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45社区管理(A卷答案)范文

时间:2019-05-14 15:50:4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5145社区管理(A卷答案)范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5145社区管理(A卷答案)范文》。

第一篇:5145社区管理(A卷答案)范文

试卷编号:5145

浙江广播电视大学2006年春季学期开放教育本科期末考试

《社区管理》试题答案及评分标准

2006年7月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B2、D3、A4、D5、C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ABCE2、BCD3、ADE4、BD5、ABC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

1、社区自治组织——是指社区居民通过社区民主政治参与,自主管理本社区公共事务的组织形式。

2、社区管理主体——是指在一定的环境中产生的以社区党政组织为核心,由社区党政组织(社区党组织、街道办事处和乡镇政府)、社区自治组织、业主委员会和社区中介组织共同构成的社区管理组织系统。

3、社区管理体制——是指社区管理的组织体系及运转模式,即参与社区管理的管理主体的组织结构、职权划分和运行机制的总和。

4、社区管理创新——是指对原有社区管理体系的新的创造,是对旧的社区管理观念、管理制度、管理手段、管理过程和管理理论的全面的质的突破。

四、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1、社区环境的构成要素:社区环境的空间要素(3分);社区环境的生态要素(3分);社区环境的管理要素(2分);社区环境的人文要素(2分);

2、完善民主政治建设的对策:第一,扩大直接选举范围,完善选举制度(3分); 第二,充分发挥社区居民代表会议的作用,开拓民意表达渠道(3分); 第三,提高社区工作者素质,规范管理工作程序(2分); 第四,积极完善社区民主监督制约机制(2分);

3、主要内容有:社会救济(2分);医疗保险(2分);养老保险(2分);失业保险(2分);社会福利(1分);优抚安置(1分);

五、论述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1、答案要点:

⑴社区服务是指在政府的统一规划和倡导下,以社区组织为依托,以生活在一定社区地域内的全体成员为对象,通过社区成员间的互助性服务,解决本社区的社会问题。

⑵目前社区服务主要存在着以下一些问题:观念滞后;缺乏总体的计划性;经费投入不足;社区服务体制不顺,街道在社区中综合管理职能不强,缺乏整体性;社区服务队伍的整体素质不高;

⑶可通过以下这些对策来解决这些问题:其一,广泛进行社会动员;其二,积极探索和完善社区服务的社会化、产业化、网络化;其三,加强组织管理和规划管理;其四,加强政策扶持和资金筹集;其五,加强社区服务队伍管理;其六,依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法则,建立合理的社区服务业价格体系;其七,进一步坚持社区服务的社会福利性及社会福利社会化发展方向;其八,加强社区服务行业管理,建立充满活力的社区服务业运行机制;最后,吸取国内外的先进经验;

(要点要适当展开阐述,否则酌情扣分)

社区管理试题答案及评分标准第1页(共2页)

2、答案要点:

⑴社区治安管理是指在一定地域内对社会治安问题进行治理,是社区治安管理主体依靠社区群众,协同公安、司法机关,对涉及社区的社会秩序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问题依法进行治理,促进社区秩序安定有序的过程。(2分)

⑵其要遵循基本原则有:依法进行社区治安管理的原则(1分);专群结合、群防群治原则(1分);齐抓共管、综合治理原则(1分);

⑶完善的途径:第一,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要求,完善社区治安管理的法律体系(2分);第二,加快社区管理体制改革,完善社区管理体制建设(2分);第三,开展各种形式的治安宣传教育,建立健全严管、严防、严治、严打的社区治安综合网络(2分);第四,积极推进有中国特色的安全文明社区建设,优化社区治安管理环境(2分);第五,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手段,加快智能化社区建设步伐,提高科技防范能力(2分);

(要点要适当展开阐述,否则酌情扣分)

社区管理试题答案及评分标准第2页(共2页)利

第二篇:社区管理题目答案

社区管理题

1、试述社会建设中的社区。

答:社会建设,就是要在社会领域或社会发展领域不断建立和完善各种能够合理配置社会资源和社会机会的社会结构和社会机制,并相应地形成各种能够良性调节社会关系的社会组织和社会力量。十七大报告在新的历史高度,提出了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目标和任务,就是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社区作为社会的基本单元,是社会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协调发展的重要基础,社区建设是加强社会建设的前提。社区是社会的一个“全息缩影”,是社会管理体制有序运行的基本依托。解决社会问题、缓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离不开社区;建立健全市场经济体制,优化投资环境,离不开社区;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居民素质,离不开社区。党和政府也只有依托和谐社区这个基础平台,才能把党和政府的政策落实到基层,才能使政府管理的触角伸向基层。社会建设中的社区功能定位,具体来说,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社区服务与住有所居。社区服务是指一个社区为满足其成员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需要而进行的社会性福利服务活动。中国俗有“安居乐业”的成语,即人们安于所居,乐于所业。社区服务正是解决社区居民“安居乐业”问题。当前,随着我国经济成份、生活方式、社会组织形式和就业形式的日益多样化,社区居民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日益呈现出多样化、多层次的趋势,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居民的多方面需要给社区服务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通过社区服务,使社区成员拥有更多的公共服务、享有社会福利和闲暇时间,居于社区而乐于社区。现实中,一些社区创造了很多很好的社区服务方式,大力提倡“零距离”服务,更好地施惠于民。即社区工作人员与社区的服务对象之间,在服务感情上的距离为“零”,在服务空间上的距离为“零”,在服务时间上的距离为“零”。

第二,社区就业与劳有所得。“就业是民生之本”,社区就业是为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关于积极扩大就业和推进社区建设的要求,把社区建设和扩大就业有机结合起来,依托社区阵地,发动和组织社会力量开展社会化就业。社区就业与居民劳有所得、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密切相关,可以满足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推动社区服务事业和再就业工程向前发展。

第三,社区保障与病有所医、老有所养。“社保是民生之依”,社区保障是根据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社会福利政策和居民的实际生活标准,以社区为单位,通过社区组织和社区居民的共同参与,为满足社区成员的物质文化生活,围绕各项社会福利事业和社区居民(包括特殊居民)而开展的社会保障活动。病有所医、老有所养的民生目标在社区保障体系具有很强的解释力。随着“小政府,大社会”改革思路的实施,打破了政府办社会、企业和政府办社会的格局,政府和企业中的许多社会事务将交给社区承办,特别是那些政府管不了、办不好的事情应交给社区去办,社区的职能扩大了。

第四,社区教育资源与学有所教。“教育是民生之基”,作为教育载体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区教育资源,近年来受到政府和民众的广泛重视。社区教育资源的共通点,在于其开放式的入学条件及低廉的学费、小班教学及灵活的教学方式。社区教育包含了很宽泛的多种活动,包括成人教育、继续教育、农民工培训以及社区教育服务。

2、试述基层政区与社区的关系对社区发展的影响。

答:第一,基层政区与社区是两个性质不同的概念。基层政区是国家为行政管理而划分的最小区域,也是基层行政机关所辖的区域,属于政治空间范围,是国家统治集团意志或政治需要的反映,是国家权力再分配的一种形式,它具有政治性、动态可变性、空间分布上的全面覆盖性与不可重复性等特征;后者是由居住在某一地方的人们结成多种社会关系的社会群体,从事多种社会活动地域性的生活共同体,属于社会空间范畴,是人们各种社会需要的自觉反映,是社会互动的表现形式。二者在形成机制、功能目的、空间分布、构成要素和运作方式均存在明显差异。基层政区作为国家地方管理的基础环节,通过国家行政命令自上而下设立,其管理是严格的行政管理,执行上级下达的任务,并对上级机关负责。而社区则是 居住在一定地域的人群生活共同体,其形成是自上而下的,经济利益、社区专业分工与相互依赖的关系、共同的文化与制度、社区凝聚力与归属感、为社区服务的公共设施等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要素,才是社区发展的重要方面。

第二,虽然基层政体与社区存在种种不同,但这种性质上的差异并不意味着两者之间缺乏共性与联系。作为人文空间单位,基层行政区域社区都是由一定的人口和地域组成的。从功能上看,两者设立的目的都是为了提高群众的生活质量,在实际生活中,基层政区与社区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具体来说,有:(1)社区是基层政区形成的基础和管理的对象,基层政区是国家为了有效地实施主权,对国土和人民分级管理而划分的地域单元,因而,基层政区分布具有国土全覆盖性和不重复性,每一个社区居民必定归属于一个特定的基层政区管理,社区各个角落也都分别有其特定的基层政区归属;(2)基层政区对于社区的形成和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作用,甚至是主导作用;(3)社区发展有利于推动基层政区管理;(4)社区发展离不开基层政区的引导和协助;(5)社区发展与基层政区管理相结合有利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自下而上的社区发展与自上而下的基层政区的辖区管理相互结合将高效、全面的推动社会经济地稳定发展。

第三,按照“政社分开”的原则要求,实现基层政区职能的“归位”与“补位”。改革旧的社区管理体制,转变基层政区的职能,剥离其原本属于社会组织应具备的社会职能,恢复基层政区作为和谐社区发展中的组织规划者、裁判者与执法者等管理者应有的角色;同时,在核心公共产品提供上,尤其是社区纯公共产品的提供上,政府应充分体现并实现自身的职能。社区建设与发展应当倡导和促进利益关系的一致性,基层政区与社区关系应当是一种服务与合作的信任关系,而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命令与服从的对抗关系,即强调政府行使职权的目的不再仅仅是为了“管理”,而是使政府能够更有效地为社区提供最好的服务。这就要求政府要树立公共服务的意识,把手中的职权看作是为社区服务的职责,把社区组织和个人当作行政的主人或参与者,只有这样才能在基层政区与社区之间建立一种和谐的新关系。

