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金宝贝助力农村种养生态循环模式发展
金宝贝助力农村种养生态循环模式发展
随着国家《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的实施与环境综合治理力度的加大,探索适宜农、林、牧、渔综合发展的生态循环模式,已成为当前农村工作亟待研究的课题。北京华夏康源科技有限公司通过10的研究及客户实践,对农村种养生态循环模式的发展有了初步的成效。
1、种植—养殖—蚯蚓—种植模式
以农林生产的粮食、果实等产品作为饲料,养殖猪、牛、鸡等畜禽;利用金宝贝肥料发酵剂发酵畜禽粪便饲养蚯蚓,以蚯蚓为饲料养殖鸡、淡水鱼、甲鱼等,蚯蚓粪还可用作为优质有机肥肥田,提高有机农林产品产量与品质,提升种植经济效益。
2、种植—养殖—发酵床—种植模式
以农林生产的粮食、果实等产品作为饲料,养殖猪、牛、鸡等畜禽;用金宝贝干撒式发酵床进行畜禽养殖,发酵床将畜禽粪便直接分解为无味、无臭、可供畜禽食用的有益菌群,能使畜禽肉质达到生态养殖标准,另外废气的发酵床垫料富含丰富的有机质,可作为有机肥施用,增加土壤养分含量,提高果树、粮食、蔬菜等有机农林产品产量与质量。
3、种植—养殖—沼气池—种植模式
以农林生产的粮食、果实等产品作为饲料,养殖猪、牛、鸡等畜禽;畜禽粪便、作物秸秆、树叶等废弃物利用金宝贝沼气发酵剂生产沼气、沼肥(沼液、沼渣),沼气可作为农家生活必需品使用,例如使用沼气代替煤气、天然气等,或利用沼气发电。沼肥作为优质有机肥培肥地力,增加土壤养分含量,提高果树、粮食、蔬菜等有机肥农林产品产量与品质。随着国家各种关于畜禽政策及环保政策的出台,可见农村种养生态循环模式的发展以成为必然趋势,而北京华夏康源科技有限公司在过去十年来一直致力于生态种植养殖的研究及发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为了人们舌尖上的安全,也为了给未来子孙留下一片蓝天白云,希望能有更多的农民加入到金宝贝生态种养循环模式中来。
第二篇:推广种养结合循环模式 建设鄱阳湖生态农业区(曹)
推广生态种养循环模式 建设鄱阳湖生态农业区
曹 建 祥
“一栏猪、十亩田,一笼鸡、过好年”,这是几千年以来庄稼人小农经营的一个缩影,它既反映传统养殖对庄稼生产的重要性,也说明养殖业是增加农民家庭收入的重要来源。可现在不同了,随着农村大批青壮年劳力转移进城,传统种植养殖业已经逐步转向规模化、专业化,种养业经营主体基本分离,种田的用化肥,养殖的靠饲料,种养脱节既造成资(肥)源浪费,又加重了环境压力,甚至造成污染。
去年12月国务院正式批复了江西省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省第一个列为国家战略的区域性发展规划。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目的是保护生态与经济发展良性互动,也是惠及全省人民及子孙后代的大工程。农业、农村是生态经济发展的主战场,抓住千载难逢的机遇,转变和创新农业发展方式,打造鄱阳湖生态农业示范区,是时代赋予农业部门的新使命。
一、现阶段种养分离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种植和养殖业是构成农业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在传统农业中,种植业为养殖业提供食料,养殖业为种植业提供肥源。两者紧密相联,循环利用。但是随着现阶段城市化、工业化发展,大批农民转移进城,农村家庭传统养殖基本萎缩,尤其是我省养猪业,规模养殖场迅 速发展,以新余市为例:2009年全市生猪出栏71.3万头,其中年出栏100头以上的规模养殖户808户,存栏能繁母猪3.35万头,出栏生猪55.5万头,分别占全市存栏母猪、出栏生猪的53.4%、77.8%。在808户规模养殖户中,种养结合的不到15%,而年出栏1000头以上的规模养殖户110户,出栏生猪占全市近50%。
从种植业讲,除了受耕地限制,规模种粮、菜的发展速度不如养殖业,但以开发山(旱)地发展经济作物为主的规模种植户比比皆是。全省果业、茶叶、油茶、药材等经济作物(经济林)产业布局、区域特色明显,基本在红壤丘陵地带,土壤条件差,除赣南果业部分农户采用“猪—沼—果”模式外,大部分规模种植户生态种养结合不够,有机肥缺乏。以新余果业为例,全市100亩以上果业规模种植户551户(500亩以上46户),占全市果园总面积的83%。全市果园养猪年出栏6万头,只占全市生猪年出栏8.4%。全市80%果园缺乏自给有机肥,而真正做到猪—沼—果的不到5%。当前,种养业规模化生产已出现一系列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是养殖业排污问题,80%以上养殖场,不兼种植,尤其是养猪业,大部分没有标准排污设施,部分养殖场既使近几年已经列入生态养殖小区和大型沼气工程项目支持,实施了改造(全市06年以来共40家)。由于猪场与种植区太远,沼肥、沼气也基本没有合理利用。二是养殖业规划滞后。未批先建或乱建普遍。尽管《畜牧法》明确规定了养殖禁养区、限养区,但养殖户首先考虑的是交通、水源,相当一部分养殖场偏偏建在村边、水库边、河流边,地方政府和部门也没有详细的规划和监理措施。
三是种植基地土壤退化,有机肥缺乏。由于购买畜禽粪肥既增加运输成本,也增加施肥成本,种植大户只能长期依赖化肥,并大量使用除草剂,已造成土壤板结退化和污染残留。
四是部分山塘水库过渡使用畜禽粪肥,不仅造成水体污染,而且对无公害、标准化养殖水产品造成冲击,休闲渔业发展也成问题。
二、推广生态种养循环模式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1、推广生态种养循环模式是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随着现代科技、现代工业文明和城市化发展,我国农业开始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现代农业核心是科技化,特征是商品化,方向是集约化,目标是产业化。其内在要求是“绿色、生态、高效”。由传统家庭式种养结合向专业化、规模化种养发展,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借鉴传统农业种养资源循环,合理利用的经验,推广生态种养结合,解决好规模化种养脱节造成的浪费和污染问题,实现资源(饲草、肥料)良性循环,维护好农业生态,是发展现代化农业的必然选择。
2、推广生态种养循环模式是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重大举措。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总体规划对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提出了 明确目标,其中明确要大力推广“猪(牛)—沼—果(粮、油、茶)”生态农业发展模式。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核心是发展,特色是生态,关键是转变发展方式,目的是保护一湖清水。推广生态种养循环模式,充分合理利用畜禽排泄物,为种植业提供有机肥源,培肥土壤,既扩种饲草,又生产绿色产品,对保护鄱阳湖区一湖清水十分必要。
