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社区管理题目答案
社区管理题
1、试述社会建设中的社区。
答:社会建设,就是要在社会领域或社会发展领域不断建立和完善各种能够合理配置社会资源和社会机会的社会结构和社会机制,并相应地形成各种能够良性调节社会关系的社会组织和社会力量。十七大报告在新的历史高度,提出了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目标和任务,就是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社区作为社会的基本单元,是社会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协调发展的重要基础,社区建设是加强社会建设的前提。社区是社会的一个“全息缩影”,是社会管理体制有序运行的基本依托。解决社会问题、缓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离不开社区;建立健全市场经济体制,优化投资环境,离不开社区;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居民素质,离不开社区。党和政府也只有依托和谐社区这个基础平台,才能把党和政府的政策落实到基层,才能使政府管理的触角伸向基层。社会建设中的社区功能定位,具体来说,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社区服务与住有所居。社区服务是指一个社区为满足其成员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需要而进行的社会性福利服务活动。中国俗有“安居乐业”的成语,即人们安于所居,乐于所业。社区服务正是解决社区居民“安居乐业”问题。当前,随着我国经济成份、生活方式、社会组织形式和就业形式的日益多样化,社区居民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日益呈现出多样化、多层次的趋势,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居民的多方面需要给社区服务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通过社区服务,使社区成员拥有更多的公共服务、享有社会福利和闲暇时间,居于社区而乐于社区。现实中,一些社区创造了很多很好的社区服务方式,大力提倡“零距离”服务,更好地施惠于民。即社区工作人员与社区的服务对象之间,在服务感情上的距离为“零”,在服务空间上的距离为“零”,在服务时间上的距离为“零”。
第二,社区就业与劳有所得。“就业是民生之本”,社区就业是为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关于积极扩大就业和推进社区建设的要求,把社区建设和扩大就业有机结合起来,依托社区阵地,发动和组织社会力量开展社会化就业。社区就业与居民劳有所得、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密切相关,可以满足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推动社区服务事业和再就业工程向前发展。
第三,社区保障与病有所医、老有所养。“社保是民生之依”,社区保障是根据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社会福利政策和居民的实际生活标准,以社区为单位,通过社区组织和社区居民的共同参与,为满足社区成员的物质文化生活,围绕各项社会福利事业和社区居民(包括特殊居民)而开展的社会保障活动。病有所医、老有所养的民生目标在社区保障体系具有很强的解释力。随着“小政府,大社会”改革思路的实施,打破了政府办社会、企业和政府办社会的格局,政府和企业中的许多社会事务将交给社区承办,特别是那些政府管不了、办不好的事情应交给社区去办,社区的职能扩大了。
第四,社区教育资源与学有所教。“教育是民生之基”,作为教育载体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区教育资源,近年来受到政府和民众的广泛重视。社区教育资源的共通点,在于其开放式的入学条件及低廉的学费、小班教学及灵活的教学方式。社区教育包含了很宽泛的多种活动,包括成人教育、继续教育、农民工培训以及社区教育服务。
2、试述基层政区与社区的关系对社区发展的影响。
答:第一,基层政区与社区是两个性质不同的概念。基层政区是国家为行政管理而划分的最小区域,也是基层行政机关所辖的区域,属于政治空间范围,是国家统治集团意志或政治需要的反映,是国家权力再分配的一种形式,它具有政治性、动态可变性、空间分布上的全面覆盖性与不可重复性等特征;后者是由居住在某一地方的人们结成多种社会关系的社会群体,从事多种社会活动地域性的生活共同体,属于社会空间范畴,是人们各种社会需要的自觉反映,是社会互动的表现形式。二者在形成机制、功能目的、空间分布、构成要素和运作方式均存在明显差异。基层政区作为国家地方管理的基础环节,通过国家行政命令自上而下设立,其管理是严格的行政管理,执行上级下达的任务,并对上级机关负责。而社区则是 居住在一定地域的人群生活共同体,其形成是自上而下的,经济利益、社区专业分工与相互依赖的关系、共同的文化与制度、社区凝聚力与归属感、为社区服务的公共设施等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要素,才是社区发展的重要方面。
第二,虽然基层政体与社区存在种种不同,但这种性质上的差异并不意味着两者之间缺乏共性与联系。作为人文空间单位,基层行政区域社区都是由一定的人口和地域组成的。从功能上看,两者设立的目的都是为了提高群众的生活质量,在实际生活中,基层政区与社区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具体来说,有:(1)社区是基层政区形成的基础和管理的对象,基层政区是国家为了有效地实施主权,对国土和人民分级管理而划分的地域单元,因而,基层政区分布具有国土全覆盖性和不重复性,每一个社区居民必定归属于一个特定的基层政区管理,社区各个角落也都分别有其特定的基层政区归属;(2)基层政区对于社区的形成和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作用,甚至是主导作用;(3)社区发展有利于推动基层政区管理;(4)社区发展离不开基层政区的引导和协助;(5)社区发展与基层政区管理相结合有利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自下而上的社区发展与自上而下的基层政区的辖区管理相互结合将高效、全面的推动社会经济地稳定发展。
第三,按照“政社分开”的原则要求,实现基层政区职能的“归位”与“补位”。改革旧的社区管理体制,转变基层政区的职能,剥离其原本属于社会组织应具备的社会职能,恢复基层政区作为和谐社区发展中的组织规划者、裁判者与执法者等管理者应有的角色;同时,在核心公共产品提供上,尤其是社区纯公共产品的提供上,政府应充分体现并实现自身的职能。社区建设与发展应当倡导和促进利益关系的一致性,基层政区与社区关系应当是一种服务与合作的信任关系,而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命令与服从的对抗关系,即强调政府行使职权的目的不再仅仅是为了“管理”,而是使政府能够更有效地为社区提供最好的服务。这就要求政府要树立公共服务的意识,把手中的职权看作是为社区服务的职责,把社区组织和个人当作行政的主人或参与者,只有这样才能在基层政区与社区之间建立一种和谐的新关系。
第四,在处理基层政区与社区关系时,一方面基层政区作为上层建筑要充分考虑作为人们生活空间的社区分布情况,一般不要轻易分割社区,以保持社区内人们日常生活的稳定;另一方面,社区建设要以基层政区为依托,尤其在中国目前的国情下,基层政区与居住区社区整合甚至重新分布将会有效地实现以行政资源带动社区建设和巩固基层政权发展。此外,社区发展也离不开基层政区的引导与协助,社区发展需要政府机构,尤其是基层行政组织的引导,社区自助计划的实现,也有赖于政府积极而广泛的协助。
总之,社区发展需要基层政区与社区之间良性互动,既要充分发挥社区自治、社区在资源整合方面的作用,即自下而上的推动,也要充分的运用基层政区的规范与引导功能,即自上而下的引导和规范职能,确保社区的发展方向。
3、试述“单位社区”的逐步淡化对社区发展的影响。
答:单位社区,也可以称为单位体制,是中国社会中十分独特的一种现象,也是传统城市社区的主体形式。改革开放以前,城市居民把自己所就业于其中的社会组织或机构,包括工厂、商店、学校、医院、研究所、文化团体、党政机关等统称为“单位”。在这种社会管理体制中,国家按照行政级别,把各种资源分配给作为自己延伸的不同单位,各单位再按照行政级别把资源和机会再分配给对自己有极强依赖性的本单位成员个人。改革开放后,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现代企业制度的逐步确立,原有的单位逐步转变为功能单一的利益主体,不再承担更多的社会事务;大量新形成的单位,也越来越采取“非单位”的管理体制,相应地,越来越多的社会成员也从对本单位有极强依赖性的“单位人”变成自主性越来越强的“社会人”、“社区人”。
“单位社区”的观念也逐步淡化,意味着社会生活和社会管理处于从“单位”到“社区”的转变之中。“单位人”到“社区人”的转变,表明社会管理的重心从“工作场所”向“居住场所”的转移。这种转变和转移,意味着社会管理的基础单元的转换,意味着社会日常生活的支持网络的转换,意味着社会资源和社会机会配置机制的转换,这是中国社会极其深刻的变化之一。“单位社区”的淡化对社区发展的影响主要有:
首先,随着“单位制”的逐渐解体,单位的功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对任务(生产、业务、工作等)的管理成为单位的中心功能,对人的管理功能开始淡化。改革开放之后,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流动越来越频繁,许多人离开单位体制,越来越多的社会成员由“单位人”变成“社区人”。随着教育、住房、医疗、养老等制度的改革,单位“小社会”的福利保障功能逐渐消失,同时对人的管理力度大大削弱,并逐渐由单位转向社会,单位失去了全面控制社会成员的能力。我国社会也由此从一个“整体性的社会”转变为一个“多样化的社会”,但整个社会的组织化程度极低,不仅弱势群体、边缘群体等的社会支持严重不足,而且引发了较高的社会犯罪率。在社会矛盾凸现的今天,一味沉醉于经济的自由发展而缺乏有效的社会管理体制、利益整合机制与社会政策,就很容易爆发社会危机。
其次,随着单位体制的变革,单位的社会文化功能也开始逐渐走向消解,而现代社区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尚未建立起来,导致了目前中国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出现严重的供给不足。这是因为,在单位社会时代,每个单位人作为单位的一分子,他们生于斯,长于斯,乐于斯,在单位,人们不仅得到了物质生活的保障,同时也享用了丰富的公共精神生活资源。而在今天,当传统意义上的单位制开始走向消解之时,人们虽然可以通过市场获取有形的物质资源,但在社会结构发生剧烈变动,社会成员日趋原子化,新的公共生活空间尚未确立的背景下,却无法获得公共精神生活资源,从而引发严重的公共精神生活的危机。
再其次,“单位社区”的解体和居民身份的多样化、异质化,社区居民们摆脱了熟人社会的规则和等级亲疏的束缚,建立起基于“业主”身份的开放的以共同利益为纽带的互动关系,居民的公民意识得到前所未有的发扬,从而增强了对社区事务的参与管理意识、责任意识、监督意识和决策意识,调动了个人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如果说“单位人”的特征总体上具有被动的“依附性”的话,那么,“社区人”的特征则是通过自立、自主、平等地对社会生活全面的参与表现出来;在单位制向社区制体制创新的过程中,出现了强调规则和制度化的公民参与趋势。
总之,单位解体的过程中,大量的社会事务从单位剥离出来,单位制的瓦解,使大量的社会问题社会化,而社会问题总是在一定的场域中表现出来,由此必须找到一个转承载体和依托,而社区成了连接国家和社会的中间平台。因此,在单位制消解和社区制确立的过程中,充分认识到单位,居委会和社区自治组织的作用,充分发挥其在社会建设中的功能,并协调好三者之间的关系,对我国社区建设意义重大。
4、试述社会组织在社区发展中的定位与功能。
答:社区是具有亲密关系和高度认同感的群体共同生活的区域,是社会学研究的基本要素。社会组织是社区的重要构成要素,也是社区的基础。随着市场经济和城市化的深入发展,社区社会组织顺势崛起,在参与社会事务管理、发展社会公益事业,尤其是促进社区建设方面发挥了日益重要的作用,成为构建和谐社会当中一支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随着经济发展,各类社会组织大量兴起,在社区生活中占据一席之地,例如社区业主委员会、书画协会、棋牌协会等,这些社会组织补充了政府职能,协调政府和人民之间的关系,在社区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社会组织的目标定位主要是:调整或改善社会关系,减少社会冲突;寻求社会福利需要与社会福利资源的有效配合,以满足社会成员的需要,改善社区生活、促进社会进步;改善和调动社会资源的分配,尽可能实现社区内的公平公正。
社区社会组织的功能:第一,服务功能,为社区居民和有关群众提供多种形式的服务。随着人口需求的多样化以及需求层次的提高,任何一个政府无论其多么强大都不可能提供所有的服务。这些服务具体分为生产性服务、就业与再就业服务和扶贫帮困服务。依托社区社会组织,政府在加强社会管理中更多地是依靠社会力量,将政府不该管、管不了也管不好的那些职能,事务剥离和转移交给社会组织,利用社会组织向居民提供公共服务,来实现居民多样化的需求。社区社会组织发挥自身的人才、资源等优势,以社区居民实际需求为取向,来满足社区居民多样化的服务需求。社区服务对象,以福利性服务的“老、残、孤、困、优抚”社会救助对象为重点,逐步拓展到共享福利性、公益性、社会性多层次服务的全体居民,坚持物质性服务和精神性服务并举,开展面向所有对象,覆盖不同层次,满足各类需求的社区服务。同时,社区社会组织在社会管理、社会服务中寻找定位,为社区居民提供更多的沟通、理解、互相机会,促进邻里和睦,增强社区凝力,在提高社区群众生活水平和质量上发挥服务作用。进一步促进了人与人的和谐,起到了政府与社区、政府与家庭、政府与群众的桥梁作用。成为和谐社区建设和社会公共服务的重要力量。第二,政治参与功能,承担居民自治的组织者角色。社区社会组织源自群众、贴近群众、服务群众,具有很强的群众基础,更能够博得社区居民的信任,从而易于动员居民的参与积极性,通过将个别成员的要求加以整合,进而将个别的要求转化为整体政治要求的过程。我国传统社区主要是以街道和居委会的形式存在,作为政府机构的延伸,在政府的领导下开展社区自治。社区居民自治的能力越强,需要政府管理的方面就越少。现代社区建设倡导加强社区社会组织建设,扩大居民进行社区自治的载体。社会组织组织居民进行社区活动的同时能够促进居民的社会化,增强社会融合性,加深集体主义和强化凝聚力,从而减少社区中的社会问题。第三,丰富社区文化,促进社区文明发展,为居民提高社会心理支持。社区组织日益成为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各类文艺、活动丰富了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文化与精神生活的需求,社区居民在回报社会的过程中既体现了自身价值,也陶冶了自己的情操,提高了公益意识和集体意识,从而形成了整个社会健康向上的道德风尚。同时,活动的开展也多角度 地加强了社区的思想政治工作,激发了社区居民参与社区建设的热情,真正发挥了社区的自治功能,改善了社区人际关系。多彩的文化、体育、娱乐活动极大地丰富了社区文化生活,促进了社区的和谐稳定。第四,参与社区建设,为拓宽社区建设资金投入渠道。社区建设标准的高低,取决于政府财力的投入。由于政府财力有限,这些社会组织的涌现吸引了许多社会资金投入社区,回报社会、服务社会,积极参与社区建设和发展,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从而拓宽了社区建设资金的资源。首先是增加了社区的社会保障资金。构建和谐社会须关爱弱势群体,帮助弱势群体走出困境,必须建立社会福利、救济、互助等社会保障机制,这单靠政府力量的帮扶是不够的,还需要社会组织的积极参与,充分利用民间闲散资金来有效地帮助弱势群体。社会组织在社区服务中的作用主要体现为弱势群体服务上,如各种技能培训中心、民办学校、养老院等都充分利用了民间大量资金来办公益性的社会组织,缓解社会问题,提供较多的就业岗位,保证社区稳定、凝聚群众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其次是社区建设资金。国外的社区建设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资助、社会捐赠和社会组织收取的服务费三种渠道。在我国,政府对社区建没投入总体不足,社会捐赠未形成风气,依靠社会组织可以充分调动民间资金,合理整合社会资源,繁荣社区经济。
