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行林果业种养模式发展林下经济

时间:2019-05-14 05:46:2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推行林果业种养模式发展林下经济》,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推行林果业种养模式发展林下经济》。

第一篇:推行林果业种养模式发展林下经济

人和三元家庭农场是青白江区推行林果业种养模式,发展林下经济的典型代表,该生态鸡养殖场,位于人和乡三元村9组,租用14户林地,总面积80余亩,其推出的主要产品有“人和三元毛腿土鸡”和“人和三元毛腿土鸡蛋”。建有大中型沼气工程2座、容量125立方米,年处理鸡粪 100 吨、产沼气8000立方米;一批性肉鸡存栏1.8万只、蛋鸡0.4万只;配套安装发酵床9套,年处理鸡粪600吨,免费提供当地农户作果树肥料。带动养鸡户300 户,其中开展林下养殖的 20 户、户均养鸡300只以上、户均增收5000 元以上。林果业种养模式(林禽立体种养模式)的基本结构是“林果业+家禽业”。林业新型经营主体流转林地,在林地中或果园农牧循环生产模式里建立禽舍,将家禽粪便直接排放林地或果园,从而形成了“林果(草)、家禽养殖单元”相互联系的立体生态农业体系。牧草种在林间,利用林间空地生长,一方面可以保持水土,另一方面还可以减少杂树、杂草的生长。家禽在林间轮放或圈养,用草来饲喂,家禽在林间放养过程中,采食牧草的同时也将粪便施到了林间,基本结构是“畜禽养殖业+沼气+种植业(粮、菜、林、果)”。其基本做法是:在养畜或养禽业的基础上,建立沼气池,将养殖业废弃物通过沼气发酵进行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将沼气作为养殖场照明和加热的能源,沼液、沼渣直接作为肥料施用于周边农田。推行林果业种养模式来发展林下经济,既可以有效减少农业面源污染,还能实现农牧产品品质提升、节本增效。

第二篇:林下种养的多种模式

林下种养的多种模式

林下种养的多种模式

2011-06-28 20:28近年来,各地林业的快速发展带来了丰富的林地资源。为了让广阔的林地产生经济效益,弥补林地前期见效慢、效益低的问题,应该大力发展林下种养。本期专刊主要介绍林下种养的几种经济模式,以供参考。【林-粮(油)模式】

前3年在林下种植小麦、大豆、花生、棉花、绿豆等低秆作物,间作作物要与林木保持一定距离,一般50厘米以上,以免过多地损伤幼树根系和竞争土壤水分,这样树木的生长发育不受影响。★致富典型

重庆铜梁县太平镇在发展林下经济工作中,组织农民在新造的林地里间种黄豆等矮秆经济作物800多亩,既充分利用了林间空地,又增加了经济收入。每亩可收黄豆150公斤,增加经济收入500多元。【林-菜模式】

根据林间光照程度和蔬菜的喜光性选择种类,也可根据两者的生长季节差异选择品种。冬春季在林下种植大蒜、圆葱等,夏秋季在林下套种冬瓜和南瓜等,效益可观。★致富典型 重庆巫山县的农户在柑橘、脆李、桃子等树行间或树下种植豌胡豆,取得了较好经济效益。2010年全县林下种植菜用豌胡豆实现产值亿元以上。【林-菌模式】

在林下建凉棚种植木耳、平菇、香菇、草菇和鸡腿菇等食用菌,投资少,收益好。此外,食用菌收获后的废菌包经过处理又是林地上好的有机肥。★致富典型

广西容县大力扶持发展“林下种菌”,2009年该县仅自良、浪水两个乡镇的野生红菇年产量就达7万多公斤,产值3500多万元。

【林-药模式】

在林间空地上间种较为耐荫的白芍、金银花、薄荷、黄芪、沙参、百合、薏米、大青叶、丹参、白术等,不但可增加收入,还有利于改良林地土壤理化性质,增加肥力,促进林木生长。★致富典型

近年来,河北临漳县临漳镇东五岔口村靠林下种植中药材大赚了一把,昔日的不毛之地成了带动全村增收的聚宝盆,仅此一项收入,全村年经济效益就增加近700万元,户均增收1.8万元。【林-草模式】

在郁闭度80%以下的林地,可种植紫花、苜蓿、黑麦草等优质牧草,可出售优质牧草,也可放养畜禽。还可以在林下种植适宜园林绿化的草坪。★致富典型

重庆黄石镇的肉牛养殖大户李中友租借了大片的林地,种植牧草近500亩。一亩林地套种牧草,减掉成本,可【林-禽模式】

在林下放养或圈养鸡、鸭、鹅等禽类,每亩可投放60-100只。林下的草木、昆虫可补充鸡鸭鹅的饲料,鸡鸭鹅的粪便经过处理可作林地的肥料。★致富典型

今年42岁的程昌良于2008年带着自己14年打拼赚的血汗钱,回到家乡重庆江津创业,从事“林下养鸡”。2010年全年出栏15万余只,销售金额达800余万元。

年获利120-150元,也就是说,500亩牧草每年可节约养殖成本6万元。

【林-畜模式】

在树林里种牧草,在林下饲养肉牛、奶牛、野兔、羊等家畜,家畜粪便作树林的肥料,这种模式既节药饲料成本,畜禽又长得好,林地也不缺肥料,值得推广。★致富典型

广西贵港瓦塘乡福新村的谭振旺利用林下养殖野山猪。成群结队的山猪或在林间追逐,或在草丛中觅食。2010年,出售商品野山猪550头,产值165万元,利润达到40万元。

第三篇:林下经济材料

全国林下经济材料汇编

前 言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进入了全面深化、整体推进的关键阶段,面临着如何引导农民 “不砍树,能致富”,变“青山”为“金山”,正确处理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关系的问题。为了配合全国林下经济现场会的召开,我们从全国各地推荐的182个典型中挑选了116个林下经济发展典型和60个林下经济发展典例。这些典型和典例体现了各地充分利用林荫空间、森林景观等资源发展养殖、种植、采集加工、生态旅游等产业,各具特色、异彩纷呈,是广大农民群众和基层干部智慧的结晶和辛勤劳动的成果,是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成效的具体体现,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和积极的借鉴意义。现汇编成册,供与会代表和各地参考借鉴。

目 录

第一部分 林下经济发展百县典型材料 1.林菌间作大发展 农民走出致富路 ——北京市通州区

2.生产绿色食品 满足市场需求 ——北京市延庆县

3.林子多了 林下活了 农民富了 ——天津市静海县

4.绿海田园赞林改 林下铺就致富路 ——天津宁河县

5.突出特色 多业并举 农民增收与生态效益双赢——河北省赤城县

6.大力发展林下后续产业 做足退耕农户增收文章——河北省临漳县 7.千方百计为林下经济铺路搭桥 ——河北省邱县

8.空间立体巧开发 林荫增收潜力大 ——河北省易县

9.做强林下经济 拓展增收渠道

——河北省赞皇县

10.连翘连了心 大念“效益经” ——山西省安泽县

11.林下种养挖潜力 县域经济活水来 ——山西省洪洞县

12.绿色经济引新路,煤炭灵石大变样 ——山西省灵石县

13.林上林下齐发展近期远期都得利 ——山西省潞城市

14.绿色有机创品牌 营林农户富起来 ——山西省沁县

15.林木成摇钱树 林地成聚宝盆 ——内蒙古林西县

16.肉苁蓉让农民从容面对沙漠 ——内蒙古磴口县

17.发挥红松之乡优势 打造红松产业大县——辽宁省本溪县

18.做大规模 做强品牌 做优特色 扎实推进林业产业发展——辽宁省桓仁县 19.做大做强龙头企业 着力打造中药材大县——辽宁省建平县

20.小林蛙养出大产业——辽宁省宽甸县 21.山上有林 林下有参 沟里有蛙 森林复合经营发挥林地资源潜力 ——辽宁省清原县

22.力争林下经济人均收入1.2万 ——吉林省敦化市

23.“人参之乡”的林下经济 ——吉林省抚松县

24.一个好政策 兴起大产业 ——吉林省集安市

25.走林药结合的道路 让农民尽快富起来——吉林省通化县

26.林药间作 以药养林——黑龙江省大庆市大同区

27.林业专业合作社推动林果产业大发展 黑龙江省碾子山区

28.利用兴林好政策 发展林下种养业 ——黑龙江省龙江县

29.发展高效复合经营 促进经济快速发展——江苏省泗阳县

30.三结合 三转变 活了林下产业 ——江苏省赣榆县

31.林下经济蔚然成风 经济生态双获丰收

——江苏省金湖县

32.林下经济 致富林农——江苏省句容市

33.林子下面搞休闲 农民收入过万元

——浙江省安吉县

34.让农民“放下斧头” 走林下经济致富路 ——浙江省松阳县

35.山核桃树下搞套种 一亩地当作两亩用 ——浙江省淳安县

36.发展非木质林产品 实现绿山富民双赢 ——浙江省临安市

37.生态旅游唱大戏 林下经济富农家 ——安徽省青阳县

38.打造品牌拓市场 林下养鸡富一方 ——安徽省肥西县

39.绿色食品 林下奇葩——安徽省桐城市 40.推广复合经营 活跃林业经济 ——安徽省广德县

41.抓特色林下产品 促农民致富增收 ——安徽省宁国市

42.改革先行一步 富民先人一步 福建省武平县

43.林下种植草珊瑚 保护生态富农民 ——福建省三元区

44.林下养豚狸 林农致富快 ——福建省平和县

45.生态林下种“名贵” 种出一笔大财富 ——福建省永春县

46.顺应林改盛势 开发“森林人家” ——福建省松溪县

47.依托山林资源 撬动林下经济 ——江西省彭泽县

48.“山水武宁”蓝图不变 林下经济走出新路——江西省武宁县

49.科学制定规划 发展林下经济 ——江西省新干县

50.发展立体林业 促进农民增收 ——山东省高密市

51.“海、陆、空”林下种养平原林业闯出新路——山东省惠民县

52.龙头带动 农民发展 做大做强林下食用菌产业——山东省胶南市

53.林改之后抓发展 林下经济谱新章 ——山东省临邑县

54.“推、促、带 ”推动林下经济红火发展——山东省沂水县 55.沙区农村发展的奇迹 ——河南省西华县

56.“林下富矿”是怎样发掘出来的? ——河南省修武县

57.立体发展就是好——河南省栾川县 58.政府得绿,农民得利——河南省西峡县 59.发展林下经济 赢得综合效益 ——河南省舞阳县

60.规模种养谱新篇 林下产业大发展 ——河南省民权县

61.林下经济发展 六成农民增收 ——湖北省大悟县

62.罗田板栗名气大 树上树下作文章 ——湖北省罗田县

63.发展林下经济 打造“绿色银行” ——湖北省南漳县

64.七成林地用于发展林下经济 ——湖北省潜江市

65.大力培育专业合作社 推进林下经济产业化

——湖北省枝江市

66.林下种茯苓 富林又富民

——湖南省靖州县

67.创新发展林下经济 开辟兴林富民新路 ——湖南省浏阳市

68.搞活林下经济 致富老区百姓 ——湖南省平江县

69.林下经济大有可为 ——湖南省炎陵县 70.一业一协会 龙头带农户 ——广东省南雄市

71.开发森林旅游 建设生态家园 ——广东省德庆县

72.林地饲养三黄鸡 创造产值近十亿 ——广东省吴川市

73.靠山吃山 吃山养山——广东省信宜市 74.林药巧间种 农民有“钱途” ——广西贺州市八步区

75.小小芒藤 编出财富 织出幸福 ——广西博白县

76.林下种植中药材 林业药业齐发展 ——广西融安县

77.打造北部湾生态后花园 生态旅游助农增收致富——广西上思县

78.林下开出金银花 农民不怕没钱花 ——广西忻城县

79.规模养殖成效显 鸡肥林茂钱袋鼓 ——广西田东县

80.合作社作用大 林下经济产业化 ——广西宁明县

81.联手联心 共谋发展——海南省儋州市 82.养蜂种药共增收 黎苗百姓齐欢心 ——海南省琼中县

83.支农惠农政策好 农民致富天地宽 ——海南省屯昌县

84.向林下要效益 让农民得实惠

——重庆市石柱县

85.壮大绿色产业 勾画富民蓝图 ——重庆市巫溪县

86.抓万元增收工程 推林下经济发展 ——重庆市黔江区

87.林下经济破“瓶颈” 老区铺就致富路 ——重庆市通江县

88.深化改革显活力 林下开发天地宽 ——四川省南充市高坪区 89.林下开满致富“花” ——四川省苍溪县

90.“良药苦口”促发展 林农钱包鼓起来 ——四川省大邑县

91.满目青山掩不住 一支独秀林下来 ——四川省彭州市

92.变“闲”为“宝” 林下生出“金蛋蛋” ——四川省珙县

93.发展特色优势产业 谱写林下经济华章——贵州省大方县

94.“四个一”措施硬 “西南药”正走红 ——贵州省施秉县

95.发展天麻产业 打造“云药”品牌 ——云南省彝良县

96.草果成为山中“摇钱树” ——云南省泸水县

97.小小兰花草 做出大产业 ——云南省龙陵县

98.林麝花椒两业 鼓了农民腰包 ——陕西省凤县

99.林下复合经营 富裕蓝田百姓 ——陕西蓝田县

100.潜力在山 希望在林

——陕西省佛坪县

101.实施“五大工程” 助推林下经济发展 ——陕西省丹凤县

102.优生态 强经济 富百姓 ——甘肃省清水县

103.依靠林改趟出脱贫致富新路子 ——甘肃省宕昌县

104.唱响三步曲 走出致富路 ——甘肃省合水县

105.发展林下经济 生态经济双赢 ——青海省大通县

106.走出一条生态保护与农民增收的新路子 ——宁夏隆德县

107.五到位抓种养 六带动促发展 ——宁夏彭阳县 108.绿染沙漠 点沙成金 ——宁夏沙坡头区

109.长中短结合 林草畜互促 ——宁夏海原县

110.念好五字经 打造枣产业 ——宁夏灵武市 111.六盘山下的绿色产业 ——宁夏泾源县

112.推动林下经济发展的“四招” ——新疆玛纳斯县

113.幼龄果套西瓜 成龄果养鸡鸭 ——新疆阿克苏市

114.科学利用林地资源 大力发展林下经济 ——新疆墨玉县

115.荒漠林地致富经

——新疆建设兵团农四师六十三团

116.积极推广林下种植 提高林业综合效益——

新疆建设兵团二二四团

第二部分 林下经济发展典例 1.林下生态养殖 农民增收希望 ——天津市春益专业合作社 2.林下经济铺就致富路

——记河北省三河市前山村吴占和 3.种药材上山 建绿色银行 ——山西省陵川县六泉乡 4.大榛子熟了 老黑山富了

——辽宁省桓仁县五里甸子镇老黑山村 5.发展林下参 林地能生金 ——辽宁省清源县夏家堡镇贾屯村 6.速生杨下淘金路

——记江苏省金湖县闵桥镇吕卫东 7.弹丸之地 气象万千

——江苏省金湖县闵桥镇施尖村 8.茶园套种香榧 实现以短养长 ——浙江省绍兴县稽东镇 9.瞄着市场养 打着品牌卖 ——浙江省绍兴县王坛镇 10.竹海淘金

——安徽省黟县星光村 11.合作经营 苗木药材齐发展 ——河南省栾川县京绿专业合作社 12.林下种植食用菌 特色产业促民富 ——河南省西华县田口乡滩上村 13.百亩荒园绿色梦 树上林下致富经 ——记湖北省罗田县骆驼坳镇陈怀忠

14.念“天麻经” 奔小康路

——记湖北省罗田县九资河镇罗家畈村方永贵

15.十年风雨铺就一条致富路 满腔赤诚带富一方老百姓——记湖北省罗田县九资河镇叶成武 16.发展林下经济 实现人生价值

——记湖北省南漳县九集镇沈家湾村黄光武 17.敢问路在林下

——记湖北省南漳县城关镇杨国军 18.林下飞出“金凤凰”

——记湖北省南漳县清河管理区汤红兵 19.树上结冬枣 树下养山鸡 ——湖北省宜都市九道河村 20.林药间作兴农村

——湖北省随县环潭镇柏树湾村 21.和谐共生的绿色财富

——湖南省浏阳市柏加镇大地专业合作社 22.林下多元发展 农民富裕增收 ——湖南省炎陵县密花生态园 23.林下经济鼓起策源农民的腰包 ——湖南省炎陵县策源乡 24.黑山羊养殖的非常之道 ——湖南省浏阳市马石窝林场

25.八亚库区鱼跃龙门 林渔结合奔向小康 ——湖南省靖州县新厂镇 26.甜蜜事业 与蜂共“舞” ——湖南省浏阳市大围山镇 27.林下养鸡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广东省吴川市樟铺镇 28.林下种益智 年收两万多 ——广东省信宜市洪冠镇 29.罗汉松林下走出百万元农户 ——记广西北海市海城区马栏村罗传伟

30.发展生态养殖 走出林下新路 ——广西宾阳县露圩镇

31.竹编产业 创出林下经济新品牌 ——广西宾阳县

32.带领农民致富的真“龙头” ——广西藤县金鸡镇龙头村

33.速丰林下搞种养 户均增收六千元 ——广西合浦县乌家镇

34.林地有了“身份证” 林下经济更旺盛 ——广西藤县藤州镇纯平大龙村 35.发展林下小藤 编出致富新路 ——广西浦北县龙门镇大坡村 36.返乡林下创业 养鸡增收百万 ——广西浦北县泉水镇

37.生态林下采红菇 保护利用两不误 ——广西浦北县龙门镇

38.珍贵树下开金花 林改政策人人夸 ——广西合浦县常乐镇 39.林下养土鸡助农民增收致富 ——广西横县陶圩镇罗塘村 40.官田养鸡每年收入12万 ——海南省东方市官田村 41.林下搞种养 合作增效益 ——海南省儋州市兴仁专业合作社 42.农民合作促发展 林菌开发新模式 ——重庆市荣昌县富民专业合作社 43.发展林中鸡 拓宽致富路 ——四川省苍溪县五龙镇

44.林下种植“满山香” 林农增收福满堂 ——贵州省锦屏县河口乡培陇界合作社 45.保护与开发并重 提质与增效并举 46.由“吃山”到“靠山”

——陕西省宁陕县旬阳坝镇旬宝猪苓专业合作社 47.林下养殖 摸出来的路子

——记陕西省佛坪县长角坝乡教场坝村肖世春 48.山林活起来 林农忙起来

——记陕西省佛坪县长角坝乡东河村李王贵 49.林下种天麻 助推民增收 ——陕西省宁陕县丰富乡北沟村 50.贷款放养林下鸡 一年获利30万 ——甘肃省泾川县玉都镇 51.抱团闯市场 苗木销路广 ——甘肃省定西市内官营镇先锋村 52.林地养殖生态鸡 农民企业齐获利 ——甘肃省泾川县城关镇 53.林下能养“高价鸡”

——记甘肃省合水县吉岘乡吉岘村丑建生 54.农民林下养鸡年赚15万

——记甘肃省泾川县党原乡高丰村朱贵良 55.乘林改春风 圆致富梦想 ——甘肃省清水县秦亭镇百家村

56.生态受保护 农民得实惠 产业树样板 ——甘肃省临泽县鸭暖乡 57.尖扎核桃亩收5000 ——青海省尖扎县 58.林下养出席上珍 ——宁夏彭阳县 59.种草养牛 惠企惠农 ——宁夏泾源县

60.沙漠建设施 沙害变沙利 ——宁夏中卫市

野生菌产业又好又快发展——云南南华县五街镇

第一部分 林下经济发展百县典型材料

1.1 林菌间作大发展 农民走出致富路——北京市通州区

通州区进行农业种植结构调整时,为了促进农民致富增收,种植了大批速生丰产林。但是,由于林木生长周期长,采伐期以前,林地没有任何经济收入,还要投入肥水等管理费用。通过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增加林业附加值,解决了林木生产周期长的难题,促进了林业可持续发展,开辟了农民增收渠道,实现了农民增收、企业增效、财政增源。

一、潜心调研觅蹊径

发展速生丰产林是农民增收致富的一条途径,但其生长周期长,农民真正得到收益要等6-10年的时间,在林地内头三年合理的套种一些农作物、蔬菜等尚可得到一定的收益,随着树木的逐年增长,由于枝繁叶茂,通透性大大降低,各种需光性植物由于光照的不足,难以正常生长,这样使大量的林间土地闲置。如何将这一闲置土地充分利用起来,使其发挥出更大的效能,成为通州区迫切解决的问题。2004年7月,区林业局(现园林绿化局)走访了有关专家,听取了他们的建议,并随同区人卫制药厂的有关人员去河北安国对药材市场进行了调查,与当地药农针对速生丰产林的特殊环境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同月,又与河北省文安县林业局取得了联系,共同探讨了如何有效合理利用林间空地的有关问题。经过相互交流与探讨,大家一致认为,林间地的特殊环境种植食用菌应该是可行的。在对该项目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进行反复深入的研究基础上,区委区政府责成区林业局在永乐店镇陈辛庄村进行“林菌间作”试种项目。2004年8月22日,第一批引种的黑木耳在陈辛庄村落了户,占林地1亩,建塑料拱棚14个,引进黑木耳菌棒3100个,投资7000元。在试验过程中,不断摸索经验,调整管理方案,使陈辛庄村农民掌握了基本的种植黑木耳的培育技术。当年就采收木耳5000公斤,以平均2元/公斤的价格销往市场。

二、以点带面谋发展

在试验成功的基础上,林菌间作产业项目得到了区政府各有关部门的关注,并将该项目列入2005年通州区重点发展项目之一,在永乐店镇正式启动实施,它是集原料生产_菌棒生产_食用菌生产_食用菌加工、销售为一体的综合性项目。产业发展初期,为了能使林下经济产业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区政府责成林业局派出工作组动员各家各户参与种植。起初,老百姓对于这项工作的积极性并不高,经过工作组人员反复分析引导,一部分村民签署了种植协议。由于考虑到前期生产投资老百姓无法接受,为使老百姓减小投资风险,工作组确定种植户可以先赊欠投资款,产品卖出的收入由政府统一管理,盈利扣除欠款后,剩余部分全部发放给农户。同时,对菌棒的购买给予1元/棒的补助,减小了农户的经济负担,提高了种植的积极性。永乐店镇陈辛庄村200亩速丰林的林间地内进行了食用菌种植的全面推广。2005年,仅陈辛庄村共生产黑木耳83万公斤,平菇8万公斤,收入180余万元,获纯利80余万元,全村人均收入提高2000元。速生丰产林下林菌兼作项目先后被中央电视台7频道、北京市电视台、通州区电视台、通州时讯、北京林业信

息网等媒体广泛报道。永乐店镇陈辛庄村也因此成了富村、名村。

2006年林菌间作种植在全区实现大规模推广,带动全区林下经济产量迅猛增长。截止2010年,全区林下经济栽培面积达到1万亩,年产值9000万元。全区有3600多个林下经济生产专业户,户均年收入2万元以上。以林菌间作、林桑间作、林下养殖为主的林下经济已成为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并在北京郊区和河北、天津等地引用推广。

三、循环经济新途径

林、菌共生模式不仅节省了普通林地施肥、浇水等费用,而且促进了林木快速生长和周边生态环境的改善,实现了生态效益最大化。调查显示,林菌栽培模式可使林木年生长量提高20%,从而缩短了大径级材的培育周期。同时,郁闭的林下环境,为林菌的生长提供了优越的条件,既每亩节省了1500元以上的生产成本,又使食用菌产品达到绿色食品标准,有效促进了生产循环,提高了单位林地的总产值。

另外,棉籽皮、麦糠、木屑等是生产菌棒的重要原料,按生产每亩林菌1万棒计算,每亩需要棉籽皮、木屑等原料1.5吨。当地林桑种植、粮食作物等其他种植业借此得到稳步发展,也有效解决了农民焚烧秸秆所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家禽林下散养不仅提高了家禽抗病力,而且提高了土壤肥力,促进了林木快速生长,实现了生态循环。

不仅如此,每年林菌生产结束后,产生大量废弃菌棒。结合“亮起来、暖起来、循环起来”工程,2007年我区在各乡镇建立了秸秆气化站(生物质气化站),大量废弃的菌棒成为气化材料。据测算,每斤菌棒可产燃气0.8立方米,每立方米燃气成本约为0.25元。

林木枝杈材—菌棒—食用菌—废弃菌棒的再利用既促进了环保化生产,又为农民提供了生活燃料,实现了从生产到生活的良性循环。

四、大发展带来新机遇

通过多年的摸索与实践,永乐店镇形成了“党委+基地”、“支部+协会”的永乐生产模式,引导农户科学生产,搭建销售平台。永乐店镇成立了食用菌协会,在生产过程中,食用菌协会以基地为依托围绕“六统一”为种植户提供全程服务:一是统一安装微喷设备。二是统一采购生资。三是统一生产、提供菌种。四是统一技术指导。五是统一组织培训。六是统一产品销售。为农户解决后顾之忧,保障林下经济生产有序。另外,永乐店镇党委、政府以镇农林服务中心为平台,出资800万元建立了菌种生产基地。基地负责修建林间微喷灌溉设施,解决生产用水问题;使土地经营权合理流转,引导农户自主合作;与农户签订了收益保障书,承诺按照统一的生产规程每亩地纯收入超过5000元,低于部分由基地出资补齐,保障农民利益。

2012年8月第十八届世界食用菌大会将在北京通州区永乐店镇召开,届时,通州将向全世界食用菌行业人士展示我国食用菌产业风采。“永乐模式”作为我区林下经济主要模式将进一步得到展示与发扬,为进一步提升林下经济的发展水平,加快农民增收致富的步伐,努力实现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结合与统一,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首都农村经济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1.2生产绿色食品 满足市场需求——北京市延庆县

作为首都生态涵养发展区,延庆县担负着保护首都生态环境和发展区域经济的双重责任,为实现“政府得绿,社会得益,农民、集体和企业得利”的目标,延庆县提出了林业由造林、营林逐步向发展林下经济转变,根据实际情况打造适合本地区的林业产业发展模式,生产绿色食品,满足市场需求,走出了一条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协调发展的路子。

一、多种模式齐头并进

延庆县的林下经济模式可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已经成为了延庆县林业产业的重要发展方式。发展面积达3.5万亩,其中,林花0.7万亩,林药1.3万亩,林桑0.1万亩,林菌1.1万亩,林禽0.3万亩。涉及农户800余户,1600余人,总产值达4550万元。带动农民就业1600余人,平均每亩林地比以前增收500元,同时林下经济产业也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当地现有玫瑰花、菊花加工厂2个,协会(合作社)2个。专业合作社作为市场、企业和基地的纽带,将农户和市场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有效增强了市场的竞争力,解决了林农产品销售问题。

延庆县选定有特点的乡镇,建立起高标准的林下经济综合经营示范区。设置林菌模式、林药模式、林花模式等经营模式。在郁闭成林的栗树下栽植栗菇、在松树林下种植口蘑,在果树林下栽培黄芩、板蓝根等中草药材,这些示范区已取得成功经验,堪称在郊区发展林下经济的典范。四海大面积推广林下玫瑰、茶菊种植,开辟生产香料与饮品的新市场;千家店镇建立了以中草药茶饮品、野生菌类等为主的林下经济优良种苗繁育基地。为进一步摸索林菌、林药等品种栽培技术和经验,为今后快速、大面积推广林下经济强化科技支撑,延庆县还建立了占地60亩的林菌、林药研究基地,开展产量和质量的栽培试验及科学研究。

二、多项措施合力推进

为推进林下经济的发展,延庆县采取了多项措施。一是政府给力,创活力。县政府及各相关部门对林下经济建设给予了资金和政策保障,特别是在发展林下经济的项目立项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给予了大力的支持,重点对菌棒、微喷头、小拱棚、深水井、机井、林间道路、冷却池和大型灭菌设施等方面给资金予扶持。镇政府建立鼓励政策,对于玫瑰鲜花给予农民每公斤补贴2元的奖励;腾出5栋日光温室和3栋春秋棚专门做为村民菊苗繁育基地,并聘请北京农科院专家到田间地头对茶农进行技术培训,手把手的教茶农如何栽植定植、田间管理和病虫害防治等技术。

二是因地制宜,合理种植。延庆县结合各乡镇自身特点,在充分调查研究、考察市场的基础上,借鉴其他郊区县经验,立足本县条件,制定出适合自身实际的发展模式。坚持稳步实施,先行培育试点,重视示范带动,让农民群众看到林下经济发展的成效和收益,增强其辐射带动作用。

