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结合记忆规律,提高学习效率
记忆,就是过去的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是个体对其经验的识记、保持和再现(回忆和再认)。从信息加工的观点看,记忆是信息的输入、编码、储存和提取。它包括识记、保持、再现和回忆四个基本过程。其形式有形象记忆、概念记忆、逻辑记忆、情绪记忆、运动记忆等。
如何增强记忆力呢?记忆的大敌是遗忘。提高记忆力,实质就是尽量避免和克服遗忘。在学习活动中只要进行有意识的锻炼,掌握记忆规律和方法,就能改善和提高记忆力。下面介绍增强记忆的10种方法:
1.注意集中。记忆时只要聚精会神、专心致志,排除杂念和外界干扰,大脑皮层就会留下深刻 的记忆痕迹而不容易遗忘。如果精神涣散,一心二用,就会大大降低记忆效率。
2.兴趣浓厚。如果对学习材料、知识对象索然无味,即使花再多时间,也难以记住。
3.理解记忆。理解是记忆的基础。只有理解的东西才能记得牢记得久。仅靠死记硬背,则不容易记得住。对于重要的学习内容,如能做到理解和背诵相结合,记忆效果会更好。
4.过度学习。即对学习材料在记住的基础上,多记几遍,达到熟记、牢记的程度。
5.及时复习。遗忘的速度是先快后慢。对刚学过的知识,趁热打铁,及时温习巩固,是强化记忆痕迹、防止遗忘的有效手段。
6.经常回忆。学习时,不断进行尝试回忆,可使记忆有错误得到纠正,遗漏得到弥补,使学习内容难点记得更牢。闲暇时经常回忆过去识记的对象,也能避免遗忘。
7.视听结合。可以同时利用语言功能和视、听觉器官的功能,来强化记忆,提高记忆效率。比单一默读效果好得多。
8.多种手段。根据情况,灵活运用分类记忆、图表记忆、缩短记忆及编提纲、作笔记、卡片等记忆方法,均能增强记忆力。
9.最佳时间。一般来说,上午9~11时,下午3~4时,晚上7~10时,为最佳记忆时间。利用上述时间记忆难记的学习材料,效果较好。10.科学用脑。在保证营养、积极休息、进行体育锻炼等保养大脑的基础上,科学用脑,防止过度疲劳,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能大大提高大脑的工作效率。这是提高记忆力的关键。
记忆规律在自我教育中的运用,正确的运用记忆策略可以改善记忆效果,提高学生学习活动的自觉性,提高记忆的敏捷性,持久性,准确性和准备性。
一、记忆个体的心身调节策略 1.要增强自信心
在识记材料时,首先要有自己一定能记住它的信心,如果对自己的记忆力都缺乏信心,则会导致真正的失忆和健忘。因为这种信心缺乏与否的意念会对自己产生暗示作用,引起大脑皮层相应的兴奋或抑制,从而影响个体内在潜能的发挥。2.要调动积极性 这涉及个性动力系统的调节,但主要集中于动机的激发上。有明确的记忆目的,确定具体的记忆目标,定有长久的记忆任务等,都是调动个体记忆积极性的具体而有效的措施。3.要调节情绪状态
情绪不仅对认知活动具有动力功能,而且还有调节功能。如前所述,过分紧张或低沉的情绪会抑制人的记忆活动,只有在愉快、有兴趣而较平静的情绪背景下,带有对当前记忆适度的紧迫感和焦虑感,才能更有利于提高记忆的效率。并且每人应该根据自己的特点,调节其最佳点。
4.要集中注意力
注意是心灵的门户,其对心理活动的选择、保持和调控作用,同样表现于记忆过程之中。特别是注意的集中程度,对识记的效果有直接的影响。因此,在记忆时,要尽力做到集中注意力。5.要保证充分睡眠
睡眠的充分与否不仅取决于时间,也取决于质量,尤其是看睡眠中含快速眼动波的多少。充分的睡眠对识记时的注意和保持的巩固有积极作用,是提高记忆不可忽视的方面。
二、记忆材料的优化处理策略
对记忆材料的处理,是决定记忆效率和效果的关键,记忆规律的运用、记忆方法的选择,也主要集中于此。该策略可细分为三个方面。1.记忆材料的性质转化
记忆材料性质是影响记忆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在对记忆材料进行加工处理时,要尽可能转化为有利于记忆的性质。
记忆材料的操作化,即把要记忆的材料转化为操作活动的对象。
记忆材料的形象化,即要把要记忆的材料转化为形象材料。
记忆材料的诗歌化,即把要记忆的材料转化为诗歌。记忆材料意义化,即把要记忆的材料转化为意义材料,也就是赋予机械性材料以一定的意义性。2.记忆材料的数量简化
记忆材料的数量是影响记忆效率的一个因素,一次识记的数量越多,记忆的效率越低。同时,人的记忆潜力虽然很大,但毕竟时间和精力有限。因此在对记忆材料进行加工时有必要加以简化。3.记忆材料内容的系统化