5、试述当前社区建设中的主要社会问题。
答:社区建设已成为人们关心的热门话题,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社区作为城市社会基本单元,在构建和谐社会中起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从一定意义上说,没有社区的和谐,就没有整个社会的和谐。回顾我国社区建设和社区发展历史进程,可以清楚地看到,我们对社区建设的认识不断深化。事实上,由于各种原因,我国社区建设中还存在诸多亟待加强的薄弱环节,主要社会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城乡发展不平衡。这些年来,尽管我国经济总体上呈持续快速增长趋势,但农村各项事业发展相对滞后,城乡差距不断扩大,“三农”问题日显严重。2003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472元,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实际增长9.0%;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622元,实际增长4.3%。两者的比例,也就是城乡居民收入比为3.2:1。国家统计局副局长邱小华还指出,加上各种福利差距和其他因素,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实际可达6:1。
第二,伴随着社会改革的深化,社会中出现的严峻社会问题也通过社区表现出来。具体有:失业人口的问题。失业人口持续增长。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就业岗位不足将是长期现象。尤其是近年来,城镇登记失业率增长速度更快,从而出现了“经济增长”和“失业增长”同时存在的现象。人口老龄化的问题,我国人口的老龄化与高龄化、老年人家庭空巢化使家庭照顾功能不断弱化,而且社区公共卫生建设滞后,医疗卫生供给不足,老年人的日常生活照顾问题凸显,发展社区养老已成共识。贫困人口的生活保障问题,现阶段中国城市贫困人口约有5000万人,城市产业的发展、经济结构的调整、经济体制的改革引发了许多新的社会矛盾。物价上涨、社会保障措施不力、房价攀升、就业严峻、贫富差距的扩大使越来越多的城市社区居民陷入贫困之中。我国社区仍处于发展中社区,社区教育发展仍处于初始阶段,发展很不成熟,残疾人、未成年人的教育问题尤为突出。虽然社区在解决这些问题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应该看到的是社区所提供的服务仅是一些低层次的,覆盖面窄,针对性较弱,服务种类单调,服务质量缺乏保障,信息咨询,物流配送等社区新型服务产业还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社区的后勤服务进程缓慢,社区资源整合不足,一些服务和活动设施尚未得到有效的利用。
第三,社区建设中社区自身运行机制不足。社区民主自治的氛围不浓厚,全社会广泛关注并参与社区建设的意识还没有形成;社区辖区内各单位还没有形成共驻共建的社会氛围,社区自治管理体制不完善,社区建设相关法律有待健全;社区居委会与物业、业主委员会的职责不清,关系不理顺。社区建设资金来源单一,使社区建设的后劲不足,社区工作者整体素质还不适应新时期社区建设的需要等。
针对上述问题,笔者认为,应采取下列对策完善社区建设。首先,提高社区建设的认识,不断推动社区科学发展。其次,进一步加强社区队伍建设,创新社区干部队伍进入机制,拓宽选拔任用渠道,推进社区干部来源多元化,强化激励措施,提高社区工作者的综合素质和管理水平,不断为社区建设提供人才支持。再其次,加强社区经费投入,不断为社区建设提供物质保障。此外,培育发展社会组织,发挥社会组织的积极作用;提高社区居民参与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提高社区管理水平等。
6、试述社会居民的交往与沟通对社区建设的作用。
答:第一,社区居民交往是社区的构成要素,也是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从社会学来看,社区的要素包括:(1)有一定的地理区域;(2)有一定数量的人口;(3)社区成员之间有着较密切的社会交往;(4)社区成员有共同的利益和意识。社区居民的交往指社区成员之间交换物质、能量、信息的行为方式和过程。社会交往是生活方式的一个重要方面,人们在社会交往与沟通的过程中,可以实现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对社区居民来说,享有尽可能多的物质、能量、信息对于他们发展经济、改善生活将有积极的作用。而且社会交往对于社区居民的社会适应和社会融合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社会交往与沟通是人的基本需求,人是具有社会性的,一定意义上说,社区居民的“自我”是在与他人的相互交往过程中发展起来的。社区归属感是指社区成员对所居住地区和所属的文化群体的认同、喜爱和依恋。一群人在共同居住地相互联系、沟通与交往,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心理上的依恋,那么,即使这群人散布在城市的各个角落,他们也会把自己看作社区的一分子,这样的社区才是完整意义的社区。在需求层次中,归属与爱的需求也称为社交的需求,是指个人需要得到家庭、团体、亲属、朋友的关怀、爱护和理解,是对信任、温暖、友情、爱情的需要。而在以家为中心的邻里范围内,居民可以在轻松、愉快的环境氛围里,在闲暇活动中与周围的邻居形成交流与互动,获得相互理解、认可与关注,自然地建立信任关系,产生认同感与归属感。
第三,社区居民交往与社区建设。社区应该是一个人性化的居住区,社区建设的终极目标就是要实现人际和谐互动的亲和力。良好的居民交往与沟通能够促进社区资源整合,从而实现社会和谐发展。首先,从居民交往与沟通入手,通过人际之间的有效沟通,达到人际关系的协调和整合,对预控犯罪,维护社会稳定,进而实现社会和谐是十分必要的。我国的主要社会矛盾是社会主义条件下的人民内部矛盾,笔者认为对其应该全面的分析和研究,不仅从宏观的视角,寻求解决诸如社会政治经济等带有根本性质的问题,还应从微观视角入手分析社会冲突与矛盾。对现代人际交往的研究,就是通过人与人之间的沟通、理解等方面的微观层次的分析,来寻求社会整合的合理途径。其次,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和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居民的人口素质也在不断提高,开始更多的关注城市的社会稳定、健康、生态、诚信、道德、公平与公正等等要素。再其次,居民之间的交往与沟通对地域性生活共同体的存在基础的形成至关重要。对居民而言,只要住家与地方继续保有相对稳定的联系,则居民就与地方也有相对稳定的联系。从而对地方的关切度、认同感、归属感也就相应越高。同样,社会生活的个体化程度再深。人们总还有一些共同的事情和,正是这种共同的关系、共同的利益和特殊的联系,构成了现代地域共同体的基础。此外,社区居民的交往能增强居民的幸福感。社区的建设旨在提高居民的幸福感。让居民享受到社交的乐趣,是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
总之,整个和谐社会,是由众多的和谐小社会构成的,既然社区是社会构成的基本元素,构建和谐社会则必须从构建和谐社区做起,只有实现社区各项功能的整合,实现社区的和谐,和谐社会才有实现的可能,而和谐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社区居民的良性互动和交往是实现社区整合功能的必要环节。和谐社区始于居民的沟通交往,建基于良性沟通机制;沟通也是是消除社群隔离,由于经济的高速增长,各种社会矛盾和冲突凸现。面对复杂而严峻的社会问题,采用简单的方式和强制的手段,当然不可能得以解决。作为人民内部矛盾,往往可以通过疏导和协调,从而达到矛盾和冲突的缓解。因此政府部门应该建立一种协调机制,促进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对话与沟通,加强社群之间互动的桥梁,促进居民之间的沟通交往,是社区和谐发展的纽带。
7、试述社会组织与社区建设的关系。
答:社区是一个具体的社会,社区研究是认识社会事实的基础,社区建设和社区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和源动力。和谐社会的建设,基础在社区,社区和谐与否,直接关系到整个社会和谐与发展。
首先,社会组织推动社区建设的理论依据。经济社会学研究表明,由于公共物品的不可分割性和非排他性,容易出现“搭便车”的行为,在此情况下,公共物品无法通过市场体系提供,因而出现市场失灵,政府的干预就成了弥补市场失灵的重要手段。但由于人们对公共物品的多样化需求和异质消费群体的大量存在,政府提供的公共物品并不能满足人们的多种需求。政府的政策使得政府的公共服务倾向于中位选民的需求,而留下大量的不满意选民群体,这就是政府失灵。美国经济学家伯顿•韦斯布罗德认为,政府、市场和社会组织都是满足个人需求的手段,它们在满足个人需求方面具有相互替代性,正是由于政府和市场在提供公共物品方面的局限性,导致了对社会组织的功能需求,它可以弥补市场和政府在提供公共物品方面的不足,这是社会组织存在的主要原因。
其次,社会组织推动社区建设的实践依据。在社区建设逐渐向纵深发展的今天,政府已不能满足社区广大居民日益增长的需要,在治理上也表现出低效率,而企业由于营利性无法满足公众对公共物品的需要。相比之下,社会组织在提供公共物品和满足社会成员需要方面有其独特优势:提供多样化服务,推动社区服务功能的开拓和服务体系的建立;帮助政府摆脱对社会事务的具体服务,实现“小政府、大社会”的管理格局;积极沟通民选官员与社区居民之间的联系、为居民政治参与提供服务:带动社区各类服务业全面发展,增加就业岗位,促进社会稳定。
最后,社会组织在社区建设中的作用,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一是扩大居民参与。社会组织工作的开展需要大量的志愿参与,社会组织在社区中的作用也要通过社区居民的介入才能得以发挥。社区居民参与到社会组织中,扩大志愿者队伍,容易使社区的各项工作顺利开展,这是社会组织在社区中生存并发挥作用的保障;同时,社会组织能够给志愿者提供培训、管理和场地,对社区志愿者有效管理,合理分配,使得志愿者服务能够良性循环。作为一个服务于社区的社会组织,把社区居民调动起来,参与到社区建设之中,一方面可以增强社会组织服务社区的力量,另一方面也培养了社区居民的参与意识、服务意识和主人翁精神。二是化解社会矛盾纠纷。社区社会组织能够做好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把大量不稳定因素化解在基层、内部和萌芽状态,解决好可能影响社会稳定的问题,通过促进政府与社区居民之间的相互沟通、协调和融合,增强社会的稳定性,在有序的前提条件下参与社会问题的解决,将减少自发行动给社会带来的对立、排斥、冲突,促进整个社会更加成熟、理性,有效地维护了社区的稳定。三是拓展公共服务,满足居民需求。随着社区居民需求的多元化,社区社会组织通过提供各项服务,满足社区居民对社区服务专业化、规范化的要求,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服务内容涵盖以家政服务、老年人服务、物业管理、保洁服务、家庭维修服务等生活方面的服务;有满足社区居民社交、文化、健身、休闲、参与等非物质生活需求的高层次服务;有医疗、养老、就业、低保等社会福利方面的公共服务;有卫生、科技、劳动、教育、法律、治安、维权、计划生育等公共管理方面的服务等,让居民不出社区就能够得到各项服务。多层面的社会需求为社区社会组织发展提供机遇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8、试述社会参与对社区发展的作用。
答:社会参与有广义与狭义的理解。从狭义上将社会参与及居民参与投票选举的活动,这是现代民主政治的一项重要指标,也是现代社会公民的一项重要责任。而广义上的社会参与还包括公民的公共利益、公共事务管理等方面的参与。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背景下,积极广泛的社会参与成为社区建设的必然要求和内在动力源。社会参与是社区发展的内在动力,是实现社区发展的中间环节,社会参与对社区发展的作用,主要体现如下:
第一,通过社会参与,积累、挖掘社区资源,整合和优化社区资源配置,为社区发展提供资源支持网络。社区的建设与发展离不开社区资源的动员和利用。广泛而深入的社会参与有利于积累、挖掘社区资源,弥补社区资源的匮乏和不足。首先,社区和社区驻区单位积极互动,鼓励驻区单位参与社区活动和建设,可调动驻区单位相对丰富的财力和物力资源。社区和社区驻区单位各有所需,驻区单位需要社区为其提供良好的周边环境和后勤服务保障;社区则希望驻区单位能提供资金等支持社区各项建设。因此在正确处理好社区和社区内单位间责权关系的前提下,在“共驻共建”的原则下,社区利用优质的社区服务吸引驻社区单位互动、积极参与社区建设,为社区建设提供一定的社会资源,最终实现利益共享、共同发展。其次,通过社会参与,社区可挖掘和开发社区广大群众中蕴含的人力资源,为社区建设和发展提供人力支持。居民的社区参与,特别是基于社区居民自身需求开展的自下而上的社会参与,能充分调动居民群众的参与积极性,通过社会参与促进社区发展,最终实现社区和社区居民的“双赢”目标。最后,通过社会参与有利于重建和积累社区社会资本,为社区发展提供更为牢固的基础。拥有高水平社会资本的社会享有大量经济、政治和社会利益。社区通过引导社区居民积极参与社区建设的具体实践,使社区成员在用自己力量解决共同面临的社区问题过程中,逐渐建立起基于社区的长期互动的社会联系。由此可以消解社会交换中交易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风险,增加人际间的信任,并使社区小群体的自我利益向社会化的共同利益倾斜。
第二,通过社会参与,促进社区内在发展,有利于推动社区良性运行和发展。任何事物都包含质和量两方面。社区发展也包含两个方面:一是量的增长,这种发展是外在的,主要表现为社区生活所需的物质设备和设施、社区环境、社区管理机构和社区事务处理机构和机制上;二是质的增长,这种发展是内在地,也是更为重要和本质的。这主要是社区意识、社区归属感以及社区成员共同参与,依托自身力量解决他们所面临的问题并共同享有整体利益的过程中产生和不断得到强化的。在社区量的发展方面,社区首先通过广泛深入的社会参与,鼓励和吸引不同类别、层次的社会参与主体参与社区建设。同时,社区针对具体参与对象,设计和组织形式多样的社区活动,使得社会参与日趋多方位、多层次和丰富化。特别是社区居民通过社区生活秩序和生活环境等的参与,改善了社区的物质设备和设施,改善了社区的生活环境。其次,社会参与对社区管理机构也有积极的作用。社会参与有利于合理分担政府责任,改变以往的政府全能的境况。在社会转型中,通过合理划分政府和社会的权限,政府成为有限政府,它转向社会治理的主导者,社会参与成为社区发展的动力,通过社会参与,社区居民间产生了良性互动,社区成员互相帮助解决社会问题,提高了社会的自主和自律能力,更重要的是,社会参与有利于居民的社区归属感和社区意识的培育与加强。
