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在社会建设和管理中的责任和使命

时间:2019-05-14 05:36:5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论高校在社会建设和管理中的责任和使命》,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论高校在社会建设和管理中的责任和使命》。

第一篇:论高校在社会建设和管理中的责任和使命

论高校在社会建设和管理中的责任和使命

[摘要]高校与社会之间的关系问题是当前我国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文章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战略高度,从广义的社会和宏观的管理角度出发,围绕着高校与社会之间的关系问题,特别是二者之间存在着的可能性和现实性的关系问题,阐述我国高校在社会建设和管理中的责任和使命,以及构建中国现代大学制度的思考,这对高校进一步正确认识自我,找准自己的社会历史方位,更好地前瞻性地规划未来,增强发展后劲和活力,勇敢地担当起社会责任,完成历史赋予的使命,具有积极作用。

[关键词]高等学校;现代大学制度;责任;使命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13)03-0174-04

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是我国执政党当前的一项重大而又紧迫的战略任务。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转型期,发展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矛盾和问题日益突出,直接涉及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这些矛盾和问题能否得到很好的解决,直接关系到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以及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总任务能否得到实现,特别是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前途和命运问题。

教育是我国社会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为此,党的十八大报告再一次明确提出“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方针。中国高校作为社会主义的大学,作为“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作为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的基地,在加强我国社会建设,促进社会管理创新,推动人类社会发展进步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而构建中国现代大学制度,充分发挥大学的积极作用,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是新时期赋予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新机遇和新挑战。

一、正确认识高校在社会建设和管理中的责任和使命

胡锦涛同志在清华大学成立100周年的讲话中,全面阐述了我国高等教育内涵或发展的要求,明确提出我国高等教育主要肩负着培养人才、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和文化传承创新的职责。在高等教育肩负的四大主要职责中,最基本也是最核心的问题,是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好高校与社会的关系问题,特别是二者之间存在着的可能性和现实性的关系问题。正确认识和处理好高校与社会的关系问题,特别是二者之间存在着的可能性和现实性的关系问题,这对高校正确认识自我,找准自己的社会历史方位,更好地前瞻性地规划未来,勇敢地担当社会责任,完成历史赋予使命具有重要作用。

(一)高校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高校是整个社会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与社会各个领域和时代发展息息相关;同时,又因受到聚居人群、社会职能、发展任务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天然地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发展形态,相对其他行业和领域而言,是一个独特并相对独立的“小社会”,可见,高校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二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快速发展,高校在我国社会建设和管理中占据的地位和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二)高校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客观要求

我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我国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保障公民依法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在我国,高等教育主要由国家举办,并授予学校法人代表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和管理。我国高等教育的公益性、普惠性和办学投资与管理体制,以及高校自身所特有的“思想张力”,决定了高校具有适应社会的现实性和适度超越现实社会的可能性,这为发挥高校在社会建设和管理中的作用提供了内在根据,也提出了相关要求。

在适应与超越之间履行社会责任。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高校要加快自身的发展,充分发挥应有社会作用,就必须要把握和处理好与社会之间存在着的可能性与现实性之间的辩证关系。高校与社会之间存在的现实性,是指高校必须以社会为自身存在的基础和进一步发展的内在根据,并要适应社会需要,为社会经济建设服务,这是由我国高等教育的公益性、普惠性和办学投资与管理体制决定的。为此,我国教育法明文规定:“教育活动必须符合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对我国来说,国家和社会的公共利益,从本质上来说,就是全体人民的利益,即客观上要求我国高等教育活动必须要对国家、社会和人民负责,要满足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和智力支持等方面的需要,以及尊重和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享有接受良好教育、实现教育公平的愿望,办人民满意的教育,这是我国高等教育在社会建设中应尽的责任。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不断提高,这种呼声和要求会越来越高。而高校与社会之间存在的可能性是指高校在保持与社会相适应的同时,又必须与社会保持适度的超越,并发挥引领社会发展进步的作用。这是由高校自身所特有的“思想张力”,即具有对现实社会批判地继承、知识的创造,思想文化的引领等建构理想社会力量所决定的。也就是说,高校对现实社会的适应与发展往往是有选择的,主要以着眼于未来的精神和超越功利的价值追求,去探索知识、去维护人类的理想价值观(如理性、自由、公平、正义、民主、仁爱等),并运用这些科学知识和理想价值观去影响、引导、教化和批判现实,并以此为使命发挥作用,从而促进社会德性和理性的共同进步,高校自身所特有的这一“思想张力”通常被喻为高校的本真。

