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精品讲练:第十二单元第31讲 宋明理学和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附答案)(共5篇)

时间:2019-05-14 13:25:0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8年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精品讲练:第十二单元第31讲 宋明理学和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附答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8年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精品讲练:第十二单元第31讲 宋明理学和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附答案)》。

第一篇:2018年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精品讲练:第十二单元第31讲 宋明理学和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附答案)

第31讲 宋明理学和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

考纲要求 1.宋明理学。2.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

课标提示 1.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2.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家思想的发展。

考点一 宋明理学

考点二 明清之际进步的儒家思想

[自主学习答案] 考点一 ①佛教 ②“三教合归儒” ③佛道 ④天理 ⑤“格物致知” ⑥“三纲五常” ⑦“存天理,灭人欲” ⑧统治阶级 ⑨官方哲学 ⑩《四书章句集注》 ⑪“心” ⑫反省内心 ⑬“致良知” ⑭“知行合一” ⑮伦理道德

考点二 ①孔子 ②“存天理,灭人欲” ③君主专制 ④“天下为主,君为客” ⑤经世致用 ⑥实践 ⑦物质 ⑧辩证法 ⑨传统文化

[巧学妙用] 易错易误——“三教合一”并未动摇儒学正统地位

魏晋时期,道教、佛教思想盛行,一度冲击了儒学的正统地位;唐代出现了“三教合一”的局面,但并不表明儒学失去了封建正统思想的地位,体现了三教融合、并存的特点。图表证史——理学对人性的扼杀

历代节妇烈女人数

理学强调三纲五常和名分等级制度,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导致节妇烈女人数增加。构图解史——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构图解史——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比较

图示解史——明清之际的活跃思想

考法1 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比较

【考题1】(2017·四川乐山调研)朱熹说,“今日格一件,明日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脱然自有贯通处,不知不自觉,自然醒悟”。陆九渊则说:“读书……只以晓文义为是,只是儿童之学,须看意旨所在”。他们的根本分歧在于()A.明“理”的方法 B.读书的方法 C.明“理”的目的 D.读书的目的 答案 A 『方法突破』 “今日格一件,明日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脱然自有贯通处”体现了格物致知的方法论,“读书……只以晓文义为是,只是儿童之学,须看意旨所在”体现了发明本心,认为读书不看“意旨”只是“儿童之学”,因此两者的根本分歧是明“理”的方法。『史论链接』 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共性

(1)地位:都属于宋明理学的突出代表,把儒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2)内容:都继承了孔孟“仁”“礼”的思想,都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理”,“理”是儒家伦理道德。(3)本质:都以儒家伦理纲常来约束社会,维护专制统治,遏制人的自然欲求。(4)影响:有利于维护专制统治,压制人们的欲求;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了积极作用。

考法2 明清进步思想与传统儒学思想的关系

【考题2】(2017·广东广州模拟)王阳明认为“夫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孔子者乎?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之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而况其出于孔子者乎?”李贽则认为“盖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据此可知()A.王阳明挑战孔子的权威 B.李贽反对孔子的思想 C.两者都是对现实政治的叛逆 D.两者的主张具有共性 答案 D 『方法突破』 王阳明强调“学贵得之于心”,李贽强调“是非标准不因孔子而定”,两者都是对当时正统思想的一种反思,存在一种共性。李贽并未反对孔子的思想而是反对人们以孔子的标准为标准,B项表述不准确。

『史论链接』 明清进步思想与传统儒学思想的关系

(1)批判、继承:黄宗羲批判旧儒学的“君为臣纲”的思想,继承先秦儒家的民本思想。顾炎武批判道学脱离实际的学风,主张发挥孔子的“博学于文,行己有耻”的积极思想。王夫之批判理学宣扬的“天命论”和“生知论”。

(2)发展:提出一些反对君主专制的主张,具有民主色彩。这些思想影响了近代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考法3 宋明理学的兴起

史料一 它以儒家的礼法、伦理思想为核心,吸收佛道思想中的精粹,形成了析理精微、论证明确的哲学体系,这是两汉的粗糙儒学所无法比拟的。理学家以儒家“圣人”为最高境界,充分肯定人的现实生活、道德精神的意义;它摒弃佛道所宣扬的彼岸世界,不相信灵魂不灭、轮回转世之说,而力求在现实世界中实现崇高的理想,所以它是一种理性主义的哲学。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史料二 “先生(王阳明)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外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先生云:‘尔未看此花时,此花与尔心同归于寂。尔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尔的心外。’如此知一切可见不可见的事物,都在心中,便知心量之广大无边,放之则弥六合,退之则藏于密。”

——《传习录》

『读史用史』

(1)史料一论述了理学的兴起及基本主张。根据史料一,指出理学的积极作用有哪些?并分析儒学由“粗糙”趋向“精微”的原因。

提示 作用:引导人们关注现实;有利于培养道德品质。原因:儒学受到佛道思想的挑战(冲击);复兴儒学的需要(宋明理学家的学术创新)。

(2)史料二阐述了王阳明对山间花树所存在的看法。根据史料二,概括王阳明的主要观点,并分析其时代价值。

提示 观点:人是世界的主体,人所生活的世界离不开人的主观感受。

价值:修补了理学僵化所造成的问题,推动了儒学的发展;充分肯定人的主体意识和主观能动性,成为晚明人文思潮的哲学基础。

『方法突破』 根据史料一“肯定人的现实生活、道德精神的意义”“力求在现实世界中实现崇高的理想”可归纳理学的积极作用;儒学由“粗糙”趋向“精微”的原因可根据所学回答理学产生的条件。根据史料二“天外无心外之物”“如此知一切可见不可见的事物,都在心中”突出反映王阳明心外无物,强调人的主观感受的观点;所谓“时代价值”即回答心学的历史影响。

『史论链接』 宋代理学兴起的社会条件

(1)理学的兴起适应了唐末以来重建伦理纲常的需要。唐末五代的长期分裂和混乱,使传统伦理道德规范遭到极大破坏,因此,宋代统治者一开始就倡导尊儒读经,宋代的儒学复兴便由此而形成。

(2)理学的兴起是宋代科学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宋代一统政局后,农业、手工业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科学文化的进步尤其引人注目,为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理学的兴起是儒、佛、道三教长期争论和融合的结果。中国思想史在唐代中后期形成一个重要转折,韩愈提倡儒学道统,打破了三教并盛的局面。宋代儒学为了与封建统治相适应,儒学道统自然成为其承续的对象。

(4)理学也是北宋初期思想解放的产物。北宋学者大胆抛弃汉唐学者师古、泥古的学风,敢于疑经改经,相互辩论,相互启发,独立思考,大胆立论,讲求义理,为理学的产生提供了一个相对宽松的思想环境。

考法4 对明清时期早期启蒙思想的认识

史料 16至17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脆嫩,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家则拿出了……资产阶级国家蓝图。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读史用史』

史料认为明末清初思想家仅停留在批判的层次上,并没有提出新的思想,因此也没有促进明清社会的转型。结合史料和所学知识,解读上述史料。

提示(1)评价:明清之际的早期启蒙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带有民主色彩,对近代反专制斗争有积极推动作用;但它没有上升到批判封建制度的高度,也没有提出对新社会的构想,也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而只能以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

