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期末《马克思经典原著导读》题库

时间:2019-05-14 05:58:0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大学期末《马克思经典原著导读》题库》,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大学期末《马克思经典原著导读》题库》。

第一篇:大学期末《马克思经典原著导读》题库

【理解题】

1“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ad hominem[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ad hominem[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但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这段话所体现的哲学思想就是理论和实践的关系。话中有两个主句,即“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和“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会变成物质力量”。这两句话讲了两层意思,前者是说“理论不能代替实践”,后者是说“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批判的武器”是指革命理论、精神武器,特指正在形成中的科学共产主义理论和马克思主义。“武器的批判”指的是实际的革命行动、物质武器,特指无产阶级的革命运动。马克思在分析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以及革命理论的作用时说:“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也会变成物质力量。”在这里,马克思实际上指出了物质与精神、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辩证关系,认为理论批判与现实的革命运动都是人类解放所不可缺少的因素,并强调了物质力量对于革命的重要作用,揭示了精神力量转化为物质力量的辩证途径。在马克思看来,武器的批判所需要的现实的社会力量就是无产阶级。】

2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因此,和唯物主义相反,能动的方面却被唯心主义抽象地发展了,当然,唯心主义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费尔巴哈想要研究跟思想客体确实不同的感性客体:但是他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对象性的[gegenständliche]活动。因此,他在《基督教的本质》中仅仅把理论的活动看作是真正人的活动,而对于实践则只是从它的卑污的犹太人的表现形式去理解和确定。因此,他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

【这是马克思在《提纲》第一条里的论述。马克思这里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一切旧唯物主义哲学和唯心主义哲学在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关系问题上的根本区别。所谓“对象、现实、感性”都是一个含义,指实际存在的可感知的客观事物。“人的感性活动”指人的实践活动。马克思指出,旧唯物主义对客观事物“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这里马克思指出了旧唯物主义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的根本缺陷是脱离实践,看不到主体实践活动中的自觉能动性,把人与自然的关系单纯看作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把自然界的事物看作是与人的实践活动无关的在人的活动之外自在存在的单纯客体,主体只是像照相照镜子一样被动直观地反映客体。旧唯物主义只看到主客体之间单纯的反映与被反映的认识关系,看不到主体与客体之间更为根本的改造与被改造的实践关系,这就必然导致旧唯物主义认识论是消极被动直观的反映论,因而,旧唯物主义不能正确认识和把握人与自然、主体和客体的相互关系。】

3“真理和谬误,正如一切在两极对立中的逻辑范畴一样,只有在非常有限的领域内才具有绝对的意义。”

【恩格斯《反杜林论》,这就是说,在一定的范围内,真理和谬误不能混淆,它们是对立的,但 “只要我们在上面指出的狭窄的领域之外应用真理和谬误的对立,这种对立就变成相对的”,真理就会变成谬误,谬误也会变成真理。】

4,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它是历史之谜的解答,而且知道自己就是这种解答。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劳动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中介;人创造环境,环境也创造人.这个思想带给我们的启示有:走出人类中心主义的误区,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建构人与人之间公平的社会关系和社会制度;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消除自然对人的压迫,人对人的剥削,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5哲学不消灭无产阶级,就不可能成为现实;无产阶级不把哲学变成现实,就不可能消灭自己。【《黑格尔法哲学批判》】

6政治经济学家说:劳动是一切财富的源泉。其实劳动和自然界一起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自然界为劳动提供材料,劳动把材料变为财富。但是劳动还远不止如此。它是整个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而且达到这样的程度,以致我们在某种意义上不得不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

【恩格斯《自然辨证法》 恩格斯在总结19世纪以来自然科学取得的最新成果的基础上,对人的产生作出了经典式的分析和论断。劳动使猿转化为人的具体过程:由于环境的变迁,猿的手在攀缘时起着和脚不同的作用,手和脚有了相对的分工,于是,在平地行走时也开始摆脱用手帮忙的习惯,越来越以直立姿势行走,由此就迈出了从猿转变到人的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因为,这不仅意味着手的解放,从而使制造工具、进而使劳动成为了可能,而且还由此产生了另外两个重要的后果,即:一方面,劳动的发展必然促使社会成员更紧密地相互结合起来,并且使每个人都清楚地意识到这种共同协作的好处,使他们彼此间不得不说些什么;另一方面,直立行走及劳动的出现使身体其他部分的结构发生改变,尤其是使喉部的发音器官得到改造。实际的需要及生理结构的改变,就使语言的产生成为可能。劳动和语言是两个最主要的推动力,在它们的影响下,猿脑逐渐地过渡到人脑。脑的发育又带动了感觉器官的发育和完善,从而就产生了越来越清楚的意识以及抽象能力和推理能力。而意识和思维的发展,“又反作用于劳动和语劳动在认识、改造自然界中的作用:人是所有动物中最社会化的动物,同其他的动物有着本质的区别,这些区别可归结为:“动物仅仅利用外部自然界,简单地通过自身的存在在自然界中引起变化;而人则通过他所作拙的改变来使自然界为自己的目的服务,来支配自然界。„„而造成这一差别的又是劳动。”劳动是专属人的能动活动。

