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魔鬼公路”观后感
“魔鬼公路”观后感
这个短片讲的主要是在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存在一个所谓的“魔鬼公路”。之所以这样讲是因为每当车经过这里的时候,经常性地会发生掉下悬崖的事,导致车毁人亡。而究其原因,警察调查之后,发现车祸的原因主要是眼睛的错觉。在大峡谷中,它有着不一样的地貌,在路的中间存在一个U型弯,而U型弯两侧路的高度不一致,小轿车司机很容易忽视这段悬崖公路的U型弯,将两条路看成了一条路,在路上不停地加速,最终导致事故的发生。
作为一个学交通学道路桥梁的一个大学生,作为一名可能的未来道路设计者,在我看来,设计一条道路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各种情况发生的可能性。首先最重要的是,我们应该十分熟悉道路设计规范,因为这是设计一条道路的基本原则。如今,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对道路工程设计的要求也不断地提高。道路工程设计是一项既系统又复杂的活动,设计人员要科学合理地分析现代城市道路发展演进过程中的所形成的各种特点。而且,现代公路的设计不仅仅需要那种简单单调的,而更需要那种功能性与艺术性的统一。其次,从魔鬼道路来看,在研究这个道路的时候,人们模拟这个路段把视觉转到出事司机行车的方向,模拟驾驶员的视线的时候,他们能够发现前方的路况,可是当再次压低视线的时候,发现这是一条完整的公路,眼前的公路和山谷对面的公路连接在了一起,悬崖和弯道消失了。可是这并不是魔鬼道路形成的原因,众所周知,司机在离悬崖较远的地方会引发错误的视觉,但当车靠近悬崖的时候,驾驶员一定会看到路面的状况,纠正自己的误判,而且路边还有路牌。实际上两段公路是在一条延长线上造成视觉重合和路面高度差造成的。而路标也是由于视觉的欺骗导致了它的消失。所以我们在设计道路的时候也要充分考虑到这个因素。视错觉会引起行车错觉,有必要的时候可以采用视错觉标线。因此,在设计道路的同时,设计者应该了解视错觉的原理,有效地利用视错觉,针对性地采取改善措施,有利于提高日常生活中的认知和识别能力,提高道路安全性,确保交通安全。
总之,在设计道路的时候,要综合考虑地形,地质,气候等问题,并且多多实践。
21712205 殷大泉
第二篇:魔鬼交易员观后感
《魔鬼交易员》观后感
上周老师组织大家一起观看了这个被强力推荐的影片《魔鬼交易员》,看完之后感触很多,学习到的东西也很多。它的故事情节大概是:
一个名叫尼克·里森的人,是英国巴林银行的一位普通职员,一心想当交易所里的交易员。刚进银行他先是被派往雅加达处理一笔搁置已久的债券纠纷并在那里结识了莉莎,二人随后结为夫妇。家庭开支的巨大让尼克更加拼命地工作,他凭借自己的小聪明,很快发现利用客户的闲置资金进行周转是一个发财的手段。在一次股票亏空后,尼克重施故技,形势不容乐观。幸运的是,他所持有的瑞星指数一路上扬,总算填平了损失。
尼克因为惊人的交易额被认命为巴林银行驻新加坡期货公司总经理,成了同行们羡慕的对象。不久之后,更成了交易所里的“王牌”交易员。尼克的交易越做越大,但偶尔也有失手的时候。为此,他设立了一个错误账户,为的是暂时存放那些错误的交易,但渐渐地,错误账户在尼克手中改变了用途。他把自己失败的交易记入其中,用以掩盖损失。随着职位的升高,他的压力也越来越大,整日忙于工作,无意中忽略了新婚不久的妻子。直到莉萨因疏于照料而小产,尼克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但一切为时已晚,尼克已经泥潭深陷,以至于几乎到了无法收拾的地步。他每天做着欺上瞒下的事情,过着提心吊胆的生活。终于,在一次公司查账中,尼克的错误账户曝光。这次他面临的将不仅仅是失去一份工作,而是在监狱中度过余生。在一切无法挽回的败局下,尼克与莉萨选择了逃亡。正在他们得意可以成功逃脱时,警察出现在了飞机上,尼克被捕。由于多项罪名的指控,尼克被判了六年有期徒刑,但在新加坡的监狱他被诊断出患有癌症,在监禁四年后,他获得了释放。但此时,他美丽的妻子莉萨已经移情别恋了。