头脑中记忆材料的储存犹如资料室里的文件存放,资料室里的文件只有按序分类分目摆放,才能方便寻找,否则缺乏系统管理,则无法查找;人们头脑中的记忆材料同样需要有条有理储放,否则很快就会忘记。这里就涉及记忆材料的内容系统化问题。所谓记忆材料的内容系统化,就是在头脑中把识记的材料归入一定的顺序使之彼此发生一定的联系。
在我们运用记忆规律提高学习效率的同时,也要知道创造性学习的重要性,并学会创造性学习。
创造性学习是指学习过程中的独立思考,自己探索为基本学法,对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勇于寻求新的理论,不轻易放弃自己的看法,不人云亦云。创造性学习不仅强调学习的结果,而更注重学习的过程。启发引导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潜移默化地增长创造的才能。
除此之外,良好的学习品质的建立对学生的学习也有着重要的影响和积极意义。
良好的学习品质的培养能够全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摆脱厌学的情绪,从根源上解决学习问题。对学生一生的学业进步和人格发展都有着重要作用。会使学生获得更多教学交往的机会,增进学生的学习成就感和自信心,减少学习挫败感和自卑感,促进学生良好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另外良好的学习品质能够培养学生耐心、细致的良好习惯,提升抗挫能力、增强意志力、全面激发学生的潜能与创造性。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组织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第二篇:运用瞬间记忆提高学习效率
运用瞬间记忆提高学习效率
要学好英语,必须记忆单词、词组、句子、习惯用语和语法。不少学生为此大伤脑筋。要想确实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运用课堂瞬间记忆不失为一种好办法。
那么,如何进行课堂瞬间记忆呢?
首先要有明确的目标。目标明确,记忆才能落到实处。进行瞬间记忆能力训练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一般做法是先向学生宣布记忆指标,比如,要求学生在几分钟内背出一段对话。学生为了快速记忆,必然高度集中注意力,非常认真地朗读,尽量找寻能帮着自己记住对话的特征。强烈记忆的愿望可以提高记忆的效率。
其次要适当检测。为了培养学生瞬间记忆的能力,促进学生不断提高瞬间记忆效果,给予适当的检测是非常必要的。这种检测可以多种多样,比如个别、集体、分组、全班、书面、口头等。瞬间记忆由于时间短、内容相对集中,往往效果极佳。
另外还要注意分层要求。避免要修过高或太低而使学生失去兴趣。开始时只有少数学生能按基本要求完成,进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基本上每位学生都能达标。实践证明,即使那些学习成绩不佳的学生,瞬间记忆的效果也很好。这说明这些学生不是没有能力学好英语,而是他们平时不肯下功夫。这样的训练不仅提高了他们的瞬间记忆能力,也增强了他们学好英语的自信心。
第三篇:中学生提高每天学习效率的13条规律
中学生提高每天学习效率的13条规律
1、第一步是确定当天的学习时间,并近可能把它安排在自己的黄金时间内。
2、排除干扰源,做好准备,排除干扰。如告诉别人不要打扰,拿掉桌子上能干扰注意力的物品。不要太饿或太饱,拿大瓶的水放在身边,减少机会。同时学习用到物品,要事先准备好。
3、在学习之前先放松自己,进行深呼吸。
4、告诉大脑,今天学习的具体目标。如今天看30页书,或看完一课,做20个练习题等等。
5、每当学习完一段时间后,根据后面剩余的时间把学习内容分为几个部分。
6、当你不得不中断学习去做别的事时,不要马上停止。
7、最好把主要的内容做成思维导图,关注重点。
8、不要做笔记把要记的内容直接写上书。最好用不同颜色的笔,来区分重点。
9、遇到难点,如果解决不了,就暂时跳过它,看看后面的部分。
10、在当天的学习完毕时,快速复习当天所学到的知识,如果你制定了思维导图,就可以在几分钟之后复习一遍。
11、记录自己当天集中注意力的时间并记录下来,记录一段时间后可以根据这个记录,来制定学习计划。
