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感染性腹泻防治知识
感染性腹泻防治知识
感染性腹泻广义系指由各种病原体(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引起的以腹泻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组肠道传染病;所谓腹泻指每日3次或以上的稀便或水样便,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规定的丙类传染病。目前引起感染性腹泻的病原体主要有三大类:细菌、病毒、寄生虫 在我国主要以细菌和病毒为主。
细菌性腹泻主要以志贺氏菌、肠致泻性大肠杆菌、致泻性弧菌为主,以及其他致泻性菌,如空肠弯曲菌和小肠耶尔氏菌。病毒性腹泻在感染性腹泻中占有重要的比例,其病原体包括轮状病毒、腺病毒、星状病毒、小圆病毒、杯状病毒等。目前国内 毒性腹泻中主要病原体是轮状病毒。
感染性腹泻的临床表现可分为二大类:炎症型腹泻及分泌型腹泻。1.炎症型腹泻为病原体侵袭肠上皮细胞,引起炎症而致的腹泻。常伴有发热,粪便多为粘液便或脓血便,镜检有较多的红、白细胞。属于此类感染性腹泻的除细菌性痢疾外,还有侵袭性大肠杆菌肠炎、肠出血性大肠杆菌肠炎、弯曲菌肠炎、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肠炎等。2.分泌性腹泻指病原体或其产物作用于肠上皮细胞,引起肠液分泌增多和/或吸收障碍而导致的腹泻。病人多不伴有发热,粪便性状为稀便水便,粪便的显微镜检查多无细胞,或可见少许红、白细胞。属于此类腹泻的除霍乱外,还有肠产毒性大肠杆菌肠炎、致泻性弧菌肠炎、非O1/非O139群霍乱弧菌肠炎、轮状病毒肠炎、隐孢子虫肠炎,以及常以食物中毒形式出 的腊样芽胞杆菌腹泻,金黄色葡萄球菌腹泻等。
感染性腹泻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即通常经水、食物、接触和苍蝇等媒介传播。受到传染源粪便污染的水使水冲洗的生冷食品如瓜果、海产品、蔬菜等受到污染。经接触传播通常引起感染性腹泻散发,被污染的手是传播的重要因素,尤其是卫生 况较差的儿童。预防措施:
1.健康教育:加强以预防肠道传染病为重点的卫生宣传教育,搞好环境卫生,提倡喝开水,不吃生的或半生的食品,瓜果蔬菜 要洗净,不吃生冷的海产品。
2.改变有些农村人畜共舍的生活习惯,提倡“三管一灭” 注意个人卫生,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习惯。
3.加强饮用水卫生:要加快城乡自来水建设及自来水卫生监督管理,在一时达不到要求的地区,必需保护水源,改善饮用水 卫生,实行饮用水消毒。
5.抓好饮食卫生:加强宣传和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特别要加强对饮食行业、农贸集市、集体食堂等的食 品卫生管理。
第二篇: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防治方案
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防治方案
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是由诺如病毒属病毒引起的腹泻,具有发病急、传播速度快、涉及范围广等特点,是引起非细菌性腹泻暴发的主要病因。诺如病毒感染性强,以肠道传播为主,可通过污染的水源、|食物、物品、空气等传播,常在社区、学校、餐馆、医院、托儿所、孤老院及军队等处引起集体暴发。诺如病毒遗传高度变异,在同一时期和同一社区内可能存在遗传特性不同的毒株流行。诺如病毒抗体没有显著的保护作用,尤其是没有长期免疫保护作用,极易造成反复感染。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在全世界范围内均有流行,全年均可发生感染,感染对象主要是成人和学龄儿童,寒冷季节呈现高发。60-90%是由诺如病毒引起。
一、诊断和治疗
(一)临床表现。
