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八大家之王安石 (三)给力的基层一把手

时间:2019-05-14 05:52:0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唐宋八大家之王安石 (三)给力的基层一把手》,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唐宋八大家之王安石 (三)给力的基层一把手》。

第一篇:唐宋八大家之王安石 (三)给力的基层一把手

唐宋八大家之王安石

三、给力的基层一把手

画外音:

年轻的王安石刚刚步入仕途,就以出众的学问和人品得到了朝廷的赏识,宋仁宗多次下诏提拔他进京做官,但王安石都以种种理由婉言谢绝。他不仅坚持在地方做官,甚至还主动提出到偏远的州县任职,认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为百姓做点实事。那么,在基层做官的王安石究竟会有怎样的表现?他能否成为合格的地方父母官呢? 康震:

开讲之前,先问大家一个问题,2010年最火爆最流行的一个词是什么?...回答得非常正确,卧虎藏龙啊。给力,这是2010年最流行、最给力的一个词。给力什么意思?我觉得有好多的意思,比方说加油、带劲、提气、特别给劲、够酷、争取、非常精彩、特别地棒,我们这一集的题目就叫《给力的基层一把手》。什么叫“给力的基层一把手”?我们就是要来看一看王安石是这个基层一把手,他做工作是怎么给力的,在哪些方面表现得很给力,所以我们这一集的主题词就俩字,给力。

大家说您这话从何说起,王安石什么时候又变成了基层的一把手了?这话还得从头说起,上一次我们说王安石不愿意在京城做官,那朝廷是死乞白赖硬给拉着让他必须得到京城里头来做这个京官,怎么都不愿意。我们开始不了解,说为什么啊?通过研究我们发现,王安石之所以不愿意做京官,他就是想在地方上能够做点踏踏实实的事,换句话说,他认为在地方上做官能做更多的实事,那么在这京城里头做这京官,这实事就做不成了。

我们就得来捋一下王安石在地方上都做过什么样的官,我们给他找规律。王安石这辈子做的第一个地方官是从二十一岁开始的,他这个官的名字叫签署淮南东路节度判官公事,用现在的话说其实就是扬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的秘书,二十一岁。到了二十六岁的时候他又做过一个官,就是鄞县县令,鄞县就是现在宁波市的鄞州区。到了三十岁的时候他担任了舒州通判,舒州就是现在安徽的潜山,相当于一个地级市的副市长。到了三十六岁的时候,他开始担任提点江南东路刑狱。这个江南东路,我们知道,在北宋的时候“路”这个单位就相当于我们现在的省,这个江南东路的省,它的管辖范围就相当于现在的江西的东北部和安徽的东南部地区,就这么个管辖范围。那他这个官是个什么官呢?相当于江南东路这个省最高人民法院的院长兼最高人民检察院的检察长,还兼纪律检查委员会的书记。也就是说既主管这个省的政法工作,又主管这个省的干部的考核和考察工作,这官很大。到了四十七岁的时候他做了江宁知府,就是现在南京市的市长,但是江宁知府在当时就特别相当于一个直辖市的市长。就是说从二十一岁到四十七岁这二十六年的时间里边,他只有两个官是做的二把手或者是下级,其他的官,要么是所在的政府的第一把手,要么是所在的政府的某一个领域的主管领导,就是我刚才所说的提点刑狱。这是王安石担任地方官的第一个特点,一把手居多。他做地方官还有第二个特点,就是他做地方官的时候做得特别给力,特别是当一把手的时候尤其给力,反之如果不做一把手很不给力。我们先来看,当他不做一把手的时候是如何地不给力的,这里边有两个例子可以说明,王安石开始在这扬州市做政府办公厅的秘书,王安石有个“毛病”,特别爱学习,尤其是到了工作以后,还是一如既往地,像当时做学生的时候那样,非常认真地、刻苦地学习,这是个勤奋的人儿啊。我们很多人工作了以后没时间学习,王安石不是,时刻不放松学习,在家里边是废寝忘食、秉烛夜读、通宵达旦,不带歇口气儿的。可是我们知道一天只有二十四个小时,这个王安石改不了,这一天只有二十四个小时,他要是一旦通宵达旦地读书,时间不等你,你得第二天上班啊,譬如说,他晚上看书看得特别晚,看到凌晨四点钟,这时候总得眯一觉,一眯,比方说眯到七点了,这下完了,要上班了,赶紧起来,不刷牙、不洗脸、不吃早餐、不梳头发,衣冠不整,趿拉个鞋,脸肿着,发白,眼睛里头全是血丝,头发都是蓬乱的,就骑上“自行车”到了办公厅去上班了。当时他的上司,就是扬州市的市长是谁呢?是韩琦,韩琦这个人特别地注重仪表,见不得这邋里邋遢的人。我说的不是某一个早上偶然这样,王安石刻苦学习的精神是一以贯之的,他老这样,早上一起来就这样,早上一起来就这样,那这个韩琦一次两次可以原谅,三次、四次、五次、六次,他看得多了,他就形成了成见,心里想,这小子,昨晚不定到什么KTV包厢去混去了,早晨就成这样了。他才不会想到说你去学习了,二十刚出的年轻人,参加工作以后还有这么旺盛的学习热情,这是不可思议的。终于有一天忍不住了,把小王叫到办公室来跟他谈,你怎么搞的?少年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呀,你们年轻人现在应该利用你们年轻的优势,抓紧时间刻苦地学习,努力地工作,别一天到晚的老在那娱乐场所溜达溜达的,早上起来不上班。对他进行了严肃的批评。

那要搁一般的年轻人啊,赶紧得解释,领导,我昨晚上背英语单词来着。领导,昨天晚上我写文件来着。肯定得跟领导详细地汇报,说不定领导转而转怒为喜还表扬你。王安石的个性不是这样的,剽悍的人生不需要解释,我干嘛解释啊?王安石的个性是很倔强,而且他内心里边一旦拿定了主意,是不能动摇的。他下班跟同事说,老韩,这韩领导他不了解我。我这个人对不了解我不理解我的人,我懒得跟他解释,我该什么样就什么样。

但是你得知道现在你不是领导,你是下级啊,你不给领导解释清楚,领导老是这么误会你,老是这么误解你,你还怎么进步啊?他不管这个,我的人生我做主,我不需要给你解释。所以你就说,像王安石这种个性、性格,他就只能当一把手,他不能当二把手,他要当了二把手和下级之后,他一辈子都永远被人误解,永远被人不理解和不了解。个性使然,非常倔强也非常执着,照样早晨起来不洗脸、不刷牙、不吃早饭,蓬头垢面地去上班,爱说什么说什么,真金不怕火炼,时间长了你就知道我到底是什么人了,这是一则不给力。画外音:

王安石年仅21岁就踏上了仕途,作为志存高远的热血青年,他一心想要发挥自己的才学,做一番兴利除弊,造福百姓的事业,然而,现实却并非想象的如意,那么,刚刚走入官场的王安石还会遭遇怎样的尴尬呢? 康震:

第二个是什么呢?他刚刚参加工作,又在政府的办公厅里边做秘书,充满了工作的热情,对工作当中出现的问题,对下一步要开展的工作,王安石总是积极地建言献策,他的知识又很渊博。你想这么刻苦的人能不渊博吗?又知识特别丰富,谈论一个事的时候不但要谈论现实,还要引经据典、以古喻今。可是韩琦就特讨厌他这一点,韩琦对他有个成见,他知道王安石有学问,知识量大,词汇量也很大,可是他就认为你就是词汇量大,你懂的古文多,但是你这个人做不了官的。所以王安石多次请求,多次申请,给我个具体的工作,哪怕给我个项目让我做一做,不给。就这么闲置着。

后来王安石工作满了以后,从这个岗位上调走之后,有一次,有一个人给韩琦写了一封公函,这公函里头也是引经据典,用了很多的典故,用了很多的古文,韩琦一边看这个,就跟他身边的同事说,哎呀,可惜这王安石不在,王安石要是在的话,这里边的古字他全认识,这是他的强项啊。这种说法本身一听就是对王安石的一种误解,王安石怎么可能只是认几个字,词汇量大的问题呢,是不是?但是你碰上这么个领导,那谁是一把手?韩琦是一把手,你是他的下级,他要是不理解你,不跟你沟通,你也不跟他解释,你在这工作岗位上能不能做出成绩来?做不出来,你有再大的才华,施展不出来,所以王安石在这个岗位上感觉深度地不给力,这是第一条。

他这不给力还体现为第二点是什么呢?就是他做不了一把手之后,他很多重大的工作他无法拍板决定。王安石这个人是个杀伐决断的人,他要决定的事情马上就能拍案决定。可你要不是一把手,你是二把手,坐在一把手旁边,一把手刚说我准备,你“啪”一拍桌子说我给你决定了,那不可能啊,他没这机会。这个例子最鲜明的就是他到了舒州做通判,我们知道他等于是到舒州市做副市长,他一去之后这个舒州正好赶上连年的旱灾,民不聊生,死了很多的人。在舒州期间我们看到了他的一则材料,他跟舒州下属的一个县姓孟的一位县令是个朋友,他跟这个孟县令之间通了大概有十封信,在这十封信当中透露了一个很重要的信息,什么信息啊,就是说,他跟这孟县令就说,我们现在当务之急是必须赶紧采取什么措施呢?就是把家里头囤积居奇的富人的粮食用政府的钱把它买了来,然后用低价卖给没有饭吃的老百姓。

可是你知道这个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第一,富人他怎么肯把粮食给你?他要把粮食囤得满满的,然后卖个高价钱,他才能够捞一把,对不对?你没来由地让他把粮食挖出来拿出去低价卖了,他愿意吗?肯定不愿意啊。他就跟这个孟县令在信上探讨这问题说,如果有不从的,你就跑他们家里头去,哪怕让他地挖三尺,你把他的粮食找出来,然后不配合政府的,杀一儆百,给他抓起来,用强力的手段。可是这是你作为二把手的想法。那么当时他所在的舒州市上级领导、省级领导,也对王安石这些做法不是特别感冒,说句话就是我反正只要不支持你,实际上就是不赞同,所以他在给这孟县令写的信里边也是采取一种商量的口气,他给孟县令的信里边完全没有命令的口气,说我命令你怎么怎么做,没有。他在信里边是采取商榷的口吻,给他建议,这说明什么,说明他说不起话,他是个二把手。画外音:

王安石在地方任职期间,深刻认识到了民间的困顿和疾苦,虽然他曾经因为自己官卑人微,无法为百姓办更多、更大的事而苦恼,但他还是多次放弃了去京城做官的机会,始终坚持在地方为官。那么,当王安石独掌一方政务时,他又会有怎样给力的表现呢? 康震:

他做了一把手之后情况如何呢?那就不一样,有四个给力。第一个给力,就是他调查研究,不怕吃苦,千方百计为百姓谋福利,这个是王安石一个最主要的特点。他做一把手是到鄞县做县令,鄞县这个地方我刚才说了,宁波市的鄞州区,临海,是一个江河湖海的交汇地带,本来水资源是很丰富的,可是当地政府和老百姓没有进行有效的农田水利建设,所以反而使这个地区的水力资源没有有效利用起来,老还挨着旱灾,你说怪不怪?所以王安石一去,第一条就是动员全县的老百姓、人民群众挖水渠,把有效的水力资源能给它利用起来,这是下了大工夫的,那是在中国古代社会,要办成一件事,特别是纠集成千上万的人来修农田水利,不像我们现在有很多工业的机械,那是很困难的。王安石怎么办呢?他就一个乡一个乡地去动员、去监督、去督察,你务必要给我开工。我在这儿可以给大家念一个时间表,看看我们的王县长是怎么样深入基层,是怎么样挨家挨户地去动员的,宋仁宗庆历七年,即公元1047年十一月七日,从县城出发,第一步先到了县城以东的万灵乡,督察百姓开掘水库的工作,晚上住在寺院里。第二天八号一大早登上金鸡山看望在那里修建水闸的工人,晚上住进了阿育王山的广利寺。这时候下起了大雨,没法再往东边走了。过了两天雨停之后,十一日继续出发,这一天到达了灵岩山,并且登上高处眺望大海,为的是什么呢,不是看海景,而是督察和视察在这江海的交汇之地能不能修水闸,以便进行蓄洪灌溉。十三号,这一天到达芦江村,视察了水渠的开渠之处,晚上又住在寺院里。十四号登上了天同山,晚上住在景德寺。十五号一大早就和景德寺的长老们一起去视察当地的地形。十六号的一大早,在寺院里吃完饭经过五峰山,行走了十多里的路,乘船继续向西走,到了半夜到达了一个小村子叫小溪村。十七号一大早就又视察新修的水渠,然后到当地的寺院吃饭,晚上又到达当地的林村视察,半夜的时候住进了另外一间寺院。到了十八号的上午,又到县城以西的两个乡再次视察,动员乡民,兴修水利。注意啊,我为什么不厌其烦地念这玩意儿?这两周的时间里头他走了十四个乡,基本上中间没有停顿,所以我说他第一个给力,我们讲那些空的、虚的没用,他的给力首先表现在他的工作的态度,他的工作的态度又是基于对于民众的这样一个服务的根本目的,这就是王安石作为地方一把手,他最给力的首要的一个(特点)。王安石的第二个给力之处就是他工作起来实事求是,敢于打破陈规,大胆改革,他胆子特王安石的第二个给力之处就是他工作起来实事求是,敢于打破陈规,大胆改革,他胆子特别大,敢做。他胆子大在什么地方?表现在两个问题上。他一到鄞县,他发现了一个问题,农民兄弟一到青黄不接的时候别说饭吃不上,连第二年要种庄稼的种子可能都没有。一般情况下什么样呢?穷人家里如果没有隔夜粮,没有种子粮了,怎么办呢?就跟当地的富户、地主用高利贷来贷了来,然后第二年翻倍的、驴打滚的利再还给他,但这样一来,往往使得这些穷苦的农民怎么样呢?是还不上这个账的。那利滚利,最后利就变得很大了,别说本金了,连利都还不清。怎么来解决这样一个恶性的循环呢?王安石大胆地想了一个方法,当时在北宋时期各个县都有所谓的平常仓,什么叫平常仓啊?其实就是在灾荒年间政府在粮仓里头储存一部分粮食,用来赈灾的,可这个数量很少,不可能把这粮食拿出来让全县的老百姓都能得到实惠,那不可能,怎么办呢?把这部分粮食拿出来以官府的名义贷给农民,让农民向官府来贷,那么第二年等你有了收成的时候,以低于高利贷的那个利息还给政府,说白了就是政府用自己已有的这样的一种资源,来帮助农民度过青黄不接的这个难关,这实际上到了后来,就成为王安石推行青苗法的一个雏形,但这是一个很大胆的做法,以前从来没有人这样做过。这是在经济领域里边,他敢于打破陈规、大胆改革,可是大家要知道能这么做的可不是二把手,只有一把手才能拍这个案,可是一把手拍案是很痛快,你要承担后果的,王安石有这个胆量也有这个眼光,这是第一。

第二呢,他这个人不光在经济领域里边敢于突破陈规,而且在人事任免方面,胆子也很大。我刚才说了,他曾经做过一个官,叫提点江南东路刑狱,他不是负责他们整个省的干部考核问题吗?他在考核的过程当中,到了一个地方叫饶州,就是现在的鄱阳县,他到了这个鄱阳县以后就视察,走到一个什么地方呢?走到一个办公的地方,这个地方是个什么办公地点啊?就是当地的一个监酒的官员的办公室。什么叫监酒呢,监酒就是第一,监督和督造当地酿酒,因为在古代社会酿酒业这是属于专营专卖的,国家专卖的,私人是不可以乱酿酒的,所以这个酿酒也要设一个官,不但督造你酿酒,而且监督你交酒税。我跟大家说这官特低,宋代的时候这样的官职都是非常低的官。王安石走到这个办公室里视察,一看,墙上居然有诗,徐徐念来,诗曰:

呢喃燕子来梁间,底事来惊梦里闲。

说与旁人浑不解,杖藜携酒看芝山。

房梁上的燕子唧唧喳喳地说着悄悄话,它们说什么呢?把我这个梦中人给惊醒了。哎呀,它们说的话,你们哪儿能听得懂,我心里明白,不给你们说,我拄着手杖,拿着小酒壶带着酒,一边喝着酒一边去看当地芝山的风景。

诗写得不是特优秀,但还蛮有情调的,有点小资情调。王安石一看,嗯?写得还不错嘛,这谁写的?说就是我们当地的祭酒刘季孙先生写的。哦,你把这老刘叫来。把这祭酒刘季孙叫来之后问了他几句话,跟他攀谈攀谈。过了一会儿,王安石说那我就不用视察了,哪儿也不看了,你们就好好工作吧,我就先回去了。王安石就回到了官府,回到了他自己办公室,他刚一回去,正好碰上饶州当地的一帮学生,我们知道在县乡州都设有乡学或者州学,这些学生就跟他提了个申请说,我们当地这个学校比较破败,我们迫切地请求您给我们派一个能够统管我们饶州市教育管理工作的一教育局局长,你给我们派一个。王安石一听,脱口而出,没问题啊,就是刘季孙,他就是教育局局长了。满座哗然,你知道为什么?因为他这个监酒的工作,在北宋的时候像刘季孙这个职务是武官系统,武官在北宋本来就比文官的等级要低,而且还是个监酒的工作,这就好比说让当地酿酒厂的副厂长做了当地教育局的局长了。王安石认为,老刘的水平够,当机立断,我就能定下来。你们别瞎找了,他能写出这个诗来,说明这个人是个文人,肚子里边有东西,有锦绣文章。这些事情对于北宋的知识分子的个性来讲,都是很难做到的,那且得商量呢,不开上几个会,发上几个文,这事定不下来。王安石去了之后当即拍板,根据就是那四句诗,所以这是谁能定的事?一把手。副手都只能提建议,定不了。王安石作为一把手不但看得远、拿得定,而且敢拍板。你说他能不给力吗?当然给力,而且是很给力。

作为一个一把手光这些还不行,王安石第三个给力之处是无畏权贵,敢于说话。特别是敢于向他的上司提意见,这个是很多干部都不敢做的,王安石敢。

王安石在鄞县做这小小的县令的第三年,他的上司给他发了一份公函,这公函是够损的,说什么呢?就是我们知道在北宋盐和铁都是政府专卖的,吃的这个盐也是专卖,我们知道鄞县它是在沿海地区,所以这个海盐也是由官府来控制的,这个公函说什么呢?说你们县上啊,让你们县上当官的、老百姓全都出钱,都捐钱,把钱捐起来弄个基金会,这基金会干吗的呢?就让人通小道消息、打报告,看谁偷了我们的官盐了,就是谁私下里、老百姓跑到海边去炼这个盐或者去弄这个盐,谁要是私自去抓这个盐的话,通报官府,你报告了是吧?我从基金会里头拿出奖金来分给你。你听出点意思了吧?让大伙儿都捐钱成立这基金会,是用来奖励打小报告的人。这听着都瘆得慌。

王安石当即就给这领导写了一封信,说你完全是瞎干,为什么瞎干呢?他说有两点:第一,他说我跟你说,盐的利益太大了,你要禁止是禁止不住的,特别用这种办法是无法禁住它。你想啊,你这一层一层地告上来,最后的结果就是几乎所有的人都被抓到监狱里头,当所有的老百姓都差不多给抓到监狱里头之后,那真正的强盗就出山了,他们必然让正常的渔民或者让你这个官户没有办法正常地工作,这只能逼得那些渔民再当强盗,把这拨强盗打倒。所以你最后的结果是监狱里关了一大部分善良的老百姓,然后在外边出现了大批大批的真正的强盗,你的社会治安还能好得了吗?所以你这是个愚蠢的公函,也是一个愚蠢的命令。第二,他说咱们这个县。真正有钱的人就没多少,所谓有钱人只不过是比别人多几亩地而已。你让大家捐钱,他给你捐个铁锅还差不多,他哪来的现金呢?你这样做无非是让这些有地的人把地都卖了,所以你这第二个结果就是所有有地的人把地都卖了,然后把钱捐上去,你官府把钱拿出来,然后用它来悬赏,可所有的老百姓都变成穷人了。所以无论从哪方面来讲,你这个建议,你这个命令都是错误的。王安石在这个信的结尾毫不客气地跟他说,说现在这个上级和下级的关系非常有意思,一般来讲,下级只愿意讲上级喜欢听的话,而上级也喜欢下级给他逢迎拍马,他自己是为所欲为,不过我认为你是个能听得进去意见的人,你是个好上级,我今天跟你说的话,你肯定能听进去,而且你肯定会收回成命。我现在在这说的,大家觉得很轻松,你试试给你们领导写这么一封信,是吧,第二天你都不敢上班,是不是?王安石,就写了,而且人家上级的命令不是光发给他们一个县的,他这个建议等于说你面对你所有管辖的县乡市,你都把这个成命给收回去,你这个做法就是不对。

王安石第三个最给力的地方,他作为地方的一把手,就是说他敢于直言犯上,问题是他坚持真理,所以他才能犯上。他不但掌握真理,而且他有掌握真理的胆量。画外音:

作为地方官,王安石不仅深入基层调查研究,而且有胆有识,敢想敢干,特别是他在任鄞县知县期间,兴修水利、治理农桑、兴办学校,政绩十分突出。然而做事雷厉风行的王安石在工作中也难免犯错,那么,在遭遇失败时,他又会有怎样的表现呢? 康震:

王安石还有第四个给力的地方,这个就更困难了,就是胆这么大,频频地敢出手,你就不怕犯错吗?犯,当然犯。犯了错,也认错,但是决不会气馁和放弃,所以王安石第四个最给力的就是不怕失败,不怕挫折,一条道走到黑,这就是他的特点。

他到常州做知州,一把手,地级市的市长,他一去就决定挖一条运河,我们知道这个运河是个好东西,你挖一条运河之后,无论是交通,无论是运输货物,都大大地方便,那会获利无数的。可是当时他要修这个运河的时候,他有个同事给他提建议说,咱们这个常州财力有限,你想这么大的工程在规定的时间里头马上就要完成,这个太困难了。咱能不能一个县承包上那么

一、半年,赶到半年、明年以后,咱再弄个县,就是轮替着来,这本来也是个很好的建议,可是你知道王安石是个急如星火的人,他是要刀下见菜的,他没听这个建议,我这不是表扬他,他也要犯错误。结果因为这个工程太大,同事们对他有不同的看法,上级领导也不是很赞成,你比方说他的上级领导就是省级领导,说你可以征发民工,但是你只能在你这个常州市所属的区域里征发民工,那这对他来讲就很有限,你想他这一个地区,他所管辖的地区才能有多少老百姓,那是很有限的,而且凑巧的是正挖着呢,连阴雨来了,几个月连续地下大雨,根本工程的进度无法完成,再三考虑,迫不得已,只好下马,失败了,对于王安石这样一个心气如此之强的人来说,失败的滋味是很难受的。

他有个好朋友给他写封信,安慰他说,别难过了,你就是太认真了,人谁像你这么当官的?到一个地方就折腾啊,天哪,你好好的,好吧?咱修身养性,把身体搞好。原话是:

要若如宗人夷甫,不与世事可也。

——《东轩笔录》

凡事不要那么认真,差不多就行了,是不是?没你地球不转了?人不活了?

王安石给这朋友回了封信,特正式,王安石说不行,怎么个不行呢?说我告诉你啊,你要说我这次干这活真是失败了,劳民伤财不说,最后啥也没落着,没有成效我认了,确实我错了,这是第一。第二呢,你要说不顾实际情况,加工加码,最后只是想成功,不考虑天时地利人和的因素,这不是科学的决策,我也认了。但有一条我不能认同,你要让我无所事事,安于现状,对不起,这不是我的性格。我王安石既然到这地方上来做了官,特别是做的一把手,我就是来干事的,事情可以做不成,但是我继续要做事情的精神,我是永远不会放弃的。

他就这么个人。你说你要跟这么个人在一块儿啊,当然是挺给力的,也挺带劲的,也挺提气的,但我估计也挺累的。

那我这儿说得天花乱坠的,大家肯定就会生出一个问题说,康老师你这个可就是讲跑偏了,为什么呢?难道在京城做官就不给力吗?按照王安石这素质,他不可能贪污,他不可能腐化,他不可能成天就想着去跑关系,他到了中央做京官了之后,他照样可以做得很给力呀,你凭什么说人家王安石到了京城就不给力了你要弄清楚这问题,你就又得去盘算一个事,就是王安石在京城到底做了什么官了,把他伤成这样了,就躲之惟恐不及,想跑到地方上去?那想要了解这个情况,下集再说了。

第二篇:百家讲坛康震《唐宋八大家之王安石》讲稿

百家讲坛康震《唐宋八大家之王安石》讲稿

(一)这个宰相不寻常

【画外音】“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是王安石留给后人的传世名句。然而,作为“唐宋八大家”中的重要成员,王安石给这个世界最大的贡献,并不仅仅在于文学,更在于政治,在于改革,在于变法。

作为北宋神宗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王安石以主持“熙宁变法”闻名于世。正是这场轰轰烈烈又戛然而止的大改革,将王安石这个名字与“变法”永远联系在了一起,也注定了他生前位极人臣,身后骂名滚滚的传奇命运。王安石生于公元1021年、卒于公元1086年,这位66岁的江西老人究竟是如何将传奇进行到底的?他的是非成败、千秋功罪,到底应该如何评说呢?

