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中小企业界定与发展模式的比较(5篇材料)

时间:2019-05-14 00:31:1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外中小企业界定与发展模式的比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外中小企业界定与发展模式的比较》。

第一篇:中外中小企业界定与发展模式的比较

中外中小企业界定与发展模式的比较

发布时间:2008-6-20

白林

我们知道,中小企业是企业规模形态的概念,是符合国家或地区法律规范条件下的一个企业群体,与大企业相对称。在通常情况下,世界各国和地区一方面为了适应宏观管理决策的需求,都会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统一的中小企业标准,以统一统计口径,整体掌握中小企业的情况,制定方针政策,进行宏观调控。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制定中小企业扶持政策,充分发挥中小企业在发展国民经济和稳定社会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促进中小企业发展,从而采取各种各样的扶持政策,改变中小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弱者地位,这也需要以法律的形式对中小企业进行规范。

一、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中小企业不同界定

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根据各自的情况,对中小企业进行了不同的界定。从总体方面来看,国际上对于中小企业的界定,所设定的参照系一般不外乎三个因素:一是实收资本,二是企业职工人数,三是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的经营额。在这三个因素中,大多数国家只用其中的两项,个别国家三项都用。需要说明的是,即使是采用相同参照系的国家,不同的国家所采用的界定标准也是不相同的;就是同一个国家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上,界定标准也是不相同的。前者表明了各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后者反映了一个国家在不同经济发展阶段上对企业规模的不同要求。

英德意等国家都没有专门法律对中小企业进行界定,其中有的国家不仅有量的界定,而且还有定性的界定。英国没有在法律上对中小企业进行统一界定,采用最广泛的小企业的划分标准是由带有半官方性质的皇家委员会制定的,采用的是“质”和“量”相结合的方式。1969年7月,英国政府为了了解中小企业发展以及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使政策有针对性的对中小企业提供支持,成立了以J.E.博尔顿(J.E.Blton)为首的委员会。该委员会规定:凡制造业雇员不超过200人(后改为不超过100人)、建筑业雇员不超过25人、零售业营业额在5万英镑以下的企业均属小企业。同时又在“质”上作了补充,凡所有依靠个人的判断进行独立经营且市场占有率很低的企业为中小企业。按照这一规定,只要是经营者自主经营、没有定型的管理机构、市场占有率不高的独立企业都是小企业。

德国没有一个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对中小企业的界定。被各界广泛承认的是1975年波恩中小企业研究所受联邦政府委托,对大、中、小企业进行了界定。另外,在德国的有关中小企业的单行法规中,都按照法规的对象和目的,确定自己的中小企业定义,主要是量的规定。例如《反托拉斯法》规定。德国企业规模界定标准见表1-1。

表1-1德国对大、中、小的界定 经济范围及大小规模

工业 大 中 小 手工业 大 中 小 批发商业

大 中 小 零售商业

大 中 小

交通、通讯与新闻传播

大 中 小

500以上 50-499 50人以下

50以上 3-49 2人以上

200以上 10-199 9人以下

100以上 3-99 2人以下

50以上 3-99 2人以下

从业人数

2500万以上 200万-2500万 200万以下

200万以上 10万-200万 10万以下

5000万以上 100万-5000万 100万以下

1000万以上 50万-1000万 50万以下

200万以上 10万-200万 10万以下

营业额(马克)为企业服务业与自由职业者 大 中 小

50以上 3-49 2人以下

200万以上 10万-200万 10万以下

资料来源:联邦德国中小企业研究所——企业规模调查。载联邦经济部《企业规模统计》,1975/1976,波恩。

在意大利,对于中小企业在法律上没有统一的规定,在统计上一般主要以企业雇员的多少作为企业规模的参照系标准。企业雇员在500人及以上的视为大企业,雇员在499人及以下的则视为中小企业;在中小企业中,一般又将雇员在100-499人之间的视为中型企业,而将雇员在99人及以下的视为小型企业。此外,手工业有时列入小型企业,有时则作为单独一项列出。

美国、日本、加拿大等国家以及我国台湾省,在中小企业界定方面都有明确的法律规定。美国以法律的形式对小企业作了详细的界定,主要采用“量”的规定,同时辅之以“质”的规定。美国1953年设立小企业管理局(Small Business Administration)制定的对小企业的界定为:雇员人数在1500人以下、或雇员人数在1000人以下、年营业额在5000万美元以下的制造业;年营业额在100万美元以下农业;100万-950万美元之间的零售业和建筑业以及950万-2200万美元之间的批发业,几乎囊括了99%的工商企业。在这里,美国对小企业的界定采用的是量的标准。同时美国1953年颁布的《小企业法》(Small Business Acts)规定:凡是独立所有和经营,并在同行业中不占垄断地位的企业均可视为小企业。这是从性质上对小企业的规定。采用质和量相结合的方式,可以使政府在实施小企业扶持政策时有较大的回旋余地。

日本于1963年制定了《中小企业基本法》,该法规定:划分中小企业可以依据雇员人数和资本金额两个指标,凡具备其中之一的就属中小企业。制造、采矿、运输和建筑业为雇员人数在300人以下或资本金在1亿日元以下的企业,零售业、服务业为雇员人数在50人以下或资本金在1000万日元以下的企业,从事批发业务为100人以下或资本金不超过3000万日元的企业均为中小企业。

加拿大对中小企业的界定,制造业和零售业分别有不同的标准。制造业年销售额低于200万元、雇员少于50人的企业为小企业;零售业净销售额低于100万元、雇员不足50人的为小企业。

我国台湾1980年11月对中小企业进行的界定:制造业、营造业实收资本额在新台币4000万元以下,资产总值不超过新台币1.2亿元;矿业、土石采掘业,实收资本额在新台币4000万元以下;商业、运输业及其他服务业,每年营业额在新台币4000万元以下。

二、我国对企业规模界定的变化和特点

(一)我国对企业规模的界定的变化

我国在企业规模的划分上,通常分为大型、中型、小型企业。在不同时期界定企业规模的标准是不同的。1962年,国家根据企业的职工人数界定企业类型。具体标准为:3000人以上为大企业,500人-3000人之间为中型企业,500人以下为小企业。

1978年在国家计委下发的《关于基本建设项目的大中型企业划分标准的规定》中,把界定企业规模的标准改为“年综合生产能力”的标准,并在1988年进行了修改和补充,重新发布了《大中小型企业划分标准》,按企业生产规模将企业界定为特大型、大型、中型和小型等四类。对于产品比较单一的企业,一般按照生产能力进行界定。如钢铁联合企业,年产钢在60万吨以下的为中型企业,10万吨以下的为小型企业。此外,煤炭开采、煤田、水泥和造纸等,都是按生产能力来界定。对于产品和设备比较复杂的企业,则按固定资产原价值进行界定,主要涉及的行业有机械、电子、化工等。

1988年由国家经贸委牵头六部委联合制订的现行企业划分标准,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按生产能力、固定资产原值等对企业进行划分归类的,指标较散,水平也较低。具体划分标准与1978年大同小异。

1992年,国家经贸委又重新发布《大中小型工业企业划分标准》,作为全国划分工业企业大中小型规模的统一标准,不论企业隶属于哪个部门,均应按其所属行业统一标准执行,如电子部门所属的仪器、仪表行业企业均按机械工业行业中仪器仪表行业企业的标准执行。按照该《标准》,我国企业生产规模界定为特大型、大型(分为大

一、大二档)、中型(分为中

一、中二两档)、小型四个类型。该《标准》规定,凡产品单一的行业,能以产品生产能力划分的按产品生产设计生产能力或查定生产能力划分,凡产品品种繁多,难以按产品生产能力划分的则以固定资产原值(依上年度财务决算数据)作为划分标准,有特殊规定除外。设计能力是指企业进行新建、扩建成技术改造时,设计任务书和技术设计文件中所规定的产品生产能力。查定能力是指由于进行设备改造、技术革新等措施,企业生产能力已超过原设计能力,或者由于地质条件、设备条件的改变达不到原来的设计能力,在主管机关组织领导下,对企业的生产能力进行重新审定,并经主管机关批准的产品生产能力。

