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零售行业评估指导及案例

时间:2019-05-14 05:20:2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汽车零售行业评估指导及案例》,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汽车零售行业评估指导及案例》。

第一篇:汽车零售行业评估指导及案例

汽车零售行业评估指导及案例

一、行业概况

我所目前共有汽车零售业纳税人23户(含行业明细非汽车零售行业,但实际经营为汽车零售的企业14户),其中正常经营21户,常年无收入,仅为保留营业执照但实际未经营的2户。

2007年至2009年收入、税收情况表(单位:元)年份

销售收入

税金(增值税)税负

2007 1,008,440,919.80

4,711,753.94

0.47% 2008 1,327,280,734.26

8,129,896.73

0.61% 2009 1,897,712,579.87 12,435,433.68

0.66% 企业规模情况表(以2009年收入划分,不含未经营户)2009年收入

10000万以上 5000-10000万 1000-5000万 1000万元以下户数

6户

5户

5户

5户

二、行业特点

(一)以直接销售为主,以调拔销售为辅。

大多数汽车销售公司直接从生产厂家购车,在公司直接销售,极少有调拨销售行为。

(二)不仅有整车销售,而且有全程式服务。

汽车零售行业目前最主要的方式是建立“4S”店,“4S”即集整车销售、售后服务、零配件供应、信息反馈四块业务为一体的营销模式,既有整车、配件销售,也有售后服务和汽车修理。

(三)单位价格高,资金投入量大。

低档汽车的销售单价在十万元以内,中高档车销售单价均在10万元以上,这就要求经销商需要投大量的资金。

(四)市场竞争激烈,经营风险大。

目前,汽车生产企业处于兼并整合期,世界各大知名品牌纷纷到我国投资、合作建厂,加上我国自主知识品牌的民族经济加入,市场竞争尤为激烈,在强大的竞争压力下,各汽车销售公司纷纷通过优化服务、改进质量、降低价格进行角逐,经营风险加大。

三、行业易产生的问题

(一)少开发票金额、少提销项税。

由于汽车销售对象的特殊性,汽车零售行业不开发票进行偷税的可能性极小,但可能存在少开发票,不按实际收款记销售的现象。

(二)售后维修费和配件销售不入账。

这是汽车零售行业普遍存在的、也是最主要的、又是最难于核实的偷税手段。目前已成为汽车销售行业主要利润来源之一。

(三)提供汽车装潢及附件配套业务不记收入。

为增加利润,很多汽车销售公司在售车的同时,提供汽车装潢及附件配套业务,但不排除企业对这项业务不能正确核算,采取各种手法隐匿收入。有的收现金不入帐,有的入帐也挂往来不做收入。

(四)采取购车赠礼品、送保险等促销手段不计收入。作为商家的促销手段,购车送礼品等种种优惠条件,实际操作中其形式也很多。

1.帐外赠送实物,不视同销售。

汽车销售公司经销低档系列小汽车,为促销随车赠送礼品,但所赠货物的采购资金、实物去向均是体外循环,帐面上没有任何痕迹,只有在银行对帐单、购进专用发票清单等中才能发现。

2.以低于正常市场价格销售汽车,差价部分作为给客户购置赠品的费用,不按正常销售价格计提销项税。

有的企业经销的品牌汽车,当发现部分客户对购车赠送的货物不感兴趣时,就从价格上让出客户购置礼品的费用,使得所售汽车价格明显低于同期、同类产品市场正常销售价,降低了税基。

3.采取购车送保险增加费用的方式。

汽车销售公司通过在“管理费用”中列支应由客户负担的车辆保险费,而保险费的名称却是个人的名字。

(五)销售收入记入“往来帐”逃避税收。

还有汽车销售公司将实际收取的货款与机动车发票上的差额,长期挂在“应付账款”上不结转收入,有意推迟销售时间,影响当期税收。

(六)从厂家取得的现金返利未冲减进项税额。

汽车销售公司从厂家取得的有现金返利,也有实物返利,收到实物返利不入帐,销售后不计收入,直接进入小金库;供货方以报销费用的形式给予返利,直接在往来帐中进行收、付款处理,也未冲减进项税。大部分4S店取得的返利直接从购车款中扣除,并在同一张专用发票上注明折扣金额,进行了进项冲减,但不排除有汽车销售公司将取得的返利,不开专用发票,不作进项税额转出。

(七)非正常损失不冲减进项税。

汽车销售公司在购车过程中,发生的碰撞等非正常损失车辆,以低于成本价格销售,其进项税未作相应调整。

(八)外购汽车由库存商品转为自用,不按规定转出进项税额。

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相关规定,汽车销售公司对外购汽车由库存商品转为自用的,应做进项税转出。但可能发生作帐时,只调整“资产”科目,不调整“应缴税金”科目;或实物已经改变用途,却长期不做帐务调整,造成多抵进项税。

(九)车辆挂靠管理费收入、代办车辆保险手续费收入、提车手续费收入、银行返还风险保证金收入等四项,是否未入账。

四、评估要点

(一)在调取汽车销售公司帐簿和凭证的同时,突击调取这些企业的微机储存数据和其使用的财务软件,并注意其银行帐户开立及资金流动情况,查看企业是否使用自制收据收取客户资金。

(二)对于售后服务收入,可以以该企业的计算机储存数据为准。因为企业的特约维修记录必须每天定时向生产厂家或者大区销售代理报送,所以这些微机数据应该是准确无误的。此外,还可以使用配比法检查企业维修所必须的配件库存,或者查看维修车间的派工单予以核实。