本讲稿由百家讲坛资源网整理(网址:http://www.xiexiebang.com/)/百家讲坛资源网专业的百家讲坛MP3和视频与讲稿发布站。

从今天开始,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康震,走近王安石这个“唐宋八大家”中最为独特的传奇人物,揭开一段你不得不看的历史真相,系列节目《唐宋八大家》之王安石第一集《这个宰相不寻常》,敬请关注。【康震】 朋友们好,从今天开始我们要讲唐宋八大家里面最独特也是最不寻常的一大家,王安石。王安石为什么独特?因为在这八大家里边,他的官做得是最大的,而且他是最具有争议的一个人物。王安石一生两次担任宰相(国务院总理),又先后两次被罢免宰相之职。所以他的经历是非常独特的,人们对他的褒贬也不统一。又为什么说王安石这个人他不寻常呢?他不寻常在什么地方呢?我们今天一讲到王安石这个名字,一提到这个名字,我们就会想到另外一个词,是什么呢?变法。所以王安石和变法,基本等于一个固定词组,就是“王安石变法”。王安石的确是一个非常有影响力的人,他的王安石变法影响力更大。不但对他当时的影响力大,而且一直影响到了八九百年以后的二十世纪。所以我们说他的第一个不寻常是他的历史评价力不同寻常。他的历史评价的不寻常主要分为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古今中外,赞不绝口。我们先来看中国,在1908年的中国,这一年是“百日维新”失败的十周年,也就是在这一年,光绪皇帝和他的姨妈慈禧太后去死了。也就是在这一年,当年的百日维新的领袖之一梁启超写了一本书,这本书是为王安石立传的,在这本王安石的传记里边,梁启超给予他极高的评价。他说王安石是什么人呢?说王安石这个人就像千万公顷的湖泊一样广大,就像万仞的高山一样高尚。说从夏商周一直到现在1908年,过去几千年了,你要说中国有一个最完美的人,这个人是谁?就是王安石。王安石的改革变法不仅对当时的北宋政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且对现在梁启超所处的那个时代的二十世纪的中西方的各国的政治体制都在产生在很大的影响,对他的评价特高。梁启超说:“我们应该给他塑一个特大号的金像,把他供起来。”这是在中国。在国外对他什么评价呢?1906年,这一年,距离俄国的十月**还有十年。当时的布尔什维克的领袖列宁在和他的同志们讨论俄国土地政策的时候,他说了一句话,说王安石是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对王安石实行土地的国有政策表示赞同。还是在二十世纪,不过已经到了1944年,我们来看,当时的美国副总统华莱士是怎么评价王安石的?这一年,华莱士来到了正处在抗战中的中国,访问中国。中国的高官们谁都没有想到,这个华莱士来到中国访问却对王安石大加地赞赏,特别的感兴趣。他说什么呢?说王安石当年搞改革变法的时候实行的青苗法对于1929年前后处于大萧条时代的美国的经济危机的扭转,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当时美国政府给农民实行农业贷款,这就很像当年王安石推行的青苗法。中国的官员很震惊,不知道这个美国总统对王安石还有这么重的情结。我们说呀,在中国古代十一世纪的一个宰相王安石,他推行过一次变法,却对二十世纪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的领袖和最大的资本主义国家的副总统有着这样大的影响。我想这绝对不是一件偶然的事情,我还在想,能够对美国农民兄弟都发生作用的政策,那得是多么好的一个政策,对不对?我们应该为王安石鼓掌,即便现在已经过去将近一千年了,掌声依然应该存在,叫好声依然应该不断。

但是我要负责任地,很认真地告诉大家,我们全都错了。从王安石推行改革变法到现在这八九百年的时间里边,骂王安石的人要比给王安石鼓掌的人要多得多得多。这些骂声不断,骂声很大,骂的水平很高,而且给他定的罪名是石破天惊,骂得惊心动魄。所以王安石在历史上的影响力很大,他接收到的评价也很独特,也很不寻常。这是第二个方面:身后骂名,空前绝后。这里边比起什么商鞅,这不也是改革家嘛,张居正、康有为,包括梁启超,跟这些改革家相比,王安石接受到的骂声,范围广、程度深、骂声大、罪名大。这其中骂他的级别最高的一个人,就是杀死岳飞的宋高宗赵括。宋钦宗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北宋灭亡。两个愚蠢的、无能的皇帝被人家金国人抓走了。现在一个问题:谁应该为北宋的灭亡买单?谁应该负起这个责任?得找一个冤大头。找!赵构多聪明啊,追根溯源,一找就准。“都是因为王安石搞改革变法,我们北宋才灭亡的。”原话是这个说的:

【王安石自任己见,非毁前人,尽变神宗法度,上误神宗皇帝。天下之乱,实兆于安石,此皆非神祖之意。】 ——宋高宗赵构

“王安石一意孤行,他蛊惑宋神宗,他诽谤前辈,诽谤祖宗的法度,他就是北宋灭亡的万恶之根源。”还有人干脆认为王安石就是“天下第一小人”。这话是这么说的:

【神宗之昏惑,合赧亥桓灵为一人者也。安石之奸邪,合莽操懿温为一人者也。此言最公最明矣。求之前古奸臣,未有其比。】 ——明·杨慎

“你要问我从古到今哪个皇上最昏庸、最无能?就是宋神宗。天下所有皇帝里面最昏庸的加在一起,等于宋神宗。王莽、曹操、司马懿,这些个坏蛋,这些个最坏的奸臣(这当然是当时人的看法),所有最坏最坏的奸臣加在一起就等于王安石,又等于‘天下第一小人'。”对王安石的诋毁以至于此,他们恨不能说王安石不是人。宋代的时候有一个笔记,里面编了一个故事,说王安石出生的时候,有一个小动物叫獾,民间有叫獾猪的,有叫獾狗的,从他们家门旁屋里头跑过去了。跑过去完了之后,王安石出生了。所以王安石的小名叫“獾郎”。用农村现在的话说要么叫猪崽崽,或者小狗子。就这名字。中国古代历来的圣贤出生的时候那都是满室生辉、长虹贯日,都有吉兆的。而且生下来这孩子都是天庭饱满、地阁方圆、鼻直口方、大耳垂肩、两手过膝,怎么着也是伟岸的形象。王安石,一直小獾猪从他们家穿过,他落生了。糟蹋人也就糟蹋到这一份上了。王安石作为一个宰相,基本这些评价对他等于是全面的否定了。所以这是王安石的第一个不寻常,那就是有的人把他捧到天上,有的人要把他踩在脚下,还要再踩上一只脚。

【画外音】北宋时代,封建经济快速发展,社会财富日益丰富。与前朝相比,官宦士人的俸禄待遇非常优厚。士大夫们普遍追求高雅而又奢侈的生活方式。很多官员的家中不仅妻妾成群,还蓄养着不少的歌姬舞女。朝廷对于这种现象不仅不会干涉,事实上还鼓励有加。然而,就是在这样的社会风气当中,贵为一国宰相的王安石,却始终坚持一夫一妻,终其一生,他始终不离不弃,没有出妻纳妾。那么,王安石为什么要这样做?他这种违背世俗常规的做法,到底说明了什么呢?

【康震】王安石的第二个不寻常:婚恋观念与众不同,一夫一妻,不离不弃。王安石曾经做过一个官叫知制诰。这是什么官啊?就是专门负责给朝廷起草中央文件,给皇帝负责起草诏书的。这个官不是特别大,但是内容非常深刻。王安石做这个官做得大,做得重要,心一点都不花。有一天晚上在屋里正办公呢,特认真,突然有人给他端茶送水。王安石抬头看时,却是一位漂亮的女子。不认识,“你谁啊?干嘛的?”这时候王安石的夫人,姓吴,吴夫人赶忙走上前来向他解释说:“夫君,这是我给你买的一个小妾,侍奉你的。”好家伙,你给我买一小妾,我都不知道,该不会是夫人在考验我吧。那当然不是。王安石很吃惊,怎么就买一小妾,我都不知道,就问这个女子说:“你从哪儿来的?你什么出身呢?”因为他看这个女子长相端庄,仪态也非常端正。这个女子告诉他说:“我的丈夫也是一个将军,给朝廷运粮食,走水路,船翻了,粮食全没了,把全家都当完了,卖完了,还补不上这个空缺,就把我也卖了。”王安石一听这个回事,就说夫人买你的时候花了多少钱啊?说花了90万。王安石面有悯色,脸上表现出很难过的样子,说你把你丈夫叫来,我有话要说。一会儿工夫,她丈夫来了。说:“你把你夫人带回去好好过日子,再困难也不能卖老婆啊。90万我不要了,我再给你一些钱,回去把家重新建立起来。”

这个很不寻常啊。为什么很不寻常?因为在唐宋时代,这读书人,当官的取个三妻四妾那太寻常了。所以我们就觉得和奇怪,那王安石是怎么回事?他老婆主动给他买了一个妾回来,服侍他的生活,他还视而不见,而且还把人家退回去了,让人家夫妻团圆。眼睛瞎了?看不见人家这女子长得漂亮啊?长得这么温柔啊?我相信王安石也是个男人,看见美女他也会动心,看见女子长得漂亮,他也会赏心悦目。那他为什么这么做呢?他这么做实在违背常规,不合情理,特别是不合宋代的情理。我可以很负责任地告诉大家,在宋代,在古代社会,像王安石这样的做法,不能说绝无仅有,那也是非常罕有了。

他一辈子只有一个夫人,吴夫人,是他的表妹。他们两个结了婚之后,王安石身边再没有第二个女人。没有充分的证据说明王安石在和他夫人结婚的时候是不是赌咒发愿来着?是不是拍着胸脯在这儿发誓来着?我们现在找不到这样的资料。而且我觉得对这样一个正人君子而言,找这样的资料,对他都是一种侮辱。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就是在王安石心目当中,他和他的妻子吴氏结了婚之后,他心里边就不再有别的女人了。为什么?因为他要对他的妻子负责任。当然同样,他的妻子也要对他负责任。他们结了婚之后成了一家人,成为一对夫妻,这就意味着他必须要坚守一种原则,这个原则与别的女人是不是长得越来越漂亮?自己老婆是不是长得越来越难看没有关系。与什么有关系呢?与承诺有关系。我无法告诉大家王安石给他的老婆有什么承诺?但是显而易见的,这个结果让我们能够看到他内心里面是有一个承诺。这个承诺就是:我必须要坚守我们两个人之间的纯粹的感情,纯粹的婚姻。当初的承诺就是坚守,现在所坚守的也就是当年的承诺。这是一个纯粹的人的表现,他的纯粹不仅仅是表现在不接受贿赂,做官要清廉,而且体现在个人的感情生活当中。

所以我们经常在想什么叫正人君子?我们有时候说起“正人君子”好像有一种讽刺的意思,说你是个“正人君子”。我告诉你,我们身边有正人君子,只不过是太少了。现眼前就有一个,就是王安石。正人君子,不靠赏心悦目活着,靠原则。这些原则才能支撑起他纯粹的人格,才能受人的敬仰。我们说王安石的做法违反了当时的常规、行规,但是有很多纯粹的人,他们的做法坚守了自己的原则,违背了世俗的常规,他们的做法和原则才是正确的。真理往往就在少数人的身上。这是他的第二个不寻常。

【画外音】自宋太祖赵匡胤建国以来,北宋王朝一直坚持重用文臣,抑制武将的政策。文职官员普遍享有较高的政治地位与经济待遇。宰相身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是国家元首皇帝最主要的助手,是政府的最高行政首脑,他的薪酬待遇自然名列百官之首,无人可比。然而,王安石这个宰相却始终过着极为简朴甚至寒酸的生活,那种花天酒地、纸醉金迷的生活跟他无缘也无关。那么,手握重权与重金的王安石为什么甘于清贫的生活呢?

【康震】王安石还有第三个不寻常:生活方式不寻常。淡泊朴素,一生如一。北宋时代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工资最高的时代,特有钱,尤其是宰相。给大家认真地算一笔帐,王安石做了宰相以后挣多少钱?宋代的宰相他的工资分了四个部分,大体说是四个部分,第一就是每个月工资条上的那个现金。第二,餐费补贴。第三,服装补贴。第四,粮食补贴。前面第一部分这个工资它是死的,每个月30万。30万个铜钱,30万文钱。第二部分餐费补贴每个月五万。服装补贴比较复杂,有绫罗绸缎,每年给他一百匹。丝棉每年给他一百两。这两项折合的钱一共是多少呢?每年18万文。合到每个月,也就是一万五千文。最后一项粮食补贴,每个月给他一百石的粮食。但是王安石的时代,一石粮食卖60文钱,这一百石就是六万文。这四项全部加在一起,他一个月的工资就是50万。如果一个铜板折合人民币两毛钱,那么现在他的工资就是折合人民币10多万。奢华一点是有理由的,谁让人家有本事挣得多呢。可是王安石异乎寻常地朴素。

说个例子,他儿媳妇家有一个姓萧的公子,这姓萧的公子对王安石也比较仰慕,到京城来玩了。王安石说我请你吃饭。小伙子挺高兴啊,好家伙,到底是宰相,气魄不一样啊,请我吃饭。特别高兴,欣然而来。来了,坐那儿等,午饭时间到了,怎么也得先上点甜品什么的,弄点核桃、瓜子、芒果,再不来点芦柑什么的。一概的没有。然后酒过三巡,菜过五味。哪来的“五味”啊?没有“五味”。酒倒是有,可能有一壶酒。五味倒是有,两张馅饼,四块猪肉,红烧肉,再加一个菜汤。哎呀,这萧公子虽然不是宰相府里的公子,但也是宰相亲戚的公子,平日吃香的喝辣的,没这么惨啊。拿着这馅饼,看了又看,无奈之下把馅吃了,把周围的部分留下来,算是装个样子吧,再喝两口汤就可以告辞了。这时候一间出乎意料的事情发生了,我们谁都想不到,把他给雷住了。宰相王安石一边跟他饮着酒,一边吃着饭,看着这小伙子把中间的馅吃了,把周围的部分留下来了,王安石非常自然而然地就把周围的部分拿过来。三口两口就吃下去了。萧公子赶紧告辞,这地儿不能再待了,再待下去会饿死人的。

大家说王安石太抠门了,怎么能这么抠门呢?宰相亲戚来了招待,吃两口好的也没什么错。这根本就不是一个抠门不抠门的问题。我刚才讲的故事大家还没忘吧?90万都不要了,那是抠门吗?我告诉大家,王安石的这种做派,简直是太反常了,甚至都是不正常的。朴素是一种本色,也是一种生活态度,更是作为君子的一种修养。这不是在萧公子面前作秀,朋友们,他一辈子都这样,后边这些事还多着呢,咱慢慢再看。所有这些我们说他不寻常,那是因为有寻常。这些行为和那些,他的宋代那些同事相比简直就是一个另类。

【画外音】王安石出身于官宦之家,书香门第,自幼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励志“齐家治国平天下”。在他20岁时候参加科举考试,成绩优异,表现出众,主考官将其列为状元。然而当朝皇帝宋仁宗却执意讲王安石由第一名降为第四名。宋仁宗为什么要这样做?面对从第一降到第四的巨大落差,王安石的反应究竟如何?

【康震】他还有第四个不寻常:对待功利不寻常。单薄功利,淡然处之。宋仁宗庆历元年,公元的1041年,二十岁的王安石参加科举考试。宋代科举比唐代的时候录取的人多得多了。两宋加在一起,三百多年的时间录取的进士大概有十来万人。可是大家要知道,宋代人口最多的时候有一个亿。你这么一算也是万分之一,竞争也很激烈。王安石考去了,王安石学得好,一考名次排出来了,内部排名,第一名:王安石,第二名:王珪,第三名:韩绛,第四名:杨寘。这是个内部排名,谁都不知道的。这第四名杨寘沉不住气了,他还不知道自己是第四名,他老想打听自己考得怎么样,托他哥哥杨察。为什么呢?杨察是宰相的乘龙快婿。“哥,你赶紧找你岳丈,给我查一下我的成绩,查一下我的排名。”这宰相上朝的时候利用工作的便利,偷偷瞄了一眼,别的人都没瞄着,这杨寘第四名,赶紧告诉了杨察。杨察赶紧给他弟弟“打电话”,“你是第四名。”杨寘干嘛呢?杨寘这时候正和一帮哥们在酒楼里面喝酒,一听到这个,拍案而起,说了一句话:

【不知哪个卫子,夺我状元矣?】 ——宋·王銍《默记》

“不知道哪个驴,抢了我的状元?”修养太差了,但也说明什么呢?很着急。杨寘没考试前,大家认为众望所归,他绝对能拿状元的,这下没拿成。我说了那是个初级名单,又过了几天,主考官就把这个排名要拿去给皇帝宋仁宗过目的,他是终审。一份一份的卷子要看,特别是拍在前面的。拿起第一份来一看,王安石。王安石的文章写得好,其中有一句话,宋仁宗看了不高兴了。他用了一个典故,叫“孺子其朋”。着什么意思啊?“孺子其朋”出自《尚书》,他的原文:

【孺子其朋,孺子其朋,其往。】 ——《尚书·周书·洛诰》

什么意思啊?这是当年辅佐周成王的周公。我们知道,周武王去世了以后,他的儿子,也就是周公的侄子,周成王继位,周公辅佐他。周公辅佐他的时候周成王才十二岁,是个小孩呢,他叔叔就教导他说:“孺子其朋,孺子其朋,其往”。孩子孩子,以后跟大臣们打交道,要诚心诚意地,把他们当朋友看。这是个长辈对孩子说的话。可是宋仁宗这会已经三十多岁了,皇上已经当了十几年了,他比王安石还大十几岁。他看到这种口吻,他就不高兴。“这个人不适合当状元,我们另挑一个吧。”把第二名拿起来,王珪的,文章写得不错,再一查档案,这是一个在职报考的研究生,宋代规定凡是在职官员参加科举考试的,不能给状元。就是别的名次可以,不能给状元。第二名不行,第三名吧。第三名拿起来一看,韩绛。哦,又是个在职的,今年在职的特别多。最后拿起了杨寘的,这个第四名,应届毕业生,考得也不错,写得也不错,就是他了,把他和第一名换一下。第一名:杨寘,第二名:王珪,第三名:韩绛,第四名,就是那个“被第四名的”:王安石。杨寘在酒馆里破口大骂的时候,他还不知道他的命运已经发生了变化。可是我就很想问,杨寘自己本来就是第四名他都破口大骂,如果是王安石这个“被第四名”的第一名,那还不得骂破天去?那更应该骂,有理由骂。可是我们都感到很失望,根据史料的记载,王安石对这个变故的看法,反应很冷淡,是这么说的:

【荆公生平未尝略语曾考中状元。】 ——宋·王銍《默记》

王安石这一辈子从来没提过这件事,好像忘了一样,不提。不提反而让我们不正常,我们抱着看热闹的心态,打算看他有怎样激烈的反应?结果他非常地平常、平淡。我们反而觉得有点扫兴,对看热闹的人来说有点扫兴。那王安石到底是怎样想的?我们就很想知道,难道他的心里就没有一层波澜吗?直接的材料找不到了,但是有一条间接的材料是可以证明的。离这没两年的时候,王安石做了官以后,回家省亲的时候,写了一首诗,其中有这么四句,是很能说明他对待科举的态度的:

【属闻降诏起群彦,遂自下国趋王畿。刻章琢句献天子,钓取薄禄欢庭闱。】 ——王安石《忆昨诗示诸外弟》

哎呀,天下的读书人,一溜小跑都到京城去参加科举考试,很重要。可是科举考试对我来说就像钓一条鱼一样,一件小事。为什么要钓这条小鱼呀?因为钓了这条小鱼上来,我就有了工作,有了工资,老婆孩子家里人都高兴,我就是为了他们高兴才考的。这就是王安石对待科举的态度,就是只不过是为了得一份工资,找一份工作。大家说不对吧,你原来讲欧阳修的时候,讲韩愈的时候,这些人为了科举考试都跟发了疯似的,他怎么能这么对待科举考试呢?他也太小看科举考试了。我还真告诉你,他不是小看科举考试,他是心目中有更大的目标,比科举考试大多了去了。他还有两句诗:

【此时少壮自负恃,意气与日争光辉。才疏命贱不自揣,欲与稷契遐相希。】 ——王安石《忆昨诗示诸外弟》

我年龄不大,心怀壮志,欲与天公试比高。我要跟太阳争一下到底谁的光辉更加明亮。我虽然是个穷读书人,但我内心里边是要做尧舜禹手下的贤臣那样伟大的臣子。科举对我算什么?只是我人生道路上一个小小的阶段,是一个必经的过程,这过程过去了就结束了,它哪里是我的目标,我更不值得把他天天挂在嘴上用一辈子的时间唠叨,我这辈子要做的大事很多,科举不是目的,只是一种手段,甚至在我看来,是一种小小的手段。以我的才华要应付它,太容易了。我怎么会为它老是来计较我是第一名还是第四名呢,不可能的事情,我都没往眼睛里边放。所以还是刚才那条史料记载说他一辈子都没谈论过关于他考中状元的这件事情,接下来又有一句话说:

【其气量高大,视科举为何等事耶?】 ——宋·王銍《默记》

王安石心胸宽阔,气量宏达,个把考试放在心里头算什么?什么都不能算。对于一个目光远大的人,他看到的是未来,而对于眼前的纠结,他是不会萦怀于心的。他不是个寻常的人物。打一开始我们就没说他寻常,他做的事情样样跟人不一样。他不是故意拐着胳膊跟人不一样的,而是因为他的内心世界里边,有着和旁人不一样的心胸和志向。我讲到这儿呢,我还是觉得有点疑问,我相信大家也有疑问:不会吧,二十多岁就看破名利,淡泊名利,他这么长时间都没谈过中状元的事?他这么多跟人不一样的做派该不会是沽名钓誉?该不会是想要故作姿态吧?凡事都要讲个证据,没有证据怎么能让人相信呢?我们就给他拿一个证据,大家的怀疑不是没有道理的,我们就来看一看王安石这个人是不是个好名利的人?王安石这个人是不是个喜欢升官发财的人?在下一集里我们将会找到一个正确的答案。谢谢大家。

【画外音】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到京城实现出将入相的目标,是大多数读书人梦寐以求的理想。然而王安石却接连几次拒绝了高官居京城汴梁的机会,而埋头做一个实实在在的地方官。那么王安石为什么要这样做呢?敬请关注《唐宋八大家之王安石》第二集《不做京官为哪般》

唐宋八大家王安石

(二)不做京官为哪般

【画外音】:宋仁宗庆历元年,即公元1041年,二十岁的王安石参加科举考试,一举夺得第四名的好成绩。在一般人看来,等待他的将是一条平步青云的光明大道。事实也正是如此。几年后,一个绝佳的机遇摆在了他的面前,只要抓住这个机遇,未来的王安石一定能够青云直上。然而谁也想不到,二十五岁的王安石居然主动放弃了这个机遇,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康震】: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哪个读书人不想当官?哪个读书人不想当大官?不想发大财、不想做京官儿呢?都想到京城里边去当官。但我可以告诉你,有一个人不,这人是谁呀?王安石。他不愿意升官,我说他在年轻的时候,他不愿意升官,他不愿意做京官。

大家说你行了,差不多就可以了。有例为证,我们一切拿事实来说话,宋仁宗庆历二年,公元1042年,王安石考中进士之后,所做的第一个官叫什么名字呢?有点绕口:签书淮南东路节度判官公事,说白了就是扬州市市政府办公厅秘书。这官他做了四年,任期满了,任期满了之后有一个绝佳的机会可以到京城去做官。大家说奇怪,这才二十五岁的一个人,哪儿这么好的一个机会,才在地方做了四年官,立刻就提拔到东京汴梁做京官了。

大家有所不知,在宋朝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凡是中了甲科的进士,什么叫甲科的进士?就是排前几名的,排一二三四五六七,排前几名的叫甲科进士。凡是这类的进士,只要到地方上做官任期满一届的,就可以给朝廷交一份报告,什么报告呢?譬如说你的述职报告,譬如说写篇论文、写篇思想汇报,交上去了以后,朝廷经过审核,同意你参加一种考试,简单说就是公务员的考试,当然这是高级公务员的考试。考试通过之后,你可以在馆阁就职,什么叫馆阁就职啊?在宋朝所谓馆阁是这么几个机构,弘文馆、集贤院、秘书省、史馆。这些馆阁机构相当于我们现在什么机构啊?国家档案馆、国家图书馆、中央文史馆、中国社会科学院。你在这里边做官就相当于做这些馆阁里边的高级研究员,都干什么事呢?修撰国家历史,也为政治咨询提供顾问,还可以整理国家的典籍和文献。

大家一听,说这是个什么官啊?说白了不就是国家图书馆的管理员吗?说那么好听,有那么重要吗?当然重要,这是因为你有所不知啊,非常重要。大家还都记得唐代的著名文学家柳宗元也是八大家之一,他考中进士之后曾经做过集贤殿书院的正字,就是国家图书馆的校对员,他这什么官啊?这官当了没多长时间,他一步就登到礼部里边,就是国家的文化部里边做官了。欧阳修也是一样啊,也曾经在馆阁里边做过校理、做过校勘,后来也很快升官了。大家要知道宋朝这个王朝它是重文官轻武夫的,朝廷里边的宰相、大官基本上全是什么呢?文职人员担任。所以在宋朝有个现象,凡是大官往往都是哲学家、史学家、理论家,都是高级的学者,对不对?那么这些馆阁里边的官,我刚才讲的这高级研究员都要谁来担任呢?都是要当代的文采斐然、学富五车的学者来担任。

在宋朝可有一条“潜规则”,你要是在馆阁里边做了官,过不了多长时间就很有可能被选拔进入“两制”,什么叫“两制”啊?就是做翰林学士和中书舍人,这俩官可了不得,专门负责给朝廷起草诏书的。两制当上一段时间就会被选入“两府”,什么“两府”啊?宰相和枢密使。这都当了宰相了,换句话说,昨个我可能还是国家图书馆的高级研究员,明儿个我可能就做国务院总理了。这个在宋朝不是神话,是已经被很多人证明了的一个事实。你说重要不重要?太重要啦。他才二十五岁就得了这么一个机会,那还不得紧紧地抓住。科举考试的时候“被第四名”了,我现在得证明,我到了京城,我考了这个馆阁之职,我能力很强,我依然是状元这水平。搁到谁身上,都会牢牢地抓住这个机会。哎呀,可是你想都想不到,王安石他都不要这机会,史书上记载:

“安石独否。再调知鄞县”——【宋史·王安石传】

当时肯定还有其他比较优秀的进士,人家肯定就选择了参加考试,就到京城里边做官了,对不对?就咱,不去。不去怎么办呢?行啊,朝廷说那你就到鄞县去做县令吧。县官嘛,七品。鄞县在哪?就是现在宁波市的鄞州区。大家可能会很奇怪,说这有病啊?放这么好的机会不去,为什么?咱别急,咱后边慢慢看,王安石这人啊不寻常的事多得很,你慢慢看着你就明白了。只要记住,这一年他二十五岁,是第一次放弃去京城做官的机会。

【画外音】:王安石的一生,充满了神奇的色彩,总给人留下许多个意想不到。这一次放弃进京做官,就令很多人感到不可思议,不知道二十五岁的王安石做出如此不合常理的选择,到底是出于何种目的?很多人可能认为这不过是年轻人一次偶然的失手。其实不然,在随后的时间里,王安石又接二连三,数次拒绝到京城做官,情愿留守在地方。那么,王安石他的葫芦里到底卖的是什么药呢?

【康震】:光阴荏苒,时间过得也很快,他在鄞县县令的职务上又干了三年,任期又满了,被任命为舒州通判,相当于安徽潜山市的副市长,这回提了半格,原来是七品,现在是六品,相当于地级市的副市长,六品,挺好。这官还没干多长时间呢,好事连连,当朝宰相文彦博上书朝廷,要推荐王安石,他怎么说啊?

