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一站四化”社区公共服务体系解读

时间:2019-05-14 05:10:5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襄阳“一站四化”社区公共服务体系解读》,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襄阳“一站四化”社区公共服务体系解读》。

第一篇:襄阳“一站四化”社区公共服务体系解读

襄阳“一站四化”社区公共服务体系解读

全市社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总体思路,就是推进“一站四化”建设,即建立社区公共服务站,推进社区服务管理网格化、信息化、多元化、专业化。“一站四化”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共同构成社区公共服务体系。公共服务站是平台、是阵地、是依托,网格化、信息化、多元化、专业化是延伸、是深化、是支撑;没有公共服务站这个平台,“四化”的延伸就失去了依托、失去了方向;没有“四化”的延伸和深化,公共服务站这个平台就失去了支撑、失去了基础。在“一站四化”建设中,公共服务站建设是关键,必须先行;网格化建设是公共服务站建设的延伸和幅射,是实现社区精细管理和服务的基础;信息化建设是公共服务站建设的配套和联动措施,是提高社区公共服务水平的重要手段和信息支撑;多元化建设是调动各种管理主体参与社区管理服务的重要措施,是社区公共服务站必须依靠的重要力量;专业化建设是对社区管理和服务事务进行分类管理、分类服务的工作,是社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和重要组成部分。

一、推进社区公共服务站建设

(一)社区公共服务站设置。全面整合政府和社区公共服务力量和资源,设立社区公共服务站,作为社区公共服务机构和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延伸至社区的综合性服务平台,全面履行社区公共服务与管理职能。除政策、法律、法规明确规定需要在社区独立设臵的工作平台外,其他设臵在社区的承担公共服务职能的各类工作站、服务站等,全部整合到社区公共服务站。社区公共服务站在社区党组织和居委会的统一领导和管理下开展工作,接受城市街道办事处和政府职能部门的工作指导和监督。社区公共服务站设站长一名,由社区党组织书记(或居委会主任)兼任。社区公共服务站设便民服务大厅,实行“一站式”服务,一般设臵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计划生育与社区卫生、社会保障与社会救助、劳动就业与医疗保障、城市管理与环境保护、社区党务与综合事务6个便民服务窗口,配备必要的窗口服务人员。

(二)社区公共服务站职责任务。社区公共服务站的主要职责任务是:协助政府职能部门办理本社区内各类公共服务事项;协助居委会办理本社区居民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动员社会力量开展便民利民服务,方便居民生活;支持、引导和监督社会组织、业主委员会、物业服务企业参与社区服务和管理,有效发挥作用;积极配合居委会依法开展社区居民自治活动等。具体管理和服务事项包括:社会治安、人民调解、社区矫正、城市管理、公共卫生、计划生育、优抚救济、社区教育、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社会救助、住房保障、文化体育、消费维权、党群服务以及老年人、残疾人、未成年人、流动人口权益保障等工作,并对供水、供电、供气、环境卫生、园林绿化等市政服务工作进行监督。

(三)社区公共服务站工作制度及流程。工作制度主要包括:

1、办事指南制度。凡纳入社区公共服务站的服务事项,应在醒目位臵予以公示,向居民说明办理事项所需的相关材料和具体步骤,引导群众及时办理相关事项。

2、首问负责制度。社区公共服务站工作人员接待群众来信来访和办理有关事项时,第一接待人为首问责任人。首问责任人要耐心询问情况,做好记录并负责解答咨询;对办理相关事项的,工作人员应分类后及时移交承办人办理;对不属于社区公共服务站办理的事项,应说明情况,做好解释工作;遇到重大情况和问题,及时报告社区公共服务站站长处理。

3、分工协作制度。社区公共服务站窗口服务人员实行因事设岗、按岗定员、一岗多责、一专多能,按照服务项目和服务流程,既分工负责,又协作配合,共同做好社区公共服务工作。

4、错时工作制度。社区公共服务站根据居民服务需求,合理调整工作时间,在中午和晚上7时以前安排工作人员值班,并将工作时间予以公示,方便居民办事。

5、服务代办制度。社区公共服务站对于居民要求的服务事项,需要到政府有关部门办理的,在受理事项后实行代办制,并将代办事项及办结时限等予以公示。

6、工作例会制度。社区公共服务站工作例会一般每月召开一次,由站长主持,总结和部署社区公共服务工作,研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7、民主决策制度。凡涉及社区管理和居民利益的重大事项,应主动接受政府职能部门的工作指导,充分听取居民意见,采取听证、议事、评议等方式,完善决策程序。工作流程主要包括:

1、社区公共服务流程:受理待办事项——登记分类——直接办理或代办、转办——跟踪督办——反馈办理结果——接受群众评议——归档。

2、矛盾纠纷调处流程:受理矛盾纠纷——直接办理或转交职能部门办理——跟踪督办——反馈办理结果——接受群众评议——归档。

(四)建立社区公共服务项目准入制度。凡属于城乡基层政府及其职能部门职责范围内的事项,不得转嫁给社区;凡依法应由社区协助的事项,基层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应当为社区提供必要的经费和工作条件;凡委托给社区办理的有关服务事项,按照“权随责走、费随事转”的原则,实行政府购买服务。对目前社区应承担的公共服务事项,由市社会管理委员会办公室牵头进行清理。

二、推进社区服务管理网格化

(一)科学划分社区网格。社区网格化管理是社区公共服务站工作的延伸和深化。按照就近方便、便于管理、便于服务的原则,充分考虑辖区居民分布特点、人口数量、居民生产生活方式等,以小区、楼栋、街巷为基础,按每个网格管辖400户左右居民的办法,将每个社区划分成若干个网格单元,形成层级分明、规模合理、全面覆盖的社区网格管理服务格局。在科学划分网格的基础上,根据网格的地理位臵、楼栋分布、人员居住等基础信息,绘制网格图谱,建立网格信息数据库,统一制作公示牌、民情联系服务卡,内容涵盖网格管理员姓名、照片、联系电话、工作内容及职责等信息,方便居民沟通联系。

(二)招聘社区网格管理员。按照一格一员的要求,统一招聘社区网格管理员,襄阳市区由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负责招聘,各县(市)和襄州区由本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负责招聘。原有的社区劳动保障协理员、低保专管员、计生协理员、流动人口协管员和城市管理协管员,按照统一招聘程序,符合条件的转岗为社区公共服务人员(网格管理员)。每个网格管理员负责一个网格的综合管理服务工作,实行定人、定格、定责,落实承包责任制。社区网格管理员配备“社区通”专用手机,及时采集和上传社区管理服务信息。同时,在每个网格内招募6至8名网格信息员,协助网格管理员开展社区管理服务工作,及时提供有关信息。社区公共服务站窗口服务人员和社区网格管理员统称为社区公共服务人员。社区公共服务人员招聘工作,由市社会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研究制定具体办法并组织实施,各区政府积极配合。社区公共服务人员生活待遇,按照与社区专职工作人员生活补贴标准基本一致的原则落实。社区公共服务站工作经费,要由当地政府纳入财政预算予以保障。社区公共服务人员生活待遇和社区公共服务站工作经费,襄阳市区由市、区两级财政各一半,各县(市)和襄州区由本级财政负担。

(三)明确社区网格管理职责任务。

1、社区公共服务站负责本社区的网格化管理服务工作,及时收集汇总社区管理服务信息和矛盾纠纷等信息,及时分类处理和流转,对办理过程和结果进行管理和评价;做好网格管理员的选配、使用、日常管理及考核等工作。

2、社区网格管理员综合履行本网格内信息采录、社会治安、劳动保障、民政服务、计划生育、城市管理、综合事务等职责;定期收集本网格的社情民意和矛盾纠纷等信息,及时汇总到社区公共服务站,录入社区公共服务信息系统,做好处理和化解工作。网格管理员要对本网格内的人、房、物、地、事、组织等全面掌握,做到底数清、情况明、信息准;要每月与社区重点人员见面谈话一次,每月与网格信息员座谈一次,建立民情台帐,记录服务对象的基本情况、联系服务时间、反映内容、意见建议、办理反馈结果等内容,并定期整理归档。

3、社区网格信息员负责收集社情民意、化解社会矛盾,开展社区服务、法制教育、治安巡防等工作,定期向网格管理员提供社区管理服务和矛盾纠纷等信息。社区网格信息员每人联系50-100户居民,对居民需要代办服务的事项,应一次性告知,及时反馈至网格管理员,限时帮助办结。

三、推进社区服务管理信息化

(一)明确社区信息化建设思路。坚持以信息化引领和支撑社区管理服务工作,依托市电子政务信息网络,建立集数据交换、数据应用、信息管理于一体,以社区为基础、资源整合、信息共享,市、区、街道、社区四级联网运行的全市社会管理综合信息平台,全面提升社区管理服务水平。