四海镇气候非常适宜玫瑰、菊花和食用菌的生长。政府利用这个优势,对区域进行了区划,楼梁村地处深山,海拔较高,特有冷凉天然条件,适宜发展茶菊;黑汉岭村利用松林繁茂,野生

食用菌自然生长的特殊环境,进行仿野生食用菌训化和栽植及特色林药—猪苓的种植示范;同时还在公路两侧进行玫瑰产业带建设。珍珠泉准确把握首都生态涵养发展区的功能定位,结合山地多、耕地少、森林覆盖率高,是一片未经任何工业污染的原生态区域。打造珍珠泉品牌,发展林禽经济,开发生产天然绿色的林禽产品,增强农副产品的竞争力,提高农民收入。

三是搞试点,带发展。林下经济是一项新型产业,延庆县立足本地实际,选择适宜发展的模式,抓好典型示范带动。2007年在楼梁村动员几户农户进行试种茶菊,当时新鲜茶菊一公斤卖两元钱,每亩产值能达到1500元以上,金灿灿的菊花给寂静的小山村增加了一道靓丽的风景。2008年,其它村民纷纷效仿,涉及全村98%的农户,种植菊花302亩,占全村总耕地的94%,成了名副其实的菊花村。当年全村菊花平均亩产2000斤,亩收益2000元,产值达60万元。现在通过政府的支持,茶菊生产已成为当地的品牌项目,向周边地区规模扩散,总面积达到1500亩,带动周边农民增收致富。

四是引进新品种,新技术。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为丰富林下产业链,壮大产业规模打下了坚实基础,全面提升了延庆县林下经济产业的发展水平。四海镇在茶菊和野生食用菌发展上大量引种和推广了新品种核心技术,茶菊新引进金米1号、2号、3号和胎菊等新品种,林菌栽培技术由原来的人工培育转变成了穴播仿野生和半人工仿野生口蘑栽植,品种由原来的褐口蘑增加为白口蘑、栗磨、香菇、猪苓。穴播仿野生技术的推广为村民增加了一笔可观的收入,周边村民每年仅上山捡野生菇一项收入人均可达6000-8000元不等。仿野生林药猪苓,已经发展到2000多亩,将填补我国目前猪苓野生资源稀少的现状。

三、蓬勃发展大见成效

林下经济的蓬勃发展已在一些示范地区大见成效。四海镇位于延庆县东部山区,四面环山,生态环境优良,森林资源丰富,平均海拔700米左右,昼夜温差大,气候冷凉,非常适宜发展林下经济,尤其是林下食用菌和茶菊等。从2007年起,该镇看到林地资源优势的巨大潜力,充分利用丰富的森林资源和独特的冷凉气候,重点发展林下仿野生菌栽培和林缘菊花、玫瑰等,生产出仿野生食用菌、茶菊、玫瑰花等天然绿色食品,直接供给相关超市,满足市场需求。截止目前,四海镇重点发展了林菌、林花(包括茶菊和玫瑰)和林药(猪苓),其中林菌1.2万亩,茶菊0.3万亩,玫瑰0.2万亩,猪苓0.2万亩。在楼梁、前山、王顺沟等村建立了茶用菊花一条沟,在黑汉岭和大胜岭村等村建立了油用玫瑰带,在黑汉岭、前山和菜食河等村的山上林下种植了仿野生口蘑和猪苓分布区。经过几年发展,四海镇的林下经济大大提升了当地的林业产值和农民收益,已成为四海镇的主导产业。

千家店镇位于延庆县东部深山区,属山地生态保育区,现有耕地22594.5亩,几年来退耕退稻还林1.9万亩,封山育林12万亩,现有山场面积47.8万亩,林木绿化率为82%。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和丰富的林地资源,非常适宜林药的发展。千家店镇从2005年开始种植黄芩,在镇政府号召下及给予资金补助的政策下,村民种植黄芩的热情高涨,发展规模不断扩大。截止目前,全

镇共种植黄芩等中药材1.3万亩,三年后亩产600公斤(鲜重),按每公斤3元计算,亩产值达1800元。黄芩的嫩尖可做黄芩茶,根可入药,黄芩花开的时候一片紫色,万亩的紫花不仅酝酿着收获,而且给风景优美的千家店更添秀色,给辛勤的人们增添了无限的喜悦与希望。

伴随着中国社会向“小康”型社会的转轨,人们对农产品和食品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尤其是对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的要求。延庆县发展林下经济产业,所生产的产品,充分体现了延庆县“国家级生态示范县”的特性,纯天然、绿色、有机,在满足市场需求的前提下,充分调整了延庆县林农业产业结构,使林业产业结构和农民脱贫致富得到了有机的结合,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开始向特色农业方向转变,带动了农民增收和区域经济的发展,实现了惠农富农的目的。

1.3 林子多了 林下活了 农民富了——天津市静海县

静海县位于天津市西南部,北依京津、东临渤海、西南与河北省多个市县接壤,是国务院批准的沿海开放县,素有津南门户之称。全县总面积212.2万亩,辖18个乡镇、384个行政村,总耕地面积103.8万亩、户籍人口56.16万人。县内有国省干道18条,京沪、唐津、津沧、津汕高速公路穿境而过,京福铁路、京沪高铁贯穿南北,是南下沪杭、北上京津的交通要道。静海县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和地域优势,大力发展生态林业,打造天津林业大县、构建天津西南绿色屏障。通过努力,生态建设实现了大发展,拉动了产业建设,林下经济初具规模和效益。

一、林改改得大地绿

从2009年8月开始,静海县按照中央国务院和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开展了调查研究、政策指导、检查监督以及宣传培训,林权制度改革工作达到了预期的目标,推动林业发展,全县林子多了,大地绿了。2006年县委、县政府提出了“工业强县、生态立县、文化兴县”三大战略,把发展林业作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三件大事之一。实施了“绿色通道、绿色河道、绿色林网、绿色村庄、绿色园区、绿色城区”六绿工程,2007年至2011年,造林绿化每年以10万亩的速度递增,截止目前,全县有林林地达到95.7万亩、5690.3万株,森林覆盖率达40%以上,全县适宜绿化的高速路、主要干道、河、渠、大地、村庄得到了绿化,生态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实现了静海大地绿起来、生态环境好起来的林业发展目标。

二、多措并举促发展

一是政策引导、资金扶持。静海县采取四项措施,助推林下经济发展,效果显著。2006年县委县政府下发了《关于大力推进生态林业建设的意见》,县政府每年拿出1.5亿元资金支持生态建设。对于交通沿线造林规划内新增以速生杨为主的生态混交林,县政府给予每亩500元-300元的一次性补贴;对于植树每500亩配置1眼深井的标准,县政府给予每眼深井25万元的打井补贴。2008年县政府出台了《关于促进西部地区农业发展的意见》。对当年集中新建林地食用菌设施100亩以上,按建筑面积每亩补助600元;对新建林地食用菌设施面积达到200亩以上,县给予配套

微滴灌设施;对当年新建林地散养蛋鸡设施,饲养规模1万只以上,按建筑面积每平方米补助150元。县政府多方筹措资金对林海循环经济示范区范围内的六个乡镇,给予每个乡镇1000万元用于发展设施农业和林下经济。

二是建立组织、变革模式。2008年底静海县成立了由分管县领导任总指挥的林业建设指挥部,实行政府启动、企业运作、农民主体、产业经营、自我循环、滚动开发的经营运行机制,同时,县委、县政府专门成立了林海循环经济示范区管委会,配编、配人,强化队伍,在组织人力上给予保障。2010年投入2.5亿元,完善林海循环经济示范区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

三是重点打造、示范引领。为带动全县林下经济的发展,静海县在林海示范区内首先建设规模1万亩的林下食用菌种植基地,为农民开展集约性经营提供平台;第二建设占地1200亩的菌种繁育基地,涉及食用菌种植、林下药材种植、林下养殖示范区、苗木驯化车间以及林海菌业研发中心等,生产规模为年产母种8万支、原种40万瓶、栽培菌种1亿棒;第三建设保鲜库和加工厂。为预防生产旺季食用菌滞销,扶持有实力的食用菌专业合作社兴建了保鲜库,进行食用菌短期保鲜贮藏和加工,减轻社员的销售压力,提高产品附加值,年加工能力达到2万吨。

四是成立合作社、促进发展。林改以来,静海县委、县政府大力支持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建设,在政策、资金、信息和技术上给予大力支持。最近3年,全县共成立各类林业专业合作社87家,入社农户达4723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在产前、产中和产品销售的各个环节,充分发挥了其示范带头作用,推动了农业规模化种植,实现土地产出高效化。为林业发展注入了生机和活力。

三、绿荫之下产业兴

截止2010年底,静海县发展林下经济3万亩,涉及王口、台头、梁头、独流等乡镇。主要以林下食用菌为主导产业,兼顾发展林下养殖、林下种植、林下花卉,初步形成了林菌、林禽、林花、林药、林油、林棉等多种林下经济形式。其中林下食用菌种植2万亩,主要品种包括“武香一号”香菇、“931”香菇、“九九丰”毛木耳、“998—7”黑木耳、平菇,年产食用菌9万吨,生产方式为公司﹢合作社﹢农户,产品销售以实行代理经纪人的方式为主;林下禽类养殖1万亩,主要品种有蛋鸭、肉鸭、肉鸡、肉鹅、生猪、羊等,年出栏禽类90万头只。同时组建“天津市静海县民发林地养鸡专业合作社”和“天津市静海县宜好林地养殖有限公司”生产经营实体2个,建设“民发林地散养鸡现代畜牧业示范园区”1座,注册“绿康、盛蛋”散养柴鸡蛋品牌2个,认证“民发、宜好”林地散养无公害鸡蛋产品2个。实现产值6亿元、经济效益3亿元。目前已基本建成以津涞路为轴心的林下经济产业带,实现了林业增效、农民增收,村庄美了、农民富了。

1.4 绿海田园赞林改 林下铺就致富路——天津市宁河县

自林权制度改革以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积极响应中央“还林于民”的号召,加强领导,全面推动。截至目前,全县确权发证面积33.1万亩,占有林地面积的82.8%,明晰产

权、承包到户的改革主体工作已基本完成。

分林到户,还林于民只是林改的第一步,以林增收、以林致富才是林改的真正目的。在确定林权的基础上,如何让林农真正从“绿色银行”中分到红,得到利,成为了我县林改工作面临的重要课题。为了进一步活化林权,帮林农实现增收,宁河县巧打“林下经济”牌,统一思想,加强宣传,深挖林地增收潜力,重点围绕农民合作社建设和龙头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加大政策、资金、技术扶持力度,全面发展林下经济,提高林业综合效益,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应、社会效应,实现了大地绿起来,环境美起来,百姓富起来。

一、统一思想,加强宣传,续谱林改新篇章

为了进一步活化林权,使林农实现增收,宁河县委、县政府继续统一思想,加强组织,深入调研,成立了乡镇林下养殖生产领导小组,将林下养殖任务层层分解,责任层层落实。建立完善合理的土地流转机制,使土地使用权、林业生产户、林下养殖户三位一体。搞好土地租赁承包,签订长期合同,给广大林下养殖专业户吃“定心丸”,使林农敢于投资、乐于投资。另外,积极争取国家、市、县扶持资金和政策,争取“先行先做”,保障林下经济稳定发展。

县政府要求县农委和林业主管部门结合实际,指导各乡镇摸清适宜发展林下产业的林地类型及范围,做好林下经济试点发展规划,把发展林下经济与林业产业化建设、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统筹规划。目前,全县开展林下经济的乡镇,已经从最初的4个试点发展到12个乡镇。

各级政府转变观念,主动服务。县、乡、村三级利用多种形式宣传发展林下经济的重要意义,面对面讲解林下种植养殖的可行性,介绍林下种植养殖的各种模式,积极引导林农走到林业产业化的道路上来。县林业局成立技术服务组,分片包户,提供全方位技术指导服务,聘请专家对种植养殖户进行培训,讲解林下种植养殖的技术要领,并及时为农户提供相关信息、联系保险等事宜,保障农户收益安全。组织种植养殖户到先进地区参观学习,了解市场,以鲜活的增收致富例子调动林农的积极性。广大林农更加坚定了发展林下经济的决心和信心。

二、示范带动,树立典型,齐声高唱致富歌

林下经济是新鲜事物,为了消除林农的担心,宁河我县努力培养示范基地和龙头企业。2009年,全县对4个乡镇4个村进行了林下经济试点经营,涉及林地1000余亩,发展林下畜禽养殖6万余只,政府在技术和资金上予以重点扶持,充分发挥其示范带头的作用。现在,四个试点逐步形成规模,其中,春益林下养殖示范基地200亩林地,每亩年产值0.9万元,每年实现利润100万元,目前正在积极开发成鸡、鸡蛋深加工产品项目,增加产品的附加值。天津鸿雁养殖基地成立了廉庄乡第一个林下经济专业合作社,按照股份制、合作社、公司+农户形式,通过各方面投资现已初具规模,新引进的林下养殖蚯蚓项目也已经逐步开展,目前已发展林下养殖蚯蚓50亩。天津市鑫源泉大雁养殖专业合作社建立了自己的互联网站进行宣传、销售,打造了创新型的合作社发展形式。绿微林木种植专业合作社通过“企业+合作社+农户”的运营模式带动潘庄镇以及周边

村队的农户60余户,实现年产值600多万元,使农户的收入比入社以前提高35%。通过示范带动,截至目前,全县共有12个乡镇251户发展林下经济,建立林业专业合作社5个,年增产值2560万元,同时也解决了大量农村闲散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使农民得以“守着家园搞生产,生产生活两不误”,更多的农户体会到了“绿色银行”带来的切实利益。

实践证明,龙头企业对地方经济发展的示范带动作用至关重要,下一步,我县要继续为有实力、懂技术、善经营的林下产业种养大户开辟更大的发展空间,搞好林下产品产地认证,打造一批名牌产品,加大宣传推介力度,提高市场竞争力。鼓励种养户在现有基础上搞深加工,提高林下产品的附加值,实施品牌战略,形成“产-加-销”一条龙,带动更多的群众投身于林下经济的发展。

三、政策扶持,加大投入,提高科技支撑力

政府的政策倾斜和资金扶持,助推了我县林下经济的发展。宁河县积极为专业合作社提供技术、信息支持,寻求企业投资林下经济项目,引导林农走集约化、产业化道路。同时,协调金融部门简化贷款程序,为合作社、农户投融资提供便利,协调保险部门为林农提供保障,从多方面为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经济支持。

同时,加大技术支持,搭建各种平台,努力把广大农户培养成具有较强市场意识,较高生产技能,较高管理能力的现代林下产业经营者。县林业局定期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为林农进行现场指导,解答各种问题,致力于建立以提高合作社自我发展为核心,林业技术人员做向导,乡镇机构为纽带的科技入户网络,提高产业发展科技支撑水平;积极搭建企业、农民与高校、科研院所、技术推广单位之间的合作平台;积极引进和推广适宜林间种植、养殖的新品种、新技术,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步伐,建立林产品产前、产中、产后的技术服务体系,严格实行标准化生产,确保林下经济产品质量。

四、创新机制,探索模式,铺就林下致富路

在发展林下经济的过程中,宁河县不断破解制约发展的一个又一个难题,探索建立多种形式的担保机制、风险互助机制,使更多的农户敢于投资林下经济;发挥政策资金的带动作用,建立多元化的投资融资机制,多方筹集发展建设资金。在现有林下经济模式基础上,本着投资不大、省工、易操作、有一定经济效益且有市场的原则,积极考察并尽快确定适合宁河县实际情况的几种主要模式,以便较集中推广,扩大规模,提高林地的利用率,增加林农收入。

林农投资林下经济,一改过去“守着森林没饭吃”的状况,解决了林下闲置土地浪费、农村剩余劳动力和林农增收难的问题,实现了林业和种养殖业的生态循环,优势互补,实现了生态受保护,农民得实惠,实现了从平面林业向立体林业的跨越,从传统林业向现代林业的转变,为全县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开辟了新的道路,为建设绿色天津、绿色宁河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1.5 突出特色 多业并举 农民增收与生态效益双赢——河北省赤城县

赤城县地处河北省北部,森林资源十分丰富。全县林业用地579.6万亩,其中有林地面积298万亩,森林覆盖率37.58%。近年来,赤城县拓展发展思路,发挥资源优势,加大扶持力度,鼓励农户自主创业,发展林下经济,促进农民增收,初步实现了近期得利、长期得林、远近结合、协调发展的产业化发展目标。

一、科技支撑,政策保证,筑牢产业发展根基

林下经济作为一种新的林业发展模式,群众知晓率较低。农民相关市场信息少,种、养殖技术缺乏,投资谨慎,成为制约林下经济发展的瓶颈。为解决这个问题,赤城县一是政策到位。县委、县政府专门出台了相关的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并主动与几家大型制药厂联系、洽谈,在本县境内建起了一座中药厂。同时与药都——安国多家药业公司建立了合作关系,保证林下产品“产得出、销得畅”。为使产业链条更加完善,扶持种植大户在雕鹗镇兴建黄芩茶加工厂一座;为鼓励农民集中连片规模化发展林下经济,对超过100亩的种植户优先给予小额贴息贷款。二是资金到位。每年设立专项资金用于发展林下经济产业,2006、2007年县政府利用扶贫资金40万元用于发展林下经济产业,2008年又投入农业产业化资金10万元;2008至2010年利用退耕还林巩固资金扶持农民林下种植黄芩。三是宣传到位。利用广播和电视媒体、印发宣传资料等多种形式加大宣传力度,做到县、乡、村全覆盖,从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等方面,全方位介绍林下种、养殖模式,解析林下种、养殖的可行性、必要性及增加农民收入的必然性,把农民引导到林业产业化道路上来。四是指导到位。2010年4月,与国家林业局林产工业规划设计院合作,成立了林下经济研究所和文冠果研究所,通过开展科学研究,为全县农民提供技术指导。林业局助理工程师以上技术人员,结合县情确定科研课题,进行多项相关研究活动,积极探索适合我县的林下经济发展模式;聘请有关专家举办讲座,对种、养殖户进行专题培训,讲解林下种、养殖的技术要领;县林业局相关技术人员,分片包户提供全方位技术指导,提高农户认知水平,降低经营风险。还分期分批组织种、养殖大户外出参观学习,借鉴其他地区先进的管理经验和发展模式。

二、大户带动,培育基地,发展专业合作经营

赤城县林地资源丰富,发展林下经济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60%有林地适宜珍稀药用菌猪苓等菌类生长。针对这一特点,为把这一产业做大做强,一是强化示范效应。结合当地自然条件,利用扶贫资金优先培植种、养植大户,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从而有效地推动了全县林下经济发展。2006年开始,从三道川乡作为猪苓推广种植试点成功,到目前,全县拥有大户40多家。二是加大技术推广力度。林下经济研究所注重技术创新,不断提供优良菌种,促进了农民快速扩大种、养植规模。前不久三、四级密环菌接种已经完成,现正在培养密环菌菌棒,准备在2011年8月进行林下示范种植。三是发展专业合作社。通过发展合作社,推动产业走向着规模化经营,从种植到营销全部实行市场化运作。2008年80多个种植户自觉成立第一个专业种植合作社---振新猪苓合作社,并根据《赤城县扶贫办、赤城县财政局关于“贫困村村级发展互助资金”试点工

作实施方案》设立了“互助资金”15万元,用于扶持农户发展猪苓种植。2009年三道川乡石片沟专业种植合作社相继成立。全县形成了以三道川、镇宁堡猪苓种植为龙头,8个行政村400多农户参与的林下经济种植示范基地。

三、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构建多业并举格局

赤城县依托当地优势资源,因地制宜,发展各具独特的林下经济产业,形成了特色突出、遍地开花的林下经济发展新局面。

黄芩作为赤城县主要农产品,结合退耕还林工程,以林药间作方式,在全县得到普遍发展,既巩固了退耕还林成果,也增加了农民收入。目前,全县黄芩种植总面积达50000亩,按照打造中国北方最大黄芩种植基地的战略目标,在“十二五”末全县黄芩种植面积计划发展到10万亩。

万寿菊作为提取天然黄色素的优质原料,在赤城县西北部得到规模化发展,全县总面积25000亩。仅2009年就推广种植5000亩,增加农民收入300余万元,惠及周边10个村1200户种植户。

在柞树林下种植木耳已成为赤城东南部地区发展林下经济的主要种植模式。柞树林的绿色林荫是种植木耳天然的遮阳大伞,与设施木耳种植相比,可节省草帘、木桩等遮阳费用,同时又可为木耳生长营造天然良好的通风和湿润气候条件,实现增产增效。该条件下所产木耳具有长势好、干净、整洁、品质优的特点,市场前景可观。近年来,茨营子乡千松台村木耳发展迅速,每亩可生产木耳干货60斤,实现产值6000元,每户每年收入都在2万元以上。

随着猪苓抗肿瘤、治疗慢性病毒性肝炎等药用价值的广泛引用,猪苓人工栽培在赤城县得到迅速发展。赤城县具有丰富的柞树和桦树资源,其中辽东栎、蒙古栎、桦树180万亩,占有林地面积的60%。林区空气、降水、温度、湿度和土壤条件非常有利于猪苓的栽培。面对野生猪苓资源濒临枯竭的形势,赤城县在总结县内野生猪苓生长习性的基础上,不断摸索猪苓人工栽培的方法。2009年,三道川乡人工栽培猪苓取得成功。2010年,林下经济研究所通过实验室接种、温室大棚扩繁等手段,实现了猪苓的工厂化繁育推广。2011年开始,在林下进行示范种植,计划2012年在东卯、后城、三道川、镇宁堡等乡镇推广种植猪苓1000亩。

四、农民增收,生态改善,林下经济实现双赢

林下经济的快速发展,不仅促进了农民增收,而且生态效益十分显著。截至2011年,全县发展黄芩5万亩、万寿菊2.5万亩、文冠果3.2万亩,拥有大型杏仁加工厂五家,山野菜加工厂六家,黄芩茶加工厂一家,农民在发展林下经济中初步尝到了甜头。黄芩三年生产周期,每亩可产黄芩干货200公斤、黄芩种子5公斤、茎尖1500公斤,每亩平均年收益1800元,仅此一项全县可增加收入9000万元。万寿菊每亩可收入1000多元,经济效益明显高于其它农作物。林下种植猪苓,每亩林地可利用树木50株,每株附近栽培2穴猪苓,每穴猪苓四年产商品猪苓5千克,每亩平均可收入50000元。到“十二五”末,计划推广林下种植猪苓3万亩,届时猪苓产业可实现产值15亿元。

1.6 大力发展林下后续产业 做足退耕农户增收文章——河北省临漳县

临漳县位于河北省最南部,古时称“邺”,曾是“三国故地、六朝古都”,县域总面积744平方公里,总人口65万,是一个传统的平原农业大县。全县有林地面积21.7万亩,其中退耕还林面积11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19.3%。2007年林权改革后,林农对树木的管护意识明显增强,但由于林木生产周期长,林农短期内只是管护而见不到收益,特别是在平原地区,随着粮食价格的上涨,出现了“林木生长周期长农户近期见不到利不愿植树、林木受市场波动较大价格偏低林农不愿管理、林木后续产业不活林农不敢发展”等现象和问题,导致农户植树和管护积极性有所降低。针对上述现象和问题,临漳县着眼于破解退耕农户远期得林与近期得利的矛盾,在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上做文章,积极探索多种林下种养新模式,开辟林下后续产业新渠道,使“国家远期得林、农户近期得利、远近互惠互利”得到有机融合,走出了一条以发展林下经济,带动林业后续产业,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新路子。目前,全县发展以林菌、林药、林畜、林禽等为主的林下经济总面积2万余亩,年实现产值1.5亿元,直接带动农户增收5000万元。

一、制定规划,多措并举,真正让林下产业“活”起来

紧紧围绕“以林为主、多业并举”的发展思路,实现近期得利与远期得林的优势互补。一是规划引领。县委、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林下产业的实施意见》、《关于林业及林下产业的推进意见》等一系列文件,指导林下产业持续健康发展。2009年,又聘请高资质单位,编制完成了《临漳县林业及林下产业五年发展规划》,进一步明确了林业产业的发展思路、发展目标和发展重点。总体布局分为四大块,即在县域东部重点发展林药间作,县域中部重点发展林菌间作,县域南部重点发展林禽(畜)养殖,县域西部重点发展林农间作。分别新建四个1万亩以上的林下中药材基地、林下食用菌基地、林下畜禽养殖基地、林下农业种植基地作为突破口,激活林下产业发展。二是政策扶持。重点做到“两延长两优先”,“两延长”,就是结合林权制度改革,延长林地经营权至50—70年不变,真正让林农放心放开经营。“两优先”,就是将林下经济重点村优先列入国家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后续产业发展项目,对发展林下经济积极性较高的乡镇、村户优先进行资金扶持。同时,公开扶持标准,对林下食用菌棚室每平方米补助10元,林下种植药材、牧草每亩补助150元,林下舍施养殖每平方米补助200元,特别是对林下经济发展快、规模大、效果好的村和企业,县政府积极协调贴息贷款给予支持,以此带动林下经济发展。三是宣传发动。充分利用多种方式进行宣传,从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等多方面进行算帐对比,每年定期组织群众外出到安徽亳州、保定安国等地参观学习,解放思想,进一步增强了群众发展林下经济的信心和决心。

二、创新机制,多种模式,真正让林下产业“壮”起来

紧密结合临漳实际,因乡因地制宜,强化技术保障,发展多种模式的林下产业,促进林下经济发展壮大。一是龙头带动。以培育省级林果产业化龙头企业为重点,扶持发展壮大以林下养殖为主的河北森旺生态农牧有限公司、以林下食用菌为主的临漳县华森生态菌专业合作社、以林下

中药材为主的临漳县望邺林木有限公司等10家大型林下种养企业,走“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发展路子,从业人员2000余人,带动农户1000余个,带动增收5000余万元。临漳县华森生态菌专业合作社是河北省林果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近年来,利用合作社+农户形式,发展林下食用菌,同林农签订收购合同1000余份,回收产品1200吨。该合作社已与农户逐渐形成了相互依存的利益共同体,也使一家一户的小生产通过龙头带动成功的实现了同大市场的对接。二是基地带动。在每个乡镇培育一个50-100亩的林下经济示范基地,以点带面引导农户发展。重点培育发展了临漳镇东五岔口林下中药材种植基地等10个面积分别在300亩以上的林下种养示范基地。目前,全县形成了林农、林药、林菌、林禽、林畜、林草等“六种”林下经济模式,发展白芍、牡丹、双孢菇、鸡腿菇等种植品种22个,发展牛、羊、鸡、鸭、鹅、狐狸、驼鸟等养殖品种16个,建成林药基地6个,林菌基地5个,林农基地13个,林下养殖基地26个等。临漳镇东五岔口村地处漳河北故道,是2005年国家重点退耕还林项目村,2007年开始从安国购进荆芥、射干、丹参等品种在林下进行试种,截止2010年底,全村林下中药材种植面积已发展到500亩余,实现产值350万元,当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到5400余元,比2007年没有种植药材之前增长了37%。三是典型带动。鼓励家庭承包经营,培育发展林下种养大户,以其现身实例增强说服力,带动周边群众发展林下经济。岗陵城农民孙俊光承包50亩林地发展林下食用菌,亩效益在4000元左右;协王村农民胡海庆承包200亩荒地,发展林果种植和林下养牛,综合效益在上百万元。诸如此类的林下种养大户,全县已拥有40余个,年种养效益在2300万元左右。四是技术保障。重点做好“三抓”:一抓技术推广。县林业、农业、畜牧等技术人员组成技术小分队定期开展种养技术培训,近年来,共举办技术培训班200多期,推广食用菌、药材、养鸡等种养技术16项,培训农民1.2万人次。二抓技术示范。从适宜林下发展的品种抓起,以林下种养基地为依托,抓好种养品种的试验示范,重点对白芍、药牡丹等20余个药材品种和双孢菇、鸡腿菇等10余种食用菌在林下进行示范试种,筛选查找适合郁闭林下种植品种,并逐步推广。三抓技术创新。长期与中国农业大学、山东奥瑞食用菌研究所、邯郸农科院等科研院所建立合作关系,常年聘请教授、专家进行技术指导,提供林下种养新技术、新方案,不断创新林下产业新品种。