言,为这二者的进一步发育不断提供新的推动力”。随着完全形成的人出现又增添了新的因素——社会。】

7动物只是按造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8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于人的本质。但是,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六条;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为人的本质”,从而剥掉了宗教的神秘外衣,这是马克思对费尔巴哈宗教观的正面肯定。基督教认为,宗教的本质是神,是上帝,整个世界包括人在内都是上帝的创造物。费尔巴哈反对宗教神学,他认为宗教的本质是人的本质的异化,上帝是人把自身的本质抽象出来,加以偶像化和神化,就成为人们顶礼膜拜的神灵,因此不是上帝创造了人,而是人创造了上帝。费尔巴哈否定了上帝,把宗教的本质还原为人的本质,这是他从唯物主义自然观和无神论出发得出的必然结论,具有进步意义,马克思也充分肯定了费尔巴哈在批判宗教神学中的历史贡献。但是,费尔巴哈对人的本质的理解是错误的,他不是从一定的社会关系中来考察人的本质。他“撇开历史的进程,把宗教感情固定为独立的东西,并假定有一种抽象的——孤立的——人的个体”。即是说,费尔巴哈离开人类实践的发展,离开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离开现实的生产关系及与之联系的阶级关系,把人的本质理解为抽象、孤立的“类”,把“理性、意志和心”看成是人类共同的永恒不变的本质,这种把抽象的“类本质”作为他的理论的逻辑起点,以此建立他的新的宗教观和人本主义哲学理论。

马克思批判了费尔巴哈关于人的本质的错误:一是“抽象的方法”,不是从社会关系中,只是从纯粹生物意义上来理解人的本质。二是“孤立的方法”,即不是从全部社会关系发展的总和中去理解人,而只是理解为孤立的生物个体,这样,最终的人的本质就只剩下两性之间的性爱关系。以这种抽象孤立的方法研究人的本质,其结果只能把人的本质理解为“内在的、无声的、把许多个人纯粹自然地联系起来的共同性。”

马克思在批判费尔巴哈的错误的同时,揭示了唯物史观关于人的本质的科学论断,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里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的论断,不是从人与动物的区别角度,而是从人与人的区别角度入手来论述的。】

9我们判断一个人不能以他对自己的看法为根据,同样,我们判断这样一个变革时代也不能以它的意识为根据;相反,这个意识必须从物质生活的矛盾中,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现存冲突中去解释。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 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基本原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不同的社会存在,会产生不同的社会意识。物质生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以及两者之间的冲突,就是社会存在的最基本内容和方面。当时为什么产生这样的社会意识而不是另外的社会意识,当时的社会意识为什么是这样而不是另外的样子,这都是由当时的社会存在所决定的,也只有用物质生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以及两者之间的冲突,才能解释清楚当时的社会意识。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基本原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不同的社会存在,会产生不同的社会意识。物质生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以及两者之间的冲突,就是社会存在的最基本内容和方面。当时为什么产生这样的社会意识而不是另外的社会意识,当时的社会意识为什么是这样而不是另外的样子,这都是由当时的社会存在所决定的,也只有用物质生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以及两者之间的冲突,才能解释清楚当时的社会意识。】 10思维对存在、精神对自然界的关系问题,全部哲学的最高问题,象一切宗教一样,其根源在于蒙昧时代的狭隘而愚昧的观念。【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11对立面的统一(一致、同

一、均势)是有条件的、暂时的、易逝的、相对的。相互排斥的对立面的斗争是绝对的,正如发展、运动是绝对的一样。

【列宁《谈谈辩证法问题》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任何统一体都包含着相互对立、相互排斥而又相互依存、互相联结的两个部分或两个方面,即任何事物部是对立统一的。我们在认识客观事物时,都要按照事物的本来面貌,把统一物分解为对立的两个部分进行认识:从统一中认识对立,从对立中认识统一。即“一分为二”的方法。上述两点是辩证法的最根本问题,是辩证法的实质。这就指明了对立统一规律在辩证法中的地位。】

12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 这就指明了生产力、生产关系(其总和构成社会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是构成社会生活的三大基本领域,它们总是处于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上的,并且是互相联系、互相依存的,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上层建筑是在经济基础之上产生的。这是对社会的基本结构和基本矛盾的科学概括。

物质生活资料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要前提,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要求自然界为社会提供越来越多的物质生活资料,这就构成了人类社会和自然界之间的矛盾。人类解决这个矛盾就叫社会生产力。社会生产力作为社会的物质力量,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构成了人类全部历史的基础。

任何生产总是社会的生产,在社会生产过程中,除了形成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之外,必然要在这个基础上形成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这种在社会生产过程中所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就是生产关系。生产关系虽然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但它却是一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物质关系。】

13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gegenständliche]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关于思维——离开实践的思维——的现实性或非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二条,所谓“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是指思维的内容与思维所反映的对象的关系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思维能否反映对象及如何反映客观对象,这是人的认识能力及获得真理性认识的途径问题;二是思维内容是否符合对象,这是认识的检验标准问题。关于第一个方面,在哲学史上体现了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关于第二个方面,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前所有旧哲学都没有科学地解决真理的检验标准问题。】

14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活,他们自己就是怎样。因此,他们是什么样的,这同他们的生产是一致的——既和他们生产什么一致,又和他们怎样生产一致。【马克思《德意志意识形态》】

【填空题】指明作者和出处

1问题本身并不在于资本主义生产的自然规律所引起的社会对抗的发展程度的高低。问题在于这些规律本身,工业较发达的国家向工业较不发达的国家所显示的,只是后者未来的景象。”【马克思,《资本论》】

2资产阶级除非对生产工具,从而对生产关系,从而对全部社会关系不断地进行革命,否则就不能生存下去。反之,原封不动地保持旧的生产方式,却是过去的一切工业阶级生存的首要条件。生产的不断变革,一切社会状况不停的动荡,永远的不安定和变动,这就是资产阶级时代不同于过去一切时代的地方。一切固定的僵化的关系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素被尊崇的观念和见解都被消除了,一切新形成的关系等不到固定下来就陈旧了。一切等级的和固定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一切神圣的东西都被亵渎了。人们终于不得不用冷静的眼光来看他们的生活地位、他们的相互关系。【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3“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毛泽东《实践论》】 4“宗教里的苦难既是现实的苦难的表现,又是对这种现实的苦难的抗议。宗教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是无情世界的感情,正像它是没有精神的制度的精神一样。宗教是人民的鸦片。”【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 5矛盾的普遍性或绝对性这个问题有两方面的意义。其一是说,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其二是说,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毛泽东《矛盾论》】