在继承和创新中完成历史赋予使命。高等教育的发展不能离开社会,总是与社会需要联系在一起。而高校在社会建设和管理中的作用,就是在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现实性和适度超越现实社会的可能性的相互转化过程中实现并得到体现的,其动力主要源于高校自身特有的思想张力,根源于人有理想信念,人有发展追求。其中,一方面,高校以适应社会的现实性为前提和基础,满足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人才和智力方面的需要,以及尊重和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享有良好教育、实现教育公平的愿望,并在适应社会现实发展需要中谋求自身的发展;与此同时,高校以适度超越现实社会的可能性为发展趋势和方向,即通过对现实社会批判地继承和知识的创造、思想文化的引领等建构理想社会力量作用的发挥,来促进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也正因为高校在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过程中,具有批判地继承、创新、引领社会发展进步的属性和能力,并把其当作自己的责任和使命,发挥作用,才被喻为“人类理想的代表”、“社会进步的灯塔”、“社会良知的象征”、“人文精神的守护者”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调音师”,弘扬民族精神的传承地,中国社会的中坚与脊梁等等。也唯有如此,高校才成其为高校。高校能否实现适应社会的现实性与超越社会的可能性的转化,履行好自己在社会建设和管理中的责任和使命,关键在于高校能否清醒地认识并发挥及自身“思想张力”特性的作用,以及服务国家经济建设,满足人民“上好学”的社会责任,坚持在继承与创新中前行,不断地从浩瀚的人类文明积累中梳理、发掘、扬弃、传承人类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那些可以穿越时空成为人类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应具有的坚定信仰和精神支柱,以及当种种现实问题与人们的理想信念、发展追求相矛盾时,能否以科学的精神,探究解决问题的办法,发挥创造与革新作用,完成不断超越现实,奔向理想社会的使命。

二、努力发挥高校在社会建设和管理中的作用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进入“深水区”。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相对滞后,不少高校存在管理和运行不畅、效率低、资源配置不合理、组织凝聚力弱、责任体系缺失等诸多问题,并已成为影响我国高等教育质量提高和应有社会作用发挥的一大障碍。为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的科学发展,充分发挥高校在社会建设与管理中的积极作用,我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的重要任务。我国学界和政策部门正在深入研究,各高校也在实践中积极探索,以期消除障碍,确保高校应有地位,发挥自有优势,增强发展后劲和活力,切实履行好自己对国家、民族及地区社会发展所应当承担的责任,并使自身获得更好的发展。

(一)坚持依法治校,增强自治能力

坚持依法治校,增强自治能力,是高校切实履行应有社会管理责任的必然要求和具体体现。在现代国家,社会管理是指以政府为主导的,包括其他社会组织和公众在内的社会管理主体在法律、法规、政策的框架内,通过各种方式对社会领域的各个环节进行组织、协调、服务、监督和控制的过程,是一个由多元主体以多样化形式相互作用构成的统一体。从管理权限来看,我国社会管理主要包括党和政府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和政府以外其他社会组织和行为者的自我管理两个方面。其中,社会管理的核心主体是党和政府,即各级党委和政府在社会管理中要义不容辞地发挥主导作用,这是由党和政府作为社会公共利益的最高协调者这一职责身份决定的。一般来说,党和政府对社会的管理主要是通过政策法规来发挥指导监控作用,而政府之外的所有社会组织和行为者则是依照法律法规进行自治自律。对高校而言,当务之急就是要“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理顺和处理好高校与政府和社会,以及高校内部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之间的关系,创新管理机制,实现依法自主办学。

坚持依法自主办学,增强发展后劲和活力。坚持依法自主办学,增强发展后劲和活力是“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的精神实质和内在要求。即通过对我国高校宏观管理方式的改革和高校内部治理结构的完善,规范高校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引入协调、监督和激励机制,使教育资源得到合理配置,组织凝聚力和工作效率得到提高,责任体系得到完善和落实,使高等教育发展更符合教育教学发展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当前,高校在完善现代大学制度时,应重点把握好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在法律框架范围内进一步完善并切实落实好党委领导下校长负责制的领导体制,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努力完成党和国家赋予培养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任务,以确保我国现代大学制度的“中国特色”,切实履行好对国家的政治责任,为学校民主管理和科学决策提供可靠保障;二是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从完善高校内部治理结构、加强章程建设、扩大社会合作、推进专业评价等方面,探索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符合国情、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制度内容及其实现方式和表现形式,从而赋予中国大学制度旺盛的生命力和强烈的时代感,使高校办学更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为我国形成科学多元化的高等教育体系,增强高校发展后劲和办学活力打下良好基础。

