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企业捐赠模式比较研究

时间:2019-05-14 12:28:1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外企业捐赠模式比较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外企业捐赠模式比较研究》。

第一篇:中外企业捐赠模式比较研究

内容 摘要: 企业 的慈善捐赠有他利型和互利型两种模式,本文从捐赠决策驱动、捐赠结构、捐赠效果三方面论述了中外企业捐赠模式的差异,即他们分别属于他利型和互利型捐赠模式; 分析 了存在这种差异的原因:中外企业的慈善文化不同、在 经济 市场中的实力地位不同、外部制度环境不同;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转变我国企业慈善捐赠模式,培育 现代 公司慈善文化的对策措施,即倡导企业公民理念、运用税收减免政策、规范 发展 慈善机构等。关键词:中外企业;捐赠模式;差异;慈善文化 现代意义上的企业慈善捐赠活动源于西方 工业 文明,在当前西方发达国家,慈善捐赠已经成为企业发展战略和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推动西方国家慈善事业蓬勃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 中国 企业实力的壮大,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也开始进行慈善捐赠活动,通过实际行动来回报 社会。为探讨国内外企业捐赠的理念和行为,中国社会 科学 院社会政策 研究 中心公司捐赠研究课题组于2000年-2004年实施了两个阶段的连续研究,其结论是:国外企业主要以互利型捐赠为主导模式,国内企业主要以他利型为主导模式。

一、中外企业捐赠模式的差异

(一)企业慈善捐赠的两种模式:他利型与互利型 根据决定捐赠事项的驱动力主要来自内部还是外部、是否重视捐赠项目的管理和评估这两类主要指标,可以将企业捐赠划分为互利型和他利型。主要依靠外部驱动力[1]决定捐赠事项、不重视捐赠项目管理和评估为他利型,主要依靠内部驱动力决定捐赠事项、重视捐赠项目管理和评估为互利型。他利型企业捐赠模式的基本规则是将公司社会责任与经济责任相对立,相分离,以企业与政府、非营利组织三大部门各执经济、政治、社会职能,各自独立为社会准则。这种捐赠模式将慈善捐赠视为企业家个人的慈善行为而与企业的目标无干,企业只有经济目标、经济功能、经济责任,如要实行捐赠,最好方式是将捐赠的资金、组织、项目都与企业本身完全分离。因此,公司领导人“几乎不在解决社会 问题 的事务中提出自己的专门建议,他们乐于站在幕后资助私人基金会”,多“采取现金捐赠给非营利部门,而不是捐赠产品、商业建议和公司志愿者,以免非盈利机构和公司走得太近”,在决定捐赠项目时,有意“选择那些和自己的业务最小相连的领域”以防被人以利己的口实诋毁。[2]某种程度上,这其实是工业化早期社会的仇富心态的产物。互利型的捐赠模式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企业慈善范式。互利捐赠本身的特性导致这类捐赠具有一种内在的机制。简言之,互利型捐赠的机制型要素主要是:①互利理念是他利和自利的有机整合,具有较强的稳定性;②互利型捐赠是公司与社会博弈的结果;③互利式捐赠处于外部场与内部场的协同作用之下;④互利式捐赠将公司地位置于与所有相关利益人建立的 网络 之内。互利型的公司捐赠模式体现了公司好公民的慈善文化,它鼓励公司进行慈善投资,慈善投资的含义不是狭义的经济概念,而是不排除经济含义的社会投资。“公司通过资助那些引起政府和非营利机构关注的长期项目,如 教育 改革、艾滋病防治等,在社会问题的解决中发挥领导者的作用。”它导致“公司首次用慈善事业来支援公司真正的目标运用。除了现金,公司还向非营利部门提供管理建议、技术和通讯支持、以及志愿者雇工团队。[”3]

(二)中外企业捐赠模式比较 如前所述,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公司捐赠研究课题组的研究结果,当前国外企业主要以互利型捐赠为主导模式,国内企业主要以他利型为主导模式。可以从企业捐赠决策驱动、捐赠结构、捐赠效果评估等特性说明中外企业慈善捐赠模式的差异。