第三,通过社会参与,有助于满足社区成员精神需求,推动社区文化建设。社区文化是社区居民在特定区域内长期活动过程中形成的,具有鲜明的群体意识、价值观念、行为模式、生活方式等文化现象的总和。随着社会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居民的需求层次也较以往有很大的不同。社区居民不仅对健身、卫生、娱乐、教育、艺术等各种文化需求越来越多,而且希望满足欣赏、创造、交流和表现等高层次的心理需求。这些需求在“单位制”日益解体的今天,只有在广泛的社会参与中才能实现。社会文化参与一方面满足社区居民的精神需求,同时也推动了社区文化建设和发展。
综上所述,社会参与对社区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当前我国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大背景前提下,社会参与意义更为重大
9、试述治理的理念与机制之间的关系。
答:治理理念作为现代政府行政管理的一种新兴理论,其所包含的“回应性”、“互动”、“透明度”、“法治”、“公正”、“有效”等主张对我国行政决策机制的完善有重大的启发意义。作为一种强调多元的、民主的、合作的、互动的公共行政,治理理论凸显了以下四个特征,首先,治理理论认为政府并不是唯一的公共权力中心,社会上一些志愿性的或属于第三部门的机构都可以在得到公众认可的情况下成为各种不同层面上的权力中心。其次,治理论论对政府角色予以了重新定位。政府不再是“全能政府”,它应该进行卸载,从大量的公共事务中解脱出来,要在公共管理中扮演催化剂的角色,是“掌舵”,而不是“划桨”。其三,治理理论预示着公共责任由政府机构向个人转移的趋势,它使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政府和市场、国家和社会之间的界限日益模糊不清,从而剔除了行政权力的专属性和排他性。最后,治理理论强调管理对象的参与性和主体间权力的依赖性,希望政府和各种社会组织群体势力能在公共管理领域内结成互动的伙伴关系,从而构成一个相互依存、相互了解、相互合作的自主自治的网络体系。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先进的理念是工作的目标和方向。社会管理工作必须以先进的理念为指导,而先进理念的确立是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的结果,也是借鉴“他山之石”消化吸收外地先进经验和做法的结果,更是基于对管理工作前瞻性的把握。由于不同管理理念下存在着不同的价值取向。
机制是发展的保障,是对先进理念的深入践行,机制是管理工作能否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至关重要因素。机制有多重含义,机制是经过实践检验证明有效的、较为固定的方法;其次,机制本身含有制度的因素,并且要求所有相关人员遵守,而单纯的工作方式、方法往往体现为个人做事的一种偏好或经验。例如监督机制,不仅指人人必须遵守的制度,而且应该包括各种监督的手段和方法。第三,机制是在各种有效方式、方法的基础上总结和提炼的,而方式、方法往往只是做事的一种形式和思路。机制一定是经过实践检验有效的方式方法,并进行一定的加工,使之系统化、理论化,这样才能有效地指导实践。第四,机制一般是依靠多种方式、方法来起作用的,而方式、方法可以是单一起作用的。通过对社会管理工作规律性的认识和把握,找准工作的切入点,确定一些事关全局和发展战略的长效机制问题,并一以贯之地坚持和推进,以机制的推进深入践行理念,以机制的完善不断促进社会管理事业的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以市场化行政改革为主要内容的新公共治理理念,主张用市场机制和社会机制补充政府机制。这种治理理念强调运用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来单纯克服政府管理的弊端,以市场竞争的力量来实现有效的公共管理,其实包括两个相互联系的方面:其一,把所有可能由私人部门完成的活动和决策都尽量交给私人部门完成,为此,要放松政府管制、完善市场竞争机制,只有这样才能真正限制政府活动范围、缩小政府规模、提高公共效率;其二,政府内部引入市场竞争机制,重建竞争结构和激励结构,在打破政府对公共产品和服务的垄断的同时,使权力重心最大限度的向基层转移,这既能给与公民更多的选择机会,也能充分调动公共部门从业人员和社会公众参与公共管理过程的积极性。
10、试述强国家与强社会模式中的社会组织。
答:社会组织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组织的发展也是社会建设与管理的重要内涵,发展社会组织必须从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出发,选择一种具有时代特征、中国特色发展的模式。国家与社会关系的调整,也就是对国家的机构设置、职能界定,以及某一社会共同体中强制性等级制关系与其他关系在社会生活中,所占比重的调整。
首先,我国社会模式变迁历程简析。1979年以来,中国的国家与社会的关系经历了较大的调整,这是一个国家走向现代化的必然趋势。但在构建怎样的国家与社会的关系的问题上,有些学者认为应该通过构建一个独立于国家的“市民社会”以实现现代化,即“弱国家——强社会”模式。还有一种就是我国改革开放之前实行的“强国家—弱社会”管理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国家凌驾于社会之上,统治、支配、主导和全面干预社会生活,与此同时,财产、商业、社会组织和个人都具有政治性质,一切领域都有政治性质,或者政治领域。这种模式在建国初期面对我国社会、政治、经济的落后现状,要求较多的使用执政党和国家的力量,对社会资源进行最有效的甚至是强制方式配置;但是片面强调和无限扩大社会国家化的程度,超出社会发展的实际空间,不仅社会主体功能萎缩,而且妨碍了社会的进步,排斥了社会组织的发展,国家与社会形不成互动关系,国家挤占了社会的空间并且占用了社会资源,社会组织也就没有了生成的空间和生成的资源,社会的一切组织都淹没在国家之中。在这种管理模式中,社会组织行政化,体制不顺,业务管理部门分割,难以协调运作。
其次,强国家强社会模式的内涵。在强国家的国家与社会关系中,国家权力过于强大,缺乏强有力的制衡,因而缺乏对社会个体权利的保护。民间基于意思自治的社会关系时常受到国家强制力量的限制和干涉,抑制了社会发展的活力。而在“强社会”的国家与社会关系模式下,社会作为国家相对抗的一方可能导致国家能力的欠缺,则不利于国家应对各种国内外的困局与挑战。因而,需要构建一个“强国家—强社会”的国家与社会关系,使国际的公权力不至于损害社会个体的私权,又不会因为社会力量的强大而危及国家作为全体民众利益代表职能的有效发挥。在“强国家—强社会”的国家与社会关系模式下,社会既能保持一定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又能充分发挥国家作为社会总体利益的代表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协调与控制。国家与社会之间主要不是对立与冲突,而是一种相互制约又相互合作,相互独立有彼此依赖的关系。国家与社会之间是一种“非零和博弈”,国家所得非社会所失,而是一种双赢的关系。
再其次,伴随着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新型政府与社会互动关系的确立,强国家——强社会的社会管理模式也在形成之中,一方面政府职能不断调整。除法律另有规定外,政府各职能部门要逐步将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能够自主解决、市场机制能够自行调节、社会组织通过自律能够解决的事项转移出去,政府逐渐从微观经济活动中退出,同时把一些可以由市场调节和社会组织管理的事情交由市场调节和社会中介组织管理,政府只在宏观层面上调控和管理国家的社会经济生活。这直接为社会组织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一是让渡出了相当一部分空间和资源,为社会组织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生存土壤,促进社会组织数量和类型均在不断的增加,二是通过相应的制度改革,社会组织的独立自主性也有显著增强,这一点无论是在经费来源、组织机构还是管理体制都相对独立于党政机关,形成了相当一部分纯民间组织,拥有较大的自主权,三是社会组织的合法性日益增强。
最后,社会组织在新型国家与社会关系中的自我定位。社会组织作为公民社会的组织形式,是公民自由结社的产物,本应处于一种自由发展和自主管理的状态。推进国家与社会的良性互动,构建党领导、政府规划、组织自律、公众监督的多元化互动网络,是社会组织建设与管理的基本路径。社会组织作为进行社会管理和提供公共服务的制度安排或为实现公共利益或群体利益所组成的行动集团,一方面,有利于弥补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提高社会管理的效率和公共产品的供给能力;另一方面,有利于满足人们多样化的利益需求,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要求,发挥各类社会组织在利益协调、矛盾化解、服务供给和反映诉求等方面的作用,形成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的合力。
第二篇:社区管理与服务期末基本题目与答案
第一章.社区管理概述
1.社区管理的含义,如何理解?
答:含义;社区管理指一定的社区内部各种机构、团体或组织,为了维持社区的正常秩序,促进社区的发展和繁荣,满足社区居民物质和文化活动等特定需要而进行的一系列的自我管理或行政管理活动。理解;五个方面;一。社区管理的范围主要是经过社区体制改革后做了规模调整的居民委员会辖区;二。社区管理的主体是多元的;三。社区管理的内容是社区的各项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四。社区管理的性质是群众性的自我服务和自我管理。社区群众既是管理的主体,又是管理的客体;五。社区管理的目的是促进社区经济发展,满足社区居民的物质和精神文化需要,全面提高生活质量和社区居民的素质。
2.社区管理的运行机制。答:“党委和政府领导、民政部门牵头、有关部门配合、社区居委会主办、社会力量支持、群众广泛参与”。其中,广泛参与是社区管理体制的内核。广泛参与包括社区管理参与主体的广泛性与参与活动的广泛性两层含义。第二章.社区管理主体
1.街道办事处与居委会的关系是什么?
答:
(一)应有关系。
1、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而非领导与被领导。《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第二条规定:“不设区的市、市辖区的人民政府或者它的派出机关对居民委员会的工作给予指导、支持和帮助。居民委员会协助不设区的市、市辖区的人民政府或者它的派出机关开展工作。” 居委会是群众性自治组织,不是一级政权,也不是基层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的分支机构。故二者的关系不应是行政领导关系,而是国家机关对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的指导关系。关系体现:(1)指导、支持和帮助居委会搞好组织建设。首先,按照《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指导和帮助居委会搞好换届选举工作,选配好居委会班子;其次,指导和帮助居委会建立健全下设的人民调解、治安保卫、妇女代表、民政福利、文教卫生等“六大”工作委员会;再次,指导和帮助居委会划分若干居民小组。(2)指导、支持和帮助居委会搞好思想建设。采取多种办法与形式加强对居委会专职人员及各居委会成员的培训。
(3)指导、支持和帮助居委会搞好制度建设。街道办事处要指导、支持和帮助居委会建立健全工作责任制与工作制度;指导、支持和帮助居委会做好考勤制度、例会制度和学习制度;以及制定居民公约和向居民会议报告工作的制度。
(二)实际关系。
1、理论与现实的错位。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变成了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居委会的工作只能向政府负责,而不是向居民负责。居委会成为基层政府的行政化组织。原因:旧的政社不分、以政代社的行政管理体制尚未根除;政府官员尚不能或不习惯对自治组织的工作采用指导方式,尚不能依法处理政府与委员会的关系。
2.居委会的性质和主要任务。
答: 性质:1982年12月4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一百一十一条规定:“城市和农村居民按居住地区设立的居民委员会或者村民委员会是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第二条规定:“居民委员会是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宪法》明确了城市居民委员会的性质,居民委员会不是一级政权组织和行政组织,它是具有一套组织系统的群众性自治组织,是我国城市居民群众在本居住地域内自己管理自己、自己教育自己、自己服务自己的共同管理好本居住地区各项事务的组织,是人民群众直接管理自己事务的组织形式。现实:居民委员会成为了半行政性组织。任务:1989年《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了居委会的六项任务:一.宣传宪法、法律、法规和国家的政策。二.办理本居住区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三.调解民间纠纷;四.协助维护社会治安;五.协助街道办事处做好与居民生活利益有关的公共卫生、计划生育、优抚救济、青少年教育、安全防火等;六.向街道办事处反映居民意见、要求和建议。现实:行政事务远远多于居民公共事务。第三章.物业管理
1.物业与业主委员会的关系。
答:
1、法律上的平等关系。两者是委托与受托的关系,无隶属关系,不存在领导与被领导、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
2、经济上的交换关系。物业管理公司提供有偿的物业管理服务,业主须支付管理服务费用。
3、工作上的合作关系。业委会协助物业管理公司的管理工作,并对物业管理公司的重大管理措施进行审议。目前存在问题:
1、物业公司与业主委员会:态度消极,怕被监督,被炒“鱿鱼”,拒绝或不支持成立业主委员会。
2、业主委员会的作用未发挥到位。业主不愿担当业主委员会委员,产生难;有的虽然成立了,但形同虚设。
2.物业与居民委员会关系
答:应有的关系:居委会和物业管理公司之间不仅是相互支持、帮助的关系,而且具有指导与被指导、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即居委会指导、监督物业管理公司的工作,物业管理公司有义务接受居委会的指导和监督。现实中物业管理公司与居民委员会的矛盾:
1、在物业管理型社区,有的物业管理公司拒绝在所管理的住宅小区设立居民委员会。“住宅小区可以不设居委会。”有的居委会受计划体制的习惯影响,滥用行政权力向物业公司发号施令,造成双方的摩擦和冲突。
2、有的社区虽然建立了居委会,但居委会和物业管理机构各自为政,缺乏协调。
3、在非物业管理型社区,居委会负担过重,行政性过强,自治功能弱。
3.社区管理与街道管理的区别
答:
一、社区管理与街道管理的区别
1、管理主体不同街道管理体制是行政管理,管理主体主要是街道党工委和街道办事处;而社区管理主体还有其他。
2、管理对象不同街道:限于街道下属的企事业单位和依附程度较大的居民委员会,而行政级别高于街道的单位及其居民,不属于管理对象。社区:地域化管理。对象覆盖整个社区。
3、管理方式不同街道:行政性质,上下级之间命令与服从的方式。社区:在相互尊重、平等的基础上进行的管理。街道虽然也是管理的责任人,但采取的方式也与传统的命令方式有本质区别,主要以牵头、协调、全局把握、加强服务的方式。
4.社区管理与物业管理的区别
答:
1、性质不同。社区:软件管理。形式、内容、渠道多样。物业:硬件管理。是不同领域中的不同性质的问题。
2、地位不同。物业管理要听从和积极参与居民委员会的有关协调活动,接受居民委员会与业主委员会的双重监督。
3、管理主体不同。社区:多方组成。物业:业主和物业管理公司双方,共同行使业主自治管理与专业化管理相结合的管理职能。
4、管理内容不同。
5、作用不同。第四章.社区管理内容
(无)第五章.社区教育
1.什么是社区教育?