3、推广生态种养循环模式是控制农业面源污染提高农产品质量的现实需要。种植业化肥农药和养殖业畜禽排泄物,不仅对城乡生产、生活环境产生影响,而且对土地、水体、河流流造成污染,甚至通过农产品直接影响人们身心健康。畜禽养殖产生的大量有机肥,如果充分用于种植业,不仅直接减少污染,而且减少化肥用量;增加有机肥,农作物不仅长势健壮,也提高抗病虫能力(沼液本身就有杀病虫功效),相应减少农药使用量。因此,推广生态种养循环模式,通过套种饲料作物,又为养殖业提供优质饲料。这对提高农产品质量,同时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推进生态种养循环模式的思考与建议
生态种养循环模式包括种植业内部物质循环(间作套种、稻草还田、生物防治、生草栽培等)、养殖业内部物质循环(沼气热能利用)和种养结合的物质循环利用(猪—沼—果、猪—沼—饲草、果园养禽、林地养畜、放牧等)多种模式。是借鉴循环经济理念和传统农业经验,运用现代科技手段,通过食物 链网络化、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充分发挥资源潜力和物种多样性优势,建立物质良性循环体系,促进农业持续稳定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统一系统工程。
今年是全面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第一年,积极探索高效生态农业发展新模式,打造鄱阳湖生态农业示范区,为全国大湖流域发展生态农业树立典范,是我们面临的新的机遇与挑战。为适应现代农业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的需要,推进生态种养循环模式,着重应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
1、抓住生态主题,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我省是全国产粮大省、柑桔大省、茶叶大省、生猪大省和淡水养殖大省,三十年来,我省坚持“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的发展理念,为我省保持良好生态,发展生态农业打下了良好基础。建设鄱阳湖生态农业区,已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各级党和政府和农业部门应切实加强发展生态农业重要性、必要性认识。把鄱阳湖生态农业区建设与统筹城乡发展,建设新农村相结合,与当地创建生态文明城市相结合,与发挥我省农业主导产业优势,推进农业产业化相结合。强化生态理念,创新发展思路,转变发展方式。一要详细制定规划,要按照《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规划》总体要求、阶段目标和产业发展思路,针对当前种养业发展薄弱环节产生的生态问题,结合本地实际制定生态农业发展详细规划。二要创建生态农业示范区,通过树立典型,总结发展经验,加大宣传力度,积极营造发展 生态农业的氛围,提高广大农民和农业企业的生态意识。三要加强科研攻关,总结完善标准模式。要组织科研力量,科学分析当前生态种养资源循环利用薄弱环节,研究解决技术瓶颈,降低成本,同时积极探索生态种养的新经验、新机制,归纳总结成套可操作的生态种养模式,再全面推广。
2、坚持退库进园,退水上山,促进种养资源循环利用 牲畜排泄物既是种植业最好的有机肥源,但又是当前最大的农业污染源(1头猪相当于10个人排污量)。生态种养脱节的关键是全省养殖场区域布局不合理,造成肥源浪费。解决好这个问题,必须坚持养殖场退库进园、退水上山,利用好我省广阔的丘陵山地和规模种植的果、茶等经济作物,实行种养结合。各地要按区域内水流域分布,种植业产业规划和地形地貌,严格制定养殖场禁养区、限制区和适养区,严格养殖场建设审批程序,要明确阶段目标,力争3年全部退出禁养区,严禁禁养区新建养殖场;对限制区的养殖场要限期改进,达标排放。同时在规模种植区,要大力推广生草栽培,机械刈草还田还地,控制除草剂的大量使用的势头,在大中型水库养殖区,要坚持制止猪粪养殖。把养殖场、水产场、果园场生态环境(土、肥、水、气)评价认定列为农产品质量评定首要条件。
近几年新余市围绕发展生态农业,作了有益探索,先后推广养殖场退水上山、退库进园,百万树木进村入户,百万蛋鸡进果园和水库实行人繁天养等方式,关闭搬迁了沿仙女湖、孔 目江23家猪场。规模果园通过引进和自办养殖场,推广“猪—沼—果”生态种养模式正在兴起。下一步将研究出台《新余市生态种养区域规划及“三场”管理办法》,进一步规范养殖场、水产场、果园场管理。加强政策引导,增加资金投入
各级政府及涉农部门要研究出台鼓励扶持生态种养的政策和措施,在资金、用地、交通、水利及信贷上给予优惠和支持。发挥政策和资金的导向作用。一是建议国家农机补贴、沼气工程、生态养殖小区、现代农业项目等要优先安排采用生态种养循环模式的企业、基地,抓好一批示范点、示范片。二是建议重点扶助“猪—沼—果(粮、菜)”沼肥运输、沼液管网建设及沼气制热发电等薄弱环节,解决沼肥、沼气流失浪费及污染问题。三是建议考虑旱地牧草、绿肥种子补贴,推广绿肥沃土、饲草养殖,同时鼓励支持生物有机肥厂建设。
新余市农业局副局长兼果业局局长
第三篇:种养结合循环发展可行性报告(范文)
第一章 项目的概况
一、项目名称:种养结合循环发展
二、项目的主管单位:邵阳市中心医院、邵阳市医保处、邵阳县金称市镇青联村
三、项目的建设性质:新建
四、项目建设单位:青联生态园(青联种养专业合作社),法人代表:吕晓海。本园是饲养鸡、鸭、鱼,种植有机蔬菜、观景林、果树林,产、供、销一体化经营的专业合作社。园计划年产土鸡1.2万只,土鸡蛋2万斤,各类蔬菜、瓜果20余吨,并逐步开展餐饮服务,利用节假日接待游客。
五、项目建设地点:邵阳县金称市镇青联村
六、项目建设年限:2016年-2017年
七、项目建设的主要内容
1、年产土鸡1.2万只;
2、年产土鸡蛋2万斤;
3、水产养殖面积10亩;
4、种植园200亩(其中蔬菜20亩、果园60亩、观景林120亩);
5、建一座30KW光伏发电站;
6、发展休闲-生态-农庄旅游。
八、项目的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1.投资估算:本项目计划总投资200万元。其中 :固 定资产总投资150万元;流动资金50万元。
2.项目资金的来源
项目资金:固定资产投资部分申请市级农业综合开发项目60万元,扶贫单位双方出资40万元,社员自筹20万元,其它争取资金30万元;流动资金50万元,先期扶贫资金20万元;余下的通过市场运作合作社积累滚动供给。
九、项目产生的经济与社会效益
项目实施完成后,经测算,(1)生产、销售正常后,年销售收入为221.8万元。其中:土鸡(含鸡蛋)产值150万元,水产养殖20万元,种植业21.8万元,餐饮服务10万元,光伏发电20万元。(2)带动与辐射本村近200户农民走新型种养结合之路。(3)将在种养业刮起旋风,为旅游界开辟新篇章……“生态园”内休闲-生态普-农庄旅游度假。
十、环境评估