第四,在处理基层政区与社区关系时,一方面基层政区作为上层建筑要充分考虑作为人们生活空间的社区分布情况,一般不要轻易分割社区,以保持社区内人们日常生活的稳定;另一方面,社区建设要以基层政区为依托,尤其在中国目前的国情下,基层政区与居住区社区整合甚至重新分布将会有效地实现以行政资源带动社区建设和巩固基层政权发展。此外,社区发展也离不开基层政区的引导与协助,社区发展需要政府机构,尤其是基层行政组织的引导,社区自助计划的实现,也有赖于政府积极而广泛的协助。

总之,社区发展需要基层政区与社区之间良性互动,既要充分发挥社区自治、社区在资源整合方面的作用,即自下而上的推动,也要充分的运用基层政区的规范与引导功能,即自上而下的引导和规范职能,确保社区的发展方向。

3、试述“单位社区”的逐步淡化对社区发展的影响。

答:单位社区,也可以称为单位体制,是中国社会中十分独特的一种现象,也是传统城市社区的主体形式。改革开放以前,城市居民把自己所就业于其中的社会组织或机构,包括工厂、商店、学校、医院、研究所、文化团体、党政机关等统称为“单位”。在这种社会管理体制中,国家按照行政级别,把各种资源分配给作为自己延伸的不同单位,各单位再按照行政级别把资源和机会再分配给对自己有极强依赖性的本单位成员个人。改革开放后,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现代企业制度的逐步确立,原有的单位逐步转变为功能单一的利益主体,不再承担更多的社会事务;大量新形成的单位,也越来越采取“非单位”的管理体制,相应地,越来越多的社会成员也从对本单位有极强依赖性的“单位人”变成自主性越来越强的“社会人”、“社区人”。

“单位社区”的观念也逐步淡化,意味着社会生活和社会管理处于从“单位”到“社区”的转变之中。“单位人”到“社区人”的转变,表明社会管理的重心从“工作场所”向“居住场所”的转移。这种转变和转移,意味着社会管理的基础单元的转换,意味着社会日常生活的支持网络的转换,意味着社会资源和社会机会配置机制的转换,这是中国社会极其深刻的变化之一。“单位社区”的淡化对社区发展的影响主要有:

首先,随着“单位制”的逐渐解体,单位的功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对任务(生产、业务、工作等)的管理成为单位的中心功能,对人的管理功能开始淡化。改革开放之后,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流动越来越频繁,许多人离开单位体制,越来越多的社会成员由“单位人”变成“社区人”。随着教育、住房、医疗、养老等制度的改革,单位“小社会”的福利保障功能逐渐消失,同时对人的管理力度大大削弱,并逐渐由单位转向社会,单位失去了全面控制社会成员的能力。我国社会也由此从一个“整体性的社会”转变为一个“多样化的社会”,但整个社会的组织化程度极低,不仅弱势群体、边缘群体等的社会支持严重不足,而且引发了较高的社会犯罪率。在社会矛盾凸现的今天,一味沉醉于经济的自由发展而缺乏有效的社会管理体制、利益整合机制与社会政策,就很容易爆发社会危机。

其次,随着单位体制的变革,单位的社会文化功能也开始逐渐走向消解,而现代社区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尚未建立起来,导致了目前中国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出现严重的供给不足。这是因为,在单位社会时代,每个单位人作为单位的一分子,他们生于斯,长于斯,乐于斯,在单位,人们不仅得到了物质生活的保障,同时也享用了丰富的公共精神生活资源。而在今天,当传统意义上的单位制开始走向消解之时,人们虽然可以通过市场获取有形的物质资源,但在社会结构发生剧烈变动,社会成员日趋原子化,新的公共生活空间尚未确立的背景下,却无法获得公共精神生活资源,从而引发严重的公共精神生活的危机。

再其次,“单位社区”的解体和居民身份的多样化、异质化,社区居民们摆脱了熟人社会的规则和等级亲疏的束缚,建立起基于“业主”身份的开放的以共同利益为纽带的互动关系,居民的公民意识得到前所未有的发扬,从而增强了对社区事务的参与管理意识、责任意识、监督意识和决策意识,调动了个人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如果说“单位人”的特征总体上具有被动的“依附性”的话,那么,“社区人”的特征则是通过自立、自主、平等地对社会生活全面的参与表现出来;在单位制向社区制体制创新的过程中,出现了强调规则和制度化的公民参与趋势。

总之,单位解体的过程中,大量的社会事务从单位剥离出来,单位制的瓦解,使大量的社会问题社会化,而社会问题总是在一定的场域中表现出来,由此必须找到一个转承载体和依托,而社区成了连接国家和社会的中间平台。因此,在单位制消解和社区制确立的过程中,充分认识到单位,居委会和社区自治组织的作用,充分发挥其在社会建设中的功能,并协调好三者之间的关系,对我国社区建设意义重大。

4、试述社会组织在社区发展中的定位与功能。

答:社区是具有亲密关系和高度认同感的群体共同生活的区域,是社会学研究的基本要素。社会组织是社区的重要构成要素,也是社区的基础。随着市场经济和城市化的深入发展,社区社会组织顺势崛起,在参与社会事务管理、发展社会公益事业,尤其是促进社区建设方面发挥了日益重要的作用,成为构建和谐社会当中一支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随着经济发展,各类社会组织大量兴起,在社区生活中占据一席之地,例如社区业主委员会、书画协会、棋牌协会等,这些社会组织补充了政府职能,协调政府和人民之间的关系,在社区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社会组织的目标定位主要是:调整或改善社会关系,减少社会冲突;寻求社会福利需要与社会福利资源的有效配合,以满足社会成员的需要,改善社区生活、促进社会进步;改善和调动社会资源的分配,尽可能实现社区内的公平公正。

社区社会组织的功能:第一,服务功能,为社区居民和有关群众提供多种形式的服务。随着人口需求的多样化以及需求层次的提高,任何一个政府无论其多么强大都不可能提供所有的服务。这些服务具体分为生产性服务、就业与再就业服务和扶贫帮困服务。依托社区社会组织,政府在加强社会管理中更多地是依靠社会力量,将政府不该管、管不了也管不好的那些职能,事务剥离和转移交给社会组织,利用社会组织向居民提供公共服务,来实现居民多样化的需求。社区社会组织发挥自身的人才、资源等优势,以社区居民实际需求为取向,来满足社区居民多样化的服务需求。社区服务对象,以福利性服务的“老、残、孤、困、优抚”社会救助对象为重点,逐步拓展到共享福利性、公益性、社会性多层次服务的全体居民,坚持物质性服务和精神性服务并举,开展面向所有对象,覆盖不同层次,满足各类需求的社区服务。同时,社区社会组织在社会管理、社会服务中寻找定位,为社区居民提供更多的沟通、理解、互相机会,促进邻里和睦,增强社区凝力,在提高社区群众生活水平和质量上发挥服务作用。进一步促进了人与人的和谐,起到了政府与社区、政府与家庭、政府与群众的桥梁作用。成为和谐社区建设和社会公共服务的重要力量。第二,政治参与功能,承担居民自治的组织者角色。社区社会组织源自群众、贴近群众、服务群众,具有很强的群众基础,更能够博得社区居民的信任,从而易于动员居民的参与积极性,通过将个别成员的要求加以整合,进而将个别的要求转化为整体政治要求的过程。我国传统社区主要是以街道和居委会的形式存在,作为政府机构的延伸,在政府的领导下开展社区自治。社区居民自治的能力越强,需要政府管理的方面就越少。现代社区建设倡导加强社区社会组织建设,扩大居民进行社区自治的载体。社会组织组织居民进行社区活动的同时能够促进居民的社会化,增强社会融合性,加深集体主义和强化凝聚力,从而减少社区中的社会问题。第三,丰富社区文化,促进社区文明发展,为居民提高社会心理支持。社区组织日益成为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各类文艺、活动丰富了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文化与精神生活的需求,社区居民在回报社会的过程中既体现了自身价值,也陶冶了自己的情操,提高了公益意识和集体意识,从而形成了整个社会健康向上的道德风尚。同时,活动的开展也多角度 地加强了社区的思想政治工作,激发了社区居民参与社区建设的热情,真正发挥了社区的自治功能,改善了社区人际关系。多彩的文化、体育、娱乐活动极大地丰富了社区文化生活,促进了社区的和谐稳定。第四,参与社区建设,为拓宽社区建设资金投入渠道。社区建设标准的高低,取决于政府财力的投入。由于政府财力有限,这些社会组织的涌现吸引了许多社会资金投入社区,回报社会、服务社会,积极参与社区建设和发展,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从而拓宽了社区建设资金的资源。首先是增加了社区的社会保障资金。构建和谐社会须关爱弱势群体,帮助弱势群体走出困境,必须建立社会福利、救济、互助等社会保障机制,这单靠政府力量的帮扶是不够的,还需要社会组织的积极参与,充分利用民间闲散资金来有效地帮助弱势群体。社会组织在社区服务中的作用主要体现为弱势群体服务上,如各种技能培训中心、民办学校、养老院等都充分利用了民间大量资金来办公益性的社会组织,缓解社会问题,提供较多的就业岗位,保证社区稳定、凝聚群众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其次是社区建设资金。国外的社区建设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资助、社会捐赠和社会组织收取的服务费三种渠道。在我国,政府对社区建没投入总体不足,社会捐赠未形成风气,依靠社会组织可以充分调动民间资金,合理整合社会资源,繁荣社区经济。