答:2006年,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的定义为:在社区中,开发、利用各种教育资源,以社区全体成员为对象,开展旨在提高成员的素质和生活质量,促进成员的全面发展和社区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活动。以我国社区教育理念推行的转折为标志,我国的现代社区教育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20世纪80年代到1992年,这一时期的社区教育主要体现为单向的中小学教育的社会化,以社区为载体推行青少年的社会之教。第二阶段以1993年在北京召开的全国社区教育研讨会为标志,社区教育开始走向教育和社会(社区)的全方位结合。第三阶段是从本世纪初“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社区”理念的提出为标志,社区教育实现了研究范式与内容的转向。社区教育所形成的寓教育于管理、服务、文化活动为一体的大教育格局,是对单一学校教育的突破、拓展和延伸。它的主要功能大致有以下六个方面:1.向社区居民开放办学,教育的设施、场地为社区居民共享;2.社区成人教育机构是社区的文化活动中心,举办各类文化活动,提高社区居民文化水准;3.传播知识和科学技术,提高社区居民素质,担负社区通用性培训工作;4.帮助社区提高精神文化建设的水平,改善社区环境;5.推动各类教育发展,实现学校、社会、家庭的教育一体化;6.参与企业教育,共同建设和发展企业社区环境。
2.社区教育的管理组织和主体是什么?
答:管理组织——社区教育委员会。促进终身教育的发展与学校、社区、社会相互沟通的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改变了教育与社会、社区相互隔绝的状态,探索出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一体化的新路子。主体:(1)政府(2)社区教育学校(3)驻社区企业(4)社区公益机构与组织(5)社区教育专业研究机构与组织(6)群众组织 第六章.社区文化
1.社区文化的含义 答:广义的社区文化是指社区居民在特定的区域内,经过长期实践而创造出来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狭义的社区文化则专指社区精神文化。社区文化本质上是一种家园文化,具有社会性、开放性和群众性的特点。
2.社区文化事业和社区文化产业的区别和联系
答:社区文化事业是政府及其派出机构为满足社区成员休闲、娱乐、健身、求知、审美、交际等精神方面的需求而开展的福利性、公益性工作。社区文化产业是根据市场经济原则,由文化企业为社区成员提供文化消费供给,从而获得利润的经济活动。
3.如何发展社区文化? 答:(开放题)推荐:1.通过抓组织建设,建立有序的社区文化工作机制。社区要高度重视文化建设,要将社区文化建设作为推进“三个文明”协调发展,建设和谐社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目标和社区建设规划,量化硬件、软件指标,逐月、逐季考核,予以重点发展。首先要成立社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配备专(兼)职从事社区文化工作的人员,使之形成社区、矿区、小区三级联动的文化工作格局,为社区文化工作的开展提供坚实的后盾。其次,在社区文化建设过程中,要形成党委、支部牵头,相关单位配合,社区居民广泛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实现设施共建、资源共享、实事共办,共谋发展的格局,不断把各项资源优势整合为社区文化建设的优势,推动社区文化建设不断发展。2.要抓好阵地建设,搭建良好的社区文化发展平台。社区文化阵地是开展社区文化工作的基本条件。为给社区居民提供必要的文化活动空间,本着资源共享的原则,要结合社区区域优势和实际,树立“共建共享、共促发展”的理念,建设一批社区文化活动阵地。我们王石凹镇街北社区自成立以来,兴建了社区健身娱乐小广场,新建了阅览室和图书室,建立了文化宣传长廊。为开展社区文化提供了较好的平台,在这些平台上,社区文化活动精彩纷呈,起到了凝聚人心、团结互助的良好功效。3.要抓好队伍建设,夯实社区文化建设基础。社区文化队伍是加强社区文化建设的中坚力量,首先要加强社区文化队伍建设。充分发挥社区居民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组建中老年舞蹈队、秧歌队、锣鼓队、门球队,鼓励他们参加各级、各单位组织的文化活动,使社区文化建设有声有色。其次要注重因势利导,加强指导,广泛吸引群众参与到建设特色文化家庭中来。王石凹镇街北社区从2006年陆续开展了“平安家庭”创建活动,这一活动结合社区实际,吸引辖区住户积极参与,为社区的平安文化献计献策,为弘扬平安文化各树一帜。在2007年有20户平安家庭的典型代表受到了社区的表彰,使平安文化成为街北社区的特色文化。对倡导文明生活方式,营造浓郁的文化氛围起到了积极作用。4.抓好活动创新,丰富社区文化内涵。活动是社区文化的生命。社区文化活动不仅成为精神文明的一种传扬形式,也成为社区与群众沟通的桥梁。在社区文化建设中,要逐步改变过去文化工作侧重搞娱乐活动的做法,注重把先进性和广泛性、知识性和趣味性、教育性和娱乐性有机地结合起来,把思想道德教育、科教文化卫生知识普及和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等有机地结合起来。要利用社区再就业中心这一载体,为下岗失业人员举办各类培训班,解决就业问题;开展党员帮扶结对活动,弱势群体救助活动,开展廉洁文化进社区活动等,使社区文化内涵更加丰富,文化作用更加突出。5.抓特色文化建设,提升社区文化品位。要始终围绕不同时期的中心工作和重大活动,开展不同主题、多种形式的社区文化活动,社区文化活动不再仅仅限于繁荣文化、提高居民素质,它已打破了文化视角狭窄的格局,而是积极介入经济发展、邻里团结、拆迁拆违、维护稳定、和谐社会建设等工作中,使社区文华具备盈实的文化内涵和魅力。
第七章.社区卫生
1.社区卫生的含义与内容(六位一体)
答:我们可以从以下六个方面理解社区卫生服务:第一,社区卫生服务是一个大卫生服务概念;第二,社区卫生服务以诊治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为主,提供的是基本医疗服务;第三,社区卫生服务以预防医学为导向,防重于治,主动性更强;第四,社区卫生服务具有连续性,是一个动态过程;第五,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办在社区,就近服务居民,并且其服务费用较为低廉,社区卫生服务具有可及性;第六,社区卫生服务更加具有公益性。是一项政府领导下,实行一定财政、政策扶持的社会公益事业。注:下面介绍一下六位一体,可以从六位一体方面理解社区卫生服务。社区卫生服务六位一体是指预防、医疗、保健、健康教育、康复、计划生育技术指导等六位一体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1.预防服务 包括传染病、非传染病和突发事件的预防。传染病的预防即社区的一级病因预防、二级“五早预防”和三级的预后康复预防;非传染病预防即一级危险因素预防、二级早期疾病干预、三级防残预防;突发事件的预防是指对隐藏在“健康人群”内的、且能突然发生严重卫生问题的临床预防。2.医疗服务 除在医院开展门诊和住院服务外,重要的是根据社区居民的需求,开展家庭治疗、家庭康复、临终关怀等医疗服务。3.康复服务 对社区慢性病人进行医院、社区和家庭康复工作。4.保健服务 对社区居民进行保健合同制管理,并定期进行健康保健管理。5.健康教育服务 健康教育是实工作得以纠正。施传染病、非传染病和突发事件的预防的重要手段,很多卫生问题要通过健康教育。6.计划生育技术指导 对社区育龄人群的计划生育和优生优育进行指导。
2.社区卫生服务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答:自己理解:社区医院对于救治病人在地理位置和抢救时间上占据着优越性。这对于急性病的治疗是个便捷。社区卫生服务站位于居民区,将会大大方便居民对于基本医疗和慢性病的诊疗。国际国内相关研究表明, 社区卫生服务是减少区域卫生资源浪费, 确保提供低成本、经济有效的慢病干预措施及老年人医疗卫生保健的最佳途径。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意义:一个版本:(1)方便广大群众获得基本卫生服务,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卫生服务需求。(2)社区卫生服务将广大居民的多数基本健康问题解决在基层,有利于完善城市卫生服务体系的结构、功能、布局,提高效益,降低成本。(3)是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迫切要求。降低医疗成本。(4)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途径。另一个版本:
(一)合理分配卫生资源, 保障人民基本卫生需求社会卫生服务机构由于其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覆盖广泛、方便群众, 社区卫生服务强调预防为主、防治结合, 有利于将预防保健落实到社区、家庭和个人, 提高人群健康水平。
(二)是卫生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能够降低成本, 广泛解决居民的健康问题。
(三)符合医院保险“低水平、广覆盖”原则, 对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长久稳定运行, 起重要支撑作用。
(四)社区卫生服务是政府实行一定福利政策的社会公益事业的具体体现, 有利于党群干群关系, 维护社会稳定, 促进国家长治久安。第八章.社区治安
1.什么是社区治安综合治理(从原则、管理措施上理解)答:原则:1.依法治理原则。2.群防群治原则。3.“专群”结合原则。4.打防结合、以防为主原则。5.标本兼治、重在治本原则。管理措施:
(一)切实加强组织建设,实行领导责任制。1.健全综治领导责任制。2.完善激励与约束机制。3.严格执行责任查究制度。4.加强督促和检查。
(二)加强社区治安防范。1.严格社区治安防范管理,消灭犯罪死角。2.加强物业公司管理人员与业主委员会的防治工作。
(三)加强宣传和教育。1.积极宣传社区治安综合治理,让人们充分认识社区治安综合治理的重要性。一方面,作为社区治安综合治理工作领导部门的各级政府与党委必须在思想上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另一方面,社区的基本组成元素,每个个体也要进一步提高认识,积极地投身其中。2.加强思想道德和法制教育,提高公民素质。第九章.社区服务
1.社区服务的含义
答:社区服务是指在党和政府的扶持和指导下,为满足居民的多类型、多层次需求,调动社区资源,依托社区,由社区机构和志愿者向社区弱势人群及广大居民提供的具有社会福利性、公益性、互助性服务的活动。
2.社区服务的内容
答:第一种 面向全体社区居民的开展的社区便民利民服务。大致分为:一是,一般家居生活服务。二是,社区环境综合治理服务。三是,社区医疗卫生服务。四是,社区生活服务。第二种 面向特殊群体,带有社会福利性质的社区福利服务。它可以分为:一是,为社区老年人服务。二是,为社区残疾人服务。三是,为社区优抚对象服务。四是,为社区未成年人服务。
3.社区服务在我国的发展历程
答:两个答案,随便哪一个都行。第一个答案:(1)酝酿产生阶段(1983-1987)。1983年提出国家和社会力量相结合,采取多种形式办社会福利事业的新思路。1984年漳州会议明确了“社会福利社会办”的指导思想。1986年民政部门第一次提出了在城市开展社区服务工作的要求。1987年,民政部在武汉召开了部分城市社区服务座谈会,明确了社区服务的内容和任务,标志着我国城市社区服务的产生、兴起。(2)普及推广阶段(1987—1993)。城市社区志愿者出现,社区服务争取社会上广泛的理解和支持。同年12月颁布《城市居委会组织法》,明确了“居委会应当开展便民利民的社区服务活动”。(3)巩固提高阶段(1993-至今)。1993年,民政部、国家计委、体改委、财政部等中央14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快社区服务业的意见》。标志社区服务作为一种特殊的产业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第二个答案: 第一阶段:1986年,民政部门积极探索社会福利事业从单一的、封闭的国家包办体制向国家、集体、个人一起办体制的转变,面向社会,多渠道、多层次、多种形式地发展社会福利事业,第一次提出了在城市开展社区服务工作的要求。并且在武汉、上海、北京、天津、重庆等地开始选择一些城区和街道,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社区服务试点工作,并在此基础上,初步形成了社区服务的基本工作思路。第二阶段,1993年,国家计委、民政部等中央14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快社区服务业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了社区服务是社会保障体系和社会化服务体系中的一个重要行业,明确了社区服务的发展目标和基本任务,制定了相关的扶持保护政策,使社区服务逐步走上了全面发展的路子。第三阶段:2000年11月,“两办”23号文件下放以来,社区服务已从最初探索社会福利社会办和职工福利向社会开放的一条新路子,向社会生活更广泛的领域拓展和延伸,对于促进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发挥了重要作用。
4.社区服务的资源基础有哪些?各自的作用有哪些? 答:资源基础:
(一)政府组织。
(二)社区自治组织。
(三)非赢利性组织。
(四)企业组织。
(五)专职社区工作者及志愿者。
(六)社区居民。各自作用:(1)政府组织;倡导者和动员者,规则的制定者和监督者,资金供给者。(2)社会自治组织;社区居民委员会:居委会是社区群众性自治组织,居委会的主要任务是主要有六项。社区居民大会:主要职能是选举产生社区居民委员会、推荐选举产生社区协商议事会、听取和审议议事会和居委会工作计划和工作情况报告、评议物业管理公司工作、讨论决定社区建设重大事宜和社区管理机构重要组织人事变动等。社区协商议事会:从性质上看,它基本上是社区组织体系中的“议事机构”。(3)非营利性组织;在社区服务领域发挥作用的非营利组织,大致可以归为两类:一是来自社区外部的非营利组织。二是产生于社区内部的各类草根性质的非营利组织。作用:首先为公民社会的建设提供基础。其次可以为社区服务提供持续的人力资源支持.再次推动社区的发展。最后能够贴近居民的实际利益来开展活动。(4)企业组织;(5)专业社区工作者及志愿者;专职社区工作者:其主要部分是社区居委会及其党组织的专职人员,以及由街道或居委会聘任的专职工作人员。社会工作在我国已被正式认定为一种新职业,这标志着我国社会工作开始走上专业化和职业化的道路。社区公共服务志愿者。(6)社区居民;社区居民是社区服务的重要主体。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服务的形式有以下几种1.单向服务。2.双向服务。3.通过“楼道关照”、“邻里互助”等方式广泛参加互助服务。4.通过参加非营利组织和志愿者组织而为社区、为他人提供服务。5.社区居民以兼职人员身份,业余时间为社区提供一定的服务。6.以个体从业者身份,在社区内开办便民利民项目,提供社区居民所需要的经营性服务。
5.社区服务当中如何发挥市场机制作用 答:
第十章.非营利性组织
1.非营利性组织在社区发展中有什么样的作用和意义? 答:(1)非营利组织是推动社区发展的重要力量。基金会、慈善组织、志愿团体、社区自治组织、业主委员会、邻里组织、老人协会等形形色色的非营利组织以其区别于政府和企业组织的章程、活动方式推动社区的发展。(2)非营利组织提供着直接、具体和富有人性化的公共服务。“社会福利社区化”:将社区照顾的责任从政府机构转移到非营利组织和志愿部门。(3)非营利组织对志愿者的吸引和动员能力,是充分利用人力资源激励民众参与社区发展的重要手段。
第十一章.社区自治
1.居委会的自治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答:(1)财产自治(2)选举自治(3)组织与管理自治(4)教育自治(5)服务自治
2.我国社区自治存在什么样的问题?
