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我市农村基层党组织构建和谐和社会能力研究

时间:2019-05-12 19:36:4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提高我市农村基层党组织构建和谐和社会能力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提高我市农村基层党组织构建和谐和社会能力研究》。

第一篇:提高我市农村基层党组织构建和谐和社会能力研究

提高我市农村基层党组织构建和谐社会能力研究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中央向全党提出的重要目标和战略任务,是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必然要求。构建和谐社会,重点在基层,难点在农村。作为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领导核心,农村基层党组织在构建农村和谐社会中,担负着极为重要的使命和责任。农村基层党组织构建和谐和社会以能力,主要包括带领群众致富能力、提高基层民主政治能力、为群众提供服务能力和解决党组织自身问题的能力等。近年来,全市广大农村党组织按照上级党组织要求,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坚持科学发展观,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和社会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一、稳定发展的农村形势彰显出我市农村党组织较强的构建和谐社会能力

近年来,我市不断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大力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深入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村面貌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社会矛盾多发期,农村基层党组织经受住了种种考验,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了核心领导作用,创造了良好的业绩,赢得了群众的拥护,巩固扩大了党在农村的群众基础,提高了党在农村的执政能力。他们的做法和经验,具有重要的价值和借鉴意义。1、始终保持党组织的先进性和党员的先进性,这是农村基层党组织保持领导地位的最重要的政治资本和政治基础,也是组织领导群众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基本政治前提。山东曹县五里墩是个在地图上都找不到的小村子。村党支部把发展企业作为富民强村、促进和谐的努力方向,村企合一的民营企业归一集团逐步发展壮大起来。村党支部书记、归一集团董事长王银香介绍:1987年归一集团起步时,还是个与高科技八杆子打不着的村办砖瓦厂。当时觉得砖瓦行业以烧土地资源为代价,不是国家鼓励发展的行业,而且技术含量不高。所以,在砖瓦厂效益还很好时,我们就开始考虑转产,决定建立一个以生态农业开发为主的科技型企业。首先,使土地集约化,企业和农户签订经营土地有偿使用合同,每亩地每年由企业补偿农民300元钱、250公斤小麦。开始很多农民想不通,但一两年后,签合同的农户用种地的时间出去打工,再加上租地的收入,每年平均收入比以前多了一万多元。于是没签约的农民纷纷主动上门要求交出土地。从1990年到1995年,归一集团共取得了3000亩土地的使用权。土地集约完成后,归一集团专门拿出一块搞畜牧良种产业开发。老百姓说:“五里墩一个养牛场,一片苹果园。”搞畜牧良种开发始于1996年,而这并不是最初的打算。当初集团刚起步时的主打产品是果品和苗圃,为了改善果园区的土壤肥力,这才带动了畜牧业的发展。1996年是中国畜牧业的最低谷,黄牛的市场价是每市斤2.6元。归一集团瞄准这一时机,大量收购黄牛。半年后,牛价回升到每市斤3.5元。王银香说“2002年,我们这里只有1000多头奶牛,如今的养殖规模已经达到两万多头,5年增长了20多倍。每天能向苏鲁豫皖等十几个省份供应鲜奶150多吨,不仅让农民转化成为农业工人,安排了5000多人就业,而且带动18000个农户养牛和种植牧草,使附近农村近4万名劳动力得到充分利用,大幅度增加了农民收入。”

2、不断推动落实农村基层党支部工作的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发挥好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这是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重要组织保证和机制保证。巨野县大义镇东彭堂现有1236人,1580亩耕地,自从党的“十六”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来,村两委班子自加压力与时俱进,开拓进取,高举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织,村党支部成员分工合作、量化管理,大力发展农村经济,走共同富裕道路实现了三个文明建设的快速发展。(1)积极探索发展经济的有效途径,努力增加积极探索发展经济的有效途径,努力增加群众收入。一是工业上,坚持面向市场,依靠当地的棉麻资源,围绕农业办工业,围绕龙头上配套,大搞棉麻深加工。全村先后办起了东彭堂恒兴麻纺厂,宏连棉业股份有限公司,古棉加工厂8处等一大批企业。

二是农业上调整种植结构,在保证粮食总产基本稳定的前提下,多策并举,大力发展高效经济作物,特色养殖。三是信息服务。向农民及时准确地提供各种政策信息、市场信息、科技信息等。帮助农民解决“市场需要什么,种什么赚钱”的问题。四是技术服务。聘请专业技术人员向农民提供先进适用的新技术,并在操作上给予具体的指导、示范和培训。五是销售服务。统一组织销售队伍,帮助农民销售农付产品,解决卖难卖亏的问题,使农户从产品销售中取得满意的收益。(2)加强基础设施,改善群众生活条件。村党支部从实际出发,进一步完善了村庄建设规划,加强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近年来投资13万多元新打机井10眼,修复老井8眼,开挖排水沟4条,确保旱能浇,涝能排,积极开展村庄环境综合整治,美化了村庄面貌,街道宽阔平直,道路两旁绿树成荫。成立了文化宣传队、兰球队、老年人娱乐中心、村红白理事会、村计划生育协会。同时大办教育事业,投巨资新建了现代化的幼儿园,高标准的现代化小学校。接着村两委班子带领群众先是修了一条长2.5公里的沙石路,又修了一条长3.5公里的柏油路,解决了村办企业的交通问题,有力地促进了企业的发展。(3)培育新型农民,加强农村科技教育,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通过现代远程教育,对广大党员和群众开展了多层次的教育和培训。同时开展了以遵纪守法,破除迷信,移风易俗为主要内容的思想道德教育,提升了广大农民的思想道德水平。(4)树立新风尚,引导农民关心集体,积极参与基层民主法制建设,制度建设。按照《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要求,积极推进村级民主政治建设,凝聚抓发展保稳定的合力。落实四个民主(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监督、民主管理)建立“三支队伍”(党员议事会、村民代表议事会、民主理财小组)推行两项公开(村务公开、财务公开)制定了村规民约。做到“大家的事大家议,大家的事大家管,大家的事大家办”。村建有巡逻打更队,治保会体制健全,全村无有违法乱纪犯罪现象,坚决杜绝“黄、赌、毒”,无邪教组织,无集体上访和越级上访事件。(5)积极开展“五好家庭”“十佳好儿媳”的评选活动。把那些模范遵守社会公德,遵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邻里团结和家庭美满的好家庭和孝敬公婆、照顾老人的好儿媳评选出来。充分利用广播、科普宣传栏等形式广泛宣传他们的事迹。进一步增强了农村广大农民群众参与的积极性,推进了农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6)认真开展三项教育,提高群众整体素质。一是通过广播、板报、村头墙面标语,文艺演出等宣传阵地和形式,大张旗鼓地宣传党的惠民、为民、利民、富民政策。二是深入开展了“四提倡、四反对”主题教育。提倡科学文明,反对封建迷信,提倡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大操大办,提倡民主法制,反对违法乱纪,打击聚众赌博等社会丑恶现象,提倡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反对计划外生育。三是大力普及科学知识和文明,卫生常识,用健康科学文明的思想占领农村宣传教育阵地。总之,东彭堂村在搞好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村党支部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廉政建设,形成了坚强的领导核心,村里的党务、村政、企业管理、教育、治安、妇联、计划生育土地管理等各项工作均受到了上级领导的高度赞扬,党风廉、民风好、村风正,社会治安秩序井然,先后被评为县级文明村庄,省级计划生育先进单位,市级优秀企业等多项荣誉。

3、农村党支部的思想观念、工作机制和工作方法要坚持求真务实、不断创新、与时俱进,适应形势发展变化和现代化建设的需求,保证党支部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这是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治本之策。周林豪是鄄城县什集镇周大庙村党支部书记,有知识、懂技术、脑子灵、点子多。他每年订阅大量报刊,了解市场信息。2007年春,他根据本村实际情况和市场变化带领群众把蔬菜大棚变成养鸭棚,今年夏天又把鸭棚变成养鸡棚。仅此一个“点子”,全村60多个棚,棚均增收一万多元。去年春天养猪大户周林中由于受市场影响,养猪没赚到钱,想洗手不干。周林豪就根据他掌握的市场信息劝说其不要放弃,并且指导周林中养母猪。去年6月份,周林中抓住母猪较贱的时机,一次买了16头母猪。今年4月份,16头母猪产仔200多只,7月份出圈正赶上好价格,每只仔猪净赚300元,一次纯收到万多元。近两年,周林豪先后为村民提供60多条有针对性的致富信息,使本村100多户农民走向致富路。杨效林是什集镇杨岗村党支部书记,2006年,他种了半亩早春拱棚芸豆,由于上市早、品质好,收入5000多元。为此,杨效林动员群众种芸豆,他包技术、包种子。结果,全村40户种芸豆的农户均收入4000多元。今年春,杨岗村共种植大拱棚、小拱棚和露地芸豆500亩,由于种植有规模,芸豆个头大、色泽好,引来了菏泽、鄄城、郓城等城市的菜贩争相抢购,亩收入7000多元。杨效林种芸豆带出了一个专业村。为唱好芸豆种植这台戏,今年夏季,他利用招商引资的办法,引进资金50余万元,计划建造标准式冬暖大棚40座和一座冷库。同时,他还引进新技术、新品种,让群众种植绿色芸豆。什集镇和庄村是镇里的首富,去年人均收入5000多元。这个村的致富项目却是小小的“树疙瘩”加工。说起“树疙瘩”变成“金疙瘩”,村党支部书记刘中谦当领头功。2003年,刘中谦去江苏一个小乡村看朋友,没想到前两年还向自己借钱的朋友,如今靠加工“树疙瘩”盖起了小洋楼。回村后,他开始搞起“树疙瘩”加工,没想到一年下来收入3万余元。2004年,和庄村家家户户响起盘锯声,“树疙瘩”加工业红红火火地搞起来,年户均收2万余元。刘中谦为让群众卖个好价钱,就把村民联合起来,按订户要求统一加工、统一销售,避免了各户各自为战、相互压价。眼下,刘中谦带领群众建成了股份制精细木板加工厂,让“树疙瘩”真正变成“金疙瘩”。