12、如果有些学习方法对你无效,就换掉它。
13、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不停的修改学习计划,使它更加适合自己。
第四篇:探索高考备考规律 提高高考备考效率
探索高考备考规律提高高考备考效率
----2013年高考政治北京研讨会学习感悟
邯郸市第三中学张慧
在2013年9月21日举行的“2014年高考政治学科北京研讨会”上,来自黄冈中学的有着多年的高三备考经验的高少华老师为我们带来了精彩的报告,他指出,高考不能靠猜题押题,不能靠死记硬背,但却是有规律可循的,只有探索出高考试题规律,按规律复习,才能提高备考效率。
一、探索高考备考规律
(一)研究高考大纲、高考试题
新课改后,高考试题是以“能力立意”、“情景式命题”形式出现,即多采用现实生活中有关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立意,政治学科往往以时事热点为背景,通过创设一些新情境,考查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其本质就是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现在的高考试题,无论是客观题,还是主观题,都需要学生根据题目所创设的新情景的具体情况临场做出回答,是要把所学的理论知识,普遍使用的结论与题目所提供的具体材料结合起来,做出准确、恰当的回答。相信各位老师也都有这样的感受,新课改之后的高考政治试卷的主观题答案几乎都是在分析材料,原理表述似乎很少。但是,政治主观题的答案构成永远都是原理与材料相结合,对学生组织答案来说,第一步是把原理分拿到,原理分析的分值在全题总分中大约占百分之四十到五十。第二步,无论题目怎么问,都要用原理结合材料去回答。把材料里的有些文字和信息转换成自己的分析结论。高考题政治答案里就是充分将材料信息转换为答案。有时答卷时间实在紧张,把材料里一些相关信息稍稍摘录,抄上去都有可能得到一些分。
新课改的政治高考试题就是通过学生对新情景、新问题的分析和解决的结果判断学生能力,并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和创新能力,突出考查考生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新的《考试大纲》具体阐释要考查学生的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四个方面的能力。
1.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2.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3.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
4.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
高考的四种能力目标是从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的角度提出的,也就是从学生的答题的进程角度提出的。它告诉我们,做题时,首先要从题目中提取有效信息,再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描述和阐释题目,最后论证和探讨问题。
简单地说,一道政治主观题的答案组织就是这四种能力层层递进的一个发展过程。首先,学生拿到主观题材料,先解读政治试题信息,要做到全面、准确。政治试题的信息主要从背景材料、设问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来获得。设问是研究背景材料的主题和灵魂,是关键信息;而背景材料的信息则需要通过掌握它的中心思想及每一层次来获取。在掌握试题显性信息的同时,还要注意挖掘其隐性信息,通过一些关键字眼或注释来把握题意。准确地获取和解读试题信息是科学解题的前提,决定着“答什么”和“如何答”。这样,就判断出了这道题所展现的具体现实问题,明确了材料的特殊性,考查了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其次,在具体分析出材料的特殊现象后,我们就该回归课本,将所学政治知识与试题的形式和内容建立正确的联系。