答:
1、社区居民自治缺乏生存与发展的土壤和空间。两千年专制主义的统治和建国后近半世纪的计划经济的恶劣影响。
2、社区居民委员会高度行政化。居民委员会承担了政府及其行政部门下派的各种工作,基本上变成了一个行政性组织。
3、“人治”色彩浓厚。如社区为协调与物业管理的关系将物业公司的代表纳入社区居委会担任副主任(违反了居委会组织法规定的企事业单位不得参加居委会的原则);自治组织不依法构建,而是依靠社区内有一定威望的社区精英来维持,很多问题都是靠人际关系来协调。
4、居民的参与率较低。
5、新兴组织的冲击如业主委员会得到了居民更多的认同。
6、资金缺乏社区居委会的财政来源主要靠政府财政拨款。但目前的财政拨款与社区居委会承担的职能远不成比例。
3.社区自治的内容 答:
第十二章.国外社区管理的实践与探索
1.国外社区管理的发展趋势以及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答:发展趋势;从微观层面:
1、社区管理组织体系趋于自治化、公众化;
2、社区经济管理趋于市场化、多元化;
3、社区管理日趋法制化、规范化;从宏观层面:
1、社区管理日趋全球化、国际化;
2、社区管理逐步转向可持续发展战略;
3、社区发展与社会发展越来越趋向融合。借鉴意义;
(一)社区管理逐步向社会自治转化。首先要明确政府职能,政府职能在于规划、协调、指导并提供经费支持。政社分开,社区组织不是政府的附属物。逐步形成社区居民自主管理社区事务,提高居民参与意识,通过建立社区成员代表大会、社区事务协商制度及选举社区领导人活动,提高社区的自治能力,进而提高全社会的民主程度。
(二)健全城市社区管理法规。健全的法制是社区管理规范化的前提。当前,我国城市社区管理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法制不健全。要尽快完善社区管理法规,以法律规定社区组织的职能,推动社区管理的法制化、规范化。
(三)积极培育城市社区社会团体组织。在我国城市社区建设过程中,应大力培育和发展社区非营利机构,不仅承担社区的大部分管理与服务工作,同时还能够创造大量新的就业岗位。逐步实现社区管理主体的多元化,包括政府、社区居民自治组织、介入社区发展事务的大量非政府组织和社会团体等。
(四)提高社区居民参与管理的积极性。居民是社区的主人,居民对社区事务的参与是社会责任和社会权利的统一,既体现了居民对社区发展、公共事务的一种责任,又体现了其在社区管理方面享有的权利。要调动社区居民参与管理的积极性就要切实保障社区居民依法管理社区事务的权利,让社区居民享受到社区居民的权利,对社区规划发展有自主权,切实保障社区居民的知情权和监督权。第十三章.社区管理模式
1.四大模式的特点和做法
答:沈阳模式:自治型。
1、重新定位社区:小于街道办,大于原来居委会。
2、重新划分社区:将社区划分为四种类型,“板块型社区”、“小区型社区”、“单位型社区”和“功能型社区”。
3、创建社区组织体系:“一个大会,两个机构”。小结:沈阳模式最重要的特点是在组织构建方面模仿国家政权机构的设置及相互关系,创造性地在社区内设立了社区成员代表大会、社区协商议事委员会和社区居民委员会作为社区自治的主体组织,并明确了三者之间的 关系。武汉模式:在依照沈阳模式建立社区自治组织体系后,明确转变政府职能:
1、理顺关系。明确居委会与街道、政府部门的关系是指导与协助、服务与监督的关系,不是行政上下级的关系。
2、明确职能。居委会负责社区自治,不再与街道签目标责任状。
3、政府部门面向社区,实现工作重心下移,将基层政府公务人员的工作延伸到社区。
4、费随事转,责权利配套。
5、建立评议考核监督机制。小结:坚持社区自治,以社区为平台,通过制度变迁,在每个社区范围内,建立了一种行政调控机制与社区自治机制结合、行政功能与自治功能互补、行政资源与社会资源整合、政府力量与社会力量互动的社区治理模式。上海模式:行政侧重型模式。
1、社区建设以良好的社区服务基础为依托
2、社区建设以“两级政府、三级管理”思路为指导。“两级政府”即市级和区级政府,“三级管理”即市级、区级和街道一级的管理体制。更侧重于在街道一级理顺条块管理体制,更好地加强和发挥街道组织的管理作用。
3、社区建设以理顺街道社区管理体制为中心。小结:“上海模式”将社区建设与城市管理体制改革结合在一起,将社区定位于街道,形成街道社区,并强调依靠行政力量,在街居联动的过程中发展社区各项事业。它具有明显的行政导向,强化了基层政府的功能,强调运用政府及其所控制的资源进行自上而下的社会整合,以构建“新政府新社区”。深圳盐田模式:“一会分两站”。
1、社区居民委员会。
2、社区服务站:(1)性质上是民办非企业单位,属于非营利性机构。(2)主要职责:开展便民利民服务;按照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为群众提供社会福利、社会保障、社区残疾人服务、老人服务等社会公益性服务。(3)指导社区安老、助残、文体等各类社区服务组织和队伍开展活动。
3、社区工作站。(1)性质上是盐田区政府社区建设委员会在社区的工作机构。(2)在行政上由街道党工委(街道办)管理,业务上由区民政局及相关职能部门指导。(3)主要职责:协助完成政府各职能部门交办的各项行政事务工作;“一门式”服务,为辖区居民提供政务服务;开展创建特色社区活动,探索具有特色的社区发展道路;对本社区公共事务进行日常管理;协助社区居委会处理各项居民公共事务。
2.如何构建行政与自治双中心的运行机制?
答:
1、行政:一竿到底。社区自治虽然体现为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但政府对社区仍然负有掌舵的功能,即支持、指导和协助社区建设的责任,承担社区公共产品生产的一部分费用,应把社区自治和社区公共服务的支出纳入国家财政预算,以专项财政支出支持 社区自治发展。
2、社区自治。(1)社区工作队伍的专业化保障机制(2)按照“政社分开”原则,将属于社会管理的事务交给社区管理。(3)政府管不过来、需要社区协助管理的行政事务应转移给社区,由社区协助管理。(4)社区建设的财政保障机制。(5)健全社区组织管理法律制度。
3、街道办事处的改革思路:(1)保留街道办,改革街道管理体制和组织体系;(2)剥离街道办事处专业管理职能,推进政府部门专业管理到位。
第三篇:社区矫正题目及答案
一、判断题:
1、社区矫正机构和司法所应当根据需要,组织对社区服刑人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实施心理矫正。a A、对。B、错。
2、社区矫正机构应当指导司法所对社区服刑人员进行风险评估,实施统一管理。b,分等级管理 A、对。B、错。
3、对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实施社区矫正应当与成年社区服刑人员分开进行,矫正宣告公开进行,但矫正档案应当保密。B,宣告不公开 A、对。B、错。
4、社区服刑人员符合减刑条件的,由司法行政部门依法提请原审法院裁定。b提请社区矫正人员居住地的中级人民法院裁定 A、对。B、错。
5、社区服刑人员矫正期满的,社区矫正机构或者司法所应当组织解除社区矫正宣告。b A、对。B、错。
6、社区服刑人员脱离监督管理的,居住地的公安机关应当立即组织查找,司法行政部门应当予以协助,有关单位和个人应当予以配合。b A、对。B、错。
7、社区服刑人员按照规定参加社会保险,享受社会保险待遇。a A、对。B、错。
8、《安徽省社区矫正实施条例》自2014年5月1日起施行。b A、对。B、错。
9、单位和个人对社区矫正教育帮扶工作进行捐赠的,按照规定享受有关税收优惠。b A、对。B、错。
10、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司法行政部门建立社区矫正工作信息共享平台,实现社区矫正工作网格化管理。b A、对。B、错。
11、社区服刑人员家庭符合申请宅基地、承包农村土地条件的,解除社区矫正以后按照规定办理。b A、对。B、错。
12、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对下一级人民政府履行社区矫正工作职责情况进行监督。a A、对。B、错。
13、应当鼓励企业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建立社区矫正培训和社区服务基地。a A、对。B、错。
14、社区矫正机构应当将社区服刑人员需要遵守的禁止令内容通知给有关单位和个人。a A、对。B、错。
15、矫正小组成员发现社区服刑人员有违法犯罪或者违法监督管理规定的行为,及时向司法局报告再向司法所报告。b A、对。B、错。
16、社区矫正机构应当全面了解核实情况,公正作出评估结论,及时向委托机关提交调查评估报告。a A、对。B、错。
17、社区矫正机构应当与矫正小组签订社区矫正责任书。b A、对。B、错。
18、社区矫正工作坚持惩罚犯罪与教育矫正相结合、专门机关与社会力量相结合、维护社会稳定与促进社区服刑人员继续社会化相结合的原则。a A、对。B、错。
19、社区矫正工作人员由社区矫正执法工作者、社区矫正社会工作者、社区矫正志愿者组成。b A、对。B、错。
20、社区矫正工作人员依法履行职责,受法律保护。a A、对。B、错。
21、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社区服刑人员所在单位或就读学校依法参与社区矫正工作。a A、对。B、错。
22、县(市、区)人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门社区矫正机构负责执行社区矫正,不需要履行办理接收和解除社区矫正手续。b A、对。B、错。
23、社区矫正执法工作者由社区矫正机构和司法所的公务员担任。a A、对。B、错。
24、社区矫正社会工作者在社区矫正机构组织下,协助开展社区矫正工作。a A、对。B、错。
25、社区矫正机构根据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人民政府的委托,开展适用社区矫正的调查评估。b A、对。B、错。
26、对决定适用社区矫正的罪犯,人民法院、监狱、看守所应当在规定期限内向其居住地社区矫正机构交付执行,并在交付执行前对其进行社区矫正法律教育。a A、对。B、错。
27、社区矫正机构应当依法办理社区服刑人员接收手续,指导法院制定矫正方案,落实监督管理措施。b A、对。B、错。
28、社区矫正机构应当将社区服刑人员需要遵守的禁止令内容通知有关单位和个人,有关单位和个人应当按照要求协助执行。a A、对。B、错。
29、社区矫正机构应当指导乡镇人民政府对社区服刑人员进行风险评估,实施分级管理。b A、对。B、错。30、社区矫正机构和司法所应当根据社区服刑人员的劳动能力、健康状况等情况,定期组织社区服刑人员参加社区服务和身体检查。b A、对。B、错。
二、单选题:
1、()依法对社区矫正执法活动实行法律监督,对违反法律规定的,提出纠正意见。A、司法行政部门 B、人民法院
C、人民检察院 D、人民政府
2、司法所应当为社区服刑人员确定矫正小组,矫正小组组长由()担任? A、社区矫正社会工作者
B、社区矫正执法工作者 C、社区民警 D、村民委员会或居民委员会代表
3、()应当开展社区矫正工作培训,提高社区矫正工作水平?