这是一部商战电影中的经典作,也是在金钱挂帅时代毫不掩饰地为人类的贪婪欲望辩护的一部主流电影。本片以全球金融大户的新加坡为背景,描写的股市“王牌”交易员尼克贪婪成性,不择手段在幕后操纵股票行情。导演用他一贯强而有力的戏剧手法拍出了股市内线交易的内幕,同时借角色的行径来质疑现代人面对金钱诱惑而普遍出卖灵魂的道德问题。也将“股市如战场”这一命题表现得淋漓尽致,结合当前经济领域的种种黑幕,这部影片仍有相当大的启示作用。尤其是对爆发的金融危机有这反思意义。
从这部片子中我们可以看到巴林银行之所以倒闭,是由于它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就是让里森既直接从事交易又担任交易负责人,两种职能未能完全分开。而监督巴林银行的英格兰银行却没有发现这个致命的弱点,这是巴林银行倒闭的一个核心因素。究其原因主要还有以下几个方面:
1)巴林集团管理层的失职
2)松散的内部控制
3)业务交易部门与行政财务管理部门职责不明
4)代客交易部门与自营交易部门划分不清
5)奖金结构与风险参数比例失当
6)缺乏全球性的信息沟通与协调
7)对超水平的业绩没有保持高度的警惕。
8)盟友通常会忽略彼此工作上的危险信号。“光环效应”、过度的信任对发现
风险极为不利。
9)在有关涉案人员之间传播信息,将会增加风险。保密是舞弊调查的根本。
10)常规报告一般化,没有足够的监督力度,不能保证沟通的有效性。内审报告
没有对潜在问题进一步核实与追踪,没有对问题进行应有的警惕。
11)不注意风险变化,通常会使组织受到舞弊行为的破坏。对交易所的提示没有
认真分析与总结。
12)宁可接受检查与权利制衡,以免留下舞弊的空子。特别是期货、金融股指等
有业务。
13)有利益之间的组织之间不能共享有关信息,如不同区类似部门之间等。但这
种情况的存在,在一定的情度上又有利于发现舞弊行为。
14)忽视对风险提示、举报、内部审计所提的管理建议,将是一个红旗标志区。
巴林银行的倒闭,还在于里森下注的不是一般的金融产品,而是金融衍生品产品,金融衍生产品的特点在于能够用少量的保证金做大笔交易,若运用得当,能够获取高收益。运用不当,将损失惨重。金融衍生产品本身没有错,然而参与其中必须有严格的授权和制度约束。里森参与金融衍生产品炒作,就是在未经授权和缺乏监督的状态下进行的。据说,里森曾被英国银行界誉为“金融界”的骄子,是年轻有为的代表,但正是这些头脑灵活、锐气十足的年轻人为了取得超额的利润和奖金,变得贪婪无比,投身到金融衍生产品中去。事实证明,在银行经营中,人是关键的,然而制度更关键。这带给我们很多教训:
1)必须加强对金融机构,特别是跨国金融机构的监管巴林银行已经有200多年的经营历史,理应有一套完善的内部管理制度,2)必须建立衍生工具交易的严密的内部监管制度
3)应加强金融机构的外部监管
4)必须加强对金融机构高级管理人员和重要岗位业务人员的资格审查和监督
管理
5)管理层必须对其所经营管理的业务有充分的认识。
6)银行内各项业务的职责必须确立并明示。
7)利益冲突业务的隔离是内部控制有效性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8)必须建立专门的风险管理机制以应对可能的业务风险。
9)内部审计或稽核部门应当迅速将查悉的内部控制漏洞报告最高管理层和审计委员会,后者应尽速采取措施解决上述问题。