1999年,我国又对《大中小型工业企业划分标准》进行了修改,仍然保留了四个层次,新的界定标准不再沿用旧标准中各行各业分别使用的行业标准,而是统一按销售收入、资产总额和营业收入的多少归类,主要的考察指标是销售收入和资产总额。界定的依据是根据1998年的统计数据,参照一些国家的标准及各类企业占企业总数的比重,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大型企业的标准为:年销售收入和资产总额均在5亿元以上,其中,特大型企业的标准为年销售收入和资产总额均在50亿元及以上;中型企业的标准为年销售收入和资产总额均在5000万元以上;其余均为小企业。参与划分的企业范围包括所有组织形式的工业企业,对于非工业领域的企业划分标准,将由有关部门另行研究制定。

2003年,国家又发布了《中小企业标准暂行规定》,对中小企业进行了重新界定:

工业,中小型企业须符合以下条件:职工人数2000人以下,或销售额30000万元以下,或资产总额为40000万元以下。其中,中型企业须同时满足职工人数300人及以上,销售额3000万元及以上,资产总额4000万元及以上;其余为小型企业。

建筑业,中小型企业须符合以下条件:职工人数3000人以下,或销售额30000万元以下,或资产总额40000万元以下。其中,中型企业须同时满足职工人数600人及以上,销售额3000万元及以上,资产总额4000万元及以上;其余为小型企业。

批发和零售业,零售业中小型企业须符合以下条件:职工人数500人以下,或销售额15000万元以下。其中,中型企业须同时满足职工人数100人及以上,销售额1000万元及以上;其余为小型企业。批发业中小型企业须符合以下条件:职工人数200人以下,或销售额30000万元以下。其中,中型企业须同时满足职工人数100人及以上,销售额3000万元及以上;其余为小型企业。

交通运输和邮政业,交通运输业中小型企业须符合以下条件:职工人数3000人以下,或销售额30000万元以下。其中,中型企业须同时满足职工人数500人及以上,销售额3000万元及以上;其余为小型企业。邮政业中小型企业须符合以下条件:职工人数1000人以下,或销售额30000万元以下。其中,中型企业须同时满足职工人数400人及以上,销售额3000万元及以上;其余为小型企业。

住宿和餐饮业,中小型企业须符合以下条件:职工人数800人以下,或销售额15000万元以下。其中,中型企业须同时满足职工人数400人及以上,销售额3000万元及以上;其余为小型企业。

同时在《暂行规定》中指出:职工人数以现行统计制度中的年末从业人员数代替;工业企业的销售额以现行统计制度中的年产品销售收入代替;建筑业企业的销售额以现行统计制度中的年工程结算收入代替;批发和零售业以现行统计制度中的年销售额代替;交通运输和邮政业,住宿和餐饮业企业的销售额以现行统计制度中的年营业收入代替;资产总额以现行统计制度中的资产合计代替。

(二)我国对企业规模界定的特点

综观我国对企业规模的界定,呈现出以下特点:第一,参照系变化大。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多次进行企业规模界定,每次参照系几乎都不相同。50年代初主要以企业职工人数为参照系,60年代初改为固定资产价值数量,70年代又改为综合生产能力,80和90年代又以不同行业确定不同的参照系标准,进入20世纪则只对中小企业进行界定。第二,标准不断扩大。半个多世纪以来,我国对企业规模的界定,不管参照系怎样变化,但总的趋势是企业规模不断扩大。例如50年代初规定的大型企业,到80年代就是小型企业了。第三,越来越向国际化靠拢。进入新世纪以后的这次企业规模界定,吸收了国际上的通常做法,只对中小企业进行界定,而且参照系标准规定为企业职工人数、销售额或资产总额等指标,而且规定的范围比较普遍,不仅有工业,还有建筑业、商业、交通运输业等。

上世纪70年代初期以来,在全世界范围内可以说出现了中小企业发展的大潮,世界各国和地区几乎无一例外地都把发展中小企业作为促进本国、本地区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措施之一,并采取各种方式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特别是进入20世纪末叶以后,从企业规模的角度来考察世界各国(或地区)的经济发展,就会发现一方面企业兼并频繁发生,少数企业规模越来越大;另一方面作为生产分散化存在的中小企业也获得了引人瞩目的发展,世界上主要国家(或地区)的中小企业发展十分迅猛,并日益受到政府决策部门和理论界的关注,从而使中小企业发展呈现出五彩缤纷的发展模式。本文接下来就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中小企业的发展模式做一比较。

三、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中小企业的发展模式

(一)发达国家中小企业的发展模式

发达国家一般实现工业化较早,有完善的法律法规,而且市场比较发达和成熟,中小企业生产技术水平和产业技术含量较高,加之政府扶持力度比较大,中小企业发展一般比较稳定,但各国又有不同的特征。其中有以美国、德国和意大利为代表的不同发展模式。

美国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拥有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大型企业,也有发达的中小企业。据联邦小型企业管理局的最新统计,全美97%的出口商是这些员工数少于500的小型企业。而这些小型企业将成为最大的就业创造者,联邦小型企业管理局预估60%-80%的新工作将是小型企业创造的。假如将自雇工人在非农业劳动力中的比重作为衡量中小企业发展的一个指标,那么,美国这一指标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从19%一度下降到1976年的6.8%,而到1988年已回升到8.2%。如果把农业部门的就业计算在内,自雇工人数达到897万人,占就业总人数的7.7%,是最近25年来的最高水平。由于中小企业在就业方面的突出贡献,被认为是创造就业的“英雄”。而且美国中小企业在高科技领域十分活跃,一大批中小企业从事于新产品开发,以及新技术的研究、试制和转让等风险经营,为美国科学技术研究成果较快地转化为生产力,并始终保持世界领先地位,起了重要作用。在美国,大约50%的科技发明是由小企业完成的。美国几乎所有的联邦机构都把自己预算的2%用来支持中小企业的革新活动;美国国家预算每年拨出上百亿美元保证小企业计划的实施。而且美国中小企业有小型化的趋势,从80年代以来美国中小企业平均每个公司的实际GNP越来越低,表明企业规模越来越小,中小企业发展越来越快。1981年美国的这一指标是23.4万美元,1985年降到21.4万美元,1988年又进一步降到21.2万美元。美国人自己认为,当人们听到“美国实业界”这个词时,大多数人想到的是通用汽车公司、国际商用机器公司及可口可乐等这样的大型企业。可是说实话,美国经济的真正核心却是中小企业——街角上的杂货铺、闹市区的书店、邻近街区的修车铺,以及为大企业提供零配件的小型加工企业等。在美国1994年2000万家企业中,90%以上是小企业,而且大部分是雇员只有4-5名员工的微型企业。就是这些小企业,是美国经济中一股很有活力的力量,其就业人员约占美国全体工人总数的50%,新就业人数80%是由这些企业安排的;生产额占美国国民生产总值的40%;新发明创造超过50%。

在德国,经济部对企业规模的划分标准,一般是按就业人数和营业额来加以划分的。在工业部门中,职工人数在500人以下,营业额在1亿马克以下的企业为中小企业;在商业和其他服务性行业中,职工人数在50人以下,营业额在200万马克以下的为中小企业。据统计,1996年德国中小企业占企业总数的99%左右;国民生产总值占75%;就业人数占78%;重大科研成果占25%;国家税收占70%;承担了75%的学徒培训任务。德国统一后,联邦德国的所有法律和政策(包括专门针对中小企业的法律和政策),同样适用于民主德国地区,而且其优惠政策比原联邦德国地区更为宽松。为此,1992年政府拨款6.88亿马克,1993年至1995年拨款32亿马克,帮助中小企业发展。此外,政府还大力鼓励私人向东部各州投资。这些措施,有力地促进了东部各州中小企业的发展。欧洲统一市场的建立,使德国中小企业面临新的挑战。

