、蒙自、临沧等地区性物流节点,推进磨憨、河口、瑞丽、猴桥、孟定口岸物流基地建设,鼓励有条件的基地发展保税物流,完善专业物流体系。积极发展会展产业,支持在云南举办各类大型会议。在昆明逐步培育和建设国际性矿业交易综合市场。
(二十三)大力提升金融业的支撑服务能力。支持把昆明建成面向东南亚、南亚的区域性金融中心。增加云南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企业数量,积极推进与周边国家签订双边本币结算协议,建立双边银行间的支付清算机制,一为双边贸易、投资提供支持。推进贸易投资使用人民币,加快自由兑换进程。支持符合条件的云南企业上市融资,发行企业债券、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中小企业集合债及集合票据。鼓励企业利用期货市场开展套期保值,进行风险管理。支持保险产品和服务创新,推动开展与边境贸易和国际物流相关的保险业务试点。
(二十四)推动旅游业跨越式发展。充分利用和挖掘云南自然、历史文化资源,以文化丰富旅游内涵,促进文化与旅游的融合。把云南建成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旅游目,的地。形成滇中昆明国际旅游休闲区、滇西北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滇西南大湄公河跨境旅游区、滇西火山热海文化旅游区、滇东南喀斯特、哈尼梯田、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等山水文化旅游区和滇东北生态及历史文化旅游区。加快推进云南旅游业综合改革。支持云南举办国际公路自行车赛等旅游体育活动。将云南有条件的旅游城市机场建成对外开放口岸。简化游客出入境手续,研究推动大湄公河次区域内人员往来正常、有序开展,适时研究推进相关出入境便利措施。对云南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供地政策的重大旅游产业项目,在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安排上予以倾斜。
六、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十五)继续推进水污染防治。加大以滇池为重点的高原湖泊及金沙江、澜沧江、怒江等流域水污染综合防治力度。把滇池治理列入国家“十二五”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加强滇中城市经济圈污染联防联控。加大对洱海、抚仙湖和异龙湖水污染防治支持力度。加快推进重金属污染防治。加强界河治理力度,开展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试点,制定红河、南盘江、牛栏江、洮江等流域水体跨界断面水质监测方案,加大对跨界河流风险防范能力建设的支持力度。加强生态环保领域的国际合作。
(二十六)加快治理水土流失和石漠化。以金沙江、澜沧江、怒江、珠江等流域水土流失治理和滇东南、滇东北石漠化治理为重点,继续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小流域综合治理、坡耕地改造、岩溶地区草地治理、南方草原开发利用、防护林体系建设等生态建设工程。实施金沙江、澜沧江、怒江流域生态保护与水土流失治理。编制实施迪庆藏族自治州“两江“(金沙江、澜沧江)流域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规划。全面启动石漠化重点县(市,区)的综合治理,实施人工造林种草、封山育林育草。实施哈尼梯田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工程。加强矿山生态与地质环境保护。
(二十七)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加强以滇西北、滇西南为重点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实施濒危动植物和极小种群物种保护,提高有潜质和保护价值较大的保护区级别。在重要地段建立生物走廊带,完善自然保护区体系。以原生生态系统、特有珍稀濒危动植物和沼泽、湖泊为重点,继续加强对生物多样性和高原湿地保护和建设的投入。全面系统保护川滇生态功能区,加大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重要湿地、重点野生动植物园以及“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地保护的投入。加强野生动物保护,完善野生动物损害补偿机制。加强西南种质资源库、生态监测网络体系建设,建立边境地区跨境自然保护区协作机制。考虑云南生态环境特点和发展承载能力,统筹研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范围问题。推进森林和草原防火体系、有害生物防控体系建设。
(二十八)推进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发展。继续加大对高耗能行业节能改造的支持力度,组织实施好节能产品惠民工程。深化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突出结构减排,加强工程减排,强化管理减排。规范各类工业园区管理,推进清洁生产和污染集中治理。重点支持主要污染物、温室气体减排能力建设和节能减排、低碳工程项目建设。开展排污权有偿使用和排污交易试点工作,探索建立交易政策与总量减排的衔接机制。开展循环经济重点工程建设,做好大宗产业废物综合利用示范基地试点工作。促进循环经济产业链接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对具有资源优势和产业特色的循环经济相关产业和项目给予优惠扶持政策。制定废弃物资源化再利用优惠政策,鼓励共伴生矿、尾矿及大宗产业废物综合利用,全面推进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支持普洱市发挥自然生态和资源环境优势,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重要的特色生物产业、清洁能源、林产业和休闲度假基地。