本项目属种、养循环利用,鸡为全天候放养,放入果园、观景林、油茶园。鸡粪用于种植蔬菜,蔬菜使用纯农家肥,不使用任何化肥。这样,整个园区无臭无味。改善了人、禽生活环境,对当地的水源没有任何污染;然后变废为宝,为农作物吸收利用;从而达到动物与植物间的良性循环。也加大了土地的绿色覆盖率,提高了废弃山坡地的利用率,将为全市开创健康种植养殖的新河,对保护环境发展绿色优质农产品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第二章 项目的背景、必要性及其意义
一、项目产生的背景
1、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农业的核心问题就是农民增收,解决农民增收问题就要通过农业的发展。坚持科学发展观实现中国梦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是在借鉴国外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加快经济增长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人类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经济增长奇迹,但是由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不重视社会发展和社会公平,忽视环境保护和能源、资源节约,世界各国在发展过程中普遍出现了这样那样的的问题。有的国家为解决能源消耗过大和生态环境环境严重恶化问题付出了高昂的发展代价。2、2007年9月24日,9月24日农业部副部长高鸿滨在“中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新闻发布会上的讲话,强调指出我国今后逐步解决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
3、本县是由邵阳市中心医院与市医保处驻邵阳县金称市镇青联村帮扶点创办的,采取合作社+农户模式,将扶贫资金作为村级集体股本及建档立卡贫困户股本,成立种养专业合作社,由村支书出任法人代表,要使乡村们摆脱贫困,只有发展产业,壮大集体资金,发展才有出路,发展一定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同时综合考虑社会、经济、生态多层效应,追求自身、社会、生态三方共赢。
二、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1、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让乡村们早脱贫,实现中国梦。伟大的先导邓小平同志指出: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身的发展。发展才是硬道理。同样的理由,我场自上规模以来遇到了这样那样的市场、质量、经营、管理、风险、发展、壮大、环境、排污等等问题,怎样去解决这一系列的问题,只有一个答案:以科学为先导,在前进中克服,在发展中解决。
2、建设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对能源、资源的利用,降低企业在发展中对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我国是发展中国家,跟发达的西方国家相比,差距还很大,赶上或超过,必须加快经济发展步伐,但改革开放以来,迅速成长的中国经济与迅速污染的环境,似乎总以正比例向人们展示着,“发展与污染是双刃剑”吗?回答是否定的!发展生态农业,既能让乡村们脱贫致富,又能解决发展与污染问题。获得财富的同时,还自然以清新世界。
3、消费者渴望更多的“绿色健康优质”农产品。人的生命致高无上,本社养殖的土鸡,全部以放养方式,尽量不用复合饲料,种植的蔬菜全部施以农家肥,不用化肥和农药。
三、项目建设的意义
1、对农民脱贫,保证食品安全有着积极的意义。生态种养是保障食品安全的基础产业,有机蔬菜和土禽产品的供应事关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和民生。
2、对自身发展有着积极地促进作用。市场就是企业获得财富的“聚宝盆”,发展产业是摆脱贫困的唯一选择,抓住机遇,挑战自我,迎面而上,做好做大。
3、实践健康养殖、种植促进农业资源深层次利用,提高产品质量,有力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延长生物食物链条,实现能流、物流的循环多层次利用是生态农业建设的重要原则。多年来,我市积极探索生物共生的种植、养殖和种养及庭院生态农业建设模式,探索动物、植物、微生物之间有机结合的生态农业建设模式。不仅是资源深层次利用,改变产业结构,而且更利于提高产品的质量,生产出高品质的绿色有机农产品,一体化控制生产流水线,保证食品安全。
4、发挥模范效应,展示典范成果,带动农民致富,增加社会效益。“三农”问题是我国的主要问题,农民的增收,历年来是领导一直考虑的问题,农民的生活水平是否提高了,农民的钱袋子是否鼓起来了,农民的致富本领是否强了,贫困户是否脱贫致富了,农民的奋斗方向是否准了。本社法人首先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农民,是村组织的领头人,年轻有为,干劲十足。当他深知农民创业“三缺”:缺资金、缺技术、缺市场;“二小一难”:胆子小、步子小、销售难。然而作为一位优秀共产党员,基层组织负责人,深知肩膀上的责任,一直以来胸怀“三农”,关注“三农”,带领农民向土地要财富,向市场要财富。始终记住一句话:一枝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我园的发展方向、发展状况、发展 模式就是农民生活的乐园。
第三章 项目建设单位基本情况
一、单位人员状况
1、单位名称:青联生态园(青联种养专业合作社)
2、单位性质:合作社+农户模式
3、法人代表:吕晓海,村支书兼村主任,中共党员,优秀村干部,年轻有为。
4、人员状况 :本园计划安排饲养、种植、管理人员共23人,其中大专以上学历3人,各类专业人员8人。
二、固定资产状况
1、本园实行种植、养殖相结合,产、供、销一体化经营。前期计划养鸡6000只,养鱼500尾,种植各类蔬菜瓜果10亩,移栽茶花30亩,30kw光伏发电站发电,计划完成年产值100万元。
2、现有基础设施:全园计划占地面积210亩。其中鸡舍占地10亩,鱼塘10亩,蔬菜20亩,果园60亩,观景林110亩。
三、专业技术管理
由本村返乡能人带头,聘请市、县农科所技术人员为兼职顾问,本村种、养能手参与管理。
四、产业化经营和产品销售状况
本园饲养的各类土鸡、鸡蛋及种植各种蔬菜、瓜果,首先以中心医院食堂为销售平台,然后再逐步本县及周边县、市扩展。中心医院有职工2000余人,住院病人日平均达
人,职工食堂及病人营养食堂每天销量达
元,所以产品销路不是问题。
第四章 项目建设的条件
一、项目建设地点
本项目建设地点邵阳县金称市镇青联村,油井田的荒山坡地上,属于非居民区,有着优越的地理环境、区位优势、自然条件、人文关系。对居民生活完全没有影响,县、镇、村领导和当地群众都非常支持本园的发展。
二、地理位置、气候等区域环境及水电资源
该村距县城40公里,距镇政府5公里。地形为典型的南方陵地带。这里地处南亚热带,属于湿润性季风气候,具有温和多雨,四季分明的特征。阳光充足,雨量充沛,平均年降水量1670毫米,最高可达2708毫米,年平均气温15-16度,无霜期236天,适宜多种生物生长。地下水地表水储备丰富。电力可以单独建设一个30kw太阳能板电站供电,也可以从电力部门就近架线送电(3公里内)。
