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上而下地构建中国公民社会结构

时间:2019-05-14 05:18:4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自上而下地构建中国公民社会结构》,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自上而下地构建中国公民社会结构》。

第一篇:自上而下地构建中国公民社会结构

自上而下地构建中国公民社会结构

托马斯·海贝勒

在展开本文的论述之前,我们首先要回答:中国是否确实存在、发展着公民社会?我认为,中国目前还没有公民社会,但正在出现公民社会的结构。这两者之间有很大区别。从公民社会的定义来看,它涉及的范围是那些介于国家和私人(或家庭)之间的活动。在西方公民社会的概念中,它具有几个最基本的特征。第一,在西方概念里,国家、家庭和私人活动是相互分离的,在某种情况下彼此联系,共同作用;第二,西方概念里的公民社会指的是独立于国家的社会活动。但是我们可以对现代化有不同的定义,为什么不可以发展出不同于西方语境的公民社会概念呢?我认为在世界不同的地方对公民社会可以有不同定义,也正因此,我们可以认为,中国已经出现了公民社会的基本结构。

我的基本论点是,中国公民社会的发展模式是自上而下推进的,这不同于欧美的自下而上模式。我们在中国任何地方都能够发现,一些公民社会的基本结构正在形成,但不同于西方公民社会发展的是,这些结构是自上而下形成的。基于此,我提出,中国的公民社会是一种专制模式,或可以称之为狭隘的公民社会模式,它呈现出自上而下的特征。

下面讨论中国的公民社会能否形成和得到发展。

第一部分:中国公民社会的概念

在已有关于中国公民社会能否形成和发展的讨论中,正反双方各执己见。反对的理由主要有:第一,公民社会仅和民主制度相联;第二,在中国还没有形成国家和社会的相互分离;第三,中国是个执政党控制的国家,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公民社会的形成和发展。但与此同时,也有三条理由支持中国公民社会存在的可能:第一,中国学者已经对“公民社会”进行了探讨,我认为西方学者应该对此引起重视,因为中国的学者已经采用了公民社会的概念并做出了相关论证,我们必须接受这一事实;第二,公民社会结构的出现可以先于民主化进程,因此,即便在权威控制阶段,我们仍然可以发展出公民社会的结构;第三,中国已经具备了产生公民社会的先决条件。

引言中已经提到,中西公民社会概念的内涵是截然不同的。在中国,“公民社会”这个概念指的是社会公众,而“市民社会”多指城市居民而非农民或农村地区的人口。中国的公民社会概念呈现出非对抗性,即国家和社会不是对抗性的两面,而在西方国家,国家和社会的对抗性是公民社会概念的重要部分。在中国语境下的公民社会定义中,我们发现国家和公民社会是相互交织和相互影响的。因此我认为中国公民社会结构的产生更多的是一种自上而下的过程。

为什么公民社会的概念内涵在中西方产生这种差异?一方面,中国仍处于国家体制机制建构的进程中,包括法律体系在内的各种体系的运作尚待改进,目前对有关法律法规等问题做出的任何改变都有赖于中央和地方政府行为,这可以用政府组织和民众的“文明竞争力缺乏”来解释。另一方面,中国正经历着时代性的价值观转变,这使得国家和民众都有必要学习和内化新的社会准则,公共领域和公共控制等新兴词汇正伴随着网络和非政府组织的兴起而出现。

基于这些差异性,我研究中国公民社会发展中关注的主要问题是:是否有这样的领域出现,它一方面不完全自治,另一方面又不与国家保持完全一致,换言之,它不完全依赖于国家,同时也不完全与国家割离。我试图确证,在中国是否已经出现那些自治社会领域的核心基础。我定义的中国公民社会是:在党政国家之外出现了公共领域。

第二部分:中国公民社会发展的可能性:理论框架与应用

学者们认为,东欧后社会主义国家和前苏联国家中公民社会出现的历史经验,为公民社会发展提出了一个理论框架。这一框架显示,社会主义国家的公民社会需要四个先决条件:企业文化、公民文化、话语文化和日常文化。我将在中国的现实语境和当下情况中对这些概念进行解释和对照。简单地说,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和企业家存在的经济领域。公民文化指的是政体、社会。话语文化是指社会意识、社会知觉和政治文化。日常文化指的是有关日常生活和日常行为发展的问题。下面我将这四点放在中国社会中具体加以说明。

企业文化

改革开放后中国发展了私有制,并完善了相关法律、提升了公民权,这些都是发展公民社会的先决条件。众所周知,中国政府从80年代开始发展市场经济,使私营企业进一步复苏,中国企业私有化也日益成熟,这是公民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公民社会发展要求企业文化、公民文化等四种文化的发展,在中国,人们普遍认为典型的公民社会发展是与社会环境的发展紧密相关的,但是由于公民社会具有不同特征和构成,因此说它仅和社会环境相关是过于片面的。自我雇佣和私营部门的发展意味着私营企业家的出现,这大大推动了企业文化的形成,私营企业家不仅具有经济功能,同时也具有社会和政治功能,他们是推动创新的改革者,是目标和结果导向的群体,具有高个人主义倾向的竞争意识和理性计算。他们不仅在经济领域,更在社会领域树立了一种关注社会发展的行为模范。值得一提的是,私营企业家正在形成所谓的“企业社会责任“,中国的企业家中已经逐步出现社会责任感意识。

