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农村基层社会管理新格局

时间:2019-05-14 15:36:0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构建农村基层社会管理新格局》,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构建农村基层社会管理新格局》。

第一篇:构建农村基层社会管理新格局

构建农村基层社会管理新格局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重点和难点都在基层。近年来,山东省诸城市以农村社区建设为平台,大力整合农村社区资源,促进其协调配套,初步构建起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自治组织为主体、群团及经济社会服务组织协同参与的农村基层社会管理新格局,有效提高了农村社会管理和服务水平。

发挥农村社区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工作的基础,是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战斗堡垒,是农村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的领导核心。诸城市以农村社区为单元,选举产生了208个社区党委(党总支),明确社区党委(党总支)是社区各类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同时,打破以村庄、地域为界设置党支部的模式,设立种养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个体工商业、社会事业发展、调解维稳、老党员及社区服务中心等服务型党支部。社区党委(党总支)打破原村庄之间的壁垒,立足社区资源条件和产业优势,发挥政治和组织优势,整合社区内土地、资金、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科学制定社区经济发展规划,引领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建立特色产业园区,形成了“一区一品、一区一业”的发展格局。各社区党委(党总支)设立的服务型党支部增强了基层党组织服务功能,凝聚了社会管理工作力量,提升了社区发展能力。

发挥农村社区自治组织的主体作用。村民自治是农民群众直接行使民主权利,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一项基本形式。以农村社区为平台,建立健全农村社区自治组织,发动农民群众共同参与社会管理,提高农民群众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水平,是坚持以人为本、创新农村基层社会管理体制机制的重要途径。诸城市以农村社区为单元,依法选举产生社区村委会和经济发展、规划建设、社会发展、社会保障、调解维稳等下属委员会,设立社区事务监督委员会,以实现社区的自我管理、服务和监督功能。同时,组织社区全体群众参与讨论制定群众自治章程、村民会议和村民代表会议议事规则等60多项规章制度,理顺低保户确定、救灾款物发放等30多个工作程序,实现了农村社区自治组织建设的制度化、规范化,为提高农民群众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水平提供了制度保障。

发挥农村社区群团及经济社会服务组织的补充作用。群团及经济社会服务组织是党领导下的群众团体,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管理中有着重要的补充作用。以农村社区建设为契机,建立健全农村社区群团及经济社会服务组织,发挥其在基层社会管理中的积极作用,是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诸城市在各农村社区设立团委(团总支)和妇联,在有两个以上企事业单位的社区建立工会联合会;以各自然村为单元成立经济联合社,依法代表社员行使集体资产管理职责;组织成立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行业协会等新型经济组织以及老年协会、计生协会、红白理事会等新型社会服务组织。这些组织积极开展工作,在农村社会管理中形成了协同促进经济发展、维护和谐稳定、共建文明社区、参与社会管理的良好局面。

(作者为中共山东省诸城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

第二篇:重庆云阳构建社会服务管理新格局(精选)

重庆云阳构建社会服务管理新格局

重庆云阳县坚持以和为贵化解社会矛盾,以人为本创新社会管理,着力构建集社会维稳、矛盾化解、服务群众于一体的社会服务管理新格局,有效促进了社会和谐。

建立“三位一体”基层社会互助服务体系

云阳县着力探索“以社会服务中心为平台,以义工协会为载体,以基层党组织为核心”的“三位一体”村(社区)服务管理模式,呈现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良好局面。

(一)建立社会服务(管理)中心,搭建互助服务平台。一是在42个乡镇、街道建立了社会服务管理中心,分别由同级党组织负责人任主任,管理中心实行窗口受理、“一站式”运行,为辖区群众所涉及的行政审批、社会事务、公共服务等需求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务。二是在479个村(社区)建立了社会服务中心,由党支部书记任主任,主要承担社会服务和组织义工服务等职责。在社会服务职能方面,制发便民利民服务卡,代发行政审批服务指南等;在组织义工服务方面,负责义工的招募、管理、考核,统筹安排义工开展服务。通过规范化管理和运作,努力将村(社区)社会服务中心建设成为服务辖区群众的综合平台。

(二)成立义工协会,创新互助服务载体。在村(社区)社会服务中心成立义工协会,由村(社区)党支部书记兼任会长。通过广泛调研,根据群众的服务需求,义工协会下设助教、助工、家政、关爱、维稳、公共安全、技能培训、红色经典、特殊群体教育服务等9个义工分会,每个义工分会下设2—5个服务队。按照协会章程,推选协会副会长、理事、秘书长、分会长等职务人员,负责带领、协调和管理协会会员履行义教辅导、技能培训、关爱特殊群体、家政服务、义诊、治安巡逻、环境保护、民情收集、纠纷调解、法制宣传、唱读讲传、社区帮教等28类50项具体工作职责。

(三)组建义工队伍,探索互助服务方式。在《村民公约》、《居民公约》中规定:凡居住(暂住)在辖区内的所有人,不分职业、职位、贫富,均是本村(社区)的一个普通居民,都应履行社会服务义务,享受社会服务权利。义工协会在辖区村(居)民中招募有一定专长又能满足服务需求的人员为义工,并根据其专长统筹安排在对应的义工分会进行义务服务。由社会服务中心根据居民的需求有针对性、有计划地安排、调度义工为辖区群众提供必要和必需的义务服务。积极探索向社会公开招聘高校毕业生、复转军人等素质高、能力强、作风正、愿意为群众服务的优秀人才进入社区从事专职服务管理工作。目前,已在所有试点村建立了40人以上(社区100人以上)的义工队伍。同时,加强了义工队伍的管理,制定了《社会服务管理手册》、《村(社区)社会服务制度》《义工协会章程和各分会制度》、《村(社区)社会服务中心义工服务考核奖励制度》,让群众全面了解本村(社区)社会服务的相关内容,激励义工积极主动参与优质高效的义务服务。