潜伏期多在24-48h,最短12h,最长72h。感染者发病突然,主要症状为恶心、呕吐、发热、腹痛和腹泻。儿童患者呕吐普遍,成人患者腹泻为多,24h内腹泻4-8次,粪便为稀水便或水样便,无粘液脓血。大便常规镜检WBC<15,未见RBC。原发感染患者的呕吐症状明显多于续发感染者,有些感染者仅表现出呕吐症状。此外,也可见头痛、寒颤和肌肉痛等症状,严重者可出现脱水症状。
(二)诊断。
1.临床诊断病:主要依据流行季节、地区、发病年龄等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以及实验室常规检测结果进行诊断。在一次腹泻流行中符合以下标准者,可初步诊断为诺如病毒感染:(1)潜伏期24-48h。
(2)50%以上发生呕吐。(3)病程12-60h。
(4)粪便、血常规检查无特殊发现。
(5)排除常见细菌、寄生虫及其它病原感染。
2.确诊病例:除符合临床诊断病例条件外在粪便标本或呕吐物中检测出诺如病毒。
(三)治疗。
目前尚无特效的抗病毒药物,以对症或支持治疗为主,一般不需使用抗菌素,预后良好。脱水是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的主要死因,对严重病例尤其是幼儿及体弱者应及时输液或口服补液,以纠正脱水、酸中毒及电解质紊乱。
二、疫情报告
(一)疑似暴发疫情的判定标准。
以村、居委会、学校、托儿所、养老院或其他集体为单位,一周内出现20例及以上病毒性腹泻临床诊断病例。
(二)暴发疫情的报告。
各级医疗机构和卫生人员发现疑似病毒性腹泻暴发疫情时,应及时报告所在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各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及时按有关规定进行疫情核实和报告,并迅速组织专业人员到现场进行调查处理。
三、疫情调查和处理
(一)对病例、密切接触者及医务人员等进行访视,结合实验室检测结果进行病例的核实诊断。
(二)开展病例的搜索、登记和个案调查,并进行流行病学分析,明确感染来源和传播方式,追查传染源。
(三)采集病例粪便和呕吐物标本进行检测,以明确病原学诊断。
(四)对病例进行及时治疗,对病例密切接触者进行医学观察。
(五)对病例的呕吐物、排泄物及医疗废物进行消毒处理。
四、其他预防控制措施
(一)疫情监测。
在病毒性腹泻流行地区,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开展疫情监测工作,特别加强对集体单位急性胃肠炎病例异常增多情况的监测,以及时了解病毒性腹泻的流行现状、病原特征,正确判断疫情形势。
(二)食品和饮用水卫生管理。
卫生行政部门在疫情流行季节应加大食品卫生执法力度,对存在食品卫生安全隐患的单位要限期整改对拒不整改或整改不符合要求的,要吊销食品卫生许可证。卫生行政部门应协调有关机构,加强对集中供水单位的管理,确保饮用水安全。在当地政府领导下,大力开展爱国卫生工作,改善环境卫生状况。
(三)健康教育。
加强预防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知识的宣传,提倡健康的饮食、饮水和个人卫生习惯,要重点教育群众尽量不吃或半生吃海水产品等食物,进食海水产品前应彻底煮熟。
第三篇: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防治方案
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防治方案
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是由诺如病毒属病毒引起的腹泻,具有发病急、传播速度快、涉及范围广等特点,是引起非细菌性腹泻暴发的主要病因。诺如病毒感染性强,以肠道传播为主,可通过污染的水源、食物、物品、空气等传播,常在社区、学校、餐馆、医院、托儿所、孤老院及军队等处引起集体暴发。
诺如病毒遗传高度变异,在同一时期和同一社区内可能存在遗传特性不同的毒株流行。诺如病毒抗体没有显著的保护作用,尤其是没有长期免疫保护作用,极易造成反复感染。
