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全程检测十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附答案)(共5篇)

时间:2019-05-14 05:24:2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考历史全程检测十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附答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考历史全程检测十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附答案)》。

第一篇:高考历史全程检测十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附答案)

http://www.xiexiebang.com 或http://www.xiexiebang.com

高考历史全程检测十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高考历史全程检测十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初步形成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

本试卷分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工业革命是一次技术革命,也是一场社会变革,对人类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据此回答1-3题。

118世纪60年代开始的工业革命,最直接的动力是()

A.资金的积累 B.市场的需求

C.劳动力过剩 D.政治的保障

2工业革命是一场社会变革,与其相关的是()

①巩固了资本主义各国的经济基础

②工人运动逐渐兴起

③第一国际产生

④把劳动力从农村引向城市

A.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④ D.①④

318世纪第一次工业革命使工业生产和布局发生了巨大变化,其正确的描述是()

①使工厂的布局摆脱了河流的限制

②使工业由分散走向集中

中鸿智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http://www.xiexiebang.com 或http://www.xiexiebang.com

③人才和交通成为布局的决定因素

④出现了一批新兴的工业部门

A.①②③④B.①②③

C.①②D.②④

凡是大工业代替手工工场的地方,产业革命都使资产阶级最大限度的增加了自己的财富和扩充了自己的势力,使它成为国内的第一阶级。结果,凡是完成了这种进程的地方,资产阶级便夺取了政治权力,并挤掉了以前的统治阶级──贵族、行会师傅和代表他们的君主专制。据此回答4-5题。

4这段材料的本意在于说明()

A.资产阶级比封建地主阶级进步

B.经济的发展最终决定了社会政治的变革

C.资产阶级民主制度代替了封建君主专制

D.资产阶级代替封建地主阶级是历史的必然

5这段材料给我们的启示是()

A.产业革命的最终目的是建立资本主义国家

B.资产阶级在掌握政权后也在发展生产力

C.通过发展社会经济来巩固阶级统治

D.社会主义国家、资本主义国家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工业革命的重要后果之一是推动了社会主义运动的成熟和发展。据此回答6-8题。

6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最根本的历史条件是()

A.工人运动的兴起

B.资本主义迅速发展

中鸿智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http://www.xiexiebang.com 或http://www.xiexiebang.com

C.社会主义思想高涨

D.吸取人类优秀文化成果

7巴黎公社是国际工人运动史上的伟大创举,主要表现在()

A.废除了旧的军队、警察、法庭等,建立新的国家机构

B.规定工作人员的年薪一律不得超过工人的最高工资

C.实行了一系列保护工人阶级利益的政策

D.接管逃亡资本家的工厂,交给工人合作社管理

8马克思说巴黎公社“不过是特殊条件下的一个城市的起义”。其含义是指()

A.巴黎公社起义的爆发是由于生产关系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B.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时机只在巴黎一个城市成熟

C.巴黎公社革命具有自发性和偶然性

D.巴黎公社是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19世纪60-70年代欧美出现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的浪潮,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下来。据此回答9-15题。

9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世界各地出现了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的浪潮,表明()

A.资产阶级同封建主义的矛盾加剧

B.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已成为时代潮流

C.近代两大对立阶级间的斗争激烈

D.各国经济危机严重

10俄国1861年改革有利于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主要是指()

A.对农民的掠夺使俄国积累了大量的资本

中鸿智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http://www.xiexiebang.com 或http://www.xiexiebang.com

B.废除农奴制度使农奴解脱了封建生产关系的束缚

C.国力增强,有利于俄国开拓海外市场

D.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11美国历史上的西进运动,就其实质而言是()

A.向西部扩张领土的运动

B.驱赶和屠杀印第安人的运动

C.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扩展

D.美国对外侵略的不断扩大

12有人认为德意志的统一是一场民族主义运动,这种民族运动主要表现在()

A.争取民族的自强与振兴

B.争取民族独立

C.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D.反对外来压迫的战争

13俾斯麦和加富尔致力于国家统一的相同点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都适应工业革命的要求,都以强大的邦国作后盾

B.实施统一之前,都推行了富国强兵的改革

C.在统一的进程中都采取了灵活的外交策略

D.都通过王朝战争实现了最终统一

14在明治维新的措施中,对日本社会的进步和持续发展影响最为深远的是()

A.废藩置县

中鸿智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http://www.xiexiebang.com 或http://www.xiexiebang.com

B.废除土地买卖禁令

C.实行征兵制

D.发展近代教育

15日本明治维新后较之明治维新前的变化有()

①由封建社会转变为资本主义社会

②由半割据状态转变为中央集权国家

③封建等级制度被形式上的身份平等所取代

④资本主义文化完全取代了封建文化

A.①③④B.①②④

C.②③④D.①②③

19世纪中期资本主义列强在全球进行扩张活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据此回答16-18题。

1619世纪中期资本主义各国竭力推行对外侵略政策的根本原因是这些国家()

A.工业革命发展后竞争加剧

B.扩大产品销路需要更广阔的市场

C.本国原料不足,争夺国外原料市场

D.经济军事实力增强必须要侵略

1719世纪中期西方列强殖民扩张的最大影响是()

A.促进了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

B.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C.激化了列强之间的矛盾

中鸿智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http://www.xiexiebang.com 或http://www.xiexiebang.com

D.造成了东方的贪穷、落后

18“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这一历史概念的准确含义是指()

A.资本主义国家对殖民地进行掠夺、剥削、压迫的政治经济体系

B.全世界的掠夺殖民地半殖民地的资本主义国家间相互连结的经济体系

C.世界上资本主义国家和非资本主义国家通过经济联系形成的统一整体

D.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经济与落后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经济的结合体

19世纪上半期,亚洲发生了革命风暴。据此回答19-20题。

19亚洲革命风暴中,印度人民把斗争矛头指向殖民统治者,而中国人民则指向本国封建势力。这一点主要是由两国下列哪一方面的差异引起的()

A.革命任务

B.社会主要矛盾

C.侵略者采取的态度

D.领导阶级

20西方史学界有人认为“1857-1859年印度民族起义主要是某些心怀不满的王公和地主所利用的一次军事暴动”,下列对这个观点评论正确的是()

①是错误的,没有看到起义的全民性

②有合理成分,基本上认识到问题的本质

③混淆了现象与本质的关系

④没有深入分析事件的背景和根本原因

A.①②③④B.①②③

C.①③④D.②③④第Ⅱ卷(非选择题共40分)

中鸿智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http://www.xiexiebang.com 或http://www.xiexiebang.com

二、非选择题(21题8分,22题12分,23题10分,24题10分)

21阅读下列材料

1869年,在(美国西部)犹他州一个偏远的地点,这第一条横贯美洲大陆的铁路打入了最后一颗道钉。《宅地法》按照便利的条件为开荒者提供了土地,这样就刺激了人口和文明涌进西部。与拿破仑三世统治下的法国一样。(西部)这里也有数不清的腐化、欺诈和投机取巧。但是,这里工业繁荣,城市增加,美国这个大市场开辟出来了。

──摘自[美]帕尔默等著《近现代世界史》

请回答:

材料中,美国史学家帕尔默对南北战争之后的西进运动的评价,有哪些是中肯的?请指出来。但帕尔默对西进行运动评价,回避了某些重大史实,因而是片面的。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帕尔默评价的偏失之处。

22读下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请回答:

(1)当时欧洲资本主义发展的特点如何?这种特点形成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图中欧洲政治格局的形成,对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欧洲国际关系产生了什么影响?

(3)当时欧洲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的趋势是什么?其结局的原因是什么?从整体世界历史发展角度谈谈这时期工人运动的历史地位。

2319世纪六七十年代,哪些国家的政府颁布了新的土地政策,这些变革与资本主义世界的发展有什么关系?这些变革又各是依据本国怎样的国情而决定的?它对各国历史的发展各有什么作用?

中鸿智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http://www.xiexiebang.com 或http://www.xiexiebang.com

24试结合有关史实,分析说明19世纪中期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是怎样初步形成的?并就这一时期资本主义发展对亚洲地区社会发展的影响,谈谈你对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作用的认识。

中鸿智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http://www.xiexiebang.com 或http://www.xiexiebang.com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B2B3C4B5C6B7A8C9B10D11C12A13D14D15D16A17B18C19B20C

二、非选择题

21答案:

(1)中肯评价:西进运动促进了工业革命在西部的扩展,尤其是铁路建设发展;(2分)南北战争废除奴隶制,《宅地法》满足了西部农民对土地的要求,加速了西部经济的开发,并促成美国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3分)西进运动暴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病。(1分)

(2)偏失之处:未提西进运动对印第安人的暴力压迫和劳动人民对西部开发作出的巨大贡献。(2分)

22答案:

(1)特点:①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广泛展开。②资本主义制度从英、法扩展到德、意、俄等国。根本原因:工业革命的广泛开展(3分)

(2)影响:欧洲列强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化,逐渐形成了法德矛盾、俄奥矛盾和英德矛盾,并进而行成了两大军事侵略集团,导致了一战的爆发。(3分)

(3)趋势:①国际工人运动走向联合。②无产阶级进行了夺取政权的尝试。(2分)

原因:①当时欧洲的生产力发展状况未达到消灭资本主义制度的程度。②资产阶级的残酷镇压。(2分)

历史地位:①为国际工人运动发展和无产阶级夺权积累了经验。②但从根本上看工人运动在这一时期是作为资产阶级运动的辅助力量,其真正作用是帮助资产阶级反封建。(2分)

23答案:

(1)颁布新土地政策的国家:

中鸿智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http://www.xiexiebang.com 或http://www.xiexiebang.com

①俄国:186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实行农奴制改革,农民取得小块份地,但须高价赎买。

②美国:1862年,林肯政府颁布《宅地法》,允许农民缴付少量手续费获得耕种5年以上的西部无主土地。

③日本:1873年,明治政府颁布条例,改革土地制度,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统一征收地税。(3分)

(2)关系:19世纪六七十年代,是工业资本主义发展的重要时期,许多国家为扫除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上的障碍,进行社会变革,资本主义的世界体系初步形成。(1分)

(3)各国国情:

①俄国:农奴制占统治地位,它严重阻碍资本主义的发展,克里米亚战争更暴露出俄国的落后,广大农奴反抗强烈,沙皇统治危机严重,被迫实行改革。

②美国:大量欧亚移民迁入,西部扩张夺得的广阔土地有待开发。林肯政府为扭转内战战局,在人民的推动下,颁布《宅地法》。

③日本:商品经济渗入农村,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遭破坏,新兴地主、资产阶级要求制订适应发展资本主义近代化的土地政策。(3分)

(4)影响:

①俄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农业经济日益资本主义化,农村阶级分化剧烈,但改革使农奴受到掠夺,贵族地主仍占有大量土地。

②美国:《宅地法》对扭转内战战局起了很大作用,并促进了西部的开发,提供了广阔的国内市场。

③日本:确认了新兴地主的土地所有权,但农民仍得不到土地,而且保留了浓厚的封建残余。(3分)

24答案:

(1)形成:①由英国开始的工业革命相继扩展到法、德、美、俄等国,大机器生产的工业资本主义迅速发展,为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初步形成奠定了物质基础。(1分)②由于

中鸿智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http://www.xiexiebang.com 或http://www.xiexiebang.com

工业革命的推动和法国大革命影响,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以空前的广度开展起来。19世纪6070年代,美国内战、俄国废除农奴制度、日本明治维新、德意志和意大利的统一,导致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的基本确立。(2分)③这一时期,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资本主义列强加紧对外侵略扩张,亚非拉美大批国家和地区沦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2分)④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的确立和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初步形成,标志着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初步形成。(1分)

(2)认识:①在西方资本主义列强侵略亚洲的过程中,客观上冲击了亚洲地区落后的社会经济体制,传播了西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为新的生产方式的产生提供了条件,客观上推动了该地区的发展。(2分)②西方列强侵略的目的在于占领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因此,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初步形成,加剧了亚洲的贫困,给当地人民带来极大灾难。(2分)

中鸿智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第二篇:高考历史全程检测二:秦汉(附答案)

http://www.xiexiebang.com 或http://www.xiexiebang.com

高考历史全程检测二:秦汉

本试卷分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为巩固统治,秦始皇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但短暂而亡,对后世影响深远。据此回答1-7题。

1以下有关秦始皇定“皇帝”称号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具有神化皇权的意图

B.表明秦始皇立志效法古代明君

C.是君主集权制下的产物

D.体现了专制主义的倾向

2秦朝地方百姓如果打官司,按秦朝官吏职责,他应当首先找()

A.御史大夫B.太尉

C.丞相D.郡守

3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度,郡守和县令产生的方式是()

A.世代相袭B.考试选拔C.地方推荐D.皇帝任命

4秦始皇在咸阳宫举行的一次庆功宴上对群臣说:“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诸侯。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始皇为解决上述问题,“求其宁息”的措施是()

A.焚书坑儒B.推行郡县制

C.攻打匈奴D.修筑长城

中鸿智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http://www.xiexiebang.com 或http://www.xiexiebang.com

5“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诗中提到秦朝的历史事件是()

A.政治改革,平定山东

B.统一六国,焚书坑儒

C.焚书坑儒,农民起义

D.农民起义,刘项文盲

6焚书坑儒反映了()

①儒家思想和法家思想的矛盾

②郡县制度和分封制的矛盾

③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④统一和分裂的矛盾

A.①②B.②③

C.①③D.②④

7古人对秦朝短期而亡原因的分析,最接近事实的是()

A.废先王之道,燔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B.四维(礼义廉耻)不张„„故万民离叛

C.所以殄灭而降辱者,(亡于)六王之后也

D.乃举措暴众而用刑太极故也

两汉基本上沿袭秦朝的制度,史称“汉承秦制”。但是,汉朝在废除秦苛法的前提下,对这些制度又有所损益变化。据此回答8-11题。

8西周的分封制与西汉初年的王国分封制比较()

中鸿智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http://www.xiexiebang.com 或http://www.xiexiebang.com

A.都是中央集权制

B.都是为了巩固自身的统治而实行

C.都是封建君主专制的产物

D.都随社会经济基础的变化而瓦解

9西汉选用官吏最主要的途径除察举外,还有()

A.皇帝征召B.辟除

C.大臣举荐D.考试

10汉代实行编户制度的主要目的是()

A.控制人口增长

B.组织人民进行训练

C.控制剥削平民

D.维持地方治安

11汉代税收中较重的是()

A.田租和更赋B.人口税和更赋

C.人口税和附加税D.人口税和田租

两汉时期,边疆地区各民族发展较快,他们与中原有着不同形式的交往和联系,既有刀光剑影,也有和亲与友爱。对外交往开始并增多。据此回答12-17题。

12张骞与班超出使西域,历史作用的共同点是()

①帮助西域各族摆脱了匈奴的束缚和奴役

②促进了西域和内地经济文化的交流

③促进了中国同西亚和欧洲的友好往来

中鸿智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http://www.xiexiebang.com 或http://www.xiexiebang.com

④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做出贡献

A.①②③④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③

13汉代“丝绸之路”兴盛的根本原因是()

A.张骞通西域,使中西交通畅通

B.西域都护的设置,保护了商旅往来

C.汉代高度发达的经济文化

D.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

14秦汉时期尚未使用铁农具的地区是()

A.青藏高原少数民族居住区

B.西域少数民族居住区

C.珠江流域少数民族居住区

D.黄河流域少数民族居住区

15对秦灭六国的正确评价是()

A.是新兴地主阶级夺权斗争的胜利

B.是历史的停滞

C.是历史的进步

D.是历史的倒退

16汉朝中外交往频繁,主要表现在()

①张骞通西域

中鸿智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http://www.xiexiebang.com 或http://www.xiexiebang.com

②甘英出使大秦

③倭奴国遣使来汉

④安敦王朝遣使来汉

A.①②③④B.①②④

C.②③④D.①②③

17两汉时期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中,从外国输入中国的物品以奢侈品为主,最能说明这一问题的是()

A.汉代社会经济发达,重视经济交流

B.中国受自然条件限制缺乏某些产品

C.汉朝统治者奢侈腐化

D.汉朝在对外贸易中不以经济为目的

秦汉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大发展时期。这种大发展,是先秦文化成就的总结与升华,为后世封建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据此回答18-20题。

18下列历史事件不可能被司马迁写入《史记》的是()

A.晋楚城濮大战

B.秦始皇巡游天下

C.汉武帝泰山封禅

D.西汉设置西域都护

19秦汉时期,我国科技文化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有()

①国家的统一

②生产的发展

中鸿智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http://www.xiexiebang.com 或http://www.xiexiebang.com

③对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④各民族之间政治经济联系加强

A.①②③④B.②③④

C.①②③D.①②④

20东汉时,蔡伦改进了造纸术,他的重大改进使纸的产量大为增加。这一改进主要是()

A.便于携带,使用方便

B.利用水力,节省人工

C.器械简单,制作容易

D.原料易寻,造价低廉第Ⅱ卷(非选择题共40分)

二、非选择题(21题13分,22题11分,23题8分,24题8分)

21阅读下列材料(共13分)

公元前2世纪前后秦皇、汉武时期汉族王朝统一不久,经济发达,国势强盛,为了保持和巩固已有农耕区的统治范围,向四周开疆拓土,蒙恬、卫青、霍去病数次出兵,远征匈奴,匈奴远遁。汉族王朝的疆土北面到了河套、阴山,西面到了河西走廊、青海湖边,包括有原为匈奴民族畜牧区的鄂尔多斯高原。这些地区自然条件属干旱半干旱区,可耕可牧,适宜于半耕半牧。汉族政权占有这一大片空旷地区以后,大量移民,屯垦戍边,多达数十万、上百万,大大超过原有的匈奴人口。大批汉民一到便将可耕地尽辟为农耕地。„„自此以后,河套、银川平原、河西走廊的绿洲便成为传统的农耕区。汉武帝时还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远征大宛,西域诸国纷纷来朝,西汉王朝的势力进拓至新疆地区。

与此同时汉王朝势力南下,据有了闽、浙、粤原先越人居住的沿海地区,西南控制了西南夷族聚居地,开拓至云贵高原„„

摘自邹逸麟《中国多民族统一国家

形成的历史背景和地域特征》

中鸿智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http://www.xiexiebang.com 或http://www.xiexiebang.com

回答:

(1)据材料,指出秦汉时期领土开拓的方位和范围,并归纳领土开拓的方式。

(2)举例说明秦汉如何加强对新拓边疆地区管理。

(3)秦汉开拓边疆有何积极意义

2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高帝(汉高祖)自将兵往击之„„冒顿纵精兵三十余万围高帝于白登,七日„„冒顿遂引兵去。汉亦引兵罢,使刘敬结和亲之约,„„秦宗室翁主(汉代储王之女称翁主),为单于阏氏,岁奉匈奴絮缯,酒食物各有数,约为兄弟以和亲,冒顿乃稍止。

——引自《汉书》卷94

材料二至孝文(汉文帝)即位,复修和亲。„„文帝遣宗人女翁主为单于阏氏„„孝文十四年,匈奴单于十四万骑入朝那、萧关(均为今甘肃省的古代地名)杀北地都尉印,虏人民畜产甚多,遂兔彭阳(今甘肃镇原),使骑兵烧回中宫,候骑(负责侦察的小股骑兵)至雍甘泉(地名,在今陕西省)。

——引自《汉书》卷94

材料三(按:汉武帝时,有人献计伏兵袭击匈奴)汉武帝与大臣商议,韩安国曰:“高帝围(于)平城七日,乃返位。无忿怒之心,圣人以天下为度也。故结和亲,至今为五世利,臣窃以为勿击便。”

——引自《史纲评要》卷7

请回答:

(1)汉高祖对匈奴采取怎样的政策?