A、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门 B、基层检察院 C、基层法院 D、镇街司法所
4、()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建立社区矫正经费保障制度,按照社区服刑人员数量核定社区矫正经费。A、镇街 B、县级 C、地市级 D、省级
5、被决定收监执行的社区服刑人员在逃的,()应当立即通知居住地公安机关,公安机关应当组织追捕。A、人民法院 B、司法行政部门 C、人民检察院
6、()依法办理社区服刑人员的接收手续。A、司法所 B、司法局
C、县区级社区矫正机构 D、镇街人民政府
D、社区矫正机构
7、()负责办理社区矫正监督管理事项的审批。
A、社区矫正执法工作者 B、矫正小组组长 C、社区民警 D、社区矫正社会工作者
8、用人单位和公益性岗位招用符合就业困难人员条件的社区服刑人员,按照实际招用的人数()A、对单位进行奖励 给予社区服刑人员补贴
9、()财政对县(市、区)社区矫正工作给予补助。A、乡镇级 B、街道级
C、省级 D、国家级 B、对单位缴费部分按照规定给予社会保险补贴 C、对单位进行税收减免 D、10、社区服刑人员被治安管理处罚的,公安机关应当及时向()书面通报情况。
A、社区服刑人员居住地同级司法行政部门 B、管辖该社区服刑人员的司法所 C、事发地同级司法行政部门 D、同级人民法院
11、担任矫正小组的社区服刑人员家庭成员或监护人、保证人不按照社区矫正责任书履行责任的,由()责令改正。
A、县(市、区)人民政府
B、县(市、区)人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门 C、司法所 D、检察院
12、()应当指导司法所对社区服刑人员进行风险评估。
A、县(市、区)人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门 B、人民法院 C、公安机关
D、社区矫正机构
13、下列哪一项不是县(市、区)人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门社区矫正机构的职责()
A、承担社区矫正日常工作 B、开展适用社区矫正的调查评估
C、办理接收和解除社区矫正手续 D、组织和实施对社区服刑人员的监督管理
14、()承担社区矫正日常工作。A、社区矫正机构 事处
15、()不可以担任矫正小组成员。
A、社区民警 B、社区服刑人员的家庭成员 C、社区服刑人员的保证人
16、社区服刑人员符合减刑条件的,由司法行政部门提请()裁定。
A、居住地中级人民法院 B、原审法院 C、户籍所在地中级人民法院 D、居住地基层人民法院
17、()协助司法行政部门将被收监执行的社区服刑人员羁押并投监执行。A、监狱管理部门 B、人民检察院
C、公安机关 D、人民法院
D、社区服刑人员的朋友 B、司法所 C、县(市、区)人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门 D、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
18、()应当建立社区矫正经费保障制度,矫正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
A、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 B、县级以上司法行政部门 C、地市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 D、地市级以上司法行政部门
19、社区矫正机构和司法所应当结合社区服刑人员的()等具体情况,进行个别教育。
A、犯罪类型、刑罚种类 B、心理状况 C、悔罪态度 D、服刑情况
20、县(市、区)人民政府可以通过()为社区服刑人员提供行为矫治等专业服务。A、专门财政拨款 B、购买社会工作服务 C、成立专门科室 D、吸引社会资本
21、社区矫正机构应当将社区服刑人员需要遵守的()通知有关单位和个人,有关单位和个人应当按照要求协助执行。
A、法律法规 B、法律规定
C、禁止令内容 D、注意事项
22、()负责执行社区矫正,办理接收和解除社区矫正手续。A、公安机关 B、检察院 C、法院
D、社区矫正机构
23、()应当指导司法所监管社区服刑人员的活动情况。A、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 B、检察院 C、公安机关
D、社区矫正机构
24、社区矫正机构对社区服刑人员采取电子定位监管措施的,告知事项不包括()A、监管的内容 B、监管的要求 C、监管的方式 D、违反监管规定的后果
25、关于《安徽省社区矫正实施细则》的规定,错误的是()A、依据《社区矫正实施办法》制定 B、依据国家法律制定 行阶段
26、社区服刑人员死亡、被决定收监执行或者被判处监禁刑罚的,社区矫正()A、中止 B、终止 C、暂停 D、撤销
C、可以跨省区适用 D、目前仍处于试
27、人民检察院依法对社区执法活动实行()。
A、法律监督 B、法律检查 C、法律监察 D、督促检查
28、单位、个人经通知后,不协助执行禁止令的,由县(市、区)人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门()。A、处以罚款 B、给予警告
C、责令改正 D、批评警告
29、根据社区矫正工作进展趋势,未来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司法行政部门可以建立(),实现社区矫正工作网络化管理。
A、社区矫正人员信息平台 B、社区矫正管理网站 门网站
30、为规范和保障社区矫正工作,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根据有关(),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A、法律、行政法规 B、法律、规章制度 C、规章制度、行政法规 D、法律、法规
31、自何时起,剥夺政治权利的社区服刑罪犯不再由司法行政机关监督管理()。C A.2012年1月1日 B.2012年2月1日
32、社区服刑人员张某2016年12月30日被人民法院裁定假释并离开监狱,他应当在()前到居住地县级司法行政机关报到。D10日内
A.2016年12月31日 B.2017年1月3日 C.2017年1月8日
33、《社区矫正实施办法》规定:()对符合社区矫正适用条件的被告人、罪犯依法作出判决、裁定或者决定。
A.司法行政机关
34、《社区矫正实施办法》规定:()对社区矫正各执法环节依法实行法律监督。B.人民法院 C.公安机关 D.人民检察院
D.2017年1月9日
C.2012年3月1日 D.2012年4月1日 C、社区矫正工作信息共享平台 D、社区矫正专A.监察委员会 B.人民检察院 C.各民主党派 D.新闻媒体
35、对于人民法院禁止令确定需经批准才能进入的特定区域或者场所,社区矫正人员确需进入的,应当经县级()批准,并告知人民检察院。
A.人民法院 B.人民检察院 C.公安机关
36、()负责指导管理、组织实施社区矫正工作。A.人民法院 B.人民检察院
37、社区矫正人员应当自人民法院判决、裁定生效之日或者离开监所之日起()日内到居住地县级司法行政机关报到。A.五
38、对于人民法院禁止令确定需经批准才能进入的特定区域或者场所,社区矫正人员确需进入的,应当经()司法行政机关批准,并告知人民检察院。A.县级 B.区级
39、社区矫正人员因就医、家庭重大变故等原因,确需离开所居住的市、县(旗),在()日以内的,应当报经司法所批准;超过()日的,应当由司法所签署意见后报经县级司法行政机关批准。A.三,三 B.五,五
40、社区矫正人员离开所居住市、县不得超过()个月。A.半
41、社区矫正人员应当参加公共道德、法律常识、时事政策等教育学习活动,增强法制观念、道德素质和悔罪自新意识。社区矫正人员每月参加教育学习时间不少于()小时。A.四 B.八 C.十六 D.三十二 B.一 C.二 D.三
C.七,七 D.十,十 C.市级 D.上一级 B.十 C.十五 D.二十
C.司法行政机关 D.公安机关
D.司法行政机关
42、有劳动能力的社区矫正人员应当参加社区服务,修复社会关系,培养社会责任感、集体观念和纪律意识。社区矫正人员每月参加社区服务时间不少于()小时。A.二 B.四
43、社区矫正人员符合法定减刑条件的,由居住地县级()提出减刑建议书并附相关证明材料,经地(市)级()审核同意后提请社区矫正人员居住地的中级人民法院裁定。A.人民法院、人民法院 B.人民检察院、人民检察院 C.公安机关、公安机关
44、社区矫正人员矫正期满,司法所应当组织解除社区矫正宣告。宣告由()工作人员主持,按照规定程序公开进行。
A.司法所 B.人民检察院 C.公安派出所 D.基层法庭
45、社区矫正人员未经批准不得变更居住的()。A.村、社 B.镇、乡
46、《社区矫正实施办法》规定:县级()社区矫正机构对社区矫正人员进行监督管理和教育帮助。
A.司法行政机关 B.人民法院 C.人民检察院 D.公安机关
47、《社区矫正实施办法》规定:社区矫正日常工作由()承担。A.基层法庭 B.人民检察院 C.公安派出所
48、社区矫正人员应当参加公共道德、法律常识、时事政策等教育学习活动,增强法制观念、道德素质和悔罪自新意识。社区矫正人员每月参加教育学习时间不少于()小时。A.四
49、社区矫正人员违反监督管理规定或者人民法院禁止令,依法应予治安管理处罚的,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应当及时提请同级()依法给予处罚。A.公安机关 B.人民检察院
C.人民法院 D.监狱 B.八 C.十六 D.三十二
D.司法所
C.县(市、区)D.省 D.司法行政机关、司法行政机关 C.八 D.十六
50、保外就医的社区矫正人员还应当每()向司法所报告本人身体情况,每()向司法所提交病情复查情况。
A.1个月,3个月 B.2 个月,4 个月 C.3个月,6个月 D.6个月,12 个月
51、下列哪种情形不属于司法行政机关对暂予监外执行的社区矫正人员提出收监执行的建议书的情形。()A.未经司法行政机关批准擅自离开居住的市、县,经警告拒不改正,或者拒不报告行踪,脱离监管的 B.因违反监督管理规定受到治安管理处罚,仍不改正的
C.受到司法行政机关一次警告,仍不改正的
D.保外就医期间不按规定提交病情复查情况,经警告拒不改正的
52、下列哪项规定不符合对未成年人实施社区矫正,应当遵循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
A.对未成年人与成年人实行相同的社区矫正
B.针对未成年人的年龄、心理特点和身心发育需要等特殊情况,采取有益于其身心健康发展的监督管理措施 C.采用易为未成年人接受的方式,开展思想、法制、道德教育和心理辅导 D.协调有关部门为未成年社区矫正人员就学、就业等提供帮助
53、县级司法行政机关于2017年4月30日收到某监狱关于罪犯张某的《假释证明书》等法律文书,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应当在()前向监狱邮寄送达回执。3个工作日内 A、2017年5月3日 B、2017年5月4日
54、对适用社区矫正的罪犯、被告人,以下哪些机关应当核实其居住地()。A、人民法院 B、人民检察院 C、公安机关 D、监狱
55、某区司法局于2016年12月31日对社区服刑人员张某、刘某、赵某、王某进行集中宣告,以下()不符合社区矫正规定。3日内
A、张某2017年1月2日到司法所报到
B、刘某2017年1月3日到司法所报到 C、赵某2017年1月4日到司法所报到 D、王某2016年12月31日到司法所报到
E、以上都是
C、2017年5月6日 D、2017年5月10日
56、区司法局于2017年10月8日为李某办理入矫宣告手续,并告知其按期到司法所接受社区矫正。但李某逾期未到司法所报到。()。
A、区司法局应当组织查找 B、区司法局应当及时通知原判人民法院 C、区司法局可以申请公安机关上网追逃
D、区司法局可以向原判人民法院提请撤销社区矫正
57、县区司法行政机关受委托进行社区矫正社会影响评估调查时,可以到以下()进行调查了解。A、被调查人居住地村居 B、被调查人家庭 C、被调查人学校 D、被调查人工作单位
E、以上都是
58、某县司法局进行社区矫正影响评估调查时,以下()符合法规规定。A、县矫正中心聘用人员小张独自进行调查
B、县矫正中心社工小李和社区居委会综治专干老刘两人进行调查
C、司法所所长老李、司法助理员老王进行调查
D、县矫正中心主任老赵、县矫正中心司法助理员老王进行调查
59、县社区矫正局可以()
A、要求司法所开展社区矫正日常工作 B、进行社会影响评估调查走访 C、要求社区服刑人员每月到矫正局报到 D、要求司法所组织社区矫正人员捐款
60、社区矫正宣告时,司法所应当与()签订责任书。A、社区服刑人员本人 B、社区服刑人员家庭 C、社区或村
D、社区矫正小组
三、多选题:
1、《安徽省社区矫正实施细则》中的“社区服刑人员”包括以下哪几类罪犯?()abd A、被判处管制的罪犯 B、被假释的罪犯 C、被驱逐出境的罪犯 D、被暂予监外执行的罪犯
2、社区矫正机构根据()的委托,开展适用社区矫正的调查评估。Abcd A、人民法院 B、人民检察院 C、公安机关 D、监狱
3、社区矫正机构应当指导司法所通过()等措施,监管社区服刑人员的活动情况。Abc A、实地查访 B、通讯核查 C、电子定位 D、社区活动
4、社区服刑人员出现()情况的,社区矫正终止。acd A、社区服刑人员死亡 B、社区服刑人员重大立功 C、社区服刑人员被决定收监执行 D、社区服刑人员被判处监禁刑罚的
5、县(市、区)人民政府可以通过购买社会工作服务,为社区服刑人员提供()等专业服务。abcd A、心理疏导 B、关系调试 C、社会修复 D、行为矫治
6、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社区矫正工作纳入()考核内容。Ad A、社会管理综合治理 B、和谐社会 C、绩效 D、平安建设
7、社区矫正执法工作者由()担任。Bc A、检察官 B、社区矫正机构的公务员 C、司法所的公务员 D、社区矫正社会工作者
8、矫正小组成员按照社区矫正责任书履行()义务。Abcd A、督促社区服刑人员按照规定向司法所报告有关情况 B、定期向司法所反映社区服刑人员遵纪守法、日常生活、工作学习情况
C、发现社区服刑人员有违法犯罪或者违反监督管理规定的行为 D、协助司法所开展教育帮扶工作
9、社区矫正机构和司法所应当根据社区服刑人员的()情况,定期组织社区服刑人员参加社区服务。Bd A、心理状况 B、劳动能力 C、罪行轻重 D、健康状况
10、对决定适用社区矫正的罪犯,()应当在规定期限内向其居住地社区矫正机构交付执行。Bcd A、检察院 B、法院 C、监狱 D、看守所
11、社区矫正社会工作者可以由()担任。Bc A、志愿者 B、县级人民政府公开招聘的社会工作者 C、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接受委托的社会组织派出的人员 D、村民或居民委员会代表
12、下列()事项可以由社区矫正执法工作者办理。Abcd A、社区服刑人员的接收 B、社区矫正的执行宣告 C、社区矫正的解除宣告 D、对社区服刑人员的考核奖惩
13、()应当定期组织社区服刑人员参加法律常识、公民道德等内容的集体教育活动。Bd A、公安机关 B、社区矫正机构 C、乡镇(街道)人民政府 D、司法所
14、对于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应当根据其(),采取由针对性的矫正措施。Abcd A、年龄 B、心理特点 C、身心发育需要 D、家庭情况
15、司法所应当根据社区服刑人员()情况的考核结果调整矫正方案。Abcd A、遵纪守法 B、接受监督管理 C、参加教育学习D、社区服务
16、社区服刑人员矫正期限届满的,()应当组织解除社区矫正宣告。Bc A、公安局 B、司法所 C、社区矫正机构 D、人民法院
17、人民检察院对于违反法律规定的社区矫正执法活动可以()。Bd A、予以撤销 B、提出纠正意见 C、予以撤回 D、进行检察建议
18、依据《社区矫正实施办法》、《安徽省社区矫正实施细则》中规定,社区矫正机构可以要求公安机关协助进行有以下哪些执法活动?()bcd A、依法阻止社区服刑人员离开所居住的县(市)、设区市的城区 B、依法阻止社区服刑人员出境 C、协助司法行政部门将被决定收监执行的社区服刑人员羁押并投监执行 D、依法处理违反治安管理规定和重新犯罪的社服刑人员
19、县(市、区)人民政府和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提供开展社区矫正工作需要的()。Acd A、场所 B、人员 C、设施 D、装备
20、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规范社区矫正中心建设,发挥其()的作用。Abc A、整合社区矫正资源 B、协调调度监督管理 C、落实教育帮扶措施
D、管理和宣传引导