(2)原因:缺乏形成个性自由的社会环境;中国处于封建社会末期,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腐朽的君主专制制度的压制;文化专制与思想迫害等。

『方法突破』 回答有关解读历史史料的试题,首先明确史料所要表述的主旨或观点是什么,然后以此观点分析其形成的原因、基本过程以及历史影响等。如本题的主旨是明清早期启蒙思想没有上升到制度批判的层面,也没有促进明清社会的转型。究其原因可从当时明清社会发展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进行思考归纳。

『史论链接』 明清时期进步思想的特点及未能推动中国社会转型的原因(1)特点

①反传统、反教条:李贽指出儒家经典并非“万世之至论”,否定孔子是“天生圣人”;他还提出男女平等和“万物皆生于两”的观点,令维护名教传统的士大夫们十分惊惧。

②反君主专制,带有一定的民主色彩:黄宗羲提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顾炎武提倡“众治”,反对“独治”,这些思想对晚清民主思潮的兴起产生了一定影响。

③提倡“经世致用”:主张为学应求真务实,致力于社会变革,力图扭转明末不切实际的学风。④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他们反对重农抑商,提出“工商皆本”的主张。(2)未能推动社会转型的原因

①经济: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早期民主思想的发展缺乏物质基础。②政治:专制集权制度压抑了早期民主思想的发展。

③思想文化:礼教纲常、文化专制,阻碍了早期民主思想的传播;在专制统治下,人们深受封建思想毒害,愚昧迷信,难以接受新思想。

以上因素决定了明清之际的批判思想在本质上跳不出传统儒学的范畴。

1.(2014·课标全国Ⅰ,25)唐高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后裔,规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三;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后来唐武宗又大规模地“灭佛”。这反映出唐代()A.皇帝的好恶决定宗教兴亡 B.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 C.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 D.佛教的社会基础薄弱

解析 材料显示唐朝三个阶段道教和佛教都因为最高统治者的好恶而发生地位的升降,体现儒学政治地位的相对稳定,故C项正确。A项中“决定”表述过于绝对;根据“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可知B项错误;唐武宗大规模“灭佛”,从反面说明佛教有一定的社会基础,排除D项。答案 C 2.(2014·课标全国Ⅰ,26)人性是先秦以来一直讨论的问题。基于对人性的新认识,宋明理学家主张“存天理,灭人欲”,他们认为人性()A.本质是善

C.非善非恶

B.本质为恶 D.本善习远 解析 “存天理,灭人欲”是南宋朱熹提出的道德修养目标。朱熹继承孟子“人性本善”的观点并进一步发挥,认为人性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私欲”不断膨胀,以致“习远”。只有克服私欲,“穷究天理”,才能恢复“本善”,成为圣贤。A、B两项分别是孟子和荀子对人性的认识,而非宋明理学家“对人性的新认识”,排除;C项与题意不符。故答案为D项。答案 D 3.(2013·课标全国Ⅰ,25)自汉至唐,儒学被奉为“周(公)孔之道”,宋代以后儒学多被称作“孔孟之道”,促成这一变化的是()A.宗法血缘制度逐渐瓦解 B.仁政理念深入人心 C.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 D.陆王心学日益兴起

解析 孔子创立的儒学是对周公所创周礼文明的继承与发展,所以自汉至唐,儒学被奉为“周(公)孔之道”。宋代创立的理学推崇气节、修养,将继承和发展周礼之道、强调“重义轻利”“养浩然之气”的孟子学说奉为儒家经典之一,凸显出孟子学说在成为统治哲学的程朱理学中的重要地位,《孟子》一书也成为科举考试的依据之一,所以儒学在宋代以后多被称为“孔孟之道”,故C项符合题意。宗法血缘制度在春秋战国时期逐渐瓦解,A项错误;仁政理念作为儒学的主要主张一直具有广泛影响,不是促成儒学称谓变化的因素,B项错误;陆王心学不占正统地位,影响没有程朱理学广泛,D项错误。答案 C 4.(2012·课标全国,27)理学家王阳明说:“士以修治,农以具养,工以利器,商以通货,各就其资之所近,力之所及者而业焉,以求尽其心,其归要在于有益生人(民)之道,则一而已……四民异业而同道。”在此,王阳明()A.重申传统的“四民”秩序 B.主张重新整合社会阶层 C.关注的核心问题是百姓生计 D.阐发的根本问题是正心诚意

解析 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主旨。从材料信息看,王阳明认为,士、农、工、商因其“资”“力”不同而从事不同的职业,即“异业”;无论从事何种职业,都应“尽其心”,都应有益于百姓,这个道理是一样的,即“同道”。也就是说,无论什么,都应心底端正,诚心诚意。故D项正确。A、B两项与材料信息不符;C项属于现象。答案 D

第二篇: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41讲 宋明理学教案 新人教版

第41讲 宋明理学

课时名片

课标要求: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考纲明示:宋明理学。

[主干知识 理一理]

一、程朱理学 1.背景

(1)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在民间广为传播。

(2)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一”,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3)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佛教和道教开始挑战儒学的正统地位。2.思想主张

3.地位及影响

(1)程朱理学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备受推崇,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

(2)朱熹编著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

(3)朱熹的学术思想还传播到日本、朝鲜乃至欧洲,在日本和朝鲜,甚至形成“朱子学”学派。

二、陆王心学 1.形成背景

(1)明中期后,阶级矛盾尖锐,封建专制统治陷入危机。(2)王阳明认为只有通过整治人生,才能挽救统治。2.思想主张

[拨云见日 想一想] 1.“三教合一”是不是三教合并呢?

试 答

提示:“三教合一”不是简单的三教合并,儒、道、佛在中华文化的体系里是不断从对抗、排斥到互相融合,而又独立并存的,故“三教合一”是指将儒家的纲常伦理,佛教的劫变、来世观念,道教的修炼理论和方法融合在一起,而不是“合并”。

2.理学与儒学是什么关系?

试 答

提示:理学的出现,是对儒学的继承和发展,对于过去倡导的“天人合一”思想,用“天人一理”的形式加以表达,用“理”代替了过去的“天”,标志着儒家思想的成熟。

3.理学对儒家思想的新发展及其影响

试 答

提示:新发展:“理”是程朱理学的核心,既是指自然的普遍法则,也是指人类社会的原则,即人类社会的等级秩序和社会道德规范也是天理在人间的具体表现。这就把儒家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用“天人一理”的形式表达出来,“天”的主体地位也被“理”取代了,标志着儒家思想的成熟。

4.“理学”和“心学”是继承的关系吗?

试 答

提示:否。“理学”和“心学”不是继承关系,而是从属关系。“心学”是理学的一个流派,“心学”也是“理学”。

[史论要旨 背一背(先填后背)](1)魏晋以来佛教、道教的盛行,一方面使传统儒学受到了挑战,另一方面也为儒学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条件。

(2)程朱理学认为“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陆王心学主张“心”是万物的本原,“心即理也”。因此“心学”也是“理学”,二者本质相同。

Step1 微考点——图文证史深化

微考点

如何评价宋明理学 WEIKAODIAN 一 北宋大学问家、理学的奠基人之一张载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思考1 史料一反映出理学具有怎样的精神?