(三)车辆挂靠管理费收入、代办车辆保险手续费收入、提车手续费收入、银行返还风险保证金收入等对企业所得税有影响。

(四)通过汽车销售行业与汽车生产厂家签订的购销合同、银行账户等资料,核实汽车销售公司从厂家取得返利数据,特别是对现金、实物返利的情况。

(五)核实企业赠品的入账情况。

重庆XX汽车(集团)有限公司纳税评估报告

一、企业基本情况:重庆XX汽车(集团)有限公司是一家以汽车零售为主的其他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A公司),经营范围:汽车销售及其维修,零部件销售,货物进出口、汽车美容。注册资金3500万元。2007年平均人数118人,每月平均工资1756.27元;2008年平均人数121人,每月平均工资1944.56元。商品用途:乘用车。主要销售对象:公司团购、个体等消费者。

二、案头分析 根据采集的数据进行案头分析

(一)评估期综合毛利率(单位:万元)年度

销售收入

销售成本

毛利率

2007

33915.93

32428.59

4.39% 2008

33234.24

32176.58

3.18% 综合毛利率2008年比2007年低1.21%

(二)评估期费用率(三项费用,单位:万元)年度 销售收入 费用合计 费用率

2007 33915.93 1429.56 4.22% 2008 33234.24 1167.39 3.51% 费用率2008年比2007年降低0.71%。

(三)评估期职工工资收入比(单位:万元)年度 销售收入 职工工资 职工工资收入比

2007 33915.93 248.69 136.38 2008 33234.24 282.35 117.71

工资收入比2008年比2007年降低18.67

(四)评估期百元进项税额收入比(单位:万元)年度 销售收入 进项税额 百元进项税额收入比

2007 33915.93 5546.53 611.48 2008 33234.24 5471.92 607.36

百元进项税额收入比2008年比2007年少4.12元

三、确定评估重点及评估方案

(一)评估重点:确定评估期综合毛利率、评估期费用率、评估期职工工资收入比、评估期百元扣除税额收入比为评估重点。

(二)评估方案:

1.重点对两年的销售收入进行核实,是否有漏报销售收入。2.对销售返利的情况进行核实,是否有返利部分未作销售。(约谈了解情况,然后实地核实)

3.对销售中的赠送礼品进行核实。(约谈了解情况,然后实地核实)

4.核实2008年毛利率下降的原因。(约谈了解情况,然后实地核实)

5.核实2007年费用高的原因。(约谈了解情况,然后实地核实)

6.核实职工工资情况。(约谈了解情况,然后实地核实)

7.核实百元进项税额情况。(约谈了解情况,然后实地核实)

8.实地盘点库存。

四、约谈举证

根据评估重点和评估方案,评估人员首先对A公司的法定代表人及财务人员进行了约谈。

(一)销售返利情况上级厂家对A公司的销售返利主要根据当月的汽车销售数量来确定,在次月直接从购车款中扣除,并在同一张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注明折扣金额,进行进项冲减。

(二)赠送礼品情况 A公司在促销中存在赠送礼品的情况,且未做销售收入。

(三)2008年毛利下降原因该公司主要经营B品牌汽车的销售,该车分为全进口类和国内生产类两部分。2008年因为集团公司战略调整,将B牌汽车全进口部分的销售权划给与A公司同属一个集团公司的C汽车销售公司,由于C公司无进口代理权,只能由A公司购进后按进项发票的折扣前价格出售给C公司(B公司仍接收上游厂家的返利,并按规定从其取得返还资金当期的进项税金中予以冲减,属微利,据此,评估人员认为这类交易不属于关联交易中的应调整部分。),直接导致了毛利率的下降。

(四)2007年费用高的原因 A公司认为有三个原因: 1.2007年发生了暴雨灾害,使公司的房屋及生产用具、设备等受到水淹受损导致了大额的修理费。

2.2008年由于销售方式及结构的变化,公司也进一步加强了经营管理,各项费用均大幅度产生了下降。

3.2007年的运费按照企业会计制度规定在营业费用中进行核算,2008年则按照新会计准则直接进入了商品销售成本。

(五)2008年职工工资增高的原因

2008年A公司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对部门结构进行调整,增加人员3名,同时,对业务人员、部分重要岗位、特殊工种的工资进行了加薪晋级,从而导致2008年工资上涨。

(六)2008年百元进项税额收入比低的原因

A公司认为,在2009年的专项检查中,该公司分别对2007年及2008年的进项税额做了进项转出,应在计算此指标的时候减出,并考虑存货增减因素。

五、实地核实根据约谈情况,评估人员到A公司进行了实地核实:

(一)库存盘点库存商品与三级实物明细账相符。

(二)收入核实

1.在实地核实中发现,A公司于2008年成立了精品部,专司负责赠送礼品。评估人员根据A公司精品部出入台账对赠送礼品的情况进行了核实,确认2008年应视同销售的赠送礼品金额30.17万元未入账,但成本已结转。

2.在实地核实中评估人员还发现A公司有一个客户服务部,成立于2008年5月,主要经营烟、酒、茶、饮料、小食品等,经核实,确认销售收入2.02万元,销售成本1.41万元。

3.对销售折扣及返利在账务上未发现违反规定处理的情况。4.经对随机抽取的6个月的销售发票(增值税专用发票、机动车销售发票)来看,除平调给C公司的车辆外,基本与当期市场销售价格持平,未发现有低于进价销售的情况。

5.经对随机抽取的6个月销售明细与银行对账单数据比较来看,未发现有票面金额低于实际收款的情况。

6.针对评估期综合毛利率、评估期费用率、评估期职工工资收入比、评估期百元进项税额收入比的数据实地核实和计算,评估人员认为情况与A企业自述的情况基本相符。

(三)成本费用类核实

在实地核实中,评估人员发现A企业的工资超标准列支,2007年超标准列支221278.32元(在2009年税收专项检查中已自查补缴66421.24元)。A公司法定代表人及财务负责人对以上数据表示认可,并愿意及时纠正。

六、评估结论

(一)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四条第八款的规定,对A公司赠送给消费者的精品、礼包,应视同销售,计税金额:301717.23元,应补交增值税税金:51291.93元。