5、试述当前社区建设中的主要社会问题。

答:社区建设已成为人们关心的热门话题,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社区作为城市社会基本单元,在构建和谐社会中起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从一定意义上说,没有社区的和谐,就没有整个社会的和谐。回顾我国社区建设和社区发展历史进程,可以清楚地看到,我们对社区建设的认识不断深化。事实上,由于各种原因,我国社区建设中还存在诸多亟待加强的薄弱环节,主要社会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城乡发展不平衡。这些年来,尽管我国经济总体上呈持续快速增长趋势,但农村各项事业发展相对滞后,城乡差距不断扩大,“三农”问题日显严重。2003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472元,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实际增长9.0%;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622元,实际增长4.3%。两者的比例,也就是城乡居民收入比为3.2:1。国家统计局副局长邱小华还指出,加上各种福利差距和其他因素,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实际可达6:1。

第二,伴随着社会改革的深化,社会中出现的严峻社会问题也通过社区表现出来。具体有:失业人口的问题。失业人口持续增长。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就业岗位不足将是长期现象。尤其是近年来,城镇登记失业率增长速度更快,从而出现了“经济增长”和“失业增长”同时存在的现象。人口老龄化的问题,我国人口的老龄化与高龄化、老年人家庭空巢化使家庭照顾功能不断弱化,而且社区公共卫生建设滞后,医疗卫生供给不足,老年人的日常生活照顾问题凸显,发展社区养老已成共识。贫困人口的生活保障问题,现阶段中国城市贫困人口约有5000万人,城市产业的发展、经济结构的调整、经济体制的改革引发了许多新的社会矛盾。物价上涨、社会保障措施不力、房价攀升、就业严峻、贫富差距的扩大使越来越多的城市社区居民陷入贫困之中。我国社区仍处于发展中社区,社区教育发展仍处于初始阶段,发展很不成熟,残疾人、未成年人的教育问题尤为突出。虽然社区在解决这些问题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应该看到的是社区所提供的服务仅是一些低层次的,覆盖面窄,针对性较弱,服务种类单调,服务质量缺乏保障,信息咨询,物流配送等社区新型服务产业还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社区的后勤服务进程缓慢,社区资源整合不足,一些服务和活动设施尚未得到有效的利用。

第三,社区建设中社区自身运行机制不足。社区民主自治的氛围不浓厚,全社会广泛关注并参与社区建设的意识还没有形成;社区辖区内各单位还没有形成共驻共建的社会氛围,社区自治管理体制不完善,社区建设相关法律有待健全;社区居委会与物业、业主委员会的职责不清,关系不理顺。社区建设资金来源单一,使社区建设的后劲不足,社区工作者整体素质还不适应新时期社区建设的需要等。

针对上述问题,笔者认为,应采取下列对策完善社区建设。首先,提高社区建设的认识,不断推动社区科学发展。其次,进一步加强社区队伍建设,创新社区干部队伍进入机制,拓宽选拔任用渠道,推进社区干部来源多元化,强化激励措施,提高社区工作者的综合素质和管理水平,不断为社区建设提供人才支持。再其次,加强社区经费投入,不断为社区建设提供物质保障。此外,培育发展社会组织,发挥社会组织的积极作用;提高社区居民参与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提高社区管理水平等。

6、试述社会居民的交往与沟通对社区建设的作用。

答:第一,社区居民交往是社区的构成要素,也是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从社会学来看,社区的要素包括:(1)有一定的地理区域;(2)有一定数量的人口;(3)社区成员之间有着较密切的社会交往;(4)社区成员有共同的利益和意识。社区居民的交往指社区成员之间交换物质、能量、信息的行为方式和过程。社会交往是生活方式的一个重要方面,人们在社会交往与沟通的过程中,可以实现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对社区居民来说,享有尽可能多的物质、能量、信息对于他们发展经济、改善生活将有积极的作用。而且社会交往对于社区居民的社会适应和社会融合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社会交往与沟通是人的基本需求,人是具有社会性的,一定意义上说,社区居民的“自我”是在与他人的相互交往过程中发展起来的。社区归属感是指社区成员对所居住地区和所属的文化群体的认同、喜爱和依恋。一群人在共同居住地相互联系、沟通与交往,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心理上的依恋,那么,即使这群人散布在城市的各个角落,他们也会把自己看作社区的一分子,这样的社区才是完整意义的社区。在需求层次中,归属与爱的需求也称为社交的需求,是指个人需要得到家庭、团体、亲属、朋友的关怀、爱护和理解,是对信任、温暖、友情、爱情的需要。而在以家为中心的邻里范围内,居民可以在轻松、愉快的环境氛围里,在闲暇活动中与周围的邻居形成交流与互动,获得相互理解、认可与关注,自然地建立信任关系,产生认同感与归属感。

第三,社区居民交往与社区建设。社区应该是一个人性化的居住区,社区建设的终极目标就是要实现人际和谐互动的亲和力。良好的居民交往与沟通能够促进社区资源整合,从而实现社会和谐发展。首先,从居民交往与沟通入手,通过人际之间的有效沟通,达到人际关系的协调和整合,对预控犯罪,维护社会稳定,进而实现社会和谐是十分必要的。我国的主要社会矛盾是社会主义条件下的人民内部矛盾,笔者认为对其应该全面的分析和研究,不仅从宏观的视角,寻求解决诸如社会政治经济等带有根本性质的问题,还应从微观视角入手分析社会冲突与矛盾。对现代人际交往的研究,就是通过人与人之间的沟通、理解等方面的微观层次的分析,来寻求社会整合的合理途径。其次,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和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居民的人口素质也在不断提高,开始更多的关注城市的社会稳定、健康、生态、诚信、道德、公平与公正等等要素。再其次,居民之间的交往与沟通对地域性生活共同体的存在基础的形成至关重要。对居民而言,只要住家与地方继续保有相对稳定的联系,则居民就与地方也有相对稳定的联系。从而对地方的关切度、认同感、归属感也就相应越高。同样,社会生活的个体化程度再深。人们总还有一些共同的事情和,正是这种共同的关系、共同的利益和特殊的联系,构成了现代地域共同体的基础。此外,社区居民的交往能增强居民的幸福感。社区的建设旨在提高居民的幸福感。让居民享受到社交的乐趣,是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

总之,整个和谐社会,是由众多的和谐小社会构成的,既然社区是社会构成的基本元素,构建和谐社会则必须从构建和谐社区做起,只有实现社区各项功能的整合,实现社区的和谐,和谐社会才有实现的可能,而和谐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社区居民的良性互动和交往是实现社区整合功能的必要环节。和谐社区始于居民的沟通交往,建基于良性沟通机制;沟通也是是消除社群隔离,由于经济的高速增长,各种社会矛盾和冲突凸现。面对复杂而严峻的社会问题,采用简单的方式和强制的手段,当然不可能得以解决。作为人民内部矛盾,往往可以通过疏导和协调,从而达到矛盾和冲突的缓解。因此政府部门应该建立一种协调机制,促进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对话与沟通,加强社群之间互动的桥梁,促进居民之间的沟通交往,是社区和谐发展的纽带。

7、试述社会组织与社区建设的关系。

答:社区是一个具体的社会,社区研究是认识社会事实的基础,社区建设和社区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和源动力。和谐社会的建设,基础在社区,社区和谐与否,直接关系到整个社会和谐与发展。

首先,社会组织推动社区建设的理论依据。经济社会学研究表明,由于公共物品的不可分割性和非排他性,容易出现“搭便车”的行为,在此情况下,公共物品无法通过市场体系提供,因而出现市场失灵,政府的干预就成了弥补市场失灵的重要手段。但由于人们对公共物品的多样化需求和异质消费群体的大量存在,政府提供的公共物品并不能满足人们的多种需求。政府的政策使得政府的公共服务倾向于中位选民的需求,而留下大量的不满意选民群体,这就是政府失灵。美国经济学家伯顿•韦斯布罗德认为,政府、市场和社会组织都是满足个人需求的手段,它们在满足个人需求方面具有相互替代性,正是由于政府和市场在提供公共物品方面的局限性,导致了对社会组织的功能需求,它可以弥补市场和政府在提供公共物品方面的不足,这是社会组织存在的主要原因。

其次,社会组织推动社区建设的实践依据。在社区建设逐渐向纵深发展的今天,政府已不能满足社区广大居民日益增长的需要,在治理上也表现出低效率,而企业由于营利性无法满足公众对公共物品的需要。相比之下,社会组织在提供公共物品和满足社会成员需要方面有其独特优势:提供多样化服务,推动社区服务功能的开拓和服务体系的建立;帮助政府摆脱对社会事务的具体服务,实现“小政府、大社会”的管理格局;积极沟通民选官员与社区居民之间的联系、为居民政治参与提供服务:带动社区各类服务业全面发展,增加就业岗位,促进社会稳定。