德国(西德)早在二战结束之初,就将发展中小企业作为恢复经济的重要举措,采取各种措施推动中小企业发展,对于恢复当时饱受战争创伤的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增加就业、满足社会产品需求、提高人民收入等方面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此后的半个世纪的时间内,德国始终将发展中小企业放在各项经济战略的重要位置,在促进经济更快发展,在较短的时间内使德国发展成为世界第三经济规模的国家,立下功劳。1990-1993年德国经济部制定了“适应欧洲”计划,旨在帮助中小企业适应挑战,并在欧洲统一大市场中发挥作用。主要内容包括:①向中小企业业主们提供咨询和信息帮助;②资助中小企业参加展览会、交易会;③为中小企业组织专门的讲习班,培训人才;④帮助中小企业与本国或外国的大企业建立合作关系;⑤创办刊物,帮助中小企业在欧洲推销产品等。为“适应欧洲”计划的实施,财政每年拨款2500-2700万马克。德国中小企业发展的组织模式大多为龙头企业配套的产业群体,如汽车、家电、机构、半导体等。

意大利是一个中小企业数量多、比重大,而政府也比较重视中小企业的国家。中小企业在意大利的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中小企业不仅吸纳绝大多数的劳动力就业,促进了农业劳动力转移,而且以丰富多彩的产品供应市场,负担着重要的产品出口任务,成为意大利经济增长的最活跃的部分。对于一个国家的工业经济来说,制造业是处于核心地位的,最能代表本国工业发展的水平。而在这个部门中,中小企业的地位最能说明问题。据有关资料记载,1991年在意大利制造业部门的35.5万多家企业中,雇员在500人以上的大企业只有627家,比重仅为0.18%,而雇员在499人及以下的中小企业多达35.47万家,比重高达99.82%。在建筑业部门,中小企业的比重更大。1991年,在意大利182268家建筑企业中,大型企业只有74家,比重仅占0.04%,中小型企业多达182194家,比真高达99.96%。意大利中小企业特色还在于产业集群特征,形成了许多由相同或相关产业集聚的工业区。在这些工业区内,众多的中小企业相互配套协作,共同完成一件复杂的产业生产。而且为生产经营服务的产前、产后服务,管理咨询服务、产品包装、运输等服务,组织严密,效率高,成本低,很有竞争力。

(二)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发展模式

在亚洲有“四小龙”之称的香港、新加坡、韩国和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实现工业化大都在上世纪80年代或以后,因此是世界公认的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这些国家和地区素以中小企业发达见长。香港对中小企业的界定标准是雇员为1-200名;新加坡为公司资产在800万新元以下,劳务方面为1-50名雇员;韩国的标准为1-1000名雇员,劳务方面为1-20名雇员(运输除外)。香港中小企业占企业总数的98%左右,就业人数约占62%,附加值总额占57%,直接出口总额超过20%。半个世纪以来,这些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中小企业发展迅猛,为社会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富和劳务、吸收了大量的劳动力、对市场需求的拾遗补缺、提供日益增加的出口产品,而且还推动了专业化分工协作的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进步、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结果,也为第三产业的兴起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由于这些国家市场日益成熟,市场竞争的力度日益加强,促使社会分工与生产专业化从形式到内容都有新的发展,企业内部的垂直分工逐渐被转包承做所代替,中小企业的专业化生产服务不仅限于某一个大企业,而是通过市场面向社会。由此,这些国家和地区中小企业都在高度专业化生产的基础上,取得自身的规模效益,形成“小型企业巨人化”,从而形成自身发展的重要条件。加之技术进步较快,一方面形成一批新的技术密集型产业群,另一方面通过对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迅速提高了产品质量,提高了效率,降低了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又由于中小企业经营灵活,开拓新产品的周期短,技术革新投资额较小,能够很适应快速调整的市场变化。生产效率的提高,并为第三产业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因此,在这些国家和地区第三产业中的商业批发业、零售业,以及广告业、咨询业等,这些非常适合中小企业发展的产业都比较发达。在20世纪70年代初由于世界石油的冲击,这些国家和地区政府十分重视发展节能型的中小企业,以增强经济的竞争能力,走出经济滞胀的低谷,纷纷出台政策,大力扶持中小企业的发展。相关政策延续至今,且不断完善,在抵御东南亚金融危机时发挥了特殊重要的作用。

(三)发展中国家中小企业发展模式

发展中国家中小企业发展以中国、印度和马来西亚等国家为代表。这些国家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先后对外开放,在大量吸收国外投资的同时开放国内市场,促进了国民经济和中小企业的发展。以马来西亚为例,在前总理马哈帝尔执政的22年中,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主要是在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方面政策到位,措施得力。马来西亚中小企业是指年销售额不超过2500万林吉特(RM),并且全日制工人少于150人的制造企业。其中中型企业为年销售额在1000万-2500万林吉特之间,雇佣工人100人-150人的制造企业;小型企业指年销售额在1000万林吉特以下,并且雇佣工人在100人以下的制造企业。马来西亚中小企业主要分布在纺织服装、木材加工、食品加工和金属加工等行业领域,市场分布为出口20%,国内销售80%。马来西亚中小企业数量众多,份额较大。2001年中小企业为21385个,占全部制造业的90%,其中中型企业占24%,小型企业占76%。2001年对经济的贡献是:对全部就业的贡献为31.2%,对经济总量的贡献为15%,占增加值18%。2000年《SMIDP研究报告》指出,1996年中小企业数量占制造业的93.8%;总产值达746.5林吉特,占制造业27.3%;创造产值185.2亿林吉特;占制造业的25.8%;吸收劳动力56万,占制造业的38.9%。为了增强国际竞争力,马来西亚有近13个部门和30个政府组织,共同为中小企业出谋划策,提供各方面帮助。主要措施除提供工业技术援助基金、技术升级计划、技术获得基金(accqusition)、商业化研发基金、电子商务援助、工厂质量审计计划等政府无偿拨款外,还对中小企业实行小额借款指导、政府基金、信用担保、股票融资和风险投资等融资援助。同时实行新兴工业税、投资税务奖励、再投资奖励、双重税务减免优惠等税收优惠。还对中小企业开展技术技能培训、基础设施和信息咨询服务等方面的援助。

四、中国中小企业发展的基本经验

20多年的改革开放,促进了我国中小企业高速发展,因而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些经验可以概括为如下十个方面。

第一,形成一支庞大的投资经营者队伍是中小企业发展的基础之一。实践证明,一支对市场经济有深刻理解的投资经营者队伍,对于中小企业发展是极为重要的。中国实行市场经济20余年来,一个重要成果就是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并锻炼出了一支企业家队伍。特别是中小企业投资经营者,他们一开始就与市场经济结缘,在商海中拼博,经受锻炼和考验。市场是一个大熔炉,也是一个过滤器,十分残酷的规律就是适者生存,相形见绌者淘汰。就这样,一大批中小企业投资经营者队伍成长起来。他们中的一些代表人物如鲁冠球、徐文荣等,现在都成了大型企业的掌门人了。事实一再证明,这一支队伍素质高,品味高,具有儒商风格,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上乘资源,也是中国中小企业发展基础之一。

第二,包括全世界在内的方方面面受益是中小企业发展的根本动力。中国中小企业能够快速发展,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低成本扩张。这个低成本完全是中国人踏实苦干以汗水浇灌出来的,但它受益的却是世界各国人民。中国中小企业快速扩张增强了中国经济实力,无论是投资经营者,还是大批在企业的就业者,以及相关地区和整个国家,都是受益者。中国中小企业发展通过国际贸易使受益者越出了国界,使相关国家和人民受益。中国中小企业发展所带动的能源等资源需求,这方面的国际贸易无疑拉动了相关国家经济发展,他们因此对中国的发展抱着热切的希望。中国中小企业产品低成本出口使相关性国家消费者大受其益,无论是经济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人们都欢迎质量不错但价格低廉的中国中小企业产品,不然为什么有的国家即使采取了很多限制进口措施,但还是难以阻挡得住,原因就在于消费者需要。