(二)对A公司工商营业执照及税务登记证上经营范围中未列明的烟、酒、饮料、茶及小食品的销售收入20193.16元(销售成本14135.21元),评估人员认为应当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第一条、第二条之规定,计算缴纳增值税:3432.84元。并督促A公司及时对工商营业执照及税务登记证中的经营范围进行变更。

(三)以上两项应补缴企业所得税76943.80元

(四)2007年人均发放工资1756.27元,超过人均计税工资1600元的规定,超标列支221278.32元,应补缴企业所得税73021.85元,扣除2009年税收专项检查中已自查补缴的的66421.24元,实际补交6600.61元。

(五)以上共计补缴增值税54724.77元,企业所得税83544.41元。

七、评估建议经过此次纳税评估,评估人员认为在今后的征管工作中,应进一步加强对纳税人的税法宣传和纳税辅导,督促企业加强财务核算和三级实物明细账管理,严格发票管理制度,杜绝坐收坐支现金,从而增强企业对税收的遵从度。

第二篇:白酒行业纳税评估案例

家庭式小作坊白酒生产企业评估案例

作者简介:李兵,1985年。长春税务学院税收学、会计学双学士,国际税收学研究生毕业。现任国家税务局大企业管理人员,省大企业管理骨干人才。曾发表:《预约定价税制研究》、《跨国公司转让定价机制研究》、《证券市场税制研究》、《大企业预约安排制度研究》等多篇实用性论文。

(一)企业基本情况

某企业成立于2004年,2009年认定为一般纳税人。公司系原供销合作社作坊式生产的沿袭,2004年以前曾濒临消失,03年酒厂承包给一人,一年后因经营亏损,主动提前终止合同。04年下半年,酒厂在无人接手的情况下承包给了现在的承包人。

该酒厂占地面积约5亩,房屋低矮破旧阴暗,公司总员工人数18人,且经营竞争激励,除了本地同样的8家其他酒厂的竞争外还存在大量的假冒伪劣竞争,生存现状较为困难。生产经营地夏天易出现洪水,冬天易出现冰雪。生产产品为清香型小曲酒,窖池数量30个,每个窖池容积约3立方米。其主要原材料均为高粱,不使用其他粮食。酒精发醇期为8天。其产品以52度散装白酒(简单塑料桶)为主,主要面向农村市场,销售价格较低。

2012年申报销售数量254,132.00斤,销售收入2,911,883.77元,增值税419,252.75元,消费税586,966.79元,所得税24,580.19元,5月以前地税入库所得税23,732.69元,总共入库增、消、所三税1,054,532.42元。窖池每立方米税收贡献率为11,717.03元。

(二)案头分析

根据粮食投料分析法计算,粮食投入量=窖池总窖积×200×365÷发酵周期,即30×3×200×365÷8=812250斤。

产出标准度数酒量=粮食投入量×出酒率(按46%计算),即812250×46%=377775斤。

产成品数量=标准度数酒量(57度)×加浆降度系数(1.1),即377775×1.1=415552.5斤

申报数与理论数差距415552.5-254132.00=161420.50斤。须进行评估核实。

(三)约谈举证

通过约谈,企业认同公司窖池有30个,出酒率约为46%,主要原材料均为高粱,购进均从东坡区火车站***处购进。包装物分别从夹江、成都和彭州购进,但所有购进均未取得发票,账务也不健全无法提供证据证明申报的销售数量和销售均价的合理性,但认为公司是据实申报了的。同时认为公司每年的生产时间只有200天左右,仅能生产销售250000斤左右的白酒。公司低端白酒的销售均价约为7元/斤,高档白酒的销售均价约为35元/斤左右。低端白酒和高端白酒的销售比例约为90%∣10%。

(四)实地核实

根据约谈内容,我们进行了实地核实。核实情况如下:

1、核实发现企业虽为一般纳税人,但属于农村作坊式生产,只有几间较为陈旧的生产产房,且属于向原集体企业租用。

2、企业确只有30个窖池在生产,大部分产品也确实为简单的塑料桶包装销售。

3、购进的高粱、包装物、煤炭等都没有发票留存,东坡区火车站***所有的公司也已注销,无法找到当事人。

4、公司财务核算也极为不健全,无法提供生产和销售数量,也无法提供每个品种的销售单价。包装物的领用记录也没有,工人的工资记录也没有,煤炭的消耗记录也没有……,无法从账面进行核实。

5、通过对零售商的走访,发现零售商所述的购进价格与企业提供的销售价格有一定差距,需要进一步寻找依据进行核实。

6、通过对工人等相关人员的走访,发现企业确存在春节期间放假1个多月,农忙和洪水、大雪期间也存在停工放假的情形,一年的生产时间约为280-300天左右。

(五)评估计算

根据纳税约谈和实地调查核实,发现无法从企业账面对其生产经营情况进行准确核实,只能通过评估方法进行测算。

(一)投入产出法分析测算

我们设定相关指标为:生产时间290天、出酒率46%、加浆降度系数1.1。

粮食投入量=窖池总窖积×200×365÷发酵周期,即30×3×200×365÷8=652500斤。产出标准度数酒量=粮食投入量×出酒率(按46%计算),即652500×46%=300150斤。

产成品数量=标准度数酒量(57度)×加浆降度系数(1.1),即300150×1.1=330165斤.即公司的产量应在330165斤左右,与企业申报数量差距约为76000斤。

(二)边际贡献法测算

根据公司的实际情况,主要可变成本包括:粮食成本、人工工资、煤炭耗用、包装物、消费税,固定成本主要包括:锅炉折旧、管理人员工资、窖池承包费用、电费等。

我们测定单位白酒(加浆降度后)耗用1.88斤粮食,每斤粮食1.8元,耗用0.8斤煤炭,每斤煤炭0.2元,包装物每斤白酒耗用0.28元,人工工资每天480元,每天产1200斤酒,每斤酒0.4元,消费税约为每斤1.70(按每斤7元)。酒糟收入每斤酒约产2斤酒糟,酒糟销售价格为每斤0.18元。