4、各级党委和政府坚持科学发展观,为农村基层工作不断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并给予政策保障和财力支持,这是巩固基层党组织领导地位,发挥其构建农村和谐社会能力的物质基础和必要条件。近年来,我市各级党委和政府努力加快社会事业发展,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的利益问题。不断加大教育投入,切实解决群众上学难问题,2003年以来,累计投入3.2亿元,新建校舍58万平方米,改造、维修校舍23万平方米;累计发放各类贫困生救助资金4700余万元,资助贫困学生20余万人次;2006年全市小学、初中适龄儿童入学率分别达到99.8%和98%。加快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切实解决群众看病难问题,初步建立了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今年上半年,全市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民达658.28万人,参合率达到了88.34%,7911所农村卫生室规范化建设已经完成,乡镇卫生院建设全面启动。解决群众行路难问题。2003年至2006年底,全市先后投入资金23.4亿元,新建农村公路11704公里,全市通柏油路的行政村已达到96.3%;全面启动了危桥改造工程,共改造危桥146座。解决群众饮水难问题。通过大力实施农村人畜饮水工程,使1000多个行政村、80多万人永远告别了吃水难。目前,全市已有23.5%的行政村用上了自来水。我市积极实施六个“万字号工程”,积极探索救助弱势群体的新途径。实施“万只羊减灾救助工程”,滚动投放小尾寒羊达40多万只,帮扶8万多贫困户脱贫;实施“万户安居工程”,帮助受灾户新建房屋7万多间,维修危房11万多间,使3万多农村特困户实现了安居乐业;实施“万名特困学生救助工程”,累计投入资金2770余万元,救助特困大学生11840人、中小学生28000余人;实施“医疗救助进万家工程”,共支出医疗救助资金825.6万元,实施大病救助5319人次,资助困难户加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27296人,有16万多人在定点医院享受了医疗减免政策;实施“万名五保对象集中供养工程”,投入资金1.8亿元用于敬老院建设,集中供养率达到60%以上;实施“万户改厕工程”,结合新农村建设,全市机关干部踊跃捐款1000多万元,与农村改厕户结成帮扶对子,帮其建造粪尿分集式生态卫生厕所2万多个。同时,在全市范围内建立了较为完备的自然灾害应急救援体系。2006年,全市共救济灾民29万人次,支出救灾款2400余万元,发放救灾衣被近11万件。我市大力实施“四四四一”工程,努力改善农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目前30个试点乡镇和300个试点村已完成“四清”和规划任务;全市新建、改建生态卫生厕所44.3万多个,新建沼气池11348座;培训农民群众20万人次;“四四四一”工程既改善了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了农民的生活质量,又促进了农村的净化、美化,农村面貌焕然一新。我市改厕工作经验在全省、全国得到推广,并被评为2006年度中国“十大政府创新典型”。

二、农村基层党组织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如何发挥作用

根据市委的要求,农村基层党组织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必须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服务群众为重点,以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为关键,创新基层社会管理体制,完善基层民主自治制度,加强基层社会管理和建设,努力把村建设成为民主制度健全、社会秩序良好、公共服务完善、生活环境舒适、邻里互助友爱、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社会生活共同体。使基层党组织成为维护群众利益的载体,化解各类矛盾的前沿,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纽带。

(一)积极推进科学的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物质基础

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在这方面急需提高基层干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能力。如当前有的基层干部认为,现在强调建设和谐社会,可以放慢发展,片面求稳怕乱。落实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两者密不可分,科学发展观从发展理念、发展思路等方面促进社会发展、社会建设、社会治理,是从发展的角度求和谐,为和谐社会提供物质基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则是从社会关系、社会状态方面反映、检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成效,是从和谐的角度促发展。建设和谐社会,不是意味放慢发展,更不是不要发展,而是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搞好本地的发展,积极推进科学的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物质基础。在新的发展阶段,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扭住中心任务不放松,抓住加快发展不撒手,用发展的办法和改革的思路解决发展中面临的矛盾和问题。当前的重要任务是根据菏泽市总体规划、区县功能定位和“十一五”规划,研究制定好本地的发展规划,科学确定自身的发展目标和工作思路,转变发展理念、明确发展思路、创新发展模式、优化发展环境。农村基层党组织要以多种形式把农民组织起来,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和进入市场的能力。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各县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逐步呈现出跨村域、跨流通环节发展的态势,村级组织已经很难有效承担起组织农民合作的重任,迫切需要乡镇组织农民加强合作,帮助农民进入市场增收致富。根据农业产业化发展要求和市场需求,大力培育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减少农民的盲目生产,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益。加强对农民就业的指导、服务和培训,提高农民就业的能力,拓宽农民就业的渠道。了解农民的实际需求,从政策、资金、信息、技术等各个方面提供力所能及、切实有效的支持,帮助农民解决生产经营中的困难和问题。力争在“十一五”期间使全市农民从总体上实现从温饱型向宽裕型转变,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二)切实转变基层政府职能,为建设和谐村镇提供体制机制保证

乡镇基层党组织必须实现从以直接抓经济发展为主、自身作为市场主体向以组织农民合作为主、引导农民成为市场主体的转变。长期以来,乡镇直接抓经济发展,负责招商引资,在经济发展中居于市场主体的位置,造成了政企不分、政事不分,职能错位。要使乡镇从市场主体的位置上退出来,切实推进政企分开、政事分开,乡镇把精力放到优化区域环境、为民谋利上来。乡镇一级必须实现从以谋求GDP和税收增长为主向以提供良好的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为主的转变。乡镇要按照职责定位,履行好应当承担的公共服务职责,特别是在公共服务上一定要到位。推进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帮助失业人员能够充分就业。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使村镇内的困难群众都能在基层及时得到帮助。大力推进农村养老保险工作,保证农民老有所养、老有所靠。要进一步落实农民最低收入保障制度,加强对农村弱势群体的帮扶工作。要大力推进农村合作医疗,加大农村卫生站点建设,方便农民就医,组织引导农民建立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推进公共教育体系建设,努力满足广大农民

特别是困难群体的教育需求。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使农民文明程度明显提高。推进基层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加强社会治安的综合治理,使基层治安水平显著提高。乡镇的行政管理体制必须实现从掌管一切、机构庞杂向因需设置、精干高效的转变。目前,乡镇是个小社会,区域内事无巨细,多数都得乡镇负责。于是造成了乡镇的机构越来越庞杂,管了许多不该管、管不了、管不好的事情,结果是乡镇费了不少力、群众不买账。必须大力给乡镇“减肥”,把发展经济让位于企业,把市场化服务推向社会中介组织,让乡镇更多地承担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要根据实际需要调整乡镇的内设机构,该加强的加强,该撤销的撤销,保证乡镇精干高效、有序运转。大力加强制度和机制建设,建立健全乡镇各项管理制度和工作制度,保证乡镇各项工作有序运转,充分发挥乡镇在农村工作大局中的龙头和枢纽作用。改革现行的乡镇财政体制,将乡镇纳入公共财政范畴,使乡镇从沉重的财政压力下解脱出来,真正把实现农民的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三)积极推进民主法治建设,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政治保障

要按照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与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原则,积极稳妥地推进民主法治建设。通过民主法治建设,一方面使农村基层党政组织能够依法执政、依法行政,不断规范行政执法行为,通过依法办事,调整社会关系,平衡社会利益,整合社会资源,维护社会秩序,这是减少和杜绝侵犯群众利益的治本之策。另一方面也使广大农民能懂法守法,按法办事,形成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人人自觉守法用法的社会氛围。乡镇要认真贯彻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认真落实土地政策,做好土地确权、流转工作,保护农民从土地流转中获得的合法收益。切实做到产权清晰、管理科学,使农民真正成为集体资产的所有者、支配者和受益者。大力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有效落实村民自治。在这方面要实行“三个结合”:一是对“两委会”成员实行分别任职和交叉任职相结合,即对大姓势力较强的村实行分别任职,以利于形成平衡监督关系;对于宗族势力不明显的村可实行交叉任职,使党支部对村委会的领导更直接、“两委”班子工作上的配合更默契,降低行政成本,避免互相推诿扯皮;二是在选择“两委”候选人上,要把组织提名与群众“海选”相结合。我们在调查中发现有的乡镇片面强调党管干部,忽视民意,致使村干部缺乏群众基础,也为日后的干群矛盾埋下祸根;三是对“两委”主要候选人的提名上,要引导党员和群众把选能人与选好人结合起来,把那些既能带头致富、带领群众致富,又能胜任党务、村务工作的人才作为村干部的候选人。同时建立健全各项村务公开制度,保障农民对农村事务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

(四)加强思想文化建设,为构建和谐村镇提供有力的精神支撑

当前,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农村受各种思想观念影响的渠道明显增多,程度明显加深,群众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在打牢共同的理想和信念上下大功夫。围绕和谐菏泽的战略构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教育干部群众,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开展文明礼仪、科普、教育、文化体育等活动,不断提高以社会风气、公共秩序、生活环境为主要标志的社会文明程度。农村基层党组织要不断提高宣传思想工作的针对性和主动性,把体现党的意志同反映农民心声统一起来,积极引导社会热点,帮助农民群众正确理解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随着全国范围内普法教育的开展,农民的法制意识被唤起,遇到问题首先想到法律,已成为社会大众解决问题的基本思维。这无疑是社会进步和公民素质提高的标志。但由于过去普法教育往往侧重于公民权益意识的内容,而忽略对权利救济途径的教育及行为是否合法的教育,导致一些群众在面对难以解决的问题时,往往置法律于不顾而采取过激行为。由于农民收入低,经济本来就很困难,如果诉讼则还需要付出一定的成本,于是就会放弃诉讼而选择