中鸿智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http://www.xiexiebang.com 或http://www.xiexiebang.com

(2)汉文帝对匈奴采取怎样的政策?为什么采取这种政策?

(3)韩安国怎样认识汉高祖对匈奴的政策的?他的认识正确吗?为什么?

(4)从汉武帝时期西汉的社会状况看,韩安国的建议是否正确?

(5)有人说:“战争是政治的继续,而二者的基础是经济。”对吗?试谈谈你的理解。

23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说:“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剖海内而宗子,封功臣„„郡国剧半时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据此回答:汉初设置的地方行政制度与秦朝的有什么不同?柳宗元的评论是否正确?请结合史实并从制度的继承性方面谈谈你的认识。

24司马迁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和条件下编著《史记》的?《史记》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中鸿智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http://www.xiexiebang.com 或http://www.xiexiebang.com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B2D3D4B5C6A7D8B9A10C11B12B13C14A15C16C17D18D19A20D

二、非选择题

21答案:

(1)北方:河套、阴山;西方:河西走廊、西域;东南沿海;西南云贵高原。(3分)

方式:远征;移民;屯垦;出使交流;政治控制。(3分。答出其中4点即可)

(2)秦:设桂林、南海、象郡管理越族人地区。

西汉:设西域都护管理西域地区,保护商旅;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设郡县。(3分)

(3)保护中原农耕文化(或农耕区);促进边地经济发展;打通与中亚、西方的陆路交通;巩固和扩大了统一多民族国家。(4分)22答案:

(1)与匈奴和亲,向匈奴贵族奉送物品。(1分)

(2)继续实行和亲政策,因为汉文帝时汉朝国力不强。(1分)

(3)韩安国认为是汉高祖的宽宏大量,这是错误的。因为汉高祖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是因为战乱之后,汉初经济残破,国力衰弱,无力与匈奴抗衡。(2分)

(4)不正确。到汉武帝时,已粮食丰积,钱财充足,战马众多,战士训练有素,国内政局稳定,具备了大规模反击匈奴的条件。(3分)

(5)正确。汉初社会十分贫困,汉高祖和汉文帝为缓和与匈奴贵族的矛盾,采取和亲政策。到汉武帝时,国力强盛。为解决与匈奴的矛盾,汉武帝对匈奴三次大规模用兵,从而安定了北部边郡,巩固了封建国家,因此,“战争是政治的继续,而二者的基础又是经济。”(4分)

23答案:

中鸿智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http://www.xiexiebang.com 或http://www.xiexiebang.com

(1)西汉的地方行政制度实行郡县制与封国制并存,而秦朝是实行单一的郡县制,这是西汉与秦朝在地方行政制度上的主要不同。

(2)①柳宗元评述基本正确:秦朝建立包括郡县制在内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基本适应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秦朝之所以很快灭亡,其原因不在制度而在于统治政策即秦的暴政。刘邦不能全面正确地分析秦亡的原因,把秦朝没有实行分封制也视为秦朝来亡的重要原因,因而他分封同姓王,以保刘家天下。②汉承秦制,封国制只是一个补充,但它削弱了中央集权,不利于“家天下”的统治。事实证明,郡县制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基础,此后历代主要封建王朝吸取了汉初的教训,基本上没有再实行分封制。柳宗元充分肯定郡县制维护中央集权的作用,指出“秦制之得亦以明矣”,其观点是正确的。(8分)

24答案:

背景和条件:适应当时政治的需要。汉武帝时期实现了大统一以后,需要加强思想统治,以前史书因时间、空间的限制,无法满足当时的要求。统治者希望在前朝统治者失败的基础上获取经验教训,也希望把自己的政绩让史书留给后世。(4分)

特点:(1)地位突出。开创了纪传体史书体例、通史体例写史模式。(2)秉笔直书原则。敢于揭露暴君、酷吏罪行;肯定陈胜、吴广起义的作用等。(3)具有文学性,是传纪文学典范作品。(4)影响深远,成为历朝编写史书的典范。(4分)

中鸿智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第三篇:高考历史全程检测二:秦汉

高考历史全程检测二:秦汉

本试卷分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为巩固统治,秦始皇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但短暂而亡,对后世影响深远。据此回答1-7题。

1以下有关秦始皇定“皇帝”称号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具有神化皇权的意图

B.表明秦始皇立志效法古代明君

C.是君主集权制下的产物

D.体现了专制主义的倾向

2秦朝地方百姓如果打官司,按秦朝官吏职责,他应当首先找()

A.御史大夫B.太尉

C.丞相D.郡守

3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度,郡守和县令产生的方式是()

A.世代相袭B.考试选拔C.地方推荐D.皇帝任命

4秦始皇在咸阳宫举行的一次庆功宴上对群臣说:“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诸侯。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始皇为解决上述问题,“求其宁息”的措施是()

A.焚书坑儒B.推行郡县制

C.攻打匈奴D.修筑长城

5“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诗中提到秦朝的历史事件是()

A.政治改革,平定山东

B.统一六国,焚书坑儒

C.焚书坑儒,农民起义

D.农民起义,刘项文盲

6焚书坑儒反映了()

①儒家思想和法家思想的矛盾

②郡县制度和分封制的矛盾

③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④统一和分裂的矛盾

A.①②B.②③

C.①③D.②④

7古人对秦朝短期而亡原因的分析,最接近事实的是()

A.废先王之道,燔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B.四维(礼义廉耻)不张„„故万民离叛

C.所以殄灭而降辱者,(亡于)六王之后也

D.乃举措暴众而用刑太极故也

两汉基本上沿袭秦朝的制度,史称“汉承秦制”。但是,汉朝在废除秦苛法的前提下,对这些制度又有所损益变化。据此回答8-11题。

8西周的分封制与西汉初年的王国分封制比较()

A.都是中央集权制

B.都是为了巩固自身的统治而实行

C.都是封建君主专制的产物

D.都随社会经济基础的变化而瓦解

9西汉选用官吏最主要的途径除察举外,还有()

A.皇帝征召B.辟除

C.大臣举荐D.考试

10汉代实行编户制度的主要目的是()

A.控制人口增长

B.组织人民进行训练

C.控制剥削平民

D.维持地方治安

11汉代税收中较重的是()

A.田租和更赋B.人口税和更赋

C.人口税和附加税D.人口税和田租

两汉时期,边疆地区各民族发展较快,他们与中原有着不同形式的交往和联系,既有刀光剑影,也有和亲与友爱。对外交往开始并增多。据此回答12-17题。

12张骞与班超出使西域,历史作用的共同点是()

①帮助西域各族摆脱了匈奴的束缚和奴役

②促进了西域和内地经济文化的交流

③促进了中国同西亚和欧洲的友好往来

④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做出贡献

A.①②③④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③

13汉代“丝绸之路”兴盛的根本原因是()

A.张骞通西域,使中西交通畅通

B.西域都护的设置,保护了商旅往来

C.汉代高度发达的经济文化

D.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

14秦汉时期尚未使用铁农具的地区是()

A.青藏高原少数民族居住区

B.西域少数民族居住区

C.珠江流域少数民族居住区

D.黄河流域少数民族居住区

15对秦灭六国的正确评价是()

A.是新兴地主阶级夺权斗争的胜利

B.是历史的停滞

C.是历史的进步

D.是历史的倒退

16汉朝中外交往频繁,主要表现在()

①张骞通西域

②甘英出使大秦

③倭奴国遣使来汉

④安敦王朝遣使来汉

A.①②③④B.①②④

C.②③④D.①②③

17两汉时期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中,从外国输入中国的物品以奢侈品为主,最能说明这一问题的是()

A.汉代社会经济发达,重视经济交流

B.中国受自然条件限制缺乏某些产品

C.汉朝统治者奢侈腐化

D.汉朝在对外贸易中不以经济为目的

秦汉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大发展时期。这种大发展,是先秦文化成就的总结与升华,为后世封建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据此回答18-20题。

18下列历史事件不可能被司马迁写入《史记》的是()

A.晋楚城濮大战

B.秦始皇巡游天下

C.汉武帝泰山封禅

D.西汉设置西域都护

19秦汉时期,我国科技文化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有()

①国家的统一

②生产的发展

③对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④各民族之间政治经济联系加强

A.①②③④B.②③④

C.①②③D.①②④

20东汉时,蔡伦改进了造纸术,他的重大改进使纸的产量大为增加。这一改进主要是()

A.便于携带,使用方便

B.利用水力,节省人工

C.器械简单,制作容易

D.原料易寻,造价低廉第Ⅱ卷(非选择题共40分)

二、非选择题(21题13分,22题11分,23题8分,24题8分)

21阅读下列材料(共13分)