1、捐赠决策驱动:国外企业内部驱动占主导,国内企业外部驱动占主导 一般而言,企业进行捐赠的原因可以分为两类:一为“内部驱动力”,即企业从企业发展以及各种利益相关者角度出发进行捐赠的动机,包括高层领导的重视、企业战略规划、吸引客户及消费者等:二为“外部驱动力”,即外部机构的捐赠动员及企业的从众心理,包括政府、慈善机构、媒体的捐赠动员以及其他企业捐赠的 影响。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公司捐赠研究课题组的研究结果表明:在捐赠决策的驱动力方面,国外企业的捐赠驱动力主要来自计划策略、员工发起和领导倡议等内部驱动,比率为80%,而国内企业仅为41%;国内企业的捐赠驱动力主要来自政府动员、社团劝募和社区申请等外部驱动,比率为59%,相应的国外企业为25%。内、外不同的捐赠驱动力反映国外企业和国内企业处于不同捐赠状态,其中,国外企业有着明确的捐赠动机,内部驱动占主导,是一种主动性捐赠,国内企业捐赠动机模糊,被动捐赠的行动更多。2、捐赠结构:国外企业策略性强,国内企业实用性强 一般来说,企业的主营业务,企业所在的社区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都会影响企业选择捐赠方向,企业捐赠结构反映了企业进行捐赠的策略。《中国企业家》近期对部分国内企业和跨国公司进行的一次调查结果表明:对于跨国公司来说,有87.5%的企业选择“教育科研”为主要的捐赠方向,75%的企业选择“赈灾”方向,50%的企业选择“扶贫”方向。而对于国内企业来说,各有84%的企业选择“扶贫”和“赈灾”作为捐赠的主要方向,80%的企业选择“教育科研”方向,52%的企业选择“ 体育 文化”方向。可见,跨国公司更倾向于“教育科研”方向的捐赠,国内企业更倾向于“扶贫”、“赈灾”方向的捐赠。显然,跨国公司利用了教育捐赠互动性强的特点,扩大了捐赠的影响面,体现了企业在慈善捐赠过程中的策略意识。

3、捐赠效果:国外企业重视管理和评估,国内企业管理不足、评价稍低 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在北京、上海和广州的一项包括15家跨国公司和15家国内企业的“捐赠研究资料”的结果显示,国外企业重视捐赠项目的管理与效果评估,其中与政府合作管理的比例达到76%,与社区合作管理和自行管理的比例分别为5%和2%,三者合计达到83%。另外,国外企业86%以上的捐赠资源得到了效果评估,但国内企业接受评估的捐赠只有11%。由于对捐赠效果的评价低于跨国公司,国内企业的继续捐赠意愿也比跨国公司低。总体而言,国外企业的捐赠决策主要是由内部驱动,主要指向相关利益人,因此十分重视项目管理和项目评估,属于互利型捐赠模式;国内企业的捐赠决策主要由外部因素驱动,捐赠指向策略性不强,因此不重视项目管理和项目评估,属于他利型捐赠模式。

二、中外企业捐赠模式存在差异的原因 造成中外企业捐赠模式差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中外企业的慈善文化不同,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实力地位不同,企业的外部制度环境不同等等。

(一)中外企业的慈善文化不同 国外企业互利型的捐赠模式体现了“企业公民”的慈善文化。“企业公民”理念是企业和社会双赢的互惠理念,就是将企业看作一个社会的公民,企业和普通公民一样,应该为社会尽一份公民的权利和义务。也就是说,企业不能只是追求利润的机器,它在创造利润的同时,还要承担对环境、对社区的责任。当然,企业在尽自己的责任和义务的同时,也应该享有同样的权利,如宣传形象、表彰其美誉度等。在某种程度上,企业捐赠和慈善行为是企业的社会投资,是企业与社会积极互动、互利的一种行为。“企业公民” 理论 为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和与非盈利组织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奠定了理论基础。在这样的理念支配下,企业捐赠成为跨国公司自主、自觉的社会道德行为,并且将企业捐赠与企业发展战略、市场开发策略相结合,形成了可持续的制度化的运作机制。目前,在欧美等国家,企业社会投资已经成为国家社会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解决社会贫困、社会分化等许多社会问题的手段和策略。

相比之下,国内企业对“企业公民”理念的认知程度不深,中国企业的慈善参与理念更多的依然是带有民族情感的价值理性成分,虽然它更加注重人类的社会需求和精神层面的平衡,但却由于缺少与工具理性的有效结合而显得零散和随意。

(二)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实力地位不同 发达国家的企业慈善从他利走向互利,一方面源于工业社会的成熟,社会环境相对宽松,已经有了一整套社会制度,依靠经济的发展和财富的再创造以及积极的社会投资和实施再分配,增进全民社会福利、缩小贫富差距,达到共同富裕的。另一方面,是全球化 时代 跨国公司在全球市场上各种势力争斗加剧的结果。企业参与慈善事业是市场经济进入成熟阶段,企业和社会进一步发展必然相结合的产物。我国目前企业参与慈善事业的观念和水平还比较低,这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完善是紧密相关的。由于受我国原有经济体制下的“企业办社会”文化的影响,国内企业的企业领导和职工都把企业承担社会功能是做天经地义的事,只是国家“从一个口袋里拿东西方到另一个口袋里去”而已,他们视参与慈善为简单的“还国家的债”和“为政府承办社会事业”。因此,还没形成把慈善捐赠与企业发展战略、市场开发策略相结合的互利型现代企业捐赠模式和慈善意识。