以上就是我观看这次影片的感受。尼克一次又一次的泥潭深陷,最终使巴林银行破产,自己也受到因有的惩罚。希望它可以为我们敲响警钟,可以真正的吸取到它的倒闭所带来的深刻的教训。
第三篇:《魔鬼营业员》观后感
《魔鬼营业员》观后感
近期在先生的指导下观看了一个真实的故事《魔鬼营业员》,又名《我如 何弄垮巴林银行》。总的来说我对此电影没有过多过深的思考,只不过慢慢回想起先生说过的一些理念,这些在电影中能够反映出来的理念。下面我就结合先生所说的理念来谈一下这看完这部电影之后的一些感想,以及总结一下我近期在投资理财学习班上的所学所感。
首先,这是一部小人物做了大事件的一个故事。告诉我们不管我们出身多么卑微,也能做出一些惊天地泣鬼神的事情来,只要我们用心去做。当然我不是赞成尼克·利森的做法,但是他的这种敢作敢为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尽管尼克·利森出身在一个泥瓦匠的家庭,但是这并没有阻挡他追求自己更高层次的生活,也就是进入大名鼎鼎的巴林银行工作。从正面来看,尼克·利森完全是为了自己职业上的发展,才渐渐变成一个金融衍生出来的赌徒,正是上司们的器重,同事们的羡慕让没有人监督他深陷泥潭而无法自拔。我记得他说过在这些疯狂的游戏中他没有为自己谋求过一点点的利益。这说明了什么?在这赌博中缺少了个人的利益因素,他是在用自己的前途在赌。但是这个赌局也的筹码未免也太大了。他失去了他难得的工作,同时也失去了他的家庭。也许如果没有日本的地震让他买的期货亏损,有可能让他会陷得更深。
然后,要学会控制自己的贪欲,决不能变成一个金融衍生出来的“赌徒”。人都有七情六欲,七情指“喜、怒、哀、惧、爱、恶、欲”六欲指“ 眼、耳、鼻、舌、身、意”,贪欲包含在六欲中的“意”欲中。我记得先生说过:“市场给你多少你就拿多少。”我认为先生的话很像老子思想里面的“无为”、“无欲无求”的理念。我也很赞成,“钱是带血的东西”如果在我们这个市场中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轻易被外界的喧嚣所左右,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原则,不贪、无求那么也就是股票中的真谛了。我觉得这个概念,也适用于人的发展。做任何事都不能太“决绝”,有一个“度”,可能有人会因为自己的贪欲而把握不了这个“度”,尼克·利森就是因为不能控制自己的贪欲而泥足深陷,无法自拔的。
其次就算自己在某个领域很有成就,也要学会照顾自己的家人。这其实和先生所说的“不能忘本”有一定的契合。尼克·利森因为沉醉于自己设计的迷局中,怕被上司查到自己的罪过而整天提心吊胆,将自己的妻子置之不理,妻子也因为
没有得到很好的照顾而流产了。这里面有一些“宿命”的感觉。作为一个玩股票的人来说,不能够忘记讲自己领进门的先生导师,不能忘记先生所说的一些启迪人生的话语。而作为一个人,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自己的父母亲人,先生导师,因为我们所学会的东西都是他们的言传身教,他们是我们人生途中重要的财富。
最后,错误被掩盖得越多,在错误的道路上就会走得越远。尼克·利森以为侥幸没有被上司查出自己的违规行为,一次又一次的“走运”让他越陷越深导致无法自拔。也许尼克·利森知道自己的行为时错误的,但是一次又一次的逃脱,让他的胆子越来越大,最终把屹立不倒巴林银行推下了深渊,同时也把自己的幸福生活推下了深渊。也许当他第一次把错误输入错误账号时被上司查到,只亏一些小钱,可能让他还有继续工作的机会。上司的监督能够使他不敢去触碰那根“高压线”。总的来说,我们要好好学习分析技术千万不要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在班上学习了三周了,感觉自己还是很有收获的。