公元前2世纪前后秦皇、汉武时期汉族王朝统一不久,经济发达,国势强盛,为了保持和巩固已有农耕区的统治范围,向四周开疆拓土,蒙恬、卫青、霍去病数次出兵,远征匈奴,匈奴远遁。汉族王朝的疆土北面到了河套、阴山,西面到了河西走廊、青海湖边,包括有原为匈奴民族畜牧区的鄂尔多斯高原。这些地区自然条件属干旱半干旱区,可耕可牧,适宜于半耕半牧。汉族政权占有这一大片空旷地区以后,大量移民,屯垦戍边,多达数十万、上百万,大大超过原有的匈奴人口。大批汉民一到便将可耕地尽辟为农耕地。„„自此以后,河套、银川平原、河西走廊的绿洲便成为传统的农耕区。汉武帝时还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远征大宛,西域诸国纷纷来朝,西汉王朝的势力进拓至新疆地区。

与此同时汉王朝势力南下,据有了闽、浙、粤原先越人居住的沿海地区,西南控制了西南夷族聚居地,开拓至云贵高原„„

摘自邹逸麟《中国多民族统一国家

形成的历史背景和地域特征》

回答:

(1)据材料,指出秦汉时期领土开拓的方位和范围,并归纳领土开拓的方式。

(2)举例说明秦汉如何加强对新拓边疆地区管理。

(3)秦汉开拓边疆有何积极意义

2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高帝(汉高祖)自将兵往击之„„冒顿纵精兵三十余万围高帝于白登,七日„„冒顿遂引兵去。汉亦引兵罢,使刘敬结和亲之约,„„秦宗室翁主(汉代储王之女称翁主),为单于阏氏,岁奉匈奴絮缯,酒食物各有数,约为兄弟以和亲,冒顿乃稍止。

——引自《汉书》卷94

材料二至孝文(汉文帝)即位,复修和亲。„„文帝遣宗人女翁主为单于阏氏„„孝文十四年,匈奴单于十四万骑入朝那、萧关(均为今甘肃省的古代地名)杀北地都尉印,虏人民畜产甚多,遂兔彭阳(今甘肃镇原),使骑兵烧回中宫,候骑(负责侦察的小股骑兵)至雍甘泉(地名,在今陕西省)。

——引自《汉书》卷94

材料三(按:汉武帝时,有人献计伏兵袭击匈奴)汉武帝与大臣商议,韩安国曰:“高帝围(于)平城七日,乃返位。无忿怒之心,圣人以天下为度也。故结和亲,至今为五世利,臣窃以为勿击便。”

——引自《史纲评要》卷7

请回答:

(1)汉高祖对匈奴采取怎样的政策?

(2)汉文帝对匈奴采取怎样的政策?为什么采取这种政策?

(3)韩安国怎样认识汉高祖对匈奴的政策的?他的认识正确吗?为什么?

(4)从汉武帝时期西汉的社会状况看,韩安国的建议是否正确?

(5)有人说:“战争是政治的继续,而二者的基础是经济。”对吗?试谈谈你的理解。

23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说:“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剖海内而宗子,封功臣„„郡国剧半时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据此回答:汉初设置的地方行政制度与秦朝的有什么不同?柳宗元的评论是否正确?请结合史实并从制度的继承性方面谈谈你的认识。

24司马迁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和条件下编著《史记》的?《史记》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高考历史全程检测二秦汉

一、单项选择题

1B2D3D4B5C6A7D8B9A10C11B12B13C14A15C16C17D18D19A20D

二、非选择题

21答案:

(1)北方:河套、阴山;西方:河西走廊、西域;东南沿海;西南云贵高原。(3分)

方式:远征;移民;屯垦;出使交流;政治控制。(3分。答出其中4点即可)

(2)秦:设桂林、南海、象郡管理越族人地区。

西汉:设西域都护管理西域地区,保护商旅;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设郡县。(3分)

(3)保护中原农耕文化(或农耕区);促进边地经济发展;打通与中亚、西方的陆路交通;巩固和扩大了统一多民族国家。(4分)22答案:

(1)与匈奴和亲,向匈奴贵族奉送物品。(1分)

(2)继续实行和亲政策,因为汉文帝时汉朝国力不强。(1分)

(3)韩安国认为是汉高祖的宽宏大量,这是错误的。因为汉高祖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是因为战乱之后,汉初经济残破,国力衰弱,无力与匈奴抗衡。(2分)

(4)不正确。到汉武帝时,已粮食丰积,钱财充足,战马众多,战士训练有素,国内政局稳定,具备了大规模反击匈奴的条件。(3分)

(5)正确。汉初社会十分贫困,汉高祖和汉文帝为缓和与匈奴贵族的矛盾,采取和亲政策。到汉武帝时,国力强盛。为解决与匈奴的矛盾,汉武帝对匈奴三次大规模用兵,从而安定了北部边郡,巩固了封建国家,因此,“战争是政治的继续,而二者的基础又是经济。”(4分)

23答案:

(1)西汉的地方行政制度实行郡县制与封国制并存,而秦朝是实行单一的郡县制,这是西汉与秦朝在地方行政制度上的主要不同。

(2)①柳宗元评述基本正确:秦朝建立包括郡县制在内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基本适应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秦朝之所以很快灭亡,其原因不在制度而在于统治政策即秦的暴政。刘邦不能全面正确地分析秦亡的原因,把秦朝没有实行分封制也视为秦朝来亡的重要原因,因而他分封同姓王,以保刘家天下。②汉承秦制,封国制只是一个补充,但它削弱了中央集权,不利于“家天下”的统治。事实证明,郡县制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基础,此后历代主要封建王朝吸取了汉初的教训,基本上没有再实行分封制。柳宗元充分肯定郡县制维护中央集权的作用,指出“秦制之得亦以明矣”,其观点是正确的。(8分)

24答案:

背景和条件:适应当时政治的需要。汉武帝时期实现了大统一以后,需要加强思想统治,以前史书因时间、空间的限制,无法满足当时的要求。统治者希望在前朝统治者失败的基础上获取经验教训,也希望把自己的政绩让史书留给后世。(4分)

特点:(1)地位突出。开创了纪传体史书体例、通史体例写史模式。(2)秉笔直书原则。敢于揭露暴君、酷吏罪行;肯定陈胜、吴广起义的作用等。(3)具有文学性,是传纪文学典范作品。(4)影响深远,成为历朝编写史书的典范。(4分)

第四篇:2009年高考历史最新预测题(附答案详解和预测理由)

成都十八中段贵洲

2009年高考历史最新预测题(附答案详解和预测理由)

一、押题理由: 本组题目的设计就围绕古代经济做一考查,对高考有可能出现的考查角度和方式进行设计,成都十八中段贵洲

度和命题方式进行预测。

题目:20世纪,中国历史在世界潮流的指引之下发生了变化,近代化的趋势更加明显。据此回答5-6题。5.近代化在经济上的表现就是采用机器生产,在一战期间,中华民族资本主义获得了进一步发展,推动了中国经济近代化。其积极作用表现在

①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帝国主义的经济扩张②使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③促使新的政治力量发展壮大④为民主革命新发展创造了条件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解析:5.B 此题为组合型选择题,可用排除法解答。一战期间中华民族资本主义获得进一步发展,但仍然呈现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特点。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从民族工业的体系组成来看,轻重工业比例失调,轻工业片面发展;二是从其与外国资本的力量对比来看,外国资本超过了民族资本;三是从其与自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来看,自然经济仍处于统治地位,中国社会经济结构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革。从以上三点分析,②应该排除。

6.近代化在思想上的表现是思想文化的大众化和科学化。新文化运动是资产阶级民主、科学观念与中国封建思想──儒家思想之间的一场严峻的斗争。这场斗争反映了 A.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B.“尊孔复古”逆流泛滥

C.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 D.中西文化观念的激烈碰撞

6.D 新文化运动高举的民主、科学两面大旗是从西方引进的,属于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而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的思想文化,因此它们的斗争体现了中西文化观念的激烈碰撞。

二、押题理由:2009年高考必将关注人类的民主政治进程,党和国家将推进民主政治建设放到重要地位。本组题目就从中外的政治民主化角度对高考有可能出现的命题思路进行预测,从最有可能在高考考到的知识点下手进行设计。

据2008年新华网北京10月19日电 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19日发表了《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白皮书。这是中国政府首次发表关于民主政治建设的政府文告。据此回答7-8题。7.辛亥革命后,时人悲愤地感叹道:“无量头颅无量血,可怜购得假共和。”这说明辛亥革命 A.终结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 B.模仿西方民主制度模式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C.并没有实现中国人民要求独立、民主的迫切愿望

D.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解析:7.C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购得假共和”说明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了,中国社会的性质仍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革命的任务仍是反帝反封,中国人民要求独立、民主的迫切愿望并没有实现,故选C。

8.新中国的建立,使中国实现了从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政治、近代以来照搬西方民主政治模式的失败尝试向新型人民民主政治的伟大跨越。新中国新型的人民民主政治制度不包括是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制度

8.D 本题主要考查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成就。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制度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家的基本经济制度,故选D。

三、押题理由:民族关系问题必将是2008年高考的必考点,尤其是台湾问题将成为高考的重要着眼点,本组题目从古代与台湾的关系和现代对台政策入手对高考有可能出现的命题方式进行预测。

十七大报告指出: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两岸统一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必然。海内外中华儿女紧密团结、共同奋斗,祖国完全统一就一定能够实现。据此回答9-10题。

9.台湾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下列史实能够证明这一观点的有

①元朝在澎湖设巡检司,加强了对琉球的管辖②1684年清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③1943年《开罗宣言》明确规定日本侵占的包括东三省、台湾和澎湖列岛在内的中国领土必须归还④1945年《波茨坦公告》规定“开罗宣言之条件必须实施”