就是说解题时,能够针对不同试题,链接到与此相关的经济、政治、文化常识知识或哲学原理,找到普遍试用的原理综合运用去分析自然、社会和人生问题。由此,也就考查了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再次,引导学生在正确地解释政治概念和原理,正确揭示经济、政治和社会现象中蕴含的本质和规律的基础上,能够综合运用辩证的观点与相关学科术语对社会现象和事物进行阐述。也就是,将材料的特殊性与政治学科理论的普遍性相结合综合分析,学生要结合具体题目仔细体会,明确答题过程,学会分析题意,正确组织答案,这考查了学生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
最后,新课改注重探究,我们要培养学生不仅能够运用判断、归纳、演绎、比较、概括等方法论证政治问题,而且能够综合运用政治学科以及相关学科的原理和方法论证和探讨政治问题,使学生具有创新思维能力,提高学生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
(二)研究新课改教材
新教材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显现,知识结构的安排和表达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给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学生发挥主体作用留下了很大的空间。
新课改政治课本从内容安排的顺序看,遵循学生认识发展的规律,不是完全按照历史的和逻辑的顺序,而是按照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的原则安排教学内容的顺序。例如,经济生活教材安排,从逻辑上看,生产是起点,消费是终点,按照理论的顺序应该先讲生产,后讲消费。但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是先用货币购买回商品,进入消费。因此,教材先讲神奇的货币,即先讲交换与消费,再讲生产与分配,由近及远,由浅入深。从教学内容的重点上看,重点介绍的不是“是什么”和“为什么”,重点是说明“怎么做”,我们在教学中就不要注重抽象的理论论证,而要重点探讨问题的解决方法,贯彻“合作、探究、共享”的新理念。现在高考试题中的材料分析题也基本上是两种模式,要么是要求回答材料中描述的问题的解决方法,要么是要求回答材料中的做法的理论依据或意义。在教学中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既是提高学生能力的必然要求,也是提高学生高考成绩的需要。
从教材呈现知识的方式上看,新教材一般是导入情境,引导学生探究,从情境中归纳出问题的本质。高考试题也正是要对具体情境选择不同的观点,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综合分析,用理论观点阐明材料内容,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在高考复习时,引导学生对课本知识选择不同的观点进行综合分析,从而更全面、更具体地认识事物。例如:根据教材我们讲价格时,既要分析价格形成的原因是:价值决定价格,供求影响价格。还要结合现实生活考虑诸多因素,如:国家宏观调控政策,货币的价值,特殊的社会事件等。分析价格不能只停留在流通领域,要从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和国家政策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中,才能全面认识价格的变化规律。
(三)研究学生
在一轮复习中,学生往往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重记忆、轻理解。
学生对某些概念只是一味的机械记忆,根本不明白知识的原理,对此,老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贯通,切忌死记硬背,千万不能因为时间紧、内容多,而对知识囫囵吞枣、一知半解。
2.重模仿、轻独立思考
有些学生缺乏辩证思维能力,思考问题不严密,理论与实际对应关系不清楚。