三、项目建设的基础条件
项目建设单位具有优越的自然环境,扎实的养殖基础,7 先进的管理技术水平,完善的市场运营机制,强大的市场带动能力,和睦的群众关系。
四、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倾情指导
本园是以帮助村民脱贫致富,发展绿色产业为目的。多次受到各级领导的现场指导和重视,必须把它逐步做好做大,如期开工建设完成项目,为全县及全市实践健康种植、养殖开创新局面,发展生态农业,为村民早日脱贫做出贡献。
第五章 项目的实施
一、项目建设的总体布局
本园地处两山之间,总面积200多亩,计划分
个区。(1)中间平地盖一鸡舍;(2)左边田、土种植蔬菜;(3)上面一水库为水产区;(4)右边山城为老油茶林及荒坡,用于栽种观赏性茶工化及老油茶稼接,告下面一节用于种黄桃等果林;(5)在右边上面山城上建一个30kw“科比特”光伏发电站;(6)在鸡舍上面空坪建办公区及旅游接待点。
二、项目的技术标准、方案和工艺流程
(一)标准
1、项目建设按照总体设计方案统一规划、统一建造、统一饲养、统一种植、统一管理、统一组织实施。
2、养殖区建设:根据县人民政府有关文件要求,按照《动物防疫法》、《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管理办法》等规定提出 8 了指导性意见,集中养殖有利于通过统一方式组织生产和销售,推行标准化养殖,有效地控制动物疫病的发生,杜绝滥用药物及添加物,确保畜禽产品的质量安全。
3、种植区建设:种植区分蔬菜种植区和观赏林和果林种植区。蔬菜种植主要有田间,观赏林、果林主要在山坡,进行选种、栽种,做到优势互补,病害相支的原则。
4、水产区建设:主要以油井田水库养殖草鱼等,不用饲养,用有机饲料。
5、光伏发电站建设:该项目也是扶贫开发支持项目,园区本身也要用电,剩余电力可由电力部门回收。
6、旅游接待点建设:在园区内开发旅游,凭借优越的地理条件,巧夺天工的人工设计,原生态种养的绿色产品,是吸引城区人口周末旅游的好去处。
(二)实施方案及工艺流程
项目实施时间:2016年至2017年,建设时间为两年。2016年:修一条以村道至水库的砂石路(2公里),建两栋鸡舍养殖投入使用,水库初整放鱼,菜地20亩整地使用,整理30亩茶花地,建设光伏发电站。
2017年:硬化进园道路,大修水库,剩余地全部整理,修建旅游接待点。
第六章 项目的经济效益分析与风险评价
一、项目新建投资规模
1、项目总投资200万元;
2、建设面积230亩。
二、项目的投资估算
(一)本项目总投资200万元,其中:(1)固定资产总投资150万元,基础设施105万元,鸡舍10万元,土地流转5万元,种苗费用10万元,旅游基础设施20万元。(2)流动资金50万元。
(二)项目资金的来源:(1)固定资产投资部分申请市级农业综合开发项目60万元,社员自筹20万元,帮扶单位共出资40万元,其它争取资金30万元。(2)流动资金50万元:先期扶贫资金注入20万元,余下通过市场动作企业积累滚动供给。
三、项目收益
项目建成后,经测算,生产、销售正常后,年销售收入为221.8万元。其中:
1、本园年产土鸡1.2万只,鸡蛋2万斤,销售收入150万元。
2、本园产各类蔬菜,销售收入21.8万元。
3、水产养殖20吨,按水产品每公斤10元计算,销售收入20万元。
4、光伏发电20万元。
5、餐饮服务10万元。
第七章 社会效益综合评价
1、社会效益项目实施完成后,将在生态园种、养界刮起旋风,为旅游界开辟新篇章……“生态园”内旅游度假。让人们在休闲娱乐中感,在休闲中学习种植和养殖的科学知识,特别对中小学生了解农业,意义非常深远。
2、在原推广畜、禽养殖技术基础上,再完成并推广先进种、养殖技术3项:(1)优质辣椒种植技术;(2)生态法养鸡技术;(3)引进与推广2个以上新品种;
3、直接或间接解决近100人的就业,人均可增加收入5至7千元;
5、促进了环保事业的发展,为广大公众树立了生态保护意识;
6、循环多层利用资源,保持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实践科学发展观,促进农业今后的无害化生产。
第八章 项目可行性综合结论与建议
我园实施这个项目有其外部形势的需要,也有其自身发展的需要,但总的是扶贫开发的需要。一句话:大形势,大发展,经济、社会、生态三方共赢。
“种养结合循环发展”项目与时俱进,具有一定的科技含量和前瞻性。符合国家“三农”政策,符合扶贫开发政策,是老百姓看得见,摸的着的致富工程。通过项目的具体实施,将彻底改变我村的贫困面貌,实现农产品的安全生产,从根本上完善我园的产品质量,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消费者对“健康优质”农产品的需要。国内的健康养殖主要是以“规模化和集约化养殖”的形式体现的,项目的实施也将为今后国家倡导健康养殖开创新河,对能源的综合利用、“节能减排”做出有效力地示范带动,对休闲旅游开辟新思路,做出新文章,对本园今后发展品开辟新思维,创造新的附加效益。
建议纳入政府组织实施的“农业经济循环”类项目。
第四篇:生态循环农业是一种新的农业发展模式(范文)
生态循环农业是一种新的农业发展模式,是以生态学原理及其规律为指导,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按照循环模式进行生产的农业。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客观要求。
一、我县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县紧紧围绕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推进现代农业建设这一目标,着力发展我县农业和农村经济,促进农业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有效缓解我县资源约束矛盾,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目前,我县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模式主要有四种类型。
1、立体农业型。全县80%以上的新栽幼果、桑、林园中套种了大豆、花生等经济作物,还发展了果、桑、林园里放养鸡、鸭、羊,稻田里养鱼等多种形式的多层次立体农业。一方面通过建立生物循环系统,改善环境、培肥地力、增加产出;另一方面还有利于集约利用土地,通过合理利用空间时间,发挥土地生态系统的综合效益。2008年全县柑橘园套种大豆、花生、洋芋等作物3万亩,新增产值1000万元。
2、循环农业型。通过以沼气为纽带(人、畜、禽排泄物入池发酵,沼液用作庭院和大田肥料,沼气用作生活能源)的生态家园富民工程的实施,把沼气建设与改厨、改厕、改圈相结合,与庭院美化、绿化、净化相配套,与“猪—沼—果(粮、菜、林、鱼)”、“猪—沼—鱼—鸭”、“猪—沼—果—鸡(鸭)”、“猪—沼—林—鸡(羊)”等生态种养循环模式相连接,实现“产气、积肥”同步,“种植、养殖”并举,“经济、生态”双赢,达到庭院经济高效化,农业生产无害化和资源再生增值化。全县累计建成沼气户用近3万口,带动年生猪养殖62万头,沼气户年直接增收1960万元。“一口池、一片果(菜、林、鱼)、一户小康人家”,正成为我县新农村建设的新景观。
