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学习领会党的十九大0526
学习领会党的“十九大”精神
遵循党章,牢记使命
2017年10月,中国共产党“十九大”圆满完成各项议程后胜利闭幕。党的十九大的一项重要议程是:审议通过了党章修正案。哪些内容修改了?为什么要改?意义何在?这些问题都是大家会去思考的。今天,我就将自己学习十九大精神时梳理的这方面内容与大家分享,一起再次走进十九大。
首先,为什么党章那么重要?一是从地位看,党章是中国共产党的最高法规,在党内制定的所有法规中,处于最高地位。二是从作用和性质看,它是管根本的,是管党治党的根本大法。三是从内容看,党章规定了党的性质、宗旨和指导思想,集中体现了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规定了党的组织制度和党组织的作用,规范了党员和干部的条件和作用,明确了党的纪律。四是从适用范围看,它适用于党的所有组织和全体共产党员。因此,全党都要按照总书记的要求,尊崇党章,遵守党章。
新党章哪里进行了修正?为何进行修正?单单从十九大一次会议上是无法获得满意答案的,我们首先需要回顾历届党代会和党章的修改历程。下面是我为大家梳理的一些主要内容。
一、党的“一大”至“十八大”
党的一大于1921年7月在上海召开,主要内容: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规定了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规定了党员的条件;规定了党的纪律、党的纲领;规定了党成立后中心任务是
─ 1 ─ 开展工人运动,以共产主义精神教育人;选举产生陈独秀、张国焘、李达组成党的领导机构,陈独秀任中央局书记。一大的文件多数没有保留下来,所以党史一般认为一大没有制定党章。
党的二大于1922年7月在上海召开,通过了第一部党章《中国共产党章程》,它对党员条件、党的各级组织的建设和党的纪律作了具体规定。标志着我们党从此有了自己的最高行为规范,标志着党的创建工作的完成。
党的三大于1923年6月在广州召开,通过《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修正章程》。严格了党员入党手续,首次规定了候补党员的候补期制度(现称预备党员),还分别规定了候补党员和正式党员的权利和义务。
党的四大于1925年1月在上海召开,大会通过《中国共产党第二次修正章程》,规定“凡有党员三人以上均得成立一支部”,第一次将党的支部规定为党的基层单位。将中央委员会委员长改称为中央委员会总书记,首次将党的最高领导人称为总书记。
党的五大于1927年4月底至5月上旬在武汉召开,《党章》委托五届中央政治局修订。第一次明确规定“党部的指导原则为民主集中制”。规定中央委员会除选举总书记外,还要选举“中央正式委员会若干人组织中央政治局指导全国一切政治工作”。
党的六大于1928年6月18至7月11日在莫斯科召开,唯一不是在国内修改和通过的党章。规定民主集中制是党的组织原则。同时规定,中国共产党为共产国际的一部分,突出强调了共产国际的领导。
─ 2 ─ 党的七大于1945年4月23至6月11日在延安召开,大会通过了新的党章,新党章确定了毛泽东思想为全党的指导思想。特别强调了党的群众路线。完善了党的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对扩大党内民主和实行集中统一领导作了详细的规定,明确了党的性质、领导地位、宗旨和作风。明确规定:努力地学习和领会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每个共产党员的义务。
党的八大于1956年9月在北京召开,是中国共产党取得全国执政地位后召开的第一次党代会。邓小平作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提出了全面开展社会主义建设的任务。对党的组织机构也作了一些新的规定。首次规定党的代表大会实行常任制。
党的九大于1969年4月在北京召开, 九大修改了的党章,背离了八大党章的正确纲领。
党的十大于1973年8月在北京召开,继续了九大的“左”倾错误。十大党章沿袭了九大党章的总纲和条文,只作了个别的补充和修改,是“左”倾指导思想的产物。
党的十一大于1977年8月在北京召开,大会通过了经过修改的《中国共产党章程》,恢复了八大关于把中国建设成四个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的提法。规定在党的中央委员会,地方县和县以上、军队团和团以上各级党的委员会,都设立纪律检查委员会。但新党章未能从根本上纠正十大党章中一些“左”倾错误观点。
党的十二大于1982年9月在北京召开,这次党代会对党章做了非常大的修改,可以说是制定了一个新党章,新党章坚持了
─ 3 ─ 七大、八大的优良传统,同时除去了九大、十大、十一大那些错误部分。对全体党员、党的干部提出比过去历次党章更加严格的要求,对党的民主集中制作了比较充分、比较具体的规定。同时首次载入入党誓词。是我们党章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党的十三大于1987年10月在北京召开,修改后的党章,首次规定完善选举制度,实施差额选举。更加重视发展党内民主,更加重视发挥党的基层组织的作用,调整了党组设置的规定。
党的十四大于1992年10月在北京召开,党章修订,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载入党章。在“党的纪律”一章中增加了关于党的纪律重要性和对党组织、党员执行纪律的要求一条。恢复了设立党组的规定。
党的十五大于1997年9月在北京召开,把邓小平理论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一起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规定党员和党的干部要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党的十六大于2002年11月在北京召开,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道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党的十七大大会主要内容,把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即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把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中的奋斗目标表述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 4 ─ 党的十八大于2012年11月在北京召开,把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确立为党的行动指南。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一道写入党章。将生态文明建设写入党章,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更加完善。充实了坚持改革开放的内容。充实了关于党的建设总体要求。
二、党的十九大主要内容及党章修改主要部分
到党的十九大,我们党的思想有了新发展,事业有了新进步,对于党的建设又提出许多新要求,所以这次大会对党章进行了比较适度的修改。这次对党章的修改分为两部分:
一是对总纲部分的修改,主要有九方面内容:
1、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写入党的指导思想,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一道,确立为我们党的指导思想。
2、增写党的十八大以来党的理论创新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定位的内容,反映了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3、充实了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的内容,也就是在原来归结的: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上,增写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 5 ─
4、调整充实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方面的内容,主要是根据十九大报告作出的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重大判断,(过去,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对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作了相应修改。同时,进一步明确了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第一个一百年,是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2021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二个一百年,是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2049年)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5、充实完善党的基本路线方面的内容,强调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既要长期坚持不动摇,又要与时俱进深化认识。(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
6、充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内容。
7、充实国防和军队建设、民族关系、统一战线、外交方面的内容。
8、调整充实党的建设总体要求的内容,对原有的四项基本要求的内容进行充实,特别是在基本要求的第一项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中,增写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一思想、统一行动的内容。同时,增写坚持从严管党治党的基本要求,将党的建设基本要求由四项扩展为五项。
9、把总书记关于党的领导的重要思想写进总纲部分
─ 6 ─ 的最后一段,增加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重要内容。
二是对条文部分的修改,主要有五方面内容:
1、充实党员义务和发展党员标准等内容,重点对党员义务进行完善,为的是从源头上保证党员队伍的质量,充分发挥每个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2、充实党的组织制度、党的中央组织、党的地方组织、党的基层组织部分的相关内容。大家知道,党的力量在于组织。所以,把党的十八大以来,党的制度建设和组织建设取得的重要成果,吸收到党章中来,可以更好地发挥党的制度建设和组织建设的作用。
3、充实干部选拔和党的干部条件等内容,重点完善选拔任用党的干部的条件和标准,强调按照好干部“二十字”标准和忠诚干净担当的要求,培养选拔党和人民需要的好干部。
4、充实党的纪律、党的纪律检查机关部分的相关内容,主要是吸收近几年党的纪律建设和纪律检查体制改革的新成果,对党的纪律和党的纪律检查机关两章进行了充实修改。
5、充实党组任务等内容,主要是明确了党组要履行全面从严治党的主体责任。三、十九大修改党章有什么重要意义
从十九大修改党章的主要内容看,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 7 ─ 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主要有以下五点:
第一,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一道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顺应了时代发展,是这次修改党章的最大亮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其补充进党的指导思想,对于全党进一步统一思想、统一行动,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第二,党章把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修改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反映了我国社会发展的客观实际,有利于制定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和长远战略。与此同时,党章进一步明确了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宏伟目标,有利于全党坚定信心,奋发有为,完成新时代赋予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
第三,党章充实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国防和军队建设等方面的内容,有利于全党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有利于贯彻“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有利于实现全国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跨越。