首先真心感谢这里有一个经验丰富,久经战场的先生导师。他的经验和视野是我们整个学习班的财富。这里还有很可爱的同学,在我们之中已经出现的非常好学、有一定基础的学员了,所谓“火车开得开,得靠车头带”嘛。我也希望能够变成这么一个车头。电影终归是电影,教会我们很多的关于做人做事方面的东西,但是,没有实际的股票操作的技巧。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还是多学学,现在要做的就是学会的掌握基本的技术分析能力吧。二我们要做的,首先要学会画线,认识90种基本图形,熟读江恩二十八条交易规则。然后再深入地了解市场,分析大盘及个股。这各种情况下都要有支持股市趋势技术分析的信念。最后能得到多少就只看市场了,看市场能够给多少,你能够取得多少吧。就像先生所说的一个故事:每到一年一度的马哈鱼繁殖的季节,总会有一些聪明的熊在上游的某个位置等待马哈鱼跳上岸的时候抓住他们。一只聪明的熊总是能够在正确是时间做正确的事情出现在正确的地点。而我们就是要做这样的聪明的熊。
通过这次观看《魔鬼营业员》,我学到了很多关于做人做事方面的东西。
第四篇:天使与魔鬼--观后感
天使与魔鬼
丹.布朗,他笔触是很细腻、很细腻的。
读后感
描述一场宗教与科学的较量:虔诚的上帝信徒——“欧核中心”的杰出科学家列奥纳多·维特勒毕生致力于以科学的手段证明神的存在。他和其养女维多利亚在实验室里进行了高度机密的实验,成功制造出了一种极其强大的能量——“反物质”。在这个重大发现尚未对外公布时,列奥纳多就在实验室里惨遭杀害,一个眼珠被挖走,胸口赫然印着一个神秘的标记——“光照派”。更令人震惊的是,藏在地下的反物质不易而飞,而这些反物质一旦与物质相遇,便会产生巨大的能量,足以摧毁一座城市。哈佛大学符号学家罗伯特·兰登应邀前来参与调查。就在当天,失踪的反物质被人发现位于梵蒂冈地下某处。离开了实验室的反物质会在二十四小时后自行爆炸。这天正是天主教教皇选举日,来自世界各地的天主教首领汇聚在梵蒂冈城,藏在地下的反物质如同一枚定时炸弹,如不及时找到,整个梵蒂冈城便会在顷刻间灰飞烟灭。罗伯特与维多利亚在查找反物质的过程中,竟发现传说中几十年前就消亡的光照派还活跃于世,而且世上许多科学家皆是其成员。光照派沉寂了几十年之后,竟然瞄准教皇选举止日对基督教进行复仇,而寻找凶手及光照派的线索竟藏在伽利略和弥尔顿的作品中!于是,一个个惊世之谜随着情节的深入而被揭开。
科学与宗教的论战成了这部小说的主题。
这一论战,从一开始便从未停止过,几百年前,不计其数的科学家遭到教廷的迫害,乃至几年前,是讲授达尔文的进化论还是宣传上帝创世仍是西方大学里争论不休的问题。
缺少信仰的年代,在科学加速发达的现代社会,许多古人无法解释、只能托辞神迹的奇异现象都有了合情合理的客观解释,我们不再相信上帝造人,因为人是从猴子进化来的,因为在茫茫星球中,地球只是其中渺小的一颗,在地球之外,还有更多的星球,还有我们不了解的生物。
上帝不能操纵生死,但科学可以,它可以延缓衰老、减轻病痛,甚至还能克隆一个你自己。这在科学的前进中,宗教节节败退。宗教曾经试图蒙上人们的眼睛,试图以残酷的对抗来阻止科学的进程。光照派,一个被宗教蛮横对待的科学家们秘密组织起来的地下组织,最后却在一个宗教狂人的操纵下复活,并险些声名狼藉地成为这个他的垫脚石。宗教狂人最终在事实败露后自焚,但他在失势前的一番演讲或者能够让科学停下高昂的头来。科学是没有灵魂的,它或者可以解决这样那样的问题,但人类心灵需要的指引,科学却毫无办法,这或者也是像牛顿这样的大科学家最后会矛盾到折磨自己肉体的缘故吧。人们面对大自然,不再敬畏,甚至蛮横地对待与自己共存的资源。人们忘了善与恶的界限,盲目地为着一时的利益奔忙,毫不顾及自己抛却了什么。当心灵不再向善,科学带来的是否只能是毁灭?当人类不再忌恶,我们的前方是否还有光明?