七、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
(二十九)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科学整合教育资源,合理规划中小学布局,方便学生就近入学,边远地区中小学逐步实现相对集中办学。加快普及学前教育,加大对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的支持力度,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薄弱学校改造计划。逐步提高农村中小学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补助标准,改善农村教师工作生活条件,提高农村教师待遇。扩大高中阶段教育规模,2015年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80%以上。加强云南高校重点学科专业建设,适当扩大国家重点院校对云南的招生规模,支持区域性高水平大学建设,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和紧缺人才培养。落实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政策,整合现有教育培训资源,形成一批区域性职业教育中心和实训基地,加强职业培训。支持云南高校与东南亚、南亚国家开展教育交流与合作。加强民族地区双语教育,采取定向招生、定向培养等措施,加大少数民族人才培养力度。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
(三十)加快发展医疗卫生事业。以边境州(市、县)、边境口岸(通道)、交通沿线州(市、县)为重点,加强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建设,提高紧急救援、医疗救治、疾病预防、卫生监督及食品药品安全监测能力,加强食品药品监管’基础设施建设。建设中医药、民族医药研发基地,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提高民族医药研发能力和诊疗水平。建立与周边国家疾病信息沟通、防治技术交流的联防联控和卫生应急救治联动机制,建立和完善边境地区传染病联防联控模式。加强艾滋病防治,加大结核病、疟疾等重大疾病防控力度。完善基层计划生育服务体系,稳定低生育水平。加强与东南亚、南亚国家在临床医疗教学利研、传统医药、热带病防治和食品药品检验检测等方面战交流与合作。依托省级重点医院,把昆明建设成为面向东南亚、南亚的国际医疗和技术、人才交流区域中心。
(三十一)大力发展民族文化事业。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和设施运转经费保障机制。加强边境地区广播影视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少数民族语言节目的译制和制作能力,实现广播电视村村通。加大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力度,加强对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利用,建设博物馆、科技馆、艺术交流中心、影视基地等文化项目。充分利用云南省丰富的文化资源,加快推进民族文化产业发展。深化与东南亚和南亚国家的文化交流合作,大力发展文化贸易。加强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出版能力建设。引导和支持基层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建设高原体育训练基地。
(三十二)着力完善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和社会服务体系。推动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大力发展劳务经济。鼓励边境地区富余劳动力就近就地转移就业。开展就业援助,开发公益性就业岗位,确保零就业家庭至少一人实坝就业。与周边国家建立合作机制,有序开展劳务合作。加大推进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力度,“十二五”期间所有市县全部纳入实施范围。完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提高城乡低保标准。进一步完善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提高补助标准和保障水平。推进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市(州)级统筹,扩大异地持卡就医试点范围。建立和完善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完善失业保险制度。加快推进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构建社会化的养老服务体系。加强残疾人康复托养设施建设。完善城乡综合社区服务设施和功能,提高服务能力。加强防灾减灾救灾体系建设,完善应急处理机制,提高环境突发事故和自然灾害应急处置能力。切实加强宗教基础设施和宗教工作队伍建设,抵御境外宗教渗透,维护宗教领域和谐稳定。
八、加快脱贫致富步伐,建设稳定繁荣边疆
(三十三)促进边疆和贫困地区加快发展。以滇西边境山区、乌蒙山区和石漠化地区为重点,加强扶贫开发工作。编制实施兴边富民行动“十二五’’规划,继续加大对云南边境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持力度。国家加大支持力度,指导和帮助云南省扶持边远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深度贫困群体脱贫。加快推进农村危房改造。对生态环境恶化、丧失生存条件地区的贫困人口实施易地搬迁。加大兴地睦边农田整治重大工程的支持力度。实施基本口粮田、小型农田水利等工程建设,大力推广良种技术。
