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19 《滑铁卢之战》教案
19.*滑铁卢之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把握报告文学兼有新闻和文学双重特征的特点。(2)体会本文工笔细描和大笔勾勒相结合的写作方法。2.过程与方法
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先行了解拿破仑经历和滑铁卢之战的背景及其影响。课堂上,分组讨论,鼓励学生有创新性的见解,对学生进行科学的思辨教育,并通过共同探讨,逐步把握文章主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滑铁卢之战的过程及拿破仑其人,培养科学的思辨能力。☞教学重点
本文工笔细描和大笔勾勒相结合的写作方法。☞教学难点
报告文学兼有新闻和文学双重特征的特点。☞教学方法 问题研读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手段辅助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篇:19《滑铁卢之战》教案
白毛坪乡初级中学八年级语文组
19、滑铁卢之战
斯蒂芬·茨威格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并积累生字生词,了解滑铁卢之战的历史背景及其过程;体会新闻特写的语言特点。
能力目标:领会文章主旨,学习本文工笔细描和大笔勾勒相结合的写法。情感目标:认识战争给人类发展带来的影响,培养热爱和谐社会的情感。【学习重点】
本文工笔细描和大笔勾勒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学习难点】
报告文学兼有新闻和文学双重特征的特点 【教学方法】朗读、研讨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课前播放影片《辽沈战役》中“锦州之战”片断,上课后便即关闭,由此导入新课:
同学们,刚才大家看了《辽沈战役》的片断,影片中展示的战争场面之惨烈,规模之宏伟是在以前的国内战争影片中少见的。我们知道,锦州之战的胜利,对于辽沈战役的胜利,进而对于三大战役的胜利是非常关键的。一场战争的胜负直接影响到一个阶级或者一个朝代的兴衰,这在古今中外的战争史上是不胜枚举的,滑铁卢之战即是一例。
滑铁卢之战是世界军事史上一场著名的战役。这一战役彻底结束了拿破仑的政治生命,也从战术、战略的角度给后人留下了许多值得借鉴的经验教训。阅读茨威格的这篇文章,你会发现自己在不由自主地跟随作者的笔,用历史回望者的眼光审视这个影响整个欧洲历史进程的伟大战役。今天我们来阅读这篇精彩的报告文学,看看茨威格是如何再现战争的惨烈之景的,看看茨威格是如何评判这场战争的。
二、灯片出示学习目标:
三、检查自主学习情况:
白毛坪乡初级中学八年级语文组
1、检查学生生字词掌握情况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牝马()倏然()歼灭()色子()擎着().....厄运()喘咻咻()箍桶()忐忑()....岿然不动()濒于殆尽()...
2、解释下面的词语
惟命是从:绝对服从,让做什么就做什么。
孤注一掷:把全部的钱一下投做赌注,企图最后得胜,比喻在危险时把全部力量拿出来冒一次险。
岿然不动:高耸屹立不动。岿 :高大独立的样子。鸿篇巨制:形容工程大、工夫深的著作。
灭顶之灾:比喻毁灭性的灾难.灭顶:水漫过头顶。优柔寡断:办事迟疑,没有决断。濒于殆尽:接近彻底失败。
四、读课文,说说评评
快速地从文中找出战争发生的时间、地点、参战双方以及战争的经过与结果等语句,用自己的话概括故事梗概。
时间: 1815.6.18 上午九点 十一点 下午一点 地点:滑 铁 卢
人物:拿破仑、内伊、格鲁希、热拉尔、旺达姆、威灵顿、布吕歇尔 “滑铁卢之战”梗概:(请几位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教师加以引导、补充,明确
五、合作探究
1、作者认为滑铁卢之战,拿破仑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你是怎样认为的? 学生结合课文,分小组讨论,推选代表发言,注意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出依据。明确:作者认为“格鲁希考虑的这一秒钟却决定了他自己的命运、拿破仑的命运和世界的命运。”这种认为偶然性决定战争胜负的看法不尽全面,滑铁卢一仗固然对拿破仑的失败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但绝不是原因的全部。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拿破仑的政治生命终结于滑铁卢,而其决定点,则是在莫斯科的失败。”根
白毛坪乡初级中学八年级语文组
据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的看法带有一定的局限性,即过分夸大偶然性的作用。
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偶然性”在人物和事件发展中起到的作用。格鲁希考虑的一秒钟及其做出的错误决策,显然加速了拿破仑的败局,一定程度上也起到了改变世界历史走向的作用。
2、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整体感知作品的特点:
引导学生从线索、构思组材、剪裁技巧等三方面了解作品谋篇布局的特点。(1)叙事线索明晰:时间和人物两条线索交织;
(2)构思组材上,关键人物(格鲁希)突出,双方首领急切盼望援军,侧面烘托,引出格鲁希,格鲁希错误决策以及坚持错误直接导致战争的失败的直接描写,充分表达了主题。
(3)剪裁技巧上切入点准确:以决定性的一秒钟为突破口,大处着眼,小处落笔,宏大的战争场面跃然纸上。
六、课堂小结
七、作业:完成导学案中的相关内容,不懂的地方和同学讨论交流。
第二课时
一、你最喜欢文章中的哪一处地方,请你用你认为合适的语气在班上做朗读展示
二、合作探究:
速读课文,思考并讨论下列问题:
1、全场景勾勒的部分有哪些,关键细部的刻画的部分有哪些?