上访或其他途径。在今后的普法教育中,应重点增加依法办事、依法维权的内容,同时采取切实措施,降低法律成本,强化法律援助中心的作用,使低收入群体在遇到问题时,能依靠法律途径来解决,而不是动辄去找政府。

(五)加强基层党组织自身建设,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坚实的组织保证

构建和谐社会对做好“三农”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是对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新考验。我们在调查中发现,目前在党建工作中普遍存在“头重脚轻”的现象,即市委领导坚强有力,区县班子从总体上来说也不错,在乡镇一级容易发生“栓阻”,到村一级往往出现“神经末梢衰竭”,呈现出“能量递减”的倒金字塔现象。因此切实加强和改善乡镇和村级党组织的自身建设,是在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加强党员教育管理,健全党的组织生活。坚持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党员头脑,切实解决党员队伍在思想、组织、作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努力使广大党员成为坚持理想信念、坚持勤奋学习、坚持根本宗旨、坚持勤奋工作、坚持遵守党的纪律、坚持“两个务必”的先锋战士,保持党的先进性。健全党员的学习教育、管理、民主生活和联系群众等方面的制度。推进党内生活制度化,坚持定期组织党员学习、过好组织生活。加强活动载体建设,开展“党员责任区”、“党员联系户”等活动。推行发展党员公示制,逐步实行发展党员票决制。坚持从严治党方针,严肃处置不合格党员。建立“干部经常受教育,农民长期得实惠”的长效机制。按照“领导班子好、党员干部队伍好、工作机制好、新农村建设业绩好、农民群众反映好”的目标要求,深入开展农村党的建设“三级联创”活动。坚持围绕中心,促进发展,组织引导农村基层党组织紧扣发展这个主题来深化创建活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坚持从实际出发,务求实效,要因地制宜,以扎实的作风,深入细致的工作,切实解决农村存在的突出问题;坚持上下联动,齐抓共管,要在“创”上下功夫,在“联”上抓落实;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在健全完善的考核评价体系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创建活动的内涵和形式。建设坚强有力、群众拥戴的高素质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切实加强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使他们增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意识,树立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提高领导班子的工作本领,通过加强理论知识学习、改善干部队伍结构、健全工作制度、改进工作作风、选配好主要负责人等措施,不断提高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把握全局、保证发展、协调利益、服务群众、依法办事和做好群众工作的能力。建设高素质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关键是选配好村党支部书记,要把那些政治素质好、工作能力强、群众公认的党员选拔到支部书记岗位上来。加强对“一把手”的培训,通过比较系统的理论和知识学习,提高职业素质和领导能力,使他们成为带领广大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带头人。

第二篇: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执政能力

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执政能力

黄进

2008年第2期 ——党的建设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斗堡垒,其执政能力强弱直接关系着党在农村执政地位的巩固,关系新农村建设的成败。如何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执政能力建设,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问题。

当前,新的形势、新的任务迫切需要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执政能力建设,其主要表现是:经济结构多样化,要求基层党组织必须提高领导经济工作的能力;管理方式多维化,要求农村基层党组织必须提高领导农村工作的能力;价值观念多元化,要求农村基层党组织必须提高弘扬先进文化的能力;矛盾形式多样化,要求农村基层党组织必须提高做好群众工作的能力;农民需求多层化,要求农村基层党组织必须提高办事服务的能力。笔者通过调查研究,认为,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执政能力建设,应着力从以下方面进一步强化措施:

从解放思想抓起,加强教育宣传,使农村基层党组织成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组织者。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为先导,克服因循守旧、小富即安、“等靠要”等思想观念的束缚,增强改革意识、开放意识、机遇意识、市场意识,勇于破除影响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障碍,使农村党员干部成为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模范,勇于实践、锐意创新的模范,更好地承担起宣传群众、动员群众、组织群众、带领群众的职责。

从发展经济出发,紧紧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执政的经济基础。农村基层党组织必须把促进发展作为中心任务。要贯彻落实好中央的富农政策,集中力量抓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大力发展以促进流通、服务农村等为主的第三产业,促进更多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通过多种形式盘活村集体资产,不断增强村级集体经济实力。

从创新机制着眼,选准用活载体,形成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运转有序、保障有力的工作格局。建立与新形势相适应的工作机制。首先是建立起富有活力的基层工作体制。着力于激活基层、放权基层、减负基层,为基层干部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其次是建立科学决策和民主监督的工作制度。规范民主决策程序,健全议事规则,实行决策论证制和责任制,用制度确保决策的科学性,同时建立群众对决策实施监督的机制。健全和完善政务公开、村务公开等制度,按制度办事,用制度管人。再次是建立运用载体、开展活动工作运行机制。建立健全抓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的责任制,上下联动,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

从为民服务入手,切实转变作风,夯实农村基层党组织执政的群众基础。基层党组织必须增强执政为民意识,一心一意帮助群众致富,想方设法为群众排忧解难。要深入开展“两个务必”的教育,真正从思想上解决好“为群众”和“靠群众”的问题,切实转变工作作风,使农村基层干部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的精神,脚踏实地为群众谋利益。要建立服务群众的长效机制,为群众多办实事,多办好事。■

(作者单位:中共襄樊市委组织部)

第三篇: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执政能力之我见

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执政能力之我见

宜章县浆水乡党委书记

彭英九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工作的基础,是党在农村执政能力的真实写照。然而,有些农村党支部纪律涣散、政治软弱、经济落后、脱离群众、摇摇欲坠,严重地影响了党在农村的形象和威信,必须下大决心加以解决。

第一,破解支部书记一将难求难题,选好主事者。“群雁高飞头雁领”,作为“领头雁”的村党支部书记在一个村所起的作用不言而喻。正如有“天一第一村”美誉的华西村,党支部书记“吴仁宝”的名字就像华西村的金字招牌一样熠熠生辉,正是这名优秀的农村党支部书记带领华西村在改革开放时代走出了一条集体共同致富的康庄大道。又所谓“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为什么改革开放30年来很多农村依然贫穷落后,除了自然条件的客观因素外,农村党支部缺乏一两个能人带动也是一个重要的主观因素。在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号召下,一些有知识、有能力、有技术、有头脑的能人纷纷从农村跳出来,创业成功后再也不愿回到贫穷落后的农村去生活。而留在农村的往往是一些经济实力和思想观念都相对落后的人员,习惯了脸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方式。许多村党支部书记正是受到这种自然经济的思想观念束缚,虽然为党工作了几十年,只有苦劳谈不上功劳。虽然支部书记可能换了几个,但大都是守摊看店的角色轮换,山河依旧而没有什么起色。但往往愈是贫穷的村群众对执政者的要求愈高,参政议政的意识也愈为强烈,导致支部书记走马灯似的换个不停,群众看把戏似的闹个不停。在这些贫穷落后的农村,支部书记一将难求是令乡镇党委政府相当头痛的问题。往往是有能力的党员不愿干,没能力的党员争着干;有觉悟的党员干不了,没觉悟的党员干不好;有水平的村民没资格(不是正式党员),没水平的党员老资格;有想法的党员没经验,没想法的党员只“念经”,走不出“愈穷愈换,愈换愈乱,愈乱愈穷”的恶性循环。时代呼唤吴仁宝式的英雄,群众需要吴仁宝式的党员。为了走出恶性循环,要敢用三大观念破难题。一是破除求稳观念,敢于换将。求稳怕乱是乡镇党委政府考虑得最多的问题,所以在某个村乱的时候希望采取看一看、等一等、拖一拖的保守办法,但往往越拖越乱。如果一个村支书连自身的稳定都保不了,那么这个村出状况是迟早的事。党委政府应当下决心易将,采取适当的方式撤换不称职的支书。二是破除求全观念,善于选将。国难思良将。不要以为在这个贫穷落后几十年的村,会现成地有一位吴仁宝式的党员能够等着党委政府去发现他,根本就没有!如果有,前届的乡镇领导早就起用了。要通过走群众路线,多方向党员同志和人民群众访贤,从大多数人公认的党员或村民中发现人才,从中优选能够在一个村堪当重任的领导人物。但是这样的人选往往存在一定的缺点和不足,必须察其德才素质,加以权衡与甄别,敢于用有一定争议的人去治乱。选一个本事行而品质差的坏人去治村,只会越搞越乱;而选一个品质好但能力差的好人去治村,就会越搞越糟。三是破除求缺观念,敢于遣将。有的村支部书记被群众告得六神无主,斗志已失,甚至为政不廉、办事不公,失去了群众基础,乡镇党委政府要当机立断,及时采取组织措施予以撤换,不能抱着“长短是根棍”的思想,在矮子当中选高子,随便选个人顶缺。面对贫穷落后与复杂的农村工作实际,这根“短棍”往往撑不起、撑不久、撑不住,有可能使局面更加糟糕。对于实在无法在短期内物色合适的支部书记人选的村,乡镇党委政府要从优秀的乡镇干部中派遣党员担任支部书记,担负起领导农村党员群众脱贫致富、保持稳定的重任。