完善校内利益协调机制,促进高校内部和谐发展。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转型期,高校经过前期急速扩张,各校在组织机构、人员队伍建设等方面发生了很大变化,高校内部同样存在着许多不和谐的因素和各群体之间的利益冲突问题。从外部看,高校发展面临极其复杂的社会环境和广泛多样的社会需求,市场要素和各种社会力量已渗透到教育领域,高校内部各利益主体的矛盾和各种权利之间的斗争日益突出。面对市场经济和社会广泛多样的社会需求,高校不得不加快管理体制改革步伐,实行了内部二级管理,扩大了内部办学自主权。在高校内部,受社会浮躁及趋利风气的影响,内部群体也出现分化趋势,以致价值取向不断呈现多元化和复杂性,由责任意识、道德意识、伦理意识和诚信意识淡化或异化所带来的影响更是不可小觑。如人才流失、教育质量下滑、学术失范、权利之争、突发事件和信任危机增加等问题,在不同程度上进一步加大了高校运行和管理风险,尤其是高校内部不同的群体有着不同的目标利益,当参与者企图实现非共同性的目标利益时,冲突不可避免发生。如果不及时对这种冲突进行协调,而任由发展,必然会破坏学校的和谐与稳定,并影响学校的健康和持续发展。为此,完善高校内部治理结构,处理好高校发展与校内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矛盾关系,建立健全高校科学有效的利益维护协调机制,特别是在决策的时候要认真听取各个利益群体的声音,尤其是校园弱势群体、边缘人群。例如,教辅人员、后勤职工、管理人员、编外人员,他们虽然不属于专业技术人员,但也是学校不可或缺的部分,学校有责任关心和帮助这些弱势群体和边缘人群,在他们进行合理的利益争取时,不能将其行为简单地定性为治安问题或政治问题,而应给其发声渠道,并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学校的政策基点,依法维护其正当权益。此外,还应认真落实好离退休人员政策、学生资助政策和促进大学生就业政策,为促进我国的教育公平,构建和谐社会奠定良好基础。

(二)发挥自有优势,促进社会发展

发挥自有优势,促进社会发展是新时期国家赋予高校的使命和社会寄予的厚望。高校的社会功能是伴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对高校需求的变化和高校对这些需求不断满足的过程中逐渐建立和完善起来的,并对社会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早期高校的职能是比较单一的,唯有教学培养人才的职能。从现代大学诞生之日至19世纪初,高校办学一直以专业性见长,普遍设置了神学、医学、文学和法律等学科,主要为国家、教会和有关专业培养急需人才。19世纪初,德意志急于在工业发展上赶超英国和法国,将高校作为技术革新的力量加以扶持,高校科研职能的这一拓展,不仅促进了德国科学技术和国家经济的发展,而且使德国成为了19世纪世界科学和高等教育中心。20世纪初,美国向德国学习,强化了高校的科研职能,逐步建立了一批研究型高校,并根据国家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又赋予了高校服务社会的职能,把高校从似乎是与世隔绝的象牙塔中带进了国家工农业生产的第一线,让高校教学、科研和生产实践对接,服务社会。高校培养人才、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三大职能作用的发挥,对推动美国经济发展起了重要作用。2011年,胡锦涛同志在清华大学成立100周年的讲话中,向中国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即在强化原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三大职能的基础上,又赋予了中国高等学校“文化传承创新”这一新的使命,要为新时期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总任务作出新贡献。1 播种文明火种,弘扬人文精神。高校发展的历史表明,高校每一次社会功能的拓展,都会给社会带来广泛而又深刻的影响,并促进社会经济大踏步地向前发展。当前,处于社会经济发展转型期的中国,要实现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总任务,高校责无旁贷。高校作为各种思想文化碰撞和交流的前沿,作为思想、文化、科技资源的聚集地,在推进思想文化建设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在培养和造就优秀领军人物和一线优秀管理及技术人才,传播知识,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推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中肩负着重要的使命。一方面,高校通过相关专业与课程设置,让大学生接受比较系统的文化知识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大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另一方面,高校凭借着学术研究力量,创新知识和技术,发掘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从中提炼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内容,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当代文明相协调。把先进的文化与价值理念通过各类教育形式传授给大学生,并由大学生直接或间接地辐射到全社会,这对提高整个社会的文化素养和道德水平,推动我国文化事业发展,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作用。

做中国社会的脊梁,当社会进步的灯塔。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化向大众化迈进,高校已从社会的边缘步入了社会的中心,高校在促进我国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高校自身具有对现实社会批判地继承,追求真理和引领思想文化等建构理想社会力量的这一特有“思想张力”,赋予了高校具有保持对先进文化的坚守和对理想人格追求的品格,对推动社会发展发挥重要作用。特别是当社会出现道德沉沦的时候,高校应坚守道德良知的底线,做到不与社会上的污浊同流,而是努力担负起对现实社会批判地继承和引领的责任。高校有一批政治立场坚定、理论功底深厚、熟悉宣传规律的专家学者,他们在学习、践行、传播先进思想文化方面,特别是现阶段在宣传党的十八大精神方面具有较强的优势,他们有义务担负起传播优秀思想文化,创新科学技术,引领社会进步的历史责任和使命。国家应鼓励高校的专家学者、教学骨干力量除了在校履行好先进思想文化进课堂、特别是“十八大精神进课堂”职责外,应走出去,做文明使者,带领学生积极投身到地方文明建设活动中,通过参与各种论坛、学术交流、媒体宣传、文艺创作、项目建设等团体或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把社会主义先进思想文化,党的十八大精神根植到社会民众中,并在参与和推动社会建设中,与广大民众一起亲历祖国的可喜变化,一起感受中国美好的未来。