2、分析全场景式的勾勒部分
3、分析关键细部的特写镜头。
4、谈谈自己最欣赏哪一部分的描写,结合文字谈谈理由。提示:
分析本文全场景的勾勒与关键细部的刻画相结合的特点。
1、问:全场景勾勒的部分有哪些,关键细部的刻画的部分有哪些?
明确:“滑铁卢的上午”和“滑铁卢的下午”两个部分属于全场景式的勾勒,“格鲁希的错误”、“决定世界历史的一瞬间”、属于关键细部的特写镜头,“决战”、“尾声”则属于这两种写法的交替使用。
白毛坪乡初级中学八年级语文组
2、分析全场景式的勾勒部分。
明确:“滑铁卢的上午”中大场景描写较多,其中对拿破仑检阅的大场景描写尤为出色,在“滑铁卢的下午”中拿破仑军队向威灵顿的高地发起冲锋的场景描写也较为出色。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这两部分。
3、分析关键细部的特写镜头。
明确:“尾声”部分“上午试点中,总参谋部的一个军官„„„„„用军刀支撑着自己的身体。”军官需要“扶”才能下马,格鲁希用刀支撑颤抖的身体,刻画败军败将入木三分。
4、谈谈自己最欣赏哪一部分的描写,结合文字谈谈理由。鼓励学生多表达自己的见解
5、本文是怎样体现报告文学新闻与文学的双重特征的?
经过刚才的讲述,我们对报告文学兼有新闻与文学的双重特征的特点有了直接的认识。新闻讲究真实性,这篇报告文学依据史料,真实再现滑铁卢战役的过程,充分展示重大历史事件的丰富内涵及深远意义。同时报告文学不仅要事实确凿,还要富有文学性的特征,即通过适当的联想、剪裁、描写,使之生动形象,具有感染力。这篇报告文学的文学性极强,作者以生动的文笔,高超的剪裁技巧,细腻的心理描摹,将读者带入那硝烟弥漫的战场;再加以恰当的评论,深刻地揭示作者对战争胜负原因的分析,颇有见地,对读者也有启发。
6、本文的写作特点:
(1)渲染气氛恰当(2)工笔描写细腻(3)场面勾勒宏大(4)心里描摹准确(5)穿插评论深刻
三、拓展阅读
请学生自读《基础训练》中的报告文学《忆冼星海》,运用所学知识自由赏析。
三、作业:
完成导学案和基础训练 教学后记:
第三篇:16、《滑铁卢之战》教学设计
16、《滑铁卢之战》教学设计
南安市毓元中学 林金朗
【教材分析】
茨威格以时间和人物两条线索相交织的方法,运用文学的表现力再现了1815年6月18日发生在比利时滑铁卢地区的一场著名会战。文章由六个小标题构成,分别是:滑铁卢的上午、格鲁希的错误、决定世界历史的一瞬间、滑铁卢的下午、决战、尾声。作者以生动的文笔,高超的剪裁技巧,细腻的心理描摹,将读者带入那硝烟弥漫的战场;在对历史大事件、大场面的描写中,抓取最能反映事物本质的重要细节,从细处落笔,凸现了作者非凡的构思组材和写人记事的能力;文章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再加以恰当的评论,深刻地揭示作者对战争胜负原因的分析,颇有见地,对学生也很有启发。【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对战争了解的并不多,特别是国外的战争。但是学生对拿破仑却很熟悉。这篇文章则叙述了拿破仑的滑铁卢之战,文章篇幅较长,语言障碍不大,故而让学生自读,略读,在此基础上,抓住教学的重点难点,设计几个问题,梳理贯通即可。【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浏览这篇报告文学,并能用自己的语言简要说出每个部分的主要内容。
2、初步掌握全景式勾勒与特写镜头式的细节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并尝试在习作中加以运用。
3、品味这篇报告文学中的评论性语言,并能说出自己的理解和体会。
(二)过程与方法
快速浏览课文,简要说出每个部分的主要内容,品味语言,分析文中的全景式勾勒和特写竞购式的细节描写,理解体会文章的主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滑铁卢之战的过程和拿破仑其人,认识战争给人类发展带来的影响,培养热爱和谐社会的情感。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初步掌握全景式勾勒与特写镜头式的细节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并尝试在习作中加以运用。
教学难点:品味这篇报告文学中的评论性语言,并能说出自己的理解和体会。【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以南大约二十公里的地方,曾经有一个不为人们所知的无名小镇。然而,发生在距今约200年前的一场战役,却使这个无名小镇几乎在一夜之间名扬世界。它就是——滑铁卢。从此,滑铁卢就与一个伟大的人物——拿破仑联系在一起,并被载入史册。同时,在无数人的心中,滑铁卢已然成为遭遇惨痛失败的代名词。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奥地利著名小说家、传记作家斯蒂芬·茨威格的脚步,以历史回望者的眼光审视这个影响整个欧洲历史进程的伟大战役。
二、走近作者