试 答

史料解读:胸怀天下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责任感。

二 南宋朱熹是继孔孟之后儒学的集大成者,曾言“万物皆有理”,①“理便是仁义礼智”,是人必须遵循的道德准则;②当人的私欲与准则发生冲突时,应“存天理,灭人欲”。

思考2 史料二反映出理学主张有何特点?

试 答

史料解读:由①可见其重视封建伦理道德,由②可见其把封建伦理道德提到至高无上的地位。

三 清人戴震说:“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人死于法,犹有怜之者;死于理,其谁怜之!”

思考3 史料三认为理学有怎样的消极影响?

试 答

史料解读:理学毒害思想,戕害人性。

全面评价宋明理学

(1)积极

①宋明理学具有和谐意识,强调人与自然、家庭、国家的和谐。

②宋明理学具有忧患意识,鼓舞历代仁人志士胸怀天下,奋发进取,为理想不懈追求。③宋明理学崇尚道德,重义轻利,强调自我约束,可以促进文明的进步。

④宋明理学强调身体力行,强调自主自强的精神,对中国文化起了推动和促进作用。(2)消极

①尊卑等级观念。②重男轻女的观念。③轻视自然科学的观念。④轻视个体自由的观念。

⑤重礼轻法的观念等封建伦理,是维护君主专制的工具、摧残扼杀人性、压抑思想进步。

Step2 综合点——总结升华提能

综合点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异同 ZONGHEDIAN

[要点整合] 1.共同点

(1)内容相同:都是儒学表现形式,继承了孔孟“仁”“礼”的思想,认为世界的本原 是“理”。

(2)影响相同:有助于维护专制统治,扼杀、压制了人们的自然欲求;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了积极影响。

2.不同点

(1)哲学类别不同:程朱理学认为世界本原是外在的“理”,是客观唯心主义思想;陆王心学认为世界本原是内在的“心”,是主观唯心主义思想。

(2)认识方法不同:程朱理学主张用“格物致知”方法认识和把握“理”;陆王心学提出“发明本心”以求理。

[针对训练] [2016·肇庆高三检测]明朝一位学者说:“自哲学家□□以来,真理已经明白显示于世界。我们不再需要什么著作,要做的只是实践。”材料的“□□”指的是()A.董仲舒

C.王阳明 答案 B 解析 题干材料体现的是朱熹“格物致知”的思想,故B项正确;董仲舒是汉代儒学家,其思想主张不符合题干内容,A项排除;王阳明是心学代表人物,主张“致良知”,故C项排除;李贽是明朝后期思想家,其认识论与题干内容不符,D项排除。

Step3 名家评史解读

1“心学”是一种高扬“心”亦即人的主体性的主观唯心主义的哲学。作为理学家,王阳明与朱熹同样以建立伦理学主体性的本体论为目标,同样鼓吹“明天理去人欲”。然而,朱子与王阳明的思维走向却大不一样:程朱以“理”为本体,充分肯定“理”的客观性和人理性认识客观的“理”的可能性。但是,“理”哲学更多地突出了超感性现实的先验规范,而没有给人以应有的地位。对于它来说,人是受外部的天理或自身的人欲支配的客体,而不是具有自主性、能动性的主体。而“心”哲学则以心为主体,从而导出了人的主体性这一主调。

——冯天瑜《中华文化史》

你的解读:

参考提示:作者论述了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异同。作者认为:(1)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都属于唯心主义世界观,都主张维护封建伦理制度。(2)程朱理学强调“理”是世界的本原,属于客观唯心主义思想,陆王心学强调人的主体感受是万物的本原,属于主观唯心主义;理学否定人的主观能动性,心学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

2理学将伦理之理与物理之理、心理之理混为一体。朱子的穷学问也不是以穷学问为目的,而是以宇宙事物去证实他心中的伦理和道德。理学家的思想„„因其目的是“卫道”,表示其文化的保守性格„„他们的思想„„将人欲与天理对立,抹杀个人私利观,替以后专制皇权加强张本,其影响所及,达几百年。今日中国民法未尽展开,仍有以道德观念代替法律的倾向,也不能与宋儒无关。

——黄仁宇《现代中国的历程》

你的解读:

参考提示:材料反映了史学家黄仁宇对中国古代理学的缺陷及对中国社会影响的认识。

B.朱熹 D.李贽(1)作者指出了理学的严重缺陷,认为理学将伦理、物理、心理之理混同,以一切知识去证实儒家伦理道德,对立了天理与人欲的关系,抹杀了个人私利观,实质是以卫道为目的,体现了文化性格保守的特点。(2)指出理学不仅影响了宋代以后的封建社会,也影响了近现代社会,如为皇权专制提供了理论依据;以封建道德代替法律,影响了中国近代法制化的进程等,体现了理学的消极影响。

真题典例

1.[2015·北京高考]明朝中后期,王阳明学说在中国士大夫中流行。朝鲜来华使者对此不理解,认为“阳明敢肆己意,谤辱朱子,实斯文之罪人也”。结合所学判断,下列选项正确的有()①朝鲜使者以程朱理学为正宗'②王阳明心学超越了理学范畴'③王阳明与朱熹观点明显不同'④王阳明心学是对儒学的叛逆

A.①② C.①③ 答案 C 解析 由“阳明敢肆己意,谤辱朱子,实斯文之罪人也”可知,朝鲜使者认为王阳明谤辱朱子,阳明心学是对程朱理学的叛逆,说明朝鲜使者奉程朱理学为正宗,①正确,由“阳明敢肆己意,谤辱朱子”可得出③正确,据所学知识可知王阳明的学说未超出理学的范畴,而理学是对儒学的新发展,故排除②④。据此可知本题选C项。

2.[2015·浙江高考]宇宙人生是永恒的话题。中外思想家有的认为“宇宙便是吾心”,有的提出“万物始于水”,有的主张“心外无物”。明确提出上述观点的人物有()①陆九渊 ②塞内卡 ③王守仁 ④泰勒斯 A.①②③ C.①③④ 答案 C 解析

提出“宇宙便是吾心”的是陆九渊,提出“万物始于水”的是泰勒斯,主张“心外无物”的是王守仁,故选C项。

3.[2015·山东高考]宋代理学是传统儒学的新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城市与生活

B.①②④ D.②③④ B.②③ D.②④

材料二 生活与观念

(1)分析说明上述材料所反映的历史现象与宋代理学兴起和发展之间的联系。(2)若进一步探究宋代理学兴起和发展的原因,你认为还需要补充什么材料?举一例说明。

答案(1)城市坊市界限被打破,瓦子等娱乐场所出现,商品经济发展到新水平;社会上出现了追求奢靡享乐、僭越礼制的现象。

面对社会生活对传统儒家伦理秩序的冲击,儒学家把封建道德伦理上升到“理”的高度,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等思想,以“理”来约束人们的行为,进而规范社会秩序。

(2)例:需要补充与佛教、道教发展相关的材料。

理由:佛教和道教的发展使传统儒学面临挑战;为应对挑战,儒学吸收了佛教和道教的部分思想,获得了新发展。

(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解析 第(1)问首先依据材料信息,概述其所反映的历史现象,再联系宋代理学的主要内容,抓住宋代理学重建儒学、规范秩序、突出封建伦理道德等关键点与材料所述现象之间的关系进行论证。第(2)问属于开放性设问,所选材料应与宋代理学兴起的原因有关,言之成理即可。注意表述言简意赅。