成都十八中段贵洲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解析:9.A 本题考查学生对台湾问题史实的归类。能够证明台湾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是①②两项;国际上承认台湾是中国领土的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件有③④,正确答案为A。10.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解决台湾问题不可动摇的基础。“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我们一贯主张以和平方式实现国家统一。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当时实现和平统一的有利条件是 A.改革开放后我国综合实力的增强 B.“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 C.中美建交以后,美国断绝与台湾的外交关系 D.实现了三通,两岸的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10.C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本历史事实的掌握。1979年改革开放刚刚开始,A不符合史实;“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是在80年代初,B不符合时间限定;目前为止两岸没有实现三通,D说法不对,故正确答案为C。

四、押题理由:2009年的高考命题必然会涉及到改革开放,制度的创新有力的推动改革开放,本题从制度创新的角度结合政治民主化进行设计,对2009年高考有可能考到的知识点和设计方式进行预测。11.政治制度的选择必须符合本国国情。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变的一条经验。有权力的人们使用权力一直到遇有界限的地方才休止„„从事物的性质来说,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约束权力。

──摘自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材料二 美国总统布什在一次讲演中这样说:“人类千万年的历史,最为珍贵的不是令人炫目的科技,不是浩瀚的大师们的经典著作,不是政客们天花乱坠的演讲,而是实现了对统治者的驯服,实现了把他们关在笼子里的梦想。因为只有驯服了他们,把他们关起来,才不会害人。我现在就是站在笼子里向你们讲话。” 材料三 1911年在中国建立起美国政体的仿制品,真是荒唐可笑。„„这种政体悲惨的结束了,即悲惨的失败了。然而,失败的并不是这种政体,而是一代人。──N·佩弗《远东》

⑴为了实现“以权力约束权力”,孟德斯鸠提出了什么学说?其学说的核心是什么? ⑵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美国是如何把统治者关在笼子里的?

⑶依据材料三,指出这种政体在我国历史上留下过怎样的痕迹?对于“失败的并不是这种政体,而是一代人”,你是怎么理解的?

⑷新中国成立初期,人民政府建立了哪些适合中国国情的政治制度?试从行使权利的原则比较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与西方议会的不同。

解析:本题是从政治民主化角度组织问题,切口小且深,时间跨度大。旨在考查学生的分析、归纳等综合能力。回答

成都十八中段贵洲

A.有利于选拔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 B.促进了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 C.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

D.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体现公平公正

2.康有为在受光绪帝召见时称:“泰西讲求三百年而治,日本施行三十年而强,吾中国国土之大,人民之众,变法三年,可以自立,此后则蒸蒸日上,富强可驾万国”。这不能反映出的是()A.民族危机严重 B.康有为力促变法 C.康有为急于求成 D.变法的首要目的在于富强

3.戊戌变法期间,光绪帝共计发布变法诏令184条,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对此,时任海关总税务司的赫德指出:“他们把足够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变法过程急于求成 B.变法内容贪大求全 C.变法不能推动社会进步

D.这是民族危机严重的反映

解析:

1.A.这道题凸现了目前教育改革热点,即教育要塑造大批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根据所学,A应入选,因为科举制度考查的主要内容是儒家经典,主要有利于培养具有奴性人格的人。2.D.考查准确理解能力。材料中反映首要目的在于“自立”而非“富强”。其他的题肢均能从题干中找到对应的信息,希望变法三年求自立,体现了急于求成和民族危机严重,通过以日本为参照,能反映出康有为力促变法,故选D.3.C项的表述错误。184条体现了急于求成,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多个方面,能体现贪大求全,“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能体现形势紧迫,民族危机严重。变法不能推动社会进步不符合实际,是一个错项,故选C.六、押题理由: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民生问题事关社会稳定和协调发展。据此回答4-8题。

4.明中后期,有些商人家财万贯,起初达官显贵之人很鄙视他们,如今则非常乐意与之为友。史书记载,达官显贵之人子女婚嫁时,只考虑对方财富,不过问对方的社会地位。这表明()

①商业繁荣 ②商品经济冲击了等级观念 ③阶级矛盾缓和 ④上层社会拜金主义盛行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5.辛亥革命前,没有辫子会被人耻笑为里通外国的汉奸;辛亥革命后,留辫子会被人耻笑为封建余孽,耻笑为“猪尾巴”、“满奴”。这说明()

①政治革命起了移风易俗的作用 ②政治革命引起了人们审美观念的变化 ③人们的平等观念有了某些增强 ④民众盲目模仿西方生活方式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6.1912年1月11日,《民立报》提出:“天下兴亡,匹妇有责”,一字之差,表明()

①中华民国提倡女权 ②提倡男女平等 ③提倡女子积极参加国家建设 ④性别歧视消失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7.1920-1929年,美国工人的工资增长2%,而工厂中生产率却增长55%。农业工人的工资还不到非农业工人的40%。到1929年,国家财富的3/5由只占人口总数2%的人拥有。对此段材料理解正确的是()①社会公平问题没有受到足够重视 ②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 ③潜伏着经济危机的巨大风险 ④经济危机严重影响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成都十八中段贵洲

8.罗斯福在实施“新政”时曾说:“我们到底有没有实质的进步,不在于富人更富,而在于贫穷的人也能有足够的生存来源”。据此理解正确的是()A.评价社会进步的根本标准是穷人具有足够的生存资源 B.罗斯福认为富人更富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 C.富人更富是贫困增加的根源

D.罗斯福认为民生问题是社会进步的重要问题 解析:

4.D.富商大贾的出现是商业繁荣的表现;子女婚嫁只问财富,不问地位,体现了商品经济对等级观念的冲击;显贵之人乐意与从事末业之人为伍,子女婚嫁,只问钱财,能够说明上层社会拜金主义盛行。达官显贵与巨商之间等级观念的淡化不能说明全社会阶级矛盾的缓和,这犯了偷换论题的错误。

5.A.该题属于推理型选择题。从“汉奸”到“满奴”说明了人们观念的变化,能够反映社会风俗和人们对发式审美观念的变化。留辫子的人被讥笑为“满奴”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国民的平等观念。因而,①②③正确。辛亥革命前一些革命志士剪发立誓和满清王朝决裂,另外,剪发和留辫子比起来的确有很多优点,如便于梳理、清洗等,这体现了对了西方生活方式先进部分的有选择的借鉴,因而④的表述错误。

6.A.该题优点有三:一是引女权入题,凸现社会史范式;二是材料典型,从“匹夫有责”到“匹妇有责”,一字之差,观念全新,而且显得趣味盎然;三是考查推理能力和从材料中最大限度地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性别歧视消失与事实不符,可通过常识予以排除。故选A。

7.D.该题采用社会史范式,通过数字对比揭示经济大危机期间社会公平问题,和我国目前致力于推进社会公平的战略的热点问题紧密地结合起来,从题肢的设计技巧来看,采用典型的因果导致的错误类型,能够帮助学生提高辨析能力。因果关系倒置是常用的命题技巧,该题④犯了因果关系倒置的错误。

8.D.该题关注经济危机时期的民生问题,通过典型材料考查考生提取有效信息能力和理解能力。从题肢的设计技巧来看主要采用了偷换概念的错误类型,有利于学生增强该类错误类型的辨析能力。A项中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根本推动力,也是社会进步的主要标准之一。B、C项是对题干材料的误读。罗斯福这句话的核心含义在于要关注民生。

依法治国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是我国改革开放顺利开展的关键,2008年2月28日《中国的法治建设》白皮书的公布,对改革开放30年以来中国法制建设的成就进行了全面总结。法治是民主社会的基石,据此回答9-10题

9.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认为:一切重大的法律,并不是刻在大理石或铜版上,而是铭记在公民的心中。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

A.理解法律是遵守法律的前提 B.增强法律观念是依法治国的关键 C.有法可依是依法治国的重要条件 D.执法必严才能增强民众法律观念 10.1978年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上讲到:“现在的问题是法律很不完备,很多法律还没有制定出来。往往把领导人说的话当做‘法’,不赞成领导人的话叫做‘违法’,领导人的话改变了,‘法’也就跟着改变”。这主要反映了()

A.一些领导干部专制作风严重B.有法不依现象严重C.亟待增强民众的法制观念D.亟待建设并完善法律体系 解析:

9.B.该题主要考查考生史论结合能力,从题干看,主要强调增强法律的重要性,其他各项均与题干核心理念相关,但是不能构成论证关系。

10.D.该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和程度型选择题的优化组合,材料信息复杂,题干和四个题肢关系均比较密切,需要认真辨析。题干关键词:主要。题干的中心句为“现在的问题是法律很不完备”,故选D。押题理由: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国将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这是中国政府和人民根据时代发展潮流和自身根本利益作出的战略抉择。如何从历史中获取有价值的经验对我国的和平发展意义重大。

11.在近现代以来的世界舞台上,有九个国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先后登场,对人类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它们是:“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俄罗斯、美国。位于北太平洋地区的美国、日本和中国都是当今世界格局中的重要力量,三国迈向强国的历史轨迹却迥然不同。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成都十八中段贵洲

(1)结合19世纪晚期至20世纪初、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美国经济两次快速发展的原因,概括美国的崛起留给我们哪些有益的经验。

(2)近代日本崛起的重要方式或途径是军事扩张,分析日本采取这种方式或途径的原因,概括其对周边国家的危害。二战后,日本一跃成为世界经济大国,试分析战后日本崛起的原因。