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著名小说家、传记作家。青年时代在维也纳和柏林攻读哲学和文学。后去世界各地游历,结识罗曼·曼兰和罗丹等人,并受其影响。一战时从事反战工作,成为著名的和平主义者。二十年代赴苏联,结识高尔基。1934年遭纳粹驱逐,先后流亡英国、巴西。1942年在孤寂与感觉理想破灭中与妻子双双自杀。
茨威格在诗、短论、小说、戏剧和人物传记写作方面均有过人的造诣,尤以小说和人物传记见长。代表作有小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象棋的故事》《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险的怜悯》等;传记《三位大师》《同精灵的斗争》《三个描摹自己生活的诗人》等。茨威格对心理学与弗洛伊德学说感兴趣,小说诗歌文学作品擅长细致的性格刻画,以及对奇特命运下个人遭遇和心灵的热情的描摹。
三、整体感知。
1、字词积累 牝马(pìn)
倏忽(shū)
疲惫不堪(bâi)
无忧无虑(lǜ)
泞.....(nìng)消逝(shì)
色子(shǎi)
黑魆魆(xū)
击溃(kuì)
嘈......杂(cáo)擎(qíng)
岿然不动(huī)
步履艰难(lǚ)
吼叫(hǒu)
咻.....(xiū)瘫软(tān)
厄运(â)
目眩(xuàn)
怯懦(nuî)
忐忑(......tǎn tâ)
2、梳理结构
本文由六个部分组成:
滑铁卢的上午:写了战前拿破仑进行了壮观、热烈地检阅,及初战事双方首领等待援兵的焦急心情。
格鲁希的错误:写在决定世界历史的关键时刻,惟命是从的格鲁希死抱纸上条文,不听副司令
/ 2
及众将官的建议。
决定世界历史的一瞬间:评议指出格鲁希做出错误决定的一瞬间是决定世界历史的一瞬间,并写了已感到不安地格鲁希未能随机应变的及时增援皇帝。
滑铁卢的下午:写拿破仑命令格鲁希不惜一切代价赶紧与自己靠拢,鲁莽勇敢的内伊决心与威灵顿决一死战,可格鲁希的援兵仍未能到。
决战:写战场上双方部队都已精疲力竭,拿破仑误把布鲁歇尔的普军当作格鲁希的援兵,集中最后所剩的全部兵力向威灵顿的主阵地发起攻击,结果溃不成军。
尾声:直至普军获胜的第二天,格鲁希还一直死抱着那道追击普军的命令,在漫无目的地行军。错过了那关键一瞬间的格鲁希,导致了拿破仑的败局。
四、合作探究
1、滑铁卢战役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明确:拿破仑不甘心失败,1815年2月26日,他率部挺进巴黎,3月19日,重登王位。英、俄、普、奥、荷、比等国结成第七次反法联盟,佣兵70万,准备彻底打败拿破仑,双方在滑铁卢展开生死对决。
2、滑铁卢战役对法国、欧洲和世界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明确:滑铁卢战役失败之后,法国丧失了欧洲霸主的地位,拿破仑再次退位,被放逐到大西洋中的圣赫勒拿岛。法国削弱保持欧洲大陆若干大国之间的基本均势,并开创了谈判会议处理国家事务的先河。
3、拿破仑失败的因素有哪些? 明确:(1)、格鲁希的失职和怯懦导致法军失败;(2)、恶劣的天气(暴雨)丧失战机;(3)、双方兵力悬殊,法军不到20万人,联军却有70万人。
4、作者认为:“格鲁希考虑的这一秒钟却决定了他自己的命运、拿破仑的命运和世界的命运。”这一秒钟真的能决定“世界的命运”吗?谈谈你的看法。
明确:作者认为“格鲁希考虑的这一秒钟却决定了他自己的命运、拿破仑的命运和世界的命运。”这种认为偶然性决定战争胜负的看法不尽全面,滑铁卢一仗固然对拿破仑的失败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但绝不是原因的全部。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拿破仑的政治生命终结于滑铁卢,而其决定点,则是在莫斯科的失败。”根据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的看法带有一定的局限性,即过分夸大偶然性的作用。
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偶然性”在人物和事件发展中起到的作用。格鲁希考虑的一秒钟及其做出的错误决策,显然加速了拿破仑的败局,一定程度上也起到了改变世界历史走向的作用。
5、全场景勾勒的部分有哪些,关键细部的刻画的部分有哪些? 明确:“滑铁卢的上午”和“滑铁卢的下午”两个部分属于全场景式的勾勒,“格鲁希的错误”、“决定世界历史的一瞬间”、属于关键细部的特写镜头,“决战”、“尾声”则属于这两种写法的交替使用。
6、分析全场景式的勾勒部分。明确:“滑铁卢的上午”中大场景描写较多,其中对拿破仑检阅的大场景描写尤为出色,在“滑铁卢的下午”中拿破仑军队向威灵顿的高地发起冲锋的场景描写也较为出色。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这两部分。
7、分析关键细部的特写镜头。明确:“尾声”部分“上午试点中,总参谋部的一个军官……………用军刀支撑着自己的身体。”军官需要“扶”才能下马,格鲁希用刀支撑颤抖的身体,刻画败军败将入木三分。
五、课堂小结。
《滑铁卢之战》作为一篇报告文学,它真实地记录了这场战役的全过程,让我们对于那段不平凡的历史有了真切的认识,显示了它作为报告文学这一体裁新闻性的特点。同时,作者对于这场战争能够从大处着眼,从小处落笔:既有对战争场面的全场景的勾勒,又有对关键人物的、时刻的细部特写;就有细腻生动的描摹,又有发人深省的评论。因此,极富文学欣赏价值,很好的体现了报告文学的文学性这一重要特点。