第二,破解支村两委一木难支难题,配齐干事者。村级执政能力就是掌控能力。党支部书记配好了仅仅是基础,还必须高度重视支村两委其他干部的配备,为村支书物色好左臂右膀,否则再强的支书也是孤掌难鸣。一是敢破届别观念,加强对支村两委干部的跟踪管理。在那些贫穷落后的村,一些当选的村干部往往工作能力差、绩效差、反映差,赖在村干部的岗位上三年不为人民群众干事,也不为支部书记分忧,有了成绩离不了他,没有成绩怪不了他,工资待遇少不了他,业绩平平免不了他。乡镇党委政府应当建立健全对村干部的绩效考核体系,对“三差”干部跟踪问责,不让庸官、懒官在支村两委届上一呆就误三年。二是敢破宗族观念,选准配齐支村两委干部。中国农村几千年的封建文化根深蒂固,受此影响,在支村两委换届选举时,往往是各宗各族推选出各自的人选参加支村两委,平衡的结果也造成了一些村官平庸、懒惰、不公甚至不廉,影响了支村两委集体执政能力的发挥。建设新农村需要新型农民,新型农民呼唤新型村官。在一些贫穷落后的村进行支村两委换届时,乡镇党委政府要打破宗族观念,坚持走群众路线,积极贯彻任人唯贤的用人方针,把真正在村民中有能力、有觉悟、有品德、有业绩的新型农民纳入支村两委干部的选拔视野,把新型农民通过法定程序选举为新型村官,通过新型村官把更多的村民培养成为新型农民,让新型村官在执政时不局限于为宗族代言而为大多数村民代言,从干部体制上增强共建和谐农村的基础。三是敢破习惯观念,高度重视村民小组长的配备。如果说支村两委是党在农村工作的基础的话,那么村民小组长就是党在农村工作的基石。我们已经习惯了村民自治的提法,似乎乡镇党委政府只要管好支村两委的干部就可以达到村民自治了,实际上还远远不够。村民小组长是推进村民自治网络建设的网底,但是在一些贫穷落后的村这个网底是空的。有的组很多年无组长,组里什么事都没人理;有的组长根本不愿当,因为组长根本不算官,手上没有公章,村民不买账;有的组长只领每月5元钱的工资,村里开会不参加,安排的事也不做;有的组由村民抓阄轮流坐庄,谁都过把干部瘾。由于村民小组长队伍不稳定、工作不正常,乡村两级的具体工作缺乏进村入户的抓手,已经严重地影响了许多政策在农村的贯彻落实。组长没有发挥作用直接导致广大村民处于对党的政策一知半解或不知不解的状态。要把村民小组长的工资待遇纳入县乡财政预算,大幅提高这些在大集体时期担任派工角色的“生产队长”的工资待遇,让这些最基层的干部在推进工作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三,破解基层民主一仍旧贯难题,构建议事者。村级民主是草根民主,它往往因与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而有着十分强烈和直观的表现形式,具体体现就是集体越级上访或者聚众闹事,这是农民群众要实现民主的愿望无法达到而为之一搏。为什么人们感叹在计划经济时期几乎没有上访现象,那是因为以“社员大会”为主要形式的民主时时得到实现,人们用不着花钱买车票用粮票舍近求远表达诉求。我们要走出三大误区,让农民群众有话语权。一是要走出农民不怕的误区,牢固树立群众意识。在村民自治的大旗下,有的村干部往往权倾一时,什么样的事都敢作主,什么样的字都敢签,因此近年来见诸报端的村官腐败案触目惊心。要建立农村党员组长例会、党员组长、村民代表大会召集制度,定期或不定期召开有农民群众代表参加的会议,先让农民群众在一定范围内享有知情的民主权利。凡是涉及到集体资产承包经营、大额资金使用、重大项目、征地拆迁等重大问题,都必须召开党员、组长、村民代表大会后才能集体作出决策,否则支村两委无权作出决策,使村干部既不能无所作为,又不能为所欲为,规范村干部的议事程序。二是要走出农民不懂的误区,牢固树立政策意识。毛主席说过,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正是在农民不懂的主观臆断下,一些乡村干部在具体行政行为过程中存在违规操作损害农民利益的问题,导致群众上访不断,农民群众通过上访了解了政策,结果曲解政策或者贪污政策的干部受到处理后,败坏了乡村干部的形象。凡是涉及农民群众利益的政策调整,必须要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耐心细致地向群众做好宣传解释工作,如有必要还要召开听证会,让群众既明白政策,又明白账目。三是要走出农民不能的误区,牢固树立勤政意识。支村两委干部既然是由农民群众直接选举产生的,那么他们必然要对投票选举他的广大选民负责并报告工作。可以采取由乡镇党委政府组织农村党员、组长、选民代表参加的考核或专题考评大会,听取支村两委干部的述职述廉报告,并由参会人员对支村两委干部进行满意度投票测评。对群众不满意票数超过半数的,可以采取停职或免职等措施,撤换不能正常履职或不称职的村干部,激励支村两委干部躬身为广大村民创造实实在在的业绩。

第四篇: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执政能力调研报告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在《决定》中指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关键在于搞好党的建设。”农村基层党组织执政能力建设是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成效如何,直接关系着农村的改革、发展和稳定。为深入贯彻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了解和掌握当前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执政能力现状,我们成立了“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执政能力调查”课题调研组,利用近两个月时间,调查走访了xxxx区市县和1xxxx乡镇、2xxxx行政村,召开座谈会12场次,参加座谈人员16xxxx,个别访谈10xxxx人,问卷调查62xxxx,就我市农村基层党组织执政能力建设现状和对策进行了广泛调研和认真分析。

一、近年来农村基层党组织执政能力建设的基本估价:我市现有17xxxx乡镇、289xxxx行政村,乡村基层干部共计3016xxxx。近年来,我市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切实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推动农村党建工作与农村经济建设同步发展,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执政能力不断提高。在62xxxx参与的问卷调查中,85.xxxx的人认为我市各级党组织对农村基层党组织执政能力建设高度重视或比较重视,47.xxxx的人认为各级党委采取的措施有力有效,83.xxxx的人认为农村基层党组织总体执政能力得到提高甚至快速提高。由此可见,我市各级党组织近年来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态度是积极的,措施是有力的,效果是明显的。

(一)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农村基层干部结构进一步优化。全面推行乡镇干部公招公选,近3年全市共公开选拔副科级乡镇领导干部11xxxx,面向社会公开招考51xxxx公务员充实到乡镇机关。坚持选派市县机关干部、企事业单位年轻干部到乡镇和村挂职,2001年以来共有5xxxx市级机关干部到乡镇和村挂职锻炼。以村级班子换届为契机,全面推行“两推一选”、“公推直选”,大力实施“千村千名大学生”工程,将一批有开拓精神和经济头脑的农村致富能手、回乡创业人员、乡企骨干、退伍军人、大学生选进了村级班子。积极探索并推行联村并组、并村强干,减少村组干部人数,优化村组干部结构。目前,全市乡镇干部年龄在35岁以下的占43.4xxxx,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占57.2xxxx;村组干部年龄在45岁以下的占26.5xxxx,具有高中以上学历的占1xxxx。

(二)狠抓基层干部教育培训,农村党员干部整体素质进一步提高。坚持把思想理论建设放在首位,以党校培训为龙头、“三会一课”为载体,抓住开展农村基层干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的契机,切实加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十六大报告、十六届三中全会和四中全会精神等系列教育,重点对干部进行“四观”教育专题培训,农村基层干部的政治素质和理论水平不断提高。采取电教培训、基地示范、专家讲解、现场指导、外出考察等形式,加强农村党员尤其是基层干部实用技术的培训,2002年以来共组织培训基层党员干部2035xxxx次,农村党员干部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不断增强。大力实施“三向培养”工程,把293xxxx党员、致富能手培养成为村组干部,促进了农村干部素质整体提升。干部素质的提高,进一步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参加问卷调查的62xxxx中,认为基层组织促进当地经济快速发展的有14xxxx,占23.xxxx;认为是较快发展的有41xxxx,占66.xxxx。

(三)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农村基层民主进一步健全。市委坚持把制度建设作为保证农村基层民主健康有序发展的根本措施来抓,建立健全了乡镇党委和政府议事决策制度,规范了工作程序,落实了监督措施。并结合各村实际,围绕村民自治制定和完善了各项相关制度,建立了村级民主选举、村民会议、民主理财、民主决策、村务管理等系列制度,进一步提高了基层民主的规范化水平。全面推行乡镇政务、村务公开,进一步规范了乡镇政务公开、村务公开的内容、形式、时间和程序,坚持村级重要事项通过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采取“一事一议”的方式进行民主决策,扩大村民管理村级事务的参与权。同时,我市还积极探索扩大农村基层民主的新举措,于2003年在全市选取了xxxx乡镇开展党代表常任制试点工作,拓宽乡镇基层党代表在乡镇决策参谋、决策监督、联系群众、反映民意等方面积极发挥作用的有效途径。

(四)切实转变基层干部作风,农村基层党群干群关系进一步改善。以提升干部形象、改善干群关系为主线,先后开展了两次大规模的乡镇干部作风集中整顿,切实解决乡镇干部队伍作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促进了干部思想大解放、作风大转变、工作大提升。以争当“民爱民信民敬书记”为主题,大力开展“优秀乡镇党委书记”评选活动,并从中择优提拔了xxxx担任副县级领导干部,在全市干部队伍中树立了从发展主干线上用干部、用作风好的干部的正确导向。以“民得实惠、党得民心”为核心,广泛开展“一线爱民”活动,先后组织了近万名机关党员干部深入基层,进村入户帮助群众解决疑难疾苦,扑下身子亲民爱民为民。以干部经常受教育、群众长期得实惠为目标,大兴为民办实事之风,近三年全市共投入资金19.6亿元,为群众办实事、好事5531xxxx,较好地改善了干群关系,全市上下呈现出政通人和的良好局面。

(五)强化为民服务功能,农村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号召力进一步增强。全市各级农村基层党组织坚持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等环节中发挥作用,积极推进“支部加协会”工作,探索出了“党委建基地,支部加协会,党员带农户”的新模式。目前全市已建“支部加协会”模式31xxxx,覆盖面达4xxxx,入会农户7.9xxxx户,带动农户14.xxxx户,加速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有力促进了农民增收致富。问卷调查显示,61.xxxx的人认为基层党组织已注重采取示范引导、提供服务等方式抓农业生产。策划并开展“党员农贷快车”活动,建立完善了乡镇党委、村党支部全程参与“党员农贷快车”活动制度和“党员农贷快车”信贷需求调查登记档案,进一步发挥“党员农贷快车”帮扶党员、联系群众的作用。坚持乡村党员、干部定点联系贫困村、贫困户制度,做到哪里群众有困难,党员干部的身影就出现在哪里,共同帮助群众脱贫致富。2002年以来,全市共为6130xxxx(次)农村党员发放贷款2.94亿元,先后结对帮扶450xxxx贫困党员脱贫。在参加问卷调查的62xxxx中,15xxxx认为我市当前农村党群关系密切,有25xxxx认为比较密切,共占总人数的6xxxx,凸显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号召力在为民谋利的过程中不断得到增强。