(二)加快推进社区管理服务数据库建设。主要建立3个数据库:一是依托社区公共服务站、社区网格管理员和社区网格信息员,全面采集社区实有人口实有房屋等公共服务信息,并整合政府有关部门信息资源,建立动态更新的全市人口基础数据库,实现数据交换和信息共享,有效应用于社区管理服务工作。二是建立城市空间地理数据库,准确标明城市社区地理划分、房屋结构、公共设施方位以及城市道路、地下管网状况等,为加强社区公共服务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同时有效应用于城市消防管理等领域。三是建立法人单位数据库,准确掌握法人单位数量、分布、从业人员等信息,为加强法人单位管理服务提供依据。2011年10月底前建成全市人口基础数据库、空间地理数据库,2011年底建成法人单位数据库,初步形成全市社会管理综合信息平台基本框架。

(三)加快推进社区管理服务信息应用系统建设。主要建立4个应用系统:一是建立社区综合管理信息系统,主要包括社会矛盾联动化解信息系统、城市管理信息系统、物业管理信息系统、流动人口管理信息系统等。二是建立社区公共服务信息系统,主要包括城市低保人员管理信息系统、人口计生管理信息系统、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信息系统、户籍管理信息系统等;三是建立社区公共服务在线网站,形成社区公共服务站与社区居民信息互动平台,让社区居民足不出户就可以在线反映诉求、提出意见建议;四是建立社区管理绩效考核信息系统,实行市、区、街道、社区逐级网上量化考核,提高工作效率。同时,建立“社区通”手机和社区自助服务机2个应用子系统,为社区网格管理员统一配发“社区通”手机,在有条件的社区配臵社区自助服务机。2011年10月底前建成社会矛盾联动化解信息系统、社区公共服务在线网站,2011年底前“社区通”手机配发到位、有条件的重点社区自助服务机安装到位;2012年6月底前其他应用系统建设到位。

四、推进社区服务管理主体多元化

(一)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领导作用。创新基层党建工作模式和基层党组织设臵方式,探索设立街道“大党工委”和社区“大党委”,以及楼栋设立党支部、楼道设立党小组的基本模式;积极在各类经济组织、社会组织中建立党组织,不具备建立党组织条件的物业服务企业和业主委员会等,可选派党建工作指导(联络)员,组织开展党建工作。社区党组织要支持和保障社区居民委员会充分行使职权,推进社区居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管理社区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建立健全社区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坚持和完善党员设岗定责、依岗承诺、志愿服务和帮扶结对等制度,拓展党员服务群众渠道,充分发挥党员在和谐社区建设中的先锋模范作用。

(二)充分发挥基层政府主导作用。基层人民政府及其派出机关要大力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切实转变职能,改进管理方式和工作作风,履行好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充分发挥在政策制定、工作部署、设施建设、财力投入等方面的主导作用,尊重社区居民的主体地位,积极动员社会力量共驻共建、资源共享,形成社区服务和管理合力。按照规定程序和要求委托给社区的公共服务事项,要实行“权随责走、费随事转”,并加强工作指导和业务培训,确保各项公共服务措施落到实处。要支持社区开展居民自治,指导社区培育和发展多种服务和管理主体,形成社区服务管理多元化格局。

(三)充分发挥社区居民自治作用。社区居民委员会是社区居民自治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要依法组织居民开展自治活动,把社区服务和管理纳入居民自治范畴。要宣传宪法、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教育居民遵守社会公德和居民公约、依法履行应尽义务,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召集社区居民会议,办理本社区居民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开展便民利民的社区服务活动,兴办有关服务事业,推动社区互助服务和志愿服务活动;组织居民积极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开展群防群治,调解民间纠纷,及时化解社区居民群众间的矛盾,促进家庭和睦、邻里和谐;管理本社区居民委员会的财产,推行居务公开;及时向人民政府或者它的派出机关反映社区居民的意见、要求和提出建议。进一步完善人民调解机制,把专家调解、亲情调解、心理疏导等运用到社区人民调解工作中来。

(四)充分发挥驻区单位共建作用。建立社区党组织、社区居民委员会、驻区单位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资源共享、社区共建事项。按照建立社区大党委的模式,依章把辖区内的重点单位党组织负责人选入社区党组织,担任社区大党委委员。积极推动驻区单位将文化、教育、体育等活动设施向社区居民开放。推动驻区单位将服务性、公益性、社会性事业逐步向社区开放,为社区居民委员会提供人力、物力、财力支持。探索建立驻区单位社区建设责任评价体系,推动共驻共建、资源共享。

(五)积极培育和发展社区社会组织。社区居民委员会要积极培育社区服务性、公益性、互助性社会组织,对不具备登记条件的社区服务性、公益性、互助性社会组织,要主动帮助办理备案手续,并在组织运作、活动场地等方面为其提供帮助。社区党组织要加强对社区各类社会组织的政治领导,注意培养社区社会组织负责人队伍。要通过政府购买服务、设立项目资金等途径,积极引导各类社会组织参与社区管理和服务,鼓励和支持社区居民开展互助服务,使之成为推进社区管理和服务工作的重要力量。要因地制宜,积极组建社区业主委员会、物业服务企业、家政服务社、平安协会、出租房屋管理协会以及其他服务性、公益性、互助性社会组织,推动社会组织在社区管理和服务中有效发挥作用。

(六)积极培育和发展社区志愿服务组织。社区志愿者数量多少和素质高低,是衡量社区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也是提高社区服务水平和质量的重要因素。要积极组建社区服务志愿者组织,鼓励和动员社区党员、身体健康的离退休人员、有一技之长的居民和团员青年,积极参加社区志愿服务活动;积极为社会上的各种组织和人士到社区从事志愿服务搭建平台,在组织运作、活动场地等方面提供帮助。按照“社区所需、志愿者所能”的原则,以社区老年人、未成年人、下岗失业人员、优抚对象、残疾人和低收入家庭为重点服务对象。鼓励社区打造特色鲜明、效果明显、影响广泛的志愿服务品牌。大力推行社区志愿者注册制度,健全社区志愿服务网络,力争用3至5年时间,实现社区志愿者注册率占居民人口10%以上的目标。

五、推进社区服务管理专业化

(一)大力推进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流动人口服务管理要解决好底数不清、情况不明、服务不到位、管理失控的问题。要健全实有人口实有房屋常态管理机制,定期采集、更新、录入人口基础信息库,准确掌握以流动人口为重点的实有人口实有房屋基本信息,以及劳动就业、计划生育、社会治安等基础信息,为实行分类服务管理提供依据。积极探索以证管人、以房管人、以业管人的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新模式。积极推行流动人口居住证制度,使流动人口享有在就业、就医、就学、社保等方面的均等服务。公安部门要深入调查研究,抓紧制定方案,尽快开展流动人口居住证试点工作。切实加强出租房屋管理,学习借鉴外地经验,实行分类管理,积极推行旅业式、物业式、单位自管式、散居包片式、院区围合式等多种管理模式。切实加强流动人口从业状况管理,发挥社区管理和从业单位管理两个方面的积极性,落实从业单位管理服务措施。

(二)大力推进特殊人群服务管理。对刑释解教人员、社区矫正人员、有不良行为的青少年、容易肇事肇祸的精神病人、长期反复吸毒人员等特殊人群实行特殊关爱,使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是社会管理也是社区管理服务的重要内容。要积极推行社区“阳光中途之家”的做法,集教育、培训、救助、临时安臵等功能于一体,对刑释解教人员和社区矫正人员提供帮教服务。通过建立社区“未成年人俱乐部”、“阳光家园心理疏导站”和结对帮教等措施,落实对有不良行为青少年的帮助教育。通过建立排查、管控和治疗等措施,落实容易肇事肇祸精神病人的管理服务措施。通过社区戒毒康复等措施,使一些吸毒人员戒掉毒瘾、回归社会。同时,要大力开展留守家庭及留守人员的关爱帮扶活动,健全家庭自助、邻里互助、结对帮助、社会救助等“四助”机制,使这些家庭和人员感受到党和政府及社会的温暖。

(三)大力推进社区物业服务管理。要充分发挥社区对辖区物业服务管理的指导监督作用,建立健全社区党组织、社区居委会、业主委员会和物业服务企业协调机制,及时协调解决物业服务纠纷,维护各方合法权益。小区业主委员会召开业主大会、业主委员会会议,应当告知所在社区居民委员会,并听取意见。要建立社区物业管理联席会议制度和物业服务纠纷人民调解制度。要积极推行“专业型”物业公司服务、“社区型”有偿微利服务、“单位型”物业服务和“自治型”业主物业服务四种模式,着力构建新型社区物业服务管理机制。各社区应设立“物业管理服务部”,在本辖区开展有偿微利的专项物业服务活动,并从物管区划、组织机构、制度职责等方面建立相应基础档案。要积极推进社区物业服务管理进企业、进小区,着力解决一些破产改制企业家属区管理无序、环境恶化、治安混乱的状况。

(四)大力推进社区家政亲情服务。要积极探索人性化、亲情化的便民服务措施,建立社区便民服务超市、家政服务社,推行上门服务、预约服务、呼叫服务等措施,努力提供多样化的服务模式,解决好困难家庭、弱势群体的服务需求问题。

(五)大力推进社区公共文化体育服务。要建立和完善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积极组建社区艺术团、文艺宣传队等,努力为居民提供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公共文化服务。要大力发展社区文化体育设施,满足居民对社区公共文化体育服务的需求。

第二篇:《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解读范文

《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解读

2015年10月22日

一、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产生与内涵

党的十六大明确了对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重要性。特别提出“要加强政府对文化公益事业扶持的力度,为人民群众提供良好的公共文化服务”。

2006年9月,国家颁布了《“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将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作为下一步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国家首次明确提出“公共文化服务”的概念。此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从中央到地方有关部门的文件和领导讲话中,成为当前文化建设的“流行语言”和核心理念。

那么,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包括哪些内容?