公民文化

公民文化的发展与公民的出现直接相关,没有公民就不可能出现公民社会,公民社会与公民的出现紧密相连。那么现在中国是否有公民呢?首先来看“公民”的定义,“公民”有四个特征,第一,他们有参与政治和社会问题的可能性。第二,他们要有较高的生活水平,因为参与社会问题需要时间、金钱和资源的投入。第三,他们具有公民意识,这就是说他们是志愿参与各种社会问题的,而不是为自己、家庭、客户或者所在社区谋取一己私利,这意味着公民需具备公民责任感和文明竞争力。第四,他们具有公民权。

如何才能培养公民?首先要提高公民参与,我们现在有村民直选,有城市街道社区的直接或间接选举,也有NGO、非政府组织,可以说具备了公民参与的可能性和机会,因此“公民”正日渐形成。第二,现在城市大部分人口的生活水平已经有了显著提高,达到城市中产阶级水平,他们大多开始关注社会问题。第三,在志愿活动方面中国较为欠缺,据统计,2007年中国有1.7%的人口参加过志愿活动或志愿组织,而在德国这个比例约为49%。但这与中国的历史有关,在历史上,由于体制原因中国人普遍缺少参与社会管理的热情,乡村地区的人很少关心与自身无关的人或社会上的弱势群体。我发现,在一些街道社区,所谓的志愿组织并不是完全志愿性的,因为在大部分城市里志愿者都是党员,或是那些靠低保生活、收入来源于政府的人们。第四,中国的公民权目前也没有得到充分发展,我认为现在中国只形成了初级阶段的公民文化,也就是说中国的公民文化是由“不完全的公民”所形成的。此外,个体自主性的发展也十分重要,它是指人民能够对生命和生活有自己独特的见解,这有别于道德时代人民生活全交给国家负责的观念。事实上,随着收入的提高,中国人对生活有了自己的见解,并关心起国家和社会问题,这对发展公民社会来说是非常有利的。曾有论者认为,个体自主性存在于某种组织自主性之中,那么在中国,人民是否经历了从“群众”到“公民”的转变。“群众”是政治术语,而“公民”是法律术语,从政治到法律,从“群众”到“公民”存在着巨大的转变。所谓的“弱公民”是指,伴随着时代进步、参与度的提升、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志愿性社团的出现,中国已经出现了一些“公民”的特征,但是“弱”的,而不是“强而明显”的。

话语文化

话语文化具有四个特征,第一是知识分子话语,第二是对于不同看法和多元化观点的接受和包容,第三是对批评性声音的接受,最后是开明自由。我将这四个特征总结在一张图上(参见图1)。

图1中国的话语文化(见附件图1)

图1的底部是四个对决策具有影响的群体,他们组成了政治话语。公共知识分子非常接近于政党,他们对中国的政治、社会发展提供许多有别于政党的见解和看法;智囊团则负责向政府或者政党提供决策建议;互联网聊天组(网民)的出现极其重要,他们对公共决策和国家领导产生影响;最后是所谓的网络社会运动,参与者虽然只在网络空间中交流,在现实世界中并不碰面,但他们有着共同的社会主张。来自这四个群体的改革意见只要遵从了党的方针路线的,或者说具有“政治上的正确性”,那么就能够被党政国家所接纳。中国以外的国家都难以理解这种国家和社会知识领域的相互联系方式,同样他们也很难发现知识分子、社会和国家在不同领域之间的相互联络。在我看来,互联网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公共领域,它所创造的公共空间是中国公民社会发展的前提。截至去年年底,中国有2.5亿的互联网用户,最近几年,互联网用户的数量几乎每隔18个月就要翻一翻。绝大多数互联网用户都是年轻人和接受了良好教育的人,只有少部分在农村地区。那些在网上讨论政治问题的互联网用户都是温和的,他们不赞成体制改革而主张改善治理,将善治作为政治体制改革或政治互动的最终目标。在西方国家,我们曾讨论过互联网是否会导致技术决定论的问题,技术决定论意味着互联网的使用将改变政治结构和政治系统性思维。在我看来,这不是个问题,在中国尤其如此,因为绝大多数中国人都对改变政治体制不感兴趣,他们只希望当前的政治体制变得更加有效,也就是将政府从统治变成善治。另一方面,互联网创造了新的政治参与渠道,它具有高度的政治透明度和社会批判性,在德国,我们称之为Gesellschaftskritik。互联网提供了独立的公共领域,尽管目前存在着对互联网的极端控制,但我认为事实上互联网是无法被完全控制的,它为社会组织提供了新的机遇,为社会联网提供了新的形式。

以2007年厦门PX项目为例。当时厦门政府决定建立PX工厂,PX是一种用来制造塑料制品的化学元素,它具有致癌性。这一事件的背景是,台湾的PX工厂被关闭并移至泰国后,泰政府出台了新而更严格的环境准入政策,这导致PX工厂被迫转移至厦门。在市政府规划中,PX工厂将建立在厦门北部的一个居民小区,但这一事件很快被厦门大学的公共知识分子通过互联网和移动网络告知所有厦门人民,当然也包括PX工厂存在的潜在危害。厦门只有一个环境方面的非政府组织,在该组织无法得到厦门政府对此事件的回应后,即将有关情况告知了厦门以外的相关非政府组织,紧接着上海、南京、广州等地的非政府组织在互联网上发布此事件,广泛提醒民众注意PX工厂的危险。此外,尽管厦门本地主流媒体并未发布记者的相关报道,但广州、上海、南京等地的报纸却刊发了关于PX项目的稿件,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不允许在本地发布的新闻却在其他城市得到了公布。在互联网和其他媒体的共同关注下,厦门PX事件迅速传遍了整个中国,2007年6月,大约1万人在厦门进行了示威游行,并导致政府被迫搁浅PX工厂的设立计划。目前,PX工厂已经另外选址建立。