因此,导致主观题审题不清,只是一味模仿类似题型的答题套路,这不但限制了思维,也可能造成主观题回答答非所问。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结合材料、用心思考,审清主观题的设问范围、答题类型,以及材料中心内容,要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变通和迁移能力,要灵活把握和运用所学知识,注重全方位多角度理解知识。但是,也应注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课本中一些具体知识,我们还是可以给学生完整的复习思路。例如,《政治生活》中政府的相关知识,就可以告诉学生是“政九条”(政府的性质、宗旨、原则、职能等);《生活与哲学》中辩证法的发展观,就总结为四点(发展的实质、原因、状态、趋势),以便于学生全面地掌握考点内容。
3.答题语言不标准,通俗化
学生在政治主观题答案组织中经常出现语言表述口语化、通俗化现象。老师要在日常教学中引导学生回答试题答案要“准”、要“精”,原理表述要术语化;分析材料要抓关键词,学会使用材料中的语言,语言不要通俗化,尽量使用政治术语,学会概括、总结,要注意表述的科学性。
二、采用科学备考方法
(一)讲清知识
高考重在考查学生的能力,但知识是能力的载体,要提高备考复习效率,首先要掌握基础知识。在高考一轮复习中,要从培养能力的角度去复习知识,不能只是简单地重复教材内容,要对只是进行分类归纳、提炼整合。讲清知识的关键在:
1.讲清难点
所谓难点,就是学生难以理解的概念和结论,也是学生做题容易出错的地方。例如:经济学中各种类型的计算题。黄冈中学高老师的理论是如果是我们老师自己都做不好的计算题,就不要给学生讲,有因为的学生凭自己的理解就能做出来,我们讲不清楚还有可能把情况还搞复杂了,误导了学生。自己要讲的题目一定要科学。例如:劳动生产率的变化对价格的影响问题,货币的发行量对价格的变化的影响问题,如果不做出严格的限制,远离脱离实际,失去意义。
各位老师可能注意到,现在新高一使用的《经济生活》必修一教材相对于我们正在进行一轮复习的高三学生课本而言,做了比较多的修改。其中,对货币的发行量的公式在高一新教材中只是描述,没有给出公式,这是因为,货币发行量还受很多因素的影响。诸如非现金结算的情况,货币的借贷情况的变化等等,都会影响货币的发行量。实际上,国家是根据历史的实际和宏观经济的走向来确定货币的发行量的,不可能准确地结算出要发行多少货币。高老师分析说这种情况复杂的计算题,实际上没有多大意义,所以,我们最好不要去浪费时间。着重是要关注的是符合企业和个人实际的计算题,做到理论为实践服务,使学生学到有用的东西,而不是那些脱离实践的空洞理论。因此,在一轮复习中我们应当引导学生要全面掌握基础知识,在深挖考试大纲和新教材的基础上,对基础知识和重点、难点作全面、详细的梳理、排序和分析。
2.讲清知识体系
政治一轮复习中,在每讲完一单元理论之后,我们一定要进行归纳总结,加强对知识的整合,学会从整体上把握知识,要让学生掌握学科的知识结构。否则,学生学到的将是零碎的,不全面的知识,学生就很难从整体上,多角度地分析某一实际问题。
例如,对于《生活与哲学》知识的学习,必须根据各个部分的内在联系加以梳理,形成完整的框架,如在讲解辩证法时可从联系观、发展观、矛盾观、辩证否定观和创新观共五个方面来把握,然后再从宏观上形成对辩证法的整体理解,这样才能真正做到融会贯通。对于规定的知识内容,不能仅仅满足于简单的记忆,还要挖掘它们的内在联系、弄清每个知识点在整个知识体系中所处的地位。通过构建知识体系,将知识既区别开来,又联系起来,这对于学生选准原理分析问题,准确判断选择题题肢的正误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训练答题方法
知识不等于能力,有了扎实的基础知识之后,还必须通过训练将其上升为能力。我们要分析高考试题的特点,学会答题的方法、技巧,提高答题能力。
一般说来,试题是由立意、情景和设问三个要素组成。立意是要考查的内容和目标,即考什么知识和能力;情景是题目提供的背景材料,是考查内容的载体; 设问是在立意和情景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回答的问题。做题时要从试题的情景和设问中归纳出试题的立意,即试题所要考查的知识和能力,它告诉我们答题时所要运用的知识,决定了答题的方向。由立意到情景,再到设问逐渐具体化,逐步