总之,高校要完成自己在社会建设和管理中的责任与使命,一要有认识,二要靠行动,而其中最根本的是要靠制度来确保。推进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重大现实意义,就在于规范高校组织的内外部关系,建立高校自主发展和自我约束机制,确保高校应有地位,更好地履行人才培养及知识创造、服务社会、文化传承创新的职责,并指导高校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2012-11-08

[2]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EB/OL],人民网-《人民日报》,2011-04-25

[3]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D]

[4]仪垂杰,在适应与超越之间:谈大学的责任功能和使命[M],中国教育报,2007

[5]钟秉林,赵应生,洪煜,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目标、特征、内容及推进策略[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

[责任编辑:周志华]

第二篇:社会责任论

社会责任论

一、社会责任论的产生

20世纪,由于阶级与历史的局限性,自由主义理论的问题渐渐凸显,其所提倡的‚观点的自由市场‛,而现实却是报业所有权的集中和‚一城一报‛的局面。社会责任论者西奥多〃格拉泽曾说:‚20家公司控制着6100万份日报的一半多的日发行量;20家公司掌握着这个国家11000种杂志的多半收入;三家公司操纵着大部分电视收入和电视观众;还有10家大广播电台,11家图书公司和4家电影公司。‛(1)自由主义理论陷入无法扭转的矛盾中。

3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带来了以‚凯恩斯主义‛为代表的政府干预理论的提出。在新闻学界的即为社会责任理论。1944年初,美国芝加哥大学校长罗伯特〃哈钦斯组成‚新闻自由委员会‛,邀请了12位著名学者担任委员,这就是后来被人们誉为‚20世纪最著名学术团体‛的‚哈钦斯委员会‛。委员会用两年多的时间,对美国新闻自由现状进行了艰辛的调查,前后听取了58家报纸、杂志、广播电台、电影界人士的证词,收集了225人的意见,提出了176份文件和分析资料,召开过17次委员会全体会议后,终于在1947年3月2日,发表了第一期报告《自由而负责的新闻界》。传播学者克里斯蒂安曾指出:‚我们称为新闻业‘社会责任’的理论,就诞生于这些有说服力的综合性研究中。‛(2)报告清楚道明了新闻自由陷入危机的主要原因,乃是缺乏责任的约束。‚新闻自由的危险,部分源自新闻业经济结构的变化,部分源自现代社会的工业制度,在某种程度上,更是由于操纵新闻的人不能洞见一个现代化国家对新闻业的需求以及他们不能判断责任和不能承担需要新闻业肩负的责任所造成的。‛(3)这一报告,确立了大众传播社会责任思想的问世,也宣告了一个相较于传统自由主义传播理论更成熟的新闻自由观的诞生。它最先明确了大众传播责任的原则,从根本上奠定了社会责任学说的理论基础。1957年,随着《大众传播的责任》问世,社会责任传播理论逐渐为世人所知,从此新闻界开始了以自由与责任为主题的社会责任传播理论研究和思想传播。

二、社会责任论与自由主义理论的关系

社会责任论是在自由主义传播理论的基础上产生,而又超越自由主义传播理论的范围。其与自由主义理论有诸多相异之处: 1、自由主义传播理论把政府看作集权统治的继续;社会责任论则视政府为民主政治的产物。2、自由主义传播理论认为‚管得最少的政府才是最好的政府‛;社会责任论则希望政府应主动地去促进自由,必要时,政府应与大众、媒体三者协同一致,共同发挥传播的功能。3、自由主义传播理论所揭示的自由是消极的,我们通常称之为‚不受外界限制的自由‛;而社会责任论的自由则是积极的,它要求拥有能够达到人们所希望的目标的必需条件。4、自由主义传播理论认为新闻自由纯粹是个人的权利,强调‚开明的自我利益‛,因此为了满足一己的理性与天赋,要除却一切加诸个人的限制;社会责任论则强调‚为最大多数人谋最大之福利‛,权利与义务(责任)已由个人转移到社会,由理性移转到良心与宗教伦理。它的目标在于促使社会更易于发挥各种功能,使人类获得最大的快乐。

三、社会责任论内容

自由委员会在其总结报告《一个自由而负责的报刊》中要求报刊对全社会负责,对报刊提出五项要求:

1、‚对每日的事件给予真实的、全面的和理智的报道,并将它们置于能显示其意义的特定的前后联系之中‛,这个要求即为:新闻必须真实全面;报道必须理智;新闻要做出合乎真实的解释。