图2厦门PX项目(见附件图2)

日常文化

日常文化就是中国政府所称的“文明社会”。其特征在于:第一,同感,意味着人们能够了解其他人的感觉、想法,并在其行为中表现出规律、准时等;第二,国家尝试摈弃旧有的道德规范,重塑公民价值观及其行为模式,建立新的道德标准;第三,“文明竞争力”,这是指公民对社会相关问题给予关注,包括公共精神的建立。公民不仅仅关心和自己有关的个人问题、家庭问题,包括收入、单位等,同时开始日益关注涉及社会多数群体的公共问题。这意味着公民责任感的出现。此外,“文明竞争力”还指对于不同观点的接纳。一个社会总会存在着许多不同的声音,公民必须学会接受其他人对国家、社会的不同观点。同样,一个社会也必须学会接受来自其他社会的观点。最后,关心国家和社会还意味着和平解决冲突,杜绝暴力行为。

当今中国,所谓的“治理述性(governmentality)”正在日益发展壮大,“治理述性”的概念在欧洲国家的发展给了我们一定启示。我认为,治理述性是一种能够让公民反对或支持国家政策的治理手段,它能够将国家层面的政策转化为地方或社区的政策,从而更好地得到回应。治理述性有以下特征:首先,通过个体的自我调节,让人们坚持政府政策并贯彻执行;第二,通过引导和修正使个体忠实于政府政策。因此,治理述性是一种强化个体参与政府事务的手段,它使得人们决心坚持政府政策并自觉对政策保持一致。在我看来,理解治理述性对了解中国政府的合法性非常重要。

结论:中国政府需要为公民社会发展创造条件

党政国家决定了公民社会结构将自上而下得到推进。20世纪80年代,地方官员和地方党组织是地方发展的领头人。90年代后,私营企业得到发展,中国有了公民参与的基础,并出现了村民选举和街道选举,同时出现的有各种社会组织、智囊团等。发展到21世纪,街道社区产生并得到不断发展,许多志愿性的社会活动、志愿组织不断发展壮大,并培养了新的价值体系。现在,9月20日被确立为“公民道德宣传日”,表明国家正在扮演为公民树立道德规范和新价值体系的角色。这些核心要素的产生和发展,表明了中国公民社会结构的存在。

最后让我们回到公民社会自上而下发展的话题。在中国文明竞争力较为欠缺的情况下,国家需要在公民社会构建过程中扮演工程师的角色。即便是在西方非常发达的概念里,完全自由的公民社会还不存在,在发展中的中国,政府更需要发挥一切职能扮演好政治建筑师的角色。换言之,“现在城市居民的参与意愿和参与质量还不是很高,因此,政府需要发挥推动作用,开展自上而下的过程敦促公民参与。此外,政府有责任帮助公民提高他们的参与能力。”1997年,世界银行提出国家必须处于激活状态。我的观点是,既然完全自由条件下的公民社会还没有形成,中国政府作为一种发展机构,必须为以自上而下为结构的公民社会的发展创造条件。

(作者系德国著名中国问题研究专家、杜伊斯堡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副院长、东亚所长。本文由石文景根据作者2009年3月1日于浙江大学劳动保障与公共政策研究中心的演讲整理而成)浙江大学公民社会研究中心 2009-3-24 本网站发布时间:2009-4-7 13:01:40

【关闭窗口】【打印稿】

第二篇:浅议中国公民社会和公民道德建设及意义(范文)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学期论文

浅议中国公民社会和公民道德建设及意义

论文摘要:

通过对公民社会和公民道德概念的廓清来论证中国公民社会和公民道德的特点,并试图从中国公民社会和公民道德的具体情况出发来寻求解决中国公民道德建设中一些问题的方法以及其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

论文关键词:公民社会 公民道德 中国公民社会 中国公民道德

正文:

一、公民社会和公民道德的涵义

(一)公民社会的涵义

“公民”(citizen)这一概念来源于古希腊的城邦制国家,其原意为“市民”,是住在城邦中的自由民。而我们现在所说的公民是指自身组成了某一个政治共同体,并且是这一政治共同体的公共事务的主宰,在法律上享有平等的政治权利,承担平等的政治义务。所谓的公民社会,简单地说就是像古代雅典城邦一样存在着公民群众的社会。而现代的公民社会简言之是指由公民组成的社会。有公民才能形成公民社会,因而根据对公民涵义的界定,可以看出公民社会一般应该具有如下基本特点。

第一,在同一政治共同体中的全体社会成员都具有基本平等的主体地位。

在特定的政治共同体中,所有公民,无论其职位、能力等因素的差异如

何和实际发挥作用的大小,都是依法享有平等自由的公民权利和承担义

务的主体,具有积极主动性,而不是消极被动的第二,公民社会的政治生活领域对全体公民具有开放性。

公民享有政治权利和义务是公民社会的根本标志,民主政治制度是公民

社会最重要的特征。而民主政治的显著表现就是在公民社会中,任何公

民都有权利参与社会政治性公共事务的讨论和决策。

四川大学锦城学院工商管理系2009级市场营销 1

第三,在公民社会中,政府和社会的角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在公民社会中,以往的“官做主”让位于“公民做主”,公民的权利和利益大