每斤白

成本

=1.88

×1.8+0.2+0.28+0.4+1.70-0.36=5.60元

固定成本每年锅炉折旧2万元,管理人员工资5万元,窖池承包费1万元,电费2.5万元,运费1万元。

每年的固定成本为2+5+1+2.5+1=11.5万元。

根据企业陈述,企业的低端白酒销售收入基本能将成本费用收回,高端酒销售收入为盈利收入。每斤酒按7元的销售价格,不含税销售价为7/1.17=5.98元,每斤的毛利为5.98-5.60=0.38元。

低端酒产量约为115000/0.38=302631.58斤,企业总生产量为302631.58/0.9=336257.31斤。

综上所述,两种方法测算结果基本一致,企业存在少申报销售收入的行为。

(六)评定处理

通过与企业再次沟通,将两种计算方法一一向企业进项计算演示,企业最终自查承认约少计销售数量约6万斤左右,自查补缴税款236,633.70元,加收滞纳金17,747.53元,补缴税款后,企业窖池每立方米税收贡献率达到14,346.29元。

第三篇:汽车4S店纳税评估案例

目前,我局所辖各类汽车销售企业共计53户,其中销售轿车的27户,占50.94%;销售卡车及轻卡的10户,占18.87%;销售微型面包车的7户,占13.21%;销售面包车的4户,占7.55%;销售工程车的3户,占5.66%;销售大客车的2户,占3.77%。

2005共实现销售收入1678823798.76元,应纳增值税4195678.98元,整个行业税负为0.25%。剔出较高税负的维修收入是因素,汽车的税负仅为0.15%,其中实际税负低于0.1%的16户,占30.19%;在0.1—0.5%的24户,占45.28%;在0.5—1%之间的7户,占13.21%;高于1%的6户,占11.32%。实际税负低于0.5%的企业占绝大部分,达到75.47%。

影响汽车行业税负的主要因素

最近我们国税局抽调了专门力量组成了两个检查组利用近3个星期的时间对随机抽取的18户不同的汽车企业进行了调查、分析评估和约谈,发现影响企业当期税负的主要因素除存货因素和因竞争激烈薄利多销外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返利的影响

为取得厂家的返利而大量低价销售汽车,而返利的形式又多种多样,尽管多数企业能在进项发票上看到折扣形式的反利,但因返利的计算办法的不固定和复杂性,无发确定该企业的返利全部是在一张发票上的折扣形式运做。通过约谈和调查以及过去检查的经验,返利形式还有一下几种影响税负的情况。

一是现金返利的情况大多不入帐,也就不冲减进项税,二是供货方以报销费用的形式给予返利,直接在往来帐中进行收、付款处理,也未冲减进项税。

三是收到实物返利不入帐,销售后不计收入,有的直接反给汽车不入库存帐,销售后发票由厂家直接开给消费者,而收入却进入小金库。

(二)、提供汽车装潢及附件配套业务不记收入

为增加利润,很多经销商售车的同时,提供汽车装潢及附件配套业务,但检查中发现不少企业对这项业务不能正确核算,采取各种手法隐匿收入。有的收现金不入帐,有的入帐也挂往来不做收入。

(三)、采取购车赠礼品,送保险等促销手段,不计收入

作为商家的促销手段,购车送礼品等种种优惠条件,实际操作中其形式也可谓无花八门。

一是帐外赠送实物,不作视同销售。某汽车商经销低档系列小汽车,为促销随车赠送礼品,但所赠货物的采购资金、实物去向均是体外循环,帐面上没有任何痕迹,只有在银行对帐单中才能发现端腻。

二是间接以低于正常市场价格销售汽车,差价部分作为给客户购置赠品的费用,不按正常销售价格计提销项税。有的企业经销的品牌汽车,当发现部分客户对购车赠送的货物不感兴趣时,为揽住生意,就主动降价让利,从价格上让出客户购置礼品的费用,使得所售汽车价格明显低于同期、同类产品市场正常销售价,降低了税基。

三是采取购车送保险增加费用的方式。汽车经销商通过在“管理费用”中列支应由客户负担的车辆保险费,而保险费的名称却是个人的名字,(四)、外购货物自用,不作进项税转出

外购汽车由库存商品转为自用,构成了固定资产,属于企业转变用途,按《增值税条例》规定,应做进项税转出。但少数经销商作帐时,只调整“资产”科目,不调整“应缴税金”科目;或实物已经改变用途,却长期不做帐务调整,造成多抵进项税。

(五)、随意调控收入,滞后交纳税款国税之家

有的企业对向各经销点销售批发的汽车,采取分期收款的方式,货已发出收到的货款挂往来帐而影响当期税负。

(六)、维修收入核算不实

汽车经销商的维修收入的多少对毛利和税负影响很大,经测算维修的毛利率一般在30以上,而有的企业的维修业务却亏损很大,而且核算内容很不完整。汽车的销售必须开局发票一般的无法隐匿收入,维修业务随意性就比较大。

针对汽车行业的特点,有些问题不在帐面上反映而难以查帐,为了有效的解决汽车行业申报税负偏低的问题,我们经过调查和测算制定了税负控制办法。

二、汽车销售行业的税负测算

根据以上影响汽车销售行业税负的几个客观因素,企业当期整车销售的理论税负应剔除影响当期税负的几个因素,计算公式为

整车零售当期应纳税额+存货增减(不含估价)×17%-维修增值额×17%

理论税负=————————————————————×100%

销售收入-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的整车销售收入-维修收入

存货增减=(期末库存余额-期末留抵税额÷17%)-(期初库存余额-期初留抵税额÷17%)

维修增值额=维修收入-配件及其他材料-电力(有进项抵扣部分)