6原则不是研究的出发点,而是它的最终结果;这些原则不是被应用于自然界和人类历史,而是从他们中抽象出来;不是自然界和人类去适应原则,而是原则只有在适合于自然界和历史的情况下才是正确的。【恩格斯《反杜林论》】 7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而工作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作出的牺牲;那时我们所享受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悄然无声地存在下去,但是它会永远发挥作用,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马克思《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 8人(工人)只有在运用自己的动物机能-吃,喝,性行为,至多还有居住,修饰等等的时候,才觉得自己是自由活动,而在运用人的机能时,却觉得自己不过是动物。动物的东西成为人的东西,而人的东西成为动物的东西。【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事物矛盾的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自然和社会的根本法则,因而也是思维的根本法则。它是和形而上学的宇宙观相反的。它对于人类的认识史是一个大革命【毛泽东《矛盾论》】

10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马《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11哲学把无产阶级当做是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地,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思想的闪电一旦真正射入这块没有触动过的人民园地,德国人就会解放为人。【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

12人的类本质——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的精神的类能力——变成对人来说是异己的本质,变成维持他的个人生存的手段。异化劳动使人自己的身体,同样使他之外的自然界,使他的精神本质,他的人的本质同人相异化。【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13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14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活,他们自己就是怎样。因此,他们是什么样的,这同他们的生产是一致的——既和他们生产什么一致,又和他们怎样生产一致。因而,个人是什么样的,这取决于他们进行生产的物质条件。【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

15资产阶级除非对生产工具,从而对生产关系,从而对全部社会关系不断地进行革命,否则就不能生存下去。反之,原封不动地保持旧的生产方式,却是过去的一切工业阶级生存的首要条件。生产的不断变革,一切社会状况不停的动荡,永远的不安定和变动,这就是资产阶级时代不同于过去一切时代的地方。一切固定的僵化的关系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素被尊崇的观念和见解都被消除了,一切新形成的关系等不到固定下来就陈旧了。一切等级的和固定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一切神圣的东西都被亵渎了。人们终于不得不用冷静的眼光来看他们的生活地位、他们的相互关系。【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16除了现代的灾难而外,压迫着我们的还有许多遗留下来的灾难,这些灾难的产生,是由于古老的陈旧的生产方式以及伴随着它们的过时的社会关系和政治关系还在苟延残喘。不仅活人使我们受苦,而且死人也使我们受苦。死人抓住活人!【马克思《资本论》】

17原则不是研究的出发点,而是它的最终结果;这些原则不是被应用于自然界和人类历史,而是从他们中抽象出来;不是自然界和人类去适应原则,而是原则只有在适合于自然界和历史的情况下才是正确的。【恩格斯《反杜林论》】 18矛盾的普遍性或绝对性这个问题有两方面的意义。其一是说,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其二是说,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毛泽东《矛盾论》】

19马克思学说具有无限力量,就是因为它正确。它完备而严密,它给人们提供了决不同任何迷信、任何反动势力、任何为资产阶级压迫所作的辩护相妥协的完整的世界观。马克思学说是人类在19世纪所创造的优秀成果----德国的哲学、英国的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的社会主义的当然继承者。【列宁《马克思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 20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21“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毛泽东《实践论》】

22资产阶级撕下了罩在家庭关系上的温情脉脉的面纱,把这种关系变成了纯粹的金钱关系。【马·恩《共产党宣言》】 23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ad hominem[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ad hominem[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但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

24根据唯物主义观点,历史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结蒂是直接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但是,生产本身又有两种。一方面是生活资料即食物、衣服、住房以及为此所必需的工具的生产;另一方面是人自身的生产,即种的蕃衍。【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起源》】

25分析经济形式,既不能用显微镜,也不能用化学试剂。二者都必须用抽象力来代替。【马克思《资本论》】 26我们开始要谈的前提不是任意提出的,不是教条,而是一些只有在想象中才能撇开的现实前提。这是一些现实的个人,是他们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包括他们已有的和由他们自己的活动创造出来的物质生活条件。因此,这些前提可以用纯粹经验的方法来确认。【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

【论述题】1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和评价毛泽东《实践论》 【《实践论》是毛泽东关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代表著作。写成于1937年 7月。由于中国共产党内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思想,使中国革命在1931~1934年遭受极大的损失。《实践论》就是作者为着用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观点揭露党内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的主观主义错误而写的。该著以实践观点为基础,以认识和实践的辩证统一为中心,系统地论述了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它具体地论述了实践及其在认识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强调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它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社会实践有阶级斗争、政治生活、科学和艺术活动等多种形式,其中阶级斗争给人的认识发展以深刻的影响;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认识外界的真理性的标准;实践还是认识的目的,无产阶级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阶级性和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两个最显著的特点。《实践论》是一部认识论著作,也是一部辩证法著作。其根据有三:①《实践论》阐明了人类认识的过程是一个矛盾不断产生、又不断解决的无限辩证发展的过程;②《实践论》论述和发展了认识领域中的量变质变规律;③《实践论》论证了理论在一定条件下的决定作用。《矛盾论》在论述唯物辩证法的同时,也深刻地阐明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表现在:①论述了矛盾的特殊性是认识事物的基础;②阐明了分析事物矛盾特殊性的过程就是认识事物的过程;③论述了辩证法和认识论的一致性,即功能的一致、认识运动公式的一致。

《实践论》深刻地论述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科学地解决了几千年来中国哲学史上争论不休的知行关系问题。它用科学的认识论武装了中国共产党,教育全党树立马克思列宁主义必须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观点,为延安整风运动作了理论准备,为中国共产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奠定了哲学基础。】