三、多方得利,多重效益,真正让林下经济“富”起来

通过近10年来的探索实践表明,发展林下后续产业是促进林农增收的有效途径,它已显现出多重效益。一是可观的经济效益。通过调查发现,林下种养投资小、周期短、见效快、收益大。以种植食用菌双孢菇为例,一亩林地中有半亩可用于发展林下种植,每平方米需材料、人工费用等投入20元,按每平方米产菇10公斤、每公斤3.5元计算,效益不低于35元,纯收入在15元以上,亩纯收入在4000元以上。且食用菌生产周期一般不超过3个月,即使每年按3茬计算,年效益也在1.2万元左右,经济效益十分可观。二是显著的生态效益。农户发展林药、林菌等林下种植,在作物施肥、浇水、除草、除虫的过程中,林木也得到了管护;在发展鸡、鹅、鸵鸟等林下养殖的过程中,畜禽粪便增强了林地的肥力,促进了树木生长。通过发展林下后续产业,不仅

使林下种养的农产品实现了无公害、纯生态,而且树木长势较好,改善了自然环境。三是良好的社会效益。通过发展林下后续产业,让退耕农户不仅近期得到了实惠,而且使整个后续产业不断集聚壮大,全县已涌现西羊羔乡千亩林药种植、临漳镇千亩林菌栽培、砖寨营乡千头林下奶牛和鸵鸟养殖等多个示范种养基地,带动周边乡村3000余个农户发展林下种养。实践证明,农户在发展林下后续产业的同时,管护和造林的积极性显著提高,真正实现了近期得利和远期得林的双赢。

1.7千方百计为林下经济铺路搭桥——河北省邱县

邱县位于河北省东南部,辖4镇3乡218个行政村,面积455平方公里,耕地58万亩,人口26万,是一个平原农业县。2003年以来,基于宜林沙荒地多的实际,邱县借助国家退耕还林政策机遇,每年都在春秋两季开展大规模的植树造林活动,9年来累计植树1700余万株,林地面积达25万亩,林业及相关加工业成为全县第一主导产业。为充分利用林下空间,提高农民即期收益,邱县县委、政府积极探索林下肉鸭、柴鸡、野兔、鸵鸟、金蝉等多种养殖模式,全县林下经济面积突破3万亩,有力地促进了农民增收和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2008年,河北省发展林下经济现场会在邱县召开,2009年5月,全省循环经济发展试点经验交流会在邱县参观现场,邱县已成为林下经济发展的先进典型。

一、多元给力促发展,林下经济风生水起

林下经济对于缩短林业经济周期,增加林业附加值,开辟农民增收渠道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受传统的“平面单样”的棉粮种植模式影响,在发展林下经济之初,农民普遍有所顾虑。为此,邱县从激发内在动力、破解外在制约等各方面采取了系列有效措施。一是换脑+示范,破解思想障碍。为了让农民接受林下经济模式,邱县由县财政出资,从养殖基础较好的东锚寨等村中挑选头脑灵活、思想解放的能手100余人,分期分批先后到武安、涉县、景县等地参观林下柴鸡养殖,使农户切身体验到林下经济带来的经济效益,从而实现了林下养殖的“要我搞”到“我要搞”。同时,县林业局着力培树了一批林下经济先进典型,发挥标杆作用。通过优先培养的谈振山等63家示范户带动,消除群众发展林下经济的思想障碍。二是政策优惠+贷款扶持,激发发展热情。邱县成立了林下经济开发办公室,负责做好群众政策咨询、技术辅导和协调服务等各项工作,制定出台了《关于鼓励群众发展林下复合经济的若干优惠政策》,规定凡发展林下种养的群众由县、镇、村出面优先协调用地;在资金上有缺口的,帮助协调低息贷款,先后帮助60户协调贷款560万元,同时随时解决遇到的各种问题,激发了群众发展林下经济的热情。三是集中办班+现场指导,破除技术制约。为解决起步阶段农民不懂技术的难题,邱县加大了技术支持力度,采取开办种养技术培训班、农民夜校、放映技术指导录像、派技术员深入田间地头现场指导、搞示范基地等多种举措,使农民熟练掌握了林下经济种养技术。同时,从农牧、林业、科技等部门抽调农艺师组成服务小分队,入村到户,帮助农户解决技术难题。通过树典型、定政策、给技术,调动农民的积极

性,形成了发展林下经济的合力。以东锚寨村为例,2004年,该村被确定为林下柴鸡养殖试点后,当年发展养殖示范户10户,在探索成功后带动全村规模发展,2010年底全村已发展40余户,成为辐射周边2公里的核心林下养殖示范区。

二、基地带动扩增量,林下经济规模初具

为形成规模效应,邱县规划建设了林下经济基地,推广“基地+农户”的运营方式,形成了良好的发展格局。一是科学规划谋长远。着眼林下经济长远发展,聘请省市林业、畜牧等技术人员制定了林下经济发展十一五、十二五规划。在“十一五”期间,先后规划建设了“一带四廊十基地”,“一带”即以老沙河沿岸各村为核心的百万只蛋鸡养殖产业带;“四廊”即以106国道、311省道、邱新路、邱广路为主框架的四条林下经济长廊;“十基地”即东锚寨、霍赵屯林下30万只肉鸭养殖、郭吕庄万头生态猪养殖等共计10个林下经济发展基地,通过科学规划和强力实施,邱县林下经济发展呈现出蓬勃发展态势。二是外向拓展增效益。东锚寨林下柴鸡养殖基地与邯郸美食林集团签订了购销协议,所创锚寨牌柴鸡蛋畅销各大中城市。2006年该基地柴鸡养殖基地被国家科技部命名为“规模化生态放养鸡示范基地”。2008年开始,林下肉鸭与山东六和农牧开发集团建立合作关系,六和集团负责技术指导,防病防疫、饲料供应、成鸭回收,养殖户负责鸭棚建设、喂养两个环节,降低了农户养殖风险,增加了养殖效益,以此带动160余户群众发展林下肉鸡肉鸭。通过发展订单经济,建设大公司的后方基地,先后建成了东锚寨等一批精养殖小区,今年郭吕庄林下养殖小区又被河北省农业厅确定为养殖试验示范基地。三是丰富内涵扩规模。邱县在林下养殖柴鸡、肉鸭成功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新的种养模式,在霍赵屯村林下发展金蝉埋植300亩,建成了金蝉养殖专业村。在郭吕庄、程二寨两个村分别建成千头林下养猪厂,程二寨村建成了百亩鲇鱼养殖基地,陈村的林下肉鸽养殖等,均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目前,邱县已形成以鸡、鸭、鹅、猪、灵芝、蘑菇等林下多元化种养大格局,呈现出了良好的发展态势。

三、内引外联催提升,林下经济纵深推进

随着林下经济的规模不断扩大,邱县把培育壮大专业协会和产业化龙头企业作为推进林下经济纵深发展的突破口。一是专业协会促联合。针对以家庭为单位的林下种养模式难以抵御市场风险问题,邱县通过扶持专业协会形式有效地化解了这一难题。2006年以来,先后组建了柴鸡、肉鸭、肉鹅等专业养殖协会,在模式、购苗、防疫、销售等多方面为会员提供提供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服务。邱县霍赵屯村26户农民还自发建起了养鹅专业合作社,实行技术共享、信息共享和市场共享。通过培育与林下经济相关的专业协会和专业合作社,充分发挥它们在农户与市场之间的纽带作用,提高了抗风险能力,变一家一户独立发展林下种养,为“五指并拢”做强林下产业。二是龙头带动强筋骨。邱县坚持把壮大农业产业龙头企业作为打造林下产业的有效手段,成立了邱县锚寨柴鸡养殖有限责任公司等10余家林下经济龙头企业,县直有关部门及时提供信息、资金帮扶。锚寨柴鸡养殖有限责任公司先后评为省、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依托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河北康远清真食品有限公司,通过增上总投资5.7亿元的肉鸭肉鸡吊宰加工生

产线,形成产加销龙型发展格局。三是提升质量上水平。邱县坚持以高质量产品为核心,不断推动林下产业向成品化、品牌化方向发展。邱县锚寨柴鸡养殖有限责任公司对签约的林下养殖户实行统一生产标准、统一防疫,通过生态放养,使柴鸡和鸡蛋都成为无公害的绿色食品,并注册了“锚寨牌”柴鸡蛋,出厂包装要经过光检、分级、喷淋、清洗、消毒、烘干、紫外线杀菌、喷码定型、喷膜保鲜、成品包装10道工序,深受消费者欢迎。同时,邱县依托梁二庄镇林下生态放养鸡养殖,参与起草了河北省地方标准《规模化生态放养鸡养殖技术规程》,通过了省、市质监部门及农学专家的审定,是邯郸市首个省级农业地方标准。

在邱县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邱县林下经济发展实现了从小到大、从弱到强。截止目前,全县共建成林下肉鸭养殖大棚82个、肉鸡大棚148个,年出栏肉鸭、肉鸡近千万只;建成林下灵芝、蘑菇养殖大棚128个;林下养猪20000头、林下大型养羊厂3处存栏2600只等,全县林下经济突破3万亩,每亩林地实现增收4000元以上,全县农民人均增收1400元,林业及林下经济成为邱县一张靓丽“名片”。

1.8 空间立体巧开发 林荫增收潜力大——河北省易县

易县位于河北省中西部,总面积2534平方公里,总人口57万,其中农业人口46万。全县有林面积182.5万亩,森林覆盖率48%,是山区林业大县,被誉为“太行山最绿的地方”。近年来,易县县委、县政府以建设“京南生态旅游文化名城”为目标,把生态建设摆在县域经济发展的首要位置,同时兼顾经济发展,调结构、育产业、增效益,破解生态建设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难题,充分利用丰富的林业资源,因地制宜大力发展以林菌、林药、林粮、林禽等为主的林下经济,实现了生态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跨越。

一、典型带动 朝阳产业快发展

食用菌性喜阴凉,是一种有机、营养、保健的绿色食品,有益气强身、健脾养胃、保肝解毒和降压、降胆固醇等功效,同时对肿瘤细胞有免疫能力,是健康、保健食品,食用菌产业被称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易县是山区林业大县,山地、丘陵、平原等地形齐全,无论从林下空间、食用菌原料和气候条件上看,都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特别是广大的林下空间,发展食用菌产业既能有效利用林下空间,又能促进农民增收。2009年,县委、县政府组织有关部门和乡镇、村到北京市通州区对林菌发展进行了参观考查,经过深入分析比对,易县决定把林下食用菌发展作为一个新的促进农民增收的产业来抓,并以廊坊职业技术学院专家教授为技术依托,首先在凌云册乡龙湾头村进行了示范种植。通过示范种植,效果非常好,每亩林地年纯收入达到了2万元,群众发展种植的积极性很高。为加快推进林下食用菌这一富民产业发展,县政府出台了每个菌棒补助1.5元的优惠政策,并协调金融部门在食用菌发展初期给予农户大力支持,极大地激发了农民发展林菌的积极性。在典型示范的带动下,形成了凌云册高温型香菇、紫荆关低温

型香菇和独乐杏鲍菇为主的产业片区,并采取合作社+农户的模式,辐射 10多个村、近100个农户发展林菌种植,种植规模达到230万棒(袋),年产值达到800多万元。

二、科技支撑 道地药材显特色

易县很早就有种植中药材的历史,特别是“西陵知母”,因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水土特性,已经成为一个品牌在市场上叫响,被称为道地药材。近年来,易县利用广阔的山场林地,特别是以山区综合开发为契机,在片麻岩广泛分布的西陵镇、梁格庄镇、大龙华乡等乡镇,做足“山”字文章,在浅山丘陵地带大量开挖水平沟,做好果树种植。在种植果树的同时,大面积发展以知母为主的药材种植,实现了林下经济由山下向山上、由平地向林下发展的转变,提高了效益,促进了树木生长。同时,易县科技、水保等部门在片麻岩等分布区广泛开展西陵知母种植培训,加强与北京中医药大学联系,广泛开展技术培训和“产、学、研”三结合基地活动,积极为药农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通过建立种植片区,宣传西陵知母种植知识,培养西陵知母种植明白人,全县西陵知母种植面积快速增长。目前,全县药材种植达到2万亩,产值达到1000多万元。其中以西陵镇太平峪村和龙泉庄村西陵知母种植面积就达到了1.2万亩,产值达到500多万元,解决了林木短期见效慢难题。

三、巧打时差 林粮增收双保险

易县是山区农业大县,粮食种植一直县域经济发展的基础。近年来,易县打生态牌,唱农家戏,在全县大搞围山造林工程,林木面积以每年10万亩速度递增。刚栽种的幼树约5—6年才能成林,为充分利用幼树林地资源,最大限度发挥林地价值,易县林农在林下套种了甘薯、谷子、豆类等矮杆农作物。从实际情况看,林下种植粮食作物,即能充分利用林地空间,增加粮食产量和农民收入,还能为林木生长提供必要的肥料和水分,减少了锄草、病虫害防治等环节。据比较分析,林下套种粮食作物的林木生长速度要比没有套种的林木早成林3—5年,且长势和林果质量要高于没有套种粮食的林木。2010年,易县林粮种植面积达到20万亩,产量达到5万吨。其中以豹泉为中心的流井林下甘薯产量达到1.5万吨,以塘湖等乡镇为主的谷子产量达到1万吨,农民既收获了粮食,又加快了林木生长,为增收上了“双保险”。

四、创新模式 林蜂产业比蜜甜

林是蜂的家,蜂是林的友。易县有蜜源植物200多种,依托丰富的蜜源植物,以实施扶贫开发为契机,大力发展“周转蜂”产业,引进了优良蜂品种,采取良好的管理技术,把黄山蜂产品有限公司作为扶贫龙头企业进行项目扶持。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把原先分散、粗放养殖的模式转变为规范化、规模化养殖,对养殖户蜂产品进行保护价回收并加工,规避了市场风险,提高了蜂农的效益,为农户开拓了一条致富新路。目前,易县蜜蜂保有量已达6万箱,养蜂专业户有400余户,年产蜂蜜30吨,蜂王浆、蜂花粉、蜂胶等1.5 吨,蜂产品年收入达1000多万元,小蜜蜂做成了大产业,也酿造了农家甜蜜生活。

五、循环经济 柴鸡安家在林下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需要的不断提高,“生态”和“有机”成为了市场经济的“宠儿”。易县生态环境良好,山场面积广阔,因地制宜在林下发展禽类养殖,为市场提供生态、有机的绿色农产品,不但能满足消费者需求,更能获得丰厚的利润。林下养殖家禽,延长了生态食物链条,增加了土壤肥力,加快了树木生长,提高了果品产量和质量,形成了良性循环。目前,易县以生态鸡为主的林禽养殖达到了150万只,2000只规模以上养殖户达到40多家。如西山北乡石家统村的程立新,养殖柴鸡6000只,年收入达到8万多元;易州镇荆轲山村的高玉宝,养殖柴鸡2000只,年收入达到了4万多元。易县的“狼牙山”、“山凤”、“紫荆关”等品牌柴鸡蛋2010年产量达到了1万吨,畅销国内大中城市,有的远销国外。

为加快林下经济发展步伐,易县县委、县政府依托区位、资源和自然优势,深挖林地潜力,坚持“以短养长、长短结合、突出特色、立体开发”的发展思路,成立了由主管副县长任组长,林业、农牧、水利、农开、扶贫、水保、财政等相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的林下经济发展领导小组,制定了林下产业发展总体规划,出台了《以奖代补暂行办法》、《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和《2011年山区综合开发实施意见》等文件,设立了科技三项经费用于支持以林下经济为主的产业发展。截至目前,易县协调联社累计发放小额贷款1200多万元用于林下经济发展,全县已发展林下经济产业30多万亩,产值达到2.4亿多元,有效地增加了农民收入,推动了县域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

1.9 做强林下经济 拓展增收渠道——河北省赞皇县

赞皇县地处太行山中段东麓,省会石家庄市西南部,全县总面积1210平方公里,其中林业用地115万亩,有林地面积89万亩,森林覆盖率49.1%,是“全国生态治理重点县”、“全国经济林产业示范县”、“全国绿色小康县”、“中国赞皇大枣之乡”、“中国核桃之乡”。全县拥有经济林68万亩,生态公益林21万亩,具备发展林下产业得天独后的优势条件。林改以来,农民对林地拥有了更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能自觉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什么挣钱种什么,什么赚钱就经营什么,培育出了独具赞皇特色的林下产业,实现了林海旅游、林下产业、空中养蜂“海、陆、空”立体发展。

一、行政推动,为林下经济发展保驾护航

为盘活林地资源,实现立体发展。林改以来,赞皇县把发展林下经济作为提高林地综合利用效益、促进林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一项重要举措来抓,专门成立了以主管副县长为组长,林业、农业、扶贫、畜牧等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林下产业经济工作领导小组,强化指挥和协调职能,将此项工作列入各乡镇年终考核范围,纳入扶贫开发序列。县领导多次组织召开林下经济工作推进会、部署会,及时研究解决推进工作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积极为林下经济发展“保驾护航”。同时,将扶贫资金及全县涉农资金向林下产业发展倾斜,全县累计向林下产业发展投入资金达到

1500万元以上。

二、扶壮龙头,带动林下产业发展

一个好的产业模式,离不开龙头带动,扶壮龙头,带动产业发展,是推动林下产业发展行之有效的手段。林改以来,我县紧紧抓住林下产业发展的大好机遇,以扶壮林下产业龙头企业为抓手,通过从项目资金上给予支持,从政策上给予倾斜,积极鼓励引导林下产业从一家一户松散型发展模式向“公司(协会)+基地+农户”集约化模式转变,走产业化发展道路。通过多年不断的探索和发展,走出了独具赞皇特色的发展之路,先后建起了养鸡协会、养蜂协会等15家林下经济组织,解除了农户的后顾之忧,为全县林下经济的快速发展夯实了基础。赞皇县天然农产品开发有限公司,是河北省扶贫龙头企业,以发展林下柴鸡生态养殖为主导产业,在县政府相关部门的扶持和引导下,该公司逐步建立起了“公司+基地+农户”经营模式,实行产、供、销一条龙服务,一体化经营,按照“统一供小鸡、统一饲料、统一技术指导、统一用药防疫,统一回购”的“五统一”方式与农户合作养殖。目前,该公司拥有年产300万只柴鸡孵化厂,300立方米鸡蛋保鲜库,2万吨饲料加工厂,2万套祖代柴鸡种鸡场,以及技术服务中心、产品经销处等基础设施,与农户实行资源共用、优势互补、协调发展,从而延伸了“林、牧、农”三位一体的循环经济链条,使农民走上了一条可持续发展致富之路。

三、强化服务,为林下经济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为切实解决林下经济发展中的技术问题,我县整合技术服务资源,成立了以林业、畜牧、农业、科技等部门为主导的技术服务组,分片包干定期下乡进行林下经济实用技术培训,提供全方位技术指导服务,直接送科技到田间地头,手把手传授林农实用技术,切实让林农看得见、学得会、用得上、能致富,不断提高农民技术骨干和示范户的专业技术、技能水平。近年来,我县每年组织技术人员开展送科技上山下乡活动30余次,举办种植、养殖培训班50期,培训人数达到6000余人次,发放资料2万多份,为林下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提供了技术保障。特别是林改以来,林农学科技用科技的热情高涨,广大林农积极参加县、乡、部门举办的林下产业发展培训班,每年参加培训的林农都在1万余人次以上。

四、创新模式,实现“海、陆、空”立体发展

在发展林下经济上,赞皇县高站位谋划,前瞻性发展,逐步建立起了“海、陆、空”立体发展模式。“海”即:林海绿色生态游。通过发展林海旅游业让赞皇农民吃上了生态饭,除嶂石岩、棋盘山、窦家寨等景区景点,还衍生出了大枣采摘、樱桃采摘、乡村游、生态游等模式。仅生态旅游一项,全县每年增收5000万元,还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社会效益达到1.8亿元。“陆”即:林下产业。赞皇县近年来形成了林畜、林禽、林蔬、林药、林花、林粮、经济林套种等7种模式。林畜模式以林下特种野猪养殖为主,许亭乡雨凡特种野猪养殖基地,年出栏特种野猪达到3000头,产值达到1200万元;林禽模式以林下柴鸡养殖为主,主要分布于阳泽和许亭两个乡,目前全县柴鸡饲养量达500万只,产值达1亿元;林蔬模式以林下种植蔬菜为主,主要分布于清

河乡,目前发展面积达到1万余亩,产值达到1000万元;林药模式以林下种植药材为主,分布于张楞乡,发展面积5000余亩,产值近千万元;林花模式以林下种植花卉为主,分布于县城周边,发展面积1000余亩;林粮模式以林下种植绿豆、芝麻等小杂粮为主,发展面积5万亩,产值达到3000万元;经济林套种就是林下种植花生、山药等经济作物,发展面积5万余亩,产值达到4000余万元。“空”即:空中林业,蜜蜂养殖。依托丰富的林果资源,大力发展蜜蜂养殖业,目前全县养蜂量达2万余箱,蜂产品市场拓展到了石家庄、北京、天津等大中城市,年产值达1500万元。赞皇县已成为华北地区最大的蜜蜂养殖基地。特色产业兴起,促进了农民增收。2010年全县林业总产值达到5.1亿元,全县人均林业增收达到1600元,占全县人均纯收入的一半以上。和林改前的2006年相比,全县林业产值、人均收入分别增长了30%、35%。

赞皇县委九届六次全会上提出“后发加力,赶超进位,绿色崛起”的总体战略目标,确定了东、中、西分区发展战略,东部发展绿色工业,中部浅山丘陵区发展特色经济产业,西部深山区发展生态林业、旅游业,把加快林业发展、加强生态建设,摆在了更加重要的位置,要努力在青山绿水中实现快速崛起,推动了全县经济社会的健康快速发展。赞皇林下经济产业发展又迎来了一个黄金时期。

1.10 连翘连了心 大念“效益经”——山西省安泽县

近年来,随着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稳步推进,安泽县委、县政府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突破口,把发展林下经济做为一项富民产业来抓。大力发展青翘、连翘、羊肚菌、草菇、松菇以及400余种中药材,野生连翘面积高达100余万亩,总产量达400余万公斤,占全国连翘产量的四分之一,成为全国连翘生产第一县。到目前全县林业总产值达到8000余万元,林下经济产值6000余万元,农民人均林下经济收入1000余元。

一、大规模发展连翘,向荒山要效益

安泽县总面积1967平方公里。境内山峦起伏,沟壑纵横,水资源丰富,土地肥沃,自然生态条件得天独厚。从上世纪50年代起,在县委、政府的大力号召下,安泽人民组成青年造林远征突击队,背起一任接着一任干,累计造林近200万亩,使全县森林覆盖率达67.2%。为了使林业经济真正成为一项富民产业,安泽县在着力保护野生连翘资源前提下,逐步扩大连翘种植面积。一是结合退耕还林搞种植。从2002年开始,重点营造以连翘灌木林为主的连翘、刺槐、侧柏三合一的混交林。如今,老百姓营造的连翘林已见到了效益,尝到了甜头。二是依托太行山绿化搞种植。安泽县实施国家太行山绿化示范工程的县,利用国家重点工程投资,每年发展一万亩连翘。三是由农民群众自发扩大种植面积。县委、县政府制定出了农民开发荒山、荒坡,发展连翘的优惠政策,规定谁栽植,谁所有,谁受益,并可继承,且70年不变,着实为农民发展连翘吃了定心丸。同时,还

依托示范园区与林业部门一同创建起了一支社会化的专业服务队伍,为农民发展连翘产业提供种—产—销—加工—包装—外调一条龙服务。目前,全县已累计发展连翘10余万亩,大部分已开始挂果。

二、推迟采收时间,向质量要效益

连翘是一种具有清热解毒功效的大路中药材,它在白露前采收的为青翘,需要煮熟晒干后方可入药;在立冬后采摘的叫连翘或者叫老翘,需要除去枝、叶、杂质后入药。老百姓普遍都存在着急功近利的不良行为,他们的自然习惯是在每年的三伏天就上山采摘,这时候采摘的也能入药,但质量、药用价值、价格都普遍很低。为了切实提高产品质量,提高经济效益,县委、政府高度重视,采取一系列措施,遏制抢青现象,使青翘由原来的每公斤14元增加到现在的每公斤20元,连翘价格也有所提高。

三、进行产品认证,向品牌要效益

安泽连翘俗称“岳阳连翘”,以个大、色泽饱满、药用价值高而在全国享有盛誉。但是由于没有进行产品认证,价格一直上不去,一直徘徊在每公斤14元左右。为了提高产品质量,真正做到向品牌要效益,2003年县林业部门在府城镇义唐村北山建立起了1万亩的安泽连翘“GAP”认证基地,2004年又在兰村林场大豁子营林区,利用国家农发资金投资50万元建立起了1万亩的连翘种植基地,这两处基地全部都是选用地道的“岳阳连翘”种子进行育苗,并进行规范化栽植。2005年与山西省中医学院签订了技术和科研合作合同,依托中医学院的高科技技术,将对优质山西地道连翘种籽进行分析研究,主要解决野生连翘变家种、种子复壮、开花不结果、无性繁殖以及生根率低的技术难题,在“GAP”认证过程中和质量控制技术研究上,主要控制制定了育苗操作规程,种植操作规程,产地采收、加工操作规程。通过各种规程规范制定的技术要求来实现国家“GAP”认证。目前,科研单位已对认证基地的连翘产品进行了多项检测,为下一步“GAP”认证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延伸产业链条,向加工要效益

为了提高效益,延伸产业链条,2004年成立了安泽县时珍有机中药材开发有限公司。该企业注册资金1000万元,占地27.2亩,企业职工68人,其中高级职称6人,中级职称14人,技术人员21人,主要对青翘、连翘、桔梗、黄芹、甘草、板蓝根六种产品进行深加工,每年加工1000吨中药材,年销售收入20975万元,年利润528.7万元。在公司的带动下,府城镇、冀氏镇、良马乡等5个乡镇6000余农户发展连翘规范化种植,500余户发展包装运输业,极大地优化了农业产业结构,增加了中药材生产的科技含量,推动了当地中药材产业化发展,农民人均药材增收400元,人均林下经济收入达到了1400元。

为了把连翘产业做大做强,占领国内市场,打入国际市场,今年,安泽县又开发了以国有林场为龙头的林下经济深加工产业。该项目概算投资860万元,占地30余亩,项目建成后,每年可再增加1000吨中药材深加工和200吨的菌类产品深加工,可辐射带动8000余农户,还可增加就

业100余人,每年可增加财政收入1000余万元,增加农民收入600元。他们的发展目标是:利用5年的时间,使全县连翘总产量达到600万公斤,占到全国总产量的三分之一,在扩大种植、产品加工、延伸产业链条过程中,辐射带动全县80%以上农户,使农民人均纯收入得到6000元以上,为老区人民发家致富开辟了一条光辉的道路。

1.11 林下种养挖潜力 县域经济活水来——山西省洪洞县

“问我祖先何处有,山西洪洞大槐树”。洪洞县位于山西省南部、临汾盆地北端,总面积149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3909公顷,74万人口。截至目前,全县有林地面积71.6万亩,其中:成片的杨树速生林基地15万亩,全县活立木蓄积量达960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31.5%。2008年开始,洪洞县结合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围绕林下种养开展了广泛的调研论证,并确定了农、林、牧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循环发展的林下经济发展思路,逐步探索出一条“林下做文章,绿地变金地”发展林下经济之路,成为县域经济一个新的增长点。

一、发挥优势,试点先行

近年来,洪洞县启动了速生丰产林、绿色通道建设、荒山造林、干果经济林等一批重点工程,全县有林地面积已达70万亩,其中郁闭林地面积达11万亩,半郁闭状态速生林5万亩。随着郁闭林地面积逐年增加,林地资源闲置问题日益突出,为了充分利用林下土地资源和林荫空间,提高林地综合经济效益,洪洞县在组织相关部门赴外地考察学习的基础上,聘请山西农大教授和忻州林润野生种养基地技术员为技术顾问,在万安镇西梁村率先搞起了林下经济试验基地,探索林下养殖和林下种植的发展途径。通过两年多的实验,取得了成功的经验。

万安镇西梁村有410户、1680口人,3200亩耕地。2006年自建立林下经济试验基地以来,该村林下养殖规模达100余亩、5万余只,形成了育雏、检疫、加工、销售一体化生产模式。注册的“历山牌”土鸡蛋远销太原、临汾等地,年纯收益30余万元;林下台蘑示范栽培达到200余亩,并建成了一座小型菌种厂,配备了烘干、加工等设施,亩均收益3500元以上。到2009年,西梁村林下经济初步形成了近期得利、长期得林、远近结合、农林并进、协调发展的格局。全村人均林下种植和林下养殖收入达到500元。西梁村林下经济的成功发展成为了全县农民增收的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在西梁村的带动下,全县逐步形成了以万安、龙马、辛村三个乡(镇)、16个村为主的林下经济循环示范基地,发展以林禽、林畜、林菌、林药、林草为主要模式的林下经济3万余亩,其中:养殖1.2万亩,种植1.8万亩,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年产值达到10500万元,人均2100元。