2、报刊要作为‚交换评论和批评的论坛‛。

3、报刊要反映‚社会各组成群体的一幅典型画面。‛

4、报刊负责提出和阐明社会的目标和价值。

5、报刊使人们‚方便的得到当天的新闻‛。

之后,社会责任论还对报刊自身、公众、政府发出了呼吁。

首先,它提出报刊提供了公众需要的信息和讨论的种类、数量和质量,应该呈现出专业精神。特别的,报业应该具有信息和讨论的一半传递着所有的责任感,应该作出高质量的不会得到即刻经济回报的高质量的内容,应该加入积极的相互的批评,应该试着提高专业才能。广播工业应该控制节目远离广告。其次,它也指出公众也对报业负有某些责任。首先是公众要知道大众媒介的巨大作用,并且集中在少数人手中;知道报业还差多远能够满足社会需要。一旦公众知道这些事情,其行为就能在三种途径上改进媒介。首先,非赢利机构应该帮助报业执行它需要的任务。例如,学校应该操作广播电台或者制作电影,为了那些商业媒介认为他们不适宜服务的受众。第二,教育机构应该为先进的研究、大众传播领域批评性的出版物提供中心;现在的新闻学院应该给学生提供广播教育。第三,应该建立一个独立的机构来评价新闻业务并且每年都给予报道。最后,它还要求政府应制定反垄断法来制止新闻媒介的过度集中,保持大众传媒业的竞争;同时鼓励传播行业的新投资者,以此试图维持思想和意见的自由市场;要求政府采取措施。保证公众及时全面了解政府的政策及政策指定的目的;必要时政府可以创办自己的媒介以保证上情下达,政令畅通;切实保障言论自由。

四、社会责任论的意义

社会责任理论对新闻从业人员而言,具有重要的价值。首先,它能够让新闻工作者产生一种积极的情感,即自己是在为社会作贡献,是在为大众利益工作。从而不会以金钱利益为准则,不会用闲言、色情及暴力等来迎合某些受众的低级趣味;其次,新闻工作者以社会责任理论作指导,可以避免盲目性,就如夜间的航船有灯塔为其导航一样;再次,它能够消除政府对新闻界进行干涉的威胁,而使媒体在某种程度上能够自律。

五、社会责任论的体现 五月十九日,中国举行为期三天的四川汶川大地震哀悼日,各地媒体以黑字大篇幅报道全国哀悼日情况。汶川大地震后,新加坡《联合早报》6月10日发表郑永年撰写的评论文章说:

自四川汶川地震发生以来,中国的媒体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自由度。随着媒体自由度的增加,中国在世界上呈现出空前的开放性和透明度。这次出色的抗震救灾的报道正改变着人们的刻板看法。

中国媒体及时、客观、开放、透明的报道,在第一时间传达了灾区的信息,不仅保持了社会安定,消除了各种谣言、惊慌的报道,也大大增强了政府的公信力。也同样重要的是,中国媒体这一次真正掌握了在世界公众面前的话语权,它不仅为中国政府和媒体赢得了国际信誉,也让一些有偏见的国外组织、媒体和政要改变了对中国的看法,难以妖魔化中国。无疑,中国媒体这样出色的表现是社会、媒体和政府三者之间良性互动的结果。(4)

注释:

(1)(美)丹尼〃埃利奥特编《负责的新闻业》第87页 台湾贤明出版社1986年

(2)罗伯特〃苏穆尔编辑《新闻业的诸种责任》 第41页Notre Dame大学出版社1984(3)美国新闻自由委员会编 《自由与负责的新闻业》 第1页 美国芝加哥大学出版社1947年

(4)中新网6月10日(5)《社会责任论的传播哲学阐释》胡兴荣(6)《试论西方传媒》黄建新 杨振宇

第三篇:社会责任论

社会责任论

在20世纪,纯粹的自由至上主义逐渐发生转变,代之而起的是“传媒的社会责任理论”,他由美国“新闻自由委员会”在40年年代提出,在50年代被西方大多数国家普遍接受,并逐步取代自由至上主义成为西方大多数国家的主导性理论。它是对自由主义的修正、发展,这理论有一个大前提:自由与责任相伴而生。位于政府之下,拥有特权地位的传媒。

社会责任理论大体上同意对传媒6大功能的解释,但他不同意某些解释和传媒履行这些智职能的方式,所以它更像是一种发展,变化,他更强调传媒的“责任”二字,它希望传播的是“好的”内容。但这种理论的提出并不是为了否定自由、民主、个人,而是为了巩固它。主张有限制的新闻自由,运用适当的法律来制定标准。归根结底他也是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在一方面缓和了媒介、政府、大众之间的矛盾。

时代不同,面临的问题也不同,与此同时我们的思想观念,现实情况也有很大的不同,以及西方国家与我们国家的社会制度不同,从而对责任的归属与理解也不同。因此,我们在读经典理论的时候要保持警惕,不能让自己的思想被带跑偏。我们要从中学习经验,吸取优点,丰富自身。