十六大报告《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加强公益性文化设施建设,鼓励社会力量捐助和兴办公益性文化事业,加快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当时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主要包括先进文化理论研究服务体系、文艺精品创作服务体系、文化知识传授服务体系、文化传播服务体系、文化娱乐服务体系、文化传承服务体系、农村文化服务体系等七个方面。

到了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将“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明确提出“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引入竞争机制,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鼓励社会力量、社会资本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培育文化非营利组织”。加上“现代”两字,突出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时代性、创新性和开放性要求。这是党中央对新时期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出的新任务。这一任务的提出,为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指明了新的发展方向。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根据中央要求,2014年3月,成立了由文化部牵头、20 多个相关部门组成的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组,搭建了统筹规划、分工明确、齐抓共管的工作平台。依托协调机制,开展了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公共文化机构法人治理结构三项试点工作,组织起草了《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 等文件。

2014 年12月2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七次会议在审议《意见》时强调,要把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作为一项民心工程,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共建共享,统筹城乡和区域文化均等化发展,加快形成覆盖城乡、便捷高效、保基本、促公平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这标志着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在制度设计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进入了全面推进的新阶段。

2015年1月12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中办发[2015]2号)。《意见》分总体要求、统筹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均衡发展、增强公共文化服务发展动力、增强公共文化服务和产品供给、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与科技融合发展、创新公共文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加大公共文化服务保障力度等7个部分,共26条。在第一部分总体要求中,《意见》强调: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过程中应当坚持的五大原则——坚持正确导向,坚持政府主导,坚持社会参与,坚持共建共享,坚持改革创新。

2015年9月8日,自治区党委办公厅、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桂办发[2015]21号),这将为我们今后一段时期的公共文化服务工作提供重要遵循。目前,我局已拟好《贺州市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按局领导工作安排,这基本上我草拟的,10月20日,我局召开班子会进行了讨论,昨天上报到市委宣传部,市委、政府预计年内下发到各县区、管理区,因为这项工作是列入了今年自治区文化体制改革绩效考评工作的。

二、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意义

总书记在2014年12月2日主持召开的中央深改组第七次会议上强调,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制度设计,是一项重要的民心工程。结合十七届六中全会、十八届三中全会的相关表述,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体现出了以下三个方面的重大意义。

第一、更好地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发展公共文化服务是实现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当前我国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水平仍然较低,存在不均衡等现象,因此,需要通过构建起覆盖城乡、便捷高效、保基本、促公平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提高我国文化民生水平。

第二、全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事业繁荣发展的必然要求。公益文化事业单位改革是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以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契机,加快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和完善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将有力推动文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为文化事业繁荣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第三、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任务。通过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充分发挥公共文化服务在传递价值理念、“以文化人”中的功能和作用,不断扩大先进文化的传播阵地,凝聚发展合力,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

三、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主要目标

中央印发的《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中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覆盖城乡、便捷高效、保基本、促公平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全面覆盖、互联互通,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和手段更加丰富,服务质量显著提升,公共文化管理、运行和保障机制进一步完善,政府、市场、社会共同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格局逐步形成,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水平稳步提高。

自治区印发的《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覆盖城乡、服务便捷、保障充分、统筹有力、充满活力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各市建有达标的公共图书馆、群众艺术馆、博物馆,各县(市、区)建有达标的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各乡镇(街道)建有达标的综合文化站,各行政村(社区)建有集宣传文化、党员教育、科技普及、普法教育、卫生保健、体育健身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公共服务中心。公共文化服务模式、服务效能显著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水平明显提高,互联互通的数字化服务平台基本建成。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

四、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措施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以政府为主导、以公益性文化单位为骨干、鼓励全社会积极参与,努力建设公共文化产品生产供给、设施网络、资金人才技术保障、组织支撑和运行评估为基本框架的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看电视、听广播、读书看报、进行公共文化鉴赏、参加大众 文化活动等基本文化权益。简单的说,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1)建设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以大型公共文化设施为骨干,以社区和乡镇基层文化设施为基础,加强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美术馆、电台、电视台等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建设一批代表国家文化形象的重点文化设施,完善大中城市公共文化设施,在巩固现有图书馆、文化馆的基础上,基本实现乡镇有综合文化站,行政村有文化活动室,在中西部及其他老少边穷等地广人稀地区配备流动文化服务车。

(2)建设公共文化服务的各项工程。一是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二是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三是社区和乡镇综合文化站工程。

在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如何理解?

均等化是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发展的必然方向,标准化是推动均等化发展的重要路径。标准如同一把“尺子”,为各级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确立了准绳。

如何理解均等化?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首先是一个相对概念,均等化的政策目标是要求逐步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促进公共文化资源在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均衡配置,缩小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和社会群体之间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差距,确保所有社会成员都能够平等享有水平大致相当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权利,特别是农村和老少边穷地区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有明显提高。但是,均等化是相对均等而非绝对均等,这一目标并不意味着公共文化服务的简单平均化和无差异化。其次,均等化应该是在最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意义上的均等化,具有“保基本”和“托底”的性质。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任何公共文化服务高端化、国际化的口号都需要谨慎。再次,均等化也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概念,在不同阶段具有不同标准和内容。由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不平衡和公共财政的有限性等因素,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是个长期的过程。在政府财力相对有限的情况下,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应分层次、分阶段进行,不同的阶段应该有不同的均等化标准和目标。目前首先应当着重满足的是现阶段国家规定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化供给。

如何实现均等化? 自治区出台的《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施意见》中主要通过三个方面达到均等:

一是统筹城乡公共文化资源配置。实施“城市反哺农村文化工程”,开展城 乡“结对子、种文化”活动。推广以县级文化馆和图书馆为中心、乡镇(街道)文化站为分馆、村级(社区)公共服务中心为服务网点的总分馆制。每个县配备流动文化服务车,开展流动服务和数字服务,在乡镇逐步开展“数字文化乡镇示范点”、在村屯逐步开展“数字文化驿站”建设工作,运用“移动图书馆”、“流动公共文化站”和“科普大篷车”等,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扶持桂剧、壮剧、彩调、壮族民歌、刘三姐山歌等农村民间文化艺术。出版发行“三农”出版物。制作广播电视涉农节目,创作农村题材文艺作品。统筹推进农村地区广播电视用户接收设备配备工作,建设农村广播电视维修服务网点。开办少数民族语言的频率频道,提高少数民族语言节目译制、制作、播映和传输覆盖能力。继续实施少数民族新闻出版“东风工程”,加强少数民族文字及双语出版物的出版发行和少数民族语言文艺作品的创作。

二是加大对贫困地区、少数民族聚居地区、边境地区、革命老区扶持力度。实施“兴边富民村级公共服务中心示范工程”、“中越边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惠民富民示范带”、“广西国门风采公共文化服务工程”、“广西左右江革命老区公共文化服务工程”、“广西珠江-西江经济带全民健身工程”、“广西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全民健身工程”等一批公共文化扶贫项目。深入实施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革命老区“三区”人才文化工作者专项支持计划,缩小地区间的差异,使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

三是保障特殊群体享有均等服务。切实保障好老年人、未成年人、残疾人、农民工、农村留守妇女儿童、生活困难群众等特殊群体的基本公共文化权益。发放文化惠民票、文化惠民卡。开展面向老年人、未成年人的公益性文化艺术培训服务、演展和科技普及活动。将农民工文化建设纳入常住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以公共文化机构、社区和用工企业为实施主体,满足农民工群体尤其是新生代农民工的基本文化需求。开展学龄前儿童基础阅读促进工作,向中小学生推荐优秀出版物、影片、戏曲,分学段有序推进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将中小学生定期参观博物馆、美术馆、纪念馆、科技馆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活动计划。实施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计划。将“妇女之家”、“儿童之家”纳入村级(社区)公共服务中心建设。实施盲文出版项目,开发视听读物,有条件的公共图书馆设立盲人阅览室,开展盲人阅读服务,有条件的电视台增加手语节目或加配字幕。完善公共文化场所无障碍设施。扶持残疾人文化艺术和体育健身活动。向农村边远山区特困户赠送卫星直播接收设备。要实现均等化,首先就应该有一个全国基本统一的服务标准体系,那么这就是标准化,它是要达到均等化目标的手段。国家制定了统一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我们广西在制定《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施意见》的同进,也制定了2015-2020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实施标准》,它里面明确了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项目、硬件设施和人员配备的保障底线。要求各地制定具体实施方案,以县(市、区)为基本单位推进落实,从2015年起开始实施,组织检查和中期检查,到2020年时验收,自治区文化厅和各市文化行政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建立标准实施情况的动态监测机制和绩效评价机制,加强督促检查。这个标准也就是我今天要重点讲的内容和大家在今后5年内要做的具体工作,可以说公共文化工作基本上围绕这个标准进行开展。归纳起来就是3大项目、14方面内容、24条标准。