二、领导重视,政策扶持

为了更好的促进林下经济的发展,县委、县政府采取“政府引导,企业扶持,群众参与”的

办法,发动林农发展林下经济并制定了林下经济发展的优惠政策。一是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包括打井、修路、电力配套,一律由水利、交通、电力等部门负责规划建设,确保基础设施建设按期完成。二是在产业建设上,县上为林农负责协调贷款,并贴息两年,确保林农发展林下经济的资金。三是保价收购。特别是食用菌,县上制定保护价,生产的食用菌统一收购、统一加工、统一销售,解除了林农销售的顾虑。为了推进林下经济产业化发展,政府还扶持兴建了一座食用菌菌种加工厂。几年来,县里支持林下经济发展资金达到9300余万元。全县林下经济区内已将实现了道路硬化畅通、水利设施齐全、电力配套完善的现代林业示范区。

三、科学规划,全面推广

为了搞好林下产业,县委、县政府专门聘请山西农大专家进行了规划,制定了五年发展10万亩的总体规划,确定了发展农、林、牧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循环发展的林下经济发展思路,并在全县平川区有林地的12个乡镇、386个村发展建设。发展模式主要有林菌、林鸡、林鹅、林兔、林草、林药六种模式。

一是林菌模式。在郁闭的林下种植双孢菇、鸡腿菇、平菇、香菇等食用菌,一年春、秋两季可生产两茬。该模式面积为6000亩,每亩年可收入9600元。二是林鸡模式。林下用塑料膜、竹竿、铁丝等搭建鸡棚养鸡,饲养七彩山鸡、珍珠鸡、麻鸡等,发展面积为9000亩,每棚年可收入3.45万元。三是林鹅模式。以林下种植的紫花苜蓿、三叶草、70黑麦草、聚合草等来养鹅,发展面积为1800亩,每亩年可收入4000元。四是林兔模式。林下砌墙或拉铁丝网养兔,发展面积为1200亩,每亩年可收入5000元。五是林草模式。在林下种植紫花苜蓿、三叶草、70黑麦草、聚合草等优质饲草,发展面积为8000亩,每亩年可收入3700元。六是林药模式。在未郁闭的林地内种植较耐阴的中药材,如白芍、板兰根等,发展面积为4000亩,每亩年可收入5200元。

一石激起千层浪,一步走活一盘棋。洪洞县通过发展林下经济,大大提高了林地利用率,解决了林、牧、菜、药等争地矛盾,缓解占用基本农田造林的问题,走出一条可持续的生态林业发展之路。林下经济的发展,不仅增加了农民收入,还反过来促进了林业发展。据测算,发展林下经济的树木与同等条件下未发展林下经济的树木相比生长量可提高15%~20%。每亩林木平均可增收189元,全县仅丰产林就可增值1.89亿元。2009年5月,在山西省造林绿化临汾现场会上,各级领导视察了洪洞县林下经济发展情况,对这一做法给予了充分肯定,指出洪洞已经找到了一条县域经济发展的新路子。

1.12 绿色经济引新路 煤炭灵石大变样——山西省灵石县

灵石县地处山西省晋中南端,是全国重点产煤县。国土面积1206平方公里,其中,含煤面积就占71.3%。长期资源依赖型发展模式,带来了土地塌陷、植被破坏、环境污染等诸多问题,“黑多绿少、千疮百孔、烟尘弥漫”是灵石过去一度给外界留下的深刻印象。2008年以来,县委、县

政府把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作为全县转型发展的一个重要契机,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型林业,让煤炭灵石尽快“变脸”,破解了“愈采愈穷,愈采愈恶,愈采愈死”的资源开发利用难题,走出了一条资源型地区绿色转型可持续发展之路。

一、大投入推动绿色发展大转型

过去人们常用“天上有多少星星,地上就有多少坑坑”来形容灵石的生态状况,正是这种状况迫使县委县政府酝酿了一个以煤补林、绿色转型的大战略。一是生态补偿促进大转型。2008年,他们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启动之初,就坚持主体配套同步推进,在全省率先启动了县级公益林补偿方案。目前补偿工作已经过三年,灵石农民户均直接年管护收入800多元。二是大造林促进大变样。五年来县财政累计投入4.56亿元,带动社会投入3亿元,完成造林32万亩,绿化通道210公里,绿化村庄128个,林木绿化率由2006年的37.6%提升到53.41%,年均增长5个百分点,连续三年荣获全省造林绿化先进县称号。三是核桃战略促进大富民。县委、县政府坚持把核桃经济林建设作为“兴农富民”的战略工程来抓,每亩给予栽种补贴180元,管护补助43元。到2010年底,县财政投资2000万元,带动社会投资3500万元,使全县核桃经济林面积达到20万亩,其中精品示范基地10万亩。去年又启动全县30万亩核桃经济林的总体规划,规划连片栽植20~22万亩,同时结合林改在边角地带、荒山荒沟发展散生核桃林8~10万亩。

二、多元发展实现了生态经济双赢

灵石县属于典型的山区县,林业用地面积达到111.59万亩,其中集体林地77.78万亩,远远大于耕地,发展林下经济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从2008年开始,县政府每年拿出50万元用于扶持奖励发展林下经济的农民专业合作社,鼓励农户大力发展养鸡、养羊、养猪、种植药材等各种形式的林下经济,实现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互兴双赢。企业家蒋元娣出资3万余元购买了乡办林场成立了元盛生态开发公司,一直以来以发展林业为根基,先是投资20万新建500立方米的蓄水池,铺管8000余米,解决树木浇灌问题的同时也带动了本地农民工就业,后又在初具规模的林地发展林业种植、养殖等产业。多年来他身居山中,造管林木,现在核桃林挂果面积已达500余亩,林下散养家鸡2000余只、山羊200余头。

双园种养专业合作社的法人代表是南关镇道美村村民张保计,开发了道美大原山全部土地与荒山。他把开煤矿赚的钱都投入到荒山上,采用经济树与生态树混交的栽植模式,实行长抓生态林、短抓经济林,达到以短养长,长短结合,以林养林的目的。同时注重林地管理,狠抓基础设施建设。先后投资200万元铺设管道2500多米,修建100m3蓄水池1个,引水上山解决了树木生长需水问题,使林木成活率保存率均达到90%以上;投资近100万元架设变压器,解决用电问题;修路近1500米,方便农产品运输;租种道美村滩地40余亩,种植葡萄、桃等经济作物,经济收入可观;安排本村20余人就业,间接创造100余就业岗位,直接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2009年该专业合作社着手发展林下经济,投资70多万元办起了试点养殖。养殖猪200余头,其中种猪30头;林地散养鸡1500余只,这种养殖模式既节省了饲料,也使散养鸡肉质鲜美,营养丰富,深受周边市场和消费者的欢迎。养殖业给他带来了10万多元的年收入,并呈逐年递增的趋势,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预计明年将出栏2000余头猪,蛋鸡1万余只。随着规模的不断扩大,这里将成为一个汇集产蛋、加工、销售为一体的现代化综合养殖基地。同时,积极配合政府拉动内需项目,修建大型沼气池两个,以大量猪粪、尿及秸杆作为原料,经沼气池发酵为清洁能源,既方便又节能环保,发酵处理后剩余的沼渣、沼液施于苗木,基本上实现生产废物的循环利用。目前该合作社还撒籽育苗,育有侧柏5万余株,油松半亩,国槐半亩,红松半亩,基本实现了产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生态型经济是农民致富的重要依托

核桃产业已经为灵石农民开启了致富门,林下经济又为农民探出了致富路。煤炭资源整合后,灵石农民再不用冒着生命危险去挖煤挣“黑”钱,他们专心于经营林业发 “绿”财。目前,全县共建各类林下经济示范基地达12万亩,组建林下经济专业协会和农民林业合作社86家,2010年全县核桃产量达380万公斤,产值达7500余万元,农民人均增收近500元。全县115个林业合作社中有42个率先发展以养鸡、种植中药材、豆类作物为主的林下经济,年实现收入300万元,户均增收7.1万元,就地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800余人。22个林下经济大户年实现收入660万元,户均增收30万元。雷家庄村赵春娥家栽植的核桃林由4亩扩大到了现在的20多亩,每年核桃收入就有2万多元。农民张保计2002年承包林地730亩,发展侧柏、刺槐、红枣、核桃。林改后,投资100余万元发展林下养殖种植,去年纯收入达50余万元。

灵石县是山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试点县,短短几年,灵石农民已经从林改当中淘到了第一桶金,他们不仅每年可以直接领到一笔稳定的生态效益和造林直补资金,而且还铺就了一条经济林和林下经济致富的路子。灵石已经变得绿意盎然,充满生机,在山西资源型地区转型发展中树立了一面旗帜。

1.13林上林下齐发展近期远期都得利——山西省潞城市

潞城市位于山西省东南部,太行山西麓,素有“上党咽喉,冀豫通衢”的美称。全市总人口2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7万人。林地面积30万亩,其中集体林地26.6万亩。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把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作为深化农村综合改革的突破口,坚持家庭承包,确权到户,在全省较早完成明晰产权,并且林改质量走在前列。为了让17万农民通过林改富起来,让生态潞城通过林改进一步绿起来,市委、市政府出台一项项管用的政策措施,实施林经间作、立体开发,开辟了一条“农民得实惠,生态受保护”绿色发展之路。

一、调整出新政,投入强活力

潞城市是北方地区少有的富水区,也是山西省自然生态条件和市域经济条件较好的县级市之一,具有发展生态经济型林业得天独厚的条件。为此,市委、市政府积极实施“工业反哺林业,城市反哺农村”,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农民发展核桃等干果经济林和林下种养殖业。根据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的经营特点,市委、市政出台了“农民自愿、政府购苗、乡村组织、部门指导、树随地走、受益归己”的配套政策措施。近年来每年拿出1500万元用于核桃干果经济林基地建设购苗和经济林种植户的调产补贴,每亩每年补贴200元,连续补贴5年,鼓励广大种植户在经济林田间进行间作套种豆类、薯类、花生等矮秆经济作物,解决农民调产不减产,创收不欠收的问题。与此同时,潞城市还组织干果林建设所涉乡村两级干部及重点种植户近百人先后到晋中、汾阳、柳林等地进行观摩学习。全市各乡镇也相应出台政策,如辛安泉镇党委政府及时出台政策,凡发展经济林的农户每亩补贴150元,在此基础上,还为农户统购进花生、棉花种子、化肥等农用物资,使受益农户每亩花生收入700元,棉花每亩收入600元。潞华、成家川办事处等乡镇也纷纷为广大林农免费耕耘土地,提供大豆种子,引导他们大力发展林下经济,都收到了可喜的效果。

二、政府搭大台,科技唱好戏

为了实现生态、经济双赢,潞城市主动与省农科院联系,邀请省农科院专家来潞城考察,签订了长期合作协议。潞城市为果树研究所提供基地、资金、政策,果树研究所为潞城市干果林发展提供技术支撑。首先,省农科院派出强大的专家阵容到潞城市进行了技术指导,为黄牛蹄乡、辛安泉镇、成家川办等5个乡镇、办事处100多个村培训致富带头人上万名,使全市每个干果林种植户有一个技术明白人,管护明白人。其次,在潞城市合室乡建立了占地500亩的核桃经济林展示园,分别引进中林1号、5号、辽核1号、7号、清香等5个品种核桃苗各栽植100亩。第三,建设林下经济开发示范园,让当地老百姓达到树上摘核桃,树下收鸡蛋,自己的腰包鼓起来的发展目的。目前,在桥堡村500亩核桃林内完成铺膜套种三叶草籽,随后将对500亩核桃林进行拉网封育,林内放养优质肉鸡和蛋鸡。肉鸡和鸡蛋投放市场,让农民实现增收,鸡粪自然施入地内,提高核桃林产量供给营养,从而实现循环经济发展的目标。该示范园发展成功后将在全市进行推广,多元化开发经营,让林农们的腰包真正鼓起来,让林农们的笑容更灿烂。

三、实施品牌战略,推进复合经营

为了实施品牌战略,推动集约经营,成立于2007年的辛安泉镇恒盛核桃专业合作社积极“招兵买马”,目前已招募70余户林农入社,共带动辛安泉镇2000多农户发展矮化核桃3000余亩。为了抢占市场制高点,该合作社捷足先登,及时在商标局注册了“辛安泉”商标,打出了自己的品牌。建设核桃林基地伊始,就积极探索林下经济立体开发的路子,创出了“核桃+低杆经济作物”的立体套种模式。在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该社统一从山东调进鲁花11、25号优质花生种子,让社员们在核桃林内适时播种,并邀请经济林专家来传授技术,现场指导。所栽花生由合作社进行统一管理,统一指导,统一加工(包装),统一销售。栽植花生当年社员们亩均盈利增收800元。目前该合作社的核桃、花生等产品已在市场争得一席之地,运销冀、豫、闽、浙等省市。为进一步拓展林下经济开发渠道,不断增加社员经济收入,该社在风景秀丽的“北方小江南”南

流休闲观光区,建起了观光采摘示范园,在示范园内栽植特色水果,林间种植高品质绿色蔬菜和观赏植物,让前来旅游观光的客人们既散心又收菜还可摘到可口的水果。目前该采摘园可使入社农民户均增收1000多元,该合作社林下经济收入已占到经济林总收入的35%以上。在辛安泉恒盛核桃专业合作社引领下,周边更多的农民们看到了希望,自觉的加入到发展林下经济的队伍中来。目前全市已成立合作社205个,其中林业合作社达到80余个。

随着林权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潞城广大乡村干部群众发展干果林和林下经济的热情空前高涨,近两年来全市已发展干果林5万多亩,开发林下经济2万多亩。到去年底,全市仅林下经济一项创收2000多万元,占到林业经济收入的32%。在“十二五“期内,潞城将全面完成10万亩干果经济林任务,实现全市户均2亩干果经济林、1亩林下经济的奋斗目标。潞城的经验是,只要政府方向找得准,路子走得对,舍得投入,不惜惠民,就会走出一条“林上林下齐发展,近期远期都有利”的绿色发展之路。

1.14绿色有机创品牌 营林农户富起来——山西省沁县

近年来,沁县林业生态建设走上了健康快速发展轨道。从2008年至今,累计完成灭荒造林面积20万亩,植树2000万株,新栽核桃5万多亩,建成了环城八大森林公园,让350公里公路变成了绿色生态长廊。全县林地面积已达73万亩,森林覆盖率已达36.5%。与此同时,县委、县政府紧紧抓住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机遇,大力发展有机绿色林下经济,为全县生态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农民增收开辟了新的渠道。目前,全县利用林下养羊、养鸡的农户达到51户,利用林下种植牧草、林苗、药材等作物面积已达8万亩,林下经济已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强劲态势。

一、穷则思变,寻找致富突破口

沁县是山西省长治市范围内唯一一个无矿产资源县,也是全市财政收入最低县,人民群众改变落后面貌的愿望十分强烈。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沁县县委政府通过全民大讨论,确立了依托千泉百湖宜林面积广阔又没有工业污染的资源环境优势,建设“北方水城,中国沁州”的发展战略,把林业建设摆上了前所未有的发展高度,沁县林业也进入了有史以来发展最快,效果最好的时期。

快速推进造林绿化,彰显了沁县青山绿色的优势,提升了人气,也引来了商机,但在这个过程中,也遇到了投入如何解决,农民如何增收的问题。对此,县委、县政府在认识上实现了由单纯强调一种效益转向了生态、社会、经济三个效益并重上来,提出了以林养林,以短养长,大力发展林下经济的工作思路,并且结合沁县正在极力打造全国有机食品加工供应基地,休闲度假旅游胜地,生态功能区三大任务,把发展林下经济作为绿色有机品牌纳入政绩考核指标体系,紧抓不放,推动全县林下经济发展形成了持续不断的热潮。

二、打造品牌,突出绿色有机特色

发展林下经济,就是为了让农民富起来。为此,沁县叫响了“林下经济有标准,绿色有机作

统领”的口号,引导广大营林户不论用哪种模式发展林下经济,不论你是种小杂粮、沁州黄,还是发展林苗、药材、养鸡、养羊都要符合绿色有机的标准。沁州黄集团、禾宝中药材公司、佳美食品公司、晋汾高梁公司等龙头企业发挥了带动作用,和广大农户签订了合同,产品质量高,售价高,效益好,农户尝到了绿色有机的甜头,绿色有机也成了他们发展林下经济的自觉追求。林权制度改革后,全县65万亩集体林地全部明晰了产权,确权发证。广大个体农户真正拥有了林地使用权、林木所有权、经营权、处置权和收益权,由过去绿化造林以政府、集体投入为主变成了以群众个人投入为主的多元投入机制,缓解了造林绿化资金投入不足的矛盾,闲置多年的林下土地成为农民发展种养业的广阔天地。为了更好地服务林农,县政府组建了由科委、林业、农业、畜牧等部门牵头的专业技术服务队,定期到各乡镇进行技术培训指导,帮助农民搞好产销衔接,各职能部门还及时提供市场信息,帮助群众与外地大型企业签定购销协议,从而保证了农民发展林下经济的效益。

三、典型引路,带动千家万户就业致富

杨安乡佛堂岩人均拥有5亩核桃树,松村乡朝仁村也达到了人均一亩核桃,他们试行在核桃加低杆作物林下经济模式已运行多年,农户当年收入不减,核桃产业更是为长远致富奠定了基础。定昌镇上曲峪的武国芳率先行动,先后购买了2000多亩荒山荒坡,成立了华英林牧开发公司,把从事摩托销售多年的积蓄全部投进去,生态林以刺槐为主,经济林以核桃为主,林下间作低杆作物,以粮、苗木、药材、苜蓿为主,苜蓿喂羊,羊产粪,粪养树;林地生虫,鸡吃虫产蛋,绿色鸡蛋一斤买到15元。循环产业模式,每年林下经济收入达50多万。这些活生生的事实,让农民看到了希望。为了推广这些做法,沁县采取“点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的办法,典型引路,在报纸上刊登,电视上播放。去年春季,还在朝仁村召开了全县发展林下经济流动现场会,乡、村两级干部,300多名林业重点户参加了会议,对全县林下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

综上所述,沁县发展林下经济的主要做法在于“一放一统”,“放”就是要把全县65万亩集体林地的潜力释放出来,把全县12万农民发展林下经济的热情释放出来;“统”,就是以绿色有机的品牌战略为统领,起点高,定位准。在这“一放一统”之间,受益最大的是沁县的农民,是沁县的生态。据粗略统计,全县农民今年人均林下经济收入可达200元,全县森林覆盖率近年来年均增长1个百分点以上。展望“十二五”,沁县已确定了打造全国有机食品加工供应基地,休闲度假旅游胜地和生态功能区的奋斗目标。今后五年,每年的森林覆盖率提高要保持在2个百分点以上,农民人均林下经济收入要年均增加100元。通过这一战略,创绿色家园,富全县农民。

1.15林木成摇钱树 林地成聚宝盆内蒙林西县

内蒙古林西县地处科尔沁沙地和浑善达克沙地边缘,全县有集体林地271万亩,已完成确权、发证262万亩,分山到户率95%。林改后,农民户均5亩有林地,仅以林木价值测算,农户收益

达8000万元。为解决靠采伐林木获取收益时间长、见效慢的问题,林西县积极引导农民科学经营、综合利用,积极开发林下特色种植业、养殖业,不仅丰富了林业产业内涵,而且能让林农在较短时间内增收致富,将林木变成了摇钱树,林地变成了聚宝盆。

一、因地制宜,广泛发展林下种植业

林西县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以及植物适生性等特点,因地制宜,确定了四大类林下种植类型,即林药套种、林菜套种、林菌套种、林果套种立体培育模式,其中林果套种已达到一定规模。

新城子镇七合堂村现有落叶松60000亩、山杏12000亩、杨树6000亩、果树近6000亩,人均林地面积33亩,森林覆盖率达到81.1%,构成了“阳坡满山杏,阴坡尽是松,山下野果满地红”的生态庄园景象,人均纯收入8000元,家家户户都建起了新房,还修通了水泥路,是远近闻名的富裕村,2009年被中国生态文化协会等机构评为“生态文化村”。在生产总值中,仅林业产值就达570万元,占总产值的85%以上。其中年产水果400万公斤,果品产值480万元,山杏林产值30万元。在村党组织引导下,依靠森林资源发展林下经济。部分农户尝试养笨鸡、野鸡、狍子、獭兔,及栽植盆景、绿化草坪等,这些项目成了农户增收的新渠道。

二、挖掘潜质,大力开发林下特色养殖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笨鸡蛋、笨鸡肉和野味成为人们青睐的美味佳肴。林西县在许多适合地方发展林下养殖,如林下养鸡、养山鸡、养鹿、养狍子、养野猪等,目前已建野生动物养殖场20余家,其中养殖大户8家。统部镇北大山马鹿养殖合作社负责人---鲍玉琛,投入马鹿养殖场400多万元,占地70多亩,拥有鹿舍3栋,年销售收入达到100多万元,利润80多万元。大营子乡土庙子村宫茂森建立了“马莲滩七彩山鸡养殖基地”,承包林地200多亩,林下养山鸡实现纯收入突破50万元。统部镇乌兰沟门村李德军养殖马鹿51头,年产茸价值10万元。新城子镇七合堂村边振廷、宋占武等人依靠森林资源饲养马鹿和狍子,办理了加工销售许可证,仅养殖一项收入就达10万元。大井镇返乡创业者崔久春,2010年8月投入注册资金300万元,租用了本村林地450亩,建起了“林西县金鸡岭小笨鸡养殖”专业合作社,养殖小笨鸡2万只。他自己算了一笔账,养一只小笨鸡成本约30元钱,几个月后出栏,卖到50元左右,养1万只小笨鸡就能赚到20万元。林下笨鸡养殖一年可以养多茬,收益是非常可观的。目前,该合作社已发展会员45户,林下养殖笨鸡存栏总数达10万只,年产值达200万元。

三、服务到位,给力林下经济发展

一是成立林下经济专门领导机构。林地承包到户后,县委、县政府从提高农民发展林下经济能力入手,成立了发展林下经济工作领导小组和办事机构,由科技、林业、农牧业等部门组建了的专业技术服务队和多个科技协会,指导农民科学健康发展林下经济。二是积极做好资金扶持工作。县领导积极协调金融信贷部门,实施抵押贷款、小额信贷等,搞好对农户发展林下经济的资金扶持。三是不断完善购销服务。及时提供市场信息,帮助群众与企业签定购销协议,实行订单

林业,推广“企业+基地+农户”发展模式,走产业化经营的路子。四是大力扶持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按照“群众自愿、民主管理、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原则,引导扶持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已建立林业协会20个、专业合作社8个,发展会员近1000户。

林改后,林西县林业得到大发展,林下经济方兴未艾。2011年,全县新增造林19万亩,其中:新发展膜下滴灌经济林2.5万亩。今日的林西县已不再是山上明晃晃,山下光秃秃,取而代之的是树盖山头、草没膝,山川绿了,百姓富了,已从昔日风沙肆虐、贫穷落后变成如今的林茂粮丰、经济繁荣的“塞北松漠绿洲,丘陵山区花果之乡”。

1.16肉苁蓉让农民从容面对沙漠——内蒙古磴口县

磴口县素有“七沙二山一平原”之称,境内的沙漠面积达468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68.3%。在治理沙漠改善环境过程中,磴口县确立了“沙漠资源观”,提出要化害为利,变害为宝。在加强防沙治沙的同时,按照“多采光、少用水、新技术、高效益”的沙产业理论,从当地实际出发,立足资源优势,把发展肉苁蓉作为重要支撑产业,作为农牧民增收的主要途径,出台优惠政策,扶持农牧民发展人工种植梭梭、肉苁蓉等特色沙产业,全力建设林、沙产业资源基地。

一、林下种植肉苁蓉,变沙漠为绿色银行

肉苁蓉是一种寄生在梭梭根部的名贵中药,具有独特的补肾、抗衰老等多种药用功能,在中国已有1800多年的应用历史,被誉为“沙漠人参”而驰名中外。目前,磴口县累计栽植梭梭、沙棘、黄柳、沙柳等灌木林面积50多万亩,人工梭梭林地面积30万亩,人工接种肉苁蓉面积3万亩,接种成功率稳定在80%左右。肉苁蓉年产量在20-30吨(干重)左右,亩收入达到9000元。在加强原料基地建设的同时,为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在精深加工上狠下功夫,肉苁蓉系列酒、苁蓉切片、苁蓉份、苁蓉饮料等产品不断推出,赢得了广大消费者的认可和喜爱。

二、沙产业初具规模,肉苁蓉品牌业已确立

沙产业的发展弥补了治沙资金的投入不足,对加快沙化土地治理步伐、增加农牧民就业机会和脱贫致富,发挥了重要作用。下一步,磴口县将围绕国家林业建设战略发展规划,把沙漠变成资源,变沙害为沙利,把肉苁蓉产业当作促进沙漠资源综合高效利用与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产业来培植。利用十年的时间,治理200万亩沙漠,在现有30万亩人工梭梭林的基础上,每年再新植3万亩,到2020年营造人工梭梭林60万亩,人工接种肉苁蓉30万亩,开发肉苁蓉相关产品100个,实现产值30亿元,使肉苁蓉产业成为磴口县的特色主导产业。

三、多措并举,激励肉苁蓉产业蓬勃发展

一是政策驱动。结合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实行“谁治理、谁管护、谁受益”的政策,鼓励有能力的各类法人、经济组织和农牧民,通过承包、租赁、拍卖、股份合作制等方式进入沙产业领

域,可以跨所有制、跨行业、跨行政区域投资发展沙产业,先后有40多家企事业单位和个人投资从事沙区林业建设。

二是科技带动。由于乌兰布和沙区自然条件较为恶劣,春季回春快,有效造林时间短,用常规粗放的方法很难获得良好的效果。为解决这一难题,延长造林时间,提高造林成活率,多年来,磴口县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一些比较成功的经验和做法,全面推广应用沙障压沙、冷藏苗避风造林技术、组合井高压水打孔植苗技术和保水剂、生根粉等技术,以及梭梭人工接种肉苁蓉技术,推动了防沙治沙和肉苁蓉产业的快速发展。据统计,每年培训接种肉苁蓉技术人员近1000人,已累计成功梭梭接种肉苁蓉3万余亩。同时积极研发肉苁蓉系列产品,已推出50多种天然绿色保健品,并进入国际市场。

三是政府推动。2007年召开了两次林业产业推进现场会,2008年将王爷地肉苁蓉生物有限公司确定为政府重点扶持企业,同年被确定为自治区林业重点龙头企业。为扶持企业发展,政府优先满足土地资源需求,完善交通网络建设,将乌兰布和农场一分场通往王爷地肉苁蓉生物有限公司架子滩基地的18公里穿沙公路列入全县公路网建设规划,于2009年正式建成并通车;依托该公司与中国农业大学合作建立肉苁蓉研究所。为扶持肉苁蓉产业基地建设,2008年以来政府先后向企业和造林大户提供梭梭苗木2000多万株,用于肉苁蓉产业基地造林。

四是项目拉动。2009年协助磴口县三利公司、王爷地肉苁蓉生物有限公司、衡芝肉苁蓉产业示范基地、联众公司、方圆生态开发有限公司、内蒙古泽宇苁蓉开发有限公司等治沙企业向国家和自治区有关部门呈报林业产业项目10项,并积极协助企业争取上级的支持。其中内蒙古泽宇苁蓉开发有限公司“人工营造梭梭防风固沙林接种肉苁蓉产业化栽培示范基地建设项目”于今年春季开始启动实施。王爷地肉苁蓉生物有限公司10万亩人工肉苁蓉产业基地建设项目通过自治区发改委批准立项。

1.17发挥红松之乡优势 打造红松产业大县——辽宁省本溪县

本溪满族自治县位于辽宁东部山区,是辽宁东部山区林业重点县。全县总人口30万,有满、汉、蒙、回等16个民族。全县辖区面积3344平方公里,其中林业用地面积413万亩,森林覆盖率76.8%,耕地面积30万亩,农业人口19.2万人。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坚持走“特色化、区域化”的发展道路,大力发展红松产业,2010年,全年实现林业产值57亿元,农民人均涉林收入5300元,占全县农民人均收入的61%。涉林收入中通过红松产业链实现的收入人均达2100元,占40%。红松产业已经成为全县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和农民增收的亮点产业,并呈现出活力强、潜力大、后劲足的良好发展态势。