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在全世界范围内均有流行,全年均可发生感染,感染对象主要是成人和学龄儿童,寒冷季节呈现高发。美国每年在所有的非细菌性腹泻暴发中,60-90%是由诺如病毒引起。荷兰、英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也都有类似结果。在发展中国家,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普遍存在,也常引起暴发流行。在我国5岁以下腹泻儿童中,诺如病毒检出率为15%左右,血清抗体水平调查表明我国人群中诺如病毒的感染亦十分普遍。1995 年,我国报道了首例诺如病毒感染,之后山西、北京、安徽、福州、武汉、广州等地区先后发生多起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暴发疫情。
一、诊断和治疗
(一)临床表现。
潜伏期多在24~48h,最短12h,最长72h。感染者发病突然,主要症状为恶心、呕吐、发热、腹痛和腹泻。儿童患者呕吐普遍,成人患者腹泻为多,24h内腹泻4~8次,粪便为稀水便或水样便,无粘液脓血。大便常规镜检WBC<15,未见RBC。原发感染患者的呕吐症状明显多于续发感染者,有些感染者仅表现出呕吐症状。此外,也可见头痛、寒颤和肌肉痛等症状,严重者可出现脱水症状。
(二)诊断。
1.临床诊断病例:主要依据流行季节、地区、发病年龄等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以及实验室常规检测结果进行诊断。在一次腹泻流行中符合以下标准者,可初步诊断为诺如病毒感染:
(1)潜伏期24~48h;
(2)50%以上发生呕吐;
(3)病程12~60h;
(4)粪便、血常规检查无特殊发现;
(5)排除常见细菌、寄生虫及其它病原感染。
2.确诊病例:除符合临床诊断病例条件外,在粪便标本或呕吐物中检测出诺如病毒。
(三)治疗。
目前尚无特效的抗病毒药物,以对症或支持治疗为主,一般不需使用抗菌素,预后良好。脱水是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的主要死因,对严重病例尤其是幼儿及体弱者应及时输液或口服补液,以纠正脱水、酸中毒及电解质紊乱。
二、疫情报告
(一)疑似暴发疫情的判定标准。
以村、居委会、学校、托儿所、养老院或其他集体为单位,一周内出现20例及以上病毒性腹泻临床诊断病例。
(二)暴发疫情的报告。
各级医疗机构和卫生人员发现疑似病毒性腹泻暴发疫情时,应及时报告所在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各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及时按有关规定进行疫情核实和报告,并迅速组织专业人员到现场进行调查处理。
三、疫情调查和处理
(一)对病例、密切接触者及医务人员等进行访视,结合实验室检测结果进行病例的核实诊断。
(二)开展病例的搜索、登记和个案调查,并进行流行病学分析,明确感染来源和传播方式,追查传染源。
(三)采集病例粪便和呕吐物标本进行检测,以明确病原学诊断。
(四)对病例进行及时治疗,对病例密切接触者进行医学观察。
(五)对病例的呕吐物、排泄物及医疗废物进行消毒处理。
疫情调查处理、标本采集和实验室检测等有关技术方案详见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网站(http://www.xiexiebang.com)。
四、其他预防控制措施
(一)疫情监测。
在病毒性腹泻流行地区,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开展疫情监测工作,特别加强对集体单位急性胃肠炎病例异常增多情况的监测,以及时了解病毒性腹泻的流行现状、病原特征,正确判断疫情形势。
(二)食品和饮用水卫生管理。
卫生行政部门在疫情流行季节应加大食品卫生执法力度,对存在食品卫生安全隐患的单位要限期整改;对拒不整改或整改不符合要求的,要吊销食品卫生许可证。
卫生行政部门应协调有关机构,加强对集中供水单位的管理,确保饮用水安全。在当地政府领导下,大力开展爱国卫生工作,改善环境卫生状况。
(三)健康教育。
加强预防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知识的宣传,提倡健康的饮食、饮水和个人卫生习惯,要重点教育群众尽量不吃或半生吃海水产品等食物,进食海水产品前应彻底煮熟。
广南县董堡乡卫生院 二00七年一月十八日