最后,社会组织在社区建设中的作用,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一是扩大居民参与。社会组织工作的开展需要大量的志愿参与,社会组织在社区中的作用也要通过社区居民的介入才能得以发挥。社区居民参与到社会组织中,扩大志愿者队伍,容易使社区的各项工作顺利开展,这是社会组织在社区中生存并发挥作用的保障;同时,社会组织能够给志愿者提供培训、管理和场地,对社区志愿者有效管理,合理分配,使得志愿者服务能够良性循环。作为一个服务于社区的社会组织,把社区居民调动起来,参与到社区建设之中,一方面可以增强社会组织服务社区的力量,另一方面也培养了社区居民的参与意识、服务意识和主人翁精神。二是化解社会矛盾纠纷。社区社会组织能够做好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把大量不稳定因素化解在基层、内部和萌芽状态,解决好可能影响社会稳定的问题,通过促进政府与社区居民之间的相互沟通、协调和融合,增强社会的稳定性,在有序的前提条件下参与社会问题的解决,将减少自发行动给社会带来的对立、排斥、冲突,促进整个社会更加成熟、理性,有效地维护了社区的稳定。三是拓展公共服务,满足居民需求。随着社区居民需求的多元化,社区社会组织通过提供各项服务,满足社区居民对社区服务专业化、规范化的要求,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服务内容涵盖以家政服务、老年人服务、物业管理、保洁服务、家庭维修服务等生活方面的服务;有满足社区居民社交、文化、健身、休闲、参与等非物质生活需求的高层次服务;有医疗、养老、就业、低保等社会福利方面的公共服务;有卫生、科技、劳动、教育、法律、治安、维权、计划生育等公共管理方面的服务等,让居民不出社区就能够得到各项服务。多层面的社会需求为社区社会组织发展提供机遇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8、试述社会参与对社区发展的作用。

答:社会参与有广义与狭义的理解。从狭义上将社会参与及居民参与投票选举的活动,这是现代民主政治的一项重要指标,也是现代社会公民的一项重要责任。而广义上的社会参与还包括公民的公共利益、公共事务管理等方面的参与。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背景下,积极广泛的社会参与成为社区建设的必然要求和内在动力源。社会参与是社区发展的内在动力,是实现社区发展的中间环节,社会参与对社区发展的作用,主要体现如下:

第一,通过社会参与,积累、挖掘社区资源,整合和优化社区资源配置,为社区发展提供资源支持网络。社区的建设与发展离不开社区资源的动员和利用。广泛而深入的社会参与有利于积累、挖掘社区资源,弥补社区资源的匮乏和不足。首先,社区和社区驻区单位积极互动,鼓励驻区单位参与社区活动和建设,可调动驻区单位相对丰富的财力和物力资源。社区和社区驻区单位各有所需,驻区单位需要社区为其提供良好的周边环境和后勤服务保障;社区则希望驻区单位能提供资金等支持社区各项建设。因此在正确处理好社区和社区内单位间责权关系的前提下,在“共驻共建”的原则下,社区利用优质的社区服务吸引驻社区单位互动、积极参与社区建设,为社区建设提供一定的社会资源,最终实现利益共享、共同发展。其次,通过社会参与,社区可挖掘和开发社区广大群众中蕴含的人力资源,为社区建设和发展提供人力支持。居民的社区参与,特别是基于社区居民自身需求开展的自下而上的社会参与,能充分调动居民群众的参与积极性,通过社会参与促进社区发展,最终实现社区和社区居民的“双赢”目标。最后,通过社会参与有利于重建和积累社区社会资本,为社区发展提供更为牢固的基础。拥有高水平社会资本的社会享有大量经济、政治和社会利益。社区通过引导社区居民积极参与社区建设的具体实践,使社区成员在用自己力量解决共同面临的社区问题过程中,逐渐建立起基于社区的长期互动的社会联系。由此可以消解社会交换中交易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风险,增加人际间的信任,并使社区小群体的自我利益向社会化的共同利益倾斜。

第二,通过社会参与,促进社区内在发展,有利于推动社区良性运行和发展。任何事物都包含质和量两方面。社区发展也包含两个方面:一是量的增长,这种发展是外在的,主要表现为社区生活所需的物质设备和设施、社区环境、社区管理机构和社区事务处理机构和机制上;二是质的增长,这种发展是内在地,也是更为重要和本质的。这主要是社区意识、社区归属感以及社区成员共同参与,依托自身力量解决他们所面临的问题并共同享有整体利益的过程中产生和不断得到强化的。在社区量的发展方面,社区首先通过广泛深入的社会参与,鼓励和吸引不同类别、层次的社会参与主体参与社区建设。同时,社区针对具体参与对象,设计和组织形式多样的社区活动,使得社会参与日趋多方位、多层次和丰富化。特别是社区居民通过社区生活秩序和生活环境等的参与,改善了社区的物质设备和设施,改善了社区的生活环境。其次,社会参与对社区管理机构也有积极的作用。社会参与有利于合理分担政府责任,改变以往的政府全能的境况。在社会转型中,通过合理划分政府和社会的权限,政府成为有限政府,它转向社会治理的主导者,社会参与成为社区发展的动力,通过社会参与,社区居民间产生了良性互动,社区成员互相帮助解决社会问题,提高了社会的自主和自律能力,更重要的是,社会参与有利于居民的社区归属感和社区意识的培育与加强。

第三,通过社会参与,有助于满足社区成员精神需求,推动社区文化建设。社区文化是社区居民在特定区域内长期活动过程中形成的,具有鲜明的群体意识、价值观念、行为模式、生活方式等文化现象的总和。随着社会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居民的需求层次也较以往有很大的不同。社区居民不仅对健身、卫生、娱乐、教育、艺术等各种文化需求越来越多,而且希望满足欣赏、创造、交流和表现等高层次的心理需求。这些需求在“单位制”日益解体的今天,只有在广泛的社会参与中才能实现。社会文化参与一方面满足社区居民的精神需求,同时也推动了社区文化建设和发展。

综上所述,社会参与对社区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当前我国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大背景前提下,社会参与意义更为重大

9、试述治理的理念与机制之间的关系。

答:治理理念作为现代政府行政管理的一种新兴理论,其所包含的“回应性”、“互动”、“透明度”、“法治”、“公正”、“有效”等主张对我国行政决策机制的完善有重大的启发意义。作为一种强调多元的、民主的、合作的、互动的公共行政,治理理论凸显了以下四个特征,首先,治理理论认为政府并不是唯一的公共权力中心,社会上一些志愿性的或属于第三部门的机构都可以在得到公众认可的情况下成为各种不同层面上的权力中心。其次,治理论论对政府角色予以了重新定位。政府不再是“全能政府”,它应该进行卸载,从大量的公共事务中解脱出来,要在公共管理中扮演催化剂的角色,是“掌舵”,而不是“划桨”。其三,治理理论预示着公共责任由政府机构向个人转移的趋势,它使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政府和市场、国家和社会之间的界限日益模糊不清,从而剔除了行政权力的专属性和排他性。最后,治理理论强调管理对象的参与性和主体间权力的依赖性,希望政府和各种社会组织群体势力能在公共管理领域内结成互动的伙伴关系,从而构成一个相互依存、相互了解、相互合作的自主自治的网络体系。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先进的理念是工作的目标和方向。社会管理工作必须以先进的理念为指导,而先进理念的确立是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的结果,也是借鉴“他山之石”消化吸收外地先进经验和做法的结果,更是基于对管理工作前瞻性的把握。由于不同管理理念下存在着不同的价值取向。

机制是发展的保障,是对先进理念的深入践行,机制是管理工作能否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至关重要因素。机制有多重含义,机制是经过实践检验证明有效的、较为固定的方法;其次,机制本身含有制度的因素,并且要求所有相关人员遵守,而单纯的工作方式、方法往往体现为个人做事的一种偏好或经验。例如监督机制,不仅指人人必须遵守的制度,而且应该包括各种监督的手段和方法。第三,机制是在各种有效方式、方法的基础上总结和提炼的,而方式、方法往往只是做事的一种形式和思路。机制一定是经过实践检验有效的方式方法,并进行一定的加工,使之系统化、理论化,这样才能有效地指导实践。第四,机制一般是依靠多种方式、方法来起作用的,而方式、方法可以是单一起作用的。通过对社会管理工作规律性的认识和把握,找准工作的切入点,确定一些事关全局和发展战略的长效机制问题,并一以贯之地坚持和推进,以机制的推进深入践行理念,以机制的完善不断促进社会管理事业的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以市场化行政改革为主要内容的新公共治理理念,主张用市场机制和社会机制补充政府机制。这种治理理念强调运用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来单纯克服政府管理的弊端,以市场竞争的力量来实现有效的公共管理,其实包括两个相互联系的方面:其一,把所有可能由私人部门完成的活动和决策都尽量交给私人部门完成,为此,要放松政府管制、完善市场竞争机制,只有这样才能真正限制政府活动范围、缩小政府规模、提高公共效率;其二,政府内部引入市场竞争机制,重建竞争结构和激励结构,在打破政府对公共产品和服务的垄断的同时,使权力重心最大限度的向基层转移,这既能给与公民更多的选择机会,也能充分调动公共部门从业人员和社会公众参与公共管理过程的积极性。

10、试述强国家与强社会模式中的社会组织。

答:社会组织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组织的发展也是社会建设与管理的重要内涵,发展社会组织必须从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出发,选择一种具有时代特征、中国特色发展的模式。国家与社会关系的调整,也就是对国家的机构设置、职能界定,以及某一社会共同体中强制性等级制关系与其他关系在社会生活中,所占比重的调整。