(3)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余万里教授指出:中国作为一个大国要崛起的话,今天要走的路必须是一条与世界共享发展、共享和平、共享繁荣的道路。结合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史实概括我国是怎样促进“和平崛起”的。

解析:该题属于典型的“小切口、大跨度、深分析”题目,以“大国崛起”这一热点问题为切入点,主要考查大国崛起的背景和过程,考查的能力主要是知识概括和迁移能力,答题时要注意要点要全、层次清楚。参考答案:(1)有益经验:尽量减少与现存世界体系的正面冲突,不直接挑战霸权国家是良好的外部保障;不断进行科技创新,发展新型工业;开拓国内市场和扩大海外市场。(答对3点,即可得3分。)

(2)原因:日本明治维新后,日本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国内市场十分狭小;资源不足,农业落后。危害:破坏主权和领土完整;阻碍经济的发展;使人民蒙受深重灾难。崛起原因:广泛的社会改革,进一步消除了生产关系中的封建落后因素;美国扶植,结束了对其占领;国民经济非军事化,全力进行经济建设;制定了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引进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提高生产率;积极发展教育,培养人才;朝鲜战争、越南战争爆发,美军的大批军事订货,进一步刺激了日本经济的发展。

(3)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对内改革,对外开放,推动自身的成长和发展;顺应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努力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坚持“一国两制”方针,推进祖国统一大业;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地区和国际事务中,努力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

七、押题理由:十七大报告将生态文明纳入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目标。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目前,我国厉行“节能降耗减排”战略,致力于生态文明建设。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据此回答1-4题。

1.这幅图是美国摄影家肯塞·达利尤斯于1908年拍摄的。图中几位伐木工人正在骄傲地炫耀即将被他们伐倒的巨树,这种场面在20世纪初仍被认为是人类的杰作。据此,下列评价不正确的是()

A.当时人们生态文明观念淡薄

B.工业革命时期人们的发展观念不科学 C.人们过于重视经济效益而忽视了环境效益

D.砍伐森林得到民众的一致谴责

2.据估计,宋朝耕地面积为5.6亿亩,明朝增加到8.5亿亩,清朝又增至11-12亿亩。在新增加的耕地中,不少是“瘠卤沙冈”、“陡绝之地”。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人口增加推动了耕地的扩展

B.明清统治者奖励垦荒

C.垦荒过程中环境遭到很大的破坏 D.垦荒没有取得任何成果

3.19世纪后期,英国有钱人以乘坐汽船游览伦敦泰晤士河为时尚,河中有很多巨大的蒸汽轮船,正发出呛人的浓烟,岸边工厂排放的污水,使河水变得浑浊不堪。这主要反映了()

A.工业革命的成果丰富了民众生活 B.自然环境的恶化是工业革命的负面影响 C.轮船的发明推动了水上运输事业的发展 D.成都十八中段贵洲 的反对。

2.D.过度垦荒是人类破坏自然环境的重要方面之一,这道题的关键词是:新增加的耕地中,不少是“瘠卤沙冈”、“陡绝之地”。结合所学,可以判定A、B、C三项表述错误,根据常识垦荒肯定能不同程度地增加粮食产量,故D项表述错误。这道题的特点在于将生活经验纳入考试范畴。

3.B.史论结合、论从史出是史学研究的重要原则,从题干和题肢的表述来看,A、C项在题干中对应的信息是“有钱人乘坐汽船游览泰晤士河”,D项表述错误,因为汽船的发明属于

成都十八中段贵洲

10.罗斯福在实施“新政”时曾说:“我们到底有没有实质的进步,不在于富人更富,而在于贫穷的人也能有足够的生存来源”。据此理解正确的是()A.评价社会进步的根本标准是穷人具有足够的生存资源 B.罗斯福认为富人更富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

C.富人更富是贫困增加的根源

D.罗斯福认为民生问题是社会进步的重要问题

解析:7.A.这道题具有强烈的时代感,是历史问题的现实思考。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即人与人之间适当关系的实现,因而选A。

8.C.该题主要考查史论结合能力和重要知识的准确再现能力,其中A项属于孟德斯鸠的观点;B项属于卢梭观点;D项属于狄德罗观点,故选C。

9.B.该题主要考查重要概念的准确理解能力,“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体现了孙中山要求推翻封建制度强烈愿望,其他题肢均与题干不相符合。

10.D.A项中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根本推动力,也是社会进步的主要标准之一。B、C项是对题干材料的误读。罗斯福这句话的核心含义在于要关注民生。

十、押题理由:我国目前处于改革的深入发展阶段,“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如何很好地协调各个阶层的利益关系,增强改革实效,是一个重大的时代课题。王安石变法是经久不衰的考点,能突出地反映改革过程中所面临的重重阻力,对我国目前的改革有很强的借鉴价值。

11.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阅读王安石变法的相关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青苗法是针对豪强兼并之家利用农民青黄不接之时放高利贷取利而制定的,法令规定以常平、广惠各仓储存的钱谷为资本,夏秋之时按户等以不等的数额贷给农户,利息在二分到三分左右,在夏秋收成后随两税缴纳。

材料二:欧阳修有一段评论:“夏粮钱于春中俵散,尤是青黄不接之时,尚有可说,秋料于五月俵散,正是蚕麦成熟,人户不乏之时,何名济阙,直是放债取利耳。”可谓一针见血。青苗法在执行中问题也不少,如法令规定不许强制,实际上大多强行抑配,王安石自己都说:“抑配诚恐有之。”利息法令规定百分之二十,实际执行中往往超过,司马光为陕西路以折变散青苗钱算过一笔账,农民得青苗钱“陈色白米一石,却将来纳新好小麦一石八斗七升五合,所取利近一倍。”(1)根据材料二,总结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3分)(2)根据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改革的看法。(6分)

解析:王安石变法是经久不衰的考点,能为当前改革的顺利、深入地开展提供借鉴。改革过程中涉及理想与现实、各个阶层利益关系的调整以及吏治整顿等问题,这些问题均在十七大报告中有所涉及。该题目主要考查考生阅读理解能力和概括能力,以及提出解决问题办法的创新能力,回答该问题时一定要结合时事政治中的新观点进行解答,力求全面、深刻和新颖。

参考答案:(1)脱离实际,秋季贷款给农民,成了变相放债;新政执行不力,危害了民众利益;吏治败坏,严重影响了政府公信力。(3分)

(2)科学决策,制定政策要符合实际;澄清吏治,建设并完善监督体制;增强政府的公信力和执行力,使政令畅通。(6分)

第五篇:第五单元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 教学设计

第五单元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

教学设计

第五单元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 第14课

美国的扩张和强盛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知识:

知道美国领土扩张简况,工业革命兴起的概况,南北战争的过程及结果,知道林肯总统颁布的《宅地法》和《解放宣言》。

理解南北战争爆发的原因和重大影响。

2、技能:

制作反映美国领土变化的表格,掌握按照时间段表达历史现象变化的技能。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习内战的起因和结果,初步掌握从政治、经济等多方面分析重大历史事件原因和影响的方法。

通过对林肯在不同时期发表政治演讲的资料阅读,提取有关信息,形成通过史料去分析历史人物思维和政治态度变化轨迹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了解美利坚民族如何在领土扩张和南北战争中逐步形成自身的核心价值,欣赏其中开拓进取,追求自由、平等的积极的价值取向。

通过介绍林肯在内战中维护国家统一、废除黑奴制度的主要活动,对其高尚的人格、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产生敬意。

了解美国内战的过程,确信维护国家统一、反对分裂的正义的事业必将取得胜利。

二、各栏目的参考答案

(一)读图学史

从拓荒者身上我们可以看到美利坚民族那种坚忍不拔、革新进取、勤俭奋斗的民族精神。

(二)练习与测评、填写下表,整理19世纪中期以前美国领土的主要变化。

独立战争初期:美国领土只有大西洋沿岸13个州,约80万平方公里。

783年《巴黎和约》:英国承认美国独立,并让美国取得阿巴拉契亚山脉以西、密西西比河以东的那一地区,美利坚合众国的边界是:先后北接加拿大和大湖区,东滨大西洋,南接佛罗里达,西至密西西比河东岸,领土达到230万平方公里。

9世纪中期:在1783年的领土基础上增加了佛罗里达、路易斯安那、德克萨斯、俄勒冈、新墨西哥在内的广大领土,形成东临大西洋、西临太平洋、北接加拿大、南临墨西哥湾的领土范围。

2、简述导致美国南北战争的原因。

(1)18世纪末19世纪初,美国开始进行工业革命,推动美国工业生产的不断发展。

(2)19世纪中期,美国南北两种经济制度的矛盾和斗争随着其领土扩张和工业生产的迅速发展而日趋激烈。表现为双方在市场、关税、西部土地处理、奴隶制存废等一系列利益问题的处理上。

(3)1860年代表北方工业资本家利益的共和党人林肯当选为美国总统点燃了南北战争的导火索。1861年,擅自宣布脱离联邦的南部州首先挑起内战。

(三)探索与争鸣

阅读下列林肯的演说词:

我们为争取自由和废除奴隶制度而斗争,直到我国的宪法保证议论自由,直到整个辽阔的国土在阳光和雨露下劳动的只是自由的工人。

——1856年副总统候选人竞选演说

我们无意干预各蓄奴州所行之奴隶制,无论是直接干预还是间接干预。我认为我既无这样做的合法权力,也没有这样做的意向。

——1861年就职演说

我们要在这里下定最大的决心,不让这些死者白白牺牲;我们要使国家在上帝福佑下得到自由的新生,要使这个民有、民治、民享的政府永世长存。

——1863年葛底斯堡演说

上述材料中,林肯对待奴隶制的态度有何不同,为什么?