2请用自己的话阐述和评价毛泽东《矛盾论》【它是作者继《实践论》之后,为了克服存在于中国共产党内的严重的教条主义思想而写的。该书运用唯物辩证法总结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斗争的实践经验,从两种宇宙观、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对抗在矛盾中的地位等方面,深刻地阐述了对立统一规律,发挥了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的思想。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从宇宙观的高度,发挥了列宁关于两种发展观的思想,不仅指出用孤立的、静止的和片面的观点去看世界是形而上学的基本特征,而且指出形而上学是简单地从事物外部去找发展的原因,否认唯物辩证法所主张的事物内部矛盾引起发展的学说。书中还阐明了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指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②全面论述了矛盾普遍性和矛盾特殊性的原理,指出矛盾的普遍性包括两方面的含义:其一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其二是指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该书从 5个方面系统地论述了矛盾特殊性的理论,明确指出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 的特殊性的关系,就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的关系,二者相互区别、相互联结又相互转化。并提出了“ 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的问题的精髓,不懂得它,就等于抛弃了辩证法”的论断。③论证了主要矛盾和主要矛盾方面的原理,认为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是主次矛盾和矛盾主次方面的客观依据,规定了主要矛盾和主要矛盾方面的定义,说明了找出主要矛盾和主要矛盾方面的方法论意义,并论述了矛盾对立双方相互转化的根据和条件。④具体地阐明了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相互关系。认为对立的统一是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对立的互相排斥的斗争则是绝对的;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和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相结合,构成了一切事物的矛盾运动。⑤分析了矛盾斗争的两种基本形式即对抗性的矛盾和非对抗性的矛盾,并指出二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矛盾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系统地阐述对立统一规律的哲学专著,其论述紧密结合中国革命的实践,因而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为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奠定了哲学基础,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3谈谈学习经典著作的体会和意义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包含着一系列的范畴、论断和原理,它们彼此联结,形成多层次的、统一的理论体系。学好经典著作对于我们的学习、工作、生活以及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具有重要意义:

1、本课程的学习,使我进一步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是一场伟大的变革,更加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做到既准确把握原理,又加深对原理的理解从而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

2、通过对原文的研读,有利于培养我们阅读原著的能力,并增强我们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基本方法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3、研读经典著作,有利于加深我们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理解,尤其是增进我们对马克思主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原则与基本方法的把握。

4、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有助于我们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精神实质以及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态度和方法。

5、《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能使我们识别真假马克思主义,批判形形色色的错误思想、错误观点,进而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第二篇:马克思原著导读读后感

马克思原著导读读后感

通过阅读马克思经典著作,我加深了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理解。通过本次学习,我深刻地认识到了马克思主义的文化品格。

许多人仅仅把马克思主义看成是一种意识形态的理论,而忽视其内在的文化品格。其实,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成为意识形态,成为人们行动的指南,其内在的根本原因是它的科学性。在马克思主义这里,意识形态性和科学性是辩证统一的。它既是一种意识形态,也是一种科学理论。我们只有深刻的认识到了这一点,才能心悦诚服的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不仅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来信仰,而且把它作为一种知识体系和科学方法来接受。

马克思,1818年5月5日生于德国普鲁士。他25岁时迁居法国巴黎。在大学里研究法学 历史和哲学。大学毕业后,就开始了他一生的政治活动。他与恩格斯一起在革命实践中共同战斗,在革命理论上共同创造,直到1883年3月14日因病逝世。

《共产党宣言》由马克思和恩格斯于1848年2月共同起草,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它第一次系统而完整地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指出共产主义运动已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客观规律,阐明了无产阶级推翻资本主义建立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伟大历史使命。

引言中写道: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大陆徘徊。为了对这个幽灵进行神圣的围剿,旧欧洲的一切势力,教皇和沙皇 梅特涅和基佐 法国的激进派和德国的警察,都联合起来了。

有哪一个反对党不被它的当政的敌人骂为共产党呢?又有哪一个反对党不拿共产主义这个罪名去回敬更进步的反对党人和自己的反动敌人呢?

从这一事实中可以得出两个结论:共产主义已经被欧洲的一切势力公认为一种势力;现在是共产党人向全世界公开说明自己的观点 自己的目的 意图并且拿党自己的宣言来反驳关于共产主义幽灵神话的神话的时候了。

为了这个目的,各国共产党人集会于伦敦,拟定了如下的宣言,用英文 法文 德文 意大利文 弗拉芒文和丹麦文公布于世。之后被译成了更多的版本问世。至今,在全国发现中文第一版本《共产党宣言》只有11本,浙江两本,上虞一本。在建党80周年前夕,上虞市档案馆珍藏的《共产党宣言》中文首译本,再次引起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这让身为上虞的我,倍感自豪。

《宣言》阐述作为无产阶级先进队伍的共产党的性质 特点和斗争策略,指出为党的最近目的而奋斗与争取实现共产主义终极目的之间的联系。《宣言》最后庄严宣告:“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僵尸整个世界。”并发出国际主义的战斗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我们学习《宣言》就是要在思想上与时俱进,在工作中开拓创新。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本是科学发展 开拓创新的产物。当今世界和时代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我们国家在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正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在我国进入全面小

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发展阶段,在国际局势发生深刻变化,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曲折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的新环境下,我们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和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奋斗。

在我们阅读马克思的著作时,犹如亲耳聆听他老人家对于世人的谆谆教导,他就像在昨天刚刚与我们交谈过他的思想和心得。马克思不愧为20世纪最为伟大的思想家,居于其他思想家之首。我们不能漠视正是他的思想改变了整个世界,尤其在当今之中国,影响最为深刻且深远,深深地根植于中国的土壤,已经影响并且还将继续影响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为了自己的幸福和自由及更为美好的生活而不断奋斗争取。没有谁敢于否定自己的生活,自己的思想与马克思主义毫无瓜葛。这也正是马克思所愿望的那样,自己的思想能够增进人类的福祗,造福全人类。但是我们又不能否定对于马克思著作的误读误解,带着功利主义的目的去读马克思主义的著作。马克思主义的著作是一个完整的体系而不能强行分割开来。马克思讲的是真理,是不朽的,但我们在理解马克思的思想,阅读他的著作的时候不能断章取义,生吞活剥地去读,以自己的方式去理解其思想,并标榜自己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马克思自己都不敢说自己是马克思主义者),并且作为一种工具或手段来使用。这也是我国历来在应用或解释马克思的著作时候经常犯的一种理解者自认为正确的错误,也是对于马克思的盲目崇拜而使用的一种手段,一种被歪曲的思想,一种被误读误解的思