缩小答题范围,实现理论与实际具体相结合,用理论分析问题。一位高考命题人曾经说过,高考命题就是将知识点隐藏在试题的材料和设问中,做题时就是要全部找出来并对应说明,这就是能力的体现。
1.选择题答题思路
审题干→对照题肢→排除→择优
(1)审题干:①审设问,明确设问的指向性和规定性,搞清楚要选的内容,即题意,以及要选的知识点范围;②审主体,明确要选的主体是谁;③审材料,抓住关键词,进一步明确题意、主体、范围。
(2)对照题肢:通过回忆相关知识,逐个对照题肢,寻找题肢与题干一致的选项。
(3)排除:对与题干所要求的知识点不相符的选项进行排除。
(4)择优:在排除后,对剩下的选项进行“择优录取”,将其中最符合题目要求的选项选出作为应选选项。
2.主观题答题步骤
第一步:审设问
认真审题,弄清题意。
第二步:审材料
读材料时既要把握材料中的显性信息,又要把握材料中的隐性信息。第三步:调用知识
依据关键词,把握知识联系,概括具体信息,根据设问要求有效调用知识。第四步:组织答案
1.选准观点——精炼、准确、完整回答观点,再围绕观点展开论述。
2.答案要有逻辑性——紧扣观点分析,层次分明,条理清楚,逻辑严密,紧扣采分点。要点序号化,表述简洁,反对不分段落层次一写到底。
3.语言要标准化——表述准确,语言学科化,反对使用文学化、生活化语言,反对语句冗长、画蛇添足
4.答案要有综合性——体现创新意识和能力,体现人文精神。(新课程高考文综试卷对学生人文素养提出较高要求,政治试题出现不少经济、哲学、政治、文化的专业术语和专门词汇,对考生的理解能力和人文知识进行了综合的考查。)
5.答案不能油水分离——答案语言应既体现原理的观点,又体现材料的观点,即采用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的语言。语言要有时代气息,准确反映当前现实问题。切忌观点的罗列和材料的重复、原理与材料油水分离。
高老师说高考试题并不神秘,与平时考试试题没有什么两样,只要掌握其规律,就一定能征服它,一定能考出好成绩。一分耕耘,一分收获。预祝各位老师经过辛勤的努力,在明年六月收获丰硕的果实。
第五篇:如何提高学习效率
如何提高学习效率
美国科学家研究发现,人的大脑记忆思维的最佳状态为4小时,分三种人:第一种人早9:00-1:00,第二种人下午2:00-6:00,第三种人晚9:00-1:00。现研究发现:人的生理还存在两个极乏状态,时间分别是:最佳状态4小时,隔2小时生理有约持续4小时极乏(生理反应强):第一极乏阶段,隔8小时生理有约持续3 小时极乏(生理反应弱):第二极乏阶段。研究表明最佳状态不是专指脑记忆思维,而是指心、肺、全身肌肉、眼、耳等人体生理各方面的同时间内处于最好的状态。两个极乏状态指的是心、肺全身肌肉、眼、耳等(烦躁,想睡觉)人体生理各方面在同时间内处于最差的状态。由此,家长老师和教育工作者可以关注孩子的最佳时间以便提高学习效率。
第一种状态的孩子(最佳状态早9:00-1:00),早上学习记忆力强、反应快、超前理解快、“灵感”多、举一反
三、学习轻松。下午3:00-7:00内极乏持续4个小时(第一极乏阶段)。晚上9:00-12:00内极乏(第二极乏阶段)所以晚上一般来讲是不会“加班”学习的。
例:有这样一种现象(18岁之前第一种状态的人),有些学习好的学生很会学习,他们回家后,吃完饭,先睡上一觉,晚12:00以后,起床再用功学习,其实并非其聪明会学习,他们是在避开生理的第二个极乏阶段。
第二种状态的孩子(下午2:00-6:00)早上学习一二节课记不住(离最佳状态时间远),晚上8:00-12:00极乏(强),所以晚上是绝对不会加班学习的。因为第一个极乏阶段学不成,后半夜2:00-5:00内极乏(弱),为第二个极乏阶段。
第三种状态的孩子(最佳状态前半夜9:00-1:00),早上一二节课记不住,恰好碰上生理第二个极乏阶段,早9:00-12:00(又如早9:00前起床轻松,多睡一会儿,9:00之后起床反而乏得很,起不来床),后半夜3:00-7:00极乏(强),为第一极乏阶段。
第四种状态的孩子(最佳状态后半夜2:00-6:00),人数极少,早上8:00-12:00极乏(强)早上起不来床,下午2:00-5:00极乏(弱)对进道理,使用任何激励人的语言或服用任何辅助记忆的药物,让其好好学习都是毫无用处的,但其中不缺少社会许多方面的一流人才。因此,人因“最佳”、“极乏”几种状态,不同的时间是造成人在规定时间内学习记忆方面表现为优、良、差的重要原因。建议未来的教育时间,避开人体生理的两个极乏阶段,与生理最佳状态时间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