整车零售的税负控制数的计算公式:

整车零售的税负控制数=核定的整车零售平均毛利率×17%-

因此我们可以根据测算出汽车零售的合理毛利率来核定整车零售的毛利率,进而计算出整车

零售的税负控制数来控制企业整车零售的理论税负。

经过对我局所辖18户汽车销售企业2005销售情况的摸底调查,测算出平均毛利率为:

4.23%

其中各类轿车:

微型面包车:3.89%

面包车:3.52%

大客车:1.83%

卡车及轻卡:2.06%

工程车:3.70%

计算出的税负控制数为:0.72%

各类轿车:0.75%

微型面包车:0.66%

面包车:0.60%

大客车:0.31%

卡车及轻卡:0.35%

工程车:0.63%

由于轿车价位相差比较悬殊,不同价位轿车的零售毛利率也相差较大,因此还另外对轿车分三个价位进行测算,测算出的毛利率为:

12万元以下:4.29%

12——19万元:3.71%

19万元以上:5.40%

计算出的税负控制数为:%

12万元以下:0.73%

12——19万元:0.63%

19万元以上:0.92%

对于集整车销售、配件供应、售后服务、信息反馈于一体的4S店的整体税负的测算于控制,由于不同企业维修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不同,因此不能测算出整个行业的税负控制数。但是,维修环节的合理增值率可以测算出来,由此我们可以根据核定的整车零售毛利率及维修增值率计算出企业的整体税负控制数来控制企业的整体理论税负,具体计算公式为:

当期应纳税额+存货增减(不含估价)×17%*

理论税负 =———————————————————×100%

销售收入

存货增减=(期末库存余额-期末留抵税额÷17%)-(期初库存余额-期初留抵税额÷17%)

整体(整车零售收入×核定毛利率+维修收入×核定增值率)×17%

税负=———————————————————×100%

销售收入

通过对 8家汽车销售4S店的维修收入及维修耗用材料成本情况的摸底分析,测算出维修环节的合理增值率为:

维修环节维修收入-配件及其他材料-电力(有抵扣部分)

增值率=—————————————————————— —×100%

维修收入

三、汽车行业税收负担率的测算-

通过对18户各类汽车销售企业2005经营情况的汇总计算,其整体实际税负不应低于0.54%

计算过程:(整车销售毛利-期末存货增减)×17%÷整车销售收入×即:(30835892.58+1222494.27)×17%÷1007270794×100%

=0.54%

由于新办企业存在前期投入较大,新增存货较多,为打开市场让利较大的客观情况,我们在计算税负控制数的时候为其设定了计算系数,即:开业不满一年的,系数为0.6;一至两年的为0.8;两年以上的为1。

对汽车行业的日常管理中用两个指标来控制企业的税负,即:实际税负不能低于0.54%同时理论税负不能低于税负控制数。通过用税负控制数来控制汽车销售企业的税负,可以给税收管理员对企业的日常管理中提供依据,如果企业的当期税负低于0.54%或虽然当期税负高于0.54%但理论税负低于税负控制数,则视为税负异常,应立即对该企业进行纳税评估或检查。这样基本可以确保税负不会受其他因素的影响而偏低,使税收收入稳步增长。

第四篇:资产评估案例(汽车评估)

《资产评估》案例

(2001年10月10日)

案例一

被评估单位:某市公共汽车总公司

评 估 目的:企业改制(为有限责任公司)

评 估 范围:整体资产

一、事由

1998年,某市公共汽车总公司拟由全民所有制公司改变为有限责任公司,需进行以企业改制为评估目的的整体资产评估。评估基准日为1998年2月28日。评估机构于1998年3月23日开始资产评估工作。在对公司帐、表核实无误的基础上,认真地对该公司申报的各项资产进行逐项、逐台(辆)现场核对和勘察。1998年4月3日,评估工作结束。1998年7月,有人向某省国资局反映,该次资产评估中,漏评了几十辆客车。于是,省国资局责成有关部门对此事进行实地调查。

二、调查结果

经调查,该公司的帐表和评估申报明细表的数量与评估事务所在现场勘察核实的数量是一致的,并不存在少报、漏报一事。关于漏评了几十辆客车一事,系该公司为解决本公司及社会上的下岗职工和待业青年的工作问题,以及解决城市交通客运乘车难的问题,在财政补贴不落实(该公司属于财政补贴单位)、企业资金紧缺的情况下,想办法、添措施,将已报废并已销帐的36辆客车进行拆、拼、修、装,1

组装成基本完好车30辆,重新投入城市客运,并吸收本公司和社会上的下岗职工以及待业青年200多名就业,减轻了社会压力,使企业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三、处理办法

责成该公共汽车总公司将拼装组成并已投入运营的30辆客车,由车辆技术鉴定部门进行车辆技术鉴定(因城市客运和安全保障系数要求高,应经过车辆技术监理部门鉴定该批拼装车辆能否投入城市客运,以保证广大市民的乘车安全),其经鉴定后可继续使用的车辆,则应纳入企业资产,重新申报评估确定其价值。

四、案例评价

(一)某公共汽车总公司的责任

在经过有关部门批准的情况下,36辆客车报废并已销帐,是正常的。但如果将已报废的36辆车经过拆卸、拼装,组装成30辆可以正常营运的车辆,亦即装配后汽车的数量占报废车辆数量的比例为83%。从这个比例可以看出三个问题:

第一、说明原已报废的车辆状况较好,换言之,也就是达不到报废的标准,否则装配成功的比例不会如此高;

第二、投入的维修费用较高。如果36辆客车确定应予以报废,那么,对于车辆的维修费及零件配置费用,应当是相当高的。按有关规定,如果投入的这些费用足以恢复机器设备的生产能力,那么,这些费用应构成机器设备的原值;