想,一种被人为强行阉割的思想,我们有怎么能从中领悟其中的真正思想的精髓呢?并以这种思想作为我们的指导,带领我们航向不明的彼岸,想来都是非常之可怕。

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对客观世界本质和规律的科学认识,需要通过系统的理论体系来体现。

首先,哲学研究对象的相互联系决定了理论和体系不是绝对对立,而是密切联系的。体系虽然不是我们理论研究的目的,但体系却是理论所不可缺少的,它是理论的载体和组成形式,一切成熟的理论都需要体系。我们知道,哲学是人们对世界或人类历史的一般本质和规律的认识,而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作为对普遍联系的对象的揭示和反映,哲学理论本身必须要有系统的逻辑体系,否则,理论就是凌乱的、随意的拼凑。

马克思在有生之年,由于忙于现实的哲学斗争和写作《资本论》,没有对他的哲学思想进行整理和系统的阐述,但这并不能证明马克思拒斥理论体系,马克思写作的巨著《资本论》就是理论与体系结合的最好典范。在《资本论》中,马克思从资本主义最微小的细胞——商品入手,对资本主义的经济现象进行逐步深入的分析,从而发现了剩余价值规律和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得出了资本主义社会必然灭亡的科学结论。可见,科学、合理的体系有助于理论的准确阐述,理论与体系并不是绝对对立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对世界和人类历史的一般本质和规律的科学探究,同样需要体系。

其次,马克思、恩格斯强调他们的哲学是方法,但方法与体系也不是绝对对立的。在认识和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过程中,一直存在体系或方法之争,即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理论体系或是方法?笔者认为,这是由于泛化了马克思、恩格斯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所导致的。马克思、恩格斯强调他们的新哲学是方法,而不是教条,是针对旧哲学,尤其是黑格尔哲学而言的。黑格尔哲学的方法和体系的对立不是方法与一般体系的对立,而是方法与强制性的绝对真理式的体系的对立,这是马克思、恩格斯坚决反对的,马克思、恩格斯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提出自己的哲学是方法,而不是教条。所以,超出了这个批判的范围,体系就不能等同于教条,方法和体系也不能绝对对立起来。方法并不是孤立的、与理论体系相对立的,方法与理论体系是密切联系的,没有科学的理论体系也不会有科学的方法。注重于“改造世界”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依然需要体系。

再次,哲学的学科特点也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必须要有体系。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其它哲学一样都是抽象思维的结果,而抽象思维所借助的工具就是范畴,哲学正是通过范畴、范畴与范畴的关系以及范畴与范畴之间的推演来揭示世界的本质和规律的。但任何哲学的范畴都不是机械地拼凑的,而是有机统一的,这就决定了哲学的范畴有其逻辑的顺序性和层次性,即要求哲学要有逻辑体系。马克思主义哲学也不例外。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本质上不是反体系的。对待体系问题,一方面,我们必须注意克服近代欧洲体系化哲学的弊端。任何建立绝对完满

体系的企图都是不切实际的,体系只是理论的系统的逻辑形式,它只有是否准确之分,而无是否完满之别。另一方面,我们也不能走向另一个极端——拒斥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哲学需要体系。重建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应该反映马克思哲学的实质,应该以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为主干,吸取东西方一切古代的和现代的哲学的精华,并以时代主题为基础。重建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必须是开放的,只有坚持开放才能保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

第三篇:原著导读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原著导读读书

心得

读《矛盾论》有感

学院名称:

班 级:

姓 名:

学 号:

成 绩:

2013年 08

月 10 日 暑假期间,有幸拜读了毛泽东哲学代表著作《矛盾论》一文,它原是1937年7~8月在延安抗日军事政治大学所讲的《辩证法唯物论》的第三章第一节“矛盾统一法则”,是作者继《实践论》之后,为了克服存在于中国共产党内的严重的教条主义思想而写的,使我深受影响,感触良多。

该书运用唯物辩证法总结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斗争的实践经验,从两种宇宙观、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对抗在矛盾中的地位等方面,深刻地阐述了对立统一规律,发挥了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的思想。