于或高于政治权力,而政治权力机关转变其以往只为统治阶级利益服务的角色,成为实现和维护公民权利和利益的政治机构,而公民的权利和利益

又决定了国家政治权力机构的设置和运作。

(二)公民道德的涵义

首先,体现在道德主体方面。由于全体公民作为公民道德的主体,在道德领域中也具有平等地位,这意味着从根本上讲,不同公民在道德生活中都发挥着

同样重要的作用,公民的道德素质对于整个政治共同体而言具有同等的重要性。其次,体现在道德内部结构上。在公民社会中,整个社会生活领域对全体

公民都是开放的,那么,每个公民所涉及到的道德领域也都是齐备的。主要包括公民的家庭道德、私人道德、政治道德;再者,道德内部构成的全面性与所有社会公民相关,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可以涉及到任何一个道德领域。再次,体现在道德形成的基础上。公民道德是指整个公民社会的道德,它

既包括公民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体道德,又包括社会作为公民社会的整体道德。所以,公民道德体系既包括公民整体道德原则和规范,又包括个体道德原则和规范,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最后,体现在道德规范的程度上。公民道德比以往传统道德简易明了,细

致周全,易于推行,具有时效性、广泛性和日常性。公民道德原则承认重视公民主体的正当需求,并承认社会成员的每个公民都是公民主体,这使得道德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由原来抽象的社会整体转向具体的社会个体。

二、中国公民社会和中国公民道德

一般的公民社会和公民道德都会具有以上所谈到的那些基本特点,而中国作为一个独具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又是怎样的情况?对此我们试着作一些浅显的分析。

首先,要明确中国现在是不是公民社会?在中国革命期间和建国初期,中国社会曾受到过左的思想的影响,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不承认中国是公民社会,并且一度认为公民社会都是资本主义性质的,公民社会等同于资产阶级社会。但是,就像市场经济既不姓资也不姓社一样,在经过了一番讨论后,公民社会也并非只是资产阶级社会独有的。相反,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中国更有资格和条件建立充分实现人人自由平等权利的公民社会。中国除了具备公民社会所具有的一般特点外,还具备其自身的特点。中国没有经历资本主义阶段,中国的公民社会是在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夺取国家政权后,建立人民共和国政体的同时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国的公民社会应该比西方公民社会处在一个更高的层次上。

其次,中国社会仍然是一个很不完善的公民社会。这是指中国公民社会离全体公民平等享受基本权利和履行法定义务的目标差距还很远。

主要表现有以下两点:

第一,中国社会几千年来与森严的等级身份制度相应的社会正统道德体系的消极影响极大。在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传统的等级身份社会

关系及道德观念并没有真正消除,只是换了一种形式存留了下来,并

且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无法彻底消失,甚至还将长期存在,没有公民

道德赖以产生的公民权利的社会背景和制度基础。因此,中国公民社

会和公民道德并不能在一个较短的时期内得到很好的发展和完善。

第二,现阶段,公民权利并不能完全得到认同和正常行使,公民权利不能得

到及时的伸张和维护。这是由中国国情和历史背景所决定的,而公民

权利得不到实现,公民意识就得不到提高,公民道德也会难以进行。

因此,中国虽然已经建立了公民社会,但还远没有发展到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健全的公民社会。中国公民社会的性质决定了中国公民道德的性质,中国公民社会是社会主义性质,那么,中国的公民道德也应该是社会主义性质的。中国公民道德除了具有和其他公民社会相同的一般公民道德原则和规范外,还具备其独特的特点。

第一,我国公民道德的核心是权利意识,它不仅指对自身权益的维护,更重要的是要明确尊重和维护他人权利是社会每一个公民应尽的义务。

第二,中国的公民道德内容异常丰富。它涵盖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的传统美德,继承了中国人民在长期革命斗争与建设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道德,又借鉴了世界各国道德建设的成功经验和先进文明成果。

三、中国公民社会及公民道德建设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

(一)中国公民社会道德建设

公民道德建设和公民社会的建设是相辅相成的,两者关系密切。公民道德建设是在公民社会基础上的道德建设,公民道德建设促进公民社会的完善,而公民社会的完善又可以给公民道德建设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中国公民道德建设的方式与以往或者其他公民社会的道德建设方式不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为人民服务是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核心。这是由我国公民社会性质决定的,是我国公民道德区别于和优越于其它社会形态道德的显著标志。

第二,坚持社会主义公民道德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在实践中确立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规范,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精神动力与思想保证。

第三,坚持把公民道德的先进性要求和广泛性要求统一起来。公民道德建设就是

要把先进性和广泛性公民道德要求统一起来,以先进性公民道德要求为辅,以广泛性公民道德要求为主,侧重于建立让每个公民在无须自我牺牲的前提下都能做到的广泛性道德规范要求,同时也避免了在公民道德建设中先进性与广泛性脱节和形式主义的盛行,从而有利于切实提高公民道德发展水平。

第四,公民道德建设应当注重效率与社会公平的协调和统一。注重效率,维护公

平,实现效率和公平的协调统一是中国公民道德建设的一个重要目标,也是中国公民社会不同于传统社会的内在价值取向。

(二)公民道德建设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

第一,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有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保持我国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迫切要求,也是改 善人类生存环境和人的全面发展的保障。生存环境恶化、自然资源枯竭,严重影响了社会协调发展和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实践证明,没有良好 的生态环境,就没有社会的良好发展,更谈不上人类的全面发展。

第二,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才能促进人与人的和谐相处。

每一个公民都要在社会中争取做个道德规范的好公民;在职业生涯中做一个好工作者;在家庭生活里做一个好的家庭成员;广大党员也

第三,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才能实现人与社会的和谐。

人是社会的主体,各种社会关系就是人在其社会实践中发生和建立起来的。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有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所以,人与社会和谐发展也就成为人类追求的理想目标。