(三)中外企业的外部制度环境不同 西方发达国家慈善事业的发展经历了漫长而又曲折的 历史 ,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形成了有利于企业慈善文化发展的,相对成熟、完善的内外制度环境。以民间慈善事业相当发达的美国为例,截至2000年的统计数据显示:服务于公共利益、资助慈善事业的各类基金会组织就有近4万个,拥有资产约1900亿美元。美国的慈善组织、基金会非常发达,从国家立法、政府管理、公共服务、社会监督到内部运作相对比较成熟。正是这种成熟才使得美国的慈善事业获得良性发展。因为人们相信接受捐款的慈善机构会把他们的钱真正用于他们所关注的事业上。反观我国的情况,当前我国非盈利机构的发展还不能完全适应市场机制,没有很强的经营能力,不能很好地在慈善事业的捐赠者和捐赠对象之间建立联系。就宏观层面而言,我国公益机构的发展在三个方面的缺陷与不足严重制约了企业募捐参与的广度和深度。第一,我国公益机构的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因而其对企业慈善功能的引导还不够。我国公益机构的数量十分有限,而且往往行政化色彩较浓,远没有形成市场化的竞争局面,渠道不畅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企业的慈善行为。第二,国家对公益机构的法规和制度管理乏力。我国对捐赠行为专门的 法律 规定是1999年9月1日起才开始实施的《公益事业捐赠法》。然而,该法由于涵盖面较小,可操作性不强,对规范捐赠为和受赠行为所起的实际作用并不大。第三,我国公益机构自身的管理与运作方面存在缺陷与不足,如未能开发足够的捐赠对象和项目,捐赠人可选择的范围过小;工作人员队伍不专业,工作效率不高,专业化能力不强;运作的透明度和公信度不高,捐赠款项的使用情况往往不甚明了,捐赠者不知道是否有效地满足了自己的捐赠愿望,从而打击了捐赠人的积极性。

第二篇:中外教育捐赠对比研究

中外教育捐赠对比

教育捐赠是慈善捐赠的一种,是捐赠人为资助教育事业,以非赢利性方式自愿、无偿地将其所拥有的财产赠与教育机构管理使用的行为。教育捐赠是社会慈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各国筹集教育经费的重要方式之一。在我国教育捐赠是一种实现我国教育投入多元化,缓解教育经费不足的重要途径。教育事业是一项重要的社会事业,在全社会都有这种共识。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便是一个树人的过程。通过教育,我们可以培养出各行各业所需的各种人才,为国家建设和社会繁荣做出贡献。所以说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政府对教育事业的重视和大力支持也说明了教育事业的重要地位。但是目前,我国教育事业的资金支出仍不尽如人意,教育捐赠就成了一个切实可行的手段。

在中国,作为一个法制国家,所有的社会行为都会收到法律的监督和管理。但是迄今为止,国家仍未系统的出台过一部用于规范和管理教育捐赠及高校教育基金会的法律法规。目前对于教育捐赠的规范散见于下列不同部门的立法中:《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以下简称《捐赠法》)——教育捐赠属于公益捐赠的一个种类。《合同法》——教育捐赠行为从法律性质上来说属于赠与合同。《基金会管理办法》和《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教育捐赠涉及中介管理组织的规范。《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纳税人向农村义务教育捐赠有关所得税政策的通知》——教育捐赠涉及税收优惠政策等法律法规。总的来说除了《捐赠法》外其他法律、法规的针对性和专业性都不是特别强,而且有的立法层次过低,难以为教育捐赠提供强大的法律依据。这样的立法不明确,规范不严谨的情况,使得人们对于教育捐赠的理解和认识一直如同云里雾里,模糊不清,甚至感到陌生和没有安全感。这种情况大大的影响到了大家对于教育捐赠的认同和热情,这就造成了教育捐赠在我国的发展略显不尽如人意。