二、当前农村基层党组织执政能力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原因

调查表明,近年来我市在加强农村基层干部执政能力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在社会转型、体制转轨的大背景下,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整体在执政能力方面还存在诸多“不适应”和“不符合”的地方,部分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暴露出的问题还比较突出。据625份问卷调查,21.xxxx的干部认为当前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执政能力较弱或很弱。

(一)执政主体素质不高甚至行为失范,严重削弱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号召力

在问及影响农村基层党组织执政能力的主要因素时,高达57.xxxx的人认为是基层干部的自身素质。从座谈情况看,当前基层干部的素质能力和作风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

1.能力素质不高。据调查了解,全市农村基层干部年龄在55岁以上的占25.1xxxx,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71.6xxxx。由于年龄老化、文化水平较低等因素影响,绝大部分农村基层干部在驾驭市场经济、带领群众致富等方面心余力绌,难以适应当前农村工作的实际需要。调查发现多数农村干部不注重学习,即使组织学习也多是走过场、搞形式,从而导致观念更新慢、素质提高难。在62xxxx参加的问卷调查中,有36xxxx认为基层干部的自身素质直接影响了农村基层党组织执政能力的正常发挥。

2.宗旨意识不强。由于思想基础较差和党性教育不够等原因,一些农村基层干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淡漠,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不强,没有从思想上解决好“情为民系、权为民用、利为民谋”的问题。调查中有的乡村干部把自己的职责概括为“管好自己的人、听好领导的话、办好上面的事”,有的认为“干部就是管老百姓的官”,而谈及为群众服务的寥寥无几。因此,当我们问及如何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执政能力建设时,66.xxxx的调查对象认为应当把增强基层干部的宗旨意识作为重要途径。

3.干部难选难配。据调查了解,全市农村8xxxx以上的青壮年外出务工经商,留守在农村的大多是老弱病残、文化低、能力差的人,要挑选各方面素质较好的人担任村干部比较困难。同时,由于农村干部待遇低、工作难度大、后顾之忧多以及社会地位不高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许多有能力、有文化的人特别是青年人不愿当村干部,导致农村后备干部培养跟不上,村干部难选难配的现象在当前农村比较普遍。据统计,今年我市村“两委”换届工作中,有3xxxx左右的村难以选配合适的人选,甚至有xxxx—xxxx的村选不出支书。

4.工作方法简单。一些乡村干部不注意学习和运用新形势下做群

xxxx。座谈中,多数同志认为乡镇是“有限权利无限责任”,“七站八所”工作在乡镇,但经费的使用、管理又统筹到了县级部门,一些乡镇党委深感工作难于统筹、难于协调、难于落实,导致乡镇执行上级决策、站所执行乡镇部署都大打折扣。

三、新形势下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执政能力的思考与对策

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执政能力建设,必须适应农村社会生活的新变化和农村工作的新特点,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紧密结合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生动实践,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着力在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六种能力上下功夫。

(一)认真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自我净化、自我提高的能力

党员是党的组织细胞和党的活动主体。只有坚持不懈地抓好党员队伍建设,才能使农村基层党组织的肌体不断自净、活力不断提高,始终充满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1.认真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把开展“保先”教育作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加强党员队伍建设的总抓手,坚持用先进典型鼓舞引导人、用反面事例教育警示人,切实解决农村基层党员干部队伍中存在的理想信念动摇、宗旨意识淡薄、党的观念不强、工作作风漂浮等问题,真正达到提高党员素质、加强基层组织、服务人民群众、促进各项工作的目的。

2.探索建立党员干部教育管理的新模式。建立健全评选、表彰、管理、使用优秀基层党员干部的长效机制,以良好导向激励广大党员干部进取向上。建立健全党员队伍自我纯洁机制,扎实开展民主评议党员工作,严肃处置不合格党员。建立健全领导干部任期任届制、民主评议和届中淘汰制以及正常离职的社会保障制度,及时调整不称职和不胜任现职的干部,保持基层党员干部队伍的纯洁性和先进性。

3.加强农村基层党员干部教育培训。整合利用党校、农广校、职业学校、电大、职业技术学院等培训部门的教学资源,积极开展农村电化教育和远程教育,重点抓好政治理论、政策法规、现代科技和市场经济等方面知识的教育培训,不断提高农村基层党员干部执政为民的能力和本领。

(二)科学调整和切换农村基层组织的组织设置和角色功能,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适应形势、改革创新的能力:适应农村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党员从业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农村基层党组织必须不断改进自身工作内容和活动方式,积极探索发挥作用的有效途径,主动适应新形势的变化和新任务的需要。

1.深化乡镇改革。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大力精简乡镇机构和富余人员,降低乡镇运行成本和财政负担。针对税费改革后农村的实际情况,积极推行撤乡并镇、强村并组,实行村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一肩挑,允许村组干部兼职兼薪,形成更加精干的工作机构。进一步调整和理顺管理体制,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

2.转换角色功能。适应经济组织形式和经营体制发生的根本性变化,农村基层党组织必须从传统的政权化角色定位转变为服务型的角色定位,坚持以服务群众为中心,把调整农业结构、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作为首要职责,自觉从行政事务管理向制定发展规划、完善基础设施、健全配套服务等工作转变,从只会抓传统农业向善于抓工业、现代农业、服务业、小城镇建设与管理等转变,尤其是村级党组织要把职能转变到搞好农村公益事业建设和管理上来,更好地实现执政为民的宗旨要求。

3.改进工作方式。适应农村税费改革后的新形势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实现工作方式以行政手段为主向以服务手段为主转变,更加主动地把工作触角延伸到农村产业发展的链条中去,积极探索在农业项目和农村产业环节上建立党组织的方式和途径,推进“支部加协会”模式的有效覆盖和作用发挥,促进农村党建更好地与农村经济建设相融互动、同步发展。

(三)围绕发展配班长、建班子、抓队伍,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克难攻坚、加快发展的能力

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提高抓发展的能力,是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执政能力建设的最重要内容,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各个方面都要体现和落脚到这项能力上来。

1.围绕发展配班长。按照“班长抓班子,班子带队伍”的思路,坚持从发展主干线上考察和识别干部,注重从社会发展快、群众反响好的地方发现人才,加大优秀年轻干部培养教育力度,真正把那些善抓发展、勇于开拓、作风正派的干部选拔到基层领导岗位特别是主要领导岗位上来。

2.围绕发展抓队伍。着眼于建设一支善于带领群众推动发展的党员干部队伍,抓紧建立科学的干部实绩考核评价体系,引导基层干部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健全完善乡村干部激励和保障机制,探索实行乡村干部报酬与地方发展规模、发展速度、发展效益直接挂钩,探索建立选拔优秀支部书记、村主任进入乡镇班子的制度,深入开展“民爱民敬民信干部”活动,坚持从主干线选拔干部,切实解决好乡村干部动力不足、压力不够、活力不强的问题。切实做好农村党员发展工作,注意把那些有经济头脑和致富能力的人吸收为党的分子、培养为村组干部,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带动力和创造力。

3.围绕发展建班子。坚持以“三级联创”为总揽,切实加强“五个好”乡村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乡镇党委在促进农村发展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和村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加大乡镇干部尤其是党委领导职位候选人的公推公选力度,积极推行村“两委”班子成员“双向进入、交叉任职”,大力选派一批年富力强、懂市场经济的优秀青年干部到基层任职,优化乡村党组织领导班子抓发展的素质结构,强化抓发展的整体功能。

(四)健全完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科学决策、有效执行的能力

1.构建以民主集中制为核心的科学决策机制。健全和完善议事规则,对会议召开、议事范围、议题确定、决议形成、决策执行与监督及议事纪律等作出明确规定,进一步提高决策效率和决策质量。健全和完善协商制度,建立乡镇决策咨询机制,健全和完善表决制度,提高决策的民主性和科学性,防止决策失误。扩大乡镇党代会常任制试点,涉及乡镇发展全局、党的建设的重大事项要召开党员代表会议讨论决定,平时乡镇决策事项要注重征求党员代表意见。遵循“量力而行、群众受益、民主决定、上限控制”的原则,制定“一事一议”管理办法。凡涉及村民自治范围的事项,乡镇党委政府在决策前,要通过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广泛征求意见。

2.优化县乡权利分配。根据乡村两级党组织的职能职责,理顺条块关系,完善乡镇一级政权组织的功能,合理配置乡镇党政的权责,做到责、权、利相统一。对直接为“三农”服务的站所如农业、林业、卫生院等机构实行属地管理,县级相关部门负责业务指导,以改变长期困扰乡镇的条块分割和人、财、物分离状况,真正使乡镇党委具有统领本辖区内社会经济发展的职能和权力,提高有效整合乡村社会的能力。

3.建立村党政协调运行的工作机制。制定乡镇党政、村“两委”工作职责,建立乡镇党政、村“两委”联系会议制度,明确界定和划分各自的职责任务,摒弃“我说你听、我定你办”的领导方式。建立健全目标管理责任制、督促检查制度、定期通报分析工作制度、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构建高效灵敏的抓落实机制,形成乡镇党政、村“两委”领导统揽不包揽、支持不干涉、配合不拆台的良好协作局面。

(五)加快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依法行政、民主执政的能力

1.加强农村普法教育。充分发挥各种宣传媒体的作用,开展经常性的农村普法教育和政策宣传,大力宣传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和国家的法律法规,特别要重视宣传与农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增强农村群众依法办事、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定期组织乡村干部集中学习法律和政策,把法律政策学习作为基层干部培训的一项主要内容,深入开展政策宣讲,提高乡村干部的法律水平,增强依法执政的意识。