结论:

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公民道德存在着不少问题,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形式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还不相适应。面临诸多社会和环境问题的前提下,作为新时代的我们,应该怎么去正视这一现实问题,怎么去解决这一现实问题。个人观点觉得我们应该把开展这项建设同党员的先进性教育结合起来,同各行各业的建设结合起来,以公民道德建设为着力点,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同时,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从基本出发,狠抓道德建设;从中国公民的道德实际情况出发,用科学的、实用的、能落实到基层的方式去建设中国公民社会和公民道德。

第三篇:建议构建海外中国公民跨国救援机制

建议构建海外中国公民跨国救援机制

2011-05-01

中央统战部网

九三学社浙江省特邀信息员、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王桂芬,九三学社浙江省社科支社主委、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高级会计师陈六一说,海外中国公民广义上是指居住在中国大陆和港澳台以外地区的、具有中国国籍和护照的中国公民。今年以来,世界多个国家、地区以华人为目标的暴力犯罪呈急速上升趋势,海外中国公民遭受伤害、致命案件屡屡发生。本月,香港游客在菲律宾遭受劫持事件再一次敲响中国公民在海外安全问题的警钟。无论香港还是大陆,人们的强烈反应远超出一般劫持事件,除了对绑匪凶残的愤怒外,更多地是对菲律宾警察处置能力的愤怒。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中国公民在海外的安全问题,实际上乃是我国在融入全球化进程中出现的一种不可回避的矛盾。作为正在崛起的大国,中国应该具有跨国救援本国公民的风范、能力和实际行动,构建起跨国救援机制。目前,我国政府做的较好的是在异国发生重大灾难或动荡时紧急撤侨,如年初从海地撤侨、6月份从吉尔吉斯坦撤侨,都有效保障了中国普通国民的生命安全,赢得了国际国内舆论的赞誉。在此方面中国无疑正逐步与国际惯例接轨,令人鼓舞。但是,除了重大灾难和动荡外,危及中国普通公民海外安全的突发性个案,目前尚未见成熟的应对体系。

一、保护海外中国公民相关法律规则缺失或不完善

1、外交保护和领事保护的有限性。中国政府对具有中国籍的海外中国公民拥有属人管辖权,可以对其提供领事或外交保护,但通常需满足以下法定条件:该海外中国公民持续地保有中国国籍,用尽了当地的司法救济,其合法权益受到了当地国家非法侵害等。是否以及何时进行外交保护需结合具体案件性质和进展综合判断。中国政府基于政治或其他原因可以拒绝或主动对海外中国公民进行外交保护。除外交保护以外,在大多数情况下,中国政府对海外中国公民实施的是领事保护。领事保护的法律依据主要有两方面:一是与外国签订的领事条约等双边多边协定和有关国际公约;二是国内法,包括《国籍法》、《继承法》、《中国公民出入境管理法》、《海商法》等。目前,这种领事保护本身是有限度的,因为使领馆在驻在国没有行政权力,更无司法权力,不能使用强制手段,也不能干涉他国司法主权。

2、中外领事关系的不对等性。中国在外国设立的领事机构共有65个,同外国签订的领事条约、互免签证协定共有140多个,但一些海外中国公民和机构所在国并没有和中国签订领事条约。据司法部提供的资料显示,截至到2009年1月,只有61个国家与中国缔结了《民商事司法协助条约》、《刑事司法协助条约》和《引渡条约》,其中尚有部份未生效。由于目前各国跨国救援的双边协议并不是很多,而我国截至到目前还没有相关法律条文。因此,遇到针对海外中国公民的突发事件,只能通过外交途径解决。这种双多边法律的空白或不完善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中国政府保护海外中国公民的安全。

3、国际法的缺失。在国际法中,外国人在接受国应享受何种待遇并无统一规定,要根据接受国在不违背其所承担的条约义务和国际法强制规则的前提下依照其国内法予以确定。而接受国完全有可能违背其所承担的条约义务和国际法强制规则或不严格遵照其国内法给予外国人相关待遇,损害外国人的利益和安全。

4、国际劳工保护法的不健全。国际法的缺失也制约了境外务工保护。迄今国际上还没有这方面的统一国际公约、协定、原则或规范以保护各国外派劳工。国际劳工组织批准的有关国际公约主要包括:1949年移民就业公约(修订)、1949年移民就业建议书(修订)、1975年移民工人公约、1975年移民工人建议书。它们原则性地规定了公约批准国有义务采取行动,对跨国流动人员在社会保险方面实行国民待遇,但对于具体的保障、救护等事项,并无明确规定。在对劳务案件的裁决中,由于各国法律法规在关于社会保险的设立、参加、支付等方面差异很大,特别是有关工伤事故的界定、处理规则及赔偿金标准等参差不齐,很难达成统一的协定,一些接受国的雇主甚至随意变更原有的赔偿标准。

二、建立健全跨国救援机制的对策建议

虽然立法是双边的,但出现海外中国公民受伤害状况,我国政府和有关机构设立应急机制和预案,能在最大程度上尽我国政府属人管辖权职能,树立负责任的大国形象。跨国救援一是指间接的跨国救援,是合作的形态,在事发后的第一时间成立联合指挥部,共同协商处置方案,选择上策,预备下策;二是指直接的跨国救援,即本国第一时间派出武装力量,协助当地警方进行救援行动。派遣武装力量去海外营救是非常敏感的问题,牵扯到国家主权问题,除非该国主动提出请求,批准进入,或者两国之间签署相关协议,否则是不可行的。构建中国跨国救援机制应侧重于前者。具体建议如下:

1、将跨国救援程序化、法制化。象遭遇重大灾难或动荡时紧急撤侨一样,在国际法允许的范围内,在国力允许的范围内,对危及中国公民海外安全的突发性个案予以最高关注,给受害公民予以最大臂助。为此,必须制定《中国公民海外安全法》,以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一旦遭遇突发危机,即可援引该法立即启动全套程序介入,抓紧抢救中国公民生命的每分每秒。

2、及时通过高频的外交游说、密集的新闻轰炸施加最大限度的压力。目的是迫使事发国重视,迫使事发国绝对保证把中国公民的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优先的位置。中国媒体可以第一时间飞赴现场展开全方位报道;如果因事发国的失误导致中国公民生命的重大牺牲,中国政府保留采取对前往该国旅游及商务合作发布黑色警示等反制措施。纵然最后仍难免惨剧,中国政府极其强硬的态度,能反映出政府对同胞生命的高度关注和专业的危机处置能力,不仅是对心灵上遭受重创的中国公民的一种安慰,也是对其他恐怖分子的一种威慑,对事发国政府的一种压力,从而间接地提升本国公民在海外的安全感。

3、快速组建境内救援协调小组。当危及海外中国公民生命安全的危机发生时,中国政府应第一时间在境内成立应急小组,与事发国应急管理机构快速沟通、协调,向事发国提供专业的救援建议和策略,请对方帮助救援。或经事发国政府特许,中国政府第一时间派出专家飞赴现场紧急指导,协助当地警方实施救援。

4、建议我国组建跨境营救快速反应部队。该部队主要由我国现役军人,类似特警部队组成。他们将在未来的类似事件中,发挥救人于危难的关键作用。结合我国日益强大和多元的外交工作,今后如果突发类似的“劫持人质”事件中,我国外交部门将于第一时间和事发国协商,提出我们有必要派出“跨境营救突击部队”的要求,在得到允许的前提下,进行与事发国营救人员合作解救人质,甚至独立解救人质的任务。如果这个要求一旦被事发国当局拒绝,也至少我们在道德层面上赢得了声誉,同时也给事发国当局无形中有“不得不处理好”的压力。所以,建立一支富有经验的跨境解救人质的快速反应部队,不但能够起到更好解救人质的目的,还可以让我们的国家在类似的紧急危机事件的处理中,树立起负责大国的良好国际形象。

4、签订双边协议。我国可以与安全隐患比较突出的国家签订合约,一旦中国公民出现意外,对方开启绿色通道,允许我们的精锐特警参与决策、营救。这种协议能够理顺中国政府和事发国在跨国救援行动中的合作关系,并确保这种合作关系可以在今后一段时间延续下去

尽快组建专业化的海外救援部队和海外救援公司,当中国的外交、经援、商务、劳务人员以及[1]中国的外交、经援、商务、劳务人员需要救援

目前我国和180多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有大量的外交人员派驻各个建交国,同时我国还向许多特别是中国加入WTO以来,去国外的商务人员、劳务人员也有了较大规模的增加。然而当我国的国使馆人员和各武装派别斡旋以外,只能联系外国的救援部队去解救。而外国的救援部队到达**1993年也门发生内乱的时候,在也门有中方外交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医疗队共计800多人需要人员。但是由于英军兵力不足和其他原因,英方没能兑现自己的诺言。最终数百名中方人员只好通救援队伍到达现场必将大大减轻当地中方使馆人员的压力,大大降低中方人员所遇到的危险性。[2]海外华侨、华人需要救援

海外华侨、华人对祖国贡献巨大。在抗日战争期间,世界各地华侨、华人捐助的医疗药品、通信器八路军、新四军的抗战。数千名南洋机工为了运输中国急需的战略物资奔波在印缅等公路上,有将如既往的支持祖国的建设事业。“希望工程”、“春蕾工程”...得到了海外华侨华人大力支持;当中国然海外华侨华人对祖**亲献上了一片赤子之心,那么当他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受到威胁时祖**亲因为1998年印尼发生的事件表明:仅仅依靠外交部门的抗议、谴责是不能制止当地反华势力对华纵观全球数十年来的实际情况,当某国国内发生战乱或内乱,当地政府全面瘫痪,局面完全失控的援人员(包括武装救援人员)前去解救已经成为国际惯例。无论是像美国、英国、法国、俄罗斯、发展中国家都曾派兵解救过自己国家的外交、商务、旅游人员和侨民。欧洲的比利时无论从国土面可是每当比利时的侨民、比裔人士的生命财产在海外受到威胁时,比利时总是毫不犹豫地派出最精简易机场强行着陆的时候,当看到全副武装的伞兵跳出机舱的时候,在战火中受煎熬的比利时侨民综上所述,如果某地再次发生反华、排华**,而当地政府对局势完全失控,当地华侨、华人的生华侨、华人。中国政府的人道救援行动肯定会得到世界各国的理解和必要的支持。所以请有关部门具体建议:[1]海外救援部队的目标

假设:东南亚某国发生反华、排华**,当地政府对局势完全失控,华侨华人生命财产受到严重威空军:

应该能够在24小时以内向该地输送100-300人的空降部队(可以使用军用运输机或租用民航机)建造“庇护所”、划定“庇护区”,收拢保护遭遇迫害的华侨华人;向当地反华势力显示中国的威慑力海军:

应该能够派出由大型主力舰只、后勤补给舰只组成的混编舰队在72小时以内赶赴当地海域,输送等到该地区局势缓和以后,中国派出的人道救援部队就可以撤回了

[2]海外救援公司的目标

假设:非洲某国发生战乱、内乱,当地局势全面失控,有大量的中方人员急需紧急撤离。由中国民航、中国远洋公司的精干员工和大批招聘的专业人员(如退伍军人)组建的海外救援公司应该紧急赶赴战乱国家的邻国,并尽可能争得该国同意或默许,携带必要的轻武器和救援车辆、装备从该国进入**国家去接回需要撤离的中方人员。海外救援公司的组建和运作可以有选择的参考美国“黑水公司”的一些做法。

第四篇:如何构建作文的结构

如何构建作文的结构

石家栏中学七年级语文孙兵印

学生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往往偏重于审题立意和运用语言的训练,而对文章结构要求不那么重视,于是写作时比较随意,容易造成文章层次不清晰,结构不完整,或是如同流水帐一样,不能很好地表情达意。就像我们读书一样,如果不能很好的断句,好文章也会读变味。

怎么样才能写出好的文章呢?从根本上说,要做到写作前做好“锻炼文章思路”的工作,体现在结构上,就要“整体构思,列纲定局”,列个简单的写作提纲,做到心中有数。写作前做好“谋篇布局”的工作,成文自然就不会出现结构方面大的问题了。

如果说主题是文章的灵魂,材料是文章的血肉,那么,结构就是文章的骨架。日本作家小林多喜二说:“正如‘结构’二字的字面含义是盖房子一样,不管你的目的多么高尚,材料多么优良,如果盖得不好,结果是毫无用场。”那么什么是文章的结构?结构就是文章内容的组合构造,是文章思路的外现。作文的结构就如同盖楼房要先建好楼的整体支架,否则对此你就无从谈起。没有好的结构的作文犹如空中楼阁,不能长久。下面我们就具体说一下如何安排文章的结构:

一、如何写好开头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万事开头难。所以只要能有一个好的开始,你的作文就是成功了一半了。开头不能罗嗦,就像吃包子一样,不能吃了半天了还没有吃着馅。同样,写作文不能说你说了半天了还没有说到你要表达的主旨上,这样的作文就显得臃肿了。好的开头方式一般有以下几种:

1、开门见山。这就是说在文章的一开始就直奔中心,干净利落,不拖泥带水。这样的好处是读者可以一眼看出这篇文章的主题,为阅读整篇文章定下一个感情基调。从而保证读者能正确理解。比如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开篇便用“山水之美,古来共谈”点明了文章的主旨,用“美”点出题旨。

2、交代起因。文章在开始就交代事件的起因,同时,文章的时间、地点、人物也就顺理成章的写出来了。比如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开头就说了作者因夜不能寐而去寻好友张怀民,同时呢时间、人物也就交代清楚了。还有如苏轼的《水调歌头》,作者在题记中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写出了写这片短文的目的,也就是交代了事情的起因。

3、以环境描写开头。环境描写有衬托气氛、加强抒情的作用。所以很多文章的开始就用一段环境描写来开头,为下文来铺垫。如孙犁的《芦花荡》,开篇便是一段环境描写:“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是天上。”它渲染了故事的气氛,给作品增添了一种战斗的诗情画意,构成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还有聂华苓的《亲爱的爸爸妈妈》一文,开头用“凄风。苦雨。昏天。暗地。”来渲染悲哀凄苦的气氛,利于读者对全文的理解。

4、旁征博引。很多文章的开始都是引用名人名言或是警句典故,还有引用歌词和歇后语的。这些也都是比较好的开头。如聂华苓的《亲爱的爸爸妈妈》一文,开头便引用萨特的两段话,点明写文章的目的和文章的主旨。但要注意:引用的东西必须要和你要表达的主题和思想紧密相关或一致,否则就要弄出笑话来了。

5、设置悬念。通过设置悬念,引起读者注意和兴趣也是很好的开头方式。它能很好的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和兴趣,读完开头就有一种读完整篇文章的冲动,使其欲罢不能。这就像在电视剧中间插播广告或是电视剧的剪辑一样,往往在电视剧要达到高潮的地方插播广告或是剪断分集。这样才能抓住观众的心,达到提高收视率的目的。

二、如何写好主体部分

一篇文章处了要有好的开头之外,还要有好的主体,否则你就很难表达清楚你的意思,让读者误解或是难以理解。下面我们来说一下如何处理文章的主体部分,也就是文章的中间部分。

要想写好中间的主体部分,首先就要把文章的段落层次划分好。怎样安排文章的段落才是最好的呢?可以采用小标题的形式。办文章分成几个部分,每个部分用一个小标题,这可以使文章层次清鲜明,结构清楚。比如聂华苓的《亲爱的爸爸妈妈》一文,作者就用“一、二、三、四”把文章分成墓地所见所闻、出席纪念活、动参加座谈会、摘录遗言四个部分,表达了回顾历史、面向现实、呼唤和平的美好愿望,整个文章地脉络非常清晰。一般对于中考,普遍认为文章在六七段左右时最好的,可以说是黄金分割点。文章不宜过长,否则就是罗嗦;同时又不能太短,那就是无话可写,胸无半点墨,这都是两个极端。这就要求我们在不写长篇大论的同时,也不能就两三百字就解决问题。层次关系是否合理、清晰,直接反映着思路是否合理和清晰。有些同学作文的层次欠缺合理、清晰,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划分段落不合理,不是一段到底,就是分小段太碎,这两种表现形式都让人摸不清文脉;另一个是这个段落的内容和那个段落的内容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纠缠不清。所以我们要尽量避免这种情况地出现。