从抗战时期各方力量都在用报纸宣传着自己的思想,事实也证明这确实是必不可少的。因此中国媒体一向被视作执政党与政府的舆论宣传工具,起着政治宣传、群众动员的作用。因此中国媒体的社会责任与政治责任有很多时候存在着一致性,中国媒介社会责任的对象往往也是其政治对象。政治责任体现的是听从党和政府的工作指导,不折不扣的宣传各项路线、方针、政策;而社会责任则要求传媒一切服务群众、为了群众。

因此,当我们的言论越来越自由的时候,我们更应该去把握我们说出口的每一句话,发出去的每一篇报道。新闻传播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每个环节都应该要做到“真实、准确”,但在社会中,往往不是想象中的那么好,各种权力、利益的混杂,以及大众各种各样的想法,这些因素都往往都会影响着媒介的方向以及他的正确性、真实性。但如果他失去了两者,那么它的存在便和我们背道而驰。因此,无论是政府、社会、受众都间接或直接的承担着责任。作为大一的我们现在还处于学习阶段,我们学习新闻的理论,学习他的历史,可以说我们很懵懂对这个该行业的认知很浅,尽管我们不会在很大的平台上的发表观点,但无论是任何平台,我们都要为自己说出口的每一句话,写的每一个字负责。

第四篇:论社区管理在建设

论社区管理在建设

服务型政府发挥的作用

公共事业管理09-

1陈岭 54090903010

5社区管理在服务型政府建设发挥的作用

建设服务型政府和推动城市社区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方面。探讨双方互动的基础、创新互动理念、途径和内容、加强双方的合作等是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任务之一。

眼下我国的城市社区建设过程是政府主动推进的制度变迁过程。社区建设需要政府的引导和推动,更依赖于居民的能动参与。社区建设的主体是居民,坚持以社区居民为本、服务社区居民的原则,就必须从社区居民最关心的事情入手,以达到满足居民需求,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的目的。

在讨论居民参与问题时,有两个方面需要把握:一是为何参与。二是怎样参与。关于为何参与。从个人角度看,居民参与是不断满足自身需求、提高个人参与能力的过程。从社区组织的角度看,居民参与则是加强社区认同的过程。居民通过邻里互动,参与社区活动,来增强对于社区的认同意识和归属感,从而为和谐社区建设奠定基础。从政府管理的角度看,居民参与是达到善治的有效途径。居民参与的过程就是表达、沟通、理解和实践的过程。居民在表达个人利益诉求的同时推动着公共利益向着合法性、合理性的方向发展,从而使政府与居民在合作中建立稳定、和谐的关系。

关于怎样参与。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改革的推进,城市社区居民参与的空间将逐步拓展,参与的内容将逐步丰富。服务型政府应采用积极的方式,整合资源,调动居民参与社区建设的激情,激活人们的相互需要,通过开展个人与组织利益相关联的活动,特别是与内部效益性相关的活动,增强支持性社会联系,在社区发展的进程中,加强成员间、群体间、代际间的社会团结。这是一个互动、合作、协调的复杂过程,我们既要打破传统治理的“路径依赖”,也要积极探索新的渠道,探索和谐社区建设的新模式。

居民参与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参与意见。二是参与实践。每一类的行动计划都有它的特质和内在的规律,通过参与的行动表达自己的意愿以及目标选择,这就要求政府把服务对象看作合作伙伴来设计,以不断提升合作的品质。为了更好地推进社区建设,政府在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过程中,可以采取直接参与和间接参与的方式。直接参与。

1、政府要为社区的发展制定法规、政策,协调社区内的各种利益关系,为社区居民的参与活动提供制度规范。例如制定《社区工作条例》,明确各参与主体的权利、责任和义务,参与的原则、方式与相互关系,各种规范的制定都应纳入政府服务的范围之中。

2、政府要直接参与基层体制改革,实现居委会职能回归。居委会去行政化和职能回归有利于进一步明确服务的方向和任务。

3、直接参与困难群体保护。对生活困难的居民,政府应给予直接帮助,以保证他们的基本生活水平。

4、政府应投资社区休闲场所和基地建设。为满足居民需求,政府应整合社区资源,加大社区投入,重点加强休闲场所和学习基地建设,这类公共产品将成为居民参与政治生活和社会活动的载体和依托,生活空间的扩大有利于信息的传播和互动形式的多样化。

5、“共建共享”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共建共享”的核心是在社区层面上实现资源的整合与合理配置,在政府的推动下,各参与主体通过发挥自身的优势,共同建设美好家园。共建的主体形式表现为:军民共建、警民共建、政府部门与社区共建、院校与社区共建、企业与社区共建等。共建的内容包括:绿化休闲类的共建项目、文化设施类的共建项目、公共资源开放类的共建项目、帮困就业类的共建项目、军民互动类的共建项目等。通过共建实现优势互补,达到和谐与秩序的良