考向分析

(1)结合重大历史事件,考查程朱理学的背景。

(2)以文字、图片等作为命题载体,考查程朱理学的思想内容。(3)导入新情境新材料,考查程朱理学对中国社会的重要影响。

仿真练习

1.[2015·唐山摸底]朱熹看到山石中有贝壳,认为“此石即旧日之土,螺蚌即水中之物,下者却变而为高,柔者却变而为刚”。这体现了()A.格物致知 B.经世致用 C.三纲五常 D.发明本心 答案 A 解析 朱熹对山石的看法,体现了他深刻探究事物的本源,即“格物致知”,故A项正确;“经世致用”强调儒家经典为现实服务,与材料信息不相符,故B项错误;“三纲五常”在材料中未体现,故C项错误;“发明本心”是王阳明的观点,故D项错误。

2.[2016·景德镇质检]欧阳修注意到地方政府中的腐败风气、“枉直乖错”;张载在本乡“以礼化俗”;吕大钧兄弟在蓝田建立“乡约”;范仲淹创立“义庄”等等。这些举措体现了儒家传统思想所追求的()A.通过道德自觉建立和谐的人间秩序 B.通过克服私欲、恢复良知成为圣贤 C.进行内心反省达到理想人格的建树 D.注重气节以理统情凸显人性的庄严 答案 D 解析 无论是“以礼化俗”还是“乡约”,均侧重于通过外在的约束,而非内在的道德自觉,故A项错误;材料未提及私欲、良知等问题,故B项错误;材料未强调内心反省、理想人格,故C项错误;“以礼化俗”及“乡约”均强调用普遍的规则(理)来约束人,“义庄”则体现了人性关怀,故D项正确。

3.[2015·蚌埠调研]王阳明(守仁)说:“夫学贵得之心,求之子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孔子者乎?”(《答罗整庵少宰书》)这一言论()①受南宋陆九渊的思想影响 ②主张通过内心反省获得新知 ③否定孔子儒家思想的地位 ④体现出一定的独立自由精神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王阳明的心学及儒家思想。题干中“不敢以为是也”,是不赞同孔子的观点而非否定孔子及儒家思想,儒学发展到明代主要表现为王阳明的心学,故王阳明不可能否定孔子儒家思想的地位,排除③,答案选B项。

第三篇:人教版必修三一轮复习宋明理学和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教学案带答案

程朱理学和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课标要求】

1、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2、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考纲要求】

1、宋代的程朱理学

2、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课前预习】 [感悟高考] 1.(2011·天津文综·3)长期以来,儒学是一种士大夫之学。明代思想家李贽则提出要正视“世间惟下下人最多”的现实,强调“我为下下人说,不为上上人说”。这说明李贽()A.反对儒家的正统思想

B.倡导只为下下人说 C.批判地发展传统儒学

D.抨击君主专制制度

【解析】本题考查李贽的思想主张,意在考查考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从材料看,儒学一直是少数士大夫垄断,而李贽则认为普通百姓占据了人口的大多数,一种思想学说要为大多数人服务,被大多数人所拥有,这既是对儒学被少数人垄断的批判,也是对儒学的发扬光大。【答案】C

[主干梳理] 金版教程

【课堂导入】 [问题探究]

【问题思考】

想一想 有人问程颐:“寡妇贫苦无依,能不能再嫁?”他断然回答:“绝对不能。有些人怕

冻死饿死,才用饥寒作为借口,要知道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这种蔑视他人幸福的观念源于理学的哪种主张?如何评价程颐的这种思想?

问题思考

想一想 “存天理,灭人欲”。评价:这种思想要求克服私欲,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秩序,但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需求,产生了十分消极的影响。

说一说 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结合上述材料及图片,你如何认识理学?

“贞节牌坊”

说一说(1)理学提倡“三纲五常”,扼杀人的自然欲求,是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

(2)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凸显了人性的尊严。

读一读 “理”是程朱理学的核心,既指自然的普遍法则,也指人类社会的原则,既是人类社会的等级秩序和社会道德规范,也是天理在人间的具体表现。

想一想 李贽的思想为什么被称为“异端”?

想一想 他反对以孔子的是非标准为标准,这就挑战了圣人及其学说的教化作用。

议一议 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民主思想是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吗?这些思想在当时是否占据了主导地位?为什么?

(1)不是。因为当时资产阶级作为一个阶级还未形成。(2)没有。因为当时理学思想占主流。

读一读 明清进步思想家们主张批判地继承儒学,反对理学的僵化和对人性的压抑,因而是对儒学进行有选择地继承和利用,而且他们的思想还促进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

考点一 宋明理学

1.什么是理学?结合下列图片,分析宋代理学兴起的原因有哪些?

三教合一

精讲(1)理学是儒、道、佛三家融合的产物,儒学从佛、道之中汲取了有益的内容,完成了更为理论化、思辨化的过程,成为新兴的儒学。

(2)原因:①政治上,两宋时期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尖锐,统治者要求通过调整统治思想,以适应唐末以来重建伦理纲常和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需要。

②经济上,农业、手工业得到迅速发展和大规模发展,推动了文化进步。③思想上,是北宋时期“重文”思想的产物。2.(2011·广东文综,16)下图所示为某乡村知识分子1913年的一则日记(部分),由此可见()

A.作者不认同辛亥革命 B.作者主张全面学习西方 C.当时乡村社会习俗没有变化 D.当时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3.程颐说:“天下只有一个理”“万物皆是理”;朱熹说:“存天理,灭人欲”;王守仁说:“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为圣人教人第一义”。

(1)程颐和朱熹所说的“理”是什么?他们认为“天理”与“人欲”是什么关系?

(2)程颐、朱熹和王阳明贯通明理的途径有何差异?

4.清风吹动旗幡,一人说是风动,一人说是幡动。禅宗六祖慧能说,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而是两位的心动。

(1)在世界的本原问题上,与慧能的观点有相似之处的思想家是()A.孔子

B.程颢

C.朱熹

D.王阳明(2)由此可以看出心学与佛学有何关系?

5.(追踪社会热点)理学对中华民族民族性格(民族精神)的影响

中华民族民族精神的核心就是爱国主义。传统儒学重视主观意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凸显人性的庄严等特点,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了积极作用。探讨儒学对中华文明的影响和启示,已成为近年高考命题立意的热门话题。

儒家思想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世界文明史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历史的长河中,有无数先哲曾留下若干睿智的言论。下列人物组合与表中引文顺序完全吻合的是()

A.朱熹、王夫之、顾炎武、黄宗羲 B.程颐、朱熹、李贽、黄宗羲

C.王阳明、黄宗羲、董仲舒、顾炎武 D.王夫之、程颢、王阳明、顾炎武 考点二 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1.(2011·江西文综,26)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使朝廷之上,闾阎之细(民间百姓),渐摩濡染,莫不有诗书宽大之气。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与这一论述的精神实质最为接近的是()A.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B.民为邦本 C.天下为公

D.民贵君轻 2.明清之际反封建的进步思想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精讲(1)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2)江南一带市民工商业者成为社会上不可忽视的力量。

(3)封建制度渐趋衰落,专制统治强化,政治腐败,社会矛盾尖锐。(4)八股取士,因循死板,统治者实行文化高压政策。

3.明清之际是一个“天崩地解”的时代,“一些最敏锐的心灵”进行了一场痛定思痛的反思,期望为当时的社会找寻某种解决问题的方案。

(1)“一些最敏锐的心灵”主要是指哪些思想家?