第四,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扎实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在管党治党方面取得了许多成功经验和重大成果,这次修改党章,吸收充实了这方面的内容,强调从严管党治党。做如此修改,有利于
─ 8 ─ 全党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坚定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战斗性,永葆党的生机和活力。
第五,把总书记关于党的领导的重要思想写进党章,作这样的修改,进一步明确了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领导核心地位,确保党和人民的事业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为做好党和国家各项工作提供根本政治保证。
─ 9 ─
第二篇:学习领会党的十九大精神-抖擞精神,有所作为
学习领会党的十九大精神,抖擞精神,有所作为
党的十九大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迈进新时代、开启新征程、续写新篇章的一次历史性盛会,在党和国家发展历程中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党的十九大传递出坚如磐石的战略定力、与时俱进的理论勇气、实事求是的实践品格、勇于担当的无畏精神、勤政为民的赤子之心,令人鼓舞、催人奋进。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这是党的十九大的主题,也是我们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必须深刻领会的首要内容。
党的十九大主题,鲜明地回答了我们党在新时代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担负什么样的历史使命、实现什么样的奋斗目标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表明了我们党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强决心和信心,对我们党带领人民奋发图强、开拓前进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当前,我们正处在一个新时代,我们国家进入了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决胜阶段,向着第二个百年目标阔步迈进,正前所未有地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前所未有地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前景十分光明,挑战也十分严峻。我们一定要深刻学习领会十九大精神,更加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锐意进取,埋头苦干,奋力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不断开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更加光
围,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不断开辟新境界、创造新辉煌、谱写新篇章。
第三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学习领会党的十九大精神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学习领会党的十九大精神(上)主讲人:秦刚
大家好,党的十九大做出了一个重要判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体会我们把握了这个重要判断,就可以更好地把握党的十九大精神,也可以更好地把握我们中国社会发展未来的走向和需要解决的问题。进入新时代我们要明确新矛盾,确立新战略,坚持新思想,落实新方略。我觉得把握了新时代、新矛盾、新战略、新思想、新方略,就可以更好的利用领会和把握党的十九大精神。
一、明确新方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今天我们的学习交流就围绕这样几个问题展开。首先我们要明确的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个问题,这是对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一个明确定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从开创以来,经过近40年来的发展从党的十八大开始进入了新时代。进入了新时代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个新进程,同时也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一个新高度,一种新局面。
(一)体现之一:迎来一个新飞跃
从党的十九大报告来看,这个新时代的体现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迎来了一个新飞跃,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入新时代以后,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对这个飞跃的认识和理解和把握,我体会要跟中国近代以来我们社会发展面临的问题和历史任务放到一起去说。中国近代以来我们社会发展面临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国弱民穷,在这样一个突出问题面前强国富民实现现代化、实现民族复兴,它必然会成为一种历史要求。面对这种历史要求的时候,中国产生了各种各样的政治力量,也形成了各种各样的主张,其中力量最强、影响最大的就是国民党与三民主义,还有就是共产党与社会主义。中国的前途命运和后来的社会发展走向,就是在这两个力量、两种主义比较中决定的。总书记有句话,他说一个国家实行了什么主义,关键要看这种主义能不能解决问题。国民党主张用三民主义改造中国,强调民族、民权、民生,要把中国引上西方那一种发展路径,不是没有进步意义。那么国民党在推行三民主义过程中,别说把所有的问题都能解决好了,如果它当时把中国社会发展过程中两个问题处理到位,第一中国共产党没有这么大的发展空间,第二中国的历史恐怕在相当长的时期里也不是今天看到的这种走向。什么问题呢?一个就是农民土地要求问题。解决了农民土地要求问题,这就解决了当时中国社会发展过程中最突出一个问题。中国历史上为什么总是有动荡?其中有个很重要的原因,土地兼并农民就失去了最基本的生存和依靠。中国的工业化革命一上来那么多人没饭吃没事干,社会流氓无产者一多社会就动荡了。那么在一个农村人口占多数的国家里,谁要给了农民土地,谁要让农民过上了安稳的日子,吃饱了肚子,谁就有了稳固的社会基础,谁就有了推动社会变革的强大支撑力量。但这件事当时的国民党做得实在是太差。还有一件事就是资本主义发展问题。资本主义起来了它就包含着反封建内容,资本主义要真起来,还真包含着强国的内容。很多国家都在资本主义道路上实现了现代化,难道我们中国一点可能性没有吗?还有资本主义要真发展起来了,中国的中间力量它也就不会跟着共产党走了。中国的中间力量毛主席在《新民主主义论》中说得非常清楚,就是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而且这两个群体一开始还真倾向于资本主义发展。
我们看五星红旗,现在好像没人琢磨这五星红旗的设计思路了。这个五星红旗的设计其实特别符合毛主席当时对中国各个革命阶级的分析和界定,中间这个大星是中国共产党,周围的四个小星是指当时中国四个阶级的联盟,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所以我们的国体它为什么不叫无产阶级专政叫人民民主专政?这个人民一开始指的就这四个阶级的联盟。在中国它为什么会有共产党跟民主党派长期合作的历史存在?因为这个民主党派它主要就是在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形成发展起来的。既然这两个阶级也参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接受了共产党的领导,那么就有了共产党跟民主党派长期合作的社会基础存在嘛。如果资本主义发展起来了,这四个阶级的联盟是不存在的,共产党跟民主党派合作的社会基础也是不存在的,我们看到那四个星肯定会少两个星的。但是资本主义在国民党手里它被弄成了官僚资本主义,官僚资本主义跟封建主义交织在一起,导致了什么问题出现呢?权力和资本的恶性结合。一个社会发展过程中,一旦产生了权力和资本的恶性结合,这就会成为一切社会问题、一切社会矛盾的总根源。我们教科书上说的那四大家族,它实际上就是权力和资本恶性结合以后产生的怪胎。由历史的经验说来,今天我们发展市场经济过程中,一定要处理好几个问题,尊重劳动、解放资本一定要约束权力,千万别让权力跟资本产生恶性的结合。权力有寻租的本能,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权力干净了社会才能干净。
回到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一点,中国后来选择了社会主义,它根本不是因为社会主义好资本主义不好做出这种选择,它也不是因为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程度已经到了可以高升的时候做出这种选择,这是因为中国不能正常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不得不做出一种新的选择。国民党堵塞了中国正常走资本主义发展的路径,共产党就不得不开创新的途径,社会主义在中国是被历史逼出来的。中国共产党一成立就提出了用社会主义拯救中国的这样一个主张,围绕这样一个主张我们就先开创了一条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革命道路。这一条道路的突出特点它就是以农民为主体,以土地为中心,而且是四个阶级在共产党领导下的联合革命。在这条道路的开创过程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首先化出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首先解答了在中国这么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怎么样进行革命才能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怎么样进行革命才能找到一条强国富民的新途径。这条道路加上毛泽东思想带来的结果,就是新中国的诞生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新中国的诞生、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党的十九大报告有一个明确说法,叫为当代中国的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政治前提、制度基础。没有新中国的诞生,没有社会主义制度建立,我们今天说的一切做的一切都不存在。那么社会主义制度建设以后对中国共产党来说接下来一件事干什么呢?那肯定是考虑如何用社会主义发展中国。中国共产党自从成立到今天,其实就是两件事:一件事用社会主义拯救中国,还有一件事用社会主义发展中国。经历了三个时期,新民主主义时期、社会主义改造建设时期、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时期,然后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进入了新时代,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对新时代的体现我们首先先把握这样一个新飞跃。
(二)体现之二:破解一个历史难题
体现之二呢,我觉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破解了一个历史难题。这个历史难题是什么呢?就是在东方经济文化落后国家,怎么去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问题。
东方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超出了马克思、恩格斯的设想。那么东方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它的理论依据哪里来呢?东方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依据其实是列宁提供的。列宁提供了什么样的依据呢?如果从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讲社会主义发展他这个思路来看,他强调的是先发展后变革。等列宁在谈到社会主义问题的时候,他结合东方国家的国情强调了先变革后发展。列宁说了经济文化落后国家还没有达到搞社会主义程度,但是革命力量有的,革命条件在,那么面临那些突出问题的时候,资产阶级和它的政党不争气,那么我们为什么不可以先革命,然后利用新政权为社会主义创造条件再追赶西方国家?这种先革命后发展正好给经济文化落后国家走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直接的依据,中国不也是先革命后发展吗?