首先,我国社会模式变迁历程简析。1979年以来,中国的国家与社会的关系经历了较大的调整,这是一个国家走向现代化的必然趋势。但在构建怎样的国家与社会的关系的问题上,有些学者认为应该通过构建一个独立于国家的“市民社会”以实现现代化,即“弱国家——强社会”模式。还有一种就是我国改革开放之前实行的“强国家—弱社会”管理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国家凌驾于社会之上,统治、支配、主导和全面干预社会生活,与此同时,财产、商业、社会组织和个人都具有政治性质,一切领域都有政治性质,或者政治领域。这种模式在建国初期面对我国社会、政治、经济的落后现状,要求较多的使用执政党和国家的力量,对社会资源进行最有效的甚至是强制方式配置;但是片面强调和无限扩大社会国家化的程度,超出社会发展的实际空间,不仅社会主体功能萎缩,而且妨碍了社会的进步,排斥了社会组织的发展,国家与社会形不成互动关系,国家挤占了社会的空间并且占用了社会资源,社会组织也就没有了生成的空间和生成的资源,社会的一切组织都淹没在国家之中。在这种管理模式中,社会组织行政化,体制不顺,业务管理部门分割,难以协调运作。

其次,强国家强社会模式的内涵。在强国家的国家与社会关系中,国家权力过于强大,缺乏强有力的制衡,因而缺乏对社会个体权利的保护。民间基于意思自治的社会关系时常受到国家强制力量的限制和干涉,抑制了社会发展的活力。而在“强社会”的国家与社会关系模式下,社会作为国家相对抗的一方可能导致国家能力的欠缺,则不利于国家应对各种国内外的困局与挑战。因而,需要构建一个“强国家—强社会”的国家与社会关系,使国际的公权力不至于损害社会个体的私权,又不会因为社会力量的强大而危及国家作为全体民众利益代表职能的有效发挥。在“强国家—强社会”的国家与社会关系模式下,社会既能保持一定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又能充分发挥国家作为社会总体利益的代表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协调与控制。国家与社会之间主要不是对立与冲突,而是一种相互制约又相互合作,相互独立有彼此依赖的关系。国家与社会之间是一种“非零和博弈”,国家所得非社会所失,而是一种双赢的关系。

再其次,伴随着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新型政府与社会互动关系的确立,强国家——强社会的社会管理模式也在形成之中,一方面政府职能不断调整。除法律另有规定外,政府各职能部门要逐步将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能够自主解决、市场机制能够自行调节、社会组织通过自律能够解决的事项转移出去,政府逐渐从微观经济活动中退出,同时把一些可以由市场调节和社会组织管理的事情交由市场调节和社会中介组织管理,政府只在宏观层面上调控和管理国家的社会经济生活。这直接为社会组织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一是让渡出了相当一部分空间和资源,为社会组织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生存土壤,促进社会组织数量和类型均在不断的增加,二是通过相应的制度改革,社会组织的独立自主性也有显著增强,这一点无论是在经费来源、组织机构还是管理体制都相对独立于党政机关,形成了相当一部分纯民间组织,拥有较大的自主权,三是社会组织的合法性日益增强。

最后,社会组织在新型国家与社会关系中的自我定位。社会组织作为公民社会的组织形式,是公民自由结社的产物,本应处于一种自由发展和自主管理的状态。推进国家与社会的良性互动,构建党领导、政府规划、组织自律、公众监督的多元化互动网络,是社会组织建设与管理的基本路径。社会组织作为进行社会管理和提供公共服务的制度安排或为实现公共利益或群体利益所组成的行动集团,一方面,有利于弥补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提高社会管理的效率和公共产品的供给能力;另一方面,有利于满足人们多样化的利益需求,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要求,发挥各类社会组织在利益协调、矛盾化解、服务供给和反映诉求等方面的作用,形成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的合力。

第三篇:社区管理2018试题及答案

2018年12月(本科)

中南大学网络教育课程考试

《社区管理》试题

考试说明:

1.首先下载试题及《标准答卷模版》,完成答题后,答卷从网上提交。2.答卷电子稿命名原则:学号.doc。如:11031020512002.doc。3.网上提交起止时间:2018年11月12日8:00-12月12日18:00。

试题:

一、案例分析题:(30分)

XX街道辖区内不少弄堂里的房子都属于老式公房,因种种原因,它们分属不同的单位。居住其中的居民大都只有使用权,没有产权。根据相关规定,小区不能成立业委会。

为了管理这些小区,有关方面聘请了物业公司。不过,这样的老式公房,征收的物业费都相当低,有的房子一个月只需交两、三元钱。这样的费用,让一些物业公司都不敢接盘。没有经费,一些物业公司不得不缩减管理人员和服务内容。由此,与居民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弄堂卫生与安全,常常不尽如人意,以至在一些个别地方,居民一提到弄堂,就想到了脏乱差。

另外,由于一些弄堂里的公房分属不同的单位和不同的物业公司管理,在面对弄堂这样的公共地方时,均从各自的利益出发,意见常常难以达成一致。

而最让人担心的是难以下降的治安案件。“由于弄堂脏乱差,行走的人少,而弄堂又四通八达,大弄堂里有小弄堂,小弄堂里有支弄堂,不仅晚上有人入室偷盗,个别胆大的歹徒还在弄堂里进行抢劫。治理老弄堂刻不容缓!”XX街道有关负责人说,“至2010年,辖区内的轨道交通站点就有3个,如果管理不好,不法分子作案后,可能半小时就坐轨道交通逃到郊区去了。居住在这里的居民不但难以在家门口享受到市中心的好环境,且还会有不安全感。”

去年10月,武康路280弄开始试点恢复“弄管会”。在街道组织下,由弄堂居委会出面,推荐了一些平时就热心公益事业的人,在征得本人同意后,他们的名字被张榜在小区的宣传栏里。最终,由5人组成的群众性自治组织——“弄管会”正式成立,实行群众性的日常自治管理。同计划经济时代一样,弄管会的成员都没有报酬。不过,他们拥有一个“特权”,就是可以招募该弄堂里的居民当志愿者,以协助物业公司对弄堂里的卫生、安全进行管理。这些志愿者没有工资,只领取有限的劳动补贴。

“有了补贴,居民的干劲提高了,大家踊跃报名当志愿者。在政府部门前期投资对该弄堂基础设施进行修整后,这些志愿者便上岗了。”被推荐为武康路280弄弄管会成员的曹金发告诉记者。

曹金发介绍,“在保安岗亭里值班和在弄堂里来回走动的,都是弄管会招募来的志愿者,他们都是居住在我们弄堂里的居民。”在对弄堂进行日常管理时,一般事务由弄管会讨论决定,而重大事务,都需由弄管会通过召集居民开听证会等形式来决定。

“现在不是好多了,而是很好了。”看到这样的情景,居住在武康路280弄里的居民刘先生不无感叹,“我们的居住环境彻底变了样,现在,即使晚上一个人回家,也不必再担惊受怕了,且还为一些社会车辆提供了停车场地。”

“清静、安逸、幽雅、舒适。”对于“翻新”后的弄堂,几位在石板路上闲步的老人用此八个字来形容。他们说,看到这一切,似乎又回到了青年时代。

作为配套机构,街道也成立了“弄管协会”,发动所有整治过的老弄堂里的居民成立弄管会,进行日常自治管理。

阅读以上材料,请回答:案例中小区的物业管理模式? 2018年12月(本科)

二、请到你所在的社区进行一次实地调查,完成一个社区服务调查报告。(70分)

主题是关于“XX社区的社区服务状况调查”。结合所学知识,调查社区内所提供的社区服务的主要内容、社区服务的参与者以及如何运行的?了解社区中社区服务存在的问题,需要用具体事例说明,并根据自己所学知识提出解决方法。

要求:(1)主题突出、文体结构清晰。

(2)内容真实、图文并茂。(3)逻辑合理、观点明确。

(4)调查角度全面,且要包括社区居民的调查。(5)字数不少于3000字。2018年12月(本科)