综合来看,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部分介绍两种宇宙观——即形而上学的见解和辩证法的见解,这是论述矛盾的世界观基础。“这个辩证法的宇宙观,主要地就是教导人们要善于去观察和分析各种事物的矛盾的运动,并根据这种分析,指出解决矛盾的方法。”第二部分论述矛盾的普遍性。讲述了为什么先阐述矛盾的普遍性问题,简述了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接着讲述矛盾普遍性的两个含义。第三部分讲矛盾的特殊性。作者分了几种情形。“首先是各种物质运动形式中的矛盾。”“任何运动形式,其内部都包含着本身特殊的矛盾。这种特殊的矛盾,就构成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进而,“不但要研究每一个大系统的物质运动形式的特殊的矛盾性及其所规定的本质,而且要研究每一个物质运动形式在其发展长途中的每一个过程的特殊的矛盾及其本质。”进而,“不但事物发展的全过程中的矛盾运动,在其相互联结上,在其各情况上,我们必须注意其特点,而且在过程发展的各个阶段中,也有其特点,也必须注意。”进而,“研究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各个发展阶段上的矛盾的特殊性,不但必须在其联结上、在其总体上去看,而且必须从各个阶段中矛盾的各个方面去看。”这就是在部分的逻辑结构:各个物质运动形式的矛盾→各个运动形式在各个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各个发展过程的矛盾的各方面→各个发展过程在其各个发展阶段上的矛盾→各个发展阶段上的矛盾的各方面,层层明晰,浑然一体。第四部分讲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作者在这一部分开头指出“在矛盾特殊性的问题中,还有两种情形必须特别地提出来加以分析,这就是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可见,第四部分是对第三部分的细化。作者在这一部分的最后一段说明了研究主要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跟研究矛盾特殊性的关系。“在研究矛盾特殊性的问题中,如果不研究过程中主要的矛盾和非主要的矛盾以及矛盾之主要的方面和非主要的方面这两种情形,也就是说不研究这两种矛盾情况的差别性,那就将陷入抽象的研究,不能具体地懂得矛盾的情况,因而也就不能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的方法。” 讲明为什么要用全力找出主要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因抓住了它,一切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了。第五部分讲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第六部分讲对抗在矛盾中的地位。这又是对第五部分矛盾斗争性的细化,作者指出,对抗是斗争或矛盾在达到一定程度后,采取的矛盾形式,但不是矛盾的全部形式,整个形式。让我们科学地、客观地认识,矛盾发展的情形,即对抗一般是由矛盾双方的发展引起的,而对抗性也可转化为非对抗性,其皆由其内在矛盾性质及在一定条件下的转化而定。由此我们可知,对抗是一种形式,但不是全部形式。第七部分,为全篇结论。三层意思:一,矛盾法则是客观法则,即自然、社会和思维的客观规律。二,其要点毛泽东讲了七点,共七个意思,如果再归纳,则是一句话,三个字,矛盾论,即关于矛盾的论述。三以上是通篇的结论,其实回头看也是矛盾论的纲要。

我国处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面对三个层次的矛盾,即社会基本矛盾、社会主要矛盾和具体矛盾。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由于其“相适应”是基本的,“不相适应”是“相适应”基础上的“矛盾”,因此我国社会基本矛盾是非对抗性矛盾,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成为影响矛盾解决的主要方面,解决的出路就是改革。所以,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直接形成社会和谐的基础。落后的社会生产与劳动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之间的矛盾是当前社会的主要矛盾。这个矛盾集中体现在就业问题、群体事件问题、环境问题以及城乡间、地区间差距过大问题上。这些都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生产力不能满足这种需要的矛盾,解决这些矛盾的根本出路在于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在当代,特别是对于我们大学生来说,《矛盾论》也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的关系,就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的关系。其共性是矛盾存在于一切过程中,并贯串于一切过程的始终,矛盾即是运动,即是事物,即是过程,也即是思想。否认事物的矛盾就是否认了一切。这是共通的道理,古今中外,概莫能外。所以它是共性,是绝对性。然而这种共性,即包含于一切个性之中,无个性即无共性。假如除去一切个性,还有什么共性呢?因为矛盾的各各特殊,所以造成了个性。一切个性都是有条件地暂时地存在的,所以是相对的。这一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的问题的精髓,不懂得它,就等于抛弃了辩证法。

研究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各个发展阶段上的矛盾的特殊性,不但必须在其联结上、在其总体上去看,而且必须从各个阶段中矛盾的各个方面去看。

由此看来,不论研究何种矛盾的特性——各个物质运动形式的矛盾,各个运动形式在各个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各个发展过程的矛盾的各方面,各个发展过程在其各个发展阶段上的矛盾以及各个发展阶段上的矛盾的各方面,研究所有这些矛盾的特性,都不能带主观随意性,必须对它们实行具体的分析。离开具体的分析,就不能认识任何矛盾的特性。我们必须时刻记得列宁的话:对于具体的事物作具体的分析。

在我们平时的学习及生活过程中,用矛盾的观点来观察事物、分析事物,有助于接近客观、远离主观。当着手一项全新的学科学习或者学习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时,我们不要盲目的用主观思想去学习,或者用轻易的以往经验读死书。在学习目标达成的不同阶段都会随着事物的发展及周围的变化产生新的问题即矛盾,多考虑我们要达到的目标或者目标的实施过程相对立的一面,尽可能的考虑到不同的细节,提前做好预备措施,使得我们的学习在进展过程中不被动,对将要遇到和已经遇到的困难要有解决预案,这样才能保证我们的学习能够有效、高效的开展,得到预期的效果。在复杂的事物发展过程中,有许多矛盾存在,其中必有一种是主要矛盾,由于它的存在和发展规定和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第四篇:思想原著导读

两课实践教学原著导读心得

作者:联系电话:

单位:通讯地址:

电子邮箱:邮编:

学习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导语:2007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胜利召开,胡锦涛向大会作了《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的报告。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继续改革开放伟大实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十七大报告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科学回答了党在改革开放关键阶段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朝着什么样的发展目标继续前进等重大问题,对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作出了全面部署,对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提出了明确要求。十七大报告是全党全国人民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是马克思主义的纲领性文献。

关于科学发展观,十七大报告全面深刻地阐述了其历史地位、理论渊源、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实践要求。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十七大报告进一步阐明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现实意义和科学内涵,特别是具体的实践要求

正文:

一、学习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意义

第一、有利于保证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任何民族、国家和社会的存在与发展,都需要有核心价值体系的强力支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能够引导着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和目标,能够凝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当前只有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整合多样化的价值观,才能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

第二、有利于当代大学生成人成才。准确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有利于青年大学生内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青年大学

生只有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能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不迷失自己的价值观。

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1、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为我们提供了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提供了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

2、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共同理想即是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努力奋斗,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这个共同理想集中体现了全体人民的利益和愿望,具有很强的广泛性和包容性;它把国家、民族与个人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有利于调动全体人民的积极性共同为之奋斗。

