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生态工业园发展模式比较研究

时间:2019-05-12 13:13:4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外生态工业园发展模式比较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外生态工业园发展模式比较研究》。

第一篇:中外生态工业园发展模式比较研究

《中外生态工业园发展模式比较研究》小结

喻建房

(1)论文关键字:工业生态学、生态工业园、我国生态工业园发展模式、国外生态工业园

发展模式、结合南昌实际的生态工业园发展模式研究

(2)对关键字概念的理解:

工业生态学(Industrial Ecology):是一门研究人类工业系统和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相

互关系的学科。工业生态学所研究的是如何把开放系统变

成循环的封闭系统。社会物质代谢和生态工业发展是该学

科的主体构成。而生态工业园区是有关生态工业发展实践

研究方面的主要方式。了解工业生态学有助于我们理解生

态工业园的形成和发展。

生态工业园(eco-industry park):是指通过某个区域内的所有企业单位共同合作以达到该区

域的环境、经济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的工业园区。它是21

世纪新兴的工业发展模式,较以前的工业发展模式而言,不仅考虑了经济、社会的效益,而且在工业生态学的理论

基础上加入了环保的概念。它遵循的是“回收——再利用

——设计——生产”的循环经济模式,模仿自然生态系统

物质循环的方式,使整个产品生产过程中的废物合理的循环利用,使资源得到优化配置。

我国生态工业园发展模式:我国从1999年开始了对生态工业园发展的探索。国内将生态工

业园分为三种类型:现有改造型、全新规划型和虚拟型。到现在为止,我国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①主导产业链型②多产业关联

共生型③全新混合型。前两种也叫现有改造型,第三中为全新型。

(不同地区根据其自身特点所形成的发展模式叫法可有不同,但

大体上属于以上的范畴)

国外生态工业园发展模式:20世纪70年代初,形成的丹麦的卡隆堡,(Kalundborg)工业共生

体是生态工业园发展的雏形。主要模式:主导产业链型或纵向生

态工业园区模式、改造提升重构型、现代虚拟型等。

结合南昌实际的生态工业园发展模式:该部分首先使用swot分析法分析南昌的经济、环境

等方面的情况。结合国内外生态工业园发展模

式,总结出适合江西的发展模式。

(3)关于南昌生态工业园的发展,前人已有一部分的实践和理论成果,总体看来,都是结 南昌现有各个园区的实例,联系生态工业园的本质含义而得出的。如以下论文:

1、生态工业园规划与建设——以南昌高新区为例南昌大学魏海悟

2、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新型生态工业园发展模式的选择江西科大卢杰 3浅析南昌高新区发展模式——一区多园

但涉及园区模式研究的成果不多,因为前人多致力于园区发展。

第二篇:生态工业园模式研究

生态工业园模式研究

提要 本文从生态工业园的基本特点入手,介绍目前国内外建设生态工业园的四种模式,并结合我国西部产业发展现状,得出我国西部生态工业园发展模式选择启示。

一、循环经济在产业层面的实现形式——生态工业园

生态工业园是循环经济理念在产业园区层面的具体体现。生态工业园作为以生态循环再生为基础的工业园区,包括产品和服务的交流,更重要的是以最优的空间和时间形式组织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副产品的交换,从而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和废弃物的减量化,达到经济、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终极目标。它的基本特点有:

1、拥有内部实现清洁生产的微观企业;

2、在园区内要具备完善的具有代谢、共生关系的产业生产链;

3、建有完善的信息交流平台;

4、拥有科学的园区管理体系;

5、与大学、科研机构具有密切的技术支持关系。

二、生态工业园的模式

(一)自主共生型生态工业园——卡伦堡模式。丹麦的卡伦堡生态工业园是目前国际上最早也是最成功的生态工业园。该园区以发电厂、炼油厂、制药厂和石膏制板厂这四个厂为核心,通过贸易的方式把其他企业的副产品或者废弃物作为本企业的生产原料,建立起一种工业共生和代谢产业链关系,实现了园区废弃物“零排放”的目标。园区内的四个核心企业都是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在所有权上不具有隶属关系,驱动这些企业走到一起的动力是较低的交易成本。此外,在园区内还有专门负责在四个核心企业之间进行协调、组织、结算、监督工作的管理队伍,并且为新的废弃物利用项目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使物流、能流和信息流得到优化配置,促使循环经济得以有序进行。

(二)产业共生型生态工业园——贵糖模式。广西贵糖生态工业园是我国第一个国家级生态工业园。针对制糖业本身是一种排污量大的行业,贵港集团经过多年的探索形成了以生态甘蔗园为起点、生态工业与生态农业相结合的两条工业生态链。该模式最大的特点就是产业共生及在“3R”原则指导下的生态农业与生态工业的共生,农业和工业高度一体化,将当地乃至广西的甘蔗种植纳入产业链条中,在“减量化”原则的指导下抓源头提高甘蔗园的产量和甘蔗质量,并且将