(四)强化基层党建,夯实互助服务组织基础。注重发挥党组织的核心领导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强化社会服务的组织领导。一是加强村(社区)党组织建设。以“三有一化”(有人管事、有钱办事、有处议事,推进城市基层党建区域化建设)、“三建四联”(建立服务体系、救助平台、防控网络,联系困难户、失业户、刑满释放户、创业户)党建格局为重点,积极推进村(社区)党组织建设。按照能建应建的原则,在村(社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建立了党组织。二是在社会服务中心建立党组织。在村(社区)社会服务中心组建了“社会服务中心党总支”,将辖区内的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机关、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的党组织作为组织细胞共组共建,将辖区内所有党员纳入社会服务中心,实行登记管理。在各义工分会建立党支部,在专业服务队建立党小组,使党的领导融入到基层社会服务体系中。三是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坚持和完善党员设岗定责、依岗承诺、志愿服务和帮扶结对等制度,拓宽党员服务群众渠道。广泛开展“综治平安党员示范岗”、“党员风采在村社”、“党员先锋巡防员”、“党员调解能手竞赛”等活动,激励和带动党员立足综治平安建设岗位“创先争优”,组织广大党员志愿者参与文明劝导、法律咨询、义务调解、治安巡防等社会公益活动,引导党员作好奉献社区、回报社会的表率。

三、实施“三大工程”,构建用“和文化”理念化解社会矛盾工作体系

(一)实施“和解工程”,构建用“和文化”理念化解社会矛盾调解体系

1.建立社会矛盾调处中心(工作站),深化运行机制。一是依托县信访办、县综治中心、县群众工作部,建立了县社会矛盾调处中心;二是依托乡镇、街道综治中心、群众工作站,在全县42个乡镇、街道建立了社会矛盾调处中心;三是依托村(社区)综治工作站、群众工作室,在全县479个村(社区)建立了社会矛盾调处工作站;四是对有条件的112个国有集体企业、“两新”组织建立了社会矛盾调处工作站;五是在矛盾纠纷多发、集中、突出的重点行业和部门建立了行业纠纷调处中心,主要在交通、卫生、城乡建委、规划、国土、劳动人事、农业、经信、安监、教育等部门和部分国有企业、社会组织、重点工程领域,分别建立了交通运输纠纷、医患纠纷、建筑纠纷、规划纠纷、征地拆迁纠纷、劳动人事争议、土地承包纠纷、企业改制纠纷、安全事故纠纷、涉校纠纷和重点工程纠纷等行业纠纷调处中心。

2.组建调解员队伍,严格规范管理

(1)分级组建民间调解员队伍。由社会矛盾调处中心(工作站)分级选聘民间调解员,将热心调解工作,为人公正,具有一定法律、政策水平和文化知识,具有一定的调解特长(如:擅长调解家庭纠纷、养老纠纷、地界纠纷、林木纠纷、丧葬纠纷、住宅纠纷、道路纠纷、经济纠纷、劳动纠纷、物业纠纷、医患纠纷、交通纠纷等),年满十八周岁的辖区常住村(居)民选聘为民间调解员。其中,村(社区)两委成员、乡镇(街道)内设室所(站)负责人、人民调解员选聘为本级民间调解员。乡镇(街道)民间调解员从村(社区)调解员中择优选聘,县级民间调解员从乡镇(街道)民间调解员中择优选聘。调解员的选聘由社会矛盾调处中心(工作站)分级负责,集中培训后分级颁发聘书,持证调解。同时,加强了调解员队伍的管理,制定了调解员队伍招聘、辞退、培训、考核、管理、首调负责等制度。截止目前,全县现有各级民间调解组织552个7825人。1000人以下的村(社区)调解员已达10人,1000-3000人以上的村(社区)已达15人,3000人以上的村(社区)已达20人;一般乡镇、街道有调解员20人,较大乡镇、街道有调解员30人,特大乡镇、街道有调解员40人;县调处中心有调解员100人。

(2)组建行业调解员队伍。由各行业纠纷调处中心选聘一定数量的行业所涉部门的业务骨干或领导干部作为行业调解员。同时,将了解行业政策、法律法规、有一定调解经验和能力的退休职工和民间调解员选聘为行业调处中心调解员。各行业职能部门负责本行业调解员的选聘、培训、使用和管理。目前,全县行业调处中心调解员已达203名。同时,建立“调解能手”信息库。推行了大调解队伍的职业化、专业化建设,努力造就一批调解能手、调解专家和首席调解员,提高调解成效。目前,全县共评出乡镇调解能手519名、首席调解员373名,县级调解能手49名、首席调解员27名、调解专家18名。2010年,县级调解能手、宝坪镇首席调解员黄发林被表彰为“全国模范调解员”。

3.创新调处方法,深入化解矛盾

一是直接调处与分流调处相结合。排查出的一般社会治安问题、矛盾纠纷和不稳定因素,由村(社区)综治工作站、社会矛盾调处工作站直接调处,涉及到警务类和诉讼类的由乡镇、街道综治中心和社会矛盾调处中心分流到警务室和法庭进行处理。二是归口调处与联动调处相结合。涉及专业性、法律性、政策性较强的矛盾纠纷归口到对应的行业纠纷调处中心进行处理,疑难杂症由县社会矛盾调处中心牵头,组织相关职能部门研究、协调,实行综合联动处理。三是属地调处与联合调处相结合。矛盾纠纷调处实行属地管理原则,原则上本村(社区)、乡镇、街道排查的矛盾纠纷在该村(社区)调处工作站和调处中心化解,涉及多个村(社区)、多个乡镇、街道的纠纷,申请上一级进行联合调处。

1-5月全县各村(社区)社会矛盾调处中心排查各类矛盾纠纷4610件,调处4241件,调解率达92%;乡镇(街道)社会矛盾调处中心排查各类矛盾纠纷1750件,直接调处1662件,调解率达95%,分流65件重大治安事件、重大经济纠纷、涉法涉诉案件等疑难矛盾纠纷,落实稳控、疏导措施33件,有效阻止了25起重大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县社会矛盾调处中心共受理群众信访总量619件次851人次,与去年同期相比分别下降8.8%、12.3%,排查各类矛盾纠纷1485件,己化解1351件。成功化解了在云阳创“国卫”活动中对县城占道经营的500余人游摊商贩集访件,有效解决了北部新区100余户村民房屋撤迁和征地补偿等信访问题。基本实现了“大事不出乡镇、小事不出村组”,矛盾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