“殿中丞王安石,进士第四人及第。旧制,一任还,进所业求试馆职,安石凡数任无所陈。朝廷特令召试,而亦辞以家贫亲老,且文馆之职士人所欲,而安石恬然自守,未易多得。”——宋·程俱【麟台故事】

王安石考了第四名,那是甲科的进士,按道理说这样的人在地方上任满一届之后就应该被推荐参加这个考试,公务员考试,要被提拔的。王安石总是很谦虚,他推辞说自己家里头老人多,家里头穷,到京城做官花销大,他不去。考馆阁之职这是历来文人所追求的,王安石敢于不要,说明这个人胸怀坦荡,非常地淡泊,这样的人才应该推荐,我推荐。与此同时还有一个官员叫什么呢?叫陈襄,他也给朝廷上书推荐王安石,他的理由就是王安石要学问有学问,要人品有人品,要政绩有政绩,整个就是一个不爱当官只爱工作的这么一个人才,应该给予推荐。朝廷什么态度?朝廷下了一道旨意

“召王安石赴阙,俟试毕别取旨意”——宋·程俱【麟台故事】

来吧,既然都推荐了,来参加考试吧,参加完了给你一个合适的位置。王安石不去,不去,他给朝廷写封信《乞免就试状》,用现在的语言就是说请求不参加升官考试的请求、申请,在这封申请书里边,他讲了三条理由:第一,我奶奶年纪大,我祖母年纪太大了,我得照顾她,到京城做官花销太大,物价太高,我去了以后挣的钱少,不行。第二,我父亲去世以后,一直没有归葬家乡,这归葬家乡的费用也很大,我负担不起,去京城做这个官工资不高。第三,我弟弟妹妹都要急着结婚,这也需要花费。宰相说我这个人淡泊功利,不是这么回事,我真是因为家庭经济困难,所以去不了,希望朝廷理解。理解,理解万岁,朝廷理解你家庭经济困难,不来京城做官,行,就当你的舒州市的副市长吧。大家记住,这一年他二十八岁,第二次推辞了去京城任官的机会。还行,年龄还小,后边还有机会。

时光如梭,光阴荏苒,三年又过去了,又任期满了,任期满了,这回不用你推辞了,朝廷直接下了一道命令,让他去集贤院做校理,就是国家图书馆去做高级研究员。不但让他去,这次还有优惠的条件,我刚才说了,你得先交个报告,人家批了以后你才参加考试,然后才能去做这个馆阁之职,对不对?免试。我们对你很信任,你的水平完全够了,不用参加考试,直接就任。第二,以往来就任的时候,譬如说你原来来的时候,你是一个处级干部,你得待上两三年,我再给你提个副厅。不用,你一来,就地给你提升,马上给你弄个副厅,怎么样?不用考试,不用等待,现成的,够意思了,朝廷给你面子,你得给朝廷面子啊。一点面子都不给,连上四道辞呈,坚决表示不干,理由如下:第一,对于朝廷同情我经济困难首先表示感谢。第二,虽然如此,最近我们家事又出来了,我祖母去世了,我还有俩哥哥也去世了,我还有嫂夫人去世了,这又得一大笔费用。第三,朝廷死乞白赖地要我升官,到京城做官,我死乞白赖地不去,你来推,我来让,你要给,我死活不要,这个弄来弄去如果最后我真到京城做官了,人家会认为我沽名钓誉、欲擒故纵,长此以往对于官场的风气不利,我不能开这个口,不做就是不做。匹夫不可夺其志啊,牛不喝水不能强按头,我就是不做,希望朝廷能够体恤我的苦衷。

【画外音】:按照王安石的说法,王安石之所以不愿意来京城做官,主要原因是家里人口多,婚丧嫁娶的麻烦事儿多,京城的消费水平太高,来这儿做官,仅仅依靠王安石一个人的工资,很难维持生活。不过这个理由让我们难以信服。要知道,北宋王朝对待读书人、对待文官,可以说礼遇有加。朝廷的文职官员尤其是高级官员,享有很高的政治地位与经济待遇。怎么到了王安石这儿,连日子都过不下去了?面对王安石这个死活不愿意来京城做官的怪人,北宋的皇帝与宰相们究竟打算怎么办呢?

【康震】:我告诉大家,王安石这么做,名气越来越大了,当时有一条记载是怎么说的?

“由是名重天下,士大夫恨不识其面,朝廷常欲授以美官,惟患其不肯就也”

——宋·邵伯温【邵氏闻见录】

哎呀,这人就这么牛啊。天下读书人和当官的都想看看这个牛人到底长什么样子,怎么就这么牛呢?朝廷每次要给你最大的官、最好的官、待遇最棒的官,他就是不做,到底是为什么呀?牛归牛,我们发现这回他理由多了一条,前面是强调经济困难,这回有点顾虑,怕引起人家的误会,好像说你看我这儿钓鱼呢,我就不要、就不要,呱唧给了,你要了,人品有问题。

还有一点我们也是百思不得其解,难道就是因为经济困难不到京城做官吗?这个很奇怪的逻辑,到京城做官反而经济困难?我们现在就拿朝廷要给他的这个集贤院的校理,这个六品官的工资来算一笔账,这个官一个月多少工资,各种项目加在一块儿四万,按每个铜板卖两毛钱人民币来算的话,一个月八千块,就是在北京一个月八千块钱收入也很好了,都会露出满意的微笑。

可是大家要知道你得算算在开封在东京消费能力如何,你不能光看收入多少,得看他怎么花的,算算这笔账。当时在开封,一石米面,一石米面就相当于六十公斤左右,一石米面多少钱啊?六百文钱。王安石不是说他家里人口多嘛,要养的人很多,算十口人,这十口人一个月吃主食,不说瓜果蔬菜,就吃主食,怎么着也得消费一百五十公斤左右,按照刚才的算法,这个吃一千五百文,记住啊,一千五百文。还有住房的消费,根据史料的记载,当时的开封,一间房子租金五千文,那要是十个人的话怎么也得租五间房吧?就这住得也挺紧张的,五间房就是两万五,加上刚才的一千五百文,那么一个月,再加上其他的零七碎八的花销,怎么着也得三万文,我这往少里说的。一个月收入四万文,支出了三万文还余一万文,哎呀,有点紧张,但是还能过得去,对不对?不至于说月月光啊,又不是个月光族。所以说,他说经济困难倒也是实情。

哎呀,朝廷做事情嘛,送佛送到西,好人做到底,这么一个好官,这么一个好苗子,怎么能因为经济问题就把他的仕途挡住呢?给他钱,给他个肥缺。肥缺在哪里?肥缺当然有啊,叫“群牧司判官”,是个什么官啊?“群牧司”是管什么的?全国各地的养马场,马匹在古代就相当于我们现在的汽车、摩托车,养的马匹,公用的马匹,就好比奥迪、好比奔驰、好比红旗车。在军队里边使用马匹,那就是摩托化的部队,那就是坦克呀。所以我们打个很不恰当的比方,“群牧司判官”相当于国家工业部装备司汽车处的处长,很肥的肥缺啊,掌管全国养马、管理马匹的指导工作,给这么一肥缺,这样行了吧?又是在京城做官又是俸禄很高,王安石本来还要辞来的,欧阳修出面了,行了,别辞了,来劲了,你再辞皇上都没面子了,是不是?差不多就行了,没完没了了你。先应下来,慢慢再说。王安石这才算“从了”。

王安石是“从了”,不吭气了,有个人吭气,这个人叫什么?叫沈康。这沈康也是在馆阁里待了很长时间,就相当于我刚才说的,那一堆什么档案馆、图书馆的高级研究员。沈康等了很久,他为什么到馆阁里来,他等着来升官的,王安石给官不要,他不想升官,我想升,我还是自己争取一下吧,腆着脸去找这个宰相了,说你看,论年龄论资历,我都比王安石的要资深,他既然不想要,你们不是有这缺吗,给我,我要,我不嫌弃。宰相看他一眼,老沈,你也是个读书人,朝廷为什么对王安石这么好啊?那是人家这人道德品质高尚啊,人家给官都不要,朝廷才追着给他,根本就没想他的资历问题,是不是?朝廷让你们这些读书人,让你们这些学富五车的学者,到这馆阁里边来做高级研究员,那是重视你们,没让你们到这儿来升官发财的,我瞅着您那,比起王安石,脸上的皮肤厚一点。沈康臊得一句话没说,走了。同在一个屋檐下,人跟人的境界差别就这么大。但是也说明一个问题,这是不是肥缺?当然是肥缺,多少双眼睛跟灯泡似的就盯着呢。

【画外音】:北宋朝廷不愿意落下个不重视人才的“罪名”,对王安石这个颇有政绩的地方官投桃报李,给予王安石“群牧司判官”这样的肥缺。然而,在两年的任期中,王安石却接连上了十几道辞呈,坚决要求到地方工作。如此一而再、再而三地辞去京官,这在当时的官场上实在是十分罕见。那么,王安石到底想去哪里做官?他如此倔强而执着的做法究竟是为什么呢?

【康震】:这个汽车处的处长,就这群牧司判官做了两年,将将两年,就在这两年当中,他提出了十几次的辞呈,死活不再做了,坚决要求到地方去、到基层去,理由是什么呢?主要就是两条,第一条还是老理由,家里人口多。我觉得这条理由我再说连我都有点不好意思了,是不是?那你还要怎么着?直接让朝廷白给你每个月发钱,把你问题解决了。他不是那么回事,是第一,我们家老人比较多,现在小的也长起来了,这都需要人照顾,我要到地方上去做官,比较方便照顾他们。再一个,我家里边刚才说老父亲、我的哥哥嫂嫂,他们埋葬的地点,都是客居他乡的时候去世的,没有归葬到老家去,所以这些乱七八糟的事,如果我老在京城里边待着的话,那我处理这些事就比较麻烦、比较棘手,这是第一条,记住了,就是经济困难已经不再说了,但是家庭还有一些具体的困难。第二条,脑子不行了,我原来读书太刻苦,读到最后读得头晕目眩,太用功了,落下个头疼的毛病,只要处理的事一复杂,我的脑子就受不了。京城里边不比地方,杂七杂八的事太多,所以我这个脑子不胜脑力,我要到地方去做官。

你到底要干什么?王安石在给朝廷这一次的上表里边提出了一个很具体的要求,你们且听来,我要在

“东南宽闲之区,幽僻之滨,与之一官,使得因吏事之力,少施其所学,以庚禄赐之入,则进无所逃其罪,退无所托其身,不惟亲之欲有之而已。”

——王安石【上执政书】

什么意思啊?你就在那个东南方向,选一个僻静的地方,选一个比较偏僻的州县,让我到那踏踏实实地做个县官,或者做个州长,把我平生所学的知识,把我想要做实事的这些政治的能力发挥出来,我要在那个最具体的基层的单位把我身体里边所蕴藏的政治的热情、政治的理想,以及我想要实践的政治的目标在那儿得以完成。记住啊,有两句话“得因吏事之力,少施其所学”,我要把我全身的能量,政治的热情都在那个具体的基层的单位里边释放出来,这样我对得起我的家人,我也对得起皇上给我的这份俸禄,我的心就安了。他接着说,我要去地方做官,主要是考虑到我能发挥我的才能。

他讲的理论听起来都挺奇怪的,他说有的人在京城做官,他就想要到地方去做官,朝廷应该给他机会。有的人在地方做官,他老想到京城来做官,朝廷也应该给他这机会。朝廷应该广开门路,让各种各样的人,人尽其才、各得其所,这样的朝廷就是好朝廷。说白了,我真的不想在京城里边的机关里头再混吃混喝过日子,我想要做点具体的事情。

大家想了想说,那在朝廷在京城里做官也可以做具体的事情啊,你到底是到地方要做成什么样的事?能不能说来让我们听听,有没有个说法啊?有,这一年王安石写了一篇文章,文章的名字叫做《通州海门行利记》,这什么意思啊?就是江苏海门县有一个县令叫沈起,小县官,王安石写这篇文章称赞他的为政之道,他说什么,他说这沈起的官是很小的,但他做的事情很多,他都干什么了?说沈起修了防潮的大堤,疏通了河道,灌溉了农田,减少了赋税,收罗流亡的人口,做得好,每样事情都是踏踏实实地,都是让老百姓得着了实惠。我们现在不是也提倡吗?要让老百姓得到改革开放以来的实惠,要让我们老百姓的生活有了实际的提升。王安石注重民生,不是说在京城里做官就怎么着,而是他认为一个年轻的官员应该在年轻的时候,在他精力旺盛的时候,把他的政治热情和政治实践的能力放在切切实实地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上。沈起是个极小的芝麻官,有的人就跟王安石说,说你也是,沈起这芝麻官你犯得着给他写着文章吗?王安石说沈起的官虽然小,但他的事情非常重大,我们全国我们整个这个宋王朝就是由这样一个一个很小的县,一个一个很小的县官组织起来的,如果每一个年轻人都能到最基层的地方上去做官,去为民生谋利益,那我们整个这个国家老百姓的生活就会变得好。他痛恨那种只讲排场只讲脸面,不干事的人。

还可以举个例子,跟刚才给这沈起写的这篇文章形成鲜明的对照,当时有个官员叫钱公辅,钱公辅知道王安石的文章写得好,(钱公辅)他妈妈去世了,他就找王安石说你给我妈妈写个墓志铭呗,王安石说行啊,没问题,王安石写了交给钱公辅,老钱看了很不满意,你把我妈妈写得一点都不伟大,我的妈妈是伟大的妈妈,为什么我的妈妈是伟大的妈妈呢?因为他有一个伟大的儿子,你应该把我的这些光辉的事迹写上去,这样就知道一个如此平凡的妈妈培养了这么个伟大的儿子,所以我妈妈是平凡中见其伟大。为什么这么说啊,钱公辅那比王安石牛,人家科举是第二名。王安石是被第四名了,本来咱也是第一名。他不但是第二名,他还做过什么呢?还做过通判,副市长。既是高考的二等状元又做了副市长,你把这个写上去,我妈妈就变得伟大了。王安石最看不起的就是这种人,他在给钱公辅的回信里边是怎么说的?他说高考拿了个第二名,又做了副市长,自己的办公室周围是亭台楼阁、小桥流水,这就是你们家老太太的光荣啊?你就值得在墓志铭里边大书特书啊?我告诉你,王安石在信里边原话这么说的

“贵为天子,富有天下,苟不能行道,适足以为父母之羞,况一甲科通判。”

——王安石【答钱公辅学士书】

我告诉你,皇上做得不地道,做那事不像皇上,他爹娘老子脸上也没光彩,更别说你这第二名了,还通判。

我告诉你这通判怎么当吧,就是那市井小人,就是那摆摊的、卖菜的,只要粗通文墨,都当得了你这官,不要再神化你那个通判了,是不是?在信里边他说,你这个通判,何足道哉?何足道哉!有什么好说的,还往上写呢,你以为贴金呢?我看贴的不是金,贴的是什么?贴的是砂纸,人摸上去比较粗糙,感觉你这人不怎么地。钱公辅说你改改、改改,把我这东西写上去,再写一篇。王安石说你老妈的这篇墓志铭我不改,你爱找谁写谁写去,你要找我就这一篇,其他的事我管不了。

给沈起这么个芝麻官,办了点实事,他就专门写了一篇文章称赞他。钱公辅,人是高考的榜眼,又做了通判,在朝廷里边也是有脸有面的人,他这么跟人家说。这两条材料都能看出来王安石对为官之道的一个基本的态度,就是什么呢?只要做大事,不要做大官,不要老想着做京官,而应该想到到地方上去给老百姓办实事。

所以我们说,前面我们讲过王安石这个人不寻常,讲了好几个方面的不寻常,听这人各色得很,好像就要跟人不一样,什么事都跟人反着来,非也,他为什么会这么各色?因为他思考问题,他想问题的基本的立足点跟一般人是不一样的,大部分的读书人参加科举考试就是为了升官,升官是为了什么呢?是为了发财,升官发财又能怎么样呢?能光宗耀祖。所以只要做官就是节节往上爬,只要发财就是捞得越多越好,只要是光宗耀祖的事,他们都去干。可是我们前面已经说了,王安石参加科举考试他的目的是不是光宗耀祖呢,不是,他参加科举考试,是因为制度使然,没办法,他要想给老百姓做事,他就必须先做官,你要先做官,就得参加科举考试,所以王安石做官的基本点第一不是为了升官,第二不是为了发财,第三不是为了光宗耀祖,就是为了给老百姓办事,还需要什么理由吗?就这么简单,所以王安石横空出世,他的基本的立足点,他做事情的出发点,他为官的基本的原则,跟当时大部分的读书人是完全不一样的,你要是不从这个方面来认识王安石,王安石的很多行为你都理解不了,会认为他是个伪君子,一个真正的君子在伪君子的世界里边就会被人家认为是个伪君子,这可能是王安石的悲剧,但也是王安石的光荣。

当然讲到这我们还是要问一句,就是刚才那个老问题,何以见得,在京城做官就不能做实事呢?为什么非得把这京城做官和在地方做官这个事情对立起来?我们需要回答这个问题,你就一根筋地非得到地方上去吗?所以我们需要迫切地了解王安石在京城做官的时候他是什么表现,他在地方做官的时候又是什么表现?你不了解他的表现,你就无法理解他为什么坚持要到地方去做官、并认为那个地方才是广阔天地,才能施展他的抱负和作为,所以在下一节里我们就要重点给大家介绍王安石在地方做官的种种的表现。谢谢大家。

唐宋八大家王安石

(三)给力的基层一把手

【画外音】:年轻的王安石刚刚步入仕途,就以出众的学问和人品得到了朝廷的赏识,宋仁宗多次下诏提拔他进京做官,但王安石都以种种理由婉言谢绝。他不仅坚持在地方做官,甚至还主动提出到偏远的州县任职,认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为百姓做点实事。那么,在基层做官的王安石究竟会有怎样的表现?他能否成为合格的地方父母官呢?

【康震】:开讲之前,先问大家一个问题,2010年最火爆最流行的一个词是什么?...回答得非常正确,卧虎藏龙啊。给力,这是2010年最流行、最给力的一个词。给力什么意思?我觉得有好多的意思,比方说加油、带劲、提气、特别给劲、够酷、争取、非常精彩、特别地棒,我们这一集的题目就叫《给力的基层一把手》。什么叫“给力的基层一把手”?我们就是要来看一看王安石是这个基层一把手,他做工作是怎么给力的,在哪些方面表现得很给力,所以我们这一集的主题词就俩字,给力。

大家说您这话从何说起,王安石什么时候又变成了基层的一把手了?这话还得从头说起,上一次我们说王安石不愿意在京城做官,那朝廷是死乞白赖硬给拉着让他必须得到京城里头来做这个京官,怎么都不愿意。我们开始不了解,说为什么啊?通过研究我们发现,王安石之所以不愿意做京官,他就是想在地方上能够做点踏踏实实的事,换句话说,他认为在地方上做官能做更多的实事,那么在这京城里头做这京官,这实事就做不成了。

我们就得来捋一下王安石在地方上都做过什么样的官,我们给他找规律。王安石这辈子做的第一个地方官是从二十一岁开始的,他这个官的名字叫签署淮南东路节度判官公事,用现在的话说其实就是扬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的秘书,二十一岁。到了二十六岁的时候他又做过一个官,就是鄞县县令,鄞县就是现在宁波市的鄞州区。到了三十岁的时候他担任了舒州通判,舒州就是现在安徽的潜山,相当于一个地级市的副市长。到了三十六岁的时候,他开始担任提点江南东路刑狱。这个江南东路,我们知道,在北宋的时候“路”这个单位就相当于我们现在的省,这个江南东路的省,它的管辖范围就相当于现在的江西的东北部和安徽的东南部地区,就这么个管辖范围。那他这个官是个什么官呢?相当于江南东路这个省最高人民法院的院长兼最高人民检察院的检察长,还兼纪律检查委员会的书记。也就是说既主管这个省的政法工作,又主管这个省的干部的考核和考察工作,这官很大。到了四十七岁的时候他做了江宁知府,就是现在南京市的市长,但是江宁知府在当时就特别相当于一个直辖市的市长。就是说从二十一岁到四十七岁这二十六年的时间里边,他只有两个官是做的二把手或者是下级,其他的官,要么是所在的政府的第一把手,要么是所在的政府的某一个领域的主管领导,就是我刚才所说的提点刑狱。这是王安石担任地方官的第一个特点,一把手居多。

他做地方官还有第二个特点,就是他做地方官的时候做得特别给力,特别是当一把手的时候尤其给力,反之如果不做一把手很不给力。我们先来看,当他不做一把手的时候是如何地不给力的,这里边有两个例子可以说明,王安石开始在这扬州市做政府办公厅的秘书,王安石有个“毛病”,特别爱学习,尤其是到了工作以后,还是一如既往地,像当时做学生的时候那样,非常认真地、刻苦地学习,这是个勤奋的人儿啊。我们很多人工作了以后没时间学习,王安石不是,时刻不放松学习,在家里边是废寝忘食、秉烛夜读、通宵达旦,不带歇口气儿的。可是我们知道一天只有二十四个小时,这个王安石改不了,这一天只有二十四个小时,他要是一旦通宵达旦地读书,时间不等你,你得第二天上班啊,譬如说,他晚上看书看得特别晚,看到凌晨四点钟,这时候总得眯一觉,一眯,比方说眯到七点了,这下完了,要上班了,赶紧起来,不刷牙、不洗脸、不吃早餐、不梳头发,衣冠不整,趿拉个鞋,脸肿着,发白,眼睛里头全是血丝,头发都是蓬乱的,就骑上“自行车”到了办公厅去上班了。当时他的上司,就是扬州市的市长是谁呢?是韩琦,韩琦这个人特别地注重仪表,见不得这邋里邋遢的人。我说的不是某一个早上偶然这样,王安石刻苦学习的精神是一以贯之的,他老这样,早上一起来就这样,早上一起来就这样,那这个韩琦一次两次可以原谅,三次、四次、五次、六次,他看得多了,他就形成了成见,心里想,这小子,昨晚不定到什么KTV包厢去混去了,早晨就成这样了。他才不会想到说你去学习了,二十刚出的年轻人,参加工作以后还有这么旺盛的学习热情,这是不可思议的。终于有一天忍不住了,把小王叫到办公室来跟他谈,你怎么搞的?少年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呀,你们年轻人现在应该利用你们年轻的优势,抓紧时间刻苦地学习,努力地工作,别一天到晚的老在那娱乐场所溜达溜达的,早上起来不上班。对他进行了严肃的批评。

那要搁一般的年轻人啊,赶紧得解释,领导,我昨晚上背英语单词来着。领导,昨天晚上我写文件来着。肯定得跟领导详细地汇报,说不定领导转而转怒为喜还表扬你。王安石的个性不是这样的,剽悍的人生不需要解释,我干嘛解释啊?王安石的个性是很倔强,而且他内心里边一旦拿定了主意,是不能动摇的。他下班跟同事说,老韩,这韩领导他不了解我。我这个人对不了解我不理解我的人,我懒得跟他解释,我该什么样就什么样。

但是你得知道现在你不是领导,你是下级啊,你不给领导解释清楚,领导老是这么误会你,老是这么误解你,你还怎么进步啊?他不管这个,我的人生我做主,我不需要给你解释。所以你就说,像王安石这种个性、性格,他就只能当一把手,他不能当二把手,他要当了二把手和下级之后,他一辈子都永远被人误解,永远被人不理解和不了解。个性使然,非常倔强也非常执着,照样早晨起来不洗脸、不刷牙、不吃早饭,蓬头垢面地去上班,爱说什么说什么,真金不怕火炼,时间长了你就知道我到底是什么人了,这是一则不给力。

【画外音】:王安石年仅21岁就踏上了仕途,作为志存高远的热血青年,他一心想要发挥自己的才学,做一番兴利除弊,造福百姓的事业,然而,现实却并非想象的如意,那么,刚刚走入官场的王安石还会遭遇怎样的尴尬呢?

【康震】:第二个是什么呢?他刚刚参加工作,又在政府的办公厅里边做秘书,充满了工作的热情,对工作当中出现的问题,对下一步要开展的工作,王安石总是积极地建言献策,他的知识又很渊博。你想这么刻苦的人能不渊博吗?又知识特别丰富,谈论一个事的时候不但要谈论现实,还要引经据典、以古喻今。可是韩琦就特讨厌他这一点,韩琦对他有个成见,他知道王安石有学问,知识量大,词汇量也很大,可是他就认为你就是词汇量大,你懂的古文多,但是你这个人做不了官的。所以王安石多次请求,多次申请,给我个具体的工作,哪怕给我个项目让我做一做,不给。就这么闲置着。

后来王安石工作满了以后,从这个岗位上调走之后,有一次,有一个人给韩琦写了一封公函,这公函里头也是引经据典,用了很多的典故,用了很多的古文,韩琦一边看这个,就跟他身边的同事说,哎呀,可惜这王安石不在,王安石要是在的话,这里边的古字他全认识,这是他的强项啊。这种说法本身一听就是对王安石的一种误解,王安石怎么可能只是认几个字,词汇量大的问题呢,是不是?但是你碰上这么个领导,那谁是一把手?韩琦是一把手,你是他的下级,他要是不理解你,不跟你沟通,你也不跟他解释,你在这工作岗位上能不能做出成绩来?做不出来,你有再大的才华,施展不出来,所以王安石在这个岗位上感觉深度地不给力,这是第一条。

他这不给力还体现为第二点是什么呢?就是他做不了一把手之后,他很多重大的工作他无法拍板决定。王安石这个人是个杀伐决断的人,他要决定的事情马上就能拍案决定。可你要不是一把手,你是二把手,坐在一把手旁边,一把手刚说我准备,你“啪”一拍桌子说我给你决定了,那不可能啊,他没这机会。这个例子最鲜明的就是他到了舒州做通判,我们知道他等于是到舒州市做副市长,他一去之后这个舒州正好赶上连年的旱灾,民不聊生,死了很多的人。在舒州期间我们看到了他的一则材料,他跟舒州下属的一个县姓孟的一位县令是个朋友,他跟这个孟县令之间通了大概有十封信,在这十封信当中透露了一个很重要的信息,什么信息啊,就是说,他跟这孟县令就说,我们现在当务之急是必须赶紧采取什么措施呢?就是把家里头囤积居奇的富人的粮食用政府的钱把它买了来,然后用低价卖给没有饭吃的老百姓。

可是你知道这个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第一,富人他怎么肯把粮食给你?他要把粮食囤得满满的,然后卖个高价钱,他才能够捞一把,对不对?你没来由地让他把粮食挖出来拿出去低价卖了,他愿意吗?肯定不愿意啊。他就跟这个孟县令在信上探讨这问题说,如果有不从的,你就跑他们家里头去,哪怕让他地挖三尺,你把他的粮食找出来,然后不配合政府的,杀一儆百,给他抓起来,用强力的手段。可是这是你作为二把手的想法。那么当时他所在的舒州市上级领导、省级领导,也对王安石这些做法不是特别感冒,说句话就是我反正只要不支持你,实际上就是不赞同,所以他在给这孟县令写的信里边也是采取一种商量的口气,他给孟县令的信里边完全没有命令的口气,说我命令你怎么怎么做,没有。他在信里边是采取商榷的口吻,给他建议,这说明什么,说明他说不起话,他是个二把手。

【画外音】:王安石在地方任职期间,深刻认识到了民间的困顿和疾苦,虽然他曾经因为自己官卑人微,无法为百姓办更多、更大的事而苦恼,但他还是多次放弃了去京城做官的机会,始终坚持在地方为官。那么,当王安石独掌一方政务时,他又会有怎样给力的表现呢?