那么先革命后发展给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加快发展有了一种新的选择,但是它一下子就把社会主义放到一个很低很低的起点上,在马克思那个地方这个社会主义肯定是高于资本主义的,在经济文化落后国家这个社会主义是低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低到什么程度呢?我们拿中国的事儿来说。1949年时候中国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是多少呢?只有27美元。27美元是个什么状态呢?亚洲平均水平是44,亚洲的大国印度56,这就是我们的起点,这都不要跟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去比了。那么在这样基础上搞社会主义,这个社会主义先天不足,基础特别薄弱,怎么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怎么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
那么对这种探索在俄国从列宁就开始了。列宁的探索他找到了一个新的路径,他强调发展商品经济去建设社会主义。后来邓小平对列宁的探索有个评价说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那么列宁去世比较早,他的探索中断了。到了斯大林这地方,斯大林转换了路径,他用计划经济的方式去加快推进国家的工业化建设。那么用计划经济应该说推进工业化的进程,加快了苏联工业化的进程,使苏联很快变成了工业化的强国,那么当时应该说计划经济发挥了它的历史作用。但是长期推行计划经济也带来了几个非常明显的问题。比如经济上没有市场,政治上缺少民主,思想文化上没有自由,社会生活中没有法治。这些问题的存在久了不仅抑制社会活力,它会给制度造成扭曲的。
那么在中国我们一开始也多数是照搬了苏联那种体制,通过计划经济的方式来推进社会主义建设,但是我们很快发现了问题。所以从毛泽东开始我们就进行探索,寻求一条符合自己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毛泽东的探索我们党的说法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创提供了宝贵经验,提供了理论准备,提供了物质基础,这意味着什么呢?那一段的探索有成就。还有一点什么呢?那一段的探索没有取得成功。为什么没有成功?原因非常复杂,那么最深层次的原因可能就是两个。
一个就是毛泽东和我们党当时在考虑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问题的时候,始终没有摆脱计划经济思维和计划经济体制的局限。不摆脱计划经济意味着什么?根本无法摆脱苏联模式。那么还有个问题呢,毛泽东和我们党当时在考虑中国各种矛盾和问题解决的时候,始终没有摆脱阶级斗争思维,总是用阶级斗争的眼光去看中国各种矛盾各种问题。从反右斗争开始,因为我们在阶级斗争问题上的认识偏差越来越大,理论上就逐步形成了无产阶级专项继续革命理论,根据这样的理论衍生出了以阶级斗争为纲。正是这样的理论、这样的路线,导致了那一段的探索一波三折,最后产生了严重的失误。为什么说最深层次的原因?因为长期以来我们把计划经济看成了社会主义本质特征,把阶级斗争看成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一旦理论上有这样的认定,实践中就很难不出现偏差。那么改革开放以后我们第一件事破除了以阶级斗争为纲。
第二件事我们想办法摆脱计划经济体制,我们通过不断的改革探索把社会主义跟市场经济结合在一起了,形成了市场经济体制。那么把社会主义发展跟民主法治联系在一起,加强民主建设推进法治建设,建设法治国家,这样摆脱利用阶级斗争思维去解决社会矛盾那种思路。然后我们把社会主义的发展跟现代化的建设又结合在一起,通过现代化的建设为社会主义奠定基础。那么通过社会主义方式加快现代化的进程,那么中国特色整个开创形成这样一些新特点、新方式,应该说解决了一个在经济文化落后国家,怎么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个历史性难题。所以党的十九大报告有一个说法,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是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了强大的生机和活力。
(三)体现之三:开创一条新途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体现之三呢,就是开创了一条现代化的新路径。中国共产党用社会主义去实现中国的现代化,这是对历史对人民作出的承诺。用社会主义去实现现代化,也是中国共产党在人类历史上进行的一次伟大的探索。这个实现现代化都是那资本主义路径实现的,想当年苏联共产党准备用社会主义实现现代化,但是社会主义在这个进程中垮掉了。那么中国共产党就要完成这样一种探索,应该看到随着我们探索的不断推进,我们已经开创了一条不同于资本主义的现代化路径。
那么资本主义开启现代化的进程中,由于个人主义的存在导致了社会利益的分立,这种分立造成了社会利益冲突,由这种冲突也酿成了社会的利益对抗。资本主义核心就是个人主义,这种个人主义从哪里来呢?反封建来的。在欧洲中世纪封建社会的时候上有神权下有王权,人是什么?上帝的奴仆,王权的臣民,人在社会生活中没有自己的地位,社会是按着土地分封形成了严格的等级。随着商品经济发展,商品经济一发展有两类人自然产生,一类人是商人,还有一类人是手工业者。那么这些人的利益跟王权没有关系,关键这些人的利益经常受到王权的侵害。所以随着商品经济一发展,社会就有了保护个人利益维护个人权利的要求,这种要求就逐步形成了一种保护个人利益,维护个人权利的理论主张,个人主义由此产生。
那么个人主义产生以后,它的意义在哪里呢?两个。一个给资本阶级起来反封建提供了依据。还有呢,给资产阶级革命以后建立资本主义制度提供依据。个人权利、个人利益、个人价值正好构成了资本主义的核心价值。那么资本主义制度就围绕着个人权利、个人利益、个人价值建立起来,那么资本主义的民主自由都是围绕着个人利益、个人权利展开的。这些东西按理说进步意义很大,问题出现在什么地方?问题就出现在当一个社会把个人利益、个人权利、个人价值放到至高无上位置的时候,跟私有制一结合,再跟商品经济结合,首先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活力,但同时也使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利益冲突非常严重。为什么呢?因为这种个人主义很容易导致利己主义,这种利己主义它很容易造成社会的物欲横流。那么当每个人都不顾一切的时候,为了自己的利益不顾一切的时候,当自己做的一切都用金钱去衡量的时候,这个社会各种关系都发生扭曲了。那么面对这种问题,一种新主张才产生了,强调不能把个人利益、个人权利放到首位,应该把集体利益、整体权利放到首位,在这个前提下去维护保障个人利益。这样的主张就被称为社会主义,我们中国讲社会主义强调什么?整体利益。整体利益意味着什么?整体利益在中国的表达从毛泽东到习近平从来没变过,人民利益至高无上。那么人民利益展开,国家、集体、社会、个人。我们中国无论怎么保护个人权利,绝对不会把个人权利、个人利益置于首位。看我们的大政方针,看我们国家的法律法规都是这种体现。那么我们坚持整体利益至上,用我们语言表达围绕人民以人民为中心展开我们整个社会发展建设意味着什么呢?我们避免了个人利益至上造成的那种社会分立,由那种社会分立造成的社会冲突和社会利益对抗。中国社会发展过程中有矛盾,有利益冲突,但是没有利益对抗。从这一点说我们应该说,从理论和实践上都实现了对资本主义的超越。那么社会主义在把中国带向世界的时候,我们强调合作共赢,强调共同发展,避免了资本主义在走向世界过程中产生的殖民主义,由那种殖民主义造成的对外扩张和掠夺。资本主义在走向世界的过程中,带来了一种扩张和掠夺,给很多国家都造成了很大的灾难,而且到现在都有历史的创伤。那么从这样的角度来看,我们在发展,无论从内部发展和走向世界的过程中,都应该说实现了对资本主义理念和实践的超越。也正是因为有这样一种超越,党的十九大报告在说,我们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新途径。这是第一个问题。
二、把握新变化—— 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深刻变化
把握了新时代,我们接着就要把握矛盾的新变化。就是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我们的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把握社会主要矛盾意义在哪里呢?就是要解决我们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突出问题。党的十九大对我们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作出了一个新的判断,强调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是我们社会主要矛盾。
那么过去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讲社会主要矛盾的时候强调的是什么呢?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生产之间的矛盾。长期以来人们的需要只是物质和文化需要,那么相对社会生产比较落后。那么走到今天也可以看到,我们可以看到人们的需要已经不仅仅是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需要了,需要也更多了,人们需要蓝天还需要呼吸新鲜的空气,还需要社会的公平正义,还需要体现方方面面的权利,所以要求肯定是更多了。
那么社会生产呢?我们在社会生产在发展过程中,在生产力发展过程中很多方面可能已经走到了世界的前列,再说社会生产落后好象也不符合事实了。那么应该看到呢,我们的发展主要是一个不平衡和不充分的问题,根据这样的变化我们党才对社会主要矛盾作出了新的判断,强调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是我们社会的主要矛盾。作出这样一个新的判断意味着什么呢?首先是社会主义整个初级阶段进程中的社会矛盾的转化,我们依然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过在初级阶段进程中社会矛盾发生了转化,国情没变矛盾发生变化。矛盾发生变化意味着什么呢?我们依然要明确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发展是我们决定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今天的发展我们要着力解决的就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关键点在这。
用十九大报告的思想来讲,就是强调要用新的发展引领新的实践。强调用新的发展理念引领新的实践,就要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那么在实践中我们要在推动经济发展基础上,要使整个社会发展有一种协调发展、整体发展的局面。经济发展是现代化建设的基础工程,这个基础工程还要跟得上来,如果经济建设这个基础跟不上,很多事儿话也不好说,事儿也没法做。你比如在我们一段时间经济下行压力比较大的时候,我们感到了我们好多事儿有点力不从心。这个世界处在经济低迷状态的时候,这个世界都不灵。所以从我们的经验来看,从世界各国发展的情况来看,在整个现代化的进程中,经济发展、经济建设依然是个基础工程,这个基础工程一定要跟上来。那么发展它本身不是目的,要落脚在人的身上,要为人们的生产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让人们活得更有尊严,更有幸福感。所以发展它那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要关注人民对我们生活方方面面的一种新期待,那么这种期待正是我们所要发展过程中格外关注的问题。
所以发展过程中我们又需要有重点,还要把握好薄弱环节。薄弱环节就是我们发展过程中,需要进一步去解决好的问题。其实把握薄弱环节补短板,这是党的十九大报告特别强调的一个问题。短板在不同的领域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体现,要从我们整个国家情况来看,从总书记多次强调的方面来看,我觉得至少有三个方面的问题需要我们关注。
一个是农村。农村的发展,农民的收入提高跟不上来,农村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没有根本性的改变,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瓶颈就在这。我们现在集中扶贫,中国还有贫困人口4000多万,我们的贫困县还有500多个,那么到2020年我们要完成扶贫攻坚任务,应该说这个任务非常艰巨。那么扶贫攻坚任务完成了,可不意味着中国农村都发展起来了,也不意味着我们所有的农民都富起来了,这是两回事。这种扶贫攻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期这个全面要求,对中国这样的国家来说农民、农业、农村问题,是我们整个现代化进程中的重点中的重点问题,我们叫重中之重。所以十九大报告特别强调了,农业现代化、农村现代化和乡村振兴战略等一系列问题。对我们国家来说,农村发展起来了,中国才算真的发展起来了。农民都富起来了,中国老百姓才算真的富起来了。还有一个问题就是缩小差距。我们的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包括群体收入之间的差距还很大,那么缩小收入差距也是我们在发展过程需要解决的问题。那么我就说一个群体收入差距吧。2016年我们国家的基尼系数是0.465,0.4国际上公认的警戒线,那么超过0.4意味着收入差距拉大社会不稳,那么我们是0.465应该说还是很高的。而且这是从2012年以来是逐步开始回落,我们还在这样一个水平上。那么意味着什么呢?缩小收入差距是我们要做好的一件事情。现在我们强调的是提低、限高、扩中,然后税收、社会保障再加上转移支付,从这几个方面进行去解决好这个问题。那么为什么解决好收入差距问题?因为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如果没有共同富裕的趋势,老百姓是不认的。那么十九大报告我们可以看到,未来的现代化是走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我们的新时代也是走向共同富裕的新时代,所以这是我们在进入新时代以后在发展过程中需要着力解决好的一个问题。
还有个问题就是保护生态环境问题。我们在发展过程中一直想避免西方走过的路径先污染后治理。但是好像我们认识到这个问题也没怎么避免了。为什么认识到问题没避免了呢?仔细想想回顾工业化的进程,我们感到先污染后治理在工业化的初始阶段好像带有一定的规律性,什么事带上规律性以后就很难超越了。你说没有金山银山的时候人们对青山绿水会有感觉吗?我觉得不会有什么感觉的。那么追求金山银山追求温饱,我们都从高端开始,恐怕又是不可能的事情。可能怎么方便怎么来,怎么挣钱怎么来,这是难免对环境造成破坏,对自然造成浪费。发展到一定程度了有了一定的积累了,其实一定到了发展一定程度有了一定积累了才能说话。这时候真怀念青山绿水了,这时候真知道环境的破坏给生活造成的危害了,这时候集中去治理,这可能就是发展中的问题。既然发展中的问题也别怨天尤人了,说早干吗了?早没到那时候,说可能意义也不大。
既然发展中问题,今天我们就要集中力量解决发展过程中短板问题。我经常想你说大家都没坐上汽车的时候,你告诉人骑自行车好,绿色出行不堵车不污染,谁有这种感觉啊?我觉得不会这么感觉的。反正我骑了一辈子自行车,我都没有找到绿色出行的感觉,你这时候再强调一下,大家真觉得是那个意思。但是你知道大家都坐上汽车以后,你回头让大家都骑自行车去?那是不可能的事了。那么共享单车别看闹的很热,那只是解决公共交通最后1公里的问题。对中国来说,别说对中国来说,对整个世界来说我们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大家都坐上汽车之后,我们怎么去绿色出行的问题?这就是我们今天所需要面临的发展中的问题。
三、推进新战略—— 分两步走 全面建成现代化国家
那么接下来说第三个问题,进入新时代我们要推进新战略,这个新战略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强调,就是分两步走全面建成现代化国家。这是我们在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务以后,再分两步走全面建成现代化国家。这是开启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征程,用社会主义去实现现代化这是我们中国共产党顺应历史做的选择。所以社会主义在中国一起步就跟现代化相联系,毛主席当年经常用工业化、现代化来描绘中国的社会主义发展前景。同时毛泽东和我们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也对中国怎么去实现现代化做了两步走的设想。这个两步走明确提出来是周恩来总理1964年在三届人大会上明确提出的。这两步走说的是什么呢?