4.完善调处制度,强化机制保障

(1)建立调处联席会议制度。将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民间调解、行业调解“五大调解”融合贯通。由县社会矛盾调处中心牵头、各司法、行政执法部门组成重大矛盾纠纷调处联席会议,制定了相关制度,定期召开会议,通报情况,研究工作。各成员单位关联组合、有分有合、大分小合,对矛盾纠纷进行联调联处。

(2)建立分级调处制度。村(社区)排查出的矛盾纠纷由社会矛盾调处工作站组织本级调解员进行调处;村(社区)调处不了的矛盾纠纷可申请乡镇(街道)社会矛盾调处中心调处;乡镇(街道)无法调处的矛盾纠纷可申请县矛盾调处中心进行调处。

(3)建立调解员跨区域、跨行业调处制度。对疑难矛盾纠纷先由乡镇(街道)社会矛盾调处中心或行业纠纷调处中心选调组织调解员进行调处;调处不了的由县社会矛盾调处中心统一选调调解能手进行调处;重大矛盾纠纷直接由县社会矛盾调处中心受理并选调调解能手进行调处。

(4)建立调处对接制度。依托各级社会矛盾调处中心(工作站),大力推行了诉调对接、检调对接和行政调解与人民调解、民间调解、行业调解的有效对接,坚持“调处也是执法”的理念,把调处优先原则贯穿于执法办案过程中,完善了“诉调”、“检调”、“警调”、“民调”等各项对接制度。1~5月诉调对接化解矛盾纠纷185件,检调对接化解22件。

(5)建立调解协议司法确认制度。建立了第三方参与的调解机制,对调解协议进行司法确认。出台了《云阳县人民法院关于司法确认社会矛盾调处中心(工作站)、行业纠纷调处中心调解协议的办法》,规定了民间调解、行业调解司法确认的原则、方法、步骤、程序等。制定了《云阳县社会矛盾调处中心(工作站)、行业纠纷调处中心司法确认调解协议移送函》,健全完善了制式的民间调解文书,全面实现了调解协议司法确认,做到了案结、事了、人和。

(6)建立畅通的民意表达制度。一是县领导和县属各部门主要负责人定期走进云阳电视台、广播电台“行风热线”栏目,现场接受群众反映问题,回答群众的咨询,听取群众的建议意见。二是县领导带领县属各部门主要负责人走进村落院坝、街道社区,广泛开展了“民生面对面”,直接与群众面对面答疑解惑,带着问题下访,带着感情上门,主动化解矛盾纠纷。三是认真开展了政法系统“警民心连心,携手筑平安”和“千名干警进万家、便民利民入万户、为民服务助万件”主题活动,通过送法下乡、结对帮扶、开门评警、回访信访当事人、召开警民恳谈会、完善便民利民措施等方式,不断创新群众工作载体,进一步畅通了民意表达渠道。

(二)实施“传播工程”,构建用“和文化”理念化解社会矛盾传播体系

充分利用多种形式广泛传播“和文化”,全方位、多角度营造了用“和文化”理念化解社会矛盾的浓厚氛围。一是媒体传播。将用“和文化”理念化解社会矛盾做成公益广告、编成具有云阳地方特色的方言故事剧等多种形式,在云阳电视台进行了定期展播。创办了“和文化”网站,及时上传了用“和文化”理念化解社会矛盾的典型案例和工作动态,刊载了“和文化”教育漫画、书画作品,畅通了群众参与“和文化”建设的渠道。在《云阳报》开辟了“和文化”化解社会矛盾专栏,刊载了“和文化”作品。二是窗口传播。在餐饮、金融、商贸、交通运输等窗口服务行业,创作了“和文化”行业文明用语,在餐厅、金融大厅、车站等人群聚集地张贴了“和文化”字画、名言警句。三是读物传播。编写《“和文化”系列丛书》,根据不同的读者对象,编印了幼儿读本、小学读本、中学读本、公民读本、“和文化”影集、“和文化”书画集、“和文化”论文集。四是街区传播。打造了“和文化”元素街道、元素广场、元素公园、元素墙和元素户外公益广告。

(三)实施“礼教工程”,构建用“和文化”理念化解社会矛盾教育体系

深入挖掘“和文化”内涵,开展“和文化”教育,将先进的传统的“和文化”渗透到广大群众的心中,让和谐理念深入人心,进一步提升群众的和谐意识和素质。

1.开展“和文化”六进行动。一是“和文化”进校园。开展“和文化”进课堂活动,通过主题班会、主题征文、主题板报、主题演讲等形式,促进校园和谐。二是“和文化”进社区。结合“唱读讲传”活动,将“和文化”编写成歌曲、故事、快板词、格言警句、顺口溜等多种体裁作品,引导社区群众广泛传唱和谐歌曲、讲传和谐故事、传递和谐箴言,诵读“和文化”经典,促进社区和谐。三是“和文化”进农村。结合“四千干部下基层”,组织“和文化”宣传队,送“和文化”下乡,引导群众理解“和文化”,与人为善、与邻为伴,促进农村和谐。四是“和文化”进家庭。结合“三进三同”、“结穷亲、大下访”、“千名干警进万家、便民利民入万户”等活动,引导群众树立“家和万事兴”理念,促进家庭和谐。五是“和文化”进机关。结合书香机关建设,增强干部职工对“和文化”的了解,使干部职工随时随地受到“和文化”的熏陶和教育,树立勤政、务实、和谐、高效的良好机关形象,促进机关和谐。六是“和文化”进企业。结合企业文化建设,引导企业树立“和气生财”的理念,营造和谐的生产环境,促进企业和谐。