【康震】:他做了一把手之后情况如何呢?那就不一样,有四个给力。第一个给力,就是他调查研究,不怕吃苦,千方百计为百姓谋福利,这个是王安石一个最主要的特点。他做一把手是到鄞县做县令,鄞县这个地方我刚才说了,宁波市的鄞州区,临海,是一个江河湖海的交汇地带,本来水资源是很丰富的,可是当地政府和老百姓没有进行有效的农田水利建设,所以反而使这个地区的水力资源没有有效利用起来,老还挨着旱灾,你说怪不怪?所以王安石一去,第一条就是动员全县的老百姓、人民群众挖水渠,把有效的水力资源能给它利用起来,这是下了大工夫的,那是在中国古代社会,要办成一件事,特别是纠集成千上万的人来修农田水利,不像我们现在有很多工业的机械,那是很困难的。王安石怎么办呢?他就一个乡一个乡地去动员、去监督、去督察,你务必要给我开工。我在这儿可以给大家念一个时间表,看看我们的王县长是怎么样深入基层,是怎么样挨家挨户地去动员的,宋仁宗庆历七年,即公元1047年十一月七日,从县城出发,第一步先到了县城以东的万灵乡,督察百姓开掘水库的工作,晚上住在寺院里。第二天八号一大早登上金鸡山看望在那里修建水闸的工人,晚上住进了阿育王山的广利寺。这时候下起了大雨,没法再往东边走了。过了两天雨停之后,十一日继续出发,这一天到达了灵岩山,并且登上高处眺望大海,为的是什么呢,不是看海景,而是督察和视察在这江海的交汇之地能不能修水闸,以便进行蓄洪灌溉。十三号,这一天到达芦江村,视察了水渠的开渠之处,晚上又住在寺院里。十四号登上了天同山,晚上住在景德寺。十五号一大早就和景德寺的长老们一起去视察当地的地形。十六号的一大早,在寺院里吃完饭经过五峰山,行走了十多里的路,乘船继续向西走,到了半夜到达了一个小村子叫小溪村。十七号一大早就又视察新修的水渠,然后到当地的寺院吃饭,晚上又到达当地的林村视察,半夜的时候住进了另外一间寺院。到了十八号的上午,又到县城以西的两个乡再次视察,动员乡民,兴修水利。注意啊,我为什么不厌其烦地念这玩意儿?这两周的时间里头他走了十四个乡,基本上中间没有停顿,所以我说他第一个给力,我们讲那些空的、虚的没用,他的给力首先表现在他的工作的态度,他的工作的态度又是基于对于民众的这样一个服务的根本目的,这就是王安石作为地方一把手,他最给力的首要的一个(特点)。

王安石的第二个给力之处就是他工作起来实事求是,敢于打破陈规,大胆改革,他胆子特王安石的第二个给力之处就是他工作起来实事求是,敢于打破陈规,大胆改革,他胆子特别大,敢做。他胆子大在什么地方?表现在两个问题上。他一到鄞县,他发现了一个问题,农民兄弟一到青黄不接的时候别说饭吃不上,连第二年要种庄稼的种子可能都没有。一般情况下什么样呢?穷人家里如果没有隔夜粮,没有种子粮了,怎么办呢?就跟当地的富户、地主用高利贷来贷了来,然后第二年翻倍的、驴打滚的利再还给他,但这样一来,往往使得这些穷苦的农民怎么样呢?是还不上这个账的。那利滚利,最后利就变得很大了,别说本金了,连利都还不清。怎么来解决这样一个恶性的循环呢?王安石大胆地想了一个方法,当时在北宋时期各个县都有所谓的平常仓,什么叫平常仓啊?其实就是在灾荒年间政府在粮仓里头储存一部分粮食,用来赈灾的,可这个数量很少,不可能把这粮食拿出来让全县的老百姓都能得到实惠,那不可能,怎么办呢?把这部分粮食拿出来以官府的名义贷给农民,让农民向官府来贷,那么第二年等你有了收成的时候,以低于高利贷的那个利息还给政府,说白了就是政府用自己已有的这样的一种资源,来帮助农民度过青黄不接的这个难关,这实际上到了后来,就成为王安石推行青苗法的一个雏形,但这是一个很大胆的做法,以前从来没有人这样做过。这是在经济领域里边,他敢于打破陈规、大胆改革,可是大家要知道能这么做的可不是二把手,只有一把手才能拍这个案,可是一把手拍案是很痛快,你要承担后果的,王安石有这个胆量也有这个眼光,这是第一。

第二呢,他这个人不光在经济领域里边敢于突破陈规,而且在人事任免方面,胆子也很大。我刚才说了,他曾经做过一个官,叫提点江南东路刑狱,他不是负责他们整个省的干部考核问题吗?他在考核的过程当中,到了一个地方叫饶州,就是现在的鄱阳县,他到了这个鄱阳县以后就视察,走到一个什么地方呢?走到一个办公的地方,这个地方是个什么办公地点啊?就是当地的一个监酒的官员的办公室。什么叫监酒呢,监酒就是第一,监督和督造当地酿酒,因为在古代社会酿酒业这是属于专营专卖的,国家专卖的,私人是不可以乱酿酒的,所以这个酿酒也要设一个官,不但督造你酿酒,而且监督你交酒税。我跟大家说这官特低,宋代的时候这样的官职都是非常低的官。王安石走到这个办公室里视察,一看,墙上居然有诗,徐徐念来,诗曰:

呢喃燕子来梁间,底事来惊梦里闲。

说与旁人浑不解,杖藜携酒看芝山。

房梁上的燕子唧唧喳喳地说着悄悄话,它们说什么呢?把我这个梦中人给惊醒了。哎呀,它们说的话,你们哪儿能听得懂,我心里明白,不给你们说,我拄着手杖,拿着小酒壶带着酒,一边喝着酒一边去看当地芝山的风景。

诗写得不是特优秀,但还蛮有情调的,有点小资情调。王安石一看,嗯?写得还不错嘛,这谁写的?说就是我们当地的祭酒刘季孙先生写的。哦,你把这老刘叫来。把这祭酒刘季孙叫来之后问了他几句话,跟他攀谈攀谈。过了一会儿,王安石说那我就不用视察了,哪儿也不看了,你们就好好工作吧,我就先回去了。王安石就回到了官府,回到了他自己办公室,他刚一回去,正好碰上饶州当地的一帮学生,我们知道在县乡州都设有乡学或者州学,这些学生就跟他提了个申请说,我们当地这个学校比较破败,我们迫切地请求您给我们派一个能够统管我们饶州市教育管理工作的一教育局局长,你给我们派一个。王安石一听,脱口而出,没问题啊,就是刘季孙,他就是教育局局长了。满座哗然,你知道为什么?因为他这个监酒的工作,在北宋的时候像刘季孙这个职务是武官系统,武官在北宋本来就比文官的等级要低,而且还是个监酒的工作,这就好比说让当地酿酒厂的副厂长做了当地教育局的局长了。王安石认为,老刘的水平够,当机立断,我就能定下来。你们别瞎找了,他能写出这个诗来,说明这个人是个文人,肚子里边有东西,有锦绣文章。这些事情对于北宋的知识分子的个性来讲,都是很难做到的,那且得商量呢,不开上几个会,发上几个文,这事定不下来。王安石去了之后当即拍板,根据就是那四句诗,所以这是谁能定的事?一把手。副手都只能提建议,定不了。王安石作为一把手不但看得远、拿得定,而且敢拍板。你说他能不给力吗?当然给力,而且是很给力。

作为一个一把手光这些还不行,王安石第三个给力之处是无畏权贵,敢于说话。特别是敢于向他的上司提意见,这个是很多干部都不敢做的,王安石敢。

王安石在鄞县做这小小的县令的第三年,他的上司给他发了一份公函,这公函是够损的,说什么呢?就是我们知道在北宋盐和铁都是政府专卖的,吃的这个盐也是专卖,我们知道鄞县它是在沿海地区,所以这个海盐也是由官府来控制的,这个公函说什么呢?说你们县上啊,让你们县上当官的、老百姓全都出钱,都捐钱,把钱捐起来弄个基金会,这基金会干吗的呢?就让人通小道消息、打报告,看谁偷了我们的官盐了,就是谁私下里、老百姓跑到海边去炼这个盐或者去弄这个盐,谁要是私自去抓这个盐的话,通报官府,你报告了是吧?我从基金会里头拿出奖金来分给你。你听出点意思了吧?让大伙儿都捐钱成立这基金会,是用来奖励打小报告的人。这听着都瘆得慌。

王安石当即就给这领导写了一封信,说你完全是瞎干,为什么瞎干呢?他说有两点:第一,他说我跟你说,盐的利益太大了,你要禁止是禁止不住的,特别用这种办法是无法禁住它。你想啊,你这一层一层地告上来,最后的结果就是几乎所有的人都被抓到监狱里头,当所有的老百姓都差不多给抓到监狱里头之后,那真正的强盗就出山了,他们必然让正常的渔民或者让你这个官户没有办法正常地工作,这只能逼得那些渔民再当强盗,把这拨强盗打倒。所以你最后的结果是监狱里关了一大部分善良的老百姓,然后在外边出现了大批大批的真正的强盗,你的社会治安还能好得了吗?所以你这是个愚蠢的公函,也是一个愚蠢的命令。第二,他说咱们这个县。真正有钱的人就没多少,所谓有钱人只不过是比别人多几亩地而已。你让大家捐钱,他给你捐个铁锅还差不多,他哪来的现金呢?你这样做无非是让这些有地的人把地都卖了,所以你这第二个结果就是所有有地的人把地都卖了,然后把钱捐上去,你官府把钱拿出来,然后用它来悬赏,可所有的老百姓都变成穷人了。所以无论从哪方面来讲,你这个建议,你这个命令都是错误的。王安石在这个信的结尾毫不客气地跟他说,说现在这个上级和下级的关系非常有意思,一般来讲,下级只愿意讲上级喜欢听的话,而上级也喜欢下级给他逢迎拍马,他自己是为所欲为,不过我认为你是个能听得进去意见的人,你是个好上级,我今天跟你说的话,你肯定能听进去,而且你肯定会收回成命。我现在在这说的,大家觉得很轻松,你试试给你们领导写这么一封信,是吧,第二天你都不敢上班,是不是?王安石,就写了,而且人家上级的命令不是光发给他们一个县的,他这个建议等于说你面对你所有管辖的县乡市,你都把这个成命给收回去,你这个做法就是不对。

王安石第三个最给力的地方,他作为地方的一把手,就是说他敢于直言犯上,问题是他坚持真理,所以他才能犯上。他不但掌握真理,而且他有掌握真理的胆量。

【画外音】:作为地方官,王安石不仅深入基层调查研究,而且有胆有识,敢想敢干,特别是他在任鄞县知县期间,兴修水利、治理农桑、兴办学校,政绩十分突出。然而做事雷厉风行的王安石在工作中也难免犯错,那么,在遭遇失败时,他又会有怎样的表现呢?

【康震】:王安石还有第四个给力的地方,这个就更困难了,就是胆这么大,频频地敢出手,你就不怕犯错吗?犯,当然犯。犯了错,也认错,但是决不会气馁和放弃,所以王安石第四个最给力的就是不怕失败,不怕挫折,一条道走到黑,这就是他的特点。

他到常州做知州,一把手,地级市的市长,他一去就决定挖一条运河,我们知道这个运河是个好东西,你挖一条运河之后,无论是交通,无论是运输货物,都大大地方便,那会获利无数的。可是当时他要修这个运河的时候,他有个同事给他提建议说,咱们这个常州财力有限,你想这么大的工程在规定的时间里头马上就要完成,这个太困难了。咱能不能一个县承包上那么

一、半年,赶到半年、明年以后,咱再弄个县,就是轮替着来,这本来也是个很好的建议,可是你知道王安石是个急如星火的人,他是要刀下见菜的,他没听这个建议,我这不是表扬他,他也要犯错误。结果因为这个工程太大,同事们对他有不同的看法,上级领导也不是很赞成,你比方说他的上级领导就是省级领导,说你可以征发民工,但是你只能在你这个常州市所属的区域里征发民工,那这对他来讲就很有限,你想他这一个地区,他所管辖的地区才能有多少老百姓,那是很有限的,而且凑巧的是正挖着呢,连阴雨来了,几个月连续地下大雨,根本工程的进度无法完成,再三考虑,迫不得已,只好下马,失败了,对于王安石这样一个心气如此之强的人来说,失败的滋味是很难受的。

他有个好朋友给他写封信,安慰他说,别难过了,你就是太认真了,人谁像你这么当官的?到一个地方就折腾啊,天哪,你好好的,好吧?咱修身养性,把身体搞好。原话是:

要若如宗人夷甫,不与世事可也。

——【东轩笔录】

凡事不要那么认真,差不多就行了,是不是?没你地球不转了?人不活了?

王安石给这朋友回了封信,特正式,王安石说不行,怎么个不行呢?说我告诉你啊,你要说我这次干这活真是失败了,劳民伤财不说,最后啥也没落着,没有成效我认了,确实我错了,这是第一。第二呢,你要说不顾实际情况,加工加码,最后只是想成功,不考虑天时地利人和的因素,这不是科学的决策,我也认了。但有一条我不能认同,你要让我无所事事,安于现状,对不起,这不是我的性格。我王安石既然到这地方上来做了官,特别是做的一把手,我就是来干事的,事情可以做不成,但是我继续要做事情的精神,我是永远不会放弃的。

他就这么个人。你说你要跟这么个人在一块儿啊,当然是挺给力的,也挺带劲的,也挺提气的,但我估计也挺累的。

那我这儿说得天花乱坠的,大家肯定就会生出一个问题说,康老师你这个可就是讲跑偏了,为什么呢?难道在京城做官就不给力吗?按照王安石这素质,他不可能贪污,他不可能腐化,他不可能成天就想着去跑关系,他到了中央做京官了之后,他照样可以做得很给力呀,你凭什么说人家王安石到了京城就不给力了你要弄清楚这问题,你就又得去盘算一个事,就是王安石在京城到底做了什么官了,把他伤成这样了,就躲之惟恐不及,想跑到地方上去?那想要了解这个情况,下集再说了。

唐宋八大家王安石

(四)中看不中用的京官

【画外音】进京做官对于古代的许多读书人来说是一生追求的梦想,但对王安石来说却成了甩也甩不掉的麻烦,为了拒绝朝廷下发的任命诏书,他甚至用尽各种办法逃避。王安石本是一个踌躇满志的读书人,可他为什么对进京为官一再推辞?这其中隐藏着怎样的苦衷?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康震,为您幽默解读唐宋八大家之王安石第四集《中看不中用的京官》。

王安石在地方为官期间,受到了百姓的敬仰,同时也得到了朝廷的赏识。宋仁宗多次下诏,提携他进京任就职,他却再三找借口推辞,最终在朋友的劝说下,才勉为其难地接受了朝廷的任命。到京城去做官对别人来说是梦寐以求的好事,可对王安石来说却成了一块心病,那么,在朝为官的日子里,王安石究竟体尝了怎样的苦辣辛酸?

【康震】如果现在放一个京官、放一个地方官在你跟前,让你选,你肯定选着京官。为什么呀?京官敞亮啊、光鲜啊、好看啊、体面啊、实惠啊,可以光宗耀祖。这京官中看又中用,好!可是对于年轻的王安石来讲,京官对他来说,将好像是银样蜡枪头,壁画上的花瓶,中看不中用。为什么呀?为什么会中看不中用?我们上集说过了,首先得来看一看,你别说人京官本身中看不中用,关键是王安石到底做过什么京官?让他觉得中看不中用,这是最关键的。王安石做过什么京官?我们来捋一下: 三十三岁的时候,朝廷授予他的第一个官职:集贤校理。这什么官啊?我们知道,就类似于皇家图书馆的高级研究员。这官王安石谢绝了,没要。我们知道他谢绝过很多次,这是其中的一次。不耽搁,朝廷有的是,顺手又给他了一个官:群牧司判官。我们也讲过这什么官啊?这就相当于主管监督全国各地养马的工作,类似于国家工业部装备司汽车处的处长。因为古代的马匹,它就是很重要的交通工具,很类似于我们现在的汽车和运输装备一样。三十八岁的时候,朝廷又授予他三司度支判官的岗位。这是什么官啊?很重要。相当于我们现在国家财政部预算司的处长,就是统管核算国家财政的收支情况的,这个岗位也很重要。三十九岁的时候,任命他做同修起居注。这是个什么官?我们现在没这官。这官就是天天跟在皇上身边,除了皇上的私生活不能暴露的那部分之外,皇上所有的公开的起居活动言行,他都一一地记录下来,等于是皇帝随身贴身的,皇帝个人历史的记录官。这个官死活不想要,愣没辞掉,勉强接受了。还没当几天,又给他了一个官:知制诰。这官很重要,说白了,就是相当于我们现在中办公厅高级政治秘书。专门负责起草中央文件的,专门负责起草皇上的诏书的。在这我们必须要强调王安石从三十岁到四十岁这期间,朝廷曾经多次给他授予京官,他都没有接受。我们刚才所说的是他反复辞退之后被迫接受的,并且上任了以后的这些京官。

【画外音】对于王安石屡次拒绝朝廷征召的举动,有人说他是故作姿态,以退为进,目的是为了换取更高的官职,但也有人反驳说这是对王安石的污蔑。对此,康震老师认为,王安石一再推辞做京官的根本原因,是他觉得这些官职都是中看不中用的摆设,无法为百姓做更多的实事。那么,事实是否如此呢?

【百家讲坛资源网—提供百家讲坛MP3 视频 讲稿 资源下载!更多最新资源请关注本站http://www.xiexiebang.com/】

【康震】那让我们来看一看,就这些京官,到底哪些在王安石看来是中看不中用的?甚至连中看都谈不上。首先:集贤校理。这个官是个清要之职。什么叫清要之职啊?皇家图书馆的高级研究员,这个官一般人干不了,必须得是饱学之士,文辞之士。文章写得好,风流俊赏的才子才能做这官。而且我们在第二集的时候曾经给大家介绍过,这官虽然本身没啥内容,可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台阶。通往哪里的台阶呢?着了这官做上一段时间,就能去做那个中书舍人、翰林学士,起草诏书。再做上一段时间,就有可能做副宰相,甚至宰相。所以很多文人,特别是有才学的文人,都做过这官,趋之若鹜。为什么呢?目标很诱人,集贤校理。可这官对于王安石来讲,没什么意思。因为王安石不是个想要往上爬的人。所以这个官的核心要点,到了王安石这,它的价值就变成零了。在王安石看来,这个官除了浪费时间,没有什么别的用处。因为王安石这个人考虑问题,首先考虑的不是升官的问题,而是怎么样跟老百姓打交道。他老想琢磨的一个问题就是老百姓现在需要什么?我们能给老百姓做什么?对于这样一个立足点的人来讲,集贤校理的立足点和他的这个立足点是不统一的。

接下来,群牧司判官很重要啊,相当于我们汽车处的处长。设备啊,这是肥缺。我们给大家说过,为什么王安石能做这官?他不是老不愿意到京城来当官?他给人家说的理由就是我们家没钱,我们家穷,到京城花费大。朝廷说:“行,满足你,给你个肥缺。”他还不要,后来欧阳修劝他,它才勉强接受。可是你知道王安石不愿意做京官的根本原因就不是缺钱和经济困难,所以这官给他之后,在别人眼里是个肥缺,对他来讲,根本不存在肥缺还是瘦缺的问题。因为王安石根本不是一个一门心思想要发财致富的人。所以这群牧司判官,这所谓的肥缺,到王安石这就变瘦了,没用了,归零了,又是一个中看不中用的官,发挥不了什么作用。

这下完了,还有一个官,叫同修起居注。这个官很深刻。为什么呢?天天待在皇上身边,天天跟皇上摽在一块儿。皇上发言了,记下来。皇上出去视察了,记下来。皇上发表语录了,给他记下来。对于那些逢迎拍马,拼命想向上爬的人来说,这简直是个超级肥缺,用肥缺形容都有点太少,层次太低。可是对王安石这个人来讲,他从来就没想过靠这套手段往上爬,他根本不稀罕跟皇上待一块儿。除非这个皇上对他来讲,是一个治国的英主,那才可以,就像后边遇到的宋神宗一样。所以这个在别人看来是一个想法设法靠都靠不上去的,想方设法谋都谋不到的一个官职,到他这,也归零了。在他看来,既不中看也不中用。

王安石这个人太难伺候了,现在就剩两官了,一个是:三司度支判官。还有一个是:知制诰。这两个官,咱们得客观的,平心静气地分析一下。财政部预算司的处长,这是一个有着实际的职权的官职。你想啊,你要掌管全国的财政的支出和收入的预算情况,哪里编制预算,你督查预算,你核查预算,这就是在为全国的老百姓,全国的人民在服务啊。这正符合王安石“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的这样一个根本的宗旨啊。这个官如果再不中看不中用,那还有什么官是中看中用的?不要太过分。知制诰,起草中央文件,起草皇帝诏书的文件,这个官能不重要吗?相当重要啊,看你的水平了。所以这两个官,我们说你要想为绝大多数的人民服务,还别说这俩官还真是可以,中看而且真的中用。但是这话也得说一半,为什么呢?就是看王安石在这个岗位上他是怎么把它变成中看中用的。那么王安石在这个官上他做了什么事情呢?我们得来看一看。

王安石做了第一件事情,在做度支判官的时候,我们为了叙述方便,直接就算预算司的处长了,不再说这度支判官了。他在做这个处长的时候发现了一个问题:北宋时期茶叶就跟吃的盐一样,是老百姓生活当中一点都不能缺的东西,须臾不可少,日常的必用品。所以茶叶利润颇丰,中央政府专卖。他怎么专卖?两个办法。第一,你这个茶商商人,到我政府官员这儿来,给我交钱,我给你发一票:茶票。你拿着我这票,到茶农那儿去买茶叶,然后你进行自由的贩卖。这是第一种方式。第二种方式是什么呢?是你到我这儿来把钱交了,直接在我这儿把茶叶领走。明白了吧,就这两种方式。可是这两种方式,弊端甚大。这叫什么?这叫阙茶制度。它的弊端在哪呢?第一,因为你把这个茶叶的产和销售都统在了政府的手中。好了,你想想,政府把茶叶从产地运过来,然后商人把它领走之后再运出去卖,这中间环节很多。茶叶咱就喝个新鲜,是不是?你那茶叶都搁了三四个月了,搁了大半年了,那还有的卖吗?所以茶叶的质量很难保证。这是第一。第二,茶叶的利润太大了,走私茶叶的人非常多,屡禁不止,造成了茶叶市场的混乱。第三,因为从茶叶开始卖给商人,给他发票开始,说白了,就是在茶叶产销的各个环节上,政府都要扒一层皮,剥走一层利润。那你说这茶叶的价钱能降得下来吗?很贵的。一般的老百姓要喝口茶,太难了。但是这样一来,不就违背了产茶叶的初衷吗?那你弄了这么一些茶叶,等于说除了政府在上面扒层皮之外,商人在里面巧取豪夺,然后真正落到老百姓嘴里头的时候,拿很贵的、很高的价钱,去买来的这样质量不好的茶叶。那你图什么呢?朝廷也很痛苦,想个办法扭转这种痛苦的局面。

王安石说非常简单,你啥都不用管,只管收税就行。你就告诉这商人,让他直接跟茶农发生关系,让他就去采购茶叶,让他就去卖茶叶,让商品的茶叶流通的领域里面活起来,一切按照市场规律来。政府只干一件事,从商人的收入上抽税。这样一来,质量能保证,老百姓能得到实惠,政府的收入也不会太低。就出了这么一个主意。这回王安石干这事中用了,为什么呢?朝廷很快就吸纳了他的做法。事实证明,运作地特别好。这算是王安石做京官期间一个小小的政绩。可是我跟你说这在他的京官生涯当中,那是一个非常特殊的一个个案。很快他这京官就中看不中用了。

【画外音】宋代中期,社会经济萧条、百姓生活贫困,对此,做了多年地方官的王安石有着深刻的认识,在京为官期间,他无时无刻不在寻找机会做些利国利民的实事,但是腐朽的朝政给王安石发挥作用的机会并不多,而接下来发生的事,更加让王安石心灰意冷,那么,究竟是什么事让他如此失望呢?

【康震】在宋仁宗的嘉佑三年,公元1058年,三十七岁的王安石也许是受了刚才的这个小小的成功的激励,激动起来了。三十七岁的他,给当今圣上宋仁宗写了一封很长的信,这封信它的名字叫做《上仁宗皇帝言事书》。说成大白话有两种说法,第一种是:写给宋仁宗的心里,或者:写给咱皇上的心里话。要是特正式的,那就是什么呢?那就是:关于目前朝廷全面改革的若干建议和意见。这封信很长,一万字左右,所以史书上把它称为《万言书》。这封书信写得这么长,这是王安石二十岁出头进入官场之后一直到现在,积累了十几年的仕途的经验之后,根据他的观察和思考,给宋仁宗提出的全面改革朝政的一个系统的,纲领性的文件。写得非常全面。何以见得啊?涉及到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外交等各个领域。而且有些部分还写得和具体,具体到什么程度呢?譬如说学校的教育问题、科举制度的改革问题、官员的高薪养廉问题、干部的素质考核问题等等等等。既有宏观的框架,又有微观的建议,交上去了。

按理说他当时是在财政部预算司工作的一个处长,而且王安石出名很早,这十几年来上上下下积累的人望,以及他自己在政治上取得的政绩和他在文学上取得的成就,名声是很大的。虽然年轻,咱出名早。以这样一个有名、有头、有脸的中央京官给皇上写了这么长的一份心里话,好歹也得落个响吧?你想的美,你想什么啊?这信交上去之后,那叫泥牛入海无消息,砂糖扔进大海里,连半个声响都没有。我再说一遍,截止到目前为止,我们没有发现任何材料,就是朝廷和宋仁宗对这个万言书有任何的反应的。死气沉沉,上去之后好像没发生这个事一样。这太悲剧了,这太不把人当人看了,这太伤自尊了。如果我们讲一句话,说一个意见,不管是批评还是赞同,好歹有个回音,这也是一种尊重。王安石当时面对的情况是,说了那么长时间的话,除了空气的振荡之外,就没有任何反应。

怎么办呢?没事。我们知道王安石的特点是愈挫愈奋,他不是一个能够轻易言败的人。就手给皇上又写了一封信《上时政疏》。这咱就别再说大白话了,反正就是写给皇上的一封信。这封信就没那么长了,八百多字,不到刚才那封信的十分之一。信很短,手榴弹也不长,扔出去威力大啊。刚才那个是娓娓道来,就跟拿根长竹竿似的,这挑一下,那敲一下。这回不一样了,直接扔个手榴弹过去。措辞之激烈,让你很难想象。我们预算司的处长真急了,不带这么不把人当人看的。他都写了一些什么东西呢?在信里边他是这么说的,他说:“历来的君王不否认有很多很好的君王,他们道德高尚,英明神武,在位的时间非常地长,这样的皇上是不是好皇上呢?不是。他举了三个例子。他说有个皇上是西晋的开国皇帝晋武帝,此人在位二十五年,他死后第二十五年头上,西晋王朝就灭亡了。你瞧着开国皇帝,给人感觉就不像个开国皇帝,还没怎么开呢,就亡了。再一个是著名的梁朝时期的皇帝梁武帝,此人在位时间更长,四十七年,最后饿死在叛军的手里。还有一个皇帝大家就很熟悉了,就是我们浪漫多情的唐明皇唐玄宗,唐玄宗在位四十四年,如果不是因为”安史之乱“爆发,也许他还能继续在位。在唐玄宗的身上,唐代的历史判然分界,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前期很繁荣,后期逐渐地走向衰弱。

王安石语重心长地说:“皇上,您今年在位已经三十八年了,您是个好皇上。您有道德,有品质,您很高尚,您很智慧,您很英明神武。但是我还是觉得您应该以这三个皇帝为戒,为什么呢?我想了一下,您现在这个朝廷是要人才没人才,要像样的政策没像样的政策,官员们是上梁不正下梁歪,老百姓是越来越穷,社会风气是越来越坏国家财政是越来越缩水。可是您皇上在干什么呢?您把那手捅在袖子里头拱起来,不吭气,好像啥都没看见。我觉得您要这样下去,再过几年可就来不及了。您都看见了,无论是在位二十五年的,那个过了二十五年的国家都亡了。那个在位了四十七年后来饿死了。唐明皇在位了也是四十四年,最后等于把盛唐气象也给丢掉了。他给宋仁宗下了一个结论,您老人家现在这么着,要先治您这恶疾,指的是朝廷的恶疾,必须要用猛药,矫枉必须过正,否则肯定要完蛋。现在您觉得要搞改革朝政特别痛苦,我告诉你这比起国家灭亡,一会就亡的那个痛苦来讲,那小的多了。在这信的结尾部分,王安石比较客气了一下,说您看,您把我提拔了,我是知制诰嘛,我给你起草诏书的,我是你身边的近臣。作为近臣来讲,给您说话说的都是实话,绝不来虚的。我们从来也不考虑措辞的问题。什么话说得直接,什么话说得比较落实,我们就说什么话。