第三、如果汽车报废并已销帐,那么,公司应到车管所办理汽车

报废手续。如未办报废手续,则违规;如已办报废手续,那么,报废后重新组装的车辆是否已办可以重新营运的有关手续,如未办,则是非法营运。

从上述三个问题中可以看出,该公共汽车总公司的责任在于:第一、重新投入的拆拼维修装配费用未计入固定资产原值上;第二、有非法营运之嫌

第三、未向评估机构申报帐外资产。帐外资产亦系国有资产。在企业改制评估中,是否纳入评估范围,企业应予以说明或申报,接受处理

(二)评估机构的责任

资产评估与审计相比,评估更注重实物清点,而且这种清点不仅是根据帐本或委托单位申报资料去清点,也要由评估人员到实地逐一清点。30辆汽车不是小数,在实地清点时,总是会查到部分帐外车辆的。奇怪的是,评估机构竟然连一辆车也未发现,可见实地盘点的工作是不细致的。

案例二仲裁事项对商品住宅房采用的评估方法不妥导致评估价值偏低申请仲裁方某房地产开发公司一事由某房地产开发公司因不能偿还到期债务而被债权人

第五篇:面粉加工行业纳税评估案例

面粉加工行业纳税评估案例

面粉加工行业纳税评估案例

——内蒙古巴彦淖尔市国家税务局

一、内容提要

内蒙古巴彦淖尔市属于种植农作物比较集中的地区,河套地区的小麦非常适合加工优质面粉,质优价廉地原料成就了一大批面粉加工企业,部分企业的产品在国内市场上具有很高的知名度,一些龙头企业带动了巴彦淖尔市面粉加工企业的发展。每年的面粉销售量非常大,但是绝大部分面粉加工企业的税负较低,基于这种异常现象,2006年3月21日,由巴彦淖尔市国税局征管科牵头成立专项评估小组,开展了面粉行业的纳税评估。

通过在基层局选择2户具有代表性的企业作为评估对象,实地了解面粉加工企业的工艺流程,从中找出了关键电耗和物耗指标,以电耗、面粉的出成率为基础、依据二者之间的关联关系展开分析评估。至4月5日,利用半个月的时间对这两户企业实施了纳税评估,通过评估,制定了面粉加工行业的关键性指标预警值,并且在全市推广了面粉加工行业指标的参照标准。全市各征管局根据这一标准,对所有的面粉加工企业展开纳税评估,在一个月的时间内共评估入库税款400万元,面粉行业的税负率由过去0.6%提高到现在的1.2%,提高了0.6个百分点。

二、案例介绍

(一)分析选案

1、选案背景。由于本地生产的面粉在国内市场占据了不少的份额,而且有了自己的知名品牌,面粉交易量日趋增大,税负率却普遍偏低,针对这种异常情况,决定在面粉行业选择2户具有代表的企业作为纳税评估的对象。

2、对象筛选。在面粉加工行业内根据企业的技术设备、规模大小、资金实力、日处理能力等选取两户具有代表性的企业,确定为评估对象。主要运用行业税负对比法进行分析,进一步确定评估对象。

3、案头分析基础 ⑴熟悉掌握工艺流程

在此之前,我们对面粉加工业的工艺流程一无所知,这是我们在纳税评估工作中面临的第一道难关。为了尽快熟悉工艺流程,我们首先与当地工艺最先进的一户面粉厂取得联系,与厂方的财务负责人、技术负责人一起召开了小型的座谈会,厂方的技术负责人领我们实地参观了加工面粉的生产线。经过融洽的交流和沟通,结合实地的参观,我们熟悉了面粉的生产流程、面粉加工行业的核算流程、主要技术指标等方面的情况。

面粉的生产流程。目前都是自动化流水作业,首先将小麦源源不断地送入储藏罐中,再由输送管道输入清理设备;经过风力设备的粗清、二清甚至三次以上清理,进入磨粉机组;磨粉机组中磨的数量各有不同,复式气压磨最先进,磨的数量多,产出的面粉精细程度越高,可以从质量等级上分出十几种不同等级的面粉;不同质量等级的面粉从磨粉机组的出面口自动流出,然后进行包装入库。

(2)核算流程。由于小麦是不断地流入生产设备的,安装精确的计量装置比较昂贵,所以五原的面粉加工厂都没有计量装置。为了解决小麦的出库核算问题,采用“面粉+麸面+麸皮=小麦出库量”的方法核算小麦出库量。目前,每个面粉加工企业都采用这种办法。

(3)主要技术指标。面粉加工行业普遍以“加工每百斤小麦耗电3.5度、投入人工费用1.5元”作为投入成本标准;以“出粉率74%为标准,衡量小麦质量,最高的不超过76%,最低的也有71%。

(二)指标选择与分析

1.对企业产品出成率的测算分析,推测企业实际应纳税款。在熟悉了工艺流程后,我们在评估中选择了处理每斤小麦的耗电量、处理每斤小麦的直接人工、出粉率。针对我们能够采集到数据的可能性,对个体户和企业采用了不同的评估指标组合办法。

①个体户产量评估。由于只能采集到用电量,且电量数据真实程度相当高,因此我们以处理每百斤小麦的耗电量3.5度,出粉率72%为标准按月估算面粉产量。小麦投入量估算值(斤)=实际耗电量(度)÷3.5(度)×100(斤),面粉产量估算值=小麦投入量估算值×出粉率。②企业产量评估。将处理每斤小麦的耗电量、处理每斤小麦的直接人工、出粉率指标的实际值与标准值进行对比,找出偏离标准的月份,对偏离标准的月份进行产品数量结构分析和成本价值构成分析,查找投入产出不符合正常结构比例的实际比例关系,为指标的异常表现寻找更有力的分析性证据,经过证实后,重新按标准估算产量。2.确定数据采集方式