一是基本服务项目(一)读书看报

1.公共图书馆(室)、文化馆、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社区和村级文化活动室(中心)、农家书屋免费提供图书、报刊借阅服务,开展全民阅读活动。自治区图书馆藏书量不断增加,各市、县(市、区)公共图书馆依据国家有关标准确定人均藏书量。

2.在城镇主要街道、公共场所、居民小区等人流密集地点设置阅报栏或电子阅报屏,提供时政“三农”科普、文化、生活等方面的信息服务。公共场所阅报栏免费为群众提供阅读服务,至少提供五类报纸(党报类、三农类、科普类、文化生活类、健康文摘类等)。

(二)收听广播

3.为全民提供突发事件应急广播服务.建立自治区、市、县、村四级应急广播平台,实现与国家应急广播平台衔接。

4.通过直播卫星提供不少于17套广播节目。通过无线摸拟提供不少于6套广播节目,通过数字音频提供不少于15套广播节目。

(三)观看电视

5.通过直播卫星提供25套电视节目,通过地面数字电视提供不少于15套电视节目

(四)观赏电影

6.为农村群众提供数字放映服务,其中每年国产新片(院线上映不超过2年)比例不少于1/3。

7.为中小学生每学期提供2部爱国主义教育影片。(五)送地方戏

8.根据群众实际需求,采取政府采购等方式,为农村乡镇每年送戏曲等文艺演出。每个乡镇每年免费送地方戏曲、歌舞等文艺演出不少于4场。

(六)设施开放

9.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公共博物馆(非文物及遗址类)、公共美术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基本服务项目健全。开放时间、开放项目、免费服务内容向公众公示。

10.县级以上(含县级,下同)公共体育场馆免费开放。免费为公园、绿地、广场等公共场所提供全民健身器材。

11.有条件的工人文化宫、青少年宫、妇女儿童活动中心、科技馆等免费为公众提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项目。

12.未成年人、老年人、现役军人、残疾人和低收入人群参观文物建筑及遗址类博物馆实行门票减免,文化遗产日免费参观。

(七)文体活动

13.城乡居民依托村(社区)综合服务中心、文体广场、公园、健身路径等公共设施就近开展方便参加各类文体活动。

14.各级文化馆(站)开展公共文化服务活动(包括公益培训、讲座、展览、辅导),培养群众健康向上的文艺爱好。县级以上文化馆每年开展公共文化服务活动不少于60次,每个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公共文化服务活动不少于20次,每个村(社区)公共服务中心不少于4次。

二是硬件建设(八)文化设施

15.县级以上在辖区内设立公共图书馆、文化馆,乡镇(街道)设置综合文化站。

(1)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建设达到文化部要求的三级以上标准。(2)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达到国家制定的《综合文化站建设标准》和《综合文化站管理办法》的要求。

(3)行政村(社区)结合基层公共服务综合设施建设,整合闲置中小学校等资源,在村(社区)统筹建设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因地制宜配置文体器材。16.公共美术馆、博物馆依据国家有关标准进行规划建设。

17.县级以上公共文化机构建有面向群众的网站,设施内免费提供无线Wifi服务。

各级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室)建有公共电子阅览室,并免费提供上网服务。有条件的公共图书馆设立盲人阅览室,开展盲人阅读服务。

(九)广电设施

18.县级以上设立广播电视播出机构和广播电视发射(监测)台,按照广播电视工程建设标准等进行建设。完善乡镇农村广播电视有线网络,实施村村通宽带工程。为农村边远山区特困户赠送卫星直播接收设备。

(十)体育设施

19.县级以上设立公共体育场;乡镇(街道)和村(社区)纳入综合性公共服务中心建设,并配置群众体育活动器材设备。新建商品房小区或其他居民小区按室内人均建筑面积不低于0.1平方米或室外人均用地不低于0.3平方米配套体育设施。

(十一)流动设施

20.根据基层实际,每个县配备用于图书借阅、电影放映、群众文化辅导等公共服务的流动文化车,开展流动文化服务。

(十二)辅助设施

21.各级公共文化设施为残疾人配备无障碍设施,有条件的配备安全检查设备。

三是人员配备(十三)人员编制

22.县级以上根据辖区人口、馆舍面积、服务范围、工作职能等科学合理设置公共文化机构人员编制数,并配齐适应工作需要的专业技术人员。

23.乡镇综合文化站配备不少于2名编制,并明确为专门负责文化工作的人员,规模较大的乡镇应适当增加。设立村(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岗位,配置不少于1名由政府财政补贴的公共文化专管员。

(十四)业务培训

24.县级以上公共文化机构从业人员每年参加脱产培训时间不少于15天,乡镇(街道)和村(社区)文化专兼职人员每年参加集中培训时间不少于5天。

为了达标,自治区实施意见中还明确了几条保障措施:(我们做成一件事,无非就是人、财、物的问题)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将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纳入本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及城乡规划,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和绩效综合考核指标体系,结合实际制定实施方案、规划或专项行动计划,明确责任和时间表、路线图,集中力量推进本实施意见的工作落实。要结合“十三五”规划的编制,制定完善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相关配套政策。做好宣传和舆论引导工作,形成全社会支持和参与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良好氛围。解决领导是否重视的问题

二是加强财政保障力度。合理划分各级政府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支出责任,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财政保障机制,按照国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指导标准和自治区实施标准,统筹落实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项目所必需的资金,保障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运行。自治区财政通过转移支付对革命老区、少数民族聚居地区、边境地区、贫困地区等基础薄弱地区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保障资金予以补助,支持农村和城市社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统筹政府性基金与一般公共预算,采取政府购买、项目补贴、定向资助、贷款贴息等多种措施,支持包括文化企业在内的社会各类文化机构参与提供公共文化服务。解决财的问题

三是加强基层文化队伍建设。研究制定公共文化机构人员编制标准,根据地区人口、馆舍面积、服务范围等科学合理配备编制数。对现有机构编制难以满足工作需要的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结合实际和财力,合理增加机构编制。在现有编制总量内,乡镇综合文化站配备不少于2名编制,专用于负责文化工作的人员。设立村(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岗位,配置不少于1名由公共财政补贴的公共文化专管员。新录用和转岗到文化站的工作人员应经县文化行政管理部门培训审核方能上岗。解决人的问题

四是加强政策法规体系建设。加快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条例等法规立法进程,鼓励各地出台地方性政策措施。加强公共文化服务理论、发展规律和法规体系研究,逐步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政策法规体系,提高制度化、法治化水平。解决软件问题

以上是我个人对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一些学习理解,由于时间仓促,有不周到之处请批评指正。

第三篇: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思考

社区关于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思考

一、存在问题

1.居民参与社区文化事务的积极性有待提高。随着电视机、家庭影院等现代娱乐设施的普及,社区公众对社区公共文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认识有所下降,参与的积极性不高。

2.社区文化人才匮乏缺少管理组织人员。社区文化专管活动中,除了上级组织的一些大型文化活动外,许多社区的文化体育活动都是自发的、业余的,大都以健身娱乐为主要目的。由于没有专业人员的辅导和缺乏统一管理,这些队伍的人员构成复杂,变动频繁,组织能力和演出水平普遍不高,有时还容易出现违规行为。

3、社区文化建设的资金及场地投入不足。开展文化活动通常都是靠拉赞助和“化缘”。新建文化设施无能为力,老设施的维修也是困难重重。现在社区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建成社区的文化活动中心,居民只限于居民区活动室和社区多功能活动室,容纳范围较小,无法适应居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4、文化需求与文化供给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一方面社区文化活动参与不足,另一方面社区群众的文化需求却得不到满足。主要根源是,社区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同社区群众的文化需求不协调。