把信递上去了,这信递上去之后,你看就是这样,就是跟刚才那封长信相比,一个是苦口婆心,一个是壮怀激烈;一个是和颜悦色,一个是声色俱厉。可是不管怎么样,这个朝廷和这个宋仁宗就没有声响,就感觉好像是你踩在棉花上练跳高,不得劲儿,不给力,干着急,没着没,就这么个关系。其实咱们说句实在话,你说京官本身存不存在中看不中用的问题?不存在。关键是谁来做能把它做得中看并且中用。你就碰上像宋仁宗这样的皇上,当然宋仁宗在早期的时候还是励精图治的,你碰上这晚期的宋仁宗,这皇上我跟你讲都中看不中用。

【画外音】王安石曾经三次上书宋仁宗,一再重申自己的变革主张,但始终没有得到回应。国家的衰败,朝廷的腐朽,皇帝的不作为,这一切都让王安石对做京官失去了信心。除此之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让王安石在京城再也待不下去了。

【康震】王安石在京城待不住还有一个原因,他这个人个性非常倔强,不妥协。这是个缺电,但也是个大大的优点。给大家讲一个事例你就能明白这是个什么人了。王安石不是做知制诰嘛,不光起草诏书,也干点零活。比如说朝廷的事多了,也让他搭把手。这回给他个任务,说你在起草诏书之余,你负责一个工作:把咱们这个开封府以前审过的案子,有一些疑难的案件,你复核复核,你重新审查一下,免得出现冤假错案。这个对王安石的脾气,他这人刚正不阿,干这活正合适,有一个案子就落他手里头了。这个案子说起来还特别有意思,大家听一下。所有两个男的,一个是某甲,一个是某乙。朋友,关系特好,哥们。这某甲喜欢一种游戏,不是斗鸡,是斗鹌鹑。鹌鹑也能斗,拎着这鹌鹑在街上走,装在笼子里头,碰见了某乙。某乙是他的朋友,肯定很高兴,“你这个鹌鹑特好,拿来让我玩一下。”某甲说不给。干着急,你看着就行,我就不给你玩。朋友嘛,你给我。我不给。你给我。我不给。打打闹闹在这一边说一边笑着,一边骂着,很随意的气氛。搭着这某乙,手也忒贱了,打打闹闹,说说笑笑,一把就给人把这鹌鹑抢过来。抢过来以后以便炫耀着,一边就跑。某乙拿着鹌鹑在前面跑,某甲作为失主在后边追,都在玩。大家注意,截止到目前为止,俩人是不是真打了?没有。在玩,在游戏当中。这某甲就做了个游戏性的动作,飞起一脚就踹了这某乙一脚。其实这哥们之间玩着也很正常,“我看你这手贱的,别拿我东西。”踹他一脚,踹也就踹了,他踹得太专业了,一脚给踹在了某乙的肋下,当场毙命,踹死了。这是谁都没想到的,我估计某甲没想到,某乙更没想到。让开封府抓了,判死刑。

王安石一看着个案子,觉得这可不能判死刑,他提出一个理论,你听了以后也觉得很奇怪。王安石说什么?王安石说:“根据当时案发的现场情况,某乙强行从某甲手中抢走鹌鹑,足以见得他是个盗窃犯,他已经犯了盗窃罪。某甲为了将自己丢失的物品索回,奋力追赶该盗贼,飞起一脚把盗贼踹死了。踹死是不对的,因为偷东西不至于犯死罪嘛,他这是过失杀人,你不能够给他判死刑。这第一点,要改过来。这不是皇上让他负责复核案件嘛,要改过来。第二,我要弹劾开封府。你把一个无罪之人判成有罪,把本来一个罪状很轻的人判成重罪,你有渎职罪,我告你行政诉讼。这开封府的人哪能接受这个?心想我们辛辛苦苦办了一个案子,让你一来全翻了,还告我们。天下哪有这个道理?找个说理的地方。找谁呢?大理寺。我们知道,最高人民法院。大理寺经过审慎的考虑,最终决定王安石败诉了,就是维持原来开封府的决定,还是维持死刑的判决。

我们先不谈这个案子本身是否公正的问题。这没完啊。你王安石复核案件,结果给误判了。因为你总得有一个最终的审核,那就是大理寺。大理寺已经做出了终审判决,那么你王安石当时就是误判了。按照朝廷的规定,王安石第一,必须做出深刻检查,要做自我检讨,要写书面检查。第二,必须亲自到开封府上去表示谢罪,承认错误。王安石会去嘛?王安石说我没错,我一点错都没有,我是正确的,我不去。不去?三番五次催你。后来到什么程度?御史台,我们知道朝廷的御史台相当于中纪委,也相当于国家监察部,亲自出面给他下文件,让他必须得去。王安石就是不去,脖子特别硬,膝盖更别说了,根本不带打弯的。宋仁宗当时年纪已经大了,立太子的事老定不下来,烦的本来就要死,朝廷里面的人就开始弹劾王安石。宋仁宗这时候不再沉默了,吭气了。觉得王安石名气是比较大的,做事是比较认真的,好歹也还算是个负责任的好官嘛,算了算了,不愿意去就不愿意去,以后注意就行了。就这么不了了之算了,别再较真了。

我们现在如果以当代人的目光来看这个案子的话,其实是各打五十大板。这开封府有毛病,王安石也有毛病。为什么呢?首先,如果以我们当代人的目光来看这个案子,绝对不至于马上判死刑。很简单,他不是个故意杀人,他没有杀人的主观故意。从这点上来讲,从要判他死刑这点上来讲,王安石是对的。但是王安石也有滑稽的地方,某乙怎么能是盗窃犯呢?你固然不想让某甲死,但也不能捏出盗窃犯的这种罪名啊。所以这两边啊,以我们现在的眼光来看,其实是各有问题,但这不在我们论述的重点之内。我们要讲的重点是什么呢?是王安石的个性。说实话,我刚才讲了,王安石这个倔强的个性,是个缺点。或者叫固执的个性。但是也是个优点。就是说一旦他坚持了,他笃定了,他认定了一个原则,他就会一直地坚持下去,不会轻易地动摇和改变。但这同时也给他埋下了一个很深重的灾难。就是有的时候,他听不进去别人的意见。他明明的这个事情客观上是有错误的,他不听,他继续往前走,结果会导致很坏的后果。但是作为一个主持大事的人,将以有为的人,在未来有重大责任的人,这样的一种不妥协,坚定地坚持自己的原则,这样的个性,是非常宝贵和可贵的。

我并没有赞扬王安石,我只是客观的说他的个性是这样的。这也导致他在京城做官的时候,原则性富余,灵活性不足。所以他自己觉得京城的环境怎么样呢?不好。不是一个良性的环境,对他个人来讲,无助于他开展工作。因为他开展工作的方式是什么呢?是大刀阔斧,迈开大步往前走。所以我们就说王安石在京城里边做官,他觉得不重看也不中用,原因是非常复杂的。不是他自己不中看不中用,也不是这个官本身不中看不中用,而是综合的环境,综合的氛围让他很失望。他失望到什么程度?对这个京官的厌恶到什么程度?你都很难想象。

他不是做那个同修起居注嘛,皇上的贴身的记录官。当时朝廷把这个任命书下达了以后,王安石是坚决不从啊,连上了五道辞呈,坚决不干。不干?由了你。宋仁宗也不含糊,专门派了一个官员,“去,把任命书放他办公桌上,惯他毛病了,给还不干。”开始就追他。追啊追啊,办公楼里就转啊。王安石也不含糊,腿脚挺灵便的,刺溜一下钻厕所里了,死活不出来,怎么叫也不出来。这官员在外头不能老等着,想了半天,没办法,就把这任命书放他办公桌上。那王安石多机灵啊,从厕所里一下冲出来,拿起任命书追上去,就把这个塞到官员手里头。拿走,不要!你见过这样的吗?这是演话剧啊简直是。就在这种情况下,坚决地请辞,而且又连上了七道奏折,不干!后来是他的几个朋友看不过去了,“你干嘛啊?”朋友给他信里面的原话说什么?你不应当:

【自求便安,数溷朝廷】——《与王逢原书》

你就给朝廷点面子,别再让朝廷下不来台了。你是谁啊你?赶紧从了吧你就。在这种情况下,王安石才勉强应允。我说着个故事的意思是你能看得出来,王安石认为他自己心中的这个理想,做官的原则,跟这个京官之间差距有多大。给我们的感觉是他这辈子都不愿意到京城当官来。可是我跟大家说,这世上的事情是很难预料的。正所谓“风水轮流转,明年到我家”。就在王安石正在厌恶这京官,推辞这京官的当口,朝廷就发生了一件大事,很大的事情。朝廷给王安石下了一道旨意,召他进宫做京官。王安石毫不犹疑,立刻答应,马上前来。这就很奇怪了,何以判若两人呢?到底是发生了多大的事?是谁给他发的这道旨意?我们下一次再讲。

【画外音】北宋时代是中国封建经济高度发展的时代,但同时也是一个积贫积弱的时代。军队数量高达百万之众,战斗力却极差。官员待遇极为优厚,却又人浮于事,贪腐严重。耕地面积连年扩大,国家税收却不升反降。这些极不正常的现象到底说明了什么呢?敬请关注唐宋八大家之王安石第五集《百年帝国烂摊子》。

唐宋八大家王安石

(五)百年帝国烂摊子

【画外音】:王安石走上仕途以后,尽管有多次到京城汴梁为官的机会,但他始终坚持自己的理想,不愿在京城里尸位素餐,而是一心在地方上为百姓们办点实事。然而,宋英宗治平四年即公元1067年,朝廷里发生的一件震惊朝野的大事件,却彻底改变了王安石的生活轨迹。此时朝廷给王安石下了一道圣意,召他进京做翰林学士。令人惊讶的是,一直不愿意到京城为官的王安石,这次的态度却来了一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四十七岁的王安石毫不犹豫,立刻答应,马上奔赴京城。那么,朝廷里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导致王安石前后判若两人表现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康震】:上一次我们说王安石死乞白赖地,谁劝他,朝廷怎么给他面子,他就是都不愿意做这个京官,因为他说这京官中看不中用。但是我们说正在他这儿纠结的时候呢,朝廷发生了一件很大的事,当时的皇帝宋英宗突然去世了,这宋英宗也是特别冤,没这福气,只当了四年的皇帝就去世了,才三十五岁。他一去世,我们说旧的不去新的不来,他的儿子赵顼即位,这赵顼就是后来鼎鼎大名的宋神宗,“芳龄”十九岁,是一个年轻的小皇帝。

这宋神宗特别有意思,他才十九岁,一上台就跟他这爸爸、跟他这爷爷一样,一上台就下了一道旨意,要调这王安石到京城来做官。我发现宋朝这几个皇帝都有“毛病”,好像这一上台不让王安石到京城来做官就不是好皇帝一样。他(神宗)也一样,下一道旨意,让王安石进京做官,真还应了那句老话叫卤水点豆腐、一物降一物,人是十九岁,年岁不大,但是他的话管用啊,一道旨意下去,王安石欣然前来,不带打磕绊的,说来就来。你说这也奇怪了是吧?一点都不带推辞的,你说你哪怕跟以前似的,你上个十道八道的奏章,再说你们家困难呀,再说中看不中用啊?这回又中看又中用了,说来就来,非常地爽快。

当然我们也有一个问题,就是你说宋神宗是让他出来做官,肯定是有一个基本原则,就是宋神宗的邀请的目的、意图,肯定是和王安石自己内心的期待是契合在一起的,对不对?他是相符合了他才来的,但是有一个很紧接的问题说,老师那不对,你要这么说,难道说宋仁宗和宋英宗让他出来做官就是害人民的吗?那人家让他出来做官也是为他好啊,对不对?你不能说宋仁宗和宋英宗,哎,王安石,我们让你来做官就是让你升官发财的,你可要鱼肉百姓啊我告诉你,你不鱼肉百姓我不让你做这个官,你这说不通啊,人家前面的皇帝要邀请他出来,也是要让他为民为国做事的,那何以拒绝前者而接受后者呢?宋神宗这次的邀请一定是干系重大,那王安石不是一般的人,这次邀请的理由之大、背景之大,王安石肯定在心里边是早已有数,那我就要问你,宋神宗肯定是遇到了重大的国事问题,他必须要解决重大的战略问题,他来邀请王安石,这事如此之大,以至于王安石一看就知道,好了,这回我要不出山,搞不定,或者我搞定的机会到了。这是一个巨大的邀请、巨大的机遇,同时在它的背后隐含着一个巨大的国家的问题,问题就在这,是不是?没有这么大的蛋糕能有那么大的吸引力吗?但是蛋糕大了怎么分,这就成了大问题。不管怎么说,来了。

【画外音】:宋神宗是北宋王朝的第六位皇帝,他继位的时候,北宋已经建立了一百零八年,然而,此时他接手的竟然是一个外强中干的烂摊子。公元960年,宋太祖赵匡胤“黄袍加身”,建立了大宋王朝,结束了五代十国以来混乱不堪的乱世时代,他在位十五年。他的弟弟宋太宗赵光义随后继位,在位二十一年。宋太祖赵匡胤和宋太宗赵光义开创和奠定了大宋王朝的基业,在这期间,宋朝的社会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整个国家呈现出一种欣欣向荣的向上态势。然而,到了第三位皇帝宋真宗赵恒的时候,这种态势却出现了转折,那么宋真宗到底做了什么事呢?

【康震】:经常说富不过三代,这就应了话了,第三个皇帝出现,这个人就是败家子,那败起来可比积累起来快得多,此人就是有名的宋真宗,宋真宗为什么要败家呢?也不是他愿意败,他主要有两个事就把这个家败得差不多了。

他跟辽国打了一仗,不是他要打的,是辽国侵略宋朝。本来算是打了个平手,可是宋真宗这个人特别地怯懦,特别地害怕打仗,他赶紧地就跟这辽国,赶紧签一个和平条约算了,签约的时候再三地告诉去谈判的使者说,我告诉你啊,不能超过100万,就是他们要跟我们要钱,就是100万以下。后来这使者回来了,回来以后,旁边有人,使者不好意思......(使者手势...)宋真宗一听就急了,300万?疯啦?你这个谈的,跟你说不能......300万也行,只要把这事摆平了赶紧拉倒,我们就赶紧回去,因为他当时御驾亲征到前线去了,300万也行。后来这个使者说,30万,哎呦喂,高兴死了,30万就谈下来了,就这么一个人。本来是拿300万的这一主儿,后来用30万居然谈下来了,他特别地高兴。就这么着,本来当时是打了个平手,可以和平地谈的,但是宋真宗就想早点了结这事,跟人家谈了,谈什么呢?每年这两个国家以兄弟相称,永远不再开战,作为实质性的条件,就是说宋朝每年给它10万两白银,20万匹绢,合在一起就是30万贯,这是第一桩事。

大家说那还不是没花钱呢吗,按你这说法花得也不多啊?是啊,第二个问题是,宋真宗也不傻,知道这个事脸上无光,虽然花的是小钱,但钱是你出的,不是人家出的,这得花大价钱买一块遮羞布给自己遮起来才行,得一方面给老百姓说,你看,我们换来了长久的和平。但老百姓说你这个和平可有点没面子,他既想有面子又想说这和平是他换来的,想要一个有面子的和平,这就得花更大的价钱,什么价钱?他得弄一个东西、搞个玩意儿,这玩意儿能证明两点:第一,我们北宋王朝依然是强大无比的、威震四方的。第二,我这个皇帝依然是上天所授,具有绝对的合法性,绝对优秀,绝对合格,是最好的皇帝之一。可谁能证明这一点呢?谁能给他发这证书啊,朋友们?他爸爸给他发呀?他爸早死了。大臣们给他发呀?那不算数。皇帝又叫什么?天子。要让老天爷给你发一个证书,证明皇帝确实合格,干得不错,是个优秀的皇帝,“三好学生”、三好皇帝,怎么办?有一个重大的仪式叫封禅,封泰山,封泰山的意思就是到泰山上去祭天祭地。宋真宗的这次封泰山,是中国古代帝王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之一,有几次最著名的,它是其中的一个,前后有将近五十天的时间。你瞧,就是越虚弱和不自信的人,他就老要借助老天爷给他壮胆。大家说那个封就封了吧。你说得容易,这么大的阵仗,你不花钱哪行啊?花了多少钱吧?大家就问。有一个账表给大家说一下,他封泰山这次花了830万贯。后来他又到山西去祭土地神,那个花得少,20万。关键是,在这个过程当中,他赏赐各级官吏花了2000多万贯。可是你知道宋真宗的时候全年的总收入才2600多万贯。也就是说,他这瞎折腾这事,什么正经事都没办,就已经超支了,已经出现赤字了。

【画外音】:宋真宗赵恒在位二十四年,他去世之后,他的儿子赵祯继位,这就是北宋的第四位皇帝宋仁宗。此时北宋王朝建国已经半个多世纪,由于冗官、冗兵、冗费的问题太多,不断加重了王朝积贫积弱的现象,整个社会要求改革变法的呼声也越来越强烈,可是当宋仁宗大刀阔斧地实施改革变法之后,变法运动却很快遭到了惨败,那么宋仁宗为什么会失败?他支持进行的改革变法与后来的王安石变法有着怎样的联系呢?

【康震】:宋仁宗庆历三年的三月,宋仁宗下决心进行改革,他任命了著名的范仲淹做参知政事、副宰相,任命韩琦和富弼为枢密副使,相当于国防部的副部长,然后还任命了欧阳修、余靖、蔡襄等人为谏官,组成了一个很强大、很精干的、很朝气蓬勃、年富力强的一个改革班子。

这改革班子很快拿出了十条改革的建议或者是改革的政策,我们就叫“范十条”吧,这“范十条”里头最核心的就是改革吏治,提高工作效率。这么说吧,凡是成绩突出的就提拔。凡是成绩一般的,大家注意,不是说是个坏官,是个庸官,干了多少年,什么都没干出来的就罢免。好,范仲淹这帮人都是年富力强的,年轻的官员,挽起袖子要大干一番。你可别以为这帮读书人只是君子动口不动手,错了,全都是能够下狠手的。特别是范仲淹,范仲淹考核各地的官员,有花名册,比如某省、某县的官员,在花名册上,就看,根据考核的成绩,如果没有做出成绩,很平庸的,一笔就勾掉了。什么叫一笔勾掉了,就地免职。这个富弼是他的副手,他们也是改革的同盟军,富弼看得,富弼都心惊肉跳的,说你就这么给人一笔就勾了,你要知道你这一笔勾掉,这他们一家子人可得哭好几个月呢。你说他考了科举,他做官,他好不容易爬到这个位置上来,让你一笔就勾了,连个说法都没有。范仲淹回答说什么?说,如果说他一家人的哭那还算了,总好过让他管的那一个县、一个省的人都在那儿哭吧?那意思就是说,他自己平庸,那就自己庸着就算了,但他的平庸会让整个地区、整个他管理的这个县、这个省、这个市工作都上不去,他只要不走,那一省、一县的人都得哭,那还是让他们家自个儿哭吧。话是这么说的,这是很铁腕的人才能这么讲的话。富弼一听,您说得对,你就勾吧。这只是其中一个故事。

那不定勾掉多少人,你想你勾一个,你不是得罪一个人,你得罪他的上级,得罪他的同学,得罪他们家人,这帮人能跟你善罢甘休吗?说这意思就是说,天下不是只有王安石一个铁面人物,在他之前,有人就这么干过了,当然干了以后就干不下去了。这些人每天不干活还拿着钱,每天躺在娘老子的功劳簿上睡大觉的人,天天地吃饱了喝足了就等着国家发奖金的这帮官员,你动了他们的奶酪,他们能跟你善罢甘休吗?纷纷上疏,说他们结党营私、结成朋党,这话非常要命,我们原来讲过的,宋仁宗什么都不怕,北宋的皇帝啥都不怕,就怕一个,底下人抱成团。他知道唐朝灭亡一个很重要的元素就是朋党之争,就是宦官专权,就是权臣专权,大权独揽,他一听这个,他就耳朵根子呼啦一下子,还不是变软了,就跟冰似的,就没耳朵了。那他觉得这个问题很严重,本来他改革的热情100度,现在降得连10度都不到了。历史上所说的“庆历新政”前后脚也就一年,将将一年左右,所有这一干人等,范仲淹、余靖、韩琦、欧阳修全部的、一揽子都贬了官了,赶紧走人吧。

“庆历新政”我们说它本来是为了解决问题,他看到了问题,他要弄这个事,先起来的是宋仁宗,始者、成者是宋仁宗,败者也是宋仁宗。大家说,你不是说王安石厉害吗?宋仁宗时期闹成这样了怎么不叫王安石出来?以宋仁宗这么软的耳朵,基本是一橡皮耳朵,你说王安石到京城来能干吗?关键是王安石到京城来他得发挥作用,这作用怎么才能发挥?得这皇帝授之以权,而且这个权力要很大,而且要绝对信任他。你想范仲淹,宋仁宗够信任他了吧?人家范仲淹当时跟宋仁宗的意思就是说,不要太急,要慢慢来。是宋仁宗催着他说,你赶紧弄出来个方案,改革必须要尽快地推进。范仲淹弄了一个“十条”,弄了一年,走人了。王安石不知道“庆历新政”吗?他没看到范仲淹的下场吗?我给你说王安石在宋仁宗和宋英宗期间死活不愿意到京城来做官,就是看透了他们这帮人,知道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一帮败家子,表面上要干出点成果来,一到关键时刻就退回去了。

所以,要讲王安石的改革变法之前,要讲宋神宗为什么用王安石,王安石为什么欣然前来之前,你首先得认识北宋的这个社会的本质,就得认识北宋社会的这盘棋,它的谜局到底在什么地方。你不了解这个问题,你不能了解为什么王安石要改革变法。第二,他要变什么,要改什么法,这东西咱都不了解,那还有什么好讲?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首先一个重大的问题就是我们要深入到北宋社会的内部,看看这个社会的核心的问题出在哪儿,这是非常关键的。

【画外音】:宋仁宗在位四十一年,是北宋王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由于他的三个儿子全都夭折,最后只好由他的养子赵曙继位,这就是在位仅仅四年即病死的宋英宗。宋英宗病逝之后,他的儿子赵顼继位,这就是宋神宗。此时,如果宋神宗甘当一个守成之君,同样可以维持王朝的运转,但是这个年轻的小皇帝,偏偏就要给王朝来个天翻地覆的改变。那么,北宋王朝到底遇到了什么问题,迫使宋神宗必须走改革变法的路子呢?

【康震】:北宋王朝建立它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体制的前提是什么?就是唐朝灭亡的教训。换句话说,北宋所有的社会政治体制的建立的先决条件,是建立在唐朝灭亡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前提。唐朝灭亡最直接最致命的打击是什么?藩镇割据、军阀割据,军权被各个地方的节度使,就跟北洋军阀似的,被所有的军阀都把军权分割出去了,皇帝手中有没有军队?没有军队。皇帝手里都没军队,不是你打他,是他打你,而且人那哥儿几个联合起来打你一个,你受得了吗?

怎么办?赵匡胤一当皇帝就定了一条规矩,中央的军队所谓禁军、作战部队,全部归皇帝管,所以在宋朝的时候,皇帝是事实上的三军的“总司令”。地方上节度使的军队也归皇帝管,这怎么管呢?地方上节度使的军队只保留一部分,而且这些人员的组成都是老弱病残,凡是比较强壮的,凡是比较会作战的,通通调到中央的作战部队里头来,这是他定的第一条。这一条非常重要,就是天下的军队尽在皇帝的手中。但是内部还要分权,你军队要管理要训练,不能皇上天天,今天跑到一个省训练,明天...累死了,你这累傻小子呢。你得管理,怎么管理?这就是有学问,第一,得成立一个国防部吧?就是枢密院。国防部的部长就是枢密使,国防部只管一件事,就是调动军队。根据谁的旨意调动军队呢?严格地按照皇帝的命令调动军队,除了皇帝的命令之外,没有别的命令可以遵守。这是第一条。但是这国防部部长他接触军队吗?不接触。他管军队的训练吗?他不管。其他的有关军队的一切事务他都管不上,只管调动军队,这是调动权独立出来了,分割出来了。

第二,谁训练军队,谁统帅军队呢?将军。不错,肯定是将军,但是这个将军他只管训练军队,他能不能调动军队呢?他不能。你说你调一连出去给大娘修修房子,不行。调动军队得枢密院,但枢密院要调动军队要让谁下旨意呢?皇帝。打仗怎么办呢?打仗你放心,皇帝替你操心着呢。打仗之前皇上会发给你一个文件,给你传过去一个作战地图,或者传过去一个作战的方案,你就按着这个方案打,你的每一步作战的步骤,都必须按照我的作战图来打,你不能自己想怎么打就怎么打,你没想过这么打仗能赢吗?前面本来有一个山坡,要爬上去才行,皇上的作战图上说这个地方是个沟,你得下沟才行,没法下沟,那就趴在原地不动了,他没说,你就不能动啊。所以作战的权力也是由皇帝直接指挥的。

这样一来,调动军队、训练军队、指挥军队作战其实都是皇帝老儿一个人说了算,权力非常地集中,没错,在这样的条件下,它还形成不了军阀割据,没条件,所以北宋、南宋三百多年时间里头没有发生过一起大规模的军事**,这不能不说这个制度是起了相当大的好处,它避免了内乱的因素。但是问题是紧接而来,你说在这样的情况下,它不就是双刃剑吗?你能打胜仗吗?你不可能打胜任何一仗。因为军队我们知道,兵无常法,你打仗的时候要根据瞬息万变的战机,来捕捉这种战机,然后才能打仗。你这个全是死的,一调动军队先得枢密院发命令,等命令发完了,敌情早就变化了,敌情都变化了,还拿这张图在那找坡和沟呢,能找得着吗?所以它是个双刃剑,所以它就“麻花”。

【画外音】:北宋王朝除了在军事制度上面临重大的问题,在行政制度上也出现了重大纰漏。各级官员人浮于事、官僚主义的现象比比皆是,官场腐败盛行,财政危机日益严重。那么,这些问题到底是如何演变得这么严重的呢?