(2)他们为什么要进行反思?

(3)他们思考了哪些重要问题?

4.为何中国明末清初的批判思想没有形成像西欧启蒙运动那样波澜壮阔的景象? 精讲(1)明清之际的资本主义萌芽较为脆弱,使得早期民主思想的产生、发展缺乏强有力的物质基础。

(2)中国传统文化的束缚和影响根深蒂固。

(3)高度强化的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压制使早期民主思想未能形成完整的体系。

宋代的程朱理学

课堂活动区 考点一

2.A [材料提供的时间信息是“1913年”,当时宣统帝已经退位。而该知识分子称辛亥革命为“变乱”,又用“袭洋夷之皮毛”表达了对辛亥革命的不认同。据此排除B、D两项;材料内容中提供的人们拜年穿着的变化,说明当时乡村社会习俗有变化,故C项错误。综上述分析,本题正确答案是A项。] 3.(1)“理”指儒家伦理道德。是对立关系。

(2)程、朱主张“格物致知”,即通过实践学习明事理;王阳明主张“致良知”,即通过自我反思,回复良知,天理就在心中。

4.(1)D(2)心学吸收了佛学思想。5.C 考点二

1.C [解答本题时,要抓住题干关键词句“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根据教材知识可知,黄宗羲思想的实质是反对君主专制。就选项而言,A项说法反映的是顾炎武的爱国思想;B项反映的是民本思想;C项反映的思想是民治(法治)而非君治(人治);D项是孟子的仁政思想,民贵君轻既主张民治,也主张君治,和黄宗羲反对君主专制有所不同。] 3.(1)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

(2)明朝灭亡,清朝建立,受时势的刺激,检讨明朝灭亡的原因;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3)顾炎武:提出亡国与亡天下的区别(或答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黄宗羲: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主张“明君贤相”(或答“天下之法”代替“一家之法”)。王夫之反对“天命论”,认为物质是第一性的。

【课堂小结】

宋明理学融合了佛、道思想,把儒家思想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宋明理学包括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程朱理学主张“理”是万物的本原,强调“格物致知”;陆王心学认为心是万物的本原,强调内心的修养,前者属于客观唯心主义,后者属于主观唯心主义。明清之际出现的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人的思想,其核心是反对封建君主专制,反对当时占统治地位的理学思想,因而带有民主启蒙色彩,但并没有冲突儒家思想,在很大程度上是儒学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各地高考】

1.(2014·全国新课标卷Ⅰ文综·25)唐高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后裔,规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三;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后来唐武宗又大规模地“灭佛”。这反映出唐代()

A.皇帝的好恶决定宗教兴亡

B.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 C.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

D.佛教的社会基础薄弱 【考点】唐代三教合一潮流

【解析】‚决定宗教兴亡‛表述过于绝对,唐武宗大规模地‚灭佛‛之后,佛教并没有走向消亡,故A项错误;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不符合‚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统治者对佛道思想的态度的变化,再结合汉代以后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可得出唐代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故C项正确;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思想广泛传播,故D项错误。【答案】C

2.(2014·全国新课标卷Ⅰ文综·26)人性是先秦以来一直讨论的问题。基于对人性的新认识,宋明理学家主张“存天理,灭人欲”,他们认为人性()

A.本质是善

B.本质为恶

C.非善非恶

D.本善习远 【考点】宋明理学

【解析】人性本善是孟子的思想,与题干‚基于对人性的新认识‛不符,故A项错误;人性本恶是荀子的思想,与题干‚基于对人性的新认识‛不符,故B项错误;宋明理学家继承和发挥孟子的性善论,并对其加以发挥,主张先天性善论,认为天命之性善而气质之性恶,因此需要‚存天理,灭人欲‛,故C项错误,D项正确。【答案】D

3.(2014·浙江文综·12)如何对待物质需求,东西方思想家中有的认为“放纵自己的欲望是最大的祸害”,有的甚至提出“去人欲”;也有的针锋相对:“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下列人物中,明确表达上述主张的有()

①苏格拉底

②亚里士多德

③朱熹

④李贽 A.①②③

B.①②④

C. ①③④

D.②③④

【考点】亚里士多德;宋明理学——朱熹思想主张;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李贽思想主张 【解析】苏格拉底主张知识即美德,与材料的主张不符,故①错误;题目中的‚放纵自己的欲望是最大的祸害‛‚去人欲‛‚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分别由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南宋理学家朱熹和明末思想家李贽提出,故②③④正确,选择D项符合题意。【答案】D

4.(2014·广东文综·15)《红楼梦》中,贾宝玉的父亲让仆人转告贾府私塾老师说:“什么《诗经》、古文,一概不用虚应故事,只是先把‘四书’一气讲明背熟,是最要紧的。”据此推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

A.理学居于统治地位,“四书”更受重视

B.孔子权威地位动摇,《诗经》遭到轻视

C.科举制度弊端暴露,富家子弟弃儒从商

D.《红楼梦》取材于现实,反映宋代生活

【考点】宋明理学;古代中国的文学成就——明清小说

【解析】明清时期,理学居于统治地位,从题干中‚只是先把‘四书’一气讲明背熟,是最要紧的‛的信息可以看出,‚四书‛更受重视,故A项正确;明清时期,儒学仍是官方的正统思想,孔子的权威地位不可能动摇,故B项错误;C项在题干信息中没有体现,故C项错误;《红楼梦》是清代小说,它揭示了专制王朝和封建社会走向败落的必然历史命运,是资本主义萌芽的曲折反映,不是反映宋代生活,故D项错误。【答案】A 5.(2014·全国大纲卷·17)明清时期,纂修族谱以尊崇人伦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名门望族、寒门小姓都以修谱为大事。这一现象反映出()

A.宗族观念受到人口流动的冲击

B.宗族成为社会等级的表现形式 C.理学成为维系宗族的思想基础

D.先秦时期的宗法制度得以重建 【考点】宋明理学

【解析】‚宗族观念受到人口流动的冲击‛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A项错误;从材料关键词‚明清时期,纂修族谱以尊崇人伦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可见此时纂修族谱并非名门望族的特权,宗族与社会等级无关,故B项错误;从材料关键词‚明清时期,纂修族谱以尊崇人伦‛并结合所学可知体现了‚理学成为维系宗族的思想基础‛,故C项正确;先秦时期的宗法制度带有森严的等级色彩,但是材料并未体现等级色彩,故D项错误。【答案】C

3.(2013·福建文综·16)朱熹在《漳州劝农文》中说:“请诸父老,常为解说,使后生弟子,知所遵守,去恶从善,取是舍非,爱惜体肤,保守家业”。在此,朱熹()A.教诲后生弟子遵从“三纲五常”

B.告诫乡亲去恶从善以“慎思明辨”

C.灌输以农兴业思想以存“天理”

D.劝导百姓遵循一种“理性”的生活秩序 【考点】宋明理学

【解析】本题具有乡土气息,解题关键在于对‚知所遵守,去恶从善,取是舍非,爱惜体肤,保守家业‛这段话的理解。A选项‚三纲五常‛是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仁、义、礼、智、信‛,材料没有表达出这个意思;B、C选项都缩小了材料范围,只提到一个方面‚去恶从善‛、‚保守家业‛;所以选D。【答案】D