其次,好的文章,一定要详略得当。对于和中心紧密关联的事件就要详细地写,如同泼墨;而对于和主旨无关紧要地就可以略写,做到惜墨如金。比如鲁迅先生的《阿长与<山海经>》中,在写阿长送给“我”《山海经》的过程时非常详细,有动作、语言、心理、神态描写,相当全面。因为这件事最能突出“我”对长妈妈的热爱之情,与文章的主题关系最为紧密。同时还要注意起强调和衬托作用地细节描写,比如前苏联作家西蒙诺夫地《蜡烛》一文,文中为了衬托庄严肃穆的哀悼氛围,曾五次写道“黑色围巾”。

最后,还要在文章中做好过渡和伏笔。可以用从此后来接着等来作过渡词。埋伏笔时一定要注意,前文埋下伏笔,后文必须要与此呼应,否则伏笔就会成为败笔。俗话说:一块臭肉能坏了满锅汤。同样,伏笔用不好,把伏笔用成败笔同样会毁了整篇文章。

三、如何写好结尾部分

说了文章的开头和中间,下面我门来看一下文章应该如何结尾。作文不能虎头蛇尾,把文章弄成四不象像,要注意文章首尾的协调。结尾要注意以

下几项:第一、记叙文的结尾要注意交代事件的结局。我们不能写一个没有结局的故事,这是违背常理的。第二、注意首尾呼应。文章开头与结尾遥相照应,就是说,把开头描写的事物或提出的问题,在结尾处有各种方式加以深化或回答,给人以首尾圆合的印象。俄国短篇小说大师契诃夫谈创作时曾说:“要是你在头一章里提到墙上挂着枪,那么在第二章或第三章就一定得开枪。如果不开,那枪就不必挂在那儿。”比如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开篇写“山水之美,古来共谈”,结尾就用“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来与它呼应。整篇文章就显得圆润、饱满。第三、结尾一般多用抒情议论的话语来点明中心,点出题旨,表达作者的感情。这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画龙点睛、卒章显志。比如前苏联作家西蒙诺夫地《蜡烛》,文章在结尾用“这一点火焰是不会熄灭地。它将永远燃着,正像一个母亲地眼泪,正像一个儿子地英勇,那样永垂不朽。”来点明主旨,说明老妇人的英勇行为会激励红军战士英勇战斗,最终打败法西斯侵略者,赢得胜利。

总之,结构是就文章的表现形式来说的,表现为文章的骨架。我们常说的段落、层次、结尾、过渡、照应、等等,就是文章结构的内容。一般来说,有了好的思路,自然会有好的结构。要先把楼房的主体结构设计建造好,才能进一步去建造它,这样才能有岿然屹立的高楼大厦,否则,等待着它的必是倾覆的梦魇。好的结构应当合理、清晰,还要力求匠心。所以在写文章时一定要注意先理好自己的思路,必要的时候还可以列一个提纲,整理好文章的脉络,再为提纲添砖加瓦,这才能形成了一篇好的文章。

第五篇:社会结构谱系调查报告

2011年中国社会结构谱系调查报告

第一产业:

国有:

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

中国农业发展集团总公司

中国林业集团公司

中国储备棉管理总公司

中国盐业总公司

中国农业发展集团总公司

中国林业集团公司

中粮集团有限公司

中国冶金科工集团有限公司

中国有色矿业集团有限公司

私营:

大连华农豆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第二产业:

国有:

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

中国中钢集团公司

下载自上而下地构建中国公民社会结构word格式文档
下载自上而下地构建中国公民社会结构.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谈如何更好地构建烟草企业文化范文合集

    浅谈如何更好地构建烟草企业文化二十一世纪崇尚这样一句话:“一流的企业文化未必有一流的企业,一流的企业必然有一流的企业文化”。 然而一个企业没有沉淀出自己的企业文化,没......

    构建社会防火墙工作措施

    一、总体目标 使消防工作社会化水平明显提升,全社会消防平安环境明显改善,重特大火灾尤其是群死群伤火灾事故得到有效遏制。以提高社会单位消防平安“四个能力”落实政府部门......

    构建县域诚信社会

    构建县域诚信社会 朱卫星 当前县域金融环境现状不容乐观需要,应通过加强诚信社会建设,达到改善县域金融生态的目的近年来,县域经济在新一轮经济快速增长周期中发展相对缓慢,成......

    构建服务型社会(五篇模版)

    新时期下我们的事业 ――浅谈构建服务型政府 摘要:服务型政府是新形势下的新理念,它是一种崭新的政府模式,是以新公共管理理论、为人民服务思想、政府存在和运行的基石为理论基......

    构建社会诚信体系

    构建社会诚信体系 《论语》有言:民无信不立,诚信,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诚信,是一个民族的屹立之根;诚信,是一个国家富强之源!所以,诚信对于构建社会和谐社会,进一步构筑中国梦具有不可......

    构建节约型社会调查报告

    建设节约型社会调查报告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环境承载能力较弱,是中国的基本国情。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经济规模将进一步扩大,工业化不断推进,居民消费结构逐步升级,城......

    构建诚信社会论文

    构建诚信社会 “这个世界唯有两样东西让我们的心灵感到深深的震撼,一是我们头顶灿烂的星空,一是我们内心崇高的道德法则。” ——康德 诚信自古以来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

    浅谈企业如何构建结构合理的人才队伍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浅谈企业如何构建结构合理的人才队伍 作者:赵绪彪 来源:《沿海企业与科技》2005年第09期 [摘要]随着人才和管理体制向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型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