第一步用15年的时间全面建成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这是从1964年开始到1980年,那么这个任务尽管中间折腾了一下,但是应该说也基本完成了。还有一步是从80年到20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这一步因为经过一番折腾没有实现。其实不经过一番折腾恐怕也很难在20世纪末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那么为什么当时是这样考虑呢?我觉得还是把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估计过快,估计过高。
进入改革开放时期以后,邓小平重新考虑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时候,他就明显的感觉到20世纪末中国不可能实现“四个现代化”。然后他提出一个新的说法,他说到20世纪末结束的时候,中国实现小康,他用小康实现了我们过去说到20世纪末实现现代化。这个小康是什么呢?摆脱了贫困,解决了温饱,不穷也不富。而且邓小平说这就是我们中国共产党人的雄心壮志。其实到20世纪末要达到小康水平,这是几千年来中国社会发展的一个历史性飞跃。因为几千年来中国老百姓啥时候过上安稳日子过?啥时候都吃饱过?
那么同时邓小平对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又做出了新的分析,在新的分析基础上,明确的提出了“三步走”战略。邓小平这“三步走”战略非常有特点:第一步1981到1990解决温饱,10年;第二步1990年到20世纪末实现小康,前两步各10年非常清晰;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这一步是50年,那么其实就是个大致的设想。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在面临完成前两步之后,面临一个问题,就是第三步这50年该怎么走。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把这50年做了一个划分,前20年就是21世纪前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然后后30年基本实现现代化。所以党的十五大的时候我们就确立了两个一百年的发展目标,到建党100周年的时候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建国100周年的时候基本实现现代化。
那么党的十六大、十七大一直到十八大,都围绕这样的两个目标展开做出我们的规划,尤其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出一些新的要求。
到了十九大的时候,我们面临一个问题。就是说十九大到二十大的时候,是我们两个目标的交汇期,我们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然后要面临一个开启现代化新征程的这样一个任务。那么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这未来是30年,30年该怎么去规划呢?因为我们党的事业推进的特点是用阶段性目标反映发展过程性,这种目标越贴近现实,越能让人看得见摸得着,它越有感召力越有影响力。所以根据我们的历史经验,党的十九大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的30年做了新的规划,明确提出了新的两步走,这两步走在十九大报告中阐释的非常清楚。从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到2035年15年的时间基本实现现代化。这样呢首先把我们基本实现现代化提前了15年。为什么提前15年?提前15年的意义?一是我们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明显的加快,还有呢我们已经有了非常强的基础,还有呢我们已经对推进我们的事业从理论到实践中形成了一套成熟的做法,我们有了自信。那么第二步呢,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我们要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现代化强国,建成现代化强国这是一个新目标。那么而且这个现代化强国体现在什么?五大文明同时提升。这两步可以看到第一步是打基础,第二步是跃升,所以这两步应该说紧密衔接,而且明确了时间表和路线图。那么中国共产党我觉得是世界上最大的政党,也是最强的政党,由此可以看到中国共产党把自己的使命这么明确以后,然后又做出这样的规划以后,也可以看到中国共产党是世界上最有自信的政党。这是第三个问题。
四、坚持新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 第四个问题呢,我们进入了新时代就要坚持新思想。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是我们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行动指南、指导思想。那么我们要用这个思想武装头脑、引领实践。
(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
党的十九大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了明确的概括,用“八个明确”来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内容。那么这“八个明确”其实就是围绕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展开的,大致的一种逻辑结构是什么样的呢?我体会首先是明确一个总任务,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就是一个历史总任务。
然后明确了两个布局,围绕这样一个总任务要推进两个布局,一个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还有一个是“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那么这两个布局是什么关系呢?用一句话说“五位一体”更多的强调了我们要做什么,“四个全面”更多的强调了我们要怎么做,以及达到什么样的目标,其实就是一个做什么怎么做的关系。围绕这样一个总任务,我们就要协调推进这两个布局。
接下来就是“三个目标”,两个总目标一个具体目标。一个叫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完善制度。还有一个呢?建设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和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两个总目标相联系,因为制度的完善体现在国家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上,同时制度的完善也需要有法律体系、法律制度作保障。这是说到国家整个制度层面的两个总目标。然后还有一个具体目标,建设世界一流军队,那就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的人民军队。这是我们整个社会主义的一种保障。接下来还有三个要求。一个要求要把握主要矛盾的变化,把握主要矛盾的变化就知道我们怎么去推进我们的事业发展;还有要建立新型国家关系,建立互利合作共赢的新型国家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更好的外部环境;还有一个叫坚持共产党的领导,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那么对八个这样的明确,我觉得我们就从这样一个逻辑结构上去把握它可能更合适。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 关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定位,党的十九大报告说了两句话。一句话叫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我们首先把握好这样的定位。我们中国共产党是一个靠讲马克思主义,用马克思主义起家的政党。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目的是什么呢?就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去解决中国问题,在解决中国问题过程中我们这个党不断推进理论创新,用发展中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我们的实践,这就是我们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条件。我们为什么要强调把我们的最新成果、把我们的新的理论创新,都归结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新发展呢?首先我们得明确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共产党意味着什么。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共产党首先意味着是一面旗帜,而且是一面政治旗帜。旗帜下才能组建政党,所以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马克思主义政党、马克思主义旗帜不能丢,要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那么旗帜倒了,旗帜丢了组织就散,组织散人也散。这是一点。第二点,我们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意味着我们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政治信仰、政治追求、政治立场。大家都有共同的政治立场、政治追求、政治信仰意味着什么?志同道合。那么志同道合的人集中在一起干什么呢?要做事业。做事业就要说事情,说事情完全可以有不同看法,不同的主张,但是准则必须一致。准则不一致说不到一起去,说不到一起去你还真干不到一起去。那么我们共产党人说是准则是什么呢?唯物史观辩证法,我们叫它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我们共产党人都是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辩证法上说事的,这是我们的世界观方法论。所以党的十九大报告说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时候,也强调了坚持唯物史观和辩证法。那么我们事业的遵循,我们的事业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为什么确立这样的目标?现实目标和远大目标,都得从马克思讲的历史发展规律说起。那么由此可以看到什么呢?马克思主义是我们中国共产党人理论的思想根基,那么我们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根基也是马克思主义。离开了这样的思想根基,很多事说不清楚,所以我们无论要把自己的理论创新到什么程度上,发展到哪里,都要强调这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最新最新最新的发展。如果要让自己思想乱,那把前面一扔后面随便说那肯定就断。所以外面的人要把共产党人思想搞乱,几乎办不到。因为他必须把唯物史观辩证法彻底给推翻,这是办不到的。那么共产党人要让自己思想乱,瞬间就可以完成,把唯物史观辩证法一扔全都可以乱。所以我们必须强调我们的思想根基。
那么中华文化呢?中华文化这是我们的思想资源,思想资源的东西我们可以随时拿,随便拿,拿多拿少都没关系。那拿多拿少都是为了让我们讲的理论,具有中华文化的底蕴,有中华文化的特点,或者用中华文化的一些表达方式来反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比如说实事求是、三个代表,还有小康社会等等这都是中华文化中的一种表达方式,但是它反映的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另外我们讲的马克思主义还包含着列宁主义,这个需要强调一下。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党的十九大报告在讲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时候,还强调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就是我们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继往开来的事业,那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与时俱进的理论,事业不间断话就要接着说,事业在发展,话要不断地往新里说。用新的理论引领新的实践,才是我们事业发展的一种内在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我们在改革开放进程中实现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带来的新成果。
那么这个理论体系的形成,首先是由邓小平理论的创立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而来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我们党做了两件重要的事情,一个是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然后开启了改革开放的进程。那么邓小平理论就是在我们不断解放思想,不断推进改革开放历史进程中形成发展起来的。党的十五大的时候,我们党把邓小平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做了一次系统化的总结,明确地提出了邓小平理论,而且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指导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形成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创成果了,那么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也奠定了我们今天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建设基础。那么我们今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其实主要就是在邓小平理论上形成发展起来的。邓小平理论形成以后,成了党的指导思想以后,我们党和国家的事业发展有个显著的特点,这个特点是什么呢?实践的脚步在加快,理论创新的脚步也在加快。