3、品质农业型。我局始终坚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以下简称“三品”)“三位一体、整体推进”的发展思路,依托优越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农产品资源,加快发展“三品”,树立名优农产品品牌形象,提高市场竞争力,建设一批放心农产品生产基地、放心农产品加工企业和放心农产品销售窗口,实现绿色生产、干净消费。目前,我县拥有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60万亩,占全县农作物种植面积的40.1%,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51万亩,占全县农作物种植面积的34.1%,拥有无公害农产品7个,待批绿色食
品1个,是全国无公害水果标准化生产示范县、重庆市无公害水稻产地县、重庆市无公害柑橘产地县。
4、休闲农业型。发展休闲农业有利于提高农民素质和缩小城乡差别,打破一、二、三产业的界限,促进第三产业中的商业、饮食服务业快速发展,从而也带动一、二产业发展,有助于形成产供销、旅工农产业化生产体系,优化农村产业结构。我县以柑橘产业为切入点,发展观果型、观花型、文化型、餐饮型“农家乐”、“乡村游”,已初步建成4个以柑橘为基础的旅游点,成为全市10个乡村旅游目的地之一,推动休闲农业健康发展。
二、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存在的问题
生态循环农业在我县刚刚起步,虽然近年来,对生态循环农业进行了积极探索和推广应用,但尚未真正树立起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理念,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是思想桎梏。由于受到传统农业发展思维影响,一些干部群众对生态循环农业的认识不足,特别是受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大都是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他们不仅受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影响至深,且文化科技素质低下,很难掌握生态循环农业技术,对生态循环农业的发展持不理解的态度,使本可以通过循环利用所得的经济效益流失,这严重影响了我县生态循环农业的发展。二是技术研发推广滞后。生态循环农业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有先进的技术作为依托,不断进行技术开发、技术创新,然而我县在财力、物力、人力等方面的投入严重不足,县农技部门普遍存在基础设施陈旧、科研设备匮乏等问题,技术推广工作依然沿袭“一张嘴,两条腿”老方法,致使农业新技术试验、示范和推广进展缓慢。三是农业面源污染比较严重。化肥施用量逐年增加,2008年我县每亩耕地化肥施用量已上升到32 kg(折纯量),化肥的长期大量使用,改变了土壤的物理性质,引起土壤板结,导致土壤肥力下降;农药使用不当,使部分小麦、玉米、蔬菜等农产品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农膜大量使用导致土壤中地膜的残留量增加,造成小麦等农作物减产。四是秸杆没有被全部循环利用。由于缺乏劳动力,大量作物秸杆而是被当作柴火直接烧掉,造成能源浪费、环境污染。五是部分规模化养殖场的畜禽粪便未经处理直接排放,成为我县河流、堰塘被污染的原因之一。六是部分工矿业因污染治理不达标,排放不少粉尘、污水等,污染土地和作物,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
三、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对策建议
发展生态循环农业,不仅可以节能降耗,减少农村环境污染,又可以提高农民的收入,改善人居环境,提高幸福指数,既符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又将大力推进现代农业建设。针对我县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现状,采取“四位一体”的举措有助加快生态循环农业发展。
1、宣传培训到位。一是开展宣传工作。采取新闻媒体、现代信息技术(忠县农业信息网、“巴渝新农网”)、街头发放资料等方式,广泛而深入地宣传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重要意义和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重大作用,促使全社会在发展观上体现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在价值观上将自然视为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在生产观上尽可能地利用可循环再生资源,在消费观上倡导绿色消费,树立生态循环农业发展观念。二是开展培训指导工作。首先,对技术指导员进行培训,要求技术指导员熟练掌握生态循环农业生产技术,提高他们对农民的培训指导水平。其次,对广大农民的培训,采取分散和集中的办法开展培训和指导,如举办培训班、召开现场会、设立农技“110”咨询服务热线等。将其生产技术培训到乡镇、村社、农户、田间地头,真正做到家喻户晓。三是开展交流互助活动。以县级部门、乡镇、村社为单位成立三级生态循环农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将技术人员纳入领导小组的专家组,促进节能减排、再生资源循环利用的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经验和做法,广泛交流互助、取长补短,促使更多的单位、更多的领导和群众投身于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新兴事业中。
2、技术推广到位。结合我县农业特点和气候地理条件,加强生态循环农业技术创新,着力推广应用我县具有的四种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合理利用资源,优化生态环境。一是秸秆还田。秸秆还田能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理化状况,增加通透性;保存和固定土壤氮素,避免养分流失,归还氮、磷、钾和各种微量元素;促进土壤微生物活动,加速土地养分循环。二是秸秆饲料。秸秆青贮后既可以解决牲畜饲草问题,促进畜牧业发展,又可以过腹还沼、过腹还田,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农业良性循环。三是生态富民工程。我县年小麦种植面积18万亩、玉米种植面积15万亩,年生猪出栏59.98万头,完全能够满足全县可建12万户沼气的需求,有效改善农村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四是测土配方施肥。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是国家“十一五”期间重点推广的农业技术,在国家资金的扶持下,我县通过三年的实施,使得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在农业生产中发挥