第四篇:感染性腹泻病防治基本知识
感染性腹泻病防治基本知识
【了解感染性腹泻病】 感染性腹泻病指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其流行面广,发病率高。 已知引起感染性腹泻的病原体有数十种之多,多数为细菌性和病毒性腹泻。
全年均可发病,具有明显季节高峰,细菌感染性腹泻一般夏秋季节多发,而病毒感染性腹泻等则以秋冬季节发病较多。 某些细菌和病毒可在婴幼儿儿群体中引起暴发流行。
【感染性腹泻病的传播】 感染性腹泻病主要经食物或水通过消化道传播,也可经日常生活接触传播。 食用不洁食物或饮用不洁的水可造成感染。 与腹泻病人、动物密切接触也可能被感染。 食源性或水源性感染常可引起集体发病。
【感染性腹泻的主要症状】 感染性腹泻病的主要症状为腹泻,严重者可出现脱水等症状。
每日大便次数超过3次,可为稀便或水样便,也可为粘液便、脓血便或血便,可伴有恶心、呕吐、腹痛、发热、食欲不振及全身不适。
病情严重者,常并发脱水、酸中毒、电解质紊乱、休克等。
【感染性腹泻的治疗】感染性腹泻病的治疗主要为预防脱水、治疗脱水和对症治疗,不必禁食,补液以口服为主。 鼓励进食营养丰富、且易消化的食物,并加一些蔬菜、水果等。对于吃母乳的婴儿除继续母乳喂养外,可以添加辅助流质饮食(如米汤等),流质饮食中可加适量盐。 一般不建议使用止泻药和止吐药。
能口服者尽量使用口服补液盐补液,不能口服者或腹泻导致严重脱水者,应尽快到医院接受静脉输液。
抗菌药物的使用应听从专业医生的建议,不可乱用抗菌药物。
【积极预防感染性腹泻病】 预防感染性腹泻病的关键是把住“病从口入”关,搞好环境卫生、食品卫生和个人卫生。 搞好环境卫生:管理好水源、粪便,消灭苍蝇。
搞好食品卫生:生吃蔬菜瓜果要洗干净,不喝生水、不吃腐烂不洁的食物。食物要煮熟煮透,剩菜剩饭要加热后食用,生熟食品分开放置,夏季注意凉拌菜卫生,防止苍蝇盯爬。厨房用具应生熟分开,进食包装、罐头等食品前应注意保质期,不吃过期食物。 搞好个人卫生:饭前便后要洗手。婴幼儿的玩具应定期清洗、消毒,避免病菌污染玩具而感染。
第五篇:感染性腹泻病疫情分析
感染性腹泻病疫情分析
[摘要] 目的 了解四川省2002-2011年其他感染性腹泻的流行特点,为更好的控制感染性腹泻的流行提供数据支持。方法 收集2002-2011年四川省其他感染性腹泻的病例报告,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 2002-2011年,四川省其他感染性腹泻发病率在35.25/10万至59.21/10万之间。5~10月病例占报告总数的62.05%,0~5岁儿童病例占报告总数的43.29%。2004-2011年间,全省共报告感染性腹泻暴发疫情23起。结论 0~5岁的散居儿童是四川省其他感染性腹泻的重点人群;感染性腹泻暴发疫情主要发生在经济落后的农村地区学校和村组。
感染性腹泻是指由各种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感染引起的急性、慢性肠道炎症所致的腹泻,广义上讲,所有病毒、细菌、真菌、寄生虫等病原微生物引起的腹泻都属于感染性腹泻;我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为“其它感染性腹泻病”。其他感染性腹泻病为法定丙类传染病[1]。为了了解四川省2002-2011年其它感染性腹泻病的流行情况,现将相关疫情资料分析如下。1 材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来自四川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历年疾病汇总数据和中国疾病控制信息系统“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中的其他感染性腹泻病例报告。
1.2 方法
对由上述系统中收集到的全部数据进行数据清理,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2 结果
2.1发病情况