所以邓小平理论是我们党的指导思想以后,我们很快就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接下来很快又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其实说是很快,也是有接近20年的间。那么十八大以后觉得我们的理论创新脚步才加快的,真的加快了。为什么理论创新的脚步加快?因为实践的脚步一快,我们面临的问题就多,我们党不断提出新的理论观点,不断作出新的理论判断,其实就是应对这些问题而来的。我们党的理论是和中国问题紧紧联系在一起的,所以我们平时也说学习我们党的理论要有问题意识,没有问题意识理论学习不会特别到位。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它是和人类社会发展问题联系在一起的,所以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理解把握也有要问题意识。
那么我们在推进事业发展过程中,先后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它都是在邓小平理论基础上形成发展起来的,都是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展开的,而且都是以改革开放为实践基础的,这三个理论成为一个体系应该说顺理成章。所以党的十七大的时候,我们把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整合在一起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那么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解答了我们党和事业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那么形成了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十九大把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做了系统的归纳和总结,明确地提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那么这个新思想就是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新发展,因为它还是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展开的。那么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展开,解决我们在新时代坚持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怎么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那么它就是明确了我们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明确了解决我们问题的新要求。那么在我们今天,我们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可以体现对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坚持和发展,也可以体现对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最好实践。我们党的理论它是个整体,又体现阶段性的发展,用阶段性的理论来引领实践就可以提升对整体理论的坚持和发展。
五、贯彻新方略—— 坚持和发展的实践要求全面落实“十四个坚持” 接下来我们说第五个问题,进入新时代我们还要贯彻新方略。这个新方略就是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十四个坚持”,这“十四个坚持”实际上是我们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要求。那么“八个明确”更多的讲的是理论层面的问题,这“十四个坚持”是总结了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几十年的经验,明确的一种实践要求。那么怎么去贯彻落实这个实践要求啊?我说几个主要的综合性的说,说几个主要问题。
(一)深化改革 扩大开放
首先第一点我觉得我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改革开放对中国的意义特别大,十九大报告说在改革开放中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这是我们党作出的最重要的决策,我觉得这也是我们党作出的最英明的决策。那么改革开放它的意义在哪里呢?就是更新体制,完善制度,通过制度的完善去激发社会的活力。30多年来,随着我们改革开放地不断推进,我们整个社会发展最显著的变化体现在什么地方呢?我觉得最显著的变化就是体现在这两个方面。一方面我们通过改革创新的体制和基本制度,更新了建设方式。尤其建设方式的更新,使我们整个社会发展出现了一种新的局面。过去我们实行计划经济的方式去推进现代化的建设,推进国家发展。那么计划经济在一定的时期有它的作用,那么长期计划经济后来发现肯定不合适了,我们转换体制我们用市场经济的方式取代了计划经济,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破除了计划经济体制。那么这种建设方式的改变,对整个社会发展来说意义特别大。现在我们国家的建设强调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然后强调政府的宏观调控,然后再强调举国体制。这个市场经济可以激发市场活力,政府的宏观调控可以把握方向,那么举国体制可以集中力量办难事办大事。我们的扶贫其实是一种举国体制来做的。
那么还有个方面呢,我们通过开放把中国的发展跟世界的发展融合在一起。那么走到今天看十九大报告就强调了,我们要有两个大局意识,要利用两个市场来推进我们的发展。那么随着这样的一种联系的扩大,随着中国和世界发展的融合,我觉得是拓展了我们发展空间,随着这个空间拓展,中国正在实现两个方面的跨越。一个跨越我们由产品输出走向了产业输出,最早中国不就是往外卖东西嘛,现在中国企业走出去了,我们现在走出去的企业是3万多。那么多企业走出去意味着什么?企业能走出去是资本和技术的结合。当一个国家可以向外输出技术、输出资本的时候,对自身、对世界的影响都特别大。
那么还有个跨越,我们从学习、遵循别人的规则,已经开始走向倡导规则的制定。这个世界的格局早都变了,什么没变呢?规则没变,谁定的规则?发达国家定的规则,强者定的规则,我们改变得了吗?改变不了。我们进入规则中随着中国我们自身做大做强,我们开始倡导一些新的规则。你比如亚投行的倡导建立、金砖五国机制的形成,上合组织的建议,一带一路的倡议,还有新开发银行的建立。那么这些新的规则提出来以后,意味着什么?中国的这种作用越来越大,话语权越来越强了。所以十九大报告才有句话说,中国从世界里边缘开始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那么通过规则的制定来发挥自己的作用。
党的十九大报告在讲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性问题,改革开放的方向性问题的时候,特别强调了两个不走。这是总书记十八大以来特别强调的,党的十九大报告也强调了这两点。一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这是针对党内一些错误看法来的。我们党内总有人把我们今天面临这些问题,都归结为发展市场经济导致的。关键认为什么呢?搞了市场经济已经离社会主义越来越远了。我觉得我们今天发展这些问题还真的跟市场经济有关系,但面临这些问题的时候拿老办法能解决吗?面临这些新问题的时候在琢磨计划经济体制还有意义吗?如果计划经济体制能走得通,我们真的不至于这么开创新路了,所以面对新问题就要想新办法。市场经济改革的趋势不可逆转,不容逆转,这是十九大报告特别强调的一点。如果否定了市场经济改革的趋势,就否定了近40年我们党的探索。还有一个不走呢,就是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这是针对党外一些错误看法来的。我们党外总有人把我们今天讲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啊,这些事情好像理解不到位,好像这些问题解决不了中国问题,尤其政治上好像把西方那套搬过来才可以。我们有些专家学者在这个问题上的解读,好像不怎么到位。你比如说有人特别强调,不能走资本主义的邪路,也不能走民主社会的邪路,我觉得这些说法都有点似是而非。另外不好我们把资本主义路叫邪路吧,更不好在把民主社会主义路再叫邪路吧。你说把那路都叫了邪路以后,别的不说这打击面可够大的了,你说全世界多少人都在走邪路啊,只有我们中国人在走正路,好像也不是那回事。其实资本主义它也不是什么邪路,它就是改造社会的一套主张、一套方式。它从改造封建社会来,在改造封建社会过程中,在建构资本主义社会过程中,资本主义又产生了新矛盾、新命题、新弊端。面对这些新矛盾、新命题、新弊端的时候,一种改造社会主义的新主张、新方式又产生了,人们叫它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其实就针对资本主义那些矛盾问题而来的,社会主义、资本主义其实都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相继产生的改造社会的一套主张一套方式而已,不过在我们看来一个比一个更进步。
那么社会主义到了中国,到了中国我们不是改造资本主义社会,中国它根本就没有资本主义的充分发展,我们改造的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改造的对象变了,你说改造的内容方式能没有所变化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我们党改造中国、发展中国、建设中国的一套新主张,一套新方式。对我们国家来说,对我们党来说,放弃这套新主张新方式往哪里走都是邪路。所以改旗易帜说的是我们自己,跟别人那些路没有什么大的关系。这一点我们应该有个明确的认识。
(二)整体发展 全面进步
第二点我们贯彻落实新方略,应该推进社会的整体发展,全面进步。那么就要按照“五位一体”的要求去推进我们现代化的建设。这“五位一体”,我觉得我们从新方略的角度去看的时候,要着重把握原则性的、方向性的、战略性的问题。首先是经济建设,经济建设从十九大报告来看,主要强调了两个内容。一个是建设现代化的经济体系,还有一个优化经济结构。建设现代化的经济体系这是一个新课题,但是我觉得在我们整个现代化的进程,建设这样一个经济体系要有体制和制度的支撑,这个体制支撑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制度支撑就是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最重要的制度创新我觉得就是建立和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没有这个体制创新,我们整个现代化都不是今天这种局面。那么我们现在的改革叫全面改革,全面改革是以经济改革为重点,经济改革是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中心,关键核心问题解决的就是政府和市场的关系问题。那么现在我们在改革过程中,包括推进供给侧的改革我们按照什么要求来?不能按着人的愿望来,得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来,不断考虑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我们就知道,我们在哪些环节上,哪些问题上还要有突破,这样才有助于我们去考虑建设现代化的经济体系。那么这种支撑就是供给侧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关于这个基本经济制度涉及的问题很多,我就说一个问题,说公有制占主体。为什么说这个问题呢?因为经常有人说公有制还占主体吗?还有人说非占主体不占主体行不行?占主体的讨论有各种各样的看法,要从我们党的理论来看,占主体三句话清清楚楚。按第一句话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不强调数量强调质的控制。第二句话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在涉及到国家安全、经济命脉领域起支配作用。我觉得国有经济做强做大真的不能含糊。在一段时间里我们听到一种议论,什么国进民退啊,民进国退的一种说法。我觉得这种讨论思路不对,这是用对立思维看问题。中国的事不能再用对立思维看,别说中国的事这个世界上好多事也不能用对立思维看。对中国来说,国有经济做强做大真的不应含糊,非公有制经济放开发展也不应含糊。谁进了?谁优谁进,谁强谁进。所以党的十九大报告,也特别强调了良好不动摇。
那么第三句话呢,就是把股份制作为公有制实现的主要形式,把混合经济作为基本经济制度实现主要形式。那么未来我觉得我们基本经济制度要体现什么呢?要把公有的非公有的融合在一起,让它成为现代化的经济体系的支撑。优化经济结构,这是现实要求。我们一般看发展可以看成财富的积累,要从学理上讨论发展,我觉得发展是结构的优化。所以我们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强调转变发展方式,其实主要是结构调整。比如说一产、二产、三产扩大三产,投资、出口、消费扩大消费,这就是结构调整。结构调整就能体现结构的优化,等我们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时候,那不是优化中国社会结构吗?回头当我们再看我们强调科学发展的时候,什么是科学发展呢?我觉得结构的优化就能体现科学发展的要求。那么政治建设政治发展,政治建设政治发展它的意义就是优化权力结构。优化权力结构要坚持一个统一,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统一。这是原则,其实也是结构。只有结构优化到位了,才能统一到位。