甘蔗园作为整个产业链条的收尾环节(即复合肥返田)。通过工农产业一体化形成的产业群有效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三)改造型生态工业园——美国Chattanooga模式。具有代表性的是美国以杜邦公司的尼龙线头回收为核心的Chattanooga生态工业园。Chattanooga曾经是一个污染严重的老工业区,目前在该园区内,围绕杜邦公司的尼龙线头回收企业为核心建立起了一系列环保产业,推行企业零排放改革,不仅大大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而且形成了老工业区新的产业空间。这种老企业主导型生态工业园模式的特点主要是通过重新利用老工业企业的工业废弃物,修补、扩展产业链,实现老企业内部的清洁生产,发展环保产业来减少污染增进效益。这种模式对于我国一些污染严重的资源型老工业企业的改造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四)虚拟生态工业园。具有代表性的是美国的Brownsville生态工业园。由于该模式不严格要求其参与者在同一地区,而是通过系统模型、数据库等一系列信息平台的构造建立成员之间的物质、能量和信息联系,所以这种生态工业园的建立有利于突破地理位置和行政区划的限制将具有产业关联度的企业联系在一起,形成一种非传统意义上的跨区域产业链,而且在原有参与者的基础上可以不受地域限制地增加新成员来担当修补现有产业链的角色,增加了产业链条扩展的灵活性。

三、对我国西部生态工业园发展模式选择启示

以上四个模式各有特点。卡伦堡模式体现了市场机制在发展生态工业园的过程中所起的主导作用;我国的贵糖生态工业园则体现了生态农业与生态工业产业共生这个特点,从某种角度说,这种模式也适合于以资源为主导建立的生态工业园,通过技术的创新、产业链条的完善来实现生态工业与生态农业的共同发展;美国的Chattanooga生态工业园(也可参考包铝模式)体现的则是为了对原有老企业进行改造从而建立生态工业园的经验;虚拟生态工业园的建立更多的是依靠畅通、完备的信息网络和发达的基础交通设施。根据我国西部地区脆弱的生态环境、较之东中部而言发展滞后的农业经济、发展极为不均衡的工业体系以及落后的交通基础设施状况,笔者认为目前在西部地区应该大力倡导以贵糖模式为代表的产业共生型生态工业园和以美国Chattanooga模式为代表的改造型生态工业园。这是因为我国西部地区的市场机制不健全,循环经济理念还未在地区政府、企业和大众中得到树立,所以目前还无法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推动生态工业园的建设,对于我国西部而言,还需要政府在发展生态工业园的过程中发挥主导、引导作用;同时,西部地区无论从信息网络的建立还是从区域交通网络建设方面都还没有达到构建虚拟生态工业园的要求。所以,笔者认为产业共生模式和改造型模式应该是西部地区发展生态工业园的主导模式。

产业共生型模式适合在西部地区具有特色农业资源的地方进行发展,例如在前文所述的贵糖生态工业园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广西贵糖生态工业园的建立不仅解决了制糖工业在生产过程中对环境产生严重污染的问题,还通过生态农业园的建设促进了甘蔗种植技术在当地的发展,同时还解决了附近地区甘蔗的销售问题,真正实现了生态工、农业相互促进的局面,对于我国西部脆弱的生态环境和落后的农业生产技术来说,发展这种模式将会是一种很好的选择。而美国Chattanooga模式则可以向西部地区大型的、存在严重污染问题的企业进行推广,这是因为三线建设时期在我国西部建立了一批国有重工业企业,这些企业大部分都存在着对周边环境的污染问题,为了实现西部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需要对这些大型企业进行改造,促进企业的清洁生产,有条件的企业可以通过技术创新、延伸产业链条等措施来建立生态工业园。

我国西部地区在发展生态工业园过程中还应注意联系生态工业园所在地的实际情况进行规划和模式的选择,因地制宜,本着“3R”原则合理选择生态工业园发展模式进行生态工业园建设。■

第三篇:日本生态工业园规划和机制研究

日本生态工业园规划和机制研究

日本是个岛国,国土面积小,资源非常贫乏。随着日本工业的不断发展,面临着庞大城市生活垃圾和资源稀少的严峻挑战。资源问题的不断严重迫使日本工业和整个日本社会不得不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日本领导者认识到生态工业可以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途径之一,从1997年就从“零排放”的构想出发,开始规划和建设生态工业园。

一、日本生态工业园区产生的背景

1、资源环境问题

日本一直面临资源环境问题。目前,日本每年消耗近195亿吨自然资源。日本的国土面积狭小,日益增长的生产和生活垃圾无处可倒,环境污染非常严重外,经济发展也没有足够的空间,后劲不足。虽然《空气污染保护法》的颁布和末端治理的推行,使日本的环境污染治理大大得到改善,但它的环境问题仍然严峻,尤其是焚烧垃圾造成的CO2及其他二氧化物的排放,使日本的空气污染严重。