2002-2011年期间,四川省累计报告其他感染性腹泻病339173例,发病率在35.25/10万~至59.21/10万之间波动;共死亡62例,病死率为0.018%。2002年-2006年报告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2007-2009年发病率有所下降,2010、2011发病率较2009年略有上升(图1)。
图1 2002-2011年四川省感染性腹泻病发病率与死亡率
2.2 时间分布
全年各月份均有腹泻病例报告,从感染性腹泻发病数来看,病例主要出现在5~10月,占病例总数的61.47%(图2)。
图2 2002-2011年四川省感染性腹泻病例的月分布
2.3 人群分布
2002-2011年四川省其他感染性腹泻以婴幼儿发病为主,0岁~组发病最高,占发病总数的44.08%(153330例),男、女性病例比例为1.32:1;0~5岁的儿童病例中,又以0~1岁的病例最多(图3,表1)。
2.4职业分布
病例主要以散居儿童、农民和学生为主,分别占病例总数的39.58%、21.85%和10.56%,其他职业共占28.01%。
2.5暴发疫情
2004-2011年间,四川省共报告其他感染性腹泻暴发疫情23起,分布在13个市州,发病1617例,死亡5人。其中,构成一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19起,报告病例1181人,死亡4人;构成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1起,报告病例310人,死亡1人;未分级事件4起,报告病例126人。
23起暴发疫情中,调查报告完整的有18起,分别发生在农村小学(8起)、乡中学(3起)、县中学(2起)、乡村(3起)、场镇(1起)和厂矿(1起),发生时间以6月(4起)和9月(7起)为主。
2.6病原学监测
2010-02以来,四川省开展了传染病监测技术平台腹泻病原调查,对262名腹泻病例进行了采样和病原检测。结果显示,腹泻病原以病毒居多,主要是杯状病毒和腺病毒,细菌检出率较低(表2)。3.讨论
2002-2011年间,四川省其他感染性腹泻病发病率在35.25/10万至59.21/10万之间波动,2004年实行传染病网络直报后的发病率高于2004年以前。全年均有病例报告,5~10月报告病例数较多,呈夏秋季高发态势,但发病高峰不十分显著。男性发病多于女性;5岁以下儿童病例数最多,占38.74%;职业分布以散居儿童、农民和学生为主。
其他感染性腹泻病发病率较高、传播速度快、波及范围广,一年四季均有病例发生,人群普遍易感,是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2005年全国法定报告的全部传染病中,腹泻病共计104218例,占全部传染病的22.49%[2],2009 年其他感染性腹泻的报告病例数在39 种法定报告传染病中仅次于乙肝、肺结核和手足口病位居第4位[3]。导致感染性腹泻的病原种类多,临床表现轻重不一,加之患病后是否就医、是否诊断正确,给早发现、早报告、早治疗、早处理带来一定难度[4~7]。
目前病毒已成为感染性腹泻的重要病因。有报道显示美国每年发生350万例幼年患儿轮状病毒腹泻,病毒性腹泻占全部感染性腹泻的30%~40%,明显高于细菌和寄生虫病例,已成为美国仅次于普通感冒的第2位的疾病[8]。四川省传染病监测技术平台腹泻病原调查结果也显示,引起感染性腹泻的病原以病毒为主,主要是杯状病毒和腺病毒。
2002-2011年,四川省感染性腹泻暴发疫情主要发生在经济落后的农村地区学校和村组,引起暴发疫情发生的原因主要是水和食物受到污染,这与农村地区基础卫生设施相对落后、饮食饮水卫生状况较差、学校饮水和食品卫生管理较差、腹泻病防治宣传教育工作薄弱、农村居民不良的卫生行为和习惯有关。
针对我省感染性腹泻的流行特点,各地区应加强城乡尤其是农村的基础卫生设施建设,加强预防肠道传染病的卫生防病知识的宣传教育,提倡喝开水、吃熟食、勤洗手等良好的卫生行为与习惯,增强大众卫生防病意识和能力。各级医疗机构要加强和规范腹泻病门诊建设,加强肠道传染病的监测与报告,做好病例登记与治疗。卫生、工商、质监和农业部门应依照法律法规和工作职能加强对乡镇集中式供水和学校等单位饮用水卫生的监督管理,依照《食品安全法》加强对餐饮行业、农贸集市、集体食堂等的食品卫生监督管理,加强对农村群体性聚餐活动的食品卫生与饮用水卫生管理与指导,以减少暴发疫情的发生 [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