那么现在我们要在党的领导这个前提下,通过依法治国做好两件事情。一件事保障权利,一件事约束权力。保障权利就要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个什么政治结构呢?它是一种三权合一的政治结构,立法权至高无上,行政权、司法权从属于立法权,如果这三权分立那就是西方的政治结构。我们为什么强调三权合一?我们的理论支撑是人民是国家社会的主人,人民有共同利益存在,人民的权利不可分割。那么西方强调三权分立的时候,它的利益关系分析是什么样的呢?它强调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利益,每个群体都有自己的利益要求,这没有问题。但是它强调必须由不同的政党,不同的组织来反映不同的要求,然后通过议会进行利益整合,实行的政党只能是部分利益代表,那么权力要凌驾于这个政党之上。这种利益关系分析不一样,权力的建构肯定不一样。这种先分后合是那样的架构,我们是先合再强调差异后分,我们是这样的一种架构。那么在三权合一的情况下,依然要强调权利对权力的制约,权利对权力的监督这是机制问题。
那么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要做的事很多,十九大报告也强调了很多。那么现在比如强调人大常委会在立法中的作用,建立代表联络机构,完善代表联系群众制度等等。那么还有报告推进协商民主等等。那么十九大特别强调,我们要形成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体系,所以这项工作得一步一步向前推进。
在保证权力的同时要加大对权力的约束力度。在一个时期里我们看到那么多领导干部出事,给你个什么感觉呢?在权力约束方面,我们的制度短板太多了。西方的制度你别说效果怎么样,好像在约束权力方面它格外注重。它为什么要约束权力呢?它有两个说法,一个说法是人是自私的,谁获得权力都有可能为自己谋私。公权是恶的,公权有可能对个人权利产生伤害,所以要约束权力。这个人是自私的,公权是恶的,我觉得这套东西在西方那套话语体系怎么说都没事,拿到我们共产党这套话语体系里恐怕就说不成了。你别看现在说,也有人说人是自私的,那随便说说可以,你说拿到我们共产党这套话语体系中说人自私能说通吗?说人是自私的,想想共产党人一开始投身革命,加入共产党,那随时要掉脑袋的。所以我们的理论起点,十九大报告强调了是为民谋利,为民族谋复兴的。权力也是用来为民谋利为民族谋复兴的,所以我们那个制度构建的时候,一开始对权力是充分信任的,也可能考虑出问题,加强思想教育,加强自我修养。后来发现革命时期不出问题,到了和平时期尤其到了市场经济条件下,如果制度的约束跟不上,单纯的思想教育不能从根儿上解决问题,所以我们要重新认识问题。重新认识问题怎么认识?
首先认识到共产党人首先是人,是人就有人性的弱点,这人性是有弱点的。这个黄赌毒为什么在全世界都挡不住?它抓住和利用人心的弱点。还有权力是把双刃剑,一旦脱轨它就容易危害社会,不管在谁手里。还有权力对人有腐蚀。有了这样的认识以后,我们上升到理论上就两句话,一句话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还有句话把权力关到制度的笼子里,党的十九大报告也强调了这两个内容。怎么运行?怎么关?就要打造制度啊,看我们现在的制度建设。
十九大报告强调了我们政治体制改革有一个重大的举措,要建立国家监察委员会。那么在我们现在在试点,要把试点铺开在县、市、省、国家建立四级国家监察委员会,然后推出国家监察法给监察委员会授权,并且用留置权取代双规。为什么呢?因为我们把国家监察委员会和纪律检查委员会要合到一起办公,这是我们政治体制改革的一个重大举措。
再看十八大以来,我们在党内的法规建设和制度建设方面,也推出来很多。因为这个治国先治党,用制度治党建党,这是我们十八大以来党的建设一个突出特点。所以你看我们推出的两个准则廉洁自律准则、党内生活准则,还有条例,这个监督条例、问责条例、处分条例,还有八项规定、巡视制度、派驻制度,我们还有一个制度也在搞试点,就是领导干部的配偶子女亲属经商制度。随着我们这些制度的不断推出,应该说在约束权力方面我们已经产生了明显的效果。随着我们的制度不断建设不断完善,应该说在约束权力方面,我们中国共产党绝对会打造出一套不亚于西方一套制度,对权力约束的制度来。在这一点上,我们应该有自信。
文化建设从十九大报告强调的内容来看呢,首先是思想引领。我们是一个走向现代化的大国,必须有思想旗帜有文化旗帜,所以加强意识形态建设其实就是加强思想引领问题。这个问题对我们各级党委来说,做好执政工作意义非常大。接下来就强调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文化强国的问题了。因为大国影响世界,从眼前来看是经济、军事加科技,从长远来说大国影响世界,最久远的是思想的力量、文化的力量。所以我们中国面对着西方它们的强大,除了经济、军事加科技,思想、文化力量真的很强大。我们到校园里跟年轻人聊一聊会感觉到吧,来自西方的那种思想文化的冲击力真的很强。我们中国现在也对世界开始产生冲击,我们的冲击力主要是经济方面,在经济产生影响的同时怎么让我们的思想文化力量起来,这是我们今天要做好的事情。
总书记在强调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候,他特别强调我们要把这项工作做实做细。我觉得文化化人,价值观也是这个人的行为的一种引领。做实做细,我体会就要跟我们的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包括家庭伦理联系在一起,形成一套简洁、明确的规范,让人们生活中处处有遵循。我觉得现在我们都是倡导多,规范没起来,怎么把它变成规范,这是我们应该做好的一些事情。社会建设其实主要是两件事,一个是保障改善民生,党的十九大强调的是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这为什么呢?在民生建设方面我们已经做了很多工作,尤其是十八大以来这方面工作真是加强了。怎么样提高进一步水平?提高水平这是我们要做好的,民生连着民心的,连着千家万户的。只要我们共产党执政,把我们的政府为人民做工作,都要体现在老百姓的新期待上。加强创新社会治理啊,十八届三中全会要求党的十九大又明确提出了这方面的要求。中国这个国家我们在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加强社会治理这方面的创新意义特别大。因为中国这个国家,我们在物质生活方面可能已经很难,或者不易于再创造一个超越西方国家的那种样板了。为什么呢?因为中国人都像美国人那样生活,这个地球恐怕也受不了。我们追求富裕,在追求富裕的同时我们要创造一个和谐的样板,和谐有序稳定安全。现在和谐还没到那个程度,有序也在不断地去推进,但是稳定安全可以了吧。中国这么一个大国,这么多的人口,我们有这样的相对稳定安全很了不起的事情。看看世界今天这地方炸了,明天那地方突突了,就感觉到我们中国在这方面应该说做得非常有特点。我们中华有和谐文化,我们有这种制度优势,我们应该给世界树立起这样一个样板。那么涉及到这种治理体制、治理理念,经常有人说这是从西方过来的理念和做法。我觉得这是我们共产党过去一种强项,在新条件下的一种体现。当年中国社会多乱啊,农民多散啊,共产党多有本事,把社会把农民组织起来。组织起来可不是把大家管起来,是让我们的民众一起参与生活的改造、生活的建设、生活的发展,然后大家一起享有社会的进步。今天我们要用新机制把我们的社会再组织起来,然后大家一起参与我们的社会治理,把我们的社会推向和谐。所以政府主导、社会协同、民主参与、依法治理这种共建、共享,其实就是过去那种强项,在新条件的一种体现。
第五个方面就是生态文明建设。十九大报告特别强调了绿色发展,目标美丽中国。应该看到十八大以来,我们在推进绿色发展方面下的功夫很大,力度也很大。我们从源头治理、过程控制、损害赔偿、责任追究四个方面去推进我们的制度完善,去推出一系列相应的法律法规,然后加大了督察力度。应该说随着我们的工作力度不断加大,中国的生态问题应该说有了明显的向好趋势。但是有些事情可能还要不断地去下功夫解决才好,比如雾霾问题,这个难度比较大,所以十九大报告才有一种蓝天保卫战之说。我们为什么说从整体上讲事情?一方面这是我们事业发展的特点就整体发展,还有我们讲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的时候也讲全面性,还有中华文化说事的时候、看事的时候也讲整体。所以读过《孙子兵法》的人也会记住一句话,叫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领导者必须有全局意识,对全局整体把握好了,才有助于把自己那份工作做好。
(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第三点就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是为我们创造更好的外部环境,走和平发展的道路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这是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明确主张。那么为什么强调这个?我们自己的依据一个是判断,和平发展是时代主题,十九大报告也强调了。还有我们强调一个事实一个理念,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无论从哪个角度讲,追求和平追求发展都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一个必然要求。既然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大家都要生存吧,要生存就要和平,要生存还要发展,要发展你想自己把自己的日子过好,是不是也应该让别人把日子过好?否则你自己的日子也不一定过得很好,所以发展应该是共同的发展。
我觉得西方国家的日子过得真是可以了,不管怎么说都是可以了,但是难民潮一来,恐怖主义现象一多,那它们的日子过得不怎么踏实。为什么会有那样的难民潮?为什么会有那样的恐怖主义现象?我觉得西方国家还真要反思一下对有些过的做法,为什么把人家搞乱了呢?所以用我们中国人的眼光看,这有点像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回头再看,我们中国强调发展的时候,强调发展的合作性、共赢性、互利性怎么讲都有道理了。这不是我们中国共产党的主观愿望,这是人类社会发展走到今天一种客观要求。再看总书记强调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形成的时候,说的什么意思?这是给当今世界明确了一个合理的走向。那么回头我们再看各种制度、各种道路,那就是各个国家自己的选择。各种道路各种制度各有各的特点,各有各的优势,要在比较中相互借鉴,在比较中相互学习,在比较中去一见高低。我觉得我们有自信以后,应该看到各种道路各种制度各有各的特点,各有各的优势。反正我觉得美国那个制度,要是没有优势,美国它真的就不至于打造出这么一个强国来。美国那个制度真的有毛病,没有毛病也不至于这么老出事。中国制度没有优势?中国制度没有优势,怎么会让一个大中国在这么短的时间里迅速崛起?我们的制度有问题,没有问题我们强调完善制度干什么?美国那个制度强调的是调动个人积极性,中国的制度更多的发挥整体的作用。这两种制度各有特点,还各有一个大国强国做支撑,未来这个世界的发展恐怕就在这两个制度的比较中、两个制度的影响中向前发展。这两种制度在可预见的将来,也很难去见到它的相互取代的趋势。
(四)坚持党的领导
最后一个问题,我觉得进入新时代推进我们事业的发展,完成我们新的规划,必须坚持一个最根本的东西就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总书记多次强调。人类的政治走到今天,基本都是民主政治,民主政治差不多都是法治政治。在民主政治、法治政治推进过程中,政党政治已经成为民主政治非常重要一个组成部分。好多国家的民主政治差不多首先体现为政党政治,那么政党政治还多种多样,有一党的也有两党的还有多党的。我们经常停留在说一党好,两党好,还是多党好的问题上,一党制有一党的弱点,两党多党肯定有它的长处,两党多党也有它致命的不足。一个国家到底形成了什么样的政党结构,多种因素的结果。
我们中国是九个政党,本质上是一党执政八党参政,是历史形成的,真不是一党也不是多党,它真有中国的特点。这样的政党制度优点在哪?问题在哪?我们先说优势。在一党领导多党合作的政治制度下,它容易使社会精英、社会优秀人才往一党里进,往一党周围靠。为什么呢?因为社会精英、社会优秀人才都要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那么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靠近党有助于理想抱负的实现。我们中国共产党现在集中的人是8900万还挂一个零,我们在讲到中国共产党通过民主党派社会组织又联系和团结了社会方方面面的优秀人才社会精英,加起来数量可不少啊。不敢说在中国所有的优秀人才、社会精英都在共产党内,或者被共产党团结在自己周围了,但是我们可以肯定的说大多数,甚至可以说绝大多数优秀人才、社会精英真的都在共产党内,真的都被共产党团结在自己周围了。这么多优秀人才涌进一个党内,团结在一个党周围意味着什么呢?在中国这样的党要干不成做不好的事,换了谁都很难,换了谁都不行。回头再想换谁啊?差不多都集中在一起了。
回头看看我们的事业发展,应该说这优势发挥得不错。有优势肯定有问题,问题在哪呢?我觉得这个问题和优势从执政党的角度来看,好像是一个硬币上的正反两面。一党做大要做成这么大,谁来看呢?谁都看不了了,自己看自己,自我监督、自我净化、自我更新。自我监督、自我净化、自我更新对这么一个大党来说,难度真的太大。这个世界上它就没有一个大党长期能把自己看好的,看不好的一大片。那么这对中国共产党来说就面临着一个挑战,能不能自我监督、自我净化、自我更新问题。按照西方的理论往下推,这是个死结。我们中国共产党就要破解这个难题,破解这个难题我们不是为了跟西方较劲,我们是涉及到自己的生存发展问题。如果这个难题破解了,我们中国共产党真的会给人类政治文明提供新的经验的,未来我们的现代化在政治上肯定不会按照西方那套路子走的,我们肯定会有中国方案,那个现代化我们正式发展以后,绝对会给人类文明提供新的经验的。
现在我们从制度建设入手去解决问题,那么通过制度约束权力,让权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那么应该说通过我们不断地努力,十八大以来我们应该说抑制了腐败现象的蔓延,权力不敢腐基本应该说达到了。所以十九大报告有句话叫在反腐败方面我们形成了一个压倒性态势,尽管说现在处理的事好像还不少,那都是存量问题,增量应该说基本控制住。接着下我们要解决一个不能腐的问题,不能腐靠制度建设,制度反腐防腐。那么所以打造制度,这是我们未来一个时期要着力做好的事情。在制度建设同时还要解决一个不想腐的问题,强化观念意识。因为制度的建设就是织网,网眼再细都漏水,如果一个人的观念意识跟不上的话,再严密的制度都很难解决问题。因为有些权力作用是隐性的,所以我们在制度建设同时要强化观念意识,这是我们现在正在做的事情。那么应该说随着我们不断强化党的领导,不断解决我们自身问题,有这样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我们的事业肯定会取得成功。