材料一林肯反对奴隶制,呼吁为争取自由和废除奴隶制而斗争;

材料二对奴隶制存在的默认,无意去干涉或废除奴隶制;

材料三表明林肯坚决为美国的自由民主而斗争的决心,坚决铲除奴隶制。

之所以会产生不同的态度,完全是根据美国在19世纪中期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而变化。林肯在1856年的演说中表明了自己的政治理想;但在1861年的就职演说时默认奴隶制的存在是因为面临南北双方的紧张局势,林肯把维护联邦的统一视为最高目标,希望维护稳定和统一,在联邦的框架内,通过法制的途径解决奴隶制问题,不希望通过战争解决问题;而在1863年时战争早已打响,在人民群众推动下,为了赢得广大黑人奴隶的支持,更为了美国人民追求的“自由”“民主”的核心价值观得到实现,维护联邦政府,林肯废除奴隶制。

总而言之,作为杰出政治家的林肯始终在为维护联邦统一,为废除奴隶制、使美国赢得真正的自由而不懈努力,其政治态度和价值取向是值得肯定的。期间,为了避免战争,维护联邦统一而对奴隶制所做的妥协,被历史证明是失策且不必要的。林肯在挫折面前,调整了政策,并最终为废除奴隶制而殉职,永远为人民所尊敬。

第15课

德国的统一和崛起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知道普鲁士农业资本主义化的方式——“普鲁士道路”,知道“铁血政策”、三次王朝战争和德意志统一以及德国崛起的表现。

理解普鲁士道路的含义,普鲁士完成统一的原因和和历史意义。理解德国崛起的原因。

(二)过程与方法

学会从背景与条件、原因和结果等角度去分析德国的统一、以及与统一后的崛起之间的密切联系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认识国家统一的重要性,形成自觉维护国家统一的积极愿望和行为。

二、栏目参考答案

(一)读图学史

左图为威廉二世1890年请人给自己绘制的肖像,极力表现自己普鲁士武士的形象。一位法国将军评价说:“这不是一幅肖像,简直就是一个战争宣言。”法国人为什么有这样感觉?

法国人之所以有这样的感觉,原因是复杂的。

(1)是由于普法战争中法国战败所留下的阴影;

(2)是基于对德国经济超越法国的担忧;

(3)更与威廉二世上任后所采取的一系列强权政策和战争政策有关。

威廉二世于1888年担任德国皇帝,由于这位少年皇帝不甘受制于人,想掌握统治帝国的最高权力,于是,在1890年迫使俾斯麦去职。而在对外政策上由于德国经济的迅速崛起,威廉二世以世界政策取代原来的欧洲政策,具有强烈的军国主义色彩,为了争取所谓“阳光底下的地盘”,鼓吹殖民扩张,开始进行大规模的军备竞赛,从而将整个国家的发展逐步纳入战争的轨道,最终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作为德国的邻国,法国人的担忧是可以理解的。

(二)练习与测评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从1810年圣马丁节(11月11日)起,还农民自由身,允许农民自移动与择业;无论贵族、市民、农民都可以分割、抵押、买卖土地。

——《十月敕令》

农民可以把使用的土地转为己有,在按规定向庄园赎买义务后,均可以将其田庄转为自身财产。

农民在把世袭耕地变为自由地产时,必须向地主缴纳赎金,或出让部分土地,才能免除徭役和租税。如保留地太小,不能靠割让后的剩余土地维持生活,可保留全部土地而支付租金。

——《调整敕令》

(1)普鲁士是通过什么方式来完成农业资本主义改造的?

普鲁士通过1807年颁布《十月敕令》,废除农奴制度,让农民获得人身自由,成为自由劳动力;随后又于1811年颁布《调整敕令》,让农奴通过赎买方式清除封建义务并获得对土地的支配权,成为自由经营的小农户,另一方面,普鲁士容克在这一过程中获取了大量的赎金,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积累了雄厚的资本。最终使得普鲁士基本完成了农业资本主义的改造,为资本主义的全面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2)农民获取自由的方式与获取土地的方式有何不同?

不同点:农民获取自由不需要缴纳赎金,根据《十月敕令》就成为自由民;而农民获取土地则必须向地主缴纳赎金或者让出部分土地,以此来免除诸多的封建义务,从而取得对土地的支配权。2、19世纪下半叶德国迅速崛起的原因是什么?

①19世纪70年代德意志统一事业的完成,扫除了德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道路上的重要障碍。

②德国统一后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措施,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③19世纪70年代开始的第二次工业革命极大地推动德国经济的发展

④19世纪后期在镇压工人运动的同时,推行福利化的社会政策,有利于社会的稳定。

⑤对外推行稳健的“均势外交”政策,为德国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国际环境。

(三)探索与争鸣

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认为:“德意志帝国与其说是建立在铁与血之上,不如说是建立在煤与铁之上更真实些。”其中“铁与血”、“煤与铁”分别指什么?你同意他的观点吗?说说你自己的解释。

“铁和血”指武器与军队,即战争。普鲁士采取王朝战争的方式去完成国家统一的任务,具体体现在普丹战争、普奥战争和普法战争。而“煤和铁”指工业经济,也可指在普法战争后,德国从法国割占了煤铁资源非常丰富的阿尔萨斯和洛林。

允许学生有不同的回答

其一同意。强大的经济是德国强大的基础。从另一个角度看,在普法战争之后,由于得到了法国煤铁资源非常丰富的阿尔萨斯和洛林,为德国进行第二次工业革命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从而促进了德国经济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迅速发展,工业生产先后超过法国和英国,跃居世界第二位、欧洲第一位,从此,法国更弱,德国更强。由此可见煤铁资源对德国的迅速崛起所起到的重要作用。而且凯恩斯作为经济学家,其从经济角度看待阿尔萨斯和洛林的煤铁资源对德国发展的重要性也是可以理解的。

其二不同意。可从两个角度思考:

第一个角度:军事是德国立国的基础,它靠军事完成国家统一;靠军事掠夺资源和资金,奠定经济发展的基础。所以说,军事对德意志帝国的强大是必要的前提和基础。

第二个角度:阿尔萨斯和洛林的煤铁资源仅仅是德国迅速崛起的因素之一,而非决定性的因素,政治上的统一是国家发展的重要前提,在统一之后政府采取的一系列措施推动经济发展,加之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历史性机遇等等,因此并不能仅仅把德意志帝国的崛起简单地归结为阿尔萨斯和洛林的煤铁资源,这是片面的观点。

第16课

俄国的改革和资本主义发展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知识:

知道16世纪中,俄国形成沙皇专制制度;知道1861年废除农奴制改革的主要内容,知道从16世纪中叶—20世纪初俄国扩张的结果。

理解彼得一世改革和1861年改革的原因、性质和影响。

2、技能:

学会制作俄国领土扩张过程的空间示意图。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比较彼得一世改革和1861年废除农奴制度的改革,学会从历史事件的共性和个性角度对比分析历史事件的方法。

学会从主观动因和客观条件两方面去分析某一历史现象发生原因及发展过程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学习关于改革的相关史实,理解并认同生产关系的变革依赖于生产力的发展,同时又反过来影响生产力;改革往往是改变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部分,成功的改革往往会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二、各栏目参考答案

(一)练习与测评、彼得一世和亚历山大二世的改革都对近代俄国的崛起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试比较两者的异同。

相同点:

a、都是为了改变俄国的落后状况。

B、主观上都是代表农奴主阶级利益的改革。

c、都是农奴主实行的自上而下的改革。

D、改革后都促进了俄国经济的发展。

e、改革后都加强了对外扩张的力量。

不同点:彼得一世改革是一次农奴主阶级所进行的旨在维护农奴制而进行的改革,改革不仅没有改变俄国社会性质,反而进一步加强了农奴制;而1861年改革废除了农奴制,改变了俄国社会性质,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

2、制作16——19世纪俄国扩张的空间示意图。

地跨欧亚两大洲的大帝国——沙皇俄国

(二)探索与争鸣

运用课文提供的史实和马克思对俄国扩张的分析,并联系课外阅读中获得的相关知识,谈谈俄国成为世界上版图最大国家的主观动因和客观条件。

提示:俄国从16世纪时的一个内陆小国发展为20世纪初期的地跨亚欧两洲、东临太平洋、西接波罗的海、南临黑海、北面北冰洋的世界领土范围最大的帝国,其扩张过程主要经历了四个时期:16世纪中后期至17世纪中叶、彼得一世时期、18世纪末到19世纪中叶、19世纪下半期,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庞大的领土,分析原因如下:

主观动因:、由于俄国早期是一个内陆小国,因此历代统治者对领土的渴望极端强烈,都以对外扩张和争夺世界霸权作为其对外政策的重点,如在彼得一世时曾说过:“在征服世界方面,俄国缺少的只是士气。”对俄国而言首先要解决的就是争取出海口,于是彼得的座右铭就是:俄国需要的是水域。在其执政的36年中,年年都有侵略战争。而到叶卡特林娜二世时为了进一步发动大规模的侵略行动,她曾毫不掩饰地叫嚷:“假如我能活到二百岁,欧洲就会全部落到俄罗斯统治之下。”沙皇俄国的侵略野心是无止境的,尼古拉一世曾狂妄地叫嚷:“俄国国旗不论在哪里升起,就不应当再降下来。”19世纪末尼古拉二世也曾叫嚷:“在东亚确立和扩张俄罗斯势力,从长远来看,正是我们统治世界的课题。”从历代沙皇的讲话中不难看出俄国统治者对外扩张和征服世界的野心和决心,这是导致俄国始终坚持扩张政策的最主要动因。