2、政策法规变化

日本政府提出,到2010年垃圾要减少一半。怎样处理垃圾,从源头上减少污染气体的排放成了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经济泡沫的破灭给日本敲了一记警钟,日本人开始考虑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日本企业界达成共识:先污染后治理的方式成本太高,废物交换和实行零排放是一种潜在的经济资源。日本政府通过大量的研究和实践也认识到,要建立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只能首选生态工业方法。于是,日本政府开始鼓励发展生态经济,从1991年的垃圾治理修改法以及可再循环资源利用法的颁布开始,相继在1995年、1997年、2000年、2001年颁布了相类似的法律法规或条例,这一系列的环境立法和政策迫使企业对环境问题予以重视。

3、经济社会因素

日本是一个集体意识十分强的国家,生态工业园区的建设者能够同心协力;日本交叉产权的产业结构,内在要求产业在某种程度上的联合和统一,以形成成本和风险共同分担的形式;日本的人口密集、产业密集,各个企业间废物交换非常方便;日本的基础交通设施非常完善,可以大大地节约交通运输的成本,也便于生态工业园区的向外扩展。

日本于1997年始,在“零排放工业园”的基础上,通过在区域层面建立企业间的工业代谢和共生关系,开始规划和建设生态工业园区。最早的生态工业园区是藤泽(Fujisawa)生态工业园区,发展比较有特色的生态工业园还有井底瘦(Kokubo)生态工业园区、北九州生态城和日本太平洋水泥公司,这4个生态工业园区各具特色,为日本的生态园区建设树立了典范。

二、典型生态工业园

1、藤泽生态工业园

它由EBARA公司发展而来。日本EBARA公司成立于1912年,该公司生产高科技工业机器、精密电子产品和环保设备。其产品范围包括从精密泵、涡轮机、真空机、空调设备到污水和固体废物处理系统和各种洗涤设备。

为了满足环境工程公司由末端治理技术向减少废物和降解废物方面转化的要求,ERABA公司决定把零排放作为其主要经营目标之一。作为零排放的发起者之一,该公司开始实施生态工业园的建设计划,把其35×104m2的藤泽工业区变成一个完全意义上的生态工业园。

2、井底瘦生态工业园区

井底瘦生态工业园区是在由工业承租商、山梨大学和山梨市政府共同建立的“政府-工业-学术”联盟的促成下发展起来的。井底瘦生态园缺少其他生态工业园区那样的典型核心企业,其园区企业主要由 2

电子生产商和零部件制造商构成,只有部分企业之间以产业链形式形成紧密联系,其他企业则相互间没有直接关联。

井底瘦生态园是工业企业通过采取减少废物措施寻求经济优势而建立的生态工业园的典型。园区企业通过废物的集中收集、统一处理和循环利用形成纵向闭合循环,而企业之间主要是并联关系。

井底瘦模式对生态化建设具有非常积极的探索意义,因为不少工业园区由企业群构成的,没有核心企业,而且企业间也没有产业链条的上下游关系,对于这类并联关系的企业群,可以考虑采取废物集中处理、循环使用的方式建设生态工业园区;井底瘦模式的特色还在于当地的大学或科研机构与生态工业园区的开发与建设紧密结合,并为之提供智力支撑。

3、北九州生态城

北九州生态城现在已发展成为完善的生态循环工业园区,成功地驶上建设循环型社会的新干线,成为了日本生态工业园区的样板。

北九州生态工业园区建于2001年,是再利用型生态园区的代表。日本政府给予园区的企业30-50%的投资补偿;地方政府给予10%的投资补偿。园区内的土地由政府统一购买长期租给企业,以此鼓励园区内环保产业的发展。在北九州生态工业园区建设过程中,由企业、大学及行政部门组成的“北九州环境产业推进会议”,制定了园区建设基本工作方向,实施了环境政策与产业振兴相结合的独具特色的地方政策。

北九州生态工业园区内设立了两个区域:①实证研究区:企业、行政部门、大学联合起来将最尖端的废物处理技术、再循环利用技术与进行实证研究的机构集中在一起开展研究,目标是成为相关技术的研究基地。②综合环境联合企业•响滩循环利用区:北九州市在响滩地区建立了资源循环型工业园区。通过园区企业的相互合作,建成为零排放资源循环基地。

另外,园内进行了道路、公园、河岸的美化,屋顶绿化,建设了大型风力发电系统,实施了“环境修复”工程(净化近海水质,治理被污染的土地等),基本实现了垃圾零填埋,因此被日本政府认定为“资源循环样板市”。该市计划在2010年建成“国际资源循环基地”,可望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4、太平洋水泥公司