为了满足对企业进行完整、系统评估的要求,以及避免实行实地检查,打扰纳税人。我们拟订了数据采集方案,确定数据采集的项目、范围,并制成固定的表格,由采集人员到企业说明情况,以财务人员填列为主的方式收集数据。3.具体估算分析

工作小组的人员对采集的数据进行分类计算。分别从投入产出总量计算三项关键指标值进行对比;分品种产品产量、主要产品单位成本与毛利;月份之间小麦投入增减量与面粉产出增减量、麸皮和麸面增减量、电耗增减量、直接人工增减量的结构变动;同行业同等质量面粉价格对比等方面进行分析。4.现场检测与验证

通过与纳税人的访谈和沟通,结合具体的估算分析,我们认识到:最关键的是处理小麦的电量单耗标准和出粉率标准一定要有说服力。为了验证这两项指标平均值的可靠性。我们选择1户设备较先进的企业纳税人和1户规模较小的个体户,进行这两项指标的现场检测。

设备较先进的企业是户一般纳税人企业,有一条生产线,设计能力是日处理小麦50吨,工艺技术水平较先进。对其耗电测试情况是:在正常生产情况下,于2006年3月22日第一次测试实际生产工时20小时20分,耗电量3034度,处理小麦43吨,每百斤小麦耗电3.5度。2006年3月23日第二次测试实际生产工时23小时20分,耗电量3460度,处理小麦50吨,每百斤小麦耗电3.5度。

规模较小的个体面粉厂在1993年开业,使用的是巴盟面机厂1993年出产的磨粉设备,技术比较落后。对其耗电和出粉率的测试情况是:现场测试1小时,在正常生产情况下,耗电80度,处理小麦2475斤,生产出面粉1875斤、麸面和麸皮600斤。用测试数据计算得出,处理每百斤小麦耗电3.2度,出粉率75.8%。

通过对两户纳税人生产耗电和产量的现场测试可知,处理小麦的电量单耗、出粉率与设备的先进程度没有直接关系。在同等的小麦质量前提下,这两项指标的标准值不会有很大的变动。只不过是先进的技术设备能生产更多得优质面粉,但不会改变面粉总产量。具体见小麦处理量测算明细表。小麦处理量测算明细表

月份

电量(度)

每斤小麦的耗电标准

小麦处理量

一月

31600

0.035

902857 二月

0

0 三月

6000

0.035

171429 四月

6320

0.035

180571 五月

3240

0.035

92573 六月

3040

0.035

86857 七月

2520

0.035

72000 八月

2800

0.035

80000 九月

6040

0.035

172571 十月

0.035

0 十一月

720

0.035

20571 十二月

2400

0.035

68571 合计

64680

0.035

1848000 面粉产量测算明细表

月份

小麦处理量

出粉率

面粉产量

麸面和麸皮

一月

902857

0.72

650057

252800 二月

0

0

0

0 三月

171429

0.72

123429

48000 四月

180571

0.72

130011

50560 五月

25920 六月

24320 七月

20160 八月

22400 九月

48320 十月

十一月

5760 十二月

19200 合计

92573

86857

72000

80000

172571 0

20571

68571 1848000

0.72

0.72

0.72

0.72

0.72 0.72

0.72

0.72

0.72

66653

62537

51840

57600

124251

0

0

14811

49371

1330560

517440

(二)约谈举证

我们用以上的估算结果与业主进行了约谈。在约谈过程中,我们首先向业主讲明约谈的目的:一是了解去年面粉加工的情况,销售情况;二是通过约谈解释纳税上存在的问题,以督促自查自纠。所以,业主以自述为主,评估人员在业主自述的基础上,解释估算过程。通过约谈,业主对以电耗测算的小麦处理估计量作了两个方面的说明:一是个体面粉厂存在给农户换面的代农加工业务和部分客户委托加工业务,这部分在1月份至少有50%的量,不完全是自购粮加工,每加工100斤收2元加工费;二是面粉质量不合格时,还要重新回机加工,每月回机2-3次,一次回机数量小,一般是一两千斤,但需要消耗电。

业主对评估人员测算的处理小麦的电耗标准、出粉率标准表示认可,同时讲到这两个指标在面粉加工行业是大家公认的指标。

根据约谈的情况,我们对该户个体面粉厂的收入情况进行了评估。具体估算情况如下:

XX个体面粉厂2005年收入情况估算表

单位:度、斤、元

月份

电耗

小麦处理量

面粉

麸皮

不含税收入

自购粮

代农加工

自购粮

代农加工

1月

31600

451428

451429

325028

126400

221045

8517 2-12月

33080

945143

---

680502

264641

462228

---

(三)评估处理

经过测算分析、约谈举证,我们得出这样的结论:处理小麦的电耗标准、出粉率标准是面粉加工行业的公认指标。处理小麦的电量单耗、出粉率与设备的先进程度没有直接关系。在同等的小麦质量前提下,这两项指标的标准值是不会有很大的变动,处理每斤小麦的人工费用会因为各自的情况不同有所变动。这两户典型户的三项指标的测算值同样证明了上述结论。具体测算情况如下表: 典型户的三项指标的测算值

纳税人名称

经济类型

设备先进程度

处理百斤小麦的电耗

出粉率

处理百斤小麦的直接人工

XX面粉厂

私营企业

最先进

3.3-3.5

74-75%

1.3-1.5 XX面粉厂

私营企业

较先进

3.3-3.5

74-75%

1.3-1.5 XX面粉厂

个体

一般

3.3-3.5

73-75%

——

XX面粉厂

个体

落后

3.3-3.5

73-75%

——

(四)评估延伸

通过评估,我们将纳税评估工作成果在全市面粉加工行业进行了推广、延伸。

1.确定面粉加工行业税负参照值

(1)小麦年末零库存条件下的税负水平。以一个内购进的小麦全部投入生产并实现销售为假设,以处理每斤小麦的耗电0.035度、出粉率73%、处理每斤小麦的直接人工0.015为标准计算的税负率是2.67%。具体测算过程如下: 主要抵扣项目计算表 单位:斤、度、元