5.(2013·全国新课标卷I文综·25)自汉至唐,儒学被奉为“周(公)孔之道”,宋代以后儒学多被称作“孔孟之道”,促成这一变化的是()

A.宗法血缘制度逐渐瓦解

B.仁政理念深入人心 C.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

D.陆王心学日益兴起 【考点】宋明理学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透过历史现象分析事物本质的能力。材料强调的是儒学由汉唐之际的‚周孔之道‛到宋代之后被称为‚孔孟之道‛,促成这一变法的关键应是在宋代发生的相关因素所导致。宗法血缘制度在战国时期已逐步瓦解,排除A项;仁政理念早在西汉已深入人心,排除B项,陆王心学兴起于宋明时期,排除D项。促成这一变化的原因是朱熹整理《四书》并加以注解,使之成为儒学的经典,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选择C项。【答案】C

2.(2012·浙江文综卷·12)东西方先哲的思想,有的倾向哲理思辨,有的倾向实际功利。其中贯穿着讲求实际功利精神的是()

①墨家学派的诉求

②王阳明心学的主旨 ③智者学派的主张

④百科全书派的共同追求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解析】墨子针对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社会动荡的局面,提出 “兼爱”“非攻”“尚贤”,表达了小手工业者反对战争、提高社会地位的诉求。公元前5世纪,雅典奴隶制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人们越来越多地参与政治生活,人在社会中的地位日益突出。①③都贯穿着讲求实际功利精神。智者学派主张以人和人类社会为探索的主题,研究人类,反思人类自己。针对法国的君主专制制度,以狄德罗为代表的百科全书派宣扬理性和科学,反对迷信和专制。王阳明心学的主旨是“致良知”和“知行合一”,体现了哲理思辨的倾向。【答案】A 3.(2012·海南单科卷·4)魏晋时期,有人斥责佛教“使父子之亲隔,君臣之义乖,夫妇之和旷,友朋之信绝”。这反映出当时()

A.佛教传入颠覆了传统观念

B.儒家伦理不为社会所重视 C.佛教急于融入本土文化

D.佛教与儒家伦理抵触

【解析】魏晋时期,儒学发展受挫,面临来自于佛教的冲击。题干中“父子之亲、君臣之义、夫妇之和、友朋之信”正是儒家的伦理道理,而题干斥责佛教导致“隔、乖、旷、绝”的后果,说明佛教与儒家伦理抵触,D项正确;A项具有夸大佛教传入的影响,说法错误;BC项无从反映。【答案】D 4.(2012·海南单科卷·6)宋代理学家周敦颐认为,“天以阳生万物,以阴成万物。生,仁也”。周敦颐在此所阐释的是()

A.“仁”与万物生成的关系

B.孟子的仁政思想 C.阴阳互相依存的关系

D.道家顺应自然的思想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首先排除BD项;题干认为“阳生万物”,而何为“生”呢?“生,仁也”,其主要阐释的是仁与万物生成的关系,A项正确;如果对“阳生万物、阴成万物”不能正确解读,及把握内在关系:生,仁也。易错选C项。【答案】A 2.(2011·广东文综·14)“虎溪三笑”讲的是儒者陶渊明、道士陆修静、僧人慧远一起品茗畅谈、乐而忘返的故事。故事本身是虚构的,却在唐宋诗歌、绘画作品中时有出现。据此可以得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当时()

A.儒道佛出现融合的趋势

B.佛教开始传入中国 C.诗歌创作呈现繁荣局面

D.绘画风格以写实为主

【解析】扣住题干中心词“儒者陶渊明、道士陆修静、僧人慧远”即可知反映的是儒道佛三教合一的局面,A项符合题意;B项佛教开始传入中国是在两汉之际,与题干时间不符;C项诗歌创作呈现繁荣局面与题意无关;而D项绘画风格的写实更无法体现。故选A项。【答案】A

4.(2010·上海单科·9)宋代,儒学家开始从一个新的角度来思考人间的伦理纲常。这个新的角度是()

A.从矛盾对立转换出发 B.从天人感应出发 C.从万物本源出发

D.从人的本性出发

【解析】宋代程朱理学认为理是世界的本原,所以选A。【答案】C

2009年题组

2.(2009·广东理基·62)孔子、孟子、程颐、朱熹、王阳明等人思想的共同点是()A.“仁” B.“心外无物” C.“理”

D.“格物致知”

【解析】孔子、孟子、程颐、朱熹、王阳明都是儒学家,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答案】A

2013年题组

1.(2013·山东文综·16)下列关于李贽思想与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都具有思想启蒙意义

B.都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 C.都体现了新兴资产阶级的愿望

D.都宣扬了个性自由和解放 【考点】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解析】否定性选择题,李贽生活在明朝中后期,中国有资本主义萌芽但尚未出现资产阶级,故C错误,答案选C。其他都正确。

【答案】C

2012年题组

1.(2012·广东文综·14)有人这样评论当时的政治制度:如果宰相制尚未废除,宰相就会用古代圣人贤君的德行来劝谏君主,君主就不会肆无忌惮。据此可知,他主张()A.限制君权 B.削弱相权 C.实行君主立宪制

D.废除三省六部制 【解析】本题考查历史知识的理解与材料解读能力。题干提供的观点强调宰相制度的的存在有利于制约君权,换而言之废除宰相制度导致君权极端化。这说明观点主张限制君权,故选A项。【答案】A

2.(2011·全国新课标文综·26)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使朝廷之上,闾阎之细(民间百姓),渐摩濡染,莫不有诗书宽大之气,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与这一论述的精神实质最为接近的是()A.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B.民为邦本

C.天下为公

D.民贵君轻

【解析】A项强调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感,与题意不符;B、D两项体现了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相互依存关系,但这种看法是为更好地维护君主专制统治,缺乏民主意识;天下为公体现了一定的民主色彩,故选C项。【答案】C

3.(2011·北京文综·15)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在清代被列为禁书,其主要原因是该书()

A.将人性与天理对立起来

B.质疑孔子的权威性 C.主张儒、佛、道三教合一

D.抨击君主专制制度

【解析】明末清初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在思想界出现了黄宗羲等为代表的鼓吹早期民主,反对封建君主专制的思想家,给后世民众以深刻的启迪。【答案】D

4.(2011·海南单科·7)明末清初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人提倡经世致用,反对君主专制,这主要是基于他们()

A.对先秦诸子学说的阐释

B.对宋明理学的批判与继承

C.受西方启蒙思想的启发

D.对现实政治与社会的叛逆

【解析】抓住关键词“经世致用”,经世致用指学问必须有益于国事。由明清之际思想家顾炎武等提出。他们认为学习、征引古人的文章和行事,应以治事、救世为急务,反对理学家不切实际的空虚之学。所以B符合题意。【答案】B

2010年题组

.(2010·海南单科·7)“君子之为学也,以明道也,以救世也。”这一言论体现的观念是()A.格物致知 B.尊崇道统 C.心外无理

D.经世致用

【解析】考查阅读理解材料,题目材料为顾炎武文章“君子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意思是大丈夫之所以学习的原因,是为了明白事理,为了济世救民。如果只是为了吟诗作赋,玩文字游戏,那就成了所谓的雕虫小技,又有什么用处呢?所以选D。【答案】D