以日本的太平洋水泥公司为核心形成的生态工业群落是关键型生态工业园区的典型代表。该公司周围有100多种工业企业。

太平洋水泥公司积极追求的目标是不使用直接资源和直接燃料并最终成为零排放企业。公司建有两个生态水泥厂,将发电、化工、钢、有色金属、纸、汽车制造、民用废物和炼油企业的废弃物作为生产水泥的初级原料,在东京的工厂每年可使用430万人产生的废物生产出16万吨水泥。为促进电厂和水泥厂之间的副产品交换,公司修建了相应的交通基础设施。

三、日本生态园规划和建设机制

在日本的生态工业园的规划和建设中,虽然政府通过行政手段较多地介入了各个方面,但是通过各种机制的建立和运行,充分调动了企业、大学、科研机构、基金会等民间机构以及社会公众参与其间的积极性,有效地推动了生态工业园的建设和发展。

1、统一规划机制

日本的多数生态工业园区不是自发行为的产物,而是一开始就由中央政府或地方政府直接主持或参与园区建设的统一布局、统一规划,采取有计划、有步骤的建设。

日本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和管理主要由环境省和经产省共同负责。各地方政府围绕某一主题提出生态工业园区建设规划,并报送日本环境省和经产省。环境省和经产省对地方政府呈报的规划进行联合审查和批准,得到两省认可后才能进入园区建设实施阶段。

2、官产学协力机制

在日本的生态工业园运行中,政府起着主导作用,企业是研究、开发和生产的主体,大学和研究机构则是研究人才、创新思想和研究成果的摇篮和发生器。为了推动生态经济建设,促进生态工业园区的发展,经产省一般会在园区设立产学官共同研究中心,密集官产学关系,加强政府、企业和科学技术界的交流和合作。

3、资金筹集机制

生态工业是技术密集型的产业,但是资金也是是园区发展的重要因素。日本建立了多源头、多渠道来筹集资金:

(1)政府投资。其主要用于园区基础设施和研究设施的建设、基础研究、政府计划项目等。它包括政府通过预算拨款投资于园区建设设施,或以专项增款支持某项技术开发 等直接投资和政府实施财政补贴、奖助计划、发放低息贷款、基金会等间接投资。

(2)民间资金。民间资金在园区开发总经费中所占比重较高,其主要来源于大公司、私人银行、保险公司、个人、大学及慈善事业基金等。

(3)银行融资。中小企业金融金库和民间金融机构专门向园区的高技术中小企业贷款。

(4)风险投资。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新的科学技术与金融相结合的投资机制,是生态工业高新技术发展的重要动力。风险投资的主体模式以大公司、大银行为主,其资金来源主要是国家政策性补贴、银行低息或无息贷款、风险投资公司的投资、风险企业创办者自身的资金、各种资助,等等。日本政府对风险投资业采取了种种鼓励和扶持政策,主要有:①直接参与。日本政府建立了风险投资公司、风险资本基金,直接参与风险投资活动。主要面向私人风险投资公司不愿投资的、风险更大的生态工业技术领域。②开辟二板证券市场。通过这一方式迅速增加风险投资。

4、人才培养机制

优秀的人才是建设生态工业园的关键。日本的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大多是在企业与研究机构、政府之间强有力的合作下展开的。园区一般离原有企业聚集地及学术研究区很近,建立多个试验基地,可以利用原来工业化建设中育出来的人才及技术,吸收大量高科技人才进行科学研究;产学官组织以推动园区的产学研活动、创造新产业、实现高度技术化为主要任务。这些都为人才的培养与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环境,保证了最尖端的高新技术可以在第一时间应用于企业,投入生产,推进生态工业园建设。

5、环境教育和公众参与机制

提倡并大力弘扬健康、积极的消费理念与生活方式,形成全社会愿意为环保产品支出成本的消费理念与消费行为。通过消费行为,制约企业的生产行为,迫使企业增强环保意识,提高环保水平。同时,百姓环保意识的增强,可以为生活垃圾的处理提供有效的基础条件,减少垃圾产生量。

生态工业园一般会定期开放再循环工厂,作为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生动教材,向来参观的学生们介绍生态工业园的产业活动内容;资助市民与非盈利组织的绿色宣传活动。又如,在进行一个时,环保局会收集市民的意见再反映给市长。同时,在大的开发建设项目开工前召开说明会和市民座谈会。通过政府的鼓励引导,吸引市民积极参与,取得公众的理解和信赖,构建“循环型社会”坚实的社会基础。

第四篇:中外企业捐赠模式比较研究

内容 摘要: 企业 的慈善捐赠有他利型和互利型两种模式,本文从捐赠决策驱动、捐赠结构、捐赠效果三方面论述了中外企业捐赠模式的差异,即他们分别属于他利型和互利型捐赠模式; 分析 了存在这种差异的原因:中外企业的慈善文化不同、在 经济 市场中的实力地位不同、外部制度环境不同;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转变我国企业慈善捐赠模式,培育 现代 公司慈善文化的对策措施,即倡导企业公民理念、运用税收减免政策、规范 发展 慈善机构等。关键词:中外企业;捐赠模式;差异;慈善文化 现代意义上的企业慈善捐赠活动源于西方 工业 文明,在当前西方发达国家,慈善捐赠已经成为企业发展战略和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推动西方国家慈善事业蓬勃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 中国 企业实力的壮大,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也开始进行慈善捐赠活动,通过实际行动来回报 社会。为探讨国内外企业捐赠的理念和行为,中国社会 科学 院社会政策 研究 中心公司捐赠研究课题组于2000年-2004年实施了两个阶段的连续研究,其结论是:国外企业主要以互利型捐赠为主导模式,国内企业主要以他利型为主导模式。