2.坚持依法治乡治村。加强对基层组织依法行政的监督,完善有关依法行政的监督措施,聘请依法行政监督员,发挥基层群众的监督力量,畅通群众监督的渠道,严肃查处不依法行政的典型事件。加强对村民自治和乡镇政务公开的自律和监督。以强化财务管理为重点,推行村账乡管制度,强化村民理财小组和村务监督小组的职责,定期检查和抽查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大会筹备召开和村务公开情况,完善村民自治工作记录和会议记录,实行乡镇党委派员参加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大会制度。由组织、民政等相关部门定期对农村基层乡镇政务、村民自治情况进行检查,及时纠正存在的突出问题,认真查处推进基层民主方面的违纪违法行为和软拖应付行为,确保基层民主政治依法稳步推进。

3.纵深推进村民自治。完善村民会议和村民代表大会定期召开制度,凡属公益性建设等与村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重大村务决策,交由党员代表议事会议商议,在全村范围内公示,充分听取村民的意见,依法提交村民代表会议或村民大会作出决定。建立村务公开约束制度,增强村务公开实效。

(六)建立健全“干部经常受教育、群众长期得实惠”的长效机制,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群众、凝聚民心的能力

1.建立密切联系群众机制。建立和完善乡村干部调查研究、公开办事等制度,切实落实《民情日记》、“驻村双向选择”、“首问责任制”等措施。坚持和完善领导和部门联系基层贫困单位制度,实现从“救济式”扶贫向“开发式”扶贫、“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转变,提高帮扶实效。大兴为民办实事之风。建立上级督查考核、受益群众评议相结合的考评机制,确保实事办好、好事办实。

2.加强基层干部作风建设。要把农村基层干部作风建设放在重要位置,注重教育引

导的同时,更要加强制度建设和机制完善,促使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基层干部自觉转变作风,真正做到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区市县要着力建立和完善农村基层组织“班长抓班子、班子带队伍、队伍促发展”的工作机制,明确乡、村干部行为规范和工作规范。坚持加强基层干部作风建设,建立作风建设巡视制度,落实为民服务的具体措施,将基层党组织、基层干部的作风状况纳入目标管理和考核内容。

3.落实做好群众工作的措施。要教育农村基层干部重视了解当前群众诉求,把握新形势下群众工作规律,强化做好群众工作的系统思维,灵活运用法律、经济、行政和说服教育等手段,从满足群众需要、帮助群众解难、调处群众纠纷等方面入手,努力做好群众工作。建立基层干部在急难险重和复杂事件面前靠前指挥、落实信访工作责任,群众疑难问题和信访案件包案和包村等制度。建立和完善群众信息网络,充分发挥群团组织、党代表、人大代表和各类经济社会组织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畅通群众意见、建议和群众呼声、群众疾苦的反馈渠道,经常深入基层倾听群众意见,及时发现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尽量把问题和矛盾解决在萌芽状态。

4.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加大对农村和农业的投入力度,集中力量抓好农村交通和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大力推进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科技为依托、农业产业化经营为主线,以“支部+协会”、“龙头企业+基地+农户”为主要形式,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效益农业;进一步调整布局,大力发展以促进流通、服务农村等为主的第三产业;以招商引资为突破口,积极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利用集体公房、设备等租赁经营,积极探索壮大集体经济的多种实现形式,形成资源整合收益型、旅游资源开发型、效益农业发展型、物业经营增值型、资本经营拓展型等多条发展路子,不断增强集体经济实力。

5.建立“不作为”责任追究制度。调动各方力量,加强作风督查,制定基层党组织和基层干部平时“不作为”、任期“无作为”的表现形式和认定标准,严肃查处不作为的典型案件。坚持群众评议基层党组织和基层干部制度,定期组织党代表、人大代表、村民代表评议乡镇党委政府及领导干部,组织村民代表或全体村民评议村“两委”干部,制定群众公认的刚性约束标准。实行末位淘汰制度,凡连续2年考核居于末位的,党政主要领导要就地免职;凡在群众评议中得不称职票超过一定比例的,分别给予组织提醒、谈话诫免和组织处理,促使基层党组织和基层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在压力中生活力,出创造力,强战斗力,增凝聚力。

第五篇:提高社区党组织服务群众能力和社会管理能力研究

提高社区党组织服务群众能力和社会管理能力研究

党的十八大和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进一步明确了全党党员干部要转变作风,走群众路线,那么如何更好地为群众服务、为居民服务,提升居民群众的生活幸福指数?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社区功能的逐渐强大,社区由最初的协助政府宣传等单一职工逐渐转化为包含党建、计生、综治、社保等多项政府职能的基层组织。社区就像一个小政府、一个型社会,包罗万象。它作为最基层、最前沿的组织,直接联系居民群众。社区建设对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提高局长的生活水平和质量,扩大基层民主,推动城市改革与发展以及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我县社区基本情况和工作现状

我县共有社区6个,辖区总面积11.6平方公里,是维、回、哈、蒙、汉等9个民族生活聚居的地方,现有居民12658户,38860人。社区党总支下设网格支部8个,有居民党员255名,居民自治组织16个。信息员、楼栋长378名,社区工作人员103名。近年来,在县委、县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社区服务能力和水平得到明显改善:一是管理机构,服务体系不断完善。现在社区工作人员主要由社区民警、综治协管员、公益性岗位、社区志愿服务者等几部分组成,社区基本达到了每个社区300平方米办公用房的标准,设有社会保障服务中心一个;社区服务中心一个;社区卫生服务站一个;社区文化中心一个,并组建多支文艺、体育爱好小组,极大地方便了居民生活,促进了社区服务体系的建设与发展。二是管理与服务人员结构不断优化,服务队伍不断壮大。目前,全街有社区在编专职人员58人,综治协管员8人,公益性岗位 10 人,与社区签署共驻共建协议的单位达 80 余家,已初步形成由专、兼职工作人员和社区志愿者共同组成的社区服务队伍。三是服务内容和服务对象不断扩展。社区服务内容涉及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社会救助、优抚救济、公共卫生、计划生育、文化体育、社区治安、环境治理、住房保障、法律咨询以及老年人、残疾人权益保障等等。四是社区居民的幸福指数明显提高。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加大了对社区基础设施的投入,2012年以来实施的“十大民生工程”,解决了3个社区办公和活动场所,并结合园林城市和卫生县城创建严抓了城市卫生管理,现在的社区灯亮了、路平了、树绿了,环境得到很大改善,社区面貌焕然一新,社区居民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明显增强。

二、社区党组织服务群众和社会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社区党组织职能定位不明确,管理体系不够科学;一是部分职能部门将本应该有自己单位来完成的职能转嫁到社区,而与之相应的工作管理权、处置权并没有下放,加之社区的人力、物力、财力有限,对辖区单位没有强制性的约束措施,许多事务只能是“看得见”,却“管不了”,社区大量时间花在 “协助”部门工作上,而社区的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工作职责却没有时间去落实。二是部分社区党员和辖区单位对社区党组织认同感淡薄,参与社区工作意识不强。辖区单位和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荣誉感、归属感不强,辖区单位缺乏“驻于社区、关心社区、建设社区” 的意识,辖区居民缺乏“社区是我家、建设靠大家”的意识,基本上都没有参与到社区建设中来。部分离退休党员虽进了社区,但思想上还不能接受由“单位人”变为“社会人”的现实,认为到社区会失去原单位的一些待遇,心怀顾虑,不甘融入。一些辖区单位认为社区建设是社区自己的事,与他们没有多少关系,不愿在财力、物力上给予支持和帮助。

(二)社区党员队伍综合素质有待于进一步提高。通过努力,我县社区党员队伍的年龄结构、文化层次、综合素质有了一定程度的优化和提高。但从总体上来看,还存在能力不足、创新不够、方法不多等问题,突出表现为:有的开拓能力不强,缺乏主动围绕居民需求开展服务的激情;有的不善于做群众思想工作,方法方式简单;有的片面强调社区服务无资金、人员短缺,不能主动运用市场机制和办法解决社区服务中存在的问题;有的社区党员年龄结构老化,发展党员工作滞后,流动党员有效管理措施少,离退休党员逐渐转入社区和入党积极分子中青年人偏少。

(三)社区党组织发展壮大社区集体经济的渠道不多。社区党组织作为社区建设的领导核心,肩负着重要的职责,部分社区党组织的思想政治教育、政策方针学习、党员先锋模范等发挥较好,但对如何发展社区集体经济的意识淡薄,只等输血,不会造血,存有“ 等、靠、要”思想,缺少“出售服务”意识,社区的经济来源渠道主要是财政拨款。尽管近年来县委、政府在社区建设中虽增加了一定的投入,但政府投入和社区实际经费需求之间尚有缺口,仅靠“财政拨一点、别人给一点、自己筹一点”的办法,难已满足社区充分开展各项工作的需求。

(四)社区党组织服务群众和社会管理的领域有待拓宽。目前社区服务领域仅限于社区本身的业务范围所提供的无偿服务,而缺少居民日常生活中所需的家政服务、物业管理等项目服务实体,且从业人员数量少,技术水平低,没有统一的组织。住宅维修、卫生保洁、小区治安成了社区居民最关心、最头疼的事情;居民群众很关心的金融保险、劳动就业、医疗卫生、社会教育等服务项目还没有普及,居民群众就近就地获取服务比较困难;政府一些政策性法规、惠民政策都要去有关职能部门咨询方能了解掌握。

三、以创建“服务型党组织”为载体,加强社区党组织服务群众和社会管理的意见和建议

社区党组织作为党的基层组织,始终处在社会变革的第一线,社区是社情民意的集中反映点、社会稳定的保障点,也是党建、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立足点。