一、规划重点突出,扶持政策优惠

辽宁东部山区是红松天然林的自然分布区,也是我国红松人工栽培的中心产区。本溪县优越

的气候条件、光照条件和土壤水分条件为红松提供了良好的生长条件。为了有效地保护和利用了红松资源,在生态优先的前提下大力发展红松果材兼用林,促进了林农增收致富,本溪县委、县政府将红松产业作为的特色产业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明晰了至2015年红松产业的发展布局和龙头企业建设项目实施计划,提出了到2015年全县红松基地面积达到100万亩,红松产业产值达到23亿元的经济指标。

为实现上述目标,本溪县制定了相应的惠农政策和招商引资政策。自2002年,每年从县本级财政列支600万元用于林农购买红松苗木,对龙头企业建设项目在贷款上给予扶持性贴息的优惠政策,以加快红松产业基地建设步伐。

二、建设良种基地,强化品牌效应

本溪县清河城红松良种基地是国家林业局和省林业厅确定的重点种苗工程项目,基地规模达到了4860亩。全县红松苗木、红松良种、红松穗材分别占辽宁省产量的36%、58%、65%。截止2010年,向东北地区输送优质苗木近1000万株,红松良种100万公斤,红松优良无性系穗材300余万条。为创响本溪县红松品牌。成功申报了“草河口”红松籽地理标识认证,注册了“草河口”红松籽商标。优良的苗木质量和声誉为全县红松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保障。

三、完善服务体系,推进科技创新

多年来,本溪县围绕红松产业形成了以县林业技术推广站、乡镇林业服务站、乡村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为主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为林业生产提供全方位的服务。林业局十分注重林业科研技术人员的引进和培养,全局现有林业工程技术人员412名,其中:教授级高工4人,高级工程师14人,工程师98人,助理工程师159人,技术员137人。强大的科技队伍为发展红松产业化工程奠定了人力资源基础。

辽宁林业科研所位于本溪县草河口镇,该所经过40多年的科研探索与实践,在红松人工林研究方面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技术和人才优势,在国内外享有盛誉。所内拥有世界上林龄最大的红松人工林,该所研究先后开展了“红松无性系嫁接技术”、“红松果材兼用林经营技术”等项研究,构成了一整套完整的红松人工林培育技术体系。尤其是该所研究的红松嫁接技术,率先在我县得到广泛推广,使红松结实提前10-14年,产量增60-85%。这些研究成果的推广应用,成为指导本溪县红松产业的重要理论依据。

为了大力推广科普宣传,县林业局每年为林农举办培训班3-5期,累计培训红松栽植农户近5万人次。并以林业科技下乡方式组织专家深入林区,开展实地技术培训和指导,以科普大集等形式发放各种图书资料20多种、2万余册、5万多份,制作光碟3000多张。及时为林农服好务,全县林农基本掌握了从育苗、栽植、抚育、嫁接等各个环节的技术要领。

四、确定发展模式,提高综合效益

为了提高林地的综合效益,近年来,本溪县因地制宜,围绕红松主导产业,确立了以“林菜、林药复合经营”为内容的发展模式,即为充分利用林地空间,在以红松为主的新植林内套种中药

材、山野菜的经营模式。经过几年的生产实践,该生产模式为林农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彻底改变了林农靠砍树致富的经营理念,极大提高林农综合利用林地资源、大力发展林地经济的积极性。通过政策倾斜、技术支持等多种措施,培育了一批示范大户,用典型教育群众、带动群众。如城沟村韩勇、王鑫夫妇,在林业局的倡导和扶持下,发展红松、刺龙牙1051亩,仅山野菜年收入就达20余万元。通过典型的示范林农对林业由“不敢投”变为“舍得投”,造林面积成倍增加,有效推动了全县林业生态建设和保护。据调查,发展林业复合经营模式的林木与同等条件下未发展林业复合经营模式的林木对比,其生长可提高10%-15%。

五、着力培育龙头,延伸产业链条

本溪县在推进红松产业化的进程中,紧紧抓住龙头企业、农户和基地这三个环节,构筑起了“龙头企业+农户+基地”的产业化生产大格局,实现了产业发展、企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多赢效果。

县政府以软环境建设为切入点、以加强红松资源建设为基础,先后引进红叶家俬、汇源集团等企业落户本溪县。红叶家俬先后投资2300万元建起了高档木制家具生产线5条,年生产能力达到15万套,红松家具远销美国、加拿大和欧洲。2008年被省政府列入首批辽宁省出口木制家具企业质量准入名单。为提高红松果仁的附加值和产品档次,拉动红松基地建设,县政府又成功引进北京汇源集团,在本溪县小市镇新建了本溪汇源饮料食品有限公司,项目建成投产后可年产“汇源”牌红松果仁饮料10万吨,实现产值7亿元,实现利税1.5亿元。

本溪县以合作经济组织为的纽带,一手抓千变万化的大市场,一手抓千家万户小生产,一方面为企业提供稳定原料供应渠道,另一方面从销售渠道保护农民的利益,使红松基地建设取得明显成效。截止2010年全县红松林基地总面积达62万亩,其中:国有林场红松林面积达到29.5万亩,集体红松林基地总面积达到32.5万亩,全县进入结实龄的红松林面积32万亩。目前,建成百亩以上的红松基地1100个,红松果年产量过500吨的乡镇7个,红松果年产量过50吨的村75个,参与红松产业经营的农民达到3万余人,全县红松籽年采集量突破4000吨。本溪县红松以其自然优势、技术优势、规模优势、品质优势和品牌优势赢得了辽宁省红松之乡的美誉。在红松产业发展上迈出可喜的一步,在今后一段时间,将继续以实施基地拓展、龙头带动、品牌建设、科技提升为努力方向,积极借鉴兄弟省市县的红松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不断做大做强红松产业,将本溪县建设成为辽宁省红松产业的核心区和重点区,并有信心打造成为辽宁红松产业第一大县。

1.18做大规模 做强品牌 做优特色 推进林业产业发展——辽宁省桓仁县

桓仁满族自治县位于辽宁东部,全县林业用地面积435万亩,有林地面积408万亩,森林覆盖率76.6%,活立木总蓄积2102万立方米,是辽宁省以林为主县区之一。近年来,桓仁县立足资

源优势,大力发展干坚果、林地药材、山野菜、林蛙养殖等特色林业产业,取得了丰硕成果。我们采取的主要做法是:

一、立足资源,加快林业产业基地建设

“十一五”以来,恒仁县对发展林业产业的优势和意义进行了认真审视,认识到开发林业产业既有基础,更有优势;既有效益,更有前景。全县林业用地面积435万亩,占县域总面积的81.8%,资源的特点决定了县域经济的发展优势在山,潜力在林,出路在林业产业,把发展林业产业作为农村和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十一五”期间规划了“751”工程,即到2010年,全县以红松为主的干坚果经济林达到70万亩,以桓仁山参为主的中药材达到50万亩,以刺龙芽为主的山野菜达到10万亩;“十二五”期间,规划实施林业“三百”工程,发展以红松为主的干坚果经济林100万亩,以桓仁山参为主的林地药材100万亩和山野菜100万亩,以落叶松、刺槐为主的速生工业原料林100万亩。

根据规划的目标及森林资源特点,恒仁县重点建设了“六大”林业产业基地。一是干坚果经济林基地。目前,干坚果经济林面积达到88.98万亩,其中红松69.59万亩、板栗9.6万亩、山核桃8.48万亩、大榛子1.31万亩。建成万亩红松村6个,千亩红松村近百个,红松年产值过百万元村50多个,红松年收入过万元的农户3000多户。二是林地药材基地。天然林冠下栽植桓仁山参以每年5万亩左右的速度迅速发展。目前,林地药材面积60.21万亩,其中桓仁山参55.95万亩。三是山野菜基地。每年发展刺龙芽、大叶芹等山野菜1万亩以上。目前,林下山野菜面积达到12.77万亩。四是林蛙养殖基地。封沟716条,参与农户近1500户,放养林蛙面积稳定在300万亩,年产商品蛙5000万只,产值2亿元。五是林业种苗基地。每年发展育苗3000亩以上,年产各类苗木1亿株,产值5000万元。六是速生工业原料林基地。每年发展以落叶松、杨树为主的速生工业原料林3万亩,目前原料林面积达到90万亩。

二、企业带动,实施林业品牌战略

在林业产业开发工作中,恒仁县在积极扩大基地规模、提高产量的同时,下大力气抓好林业产业链延伸工作,提高林业产业的整体效益和市场竞争力,推动全县林业产业真正做大做强。并采取多种措施,创建名牌产品并采取多种措施,创建名牌产品。一是提高林业产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全县先后成立板栗、榛子、红松、药材、山参、林蛙等产业协会36个,成立各类专业合作社65个,注册资金3000多万元,发展社员1万余户。二是积极申报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桓仁山参、桓仁哈蟆油、桓仁红松籽、桓仁大榛子、桓仁山核桃油、桓仁冰酒6个产品已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三是积极争创国家名牌产品。辽宁好护士药业集团有限公司的“苍松”商标、辽宁五女山绿色食品开发有限公司的“五女山”商标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全市3个中国驰名商标中,恒仁县涉林产品占据2个;森涛参茸公司的“森涛” 牌山参被评为“中国著名品牌”。四是积极争创省著名商标。三达药材公司的“虎头”牌林蛙油等8个商标被评为省著名商标。五是研究制订技术标准,实施标准化生产。先后制定了9个标准,包括刺龙牙无公害栽培技术规程和

红松嫁接技术规程2个省级地方标准,板栗生产技术规程、短梗五加生产技术规程、平欧杂交榛子栽培技术规程、中国林蛙半人工养殖技术规程4个市级地方技术标准,桓仁山参栽培技术规程、桓仁山参、桓仁哈蟆油3个企业技术标准。

三、强力扶持,做大林业产业规模

一是加强领导,实行组织推动。建立了县山区林业综合开发领导小组和协调机构,在县林业局设立正科级的山区综合开发办公室,设置18个全额事业编制,调配有多年山区工作经验的业务骨干到办公室工作。同时,县政府要求各有关乡镇场要把任务落实到村组和山头地块,并将林业产业开发工作纳入乡镇领导干部考核责任制,有效调动了乡镇工作积极性。

二是加大投入,实行政策牵动。为扶持林业产业做大做强,全县克服财力紧张困难,加大对林业产业开发的资金投入力度,制定优惠政策,引导和推动林业产业不断发展。每年整合财政、林业、移民等部门的资金1500多万元以上,对林业产业项目进行苗木补贴。积极争取省林地经济扶持资金,为全县林业产业开发提供有力的资金保障。同时强化政策扶持,出台优惠政策,为林农发展林业产业创造条件。可以进行清场造林,及择伐改造。对已在林下种植人参上层林木影响人参生长的林分,可以进行轻度抚育。

三是科技扶持,实行技术带动。设立林业科研成果奖励基金,制定了林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新技术推广奖励办法。利用电视、广播、县报等开展科普讲座,通过举办培训班和开展“科普下乡”、“科普之冬”等活动,把林业科技致富信息和实用技术送到农民手中。每年举办各种实用技术训班30多期,培训林农5000人次,印发各种宣传资料2多万册(份)。从县直有关部门抽调技术人员进行技术培训与指导。实行包乡镇、包示范项目,包技术指导的全程服务,政府采取“以奖代补”方式扶持示范基地建设,每年建立示范园50多个。

县政府积极引导扶持林业产业加工企业建设,形成基地与企业的良性互动。根据企业扩建规模和生产经营活动的需要,积极做好对上争取项目工作,最大限度争取资金,扶持企业健康发展,目前已建立涉林大型龙头企业年产值超亿元的2家,超千万元的7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28家。其中:以好护士药业为代表的药材加工企业8家,年加工销售中药材3.4亿元,带动全县及周边10万余户增收致富。林蛙油加工企业三达药材公司,每年可产哈士蟆油系列产品1万件,年产值900万元,带动全县1100户养蛙专业户创收4300万元。2010年祥云药业等六家企业获辽宁省首批林业产业龙头企业荣誉称号。近几年,由县林业局组织多个企业参加省内外各种林副产品展销会和博览会,增强了林业企业知名度,提升了市场占有率。

各项扶持政策的落实,使林业产业得到了林农的普遍认可和热烈欢迎,林农发展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全县林业产业呈现蓬勃发展的态势,规模越做越大。2010年,全县林业总产值实现56.8亿元,农民人均林业收入4673元,林业产业已经真正成为农村经济和农民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

1.19做大做强龙头企业 着力打造中药材大县——辽宁省建平县

建平县位于辽宁省西部,地处科尔沁沙地南部,是一个“六山一水三分田”的丘陵山区,全县31个乡镇、四个国有林场、259个行政村,总人口60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8万人,总土地面积729万亩,耕地面积219万亩(拥有退耕还林面积21.71 万亩),有林面积320万亩,森林覆盖率42%。

近年来,建平县委、县政府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鉴于中药材种植季节性要求不严格,春夏秋播种均可,属避灾农业项目,特别适合建平县十年九旱的气候条件,把林下中药材种植作为发展区域特色经济的“一县一业”优势产业来抓。在不改变野生药材品质的前提下,一方面对药材的良种选育、平衡施肥、高产栽培等技术进行研究;另一方面在药材适生区,依托中药材种植加工龙头企业,采取“公司+基地+种植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组织广大农民进行人工种植。2010年,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达10万亩,种植乡镇有21个共2万多户,年产量3万吨左右,年产值达3亿元,林农人均收入达2300元。

一、发挥林下种药优势

近年来,“回归自然,绿色消费”的理念成为时尚,中药因取材于自然界,其纯天然的特色受到现代人的青睐,很多中药不但可以药用,而且还可以食用,国际国内的中药材市场越来越好。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建平县中药材种植销售就享誉国内外,供不应求。

建平县发展中药材产业具有许多优势条件。一是自然条件优越。建平县处于优质药材种植的“黄金地带”,有充足的热量,所种植的中药材品质优良。绝大多数中药材都具有抗旱性,有的品种对季节性要求不严,可春、夏、秋三季播种,而建平县正处于半干旱区,特点是“十年九旱”,因此,我县更适合耐旱的中药材种植和生长。土壤质地为沙壤土,通透性好,很适宜中药材生长。另一方面,建平县交通便利,有利于中药材产品的运输和出口。

二是可利用林地资源丰富。建平县现有21.71万亩国家退耕还林地、74.2万亩荒山绿化工程32万亩坡地造林工程,林下非常适宜立体种植中药材,为中药材种植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三是拥有名牌龙头加工企业。建平县颈复康中药材种植有限公司始建于2006年,集中药材新品种繁育、种苗培育、种子改良、GAP基地建设及深加工为一体的现代化高科技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辽宁省首批省级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公司建有生产车间、晾晒棚、中药有效成分提取车间、保健品车间、烘干车间、保鲜库、储藏窖等,年加工能力8000吨。现有职工160人,中药学技术人员20人,其中有省内知名的中草药种植加工专业人员,有精于医药企业营运管理的主任医师和执业药师。目前已与沈阳药科大学、沈阳农业大学建立产、学、研联合体,致力于辽西地区中草药的开发和利用研究,具有较强的技术研发、加工和出口能力。

四是群众基础广泛。林改后,随着农民对造林、育林、护林的积极性空前高涨,林农不断向林地要效益,发展中药材种植的愿望十分迫切。在建平县颈复康种植有限公司拉动下,种植规模由原来的6个乡镇8000户,已拓展到21个乡镇2万户,效益显著,大大激发了林农对中药材种

植的积极性。

二、政府推动,宣传发动,科技促动

为把林下种药产业尽快做大做强,省、市、县领导非常重视。省市领导及省林业厅领导多次亲临建平调研,检查指导此项工作,并就相关事宜做出具体安排。建平县委、县政府领导也高度重视“一县一业”中药材种植这一特色产业,主要领导亲自研究布署此项工作,多次开协调会落实任务。县政府出台了《发展中药材补助政策和管理办法》,规定每种植一亩中药材,县财政对种植户予以150元种子补助,发展林下种药5000亩的乡镇,可直接晋升为一档乡镇。各乡镇也相继出台了扶持政策。这样大大调动了广大干部和农民种药积极性,坚定了“一县一业”这一特色产业发展的决心。

建平县自开展中药材种植以来,不断利用各种会议、培训班、学习班,通过广播、电视、报刊、种植手册等多种形式,向广大农户和私营业主宣传种植中药材的前景、效益和政府优惠政策,并将《中药材种植效益分析表》和《中药材种植技术的应用》发到各乡、各村农户手中,让林农进一步掌握中药材种植技术,累计发放中药材种植手册20000册。同时在朝阳电视台和朝阳日报社开避了林下种药专栏,还邀请辽宁日报社和辽宁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广泛宣传建平林下种药产业,营造良好舆论氛围。为确保林下种药质量,建平县林业局成立由果树中心、科技股、产业办等专业技术骨干组成的技术服务队,并与辽宁省干旱地区造林研究所合作,提供科技支撑,实现技术标准、整地标准、田间管理标准、验收标准四统一。定期深入到乡镇、田间地头,进行技术培训和现场指导,并及时提供市场信息。抽出专职人员专门从事药材市场的信息收集与发布,帮助群众与药材收购企业签订购销合同,最大限度避开市场风险,使林下种药品种好、卖得出、效益高。

三、企业拉动、大户带动,打造中药材种植大县

为推动建平县中药材种植项目健康发展,县委县政府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于2006年初与承德颈复康有限公司签订协议,成立了集药材新品种繁育、种子改良、种苗培育、GAP基地建设及深加工为一体的建平县颈复康中药材种植有限公司,该公司固定资产已达1.2亿元,年加工能力达8000吨,年收购中药材5000吨,创利税2000万元。公司现有药材基地30块,面积达50000亩。2011年被省林业厅授予辽宁省首批重点龙头企业。公司除免费提供技术和服务外,还规定对发展药材5000亩的乡镇予以20000元,对发展中药材10000亩的乡镇予以50000元奖励政策。企业还选派专人对种植户定期进行专业培训,引导林农种植优良品种,并搞好跟踪服务。由于企业的拉动,发展林下种药项目的乡镇上升到21个,种植户达20000余户,种植面积21万亩,年产值达6亿元。中药材种植大县已初具规模。

在抓龙头企业的同时,建平县不断加大对种植大户的培植,在资金、政策、资源上予以扶持,协调水利部门搞好基地的打井配套。林业局组织全县30个乡镇林业站长到内蒙赤峰市、河北省平原县等中药材基地进行实地考察,各乡镇也组织农户到种植大乡、种植大村参观学习,全县涌现

出一大批中药材种植大户,通过他们示范带动,真正起到“一户带多户、多户带一村一乡”的效应。目前,集中连片发展1000亩以上的中药材种植大户8个,500亩以上的种植大户15个,200亩以上的中药材种植大户50个。

四、靠效益驱动,激发林农种药的积极性

林下种药不仅减少了自然灾害给广大农民带来的损失,同时还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已成为符合建平实际并代表建平今后避灾农业发展方向的一项特色产业。广大农户也从中获得了客观的经济效益。三家乡范永江于2008年春承包的400亩南果梨,林下种植了苦参已长至四年。仅采收苦参籽一项,一亩今年可收入2000元,效益相当可观,2011年春,他又种植苦参2000多亩。黑水镇一棵树村刘占军,2009年承包了10亩坡耕地,正值遇上了六十年不遇的大旱,春季没有种上地,雨季他种上了苦参,今年春收入达2万元,偿到了甜头。在他的带动下,该村今春就发展林下种药1500亩。昌隆镇东井村和牌甸村今春完成中药材种植6000多亩,品种为苦参和甘草。预计3年后,可实现产值3500多万元。

五、远景规划

发展林下种药,不仅充分利用了林下资源,使林下效益得到有效发挥,而且吸收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调节了季节性的生产劳动,增加了个人经济收入,改变了广种薄收的思想意识。目前,通过政策引导,企业带动,林农主动参与,建平县林下种药已初具规模,发展势头强劲。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为把林下种药产业做大做强,到2015年我县力争完成中药材种植40万亩,集中连片1000亩以上的示范基地20个,突出培植典型。完成暖棚育苗200栋。龙头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完成药材净化、提取车间26000平米,年生产中药保健胶囊5亿粒,使中药材提取物达3000吨,实现产值50亿元。同时,加大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打造一批农民技术骨干,培养一批适应市场的中药现代化人才,到2015年末,建平县的林业产业在上级领导的正确指导下。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必然有一个跨越式的发展,林下种药产业一定会成为改善林农生活水平,发家致富的重要途径,为新农村建设开辟出一个崭新的天地。

1.20小 林 蛙 养 出 大 产 业——辽宁省宽甸县

宽甸满族自治县位于辽宁省东部的鸭绿江畔,与朝鲜隔鸭绿江相望,边境线长216.5公里。疆域面积6193.7平方公里,全县总人口4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3万人。宽甸地域广阔,自然地貌为“九山半水半分田”,突出特点是山多地少,森林资源丰富,生态环境良好。全县有林地面积741万亩,森林覆盖率为78%,活立木蓄积量为2445万立方米,是辽宁省森林面积最大、天然林资源最多的县。宽甸属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优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为宽甸林蛙产业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近几年来,县委、县政府把林蛙养殖业作为林业的一项大产业来抓,到2010年底全县已开发

利用林蛙栖息林地达525万亩,占有林地面积70.8%,涵盖了全县所有乡镇所有行政村。2010年,林蛙产业实现产值5.3亿元,占全县农业总产值的17.5%,占全县林地经济总产值的30%;林蛙产业农民人均收入1558,8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0.7%。林蛙养殖业已成为宽甸一大支柱产业。

一、政府全力推动

东北林蛙堪称四大山珍之一,属集药、食用价值为一体的纯天然绿色滋补佳品,2010年林蛙油市场价格每公斤6000元仍供不应求。林蛙以森林害虫为食,以林养蛙,以蛙育林,可保持生态良性循环持续发展。1999年,随着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全面铺开,宽甸县政府把林蛙养殖列为全县重点开发八大支柱产业之一及林改配套重要措施来抓,成立了林蛙开发办公室,任命林业局一名副局长为开发办主任,专职负责全县林蛙产业发展工作。县政府投入10万元,组织110多人,进行为期200多天的普查工作。对全县各乡镇的林蛙栖息地进行普查。以原居民组为单位,按原沟岔命名,承包户冠名所承包的蛙场;以流域面积划界勘查,以林地面积、林相、水源、沟长等12项因子进行全面普查,统一造册建立档案,彻底摸清和掌握了全县林蛙栖息林地概况。同时,县政府放宽政策鼓励发展林蛙产业,对养殖户实行特产税全部减免,出台了林蛙养殖的扶持补贴政策。宽甸林蛙养殖产业逐渐走到全国前列。截止2010年底统计,全县共封沟养蛙2100条,全县共有林蛙养殖专业户3700多户,从事林蛙养殖、加工、销售人员达3万多人。

二、合作组织牵动

随着林蛙养殖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政府部门的行政领导已远远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养殖户要技术、要服务、要管理、要信息,政府部门已显得力不从心。宽甸县积极寻求发展林蛙产业的制度创新、机制创新、科技创新和思想观念创新,因势利导,帮助、指导全县成立了2个林蛙养殖专业协会、12个林蛙养殖专业合作社等农民经济合作组织,解决了养殖户急需的技术服务、经营管理、提供生产资料、发布市场信息等一系列难题。

宽甸满族自治县林蛙产业协会于2007年成立,现有养蛙户会员 132人、有蛙场129 处,不同类型实验基地3处,下属1个林蛙专业合作社。协会在实践中总结编写《东北林蛙半人工养殖满负荷放养法》,改变了传统放养模式,方法简便易行、可操作性强、效果明显,得到广大蛙农认可,2009年被科技部选中作为国家“十二五”期间《国家星火计划培训丛书》在全国推广。协会为了在全县推广林蛙半人工满负荷放养技术,先后组织举办县级技术培训班11次,乡镇级培训班20次,共培训人员达4500多人次;举办现场观摩会7次,参加人员750多人次;先后发放《满负荷放养法》图书 3000多本,技术光盘 2500盘,养殖要点资料 5000多份;扶持科技示范户无偿投放实验饵料、塑料管、薄膜、遮阳网和蛙药等物资,折款30多万元;培训人员含盖本溪、凤城、桓仁等县部分蛙农。协会根据长白山腹地林蛙下山早于宽甸20天的规律,通过多渠道及时准确掌握主产区产量和行情,参照预测推算宽甸产量和价格,多次避免了蛙贩子开行压价,为蛙农增加收入近千万元。2009年秋,由于协会预测准确及时,为会员一次推销1500斤蛙油,减少损失100多万元,44

三、龙头企业带动

在林蛙养殖产业初具规模后,宽甸县就注重了龙头企业培育,注重了林蛙产品深加工的研发,注重了林蛙附加值的提高,注重了龙头企业对林蛙养殖产业的带动作用。宽甸北方山奇生物开发有限公司生产的“即食林蛙油”畅销全国;宽甸奇峰蛙业专业合作社生产的“森溪牌”精品林蛙油,从鲜活蛙类等到成品包装,共经10多道工序,采取特殊工艺(专利),真空封口,包装精致,在常温下保鲜期可达1年以上,是目前市场上蛙油含水率最低、保鲜期最长、科技含量最高的畅销林蛙油品牌;灌水杨鑫土特产公司、宽甸绍成参业有限公司等30多家企业生产的干品林蛙油、林蛙油软胶囊等产品,也倍受消费者青睐,受到了消费者的广泛好评。目前,宽甸有多家林业龙头企业正在开发新的林蛙油产品,其中宽甸光太药材有限公司将于今年下半年与日本星火株式会社合资组建“太和星中日合资食品有限公司”,主要生产出口林蛙油系列产品、林蛙卵和林蛙营养食品等。通过龙头企业带动,使宽甸林蛙养殖业走向了林养结合、种养结合的科学发展道路。

四、打造知名品牌

宽甸林蛙虽具特色,但知名度不高,全国业内人士了解不够。2011年5月,经宽甸县委、县政府积极争取,由宽甸满族自治县林业产业协会和宽甸满族自治县林蛙专业协会协办的“2011年全国蛙类专业委员会年会暨第五届蛙业论坛”在宽甸举行,全国知名蛙类专家、学者和相关领导近百人参加了会议。通过养殖现场观摩和学术交流,会议认为:宽甸林蛙是东北林蛙分布最南端的县,是全国林蛙养殖户最多的县,得天独厚的林业资源和气候条件造就了宽甸林蛙的地域特性和典型性。宽甸林蛙生长期最长,个头最大,产量最高,蛙油品质最好,优越于吉林、黑龙江等地。所以每年只有宽甸林蛙油进入广州市场才能开行,而且每斤价格要高于其他地区100元以上。这次会议也是全国性蛙业会议首次在辽宁省召开,体现出了宽甸林蛙产业在辽宁省的重要地位,也体现出了宽甸人民搞好林蛙产业的实力和信心。宽甸养殖林蛙的自然条件和独特的养殖技术得到了全国业内人士的高度评价和广泛肯定。宽甸将借此东风,大力推介宽甸林蛙,打造宽甸林蛙品牌,让宽甸林蛙成为全国知名品牌,冲出亚洲,走向世界。

1.21山上有林 林下有参 沟里有蛙,森林复合经营发挥了林地资源潜力——辽宁省清原县

清原县地处辽宁东部山区、长白山余脉,是辽宁的重点林业县。全县总面积3921平方公里,林业用地462万亩,有林地418万亩,森林资源丰富。2006年开始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均山均利到户,给山区经济发展增添了活力。面对林改后农民增收的迫切心情和荒山基本绿化的形势,围绕如何做到既让农民增加收入,又使资源得到保护,县委、县政府精心谋划,统一认识,确定了“确权拓空间,开发奔富裕”的发展战略,把林改的落脚点放在兴林富民上,把发展林地经济的主攻方向放在林地林下,使山上有红松、云杉等林木,林下有刺嫩芽、刺五加、大叶芹、人参、45

玉竹等山野菜和中草药材,以及开展林蛙、马鹿、梅花鹿、野猪等养殖业,充分利用森林空间,增加林地产出,逐步探索出林药型、林菜型、林果型、林养型等多种森林复合经营模式,既充分利用了林地资源,又给广大农户带来了收益,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