电影远远没有小说那么优秀.一本深度探讨了宗教和科学之间微妙关系的小说被改编成了一部纯粹的科幻动作片.特别是电影的结尾, 小说中的结尾是整本小说最精彩的一部分,所有的真相都是在最后一刻揭晓的, 而电影却把最精彩的一部分“和谐”掉了.对于书迷来说这是实在是很让人失望的, 不过这样改编也自然缓和。==但是情节紧凑逻辑还是很严密的。
改编电影比较完整地保留了小说的魅力,并有所发挥,节奏和镜头把握得很出色,可见导演和编剧的功底。
电影是一门诞生在城市生活中的艺术,因此城市文化也在电影的艺术表现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这个星球上一座座伟大的城市都曾无数次出现在电影作品中,并以他们独特的文化魅力为影片带来特定的基调和美感,也为动人心弦的情节展开提供了舞台。而每一座伟大的城市,都有一座(至少一座)伟大的博物馆,汇集着人类文明和艺术的精华,也成为这座城市的灵魂居住的殿堂。
当作为电影观众的我们跟随着镜头走进博物馆,或许能够有如身临其境般地欣赏一件件慕名已久的佳作,又或许回忆起自己曾经徜徉其中时陶醉不已的美妙感受。而当我们作为游人第一次涉足某座倾心向往的博物馆时,也常常会因为来到了哪部自己喜爱的影片中一个熟悉的场景而会心一笑。
出现在电影中的博物馆数量之众,不胜枚举。而博物馆在影片中所发挥的作用也多种多样。或烘托故事情节,或映射人物性格,或暗示历史文化背景,或提点哲学心理思绪。在文艺片里主人公心灵交流爱意萌生,在动作片中特工人员接头密会拯救世界,都曾发生在著名博物馆内。
然而,尽管这样,我们已能够看出朗 霍华德的努力:他花了很多力气在如何用画面表现书中某些略嫌枯燥的历史和理论段落,导致电影用来解释的时间被拉长,而在紧张的情节推动上又失掉了精力;视觉处理上,他不乏神来之笔,比如跨越历史的镜头叠和,和对历史传说部分的画面进行油画质感的处理;对于原小说的主题,朗进行了好莱坞式的化繁为简,仅借Tom Hanks版兰登博士问了一句:耶稣是人是神,为这个问题送死的人还不够多吗?--达芬奇密码改编至此,已是达到电影这种表达方式的极限了,小说本身的镜头感和节奏感比起天使与魔鬼来都要差很多,因此电影做到这份儿上,至少不能算是一部改编失败的作品,虽然有些小小的沉闷,也不乏闪光之处。
当然,如果想看视觉刺激或情节跌宕起伏的人可能会稍稍失望:在惊悚气氛营造的这个方面,电影失掉了小说来自精神上的惊悚,而侧重在画面上表现这一感觉。记得我通宵啃原著的那个夜晚,看到丹布朗如何颠覆性的解释最后的晚餐时,整个后背的汗毛统统竖立了起来--那不是一种来自鬼神或死亡的神秘主义惊悚,而是面对自己习以为常的历史/常识被彻底颠覆时,那一瞬间,来自精神层面失重的恐惧。而这种恐惧,虽然只有一瞬,却足以超越任何斯蒂芬 金所营造的恐怖世界。直到现在,我每每打量到名画“最后的晚餐”,仍然会有一丝深远的寒意沁出。而电影,用了更为形象的幻灯片形式来解释画中关于耶稣和女性化彼得的种种,看完之后只会让人发出“哇”的一声惊叹,而没有办法感受到用文字阐述出的惊悚。