中南大学网络教育课程考试

《社区管理》答卷

本人承诺:本试卷确为本人独立完成,若有违反愿意接受处理。签名___王振华_________

学号***011专业 行政管理_______学习中心__河南电大学习中心_____

1、结合案例,请分析居委会在社区管理中的作用。

在自我教育中规范社会行为。社区文明是城市文明的根基,而城市文明又是现代文明的标志。社区居委会要把对居民文明行为的养成教育渗透于居民的自我教育中,把不断提高居民的文明素养作为提升社区文明的关键,在辖区内倡导严格遵纪守法、注重文化修养、崇尚文明行为的社会新风尚,以此提高社区文明程度,进而实现规范社会行为这一社会管理基本任务。借助“法制宣传教育”活动的平台,以“法律进社区”活动为载体,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将法制宣传教育的触角延伸到每个居民区,加快法律的社会化步伐,培育守法居民。一方面,要突出宪法和居委会组织法的学习宣传,教育居民牢固树立宪法意识和自治意识,使其明白自己在居民自治中的主人翁地位和在社会管理中的主力军角色,树立当家作主的责任感和参与社会管理的使命感;另一方面,要广泛宣传与居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提高居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引导其自觉遵守法律法规、社会公德和居民公约,依法履行应尽义务,以法治文明带动行为文明,以行为文明规范社会行为。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以提高居民文明素质为核心,以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与和谐创建活动为载体,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文化教育活动。文化是文明的核心,要着力把文化资源变成教育资源,通过发挥先进文化的熏陶作用,在辖区内形成大力弘扬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积极倡导科学、文明、积极向上的生活方式的良好氛围,以此推动居民文明行为的养成和城市文明程度的提升,在培育文明市民的过程中实现规范社会行为这一社会管理任务。在自我服务中解决社会问题。社会管理主要是对人的服务和管理,关键是解决好群众关心和关注的社会问题。因此,社区居委会要按照服务居民、方便居民的原则,健全新型社区服务体系,创新服务理念,提升服务水平,在自我服务中不断解决社会问题。服务对象要从传统的救济对象拓宽到包括驻社区单位和退休人员在内的全体社区居民,重点做好对辖区内贫困居民、老年人、残疾人、优抚对象、企业离退休人员的社会救助和保障工作,实现服务对象的全接触。服务内容要从单一服务逐步发展到满足社区居民各种需求的多样化服务,重点做好社区服务中心和文化、卫生、体育等服务设施建设,并根据居民的多样化需求办理好社区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提升社区综合服务水平,实现服务内容的全覆盖。服务方式要从具体事务的直接操办者向社区组织的运作者和协调者转变,重点通过运作各类社区组织、推动社区互助服务和志愿服务活动,发动居民共同做好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真正赋予居民依法管理自己事务的权利,实现服务方式的全转换。在自我管理中化解社会矛盾。现代社会管理既是政府向社会提供公共服务并依法对社会事务进行规范和调节的过程,也是社会自我服务并且依据法律和道德进行自我规范和调节的过程。切实发挥社区居委会在社会管理中的基础平台作用,组织居民积极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在自我管理中及时

化解相互间的矛盾,促进家庭和睦、邻里团结、社区和谐,对于夯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基础,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整合社区治安力量,提高社会治安整体防范水平,是实现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前提。社区居委会要主动建立与辖区派出所的治安联动机制,使社区建设与社区警务、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同步推进,形成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长效机制。搞好群防群治,是实现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基础。以社区组织为依托,充分利用社区资源,依靠和发动辖区居民,及时准确掌握不同群体的思想动态,做好知民情、解民忧、化民怨、暖民心的工作,引导居民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诉求,确保情况掌握在基层、问题解决在基层、矛盾化解在基层、感情融洽在基层,增强社区治安的自防能力。

社区管理

2018年12月(本科)在自我教育中规范社会行为。社区文明是城市文明的根基,而城市文明又是现代文明的标志。社区居委会要把对居民文明行为的养成教育渗透于居民的自我教育中,把不断提高居民的文明素养作为提升社区文明的关键,在辖区内倡导严格遵纪守法、注重文化修养、崇尚文明行为的社会新风尚,以此提高社区文明程度,进而实现规范社会行为这一社会管理基本任务。借助“法制宣传教育”活动的平台,以“法律进社区”活动为载体,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将法制宣传教育的触角延伸到每个居民区,加快法律的社会化步伐,培育守法居民。一方面,要突出宪法和居委会组织法的学习宣传,教育居民牢固树立宪法意识和自治意识,使其明白自己在居民自治中的主人翁地位和在社会管理中的主力军角色,树立当家作主的责任感和参与社会管理的使命感;另一方面,要广泛宣传与居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提高居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引导其自觉遵守法律法规、社会公德和居民公约,依法履行应尽义务,以法治文明带动行为文明,以行为文明规范社会行为。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以提高居民文明素质为核心,以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与和谐创建活动为载体,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文化教育活动。文化是文明的核心,要着力把文化资源变成教育资源,通过发挥先进文化的熏陶作用,在辖区内形成大力弘扬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积极倡导科学、文明、积极向上的生活方式的良好氛围,以此推动居民文明行为的养成和城市文明程度的提升,在培育文明市民的过程中实现规范社会行为这一社会管理任务。在自我服务中解决社会问题。社会管理主要是对人的服务和管理,关键是解决好群众关心和关注的社会问题。因此,社区居委会要按照服务居民、方便居民的原则,健全新型社区服务体系,创新服务理念,提升服务水平,在自我服务中不断解决社会问题。服务对象要从传统的救济对象拓宽到包括驻社区单位和退休人员在内的全体社区居民,重点做好对辖区内贫困居民、老年人、残疾人、优抚对象、企业离退休人员的社会救助和保障工作,实现服务对象的全接触。服务内容要从单一服务逐步发展到满足社区居民各种需求的多样化服务,重点做好社区服务中心和文化、卫生、体育等服务设施建设,并根据居民的多样化需求办理好社区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提升社区综合服务水平,实现服务内容的全覆盖。服务方式要从具体事务的直接操办者向社区组织的运作者和协调者转变,重点通过运作各类社区组织、推动社区互助服务和志愿服务活动,发动居民共同做好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真正赋予居民依法管理自己事务的权利,实现服务方式的全转换。在自我管理中化解社会矛盾。现代社会管理既是政府向社会提供公共服务并依法对社会事务进行规范和调节的过程,也是社会自我服务并且依据法律和道德进行自我规范和调节的过程。切实发挥社区居委会在社会管理中的基础平台作用,组织居民积极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在自我管理中及时化解相互间的矛盾,促进家庭和睦、邻里团结、社区和谐,对于夯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基础,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整合社区治安力量,提高社会治安整体防范水平,是实现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前提。社区居委会要主动建立与辖区派出所的治安联动机制,使社区建设与社区警务、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同步推进,形成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长效机制。搞好群防群治,是实现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基础。以社区组织为依托,充分利用社区资源,依靠和发动辖区居民,及时准确掌握不同群体的思想动态,做好知民情、解民忧、化民怨、暖民心的工作,引导居民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诉求,确保情况掌握在基层、问题解决在基层、矛盾化解在基层、感情融洽在基层,增强社区治安的自防能力。

一、强化对重点人群和特殊人群的管理和服务,是实现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关键。

立健全流动人口的动态管理机制,着力抓好以出租房屋为重点的流动人口落脚点管理,重点加强对流动人口中高危人群的管理控制。二要完善对特殊人群的管理和服务政策。建立健全刑释解教人员帮教安置和社区矫正工作机制,按照社会化、市场化、多元化的安置思路,创造刑释解教人员融入社会的有利条件,千方百计帮助解决其在工作、生活、创业中的实际困难,消除可能导致其重新犯罪的不利因素,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和全社会积极参与安置帮教工作的良好氛围,实现安置帮教工作的无缝衔接;对于吸毒人员要重点抓好戒毒帮教工作,确保其能够及时实现教育转化,还要做好对辖区居民的禁毒宣传教育和经常性的禁毒专项斗争,确保对涉毒违法犯罪能及时发现并有效打击,防止出现新的吸贩毒人员。

二、在协助街道办事处开展工作中发挥增进和谐因素的作用

社区管理

2018年12月(本科)在协助街道办事处开展工作中协调社会关系。社会关系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形成的以生产关系为基础的各种联系的总称,社会关系的本质是一种利益关系,社会关系的协调就是利益关系的协调。当前,我国社会各阶层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但在改革发展过程中,由于不同阶层所处的社会位置和角色不同,形成了利益关系的分化和矛盾。社区作为党和政府社会管理工作“关口前移、重心下移”的承接者,要切实转变管理和服务理念,充分发掘社区丰富的社会资源,建立有助于资源共享的跨界组织管理服务体系,在政府、企业、社区组织、居民之间建立平等交流、协商互动、互利合作的新型社区关系,形成科学有效的居民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处理机制和权益保障机制,促进管理与服务的有机统一,努力实现政府行政管理和社区自我管理的有效衔接、政府依法行政和居民依法自治的良性互动,使社区真正成为政府和社会的连接器、行政管理和自治管理的衔接器、政府管制和社区共治的转换器,确保党和政府社会管理的工作重心移接到社区,工作任务落实到社区,矛盾和问题解决在社区,努力协调好不同群体之间的社会关系,使不同利益关系的社会阶层在同一社区和谐共处,增强社区的凝聚力。在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中促进社会公正。促进社会公正,是社会管理源头治理的根本。社会管理要搞好,必须加快推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其基本要求是社会事业要实现业有所就、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病有所医、学有所教,这些问题的解决是密切党群关系,维系社会稳定的治本之策。因此,社区居委会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辖区居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居民的服务需求作为 2018年12月(本科)社会风险。组织居民对城市基层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进行民主评议。民主评议是及时纠正不法行为,提高工作质量和服务水平,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迫切需要,也是扩大基层民主、推动群众有序参与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途径。基层政府作为人民利益的实现者、维护者和发展者,每个工作人员都是政府形象的代表,其作风的好坏、依法行政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基层社会的和谐稳定。社区居委会作为党和政府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窗口,要组织居民定期对基层政府和其派出机关的信息公开情况及其工作人员依法行政、履行职责、服务水平、工作能力、廉洁自律等方面的表现进行民主评议。通过评议,既能帮助政