一、中外企业捐赠模式的差异

(一)企业慈善捐赠的两种模式:他利型与互利型 根据决定捐赠事项的驱动力主要来自内部还是外部、是否重视捐赠项目的管理和评估这两类主要指标,可以将企业捐赠划分为互利型和他利型。主要依靠外部驱动力[1]决定捐赠事项、不重视捐赠项目管理和评估为他利型,主要依靠内部驱动力决定捐赠事项、重视捐赠项目管理和评估为互利型。他利型企业捐赠模式的基本规则是将公司社会责任与经济责任相对立,相分离,以企业与政府、非营利组织三大部门各执经济、政治、社会职能,各自独立为社会准则。这种捐赠模式将慈善捐赠视为企业家个人的慈善行为而与企业的目标无干,企业只有经济目标、经济功能、经济责任,如要实行捐赠,最好方式是将捐赠的资金、组织、项目都与企业本身完全分离。因此,公司领导人“几乎不在解决社会 问题 的事务中提出自己的专门建议,他们乐于站在幕后资助私人基金会”,多“采取现金捐赠给非营利部门,而不是捐赠产品、商业建议和公司志愿者,以免非盈利机构和公司走得太近”,在决定捐赠项目时,有意“选择那些和自己的业务最小相连的领域”以防被人以利己的口实诋毁。[2]某种程度上,这其实是工业化早期社会的仇富心态的产物。互利型的捐赠模式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企业慈善范式。互利捐赠本身的特性导致这类捐赠具有一种内在的机制。简言之,互利型捐赠的机制型要素主要是:①互利理念是他利和自利的有机整合,具有较强的稳定性;②互利型捐赠是公司与社会博弈的结果;③互利式捐赠处于外部场与内部场的协同作用之下;④互利式捐赠将公司地位置于与所有相关利益人建立的 网络 之内。互利型的公司捐赠模式体现了公司好公民的慈善文化,它鼓励公司进行慈善投资,慈善投资的含义不是狭义的经济概念,而是不排除经济含义的社会投资。“公司通过资助那些引起政府和非营利机构关注的长期项目,如 教育 改革、艾滋病防治等,在社会问题的解决中发挥领导者的作用。”它导致“公司首次用慈善事业来支援公司真正的目标运用。除了现金,公司还向非营利部门提供管理建议、技术和通讯支持、以及志愿者雇工团队。[”3]

(二)中外企业捐赠模式比较 如前所述,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公司捐赠研究课题组的研究结果,当前国外企业主要以互利型捐赠为主导模式,国内企业主要以他利型为主导模式。可以从企业捐赠决策驱动、捐赠结构、捐赠效果评估等特性说明中外企业慈善捐赠模式的差异。

1、捐赠决策驱动:国外企业内部驱动占主导,国内企业外部驱动占主导 一般而言,企业进行捐赠的原因可以分为两类:一为“内部驱动力”,即企业从企业发展以及各种利益相关者角度出发进行捐赠的动机,包括高层领导的重视、企业战略规划、吸引客户及消费者等:二为“外部驱动力”,即外部机构的捐赠动员及企业的从众心理,包括政府、慈善机构、媒体的捐赠动员以及其他企业捐赠的 影响。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公司捐赠研究课题组的研究结果表明:在捐赠决策的驱动力方面,国外企业的捐赠驱动力主要来自计划策略、员工发起和领导倡议等内部驱动,比率为80%,而国内企业仅为41%;国内企业的捐赠驱动力主要来自政府动员、社团劝募和社区申请等外部驱动,比率为59%,相应的国外企业为25%。内、外不同的捐赠驱动力反映国外企业和国内企业处于不同捐赠状态,其中,国外企业有着明确的捐赠动机,内部驱动占主导,是一种主动性捐赠,国内企业捐赠动机模糊,被动捐赠的行动更多。2、捐赠结构:国外企业策略性强,国内企业实用性强 一般来说,企业的主营业务,企业所在的社区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都会影响企业选择捐赠方向,企业捐赠结构反映了企业进行捐赠的策略。《中国企业家》近期对部分国内企业和跨国公司进行的一次调查结果表明:对于跨国公司来说,有87.5%的企业选择“教育科研”为主要的捐赠方向,75%的企业选择“赈灾”方向,50%的企业选择“扶贫”方向。而对于国内企业来说,各有84%的企业选择“扶贫”和“赈灾”作为捐赠的主要方向,80%的企业选择“教育科研”方向,52%的企业选择“ 体育 文化”方向。可见,跨国公司更倾向于“教育科研”方向的捐赠,国内企业更倾向于“扶贫”、“赈灾”方向的捐赠。显然,跨国公司利用了教育捐赠互动性强的特点,扩大了捐赠的影响面,体现了企业在慈善捐赠过程中的策略意识。