六、布置作业。
1、抄写字词积累;
2、完成练习册。
七、板书设计:
滑铁卢之战(报告文学)
大处着眼 小处落笔
全场景的勾勒 关键细部的特写 文学性
细腻生动的描绘 发人深省的评论 新闻性
…… ……
真实 【教学反思】
/ 2
第四篇:16.《滑铁卢之战》教学设计
16.滑铁卢之战
主备人:潘昆龙
学习目标:
1、了解滑铁卢之战的过程及拿破仑其人,培养科学的思辨能力。
2、把握报告文学兼有新闻和文学双重特征的特点。
3、本文工笔细描和大笔勾勒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学习重点:本文工笔细描和大笔勾勒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学习难点:报告文学兼有新闻和文学双重特征的特点
课时安排:共1课时 学习过程:
【自学环节】
一、明确目标
(一)导语:
拿破仑一世皇帝(1804-1815),法兰西帝国缔造者,卓越的军事家,野心勃勃的政治家。先后多次打垮了欧洲各个封建君主国组织的“反法同盟”,保卫了由法国资产阶级进行的法国大革命胜利果实,并在欧、非、北美各战场上,进行了对欧洲各封建国家的战争,削弱了欧洲大陆的封建势力。重要功绩还有他颁布了《拿破仑法典》,确立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立法规范,至今还发挥着重要作用。滑铁卢之战是世界军事史上一场著名的战役。这一战役彻底结束了拿破仑的政治生命,也从战术、战略的角度给后人留下了许多值得借鉴的经验教训。阅读茨威格的这篇文章,你会发现自己在不由自主地跟随作者的笔,用历史回望者的眼光审视这个影响整个欧洲历史进程的伟大战役。
(二)出示目标(同上)
二、设疑导学
1、学生交流自己查找的资料(提示:重点介绍如下内容)(1)关于拿破仑的事迹;(2)滑铁卢之战的背景;
(3)滑铁卢之战对法国、对欧洲甚至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
2、师生共议本文体裁的的特点(学生根据课文来谈,教者补充)报告文学兼有文学和新闻两种特点。新闻的特点要求真实,文学的特点则要求艺术加工,讲究形象性、抒情性。说它是报告,因为就题材而言,它必须选择真人真事的新闻材料,迅速及时地反映生活;说它是文学,因为就表达而言,它必须用文学的表现方法,形象生动地再现生活。它是新闻与文学的结合,直接描绘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典型人物和事件,敏锐地提出和回答社会生活中迫切需要解答的问题,从而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并启示、教育、激励和鼓舞人们更好地投入到当前的生活和工作中。
【展示环节】
三、合作探究
3、把握全文的情节(由学生分组讲述并概括)本文由六个部分组成:
滑铁卢的上午:写了战前拿破仑进行了壮观、热烈地检阅,及初战事双方首领等待援兵的焦急心情。
格鲁希的错误:写在决定世界历史的关键时刻,惟命是从的格鲁希死抱纸上条文,不听副司令及众将官的建议。
决定世界历史的一瞬间:评议指出格鲁希作出错误决定的一瞬间是决定世界历史的一瞬间,并写了已感到不安地格鲁希未能随机应变的及时增援皇帝。滑铁卢的下午:写拿破仑命令格鲁希不惜一切代价赶紧与自己靠拢,鲁莽勇敢的内伊决心与威灵顿决一死战,可格鲁希的援兵仍未能到。
决战:写战场上双方部队都已精疲力竭,拿破仑误把布鲁歇尔的普军当作格鲁希的援兵,集中最后所剩的全部兵力向威灵顿的主阵地发起攻击,结果溃不成军。尾声:直至普军获胜的第二天,格鲁希还一直死抱着那道追击普军的命令,在漫无目的地行军。错过了那关键一瞬间的格鲁希,导致了拿破仑的败局。
四、展示交流
1、了解了情节,作者的观点已经很鲜明,你是怎么理解的?你认为这场战役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学生结合课文,小组讨论后交换意见)
明确:作者认为“格鲁希考虑的这一秒钟却决定了他自己的命运、拿破仑的命运和世界的命运。”这种认为偶然性决定战争胜负的看法不尽全面,滑铁卢一仗固然对拿破仑的失败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但绝不是原因的全部。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拿破仑的政治生命终结于滑铁卢,而其决定点,则是在莫斯科的失败。”根据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的看法带有一定的局限性,即过分夸大偶然性的作用。
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偶然性”在人物和事件发展中起到的作用。格鲁希考虑的一秒钟及其做出的错误决策,显然加速了拿破仑的败局,一定程度上也起到了改变世界历史走向的作用。
2、如此宏大的战争场面,这么复杂的谋划、战斗的过程,这么多斗智斗勇的将领。作者是用怎样的写作技巧来展现的呢?