第三,各方对发展中小企业形成的共识是中小企业发展的合力。由于发展中小企业十分适合中国的国情,投资相对较少但见效快,中国劳动人口多增长快,需要提供就业岗位,中国经济相对落后,人们收入低,更需要低价格的产品,因此各方面对发展中小企业有切肤之感,都赞成发展中小企业,并给予力所能及的支持,形成了发展中小企业的合力。

第四,宏观和微观创新相结合使我国中小企业发展节拍比较和谐。为了快速发展我国中小企业,国家在宏观管理方面不断创新,如在产权改革方面推出股份合作制等,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允许劳动力流动等,而企业也不断根据国家的宏观政策,调整自己的经营管理策略,并随着市场的变化,推动产权改组,以灵活的方式改革工资制度,实行期权奖励等对职工的激励形式等,不断改革管理制度和革新生产技术基础。内外创新节拍的和谐,不断推动中小企业的高速发展。

第五,改革开放逐步深化为中小企业发展造就了外部环境。外部环境的逐步改善,为中小企业快速扩张减少了诸多桎梏。不断放宽投资领域使投资范围不断扩大,特别是民营企业的投资限制减少,促使其规模快速壮大,减少审批手续使投资者更便捷,更能及时抓住市场机会。

第六,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形成为中小企业发展增添了助推器。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不断深化改革的条件下,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早在上世纪90年代,国家有关中小企业管理部门,就在全国十个城市开展了建立健全中小企业服务体系的试点,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促进了全国各地中小企业服务体系的发展。在这里有两个问题是比较突出的:一是确定了服务体系的社会化原则,即建立中小企业服务市场,以市场机制开展服务,使服务企业和被服务的企业都能以最节约的方式进行交易,从而提高了质量;二是由于为中小企业服务的企业也是中小企业,国家同样也给予服务企业以优惠政策,促进了社会化服务的发展,很快在全国形成了咨询、培训、融资、财务、技术转让及产权交易等较为齐全的中小企业服务市场。

第七,农民工流动的合法化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了劳动力资源。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最大特点是东西部发展不平衡。东部因中小企业很快发展而缺乏劳动力,中西部因中小企业发展不快而出现较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这样东西部劳动力的余缺调剂就成了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实际上,20年前就已经出现了农民工东进,20世纪80年代末形成“民工潮”。对于这种符合规律的自然的现象,人们的认识逐步深化,国家不仅肯定了这种流动的合理性,而且采取措施解决农民工流动中存在的问题。这样就使中西部富余劳动力有组织地向东部输送,一方面满足了东部发展中小企业对劳动力的要求,另一方面在提高了中西地区的居民收入的同时,也促进了中西部社会观念的变化,带动了中西部中小企业的发展。

第八,中国经济国际化进程加快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了新市场。中国改革开放的过程也是中国经济逐步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过程。在中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始终重视运用国内外两种资源和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特别是加入WTO,中国整个市场加大了向国际开放的步伐,在引进国际资本的力度逐渐加大的同时,也促进了国际产品市场开发。中小企业在这方面发挥巨大的作用。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合作不断深化,以传统产品生产为主的中小企业,以其低廉的价格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国际市场范围不断扩大,出口产品数量增加,品种结构逐步合理和高度化。

第九,中小企业的法制化管理及政府财政资助政策的实施使中小企业发展出现新动向。在中国向法制化社会迈进的过程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应运出台,使政府对中小企业的管理有法可依,也使中小企业经营的合法权益得到保护。近几年来,国家为了更快地促进中小企业发展,逐步设立了中小企业贷款担保、技术创新、国际市场开拓、中小企业发展、社会化服务和创业等资助资金。所有这些都对我国中小企业发展起了很好的推动作用。为了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题,还推出了中小企业股票市场板块。因而,中国中小企业在加快了发展步伐的同时,出现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中小企业集群化逐步成熟,很多地方出现“一村一品”、“一镇一品”,甚至“一县一品”;二是专业化协作逐步加强,不仅在大中小企业之间开展专业化协作,就是中小企业之间也出现了社会化的协作倾向。

第十,正确的社会舆论导向为中小企业发展鼓足了风帆。中小企业的发展得到舆论界的大加支持和赞扬。每当出现了有利于推动中小企业发展的新生事物,舆论界便给予鼓励;每当出现不利于中小企业发展的苗头,舆论界予以批评。许多报刊开辟专栏,论述中小企业相关问题,刊登地方发展中小企业的经验和典型案例。还有的报刊刊登国际上发展中小企业的经验,以启示国人。

五、中国中小企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建议

(一)中国中小企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从整体来看,中国中小企业发展存在着三大矛盾:第一是宏观管理不协调的矛盾,第二是地区之间的“外部性”矛,第三是企业微观管理和技术基础与市场激烈竞争需要提高素质的矛盾。

从第一个方面看,中国长期存在的中小企业宏观管理不协调不适应的问题不仅没有解决反而进一步强化了,强化的表现就是不同的管理部门的存在和权力以法律和制度的形式确定下来了。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就载有“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所属的负责企业工作的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对本行政区域的中小企业进行指导和服务。”现在的问题是,县以上和省以下地方各级政府主管中小企业的部门正在逐步统一,逐步建立中小企业管理局(厅),而中央单位“多龙治水”的局面依然存在。这种局面不利于统一规划中小企业长远发展,不利于统筹使用相关资源,促进中小企业更快发展。

就第二方面矛盾而言,所谓“外部性”是指落后国家或地区资源不合理地被发达国家或地区使用所造成的发展差距越来越大,特别是人力资源由落后国家或地区向发达国家或地区流动所造的“边缘化”现象。我国中西部地区农民到东部打工,客观上解决了一部分农业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但是由此所形成的“外部性”问题也很严重。一方面这些劳动力的成长费用都出自中西部,而东部地区没有负担费用,却能够使用,创造的国民生产总值也都记在东部的帐上;另一方面这些人即使在东部打工多年也还算外地人,临时的,得不到培训和提高,连子女上学都得不到安排,长此以往留下问题不能解决,后患无穷。

关于第三方面。中国中小企业微观管理和技术基础低下,只能以低成本价格参与国际市场竞争,这种状况应采取措施尽快扭转,否则企业竞争能力难以很快提高,将弱化发展后劲,极大地影响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

(二)加速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对策建议

为了更快地促进中国中小企业发展,围绕以上三大矛盾的解决,应采取如下对策措施。

第一,建议成立直属于国务院的中小企业管理机构。世界上很多国家都有国家级的中小企业管理部门,有的国家国会有中小企业委员会。而像中国这样急需要发展中小企业的国家,却没有国家级的中小企业管理部门,对于中小企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以及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产生不利影响。

第二,要在加大中央财政转移支付,促进中西部经济更快发展的同时,安排好长期在东部打工者群体。特别是长期在东部务工经商的群体,要安排好对他们的培训,以提高文化知识技术水平。要妥善安排好他们的子女入学问题。有突出贡献的要在职称评定、受奖等方面一视同仁。同时要解决好务工人员的工资待遇问题,并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不要使他们产生被“边缘化”的感觉。

第三,国家应采取经济政策手段促进企业微观管理和技术水平的提高。譬如,建立中小企业技术进步基金,实行税前还贷,资助引进先进设备等。为了快速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可以鼓励企业开展经营管理战略咨询,凡这样做了的,政府可以视情况给予一定比例的资助。还可以组织退休工程师、老教授等,担任志愿者,无偿地为中小企业提高经营水平服务等。