【康震】:唐朝灭亡为什么呀?就是地方政府的政权已经独立于中央之外,特别是那些节度使,他们自己有独立的财权,有独立的人事权,甚至有独立的制造钱币的权力,所以有很多地方官员的任命都不是中央官员任命的,节度使就任命了。

宋朝改变了这个做法,地方所有的官员都是由中央直接任命,而且规定,你地方的钱你放心,你们就留点办公费就行了,你们地方上州、县、乡收的税全部统统交给中央,由中央来统一调配,这样就在人事权上和财权上通通抓在了中央的手中。

任命个知州是吧,你觉得当了知州一把手,挺在意的,皇上给你派一个通判,派到身边协助你工作。不有那么一笑话吗?给一人说,你去当那个知州,这人爱吃螃蟹,说只有两个条件,第一,那地儿必须得有螃蟹;第二,那地儿没有通判。为什么?那就是皇上派在身边盯你的、监督你的,你得跟他协商共事,只要有不轨之处,立刻就给你密奏了。这是在地方。

在中央也是分权的,你看,政务由中书省来负责,军事由枢密院来负责,财政由三司来负责,这三个单位互相之间绝不交集,绝不发生什么关系,各自独立,但是它们同时向它们的“大老板”皇帝负责,这样皇帝就把军权、把政权、把财权牢牢地握在了自己的手中,这有个最大的好处,就是把唐朝以来宰相的权力过于集中在几个人身上,分解开了。

是分解开了,确实很好,但是你就没想过吗?权力如此地分解,那办事的效率能高吗?本来一件很简单的事情,上面得盖十个戳,你“西直门”盖一戳,“东直门”再盖一戳,“建国门”再盖一戳,最后跑到“西站”再盖一戳,等戳盖完了,你也就差不多了。这是必然的,它要分解权力就带来一个问题是什么?部门林立,工作效率低下。

好了,大家也不傻,都知道皇上为什么要这么做,皇上就是担心我们,天天操心着我们,关心我们,就怕我们弄点什么小集团,弄点什么朋党,弄点什么专权。行啊,我们都在自己的窝里待着,我们都在自己的部门里头待着,反正你三年要提拔一次,我就是什么呢,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明哲保身、但求无过,只有混过这三年,我就可以上升,反正你给我发的工资也特别高,我就享受生活,从此一切都不想,当时这种享受成风啊。

苏轼有一朋友,姓蒲,叫蒲宗孟。这仁兄有意思,给苏轼写封信,我告诉你,你这个人不会生活,我怎么享受生活的我可以告诉你,你可以模仿我,说我每天洗两次脸,洗两次脚,隔天洗一次澡。大家说这也没什么,康老师,瞧你这说的。可是这里又分类了,他首先是有一个名目叫小洗脸,所谓小洗脸就是只洗脸,中间要换一次水,需要两个仆人伺候。那什么叫大洗脸呢?这大洗脸就是洗脸、洗脖子还洗肩膀,这个中间要换三次水,有五个仆人伺候着,这是大小洗脸。还有那个小洗脚,小洗脚是只洗脚掌和脚面,洗完之后换一次水,有两个仆人伺候着。大洗脚是洗膝盖以下的部分,脚已经洗过了,先洗膝盖以下,就是小腿,洗小腿需要换三次水,有四个仆人伺候着。脸和脚都洗完了,该洗澡了。有小洗澡,小洗澡比较简单,有五、六个仆人伺候着。大洗澡就复杂了,需要有八、九个仆人伺候着。我现在就想不通,他洗澡的时候,这八、九个仆人怎么插手,怎么能帮他,我觉得这个很难办,你要八个人一起上那就是打架呀,不但洗不了,恐怕洗完之后人都废了。苏轼当然我们知道,苏轼的养生之道是简单而实用,看了这个之后,简直是嗤之以鼻,但是回信的时候还是很客气,说您真行,我这个不行。

但我说这什么意思?你就想想,他能这么细致地生活,当然这是很好的,我们说这人会生活,但你就不觉得这有点太颓废了吗?这要有巨大的花费,而且得有这心思。他为什么能安逸于此?在那方面他没想法了,他不敢有想法,他还不享受生活吗?而且这是什么呢?宋朝的皇帝鼓励你这样做。哎呀,你想这些人天天躺在那儿大小洗脸、大小洗澡、大小洗脚的,你突然跳出来说,我要搞改革变法,要降你们的工资,要裁减你们的人员,你说他能干吗?他跳起来不咬你!我讲这些东西的意思就是说,这就是社会当中巨大的矛盾和拧巴的地方,你能说一句话说,我改革变法,我就把它改掉了。能改吗?有那么容易吗?没有。这是内部的体制有重大的问题,双刃剑。

本讲稿由百家讲坛资源网整理(网址:http://www.xiexiebang.com/)/百家讲坛资源网专业的百家讲坛MP3和视频与讲稿发布站。

【画外音】:除了军事、行政制度上出现了严重的问题,北宋王朝在经济发展上同样面临着巨大的困难,特别是土地问题,北宋时代允许土地实行自由买卖,这样做虽然能够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却导致了另外一个严重的弊端,从而对北宋经济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那么这个弊端会是什么呢?宋神宗将如何应对这些头疼的难题呢?

【康震】:北宋一大好处是实现土地的自由买卖,我没有制定什么土地政策,你有钱你就多买土地,你没钱你把地卖了,这有一个最大的好处就是把土地放在流通当中让它产值,让它升值,大大地调动了劳动者的积极性。

大家说那不挺好吗?是挺好的,但也有个坏处,土地的兼并非常严重,什么叫土地兼并?你不是自由买卖吗?行啊,我一个人把你们县的地全买了,那没地的人干吗去呢?流亡。流亡了以后,这不是咱官府还要招兵呢吗,给他又招到里头养起来,可是你说土地越多、越集中,这就是大官僚、大地主、大商人才能这样,他拿了这么多地给他自己,土地是私有的,他能给国家交这么多税吗?他拿了这么多的地,首先想到的是我怎么样更多的产出给我,而更多的怎么偷税漏税,这是他的“本事”。而且在宋代,很多的大官僚和大商人包括这些大地主,他们都有免税的特权,不是所有的人都有,但是有这个规矩。而且到了这个位置上,要想偷点税漏点税太容易了。

我给大家说几个数字就知道了,我们前面说一个宰相一个月有三五十万,这三五十万什么概念?就是我这一个月的工资就可以买100亩的良田,好的田地,很肥沃的田地。我一年的工资可以买4000亩的土地。南宋的时候有一个将军叫杨折中,跟着岳飞做过战,杨折中他有一个女儿,结了婚生了孩子,小外孙女,过满月嘛,去看望这个外孙女,特别喜欢,心疼死了。外公真没什么好送你的,外公寒碜,拿不出手,这么着吧,我也没钱,我给你一张地契吧,40000亩。这个,外公实在拿不出手了,40000亩的土地,田地的地契我交给你。40000亩啊,朋友们,那得是多少钱呢,是不是?而且这些田他兼并到他手里之后,那原来土地上的人呢?破产了。而且他这40000亩的地上面的税是不是都交给国家呢?肯定不是。

我再提供一个数字,宋真宗的时候,全国有900万户的人口,国家控制的土地5.2亿亩。三十年后,到了宋仁宗的时候,全国的人口已经达到1000万户,可是土地却反而降到了2.3亿亩,土地跑哪去了?跑到杨折中他们手里去了,就这么简单。现在你就发现问题很严重,你确实通过土地的自由买卖和流通,你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你亩产量高了,积极性高了,但是,土地兼并以后,国家并没有从更多的土地上收到更多的税,那么这个沉重的负担摊到谁头上了,就摊到种地的人头上,他们跑不了。

现在你就发现,不光是这些小地主、中等地主、种地的农民对这些大官僚大地主有意见,他们不会说对大地主大官僚有意见,他们对国家有意见,就是皇帝也不会对他们满意,因为这样的形势再发展下去的话,北宋就完蛋了。说白了,什么是改革变法?就是重新进行公正的社会资源的分配与调控,这就是改革变法的核心。宋神宗之前,这些人都想要搞改革变法,为什么成功不了?一方面是皇帝个人的意志和决心,但另外一方面,他们将无法克服这个致命的核心的不治之症。你现在想想宋神宗为什么一上台就果断地要邀请王安石呢?也许在他看来王安石就是这样第一个如此清醒地认识到了北宋王朝不治之症的核心秘密的人。你既然知道了,你了解了,那我就请你来,你手里有解药。那问题是王安石手里有没有解药?再一个就是宋神宗在请王安石之前,肯定也不是一下看重他,因为他当时不在中央。他也许也是请了其他的人,其他人给没给他解药啊?这可难倒了十九岁的小伙子。要想知道这些,就是下一集的内容,谢谢大家。

唐宋八大家王安石

(六)挑兵挑将费精神

【导语】:宋真宗众多的朝臣之中,王安石虽然有一定的名气,但他久居地方为官,此时又守孝在家,闭门不出,所以,一开始他并没有进入宋神宗的视线。然而一个人的鼎力推荐却改变了这一切,那么到底是谁让宋神宗最终相中了王安石呢?敬请关注《唐宋八大家》之《王安石》第六集《挑兵挑将费精神》。

【画外音】:年轻的皇帝宋神宗赵顼继位之后,面对外强中干的国家形势,一心想要励精图治,改革变法,他迫切需要找到一个得力的助手来帮助自己实现这个梦想。而此时,朝中的大臣可以说人才济济,既有位高德重的三朝老臣,也有跃跃欲试的青年才俊,无数人梦想着成为辅佐新君的股肱之臣。然而宋神宗最终为什么舍近求远,偏偏相中了远在江宁,守孝在家的王安石呢?在做出这个重要选择之前,宋神宗还曾经做过哪些努力呢?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康震继续精彩解读系列节目《唐宋八大家》之《王安石》第六集《挑兵挑将费精神》,敬请关注。

【康震】:宋神宗刚一继位之初,注意力并不在王安石这儿,也就是他开始并没有想到要用王安石。但是他着急呀,没人。宋神宗这么年轻,十九岁、二十岁一个人,一上台,需要很多人来帮他。怎么办呢?这皇上急了,下了一道诏书,实际上是等于面向全国人民的一个通知,说我刚当上这皇帝,我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啊,我不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你们帮我,你们只要是看见我哪儿做得不合适,哪儿做得不周严,哪儿做得有错误,你们通通地给我提出来,甭客气,也不要有什么顾虑,只管提,我肯定一准全改。然后只要提得好,我不但采用,而且你们只要有本事,我就会重用你们。那这一篇宣言出去之后,朝野上下,觉得皇上虽然小,但是懂事,知道做一个皇上应该要什么,那底下大臣就开始纷纷地给他提建议,这不挺好的吗?

这些建议现在归纳起来,大体上分为这四种:第一种叫一般性建议。什么叫一般性建议呢?比如当时有一个官员叫王陶,他的官职是御史中丞,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国家监察部的部长,专门负责纠察和检察官员的。王陶上了一个奏章,说什么呢,说皇上我跟您说,您当皇上最重要的是,要听取不同的意见,要赏罚分明,要远离奸臣,要重用忠臣,要交往好人,要远离坏人,这个很重要,你作为皇上这个一定要做到,皇上应该识别谁是好的,谁是坏的,这是王陶。还有一个,是一个谏官,叫赵抃,他也给皇上提建议,他说皇上我认为您应该选拔那些有远见卓识的人做宰相,您应该停止大兴土木,不要再修建大型的、大规模的楼堂馆所,把那些佛寺道观都不要建了,要省钱。其实你发现没有,这种所谓的一般性建议比较滑稽,滑稽在哪呢?就这哥儿俩说这种建议啊,它在任何一个朝代,面对任何一个皇帝,或者就面对的不是皇帝,只要是一个懂事的孩子,给他讲这番话呢也都管用,就这些话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给任何人讲都不会错,它没有任何特殊性,也没有任何针对性,也没有任何的实践性,它就是一堆废话,所谓废话就是说,说跟不说都行,但是说了以后不会有错,反正我说了,皇上您,号召我们都要给他提意见,我们就提了一些无关痛痒的,听了之后呢也不会有任何反应的废话。这是第一类建议,就是废话。

第二类建议比这稍微地具体了一点,当时有一个官员叫韩维,他做什么官呢?叫太子右庶子,太子右庶子是什么官啊?皇帝身边有宰相,太子的身边有庶子,庶子就相当于太子身边的比较高级的属官,负责辅佐太子,韩维提的建议是什么呢?有三点,第一,皇上刚登基,年龄小,还少不更事,社会经验也不丰富,所以有些大事和急事,必须要紧急办的事,那个您可以拍板。其他的事,求您了,您就慢点来,缓缓图之。别仗着自己年轻,什么都“啪啪啪”拍板,那弄不好拍出点什么问题来,要吃不了兜着走,意思说您缓点、慢点来,这是第一个建议。第二个建议说什么呢?说我告诉您吧,现在这执政的宰相和这些大臣那都历经三朝,从他爷爷算起,宋仁宗、宋英宗到他这儿,有的是三朝大臣,有的是两朝的大臣,说这些大臣经验丰富,社会阅历广,德高望重,官很大,对这个国家做了很大的贡献,你要尊重他们,你是个年轻人,说话的时候、办事的时候一定要谨慎,一定要尊重老人,要尊重这些大官,要尊重前辈。他们给你提意见的时候,不要不耐烦,要认真地听,要乖乖的,这是韩维提的第二个建议。第三个建议是什么呢?就是现在中央各部委都各有各的职责,您别像八爪鱼似的把手伸得那么长,什么都管,不要越俎代庖,不要多管闲事,不要事必躬亲,不要看见什么都去亲力亲为,说,这事怎么回事?这都有各部委,就给皇上说,人早都安排好了。您现在不太懂这些,有的事是人事部该管的,你就别操心了,有的是建设部管的,你也别操心,您就安安稳稳地当您的皇上。这第二种建议听上去是挺好心的一种建议,一看就是极善良的人给他提的建议,就唯恐这孩子走错路了。可是有一点,宋神宗继位了之后,他不是个“乖乖虎”,他是想干大事的人,所以这种建议对他来讲就是一种讽刺。他本来要干点事的,结果那人说,你现在还是小班的,你现在还不会说话怎么想学唱歌啊?慢慢来,不着急。所以这个建议等于是对宋神宗来讲简直就是反话,是种反讽,所以是属于反讽类的建议,对他来讲呢,也是不大好听,但是听了之后也没错。你就发现这些人提的建议都没错,但是都不给力,跟踩在棉花上似的,跳不起来。

【画外音】:如果说提出前面两种建议的人,由于他们并没有进入过权力核心,因此提出的建议多少还流于形式的话,那么接下来登场的人,则是大名鼎鼎的翰林学士司马光和枢密副使富弼,这两个人都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也是历经宋仁宗、宋英宗和宋神宗时期的三朝老臣,那么政治经验丰富的司马光和富弼,将会带给宋神宗怎样的建议呢?

【康震】:第三类建议是理论性的建议,这个谁提呢?司马光,就是砸缸的那一位。当时司马光担任的职务是翰林学士,司马光跟他讲,皇上我告诉你,要做帝王先得修德,以德服人。这太厉害了,一句话就给宋神宗戗一边去了。说您现在得先修身养性,怎么修身呢?我跟您说三条,这一般不跟别人说呢,我给您提建议,三条,一曰仁,二曰明,三曰武。什么意思?一曰仁,您得有仁爱的精神,您得施行仁政。至于什么是仁爱、什么是仁政,回头再跟您细说。您先记住,您首先做到仁,仁爱、仁政。第二是什么呢?您要明,就是您得认识谁是好人、谁是坏人。你发现没有,他们都在强调要认识谁是好人、谁是坏人,好像这朝廷里头有好多好人也有好多坏人似的,这就好像在教小孩一样。您要明辨是非这叫明。您要武,武术的武,您要果断。什么叫果断呢?就是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要仁爱,要施行仁政,要明辨是非,能明辨谁是小人、谁是君子,然后还能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要处事果断。您要这三条都修到家了,您才算是皇上。现在您还处于前皇帝阶段,就是名位是皇帝,可是作为您来讲,我觉得没有发生本质性的变化。您说白了吧,其实你就是赵顼,您还不能叫皇帝,您得修,你看我这就修得挺不错的,才能提出这经验来,这是三条修身的。

至于说治国,司马光说了,还有三条,一曰任官,二曰信赏,三曰必罚。说白了,其实就是什么呢?第一,您得学会任用那些称职的官员。这其实也等于没说,谁不知道应该任用称职的,关键是谁是称职的,这是最关键的。您得学会任用那些称职的官员,这是第一条。第二,您得要答应赏赐人家的东西,你就得守信用,你就得给人家赏赐。第三,您要想惩罚一些人,你就得做到,说白了就是言必行、行必果。您治国的时候如果把该任命的官员都任命了,把该惩罚的都惩罚了,把该奖励的都奖励了,然后又加上您有仁爱的精神,您又有果断的决断,您又有非常明辨是非的能力,那您就达到了尧舜禹的境界。

然后司马光非常语重心长地告诉他,因为司马光比宋神宗要大二十七岁呢,说我告诉你,我这六条一般不轻易示人,这“必杀技”。我经历了三个王朝了,我跟你爷爷跟前的时候就献了这六条,我到你爸爸的时候我又献这六条,现在这六条我还给你。

朋友们,我就在想这司马光真有问题,你给宋仁宗献这六条,宋仁宗通统治了四十多年,欠了一屁股高利贷,财政赤字那么高,老打不胜仗,你这六条都是干吗吃的?给宋英宗献了六条,当然这不能怪司马光了,宋英宗只待了四年就死了。现在轮到宋神宗了,又这六条,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六条。可是这六条说白了它不是废话,它就是没有用的话,它不解决实际问题。

还有第四条(建议),这更要命,为什么呢?大家还都记得一个人吧,上节课咱们刚讲过的,就那富弼。这富弼原来是宋仁宗的时候,范仲淹挑头弄了一个“庆历新政”,改革变法嘛,富弼、韩琦、欧阳修他们都一拨的,参加这改革变法,后来失败了,失败以后都被贬了。贬了之后到宋英宗的时候,这富弼又回到朝廷来了,做的是枢密副使、国防部的副部长。

宋英宗好模样儿问他说,您当年也是改革的,您觉得现在怎么样?富弼说这个问题很复杂,得慢慢来,给他爸就这么说的。这回好了,宋神宗这正是六神无主,想弄个改革找个挑头的,一想,满朝的上下,范仲淹已然死了,就这富弼原来还弄过一阵子改革变法,给老头叫来要请教他。老先生太老了,其实岁数也不大,身体不好,特许他可以坐着小轿子进宫,就是那种滑竿儿。进了宫以后,不要从大门进了,为什么呢,你要从大门进的话礼仪特别多,就从旁边的小门进来,让他儿子扶着他,然后坐下来。

宋神宗就说,我就想干点事,那意思你老人家不说点什么吗?富弼一眼即看穿这个年轻人的内心世界,你不就是想搞改革变法想折腾吗?我可以告诉你点事情。富弼说做君王的最忌讳的你知道是什么吗?宋神宗说是什么?就是让别人看出你的意图,让别人看出来你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这最糟糕。宋神宗说这有什么不好吗?我总得让人知道我想干吗呀。不行。做天子的最高境界,你看这又跟司马光又不一样了,这各说一套,非把宋神宗弄乱了不可,难怪叫宋神宗呢,最后可不就是神叨叨的了。富弼就跟他说,不能让别人看出你喜欢什么、讨厌什么。他说这个倒是有一定的道理,就是说皇上如果讨厌什么,那些小人就不做那些让你感到讨厌的事。你要是表现出你喜欢吃桃子,完了,这帮人就都弄桃子来给你吃。你说你喜欢看戏,他就天天演戏给你看。就是小人知道君王喜欢什么、讨厌什么,他就会谄媚你,这样就会坏了大事。这倒是也说得不错,他意思就是说,作为天子应该高高在上,就是丈二和尚让他摸不着头脑,云里雾里的,然后那时候你辨明忠奸,还是这本事,谁是好人谁是坏人,你自己知道就行了,心里藏着,脸上根本看不出来。然后你默默地赏赐他们和惩罚他们,让他们觉得你高深莫测,这你君王就做到家了。这哪儿是做皇帝啊?这是做阴谋家。

这话听完,宋神宗觉得老爷爷说得也有道理,可是还是跟他的思路差得比较远,他就又多余问了一句说,您觉得现在西夏和辽国一直就是虎视眈眈,咱老打不过人家,这是个大事,不能老是花钱买和平啊,您老人家怎么个意思?富弼说,差点就说孩子,他不能这么说,他得说皇上,你刚上台,一个新的君王继位之后,他首先应该让大家感觉到幸福、安宁、安详、有很多的恩惠,你不能一上来就打仗,这不像个做天子的样子。我告诉你,起码二十年内不要谈打仗的事,打仗是不好的,一打仗,老百姓就生灵涂炭。

宋神宗彻底就崩溃了,就这四种建议,你说他能不神经吗?特别是这富弼,他寄予很大的希望。听完了以后,史书上记载,神宗是“良久不语”。小伙儿闷那儿了,耷拉到那儿,不动弹了,叫人给他(富弼)抬回去了。

【画外音】:面对朝臣们千篇一律的保守陈旧,宋神宗失望至极,如何解决北宋王朝积攒了百余年的难题,他必须找到一个大刀阔斧的办法,必须用一剂猛药才行,经过一番颇费周章的挑选,年轻皇帝的目光终于落到了王安石的身上,这个时期的王安石由于母亲病逝,他一直在江宁,也就是今天南京的家中守孝,闭门不出,而一个人对王安石不遗余力的推荐,终于改变了王安石的人生命运。那么到底是谁让宋神宗最终相中了王安石的呢?

【康震】:大家说,那王安石,他(宋神宗)怎么知道王安石?他当然知道了,你知道这里边挺有意思的,宋神宗做太子的时候,他身边有一个他的秘书叫韩维,就是刚才说的那韩维,韩维那话虽然有时候说得就有点儿不大到位,但人还是不错的。韩维跟他很投脾气,经常陪他读书,陪太子读书,讨论问题,研讨国家大事。这韩维很有本事,谈事都谈得头头是道,说得宋神宗是点头哈腰,连连称是,觉得这个人真有学问。韩维就跟他说这都不是我想说的,这不是我的思想,这都是我好朋友王安石的,我告诉你这王安石是咱们本朝之中难得的人才,什么时候瞅个机会你得给他提拔一下。

这时候,宋神宗就想起这王安石来了,就问,哪天给韩维叫到一边问他,你说那王安石说得挺神的,那人现在在哪儿呢?韩维就跟他说,王安石的母亲去世了,他的家在南京,王安石已经回到南京,给他母亲要守孝三年。我们说古代父母去世守丁忧嘛,要守孝守灵三年,在南京呢。宋神宗就问他,说哎,你也看见了,这帮人没有一个能顶上事的,把王安石能不能给叫来?就靠他了。韩维说没问题啊,王安石这个人本来就是胸有大志,他要做大事情的人,你是刚刚登基的君王,你要对他以礼相待,他肯定会欣然而来,这没有问题。我是他朋友,这么了解他。宋神宗说不不不,是这么回事,你看,你能不能先给他写封信,把我这意思先传达给他,我先不直接跟他说,他要愿意来,我立刻下诏书就把他叫来,省得我直接找他,回过头他要拒绝我,你想我也不喜欢被人拒绝,你像我爷爷我爸爸都被人拒绝过,太没面子了,为了让人家当官,给人追厕所里头,就这人家都不愿意当,传出去不好听。韩维一听,说此话差矣,皇上你不了解王安石,王安石这个人是个有大志向的人,而且这人有个最鲜明的特点,是他自己的进退得失、进退出处,他都是有极大的原则,这个原则是什么,就是是否有利于国家社稷和民生,他这个人要做的事情是光明磊落的大事,是正道之事。您现在一个君王,靠着我这私人关系,靠着私人信件,靠着走裙带关系,偷偷摸摸地给传个信,说皇上看上你了,你要不要去啊?你说对王安石来讲他这么一光明正大的人,要是觉得你这君王做事情都偷偷摸摸的,他对你能有好印象吗?他肯定不会来了。宋神宗说那怎么办呀?那我也得要脸啊,我都直接跟他说了,我倒光明正大了,他又不来了,我找谁去呀?韩维说这您甭操心,我听说他那儿子王雱前两年“高考”刚刚考中进士,现在就在京城,老来我们家玩儿,回头这样,我把您这意思传给王雱,让他给他爸爸回头说一声,您看怎么样?宋神宗说这个好,这各方面都顾到了,就喜欢这样的。

【画外音】:宋神宗很快得到了王安石肯定的答复,考虑到王安石人在江宁,还需要处理一些善后事务,于是他便下诏,任命王安石以知制诰的名义担任江宁知府。然而,正当宋神宗充满期望地等待王安石振臂一挥,举起改革变法大旗的时候,情况却又急转直下。那么,此时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宋神宗何时才能见到王安石呢?

【康震】:江宁知府很牛的,仅次于首都市的市长,是直辖市市长。而且南京是个大城市,是个大府、大都、大郡。他(宋神宗)以为王安石跳起来就接受了。错了,王安石跟对付他爷爷、他爸爸那套一样,对不起您呐,我不干这个,我向你表示感谢,但对不起,恕我不能接受,恕难从命。

宋神宗本来听了那四条建议之后,心里头就有无名火,现在再被人杠一下,火极了,就跟旁边的大臣发牢骚,这人怎么回事?王安石这人我知道,仁宗的时候、英宗的时候他就拒绝过他们,现在拒绝我了,他形成惯例了,他拒绝上瘾了,他说他生病了,不能来,我倒要问一问,他真的是生病了还是有别的什么目的?他是别有用途的我告诉你,这个人就是要跟我对着干。他真急眼了你知道吗?因为他无法理解,他现在正是用人之际,关键在这儿。

怎么办呢?他就问旁边的大臣,有一个宰相曾公亮,曾公亮说皇上您多虑了,他肯定是真的病了,据我了解,王安石这个人他文学名气大,德才又兼备,他屡次拒绝这做官、来京城做官,肯定是觉得,要么是水土不服,身体不好,他不会针对你的,皇上不必在意。

他这么说,另外一个宰相叫吴奎,这小子挺坏的,他没那么好说话,他说皇上我告诉你,王安石不来京城做官,有两大原因我是知道的。皇上说哪两大原因呢?他说第一,王安石这个人我跟他共事过,特别固执,特别不讲道理,特别僵硬,根本是一个不合作的人,这种人你让他要是到朝廷来做官,天下大乱,祸害百姓,生灵涂炭,这是第一条理由。第二条理由,说王安石跟宰相韩琦的关系不好,这吴奎就说,王安石他不敢来朝廷,他来朝廷害怕韩琦收拾他。就这两大(原因),一个人际关系不好;第二,这人死倔,就不能来。所以我认为王安石不来就是因为有这个原因。

曾公亮一听就怒了,说你胡说,皇上别听他的,这个人妖言惑众,蛊惑皇上,不是好东西。吴奎说你也不是好东西。皇上我告诉你,为什么曾公亮想要让王安石到朝廷来,因为他嫌韩琦挡了他专权之路,等王安石来了,王安石就把韩琦这块就给堵上了,然后他就可以专权了。你说这都是什么乱七八糟的?最奇特的就是说,王安石那儿还什么都不知道呢,这帮人就替王安石吵上架了。

他们吵他们的,宋神宗根本不关心这个,宋神宗心里在想,这小子到底是怎么回事啊?说好好的,怎么还不来啊?下来又问韩维,说他是不是针对我啊?你问问他。他那儿子叫什么来着?王雱,跟他爸爸说没说我的内心世界啊?要说了的话怎么还这样,不带(这样)的。韩维对王安石真是太了解了,说像王安石这样的人啊,我跟您说过,他的进退得失,他心里是早就有原则的人,这种人是很难轻易撼动他的,他心里有自己的一套做法。什么意思呢?他说您看,他这样的人做任何事情都不是盲目的,也不是胡乱来的,都是有原则的。他母亲刚刚去世不久,他自己身体又不好,已经很久没有在朝廷做官了,他本身是有能力的一个人,有道德的一个人,您之前对他也很器重,现在您突然给他这么大的一个官,他跳起来马上就双手给你接过来,无论在观感上还是在他内心上都不好看。王安石不是一个贪官的人,所以对于这样的忠臣,特别是对于他这样有原则的人,不贪图眼前利益的人来讲,你给他一个巨大的责任,给他这么大的一个官,他的接受方式跟其他人就不一样,他不会一下就跃起来,跳起来就接受这个官,而会怎么样呢?而会谢绝,以此来表明他对官的态度。这并不表明他对这个事是拒绝的,他拒绝的是这个官。这是有重大区别的,所以这种做法在你看来就很奇怪,不了解王安石的人就很奇怪,但我对这个了解王安石的人来讲,一点都不奇怪,这正是这位老大的做派。如果王安石贸然接受了您的这个邀请做了这个大官,那反而在他自己看来就是对这件事情很不重视,不够严谨,不够严肃。

这韩维就给宋神宗就讲,说你就没想想,像王安石这样胸有大志、意志坚定、个性坚强,做事有原则,道德又高尚,文学才情又高的人,他肯定需要一个巨大的舞台。你刚刚继位,求贤若渴,以这么低的姿态去邀请他,他怎么能不来呢?可是这样的人他有个特点,你得三顾茅庐,你得老去请他,你才能显示你的诚意,对不对?其实这话虽然是从韩维的嘴里说出来的,也未尝不是王安石自己内心世界的真实想法。所以就是说,对王安石来讲,他也有一个选择君王的问题。你叫我来我就来,我不知道你这回让我去,又去干什么,是不是尸位素餐我都不知道。对于宋神宗来讲他当然希望王安石来。所以彼此之间有一个沟通和信任的问题。

【画外音】:宋神宗和王安石经历过这样微妙的关系调整,终于相互摸清了对方的真实想法,此时王安石在宋神宗心目中的形象已经十分高大,治平四年即公元1067年9月,宋神宗再次下诏,任命王安石为翰林学士,并召集进京授命,那么四十七岁的王安石将会如何对待这次任命呢?