今天围绕十九大报告,我跟各位交流了学习体会,供大家在学习中参考。谢谢大家!
第四篇:学习领会党的十九大报告需要准确把握的几个重大问题
曲青山:学习领会党的十九大报告需要准确把握的几
个重大问题
党的十九大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党全国的首要政治任务,就是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强大思想武器。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首先要在学懂弄通上下功夫,在全面系统学习领会的基础上,抓住重点、抓住关键、抓住精髓、抓住要义,准确领会和把握新理念、新论断、新任务、新举措。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起点和内涵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虽然是党的十九大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判断,但不能把党的十九大作为进入新时代的历史起点。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5年,是党和国家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5年,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历史性成就是全方位的、开创性的;历史性变革是深层次的、根本性的。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也发生了变化,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成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奋斗目标。党的十九大回望历史,从治国理政新变化、党和国家事业的历史性变革以及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等方面得出一个重大结论:从党的十八大起,我国社会发展处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
在党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我们使用过新时期、新阶段、新世纪新阶段等不同的概念。新时期指的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开启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新世纪新阶段说的是从20世纪跨入21世纪,就是指21世纪。新阶段用的最广泛。新时代和新时期、新阶段的表述是怎样的关系呢?新时代在一定意义上和新时期、新阶段有相同相通之处,它主要是从党和国家事业的历史性变革,从深刻变化的国际国内形势,从我们所处的历史方位、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和历史任务这个角度使用的概念。新时代比新时期、新阶段更鲜明、更响亮、更具感召力,更能反映出时代本质的特征。需要说明的是,这里我们所说的新时代,不是历史学上时代划分的概念。
总之,党的十八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坐标点,是重大历史节点。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认识和理解
党的十九大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是对现阶段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作出的重大新判断。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我们党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党的八大提出: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的实质,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的情况下,也就是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这个论断,是符合当时我国实际的。但是因为复杂的社会历史原因,后来对这个正确的判断没有坚持下来,偏离到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方面。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专门在党的八大的基础上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作了规范表述,即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党的十二大以后,这个表述成为改革开放新时期历届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关于社会主要矛盾的规范表述。
关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表述,如果从1956年党的八大开始算起,至今已有61年了;如果从1981年作出历史决议算起,至今也已有36年了。这几十年间,我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社会生产和人民需要两个方面来看,这个表述都不适应了。
从社会生产上看,“落后的社会生产”的表述已经不能完全反映我国当前的实际。我国幅员辽阔,东西南北,千差万别,既有北京、上海、广州、天津、深圳这些大都市、大城市,其城市建设、城乡面貌,即使与发达国家相比也毫不逊色。用“落后的社会生产”不能覆盖地域上的不同发展水平。我国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等大幅提升,进入世界前列。经济总量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20多种工农业产品产量在世界上居于第一,有许多产品的产量在世界上名列前茅,许多产品的科技含量、技术水平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实现了从跟跑、并跑到领跑的超越。如果再用“落后的社会生产”的表述,已不符合社会发展的实际,不仅说服不了人民群众,也说服不了国际社会。
从人民需要上看,“物质文化需要”的表述也已经涵盖不了人民的需要。当前,人民群众的需要是多方面、多领域、多层次、立体化、全方位的。不同群体的需求也是千差万别的。除了物质的、文化的需要以外,还有政治方面的需要,比如公平、正义、法治的需要;还有生态方面的需要,比如对改善空气质量、土壤污染、水资源污染、食品不安全状况的需要,等等。
我国社会发展现在也存在不少问题,主要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包括东部、中部、西部地域上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城乡发展之间不平衡不充分;不同群体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不同领域不同行业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认识和理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时,要把握好“两个充分认识”。
一是充分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全局性的、历史性的,不是局部的、暂时的。这种全局性、历史性变化,给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的更高要求,要求我们要有问题导向意识,什么问题来了就解决什么问题,什么矛盾问题突出,就集中力量解决什么矛盾问题。问题倒逼改革,我们就用改革解决问题、促进发展。
二是充分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并没有改变对我国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发展是动态过程,不平衡不充分是永远存在的,但当发展到了一定阶段后不平衡不充分成为社会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时,就必须下功夫去认识它、解决它。事物从量变到质变,需要越过一个“度”,也就是达到一个节点。只有达到了节点,才会发生质变。
现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是一个量变的过程、积累的过程。因此,不能因为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转化,就超越社会发展阶段。另外,判断一个社会的发展阶段和主要矛盾,也不能以经济一个方面的因素去看,而是要从社会各方面的因素综合去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党的历史告诉我们,社会发展阶段必须判断准确,既不能超越,也不能落后。在我们党的历史上,曾经一度超越历史发展阶段,搞了“大跃进”,最终欲速则不达,越想快就越快不了,受到自然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惩罚。改革开放后,我们党深刻汲取历史教训,作出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重大判断。这里所指的长期到底长到什么时间呢?1992年,邓小平同志在南方谈话中讲的是100年。他强调,党的基本路线要100年不动摇。100年,这一方面表达的是一种决心、一种意志,另一方面表达的也是一个时段,即从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我们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以后,一直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这大概是100年。党的十九大提出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比以前规划的目标提前了15年。到2050年或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从世界角度看,我国虽然“块头大”,但“虚胖”,在产品质量、生产效率、经济结构等方面还含有一定的“水分”。我国虽然大,但大而不强,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对此,我们也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
我们在认识和理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时,只有抓住了上述“两个充分认识”,把握住“变”与“不变”的辩证法和统一性,才能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牢牢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这个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
“四个伟大”的相互关系
党的十九大提出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这“四个伟大”是有着严密逻辑关系的。
“四个伟大”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总方略、总框架、总坐标、总抓手。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四个伟大”,是按照实现伟大梦想这一条主线,也就是按照我们党实现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分别展开论述的。“四个伟大”既有各自的内涵,其内在关系又是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作用的。必须强调的是,“四个伟大”并非平行的关系。最核心最关键的就是建设伟大工程,它起着决定性作用。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是中国长期的执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中国共产党的这种历史地位,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伟大斗争能不能取得胜利,取决于中国共产党;伟大事业能不能取得成功、推进得好不好,关键在中国共产党;伟大梦想能不能实现,也在于中国共产党人能不能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努力奋斗、凝聚起磅礴力量。同时,推进伟大工程,要结合伟大斗争、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的实践来进行,不要空谈,不能脱离实际。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党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和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基本方略的内在关系