看这部电影最大的收获,就是让我偏离了许久的兴趣重新回到宗教渊源这个神秘而沉重的话题上来。丹布朗在天使与魔鬼中探讨了宗教信仰在当代社会面临坍塌的危机,而达芬奇密码则是关于天主教和异教徒之间纠缠不清的关系,或者说,是一个关于“我信仰的到底是什么”的终极问题。这个问题是不可能在短短两个多小时的商业影片中得到解答的。(作为一个职业化的导演,我们也可以看出朗霍华德压根没有认真解答该问题的打算)但如果电影能够引导观众自己开始思考这个问号,就可以算没有白拍了。
至于耶稣人性还是神性这个终极问题,我很遗憾的发觉自己有异教徒的倾向,个人觉得,Jesus Christ是个伟大的人。但他足够伟大到作为一种宗教的灵魂人物。或许经过历史的涤荡和美化,他会被后人附与许多神性,如果放在现代,也就是圣雄甘地或者马丁路德金的感觉吧。我这么说绝无贬低污蔑耶稣的意思,甘地如果回到几个世纪前的耶路撒冷,一定也会被实心眼的古人顶礼膜拜的。为什么一定要在humanity or divinity这个问题上流几千几百年的血呢?除了涉及到政治权利,可能古人生活比较枯燥少乐趣,容易较真吧||||。。
第五篇:魔鬼交易员观后感
《魔鬼交易员》观后感
课余百度了一下“涉及金融的电影”,然后这个犀利的电影名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然后就下载观看了这部“学习银行业基本操作的实战教案”。这是一部商战电影中的经典作,也是在金钱挂帅时代毫不掩饰地为人类的贪婪欲望辩护的一部主流电影。本片以全球金融大户的新加坡为背景,描写的股市“王牌”交易员尼克贪婪成性,不择手段在幕后操纵股票行情。导演用他一贯强而有力的戏剧手法拍出了股市内线交易的内幕,同时借角色的行径来质疑现代人面对金钱诱惑而普遍出卖灵魂的道德问题。也将“股市如战场”这一命题表现得淋漓尽致,结合当前经济领域的种种黑幕,这部影片仍有相当大的启示作用。尤其是对爆发的金融危机有这反思意义。
故事叙述的是一个名叫尼克·利森的英国巴林银行的一位普通职员,一心想当交易所里的交易员。在金融界发迹的故事。刚进银行施展才华的机会就来了,他先是被派往雅加达处理一笔搁置已久的债券纠纷。这样的任务对于尼克来说简直就是小菜一碟,事情很快平息。幸运的是,他在那里还邂逅了年轻美貌的莉莎,二人一见钟情,结为夫妇。家庭开支让尼克更加努力地工作,凭借自己的小聪明,他很快发现利用客户的闲置资金进行周转是一个发财的手段。在一次股票亏空后,尼克重施故技,形势不容乐观。还好,他所持有的瑞星指数一路上扬,总算填平了损失。
妻子得知此事之后大惊失色,尼克答应不再冒这样的风险。尼克因为惊人的交易额被认命为巴林银行驻新加坡期货公司总经理,成了同行们羡慕的对象。不久之后,更成了交易所里的“王牌”交易员。尼克的交易越做越大,但偶尔也有失手的时候。为此,他设立了一个错误账户,为的是暂时存放那些错误的交易,但渐渐地,错误账户在尼克手中改变了用途。他把自己失败的交易记入其中,用以掩盖损失。随着职位的升高,他的压力也越来越大,整日忙于工作,无意中忽略了新婚不久的妻子。直到莉萨因疏于照料小产,尼克才意识到这一事实。