了巨大的技术优势,既增加了粮食产量,又达到了节省肥料,改善土壤肥力,减少农业面源污染的目的。五是免耕栽培。水稻、玉米、小麦、大豆、马铃薯、油菜6大作物被农业部确定为免耕栽培技术示范推广项目。目前,我县免耕栽培处于大力发展阶段,面积有5万亩,其中稻草覆盖秋洋芋2万亩,正由一季作物免耕向两季作物免耕、全年免耕发展,由一年免耕栽培向多年连续免耕栽培发展,由粮食作物免耕为主向经济作物并重发展。六是标准化生产。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是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维护消费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是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必然选择。我县规划在“十一五”期间发展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100万亩,如水稻标准化生产基地35万亩、柑橘标准化生产基地15万亩、油菜标准化生产基地15万亩、小麦标准化生产基地12万亩、大豆标准化生产基地10万亩、玉米标准化生产基地10万亩、蔬菜标准化生产基地3万亩。
3、绿色生产到位。一是建立生态农业示范园区。即在马灌镇建万亩水稻、油菜高产示范园区,在东溪、永丰镇建万亩大豆高产示范园区,在新立、拔山、涂井(石宝)乡镇建3个万亩标准化柑橘示范园区;在任家镇建5000亩标准化蔬菜示范园区;在新生、任家镇建1000亩苎麻标准化示范园区;在东溪镇建5000亩农业综合科技示范园区。二是建立农产品加工园区。忠县水坪工业园农产品加工区被农业部确定为全国农产品加工创业基地,我们将以此为契机,按照生态循环农业的发展要求,把农副产品加工企业集中到加工园区内,逐渐形成水果加工、茧丝绸加工、畜禽加工、粮油加工等绿色产业聚集带,实现有害污染物在园区的闭路循环。三是建立标准化畜牧小区。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完善配套服务、规范管理制度、提高生产技术,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品牌、统一管理、统一服务、统一治污,把分散经营的养殖场集中到一个区域内,实现畜牧业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生态化的养殖模式。四是大力发展“三品”。农业“三品”工作直接关系到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而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始终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是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基础,与每个人的身心健康息息相关。近年来,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频发,“红心咸鸭蛋”、“多宝鱼**”、“三聚氰胺”等事件,经济损失巨大,社会影响深远,触目惊心,教训深刻。抓好“三品”工作,事关社会稳定大局,事关市民吃上优质安全的农产品,事关全面推进现代农业发展。2009年我局将打造无公害油菜生产基地10万亩、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2万亩,绿色食品(水稻)生产基地2000亩;申报无公害农产品4个、绿色食品2个,重庆市名牌农产品4个、农产品地理标志4个。
4、模式创新到位。一是种养结合型发展模式。以沼气为纽带,利用食物链加循环技术,将种植业、养殖业以及加工业联系在一起,通过增加畜禽饲养和沼气池厌氧发酵,将传统的单一种植和高效饲养以及废弃物综合利用有机地结合起来。如“畜禽(猪、牛、鸡、鸭)—沼—粮(果、菜、鱼、茶)”、“林(粮)—草—牛—菌—沼”模式。二是立体复合型发展模式。利用自然生态系统中各生物特点,使处于不同生态位的各生物类群(如林木、农作物、鱼、药材、食用菌等)在系统中各得其所、相得益彰,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如立体种植型,包括农作物的轮作、间作与套种、农林间作、林药间作等;立体养殖型,包括陆地立体圈养模式、水体立体养殖模式,如在蟹、虾、鱼等水生动物和沉水植物之间引入螺蛳作为生态系统的二级分解者,使整个系统的物质得以循环利用;立体种养型,就是将种植业与养殖业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一个良性的减耗型食物链生产体系,如“稻鸭共育”。三是再生利用型发展模式。利用牛粪、秸秆等副产物进行食用菌生产,实现“副产物—食用菌—菌糠—肥料—大田作物”的多级利用和良性循环。利用农业有机物加工处理后再循环利用,实现肥料化、饲料化、原料化、能源化,消除对环境的污染和生态破坏。利用农业有机物的材料化技术,生产纸板、人造纤维板、轻质建材板、纤维素薄膜等。四是农村庭院型发展模式。利用农村庭院生态环境和独特的资源,以种植业、养殖业为主,加工业为辅,通过立体经营的种植业、链式循环的养殖业和技术密集的加工业,进行综合发展和利用,独立地形成一个无废弃物的循环式结构。如以花果、蔬菜、食用菌为主的庭院立体种植模式,以畜禽为主的立体养殖模式;庭院种、养、加立体配置模式等。五是休闲观光型发展模式。休闲观光农业是以生态环境、观光旅游和文化传承为依托,以农业经营为基础,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如我县涂井乡的友谊村和拔山镇的杨柳村“农家乐”星罗棋布,已具规模。
5、健全发展体系。我县生态循环农业正在起步,必须从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加大投入,建立健全生态循环农业发展体系,改变过去只重视经济效益,忽视生态环境效益的做法。一是确定总体目标。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总体目标是在农业生产过程和农产品生命周期中减少资源、物质投入量和减少废物产生与排放量,加大对废弃物资源的循环利用,提高农业生产系统产出量,实现农业生态、农村社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多赢”局面。二是制定发展规划。把生态循环农业经济发展纳入整体经济发展规划,重点在农业资源的节约与高效利用、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农业产业链延伸过程中的清洁生产以及农村社区“净化”建设等方面制定发展规划,确立适宜本地区农业发展的生态