引导学生从线索、构思组材、剪裁技巧等三方面了解作品谋篇布局的特点。(1)叙事线索明晰:时间和人物两条线索交织;
(2)构思组材上:关键人物(格鲁希)突出,双方首领急切盼望援军,侧面烘托,引出格鲁希,格鲁希错误决策以及坚持错误直接导致战争的失败的直接描写,充分表达了主题。
(3)剪裁技巧上切入点准确:以决定性的一秒钟为突破口,大处着眼,小处落笔,宏大的战争场面跃然纸上。
【总结环节】
五、测评反馈
背诵课文最后一段,并说说你的理解和体会
六、归纳拓展
1、教者小结:滑铁卢之战是世界军事史上一场著名的战役。这一战役彻底结束了拿破仑的政治生命,也从战术、战略的角度给后人留下了许多值得借鉴的经验教训。
2、布置阅读斯蒂芬•茨威格的小说或长篇名人传记。
七、板书设计:
滑铁卢之战
报告文学 茨威格(奥地利)新闻性 真实性 文学性 场面勾勒宏大
心里描摹准确
穿插评论深刻
教学反思:
第五篇:教案:崤之战
高二语文教案
课题:崤之战
备课人:杨李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围绕中心选材、组材,并按照事件发展的顺序有条有理地记叙的写法。
2.学习文章通过个性化的语言动作来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3.深刻领会此文揭示的战争胜负是由各种因素决定的道理。
【重点难点】
1.围绕中心组材和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2.理解词句,疏通文意,归纳实词和虚词的含义和用法。
【教学设想】
讲读课。
古代文章,《左传》有相当难度。此文以教师讲解为主。在学生充分预习课的基础上,教师答疑解惑,疏通词句,并设问讨论。指导学生归纳实词和虚词的含义和用法,要注意教给方法,并拓展知识。
授课时间:四课时。
第一课时
总第 个教案
教学要点:介绍《左传》及作者;介绍“崤之战”的背景;通读课文,总体把握课文结构。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从初中已学过的《曹刿论战》说到《崤之战》。
《曹刿论战》:一个“论”字表明文章不是为记事而记事,而是通过记事印证人物对战争的议论。
《崤之战》此文标题也是编者加的。为什么以此为题?因为此文记述了春秋时代秦晋间的一次战役,战争发生在“崤”这个地方。但是,文章也没有详细记载战争的过程,这一点与《曹刿论战》没有详细记载齐鲁长勺之战的过程很相类似。有人说,此文标题虽非《蹇叔论战》,实际上蹇叔对战争的预见是全文的核心。
这两篇都是节选自《左传》,此书擅长写战争。
二、背景知识介绍
1、关于《左传》。
“传”是什么意思?传注,注释。“左”指谁?左丘明。
左丘明为哪部书作“传”?《春秋》。《春秋》为“五经”之一。为《春秋》作传 的书有三部,即《春秋三传》:《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春秋》、《春秋
谷
传》。
2、关于作者情况,看课文注释。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完整编年体史书,它叙事生动精炼,传神肖像,富有文采,不但在当时有着巨大的创造性,而且对后世的历史学和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司马迁著《史记》就继承了《左传》的优良传统。历代的散文家都重视学习《左传》叙事和议论的笔法,并以它为楷模。可以说,《左传》是我国历史散文的开山之作。
3、“崤之战”的历史背景。
阅读课文注释①。
展示画图投影:“秦晋崤之战地理位置略图”。
关于此次战争,《春秋》经文有关记载很简单:
(鲁僖公)三十有三年,春,王二月,秦人入滑。夏,四月,辛巳,晋人及姜戎几秦师于崤。癸已,葬晋文公。
这段文字经过左丘明“传注”,秦晋崤之战、当时各诸侯之间的斗争,就被描写得具体生动、有声有色了。
关于历史背景,补充说明以下两点:
(1)所谓“秦晋之好”。晋文公(重耳)流亡在外时,曾得到过秦穆公的帮助,并娶穆公之女为妻。
(2)所谓“春秋无义战”(孟子)。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为争夺霸权曾发生过许多次战争。崤之战前二年,秦晋联合围郑,郑大夫烛之武瓦解了秦晋同盟。有一篇文章《烛之武退秦师》,记载的就是这件事。后来秦背弃晋,私自与郑结盟。并秦大夫杞子、逢孙、杨孙三人带兵驻守郑国。控制了郑国,又用以对付晋国。从此,秦晋结怨,关系开始破裂。
三、初读课文,总体把握内容结构
(朗读步骤:教师领读、学生自渎、抽读、齐读)
组织学生讨论,并加以归纳。
全文叙事的线索是什么?秦军东征。
可以划分为几个部分?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
(第1~2自然段)
第二部分
(第3~5自然段)
第三部分
(第6自然段)
第四部分
(第7~10自然段)
分段的依据是什么?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回答。
1、从概括各自然段的段意入手。
第1~2自然段叙述秦穆公利令昏,不听蹇叔劝告,出师伐郑;
第3~5自然段叙述秦军途中发生的两件事:王孙满断定秦军必败,弦高犒师使秦袭郑阴谋败露;
第6自然段 记叙晋国伏击秦师,秦师败于崤,主帅被俘;
第7~10自然段记叙战后晋国释放三帅,秦穆公承认错误,表示要吸取教训。
2、从情节的发展入手。
叔哭师是情节的发生,即开端;王孙满观师和弦高犒师是情节的发展,晋军败秦师于崤是情节的高潮和结局;秦穆公哭师则是情节的尾声。
3、从“崤之战”这一事件入手。
正式叙述秦晋崤之战的进行及其结果是第4自然段,之前是写战前情况和行军途中的情况,之后是写战后情况。
四、小结
1.了解《左传》一书的“崤之战”的背景。
2.把握课文的内容结构。学习划分段落层次的方法。
五、作业
1.给加点字注音并释义。
(1)超乘者三百乘(sheng 兵车,古时─车四马叫乘客)
(2)衰
(cui die丧服)
(3)稽首(qi 旧时所行跪拜礼)
(4)累臣(lei 系累,捆绑)
(5)蹇叔之子与师(yu 参加)
2.写出句中的通假字。
(1)秦伯素服郊次,师而哭。(向)
(2)堕军实而长寇仇。(隳)
(3)郑穆公使视客馆,使米载、厉兵、秣马矣。(砺)
(4)文王之所辟风雨也。(避)
(5)公使阳处父追之。(甫)
3.课后“思考和练习”一。第二课时
总第 个教案
教学要点:理解词句,疏通文意,归纳实词和虚词的含义和用法;主要分析课文1~5段。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多音字和通假字。
2.左丘明和《左传》,以及《春秋三传》.