21、民政部门应当将社区矫正工作纳入社区建设和社区管理范围,指导()协助、参与社区矫正工作。Bc A、司法行政部门 B、村民委员会或居民委员会 C、社会组织 D、宣传机构
22、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应当依托()加强对社区服刑人员的职业技能培训与就业指导。Abd A、公共就业服务机构 B、就业培训机构 C、网络技能培训平台 D、基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平台
23、鼓励()建立社区矫正教育培训和社区服务基地。Cd A、村民委员会或居民委员会 B、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 C、企业事业单位 D、社会组织
24、社区矫正执法工作者在社区矫正工作中()的,依法承担相应责任。Abcd A、滥用职权 B、玩忽职守 C、徇私舞弊 D、构成犯罪
26、社区矫正工作遵循()的原则。Acd A、惩罚犯罪与教育矫正相结合 B、惩罚犯罪与警示教育相结合
C、专门机关与社会力量相结合 D、维护社会稳定与促进社区服刑人员再社会化相结合
27、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abcd A、将社区矫正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机制 B、建立健全社区矫正工作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 C、加强社区矫正工作机构和队伍建设 D、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社区矫正工作
28、下列属于社区矫正机构的职责的是()acd A、组织和协调对社区服刑人员的社会适应性帮扶 B、组织和协调对社区服刑人员的文化辅导 C、组织和协调对社区服刑人员的教育矫正 D、开展适用社区矫正的调查评估
29、社区矫正工作人员由()组成。Ab A、社区矫正执法工作者 B、社区矫正社会工作者 C、社区矫正志愿者 D、村民委员会或居民委员会的代表
30、下列关于未成年社区服刑的说法错误的是()。Ab A、与成年人员不分开进行 B、矫正宣告公开进行 C、矫正档案要保密 D、要采取有针对性的矫正措施
31、()按照各自职责做好社区矫正相关工作。Abcd A、人民法院 B、人民检察院 C、公安机关 D、其他有关部门
32、社区服刑人员的()应当协助落实社区矫正措施。Abcd A、家庭成员 B、监护人 C、保证人 D、其他有关人员
33、县(市、区)人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门社区矫正机构负责执行社区矫正,履行的职责有()。Abcd A、开展适用社区矫正的调查评估 B、办理接收和解除社区矫正手续
C、组织和实施对社区服刑人员的监督管理 D、组织和协调对社区服刑人员的社会适应性帮扶
34、下列执法事项应当由社区矫正执法工作者办理()。Ad A、社区服刑人员的接收 B、对社区服刑人员的保护 C、对社区服刑人员的心理治疗 D、对社区服刑人员的考核奖惩
35、社区矫正社会工作者由下列人员担任()bc A、人民法院公开招聘的社会工作者 B、县(市、区)人民政府公开招聘的社会工作者 C、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接受委托的社会组织派出的人员 D、由各区域的志愿者组成
36、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社区矫正经费。Cd A、捐款 B、隐藏 C、截留 D、挪用
37、()应当提供开展社区矫正工作需要的场所,为社区矫正工作配备必要的设施和装备。Abc A、县(市、区)人民政府 B、乡镇人民政府 C、街道办事处
D、司法所
38、()建立社区矫正工作信息共享平台,实现社区矫正工作网络化管理。Abcd A、人民法院 B、人民检察院 C、公安机关 D、司法行政部门
39、在本省行政区域内对社区服刑人员进行(),适用本条例。Acd A、监督管理 B、社会福利 C、教育矫正 D、社会适应性帮扶
40、关于制定矫正方案,应对社区服刑人员的哪些情况进行综合评估?()abcd A.被判处的刑罚种类 B.犯罪情况 C.悔罪表现、个性特征 D.生活环境
41、社区矫正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应当给予警告,并出具书面决定。A.未按规定时间报到的abcde B.违反关于报告、会客、外出、居住地变更规定的 C.不按规定参加教育学习、社区服务等活动,经教育仍不改正的
D.保外就医的社区矫正人员无正当理由不按时提交病情复查情况,或者未经批准进行就医以外的社会活动且经教育仍不改正的
E.违反人民法院禁止令,情节轻微的
42、缓刑、假释的社区矫正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居住地同级司法行政机关向原裁判人民法院提出撤销缓刑、假释建议书并附相关证明材料,人民法院应当自收到之日起一个月内依法作出裁定。Abce A.违反人民法院禁止令,情节严重的
B.未按规定时间报到或者接受社区矫正期间脱离监管,超过一个月的 C.因违反监督管理规定受到治安管理处罚,仍不改正的 D.受到司法行政机关两次警告仍不改正的
E.其他违反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监督管理规定,情节严重的
43、社区矫正人员应当定期向司法所报告()的情况。Abde A.遵纪守法 B.接受监督管理 C.工资收入 D.参加教育学习E.社区服务和社会活动
44、发生(),社区矫正人员应当及时报告。Abce A.居所变化 B.工作变动 C.家庭重大变故
D.生病 E.接触对其矫正产生不利影响人员
45、根据《社区矫正实施办法》规定,列入司法行政机关监管的社区矫正人员有:()。Abcd A.被判处管制 B.宣告缓刑 C.裁定假释
D.暂予监外执行 E.被剥夺政治权利
四、案例题
1、宁国市社区服刑人员汤某某因危险驾驶罪被法院判处拘役一个月,宣告缓刑两个月。汤某于2017年7月24日来到宁国市司法局报到登记,于7月25日到仙霞司法所报到接受社区矫正。7月28日汤某谎称自己脚疾发作,请假不参加宁国市司法局组织的集中宣告活动,随后失去联系,恶意关机。请根据以上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汤某某上述行为违反了哪些社区矫正管理规定。
答:汤某某未按规定参加司法所组织的集中宣告;未按规定履行请销假手续;隐瞒自己的行踪逃避监管;未经许可擅自离开所居住的县市区。
(2)司法所发现汤某某失联后,应当如何应对?
社区矫正人员脱离监管的,司法所应当及时报告县级司法行政机关组织追查。(3)司法行政机关应当如何对汤某某进行奖惩?
《社区矫正实施办法》第二十四条“社区矫正人员违反监督管理规定或者人民法院禁止令,依法应予治安管理处罚的,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应当及时提请同级公安机关依法给予处罚”的规定,制作《治安处罚建议书》提交宁国市公安局,依法提请对汤某进行治安处罚。
2、社区服刑人员芦某因寻衅滋事罪在金安区司法局进行社区矫正,矫正期间,芦某不能按时进行电话汇报,不按规定参加教育学习,不经请假擅自外出,经教育仍不改正;因吸毒被公安机关给予二次行政拘留。请根据以上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卢某有哪些违反社区矫正监管规定的个行为? 不按规定汇报、不参加集中学习、未履行请假手续擅自外出、有违法行为。(2)司法行政机关应当如何应对?
2017年7月27日,金安区司法局依法向原判机关裕安区人民法院提出撤销缓刑建议,9月7日裕安区人民法院裁定对芦某收监执行。9月13日金安区司法局在金安区公安分局、望城派出所的配合下,将社芦某押送至六安市看守所。
第二十五条 缓刑、假释的社区矫正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居住地同级司法行政机关向原裁判人民法院提出撤销缓刑、假释建议书并附相关证明材料,人民法院应当自收到之日起一个月内依法作出裁定:
(一)„„;
(二)„„;
(三)因违反监督管理规定受到治安管理处罚,仍不改正的;
(四)„„;
(五)„„。
司法行政机关撤销缓刑、假释的建议书和人民法院的裁定书同时抄送社区矫正人员居住地同级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
第四篇:社区治理7112 题目和答案
一、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社区服务具有公益性、群众性、互助性 和地域性等四大特点。
2、现代社区规划与设计理念为 实用与景观相结合。
3、自治和自助原则强调的是 满足社区成员各类需求的方式。这是社区管理和传统的街道管理的一个重大区别。
4、思维创新能力通常是衡量 社区管理人技术水平的重要指示器。
5、业主委员会最基本的权利是对该物业有关的一切重大事项拥有决定权。
6、物业管理的基本特征体现在社会化、专业化、企业化和 经营化
四个方面。
7、从社区管理的角度来说,要发展社区特色文化,但必须避免出现 社区隔离现象。
8、社区文化中最核心的内容是 公益文化。
9、社区发展是一个以 居民社会生活共同体为基点,推动地域社会全面进步的社会运动。
10、社区管理系统正常运作的基础是 法制化。
二、名词解释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社区管理:是指在街道范围内,由街道党工委、街道办事处主导的,社区职能部门、社区单位和社区居民积极参与的区 域性、全方位的自我服务和自我管理。
2、社区内的民主建设:是指对社区内的社会事务、经济建设、个人行为等管理,要遵循社区居民的意见,在管理过程中吸收居民群众参加,并认真听取居民群众的不同意见。
3、社区管理模式:社区管理通过各种体制、手段、方式等要素的有机结合来落实管理社区的特定目的。
4、社区管理绩效:是社区管理的成绩和效果的总称。
三、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1、简述社区管理的作用。
答:第一,满足社区成员多方面的服务需求;第二,推动社区治理各行为主体间的协调合作。第三,使社区内外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和利用。第四,动员组织社区成员参与社区治理活动。第五,化解社区矛盾、解决社区问题。
2、为什么说社区管理者要有高度的法律意识?
答:(1)为社区管理行为提供法律监控;(2)为社区管理的合法行为提供法律保护的依据,减轻或减少社区管理的损失;(3)有助于调解社区组织与公众之间的各种纠纷;(4)有助于社区管理者为社区居民提供必要的法律支持。
3、如何理解社区文化的涵义?
答:社区文化成为了推进城乡统筹,建设农村的一个难点和重点。城市社区文化既具有浓厚的地域性和群众性,也具有鲜明的多样性。我认为社区文化要强调“以人为本”,坚持培育先进文化,坚持创新、丰富和发展。
4、建立新型社区管理体制模式的原则是什么? 答:(1)以人为本、服务居民的原则;(2)资源共享、共驻共建的原则;(3)责权统一、管理有序的原则;(4)扩大民主、居民自治的原则;(5)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的原则。
四、论述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1、为什么说现代社区生活空间规划设计的主流是“以人为本”?在社区规划中如何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
答:社区建设本身的规划,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从社区功能的角度加以认真构思。
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体现: 1)一切为了人的需要的满足。2)社区发展的目的是为了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3)社区应该做到塑造人、陶冶人、2、当前我国城市社区文化管理存在的问题有哪些?如何解决?
答:存在的问题有 1)思想认识不统一。2)社区成员的参与意识不强。3)文化需求与文化供给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4)社区文化管理机制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5)文化设施建设和文化遗产保护经费的投入不足。6)社区文化人才匮乏。解决:1)对社区文化的重要作用要有深刻的认识。2)提高社区居民对社区文化的参与意识。3)完善城市社区文化管理机制,实现文化资源共享。4)加大文化基础设施和文化投入的力度,完善有关的文化管理政策。5)重视社区文化人才队伍的建设和管理。
第五篇:组织管理题目及答案
1.让你组织一个大型征文活动,大家积极性不高,你如何准备?
【解题思路】
(1)分清面试题型:行为类试题
(2)把握测评要素:综合分析能力,言语表达能力等
(3)整理答题思路:
①了解情况:了解大家积极性不高的原因
②寻找解决方法:根据了解到的原因,寻求相应的解决办法
③调整活动方案:找到方法后,根据情况对方案进行调整,把调整意见报领导批准。然后,再开始筹划活动的准备工作
【参考答案】 既然我在活动开始组织之前已经了解到大家的积极性不高,我就不会仓促组织活动,以免徒劳无功。
首先,我会在不耽误活动正常开展时间的前提下,通过各种方式、各种途径尽快全面地了解大家对大赛征文活动的积极性不高的原因,比如私下探访,直接询问、问卷调查等。同时参照以前类似活动成功、失败的经验、教训,认真审视这次活动可能存在的问题或者导致大家积极性不高的地方。
其次,根据找出的原因,在不改变活动根本目标的情况下,寻找提高大家积极性的方法。比如,有人担心评比的公平性有问题,就把评委的名单、评判的原则等内容公开,增加活动的透明度。再如,活动的形式过于陈旧、没有新意,就寻找更吸引人的方式,等等。
最后,根据找到的解决方法,对原来的活动方案进行总体上的调整。将新的活动方案及调整原因以书面的形式写出来,报领导审批。根据领导的意见,进一步完善方案,并组织实施。
2.如果单位领导让你负责一个主题为“青春思辩”辩论赛,你会怎么组织?
【解题思路】
(1)分清面试题型:计划组织类试题
(2)把握测评要素:计划组织协调能力、言语表达能力等
(3)整理答题思路:
①表态:努力做好工作
②执行:分计划、实施、总结三个阶段
【参考答案】 有机会组织这样一个活动,是领导对我的信任,我会尽全力把这次辩论赛办精彩,不辜负领导对我的期望。
我会分三个阶段来组织这次辩论赛:
计划阶段:根据“青春思辩”这个主题确定具体的辩题,确定辩论赛举办的时间、地点,确定参加辩论赛的人员范围、参赛方式(报名参加)、比赛方式(淘汰赛)等,确定参与组织大赛的工作人员并做好分工,准备活动所需的物资,准备活动相关文字材料,作出预算,报领导审批。并根据领导意见,做出相应的修改和调整。同时,认真考虑活动的相关环节,做出相应的应急预案。
实施阶段:根据计划分步实施。进行活动宣传,接受报名,遴选参赛选手,辩论赛正式开始,辩论赛颁奖,辩论赛结束之后做好收尾工作。同时,在活动实施的整个过程中,我会密切关注活动实施的具体情况,及时解决各种问题,保证活动的开展有序、顺利。
总结阶段:活动结束之后,我会认真评估活动的各方面的情况,并以书面形式向领导汇报。同时,我还会就个人的工作情况做出总结,以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以便今后更好地组织相关活动。
3.某村里为提高花卉产量,计划组织人员去外地考察学习优良品种花卉技术,如果你是村负责人,你如何制定考察计划?
【解析】 计划组织类
【此题考核核心】 计划组织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答题主线】 三部曲
【参考答案】 首先,我会深刻领会这次参观考察的目的,详细了解村里目前花卉产量、现状、遇到的最大问题,并了解目前那些几个地方的花卉高质高产,以使考察更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
其次,了解以上情况之后我会拟定一个学习考察的方案,内容有这次考察的目标,考察的大概时间、拟考察的地区、参加考察的人员名单,考察费用的预算,交通安排,食宿及其他需要注意的问题。
其次,方案报村委会审议通过后,及时与确定的考察单位做好沟通磋商工作,保证考察的顺利进行。做好相关的准备工作。包括确定考察的具体地点,考察时间安排,具体人员名单,大致的流程、出发的时间、地点、明确分工以及相关注意事项,制作一份活动总表和联系名单,印发给全体活动人员。
4.每年大学生毕业,宿舍问题都是一个难题,如果你是宿舍管理员,你会怎么做?