循环经济模式,并研究扶持政策和发展措施。三是多元主体参与。根据各主体的角色定位建立一个由小到大、由点到面、依次递进的,由农户层面、生态农业园区层面、区域循环农业层面等多元主体参与的格局。四是技术支撑。一方面成立忠县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研发机构,不断创新发展模式和生产技术;另一方面在县、乡镇分别成立科技推广中心、站,配备相应的设施设备和技术人才。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生产手段装备农业,用现代的科学方法管理农业,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五是制度保障。建立“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企业带动、农民参与”的运行体系,自上而下形成监管体系、服务体系,为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提供持久动力,推进现代农业建设
第五篇:生态工业园区发展循环经济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生态工业园区
济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成立于1991年,1992年被省政府批准为省级开发区。近年来,济宁高新区管委会以发展循环经济为突破口,积极推动资源使用集约化、生态环境无害化,始终坚持新型工业化道路,致力于建设资源节约型园区,初步走出了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工业化新路。2006年,我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能耗由2005年的1.67吨标准煤,降为1.59吨标准煤,降幅4.8%;万元gdp电耗由2005年的1207千瓦时降为1050.8千瓦时,降低4.91%;规模以上工业万元增加值取水量由35.8立方米降为33.29立方米,降低7%。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抓组织建设,努力构建循环经济管理体系
发展循环经济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为切实做好工作,按照省市节能办的要求,我们成立了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联席会议制度,并要求各镇办、各企业建立健全循环经济管理机构,完善区-镇-企业三级循环经济管理体系,将循环经济发展目标分解落实到各镇办、各部门、各企业,形成了企业为主体,区、镇、企业分级管理,部门相互配合、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
二、抓宣传教育,努力提高发展循环经济的认识
循环经济的问题是科学发展观在经济发展问题上的一个重要的内容,是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思想观念、工作思路、生产方式和经营方式上的重大革命。为提高全区对发展循环经济的认识,提高全区的资源忧患意识,我们通过召开高新区发展循环经济大会、开展“资源节约进机关、学校、社区活动”等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努力提高公众对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关注,提高全社会循环经济意识,在全区上下营造循环经济发展的良好氛围。
三、抓产业调整,努力构筑循环经济产业体系
我区用循环经济的理念指导结构调整,坚持传统产业改造与新兴产业培育齐抓,努力建立“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高效益、少排放、无污染”的循环经济体系。一是通过招商引资和产业培育加快发展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的新型工业;二是用高新技术和信息化技术改造原有企业生产工艺,降低企业对能源和原材料的消耗;三是继续推进煤化工产业发展,通过“一矿一区”的发展思路,集中围绕煤化工下游精细化工产品,构建起煤矿与园区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四是优化提升纺织、印染等重点耗能企业,推动企业向品牌经营和高附加值发展。五是加快发展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等“无烟产业”,进一步提高第三产业占经济总量的比重。
四、抓源头管理,努力提升产业档次
高新区始终坚持优先引进科技型、规模型、外向型、环保型的项目,从源头抓好循环经济工作。一是实行污染项目环保一票否决制,对于严重污染环境的项目不予立项审批,已投产的项目存在重大污染隐患的坚决予以关停,对污染治理措施不大力的项目坚决予以限产或停产。二是认真落实土地集约利用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严格控制项目用地标准,项目投资强度严格控制在160万/亩以上。三是结合国家国定资产投资清查,对已批准入区建设的150多个产业项目,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确保新建项目“环评”、“三同时”执行率达100%。
五、抓政策引导,努力加大扶持力度。
高新区为提高各行各业发展循环经济的积极性,制定专门政策,在资金和土地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一是通过技改基金投入和帮助企业申请上级扶持资金,重点支持循环经济的试点示范和科技创新。仅2006年,高新区循环经济项目就获得上级各种资金支持达200多万元。其中,菱花集团公司清洁生产技术被山东省列为山东省科技重大专项和市科技攻关计划,并获得补助经费70万元;济宁市东方水处理有限公司高回收率反渗透系统点解设备的研制获得山东省创新基金35万元和市科技攻关计划资金40万元。目前,全区通过技改基金、资源综合利用、循环经济发展基金、重大科技专项基金等多种方式累计投入循环经济
项目资金约5000万元,有力地推动了循环经济项目的发展。二是在土地供应上予以重点倾斜。例如,济宁华文橡塑有限公司是高新区创业中心孵化出的高科技项目,拥有6项国家专利,主要从事废旧塑料的改性,通过物理改性和化学改性,将废旧塑料变废为宝。通过改性的塑料产品广泛应用于在包装、工程、建材、农用和日用塑料制品等各个领域,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解决了无法降解废旧塑料的再利用难题。为支持该项目的扩大再生产,高新区在土地资源相对紧缺的情况下给予重点倾斜,以推进高新区废旧塑料的再生利用。
六、抓典型示范,努力创建循环经济示范企业。
高新区将把始终将企业作为发展循环经济的主体,积极开展循环经济示范企业创建工作。