3、捐赠效果:国外企业重视管理和评估,国内企业管理不足、评价稍低 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在北京、上海和广州的一项包括15家跨国公司和15家国内企业的“捐赠研究资料”的结果显示,国外企业重视捐赠项目的管理与效果评估,其中与政府合作管理的比例达到76%,与社区合作管理和自行管理的比例分别为5%和2%,三者合计达到83%。另外,国外企业86%以上的捐赠资源得到了效果评估,但国内企业接受评估的捐赠只有11%。由于对捐赠效果的评价低于跨国公司,国内企业的继续捐赠意愿也比跨国公司低。总体而言,国外企业的捐赠决策主要是由内部驱动,主要指向相关利益人,因此十分重视项目管理和项目评估,属于互利型捐赠模式;国内企业的捐赠决策主要由外部因素驱动,捐赠指向策略性不强,因此不重视项目管理和项目评估,属于他利型捐赠模式。

二、中外企业捐赠模式存在差异的原因 造成中外企业捐赠模式差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中外企业的慈善文化不同,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实力地位不同,企业的外部制度环境不同等等。

(一)中外企业的慈善文化不同 国外企业互利型的捐赠模式体现了“企业公民”的慈善文化。“企业公民”理念是企业和社会双赢的互惠理念,就是将企业看作一个社会的公民,企业和普通公民一样,应该为社会尽一份公民的权利和义务。也就是说,企业不能只是追求利润的机器,它在创造利润的同时,还要承担对环境、对社区的责任。当然,企业在尽自己的责任和义务的同时,也应该享有同样的权利,如宣传形象、表彰其美誉度等。在某种程度上,企业捐赠和慈善行为是企业的社会投资,是企业与社会积极互动、互利的一种行为。“企业公民” 理论 为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和与非盈利组织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奠定了理论基础。在这样的理念支配下,企业捐赠成为跨国公司自主、自觉的社会道德行为,并且将企业捐赠与企业发展战略、市场开发策略相结合,形成了可持续的制度化的运作机制。目前,在欧美等国家,企业社会投资已经成为国家社会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解决社会贫困、社会分化等许多社会问题的手段和策略。

相比之下,国内企业对“企业公民”理念的认知程度不深,中国企业的慈善参与理念更多的依然是带有民族情感的价值理性成分,虽然它更加注重人类的社会需求和精神层面的平衡,但却由于缺少与工具理性的有效结合而显得零散和随意。

(二)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实力地位不同 发达国家的企业慈善从他利走向互利,一方面源于工业社会的成熟,社会环境相对宽松,已经有了一整套社会制度,依靠经济的发展和财富的再创造以及积极的社会投资和实施再分配,增进全民社会福利、缩小贫富差距,达到共同富裕的。另一方面,是全球化 时代 跨国公司在全球市场上各种势力争斗加剧的结果。企业参与慈善事业是市场经济进入成熟阶段,企业和社会进一步发展必然相结合的产物。我国目前企业参与慈善事业的观念和水平还比较低,这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完善是紧密相关的。由于受我国原有经济体制下的“企业办社会”文化的影响,国内企业的企业领导和职工都把企业承担社会功能是做天经地义的事,只是国家“从一个口袋里拿东西方到另一个口袋里去”而已,他们视参与慈善为简单的“还国家的债”和“为政府承办社会事业”。因此,还没形成把慈善捐赠与企业发展战略、市场开发策略相结合的互利型现代企业捐赠模式和慈善意识。

(三)中外企业的外部制度环境不同 西方发达国家慈善事业的发展经历了漫长而又曲折的 历史 ,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形成了有利于企业慈善文化发展的,相对成熟、完善的内外制度环境。以民间慈善事业相当发达的美国为例,截至2000年的统计数据显示:服务于公共利益、资助慈善事业的各类基金会组织就有近4万个,拥有资产约1900亿美元。美国的慈善组织、基金会非常发达,从国家立法、政府管理、公共服务、社会监督到内部运作相对比较成熟。正是这种成熟才使得美国的慈善事业获得良性发展。因为人们相信接受捐款的慈善机构会把他们的钱真正用于他们所关注的事业上。反观我国的情况,当前我国非盈利机构的发展还不能完全适应市场机制,没有很强的经营能力,不能很好地在慈善事业的捐赠者和捐赠对象之间建立联系。就宏观层面而言,我国公益机构的发展在三个方面的缺陷与不足严重制约了企业募捐参与的广度和深度。第一,我国公益机构的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因而其对企业慈善功能的引导还不够。我国公益机构的数量十分有限,而且往往行政化色彩较浓,远没有形成市场化的竞争局面,渠道不畅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企业的慈善行为。第二,国家对公益机构的法规和制度管理乏力。我国对捐赠行为专门的 法律 规定是1999年9月1日起才开始实施的《公益事业捐赠法》。然而,该法由于涵盖面较小,可操作性不强,对规范捐赠为和受赠行为所起的实际作用并不大。第三,我国公益机构自身的管理与运作方面存在缺陷与不足,如未能开发足够的捐赠对象和项目,捐赠人可选择的范围过小;工作人员队伍不专业,工作效率不高,专业化能力不强;运作的透明度和公信度不高,捐赠款项的使用情况往往不甚明了,捐赠者不知道是否有效地满足了自己的捐赠愿望,从而打击了捐赠人的积极性。