3.本文描写了哪些场面?
蹇叔进谏;
蹇叔哭师; 王孙满观师;
弦高犒师;
皇武子逐客;
先轸论战;
晋释三帅;
秦伯痛哭认错。
二、疏通文句,深入研讨
第一、二段:
重点词:管、若、以、国、访、诸(之于)、其、焉、与、辟。
活用词:劳师以袭远(劳,使......劳累,使动用法;远,远方的郑国、形容词用作名词。)
秦师遂东(向东方进发,方位词用作动词。)
1.这一段的内容怎样概括?(限用一句话)
交代了肴之战的起因和决策过程,着重介绍蹇叔对这次争的态度和预见。
2.这一段实际上写的是两个场面,为什么会为一段?
“蹇叔进谏”和“蹇叔哭师”这两个场面的最主要人物是蹇叔,合为一段为的是突出蹇叔这个人物对此次战争的看法,表现在他的哪些话语中?从可以看出他怎样的思想
性格?
(1)蹇叔劝谏穆公。
1“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
秦军长途跋涉偷远方的郑国很劳苦,而郑国一定会有防备,以逸待劳。
2“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
既然郑国会和悉秦军此次行动,秦军就无用武之地,这样秦军内部就一定会上下不齐心,产生违背纪不服约束的情绪。
3.“且行千里,其谁不知?”
这里要注意;“谁”虽为泛指,实际上指的是晋国。下文“晋人御师必于肴”可证。
指出:秦军偷袭郑国,会遭到晋国伏击。
(2)蹇叔哭孟明等人。
“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人也!” 预见此次秦军出征必败。
(3)蹇叔哭送其子。
“晋人御必于肴。肴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
进一步指出,晋军必定在肴地伏击秦军,秦军此次出征会以失败告终。蹇叔这三段话表现出他稳健持重、老谋深算、富有远见的思想性格。
4、蹇叔这三段话的目的何在?其语气有何不同?
直接、间接地谏劝穆公,阻止秦军这次错误的军事行动。但以不同的说话对象,其语气有别:
(1)谏穆公:冷静分析、用语委婉。
(2)孟明:感叹语气。
(3)子:语气更重,一片亲情,洋溢于言表。
5、秦穆公又表现了怎样的态度?(用几个词语概括)从中可以看出他怎样的思想
性格?
态度:访-辞-使出师-诅咒
思想性格:野心勃勃、利令智昏、刚愎自用。
第三段:
重点词:左右、免骨、乘、脱。
活用词:入险而脱(险地,形容词用作名词。)
1.这一段写王孙满观师,他怎样看待出征的秦军?其理由是什么?
秦军必败(先说“必败”,后又用反问句“能无败手”强调这个意思。)
理由:(1)从主观上看,“轻而无礼”,“轻则寡谋,无礼则脱”。
(2)从客观上看,“入险地”。
王孙满能从秦军上下车的礼数看出问题,很有洞察力。而且,其推断也是合乎逻辑可以成立的。
2.这一段写王孙满对秦军的看法有何作用?
王孙满的看法与蹇叔的看法不谋而合,可作为“蹇叔论战”的一个旁证。“尚幼”的王孙满在如此见识,与年老却因被野心驱使而失去判断力的秦穆公形成鲜明对照。
第四、五段:
重点词:及、市、先、搞、居、且、遽、吾子。
谦词、婉语:寡君、敝邑、敢,不腆。
1、郑商人弦高遇秦军采取了怎样的对策?这表现了他怎样的思想性格?
对策:(1)犒师。扮作郑国使者去犒劳秦军,暗示郑国早已获悉秦军偷袭的企图。
(2)“使遽告于郑”。派人立刻回郑国报告敌情。
思想性格:热爱国家、沉着机智、善于辞令。
2.这段描述在文章中有哪些作用?
(1)印证了蹇叔的论述:“师之所为,郑必知之。”
(2)表现郑国内部团结一致、上下齐心,说明秦军偷袭郑国不会取得成功。
第四段:
重点词:视、则、淹、唯是、若何。
活用词:使皇武子辞焉(致辞,名词用作动词。)
以闲敝邑(空闲、休息、使动用法)
1.这一段主要写了怎样的内容?