但一切已经晚了,尼克的赌局越开越大,以至于无法收拾的境地。他每天做着欺上瞒下的事情,过着提心吊胆的生活。终于,在一次公司查账中,尼克的错误账户曝光。这次他面临的将不仅仅是失去一份工作,而是在监狱中度过余生。在一切无法挽回的败局下,尼克与莉萨选择了逃亡。正在他们得意可以成功逃脱时,警察出现在了飞机上,尼克被捕。由于多项罪名的指控,尼克被判了六年有期徒刑,但在新加坡的监狱他被诊断出患有癌症,在监禁四年后,他获得了释放。但此时,他美丽的妻子莉萨已经移情别恋了。全剧终。
看过电影,再来审视9月份的瑞士银行事件。瑞士银行日前称,该行一名驻伦敦的交易员奎库·阿多博利在未经上级批准的情况下,私自动用银行自有资金进行交易,造成高达20亿美元的损失。31岁的阿多博利是瑞银设在伦敦的“Delta One”(德尔塔1号)金融衍生品部的职员。瑞银的这个“Delta One”部门本来就有点神秘兮兮,在这次事件曝光前鲜为外界所知。该部门的主要工作是密切跟踪一些基础资产(比如白银)的证券进行投资交易。阿多博利的岗位内容包括做“对冲”,即下注一笔上涨交易的同时,下注一笔下跌同样幅度的交易来做对冲。如此,无论走势如何资金都能全身而退。但阿多博利在擅自动用资金下注美国和欧洲的股指时,恰恰没有利用反向交易来做止损控制。更为恶劣的是,为掩盖亏损,他在交易账目上,录入伪造的事实上并不存在的对冲交易。
作为因违规交易造成银行巨亏的“魔鬼交易员”,阿多博利不是第一人,他的前辈有一堆。全球金融海啸发端时,法国兴业银行交易员凯维埃尔被揭出擅自操作造成银行72亿美元的交易亏损。而更为“知名”的就是上世纪九十年代造成全球最古老的银行之一巴林银行
破产的尼克・里森了,里森用篡改银行电脑记录方法“掩亏”,案情败露后一度潜逃。巴林银行是英国贵族最为信赖的金融机构,里森让英女王在该行的存款也打了水漂。
这些金融业的魔鬼交易员,“作祟”身手令人咋舌,各有绵长而深邃的“成鬼”心历,他们的恶迹不但倾覆了他们自己,也倾覆了众多无辜者的命运。巴林银行倒闭后,当时的首席执行官彼得・诺里斯后来“缩身”成了伦敦市郊一家小电影院的老板。有一天,小电影院正在放映根据里森在狱中完成的《我如何搞垮巴林银行》一书拍成的电影,放映员跑来告诉诺里斯,一个长得很像里森的人就坐在电影院里。电影散场的时候,诺里斯看得清清楚楚:不是“很像”,那人就是里森。而那一天,距巴林银行宣布破产已有5年。这一幕,可能连好莱坞的金牌编剧也要叹为观止。
魔鬼交易员,金融界的噩梦。从阿多博利回溯,魔鬼交易员的黑名单可以拉出长长一串。而这黑名单的不断延展,则一再提示着金融机构的治理问题。是怎样的推手,让他们成了魔鬼?每个人心里都有“魔鬼交易员”在作祟,关键在于你能不能够遏制住这种邪念。我想说的是看过这部电影,感慨很多,学习到的东西也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