一、以森林复合经营为主线,多措并举发展林地经济

一是为森林复合经营创造条件。发展林下经济需要一定的条件,树木过密,林下作物不能成活,即使存活也生长不良。清原县对开发地块给予放宽经营政策。对开展林下开发的,按省森林经营规程规定的抚育标准下降1-2个径级,降低郁闭度,为林下种植中药材、山野菜创造条件。对红松采取科学抚育,将其改建成果材兼用林,对核桃楸实行改培,对野生榛子进行垦复,提高种实产量。二是实行典型带动。清原县精心培育和挖掘一批典型,带动全县林业产业快速发展。确定了33个现代林业示范村,建立林业产业示范点、示范户120个,建设示范基地,实行典型引路。对有一定基础、有积极性的种植或养殖户给予资金扶持,扩大发展规模,通过典型宣传,打消群众的顾虑。三是加大资金扶持力度。清原县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对有一定基础、有积极性的农户、合作社给予资金扶持,林改以来全县共投入林地经济项目补助资金1700万元,发挥了资金的导向作用,推动了林地经济发展。并安排资金,加强科技试验研究,开展了落叶松-红松-刺五加复合经营、落叶松-林下参复合经营、大果榛子繁苗、林下食用菌等10多个林地经济试验。四是开办林权抵押贷款业务。成立了县林业综合服务中心,集行政许可、林权交易、信息发布、中介服务于一体,实行一站式办公。设立了林权抵押柜台,林权抵押贷款达到4.7亿元,为林农提供了融资渠道,有3.3亿元贷款资金用于林业生产建设,有的用来种植林下参、细辛等中药材,有的用来栽植刺龙芽、大叶芹等山野菜,有的用来在荒山、迹地上造林,有的用来开展木材加工。五是鼓励创办林业专业合作社。清原县加大了专业合作社建设力度,出台奖励政策等引导农民自愿组合成立专业合作社。全县共注册成立林业专业合作社83家,其中,中药材合作社34家,食用菌合作社11家,山野菜合作社15家,鲜果经济林合作社6家,坚果经济林合作社5家,苗木花卉合作社 5家,养殖类合作社7家。合作社共有社员4207户,其中农民社员3626户,带动农户1.6万户。合作社的不断发展解决了一家一户小生产成本高、风险大的难题,提高了生产经营效率,提升了市场竞争能力,促进林业产业向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的方向发展。

二、加强科技推广,不断创新森林复合经营模式

清源县积极加强科技支撑,举办了县、乡、村、组、合作社等多层次的培训班,加大林业科技培训的覆盖面。请专家、种植能手讲授林下参、山野菜、大果榛子种植技术,以及红松果材林培育和山地育苗技术。举办培训班100余次,培训人员7200多人。多次组织村干部、产业大户到先进地区参观,学习经验,取长补短。发放林地经济技术小册子1万多份,林业科技新知识走进了千家万户。农民掌握了科学技术,森林复合经营模式不断创新。湾甸子镇大庙村二道沟组发展山野菜大棚 300栋,同时,对山上的野生山野菜资源也加强了保护和开发,确定了“山下搞返季、山上建基地”的发展方向,成立了绿味浓专业合作社。在山上栽植了刺嫩芽、刺五加、大叶芹1000

亩,对野生的刺嫩芽、大叶芹等山野菜资源加强保护,避免过度采集,实现良性发展。每年砍收100多万棵刺嫩芽杆进行棚内生产,解决了原料问题。入冬后,农户在大棚内种植大叶芹、猴腿及刺嫩芽等山野菜,春节期间产品投放市场,刺嫩芽每斤能卖到25元,大叶芹每斤能卖到10元,全组年生产山野菜150吨,产品销往十几个城市,年销售收入300万元,户均纯收入8000元,成为远近闻名的山野菜生产基地。夏家堡林场鼓励职工发展林下参产业,目前全场林下参面积6000亩,获得了较高的经济效益,仅一个棒槌沟就收入650万元,这个场林下参收入50万元以上的职工达到8户。湾甸子镇砍椽沟村农民孙安文在阔叶林下发展大叶芹200亩,年收入3万元,他的目标是面积达到300亩,每年采收10万斤,并开展加工增加收入。英额门林场和北三家林场在马鹿市场行情下跌的情况下,将马鹿放到森林里实行围栏放养,节约了成本,增加了收入。南山城镇大北岔村农民孔令华兄妹4人承包了小北岔沟养林蛙,建蛙塘20个,年产商品蛙10万只,种植五味子150亩,林下参150亩,年收入20万元。城郊林场考虑到森林的景观效应,对地处省级公路彰桓线路边的落叶松林不采取皆伐,而是在开展大径材培育之后在林下栽植了红松和刺五加,形成了三层复合经营模式。吴家沟村民李国玉将14亩超坡地退耕栽植了红松,考虑到红松株行距大、生长慢,又在林间栽植了刺嫩芽,形成了水平复合经营模式,每年采收刺嫩芽收入1.4万元.三、森林复合经营推动了三大产业发展

森林复合经营发挥了林地和林下资源的潜力,带动更多农民走进山沟搞开发,涌现出许许多多致富典型。目前,全县参与林地开发的农户3.5万户,占全县农户总数的50%。2000年实现林业总产值42亿元,农民人均收入中来自林业产业的3173元,占农民人均总收入的48%,其中来自林下经济的2500元,占38%。全县通过森林复合经营已形成三大优势产业:一是以林下参为主的林地中药材产业:全县共发展各类中药材76万亩,主要品种有林下参、细辛、地龙骨、龙胆草、玉竹等10余个品种。二是以红松坚果为主的森林食品产业:全县已发展红松、核桃楸、榛子等坚果经济林47万亩;栽种刺嫩芽、大叶芹等山野菜面积19万亩;发展木段木耳500万段。三是以林蛙、马鹿为代表的特色养殖业:养殖品种有林蛙、“清原马鹿”、梅花鹿、狍子、野猪等11个品种。开发1500多条小流域,养殖面积120万亩,年产商品蛙3500万只。

1.22力争林下经济人均收入1.2万——吉林省敦化市

敦化市地处吉林省东部山区,长白山腹地,国土资源面积11957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84.9%,是国家重点国有林区之一。其中地方林业总经营面积43.7万公顷,有林地面积21万公顷,活立木蓄积量2052万立方米。作为山多、林多、草多地区,林下经济是全市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敦化市以提高林地生产力为核心,以资源培育为基础,做大第一产业;以提高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为核心,以高科技为手段,进一步改造提升第二产业;以培育改造森林景观、提高文化品位为核心,以人性化、多样化为理念做活第三产业,走出了一条具有长白山特色的林

下经济发展之路。

一是党委政府对发展林下经济认识到位。为实现林地经济的转型发展,敦化市成立了强有力的组织机构,制定并出台了《2011-2015年敦化市林地经济发展规划》,各乡镇及林业部门按照发展林地经济的总体规划布局,遵循“适应市场、各具特色、因地制宜、突出效益、发挥优势”的原则,大力推进产业战略性结构调整,促进林下经济产业向生态产业、精品产业、品牌产业和外向型产业转换,提高林地产品的附加值,增强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

二是深化集体林权配套改革服务到位。在扶持制度、流转制度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上实现重大突破,一是建立林业综合服务中心,搭建高效服务平台,为林农提供林权管理、林木交易、林业咨询和林业行政许可办理一条龙服务。二是积极推进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对林权流转交易平台和林农专业合作社建设给予支持,把千家万户分散生产经营变为千家万户相互连接、共同行动的合作生产、联合经营,实现了小规模经营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

三是对林下经济产业的投入到位。建立政府、林农、外资等多元化的林下经济产业投入体系,加大政府财政投入引导的力度,带动社会资本特别是民间资本、外资投资林下经济产业。同时充分利用“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和国家进一步出台对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各项有利措施的机遇,建立完善的林下经济产业投入机制。把林下经济规范化、规模化、集约化生产作为财政资金扶持的重点,使有限的资金向优势林下经济产业大户倾斜,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四是扶持林下经济发展主体到位。以建立中药材产业带、食用菌产业带、经济动物产业带、林下采集产业带、森林生态旅游产业带为抓手,加大扶持力度,培植出一批辐射面广、带动力强的林地经济产业龙头企业。如敖东、华康、紫鑫等药业企业;鸿发食品、宝利祥蜂业等特产业龙头企业;东北仁、长白山绿色山野菜等林产品深加工企业。同时还发展林农产品加工业和物流业。通过发展林产品保鲜、包装、加工,延长林下经济产业链,以提高林产品质量和增加科技含量来培育品牌、打响品牌,发挥品牌效应。

五是培育林下经济经合组织到位。种养大户、多种专业合作组织、协会、龙头企业等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兴力量,积极培育和发展一批经济实力和带动力强的“公司+林农”或“公司+基地+林农”等模式的林下经济产业经合组织,联结千家万户进行产业化经营,形成一大批规模化的优势林产品生产基地。同时坚持“民办、民管、民收益”的原则,积极发展各类林农专业合作组织,加强学会、协会、经济合作组织等的中介作用,开展产前、产中、产后的自我服务,催生并促进了一大批林业龙头企业、林业品牌和各类专业合作组织的健康发展。

由于历届市委、市政府领导高度重视林下经济发展,多年来连续在政策上予以优惠、资金上予以倾斜、科技上予以投入、人才上予以培养和引进,促使全市林下经济长期保持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

一是林下种植业初步发展。依据长白山独特的自然条件,各地因地制宜,突出特色,集中精力逐步发展起以林药、林果、林菜模式的林下种植业。主要以林药为主。以青沟子乡、额穆镇、48

黑石乡、秋梨沟镇、黄泥河镇、大蒲柴河镇、江源镇和红石乡八个乡镇和辖区林场为重点,形成长白山中药材人工种植(养殖)产业带,重点发展人参、林下参、平贝母、五味子、轮叶党参、龙胆草、返魂草、淫羊藿、细辛等长白山道地药材品种,适度发展西洋参、桔梗、黄芪、当归、白芍、板蓝根、防风、黄花乌头等品种。

二是林下采集业成效初显。以大蒲柴河、江源、雁呜湖、翰章、青沟子、额穆、黑石、秋梨沟、大石头、大桥十个乡镇和辖区林场为重点形成林下采集产业带,采取“限量采收、合理利用”的原则,在开采中保护、在保护中开采,主要以采集、培育红松果林为主。随着林改后林农造林积极性的空前高涨,目前我市红松林地面积达到11.8万公顷,其中:已进入结实期红松果林面积为3.5万公顷,林龄在10-30年的红松果林面积4.6万公顷,近几年新造冠下红松3.7万公顷。冠下红松果林一般在35年以上透光后达到盛果期,进入盛果期,按照红松株数每公顷300株、每株产1千克、每千克市场价格20元计算,则年销售收入可达7.07亿元。由此可以看出,红松果林产业发展蕴含巨大经济价值,势必成为林业新的经济增长点。

三是林下培植业成效显著。以黄泥河、黑石、大桥、江源、翰章、沙河沿、大石头七个乡镇和辖区林场为主形成食用菌产业带,重点发展黑木耳和木灵芝,根据市场变化适度发展香菇、平菇、双孢菇、鸡腿菇、金针菇、榆黄蘑等品种。七个基地乡镇组成的食用菌产业带规模要占全市总量的85%以上,产值占全市的90%以上。预计到2015年,食用菌产业规模达到5.5亿(袋、椴、盘),总产量达到1.9万吨,总产值达到11亿元,带动就业3.7万人。

截止2010年末,全市林地经济总产值实现12亿元,具体包括:人工种植中药材总面积17000公顷,实现年产值2.2亿元;食用菌总规模发展到3.8亿袋(椴),实现年产值8亿元;梅花鹿存栏2.2万头,放养林蛙3.5亿只,人工饲养杂交野猪5500头,蓝狐32万只,貉子1200只,此外狍子、森林鸡、水貂、雉鸡等发展到40万只,实现产值4500万元;柞蚕放养总量达到3000把,实现总产量3000吨,实现总产值6000万元;野生采集业全年实现采集总量7000吨,实现总产值6500万元;养蜂l万箱,产值1000万元;林下山野菜人工抚育面积320公顷,实现产值500万元。预计到2015年,全市林下经济总产值达到24亿元,林农人均收入力争达到1.2万元。

1.23 “人参之乡”的林下经济——吉林省抚松县

人参作为“百草之王”,堪称中药材之首。抚松县位于长白山腹地,是著名的中国“人参之乡”,独特的地理位置、气候和土壤条件,孕育了抚松人参优良品质。而林下山参又以其独特的疗效和昂贵的价格令人神往,长期以来深受广大消费者青睐,也倍受医学界的广泛关注。

一、“人参之乡”发展林下山参

抚松县位于吉林省东南边陲长白山西北麓,是最适宜林下山参生长的地区。抚松县有400多年的人参栽培历史,至2010年末,全县参业留存面积1501.32万平方米,水参产量933.48万公斤,人参总产值40.83亿元。林下山参基地达到343处,年末留存面积31.15万亩。1995年就被

国家农业部等部门命名为“中国人参之乡”,万良长白山人参市场既是全国最大的人参市场,又是全国十大药市之一。

抚松县发展林下山参始于1958年,至今已有五十多年的历史。由于园参发展需要原生态土壤(即原始森林采伐后开垦的土壤),使用后林地资源恢复期长,而林下山参不需要破坏林地资源,近几年发展速度较快,已由2000年前的3万亩发展到现在的31.1万亩,十年时间栽培面积增加10倍。发展形式以个人分散经营为主,栽培管理模式各有特点,有林下“开沟直播”型、林下“自然放任直播”型、林下“整畦直播”型、林下“散栽移栽”型和林下“整畦移栽”型等。因栽培管理模式的不同,林下山参的保苗率、生长特点也各有不同。

林下山参虽然发展年限短、产量少、价格过高、但已开发出生晒礼品林下山参、活性林下山参、林下山参精、林下山参口服液、林下山参茶、林下山参超微粉、林下山参超薄蜜片、林下山参酒、林下山参胶囊等,通过以上林下山参系列产品的开发,为进一步研究和开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对促进林下山参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二、林下山参发展正逢其时

抚松县森林总面积52万公顷(含省属森工企业和境内长白山自然保护区),森林覆盖率为82%。1998年天然林保护工程开始实施,限制采伐面积,这一方面对园参发展参土资源匮乏提出挑战,但另一方面为林下山参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同时林改后许多农民分到了山林,也为农民发展林下山参提供了林地保障。吉林省政府在人参产业二次创业中,提出了人参产业今后发展要以“提质量、创品牌、出精品”为核心内容,每年从财政列支3000万元,主要用于人参精深产品的研发和基础较好的人参加工企业的扶持。抚松县委、县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进人参产业健康发展的意见》,决定每年从县财政列支800万元,主要用于参业重点项目贴息、品牌扶持、栽培技术推广、基础理论研究及科研开发等等,为林下山参的发展带来了机遇。经过多年的工作和努力,人参进入食品的瓶颈已松动,我省将作为实验省份率先开展进入食品领域的工作,这将为林下山参拓宽应用领域带来很大机遇。

林下山参发展前景广阔。一是林下山参种植呈现企业化趋势,不少企业资本强势流入林下山参产业;二是良好的林区生态环境,以林下山参为主业,兼营林蛙、中药材等,采用一业为主,多种经营的方式,以短效养长效,进行低投资、高回报。三是林下山参生长在绿色环境中,符合GAP和有机人参生产的各种条件要求,具有道地性和有机特点。药食同源,林下山参进入食品后,发展空间更大;四是林下山参有非常好的抗癌作用,各种成分含量高于普通参,有利于进入药品;对皮肤有较强抗皱、抗衰老作用,有利于进入化妆品。

三、发展林下山参的保障有力

(一)政策体制保障。抚松县专门成立了人参产业推进组、人参产业发展办公室、人参研发中心、人参研究所。并专门针对人参产业制订了《抚松县人参产业“十一五”发展规划》、《抚松县人参产业“二次创业”发展规划》、《关于进一步推进人参产业健康发展的意见》。同时建立了人

第四篇:多举措发展林下经济

多举措发展林下经济

林下经济产业是一种有别于传统林业生产的参与式林业与农业经营方式,是采取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基本原则的绿色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模式,是协调森林保护与发展经济非常有效的模式。

一、林下经济的兴起

21世纪以来,我国林下经济发展迅速,在国家的政策引领,财政扶持和技术支撑下,近年来全国各地林下经济产业得到长足发展。

二、林下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一)部分领导层和决策层对发展林下经济在农民增收和巩固退耕还林,林权制度改革成果的作用和潜力认识不足,主管部门和乡镇在改变农民传统种植养殖习惯的示范引导不够。

(二)林产品加工规模小或无加工企业,缺乏林产品收购的定价和竞争机制,导致林产品收购价格低,林业的综合效益差,影响了农民植树造林建设产业资源基地的积极性。

(三)政府对林业产业和林下经济的扶持力度不大,没有专门的扶持资金。

(四)林地基础设施严重滞后,既增加林产品运输管理成本,又只能是靠天吃饭,很难在肥水上确保林产品稳产高产。

(五)林业产业企业或业主在发展中不能及时兑现有关协议内容,容易引发社会矛盾和纠纷。

三、多种措施发展林业产业和林下经济

(一)明确发展林下经济的思路

充分利用林木,林草、林地、林萌等森林资源,改变人们纯林、纯田、纯土、纯圈从事种植业和养殖业习惯,运用循环经济理念和先进科学技术手段,发展林业产业和林下经济,实现林业资源的循环利用。有效地实施“科技兴林,产业强林”战略,推进从重生态向生态产业一体化转变,从林业小县向产业强县转变,提供为生态安全提供森林支撑,为农民增收提供产业支撑。

(二)明确林业产业和林下经济发展目标。

着力发展“两大产业”地参、雪莲果,大力推广林下种植、养殖模式两大模式,到2017年打造十亿产业,助推亿元模式,地参产业高产基地和雪莲果高产基地转换面积达10万亩,林地资源利用达到40%以上,产业资源培育,产品加工一体化上规模上档次,达到森林资源少剩余甚至无剩余的要求,实现兴林富民目标。

(三)突出林业产业和林下经济发展重点

地参,雪莲果在广安、前锋、南江等地已多年试种成功,能食药两用,具有人体所需的多种氨基酸和微量元素,很具有开发价值,将其打造成现代林业循环经济的示范产业,对 其他产业发展的示范带动作用十分巨大。

1、坚持四项制度,促进地参、雪莲果高产高效。一是先进科技应用推广制度;二是基础设施建设制度;三是政策激励制度;四是建立参、果产品收购定价听证制度。

2、抓住四个节点,提升产业素质。

一是抓住培育和引进不同经济成份和不同产业环节的地参、雪莲果加工企业发展的节点;二是抓住差别扶持的节点,重点以地参、雪莲果加工能力超千吨、超万吨加工企业发展;三是抓住培育知名企业,知名企业品牌节点,增强社会知名度和认知度;四是抓住扶持有机无公害绿色产品和农产品产地认证节点,提高产业产品市场竞争能力。

3、破解两大难题。

一是破解地参地上部分茎叶销售难问题;二是破解雪莲果地上茎叶未能利用难题,通过生物转化技术和发展林下养殖,将地参、雪莲果茎叶物转化成猪、羊、牛、鸡、鸭、鹅、兔等饲料,可循环利用的现代林业循环经济示范产业。

四、强化组织领导,各方协调配合。

(一)科学规划,引导合作。

科学确定林业产业和林下经济发展重点,规模布局,处理好家庭承包与规模经营的关系,林业与农业,林业与畜牧业的关系,引导农户与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开展合作经营,转变森林经营理念,推动部门合作,促进林农林畜互动,提 高农民的组织化水平和收入水平,增强林业的抗风险能力。

(二)强化服务,示范推动。

切实加强对发展林业产业和林下经济的指导服务水平,坚持常态化先进科技推广应用制度和重点林产品定价听证制度,聘请专家建立不同类型科研平台,帮助农民、林业专业合作企业解决资金、技术、生产、销售等问题,抓好不同发展模式的试验示范,及时总结经验,推广做法,表彰典型,推动林业产业和林下经济向纵深发展。

(三)完善政策,扶持发展。

要通过调研座谈等形式,将扶持林业产业和林下经济发展的意见,建议反馈到领导决策层,争取各级政府的税收、信贷贴息政策。相关政府职能部门要对符合政策的林业产业和林下经济项目给予大力支持。建立县级林业循环经济或林业产业和林下经济发展基金。出台林业产业和林下经济专项扶持政策,促进林业产业和林下经济向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标准化和产业化发展,为实现绿色增长,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出较大贡献。

第五篇:关于发展林下经济的几个问题

发挥林区资源优势 大力发展林下经济

一、发展林下经济的重要意义

林下经济,主要是指以生态学、经济学和系统工程为基本理论,借助林地的生态环境以及景观资源,开展林下种植、养殖、初级加工、林下旅游等多种项目的立体复合生产经营活动,从而实现相关产业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协调发展。它是充分利用了林下土地资源和生态优势,具有发展模式多、就业容量大、从业门槛低、投入少、见效快、易操作、潜力大等特征,是林区职工群众实现不砍树也能致富的有效途径,是满足社会需求,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

(一)发展林下经济是保护森林资源、实现绿色增长的迫切需要。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说“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积极培育森林资源,不断增加森林碳汇,加快发展林业产业,协调发挥森林的生态、经济、碳汇等功能。在长期探索实践中,广大林区职工深刻地认识到,发展林下经济必须保护和发展好森林资源,才能获得稳定的经济收益。他们在

从事林下种植业、养殖业的同时,都能够自觉地植树造林、爱绿护绿,实现了生态与产业协调发展,这就是对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绿色增长的最好诠释和生动实践。比如,新疆阿克苏市自1986年以来实施了柯柯牙绿化工程,完成造林面积17.2万亩,建成了南北长25公里、东西宽4公里的防护林带,不仅取得了显著的生态效益,而且打造了著名的特色果品基地,红枣、核桃、苹果等林产品畅销世界各地,走出了一条成功的绿色发展之路。从全国范围看,通过发展林下经济,一方面,每亩林地直接产出率由2003年的84元提高到了2010年的198元,有力地促进了林业职工增收;另一方面,林业职工植树造林积极性空前高涨,森林资源的数量和质量明显提升,生物多样性更加丰富,有力地促进了生态建设,为实现绿色增长奠定了坚实的生态基础,提供了丰富的绿色资源,探索了宝贵的发展模式。

(二)发展林下经济是促进林业职工就业增收、实现不砍树也能致富的成功实践。我国拥有丰富的林地资源,《2014年中国国土资源公报》显示,我国农用地中林地面积达25325.39万公顷,是耕地的1.8倍。长期以来,由于缺乏科学经营和必要投入,林地生产力低下,综合利用潜力巨大。尤其是许多林地土壤肥沃,富含有机质,林下动植物和微生物种类繁多,水气热条件优越,森林景观资源丰富,既能发展林参、林菌、林药等种植业,又能发展林禽、林畜、林蛙

等养殖业,还能发展观光休闲、果品采摘、生态疗养等森林旅游业,是林业职工最熟悉、最适宜、最便捷的就业门路和增收渠道,是农村缩小城乡差距、发展特色经济的独特优势和潜力所在。通过大力发展林下经济,有利于改变传统的木头经济发展模式,缩短林业生产周期;有利于发挥林区资源优势,促进林业职工增收、企业增效、财政增源,加快推进兴林富民步伐;有利于促使农、林、牧各业相互促进、协调发展,有效带动加工、运输、物流、信息服务等相关产业在林区蓬勃兴起,吸纳林区剩余劳动力就业,促进农业生产发展和农村经济繁荣,走出了一条不离乡能就业、不砍树能致富的发展之路。

(三)发展林下经济是满足社会需求、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林业既承担着保障物质产品供给,又承担着保障生态产品供给的两大重要使命。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维护食品安全的迫切需要,社会对绿色无污染林产品的需求日益多样,且呈急剧增长态势。人们对油茶、核桃、红枣、板栗等木本粮油,以及松茸、木耳、松籽、枸杞等林特产品的需求与日俱增,对鹿茸、天麻、三

七、茯苓等名贵中药材日益青睐,对新鲜的空气、洁净的淡水、优美的环境等生态产品须臾不可或缺,对回归自然、亲近森林、走进郊野缓解精神压力的休闲方式更加向往。同时,随着化石能源的逐渐枯竭,生物质能源已成为重要的替代能源,市场需求前景广

阔。总的看,林业生产的无论是物质产品还是生态产品,都已经成为当今社会最短缺、最急需的产品,而这些产品绝大多数是耕地无法提供的,也不能利用木材加工而成,只能通过发展林下经济,才能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多样化需求。近年来,随着林下经济的快速发展,林下种植、林下养殖、森林旅游已成为许多地方的支柱产业,产品种类日益多样,产品产量明显提高,不仅为社会提供了丰富的绿色林产品,改善了人民群众生活品质,促进了人们身心健康,而且为林业职工开辟了广阔的就业增收空间,有力地推动了地方经济发展。目前,我国林地产出率还很低,不足耕地的一半,拉动经济增长的潜力十分巨大。如果将林地平均产出率提高到与耕地相当的700多元,全国45亿多亩林地每年总产值可达3万多亿元,将为增加林业职工收入、扩大国内需求、拉动经济增长发挥更大作用,推动我国经济发展迈上一个新台阶。从长远看,社会对林产品和生态产品的需求还将继续增加,发展林下经济蕴藏着无限的生机与潜力,既可以增加林业职工收入,提高购买能力,又可以满足城市居民绿色消费需求,进而提升国内消费水平,全面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

(四)发展林下经济是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举措。以林下种植、林下养殖和森林景观利用、林下产品采集加工为主要模式的林下经济,挖掘了林下土地资源利用潜力,发挥了林荫空间和水热条件等自然优

势,是资源环境代价小、能耗低、污染少、效益高的生态产业,既符合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客观要求,又顺应当前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生态经济的时代潮流。大力发展林下经济,有利于把林区部分多种经营项目转移到林下,有利于林区提高林地复种指数,节约土地资源,带动林区产业结构进一步调整和优化,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有利于以贴近自然的生产方式,产出具有绿色、环保、健康等特点且市场前景广阔的林下种养产品,加速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发展,形成大产业、大基地、大龙头、大品牌发展格局,变产业优势为经济优势。

(五)发展林下经济是全面深化林改、巩固林改成果的重要抓手。当前,我国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主体改革部分基本完成。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国有林场改革方案》和《国有林区改革指导意见》,大力推进国有林场和国有林区改革。但这只是改革“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如何确保农民群众有积极性、有能力依靠经营山林发家致富,真正实现生态受保护、农民得实惠的改革目标,才是改革的关键所在和改革成功主要标志。把发展林下经济作为全面深化林改、促进农民、林业职工增收的重要举措来抓,既能够保护森林资源,改善生态环境,又能够壮大绿色产业,增加林业职工收入,促进林业职工从单纯利用林木资源向综合利用林地资源、生态资源和景观资源转变,大幅度提高林地利用

率和产出率,实现近期得利、长期得绿,长短结合、以短养长,取得生态、经济和社会三重效益。同时,林下经济的快速发展,又可以带动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向林业流动,推动了强林惠林政策体系的完善和落实,促进了林业发展长效机制的形成和确立,为林业科学发展提供了可靠的制度保障。

二、我市发展林下经济的基本情况

(一)发展林下经济的优势和基础

1、生态优势。伊春林业施业区面积400万公顷,森林总蓄积2.71亿立方米,森林覆被率高达84.5%。全年夏季平均气温20℃,无霜期110~125天,年平均降水量750~820毫米,空气质量二级以上天数为361天,森林中每立方厘米负氧离子达5万多个。境内有大小河流702条,河流、湖泊、沼泽等各类湿地资源39.9万公顷,水资源总量为83.6亿立方米。2010年,我们委托中国林科院开展了森林与湿地资源价值核算研究工作,根据评价结果,伊春市森林与湿地资产价值1.26万亿元。

2、资源优势。在野生资源方面,400万公顷大森林中,有红松、云杉、冷杉、落叶松等亚寒带珍贵树种110多种,熊、鹿等珍稀野生动物434种,有五味子、人参、平贝等野生药材490多种,有红松籽、平榛、蓝莓、山核桃等野生植物1390多种。

3、市场优势。我市产地市场的集散功能初步显现,伊春区森林食品大市场年交易额近3亿元,蓝莓、食用菌等产品的集聚量达到万吨以上;组织越橘庄园、林都、忠芝等14家森林食品龙头企业的51个产品入驻省绿色食品交易中心;在全国20余个省(市)、自治区建立特色产品经销点、代销点982处。加大伊春森林猪营销力度,开办了5家“伊春森林猪可追溯产品专营店”,注册了伊春寒地森林猪连锁经销有限公司,以加盟连锁的形式诚招省内外的加盟商,以品牌优势、品质优势,打开外埠市场。