府及其工作人员及时发现工作中的问题和不足,又能充分听取居民对于政府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在居民和政府之间搭建起了畅通民意、汇集民智、化解民怨、凝聚民心的平台,使上情下达和下情上达更加直接有效,使居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得以充分行使。这对于促进干部执政为民意识进一步增强,作风建设的各项制度进一步落实,政府的执行力和公信力进一步提高,行政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有效防范和化解社会风险意义重大。对与群众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市政服务单位在社区的服务活动进行监督。通过监督引导相关单位将工作重心由严格管理向热情服务转变,切实解决居民困难,努力维护居民利益,以优质服务来保障社区居民工作学习生活的正常进行,从而有效防止因服务不到位引发的群体性事件所带来的社会风险。

2、分析案例中XX 区管理模式可能出现的问题。

首先是法理上的难题。街道办事处是区政府的派出机构,而工作站又是街道的派出机构,这在主体资格的权力推定上,存在合法性的问题;二是工作站和居委会的关系协调问题。如果两者关系协调,互强的可能性就会大大增加,否则,在具体工作中就可能出现互相扯皮的可能,;同时如果两者关系出现不一样的因素,比方说互相不信任,则双方可能出现互相猜忌,出现无法很好完成工作的可能

三是改革的“效益”问题。新居委会所属服务站被定性为“民办非企业”,就意味着要通过政府补贴和微利的收入来为居民提供服务,如果处理不当,行政负担很可能没有减少,反而加重。

二、请到你所在的社区进行一次实地调查,完成一个社区民主选举调查报告。主题是关于“XX社区基层民主选举状况调查”,结合所学知识,调查社区居民如何参与民主选举的;其具体流程和结果;目前存在的问题和取得的成就;需要用具体事例说明,并根据自己所学知识提出解决方法。(70分)要求:(1)主题突出,文体结构清晰。(2)内容真实,图文并茂。(3)逻辑合理,观点明确。

(4)调查角度全面,且要包括社区居民的调查。(5)字数不少于4000字。社区基层民主选举状况调查报告

随着城市化发展的需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环境下,世界公共管理改革随之而至,城市社区政治生活中基层民主自治问题成为了重中之重。在当今社会,社会参与成为了城市社区发展结构性的驱动力,而在社会参与的诸多要素中民主选举是社区居委会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前提和基础,是所有一切正常有序进行的首要因素。因此我们在学习和研究民主政治以及社会参与等政治问题中要对基层民主自治中的选举问题进行调查与探讨。针对这些问题,笔者在2014 年X 月对XX 县XX 社区的部分居民进行了关于社区基层民主选举状况调查。

一、选题研究意义与方法

1、选题研究目的与意义

这次调查研究是针对现代城市社区建设中出现的民主选举的情况而进行的。我国城市社区自治的最普遍形式是以城市社区居民委员会(以下简称居委会)为主体为社区服务管理。居委会是以地缘关系为纽带的,以居民高度自治为基本特征的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根据我国1989 年颁布的《居民委员会组织法》中 2018年12月(本科)员会每届任期三年,其成员可以连选连任”。居委会的选举情况可分为三种。而近几年随着社会化的发展,居民民主意识的苏醒,越来越多的社区采用全民直接选举的方式,这一现象具有很大的研究价值。

这次调查研究是针对现代城市社区建设中出现的民主选举的情况而进行的。我国城市社区自治的最普遍形式是以城市社区居民委员会(以下简称居委会)为主体为社区服务管理。居委会是以地缘关系为纽带的,以居民高度自治为基本特征的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根据我国1989 年颁布的《居民委员会组织法》中 2018年12月(本科)居民表示不知道。从数据上可以看出贿选现象存在具有普遍性。周边的多个村长,村支书的上台都是通过贿选或者变相的贿选而达到的。很显然其贿选对象就是广大的人们群众,他们通过一些物质的手段,比如一壶色拉油、一条烟、一床毛毯之类的,其价值在100 元上下,这是对一些铁杆选民的“物质奖励”。而对于影响选举的关键人群,中间人群的贿选则更加变本加厉,一般都会给予500 元每人的贿选“资金奖励”。到了选举的关键时候,对于选举胜负关键的几张选票,则会给出上千的“贿选奖励”。而且,竞选者也会通过互相竞争而抬高贿选的额度。总而言之,谁愿意投入的资金多,谁就占有了选举的优势。贿选想象的出现与流行 ,对于基层民主选举的破坏作用很大。贿选的出现使选举变成了有钱人的游戏。一些基层的,没有丰厚资产,但真正想为基层民众做一些实事的竞选者很难有参与的空间。这多少是村民主选举的失败。那些通过贿选得到职位的干部,也许就是通过上台后通过一些政策的便利而变相的把付出的贿选资金收回,那受到侵害的还是广大的民众。由此恶性循环,那些越想获得职位的竞选者越会投入更多的资金,同样他对民众的吸金能力也会更大。选举人群单一。在“您所经历的基层选举中竞选者的变动大吗?”的提问时,有18.6%的居民选择“大,参与人员广”,有32.6%的居民选择“较大,有一部分新的竞选者”,有48.8%的居民选择“小,很少有新的竞选者参与”。在如今的农村基层中,竞选者人员单一现象普遍。我们村绝对是这一现象的典型,村支书的人选已经连续四届由

在本次调查中,在居民委员会的选举过程中,居民选举与候选人参选都较少涉及到经济利益问题,居民委员会在社区中工作内容与经济利益相关不大,主要原因是城市居民委员会的工作是管理社区,为居民提供服务,如社区治安、社区卫生环境、出租户管理和餐饮管理等。之所以如此,在城市居民委员会的选举中作弊问题很少出现。贿选或家族势力的干涉基本不存在。

5、贿选现象严重在被提问者中,当被问道“您所了解的自己村的选举有贿选的现象存在吗?”这一问题时,有60.5%的居民表示有,有18.2%的居民表示无,还有21.3% 的居民表示不知道。从数据上可以看出贿选现象存在具有普遍性。周边的多个村长,村支书的上台都是通过贿选或者变相的贿选而达到的。很显然其贿选对象就是广大的人们群众,他们通过一些物质的手段,比如一壶色拉油、一条烟、一床毛毯之类的,其价值在100 元上下,这是对一些铁杆选民的“物质奖励”。而对于影响选举的关键人群,中间人群的贿选则更加变本加厉,一般都会给予500 元每人的贿选“资金奖励”。到了选举的关键时候,对于选举胜负关键的几张选票,则会给出上千的“贿选奖励”。而且,竞选者也会通过互相竞争而抬高贿选的额度。总而言之,谁愿意投入的资金多,谁就占有了选举的优势。贿选想象的出现与流行,对于基层民主选举的破坏作用很大。贿选的出现使选举变成了有钱人的游戏。一些基层的,没有丰厚资产,但真正想为基层民众做一些实事的竞选者很难有参与的空间。这多少是村民主选举的失败。那些通过贿选得到职位的干部,也许就是通过上台后通过一些政策的便利而变相的把付出的贿选资金收回,那受到侵害的还是广大的民众。由此恶性循环,那些越想获得职位的竞选者越会投入更多的资金,同样他对民众的吸金能力也会更大。选举人群单一。在“您所经历的基层选举中竞选者的变动大吗?”的提问时,有18.6%的居民选择“大,参与人员广”,有32.6%的居民选择“较大,有一部分新的竞选者”,有48.8%的居民选择“小,很少有新的竞选者参与”。在如今的农村基层中,竞选者人员单一现象普遍。我们村绝对是这一现象的典型,村支书的人选已经连续四届由同一人担任,但村民似乎没有什么觉得不对。不过村支书的选举是由村里的党员所选举产生的,村支书在其任期内对党员的关系应该处理的也不错,形成了一个特定利益的集体。另外没有其他人敢于站出来竞争也是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虽然说组织法没有规定一个竞选者可以连任几届,但这一现象的产生如果没有强大的政绩表现的话,也是不正常的。

社区管理

2018年12月(本科)

社区管理

2018年12月(本科)

社区管理

2018年12月(本科)

社区管理

第四篇:《社区管理》基本知识参考及答案

《社区管理》复习资料

一、单项选择题

1、目前在我国社区服务中,针对社区中的弱势群体需要提供(A)

A、福利服务

B、便民利民服务 C、公益性服务

D、有偿性服务

2、下列哪些不属于社区文化的特点(A)

A、专业性

B、地域性 C、群众性

D、多样性

3、社区卫生服务的可及性是指(D)

A、就地接受服务

B、就近接受服务

C、经济上的可接受性

D、就近、就地及经济上接受服务

4、下列哪些属于社区基层管理者(A)

A、社区低保干事

B、社区卫生主任 C、社区书记

D、社区主任

5、扩大社区民主,实行居民自治,是社区建设的根本。这是哪种(B)社区发展的新形式。

A、服务型社区

B、自治型社区 C、学习型社区

D、数字型社区

6、国家卫生城市验收标准规定,建成的绿化覆盖率至少要达到(B)

A、25%以上

B、30%以上 C、35%以上

D、40%以上

7、根据滕尼斯的原意首先使用了中文“社区”一词的人是(B)

A、袁方

B、费孝通 C、王青山

D、奚从清

8、按照区域特征,我们通常可以把社区划分为(A)

A、农村社区、城镇社区和城市社区 B、平原社区、山区社区和牧区社区

C、流动型社区、半固定型社区和永久型社区 D、传统社区、发展中社区和现代社区

9、街道办事处为主体,在居委会、中介组织、社会团体等各种社区主体的共同参与配合下对社区的各方面事务进行管理。这是哪种(B)社区管理模式。

A、企业主导型社区管理模式

B、政府主导型社区管理模式 C、市场主导型社区管理模式

D、社区自治管理模式

10、社区内马路的宽窄直接关系到社区环境的哪种要素(A)