二、对策思路

以促进、提高群众文化的活力、创造力和影响力为着眼点,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让文化走进社区,贴近百姓,融入生活,用丰实的文化历史底蕴带动社区文化建设,在政策导向、阵地建设、人才队伍、项目载体、机制保障上作对策思考,打造“活力凤凰、魅力凤凰、宜居凤凰”品牌,满足社区居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1、提高居民参与意识,动员社会力量共建文化服务体系 在提高居民意识上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要有利于提高社区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有利于提高社区人民群众的精神品位,有利于提高社区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在社区管理上,要为社区群众创造良好的社区环境,尤其注意解决好社区的基础设施、环境卫生、绿化美化、社区治安等方面的问题。针对社区成员的文化需求、兴趣爱好,在内容上应注意与之相匹配,在形式上做到大中小型兼顾、上下结合,在对象上应注重让更

多的家庭和个人参与,让最大多数的社区成员共享社区文化成果。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国家对现有的公共文化发展的经济政策,抓紧研究、制定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优惠政策,积极引导社会力量捐助公益性文化事业,如一些企业、慈善机构等有识之士的参与。此外,参与还包括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提供,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一定程度的社会化和市场化。

2、培育文化文艺骨干,壮大做专人才队伍

可以培育一批团队,吸引群众广泛参与。通过组织

文化活动,积极为文艺团队筑就展示平台,提升社区群众文化团队的水平,形成团队建设规范化、活动内容大众化、活动项目特色化的建设模式,保证社区不同居民群体都可以参与自己喜好的文化活动。培育一批特色团队,以团队团结人,以学习促进人。培养居民科学文化素养,营造休闲文化、体育文化、科教文化、道德文化、艺术文化、生态文化和网络文化的大社区文化,以学习型团队来吸引人、团结人、陶冶人、激励人,增强居民群众的社区归属感。

3、以完善规范管理为基础,强化机制保障。在制度管理上,健全服务居民的 “网上居委会”,“社情民意QQ群”,社企QQ群等手段,架起联系沟通桥梁。在对现有文化设施资源整合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文化中心、文化站、居民文化活动室三级群众文化设施,形成以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为主体的基层文化设施网络;以信息化为基础,搭建文化信息服务平台,沟通千家万户,让信息化融入百姓生活。在经费保证上,加大政府投入,街道每年拨付文化体育专项基金16万元,在区文化局下拨各居委会文化经费1万元的基础上,街道匹配文化经费1万元,用于每个居委会订购图书、报刊或添置音响设备。整合社区单位资源,继续与上海电信实业(集团)有限公司建立文化基金5万元,用于社区文化建设。

4、以满足居民需求为方向,拓展项目载体

1、办好一所文艺培训学校,提高青少年的自身素质。社区学校在继续实行社会化、专业化运作的基础上,按照居民的需要设计各项学习内容和项目,以满足不同层次社区居民的特点和需求,让学习内容的设置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居民,计划完成招生800名。继续开展各类人群教育。根据社区内儿童、青少年、失业人员、进城务工人员、老年人等不同教育人群的需求,开展多规格、多层次、多内容、多形式的学习教育活动。

2、编好一份报纸,展示风情风貌风采。与《上海城市导报》合作发行一份社区百姓自己的报纸——《和》月刊,以“反映社区生活、报道社区建设、沟通社区信息”为宗旨,传递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资讯信息,并为社区居民搭建了解社区、关注社区、参与社区建设的平台。要继续编好这份报纸,办出特色、办出水平。

3、搭建一个舞台,打造江苏特色品牌。办好社区文化品牌“江苏之声”艺术节,以“文化唱响和谐”为主题,做到月月有活动,季季有高峰,使团队文化进小区,社区文化进军营,校园文化、企业文化进社区,并带动各居民区,进一步扩大居民群众的参与面,唱响和谐文化的主旋律。推进广场文化、活动室文化、中心文化、绿地公共文化、会所文化等建设。在居民区开展“八个十”进小区活动,即:十场文化演出活动、十场读书交流活动、十场科普宣传活动、十场居民健身活动、十场学习型成果展示活动、十场暑期纳凉活动、评选十位社区文化明星和新建十支文化团队。

第四篇:如何构建农村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浅见

如何构建农村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浅见

我国十一五规划纲领确定:“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大政府对文化事业的投入,逐步形成覆盖全社会的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这一战略目标的确定,标志着我国公共文化建设将步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就如何构建农村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略陈管见。

一、充分认识构建农村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战略意义

1.构建农村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措施。目前,我国城乡公民之间的文化权益不公平现象十分突出:城里人文化生活比较丰富,享受着各种高水准的文化消费;而农村群众的文化生活相当贫乏,“早上听鸡叫,白天听鸟叫,晚上听狗叫” 成为许多农民文化生活的真实写照,一部分低收入农民家庭、困难家庭几乎与文化生活无缘,相当一部分进城务工的农民仍然处在“除了干活就是睡觉”的状态,享受不到基本的文化生活,这种城乡公民之间的文化权益不公平现象导致了农民生存心理的严重失衡,往往成为影响社会稳定,引发治安事件的源头,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障碍。而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实现和保障农民群众基化权益、促进社会和谐的战略措施。

2.构建农村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乡风文明”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涵。而构建农村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是“乡风文明”的重要载体建设,与以往农村文化建设不同的是,这个载体 “体系” 要求很高,是一个“覆盖全社会”的、“比较完备”的“体系”。建成后将形成代表体现国家意志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方向的强劲攻势,来横扫和抵制农村腐朽文化、非先进文化的蔓延。没有这个载体“体系”,腐朽文化、非先进文化就会在与先进文化的激烈抗衡中夺得主流地位,“乡风文明”目标就无径、也无望实现。

3.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文化创新的宏观平台。要求农村公共文化作为一个“体系”来建设是前所未有的,这个“体系”包括农村公共文化设施体系建设、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体系建设、农村公共文化政策法规体系建设、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管理体制和队伍建设等,这里面涵盖了无数的创新内容。如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布局、模式的创新、农村公共文化供给模式的创新、农村公共文化管理体制服务机制的创新等,每个层面都有若干创新内容。

二、当前农村社区公共文化服务的现状和主要问题

从当前的现状看,我国农村的公共文化建设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各级政府对公共文化尤其是对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投入明显不足。据统计,2004年全国文化系统的文化事业费共113·66亿元,仅占全国当年财政总支出28360·79亿元的0·4%,人均文化事业费仅8·74元。远低于一般国家的1%以上水平。虽然从绝对数看,近些年来文化事业费增长幅度较大,如2004年投入总额就比2003年的94·03亿元增加了19·63亿元,增长幅度高达20·8%。但从占整个财政总支出的份额看,仍处在一个较低水平。与此相关的另一个突出现象就是对农村文化投入的严重不足。2004年全国农村文化经费投入30·11亿元,仅占当年全国文化事业费总额的26·5%,低于城市投入47个百分点。许多县和乡镇公共文化机构的功能丧失或半丧失,几乎无法提供公共文化服务,严重阻碍了农村在科技化、信息化时代与城市经济文化协调发展的步伐。

2.现有文化设施难以承担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重任。据有关资料显示:全国共有乡镇38240个,有23687个两馆需要新建和改建(其中49个县无文化馆,562个县文化馆无馆舍;121个县无图书馆,225个县图书馆无馆舍),占到总数的62%;5827个乡镇无文化站,占乡镇总数的15%左右。苏南地区虽都有馆站,但现有文化设施也难以承受农村社区公共文化服务的重任。80年代前后建造的一批乡村文化宫、影剧院、书场、农民公园都已相当陈旧,维持生计困难,管理落后,另作它用或“空壳化”现象严重;有的区乡为减轻财政负担,把文化馆(站)等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推向市场,缩减财政拨款,让其创收,使本来就匮乏的公共文化设施被挪为他用,甚至成为单位部门谋取利益的工具,原有的公共文化服务功能被完全的市场交易所替代;有些地区虽建造了一些新设施,但由于指导思想偏差,却出现了“重建筑轻功能”的现象,领导只关心设施落成,将其视为一项任务来完成,不注重功能服务,更不关心在整个区域中构筑网络来具体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的社会化;村级文体设施任意性、人为性状况严重,缺乏标准化设计与指导。

3.公共文化服务、产品的供给与群众的需求严重脱节。建国后,一个以县区文化馆、图书馆、青、少年宫、乡镇文化站及村文化室等为主体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目前已面临多种危机。一是机制僵化,服务方式单一,对现代文化形式、内容缺少研究,已很难吸引公众上门,所提供的服务和产品远不能满足群众对公共文化服务、产品越来越多样化的要求;二是农村文化市场由于“重整顿、轻培育”,娱乐项目和产品数量日趋萎缩,变得萧条;三是政府及相关部门组织的文化“三下乡”活动由于缺乏长效机制,几乎流于形式。有些村虽建有多功能的文化室、阅览室、但图书以破旧陈旧书刊居多,科技类、致富信息类读物非常少见。这些状况使得农村招摇迷信很有市场,文艺骨干变成了和尚去念经,锣鼓声不如麻将声高,打牌、赌博成为了多数农民的消遣娱乐方式。