2.开展“和文化”七大活动。一是结合云阳地方特色,组织策划“和为贵”主题演出。二是举办“和文化”讲座,邀请专门从事“和文化”研究的专家、学者,讲授“和文化”。三是围绕社会矛盾化解的典型案例,组织开展主题演讲比赛。四是围绕“和文化”,组织主题征文,题材不限。五是举办“和文化”论坛,邀请社会各界人士代表参加,研讨用“和文化”理念化解社会矛盾课题。六是围绕“和文化”,组织主题书画赛。七是努力创作一批“和文化”文艺作品进行集中展出。

四、编织“防护网”,构建社会维稳防控体系

(一)建立综治中心(工作站),把社会维稳防护网织密。一是依托县综治办、县维稳办,建立了县综治中心;二是依托乡镇、街道综治办,在全县42个乡镇、街道建立了综治中心;三是在全县479个村(社区)建立了综治工作站;四是对有条件的112个国有集体企业、“两新”组织建立了综治工作站。综治中心(工作站)由同级党组织负责人任主任,整合综治、信访、法庭、警务、司法、安监、民政、社保、教育、文化、卫生、建设、国土、劳动、流管等力量,实行“统一受理、集中分流、归口办理、依法调处、限期办结、定期督办、跟踪回访、结案存档”的“一条龙”运行方式,并深化运行机制,构建了“六位一体”、“七位一体”的大综治工作格局。

(二)强化特殊人群服务管理,把社会维稳防护网收紧

一是“1234”机制创新社区矫正。一评估。县法院审判前,委托县司法局进行调查,制定并落实了审判、裁决前的评估办法,把好社区矫正的进口关,共接受委托调查20例,法院采信20例,采信率达100%。二基地。以打造“劳动改造的平台,法制教育的园地,技能培训的通道”为目标,依托乡镇、街道综治中心,建立了江南、江北两个社区矫正集中学习教育管理基地,按照“管理严格是执法,程序规范是基础,教育挽救是根本,公益劳动是手段,思想汇报是关键”的方针,实行矫正对象日常管理分散化,学习教育集中化的运作方式,有效地整合了工作力量,提高了矫正效率,社区矫正基地成立以来,已举办教育培训班6期,参训对象195人,对有心理障碍的5人进行心理辅导,解开了心结;对3名严管对象进行训诫,增强震慑力。三整合。建立了县综治中心、公、检、法季度联席会议制度,辖区综治中心、派出所、司法所每月例会制度和社区帮教员、监护人、社会志愿者每周例会制度,形成齐抓共管的社区矫正人员帮教模式;四考核。将社区矫正工作纳入“平安云阳”建设、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各级综治中心日常工作、单项工作考核的内容之一,强化社区矫正工作责任。全县42个乡镇、街道综治中心开展社区矫正率达到100%,辖区矫正对象矫正措施落实率达到100%,现有矫正对象无一人重新犯罪,截止今年5月底,累计接收矫正对象490名,已按期解除180名,在册的有310名,其中缓刑81名,假释15名,监外执行4名,剥夺政治权利10名。全县社区矫正工作处于良好的发展趋势。

二是帮心扶困创新安置帮教。多方联动帮其心。确定帮教责任人,建立帮教小组,签订帮教协议,有针对性地解决思想问题,帮助刑释解教人员重新融入社会。坚持跟踪帮教,了解和掌握其家庭、就业生活、社会交往人员和活动情况,做到底数清,情况明。目前,登记在册的633名刑释解教人员无一人重新犯罪。倾情相助扶其困。以满腔热情帮扶刑释解教人员,帮助解决其生产生活中的困难。如养鹿乡综治中心将即将成为“流浪汉”的刑释人员李某置到乡幸福院;渠马镇综治中心为吃住无着落的刑释人员朱某解决临时住所,还为其7岁小孩解决读书上学问题。

三是加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抓住“人、证、屋、业”四大要素,完善“以房管人、以业管人、以户定人”的管理模式,既提供优质服务,又依法加强管理,确保流动人口“底数清、情况明,行知去向、动知轨迹”,积极推广实有人口信息管理系统,实现流动人口、出租房屋等数据信息化、规范化,登记率均达100%,现流动人口在库数47069人,出租房屋在库数26811户。

四是加强重点人员服务管理。加强对全县涉稳、涉恐、涉毒、在逃、重大刑事犯罪前科、肇事肇祸精神病人、重点上访人员等七类重点人员管控,各级综治中心和公安机关派出所全面排查梳理,分类建立台帐,积极物建信息员、治安耳目,及时掌握动态,全力落实稳控措施,严防漏管失控,严格落实管理帮教措施。充分利用各信息采集系统,有效整合相关信息,完善重点人动态管控机制,及时掌握重点人的活动轨迹和异常情况,在控率、发现率、预警信息签收率和反置反馈率均在90%以上。

五是加强问题青少年服务管理。加强对社会闲散青少年、流浪乞讨未成年人、服刑在教人员未成年子女、留守儿童的服务管理及有严重不良行为和违法犯罪行为青少年的帮教管理。探索符合未成年人心理特点的审判方式,将心理咨询和社会调查纳入未成年犯罪案件审判过程,以人性化的司法教育、感化、挽救失足青少年。抓住容易发生治安问题的城乡结合部、城中村等重点地区,中小旅馆、出租屋等重点部位,歌舞娱乐、洗浴按摩、美容美发等重点场所,规范娱乐场所未成年人禁入机制,严厉打击各种危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违法行为,为青少年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三)壮大群防群治力量,把社会维稳防护网编大。一是完善便民利民诉讼网络。依托乡镇、街道综治中心,设立便民诉讼站7个,便民联系点27个,便民联络员167名,形成了庭、站、点、员四位一体的纵向便民诉讼网络,1~5月通过便民诉讼网络巡回审理案件316件。二是推进基层检务联络室建设。依托乡镇、街道综治中心,开展信访接待,受理申诉举报,接受法律咨询,监督基层诉讼活动,进一步延伸法律监督触角。三是强化阳光警务查询监督。不断提高阳光警务查询监督系统的认知度、关注度和使用率,进一步方便群众报警、查询和投诉,全县终端机共接受群众运用查询突破38.8万余次。四是构建新型警务模式。推行交巡合一,有效整合交警、巡警、水上派出所等三个单位的警力,切实增强了打击、防控、服务、交通管理能力,第一时间接受群众报警求助,处置各类突发案(事)件,提高了人民群众的见警率、安全感和满意度。