(一)着力强化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一是立足于“便民利民”,实行党组织辖区管理体制。根据社区及辖区单位党组织的不同类型,理顺其隶属关系,尽量实行党组织辖区管理体制,构建区域性大党建工作格局。对所有社区的党组织、辖区内的企业和部门都隶属所在社区党组织管理;对社区内的各类服务机构、非公有企业、各种民办非企业单位、社会团体等组织的党组织,原则上由社区党组织实行属地化管理。二是以领导班子建设为重点,切实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加强社区党组织领导班子建设,需要把政治素质好、有党务工作经验的社区工作者选拔到社区党组织书记岗位上来,并统一制定培训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集中培训,强化教育培训,全方位提高工作者素质。积极整合各类教育资源,以县、镇党校为主阵地,定期举办社区干部专题培训班。培训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体现针对性和实效性。首先,要注重思维能力的提高。通过培训社区干部依法办事和为民服务的意识得到增强,使他们研究问题、处理矛盾的能力得到提高。其次,要注重基本素质的提高。主要是对社区基本理论知识的培训,也可推行开放式培训,有计划地组织社区工作者到社区建设较好的县市实地考察学习,提高他们管理和服务的水平。在管理上,合理制定工作目标,细化内容,明确职责,并实行年终考核与绩效挂钩。三是在宣传舆论上高度重视。充分运用新闻媒体和其他各种有效形式,宣传社区党建工作,使驻辖区各单位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增强“社区是我家,建设靠大家”的社区意识和参与意识,形成人人都积极关心、支持、参与社区建设的舆论氛围。

(二)以“健全、规范、有效”为原则,进一步完善社区工作运行机制。一是建立健全加强社区党建工作的领导机制。进一步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政部门牵头、有关部门配合、社区主办、社会力量支持、群众广泛参与”的社区建设工作机制,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合力,强化在社区规划、社区建设、政策措施、考核奖惩、舆论宣传等方面的领导。完善考核目标体系,把社区建设纳入县委、政府对涉及乡镇以及县级相关职能部门的目标管理考核内容。建立县级部门联系社区制度,与社区共建帮扶对子,帮助社区开展各项工作,积极参与社区建设。二是广开言路,对涉及民生等社区重大事项,先由社区党组织在广泛听取意见、认真调查论证的基础上,集体研究提出初步意见和方案,由 “两委”班子成员充分讨论,商议修改意见后,提交党员大会讨论审议,并召开居民会议表决通过后,及时在社区公开栏内公开决议内容和实施结果,从而保障居民对社区重大事项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通过组织居民党员开展积极有效、多形式的活动,把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区生活共同体。三是社区党组织要从“等服务”向“找服务”转变。要转变过去那种“以坐班为主,等群众上门反映问题、要求服务”的工作方式,把社区再细化几个责任区,组织人员主动上门找群众,以“串百家门、知百家情、解百家愁、连百家心”为服务目标,了解居民真正的需求和最需要的服务,千方百计解决社区居民“想、盼、愁、忧、难”问题,做到群众需要什么我做什么,群众想要什么我给什么,把细致服务和党组织关怀送上门。

(三)健全完善社区公共服务体系,不断拓展党组织的服务领域。一是健全社区就业服务体系。加强社区劳动保障工作机构建设,完善管理服务网络,为社区居民提供就业和再就业政策咨询、技能培训、职业介绍等服务。加强劳动力资源动态管理,加强公益性岗位开发,促进和帮助享受失业保险、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员尽快实现就业。二是健全社区社会保障服务体系。帮助办理城镇居民按规定应参加的各项社会保险,推进企业离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加快完善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三是健全社区卫生和计划生育服务体系。建立健全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为主体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以妇女、儿童、老年人、慢性病人、残疾人、贫困居民为服务重点,广泛开展预防、保健、康复、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以及一般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的诊治服务。四是健全社区流动人口管理和服务体系。以现居住地为主,现居住地和户籍所在地互相配合,积极做好流动人口管理服务工作。五是健全社区公共安全服务体系。建立健全以社区警务室为骨干、社区和辖区单位为依托、治保调解等自治组织和群防群治力量为基础的社区治安管理网络。充分发挥法律援助、维权中心、人民调解等服务机构的作用,推进法律服务进社区。六是健全社区文化、教育、体育服务体系。加强社区图书室、文化室、“妇女之家”等设施建设,加快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农家书屋工程建设,把公益性文化服务延伸到社区。加大对社区居民健身场所和器材的投入,加强对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训,引导社区建立晨、晚练点,建设体育活动室或者简易健身场地,改善社区居民文体活动条件。

四、在社区创建“服务型党组织”的重要意义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社区日益成为城市管理的一个重点、居民生活的重要空间和各类经济社会组织活动的舞台,社区建设面临的任务越来越繁重,社区党建工作中也随之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面对新形势、新情况,因此,我县以创建“服务型党组织”为载体推动社区服务和管理能力提升,加强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壮大社区经济,建立核心小区,推进社区网络化管理,加强社区党建工作,充分发挥社区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对于推进城市管理,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是解决城市经济发展中诸多社会问题的有效途径。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社区建设工作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出现。要及时有效地将这些矛盾和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必须增强社区的功能和责任,依托社区,把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各项措施落实到基层,强化社区维护社会稳定“第一道防线”的作用。

(二)是加快城市现代化进程的必然要求。城市的设施建设是城市现代化的一个方面,但城市现代化更为重要的是提高居民的整体素质、文明程度,这就必须大力推进社区建设。条块结合,以块为主,从城市的最小单元抓起,一步一个脚印地将城市现代化工作抓好抓实。

(三)是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的迫切需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居民收入不断提高,从居住环境到基础设施,从生活服务到文化生活,从治安秩序到人际关系等等,人们对社区都提出了越来越多的需求,希望得到多方面的服务。比如社区环境问题、社区服务问题、社区治安问题,以及生活方不方便、卫不卫生、居住舒不舒适、精神文化生活丰不丰富等,都迫切需要通过推进社区建设来解决。切实加强和改善社区党的建设工作就是要使社区有能力解决这些问题,通过以创建“服务型党组织”为载体推动社区党建,依靠社区的力量加强社区的综合管理,进而不断提高居民群众的生活质量,为居民群众创造一个安全、舒适、整洁、方便的环境。

(四)是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现实需要。社区文化是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通过以创建“服务型党组织”为载体推动社区服务和管理水平提升,对满足社区居民的文化消费要求,形成科学、健康、独具特色的社区精神,提高社区居民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城市经济的繁荣与社会进步都具有积极的作用。社区服务是社区建设的龙头,通过建立社区志愿者组织,开展尊老、爱幼、助残、济困等活动,可以进一步弘扬中华民族团结友爱、互帮互助、无私奉献的传统美德,可以培育和增进人们的亲情、友情和乡情,把爱国家、爱集体的要求,具体化为爱城市、爱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改善人际关系、净化社会风气,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五)是扩大基层民主,实现居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必然要求。推进基层民主,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和思想基础。社区居民关注社区事务,关心社区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可以有效实现社区居民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城市的现代化管理,最重要的是对人的管理。通过以创建“服务型党组织”为载体推动社区服务和管理水平提升,推进基层民主,解决人的管理问题,这样,也就为提高城市现代化管理水平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六)是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以创建“服务型党组织”为载体推动社区服务和管理水平提升,目标是通过政府机构和社区组织的通力合作,解决经济发展过程中,特别是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一些社会问题,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五、在社区推进“服务型党组织”创建的具体措施 创建“服务型党组织”为载体推动社区服务和管理水平提升,开展创建党建工作特色社区活动是加强基层组织建设而实施的一项创新活动,也是社区党建工作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

(一)着眼于夯实社区党建基础,着力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按照健全基本组织网络、建设基本阵地、健全基本制度、提升基本素质、落实基本待遇的基本要求,重点在“组织覆盖、工作覆盖、制度覆盖、活动覆盖、服务覆盖”下功夫,创新党组织活动方式,狠抓班子建设、队伍建设、阵地建设以及驻地单位党员“双向管理”等,不断夯实社区党建基础。

(二)着眼于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扎实开展 “服务型党组织”创建活动。主动与社区党组织一起,组织机关在职党员和社区党员开展“党心连民心、服务在社区”活动,组织驻地在职党员和社区党员进入社区,以设岗定责活动为桥梁,实现党员教育联抓、社会治安联防、公共事业联办、贫困对象联帮、文明社区联建,切实履行认岗职责,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使广大党员牢固树立为基层为群众服务的思想,树立党员在社区的良好形象,在社区形成“一名党员一个岗,一个党员一面旗”的良好局面。

(三)着眼于解决居民群众实际困难,扎实开展帮扶活动。想社区群众之所想,急社区群众之所急,帮社区群众之所困,解社区群众之所难,扎实开展帮扶活动。对社区困难老年党员,要主动上门,有病看望、有难相帮,做到以情感人、以心暖人,使他们感受到党组织的温暖;对社区无业、下岗失业人员等弱势群体人员,要主动提供再就业信息和再就业培训,寻求再就业岗位,指导帮助社区拓展创业渠道等。同时,通过开展“党内帮扶”、“结对帮扶”形式,组织党员与贫困居民结成帮扶对子,实行生活上扶贫、精神上扶志、智力上扶学、工作上扶业、发展上扶技,提供信息、项目、技术和资金方面的支持和服务,从根本上提高下岗职工、社区无业人员的致富本领和能力。