第五篇:英语教学生态模式研究

英语教学生态模式研究

【摘 要】经济全球化带动了全民普及英语教学,然而由于我国英语教学模式的僵化,我国进行了对英语教学模式的改革,引入了生态模式的教学,生态模式的教学时通过对英语教学的分析与定位,将其引入生态体系,科学的指导学生主动学习英语,推动英语教学模式的发展,推动我国教育行业的发展,促进国际一体化。本文主要阐述了对英语教学的生态模式的研究方法。

【关键词】英语教学;生态模式;研究

生态模式运用在英语教学之中,是为了详细分析对英语教学过程中的实践的学习环境以及对学生和老师的学习能力研究,通过得出的结论对英语教学提供新的教学方式和思考。如今我国的英语教学方面存在许多弊端,通过生态教学的方式,有针对性的对教学问题提出解决的办法,促进英语生态教学模式的持续和稳定的发展。

一、我国英语学习现状

我国的英语教学虽然在编写教材以及教学大纲、语言测试等方面有所进步,但我国的英语教学研究的整体水平还是比较低下;在教学理论方面,我国的英语教学科研人员没有足够的科研意识,科研的专业能力也不强,导致我国英语教学的研究的整体水平低下。越来越多的新生代人员被浮躁的社会气息所感染,能够潜心做英语教学研究的人才越来越少。并且我国对于中小学的英语教学理论研究并没有足够的重视,导致对英语教学的基础没有打好,研究的课题和成果对实践研究相对不足,教学缺乏系统性和前瞻性。没有宽阔的发展空间,研究成果的创新性不足是理所当然的状况。

另外,由于我国封建时期的科举制度的影响,我国的教育方式普遍偏向于应试性教育,中小学、大学、研究生以及各种等级考试,它们的教学理论无论是从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方面,还是从教学评价上方面来看,都带有强烈的功利性倾向,尤其是在中、高考时,三年级的学生们普遍利用题海战术来复习中高考的常考考点,而不注重于创新教育模式,而大学英语四六级也是常有刷分现象的出现,对英语的学习仿佛只是为了得到较高的分数而不是对英语的应用能力。学生对于英语的学习兴趣不浓郁,英语的教育机制体系也不完善,导致我国的英语教学研究速度缓慢。为了改变这一现象,改变国内学生学习英语的“急功近利”性,构建出一个具有中国特色并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英语生态课程体系,成为一种趋势。

二、生态模式教学基础

生态哲学是将生物学中生态系统相应的理论和方法用于研究人类、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之间相互关系及客观规律的科学,它融合了哲学与生态学的理论体系与思维方法,具有良好的创新性[1]。生态哲学这种观点,是一种以可持续发展为理论的观点,是以人与自然及社会和和谐发展为目标的,生态哲学在社会、教育、经济和政治等诸多领域上具有能统领全局的特点,但这种统领全局的特点在指导教学具体方面则发挥不了较好的效果。因此从生态哲学学科中衍生出了教育生态学模式,教育生态学模式是一个新兴的交叉研究领域,同时也是对语言学和生态学的有机结合,对生态模式下的英语教学应用的一个重要分支;通过在生态模式下进行的英语教学,找出语言和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发挥英语学习的整体性,促?M英语生态学模式的研究和发展。

英语的生态模式教学特点:英语的生态模式教学特点为将语言的句子成分以及应用范围结合在一起,使句子各成分之间具有关联特性,这种与生命类似的生态模式,重视英语的整体性,受到当前语言环境的影响,对英语教学发展具有促进的作用。通过对英语教学的生态模式的内涵进行分析,能够发现对语言的教学可以称之为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它包括对语言、教师、学生以及学习环境的关系,这几种元素构成了一个复杂的有机结合体,表明了对语言的教学也有整体性。另外,生态英语教学模式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而不是一成不变的固有模式。生态英语教学模式涉及语言、教师、教学过程、学生和教学环境等诸多因素,这些因素之间的平衡关系是保证该教学模式顺利推进的必要条件[2]。