第四篇:《金版新学案》2012高三历史一轮 第25讲 宋明理学、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和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优化训练

第25讲 宋明理学、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和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

(本栏目内容,在学生用书中以活页形式分册装订!)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2011·东北四校联考)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中指出:“理学并不仅仅是前秦和两汉儒学的继承和发展。它部分是对传统的重新发展,部分是全新的创造。”“全新的创造”是指()A.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并且凸显人性的尊严 B.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使儒学发展形成新的理论体系 C.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而形成了新儒学 D.强化了儒家的纲常伦理道德并借此维护封建专制统治

解析: 本题考查理学与先秦、秦汉儒学的关系。A项是理学与先秦、秦汉儒学的共性,不属于创新;C项是指董仲舒的新儒学,不选;D项不属于理学的“创新”,不选。理学是在吸收佛教和道家思想基础上形成的全新的儒学体系。

答案: B 2.(2010·北京海淀期中)北宋大儒张载是理学创始人之一,他提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对这句话的理解不正确的是()A.体现了学者匡时济世的理想追求 B.反映了理学以继承儒学正统为己任 C.理学家具有反对君主专制的要求 D.说明理学思想有利于稳固统治秩序

解析: 理学强调的“理”是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理学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成为官方正统儒学,故C项错误。

答案: C 3.右图反映的是宋代学者杨时和游酢向程颢、程颐拜师求教的故事。其求教内容最有可能是()A.救国治国之术 B.“天理” C.“知行合一” D.“民贵君轻”

解析: “知行合一”是王阳明提出的,“民贵君轻”是荀子提出的,二程的主要思想是“天理”。

答案: B 4.(2011·威海模拟)在今天的台北有一风景区——阳明山,它以前叫草山,蒋介石到台湾后,由于崇拜明代思想家王阳明,所以改名阳明山。王阳明是()A.理学的集大成者 B.心学的集大成者 C.三教合一的集大成者 D.首先向正统思想发起挑战者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知识迁移理解能力。以阳明山的来历为切入点考查王阳明的思想成就,独具特色,王阳明是心学的集大成者,其他三项均与之不符。

答案: B 5.“桃园三结义”是罗贯中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的名篇。刘备、关羽和张飞三人在涿郡桃园,祭告天地,结为异姓兄弟。以后他们都忠实地坚守着这个承诺,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性命。罗贯中笔下的这种思想直接源于()A.“仁政”思想 B.“天人感应”思想 C.宋明理学思想 D.“经世致用”思想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罗贯中是我国明代时期的小说家。当时理学是官方哲学,这一思想注重民族气节和做人的品质,强调重义轻利。他笔下的这种忠义思想来源于理学思想。

答案: C

用心

爱心

专心

C.商品生产 D.重农抑商

解析: 从题干中的材料反映出的关键词“顺天时,量地利”,可以看出作者重视的是天时地利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答案: A 12.假如你生活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你可以享受到的文明成果是()①根据《九章算术》来计算田亩面积 ②运用圆周率计算谷仓容积 ③阅读《伤寒杂病论》 ④使用《授时历》来安排农业生产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解析: 《九章算术》成书于东汉时期,圆周率是南朝时期出现的,《伤寒杂病论》成书于东汉时期,《授时历》成书于元代。故排除含④的选项。

答案: A

二、非选择题(第13题18分,第14题22分,共40分)1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尝谓三教之大,其不可遗也。行五常、正三纲,得人伦之大体,儒有焉;绝圣弃智,守雌保弱,道有焉;自因克果,反妄归真,俾千变万态,复乎心性,释有焉。

——(宋)智圆

材料二 “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此谓物格,此谓知之至也。”

——《大学章句》

材料三 王守仁:“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万物,本吾一体者也。生民之困苦荼毒,孰非疾痛之切于吾身者乎?不知吾身之疾痛,无是非之心者也。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2分)(2)材料二主要体现了朱熹怎样的观点?在朱熹看来,认识事物的最终目的是什么?(6分)(3)材料三主要阐述了王守仁的什么观点?(4分)(4)材料一对材料二、三有何影响?(6分)解析: 第(1)问应依据材料概括三教合一,第(2)问应紧扣朱熹“格物致知”作答,第(3)问注意从材料三中获取有效信息,指出王守仁“致良知”的观点,第(4)问应归纳“理学”的形成。

答案:(1)三教合一。(2分)(2)观点:格物致知。目的:“穷理”,朱熹把探究“理”作为认识的最终目标。(6分)(3)天理就在心中,要克服私欲以“致良知”。(4分)(4)儒学融合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理学”。(6分)1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至论天下之理,则要妙精微,各有攸当;亘古亘今,不可移易,唯古之圣人为能尽之,而其所行所言,无不可为天下后世不易之大法。

——朱熹《行官便殿奏礼》

材料二 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余年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夫是非哉?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固未尝有是非耳。

——李贽《藏书卷》

材料三 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屠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曰:“我固为子孙创业也。”其即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用心

爱心

专心

第五篇: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2讲 辛亥革命教案 新人教版

第12讲 辛亥革命

课时名片

课标要求: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考纲明示:辛亥革命。

[主干知识 理一理] 2.爆发:1911年10月10日,武昌城内新军工程营的革命党人率先起义,攻占楚望台军械库。12日,占领武汉三镇。

4.结局: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的果实

[拨云见日 想一想] 1.《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孙中山在充分考察西方民主政治的基础上颁布的,结合其内容论证上述观点?

试 答

提示:主权在民体现了西方民主的基本特征;三权分立制参照了美国;责任内阁制效仿了英国。

2.可以说辛亥革命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吗?

试 答

提示:不可以。因为封建制度是一个包括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综合性概念。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只是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没有结束我国的封建制度。

3.构建一个关于辛亥革命的知识导图。

试 答

提示:

4.中华民国政权与清王朝有何本质区别?

试 答

提示:清王朝与中华民国政权的本质区别在于清王朝是封建君主专制政权,中华民国是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的建立体现了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的转变,推动了中国的政治民主化进程。

[史论要旨 背一背(先填后背)](1)辛亥革命是中华民族危机加深、中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的产物。因而辛亥革命是一次更具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民主共和制度、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等,反映了中国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的转变,推动了中国的政治民主化进程。

(3)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也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Step1 微考点——图文证史深化

微考点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体现的政治原则 WEIKAODIAN ①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中华民国②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

人民有保有财产及营业之自由;③人民得享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通信、信仰等自由。

④“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法院依法律审判民事诉讼及刑事诉讼”。

⑤“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思考 史料反映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体现了什么政治原则?