【康震】:王安石给皇上写了一道谢表,一个推辞的字都没有,这次根本不再推辞。直接上一道谢表这是常规,这谢表写的是什么呢?说,我听说大臣侍奉皇上最怕的就是尸位素餐,光吃饭不干活。皇上任命大臣最怕的就是什么呢?偏听偏信,听不进去忠言,因为忠言逆耳。所以历来有德有行的人要想做好官、做大官很不容易。翰林学士这官太重要了,他是什么呢?负责给皇帝起草诏书,是皇上的私人的政治顾问,能够直接参与国家最核心的决策,所以要做这样的官,必须了解历史、熟悉国情、文学卓越,而且有相当高的政策水平。不才,某,没有这些才能,居然也被您任命做这官,我很惭愧啊。这话说得多好啊,其实就是说这些素质我都有,只不过你们家那原来你爸、你爷爷他们都不知道我有这才华,净让我做那“弼马温”的官了。最后一句话是,其实本来真不够格儿,我就不该接受,可是一想到当今圣上英明神武、虚怀若谷,我就决心把我的一生全献给祖国、献给朝廷、献给当今圣上。你看,像王安石这样的人,他谦虚起来都跟骄傲一样,你真是一点办法都没有。

问题在哪儿?核心是这回他信任了宋神宗,因为宋神宗给他这位置太重要了,翰林学士。我们讲了这么多集的王安石,讲到今天为止,是王安石第一次面对着皇帝讲出了藏在自己心底很多年的真话,皇上,我真的有才华,我真的想干大事。就跟阿基米德说的那样,给我一支点,我就能把地球撬起来。王安石说,你只要给我一个平台,我就能把现在这么虚弱的、这么贫穷的、这么不经打的一个北宋王朝恢复到它创立之始的那个富强的、非常强大的北宋王朝。给我个支点,我告诉你,我不但把地球能撬起来,太阳系我都能给你撬起来。

大家说至于吗?有这么严重吗?当然很严重了,翰林学士这个官职非常重要,翰林学士这个官职始于唐朝,但是发展在宋朝,在唐朝时候他还是没有品级的,到了宋朝,他是三品大员。什么概念?我们知道古代的时候,起草诏书本来这个职责,起草诏书就是我们现在起草中央文件,起草诏书它的本来职责在哪儿?在中书省,中书省的宰相,中书省底下,宰相底下管了一些人叫中书舍人,他们负责起草。但是后来到唐朝的时候,皇帝设置了翰林学士,这些翰林学士分掉了中书舍人的起草权,他们也起草诏书。说白了,不是分中书舍人的权,是分谁的权啊?分宰相的权。皇帝要分宰相的权,认为宰相的权太集中了。这样以来就形成了这样一种格局,翰林学士他们代表皇帝,以国家的名义起草诏书。中书舍人他们代表宰相,以政府的名义起草诏书。你说这是一个级别的吗?当然不是。翰林学士起草什么诏书啊?国家总动员令、大赦令、立太子的诏书、立皇后的诏书、任免宰相的诏书。这么说吧,所有有关国家的最重大、最重要的命令和诏书,都由翰林学士来起草。剩下的,中书舍人起草。用的印信和纸张都不一样。在唐朝,翰林学士有一个外号叫内相,就是皇宫里的宰相,他有别于那个中书省的宰相,这就说明他地位非常重要。在唐朝和宋朝,一个人只要做了翰林学士,那么他就离宰相的位置不远了。

你想,宋神宗二十岁。他在给王安石铺路,他先给他做一个江宁知府,级别提上来了,有地方大员的这个行政经历,这很重要,他原来只做一些知州什么的小官,现在让你做直辖市市长,再进一步让你做翰林学士,他三品,要搁我们现在,怎么也是国务委员一级的了,对他寄予极大的期待。王安石心情也很愉快,这次去京城,朋友说,嘿,这下你行啊,你可就赶上西汉的贾谊了。贾谊是西汉初期著名的政治家。王安石说我哪敢做贾谊?他写了一首诗,其中有两句,说:

俯仰谬恩方自谦,惭君将比洛阳人。——王安石【酬吴季野见寄】

你把我比作贾谊,你高看我了,我哪能比得上贾谊呢?贾谊是西汉初期文帝时期的著名的政治家,给西汉王朝制礼作乐,制定规章制度,而且提出了削弱诸侯王的这样一些重大的、战略的举措。说我呢,能做得跟贾谊差不多,就差不多了。我不是贾谊,但是我努力做得跟他一样好。他又谦虚了一下,不过听着总不像谦虚,老像是在骄傲。宋神宗这回是舍老本了,他不但这么快的速度任命了翰林学士,而且他太想见王安石了。王安石第二年的四月份到达京城,他就立刻越次召见,什么叫越次召见?古代的时候,君王召见臣下,那是要排队的,这不用排队,直接加塞儿。说谁递的条子?皇上自己递的条子。马上越次就是见到他,见到他之后我们想想,费这么大的劲,那得说多少贴心的话呀。到底他说了些什么,咱们下回再说。

下集预告:王安石拜见宋神宗之后,写了一份题为《本朝百年无事札子》的奏章,他本来应该痛陈前朝弊端,为变法营造舆论,但在这份奏章里,王安石却对宋仁宗大唱赞歌,这样的奏章会让宋神宗满意吗?它又何以成为北宋百年第一札的呢?敬请关注《唐宋八大家》之《王安石》第七集《北宋百年第一札》。

唐宋八大家王安石

(七)北宋百年第一札

本讲稿由百家讲坛资源网整理(网址:http://www.xiexiebang.com/)/百家讲坛资源网专业的百家讲坛MP3和视频与讲稿发布站。

【画外音】:王安石是北宋中期最重要的政治家之一,他一生从政时间近四十年,从基层的签书判官开始,直至位极人臣的宰相,撰写的奏章可谓成千上万,而这其中最著名的奏章之一,就是号称“北宋百年第一札”的《本朝百年无事札子》。这份奏章是王安石回到汴京、首次觐见宋神宗之后写的,它虽然只有短短的一千多字,却提纲挈领、举重若轻,对北宋建国百年来的大政方略有十分精辟的分析。那么,这份奏章到底是如何诞生的?励精图治的宋神宗又是如何看待这份奏章的呢?

【康震】:那么大家说《本朝百年无事札子》它凭什么叫“百年第一札”呢?你有什么理由呢?而且我们觉得很奇怪,它叫《本朝百年无事札子》,它论述的重点是北宋建国以来一百年里头为什么太平无事,这很奇怪,为什么呢?我们知道,王安石他是要搞变法的,变法的人他是要生事的,他不能无事,你论述的重点怎么会变成百年无事的原因呢?你应该论述的是什么呢?应该论述的是为什么一百年以来发展得不快,我要加速发展,王安石按我们内心来讲,对他的固有的印象来讲,应该论这个。再者说了,这也不对头,为什么呢?因为宋神宗跟他的父亲、跟他爷爷不一样,他是要变的,他是要变法的,宋神宗是励精图治,二十多岁小伙子,血气方刚,好嘛,一上台来一个“百年无事札子”,这个对胃口吗?对脾气吗?这都是问题。所以这个里头它不像咱们想得那么简单,好像王安石一上来就弄一个王安石改革概论,他不带那样的。

那怎么来解释这札子呢?宋神宗看到这个札子会有什么感想啊?大家就想想我们上一次讲的那个问题,上回我们说到了,绕了好大的圈子,总算这宋神宗千呼万唤地把王安石从南京调到中央来,任命他做翰林学士,说具体点叫翰林侍讲学士,一来之后就越次应对,什么叫越次应对?打破规矩,按理说见皇上的人多了,那得排队,排排座,得排好,谁今儿见,谁明儿见,那都有等级的。免了,王安石今儿就见,越次、越级接见。

我们上次说过,说见都说什么了?好家伙,这能说出什么来呀?那说了好些呢。当时宋神宗是二十岁出头,王安石四十六七岁,快五十了,说起来两个人其实是两代人了。一见王安石,宋神宗就问,治理天下从哪儿入手啊?到底是年轻人,说话特别直接,到底从哪儿入手啊?王安石说我告诉你皇上,最最重要的第一位的是要选择正确的策略、正确的方针、正确的政策。我们经常说政策是生命线,什么叫政策,什么叫方针,就是方向最重要,但是这话其实也等于没说,因为我们觉得这好像是一句空话。就跟人说,问,说学习什么最重要?说方法最重要,那跟没说一样。我问的就是什么方法最重要,你就说方法最重要。

按理说宋神宗接下来应该问,那什么方向呢?你看,人宋神宗没这么问,宋神宗急啊,脱口而出,您觉得唐太宗怎么样?所以这个就是年轻气盛,你就可以暴露出这宋神宗脑子里头他的偶像是谁,他脑子里的政治偶像有可能就是他的政治方向。就跟唐代还有个皇帝叫唐宣宗一样,外号就叫“小太宗”,你想想他都干了些什么事,你只要对照着“贞观之治”你就知道唐宣宗干了些什么事。张口就问,您觉得唐太宗怎么样?我们知道唐太宗什么样的人,唐太宗曾经跟他的大臣说什么?说朕十八岁起兵,二十四岁平定天下,二十九岁做皇帝,近代以来未有比也。没人能跟我比的。那是挺瘆人的。在位二十一年(二十三年)缔造了所谓的“贞观之治”。而且我们知道唐太宗这个人那是文武全才,了不得。所以二十岁的神宗的心目当中,唐太宗是偶像一点也不奇怪,那他好不容易见着王安石了,他不得说心里话吗?你认为太宗怎么样?他肯定想着王安石说哎哟,我也喜欢唐太宗。没有。王安石早就不是二十多岁的时候了,快五十了,那都是知天命之年。王安石一听就皱眉头,你怎么对这个感兴趣啊,那表情就跟我们现在说你怎么老爱看奥特曼这类片子?很不屑的。怎么回事,还这么不成熟。你应该效法尧舜,怎么满脑子想的是唐太宗,你不应该以唐太宗为法,我告诉你,唐太宗没什么了不起的。大家想,王安石也太狂了吧,什么叫没什么了不起的?他有他的理由,说唐太宗为什么没什么了不起的,他生得好,他出生在隋末时代,天下大乱,遂使“竖子”成名。唐太宗当皇上这过程不怎么光彩,杀了一些人,把老爸一脚也踹开了,当然这无损于他后来的功绩,而且就说唐太宗这个人目光不够远大。总而言之,你崇拜他这个事是不对的,这不是什么像样的人。

真正伟大的君王应该是尧和舜,尧和舜为什么伟大啊?尧舜的政治、为政之道“要言不烦”,非常简单,非常明确,易于执行,而且符合大道。你不要以为尧舜这样的特别高级的就无法模仿,那是一般庸人的看法。我告诉你凡是伟大君王,设计的政治法则都是按照中等人的智慧设计的,比较容易普及。然后说你觉得怎么样?神宗一听都傻了,那还能怎么样,小伙子给说得挺难为情的,您瞧,您这不是为难我吗?我说一太宗,您都觉得没谱,您再说一尧舜,我这不更没谱了吗?就我现在这种水平,我这个年龄,人家唐太宗二十岁的时候都平定天下了,我二十岁的时候现在还干吗呢?就继承了个皇帝位,在您跟前刚说了一句话又露了怯了。我是不可能成为尧舜的,那意思这个你就死了这条心吧,这不可能了,我就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吧,没可能,弄不好我辜负您的一片希望。不过有一点,小伙子说到这儿,说你可以鼓励我,你可以辅佐我,我虽然不是尧舜,但你有可能是魏征,甚至你有可能是诸葛亮,所以我尽可能地做好,您看怎么样?

大家可能听到这儿有点发蒙,说这怎么把尧舜给抬出来了,唐太宗这不是挺好的吗?其实大家可能不太了解古人的想法,你想尧和舜那是原始社会后期父系氏族社会时候的领袖,生产力低下,文明程度不高,他有什么施政的方案,有什么政绩,我们想都很难想,历史上也很难记载,可能是那种原始共产主义社会和原始人道主义的精神,给了后代文人一种理想化的想象。不管怎么说,在古人看来,那是要厚古薄今的,越古的、越上古的、越往前的越理想、越美满、越美好,所以一说尧舜,那好得很。至于具体是什么,那可谁也不知道。

那好了,人说了个唐太宗给否了,现在神宗说话就比较小心,他又问王安石,说要不然再问点别的,说不问那么远的事,说咱们太祖皇帝建立宋王朝以来一百多年了,太平无事,您觉得最要害的原因是什么?王安石一听,这问题太大了,您要问我这个,我觉得今儿这时间就不够用,而且我觉得在现在这种场合很随随便便地回答您,这会辜负您对我的期待,您让我回家,今儿晚上我给您写一篇得了。这么着,回到家里头去,写了《本朝百年无事札子》。你看,这是神宗皇帝给他的一个“命题作文”,不是他自己开始要写,它是这么来的。

【画外音】:对于王安石来说,宋神宗的这个“命题作文”相当棘手,因为在王安石看来,北宋建国百年以来,特别是宋仁宗之后的近半个世纪以来,帝国表面太平无事,风风光光,实则已经千疮百孔,冗兵、冗官、冗费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导致国家运转举步维艰,必须破釜沉舟,改革变法。但是,如果就此实话实说,对前朝做法毫不留情地批驳指斥,那就是对祖宗的大不敬,这是封建时代的所有人都不可能逾越的“鸿沟”。那么,王安石将如何跨过这道“鸿沟”呢?

【康震】:这里边其实隐含了两个命题,第一,为什么北宋王朝一百年来能太平无事,第二是一个很隐藏的话题,就是说,那未来还能继续维持一百年的太平吗?你注意,这里边是有点倒腾的,如果仅仅就说百年无事札子的话,王安石绝对不写。我们讲到现在,大家对王安石的性格已经很了解了,他不想干的事,甭说皇上,皇上他爸爸都不行。好,第二天就把这札子呈给了宋神宗,这札子里边重点谈了三大问题。

第一个大问题,首先得说为什么一百年来太平无事。他从太祖皇帝说起,说宋太祖赵匡胤这个人有什么优点,第一,这个人太聪明了,政治智慧太高了,为什么政治智慧高,说他这眼睛很厉害,他眼光很独到,他能分得清人的善恶和真伪,所以他能统御大局,指挥若定。第二,他总能在政治实践当中选定最合适的人选,这也非常厉害,而且他能结合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地制定相关的政策,所以,有了这些优点,他说宋太祖赵匡胤就能干吗呢?统帅千军万马。第二说什么呢?说他在政治方面、在治理民生方面也非常地了得,说什么呢,说宋太祖皇帝在发布命令的时候,他有个总的原则,一切看是否有利于老百姓安居乐业,一切看是否有利于老百姓的切身利益,废除什么苛捐杂税,制止藩镇的势力独大,然后还制定了很多勤俭持国的这样一些方针和政策。总而言之,宋太祖赵匡胤在王安石看来的确是一个非常卓越的开国的皇帝,他有着很多的优点。

【百家讲坛资源网—提供百家讲坛MP3 视频 讲稿 资源下载!更多最新资源请关注本站http://www.xiexiebang.com/】

你注意,王安石可不是一般的人,他写文章是有讲究的,这儿戛然而止,然后紧接着就用两三句话就结束了。往后的宋太宗继承了他的英明神武,往后的宋真宗继承了太祖皇帝的恭谦和德行,往后的宋仁宗和宋英宗没犯什么大的错误,就“维持会”的“会长”就把这维持下来了。总而言之,从太祖皇帝往后的四个皇帝要么继承了这个,要么继承那个,要不然就没犯什么大的错,然后稀里呼噜的,一百年的太平就这么下来了,很简单。按理说这就不对了,因为你这题目是《本朝百年无事札子》,你重点要谈论这个。错,他用了三分之一都不到的篇幅就截了。

其实我们都知道,为什么宋太祖能够维持这一百年的稳定,因为太祖皇帝我们开始说了,针对唐朝灭亡的教训,他制定了一系列的政治、军事、经济的体制,这些体制有力地制约了唐朝灭亡会出现的那些因素,所以能维持一百年的时间,这根本没什么好说的,这也根本不是宋神宗现在所面临的问题。这时候根本不是要探讨什么百年无事的问题,而是现在出现大麻烦了,我们前面说过从宋真宗开始一直到宋仁宗积贫积弱,冗官、冗兵、冗费的现象就非常严重,国家都没钱了,花钱的人一大堆,挣钱的人没几个,所以前面的问题戛然而止,重心的问题立刻就转向现在的隐患,所以这就谈第二点,现在怎么办?

要谈现在怎么办,就得先问一个问题,现在这情况是怎么来的,这就必然要涉及到一个人,就是宋仁宗的评价问题,这太难办了,为什么呢?宋仁宗等于从辈分上来讲是宋神宗的爷爷,祖父辈的,你总不能直接敲门叫响地就说,宋仁宗这个不行,那个不行。再说你刚才前面还说来着,你说了人家宋仁宗没犯什么大错,好皇上,能把这份家业维持到现在不容易。那怎么说呀?就得说他怎么行,甚至还得说他怎么很行,然后再把不行的东西偷偷地藏在那里头,一点一点地给他暴露出来,这就是写文章的技巧,要不人是“唐宋八大家”呢,你以为“唐宋八大家”我就写点抒情散文就可以了?没有,这奏章这一类的东西,札子这一类东西特别能看出一个人的水平。

好了,他说给宋神宗的札子里头说,宋仁宗前面几个皇帝我都没见着,仁宗皇帝我是见过的,我在京城做官的时候就随侍在他的左右,他是怎么为政的,从头到尾历历在目,我是非常了解的。那意思是他是好是坏、是强是弱、是优是劣,您自己掂量吧,反正我这儿给你写着。怎么写呢?说仁宗皇帝总的来讲就俩字,好人。可是我们知道,好人有时候是会办坏事的,或者会把事情办砸的,所以他说仁宗皇帝是个好人,什么好人呢?他对上敬天,对下爱民,恭勤持俭,勤勤恳恳,见了谁都态度很好,是个好人。好人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第一,不爱花钱,非常节俭,从来不批建什么楼堂馆所,也不大兴土木,就怕花钱,这第一,节俭。第二是什么呢,第二是他特别仁慈,很少判死刑,判刑的基本原则是要让人活,不要让人死。他因为特别仁慈,所以宁可委屈自己也不愿意打仗,跟西夏跟辽国都不打仗,为什么呢,因为心怀慈悲,所以就是给点钱,别打了,用这个来换取和平,于心不忍,特别仁慈,不忍心打仗,因为打仗是要死人的。因为特别地仁慈,所以他对于那些骚扰百姓的贪官污吏特别地愤恨。我说着你就注意听,王安石写东西特别有意思,他表面上看着在上面好像给你刷了一层清漆似的,很光,木板上刷漆,然后里边塞好多小钉子。仁慈,宋仁宗很喜欢采纳意见,宋仁宗很善于选拔人才等等等等,这就把好处都说了。接下来因为他这么好的一个皇帝,所以他这些政策就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他统治的四十多年的时间里头,哎呦喂,我们这宋王朝就兴旺发达,具体表现为什么呢?说官员从来都不鱼肉百姓,从来都不横征暴敛,外族也从来都不侵略我们,为什么呢?他收了我们的钱了,他不侵略我们,这样边疆的人民就不会死亡,内地的人民也就能够安居乐业,皇上身边的大臣也从来不为非作歹,为什么呢?因为他只要一为非作歹,虽然我们的监察制度比较松软,他只要一为非作歹,就有人去告发他们。他们都想好好做人,小心谨慎。我们这个朝廷有一支庞大的军队,招募的都是一些骁勇善战、有的也有一些偷奸耍滑的人,虽然没有什么像样的将领去训练他们,但是也没有发生大规模的反叛,因为只要反叛就会有人告发他们。

你就发现他这些话说得听着都挺别扭的,就是宋仁宗的每一个重大的优点,或者是因为他的优点而引出的良好的效果里边,实际上都同时埋藏着一个致命的缺点,这缺点是什么呀?说你看,宋仁宗宁可委屈自己,因为他仁慈,他原话就是这么说的,因为他仁慈,他委屈自己,让自己受委屈,他也不愿意发动战争来抵御外族的侵略,而宁可花钱来买点和平。我们都知道,那这到底是真仁慈还是假仁慈呢?因为你交上那钱是谁给的呢?是老百姓捐上来的,是他们交的赋税啊,你等于是增加了老百姓的负担,你刚才还说对老百姓很仁慈,但是在收钱的时候你怎么不仁慈啊?你仁慈的是什么呢?你仁慈的是敌人。但是你不能这么说,你得把它都归在仁慈的主题底下,就是反正他就很仁慈,因为仁慈所以不愿意发动战争。所以这个就很奇怪,靠被动地给钱赢来的被动的和平却反而成了帝王仁慈的一个证据,这很显然讲不通。王安石不傻,我相信宋神宗也不傻,但是文章你只能这样写。

第二,那些骁勇善战的人,包括里面有些偷奸耍滑的人,他们当了士兵,虽然没有像样的将领去统帅他们,但是也不至于有人去反叛,这是很显然的东西,我们前面讲过,宋代对于军队将领的管理是非常严格的,他倒是想反叛,他根本不可能有机会反叛。而且你招来的都是些什么人呢?灾荒年间招的一些流离失所的农民,有些就是在城市里边的泼皮无赖,为了防止社会治安问题就把他们都招到军队里头,养尊处优给养起来了。将领在制度的设计上束缚了他们,军队的训练的水平又不高,我告诉你,就这种军队他反叛都反不到什么水平。

所以你看,我刚才说了,在所有的貌似的优点当中都隐藏着致命的缺点,什么叫致命的缺点,就是体制本身就跟基因生了病一样,在基因当中存在着问题。百年无事,确实无事,可是要一旦出事,那就得出大事,所以你看他这个札子的名字叫得非常好,《本朝百年无事札子》这是一个很和平的题目,没说一下跳出来说《本朝百年要出事札子》,不是这样的,可是里边到处埋的都是忧虑和反思。

【画外音】:王安石不愧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在奏章中巧妙地运用了春秋笔法,说理透辟而又措辞委婉。既指出了大宋王朝存在的问题,又让话语不至于过分刺耳,使宋神宗能够听得下去,但是仅仅说出这些还是远远不够的,作为一个胸有成竹的政治家,王安石必须在奏章里吹响改革变法的号角,那么王安石究竟如何阐述自己改革构想的呢?

【康震】:说来说去,就说这百年以来到底出的问题是在哪儿呢?你得给皇上提建议。所以到了第三部分的时候,这就成了这个札子的主体的部分。前面第一段说了点闲话,总得有个光亮的帽子扣在上头,你别让宋神宗一看就没有希望了。第二部分是夸了一通宋仁宗,夸中有贬,在罗列优点的同时把缺点全部都暴露出来了。第三就是告诉他,这到底是为什么。实际上就是说,宋仁宗身上的问题你得警惕在你身上也会有。

第一条就是咱们这皇上,说的是宋仁宗,是个好人。但是第一,他不是个战略家,他没有战略头脑,没有大的见识,什么叫没大的见识呢,说天天在他身边的不是宦官就是宫女,跟那些大臣打交道天天注意的都是行政上的一些琐事,从来都不关心大事,什么叫大事呢,他应该和一帮真正的大臣们在一起,商讨关于国家发展的这样一个战略的方针和方向,他应该关心。也就是说,这国家从战略上怎么发展,这是他应该关心的事。他没有,他作为一个国家元首,天天管的都是很琐碎的小事。而且他认为宋仁宗的时期,对待工作那就是走一步看一步,得过且过,应付工作,不是主动地开展工作,这是第一个大的问题。

第二,这干部的人事制度非常地混乱,何以见得呢?他说科举考试只考写诗写得怎么样,写文章写得怎么样,至于真正是不是能安邦定国的这种真才实学,没有考察。就是做了朝廷的官员,也是论资排辈,看你们家的门第,看你的年资,不是看你的真才实学。就是真的做了官,调动得太频繁。我们知道北宋的官员三年一调整,这三年一到,这还一项目,还没弄完呢,又调到另外一地儿去,王安石自己就被这样调过好多次,所以有的官员做了十年的官,当过七、八个官。他说这工作效率非常地低下,更别说咱们那支军队了,人挺多,钱挺多,就是打不赢仗,这是第二点。

第三,就是农业问题非常严重,农民辛辛苦苦种地,遇到灾荒年政府没有补贴,或者补贴得很少,也不修农田水利等等等等,诸如此类,王安石最后得了一个非常深刻的结论,这个结论叫什么呢?叫

“故虽俭约而民不富,虽忧勤而国不强。赖非夷狄昌炽之时,又无尧、汤水旱之变,故天下无事,过于百年。虽曰人事,亦天助也。”

王安石——【本朝百年无事札子】

这话说得太要命了,什么意思啊?虽然皇上非常俭朴,非常节约,但是老百姓身上没钱,老百姓不富裕。虽然皇上一天到晚地操劳,勤勤勉勉,可是国家并不强大。王安石最后撂了一句很严重的话,说多亏咱们周边的这些少数民族政权它不强大,也多亏国内这百年来没有发生过什么大的旱灾、水灾和荒灾,那话的意思是什么呢?多亏是周围的人不够强,没有把我们给灭了。多亏国内的灾荒还不多,不够大,把我们灭了,我们全是托了老天爷的福,所以百年无事。其中虽然有人事上的努力,但是相比较而言,我们在人的主动性的建设方面是差得多了,这基本就等于否定了。你这一百年怎么过来的,老祖宗定了一些制度,后边的人就跟着走,走到现在一直什么呢,得过且过,明哲保身,不求进取,得亏老天爷还算保佑你,否则的话早就完蛋了。

这话可说得比较重。所以我们说为什么它这叫“百年第一札”呀,原因在哪儿,就是在它这个札子里头首先它当然是回顾了一百年太平无事的过程,最重要的是反思了一百年来这朝廷埋藏的种种颗颗炸弹,这一百年来是发展了,但是托了老天的福。是发展了,但是在发展的过程当中,埋下了很多的隐患和炸弹。

【画外音】:《本朝百年无事札子》以扬为抑,褒中有贬,重点剖析了宋仁宗统治的四十多年中的种种弊病,透过宋王朝“百年无事”的表面现象,揭示出当前面临的重重危机,并就吏治、农业、财政、军事等方面的改革提出整体方略。但是,这份奏章并没有提出非常具体的改革措施和办法,而一心想要一展抱负的宋神宗,需要的是王安石这样的奏章吗?