第四,从实际出发,对东中西部实行分类指导。根据中国东中西部中小企业发展不平衡的现实,应针对各自发展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促进发展措施。总的来说,东部的重点措施应放在结构调整上,中西部应优化环境。东部结构调整重点:一是产业结构升级,促进高新科技产业的发展;二是市场结构调整,重点开发国际市场;三是组织结构调整,要在继续发展产业集群的同时,大力开展专业化协作;四是技术结构调整,改造生产技术设备,采用新工艺,创造专利知识产权;五是产品结构调整,开发新产品,创造知名品牌;六是资本结构调整,改革家族和国有独资企业资本结构,发展股份制企业。中西部优化环境重点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切实减轻企业负担,特别是要杜绝乱收费;二是降低进入门槛,使千家万户都有条件创办企业,特别要鼓励农民从事二三产业,家庭作坊式的生产、季节性的生产、传统手工制作型生产等,都可以开展,形成铺天盖地、遍地开花,不设任何限制,能办什么企业就办什么企业,微型企业可以不登记,也可以不收税费,待发展到一定规模再办理。

第五,制定发展规划,落实发展措施。各级政府中小企业管理部门都应当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规划应实事求是,科学可行,防止那种不实之词。特别是规划中的措施,要从实际出发,能办什么事就规划什么事,规划了的事就一定去做;规划措施要具体可行,避免一般性号召。在这方面要利用社会服务系统,规划以及实施过程中的具体措施,都可以委托咨询机构做。

第六,大力培养人才。人才缺乏是中国中小企业发展的一大瓶颈,因此要下大力气培养人才。就人才成长而言,实践的锻炼是不可或缺的环节,然而教育更是不可缺少的。根据国际上中小企业比较发达国家的经验,要将从事中小企业创业和经营管理人才培养纳入到普通教育,开办与中小企业相关的专业和课程,日本、德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还专门设立中小企业学院;大量开办中等专业技术和经营管理学校,培养高级技术操作人才和专业管理人才。与此同时十分重视业余培训,很多国家和地区成立中央一级的政府辅导委员会,由财政出资开展中小企业各种人才的业余培训。中国在这方面已经开始有所动作,但力度不大,蜻蜓点水对更快地推动中小企业发展作用不大。人才资源丰富是中国的最大财富,有了好的经济体制,加之大力开展教育和培训,丰富的人才资源就可以如原子核似地裂变,发出更大的能量,这是中国的希望之所在。

第二篇:中外生态工业园发展模式比较研究

《中外生态工业园发展模式比较研究》小结

喻建房

(1)论文关键字:工业生态学、生态工业园、我国生态工业园发展模式、国外生态工业园

发展模式、结合南昌实际的生态工业园发展模式研究

(2)对关键字概念的理解:

工业生态学(Industrial Ecology):是一门研究人类工业系统和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相

互关系的学科。工业生态学所研究的是如何把开放系统变

成循环的封闭系统。社会物质代谢和生态工业发展是该学

科的主体构成。而生态工业园区是有关生态工业发展实践

研究方面的主要方式。了解工业生态学有助于我们理解生

态工业园的形成和发展。

生态工业园(eco-industry park):是指通过某个区域内的所有企业单位共同合作以达到该区

域的环境、经济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的工业园区。它是21

世纪新兴的工业发展模式,较以前的工业发展模式而言,不仅考虑了经济、社会的效益,而且在工业生态学的理论

基础上加入了环保的概念。它遵循的是“回收——再利用

——设计——生产”的循环经济模式,模仿自然生态系统

物质循环的方式,使整个产品生产过程中的废物合理的循环利用,使资源得到优化配置。

我国生态工业园发展模式:我国从1999年开始了对生态工业园发展的探索。国内将生态工

业园分为三种类型:现有改造型、全新规划型和虚拟型。到现在为止,我国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①主导产业链型②多产业关联

共生型③全新混合型。前两种也叫现有改造型,第三中为全新型。

(不同地区根据其自身特点所形成的发展模式叫法可有不同,但

大体上属于以上的范畴)

国外生态工业园发展模式:20世纪70年代初,形成的丹麦的卡隆堡,(Kalundborg)工业共生

体是生态工业园发展的雏形。主要模式:主导产业链型或纵向生

态工业园区模式、改造提升重构型、现代虚拟型等。

结合南昌实际的生态工业园发展模式:该部分首先使用swot分析法分析南昌的经济、环境

等方面的情况。结合国内外生态工业园发展模

式,总结出适合江西的发展模式。

(3)关于南昌生态工业园的发展,前人已有一部分的实践和理论成果,总体看来,都是结 南昌现有各个园区的实例,联系生态工业园的本质含义而得出的。如以下论文:

1、生态工业园规划与建设——以南昌高新区为例南昌大学魏海悟

2、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新型生态工业园发展模式的选择江西科大卢杰 3浅析南昌高新区发展模式——一区多园

但涉及园区模式研究的成果不多,因为前人多致力于园区发展。

第三篇:中小企业创新与发展

创新是一个国家乃至一个民族经济发展的动力,创新发展的规模频率和创新发展的深度和广度决定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速度,决定了国家繁荣富强的程度。

一、技术创新是中小企业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技术创新,是指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把一种完全新的生产要素组合引入生产过程中,使生产的技术体系发生变革,从而增加附加价值。企业技术创新是国家创新的基础。它特指与企业生产技术、工艺发展相关的创新活动。是企业整体创新的一个重要侧面,它制约着企业制度创新、企业金融创新等活动。在当今世界新技术革命浪潮推动下,在剧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技术创新关系着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技术创新是经济增长和发展的源动力,企业是经济增长和发展的载体,企业的技术水平、创新能力,不仅直接决定企业竞争力,并且对整个产业和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基础作用。

目前经济全球化已成为当今世界经济运行的重要发展趋势,任何国家、地区和企业的所有经济活动都相互渗透、相互依存,成为世界经济整体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如今我国已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许多行业已走出保护期,这无疑将给我国工业发展特别是缺乏技术创新能力的中小企业带来严峻的挑战。我国经济的发展已受到“技术瓶颈”的制约,但是综观国内外的经济发展历史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小企业历来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在世界各国,中小企业都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美国为例,美国中小企业创造的技术创新成果在数量占到全国总量的一半以上,如个人电脑、录音机、速冻食品等都由中小企业发明。由于我国对中小企业的研究起步较晚,技术创新能力还很弱,因此,如何提高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增强其竞争实力,对中国的社会与经济具有极为深远的历史意义。

二、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战略选择

如今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并结合自身的特点与现状,制定明确的技术创新战略。当前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战略主要有自主创新和模仿创新,自主创新通常是行业中的创新领先者。采取自主创新的企业一般需要投入高额的开发费用、承受巨大的市场风险,同时市场收益见效过程长,自主创新是一项失败率很高的高风险高收益的技术活动。而模仿创新是指企业以率先创新产品为示范,充分吸取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通过购买或破译等手段吸收和掌握自主创新的核心技术及技术秘密,并在此基础上对自主创新进行改进和完善。与自主创新的收益和风险相比,模仿创新虽然难以获得像自主创新那样的高额回报,但是却能有效避免自主创新的风险和高额投入,且普遍市场已较为成熟,投资收益见效时间短。针对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力量薄弱、实验和设备手段相对落后的实际情况,较为理想和现实的技术创新战略应该采取模仿创新。模仿创新并不是完全照搬照抄别人的技术,它同样要投入一定的研究开发力量,需对自主创新的技术进行进一步的研发,因而模仿创新并不是单纯的模仿,而是一种渐进性的创新行为。曾几何时,日本被认为是一个缺乏创造力的国家,然而今天的日本却在许多领域走在了前列。日本取得这样的成就并非一开始就是通过自主创新实现的,而是经历了一个较长时期的模仿创新阶段,他们走引进、消化、吸收、创新的道路,持之以恒地发展技术创新,迅速接近技术前沿,并在新的技术障碍方面突破关头,展示出巨大的洞察力和想象力,勇敢的摒弃原有的东西,做出关键的技术决策,在新一轮技术创新浪潮到来时超越了自己的竞争对手。

除此之外,我国中小企业可以考虑选择另一种创新战略—合作创新。中小企业内部的资源是有限的,企业应善于利用其自身的优势,通过协议合作合资、联合等多种形式对社会科技资源进行组合,以壮大自身的创新能力。合作创新是一种以资源互补为内容的技术创新模式,有利于优化资源组合,缩短创新周期,减少创新成本,但企业一般难以独占新成果,获取垄断优势。