维护稳定的综治中心(工作站)、化解矛盾的调处中心(工作站)、服务群众的服务(管理)中心,实行一套班子三块牌子、合署办公,集社会维稳、矛盾化解、服务群众于一体,使矛盾化解更彻底、服务群众更便捷、社会环境更和谐。三个平台职责分明,既分工明确,更相互依存,全面构建起了社会建设人人参与、平安和谐人人共享的社会服务管理新格局。

第三篇:积极构建税源专业化管理新格局

积极构建税源专业化管理新格局

今年三月份,我省XX市地税局XX分局被确定为全省首批税源专业化管理工作试点单位后,在省市局的正确领导下,该局积极稳步构建了以深化“大集中”系统应用为核心,领导有力,体系健全,进展有序,狠抓落实的“内分离”的税源专业化管理新格局,税源专业化管理工作稳步推进,地税事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一、税源管理专业化管理的初步格局

(一)体系健全,制度科学,夯实试点工作基础。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市局领导亲自督导,征管、税源、税政、计统、信息等科室多次指导试点工作。XX分局成立了一把手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各科室长、各基层征收局局长为成员的税源专业化管理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坚持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靠上抓、业务科室分项抓的工作格局,为做好税源专业化管理试点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二是规范岗位配置。按照省局税源专业化管理5类23个岗位的设置要求,对9个基层分局的155名税收管理员配置了相应的岗位。三是完善配套制度。研究制定了《推行税源专业化管理工作实施方案》、《税源专业化管理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税源专业化管理工作问题反馈制度》等6项配套制度,为做好试点工作提供了制度保障。四是深化业务培训。组织召开软件上线培训会议,对全局税收管理员进行了软件应用培训,使所有人员迅速掌握了新系统的业务流程,为税源专业化管理工作深入推进奠定基础。

(二)规范流程,运转有序,“大集中”系统顺畅运行。一是全面测试工作流程。针对在“软件练习环境”流程应用测试中遇到的问题,召开了问题研讨会议,进行了现场交流、答疑,共收集问题42条,涉及12项业务流程,当场解决问题33条。并根据流程练习测试结果,重新调整人员岗位26个,进一步优化了岗位

设置。二是及时办结原系统业务。安排专人督导各单位在上线前办结“大集中”系统中的所有业务流程,审批完毕所有的待审批事项,确保新旧系统成功切换。三是注重验证反馈。“大集中”系统切换上线后,进行了岗位设置与模块功能的验证,确保岗位设置与模块功能相符;组织召开了业务研讨和答疑会,查找系统应用中的问题,交流试点经验,先后共举行问题研讨会8次,发现问题68项,并及时反馈省、市局予以解决。

(三)总结提炼,补充完善,创新“体外循环流程”模式。新的“大集中”系统按照纳税人识别号逐户下达工作任务,没有批量业务处理及文字描述下达任务的功能,XX分局采取了设置“体外”流程的方式进行解决,设置17大类44个工作事项,制定了“体外循环”工作业务流程,置于自行开发的《评估执行软件》运行,成为了“大集中”系统的有益和有效补充,全面提高了工作效率。

(四)措施有力,管理科学,控管水平显著提升。

1、对税源实行分类管理。对年纳税额50万元以上的重点税源,由分局税源管理科进行重点评估;对年纳税额50万元以下的一般税源,实行区级、基层分局双向监控,进行行业性预警式管理;对零星分散的税源,实行划片分区管理。形成了重点税源区级监控、一般税源行业预警、零星税源分片统筹管理的税源专业化管理新机制。

2、建立专业化分析互动工作机制。以组织税收收入为中心,以挖潜增收为目的,业务科室召开税源管理状况分析会议,对收入结构、税源结构状况、税源变动趋进行了全面剖析和预测。计划财务科进行税收分析预测、税收管理科进行各税种收入异常分析、法规征管科进行申报及发票情况分析,实现了各业务部门一体化专业分工协作的横向互动。

3、突出重点深化专项评估。依托省局税收预警系统和大集中核心征管系统,日常分析预警与专项纳税评估相结合,及时捕捉疑点以评促管,2010年上半年对33户重点税源纳税人2008-2010年财务资料、申报资料进行评估分析。如对胜利油田某有限责任公司评估中,运用纵向分析法和合理性分析法对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企业整体税负率”等指标进行分析后,发现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异常变动、整体税负率低于行业平均水平等纳税疑点6处,经直属征收局核查落实,该企业自查补交税款。

4、实行重点行业动态监控管理。5月份开展的房地产行业项目追踪动态管理,对92户房地产46个项目摸底清查,分立项审批环节、建设施工环节、竣工验收环节、开盘销售环节、清盘环节等重点环节实施税源总量监控,并每个环节适时采取不同的管理措施。

二、税源管理专业化管理几点经验和体会

(一)提高思想认识是基础。推行税源专业化管理是一项全新的工作,打破了原来的运作模式和税收管理员的工作习惯,推行之初肯定有一些阻力和困难,通过开展深入广泛的思想教育活动,形成了上有各级领导的决心及支持、中有各科室的信心与配合、下有工作人员的贯彻执行的工作落实格局,统一了思想,凝聚了合力,确保了税源管理新模式的顺利推进。

(二)优化岗位配置是前提。XX分局每个基层分局只有7至12名税务干部,而新系统中岗位设置有5类20个岗位,为有效缓解人力不足的困难,采取了一人合理兼并同类别的几个岗位的办法,并且按需实施针对性业务培训,定期进行岗位培训和经验交流,不断提高各岗位人员的业务素质,形成了“以人定岗,以岗定责,岗岗有人,人人有责”的优化体系。