有些社区服务政府可以采用间接参与的方式来达到目的。政府要转变观念,充分利用民间组织或非营利组织的优势,采用间接的手段,引导、支持和帮助社区的组织和群体,以达到服务的目的。

1、通过支持、资助社区服务机构达到扶持社区企业发展的目的。政府要鼓励和资助社区企业服务机构的建立和发展,通过注资服务机构的形式,促进小企业的发展,包括创业、融资、培训、咨询等。

2、政府可以通过向非营利组织购买服务的方式开展社区服务。在社区医疗、社区养老等方面,可以由政府出资委托或承包给专业公司以达到服务居民的目的。政府与社区在互动过程中采取何种形式,要遵循低成本、低风险和高效率原则,尽可能采用间接参与方式,通过完善管理和监督,把社会事务办好,让群众满意。政府要大力提倡自愿服务精神,通过制度设计让它成为人们自觉的行动。志愿服务泛指利用自己的时间、技能、资源为邻居、社区、社会提供非盈利、非职业化援助的行为。政府应加大支持的力度,进行制度设计,向公民宣传并倡导这种精神,使自愿服务逐渐成为人们的行为方式。以“行动计划”来推动政府与居民之间的互动,提升合作的品质。通过一系列“行动计划”来拓宽服务渠道,深化服务内容。如“邻里互助计划”、“社区生活服务计划”、“社区文化建设计划”等。服务型政府与社区建设的互动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居民参与是互动双方实现合作的重要依托,努力提高参与的质量,不断创新互动的途径和内容,是实现二者良性互动的重要保证。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强调:增强政府服务职能,首要的是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政府职能从“全能型”转向“服务型”。

从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角度看,县级政府的职责范围包括三个层面。一是为本县域的建设提供基本的公共管理服务,包括为国家机器正常运转所提供的管理服务,以确保县域社会经济运行的协调有序。二是落实中央提出的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范围的目标,促进县域范围内的公共事业的发展。一方面,为辖区内农民提供教育、卫生、环保等公共产品和服务;另一方面,完善农村优抚、救济、救灾等社会保障体系,在有条件的地方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和养老、失业保障制度,创建和谐有序的社会氛围。三是把握辖区的社会经济走向,特别是区域的比较优势及其变化,并通过制订相应的建设规划和提供政策指导,政府决策建设突出规范化,增强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为区域比较优势的发挥做出应有的贡献。

政府在政治思想上与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并使国家机器正常运行外,就是要优化资源整合,降低成本,追求对社会利益的最大化,在经济社会发展及政府机关的整合中,在经济领域实施的优化资源整合,采取集约化经营的思路,将逐步成为政府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在资源有限,经济总量不足的政府,从资源整合和区块调整着手,推进政府机构改革和转变职能的措施和效能。

建立在各级党委、政府领导统一领导协调下,民政等有关部门积极参与配合,社会力量普遍支持、居民广泛参与的社区主导发展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为此,要积极探索有效的实现途径:

一是各级政府要加强对社区主导型发展组织领导。社区主导型发展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推动建立党委政府领导、民政部门指导、有关部门协同、组织牵头、社会力量支持、群众广泛参与的社区建设运行机制。要调整和充实公开民主管理协调小组,建立社区建设联席会议制度,协调解决社区建设中的相关问题。各政府要建立相应的组织协调机构。各居委会要在党组织的领导下,积极参与社区建设的具体组织实施工作。各级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要把社区主导发展纳入城市建设,一同部署、一体推进。有关单位要各司其职,相互配合。政府要指导各级组织制定好社区主导发展规划,解决办公活动场所等基础设施的建设问题。

二是政府要为社区主导型发展那提供动力支撑,主要体现在资金、人才、技术的支持上。各级政府要将推进社区建设列入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财政部门要对的公共服务和公益事业设立专项经费并逐年加大投入。要安排一定比例的社区建设经费,培育发展社区志愿者组织、民间组织和兴办社区公益性事业。文明生态工程、组织活动场所建设和其他经费要与社区建设对接,形成部门齐抓共建的合力。要整合社会资源,挖掘社区潜力,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兴

三是探索有效的社区组织管理体制。社区的基本组织是社区党组织和居委会。社区党组织设立要突破一党组织的观念,可以联合设立,还要将党组织辐射到本区域内的企业、各种政治组织和经济组织中。社区党组织对社区内的各种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主要通过党员来发挥。居委会作为社区群众性自治组织,通过组织辖区内居民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实现社区事务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要加强“两委”联席会议制度建设,健全社区党组织领导下的充满活力的居民自治机制。要积极探索建立居民对集体事务民主管理新机制,要探索建立新居民参与社区民主管理机制,保证他们的民主权利。