三、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中存在的问题

其一,机制因素对技术创新的影响。由于曾经长期的计划经济,政府行政指令式的体制框架,我国企业,尤其是大型国有企业,缺乏相应的创新体系与激励机制,久而久之我国形成了科技和经济相脱离的局面。从事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的主要是国家和地方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大多数企业虽然有自己的工程技术人员,但却很少有研究开发(R&D)机构,企业还没有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此外,不少企业忽视对高素质、有技术创新能力人才的培养,创新工作环境差,人才流失现象普遍。

其二,技术创新中存在技术方面的问题。比较普遍地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技术成果不成熟,二是技术水平不高,三是技术协作攻关不力。目前我国科研院所提供的科技成果只有少数达到产业化水平,能直接投入使用,大多处于实验室阶段水平。这种不成熟的科技创新无法投入市场,获得超额利润。

其三,技术创新方面的资金缺乏。资金不足一直是制约技术创新的一个大问题。近年来,由于各种原因而使得企业的技术创新资金更为不足。一方面是企业自有资金缺乏,另一方面企业又难以向社会和银行筹集资金,再加上政府在这方面的资金投入也很有限,因此,使企业损失了许多难得的好机会。

其四,市场经营不规范。当前,我国市场体系还不完善,许多生产要素市场特别是技术市场未真正建立起来,价格体系的不合理导致产品价格不能真正反映产品的科技含量,并缺少相关法律约束,不正当的竞争和假冒伪劣产品的横行,将一些企业逼到了破产的边缘。

四、对于我国目前存在技术创新障碍因素的对策建议

由于我国在技术创新过程中有以上几方面的障碍因素,因此,为了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进程我认为,应采取以下的对策措施。

第一,健全企业创新机制。建立和完善调动员工包括科技人员积极性的激励机制,企业应努力创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包括员工的生活环境和事业环境,鼓励员工进行技术创新研究,并形成公平公正公开的竞争体系,加强员工工作积极性。同时,提高员工待遇,重视提高技术创新人员的报酬,从而做好企业创新工作的人才管理,推动企业技术创新。

第二,树立技术创新意识,加强产学研结合,提高技术创新成果的市场实用

性。技术创新的主体是企业,关键是企业家,企业家要真正重视技术创新,选择合适的创新发展模式促进技术向现实生产力转化,领导企业获得市场占有率。

第三,采取多种方式和渠道广筹资金,由于技术创新存在一定的风险性,应鼓励风险投资。广开投资渠道,加快投资管理体制改革。可采取“银企结合”、合作筹资、抵押贷款、向风险投资公司或风险投资基金寻求资金等多种有效手段,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投向技术创新领域。

第四,完善相关法律,保护中小创新企业利益。我国应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尽早出台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适用于各种所有制经济成分的中小企业法规,确定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为中小企业建立公平、公开、公正的竞争环境,为中小企业的合法权益提供法律依据,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提供良好的法律环境,创造技术创新支撑体系。

第四篇:《中外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

《中外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形成性考核册及参考答案

作业一

第一单元 综合练习一(1-4章)

一、填空题

1、基础教育亦称国民基础教育是旨在提高公民基本素质而实施的普通文化教育。

2、我国基础教育的主体是九年义务教育,还包括学前教育、普通高中教育和特殊教育。

3、基础教育的突出特点是具有基础性、全面性、普及性。4、1990年3月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在泰国宗迪恩召开了世界全民教育大全会议,会议讨论并通过了《世界全民教育》宣言的满足基本学习需要的行动纲领。

5、全民教育的内涵主要包括教育民主化和教育普及化。

6、教育目的是社会对于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规定,培养目标是各级各类学校对受教育者身心发展所提出的具体标准和要求。

7、教育功能基本上可分为两类即:个人本位和社会本位。

8、面向21世纪教育的主旋律是四个学会,即学会关心、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

9、由美国科学促进会着手制定的美国2061计划提出了美国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至21世纪初科学、数学和技术教育的改革构想。

10、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课程结构上力求体现其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11、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结构是以分科为主,同时包含综合课程和综合实践课程。

12、各学科标准应体现对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只是与技能、德育和综合素质等方面的基本要求。

13、基础教育改革纲要指出,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自上而下三级课程管理。

14、布鲁纳提出了发现或学习方法,这种学习方法是一种在教师的指导下,一培养学生原则。

15、范例教学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遵循基本性原则、范例性原则和基础性原则。

16、卡尔.罗杰斯1942年出版了《咨询和心理治疗》书,系统地提出了他的非指导性治疗理论及方法。

二、简答题

1.简述国外基础教育改革发展趋势。

答:国外基础教育的改革出以下共同趋势:教育全民化,教育国际化以及教育信息化和教育个性化。

2、简要说明21世纪教育主旋律的内容。答:①学会认知 ②学会做事 ③学会共同生活 ④学会生存

3、简要说明什么是《美国2061计划》。

答:1.《美国2061计划》的基本计划“2061计划提出了美国自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21世纪初的科学。数学和技术教育的改革构想 2.《美国2061计划》的阶段成果

4、简要说明日本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特点。答:日本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特点:

① 由注重培养学生“产生社会型学力”转向“多文化共生共存社会型学力②课程改革体观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倡导新教育观 ③强调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课程观

④课程结构体系和内容的改革,体现了现代课程的整体观 ⑤在课程体制组织和实施方面,强调课程的弹性化

5、简要说明英国政府提出的提高学生终身学习需要的六项基本技能的内容。答:英国政府提出的提高学生终身学习需要的六项基本技能的内容: ①交流 ②数的处理 ③信息技术 ④合作 ⑤改进学习⑥解决问题

6、简述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六项具体目标。答: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六项具体目标: ①课程的能的转变 ②课程结构的改革 ③课程内容的改革 ④课程实施的改革 ⑤课程评价的改革 ⑥课程管理政策的改革

7、归纳并简述布鲁纳结构主义教学理论的主要内容。

答:布鲁纳结构主义教学理论的主要内容:①论学科基本结构,为了组织最佳的知识结构,布鲁纳提出了三条组织原则,一门学科的课程应该决定于对能达到的给那门科以结构的原基本的理解,学习结构就是学习事物是怎样相互关联的.②论学生的认知发展,布鲁纳构想出再现表象这一心理术语,并把它作为衡量认知发展的指标再现象象所依据的媒介在不断演变,一般由“动作”向 “意向”再向“符号”转化,因而构成所谓“表演式再现表象”映像式再现表象”和“象征式再现表象”这三个主要阶段.③论发现学习布鲁纳对“怎样教法”问题的回答就是凭发现学习,教师的教学比应该试用讲授法,使学生处于被动接受只是的消极状态,而应该是假设式地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让学生利用所提供的材料和信息,亲自去发现赢得的结论和规律,成为一个“发现者”④论教学原则,教学原则对学生最有效地获得只是与节能的作用:①动机原则②结构原则③程序原则④强化原则.8.简要说明赞可夫围绕他的发展性教学理论所提出的教学原则 答:赞可夫他的发展性教学理论所提出的教学原则: ①以高难度进行教学的原则 ②以高速度进行教学的原则 ③力量你只是起主导作用的原则 ④使学生理解教学过程的原则

⑤使全班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发展的原则 9.简述范例教学理论的含义和主要观点.答:范例教学理论的含义:“范例就是”隐含着本质因素,根本因素“范例教学”就是根据好的特别清楚的,典型的事例进行教学学习它使学生能够依靠特殊的例子来掌握一般,并借助这种一般独立进行学习主要观点: ①教学和训育的统一