4、技术优势。围绕绿色食品开发,我市在农产品种植、野生动植物驯化、北药研制等方面不断进行探索。2010年,黑龙江隆平米业有限责任公司与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合作在嘉荫县初步开发了400亩的“中国嘉荫绿色水稻基地”,共同打造“神州第一龙大米”。2014年,我市获省农业科技奖1项,农业“丰收奖”5项。增产粮食7048万公斤、黑木耳264万公斤、药材192万公斤,增加收益2.61亿元。建立各级科技示范园区40处,总面积22.5万亩,市、县(市、区)、乡镇三级示范园区建设逐步完善。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65%,成果转化率达到70%以上。在伊春森林猪养殖方面,组织专业技术人员与省农科院专家研究制定了《伊春森林猪饲养管理技术规程》,已通过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的审定(执行标准号为DB2307/T001-2014)。在北药业方

面,伊春药业有限公司通过多年的努力,在北豆根研究上得到了高纯度的蝙蝠葛碱、蝙蝠葛苏林碱等物质。红星区积极与国家林业局哈尔滨林业机械研究所进行产学研联合,围绕平贝母播种机械、平贝母除草机械、平贝母起收机械开展科技攻关、技术创新。近期平贝起收机样机已经生产出来并在红星区进行了试车,预计今年将投入正式生产。

5、政策优势。近几年,市委、市政府将绿色食品产业作为伊春市新的经济增长点和重点支柱型产业,进行专题推进,绿色食品产业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在加大绿色食品的开发力度,加快绿色食品产业发展步伐,进一步改善农产品、加工食品质量方面,各级政府都给予了大力支持,这将极大的促进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推动农业生产的产业化发展进展,带动全市经济持续发展。

(二)我市林下经济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全市上下按照“林业经济林中发展,林区工业林外发展”的理念,强化措施,落实责任,全力推进林下经济发展,取得明显成效。2014年,伊春森林食品产业继续呈现两位数增长,实现产值61.2亿元,同比增长12.8%。对林区经济发展的贡献率持续提高。从业人员达到18.2万人,同比增加2.5%。人均纯收入11,407元,同比增长10.4%。

1、初步形成“红蓝黑+林药+林畜”五条产业链。经过多年发展,我市初步形成了林菌、林药、林果、林畜等10

多种森林食品药品产业,突出抓“红蓝黑+林药+林畜”五条产业链。红松产业链,目前以汇源、中盟天隆为龙头的坚果精深加工生产线正在加速推进建设,争取在下一个红松籽丰产期到来前使加工能力达到2万吨以上,实现红松籽不出市。蓝莓产业链,目前我市已成为全国最大的蓝莓种植基地,以友好万亩蓝莓基地为依托,通过越橘庄园、忠芝、双蓝等企业为带动,打造了从繁育种植、加工销售到蓝莓文化的全产业链条。黑木耳产业链,通过开展食用菌产业素质升级行动,引进黑尊集团,建设总投资5亿元的黑木耳新技术产业化项目,提高食用菌生产加工能力和水平。林药产业链,目通过加大对格润、葵花等制药龙头企业的扶持,形成拳头产品,带动林药集约化、规模化、自然化种植,做大上游环节。林畜产业链,以做大“伊春森林猪,全程可追溯”项目为示范,打开销售出口,以销带养,取得突破后将这一模式在其它养殖项目上推广。

2、特色基地规模不断扩大。在种植业方面,2014年,我市红松果林、榛子林营造和改培分别达到2.4万亩、5.8万亩。蓝莓、蓝靛果等小浆果面积达到6万亩,进入盛果期面积达到3000亩。食用菌生产规模5.8亿袋,其中黑木耳5.6亿袋。日处理万袋制菌厂已突破20个,棚室立体栽培规模达226栋。落实蕨菜、山芹菜、蒲公英等山野菜驯化种植面积2282亩,其中蕨菜2040亩。在畜牧业方面,2014年,我市黄牛及肉牛饲养量 17万头,奶牛存栏近4万头,山绵羊饲养量 37万头禽类饲养量2800万羽,生猪饲养量88万头,特别是森林猪饲养量达6.2万头。在北药业方面,2014年,伊春市北药行业完成增加值8.6亿元。药材种植面积达到11万亩、林下药材改培完成32万亩、采集销售野生药材1万吨。

3、产业化项目稳步推进。2014年,5个省级绿色食品和林下经济产业项目实现开复工,完成投资8.7亿元。汇源集团投资75亿元建设的绿色产业谷项目正在加快建设,国际会展中心工程已完工并投入使用,物流产业园工程完成基础设施建设;黑尊集团黑木耳新技术产业化项目,完成综合生产车间及附属设施建设;伊春永旺食品有限公司大豆精深加工项目一期工程已建成投产,加工腐竹等产品1820吨;宝宇集团森林猪养殖加工项目上,新建森林猪养殖基地2个,带动全市建成寒地森林猪基地56个,饲养量达到5.2万头;中盟集团红松全产业链深加工项目,联合车间、动力车间主体封闭,制冷设备安装测试完毕。

4、完善了“龙头+基地+农户”机制。2014年,全市规模以上森林食品龙头企业60户,总资产超过17.5亿元,年加工原料能力达到10万吨,罐储能力5万吨,产成品产量50万吨以上,实现销售收入15.4亿元。主导产业全面形成产业链条,带动基地270万亩,养殖量1125万头(万只),农户8.2万户,同比分别增长12%、2.5%和6.7%。全市森林食品共有10大类360多个品种。建成国家级标准化示范养殖场6个,市级规模示范养殖场37个,达到省级备案标准的养殖场已达到317个,全市各类畜牧专业合作社(协会)达到40个。

5、产品质量认证和品牌打造有新突破。全市落实有机、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种植面积270万亩,有效使用“三品一标”标志的有59家企业及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183个产品。采用二维码技术,在全省率先开通了市级农产品质量追溯平台,全市有26家企业120多种产品实现了质量全程可追溯。全市农产品(森林食品)中获国家驰名商标的有5件,省著名商标31件,市知名商标85件;伊春蓝莓、嘉荫木耳等7个产品获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认证。完成15个“小兴安岭大森林”和“林都北药“集体商标”的续展认证,目前已有近百家企业200多种产品统一冠注使用这两个集体商标。

6、科技支撑能力的得到提升。加快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林下经济发展技术创新体系,与省内外的相关院校、科研院所建立了固定的合作关系,组建了以国家首席蓝莓专家李亚东教授为首的伊春市蓝莓产业专家团,以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菌物学会理事长李玉为伊春食用菌产业专家团,并在决策咨询、成果转化、科技攻关、人才培养、科技交流等

方面开展了有效合作;市政府与东北农业大学签署了“共建特色产业基地”协议,共同建设“寒地特色小浆果、食用菌实验研究中心和产业基地”;黑龙江越橘庄园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引进德国酿酒专家,成立了小兴安岭山野果开发研究所,开发了蓝莓白兰地等多种填补国内空白的产品;建立了比较完善的技术推广体系,在森林食品培训基地伊春林校、伊春技师学院举办森林食品专修班,并在五营、友好等地建立了实训基地,以“订单式”培训引导林业职工群众转入森林食品行业。

(三)我市林下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是产业发展的活力不足。我市产业特点是大林业小农业,林下经济发展的主要空间在林下。但受国有林区体制机制限制,一方面林业职工没有取得林地的长期承包经营使用证,不能有效地将森源转化为资本;另一方面,外来大户和工商资本进入林下受限制,也就不能引入更多的生产要素发展林下经济。

二是产业链各环节融合不够。产业化各环节进行股份形式的资本联结是最理想最公平的联结,但目前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务农职工运行都不规范,无法进行产权融合,多是合同或随机联结,没有有效的利益联结机制,导致产业链舞动缺乏力量。

三是品牌影响力有待提高。品牌混杂,层次不一,知名

度低,影响了统一宣传,缺乏市场话语权,风险较大。营销网络不健全,营销手段落后,仍以产地经销为主,缺乏现代营销理念,缺少现代营销人员,也缺乏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等现代营销手段。

四是产业提升受到资源市场双重打压。受全面停伐和市场疲软影响,黑木耳等产业发展受原料限制和价格低迷双重限制,职工群众缺乏信心,生产规模已呈现蒌缩趋势,预计2015年生产规模又将下降6000万袋。

五是项目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差。伊春市的林下产业以家庭承包经营模式为主,一家一户分散经营。从全市角度看,除食用菌、松籽、蓝莓具有一定规模外,其它品种规模都很小,未能形成较强的集约化、规模化效应。

六是龙头企业和基地没有形成有效对接。伊春市确定的食用菌、山野果、山野菜、保健品、驯化动物食品、矿泉水六大森林食品产业中,除山野果中的蓝莓形成一批加工龙头,加工转化率较高,具有一定带动作用外,其它产业基本没有带动全局的龙头企业。

七是支撑服务体系不健全。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三农”的政策扶持力度,但重点是提高粮食产能,满足肉蛋乳的供应,多数多种经营用地未纳入国家基本农田,不享受基本农田建设投资政策,水、电、路等设施落后。

八是经营管理粗放,效益不高。林区职工长期从事采伐

和营造用材生产及农业种植,缺乏经济林经济作物生产的专业知识,科学研究力度不够,丰产配套栽培养殖技术匮乏,新、特、优品种少。

九是缺乏人力人才支撑。现有从业人员多是45岁以上人员,各地畜牧、北药、山野菜加工等技术人员年龄普遍偏大,有的即将退休,专业大学生又招不进来,无论从业人员还是技术人员都面临断档。

三、下步发展林下经济的目标与布局

市里已经制定了林下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到2020年,建成一批森林食品生产示范基地,推进森林产品精深加工和市场营销,创立森林食品特色品牌产品,开发森林食品电子商务网络,建设森林食品专业交易市场和流通体系,使伊春森林食品在国内乃至国际市场取得稳固地位。全市森林食品产值90亿元以上,年均递增7%。从业人员人均收入达到14040元,年均递增6%。森林食品产值和从业人员收入实现稳定增长,森林食品产值占全市经济总产值的比重显著提高。“十三五”时期,重点围绕食用菌、蓝莓、红松子、山野菜、特色养殖五大产业,做大森林食品种植、养殖、采集项目,做强森林食品精深加工项目,做精森林食品批发零售、电子商务、仓储物流、特色餐饮等服务项目,全力打造布局合理、技术先进、特色鲜明的产业集群。

(一)大力发展食用菌产业

1、发展目标:到2020年,全市食用菌总产值达到30亿元, 年递增5%,生产规模力争达到 8亿袋(瓶/盘/棒),年递增4%;产量达到35.5万吨(鲜重),年递增4.5%。全市食用菌产业从业人员达到5万人,人均纯收入2.5万元。全市食用菌生产能力得到稳步提高,产品结构和产业布局更加优化,产业素质全面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品牌更加叫响,食用菌在国内乃至国际市场取得稳固地位。

2、总体布局:我市食用菌生产区域布局分为:中北部黑木耳生产区、中南部多品种生产区、中部珍稀菇类生产区、铁力草腐菌生产区、中部食用菌加工营销区、山上林场所野生菌保护采集区。

(1)中北部的黑木耳生产区。包括美溪、金山屯、南岔、带岭等东南部黑木耳产业带;翠峦、乌马河、友好、五营、新青、汤旺河、嘉荫等中北部黑木耳产业带。区域内县、区(局)黑木耳生产均超千万袋以上,其中金山屯、南岔、五营都在5000万袋以上。两个产业带分别沿哈伊公路、伊嘉公路、鹤伊公路、乌带公路、桃南公路两侧形成近千里的“黑木耳走廊”。

(2)中南部多品种生产区.包括友好、乌马河、翠峦、美溪、朗乡等区、局,除生产黑木耳外,还主要生产香菇、金针菇、榆黄蘑、平菇、猴头蘑等。

(3)中心城珍稀菇类生产区。包括市食用菌产业园区、友好、乌马河、翠峦、伊春区等中心城区。在伊春区建设日装8万瓶、日产金针菇30吨、全年产量可达1万吨的现代工厂化食用菌生产线,在友好区建设日产金针菇、杏鲍菇2吨以上中小型工厂化生产线。同时为友好、乌马河、翠峦、伊春区等周边农民和林业职工提供食用菌生产原料1万吨,建设50个出菇房和500个大棚发展珍稀菇类生产。

(4)铁力草腐菌生产区。包括铁力市、双丰局、铁力局、桃山局等。该区域处于平原和浅山区,以农业为主,耕地面积大,稻田多,农作物秸秆资源丰富,可利用水稻育秧大棚间歇期发展草菇、白灵菇、双孢菇等草腐菌类生产。

(5)中部食用菌加工营销区。包括伊春区、友好区、五营区等。这个区域现有伊春区的天隆、林都、宏达、兴安塔,友好区的丰园、雪林、大山里,五营的忠芝、丰林等20多家食用菌加工企业,食用菌加工能力在万吨以上,加工总量占全市的90%。伊春区是我市食用菌产品营销的集散地,现建有集销售、仓储、物流于一体伊春市森林食品大市场,通山路还集聚了食用菌经销店20多家。

(6)林场所野生菌保护采集区。在全市218个林场所施业区中都分布着丰富的野生食用菌资源,现已知可食菌类有30科280多种,年允收量18万吨,占全国已知食用菌的三分之一,金顶侧耳(榆黄蘑)、蜜环菌(榛蘑)、亚侧耳

(元蘑)等10多个品种已进入商品化采集,其中野生黑木耳年采集量1000吨,野生榛蘑年采集量1300吨,野生元蘑年采集量700吨。

3、主要任务及重点工程。

(1)实施优良菌种繁育与应用工程。到2020年基本建成功能配套、运行灵活、实力较强,市场主体突出、保障体系完善,适应菌业发展要求的新型优良菌种繁育与推广体系。推广优良菌种,覆盖率达到90%以上;实行食用菌生产自动化,年产三级菌5000万袋;培育30个年生产100万袋以上的标准化菌包生产企业,扶持50个左右年生产50万袋菌包合作组织或专业大户。

(2)实施原料开发与循环利用工程。规划期间,通过实施食用菌原料开发与循环利用工程,加快新型食用菌原料开发,逐步减少木屑原料配制比重,降低林木消耗。到2020年,食用菌栽培生物转化率要提高10%以上;建设5个以废菌料为主要原料的生物质型煤加工企业;重点抓好朗乡局100公顷食用菌原料林示范基地建设项目。

(3)实施标准化基地建设工程。重点建设规模“超千万”袋的黑木耳标准化生产基地县(区、局)15个、“超百万”袋的黑木耳标准化生产基地林场(所、村)100个、“超十万”袋的黑木耳标准化生产大户或合作经济组织400个;重点在嘉荫、乌马河、朗乡、桃山等区、局建立年产100万

袋(棒)以上的标准化香菇示范基地;建立野生食(药)用菌种质资源保护基地(圈),建立人工促繁基地。

(4)实施产品精深加工工程。通过实施“产品精深加工工程”,培育20个规模以上的食用菌精深加工企业,带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到2020年,形成年销售收入超过亿元的加工企业2户,5000万元的加工企业3-5户,3000-5000万元的加工企业10户,超千万元的加工企业20户;全市食用菌加工业产值与食用菌总产值之比达到1∶2,主要品种加工转化率(粗加工以上)达到55%-60%;新产品产值率达到15%以上。重点抓好黑龙江黑尊食品有限公司黑木耳新技术产业化项目年培育黑木耳液体菌种成品2000万包,年加工黑木耳干品5000吨;设立种植基地,通过“园区+种植户+基地+金融机构+保险公司”的商业模式,在伊春地区实现统一供种、统一技术指导、统一生产标准、统一产品回收提供了基础性保障。投产后将成为目前国内投资最多、规模最大、工艺最科学、生产力最强黑木耳液体菌种、成品包、黑木耳精深加工企业。

(5)实施食用菌产品质量安全工程。建立全过程、全品种标准体系;健全质量检验检测体系;完善质量安全认证体系;建立严格的监控制度。

(二)发展蓝莓产业

1、发展目标。在搞好野生蓝莓保护及合理开发基础上,育苗技术进一步成熟,供加工用的主栽品种和搭配品种栽培形成技术集成,鲜食品种栽培技术趋于成熟;开发出一批特色突出、高附加值的新产品,培育出一批在国内外市场有影响力的品牌,基本形成比较完备的产业体系以及相应的工作体系和运行机制,建成全国最大的蓝莓产业基地。到2020年,全市种植蓝莓10万亩,年收获蓝莓果实3万吨以上,种植业产值实现12亿元以上;加工仓储、保鲜企业形成处理蓝莓果实3万吨以上的加工能力,加工业实现产值36亿元以上,服务业实现产值15亿元以上。

2、产业布局。

(1)基地建设布局。在切实搞好野生蓝莓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同时,以加工品种为主,以鲜食品种为辅,优选适栽品种,加快苗木繁育,建设国内最大规模种植基地、设施化有机鲜果生产基地、旅游观光采摘基地。在野生蓝莓集中分布的友好、上甘岭、五营、红星、新青、汤旺河、乌伊岭区和嘉荫县施业区内,建立野生蓝莓管护和抚育基地;在土地等自然条件适宜的友好、双丰林业局等地建立集中连片的人工种植基地;建设鲜食果品设施生产区,在基础条件较好的铁力市、友好区、乌马河区、五营区,新建和利用现有蔬菜温室、大棚,选择半高丛和北高丛类型中适宜的优良品种,发展一定规模的设施蓝莓栽培,生产鲜食蓝莓;建设著

名旅游景点观光采摘区,将蓝莓产业与我市独具特色的生态旅游资源相结合,以小兴安岭蓝莓节为带动,在市内主要景区建立蓝莓观光采摘区,丰富森林生态旅游内容。重点建设区域为汤旺河石林公园、五营森林公园、上甘岭溪水公园、金山屯峰岩山寨、南岔仙翁山公园、桃山悬羊峰公园。

(2)龙头企业布局。根据蓝莓种植区域规划,遵循原料就地贮藏和就近加工的原则,在伊春区、友好区等地新建一批保鲜、冷藏加工企业,扶持越橘庄园、五营忠芝、友好丰园、汇源、中盟等龙头企业开发新产品与扩大产能同步推进。规划每个龙头企业的特色产品加工种类,有针对性地发展品牌产品,引导龙头企业开拓国内高端产品市场,增强国际市场竞争能力。同时,依托伊春市天华药业、南岔格润药业等医药企业,大力发展精深加工和高附加值产品,提高效益。

3、主要建设任务及重点工程

(1)基地建设重点工程。计划建设野生蓝莓管护、野生蓝莓集约化抚育、蓝莓种苗繁育、人工种植基地等四类项目。

——野生蓝莓管护项目。管护区内不进行大规模的林间作业,采取以保护和恢复自然生态系统为主,以人工抚育为辅,适量采摘,注重生态效益兼顾经济效益,逐步恢复管护区内野生蓝莓种群,达到扩大种群、提高单产的目的,亩产

突破25公斤。建立管护采收站,配备必要的巡护设备、收贮机械、界桩、标牌等设施。到2020年,建立野生蓝莓管护区50万亩。

——蓝莓种苗繁育项目。五营、朗乡种苗繁育基地要完善温室大棚、组培室、喷灌等基础设施建设,育苗能力达到3000万株;在上甘岭、红星、乌伊岭、翠峦建设野生蓝莓优系及蓝靛果种苗繁育基地10万亩。

——蓝莓种植基地建设项目。一是露地蓝莓标准化种植基地。加强喷灌设施、围栏、道路、库房等基础设施建设,购臵配套农机具。采用最适合栽培品种及株行距,按统一标准进行土壤管理、水肥管理、花果管理、整形修剪、埋土防寒等规范操作。到2020年,全市种植蓝莓10万亩。二是设施蓝莓标准化种植基地。建设温室大棚、组培室,配套喷灌设施。选用适合品种,按适宜株行距进行定植,按统一标准进行设施内温湿度管理、光照管理、土水肥管理、花果管理、整形修剪、埋土防寒等规范操作。到2020年,全市建设设施蓝莓生产基地0.2万亩。

(2)产业化带动工程。重点扶持蓝莓加工龙头企业投产达产,提高经济效益,拉动我市经济快速发展。重点建设蓝莓旅游配套等项目。紧密结合小兴安岭地区的旅游产业,重点围绕蓝莓优势和特色地区,加强蓝莓旅游产业配套工程建设,相应发展匹配企业和辅助企业,形成加工业上下游紧

密衔接、大中小型企业互为支撑的关系;开发蓝莓旅游精品项目,主要在友好区建设分蓝莓资源区、蓝莓科技区、蓝莓产品区、蓝莓文化区的蓝莓博物馆项目;在红星区建设集研发推广、种苗繁育、设施栽培为一体的伊春中俄林业产业示范园

(3)科技创新与推广体系建设工程。加强蓝莓科技创新团队和创新平台建设,发挥市林科院、带岭林业科研所和市内相关大专院校的人才技术优势,借助外聘的蓝莓专家服务团援助,集中整合科研力量和资金,围绕蓝莓产业的关键性、基础性重大科技问题,开展技术攻关,破解技术难题,使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新技术得到进一步推广应用。加快制定《野生蓝莓集约化生产技术规程》、《野生蓝莓冰酒加工专用原料果实标准》等各种产品质量标准。制定完善的技术规程,并做到全面推广普及。计划建设蓝莓专家团队创新、蓝莓科技创新研发平台、技术培训推广等项目。在友好、五营、嘉荫等地建设伊春市野生蓝莓种质资源保护开发区,在北部区、局建设伊春市野生蓝莓资源经营技术研究示范基地项目,在伊春区建设伊春市蓝莓种植配套机械研究中心项目,由伊春市农机研究所牵头,相关区、局配合落实。

(4)市场建设工程。依托现有的山特产品交易市场,利用2-3年时间,建设集采购、仓储、营销、信息发布等为

一体的功能完善、辐射力强的全国最大寒地蓝莓产品集散交易市场。大力培育和开发蓝莓产品消费市场,加快建设连锁营销和冷链物流配送系统。利用伊农网建成面向国际、功能齐全、信息通畅、资源共享的伊春市蓝莓产业现代电子商务网络体系和信息网络体系。计划建设伊春市寒地蓝莓交易市场、伊春市蓝莓产业信息平台。

寒地蓝莓交易市场项目。集批发、贮藏、加工、运输、直销、配送、质量安全检验、出口检验检疫、信息发布于一体的大型蓝莓产品交易市场。占地5万平方米。

蓝莓信息平台建设项目。建设伊春市蓝莓产业信息平台,购臵大型服务器、微机等网站设备,开发信息应用软件,建设蓝莓产业网站。

(5)品牌建设工程。发挥原产地天然无污染等品牌优势,按照培育、整合、保护、发展的思路,大力实施分级化、差异化品牌战略,做大做强优势品牌,扩大伊春蓝莓产品在国际国内市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利用3-5年时间打造1-2个有国际影响的知名品牌,3-4个有竞争力的国内知名品牌。对地理标志、驰名商标、有机认证等给予政策扶持,对展会宣传、广告宣传及蓝莓品牌建设理论研究等项目进行扶持。

——地理标志、驰名商标、有机认证等扶持项目。扶持“伊春蓝莓”等地理标志认证,有机蓝莓基地认证5万亩,23

支持企业争创省著名商标、中国驰名商标,引导相关组织依法申请注册地理标志及进行商标国际注册。

——展会宣传项目。在重点销售市场和新兴市场定期举办蓝莓产品展览会,支持重点品牌参加国际国内知名展会。

——品牌广告宣传项目。常年在报纸、电视、互联网等媒体上进行产品广告宣传。

——蓝莓品牌建设理论研究项目。重点进行蓝莓品牌建设相关理论研究。

(三)做优红松榛子坚果产业

1、发展目标。在保护好现有资源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国家天保二期政策,大力发展红松榛子果林嫁接栽培,扩大生产规模和生产效率,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并加速提高坚果精深加工能力,实现红松籽不出市。同时,积极延伸产业链条开发坚果仁、坚果油、坚果粉、坚果酱等高附加值食品、保健品、婴儿食品、绿色休闲食品等,努力打造中国北方最大的红松榛子坚果产业基地,提高伊春坚果产业在国内外市场的影响力,聚力打造“红松产业之乡”。到2020年,全市红松榛子等坚果总产值达到10亿元。

2、主要任务和重点工程。

(1)实施红松林基地建设与保护工程。进一步加强红松母树林的管护,开展抚育丰产技术研究,做好红松子、榛子、山核桃等野生坚果保护性采集工作。重点建设伊春天隆 的有机松籽基地、乌伊岭区榛子改培、铁力局山核桃保护和改培基地项目。利用保留的红松母树林建设松子保护基地,重点做好带岭、朗乡等林业局红松坚果经济林基地建设。大力推广坚果经济林人工丰产技术,不断扩大基地规模,满足龙头企业原料供应。

(2)实施产业化带动工程。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俄国、澳洲、法国、美国等国际美容和食品加工企业来伊春投资合作。重点抓好中盟天隆食品科技有限公司红松全产业链精深加工项目,建设年加工能力1.5万吨的松果产业园以及特色鲜明的红松工业园和红松文化博览园,开发红松果仁、松子油、松仁蛋白粉、松仁酒、精油、红松籽油软胶囊及松仁软磷脂胶囊等十大系列高端精品产品品种;抓好汇源集团绿色产业谷红松保护及加工项目建设,年加工红松籽3000吨。帮助企业争取国家创新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攻关项目、省重大成果转化等各级科技项目、创新项目资金的支持。以汇源集团、中盟天隆为龙头,加强与东北林业大学、哈工大的科研合作交流,深度开发红松榛子保健功效,开发松多酚、松仁蛋白粉、美容精油等高档系列产品,提升红松籽的产品附加值,形成完善的产品体系,做优企业品牌,做响园区品牌,做大市场份额,做强红松工业旅游,打造全省乃至全国最大的集种植、采集、加工、商贸、博览、文化、观光 25

旅游于一体的松子文化产业园区。鼓励企业,做大伊春松籽油榛子油等产品的市场份额。

(3)实施品牌建设工程。积极开展有机食品认证,组织坚果加工经营企业统一使用“伊春红松籽”农产品地理标志,并做好品牌宣传和保护工作。打造1-2个红松产业驰名商标,叫响我市红松品牌,打造“伊春红松产业之乡”。

(四)加快发展山野菜产业

1、发展目标。依托伊春林下特色资源,做好特色山野菜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对野生蕨菜、猴腿、刺嫩芽、黄瓜香、刺五加叶等实行保护性采集,加快建设刺嫩芽、刺五加种苗和改培基地,扩大蒲公英、老山芹、黄花菜等人工种植面积。在传统盐渍、清水保鲜产品的基础上,鼓励企业做好山野菜的精深加工,以汇源集团、伊春丰林公司为龙头,开发多种口味即食系列产品;积极引进和培育加工生产切割净菜、脱水菜、冻干菜、腌酱菜、各种菜汁、软硬包装罐头、野菜粉等产品的精深加工企业。到2020年实现增加值3.1亿元,年均递增6%。

2、主要任务和重点工程。

(1)建立山野菜基地,加大基地示范化建设工程。建立野生资源保护采集,刺嫩芽、刺五加种苗和改培,老山芹、蒲公英、黄花菜人工种植、引入国外优良品种等四类基地。重点项目有嘉荫县蕨菜保护采集基地,双丰局刺嫩芽改培基

地,南岔区、翠峦区刺五加改培基地,伊春区老山芹等蕨类山野菜种植基地建设项目。同时,加大山野菜规范化栽培研究示范基地建设,采用先进的生产技术,严格按照无公害蔬菜标准进行生产,以带动全市山野菜生产,提高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

(2)培育龙头企业,建立工业园区工程。加快伊春丰林公司等山野菜加工企业的技术改造,利用汇源集团冷链物流项目为基础,整合全市山野菜资源和加工企业,发展速冻、速干、即食产品。通过招商引资,开发以野菜味饼干、菜泥、菜粉为重点的大森林婴幼儿辅助食品、山野菜冻干产品等项目。积极引进和培育切割净菜、脱水菜、冻干菜、腌酱菜、菜汁、软硬包装罐头、野菜粉、山野菜水饺等产品的精深加工企业,山野菜生产流程为:生产基地-采摘-订单收购-净菜加工(保鲜加工)-制冷-包装-运输-市场。建立工业园区,吸引加工企业进入,规划建设标准化无公害净菜加工车间、标准化冷库、购臵冷藏车、蔬菜检测设备等,实现山野菜规模化、产业化发展。