(三)稳步提高效率是关键。税收管理员由“管户”向“管事”的转变后权力受限,容易造成个别人员工作积极性差、责任心不强、“拨一拨、转一转”的问题。一是推行税官能级管理评定制度,按照组织动员、民主评议、资格审查、业务能力测试、拟定能级、公示等程序,将税官能级设定为8等20级,固定能级一年一评定,浮动能级一季一评定,实行有差别的待遇,完善了以能配岗、以能定级、以能计酬的新型管理体制。二是规范工作日志记录,明确记录事项、记录标准,按周展示,月评审,以此评价税收管理员的工作。三是强化日常考核,日常管理组长按月对税收管理员工作量、工作完成率及完成质量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与能级管理相挂钩。充分激发了税收管理员的主观能动性和工作积极性,提高了工作效率,确保了工作质量的有效提升。

(四)强化协调配合是基础。任务重复、运行无序和岗位“扎堆”是新旧运行机制转换中的三大突出问题,而解决的关键在能否充分发挥税源管理科的中枢作用。在工作中,一是横向统筹有效加强部门协调。每周一牵头召开联席会议,制定《税源(分析)任务计划书》,做到税源管理任务统筹,一口对外,统一下达,缓解了下户重复问题。二是纵向统筹有效加强上下协调。在下发《税源(分析)任务计划书》的同时,下发《基层分局税源管理任务指导书》,对基层单位的税源分析工作提出具体的指导性意见,便于基层统筹好本单位的分析工作计划,避免税源管理科、基层单位的税源管理组长、日常管理组长创建下达任务“撞车”。三是系统协调有效强化任务分配。目前系统限制不严,税源管理组长可以跨组给日常管理组成员下达任务,而预警任务只能由审核审批岗一次性分派,不能由各组长再次分派。对此,通过规范任务分配机制,对需跨组分配的,必须先发送组长岗,再由组长分派具体核实人员。进一步解决了岗位间协调配合难的问题。

(五)强化数据管理是核心。及时、准确、真实和完整的税收数据是信息管税的根基所在,是进行税收分析的生命线,通过制定严格的数据质量标准及数据采集规范,加强前期数据质量整改,强化数据质量考核,健全数据质量责任追究机制等措施,确保了数据质量,保证评估分析结果的科学性、真实性和准确性。

(六)深化纳税服务是保障。随着税收管理员“管户”制度的消亡,纳税人与税务机关的“定点”沟通也随之消失,带来了企业咨询的盲目性,通过在纳税服务大厅设置了专门的政策咨询岗、加强纳税申报提醒、丰富外网服务功能、与中介机构建立联动机制等措施,为纳税人答疑解惑、出谋划策,全面深化了纳税服务。

三、结束语

XX分局税源专业化管理模式的稳步推行,对全局性工作的顺利开展发挥了良好的推动和促进作用,征管质效显著提升,税收收入稳步增长;人力资源资源配置优化,干部队伍活力四射。纳税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征纳关系和谐有序。XX分局的税源专业化管理试点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省市局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今后,XX分局将以这次会议为契机,认真学习兄弟单位好的经验做法,进一步强化措施,狠抓落实,不断推动试点工作日趋完善,促进税源管理水平全面提升。

第四篇:合江县构建城市常态管理新格局

合江县构建城市常态管理新格局

四川经济日报讯(张春明 王晓霞 记者 李刚)随着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不断深入和城市化进程的日益加快,合江县委、县政府决定进一步创建省级环境优美优秀示范县城和国家卫生县城。作为城市管理主要职能部门,如何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重新审视,高位求进,构建城市常态管理新格局呢?

从规划建设入手,建立事前预见机制。规划是管理的前奏,建设是管理的基础,必须高度重视规划建设与城市管理的关系,增强规划建设对城市管理的预见性和统筹性,做到未雨绸缪。

从明确职责入手,理顺城市管理体制。城市管理是项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需要相关部门通力合作,协同作战,才是制胜之道。

从队伍建设入手,强化日常运行机制。城市是需要人管的,但不分职责实行大包联,时间长了,部门积怨、效果不佳、成本较高。要真正、彻底地解决常态管理的问题,就只有真正、彻底地解决好专门的城市管理队伍建设问题。

从部门预算入手,加强工作保障机制。城市管理是一个用钱部门,要真正管理好城市,确需强有力的财力保障。切实改变目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被动局面,增强预见性和统筹性,科学核定部门预算,并逐年递增,便于部门大胆履职,及时处置相关问题。从文明劝导入手,强化宣传教育机制。城市管理无外乎管人、管事、管物三要素,在城市管理过程中,仅靠行政执法难以达到理想效果,因此要加强文明劝导。结合实际,建立一支100人左右常态化的文明劝导队伍,作为城管执法的重要补充。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杂志、政府网站、宣传橱窗、公益广告等,深入、持久、广泛地开展宣传教育。组织开展各种群众所喜闻乐见的宣传活动,寓教于乐。打造立体宣传平台,营造良好舆论氛围。坚持典型引导,加强正反两方面典型宣传,以正面典型为榜样,以反面典型为警醒。尤其是要敢于对故意破坏城市形象的人和事进行曝光,建立跟踪曝光机制,坚持下去,形成强大舆论攻势。

第五篇:农村基层党建新格局的几点思考

农村基层党建新格局的几点思考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正在发生由传统向现代、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历史性转变。这种转变,正在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格局,催生城乡生产方式、组织形式和就业形式等逐步趋同。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关键在党。主动适应这一转变,要求必须改进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体制和运行机制、加强农村党员干部队伍建设,激发农村基层组织的内在动力,使农村党的建设更加适应城乡一体化建设的需要。结合我县实际,就农村基层党建格局这一问题,谈几点想法:

一、农村改革新形势对加强农村党建工作提出的新要求

(一)完成农村各项改革任务对改进党在农村的领导体制和运行机制提出新的要求。近年来,农村通过开展加快农村经营、土地管理、农村金融等六项制度改革。完成这些改革任务,关键在于乡镇基层进一步转变职能,工作重心向以“社会管理”为主的执法监督和以“服务三农”为主的公共服务转变,以服务水平的提升,加快各项改革步伐,激发农村发展活力,优化农村发展外部环境。这对乡镇党委政府如何抓住惠农、助农政策的机遇,充分发挥市场主导因素和农民主体作用,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提出了新的考验。因此,加强农村党的建设,必须从完善领导体制和规范运行机制入手,适度 1 放权,对乡镇基层职能进行规范,理顺各级与涉农镇(办)、村级组织之间关系,提高其领导新农村建设的工作水平。

(二)农村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变化对村级组织的设置和活动方式提出新要求。随着农村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农村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催生了许多不同类型的新型经济实体和农业协作组织,形成了各自特点的产业链条;城乡市场要素流动性加快,农村党员对土地的依附性减弱,一大批农村党员走出去自主创业或寻求就业。农村新型经济组织的出现,村级组织与村民旧的依附关系打破、农村党员就业方式的多样化、流动的频繁性,对传统的以行政村为单位的党组织设置方式和活动形式提出新的要求。

(三)农村社会结构和利益格局变化对村级组织作用发挥提出新的要求。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农民由以往信赖和受控于集体经济体制,变成了拥有各种自主权的生产经营主体。在“多予少取放活”的政策背景下,村级组织行政行为弱化,服务意识不断增强。但却因“税费改革”以及取消农业税等种种限制,因“无钱办事”而增加了村级组织开展工作、提供服务的难度;加之一些村级组织思想不够解放、市场意识不强,乡镇地方引导不力,导致有些村级组织对如何履行职能思想上缺乏准备,行动上缺乏规范,偏离于经济发展中心,游离于服务群众之外,削弱了党在农村工作的影响力和战斗力。改变这一现状,要求我们必须进一步规范村级组织管理,巩固村级组织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核心地位。

(四)加快新农村建设的紧迫任务对农村党员队伍建设和素质本领提出新的要求。新农村建设要求广大农民有文化、懂经营、会管理,广大党员成为农民队伍中的先进分子、新农村建设的骨干力量,做发展经济的表率、乡风文明的表率和支持公益事业的表率。但现实情况是农村各类人才严重短缺,党员干部队伍青黄不接,来源不广、本领不高、动力不足。加快新农村建设,迫切需要一支掌握一定实用技术、熟悉市场、懂得经营的技能性人才队伍,需要一支热爱农村事业、扎根基层工作的党员干部队伍。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进一步拓宽发展农村党员的渠道和办法,抓紧建立支持农村专业技术人才、农村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激励机制,抓紧研究改进党员教育培训的具体方式,提升能力,发挥作用。

(五)基层群众渴望民主的期待对转变村级组织领导方式、工作方法提出新的要求。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民群众在关注切身物质利益的同时,也更加关注自己的民主权利,参与决策、管理、监督基层事务和重大问题的要求日益强烈。特别是中央省市关于推进党务公开、村务公开等一系列意见的实施,基层群众积极要求维护自身经济利益、保障自身政治权益,高度关注并积极参与村级重大事务的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这就要求村级组织必须把过去以行政权为依托的领导方式转换到民主的、法治的、服务的、示范的方式方法上来,在市场经济和村民自治背景下,做到联系群众、组织群众、宣传群众、代表群众,逐步建立维护和保障农民民主权 3 利的工作机制。

二、当前影响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具体问题分析

在农村改革深入推进的大好形势下,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农民增收困难这些根本性问题仍然没有得到好转,进而影响农村党的建设顺利推进。

(一)受集体经济历史欠帐的影响,农村基层党建的物质基础极其薄弱。乡镇综合配套改革后,从表面上看,缓解了乡镇财政和村级财务压力。但是,由于改革没有化解历史欠帐,而改革减人的成本相当部分由基层负担,加上乡镇可用财力减少,一些农业型乡镇仅靠有限的国家转移支付维持运转,一些没有集体经济的村维持运转都比较困难。另一方面,国家投资有限、地方财政紧缺、农民“一事一议”筹资难度大,农村兴办公益事业因缺乏资金而耽搁。有的村级组织不会抓经济,有的资源缺乏的偏远村,更是发展无项目、致富无门路。集体经济的薄弱使村级组织无力办公益事业,更无力改善自身工作环境,提高自身待遇。

(二)受市场经济利益驱动的影响,农村党员干部队伍不稳、人才奇缺。长期以来,传统农业一直是弱势产业,见效慢、收入低。随着城乡一体化的推进,农村绝大大数有知识、有文化的人都外出务工或经商,留守党员年龄偏高、文化程度偏低、科技素质偏低、致富能力偏低。加之,村干部职数减少,工作量增加,经济待遇偏低,村干部普遍感到压力大、任务重,对做好本职工作信心不足、4 热情不够。影响了村级组织的影响力和凝聚力。不少人对入党认识模糊,有的认为做村干部“政治上无奔头、经济上无想头、退休后无靠头”,不愿意当村干部,导致农村党员干部队伍后继乏人。

(三)受历史文化和传统观念的影响,基层群众参与民主的热情不高。近年来,通过“民主选举、村务公开、一事一议”等民主形式的推行,村民民主意识有所增强,但参与民主的渠道还不广、办法还不多,缺乏制度性保障。有的农村干部漠视群众的民主权利,对于村级重大事务决策以个人代表组织,以村支两委会代表群众代表会;有的搞村务公开图形式,走过场,随意性很大;有的对上级各项涉农政策不宣传、不落实;农村信访问题大多数因政策不明、法规不清引发。也有少数村级组织不能正确处理党的领导与人民民主的关系,由于引导不够、集中不够,往往使基层民主偏离正常轨道,引发不稳定因素。

三、加快统筹城乡基层党建的对策建议

当前,加强农村党建工作,必须按照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思路,以城乡基层组织为龙头,立足经济资源的有效配置,推动党员、干部、人才等党建要素的优化组合,整合城乡党建资源,协调基层组织要素,加快构建统筹城乡基层党建的工作格局,为加快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提供保障。