郑国采取果断措施,消除了作为秦军内应的隐患。皇武子的致辞,实际上是向杞子等人下的语气委婉的逐客令。
2.皇武子致辞后,产生了怎样的结果?
(1)杞子奔齐,逢孙、杨孙奔宋。
(2)孟明不再攻郑,“灭滑而还”。
3.孟明的话与哪一段谁的话相印证,说明了什么?
与第一段蹇叔“远主备之”的论述相印证。事实证明蹇叔富有远见,料事如神。
三、小结
1.了解“蹇叔论战”是全文的“纲”。
2.领会第二、三、四、五段围绕中心组织材料的写法。
四、作业
1背诵并口译第一段。
第三课时
总第 个教案
教学要点:理解词句,疏通文意,归纳实词和虚词的含义和用法;主要分析课文6~10段。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在秦晋崤之战中,矛盾十分复杂。课文前四段主要写到哪些矛盾?
(1)秦与郑的矛盾。
(2)秦国内部又有主张出师的反对出师的矛盾。
2课文后面几段主要写哪些矛盾?
(1)秦与晋的矛盾。
(2)晋国内部又有主张伐秦师和反对伐秦师、同意纵秦囚的矛盾。
二、继续疏通文句,深入研讨
第六段:
重点词:奉、纵、患、施、谋、兴、御、败。
活用词:以贪勤民(使......劳苦,使动用法。)
遂墨以葬文公(穿黑色丧服,形容词用作动词。)
1这一段包含几层意思?主要写的是什么?
两层意思:(1)详写晋国内部原轸和栾枝二人在是否攻打秦军问题上的激烈争论。
(2)略写秦晋崤之战的情况和结果。
主要写是前者,因此这段可称为“原轸论战”或“原轸力主击秦师”。
2原轸和栾枝各自的主张和理由是什么?
原轸:战。“秦违蹇叔,而以贪勤民,天奉我也。” 栾枝:不战。“未报秦施而伐其师,其为死君乎?”
3原轸是怎样驳倒对方观点的?从“原轸论战”可以看出他具有怎样的思想性格?
原轸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驳斥:
(1)驳栾枝所说的“秦施”。栾枝说的是过去的秦晋关系,原轸说的是现在的秦晋关系。
(2)说明伏击秦军并不违背“死君”的意愿。
思想性格,耿直忠诚善于论辩。
第七、八段:
重点词:请、实、构、、逞、拘、原、暂、免、顾、释、惠、赐、稽首、累臣、衅鼓、不朽。
敬词、尊称:君、辱。
1
这一段围绕着“晋释三帅”写了哪几件事?又反映出什么问题?
三件事:(1)文嬴请释三帅。
(2)原轸怒斥晋襄公释“秦囚”。
(3)阳处父追捕孟明等人未成功。
反映出晋在“崤之战”中虽获胜利,但其内部矛盾重重,君臣不齐心,暗示秦晋争霸的斗争远远未结束。
2从原轸反对“纵囚”的表现,可以看出他怎样的思想性格?
忠直刚烈、鲁莽粗暴。
第九、十段:
重点词:替、眚、次。
活用词:秦伯素服郊次(穿着素服,名词用作动词。)
以辱二三子(使......受辱,使动用法。)
1这一段写了秦穆公哪些言行,又表现了他怎样的思想性格?
行:“素服郊次,乡师而哭”。“不替孟明”。
言:“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孤之罪也。”“孤之过也,大夫何罪?且五不以一眚掩大德。”
思想性格:不文过饰非,能引咎自责,从失败中吸取教训。
2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看,这一段在全篇中有何作用?
内容:末段秦穆公终于悔悟,认识到蹇叔的判断和分析是正确的,这就点明了秦国失败 的原因,从而揭示了全文的主旨。
结构:“秦伯哭师”与首段“蹇叔哭师”遥相呼应,使全文浑为一体。
三、小结
1了解“原轸论战”的内容。
2学会通过人物的具体言行分析其思想性格。
四、作业
1背诵并口译第五、六、七段。
2区别下列多义词的不同意思。
蹇叔之子与师
(参加)
(1)与
吾与点也
(赞同)
可得闻与
(通“欤”)
(2)市
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买卖商品)
原为市鞍马
(买)
(3)使
自郑使告于秦
(派人)
郑人使我掌北门之管
(让)
(4)御
晋人御师必于
(抵御)
梁弘御戎
(驾御)
第四课时
总第 个教案
教学要点:总结全文,分析文章的写作特点及主旨;归结重要字词的用法。教学过程:
一、检查作业
1、检查背诵。
2、检查口译。
(1)武夫力而拘诸原,妇人暂而免诸国,堕军实而长寇仇,亡无日矣!
译文:战士们花了很大的力气,才把他们从战场上捉回来,女人家只用几句谎话,在朝廷上一下子就放走了他们,毁了自己的战果,长了敌人的气焰,亡国不要多久了!
翻译要注意意思表达的完整性,并力求传达出原文的语气。
(2)君子惠,不以暴臣衅鼓,使归就戮于秦,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
译文:贵国国君宽洪大度,不把我们这些俘虏杀死,用血涂鼓,而让我们回到秦国去受刑,敝国国君如把我们杀了,虽死也不磨灭。
“使归就戮于秦”句中“使”后省略了兼语“累臣”(承前而省),翻译时一定要补充出来。
二、总结全篇,深究文章主旨和写法。
1、深究文章主旨。
(1)本文着重记叙崤之战的前因后果、其意图何在?