②问题解决学习系统学习的统一 ③掌握只是和培养能力的统一 ④主体与客体的统一 三.论述题

1.结合实际谈谈你对21世纪培养目标的理解和认识 答:21世纪培养目标的理解和认识

①应该具备较高的应变能力和灵活性来面对挑战 ②敢于成功,尤其是那些普通的人

③有丰富的认识,只是问题的能力变想为做的勇气 ④应该具备合作的精神和与他人共同创造的愿望 ⑤高尚的品德应该居于首位

2.结识世纪,分析论述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创新点.(可侧重某一方面)答:我国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的主要创新点: ① 课程功能②课程结构③课程内容④课程实施⑤课程资源⑥课程管理⑦课程评价

1.构建“三级课程”的管理框架 2.开辟“自上而下”的课程管理渠道

3.完善教科书编写资格的认定与教科书的审定制度

3、请结合世纪论述对探究式课堂教学的理解.答:探究式课堂教学的理解: ① 要重探究如向运用现代教育理论知道教学实践要认识教育理论对时间的主导作用

②要着重探究选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能获得最佳教学效果 ③要探究怎样处理和加工教材更有利于培养人才

④是太久如何从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出发给学生以科学的学习方法知道如向探究

①激发引题 ②解疑导拔 ③ 解理强化 ④ 激励评价

4.请依据马芯兰小学数学改革的主要特点谈谈你的认识和理解 答:1.教材改革

第一步是根据知识的内在联系和儿童智力发展规律突出教材中最基本的概念.法则和原则

第二步是根据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需要.自编有利于能力训练的教材.充实创新的只是结构中去 2.教法改革

①紧抓基础,重视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②突出能力培养 ③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 ④摆正教师在教学中的位置

5.请依据魏书生中学语文政改革的主要特点谈谈你的认识和理解 答:对魏书生中学语文改革的主要特点: 1.一个学科

2.两条原则:①实事求是原则 ②循序渐进

3.三大部分:①动力部分 { ⑴明确目标⑵激发兴趣⑶锤炼意志} ②智力部分 ③操作部分

四、实例分析 装配线上的生活

为使学生从人文和社会的角度,理解美国由农业社会转向工业社会这一变化所产生的影响,课上教师通过对20世纪初期装配线上工人工作情景的模拟,让学生设想如果自己身为那时的工人会做出什么反映。

具体做法是先让每一位学生画一个完整的人体像,选出最好的一幅进行复制。全班分为两个对等的工作组,看哪一组速度快。教师以“工头”的身份敦促大家集中精力,加快速度,同时还调暗灯光、提高室内温度、人员密度,让大家体会工厂的恶劣条件。活动后教师让学生在笔记本上画一个“装配线两分表”,在表的一端列出积极作用,如标准化、高速度、高效率等。表的另一端列出消极作用,如单调、缺少个性、工人异化等。

通过这样“再现历史”的教学过程,不仅让学生体会了社会化大工业生产中工人的工作情景,而且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很容易理解本课程要掌握的知识要点。以上是以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为指导的一个教学案例,请分析它的成功之处和特点,并结合教学时间谈谈你的思考。学校 作业2

第二单元 综合练习(5~7章)

一、填空题 1.道德实践能力包括 道德判断能力和道德选择能力和道德行动能力.2.公民教育是以培养 合格公民 为目标

3.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人类行为是 个体和环境 交互作用的产物.4.以皮亚杰和科尔伯格为代表的 道德认知发展 模式,是当代德育理论中流行最广,占据主导地位的德育学说.5.价值澄清理论包括四个基本要素,即关注生活,接受现实,启发思考 和 培养能力.6.泰勒经过八年研究,在其著作中首次提出了 教育评价 的概念.7.桑代克在《心理和社会测量导论》中指出,凡是存在的东西都有数量,凡是有数量的东西 都可以测量 的判断.8.中小学教师评价改革的目标是建立促进 教师职业道德 与教育打发子水平不断提高的 评价体系.9.发展性评价在内容上应体现 综合性,在标准上应体现 分层性.10.教育评价 是以教育目标为依据,运用有效的评价技术和手段,对教育活动的过程和结果进行测顶.11.目标游离 模式关注教育评价过程中的各种需要,注意倾天来自不同方面的声音,因此也被称为“以需要为基础的评价”.12.校本管理的实施主要是通过将教育的权力与责任转移到 学校层面.13.全面教育质量管理的基本特点是坚持质量管理的 全员性,全方位性 和全程性.二、简答题.1任何看待网络对道德教育的影响?

答;①培养了道德实践能力,学会选择是道德实践的能力 ②络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

③网络塑造了人的自律,网络是一吧双刃剑,有他积极的一面,也有负面影响,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是教育的选择.2.简述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及内容.答;①强调人类行为是个体和环境交互作用的产物,人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行为而获得知识,技能和行为习惯

②儿童通过替代强化而获得道德行为,所谓替代就是儿童通过他人的行为强化(包括正确化和负强化)而进行模仿,从而该表自己的行为.3.简述我国学校德育内容的主要特点.答 ;①德育内容更加丰富.全面 ②有层次性和多元性

③学生道德事件心理发展水平④视学上道德事件能力的培养 4.简述教育评价的概念及特点.答;教育评价的概念监狱评价是教育活动的重要俎成部分,它是以教育目标为依据,运用有效的评价技术和手段,对教育活动的过程和结果进行测定,分析,比较,并给予价值判断反对过程。

教育评价的特点;教育评价的客观性,教育评价对象的广泛性,教育评价的组织性以及评价的判断性。

5.简述现代教育评价的发展趋势。答;①视扩大教育评价的范围 ②视教育评价的 与改进功能 ③视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 ③视教育评价中的自我评价 6.简述校本管理的核心理念.答;校本管理的核心理念;①理的核心是将学校的决策权由教育行政部门下防到学校,由学校根据自身的情况进行决策,学校在拥有自主管理权的同时承担响应责任,对自己的行为及其结果负责.②校本管理是参与式管理,由学校董事会或学校管理会来管理学校资源.学校董事会的成员一般包括;校长,教师,社区成员,学生家长以及学生.③校本管理是一种自组织管理④校本管理是一种“以人为本”的管理..三、论述题。谈谈你对个性教育的认识及如何实施高兴教育。

答;①个性教育是现代改革的一个热点问题,在现代教育发展史上,几乎每一次改革都与尊重人的个性,发展人的个性有关.②个性发展是各国基础教育培养目标的中心议题,教育的双重目的和作用;保证个性的全面发展,以及充分培养每个人,使其对社会的经济,社会文化,科技进步做出贡献 ③个性发展是国家竞争的需要,个性需要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是改革开放的需要,是教育自身改革,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需要.实施个性教育①培养学生独立的人格②培养学生的主动精神③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④培养学生和谐,丰满的个性⑤培养学生的个性才能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四、实例分析。

女儿读到一年级下半学期,老师布置他们每天写一句话,内容是身边的事,要求写的真实.一次她写了这样的一段话;“今天早上,我们排好对参加升旗仪式,红旗升起来,我的手伸在兜里,把山楂上的绒毛揉下来..”第二天,女儿放学回来,情绪低落,这段话得了“丙”.可孩子说;“我写的是真话的啊!”过了几天,孩子又高兴地说:“爸爸,我想好了一段话::星期天,我把红领巾洗得干干净净,又鲜艳又美丽.”我说:“可这星期天你没有洗,还是洗了再写吧.”可她说:“写了再洗.”而这次她得了“甲”。

分析以上案例,如果是你,你会这样对待这件事?说明你对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思考.(不少于300字)。

答:我国的《小学德育大纲》规定了鲜血教育只要包括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人民,热爱集体的教育,热爱劳动,艰苦奋斗,努力学习,热爱科学,文明礼貌,遵守纪律的教育,老师和家长应该教育孩子要热爱祖国,要言行一致地爱祖国,努力学习,天天向上.作业三 第三单元 大作业

作业要求

1、以下作业是根据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拟顶的,每人选择一题

2、同学们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研究方向进行有针对性地选择,可以修改题目,也可自拟题目,但必须是本课程的相关内容