四是理顺政府与社区组织管理体制。政府部门要转变职能,建设服务型、法制型政府。要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做好对居民和各类经济主体的示范引导、提供政策服务以及营造发展环境,努力提高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要按照依法行政的原则,宣传、落实好党和国家的政策、法律。规范自身行为,保障居民的合法权益,维护稳定。要拓宽社区居民参与的渠道,凡是政府决策中涉及到居民切身利益的事务,必须通过听证会制度,广泛听取居民的意见;凡是政府开展的涉及居民切实利益的工作,要通过报纸、电视、电台、电话、网络等多种有效渠道全面公开,并及时反馈;探索建立居民民主参与政府决策、监督政府工作的新机制。

五是加强社区队伍建设。社区工作者是社区发展中各项工作开展的执行者,是社区工作的主体,因此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群众基础。随着社区主导发展的深入,要逐步发展壮大社区工作者队伍;要结合财政转移,建立健全社区工作人员的任用、考核、监督、待遇、奖励机制,形成科学的管理体制;逐步将党组织成员、居委会成员等转化为社区工作者;要结合政府机构改革,吸收机关干部到社区担任社区工作者;要开辟社区工作者任用新渠道,积极鼓励社区志愿者、大中专毕业生到社区义务担任一定时期的社区工作者。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基本结论:社区建设适应了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过程中社会结构变化的需要,它带来了一系列深刻变化,社区建设的加强有助于社会自我管理和服务功能的提升,有助于政府由传统的管制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型。同时,制度创新非一日之功,虽然趋势已经确立,但这种创新还需要不断发展,制度的完善和成熟还需要一段不短的时间。

第五篇: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社会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

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社会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

满分: 100.0分 得分:67.5分

一.判断(每题10.0分)得分:30.0

1.计划经济时代强调效率,社会成员工作充满了积极性。正确

A.正确 B.错误

2.文化建设是社会建设的内在要求。正确

A.正确 B.错误

3.十八大以后的工作重点:将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作为根本目的,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正确

A.正确 B.错误

4.经济建设是社会建设的支撑。错误 正确答案:B

A.正确 B.错误

二.单选(每题10.0分)得分:30.0

1.新形势下,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根本方法是()。正确

A.妥善协调 C.统筹兼顾 B.动态协调 D.动态平衡

2.协调()关系,必须要坚持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集权与分权相平衡,行政区划与经济区域相协调的原则。正确

A.个人与集体 C.城市与农村

B.中央和地方 D.局部与整体 3.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将经济发展格局由四位一体变为五位一体,其中增加了()。正确

A.生态文明 C.政治建设 B.经济建设 D.文化建设

三.多选(每题10.0分)得分:7.5

1.学习十八大会议精神需要重点把握()等方面的内容。错误 正确答案:ABC

A.理论观点 C.工作部署 B.战略思想 D.意识形态

2.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关于均等化的问题具体包括()。错误 正确答案:ABC

A.近十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显著提高

C.加快改革财税体制,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B.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过程中,总体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D.今后十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成为工作重点

3.在社会建设过程中,要处理好阶层关系和阶层矛盾,其中最需要处理好的关系包括()。错误 正确答案:ABCD

A.贫者和富者的关系 C.雇工和雇主的关系

B.农民和市民的关系 D.民和官的关系

下载论高校在社会建设和管理中的责任和使命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论高校在社会建设和管理中的责任和使命.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

    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 向春玲2013年第3期 ——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与改善民生并列为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提出两个......

    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

    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着力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

    在社会管理创新中加强民主法治建设

    在社会管理创新中加强民主法治建设 1997年9月中共十五大提出了我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

    在执行中感受使命 在奉献中感悟责任[定稿]

    在执行中感受使命 在奉献中感悟责任 ——记河南省洛阳市涧西区人民法院执行法官郑伟 作者:刘雯 发布时间:2008-04-01 09:36:12 郑伟同志已在法院工作了20个年头,在执行第一线......

    6社会责任:使命Microsoft Word 文档范文

    社会责任:上市公司的战略使命 崔锦荣 大连大学经济管理学院116622 【摘要】自上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全球一体化,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作为世界潮流不断向 前推进。目前三鹿奶粉事件......

    《管理使命、责任、实务》读后感

    《管理使命、责任、实务》读后感 《管理使命、责任、实务》是管理学大师德鲁克的经典著作,本书围绕经营绩效、卓有成效的工作和有所成就的员工、社会影响和社会责任、管理者......

    《管理使命、责任、实务》读后感

    《管理使命、责任、实务》读后感最近一直和同事们学习德鲁克先生的著作,受益的同时更多的是看到了他背后的功力,此书充分的表达了作者的智慧、知识、艺术、和经验,有很强的理论......

    论大众传媒的社会责任(定稿)

    论大众传媒的社会责任 在当代中国社会, 人人都知道“让媒体曝光”这句话总是带有一种威慑力。但是, 在一次次的事件报道中, 一些媒体受经济利益的驱使, 置所担当的社会责任于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