4.我国的文化经济政策没有很好起到发展农村公共文化的杠杆调节作用。国家文化经济政策出台后,各地政府也相继出台了发展文化事业的经济政策。如省政府就颁发了苏政发200174号《关于加快文化大省建设若干经济政策的意见》,无锡市政府也颁发了相关文件,从实施的情况看,前几年出台的这些经济政策文件缺乏激励力度和吸引力,很难激励动员社会各界共建农村公共文化,促进社会资金向农村公共文化领域流动。

三、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战略思考

公共文化服务是我国文化建设的新领域,是一个全新的战略课题。构建一个结构合理、发展平衡、网络健全、运营高效、服务优质的覆盖全社会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需要我们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服务机制、服务方式、服务机构、队伍建设,以及公益性文化单位的数量、布局和种类进行统筹规划和系统建设,笔者浅谈三点思考:

1着力构建适应经济发达地区农民需求的农村社区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体系。设施是群众文化活动的载体。苏南经济发达地区农村构建什么样的设施体系?试谈三点构想:

构想一:建造“吴风锡韵”风格的 “2公里文化圈”。无锡是吴文化的发源地。境内丰富的吴文化资源,为传承历史优秀文化,建造“吴风锡韵”风格的 “2公里文化圈”提供了特色创新参考。所谓“2公里文化圈”即根据无锡地区的人口密度和文化设施的有效辐射半径来建造文化设施。老百姓走出家门2公里范围内,就能找到公益性文化场所,并享受到公益性文化服务。“文化圈”是当前构建文化设施体系颇为时尚的理念,上海提出了建设“15分钟都市文化圈”的构想;深圳福田区以 “大手笔”,用3年时间投入13亿元初步建成了“一公里文化圈”。到今年年底,该区将建成7个区属文化馆、8个街道文化站、16个文化广场、2个影剧院、2个图书馆、1个大型体育公园、2个片区文体公园,加上百余个遍布社区、“小而精”的文化设施,形成了配套齐全、颇具规模的三级公共文化设施体系。构建 “吴风锡韵”风格的“二公里文化圈”,必须要创新规划理念,挖掘吴地文化特色。比如在有200多年龙舞历史的惠山区礼舍村,就可建造龙文化博物馆兼文体活动中心楼,楼顶就可设计长龙飞舞……,只有抓住了特色,才能真正让文化走进农村,贴近百姓,融入生活。

构想二:加强农村社区新楼盘文化设施建设。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许多农村地区农民的居住环境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如无锡市委、市政府2005年作出《关于推进农村基本现代化建设八项重点工作的决定》后,农民居住由原来零散或旧式居民点向新型农村社区集中,一幢幢新楼盘在希望的田野上迅速崛起。农民的居住环境变化了,人口比原来相对集中了,农村文化设施建设重点也应顺势调整。政府规划、文化、建设等部门应切实加强农村社区新楼盘文化设施建设,重点规划建设好与新楼盘开发配套的供业主享受的“中央文化会所”及球场、游泳池等文体设施,切实抓好新楼盘开发的规划设计,若房地产开发商设计的楼盘图纸缺少与新楼盘相配套的文体设施,政府规划建设部门应不予审批,确保农村社区“乡风文明”有硬件载体。

构想三:加强市域镇、大镇游乐娱乐性文化设施和市民文化广场建设。“市域镇”是特大城市建设的产物,一般具有较多的人口和较好的区位优势,是农村连接城市的枢纽集镇。无锡市政府出台的“1+2+12”《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即一个特大城市、两个大城市和12个城镇组团的三级等级规模结构)明确了原不属于市区的12个镇为“市域镇”;另一类是经过乡镇机构撤并后形成的大镇。如惠山区的堰桥镇、洛社镇,滨湖区的太湖镇,锡山区的鹅湖镇、锡北镇等都是由几个镇合并的,这些镇形成了农村大镇的地位。“市域镇”、大镇的文化建设就要有别于一般镇,重点建造城市风格的游乐、娱乐性文化设施建设和市民文化广场建设。相关政府可通过立项公示、招标投资和鼓励企业或个人参股经营等办法来建造“游乐场”、体育舞蹈培训和表演比赛场馆以及市民文化广场等,让这些设施与城市设施互为补充,让乡村都市化水平进一步提升。

2.集成优秀文化艺术产品,创新文化供给方式,着力构筑农村流动文化服务网络体系。文化部副部长周和平最近指出:“从全国的情况看,目前文化产品、文化服务供给不足,为基层提供的公共文化资源总量偏少、质量不高是全国普遍存在的现象,也是当前农村文化建设中要解决的重要内容”。为此一是呼应文化大省的创建,建立全省群众文艺流动演出服务网。1996年,省委、省政府提出“把江苏建设成为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文化大省”的战略目标。建立全省群众文艺流动演出服务网,既是构建农村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创建文化大省的内在要求。具体方法是:由省文化厅牵头主办,省文化馆具体承办,整合全省群众文艺节目资源,建立全省文化馆(站)流动演出团队和节目信息库,制作分片区流动演出团队和节目单,制定演出路线,各地级市统一制作和购配下乡进村用的可拆式流动舞台及灯光、音响等器材设备。流动演出网是全省优秀群众文艺节目全面集中展示,是由政府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现的是公益性原则,不向当地收取演出费用,不仅解决了农村有效文化资源的匮乏和异地好的群众文艺节目农民看不到的问题,而且可以增强群众文艺作品的创造力、生命力、影响力和感染力,有利于发挥全省各地文化馆的龙头带动作用。广东的“流动演出瑶山行”活动,把广东省许多获“群星奖”和省内大奖的优秀文艺精品及各地文化馆站创作的优秀节目,以“大物流”模式每年可为农民群众演出2400场,成为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新亮点。二是提升特色,精心打造农村节庆文化活动常设品牌。近年来,各地政府为招商引资,发展经济,深入挖掘本地文化资源,提升特色,成功举办了一系列具有鲜明风格和个性特点的大型文化活动,如深圳市举办的“爱我深圳”外来青工文化节、宜兴市举办的“中国宜兴陶瓷文化节”、无锡市、惠山区举办的“阳山国际桃花节”、无锡市、江阴市政府在马镇举办的“徐霞客旅游节”、盱眙县政府举办的“中国龙虾节”、姜堰市政府举办的“溱潼水上龙舟节”等活动,不仅打造了常设节庆文化品牌,发展了地方经济,而且也为当地农民提供了很有魅力和特色的公共文化服务。我区一年一届的阳山桃花节如今已举办十届了,每届桃花节都有丰富的系列活动,最吸引人的是大型开幕式文艺表演,既有中外佳宾光临又有著名歌星、影星或央台著名节目主持登台亮相,既有拔萃专业团体、艺术院校的学生精湛表演,又有精品群众文艺,且每届都讲求一个“新”字,如第九届就加串了的 “青春桃花女”登台走步,让人眼前一亮,耳目一新,所以每届能吸引十多万农民前往观看。三是让市场文化与群众文化珠联璧合,优势互发。市场文化与群众文化是一对并蒂莲,一对水中花。与群众文化不同的是市场文化既具有意识形态的教育、审美、娱乐、休闲、健身等功能属性,又具有商品市场的经济属性。应当说两者都肩负着提升精神文明,满足群众需求、推进社会全面进步的目标任务。要使两者珠联璧合,优势互发一是可利用农村庙会、节场之机,将外来“大蓬车”团队表演与群众文化广场文艺表演联手展示,让聚集人口的传统庙会既有 “游艺耍技”格调的外地“大蓬车”团队表演,也有政府文化部门组织的健康活跃的群众文艺表演;二是将大型文化系列活动的组织与营业性特色文艺团队会演结合起来;三是将群众性书法美术作品展与名人美术书法作品上市拍卖结合起来;四是把中青年现代舞、国标舞培训与大型广场文艺表演结合起来。四是经常性开展送电影、送戏下乡进村活动。时下,各地宣传文化部门组织的文化 “三下乡”活动如火如荼,有的酌情收费,有的完全免费。而免费更受农民欢迎。今年6月,江阴市就组织了历时5个月的“千场电影送农村”活动,从上海、南京租赁了100多部电影(60%是新片)免费为农民放映,颇受农民欢迎。

政策性鼓励专业剧团进村也是一个好办法。宁波市政府采取一场戏补贴3000元的办法,引导剧团进走村走户也受到很好效果,一方面丰富了农民的戏曲文化生活,另一方面也让一大批处于生存困境中的专业剧团重新焕发了生机。五是开设“流动图书馆周末灯光夜市服务活动。