A、空间要素

B、生态要素 C、管理要素

D、人文要素

11、“社区”一词最初是由德国社会思想家(D)在1887年提出。

A、F·法林顿

B、卡尔·马克思 C、马克斯·韦伯

D、F·滕尼斯

12、对社区建设的总体部署是(B)

A、社区文化

B、社区规划 C、社区精神

D、社区服务

13、在职业活动中,社区工作者不仅不允许自己做有损于本职业的事情,也不容忍他人做有损于自身职业的行为。,这体现了社区工作者的(C)

A、责业精神

B、廉业精神 C、敬业精神

D、勤业精神

14、下列不属于社区管理主体的有(D)

A、社区基层政权组织

B、社区居民

4、社区卫生服务是以社区为管理范围,以社区居民的需要为导向,以社区居民为对象,以解决社区主要卫生问题,满足社区居民基本卫生服务需求为目的,为社区居民提供“六位一体”的,有效、经济、方便、综合的基层卫生服务.5、社区服务在政府的指导和扶持下,在民政部门的倡导和组织下,以街道和居委会为依托,以社区居民的自助互助为基础,关注弱势群体,面向社区全体居民,以提高社区居民生活质量为最终目的的社会福利服务。

五、简答题

1、简述社区卫生服务的主要内容。答:

(一)社区预防:

1、疫情报告;

2、预防接种和计划免疫;

3、疾病监测;

4、环境卫生指导

(二)社区医疗及护理

(三)社区保健

1、儿童保健;2、妇女保健;

3、老年保健。

(四)社区康复

(五)社区健康教育

(六)社区计划生育技术服务

2、简述社区文化管理的意义。

答:

(一)社区文化管理有助于加强社区的凝聚力。

(二)社区文化管理能促进城市社区经济的增长。

(三)社区文化馆理有助于社区形象的塑造。

3、社区治安管理的目标是什么?

答:目标是:无犯罪集团案件、无重大恶性案件、无居民犯罪、无重大民事纠纷和治安隐患、无火灾及其他治安灾害、无流动的犯罪分子长期潜伏及窝藏在逃人员等情况。

4、简述社区管理信息化的作用。答:

(一)社区管理信息化使社区管理多头管理趋势减弱。

(二)社区管理信息化使社区在决策把握上更具合理性。

(三)社区管理信息化使社区管理透明化。

(四)社区管理信息化使社区管理系统化。.(五)社区管理信息化使社区管理更加人性化。

(六)社区管理信息化使社区社区服务范围最大化。

5、简述社区管理方法的特点。答:

(一)历史性

社区管理方法是人类智力活动的产物,因而它是一个随社会发展而不断变化的历史范畴。

(二)系统性

社区管理方法不仅仅是一种方法,而是囊括多种方法的一套多角度、多层次的方法体系。

(三)开放性

随着现代科技的的发展和社区管理的现代化、高效化目标的提出,社区管理体系也不仅仅局限于社会学领域,现代的科学技术日益向社会领域渗透,因此,社区管理方法体系具有开放性。

(四)操作性

社区管理方法作为社区管理观念转化为社区管理的实践与桥梁与纽带,其本身就自成体系,包括一系列的步骤和程序,这些渗透到社区管理体制的各个环节中,促使社区管理目标的实现。

六、案例分析题

案例

一、2002年3月,招宝山街道建立了面积达1130平方米的“一门制”社区服务中心,内设服务大厅、个性化服务窗口、社区学院、家政服务超市四个功能区,向社区居民提供政策咨询、劳动保障、民政救济、劳动仲裁、生殖健康服务、独生子女证、暂住证办理等近百项服务项目。各个窗口按照不同内容和归口,通过网络与区有关信息部门相联,4-

第五篇:A卷答案

省政府部门公务员

《保密管理和信息安全知识》考试试卷(A)参考答案

一、判断题(正确打√,错误打×。每小题1分,共15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二、单项选择题(正确答案只有一项。每小题2分,共30分。)

1、B

2、C

3、C

4、C

5、C

6、A

7、C

8、B

9、C

10、A

11、C

12、B

13、C

14、B

15、C

三、多项选择题(正确答案有两项及以上多项。每小题3分,共30分。)

1、ABC

2、ABCD

3、ABCD

4、ABCD

5、AC

6、ABC

7、AB

8、AD

9、ABC

10、ABC

四、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10分。)

1、答:(1)复制本机关、单位产生的机密级、秘密级涉密载体,应当经主管领导批准。

(2)复制非本机关、单位产生的涉密载体,应当经制发机关、单位批准;未经批准不得复制。

─1─(3)复制涉密载体不得改变其密级、保密期限或删除密级标志。(4)复制涉密载体应当履行登记手续,加盖复制机关、单位的戳记,编制序号。复制件要采取与原件相同的保密措施。

(5)复制工作只能在本机关、单位内部进行;需要送外单位复制的,应交由定点单位复制。

(6)严禁复制绝密级涉密载体。确因工作需要复制的,属于本机关、单位产生的,必须经本机关、单位主要领导批准;非本机关、单位产生的,必须经原密级确定机关、单位或其上级机关批准。

2、答:符合保密要害部门、部位条件的机关、单位应按照一定的原则和程序确定要害部门、部位。对保密要害部门、部位具体的保密要求有以下几方面:

(1)由机关、单位主管保密工作的领导人负责,定期研究和布置保密工作。

(2)建立机关、单位保密工作岗位责任制,与保密要害部门、部位主要负责人及所属工作人员签订保密承诺书,将保密工作任务落实到具体人员。

(3)对在保密要害部门、部位工作的人员,必须坚持经常性的保密教育、培训,并进行涉密资格审查,严格履行保密义务。

(4)结合保密要害部门、部位的实际,制定严格的保密管理制度和防范措施,并认真组织落实。

(5)定期检查保密要害部门、部位的保密管理和保密技术防范

─2─ 情况,解决存在的问题,组织查处泄密事件。

五、论述题(15分)

答:新《保密法》第四十八条规定:违反本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非法获取、持有国家秘密载体的;

(二)买卖、转送或者私自销毁国家秘密载体的;

(三)通过普通邮政、快递等无保密措施的渠道传递国家秘密载体的;

(四)邮寄、托运国家秘密载体出境,或者未经有关主管部门批准,携带、传递国家秘密载体出境的;

(五)非法复制、记录、存储国家秘密的;

(六)在私人交往和通信中涉及国家秘密的;

(七)在互联网及其他公共信息网络或者未采取保密措施的有线和无线通信中传递国家秘密的;

(八)将涉密计算机、涉密存储设备接入互联网及其他公共信息网络的;

(九)在未采取防护措施的情况下,在涉密信息系统与互联网及其他公共信息网络之间进行信息交换的;

(十)使用非涉密计算机、非涉密存储设备存储、处理国家秘密信息的;

(十一)擅自卸载、修改涉密信息系统的安全技术程序、管理程序的;

─3─

(十二)将未经安全技术处理的退出使用的涉密计算机、涉密存储设备赠送、出售、丢弃或者改作其他用途的。

有前款行为尚不构成犯罪,且不适用处分的人员,由保密行政管理部门督促其所在机关、单位予以处理。

─4─

下载5145社区管理(A卷答案)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5145社区管理(A卷答案)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A卷答案

    河南煤化鹤煤集团庆祝建党91周年“转作风、提素质、做贡献、树形象,迎接党的十八大”党员知识竞赛A卷 (科级以上干部党员使用) 姓名 单位及职务 分数 一、填空题(每题2分,共60分)......

    城市社区管理试卷及答案

    城市社区管理试卷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共10分,每小题1分) 1.城市社区管理的主旨是 ( ) A.不断提高社区成员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 B. 促进城市社区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协调......

    社区管理平时作业答案

    社区管理平时作业答案 社区管理第一次平时作业 一、填空题 1、地域、共同互动的依附归属感 2、地理和空间属性的社区、身份和利益属性的社区、个人网络的社区 3、居住方式、......

    中央党校2008《西方管理理论研究》 A卷及答案[精选]

    中共中央党校(函授)在职研究生 2008级经济管理专业第二学期期末考试 《西方管理理论研究》(闭卷)试题 全卷满分共100分(A卷) 一、简答题(4题,每题5分,共20分) 1、简述权变理论的含义。......

    项目采购管理试卷A 卷及其答案

    《项目采购管理》期末考试试题(A) 一、单项选择题(共30题,每题1分,共30分,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1个符合题意。) 1.为获取更优惠的价格,某企业结合生产销售计划和库存管理要求,针对来......

    社区文化建设专题卷

    社区文化建设专题卷 材料1近日,住在济南市黄台南路花园小区的居民反映,小区活动场地太少(活动场所少,问题)。楼长李阿姨住在花园小区四区,为人热心,退休后就当起了楼长,“小区活动......

    城市社区管理试卷及答案(5篇)

    《城市社区管理》试卷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共10分,每小题1分) 1.社区管理的本质特征和必要条件是 A.社会服务B. 广泛参与C. 经济管理D. 教育宣传 2. 社区公共服务中,免费或低偿......

    项目采购管理 试卷B卷及其答案

    题 蚌埠学院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 《项目采购管理》期末考试试题(B) 注意事项:1、适用班级:11工程管理。 B.在满足投资进度要求的前提下,使采购成本和费用最低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