【试题类型】 组织管理类
【出题思路】 本题重点考查考生从事特定岗位的组织管理能力。
【参考答案】 每年大学生毕业的时节,宿舍问题都成为困扰学生的头等难题。一是部分学生会继续攻读更高级学历,待暑假结束后会重返校园,期间搬运行李往返于老家与校园很麻烦。二是部分学生毕业后还未来得及找到工作,也没有办法寻找合适的区域租住房屋。他们都渴望学校能给出一定的时间,最好是到新学期开学,能为他们或是他们的行李提供短暂的栖身之地。而学校的困扰则是,大部分老生离校后,宿舍管理人员需要及时清扫毕业生居住区,配置齐全住宿设施,为下一届新生入学做好准备。
如果我是宿舍管理员,我会建议学校通过以下途径尽量解决这一难题。首先是对那些需要暂存行李,但是不需要居住的学生,学校可以预留出一个自习教室或是小仓库,为他们保管行李,他们先打包好,离校时统一运送到指定地点储存。开学后一定期限内,如一周或半个月,凭储存记录存根领取行李,期间收取象征性的小额保管费用。其次,针对那些仍有居住需求的学生,可以首先清理出一些空房间,让他们搬过去集中居住,并限定,在开学前一周或半个月之前,必须搬走,为后续
宿舍清扫、归置工作开展留出时间,期间也要按照宿舍收费标准收取一定数额的房租,帮助学生解决燃眉之急。
以上便是我的几点思考,也是我的母校曾经为我们做的一些工作。回答完毕,谢谢。
【知满天教育名师点评】 本题是一道组织管理类试题。本题重点考查了考生从事某一特定岗位工作时的组织管理能力。回答本问题,考生首先需要分析清楚题干中所指的宿舍难题究竟是什么问题,根据实践经验可知,假设考生是一名宿舍管理员,考生目前急需解决的是每年大学生毕业阶段,宿舍腾退与重新分配时间差这一难题。我们都知道,每年大学生毕业的时候,有的学生由于没有找到适合的工作,也没有明确的工作区域取向,他们很希望能够留在自己就读大学的城市寻找工作,而工作没有确定又不方便找房子租住,一旦日后工作位置较远,还要进行二次搬家,增加了很多成本。而对于有的考生而言,他们考取了研究生,第二个学期开学的时候才会报到,暑假期间可以回家休息,但是如果需要腾退宿舍的话,他们的行李又成了老大难问题,搬来搬去增加了运输成本,也容易造成物品的缺失。因此,毕业生们都希望母校能够助一臂之力,帮忙解决暑假期间的行李存放甚至是住宿问题。了解了学生的这种需求之后,管理员便可以根据学校宿舍管理的具体实践采取相应措施,改进工作方法,适当地解决这一难题。
5.某省高校为帮助边远山区的贫困学生,准备到珠三角地区义演,如果这事由你负责,请问你将如何策划?你估计有可能发生什么困难,如何解决?
【解析】 计划组织类
【此题考核核心】 计划组织能力
【答题主线】 破题+计划+实施+总结
【参考答案】近年来,国内各大高校均通过不同的形式帮助贫困大学生们解决学业及生活难题,这是学校对大学生的一种关怀。如果我有机会组织同学们到珠三角地区义演,从而帮助边远山区的贫困学生,我会努力完成这项工作,我会按以下步骤去做:
(1)对珠三角地区人民群众对文艺节目的喜好作一定的调查研究,在掌握当地群众对文艺节目的喜好后,再有针对性地对活动安排拟定初步方案。计划书中应包含举办的时间、地点、节目内容、参加人员、经费、食宿安排等相关事宜。
(2)将方案交由领导审阅,批示。
(3)确定方案后,在学校内宣传活动意义,积极引导同学们参与。同时在校内各学院中征集适合参演的节目,在选定节目后集中进行排练。
(4)提前与当地宣传部门联系,在当地做好前期宣传和后勤工作,以吸引更多的群众。
(5)在从学校出发到当地之前,召开动员大会,调动大家积极性,宣布注意事项,增强团员的安全意识。
(6)去到当地后,要服从当地宣传部门同事的安排。
可能遇到困难:
第一,交通不便。
第二,食宿环境。
第三,宣传不到位。
联络当地的负责人,将场地布置好,并在当地做出适当的宣传。
表演过程中加强与各有关人员的联系,维持好现场秩序,做好应急处理措施,防止突发事件的发生所带来的损失。同时在表演过程中向有关领导汇报情况,让领导更好的了解表演的详情。
义演完毕后对这次活动的组织上值得发扬的地方和值得反思的地方作一份总结,同时自己也反思一下在这次活动中自己有什么问题还有待改进的。为以后组织更多的活动留下宝贵的经验。
【知满天教育名师点睛】 典型的计划组织类,需要注意的是义演的特殊性,比如排练、会前动员、当地的宣传,与当地政府的沟通等。
6.开个农村农民运动会:(1)你认为重点在哪?(2)你怎么组织?(3)怎么调动积极性?
【此题考核核心】 计划组织能力
【答题主线】 三个环节(计划、实施、总结)
【参考答案】 我认为重点是:
如何让农民积极参加;运动项目符合当地的情况;运动会时间不能和农活冲突;要有相应的奖励。
我将这样组织:
首先我会了解历年农民运动会的情况,了解本次运动会的相关情况,发出报名通知,让大家积极来报名。
根据报名的名单和所报的运动项目我会拟写出运动会的通知。内容包括运动会的名称、开始的时间、运动会开展的地点等。
调动大家的积极性。我会采取以下方式:
在奖项设置上更加有吸引力;运动会开始时间尽量选择在农闲的时候;可以搞现场的抽奖活动。
【知满天教育专家点睛】 举行运动会作为一项计划组织类活动,我们还是按照三个步骤来进行。计划、实施和总结,关键是计划和实施阶段。注意是农民运动会,要注意和一般运动会相区别,比如时间上和项目上都要体现出特色来。
7.假如你带团去山东参加农产品展销,你是团长,你会怎么组织好这次活动?另外请问你需要重点注意哪些方面?
【解析】 计划组织类题目
【此题考核核心】 计划组织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答题主线】 三个环节
【参考答案】 参加农产品展销是推销当地农产品,为民办实事的重要事情,如果我是团长,我会做好以下工作:
首先,我会了解这次农产品展销会的相关情况,做到心里有数,根据我所了解的情况拟定一个参展计划,具体包括确定参加的时间、参加人员名单、交通工具的安排、食宿安排、后勤工作安排、经费预算等等。
其次,计划报上级领导审批通过;做好相关的准备工作。包括与山东方面的接洽事宜、准备需要展销的农产品、进行人员的任务分配等,并制作一份展销的活动流程总表以及联系名单,印发给全体团员人手一份;活动当天按计划落实实施。及时纠正活动过程中与原计划方案有偏差的地方,冷静处理意外事件。
最后,活动结束后做好活动总结和个人工作总结,并向领导汇报。
【知满天教育专家点睛】 农产品展销最重要的是先了解这次参展的有哪些产品,哪些厂家,如何宣传。
8.有30个不同学校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到某县进行社会实践活动,作为地方的接待人员,你怎么做好配合工作?有哪些要注意的地方?
【解析】 计划组织类
【此题考核核心】 计划组织能力和言语表达能力等
【答题主线】 帽子+三个环节
【参考答案】 作为地方接待人员,我将采取以下方法做好这次接待的配合工作。
首先,我会了解这次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学生的相关情况,并和各个实践单位做好沟通交流。了解他们的学校、专业、年龄等个人信息。列出一个详细的通讯表,统计他们的联系方式,到达时间、车次、是否需要搬运行李等,然后根据具体情况决定是否安排车辆接站。
其次,学生到达之后,安排好他们的食宿。我会召开一个简短的会议,对他们的到来表示欢迎,并向他们简要介绍一下我县的情况和他们实践单位的一些情况。同时在今后的实践中及时和他们保持联系。及时解决他们工作、生活中的困难。
最后,做好接待的总结工作,以便把以后的接待工作做得更好。
重点需要注意:
(1)学生的基本情况;
(2)是否需要接站;
(3)到达的时间和地点;
(4)社会实践的单位的前期沟通安排。
【知满天教育专家点睛】 计划组织类题目的三个环节要根据不同的活动有所侧重,但是计划和组织实施是重点。这道题目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角色是配合工作,第二是被接待人员的复杂性。
9现在推行农村医疗保险,一些村民对村官不信任,担心村干部有贪污骗钱行为,来到政府办公室投诉,如果这件事由你来处理,你该如何处理?
【解析】 问题处理类
【此题考核核心】 行政办公能力
【答题主线】 认真接待+了解情况+解决问题+总结提高
【参考答案】 热情接待村民,并倾听他们对推行农村医疗保险的想法和本村医疗保险的推行情况。同时做好详细的纪录。
在听取村民反映的情况后,我会有针对性的作出相应的解释说明工作。如果是对农村医疗保险的政策认识不足,那么我会耐心的对医疗保险的相关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做好进一步的解释工作,消除村民的疑惑,如果是因为不信任村官而有疑虑,那么我会向他们解释农村医疗是由医疗机构统一管理,一人一个账号,同时政府 也出台了相关的监督检查机制和严厉的惩罚措施,请他们放心。
接待完村民后,我会把相关的情况及时向领导汇报,因为这个事件说明我们政策宣传还没有做到位,我们的村领导干部对医疗保险的政策认识还存在这偏差。我
们下一步的工作就是要加大政策宣传,同时加强政策执行过程中的监督,防止贪污腐败。把这项利民的事情真正落到实处。
【知满天教育专家点睛】 对于我们考生,这类题目因为实践性特别强,所以对于刚毕业的考生就显得的有点困难,答好这类题目要求我们考生了解机关的办公、办事的程序。这样才能娓娓道来,条理清晰。
10.假如你带团去山东参加农产品展销,你是团长,你会怎么组织好这次活动?另外请问你需要重点注意哪些方面?
【解析】 计划组织类题目
【此题考核核心】 计划组织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答题主线】 三个环节
【参考答案】 参加农产品展销是推销当地农产品,为民办实事的重要事情,如果我是团长,我会做好以下工作:
首先,我会了解这次农产品展销会的相关情况,做到心里有数,根据我所了解的情况拟定一个参展计划,具体包括确定参加的时间、参加人员名单、交通工具的安排、食宿安排、后勤工作安排、经费预算等等。
其次,计划报上级领导审批通过;做好相关的准备工作。包括与山东方面的接洽事宜、准备需要展销的农产品、进行人员的任务分配等,并制作一份展销的活动流程总表以及联系名单,印发给全体团员人手一份;活动当天按计划落实实施。及时纠正活动过程中与原计划方案有偏差的地方,冷静处理意外事件。
最后,活动结束后做好活动总结和个人工作总结,并向领导汇报。
【知满天教育专家点睛】 农产品展销最重要的是先了解这次参展的有哪些产品,哪些厂家,如何宣传。
11.领导安排你组织一个单位的春节联欢晚会,你怎么把这个活动落到实处。
【试题类别】组织管理类
【考察素质】考察考生计划、组织、协调的能力。
【解题思路】
对于组织晚会,考生应该把握好组织活动的流程,以此为脉络来展开晚会的准备和组织工作,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要做好协调和控制,而为了为了更好地把活动落实到实处,就要将活动当中需要注意的问题进行细化,把握整个活动的重点和难点,将人员有效分工,物资合理配置,促成整个晚会活动的顺利完成。
【参考要点】
春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领导让我组织一次春节联欢晚会,对于弘扬我国的传统节日,增进单位同事间的感情,愉悦气氛起到了非常好的促进作用。为了更好地把这个活动落到实处,我会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展开:
第一,严格按照领导的指示贯彻和落实,确定晚会举办的时间和地点,做好通知和宣传工作,调动大家的积极性,确保各部门、各科室都能献策献力,表演节目。根据此次活动的规模,我会准备好晚会需要的相关物品,如音响设备、食品、小礼品、会场布置的条幅、名签等,进而做好财政预算,报领导审批。
第二,为了保证方案的落实,我会将晚会的工作人员划分为宣传组、演员组、保障组和协调组。明确各小组的负责人及相关职责后,我将组织召开晚会的筹备动员大会。会上,我会着重强调此次晚会的筹办意义和工作原则,使每位工作人员都能统一精神,保质保量的完成任务。在职能划分方面,由宣传组负责晚会的前期宣传和通知,由演员组负责节目编排和排练,由保障组负责晚会的秩序维护与安保,由协调组负责相关人员的沟通与联络。
第三,在晚会进行的过程中,作为负责人,我要协调好各职能小组之间的工作衔接,一旦出现突发的情况,要及时采取适当措施,尽可能不影响晚会的顺利进行。涉及到工作权限和重要问题时,我会第一时间向领导请示,汇报具体情况。
想要保证一项活动的顺利完成,我们必须事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在组织实施的过程中确保计划得到贯彻和落实,并根据可能出现的突发因素,采取灵活有效的应对措施。在活动进行的各个环节,各职能小组要通力配合,明确分工,只有这样,才能最终保证活动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12.单位要组织一次培训,领导把这项工作交给你来做,你怎么开展?
【试题类别】组织管理类
【能力考核】计划、组织和协调能力
【答题思路】
考生在回答这类题目时应注意展现自己的组织管理能力。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考生在答题时要注意展现自己的计划能力,做好准备工作。在做计划的过程中,要进行全面的考量,对人、财、物、时、地等活动要素做好规划,并在实施过程中注意对人员的分工和协调,对整个活动流程进行监督和控制,把握好此次培训活动的重心,保证培训活动的顺利进行。在培训结束后可进行总结,对此次活动中的经验和教训进行认真反思。
【参考答案】
单位组织的培训贴近我们日常工作,能够使我们以最快的速度熟悉工作内容与流程,进入工作角色,是难得的学习机会,我会认真贯彻领导的意图,把这次培训工作做好。
我根据培训的目的和领导建议确定培训的主题和内容,确定培训的人员,我会选择一些有过相关培训经验的人参与组织,请单位有经验的老同志、领导或者相关专家担任主讲工作,培训地点根据参与培训的人数来确定,可以选择单位的大会议室,准备好培训材料、话筒、纸、笔等相关资料、做好财政预算,形成方案上报领导批准。领导批准后,严格按照方案实施。召开会议落实分工,划分教学组组、教务组、设备组、后勤组等各个工作小组,明确个人工作职责与工作重点,并确定各个工作小组的负责人。通知好培训人员、布置好场地,准备好物资。
培训阶段,与各个部门小组保持沟通,协调工作,教学人员做好教学工作,会务组做好材料收发,学员签到工作,设备组保障培训期间设备的正常运行,后勤组安排好整个培训团队的食宿事宜;随时掌握工作进展,及时向各个组织单位传递信息,以便各个小组及时根据情况作出调整,及时向领导汇报,使领导掌握培训的进程;对整个活动过程进行控制,保证活动顺利进行。同时还要对突发情况做好控制,做好应对突发事件的准备。并对本次活动的重难点做好把控,由于本次活动是一次培训活动,那么动员宣传和效果的维护就成为要把控的重难点。
培训结束后组织一次考核,对培训效果进行检查。培训结束后,如实向领导汇报培训的实际情况,并写好工作总结。总结自己在本次活动取得成绩与不足,以查漏补缺,不断提升自己的计划组织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