全国最大的味精生产企业菱花集团将“节水、节能、降耗、减污、增效”与达标排放紧密结合,做到了以废治废,以污养污,步入“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良性循环。公司投资6000万元新上热电联产项目,将污染严重的小锅炉群淘汰,不仅降低了大气污染,还使每吨味精成本降低了260元左右,提高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公司在味精和淀粉生产中采用了清洁生产工艺,通过采用“闭路循环”工艺实现味精生产废水回收利用,真正实现工业废水的“零排放”。企业通过实施循环经济,不仅实现了建设绿色生产的目的,每年还为企业新增效益6000万元。公司先后被评为“山东省环保优秀企业”、“山东省综合利用示范企业”。
国内最大的谷氨酸生产企业雪花集团依托农业发展工业,发展工业反哺农业,按照玉米种植-淀粉-谷氨酸-味精-养殖的产业链条积极构筑循环经济体系。该公司坚定吃干榨净理念、变废为宝还源农业,先后投资1.2亿元新上5条谷氨酸废水提取复混肥,采用国际先进浓缩蒸发、喷浆造粒等工艺,每年从谷氨酸废水中提取复混肥30万吨,年新增产值2.4亿元,利润7000万元。公司生产的复合肥和深度处理后的废水返回于农田,真正实现了从农田到工厂、从工厂再回到农田的循环经济产业链模式。
七、抓认证审核,努力提高环境绩效
高新区为推进循环经济建设,大力推广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工作和清洁生产审核工作。一是高新区在2002年率先通过了iso14001认证,并不断推进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在全区有效运行,加大对体系有效性运行的监督检查,督促各部门真正将体系运行落到实处,真正实现“持续改进”目标理念。二是积极倡导企业开展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和积极推行清洁生产工作。目前区内已有15家企业通过了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三是积极推进清洁生产审核工作,通过环境执法,对“双超、双有”企业实行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鼓励有积极性的企业开展自愿审核,我区目前已有 18家企业通过清洁生产审核工作。
八、抓环境整治,努力打造园林生态城区
按照市委、市政府要求,高新区管委会通过截污导流、点源治理和综合整治,全面改善区域环境质量。一是加强对重点企业的监控,与市环保部门密切配合,完成了区域污染源在线自动监测(控)平台建设,实现了对重点企业的实时监控。二是完成污水处理厂和排水管网建设,目前高新区污水处理厂一期4万吨/天已建成竣工投产,全区污水管网已基本贯通全区。三是大力推广应用中水应用。出台推广应用中水的政策,在高新区新建住宅小区、大型公共建筑推广使用污水处理产生的中水,实现污水的资源化。目前,我区新建的总规划面积50万平米的冠亚星城小区全部推广使用“中水”。
我区自开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工作以来,以较低的能源资源和水资源消耗支撑了较快的经济增长。但是,随着开发区入区项目的日渐增多,开发利用面积的日渐扩展,提高全区资源综合利用率,大力发展区内循环经济的任务越来越繁重,实施循环经济的难度越来越大。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和工作进展情况,下一步我们将认真总结经验,再接再厉,坚持不懈地发展好循环经济。力争到2010年,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发展循环经济运行管理机制和产业体系;经济结构更趋合理,增长方式得到根本转变,运行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的资源、能源利用效率有较大幅度提高;形成一批具有较高资源生产率、较低污染
排放率的清洁生产企业;完善区内污水处理系统;为全区初步建立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经济效益好的资源节约型生态园区奠定坚实基础。
预期目标为:规模以上工业万元增加值能耗达到1.31吨标准煤,比2005年末下降22%;规模以上工业万元增加值取水量下降到21.59立方米以下,区内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75%;区内污水处理率达到100%,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达到100%。真正实现经济持续发展,排污持续减少,实现生产经营清洁化,园区建设生态化。
采取的具体措施有以下几点:
(一)进一步增强全区发展循环经济意识。从实际情况出发,全面客观地认识区内循环经济发展现状,科学规划合理利用资源、节约资源,加强与先进开发区发展循环经济的合作与交流,进一步提高认识,转变观念,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营造更有利于发展循环经济的舆论氛围。
(二)完善推行清洁生产运行机制。深入落实《清洁生产促进法》、《清洁生产审核暂行办法》,大力推广清洁生产技术和工艺,开展创建清洁生产先进企业活动,力争工业企业清洁生产通过率为100%,同时培育5—10家清洁生产示范企业。
(三)加强节能降耗管理工作,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依法行政,加强能源监督管理工作,规范和建立重点用能企业能源产生、利用、消耗报告制度,督促用能企业采取措施节能增效,依法淘汰能耗高的用能产品、用能设备和生产工艺。
(四)落实国家扶持政策,鼓励和引导企业开展资源综合利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启动日处理能力8万吨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和寥沟河综合整治工程,集中处理区内企业等排放污水,逐步实现中水回用,健全完善环境和资源综合利用报表制度,定期分析和通报区内环境和资源综合利用情况,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监督检查。
(五)加快循环经济技术应用和推广,加大结构调整和技术改造力度,争取政策支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循环经济技术创新体系,加快科技成果转化。鼓励发展资源消耗低、附加值高的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加快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不断增强高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的能力。
(六)明确发展目标,推行“补链”战略,完善循环经济产业体系。从高新区优势产业出发,充分发挥现有龙头企业的规模、品牌优势,通过加快引进关键“补链”项目,明确优先招商产业,坚持“绿色招商”、“生态招商”、“补链招商”理念,大力发展上下游产品,拓宽拉长产业链,提高产业的集聚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