“流动图书馆”的出现,为创新农村文化供给方式提供了一个新的模式。它具有如下特点:⑴ 装备先进,政府集中投资购买流动服务车,书柜、桌椅、电脑、灯光、饮水机等设备;⑵ 服务灵活,既可到集镇文化广场,也可到村边社区;⑶ 资源吸引力大,由于组织者是地市级图书馆,新书多,期刊多,不仅可现场翻阅书刊,还可电脑与本馆联网,联网后就地可阅览数十万种电子图书和中外经典电子图书光盘等庞大数字化资源;⑷ 服务形式新鲜,灯光夜市图书服务形式亘古未有,夏天可乘凉,现场可吃机制饮料,即可看书、还可上网。“流动图书馆”是城市文化援助农村的一种极好形式,是解决农村图书馆、文化室购书难的有益尝试,广东20多个“流动图书馆”引爆的人气,引起了当地领导的关注。中宣部部长刘云山肯定:“广东流动图书馆是一个很好的创举”。六是建立农村高雅艺术供求新体系。现在经济发达地区的农村青年对高雅艺术表现出浓浓的兴趣和追求。和祖辈完全不一样的是他们把懂和喜爱高雅艺术视为现代青年文化修养和小康生活的标志,因此,他们中有的购买钢琴,用自己的私家车把爱女送到城市芭蕾舞培训,拜师学钢琴,有的农村小学特邀城里的芭蕾舞老师、琴师来校集体培训,如我区的洛社镇就是,该镇中心小学编排的诗朗诵《我骄傲,我是惠山青年》就以一排少儿芭蕾舞伴诗朗诵为特色。青少年热爱高雅艺术,高雅艺术也需要在更大范围内培育它的观众群。文化部门应逐步建立起高雅艺术供求新体系,有条件的县、区应建造大剧院、音乐厅,适时引进国家重点扶持的芭蕾舞、交响乐等高雅艺术,以培养新的观众群,满足农村青年及高雅艺术爱好者的精神文化生活。

3.研究制定农村公共文化事业发展政策法规体系。构建农村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必须要有相配套的政策法规做保障,否则是不可能成功的。一是研究制定确保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投入的公共财政支持体系。各级政府应按照全国人大批准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和中办国办颁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研究制定确保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投入的公共财政支持体系。首先各级财政应加大对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投入,不断扩大公共财政对农村文化建设的覆盖范围,不断提高公共财政用于村和社区的比例;其次应尽快建立由中央和省、市三级设立的“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三是对重要的文化活动项目和文艺产品采取财政补贴,列入政府采购预算,以政府政府采购的方式直接送到农村;四是财政、审计和监察部门要加强对各项农村文化建设资金的使用和监督管理,对出现的各种违法违纪行为必须追究责任,严肃处理。二是出台新的文化经济政策,调动社会各方力量共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政府虽是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主体,但初级阶段的中国,需要花钱的地方不少,在财力有限的情况下,往往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政府出台新的文化经济政策,调动社会各方力量共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就显得特别重要。政府在加大投入的同时,还要鼓励社会各界、民间团体和公民个人兴办农村公益性文化事业,可在选址、立项、征地和减免税费等方面给予优惠;对捐赠农村文化事业的外藉人士、海外华侨包括当地的私营企业主,政府应给予一定的社会荣誉;对协助捐赠的中介机构和中介人可给予一定的奖励;放宽对农村文化市场设施建设的准入条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农村文化市场设施建设;政策扶持民间特色团队和民间艺人,充分发挥他们的特殊作用;引进市场竞争机制和非公有制运行模式来提高农村公共文化阵地的管理效率。三是加快我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立法步伐。要改变以往在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和管理上的任意性、人为性状况,就必须研究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制度。目前我国法律体系中还没有独立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方面的法律制度。从国际上看,许多国家在公共文化发展和建设上都走了一条法制化道路,即通过制定相关法律法规,确定国家发展公共文化的基本政策,保障政府公共财政对公共文化建设的投入,明确公共文化服务单位的法律地位、义务责任等。我国目前虽然出台了一些有关公共文化事业方面的法律法规,如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公益事业捐赠法》(1999年)和国务院通过的《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2003年)等,应当说对促进和保障我国公共文化事业发展起到了重大作用。但从总体上看,这方面的立法仍比较零散,立法的层次也较低,尚未形成一个较为成熟、完备、法律效力彰显的体系。构建农村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一个伟大的实践,必须要尽快研究制定使其规范运作的基本法或专门法,如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法、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基金法等,党和国家在新时期所制定的一系列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为加快立法提供了条件。

希望的田野有了文化的滋润,勤劳的人民有了文化的熏陶,我们的国家就会更加和谐富强。

第五篇:关于加强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调研报告

关于加强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调研报告

社区文化是居民在特定区域内形成的群体意识、价值观念、行为模式、生活方式等文化现象的总和,具有整合社区资源、引导价值观念、继承文化成果、规范行为方式、教育娱乐群众、促进社区经济发展等重要功能和作用。

为加强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江苏街道人大代表组组织部分人大代表对江苏社区公共文化服务的愿景、现状、问题及对策进行了深入调研和思考。专题调研由代表组组长宋慧牵头负责,何正荣、倪尧、高洁敏、余文富、陆武、陆国樑、潘棠贤、戴青等代表共同参与。在调研过程中,代表们通过参观视察、座谈会及走访的形式,就社区公共文化建设专题听取了居委会书记、主任,文教干部、团队骨干及街道社发科同志的意见建议,同时还加强与居民的交流和沟通,认真倾听居民意见和建议。此外,今年街道创办的社区报——《和月刊》,专门开辟代表动态、代表风采专栏等,为代表了解社区、关注社区、参与社区建设搭建了平台。经过三个多月时间的调研,形成了《加强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专题调研报告。

一、建设愿景

深入推进社区建设和管理,离不开文化的有力支撑,文化的地位和作用在社区建设中越来越凸显。提升文化软实力,创新发展理念,拓宽发展途径,大力推进和谐文化建设,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断增强社区文化的活力、魅力和生命力,是当前和谐社区建设的重中之重。

今年是公共文化服务年,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把建立覆盖全社会的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作为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要始终坚持面向基层、服务群众的理念,积极探索适合基层群众需要的新的文化服务方式,打造“活力江苏、魅力江苏、宜居江苏”品牌,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对社区居民进行教育、陶冶、塑造,促进人与人之间互敬、互爱、互助,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和居住环境。

二、发展回顾

江苏路街道地处长宁区东部,与静安区、徐汇区接壤,是长宁区委、区人大、区政府、区政协机关所在地,是长宁区通往中心城区的门户。辖区总面积1.52平方公里,近6万人口,下设13个居委会,居民户数1.8万户,楼组803个,2006年街道被命名为新版上海市文明社区,目前有80%的居民生活在市、区级文明小区之中。

江苏路街道是个典型的老城区,有着丰富的历史人文底蕴,是全市“花园洋房”较多的街道之一,有较多的历史风貌保护建筑、名人故居、革命历史遗迹等,充满浓厚的文化韵味。上海市第三女子中学、上海市延安初级中学、江苏路第五小学、愚园路第一小学、区少年宫等一批市、区重点教育单位均在辖区内。多年来,街道以提高居民的社会适应能力、生活质量及社区文明程度为核心,以全面提升个人和组织的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为着力点,在内容和方法上更贴近百姓、贴近生活、贴近社会,让先进文化走进社区,融入生活,提升环境,较好地实现了人民群众的文化权利,公共文化服务在江苏街道结出了丰硕的果实。加快文化设施建设。近年来,街道共投入资金84万元,对13个居民区活动

室进行了装修扩建,活动室面貌焕然一新,达到全覆盖,居民活动有好去处;积极开展万元报刊进社区工程,为每个活动室征订报刊杂志100余种,以丰富不同年龄层次居民的文化生活,满足广大居民的文化需求。

丰富群众文化活动。在小区、楼组、家庭中广泛开展文化活动。以星级楼组创建为抓手,以共同的志趣爱好为基础,通过“书报传情角”、“墙报”、“科普之窗”等学习园地及“邻居节”活动,形成邻里互学互助、尊老爱幼的楼组文化,营造出不断学习、其乐融融的学习氛围。文化团队充分利用丰富的人文资源,培育了英语沙龙、桑榆读书小组、书画小组、时事政治学习小组、摄影沙龙等一批特色团队,目前已发展至110支文化团队。

培育江苏文化特色。“江苏之声”艺术节自1999年至今已举办了九届,做到年年有主题,季季有汇演,月月有活动,居民参与面越来越广,活动质量一年比一年高,形成了江苏文化一大特色。

实行社区资源共享。充分挖掘社区内的硬件设施资源,协调区域内机关、企事业单位、小区物业的文化娱乐、体育运动场所设施等向社会开放,目前已有九所中小学校、区少年宫、市教育报刊总社等单位为社区提供教育及活动场所。加强单位联建共建。与社区单位一起创建了爱国主义教育、青少年社会实践、老年活动、教育、健身、文体、读书等七大系列学习型基地;与“上海东方老年文化交流中心”联手合作成立了“江苏社区文化活动指导站”,利用其办学特色和师资力量,探索了一条社会组织参与兴办社区文化活动的新路;与上海大学文学院联手成立社区发展研究工作室,对社区文化建设开展工作指导和研究;与民进上海市委社会服务部联手把街道作为社情民意基层调研基地,每年为社区居民提供文化、教育、卫生以及科普读物等方面的援助,每年提供专家志愿者服务及为社区“居民图书室”和社区家庭捐赠书籍等。