【康震】:宋神宗一看(札子),特别激动,我们现在落一印象,自从一开口说了唐太宗那事以后,他就一直比较激动,看了好几遍,越看越高兴。第二天就把王安石又叫来了,说哎呀,昨晚上我就把你这札子看了好几遍,写得特别好,闻所未闻,见所未见。我觉得你早已经是胸有成竹,怎么样?把你心里想的都说出来吧。充满了热情,一个渴望改革的人,他的身份又是这个国家的最高元首,你可以想象他的心情。

谁知道这王安石的反应比较迟钝,也不知道是怎么了,他慢吞吞地说,这个事内容比较多,头绪也比较多,我觉得不能急,我觉得你还是有点急了,您看要不然这么着,我到时候给您讲上几次课,您听听课,我这里边的一些东西您基本上就不言而喻了。大家说怎么上课呢?你看,我刚才说了,他这个翰林学士叫翰林侍讲学士,这侍讲学士是有一个功能的,就是得负责给皇上经常得上上课,讲点《礼记》讲点《论语》,要不然讲点唐太宗。他说回头我给你讲讲课,你就都明白了,不着急。

这神宗他是个小伙子,他说讲课这事是肯定没问题的,你能不能先拣些紧要的,先给我说说。特别着急。这王安石一看,也没办法,就先拣了一些紧要的心得给这宋神宗是一一地讲来,宋神宗听了以后真高兴,说你的想法太好了,还是那句话,闻所未闻。这都奇了怪了,他到底原来听过什么东西,又没听过什么东西?反正他说闻所未闻,别人的见识确实赶不上你,这个得承认,别人确实赶不上你。我跟您说,您看这样行不行,你能不能把你刚才跟我说的这些东西写下来,记下来给我,我想晚上好好看看。这由此可见,王安石给他讲的这些东西是在这个札子里头没有的,就是一些很具体的举措。

王安石还是表现得很迟钝,很不积极,说我已经跟您说了,回头我给您得上课的,我这侍讲学士拿这工资是要给皇上上课,我给您上课的时候,您只要一听您就明白了,我将来会怎么做。现在说句实在话,我还不太清楚,您到底是怎么想的,您在想什么,您想做什么,我确实不太清楚,所以你让我现在说得这么细致,把它都记下来,这不大妥当。

神宗不依不饶,您今天跟我说得太多了,受益匪浅,我根本就记不下来,我害怕忘了,你还是回去,你给它写下来,写下来拿给我,我要看。史书上记载王安石“唯唯而退”,就胡乱答应着就走了,说行行行行行,赶明儿给你写,我先走了。

这大家就觉得有点奇怪,说这王安石有病吧,原来你看,我们现在要追根追底,原来那皇上老让你到京城来做官,他是死活不来,那有情可原,京城的官不称他的心,发挥不了什么作用。后来,人家宋神宗继位了,也给他邀请来了,想让他发挥作用,又见了面谈得也挺好,还应皇上的邀请给他写了这个著名的札子,为什么当这宋神宗要求他更细致地把这个举措给他说一说,甚至请求他把它写下来给自己,他这么不积极呢?而且还说了那么一句话,我还不太清楚您现在到底是怎么想的,所以我觉得现在说得太细不是特别合适,我们就觉得王安石这人是不是在摆臭架子啊?还是另有隐情?这很值得研究。而且王安石刚才说到一个问题,就是说我给你讲学,我得给你讲一讲。

其实大家要注意,就是当一种政治行为在它发生之前,它得有舆论,它得有一个舆论的宣传的过程,也就是说,你王安石你要弄改革,你要变法,你得给人家先说清楚你为什么变啊,你都要变什么呢?你打算怎么做呀?你不能一上来就做,你得先有一个慢慢地宣传的过程,让大家有一个接受的过程,所以这讲学这一关还真不是应付,那还真是他心里头的话。他的意思是别人听不听先不说,我不能让你这二十多岁的小伙子、这小皇帝凭着一时的热情,就让我写这个、写那个,我得先给你讲一讲,看咱们俩到底对付不对付,你到底是不是在根本上认同我,我才能够考虑是不是走下边这步棋,所以由此可见王安石在这个时候他已经是一个非常成熟的政治家了。反而是宋神宗有点上蹿下跳的,当然这是因为热情闹的。你还真别说,王安石说这讲学的事还真应了,不讲不知道,一讲吓一跳,马上就引起了不大不小的波澜,至于这波澜是什么,我们下节课再讲。

第三篇:成都公司党委运用“三延”工作法给力基层党建.

成都公司党委运用“三延”工作法给力基层党建

本站消息 中国铁建中铁十五局集团成都公司党委在工作中,活用“延伸触角、延长视线、延展作为”的“三延”工作法,紧密结合创先争优活动,按照股份公司党委、股份公司关于加强和改进工程项目部党的建设的决定的通知要求,从健全组织、规范制度、团队建设、开展活动、发挥作用等方面入手,全方位、多角度搭建党建工作新格局,为进一步推动企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思想保证、政治保证和组织保证。

以抓组织建设为龙头,将基层党建工作触角延伸到支部建设的全过程。公司党委坚持“四同步”原则,把党组织建在工程项目上,每个项目都有党的组织、每个组织都有党建工作的负责人和执行部门,每个执行部门都有党务工作的执行人,并明确了项目部党组织 “把方向、建班子、管党员、育人才、带队伍、保稳定、促发展”七项工作职责,每个党组织都要有以创建“四好”为标准作为工作的方向和目标。组织健全了,职能定位了,目标确定了,融入施工生产管理体制机制的建立,为基层党组织发挥政治核心作用提供了基础保证。

以落实“三重一大”集体决策制度为主线,把视线延长到项目管理的全方位。凡是工程任务分割,外部劳务使用,大宗物资设备采购和租赁,工资奖金分配,职工奖惩,重要规章制度的制订和修改,都按有关程序进行。通过物资采购招标会、成本分析会、财务大检查、效能监察、工资专项检查等形式,加强过程控制,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有效地规范了项目管理行为。

以创建和谐关系为基本形式,在施工生产重头戏中延展作为。各项目党支部始终走在征地拆迁工作的最前沿,围绕政策多做思想工作,围绕实际困难换位思考,多为百姓考虑;抓住农民工管理工作重点,通过培训实现农民工素质提升和项目安全质量管理提升,通过“冬送暖、夏送凉”关爱活动,让农民工有家可归,有力好使。有的村民将自己家种的蔬菜无偿送给项目部食堂,驻地政府送来“路地共建、惠及民生”锦旗,业主单位发来“农民工管理先进单位”通报等,是他们有效作为的最好佐证。

王春花)

(中国铁建中铁十五局集团成都公司

第四篇:给力基层党组织建设 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

给力基层党组织建设

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

**县委党校

**

近年来,我县运用灵活多样的方法,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给力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特别是今年以来通过“为民服务零距离”等活动为载体,在农村基层党组织中深化创先争优活动,农村基层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得到了明显的发挥,党组织在基层农村的战斗堡垒作用得到了很好的体现。近期,笔者深入乡镇,通过采取座谈走访和个别谈话等方式,对全县农村基层党组织作用发挥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

一、基本情况

我县地处渭北旱塬,是一个传统的山区农业县,属国定贫困县。全县总面积1531平方公里,辖5镇5乡,178个行政村,人口近10万,其中:农业人口8.1万人。全县共有基层党组织377个,其中乡镇党委10个,农村党支部178个.全县共有党员5568名,其中农村党员3139名,女党员534名。从农民党员来看:

1、年龄结构:

35岁以下562人,占17.9%,36—45岁712人,占22.68%,46—54岁610人,占19.43%,55—59岁396人,占12.62%,60岁以上859人,占27.37%。

2、文化结构:大专以上103人,占3.28%,高中及中专1082人,占34.47%,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程度1954人,占62.25%。

二、主要成效

座谈走访中了解到,全县农村基层党组织能够围绕

“生态**、富裕**、和谐**”

建设宏伟目标,以三级联创和“三创一建”基石工程为统领,不断完善工作机制,创新工作载体,创先争优、“为民服务零距离”等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农村基层党组织凝聚人心、推动发展、促进和谐的作用得到有效发挥,党员干部“双带”作用体现突出,基层党组织班子建设、阵地建设逐步规范,农村基层党组织作用在探索中提高,在巩固中加强,发挥了积极作用。

1、队伍逐步加强。注重选能人当书记、育书记变能人,狠抓村级党组织换届、村党支部书记培训,采取“公推直选”的办法,159名能人当选村党支部书记,60名实现了书记、主任一肩挑,分别占89.3

%和33.7

%。村级“两委”班子关系得到进一步理顺,班子领导带领群众发展经济能力显著增强。成功举办了新任村干部培训和各类科技培训,1名优秀村书记享受了副科级待遇,选聘了11名大学生村官担任村干部,改善了村级班子结构。落实了困难党员慰问资金,对困难党员和村干部300余人进行了集中体检,建立了健康档案。提高了基层干部经济待遇,从村书记中招考了1名乡镇公务员,对符合条件的离退休党支部书记实行了生活补贴制度,调动了在职村干部的工作积极性。

2、作用日益突出。根据新农村建设要求,发挥党员自身特长,围绕带头致富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奋斗目标,全县基层党支部积极开展了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双培两示范”、承诺制活动,共建科技示范基地和示范园271个,培养党员科技示范户621户,树立党员科技示范户标兵332人,把325名党员培养为致富能手,把154名致富能手列为入党积极分子重点培养对象,党支部承诺兑现率达到98.5%,党员承诺率达到90%以上,党支部领导群众发展经济、党员模范带头的作用日益突出。

3、教育日臻完善。投入180多万元,大力实施素质工程和培训工程,完成了65个农村党员现代远程教育接收站点基础建设,基本实现了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培训的全面覆盖。以县委党校、农广校、农村党员电化教育站为主渠道的农村党员教育体系日臻完善。

4、阵地建设显著。投资497万元,完成了89个标准化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全县50%的村解决了无办公场所问题。规范和加强了村支部管理,完善了配套设施,明确了所有权、使用权和维护权,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已经成为我县农村最亮丽的一道风景。进一步夯实农村基层党组织基础建设,切实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作用,有效提升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

三、存在问题

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不断加快,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一些人的经济意识增强,政治意识弱化,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面临着诸多新矛盾、新问题。

1、基层班子有所弱化。一是村干部思想观念跟不上新形势。多数村干部工作上习惯于简单用行政命令开展工作,不会做群众思想工作,导致工作中群众不愿意接受,工作难开展,干群之间矛盾增多。还有一些年轻新任的村党支部书记工作抓不住重点,胡子眉毛一把抓,结果搞得自己受累,群众不买账、上级不满意。二是村组织开展活动不到位。有的支部每年只搞1-2次活动,个别支部全年不搞1次活动,即使开展了一些活动,也存在内容空洞,形式单一的问题,缺乏针对性、趣味性和实效性。由于党组织开展活动少,对困难党员、老党员和党员典型的服务关心不到位,淡化了党员对党组织的感情,降低了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吸引力,同时也造成了党政国策在农村宣传缺位和执行不力等问题。

2、党性观念日趋淡薄。受市场经济负面影响,人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变化,部分农民党员党性观念、宗旨意识有所淡化。一是党员荣誉感不强。二是党员发挥作用的热情不高。三是党员本身参加支部活动、履行党员义务的自觉性不够。

3、重经济、轻党建现象存在。有的农村基层党组织重经济、轻党建,基层组织建设过程中也存在着时紧时松的现象,或者只停留在开会、发文件上,满足于一般号召,缺乏具体措施和督促检查,出现了党的组织生活不能正常开展,党的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得不到有效发挥的现象。

4、党建工作经费不足。乡村党组织开展党建活动都没有专门的经费列支,普遍存在经费空白问题。乡镇开展党建工作采取一事一议的办法,难以得到完全的保障,农村转移支付中没有党建经费列支,组织党员开展活动无经费,村级党建工作无法正常开展。

三、措施建议

改进和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必须立足工作实情,调整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方法,破解工作难题,充分调动积极因素,形成强大合力,切实发挥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

1、拓宽思路抓创新。思路决定出路。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要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断创新和科学完善新时期党建工作思路。采取有力措施,下力解决制约经济发展的基层班子、党员干部和人才队伍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使党建工作与经济建设“两不误、两促进”,达到双赢的效果。当前,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应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扣新农村建设与构建和谐社会主题,紧密结合县委、县政府中心工作,以加强领导班子、领导干部思想与能力建设为重点,以提高农村党员荣誉感、增强党组织吸引力,激发广大党员积极参与党组织活动为突破,以深入开展“为民服务零距离”活动为载体,深化创先争优活动,着力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工作整体水平。

2、强化组织抓建设。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在于建设一支政治素质高、工作能力强、作风过得硬、群众信得过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一是要加强现任村干部的教育培训工作,把思想教育、作风教育、政策法规学习和实践培训作为培训农村党员领导干部的重要形式,力争通过教育培训使村书记和主任成为村务管理、科技致富和倡导文明新风的先行者和实践者。二是做好选聘“大学生”村官、选调生在农村管理服务工作,同时选派部分“大学生”村官、选调生到后进村任职,不断充实后进村领导班子,改变后进村落后面貌。三是要完善村干部激励机制。建立村干部报酬专项核算制度,确保村干部任职待遇得到落实。积极配合开展从优秀村干部中考录乡镇公务员工作,充分调动村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四是要建立村干部工作目标责任考评制度。按照“年初确定目标、年中督查初评、年末述职评议”的办法,村干部就本拟完成的主要工作与乡镇党委、政府签订目标责任书,由乡镇党委、政府组成考评组对“两委”成员的工作进行民主评议和测评,将考评结果与任职补贴发放、表彰奖励、考录乡镇公务员等挂钩,鼓励村干部努力工作。

3、克难攻坚求突破。以促进农民增收为重点,全面开展村级党组织“升级晋档、科学发展”活动,对村级党组织实行分类定位、科学评估、晋档升级、总体提高,力争到2012年,农民年人均纯收入超过6000元,一、二类村党组织占村级党组织总数的68%以上,四类村党组织减少到总数的5%以下。要整合资源、汇集智慧、凝聚力量,以村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为骨干,借助农业、水务、林业、交运、住建、扶贫等部门的项目资金力量,夯实责任,明确目标,使农村经济社会短期内实现跨越式发展。

4、探索管理新途径。积极探索对离退休干部中的党员、农村无职党员、流动党员分类教育管理办法,增强教育管理的针对性、实效性。建立健全农村党支部工作台帐制度,推进农村党支部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在流动党员中开展“一人一台帐、一月一联系、一月一汇报、一年一评议”活动,重点做好进城务工党员、城镇下岗失业党员和离退休返乡党员的管理,建立城乡一体动态管理机制。继续深入开展“五送一建”活动,以老党员和生活困难党员为重点,广泛开展党内关怀活动。抓好民主评议党员、处置不合格党员等工作,纯洁党员队伍,提高党员的荣誉感,增强党组织的吸引力和向心力。

5、强化“输血”

抓“造血”。必须从强化“输血”帮扶等方面入手,增强基层党组织“造血”功能,研究探索基层党建工作的经费保障机制。要采取协调财政拨款、县管党费配套、党委自筹等办法,建立党建工作专项经费,加强管理,严格监督,解决开展党建工作的资金困难问题。继续完善和深化城乡党组织互帮共建活动,发挥部门党委、支部优势,为经济薄弱党组织提供资金、物资、政策等服务,帮助薄弱党组织壮大集体经济,增强自身造血功能,积极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力作用。

6、“三个到位”抓推动。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党建工作意取成效,务必做到“三到位”。一是要安排部署到位。要通过必要的会议及文件把工作及时部署,提出明确要求,便于基层党组织掌握工作思路、主要任务、工作目标等。二是要典型推动到位。要注重挖掘、培养和选树、宣传各类典型和工作经验,在全县形成数量充足、层面齐全,具有带动作用的典型群体和充分体现**特色的工作经验。通过召开事迹报告会、经验交流会等形式,充分发挥典型的辐射带动作用,推动全县工作水平的提高。三是要督促考核到位。要继续落实党建第一责任人制度,尤其要加强部门党委、支部党建工作督促检查力度,制定党建工作目标考评体系,通过常规检查和年终检查,掌握履行党建工作职责情况,作为对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为推动全县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和努力建设“生态**、富裕**、和谐**”,实现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第五篇:如何当好税务部门基层局“一把手”之我谈

如何当好税务部门基层局“一把手”之我谈

“一把手”是一个地方或部门的决策者、组织者和管理者,“一把手”领导水平、领导艺术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工作成效的好坏。如何当好一把手,圆满完成上级领导交给的各项工作任务,是我们这些在基层当一把手的同志平时考虑得最多的一个问题。因为稍有不慎,影响自己的声誉事小,关键是影响到一个团体和一支队伍。回顾一下这些年来,特别是我作为基层“一把手”这六年来,自己走过的路,经过认真反思之后,结合实践工作中的一些经历和教训,就如何提升个人素质,增进感召力,增强班子的凝聚力和提高队伍的向心力等问题,谈几点认识以达到共勉,其实促进基层税收工作进档次、上台阶。

一、提升个人素质,增进感召力

要增强领导班子的凝聚力,提高整个队伍的向心力,重要的是一把手要有一定的感召力和人格魅力,这种感召力和人格魅力的源头就是一把手的自身素养。这一素养是包含多方面内容的,首要的是政治理论素养。“一把手”的岗位导向功能,在班子中起着领路人的作用,其政治水平的高低,是检验“一把手”合格与否的标志和重要保证。要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和鲜明的政治观点,要认真学习,深入领会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有较强的政治敏锐性和政治洞察力。其次是要有一定的文化素养业务水平。一个文化素质低下的人仅凭一股热情是无论如何也带不好一支队伍的,特别是我们这样一个专业性很强的行业单位,对税收知识知之甚少或知之不全面,就无法发现日常征收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就更谈不上研究制订新的征管措施去堵塞漏洞。不能与社会保持同步,及时吸纳新知识、新素养,接受不了新生事物,就不能准确掌握同志们的思想动向,思想政治工作就无从做起。久而久之,依法组织收入这一地税部门的中心工作就会进入无序的状态,队伍也会成为一盘散沙,害人又害己。三是道德品质素养。一把手的道德品质素养是一种非权利影响力,就自身感受而言,作为一个单位的一把手,其作用力对于带好一支队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方面的素养综合起来讲要具备“和、诚、实、正”这四个字。“和”,就是要有平和的心态,即心态要始终保持平衡,不求名利加身,但求问心无愧。一把手和一般同志们没有什么区别,要拿平常心对待自己。工作中、生活中与人为善,要求同志们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别人不做的自己首先不做,不搞特殊化,只有这样才能缩小与同志们的距离,才能真正地了解他们的心声和要求,从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诚”,就是要诚心诚意待人,不玩弄权术。将心比心,以心换心,遇事站在全局高度考虑的同时,更要经常站在同志们的角度上进行换位思考,和同志们交心,作朋友。“实”,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力戒形式主义,不能为了邀功、做秀而从事一些无效劳动,无谓地浪费同志们的人力和精力。“正”,就是讲正气、树牢形象和人格魅力,在工作和生活中讲原则、讲大局、讲风格,公正、公开一视同仁,充分使大家信得过。四是把握全局和综合协调的能力。一把手掌握着一个单位的方向,要具有抓大事和理大事的能力,不能让主要精力纠缠在纷繁复杂的事务中,要将工作的中心始终放在涉及全局的主要大政方针上来,狠抓主要矛盾,起到纲举目张的作用。同时要注意调查研究,及时发现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研究制订新的对策,保障一个单位在良性的轨道上运行。要注意协调各方面的关系,特别是对上级机关和有关部门要勤汇报多沟通,争取支持,为各项工作的正常开展创造出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二、建好班子,增强凝聚力

一个单位的领导班子,就像一列火车的车头,起着带领和引导的作用,一个单位能否具有战斗力,与领导班子有着密切的关系。一把手在班子这个“拳头”中处于拇指的地位,如何配合好其他几个“头”工作、充分发挥好每位班子成员的主观能动性、增强班子的凝聚力至关重要。

一要有大局意识。“考虑任何问题都要着眼于长远,着眼于大局。”这是邓小平同志教育我们的话。从大一点说,党和国家的利益是大局,这是我们每个人每时每刻都必须遵守的。具体到我们所从事的税收工作,依法组织税收收入、带好队伍是大局,简单地说就是“带好队、收好税”。作为一把手考虑任何问题,做出任何决策都要以这一大局为出发点,把握中心不动摇。

二要有尊重意识。首先是要尊重班子成员的人格,这是最基本的要求,也是最朴素的要求。班子成员来自各个方面,年龄、性格、学识、生活习惯等方面都不同程度存在一定的差异,要尊重别人的人格,容忍相互间不影响大局的一些小毛病,勤交流、多沟通,找共同点,彼此尊重人格。其次是要尊重班子成员的意见。班子成员提出的意见,往往是针对分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在经过深思熟虑之后提出的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作为一把手要认真地对待这些意见和建议,正确的意见要尽量采纳,不完全正确时要和班子成员一道,进一步理清思路,共同研讨出更切实际的意见。再次是要尊重班子成员的权限。班子内部都有明确分工,成员之间各司其职,各尽其责。虽然在重大问题上要由集体讨论决定,但在日常工作中,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职责范围,一般情况下一把手不要无原则地越权干涉。通过相互尊重为正确处理班子内部关系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要有亲情意识。人都是有感情的,感情就是动力,这种因感情而迸发出的能动性是片面说教所无法比拟的。能够在一起合作共事是缘分,有了这种缘分就要珍惜,要树立“同志加兄弟”的为人关系,工作中目标一致,齐心协力,生活中相互体贴,彼此照应,要通过交心达到知心,甚至成为朋友,这种关系处理好了,在日常工作中,就会减少不必要的磨擦,消除不必要的矛盾,工作起来就会心情舒畅,往往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要有民主意识。要摆正一把手在班子中的位臵,当“班长”而不能当“家长”。要充分发扬民主,发挥班子的整体效能,营造相互关心、支持、谦让、理解、合作共事的良好的工作和生活氛围。要制订和完善集体议事制度,把好议事内容关、议事程序关和决议落实关,从而化解矛盾,增进团结,真正使民主集中制落到实处,确保单位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人本结合,增强队伍向心力

中华民族有着几千年的文化沉淀,人与人之间有着不可割舍的浓浓亲情。因此,我们国家在提出以法治国的同时,同时也提出了以德治国,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独有特性。带好一支队伍有着同样的道理,制度和纪律固不可少,但情感和真诚也不可或缺,只有如此,领导与群众才能心心相印,才能做到思想上“同心”,言论上“同声”,工作上“同力”。如果一把手对下级哄哄骗骗,却要求下级肝胆相照,不疑不忌,这是不可能的。因此,作为一把手,要树立起自己的威信,必须襟怀坦荡,光明磊落,做到以情动人,以德感人。

一要容言。“忠言逆耳利于行”,要听得进不同的意见,让忠言入耳、入脑、入心。现实生活中,真正敢于逆耳忠言的人并不多。实际上,这些人正是对领导负责,与单位同舟共济的人。一把手如果一听到不同意见就认为不尊重自己,甚至打击报复,就会在无意间排斥正气,助长邪气。要敢于作“受气包”,当同志们有怨气的时候可以找到发泄的地方,这样既可以消除同志们心中的不满,同时也可以洞察到同志们内心的所想所思,从而有针对性地调整单位的工作思路,使同志们都在心情舒畅中高质量地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

二要容人。一个单位由各种各样、形形色色的人组成,各有其性格,各有其特点,当然优点缺点也不尽相同。作为一把手要敢于面对这些来自不同层面的人,要有容人之量,特别是容人之短的肚量,容人之才的气量和海纳百川的胸怀。工作中,一些同志犯错误是不可避免的,如果这些错误是原则性的一定要按原则办事,如果是一些无关大局的毛病,首先是要容得下,同时还要找着合适的时机帮助其逐渐改掉这些问题和不足,决不可一棍子打死。还有一些同志,有文化,有能力,有才干,作为一把手要为他们提供展示的舞台,使其充分发挥才能。

三要人本结合,和谐共事。“一把手”处于班子的特殊地位,如果违反组织原则,今天拉拉这几个,明天又拉拉那几个,看起来自己培植了几个亲信,听起来也不违背组织原则,实际上遗害无穷。一个党性强、作风正的“一把手”,应该是走到哪里,就把党的民主集中制贯彻到哪里,把党的民主作风带到哪里,把党的优良传统发扬到哪里,把每一个班子成员、每一个干部群众都视为自己的同志,一视同仁,不搞亲疏,只有这样才能团结大多数同志,把单位的工作真正搞上去。

下载唐宋八大家之王安石 (三)给力的基层一把手word格式文档
下载唐宋八大家之王安石 (三)给力的基层一把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专家给力建议司考备考三要点

    专家给力建议司考备考三要点 专家给力建议司考备考三要点。为了让大家更充分的准备备考,新华考资网小编整理了专家给力建议司考备考三要点。 任何一项考试都有复习和应试的方......

    阿热勒乡 “三力”激活基层组织建设活力

    阿热勒乡 “三力”激活基层组织建设活力 一、提升“凝聚力”,打造基层组织能人团体。一是利用全县人才摸底调查的机遇,通过调查摸底,对110余名农村各类人才登记造册,建立人才库......

    让双拥之花给力绽放,征文(推荐阅读)

    让双拥之花给力绽放 ----看沙河集水库管理处“双拥”新发展 “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毛主席的一句话道出了双拥工作的真谛,也是永远颠扑不破的真理,滁州是全国“双......

    大力弘扬三李精神_给力濮阳赶超发展

    大力弘扬“三李精神”给力濮阳赶超发展 刘春丽 伟大时代呼唤高尚精神,高尚精神推动伟大实践。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加快濮阳赶超发展步伐,迫切需要先进典型来引领,迫切需要崇高精......

    李源潮提“12字要求”给力“基层组织建设年”[合集五篇]

    李源潮提“12字要求”给力“基层组织建设年” 2011年12月31日14:58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中央创先争优活动领导小组第八次会议30日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

    从基层选拔公务员彰显出为社会公平给力

    从基层选拔公务员彰显出为社会公平给力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杨士秋近日表示,将加大从基层一线选拔公务员力度,到2012年,除部分特殊职位外,中央机关和省级公务员将从具有......

    《给力我们,让理想飞》 三8班国旗下讲话

    ››《热爱校园环境,从你做起》 第一学期第2周国旗下...››五月份国旗下讲话 学会爱的奉献››国旗下讲话:做四好少年 树学子形象››问候创造价值——第十二周国旗下讲话›......

    公务员考试申论复习参考资料之九:2010 文化给力中国

    2010 文化给力中国 《 人民日报 》( 2010年12月27日24 版) 回眸2010年,“文化中国”图景灿烂,阔步前行—— 文化给力百姓生活。文化,成为2010年最养眼也是最有分量的词汇之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