(三十四)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继续实施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规划,加大支持力度,改善人口较少民族和特困民族地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巩固莽人、克木人脱贫成果,重点推进独龙族、傈僳族、拉祜族、佤族、景颇族及瑶族支系山瑶等特困群体发展步伐。将少数民族教育放到突出重要位置,采取特殊政策加强少数民族人才培养,加大少数民族干部培养和选拔力度。
(三十五)加强边防管控和出入境管理。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技术装备水平,提高边防管控和出入境管理能力。加强外国人遣返和境外领事保护,切实做好周边外事、侨务及出入境管理工作。加强反恐、禁毒、艾滋病防治和防范非法出入境活动的国际合作,严厉打击跨国犯。
(三十六)加快垦企业改革发展。统筹农垦与地方协调发展,把农垦企业从业人员的社会保障纳入属地管理,国家在资金上给予补助。农垦在职职工和退休职工按规定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其他人员按有关规定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将垦区中低产田改造、道路和电网改造、饮水安全、危房改造等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国家和地方建设规划,与地方同步实施。落实垦区强农惠农政策。鼓励云南农垦企业整合以天然橡胶为主的优势产业,培育橡胶龙头企业集团,建设立足国内、辐射东南亚和南亚的橡胶主产区。
九、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创新体制机制
(三十七)财税政策。国家加大转移支付和投资力度,支持云南桥头堡建设和发展。加大边境地区专项转移支付力度,加强边界日常维护和边界管控,促进边境贸易发展,改善边境地区民生。研究中小企业信贷增量奖励政策,加大涉农信贷增量奖励支持力度,鼓励地方出台相应补贴和奖励政策。加大对云南贫困地区的贷款贴息支持力度。鼓励地方政府开展优势特色农业保险保费补贴试点工作。
(三十八)金融政策。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为符合国家政策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提供信贷支持。鼓励和引导外资银行到云南设立机构和开办业务,支持符合审慎监管要求的银行业金融机构根据业务需要在周边国家设立分支机构。支持符合条件的大中型优势企业在国际资本市场上市和发行债券。支持符合条件的境内外保险机构在昆明设立区域性总部、后援服务中心、培训基地等。
(三十九)投资与产业政策。中央安排的公益性建设项目,取消县以下(含县)及集中连片困难地区市地级配套资金。支持云南利用中国—东盟投资合作基金、中国—东盟专项信贷资金建设有关项目。实行差别化产业政策,对云南利用境外资源并且具有特色优势的项目适当给予倾斜。对边境地区矿业与水电开发相结合、技术水平先进的清洁载能工业给予优惠政策。
(四十)土地政策。对云南建设用地计划实行倾斜,改革完善建设用地审批制度,简化手续,保障重点工程建设用地。支持探索水电站、水库等重大能源和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涉及的淹没区及生态修复整体绿化的用地方式改革。支持建立耕地保护补偿机制,充分调动基层政府和农民保护耕地积极性,鼓励通过市场化的耕地占补平衡模式合理有序地开发利用土地资源。
(四十一)价格和生态补偿政策。把云南作为全国电力价格改革试点省,实施发电企业与电力用户直接交易试点。开展国际重要湿地、以滇池为重点的九大高原湖泊等重点流域生态补偿。
(四十二)人才政策。根据国家规定,逐步提高云南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工资水平,落实艰苦边远地区津贴动态调整机制,中央财政按规定政策给予适当补助。支持中央国家机关、重点院校、科研院所、大型企业选派人才对云南实施人才帮扶。在实施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人才支持计划时,加大对云南省人才和智力支持力度。
(四十三)体制机制改革。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推进涉外经济体制改革,深化外贸管理体制改革,完善境外投资、外商投资、口岸管理体制。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优化所有制结构,继续深化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大力推进非公经济和中小企业加快发展,积极引导民堡建设的体制机制。
云南省人民政府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全面做好桥头俸建设各项工作。国务院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能分工,进一步细化各项政策措施,加大对桥头堡建设的支持力度。发展改革委要会同云南省人民政府抓紧编制桥头堡建设的相关规划,并与“十二五’’规划、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和相关专项规划做好衔接。建立由国务院有关部门和云南省人民政府参加的协调机制,加强对桥头堡建设的指导和综合协调,帮助解决实际工作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
把云南省建设成为我国面向西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意义重大,使命光荣,各有关方面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团结拼搏,扎实工作,努力开创云南跨越式发展和玻,国对外开放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