2、由于俄国在近代化的道路上始终落后于西欧国家,农奴制一直是俄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道路上的重要障碍,于是俄国国内矛盾始终没有得到很好的缓解,而俄国统治者认为解决国内矛盾的最好方式就是对外侵略扩张,以此来转移国内民众的注意力,这也是俄国扩张的动因之一。

客观条件:、新航路开辟后,西方大国崛起,对俄国产生强烈刺激。

2、沙皇俄国周边有利的地理条件,如东边越过乌拉尔山之后面对的是人烟稀少的西伯利亚,南下可以进入高加索和黑海沿岸,西边可以进入波罗的海。

3、有利的国际环境为俄国的扩张创造条件,如俄国从17世纪到19世纪的扩张时期,其周边多数国家都还处于封建或半封建的衰落时期(中国、土耳其、伊朗、印度等),在18、19世纪俄国还积极利用了欧洲国家忙于镇压国内革命的有利时机进行扩张,或者利用欧洲国家之间的矛盾实现扩张的目标等等。

4、经过彼得一世的改革和1861年废除奴隶制的改革,推动了俄国经济的发展,为其扩张奠定坚持的物质基础。

第17课

日本明治维新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知识:

知道明治维新发生背景的部分史实:德川幕府专制统治,“锁国令”,19世纪50年代被迫开关并签订不平等条约,倒幕运动等;知道明治维新的主要内容。

理解明治维新的性质和影响。

2、技能:

梳理19世纪日本面临的内忧、外患;实行改革;摆脱列强控制的历史脉络。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明治维新的历史背景,使学生逐渐学会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从内因、外因等范畴全面思考历史事件发生原因的分析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使日本摆脱民族危机的明治维新,使学生感悟开放使社会发展、改革使社会发展的道理,感悟历史机遇把握恰当与否同国家发展之间的重要关系。

二、栏目参考答案

(一)练习与测评

阅读材料,问答问题。

(1)19世纪中期,为什么说日本“似乎注定要灭亡”?

德川幕府统治腐败,黑船事件,美国叩关成功,与日本签订不平等条约:《日美亲善条约》、《日美友好通商条约》,荷兰、俄国、英国和法国仿效美国,强迫日本签订一系列类似的不平等条约。这些条约将日本推到了半殖民地的边缘,使其面临深重的民族危机。

(2)日本是如何逃脱被征服的命运的?

以西南各藩武士为首,发动倒幕运动,废除幕府制度,建立新政府。此后,明治政府积极推行一系列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维新政策和措施,史称“明治维新”;明治维新使日本在社会经济发展和国力不断增强,日本展开“修约运动”,废除了幕府时期和西方国家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最终实现和西方列强平起平坐的目的。

(二)探索与争鸣

(引文略)

联系后来日本侵略扩张的史实,分析:在日本统治者眼中,“与主权线利益密切相关的地区”指哪些地区?这种理论对日本外交政策产生了什么影响?

建议:这一问题须引导学生联系中国近代史回答:

“与主权线利益密切相关的地区”在当时是指日本试图扩张、侵略的东北亚地区(包括中国、朝鲜与俄国)。这一政策使日本走上了军国主义道路,在此后的半个世纪不断对外侵略,给世界人民造成了深重的苦难。

第18课

第二次工业革命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知道第二次科技革命的重要成就及其标志。

理解第二次科技革命发生的原因;理解电作为新能源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及对世界的影响;理解大企业与垄断组织形成的原因及其两面性。

(二)过程与方法

综合分析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原因,学习从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社会生活等多方面分析重大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的方法。

分析洛克菲勒财团形成的个案,学习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治史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电气时代的来临对世界的深刻影响,感受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道理,树立崇尚科学的精神;

了解法拉第、莱特兄弟等历史人物的活动,感受并敬仰他们为科学不断探求的精神。

二、栏目参考答案

(一)练习与测评、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历史条件和标志是什么?

建议:本题可视学生学习基础,分层处理。学业基础一般的学生可完全按照教材内容,进行分析(前三点)学业基础比较好的学生,可引导其仿照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分析方法,回忆已学知识,从更多方面进行归纳(如带﹡的)。

历史条件:

一.政权条件:19世纪70年代,是资本主义在全世界大发展的时期,欧美主要国家的资产阶级改革或革命基本完成,政局相对稳定,为第二次工业革命提供了政权保障。

二.资本条件:19世纪中期,借助第一次工业革命,欧美主要国家实现了初步工业化,又通过扩张,积累了进一步创业的资本。为第二次工业革命提供了雄厚的经济基础。

三.科技条件:19世纪以来,科学理论的突破和技术发明、创新,为新的工业革命准备了科技基础,这一点,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尤为明显。

﹡四.市场条件:随着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的进行,欧美和日本的资本主义得到进一步发展,统一而广阔的国内市场逐步形成;同时,列强在侵略扩张过程中,进一步打破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原先落后、封闭的经济结构。19世纪中后期,世界市场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这一市场条件推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生、发展。

﹡五.劳动力条件:一方面,欧美主要国家经过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如美国解放黑奴,俄国农奴制改革等)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大量自由劳动力;另一方面,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更加重视教育,以提高劳动者的文化素质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使劳动者在素质上有了本质的提高,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兴起提供了劳动力条件。

主要标志:

第二次工业革命是以电力的广泛应用、内燃机和新交通工具的创制、新通讯手段的发明和化学工业的建立为主要标志。

2、通过洛克菲勒财团形成的个案,说说19世纪后半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生了什么新变化?

提示:本题旨在使学生感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治史原则。

(1)60年代建立第一个炼油厂;分析:石油工业是一种新兴产业,一开始就采用最新的科学技术发展生产,自身具备一体化要求,如统一经营开采、提炼、运输、销售等。

(2)70年代组成美孚石油公司,控制着美国10%-20%的石油生产能力;分析:生产的发展和扩大促使资本相互吸引,使它们趋于集中和联合,集中发展到一定阶段,自然而然地走到垄断:少数大企业联合起来,通过订立各种协议来规定价格、划分市场、分配产量,垄断就形成了。

(3)80年代已控制美国90%的石油供给与提炼市场,掌握了美国石油业后,又控制了煤油、电气、制锌、制铅、炼钢、炼铜等企业,分析:垄断组织已经开始在经济生活中起决定作用。

(4)90年年代开始将工业资本投向银行业,形成大财团;分析:银行资本和工业资本溶合起来,形成金融大财团,控制国家经济命脉。

结论:19世纪后半期,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直接推动下,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在生产规模巨大、资本高度集中的新兴产业,最早产生了垄断和垄断资本。洛克菲勒财团的形成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二)探索与争鸣

联系两次工业革命的发展进程,谈谈你对社会生活需要、技术、科学三者之间互动关系的认识。

认识角度:三者互为因果,相互促进。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与技术的结合日益密切,科技越来越成为社会生活需要的先导。

社会生产生活的需要促使人们进行技术的革新,推动科学研究的发展;反过来,科学研究的发展带动新技术的发明和革新,从而促进社会生产生活发生重大变化。

第19课

资本的全球扩张与帝国主义瓜分世界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知道19世纪中期以后,西方殖民手段的变化,理解资本输出的概念;

知道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英国是不头号殖民强国;知道西方列强在非洲、中东、东亚等地区进行殖民统治的概况,知道在东亚太平洋地区,中国是列强侵占的主要目标。

理解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强掀起重新瓜分世界高潮的历史原因。

(二)过程与方法

利用各种图、表、数据分析史实,学会从中获取信息的方法;学习用语言、文字表达所获信息的方法。

学会用辨证的思维、批判的眼光来看待世界整体化进程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资本的全球扩张和列强瓜分世界对整体世界形成和人类文明进步在客观上的促进,同时憎恨罪恶殖民活动给被侵占地区带来的灾难。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全球意识。

二、栏目参考答案

(一)练习与测评、在资本主义自由竞争阶段和垄断阶段,西方列强经济扩张的手段有什么变化?这种变化对殖民活动产生了什么影响?

从商品输出转变为资本输出;

资本输出给新一轮的殖民扩张活动注入了强大动力,并使其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全球扩张。19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列强开始了世界范围内争夺殖民地的高潮,重新瓜分世界领土的角逐遍及世界各个地区,程度空前激烈,列强瓜分世界的斗争,是引发地区冲突的根源,也是引起世界范围大规模战争的祸根。2、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列强为什么掀起重新瓜分世界的斗争?

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展,如交通通讯事业的发展,世界贸易的兴盛、金融系统的健全等等,很大程度上为进一步的殖民扩张打下了基础,以前受制于交通条件、热带疾病等因素而范围较窄的殖民活动因为有了有利条件而逐步深入和推进。进入垄断时期后,资本输出给新一轮的殖民扩张注入了强大动力(资本输出不仅需要市场,更直接需要投资条件——土地、原料产地、劳动力等),一些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更是不甘落后,纷纷挤入殖民者的行列。当世界被基本瓜分完毕后,重新瓜分世界的斗争就异常激烈。

(二)探索与争鸣

你如何理解马克思所说的殖民主义“双重使命”?

提示:(在研究具体的某个国家或地区的殖民主义时,要做历史的、辩证的全面分析,不能以偏概全。)

理解角度:从主观上破坏了殖民地的政治经济制度,剥削和压迫殖民地人民,是破坏性的;从客观上引进了先进的社会制度和技术,促进了落后的殖民地地区的发展,是建设性的。

下载高考历史全程检测十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附答案)(共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考历史全程检测十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附答案)(共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