加大资金投入力度。街道每年确保创建经费的投入,并做到年年有递增。2002年起,按每年人均一元投入,每年递增一元确保创建经费。同时,街道还积极争取社区单位的大力支持,由工商银行长宁支行牵头建立了100万元的社区助学奖励基金;由上海电信实业(集团)有限集团等三家企业合作建立了每年20万元的社区文化建设基金;华敏置业(集团)有限公司向社区捐赠1400平方米的社区活动中心。社会各方的大力支持和积极参与,极大地推动了社区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三、存在问题

1、文化底蕴有待进一步集聚。江苏社区有着浓厚的文化底蕴,有众多的名人名居名校,现这些资源还没有得到充分的挖掘和利用。

2、活动场所有待进一步整合。江苏社区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建成社区三大中心之一的文化活动中心,居民只限于居民区活动室和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多功能活动室,容纳范围较小,无法适应居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3、骨干队伍有待进一步扩大。居民群众对社区文化的标准和要求提高了,但从目前社区文化队伍的现状来看,文化人才比较匮乏,热心社区文化的骨干大为减少,出现断层。

四、对策思路

以促进、提高群众文化的活力、创造力和影响力为着眼点,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让文化走进社区,贴近百姓,融入生活,用丰实的文化历史底蕴带动社区文化建设,在政策导向、阵地建设、人才队伍、项目载体、机制保障上作对策思考,形成建立一个中心、健全一个网络、培养一支队伍、培育一群团队、增设一批设施、宣传一批名人、办好一所学校、编好一份报纸、搭建一个舞台“九个一”的群众文化特色,打造“活力江苏、魅力江苏、宜居江苏”品牌,满足社区居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一)以建立文化中心为核心,加强阵地建设

1、建立一个中心,搭建社区文化舞台。与区工人文化俱乐部共享资源,建成3000平方米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新建600平方米的街道特级图书馆。通过签订协议,采用权属管理和自主管理相结合的模式管理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突出综合性,着力满足群众基本文化需求;发挥图书馆对活动中心的示范引领作用,使其成为教育培训中心、团队辅导中心、活动策划中心和创作中心,把文化中心建成老百姓欢迎和真正参与的活动基地。

2、增设一批设施,夯实群众活动基础。协调社区单位向社区居民开放阅览室、活动室、教室等文化娱乐和体育运动场所设施,打造江苏社区10分钟学习生活圈;增设一批文体设施,新建金桥、利西路24弄、月村、曹家堰4个健身点,更新、整新一批三年以上健身器材;成立江苏社区气功锻炼站,形成一批特色鲜明的健身团队;继续做好推进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向社区居民开放工作,在做好市三女中和市三附校资源向社区开放的基础上,争创省吾高级中学场地对外开放示范点学校,提高社区公共资源的使用效率和社会效益。

3、健全一个网络,架起联系沟通桥梁。在对现有文化设施资源整合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文化中心、文化站、居民文化活动室三级群众文化设施,形成以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为主体的基层文化设施网络;以信息化为基础,搭建文化信息服务平台,沟通千家万户,让信息化融入百姓生活。

(二)以培育文化骨干为抓手,壮大人才队伍

1、宣传一批名人,凸现社区名人效应。挖掘社区文化底蕴,开展对社区名人名居的调查,汇编《那人、那路、那房》宣传画册;动员组织文化名人发挥自身优势,参与社区各项活动。同时,积极宣传社区内著名的拔尖人才和领军人物,利用名人效应资源带动社区居民积极投身社区文化活动。

2、培养一批队伍,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培育社区文化骨干,建立起优秀的专业社区文化工作、基层指导员、志愿者及文艺轻骑特色等四支队伍。推进学习型组织创建工作,评选表彰新一批学习型楼组、学习型企业、学习型家庭和学习型居委会,进一步深化学习型组织创建内容。

3、培育一批团队,吸引群众广泛参与。通过组织文化活动,积极为文艺团队筑就展示平台,提升社区群众文化团队的水平,形成团队建设规范化、活动内容大众化、活动项目特色化的建设模式,保证社区不同居民群体都可以参与自己喜好的文化活动。培育一批特色团队,以团队团结人,以学习促进人。培养居民科学文化素养,营造休闲文化、体育文化、科教文化、道德文化、艺术文化、生态文化和网络文化的大社区文化,以学习型团队来吸引人、团结人、陶冶人、激励人,增强居民群众的社区归属感。

(三)以满足居民需求为方向,拓展项目载体

1、办好一所学校,提高居民群众素质。社区学校在继续实行社会化、专业化运作的基础上,按照居民的需要设计各项学习内容和项目,以满足不同层次社区居民的特点和需求,让学习内容的设置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居民,计划完成招生800名。继续开展各类人群教育。根据社区内儿童、青少年、失业人员、进城务工人员、老年人等不同教育人群的需求,开展多规格、多层次、多内容、多形式的学习教育活动。

2、编好一份报纸,展示风情风貌风采。与《上海城市导报》合作发行一份社区百姓自己的报纸——《和》月刊,以“反映社区生活、报道社区建设、沟通社区信息”为宗旨,传递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资讯信息,并为社区居民搭建了解社区、关注社区、参与社区建设的平台。要继续编好这份报纸,办出特色、办出水平。

3、搭建一个舞台,打造江苏特色品牌。办好社区文化品牌“江苏之声”艺术节,以“文化唱响和谐”为主题,做到月月有活动,季季有高峰,使团队文化进小区,社区文化进军营,校园文化、企业文化进社区,并带动各居民区,进一步扩大居民群众的参与面,唱响和谐文化的主旋律。推进广场文化、活动室文化、中心文化、绿地公共文化、会所文化等建设。在居民区开展“八个十”进小区活动,即:十场文化演出活动、十场读书交流活动、十场科普宣传活动、十场居民健身活动、十场学习型成果展示活动、十场暑期纳凉活动、评选十位社区文化明星和新建十支文化团队。

(四)以完善规范管理为基础,强化机制保障

1、管理服务。制定《江苏路街道居民区文化活动室管理若干规定》,加强对居民区文化活动室的规范管理;制定《江苏路街道文化团队管理若干规定》,对文化团队的日常活动、日常管理、参加演出以及奖励方式予以明确规定,实现对业余团队的规范化管理。

2、运作模式。做好长宁区社区教育实验项目科研课题:“国家级课题”——《网络教育进社区工程》和“区级课题”——《学习型社区创建指数研究》,修订完善学习型社区创建指数测评体系;坚持社会化、专业化、信息化运作,继续与“上海东方老年文化交流中心”、上海大学文学院等单位加强联手合作,形成社会组织广泛参与江苏文化建设的良好氛围;依托街道信息化优势,充分发挥网站群落的作用,开辟学习资源,拓展服务功能。

3、经费保证。加大政府投入,街道每年拨付文化体育专项基金16万元,在区文化局下拨各居委会文化经费1万元的基础上,街道匹配文化经费1万元,用于每个居委会订购图书、报刊或添置音响设备。整合社区单位资源,继续与上海电信实业(集团)有限公司建立文化基金5万元,用于社区文化建设。

江苏街道人大

代表组

2007年10月

下载襄阳“一站四化”社区公共服务体系解读word格式文档
下载襄阳“一站四化”社区公共服务体系解读.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国务院印发规划 确定44类80个基本公共服务项目 《 人民日报 》( 2012年07月19日 02 版) 本报北京7月18日电 (记者朱剑红)国务院近日正式印发《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

    关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关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一、公共文化服务的基本内涵和特征 对于现代政府的职能,一般认为包括两个方面:政治统治与公共管理。随着社会的变迁,国家“首先是政治统治者其次......

    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报告

    建立健全广播影视公共服务体系 推进城乡广播影视公共服务均等化 什邡市广播电影电视局 建立和完善广播影视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城乡广播影视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实现广电事业大发......

    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是指导新形势下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纲领性文件。《决议》提出,要“推进城乡居民的公共法......

    我国残疾人公共服务体系

    我国残疾人公共服务体系:问题与完善 孙健,邓彩霞 2011-03-29 09:16:58 http://www.xiexiebang.com 来源:《国家行政学院院报》 一 依据我国《残疾人保障法》的规定,残疾人是指......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情况

    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人人共享文化发展成果 “十一五”期间,在市委、市政府、局党委等各级部门的高度重视下,越秀公园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进入快速发展的新阶段。期间举办了......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要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按照体现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坚持政府主导,加大投入力度,推进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加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旅游公共服务体系总结

    第二节旅游公共服务体系 在这一部分我们主要讨论的是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在讨论旅游公共服务体系的过程中,首先我们从服务内容、边界范围、服务对象对比了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和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