3、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

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

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

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

社会主义荣辱观明确了当代社会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明辨了社会

4、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善恶美丑,确立了社会基本的行为准则与价值判断,是引领社会风尚的一面旗帜,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理想基础。

四个方面的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有机统一的整体。其中: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是灵魂;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主题;培养和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精髓;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基础。

三、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是人的素质有机体中不可缺少的基本素质,体现着人们协调各种关系、处理各种问题时所表现出的是非善恶判断能力和行为选择能力,是政治素养、道德品格、法律意识的综合体,决定着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行动目的和方向,行为的选择和实施。

思想道德素质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思想政治素质是一种特殊的素养,是人们在为实现本阶级利益而进行的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特定品质,在人的各种素质中是最重要的素质。道德素质是人们的道德认识和道

德行为水平的综合反映,体现着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和道德情操,体现一个人的道德水平和道德风貌。法律素质是指人们知法、守法、用法、护法的素养和能力。

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大学生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的中心环节和根本要求。因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新形势下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为大学生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指明了方向,提供了目标,明确了内容,对大学生提高整体素质具有关键性作用。

四、大学生应如何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最根本的是要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是德才兼备,而且“德”永远是放在第一位的。因此大学生要坚持全面发展,更要坚持“以德为先”,要首先学会做人,做一个有思想有道德的大学生,要有很强的道德荣辱观。

大学生要结合自身的实际,在团结互助、诚实守信、艰苦奋斗等方面做出表率,树立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个人道德修养的具体标准和基本要求,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从细微处做起,从现在做起。既要有崇高的理想信念,又要有实际的行动;既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价值追求,又要有严格的自我约束。

中国传统道德修养理论中,对于自省、改过、慎独等都非常重视,要求人们“日三省吾身”、“过则勿惮改”、“君子慎其独”。因此,在大学生荣辱观的培养中,应当积极引导大学生自觉地养成自律自省的意识和知耻改过的观念,勇于反省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明辨是非荣辱,自觉加强自我约束,使优良思想道德观念的培养成为他们主动的人生追求。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大前提下,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契机,发挥大学生的人才素质优势,建设和谐校园及和谐社会。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关键是在实践中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涵于举止投足之中,内涵于一点一滴的人生奋斗之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大学生正确的人生目标和价值取向,作为决定性的主观因素,将通过大学生踏踏实实的努力,身体力行的付诸实施,在克服来自自然、社会、自我的障碍和困难的过程中,绘就大学生的美好人生和当代中国的绚丽美景。

一个人的良好思想品德素质是在学习中升华的结果,在内省完善的结果,在自律中养成的结果,在实践中锤炼的结果。只要坚持去做、用心去做,每个人都会不断有收获、有所提高。加强个人的思想品德修养,是与社会责任、历史使命联系在一起的。我们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加强个人思想品德素质修养,就是要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保持昂扬的精神状态,自觉担负起时代赋予的崇高使命。(以上部分观点参考自思政教材)

第五篇:马列原著导读读后感

马列原著导读读后感

作为并不是特别擅长读书的人,看到这样的暑假作业开始难免有些无从下手。马克思、列宁、毛泽东,没有故事情节,没有有趣的主人公,甚至连文字都是一丝不苟,严谨僵硬的。类似此书,我一直觉得很枯燥,觉得里面的内容深奥难懂,虽然过程很是煎熬、纠结,但当我压迫着自己去看这本书时,脑海里就会呈现出以往从未有过的一些想法和思考一些从没有思考过的问题,当今世界瞬息万变,惟有把握时代前进的脉搏,把握风云变幻的局势,学习马列之经典坚定理想之信念。我们的党将会是更加富有生机,我们的学习、事业将更加蒸蒸日上。“读史使人明智”。不论是在战争年代还是和平时期,我们都应坚持学习,学习先辈的革命传统,学习马列主义的经典著作。因为马列主义经典著作始终是指引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最有效思想武器,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但是作为大学生,要去真正体会其中之意很难实现。只能写一写对马克思经典的一些浅层次的认识了。

一、《共产党宣言》

我们都知道《共产党宣言》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第一个纲领性文件,它是各国无产阶级革命的指挥棒,它指引着世界的人们团结战斗,勇敢地向前。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胜利,以及其他一些国家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胜利,都是《共产党宣言》 的胜利,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和各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结果。

从《共产党宣言》当中概括提炼出六个基本原理,包括:关于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关于阶级斗争理论的基本观点、关于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历史地位的基本