(3)做强伊春山野菜品牌,实施拓展山野菜销售渠道工程。严把伊春山野菜质量关,注重提升伊春山野菜的包装以及产业链的延伸,开展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无公害食品、地理标志产品等认证,加大伊春山野菜的品牌塑造力度,注重山野菜有机健康功能在消费者心中的品牌意识培养,通过

与北京、上海、广州等各大城市商超的有效对接以及利用我买网、淘宝网、一号店等电商的推广,拓展伊春山野菜的销售渠道。

(五)积极发展特色养殖产业

1、发展目标。充分发挥伊春优越的林中资源生态条件,加快特色养殖产业步伐,积极调整伊春林下养殖的品种结构,扩大养殖总量,打造伊春森林野味肉食品品牌。扩大蜜蜂养殖规模,建立标准化蜜蜂放养示范基地,开展森林野猪、森林梅花鹿等特色品种的规模化、集约化饲养,形成良种繁育、商品生产、精深加工和特色鲜明的区域优势。以宝宇集团、友好鑫宇等养殖和加工企业为依托,大力发展各类精细分割的保鲜肉类制品。开发用兽禽肉类生产的灌制、腌腊、薰制等风味食品及罐头食品;开发保鲜野禽蛋、精制蜂蜜、蛙肉制品等产品,培育相应的龙头企业。到2020年,全市特种养殖业实现产值10亿元,加工业实现产值15亿元。

2、重点工程。

(1)实施基地建设工程。加快建设野生动物驯化及繁育基地建设,增加饲养品种,建设标准化饲养园区,扩大生产规模。重点建设好桃山、金山屯鹿繁育和饲养基地,友好、美溪野猪繁育和饲养基地,铁力、金山屯林蛙养殖基地,铁力、上甘岭养蜂基地。重点建设宝宇集团伊春森林猪养殖加工项目,年繁殖森林猪10万头,建设标准化森林猪放养基

地,辐射带动全市森林猪养殖规模。加快建设汇源集团林下养殖项目,建设万头标准化森林猪繁育场、中型饲料厂、屠宰加工厂及食品加工厂,在汇源先进加工技术的支撑下,实现野生动物养殖驯化品质上的飞跃,以“基地+合作社”的模式扩张规模,将伊春各地的特色养殖业实现质和量的全面提升。积极创建国家级绿色蜜蜂生产基地和成熟蜜示范基地建设,加强蜜源植物开发和种植,提高蜂蜜产量和品质。

(2)实施品牌建设工程。做大做强友好“雪山来客”、“鑫宇”品牌,形成品牌优势,扩大野生动物食品在国际国内市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打造“伊春森林猪”品牌,加快推广“龙头+基地+合作社+农户+品牌”的发展模式,打造以宝宇集团为龙头的寒地森林猪全程可追溯专营连锁店。积极申报“伊春蜂蜜”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

(3)实施冷链物流建设工程。扶持友好鑫宇、恒泰等龙头企业完善冷藏、保鲜设施,开展冷藏运输业务。

(4)实施工业旅游建设工程。以宝宇科技、鑫宇牧业、恒泰牧业等龙头企业为基础,建立森林动物食品加工产业集聚区,开展工业旅游。

四、推进林下经济发展的保障措施

(一)深化林业经营体制改革,加快林农一体化建设。转变林农业发展方式,推进规模化生产、合作化经营、产业化发展、社会化服务,构建更加适应林区生产力发展的新型

林农业生产关系。努力在创新林农经营体系、发展模式、政策支持、流通方式等方面实现突破,形成灵活高效的林农一体化经营机制,推进森林食品北药业做大做强。一是完善产权制度。逐步建立“产权归属明晰、经营主体落实、责权划分明确、利益保障严格、流转顺畅规范、监管服务到位”的现代林业产权制度,为林下种植提供优越的体制环境。二是推进林业综合改革,健全国有林区经营管理体制。全面开展国有林区林业资源普查,为确权做好准备;要完善国有林权改革制度;放活林地经营权,林地经营模式也要加快升级;要推进林业局公司化运营、多元化发展;要实行政企、政社分离。三是积极推进林业分类经营改革。按照森林主要用途的不同,分别采取不同的经营方式,逐步改变现行的造林投入和管理方式;鼓励各社会主体通过承包、租赁、转让、拍卖等形式参与林木和林地使用权的流转,及时办理权属变更和相关手续,保护从事林下种植的企业和个人的合法权益。四是试点先行,分类指导。五营、新青及南四局应先行试点,如双丰、铁力、桃山多种经营用地规模大,相对连片,可以统一收回多种经营用地,进行返租倒包,成立农业公司,进行集约化经营试点。南岔、汤旺河有龙头企业,可以进行股份制试点,林业局以林地、土地入股参与经营。

(二)加快人工培育森林食品资源步伐。在全市范围内开展森林食品资源普查,查清现有野生资源品种、分布状况、面积、产量等情况,实行保护性、抚育性开发。一是选择集中连片的野生资源建设保护型基地。视资源消长情况划分为允采区、繁育区、禁采区,做到有采有养、采养轮换、永续利用各地都应利用保留的红松母树林建设松子保护基地,友好区、红星区、新青区、汤旺河区、乌伊岭区和嘉荫县要建设笃斯越橘保护基地,铁力局要建设山核桃保护基地。二是选择掌握人工抚育技术的品种建设改培型基地。对山野菜、山野果及药食兼用植物,通过移植、补种、抚育等措施使之增加密度,促进其产量提高和品质改善。重点建设双丰局刺嫩芽改培基地,桃山局、朗乡局五味子改培基地,南岔区、乌伊岭区榛子改培基地。三是选择人工培育有成熟技术的品种建设培育型基地。对经过多年驯化已成功改野生为家种家养的品种,通过建设基地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集约经营,提质增效。重点建设友好、双丰等地蓝莓人工种植基地,带岭区和朗乡局红松坚果经济林基地、朗乡局和乌马河区香菇基地,美溪区猴头基地,铁力市养蛙基地,上甘岭区、带岭区等养蜂基地,在桃山局、金山屯区、乌马河区、乌伊岭区建设养鹿基地,友好区、美溪区等地建设野猪和珍禽繁育基地,红星、乌马河、翠峦等黑木耳立体栽培生产基地。同时,在汤旺河区、五营区、友好区等地引进树莓、黑加仑、沙棘、美国蓝莓等适合我市生态条件的非乡土品种,建设生产基地。四是选择家种家养的品种回归自然建设野化型基地。对

人参、五味子、牛、猪、鸡等家种家养的品种,回归森林生态环境进行野化培育,避免各种人为污染,恢复这些品种的野生特性,提高其附加值。重点抓好汇源集团特色种养基地、双丰局、乌伊岭区充山参基地,桃山局五味子野化基地。继续筛选适宜品种,探索更多的林菜、林果、林畜复合经营模式。同时,要不断提高基地建设水平,加强基地道路、喷灌、排水、圈舍等设施建设。开辟外埠原料基地,吸引更多的外部资源为我所用。

(三)壮大龙头企业,加快产业化进程。一是招引战略投资者打造产业支点。按照产业发展的内在要求,立足全市产业发展层面,谋划一批在全市范围具有龙头作用的大项目,作为产业发展的战略支点。重点围绕伊春绿色产业谷项目、黑龙江黑尊食品有限公司黑木耳新技术产业化项目、宝宇集团伊春森林猪养殖加工项目、中盟天隆食品科技有限公司红松全产业链精深加工项目、汤旺河中药材产业化加工基地项目等一批森林食品项目,推动森林食品产业化、规模化、标准化发展。二是培育本地加工龙头企业。优选现有企业,千方百计创造条件,抓紧培育本地的加工龙头:对具有相当实力,在一定区域内已有龙头作用的企业,要扶持其尽快做大做强;对有发展潜力、前景广阔的企业,要给予多方面帮助和扶持,使其尽快成长壮大;引导木材粗加工企业向森林食品领域转型,帮助其选择适当的生产项目,指导其在较高

的起点上建设新企业,争当产业龙头。重点培育越橘生物科技、忠芝集团等本地企业,向现代企业转变,积极推动企业融资重组上市。三是大力发展精深加工。把发展精深加工作为我市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森林食品加工的主攻方向,制定相应的产业政策,鼓励发展精深加工项目,严格限制出售稀缺原料,促进原料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逐步淘汰落后产能,尽快改变我市大量出售森林食品原料和初级加工产品的局面,大幅度提高产品附加值。要立足资源稀缺性特点,坚持走高端市场路线,在借鉴传统加工技术的同时,大胆创新加工工艺,强化森林食品的风味特征,根据现代人的多种需求,开发礼品型、即食型、休闲型、配餐型等各类森林食品。四是发展配套的相关产业。支持农业生产资料经销企业依法拓宽经营范围,经营森林食品生产所需的各种生产资料,发展连锁经营;支持开发各种森林食品包装材料和包装工艺,不断改进包装物设计,促进包装业向专业化、规模化方向发展;发展森林食品特色餐饮业,开发森林食品系列菜肴,培育森林食品饮食文化;建设一批具有观光、休闲功能的森林食品种植园、野生动物驯养园,开发一批森林食品方面旅游商品。

(四)扩大伊春森林产品的知名度。一是加强质量安全认证工作。强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种养大户等标准意识、品牌意识,引导和支持产业化经营主体严格执行国家标准,鼓励采用国际标准,按照“优质、高效、安全、33

生态”的要求,逐步建立起一套与国际接轨的标准体系。进一步完善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制度。要切实把品牌建设放在突出位臵,积极开展“三品一标”认证,争创全国驰名商标、省著名商标,提升品牌影响力。积极申报农产品原产地保护地理标识,做大做强做响“生态品牌”、“原产地品牌”等特色品牌。加快品牌资源整合,用好“小兴安岭大森林”集体商标,逐步在全市实现统一品牌、统一标准、统一质量、统一宣传;强化平台营销,充分利用东北绿色食品产业联盟、汇源易捷便利店等合作平台拓宽营销渠道,加强与中国网库、慧聪网、新农村商网的对接,构建线上线下立体营销网络。对荣获驰名、著名、知名商标的企业给予奖励。二是开展强势宣传推介。树立大手笔运作意识,举全市之力,形成统一的运作机制。加大资金投入力度,聘请著名的广告公司,对我市森林食品进行高层次策划和包装,通过国家级主流媒体全方位进行宣传。组织森林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参加哈洽会等国内外大型展销活动,采用多种手段宣传我市森林食品。借助中国黑龙江(伊春)森林生态旅游节这个重要平台,举办森林食品博览会、高规格学术论坛、森林食品菜肴烹饪大赛等活动。三是借船出海。以汇源森林产品展销中心为龙头,吸引更多企业和外地经销商入驻,大规模批发食用菌干品,吸引外地原料以满足我市加工企业需求;开展以食用菌保鲜加工、低温或冷冻

贮藏、冷藏运输及配送为主的冷链系统建设,扩大鲜食食用菌产品的流通,重点建设汇源集团伊春分公司、黑尊集团伊春黑木耳公司等食用菌冷链系统,全市冷冻贮藏能力达到千吨以上,冷藏运输能力达到百吨以上;积极培养经纪人,引导本地食用菌生产大户、菌需物资供应大户开展食用菌产品经销活动;加强与北大荒集团、汇源集团、黑尊集团等国内外大型商贸集团的合作。

(五)加强市场流通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林产品的商业运营模式。一是批发模式。通过全国主要大型批发市场的批发商销售货品,充分利用批发市场全国销售网点多、辐射面广的特点,快速铺开产品市场,迅速实现资金回笼。二是代理商模式。将全国划分为若干区域,每个区域设立林下经济产品代理商,授权代理商全权负责该区域内的林下经济产品销售,由代理商发展和管理下属终端商。以此调动代理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拓展品牌销售渠道,节约成本。三是特许加盟连锁模式。实行林下经济产品特许经营,由总部直接发展终端加盟商,或由特许区域商发展终端加盟商,统一店面形象、统一价格、统一人员培训、统一销售模式。促进林下产品品牌管理标准化、经营规范化。四是直营模式。林下经济产品生产企业自主选择合适的店铺经营并管理店铺,实行垂直管理和精细化营销,较好地展示品牌形象,准确掌握市场信息,提高市场计划执行力。五是超市推广模式。抓好

企业与企业对接,引导企业直接与各大连锁超市签订合作合同,在按照消费市场要求,保证质量安全标准的前提下,使林下经济产品直接摆上超市柜台,供消费者选择。六是网络销售模式。建立全市林下经济产品电子商务平台,与阿里巴巴、慧聪等国内大型商务网站联合开展网络销售,将网络技术的特点和直销的优势结合起来,加强网络宣传与推广,增加企业与消费者互动,通过网络实现企业与市场有效对接,大量减少传统分销中的流通环节,免除支付给中间商的费用,有效降低成本。建立林产品物流体系,逐步完善林产品储运、订单、调配、结算等服务功能,保证全省大宗林产品和生产物资合理高效流动。针对不同的产品并结合企业自身特点,科学定位,选择更加合理的运作方式,争取更多的增加值和税收生成。搞好外埠营销网络建设,加强与北大荒集团、汇源集团、黑尊集团等国内外大型商贸集团的合作,利用他们的销售渠道,完善营销网络。

(六)建立健全完善有力的科技支撑体系。一是建设开放型技术创新体系。组织我市教学、科研单位,与设立森林食品专业及相关专业的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建立固定合作关系,开展野生森林食品植物保护、抚育、改培以及人工栽培技术研究,开展可食野生动物人工繁育驯化技术研究,开展重点品种加工技术研究,争取尽快形成一批应用性成果。广大群众在长期生产实践中积累了许多成功经验,应该加以总

结提高,形成完整的技术规程或关键技术要点进行推广。二是加强公益性技术服务体系建设。市属林业、农业、畜牧科研和技术推广部门,要根据森林食品产业发展需要,充实专业技术人员,开展森林食品种养技术研究,引进和推广适用技术。各县(市)、区、局的林业、农业、畜牧技术服务机构,也要承担这方面的职能,根据本地骨干项目确定服务方向,配备专人开展这项工作。有森林食品工作任务的乡镇,要在综合技术服务机构配备骨干项目技术员。各林场(所)也要积极选配这方面的技术人员。争取用3至5年的时间,在全市形成较为完善的公益性森林食品技术服务体系。三是建立全品种、全过程标准体系。对目前已有的国际标准或国家标准应直接采用,对未有标准的项目,应组织林业、农业、畜牧方面的科技人员,立足国内乃至国际先进水平,结合我市实际,从重点品种开始,逐品种制定产地环境、投入品、基地建设、生产技术、产品质量等各项标准,逐步形成覆盖全品种、贯通生产全过程的质量标准体系。四是健全检验检测体系。加快林特产品检验检测中心建设,加强市、县(区、局)两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工作,配齐配全必要的设备,支持和鼓励森林食品龙头企业完善化验室功能,形成以市、县(区、局)两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为依托,以生产基地、龙头企业自检和市场准入速检为基础,覆盖全市的森林食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五是建设多学科、多层次的人才

队伍。建立柔性引才机制,灵活引进高层次科技人才。鼓励森林食品科研、技术推广及相关单位的专业技术人员,根据产业发展需要选定应用性课题,创造必要的条件促进快出成果。积极吸引森林食品专业和相关专业的大学毕业生到我市工作。选择有一定文化基础和发展潜力的企业经营管理者,结合实际强化培训,培养现代企业管理人才。组织职业学院、技师学院、林校、林干校、职业教育中心等院校,针对森林食品产业发展需要,开设相应专业,培养各类应用型人才。善于发现和使用乡土人才,发挥他们的示范引带作用。

(七)优化生产组织形式。积极引导林业企业开展“企业(林场)+合作社+农户”、“企业(林场)+基地+农户”、“订单林业”等生产组织模式,以公司或集团公司为主导,以林产品加工、运销企业为龙头,重点围绕一种或几种产品的生产、销售,与生产基地和农户有机联合,实行一体化经营,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经济共同体。龙头企业与分散的农户签订合同,企业为农户提供生产原料、技术服务和成品回购。在大幅提高林区职工生活水平的同时,提高林业产业增加值和税收。把科技融入林业产业组织的全过程,加大科技攻关和科研成果转化。发展精深加工,补足林业产业发展的重大缺项,延长产业链条,提升产业完整度。从产、供、销等各个环节,实现全过程产业化。培育产业发展的助推体系,完善功能配套提升产业关联度,完善产业上

下游吃配,完善产业标准,打造产品品牌,增强产业影响力。培育龙头企业和专业化园区,提升产业集中度。积极引导同类企业兼并重组、合资并股,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并重点加以培育和扶持,组建一批大的林业企业集团,同时积极开展园区建设,提高产业竞争力和经济效益。集中全省林业优势资源,打造全市林下经济联盟、林业科技联盟、林业文化创意联盟、林产品设计联盟、林业品牌策划联盟、林业产品质量检测联盟、林产品推广联盟等,实现全市一盘棋,一个目标、一个步调。

五、国家和省支持林下经济发展的相关政策

1、《关于加快林下经济发展的意见》的政策。2012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加快林下经济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2‟42号)。它包含以下政策:一是加大投入力度。《关于加快林下经济发展的意见》提出,逐步建立政府引导,农民、企业和社会为主体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充分发挥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林业科技推广示范资金等专项资金的作用,重点支持林下经济示范基地与综合生产能力建设,促进林下经济技术推广和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组织发展。通过以奖代补等方式支持林下经济优势产品集中开发。发展改革、财政、水利、农业、商务、林业、扶贫等部门要结合各地林下经济发展的需求和相关资金渠道,对符合条件的项目予以支持。天然林保护、森林抚育、公益林管护、退耕还林、速生

丰产用材林基地建设、木本粮油基地建设、农业综合开发、科技富民、新品种新技术推广等项目,以及林业基本建设、技术转让、技术改造等资金,应紧密结合各自项目建设的政策、规划等,扶持林下经济发展。二是加大扶持力度。《关于加快林下经济发展的意见》提出,对符合小型微型企业条件的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合作林场等,可享受国家相关扶持政策。符合税收相关规定的农民生产林下经济产品,应依法享受有关税收优惠政策。支持符合条件的龙头企业申请国家相关扶持资金。对生态脆弱区域、少数民族地区和边远地区发展林下经济,要重点予以扶持。三是强化金融支持。《关于加快林下经济发展的意见》提出,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积极开展林权抵押贷款、农民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民联保贷款等业务,加大对林下经济发展的有效信贷投入。充分发挥财政贴息政策的带动和引导作用,中央财政对符合条件的林下经济发展项目加大贴息扶持力度。四是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关于加快林下经济发展的意见》提出,要加大林下经济相关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特别是今年2月8号出台的中央6号文件提出加快林区道路、水利、通信、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切实解决农民发展林下经济基础设施薄弱的难题。

2、《大小兴安岭林区生态保护与经济转型规划》的政策。2010年出台的《 大小兴安岭林区生态保护与经济转型规划》提出:一是要大力发展绿色食品产业。充分利用林上

和林下资源,按照规模化、集约化、绿色化的发展方向,积极吸纳林区人口转移和劳动力就业,把林区建设成为我国北方绿色生态食品、特色畜禽产品生产和加工基地。扶持发展食用菌产业和特色山野菜产业;合理保护和开发野生林产品资源,提高蓝莓等野生浆果产业化水平;积极发展以有机大豆为主的特色种植业,建设全国脱毒马铃薯繁种基地和无公害大豆等生产基地;发展貂、狐等珍贵皮毛动物。二是扶持发展北药产业。充分利用林区“绿色药库”资源优势,重点发展刺五加、五味子、防风、龙胆草和鹿、蜂等北方林区独具特色中药材的标准化种植和养殖,扩大规模,加大野生道地药材保护力度,建设北药特色原料供应基地。加强自主创新和产品研发,积极与国内知名中药企业和科研院所开展技术合作,实现北药生产技术现代化、质量标准化、产品规模化和品牌化,提升北药的精深加工水平,推动产品结构升级,建设现代化的北药生产加工基地。三是完善林区交通设施。加快林区公路建设。把公益性林区道路纳入国家和地方交通建设规划,道路产权和日常养护逐步移交地方管理。以提高林区的路网密度、改善林区对内对外通达性为目标,重点建设通场公路、防火和专用通道,提高林区路网的养护等级。积极推进高等级公路、进出口通道和资源运输通道建设,提高林区对外联系的通达能力。到2020 年,林区的县际和森工企业所属的林业局所在地之间公路以及其他县乡

公路、重要的国防公路、旅游公路和通往工业园区公路的服务水平和能力显著提高,形成上连省区道、外连周边地市、覆盖林区的公路交通网络。四是出台了支持林区经济转型政策。在一定期限内参照资源枯竭城市政策并比照农业补贴政策支持林区经济转型。在中央预算内投资中安排专项资金,专项用于支持大小兴安岭林区发展能够充分吸纳就业的接续替代产业。林业职工从事林业生产和动植物种植养殖活动,可以按照有关规定享受国家扶持政策,在农业保险、小额贷款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加大对大小兴安岭林区经济转型的支持。

3、《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的政策。《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提出坚持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与扩大就业良性互动。支持农牧资源丰富城市发展农牧产品深加工,鼓励森工城市依托特色林下资源发展食用菌、山野菜等绿色食品加工业。实施林区吸纳就业产业培育工程:依托林区丰富的林木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大力发展林下种植养殖、农林产品深加工及生态旅游等劳动密集型产业,每年重点支持50个吸纳就业项目,到2020年,累计培育发展3000个小型微型企业,解决林区50万失业工人再就业。

4、黑龙江省关于支持林下经济发展的政策。2013年,出台了《黑龙江省林下经济发展规划(2013—2020年)》。提出发展目标是:着眼于现代林下经济建设,构筑结构布局

合理、区域优势明显、节能低碳环保的林下经济体系。重点打造林菌、林果、林药、林业养殖、林业蔬菜、林业种植等6个林下经济支柱产业。探索现代物流、网络交易、品牌拉动等新型产业模式,不断提升林下经济对区域经济的拉动功能、对生态建设的支撑功能、对职工和农民增收的促进功能。到2020年,林下经济总产值实现1500亿元,建成一批特色产业园区和多元化林产品市场,建立多元、稳定、安全的资源支撑和产品应用体系。培育一批以知名品牌为引领,以产业链为纽带,具有一定规模和影响的大型林业企业集团,基本建成具有黑龙江特色的门类齐全、结构合理、竞争有力、优质高效的产业体系。《黑龙江省林下经济发展规划(2013—2020年)》出台了一下政策:一是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黑龙江省林下经济发展规划》提出,各级政府要积极发展林下经济产业园区,切实保障林下经济企业的水、电、气、运等生产需求。积极培育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林业龙头企业,在人才、技术和资金等方面予以重点扶持。鼓励发展林业专业合作组织,并比照农业专业合作社扶持政策给予同等扶持。大力加强林下经济相关的信息、培训、产品质量认证、基础设施、市场营销和技术推广等项目建设。加大林下经济产品品牌建设力度,积极打造林下经济“绿色品牌”、“生态品牌”、“特色品牌”,提高全省林下经济产品的影响力。积极构建发展林下经济融资服务体系,促进金融机构发展互

助性、政策性和商业性担保机构,探索担保贷款、建立发展基金、发行债券等形式支持林下经济发展。三是确定了各个部门支持的任务。《黑龙江省林下经济发展规划》提出,各级发改部门要把发展林下经济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积极协助林业部门搞好林下经济产业发展专项规划,支持林下经济项目建设;财政部门要充分发挥政府资金的导向作用,加大现有专项资金整合力度,支持发展林下经济;工信、网络通信等相关部门要积极支持林下经济信息化平台建设,扩大网络应用范围,为林下经济主体提供市场和生产要素信息服务;国土资源、环保、交通运输、水利、电力等相关部门要开通发展林下经济所需水、煤、电、油、气、运等生产要素公共服务绿色通道,简化程序;林业咨询机构、规划评估和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各种专业合作组织要为生产者提供从原料、生产到销售、消费等全过程服务。三是加快服务体系建设。《黑龙江省林下经济发展规划》提出,各地要鼓励、引导、支持组建相应的林下经济产业协会、合作社,充分发挥其桥梁纽带作用,赋予其更多的社会化服务职能,为林下经济生产经营提供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的社会化服务。实施品牌发展战略,选择一批具有我省特色的林下经济发展项目,实行“重点品牌、重点打造、重点培育”,建成不同类型、独具特色的林下经济示范基地。通过引进战略合作者、采取股份制等形式,建成黑龙江省林产品交易市

场。积极搭建平台,通过举办交易会、产业发展论坛等形式,推进林下经济产、供、销等环节的有效对接。

5、我市有关扶持林下经济的政策。一是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各级财政要安排森林食品产业发展资金,主要用于森林食品品牌宣传、技术引进、人才培养、市场建设、产地和产品质量认证、检验检测体系建设等方面的扶持和补助。二是建立健全信贷担保体系。发挥市财政中小企业担保公司的作用,创新担保品种,扩大担保规模,增强担保实力和风险补偿能力,促进金融机构对森林食品产业的信贷支持,使财政资金充分发挥放大效应。开展以土地经营权、林地承包经营使用权抵押融资试点,推广“菌联融”等林农金融产品。三是使用营林资金发展经济林。把重点经济林品种作为目的树种进行培育,在营林费用中安排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各种经济林的营造、抚育、改培等项生产支出,为森林食品发展培育后续资源。四是利用野生资源和多种经营用地承包费扶持森林食品生产。各林业局要全面查清各种野生资源底数和多种经营用地面积,充分发动职工群众,实行公开竞价发包,从收取的承包费中提取一定比例的资金,作为森林食品发展专项资金,用于扶持基层单位和职工群众开发森林食品项目。五是支持对野生资源的科学管护与开发利用。鼓励和支持承包者通过改培、移植、抚育、还山种植等方式提高野生资源质量和产量。林场(所)多种经营用地要优先用于发

展野生植物的引种、繁育、人工栽培及森林食品标准化基地建设,并在地块选择、土地承包费、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给予扶持。六是为森林食品种养户提供物资支持。各林业局要充分利用闲臵房舍、设备、设施、物资、场地、原材料等资产,特别是要利用好林场(所)学校撤并后闲臵的校舍,无偿或低价租赁给职工发展森林食品生产。完善食用菌扶持政策,充分利用采伐、抚育、加工剩余物为职工和农户提供优惠价格的菌料,有条件的地方应对外进料给予适当补贴;为食用菌生产者优惠提供菌架材料、菌袋摆放用地;扶持水源、喷灌设施、晾晒设施、管护设施建设。

下载推行林果业种养模式发展林下经济word格式文档
下载推行林果业种养模式发展林下经济.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国有林场发展林下经济探讨

    国有林场发展林下经济探讨 【摘 要】本文首先分析了大力发展林下经济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结合国有林场可持续发展的需求,探讨国有林场林下经济的发展模式及林下经济在发展过程中......

    苍溪县发展林下经济典型材料

    龙头舞起林产业林下独辟致富路——四川省苍溪县发展林下经济典型材料苍溪县位于四川盆地北缘、秦巴山脉南麓、嘉陵江中游。幅员2330平方公里,辖39个乡镇,78万人。现有林业用地......

    发展林下种养拓宽增收渠道(袁泽远)

    发展林下种养拓宽增收渠道 ——记发展林下种养经济大户熊全刚 信阳市浉河区是豫南林业大区,全区林业用地167万亩,占总土地面积的比例达62%。我区为浅山丘陵地带,土层深厚,质地疏......

    基于林下经济产业发展的思考

    基于林下经济产业发展的思考 摘要:本文主要针对林下经济产业的发展展开了思考,对林下经济的模式作了详细的阐述和系统的分析,并给出了一系列相应的林下发展对策,以期能为有关方......

    林果园如何发展林下经济.答案

    林果园如何发展林下经济? 林果园下种植、养殖发展空间巨大,用循环经济理念带动林下经济产业化经营。从而促进生态休闲农业产业的发展,满足游客求真、求知、求趣的需求,林下经济......

    发展林下经济 促进农民增收

    发展林下经济 促进农民增收 陈昌智在全国林下经济现场会上强调 《 人民日报 》( 2011年10月12日 10 版) 本报南宁10月11日电 (记者庞革平、谢建伟)全国林下经济现场会10日在广西......

    林下经济发展规划

    林下经济发展规划 一林下经济含义林下经济是是借助林地的生态环境,充分利用现有的林木土地资源和林荫优势,在林冠下开展林、农、牧等多种项目的主体复合生产经营,从而使林、农......

    林下经济典型材料

    积极发展林下经济 提高林业综合效益 舞阳县林业园艺局 舞阳县位于豫中平原,隶属于漯河市,全县辖14个乡镇, 395个行政村,总人口60万人,国土总面积77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74万亩,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