教学的过程是一个互利共赢的过程,教师教学的过程也是与学生进行语言互动交往的过程,教师教育学生学习的方法以及知识和语言体系,学生的学习状态则是教师的能力的具体体现。语言是教师与学生互动交往的媒介,语言教学的目的是提升学生语言水平,英语教学的生态模式表现出了其与过往的一成不变的教育体制的优势,表明了自身的地位,表现了现有的教育体制应该进行改革,与时俱进,带动我国教育业的发展。

三、生态学模式教学出现的问题以及改善

(一)对教学的主体素质的问题与增强

由于我国教育主体,学生与教师之家有着难以跨越的鸿沟,学生没有足够的学习热情,对待学习的思维过于急功近利,不肯脚踏实地的学好语言的基础。而教师的教学方式单

一、教学观念陈旧,无法取得良好地教育效果,为了改善这一局面,应对教育的两大主体加以重视,教师应该主动增加自身的知识量,提高文化内涵,并积极改变自身的教育方式,对待学生认真负责,在学习初期带领学生调动起学习的积极性,帮助学生建立起正确的学习方向,提高教学管理水平,营造出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而学生应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实践,学会思考,夯实基础,与教师进行课程上的互动,可以有效促进生态模式下的英语教学持续发展,进而有效地增强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二)教学模式单一的问题与改善

现阶段,我国英语教育的教学存在严重的问题,教师们对学生们的能力要求仅在于对课本内容的理解以及考试分数上,教学模式单一,只重视培养学生的听、读、写的能力,使学生的主要学习目标为参加英语能力的等级考试而非对英语的运用能力,使学生丧失了对英语学习和研究的积极性,这种单一的英语教学模式会造成不良的后果,导致学生英语水平达不到目标。

为了改善教学模式单一这一问题,对英语教学的方式引入了多元化教学的方式,这种方式能够从不同的方面和角度适应英语教学的要求,有效提高英语的生动性和趣味性。多元化教学是以丰富教学内容为基础,以教学大纲来开展教学内容的,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引入实际例子,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支持生态模式的英语教学教育体系向着多元化方向发展。在进行生态模式下的英语教学的同时,英语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在课堂上注重对英语的日常应用,增强学生英语写作能力以及会话沟通的能力,这种模式下的教学质量与效率显著地高出传统的教学模式。并且教师与学校应选择与时俱进的英语教材,符合学生的发展需要。学生学习时要提高自己的积极性,主动增强自己的英语知识水平。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建立生态模式下的英语教学理论体系,能显著的改善我国现阶段的教育问题,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对知识的掌握能力,教师也通过生态模式下的英语教学,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以及对新的教学方式的研究。

【参考文献】

[1]郑玮.英语教学的生态模式研究[J].林区教学,2016(01):52-53.[2]文佳,章静.生态模式下的英语教学探究[J].林区教学,2015(08):34-35.[3]任丽.生态学视角下大学英语教学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3.

下载中外生态工业园发展模式比较研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外生态工业园发展模式比较研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环境工程概论论文——发展生态工业园

    发展生态工业园,促进我国节熊减排目标的实现 摘要 随着我国工业行业飞速发展,“高投人、高消耗”的传统生产模式使环境资源已难堪经济发展之负,如何扭转这一态势,是我国目前......

    基于空间优化的生态城市发展模式及发展趋势研究

    基于空间优化的生态城市发展模式及发展趋势研究 作者: 陈旖 来源:《华东经济管理》 浏览:866城市是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的重要空间载体。伴随着原始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的经济......

    生态工业园规划简要结论

    一、《规划》以铜业为主体,创建阳谷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对转方式、调结构,促进铜行业生态化转型,推动县域经济和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建设工业生态文明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 二、......

    岳阳县生态工业园简介(最新)

    岳阳县生态工业园简介 在县委、县政府坚强领导下,县生态工业园通过配套完善基础设施提升园区承载力,大力招商引进实力型和带动型优质项目,倾心服务优化企业发展环境,园区实现了......

    中外农产品物流比较及发展对策研究

    中外农产品物流比较及发展对策研究农产品物流,可以提高农产品的标准化程度,减少农产品在流通过程中的损耗,加快农产品流通,降低流通过程中的物流成本,促进农产品增值,稳定增加农民......

    工业园发展情况汇报

    一、发展现状XX工业城2005年底开始规划建设,规划范围为县城断堤埂以北的3平方公里区域,而实际用于工业发展的土地为盛丰物流以北至螺电厂,总面积约2400亩。目前已形成以华纺XX......

    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发展模式研究(最终定稿)

    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发展模式研究 摘要 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是农业基础设施中最重要的基础设施之一,本文对我国目前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发展状况以及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在发展模式方面存......

    社区商业发展研究及模式探讨

    社区商业发展研究与模式探讨营销部乔相逢【摘要】社区商业最早于20世纪50年代在美国出现。国外的社区商业主要以购物中心的形式出现,具有满足社区居民购物、服务、娱乐等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