(一)规划联做,推进城乡领导体制一体化。要建立与统筹城 5 乡发展相适应的领导体制和基层党建工作保障机制,加强对城乡统筹改革发展工作的领导,强化村级组织“推动发展、带领致富、联系群众、维护稳定”的职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党的政治优势。进一步巩固乡镇综合配套改革成果,理顺县、镇与村级组织之间管理体制,强化乡镇党委政府建设与管理职能,适度放权加快其城镇化、现代化进程。既要通过加快推进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以及公共服务的一体化建设,改善农民生活环境;也要认真落实好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农民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惠农政策,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各级财政要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加大对现代农业示范项目的扶持力度,高度重视村级债务的化解问题。要加速培育农业产业协会组织、加强产业协会管理,形成组织管协会、协会做产业、产业联农户的经济模式。着眼于服务农村发展需要,建立健全基层党建工作运行机制,抓好领导干部农村基层联系点制度的落实,确保把联系点变成综合工作示范点。

(二)经济联抓,推进城乡要素流动一体化。农村基层组织要始终处于引领农村改革发展前沿,科学制定发展思路、调整做大优势产业、积极培育市场组织。引导农民自主流转土地经营形式,推行适度规模经营,增加土地收益;引导农民发展“三小”(小种植、小养殖、小加工)产业,做强庭院经济;村级组织要加大集体资产挖掘、开发、整合力度,增强自我造血功能,壮大集体经济,增强为民办事的实力。积极推行党政机关、农业龙头企业、城郊经济强 6 村、城镇中心村党组织与农村经济弱村、偏远村级组织的发展联动,城市社区、非公等不同类型党员与农村党员的分类联户,以提供生产资料、技术指导、人才支持、畅通销售渠道等为主要内容,促进城乡信息、技术、人才、资金各类市场合理流动。

(三)组织联建,推进城乡互助互动一体化。打破地域界限、条块分割、建制束缚和行政壁垒,构建广泛覆盖城乡、直接服务发展的新型党组织体系。一方面,要按照工作目标、工作性质、工作特点基本相同的地域和行业划分,完善在城乡两新组织、专业协会、产业聚集区和重大项目中建立党组织的模式;另一方面,要进一步打破行政村的建制束缚,推行村村联建、村企联建、村社联建等模式,做到经济活动发展到哪里,党的组织就延伸到哪里。

(四)动态管理,推进党员人才培育一体化。通过完善待遇保障激励机制、农业技能培训等方式,多途径选拔培育农村干部人才;逐步完善财政“反哺”、县乡统筹的基层干部报酬待遇落实机制,建立完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退职保障等制度,规范优秀村干部招录乡镇公务员制度,激励村干部扎根基层、干事创业;继续采取“两推一选”、村民直选、组织整顿等办法配齐配强村级组织班子;继续推进“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选派机关企事业优秀年轻干部到乡村挂职任职、从社区和农村互派干部挂职学习;注重人农村致富青年、专业协会负责人、退伍军人、创业标兵和外出务工经商人员中发展党员。充分运用科普示范基地、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农业技术 7 推广学校等,多渠道培训农民骨干。

(五)均衡发展,推动基层民主进程一体化。以规范选举为切入点,切实保障基层群众民主选举权利。创新村支两委班子成员选举方式,探索村党组织书记跨村任职办法,逐步扩大农村(社区)基层组织直接选举的试点比例。以深化村务公开民主管理规范化建设为抓手,进一步提高基层民主管理水平。巩固制定村级事务目标管理责任制,规范和落实村务公开的内容、形式和程序,加强对党务公开、村务公开内容的监督,采取组织检查督查、实行目标考核、讲评通报进度、实行以补代奖等方法措施,促进村务公开民主管理规范化建设全面达标。以创新自治机制为突破口,着力解决基层社会管理中的薄弱问题。加强对惠农政策的执行监督,加强农村筹资筹劳“一事一议”制度的完善和落实。以紧紧依靠人民群众为途径,充分发挥人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扩大基层群众自治范围,完善民主管理制度,实现基层群众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

下载构建农村基层社会管理新格局word格式文档
下载构建农村基层社会管理新格局.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构建党建工作新格局

    构建党建工作新格局 在发展中彰显先锋模范作用 回龙观地区工委书记贺军今天,区委召开创先争优暨党员作风建设年活动动员大会,这是区委巩固和拓展学习实践活动成果的重要举措,是......

    构建税务系统新格局(合集5篇)

    从严治党构建税务系统新格局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党和国家全局高度,就全面从严治党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对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作出重要部署,进一步......

    构建廉政工作新格局

    构建廉政工作新格局 (2003-05-20 07:44:36) 王振有 坚决反对和防止腐败,是全党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那么,如何进一步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呢?我认为,要从抓“一把......

    构建和谐帮扶新格局

    文章标题:构建和谐帮扶新格局 工会如何切实做好新形势下的困难职工帮扶工作,在关注民生中促进社会和谐呢?具体来说,就是努力实现“三个转变”,形成“和谐帮扶”新格局。———......

    全力推进平安×××建设,构建社会治理新格局

    全力推进平安×××建设,构建社会治理新格局×××区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工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不断......

    社会管理-常州天宁寻找切入点突破口 构建社区管理新格局

    常州天宁寻找切入点突破口 构建社区管理新格局 常州天宁区将社区建设作为创新社会管理的切入点和突破口,从体制机制层面,系统解决社区建设中的难点问题。在推行社区网格化管理......

    构建“大邻里”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主要做法[本站推荐]

    兴旺社区隶属于康巴什区滨河街道,成立于2010年11月,面积1.56平方公里,辖有5个住宅小区2247户,行政企事业单位32家,在册党员35人,内设“一委一站一居一中心”。近年来,兴旺社区党支......

    构建消防安全网格化管理新格局2012.8.2(修改稿)

    推行消防安全网格化管理 构筑全覆盖、无盲区网络消防安全事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带着社会安全稳定,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党中央、国务院一直高度重视消防安全,专门眄发了《国务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