抓住首段“蹇叔论战”和末段“秦伯哭师”,并结合其各段进行分析。
秦穆公总结失败的教训,曾说原因是“孤违蹇叔”。全文以“蹇叔论战”为纲,旨在用事实证明蹇叔具有战略眼光和军事远见。
文章通过崤之战的历史事实,明确无误地告诉人们:骄纵轻敌,必败;只有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
(2)文章作者对秦、晋、郑三国持怎样的态度?
①在秦偷袭郑这件事上,作者抑秦扬郑。秦潜师袭郑不义;郑国内部团结一致,并果
断地采取措施,作好战备准备,使秦的野心未能得逞。
②在秦晋崤之战中,作者抑晋扬晋。秦“劳师以袭远”,给晋以可乘之机; 晋能在经过激烈争论后作出正确决策,不失时机地歼灭秦军。
③在秦晋崤之战后,作者抑晋扬秦。晋内部矛盾更加公开化,轻失战果,招致后患;秦能吸取教训,鼓舞士气,重整军威。
从以上分析可见,作者对为争霸而战的秦、晋两方均各有褒贬,唯对郑国始终赞扬。郑与秦、晋比较,属弱国,处于防卫地位,因而作者同情郑国,反对秦国恃强凌弱。
“弦高犒师”的故事一直为人们传诵。
讨论这两个问题后,便可得出结论:此文揭示了决定战争的各种因素。
2.深究文章写法。
(1)围绕中心选材组材。
全文蹇叔论战为中心,以秦军东进为经(线索),以秦、晋、郑三方几个主要人物的活动为纬,把八个场面按照历史事件发展的顺序有条有理地编织在一起,以印证蹇叔对战争的判断和分析的预见性。
(2)通过个性化的语言动作来塑造人物形象。
文中描写的人物形象,无论是主要人物,还是次要人物,无不性格鲜明,跃然纸上。
秦穆公的刚愎自用、知过能改,蹇叔的老成持重、远见卓识,原轸的忠直多谋、勇武暴烈,弦高的忠心爱国,机警灵活、王孙满的观察敏锐、聪颖过人......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这些人物的思想性格又是通过他们自身的富有个性化的语言动作表现出来的。
常为人称道的蹇叔的三段话,内容都是直接或间接地谏诤秦穆公,但因说话对象不同,语气大有区别,符合特定的语境,使蹇叔的形象更为真实可亲、丰满完美。原轸在崤之战前与栾枝的论辩,显示了他的辩才和忠心,而在之战后又公开地与文嬴发生争执,并当着襄公的面“不顾而唾”,表现出他性格的另一方面──粗鲁暴烈,竟不顾君臣之礼。
至于弦高、皇武子、孟明的外交辞令,也是各肯特色;弦高于委婉中露锋芒,暗示郑国已知悉秦军偷袭企图,早已作好战斗准备;皇武子于幽默中寓严肃,导致“杞子奔齐,逢孙、杨孙奔宋”;孟明于谦卑中藏杀机,表现出三年后将兴师报仇的决心。
三、整理文言虚词“以”、“为”、“焉”、“其”的用法
1.以
(1)劳师以袭远
(而,连词)
(2)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
(用、拿,介词)
(3)遂墨以葬文公
(来,连词)
(4)使归就戮于秦,以逞寡君志(用来,连词)
(5)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
(因为,介词)
2.为
(1)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做,动词,所为,行动,名词性短语)
(2)为吾子之将行也
(在,介词)
(3)为从者之淹
(因为)
(4)何施之为
(表示疑问语气,语气助词)
(5)莱驹为右
(担任,动词)
3.焉
(1)公辞焉
(他,代词)
(2)崤有二陵焉
(表示肯定语气,助词)
(3)作收尔骨焉
(于之,到那里,兼词)
(4)君何辱讨焉
(他们,代词)
4.其
(1)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
(他们的,代词)
(2)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人也
(它,指秦军,代词)(3)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
(其中,代词)
(4)事子取其麋鹿
(那里的,指原圃中的,代词)(5)事其还也
(表示命令语气,副词)
(6)其为死君乎
(难道,表示反问语气,副词)
四、作业
1.根据下列词的义项,分别写出例句及其出处。
(1)脱:①脱下(揽裙脱丝履《孔雀东南飞》)
②摆脱、逃脱(百计营谋不能脱《促织》
③轻脱(轻则寡谋,无是脱《
之战》
(2)替:①代替(以此替爷征《木兰诗》)
②衰落(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旧唐书.魏征传》)
③废弃、撤职(不替孟明《崤之战》)
(3)顾:①回头看(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荆轲刺秦王》)
②看(群臣相顾,不知所归《伶官传序》)
③探望、拜访(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
④关心、照顾(子布、元表各顾妻子《赤璧之战》)
⑤思念(虽放流,眷顾楚国《屈原列传》)
⑥但、不过,表转折(顾吾念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⑦反而、却(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为学》)
⑧顾念、注意(不顾而唾《崤之战》)
2.小作文:赏析弦高、皇武子、孟明三人的外交辞令(任选一段)
要求:(1)自拟正题和副题。(2)30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