主要购进项目

购进数量

不含税单价

购进金额

抵扣税额

小麦

0.55

7.15 电力

3.5

0.439

1.54

0.26 包装袋

0.73

1.45

0.25 合计

--

--

--

7.66 销售收入计算表 单位:斤、元

主要产品

销售数量

不含税单价

销售收入

销项税额 面粉

0.90

65.7

8.54 麸皮和麸面

0.31

8.37

1.10 合计

--

--

74.07

9.64处理百斤小麦评估参照值 单位:斤、元

应纳税额

税负率

电耗

电费

电量的单位税量

电费的单位 税量

1.98

2.67%

3.5

1.5

0.57

1.32(2)小麦年末10%库存条件下的税负水平。本实际投入小麦100斤,购进小麦110斤时,与零库存条件下的税负水平相比,进项税抵扣额增加0.72元,税负率是1.7%。处理百斤小麦评估参照值 单位:斤、元

应纳税额

税负率

电耗

电费

电量的单位税量

电费的单位 税量

1.27

1.7%

3.5

1.5

0.36

0.85 经过以上分析,个体户一般是购、产、销基本平衡,按照一般纳税人理论税负水平核定应纳税额,适宜采用零库存小麦条件下的税负水平核定应纳税额。在估算应纳税额时,应用“电量的单位税量”或“电费的单位税量”。以XX个体面粉厂2005年耗电情况为例,该个体面粉厂2003年耗电64680度,按单位电量应负担0.57元税额测算,2005年应纳税额为36868元(64680×0.57)。这种核定方法既能平衡同行业税负,又能根据纳税人生产的淡、旺季及时调整定额。

通过以上分析,面粉加工企业一般规模较大,应保持一定的小麦库存数量,以保证企业的持续生产经营,因此,面粉加工企业应适用小麦10%库存条件下,测算的税负水平作为面粉加工行业的税负参照标准。2.建立面粉加工行业投入产出结构模型

经过对面粉加工行业的实地调查测算,处理每百斤小麦耗电3.3度—3.5度电量,出粉率一般为73%--75%,可以确定投入100斤小麦,该面粉加工企业的产品结构为:面粉73斤—75斤,麸皮、麸面27斤—25斤,其他的杂质、水分约为0.08斤。投入产出产品结构模型

单位:斤

小麦投入量

面粉产出量

麸子产出量

其他水分杂质 1

0.73-0.75

0.27-0.25

0-0.08

三、评估建议

1、发挥行业关键指标的重要作用。通过此次纳税评估我们可以看出,对企业、行业生产工艺流程、财务核算过程全面深入的了解,抓住关键因素,将为作好纳税评估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2、“投入产出分析方法”是深度纳税评估工作的有效手段。本评估案例充分说明通过科学合理的投入产出指标,结合约谈信息,使生产能力的分析更细致更严谨,为纳税评估发现疑点,找准问题,核实疑点创造了有利地位。

3、加强后续成果推广,促进行业管理。通过挖掘典型,提取规律性的东西,推广到行业的税源管理,追求评估效益最大化,成为税源管理的目标之一。本案例中面粉行业的税源管理经验在行业税源管理的方法上作了有益尝试,其启示意义是显而易见的。

四、本案点评

本案选择不同纳税水平、工艺水平的的典型企业为评估对象,以投入产出分析为中心,依托评估指标测算,展开产量分析评估的方法值得在深度挖掘税源工作中借鉴。在约谈举证环节,借助实地检测数据,论证指标的科学性,给企业各层次会计核算人员和企业管理人员上了一堂生动的税收实践课,提高了纳税人的税法遵从度。

下载汽车零售行业评估指导及案例word格式文档
下载汽车零售行业评估指导及案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汽车评估

    汽车评估 1.汽车评估的原则是(独立性)(客观性)(科学性)(专业性) 2.汽车评估的方法有(重置成本法)(现实市价法)(收益现值法)(清算价格法) 3.汽车经济使用寿命的指标有(年限)(......

    汽车评估

    内容提要汽车评估是汽车服务工程专业的一部分。 汽车品估是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是市场经济中二手车交易不可或缺的公正性中介服务行为。客观、公正地位二手车交易提供允价值......

    汽车零售企业竞争情报咨询案例分析

    汽车零售企业竞争情报咨询案例分析刘文云 马栋之 王克平[摘要]实地考查山东远方汽车贸易有限公司当前运营状况及所处竞争环境,介绍汽车零售企业竞争情报的收集方法及途径,分......

    零售行业促销方案

    一: [圣诞元旦部分] 1.某超市元旦策划活动方案一、活动时间:12月31日(星期日) ——元月3日(星期三)(4天)二、活动主题 : 缤纷元旦 欢乐送礼 ?活动一:缤纷元旦 8折酬宾购穿着及针......

    零售行业培训心得体会

    零售行业培训心得体会 零售行业培训心得体会1 我很荣幸来到医药有限公司实习。五天实习的主要内容是熟悉药品。对于药品这一特殊商品,作为非专业人员的我任务是非常艰巨的。......

    医药零售行业报告

    关于全市医药行业税收征管的调查与思考近年来,随着新医改方案的实施,医疗保险范围的进一步扩大,医药行业理应成为新的税收增长点。但从我市税收调查分析来看,医药生产和零售环节......

    汽车案例

    俗话说,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可在公关界,如果内行的门道能先把看热闹的外行吸引过来就算成功了一大半,而对于除去房屋外的第二大消费品:汽车,吸引人气则已算是成功。为了这样的成......

    评估案例)

    横向纵向对比,发现企业纳税疑点 湖南省国税局企业基本情况 湖南省娄底市某贸易公司系2004年8月成立的私营有限责任公司,增值税一般纳税人,注册资本3100万元,现有职工68人,是一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