观点、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基本观点、关于共产主义新社会建设的基本观点、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的基本观点。在介绍《共产党宣言》贯穿的阶级斗争理论时,阐明社会发展的内部矛盾最终都表现为人与人之间的矛盾,最集中的就是代表新生产力的阶级和代表旧经济政治制度的统治阶级之间的矛盾。矛盾激化到一定程度,必然表现为激烈的阶级斗争,结果是整个社会达到革命改造,新的社会形态代替旧的社会形态,新的阶级矛盾代替旧的阶级矛盾。阶级社会就是在这样的矛盾运动中前进的。只有到了共产主义社会,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才不复存在。这样一段论述,既说明了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产生的根源及其必将消亡的历史必然性,又同“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理论划清了思想界限。在论述《共产党宣言》中关于共产主义新社会建设的基本观点时,强调无产阶级革命成功的标志是无产阶级取得政权,此后就进入新社会建设过程,但新社会建设的每一步也都是革命的继续。无产阶级取得政权以后,必须要改造旧的资产阶级生产关系、建立新的共产主义生产关系。这些措施在不同国家会有不同。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旧社会的崭新社会即共产主义社会,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这些阐述,既符合原著的基本精神,又富有时代的气息,读了启人深思。从中我们也吸取到调和阶级矛盾的根本途径不是暴力,而是足够丰富的社会物质资料。发展生产力是第一要务是毋庸置疑的,我们应该在党的领导下,坚定不移的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克服困难,解放生产力。作为一名大学生,从自身出发,我们应该认识到人类自身的进步会回归到终极意义上来,那就是智能的进步,努力学习,掌握技术知识,为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二、《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马克思生前所著,论述的中心是实践问题。费尔巴哈的《提纲》是一份透露着新世界观萌芽的天才大纲。正是它的问世,才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哲学开始形成。对于马克思来说,《提纲》的转折是巨大的。马克思首次提出了实践的世界观思维方法,这标志着马克思已经找到了解开困扰他思想的疙瘩的钥匙。按照这种新的世界观,世界在本质上就是人的实践活动,人与外界客体在世界中是以实践的方式结合在一起的。人类的社会历史既不是精神发展的历史,也不是事物客体的机械运动的历史,但它也不是对人类的精神、价值以及客观对象的抛弃,它是以人的实践的方式把上述主体与客体两方面的因素统一在一起的过程。通过实践,人在改造外部对象的同时也改变了自己的生活、活动方式,从而体现了人作为主体的价值的不断实现。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这必然要通过生产关系的革命来完成,共产主义是人类主体价值的真正实现,而历史的意义也正是通过这样的方式表达出来的。在这一理论维度上,实践又具有革命的批判的意义。因此,随着实践世界观的诞生,便出现了一种新的精神即现实的、实践的人文精神,一门新的科学即关于社会历史的真正的科学。在世界观维度上的实践的立足点为马克思得出生产力、生产关系的概念及其分析方法直接打通了道路。马克思在文中提到:实践是革命的。而最后一条纲要引起了我最大的共鸣:“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实践是人能动地改造世界的活动。实践把居于能动与主导方面的主体和居于依据与基础方面的客体联结起来,形成了改造与被改造关系,它改造着自然界,改造着社会,改造着人们之间的关系和人自身。人类发展的历史表明,没有实践,就没有历史的进步和人自身的进步。对于广大青年学生来说,应该积极自觉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深入研究《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等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只有这样才能正确指导自己的实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思想观价值观,三、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看完序言,我对此书有了初步的了解。紧接着我又随着恩格斯游历于蒙昧时代和野蛮时代,正是在此中,我看到了家庭、私有制的出现、发展和变更。再然后我就见到了国家是如何在氏族制度的废墟上兴起的,此时人类已经历了两次大分工,一次是游牧部落从其余的野蛮人群中分离出来,另一次是手工业和农业的分离。两次社会大分工使人类步入了文明的门槛,并随着氏族制度的衰落,国家的产生迎来兴盛发展的春天。我认为“眼见为虚,思想为实”才是对的,但这并不表明我就是唯心的,恰恰相反,我是一名忠实的理性的唯物主义者。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为表象所迷惑,而看不清事物背后的真实本质,最终是误导了别人,也欺骗了自己。思想不同,深邃的思想让我变得理性而不盲从,从容而不急功近利,恰如某句话所说的:“思想有多远,我们就能走多远。”思想,引领我们走向真实的世界。

总的来说,《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是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之一,恩格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以丰富的史实材料为根据,缜密论证了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问题,对家庭、私有制和国家起源做了科学的阐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和规律。学习和研究《起源》,对于人们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史,正确把握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三、总结

通过这段时间对马列经典著作的学习,著作中对价值观和方法论的经典阐述,不仅使我升华了价值观、世界观,更让我对自我价值的认知、更进一步奉献人民的思想更加清晰起来,净化了心灵,增长了认知。

马列主义作为社会也像种种事物一样也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过程,社会进步不是一味的进步,中间免不了曲折性和,出现复杂的情况,它的进步是总趋势。社会的发展无疑是这一阶段人的发展,人首先要发展,必须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努力展示着自我的价值,努力朝着自己的目标奋斗。以上是我对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点所得和感受,我觉得作为大学生,都应该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思想,提高我们对世界的认知和对事物的分析判断能力。马克思主义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理论武器。

下载大学期末《马克思经典原著导读》题库word格式文档
下载大学期末《马克思经典原著导读》题库.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马克思原著读后感(合集5篇)

    马克思原著读后感 捧着一本书,要先看看它的封面,看看它的字眼,然后才或挑灯夜战或废寝忘食地细细品味。有的书有五彩的画面,有亮眼的字眼,但未必有丰富的内容和思想,好比康师傅跟......

    马克思原著选读读后感

    马原著选读读后感 关于工资。资本主义工资不是劳动力的价值而是资本家为工人的生存付最少的账单,维持在对工人剥削的底线。在资本家与工人的关系中,这在马克思看来是极不合理......

    读马克思经典原著有感(精选)

    马克思经典原著——《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有感 马克思在其不朽著作《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提出了许多深刻的观点,这些光辉的思想有如煜煜晨星,穿越百余年的历史云烟,至今仍在......

    《西方哲学原著导读》讲稿(5篇)

    西方哲学原著导读 教学内容、要点和课时安排 内容要点和课时安排如下: 一、黑格尔生平与著作简介 0。5课时 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George Wilhelm Friedrich......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著研读》教学大纲

    编号:哲学—2005—15公共管理学院本科课程教学大纲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著研读》教学大纲编写人: 冉桂琼郑禹编写时间: 2005 年 10月 30日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马克思主义......

    读马克思原著有感5篇

    读马克思原著有感读马克思的原著,如同和他的思想对话,如同走近了一个哲学又深邃的世界。大体阅读并学习了《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大学马克思期末重点(5篇范例)

    09-10(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期末复习指南 一、题型:单项选择、辨析题、简述题、计算题、分析论述题、材料分析题 考试要用机读卡,所以必须带铅笔、橡皮 二、复习思考题: 1.唯......

    原著导读作业要求(共五则范文)

    2011-2012学年思想政治理论课原著导读作业要求 1、请各位同学于2014年9月3日之前将原著导读读书心得汇总,由班级代表统一上交。学生需提交纸质版和电子版报告,电子版的名称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