3、在阅读教材的基础上,要有分析,论述,并说明自己的认识和理解

4、鼓励结合实际研究问题.5、自数不少于800字 作业题目

1、依据知识由现代性向后现代性转变的过程,说明你对现代知识的理解

2、依据21世纪的培养目标,谈谈你的理解和认识.3、谈谈你对21世纪教育主旋律内容的认识和理解.4、分析,论述美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特点.5、分析,论述英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特点.6、分析,论述日本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特点.7、结合实际,分析论述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和主要创新点.8、依据结构主义教学理论,谈谈你的理解及在现实中的应用.9、依据发展性教学理论,谈谈你的理解及在现实中的应用.10、分析,论述“范例教学”理论的主要内容,说明自己的认识和理解.11、分析,论述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理论的主要内容,说明自己的认识和理解

12、分析,论述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主要内容,说明自己的认识和理解

13、依据自己的实践,谈谈你对探究式课堂教学的理解、14、结合实际,谈谈目前在德育中如何发挥网络的正面作用及减少其消极影响

15、谈谈你对个性教育的认识及如何实施个性教育.16、结合实际谈谈我国中小学德育方法与德育途径的变化

17、说明什么是CSE评价模式?并结合实际侧重某一种模式谈谈自己的认识和理解.18、谈谈发展性评价的含义及其在教师评价中的作用.19、谈谈你对学校中如何建立学习型组织的认识和理解 20、谈谈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在学校管理中的应用及其意义 填空

16、简述学校道德教育的作用。

答:中小学德育在人的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培养学生的道德自主性;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与道德意志;培养学生的道德实践能力。

日本学校的德育政策的特点是:(1)重视传统;(2)学习西方;(3)关注现实。日本学校道德教育的内容全面而具体,1997年颁布的中学德育大纲对中学德育内容作了16项规定。、克己内省、身体力行、改过迁善

体谅模式,社会行动模式,道德认知发展模式,完善人格模式)

三、教育评价的功能

(一)导向功能

(二)鉴定功能

(三)反馈功能

(四)激励功能

(五)管理功能

(六)改进功能

(七)研究功能

泰勒的教育评估模式,简称“泰勒模式”,又称“行为目标模式”,是现代西方最早出现的一种教育评估模式,13育评价的原则 方向性原则 客观性原则一致性原则 全面性原则 可行性原则 17(1)机构组织(2)政策确定(3)协作精神(4)远见和使命感(5)学习组织(6)社区领导(7)校长领导(8)信任

第五篇:浅析中小企业如何发展

浅析中小企业如何接受发展挑战—从企业角度

当前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最大问题就是融资难,这是制约其发展的瓶颈。资金是一家企业得以生存和发展的血液,因此一个中小型企业要发展,资金问题就一定要解决。否则,这家企业就会如同患败血症一般一蹶不振。

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也许国家政策、社会发展程度等是主观因素。但在企业方面,其融资了解甚少或利用不善,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因此,企业首先必须对其资金的来源工具、方法了如指掌。

一、中小企业的应对资金周转渠道进行改革、创新多方面争取资金

第一,银行借款是企业最常用的中小企业融资渠道,但目前,我国银行大都“爱富嫌贫”,实力雄厚、收益或现金流稳定的大企业是银行欢迎的贷款对象;再加上目前国家的调控和银行对贷款的门槛、手续、要求等。使中小企业来的银行借款远远无法满足其要求。所以,资金的来源决不能只有银行借款。

第二,中小企业可以企业通过信用担保的方式获取银行贷款是一种可行手段。中小企业可以向专门开展中介服务的担保公司寻求担保服务。中小企业可以加入一个担保机构。在企业资金周转遇到困难时,由于担保的介入,分散和化解了银行贷款的风险,企业在申请银行贷款将更为便捷。

第三,中小企业可以通过融资租赁和典当取得资金。对缓解了固定投资的资金压力有重要作用。通过中小企业融资与融物的结合,兼具金融与贸易的双重职能,对提高企业的筹资中小企业融资效益,也能够促进企业的技术进步。典当是以实物为抵押的一种中小企业融资方式。对于急需流动资金的企业来说,是一种办法。

第三,有条件的企业,应进行股份制改革,加入中小企业板块,以股票的上市获得资金。资本市场是中小企业取得资金的一大源头。当产品研发阶段和市场进入前期急需资金之际,这是一条比较好的渠道。

第五,适当借助民间资本府的资金,企业可以展现自己的实力和创新产品,吸引民间资金的投资。同时,企业应关注政府的政策和扶持资金,要尽力取得政府的支持。

二、对管理和生产创新

第一,管理创新

企业要强化资金管理和加强财务控制,把其作为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内容,贯彻落实到企业内部各个职能部门,要层层落实。努力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使资金运用产生最佳的效果。要使资金的来源和动用得到有效配合。加强财产控制,建立健全财产物资管理的内部控制制度,对财产的管理与记录必须分开,形成有力广利,决不能把管理权交由一个人来做。同时结合现代科技信息技术对企业财务监测、管理。加强对存货和应收账款的管理,避免资金呆滞,对赊销客户的信用进行调研评定。加强财会人才队伍建设。只有改善企业管理状况,减少不必要的资金流出,才能业的竞争实力。

第二,生产创新

中小企业应尽可能实行集聚效应生产,能够共用基础设施和设备,减少开支。把更多的经费用于创新产品的研发。企业也应积极的对生产过程中的不足之处进行改进,积极探索高效率的生产方式,如借住网络、信息科技等。同时,各中小企业也应加强合作,强强联合,做好分工,而不是恶性竞争。

三、中小企业一定要诚信经营

相信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金融信用评级体系一定会越来越完善,因此任何企业一定要信用发展,决不能够贪图眼前的经济利益。不仅要在金融上守信用,而且在企业的产品、质量和服务上也要诚信,做诚信企业。

下载中外中小企业界定与发展模式的比较(5篇材料)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外中小企业界定与发展模式的比较(5篇材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小企业营销突破之一:重新界定客户

    中小企业营销突破之一:重新界定客户 大中小 发表时间:2011-5-5 10:54:15 来源:全球品牌网作者:佚名点击数:62 评论数:0 【查看评论】 摘要:不是所有的购买者都能为企业创造价值——......

    中外中小企业划分标准研究(范文)

    中外中小企业划分标准研究 1、中国大陆:国家经贸委、国家计委、财政部、国家统计局研究制订的《中小企业标准暂行规定》 2、中国台湾:台湾最早在1967年九月公布中小企业的定义......

    中外新产品上市模式比较

    中外新产品上市模式比较 国际企业的精细化管理总是让内企羡慕不已,于是高薪聘请外企职业经理人来“改天换地”。空降兵进入内企后往往惊呼,“这个企业怎么这么乱?市场决策这么......

    社区工作者职业界定与发展研究

    文章导读:对社区工作者的职业范围与发展向进行了研究与论述,将社区工作者纳入社会工作者的职业发展序列,通过对建邺区社区工作者现状分析,明确了我区以国家社工师职称评定为手段......

    中外银行中间业务发展比较与启示

    中外银行中间业务发展比较与启示 提升中间业务水平,对降低商业银行资本约束意义重大。通过比较分析,发现中外银行在中间业务统计、核算方面有着较大差异,不同统计、核算口径下,......

    中小企业的繁殖技巧:项目发展模式(推荐五篇)

    所谓项目发展模式,好范文版权所有,全国文秘工作者的114!是借用项目管理的思路,对企业的新产品、新市场、新业务、新定单等进行“项目”管理,待时机成熟后再“转制”为子公司或者......

    我国中小企业融资模式选择与建议

    我国中小企业融资模式选择与建议摘要:企业融资方式的比较分析表明,我国应选择大型企业以直接融资为主,中小企业以间接融资为主的融资模式。但是现实中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环境很差......

    中小企业融资模式研究

    漳州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申报表课题类别社会科学学科类别经济学课题名称漳州中小企业融资模式研究项目负责人黄阿醒负责人所在单位漳州职业技术学院填表日期2014、0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