(四)着眼于打造群众满意的工程,创造性推行“党员先锋岗”。在开展创建党建工作特色社区活动中,在党组织和党员中推行“党员先锋岗”。包括党组织承诺和党员承诺两个方面,党组织承诺的内容包括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教育管理党员、帮贫助困等;党员承诺的内容要与在社区认岗职责任务结合起来,承诺必须根据党员自身特长和实际能力,坚持有多大能力办多大事,能做到什么就承诺什么。承诺事项正式确定后,驻地单位和社区党组织要统一制作发放承诺书,逐一登记备案,并采用公开栏、广播、报纸、召开群众大会等形式,将承诺事项、联系电话和监督电话向群众公布。各级组织都把承诺制纳入日常工作管理,时刻提醒党员干部履行承诺,并指定专人、设置专簿记录履行承诺情况;宣传部门对承诺制执行情况进行跟踪报道,加强正反典型宣传,实施舆论监督,防止出现“承”而不“诺”,“诺”而不“践”等情况,真正使承诺制成为各级党组织和党员为民服务的有效载体。通过科学定“诺”、签名承“诺”、社区示“诺”、跟踪问“诺”、民主评“诺”等环节,强化各级党组织和党员的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把创建党建工作特色社区活动落到实处。

六、社区创建“服务型党组织”具体要求

以创建“服务型党组织”为载体推动社区党建,创建党建工作特色社区活动是密切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探索,实践中还需要不断地充实和完善。各级党组织要高度重视这项活动,认真研究,科学谋划,扎扎实实把这项活动组织好、开展好、坚持好、实践好,取得服务人民群众的实效。

(一)要加强领导,提高认识,确保工作措施落到实处。为加强对创建党建工作特色社区活动的组织领导,县委成立了开展创建党建工作特色社区活动领导小组,各单位也成立了相应工作机构,党组织“一把手”要认真履行创建党建工作特色社区活动第一责任人的职责,切实抓好本部门本单位的创建党建工作特色社区活动,要指定一名分管领导专抓此项活动,确保人力、精力、物力、财力“四到位”。每个月要定期召开一次党委(党组、支部)会,认真分析创建党建工作特色社区活动的开展情况,研究抓好创建党建工作特色社区活动的具体工作措施。同乐镇党委要承担起社区党建牵头抓总的职能,通过多种方式,推动创建党建工作特色社区活动深入开展。

(二)建立健全检查督办和考核评估机制,确保工作的顺利开展。创建党建工作特色社区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要采取召开情况通报会、专题督办会、走访基层群众等多种形式,及时了解和掌握各单位开展创建党建工作特色社区活动的情况,分析研究主题活动存在的问题,抓好督办落实。同时,要制定详细的活动考核办法,对开展主题活动扎实,成效明显的单位和个人,要总结推广经验,进行表彰;对不能及时落实主题活动任务的单位和个人要通报批评。

(三)建立健全激励约束机制,确保工作的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要把开展创建党建工作特色社区活动情况与领导班子目标考核、职工考核、先进基层党组织评选、文明单位创建结合起来。对那些开展主题活动成效明显、群众满意度高的单位和个人要给予必要的物质和精神鼓励;对那些不能落实主题活动任务的单位和党员领导干部,取消评优资格,并督促其抓好整改。要严肃工作纪律,各单位党员干部下基层要轻车简从,廉洁自律,树立良好的机关党员干部形象,不得增加基层的负担。

(四)要加强宣传,深入发动,充分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在全县营造出浓厚的活动氛围。各单位各部门要采取出版专栏、编发简报、张贴标语等形式,大张旗鼓地宣传两项主题活动的重大意义和动态成果,在全县营造出浓厚的活动氛围。认真总结推广各单位开展活动的好做法、好经验,大力宣传活动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党组织和优秀党员领导干部。同时对那些参与活动不积极,搞形式主义,损害党的形象的党组织和党员领导干部要进行通报批评。

六、提高社区党组织服务和管理的思考

要通过明确社区党建的工作目标,找准社区党建工作的着力点,创新社区党员活动载体,使社区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有效提升社区党组织掌控社会管理和服务群众的能力。

(一)立足根本点,明确社区党建工作目标。

社区党组织要把“围绕党建抓发展、抓好发展促和谐”作为社区党建工作的目标,要做到 “个个抓好”。一是抓好队伍建设,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第一要抓好社区工作人员队伍建设,严格“逢进必考”的用人政策,保证社区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和工作能力。社区工作的多样化和艰巨性要求社区工作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程度的工作能力,不会做、不能做的同志进入到社区工作队伍,不仅拖社区工作进度的后腿,还造成社区工作人员满员,但会做能做的工作人员缺乏的怪象。其次社区党支部对社区全体工作人员要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教育,定期参加组织学习或者到先进社区学习取经,使之开阔眼界,更新观念,增长知识,提高社区党支部服务社区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挥其在社区管理和服务中的特殊作用。第二要进一步加强党员志愿者队伍建设。要充分调动党员的积极性,倡议他们在本人自愿的前提下,利用业余时间发挥个人专长,自觉参加社区建设。第三要建立一支数量充足的社区入党积极分子队伍,积极培养、吸收社区工作人员和辖区居民中的优秀积极分子加入党组织,补充新鲜血液。二要加强党的组织建设,健全党建工作机制。第一要坚持把落实党建工作目标管理作为重要内容来抓。制定党建工作目标。工作目标主要从党组织制度、组织生活制度、党员发展、党费收缴、廉政建设制度、帮扶落实等各方面制定,确保党建目标落到实处。第二要强化组织保障。新形式下,由于经济结构多元化和党的领导方式转变,党组织活动时间少,无经费,组织边缘化,活动业余化现象越来越突出,造成了党组织活动开展难,党员发挥作用难的局面。社区党组织要严格组织生活制度,通过会议、授课、活动开展等形式加强党员教育,确保各类党组织生活正常开展。第三要加强办公阵地建设,提高社区服务水平。党员开展活动场地缺乏。由于社区化管理趋势增强,离退休人员、下岗失业人员中的党员党组织关系全部以社区为中心,社区党支部党员人数越来越多,召开党员大会的场所条件有限,如遇较大的会议,就没有可利用的会议室或活动场所。社区应从多方位争取上级拨付、社会支持等办法,制定建设计划,加大工作力度,拓宽投资渠道,加强社区阵地建设,改善社区办公条件,使社区党员的活动场地不仅仅局限于社区的现有场地。

(二)找准着力点,做好社区党建结合文章。实现社区党建工作目标,关键在于是否能很好的将社区党建工作与社区服务及促进和谐发展等有机结合起来。一是要加强和改进服务群众工作。社区党组织结合落实“四议两公开”工作机制,在全面掌握社区内各类人员的服务需求基础上,进一步拓展社区服务的领域、层次,积极开展面向社区普通群众的便民利民服务、面向弱势群体的救助服务、面向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服务、面向辖区单位的社会化服务。如:协调驻区医疗卫生机构为社区的低保户、空巢老人开展定期义诊活动;成立青少年俱乐部,为社区的青少年搭建一个学习、交流、提高的机会;成立帮困服务中心,积极向上级部门、坐落单位、社区居民募集各类生活必需品和物质资源,对社区内有需要的困难居民实行免费派发或通过义务劳动等方式有指标发放;进一步扩大社区志愿者队伍,制定制度,明确任务,大力发动社区志愿者参加社区各类公益活动,以结对的形式帮助社区内的孤寡老人及困难群体;二是把“丰富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促进社区成员和谐共处”作为社区党建工容作的重要内容,通过组建群众性文艺自治组织、经常性组织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引导社区居民追求健康、有益、向上的生活方式。

(三)把握关键点,搭建党员发挥作用平台。社区党组织应通过设岗定责、主题实践活动、开展扶贫帮困等活动,着力为社区内各类党员搭建发挥作用平台。一是“开展党性教育”活动。以创建“学习型”党组织为目标,充分利用集中学习、个人自学等各种方式开展学教活动,实现党员学习教育全覆盖,在全面系统学习、认真分析总结的基础上进行党性教育。通过不断的学习,加强党员同志们的党性认识和素质提高。二是立足岗位奉献,展现党员风采。社区党支部倡导广大党员在社区认领综治巡逻、城管卫生、计划生育等义务岗位,从各自岗位特点出发,积极参与到社区建设中来,并通过社区开展帮扶困难群众等活动,增强党员乐于奉献、甘于奉献的自觉性,努力争当“五个模范”,充分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激发广大党员在促进和谐上创先争优,在文明劝导上创先争优,在为民服务上创先争优,充分展示社区党员的精神风采。三是以服务群众为宗旨,积极推进和谐社区建设。社区党支部通过组织党员开展志愿服务、走访慰问、定期联系等活动,从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为居民群众排忧解难,帮助居民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一步拉近党员与群众之间的感情距离,促进全社区的和谐幸福。

下载提高我市农村基层党组织构建和谐和社会能力研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提高我市农村基层党组织构建和谐和社会能力研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创新能力的对策[5篇范文]

    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创新能力的对策新闻来源:原理海泛舟 发布时间:2008-12-23 17:14:02 浏览次数: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作出的《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指......

    试论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影响力,构建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

    试论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影响力,构建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 按照党的组织体系结构,农村基层党组织主要是指乡镇以及村一级党组织。本文主要探讨的是村级党组织的影响力问题。党的......

    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执政能力建设

    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执政能力建设 党的十七大提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高党的领导水平的执政水平。最近胡锦涛同志反复强调这个问题,而且把它作为党的建设的一个重点。近年......

    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执政能力建设

    党的十六大提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高党的领导水平的执政水平。最近胡锦涛同志反复强调这个问题,而且把它作为党的建设的一个重点。近年来,我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以“三......

    构建农村基层社会管理新格局

    构建农村基层社会管理新格局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重点和难点都在基层。近年来,山东省诸城市以农村社区建设为平台,大力整合农村社区资源,促进其协调配套,初步构建起以社区党组织......

    关于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问题研究范文

    关于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问题研究------------------ 2009-08-27 11:38:03 作者:唐官莹 浏览次数:883 来源:县委县委常委班子科学发展观调研文章之一关于加强农村基层党......

    提升社区党组织构建和谐社会能力问题研究

    提升社区党组织构建和谐社会能力问题研究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任务,这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

    新农村建设与农村基层党组织能力建设

    新农村建设与农村基层党组织能力建设 [摘要]当前的新农村建设是我国社会现代化的关键环节,它向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能力~iU,l是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核心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