试 答 史料解读:①反映了主权在民;②体现了国民平等;③反映了公民自由;④反映了三权之间分立制衡;⑤反映了责任内阁制。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体现的政治原则

主权在民;自由平等;三权分立;责任内阁制。

Step2 综合点——总结升华提能

综合点1 运用多元史观评价辛亥革命 ZONGHEDIAN

[要点整合]

[针对训练] 1.[2015·保定摸底]黄炎培在《我亲自经历的辛亥革命》中说:“社会风俗人心,从某些部分看来,辛亥以后和以前大大改变了。所有卑贱、颓废、放荡行为,有些少了,有些完全消灭了。……总之,辛亥革命无数头颅换得来的,除推翻封建帝制以外,广大民众的体格、品格相当提高了。”材料中黄炎培认为辛亥革命的主要意义是()A.改变了中国的社会制度 B.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社会生活领域出现重大变化 D.促使中国教育的近代化

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社会风俗人心,从某些部分看来,辛亥以后和以前大大改变了”“除推翻封建帝制以外,广大民众的体格、品格相当提高了”可知,作者认为辛亥革命的主要意义是使风俗人心变化,民众体格、品格提高,故C项正确。

综合点2 正确理解辛亥革命的“成功”与“失败” ZONGHEDIAN

[要点整合] 1.“成功”的革命

(1)它推翻了清朝的腐朽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2)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对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作了明确的规定,反映了辛亥革命的成果。

(3)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民主主义思想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4)打击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殖民统治,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中外反动势力对民族资本主义的束缚和压力,为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对此后的民族解放事业和其他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有着巨大的鼓舞作用。

2.“失败”的革命

(1)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所窃取,而袁世凯是一个军阀,又是一个帝国主义扶植的新的代理人,为建立专制统治,不惜出卖民族利益。

(2)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反帝反封建的根本任务没有完成,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

[针对训练] 2.[2015·黄冈中学模拟]1935年林语堂曾痛心疾首地评论道:“1911年的革命不过在种族革命上获得了胜利,它不过是粉碎了一个皇权,而剩留下了一堆毁垣碎瓦和呛人的尘灰。”此评论()A.全面否定辛亥革命的历史作用 B.认为辛亥革命基本实现了三民主义 C.为辛亥革命不彻底而深感惋惜 D.强调革命未根本改变中国社会性质 答案 C 解析 “种族革命上获得了胜利”说明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留下了一堆毁垣碎瓦和呛人的尘灰”说明存在一定的封建残余,故选C项。

Step3 名家评史解读

辛亥革命的悲惨结果可由以下因素来解释:组成官僚的知识分子,专心于儒家经典。……中国几乎没有借用国外东西的传统。尽管19世纪后半叶中国的确发生了变化,但其变化的速度远远落后于对西方作出反应的其他国家。部分人试图在中国建立从美国观察到的制度。由于他们建立的制度显然对中国人民毫无意义,因此它们很快就在中国的政治现实面前土崩瓦解。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你的解读:

参考提示:本段材料从思想和政治视角说明了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儒家传统文化的影响;向西方学习的进程缓慢;照搬西方体制。但是其“他们建立的制度显然对中国人民毫无意义”观点值得商榷。虽然共和体制有名无实,人民没有获得真正的民主权利,但是辛亥革命结束了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等进步性还是值得肯定的。

真题典例

1.[2015·北京高考]太平天国提倡“剪辫蓄发”,认为当时人的发饰“坏先人之服冕,是使中国之人忘其根本也”。辛亥革命期间,革命党人认为“欲除满清之藩篱,必先去满洲之形状”,提倡“剪辫易服”。二者均希望通过变革发饰()A.与西方文明相对接 B.号召推翻清朝统治 C.提倡民主自由思想 D.表明各自宗教信仰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太平天国运动未与西方文明相对接,更没有提倡民主自由思想,由此可排除A、C两项;剪辫与宗教信仰没有必然联系,可排除D项。本题正确选项为B项。

2.[2015·浙江高考]从刘邦“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到孙中山“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的历史变迁,说明()A.专制与民主构成传统社会主要矛盾 B.民主共和取代君主专制是世界潮流 C.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进程起决定作用 D.封建专制制度长期延续影响历史进程 答案 B 解析 刘邦主张“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是为了巩固刘氏天下的专制统治,孙中山主张“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是为了避免帝制的复辟。A项传统社会指封建社会,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A项与题干不符。C项“决定作用”的说法错误。题干强调的是从君主专制到民主共和的历史发展潮流,D项与题干主旨不符。故B项正确。

3.[2015·广东高考]课程的变化反映了时代的变迁。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 课程设置是学校教育制度(学制)的重要内容,在中国近代学制中,与经学相关的中小学课程设置经历了如下变化:

——据《中国近代学制史料》

结合材料,说明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的变迁。(要求:信息的提取准确,调动和运用知识合理,逻辑清晰。)答案 清政府学习西方进行改革,但仍坚持“中体西用”,1904年学制中儒学地位有所下降,但分量仍很重;1912年,封建帝制被推翻,中华民国成立,倡导民主共和,取消读经讲经课;新文化运动倡导民主科学和新道德,五四运动反帝爱国,1922年新学制改修身课为公民课。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转型,考生务必从表格内容出发进行分析说明。

考向分析

(1)辛亥革命的成功与失败一直是有争议的,因此创造新情境材料考查辛亥革命的功绩和局限性是近几年高考命题的重点。

(2)高考重视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物质习俗等角度来考查辛亥革命的背景、地位和影响。

仿真练习

1.[2016·横峰月考]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次日,即电告各省都督:“中华民国,改用阳历,以黄帝纪元四千六百零九年十一月十三日,为中华民国元年元旦。”下面关于孙中山改历改元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宣告了清朝统治的结束

B.含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思想 C.彰显了孙中山的共和观念

D.意在破除君主制度给人们的思想束缚 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此为中华民国成立的第二天,即1912年1月2日,根据所学可知,清朝统治结束于1912年2月12日,故A项不符合史实,是正确答案。

2.[2016·枣强模拟]《天朝的镜像》一书中描述:“无数中国人在1911年被革命的细菌所传染,并于一夜之间在没有具备任何新思想的情况下,变成了暴力反满和反君主政体者。革命党人发明的反满口号很快被大量中国人拾起。”这反映了辛亥革命()A.爆发的条件已经成熟 B.许多参与者具有盲目性 C.参与民众反对君主制 D.革命党人发动民众参与 答案 B 解析 “于一夜之间在没有具备任何新思想的情况下,变成了暴力反满和反君主政体者”反映了当时参加辛亥革命者的盲目性。故B项为正确答案。

3.[2016·陕西安康月考] “要帝制不再发生,民主共和可以安稳……非先将国民脑子里所有反对共和的旧思想,一一洗刷干净不可”,下列言论与材料原意相近的是()A.“中国所以不可为者,由上权太重,民权尽失。废君统,倡民主,变不平等为平等。” B.“今者中国以千年专制之毒不解,异种残之,外邦逼之,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殆不可须臾缓。”

C.“所谓立宪政体,所谓国民政治,果能实现与否,纯然以多数国民能否对于政治,自觉其居于主人的主动的地位为唯一根本之条件。”

D.“君权日益尊,民权日益衰,为中国致弱之根源。今日策中国者,必曰兴民权。” 答案 C 解析 由“要帝制不再发生,民主共和可以安稳……非先将国民脑子里所有反对共和的旧思想,一一洗刷干净不可”可知此材料在强调思想解放是民主政治的必要条件。A项在强调上权太重;B项在强调民权主义实行的紧迫性。D项在强调兴民权的必要性。只有C项在强调思想解放的重要性。故C项为正确答案。

下载2018年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精品讲练:第十二单元第31讲 宋明理学和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附答案)(共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8年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精品讲练:第十二单元第31讲 宋明理学和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附答案)(共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