党的十九大要求全党要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在各项工作中全面准确贯彻落实,并提出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我们要认识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同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具有本质上的同一性,是完全一致的。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在理论上进行的高度概括和凝练,主要内容体现在“8个明确”,它是指导思想层面的表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是在实践层面、方略层面的展开,主要表述为“14个坚持”,它是行动纲领层面的表述。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同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是一个有机联系、相互契合的完整理论体系,必须贯通起来把握。不能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基本方略分割开来,机械地、呆板地、僵化地理解。当然,思想理论和战略部署可以从不同角度深入学习,加深领会,但必须始终将其作为一个整体来认识、来对待,作为整体的一个系统来统筹、来思考。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同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具有内在的同一性、一致性,不能将“8个明确”和“14个坚持”生搬硬套地一一对应,要抓住最关键最核心最本质的联系,基本方略本身就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两步走”战略安排的表述
党的十九大综合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和我国发展条件,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未来的30年,分两个阶段作出战略安排,也可称为“两步走”战略安排。现在,有人将党的十九大“两步走”战略安排表述为“又一个„新三步走‟战略”。这种表述,我认为应该慎重使用,否则容易产生误解和歧义。
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同志将“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同“小康”这一富有中华传统文化意蕴的话语结合在一起。在此基础上,1982年党的十二大提出“两步走”战略:从1981年到20世纪末的20年,前10年主要是打好基础,积蓄力量,创造条件,后10年要进入一个新的经济振兴时期。1987年,党的十三大进一步制定了“三步走”的经济发展战略,即: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1997年,党的十五大对十三大确定的“三步走”发展战略,主要是对第三步战略作出具体安排。即21世纪第一个1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经过10年的努力,到建党100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建国100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党的十九大对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后,作了两个阶段的战略安排。第一步,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这就把原来“三步走”战略的最后目标提前了15年。第二步,从2035年到21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个奋斗目标将党的十七大党章中的基本路线表述的奋斗目标增加了两个字、修改了两个字。增加了“美丽”,对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生态文明建设。由此构成了“富强”对应经济建设、“民主”对应政治建设、“文明”对应文化建设、“和谐”对应社会建设、“美丽”对应生态文明建设的完整格局,并根据目标任务的变化,将“国家”修改为“强国”。
为什么有人说是“又一个„新三步走‟战略”呢?他们主要是将党的十九大到2020年仍然作为一步。虽然这个时间段有一个目标任务,但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十三五”规划建议已经作了安排部署,我认为不应该作为单独的一步,还是应该按照党的十九大报告的表述称之为“两步走”战略或分两个阶段的战略安排为好。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奋斗目标的接续
2014年12月,总书记在江苏调研时,第一次完整提出了“四个全面”战略思想。2015年2月,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明确指出:党的十八以来,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提出并形成了“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这个战略布局,既有战略目标,也有战略举措,每一个“全面”都具有重大战略意义。一个战略目标、三个战略举措,构成完整的战略布局。这个战略思想逐步发展成为我们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战略布局。
有人认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不是管长远的,是短期的、阶段性的。提出这个问题的主要依据就是说“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的第一个“全面”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2020年就实现了。所以,这个战略布局到2020年也就完成使命了,也就完结了。党的十九大对这个问题给出了明确答案,这个问题需要我们在学习时给予关注。事实表明,这个战略布局是管长远的。在新时代,“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将是始终有效的、管用的。
我们要用历史的、发展的、辩证的、全面的眼光观察问题,要在一般意义上、原则意义上、普遍意义上来看“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而不要局限于具体内容的表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只是我们大目标下的阶段性战略目标。党的十九大已经提出了新的目标,那就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我认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实现后,第一个“全面”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将被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或强国)所替代,“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依然是一个战略目标、三个战略举措的完整体系,依然是管长远、管根本的,至少要管到本世纪中叶即2049年或2050年。
作者: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主任曲青山
第五篇:基层领导干部学习领会党的十九大报告心得体会一
学习领会党的十九大报告心得
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代表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了题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报告。党的十九大向世人昭示了中国共产党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的坚定立场。大会的主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科学把握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的发展大势,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推进一系列重大工作,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这些成就的取得,根本原因在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无比优越性和强大生命力。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我们要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坚定学习好领会好贯彻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更好地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 全面”战略布局,开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新局面。我们要把认真学习、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首要的政治任务,自觉把思想行动统一到党的十九大精神上来,把工作和力量凝聚到落实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各项任务上来。
自觉把思想行动统一到党的十九大精神上来,必须深刻领会、切实把握这次大会的重大意义。党的十九大全面深刻总结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生动实践和新鲜经验;全面深刻总结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明确提出了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这次大会对于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共同创造我们的幸福生活和美好未来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因此我们要掀起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热潮,认真研读十九大文件,原原本本学习十九大报告和党章,全面准确学习领会党的十九大精神。
自觉把思想行动统一到党的十九大精神上来,必须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党的十九大报告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要论述。党的十九大报告通篇蕴含着、贯穿着、闪耀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要思想。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这一判断意义重大,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持和发展而言,只有首先清醒地认知方位,才有可能推进理论创新,提出合理目标,作出 科学规划。全面深刻理解这一判断,对于把握党的十九大精神具有基础性,至关重要。这些论述立意深远、思想深刻、内涵丰富,对于我们进一步坚定信心,坚持各项工作的正确方向,把握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各项工作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工作重点和基本要求,至关重要。
自觉把思想行动统一到党的十九大精神上来,必须紧密结合我们工作实际,认真研究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各项任务的具体思路和举措。要认真学习、深刻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更加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认真学习、深刻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实践价值、理论贡献、实践要求,紧紧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目标,更加主动地把工作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中谋划和推进,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
宏伟蓝图振奋人心,崇高使命催人奋进。通过对十九大精神深入系统的学习,深刻感受到党的十九大报告气势恢宏、高瞻远瞩、引领时代,时刻警醒我们共产党人,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砥砺奋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勇往直前。我认为作为一名党员领导干部,要时刻从自身做起,严格要求自己,时刻牢记党员身份、履行党员职责,时刻保持谦虚谨慎的工作作风,以饱满的热情完善本职工作,并且在政治上加强党性修养、保持党员固有的纯洁性和先进性,终身坚持社会主义、终身跟党走的信念坚决不动摇、终身为社会主义 奋斗。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始终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为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2017/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