但是在国外,教育捐赠的事业一直都在蓬勃的发展之中。美国高校社会捐赠制度得以形成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要得益于美国完备的相关慈善的税法体系和政策对教育捐赠事业的支持。尤其是作为捐赠者,在进行慈善捐赠之后可以获得减免税务的优待,这项措施直接影响到了人们对于慈善捐赠的热情。美国法律(无论是联邦法还是州和地方法)有关慈善的税法的规定错综复杂,涉及的条款很多。美国相关慈善的立法原则可以概括为三条:一是支持原则,即通过各种各样的税收减免激励慈善的发展;二是公平原则,即通过设立各种免税标准以实现资源和机会的平等或再分配,至少也要阻止歧视的发生;三是:监督原则,即通过税收机制规范慈善中的信托行为,以及慈善组织与商业或政府机构的边界。美国的税收制度规定,如果慈善捐赠的金额达到一定的限额,作为个人可以减免30%-50%的个人所得税,作为公司可以减免一年内不超过10%的税务金额,同时可以顺延5年的时间。当然美国法律对于教育捐赠的鼓励也是方方面面的,其主要的体现就是对于慈善认定的和税收待遇的各个方面的可操作性。这种可操作性主要表现为:1.捐赠免税法 2.高额遗产税法 3.免税监督法。这样的税务法规促使着人们在缴税与慈善捐赠之间做出选择,而选择的结果当然是毫无疑问的。

高校教育捐赠的目的就是为了通过教育捐赠募集到的钱款,来为高校的进一步的发展和壮大添砖加瓦,贡献力量。在我国教育款项的主要来源是国家拨款,而国外的教育款项大部分却是来自于教育捐赠。

让我们叹惋的是我国的教育捐赠收入一直处于持续偏低的发展状况,在教育经费来源结构中所占比例很小。据《教育部、国家统计局、财政部关于2008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显示,2008年全国教育经费为14500.74亿元,其中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为10449.63亿元,剔除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投入、事业收入及本年实际收取学杂费部分,捐赠经费占总经费的比例不足1%。这种发展现状,可以让我们清楚的看到教育捐赠事业在我国的举步维艰。

在外国而言,现今国外高校募捐的手段之规范,范围之广范,数量之巨大,是历史上任何阶段都不能相比的,募捐已成为国外高校应对经费紧张挑战的重要策略之一。以美国为例, 美国高校的慈善捐赠(公司、基金会, 特别是个人、校友)全部用于支持校园的基建、学校的运作和扩大学校基金的规模。根据美国教育资助委员会的报告, 美国用于高等教育的每10美元之中就有近1美元来自慈善捐赠。也就是说, 美国高校界一年约有240亿美元的慈善捐款进账,其中1/4来自校友,其余部分来自公司、慈善基金会和其他个人捐赠款。当然除了美国,日德英法等各国的高校也纷纷认识到了捐赠的重要性, 积极的倡导捐赠, 为促进国家教育事业和兴办一流的高校筹措资金。

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国外教育捐赠的迅速发展。不得不说这是得益于国外良好的社会风气。在美英等发达国家,人们大多崇尚于基督教,基督教义的慈善观念深深影响着人们对于慈善事业的重视。同时富人阶层对于慈善事业的热衷也促成了这种社会风气的风靡,于是教育捐赠的发展就有了合适的温床。优良的社会风气,完善的法律法规制度为教育捐赠的蓬勃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这样蓬勃的发展必定会有许多优势、特点、可取之处。国外的高校对于高校基金会的筹办和运作都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优点。这对于我们在规范国内教育捐赠的范畴和明细教育捐赠的规范上都是有着至关重要的借鉴作用的。

1.捐赠机构规范化

规范化对于每个行业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教育捐赠同样适用。捐赠机构的规范化既能增强高校的理财功能,又可以推动高校机构的发展和完善,可以说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明智之举。

2.捐赠目标细分化

国外的院校在对于捐赠目标的细分化就是一大亮点。目标细分化就是对于捐赠目标进行行之有效的细致分解,这不仅仅对于捐赠者来说可以更加清楚的明白自己所做的贡献,同时也能够使得受捐赠的院校、院系更加明确自己的任务和义务。一所高校的捐赠目标从总体上来看,往往会显的十分庞大,只要分解得当,大目标就可以转化为中目标,中目标又可以转化为小目标,这样对于目标的实现就显得更加容易和清晰。

3.捐赠手段多样化

捐赠手段的多样化同样也是加强教育捐赠力度的另一条途经。较为常见的捐赠的手段有现金捐赠、增值证券捐赠、不动产捐赠、不动产所有权捐赠、有形资产捐赠、遗产捐赠、寿险捐赠、信托捐赠等等。捐赠的方式也是多样化的,最常见的是例行募款和大额捐款。多样化的手段多样化的形式都给了捐赠者和受捐赠者更多的机会,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

4.重视学校文化建设和校友群体建设

对于学生的爱校教育也会使得教育捐赠的,捐助者人群更加广阔和宽泛。在国外学校往往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归属感、责任感和荣誉感,使学生能够深刻的理解学校的文化和底蕴。这对于以后走出校园的学生们来说都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可以鞭策着他们努力前行,去拼搏去奋斗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国外高校经常会请一些事业有成或做出成绩的校友回校参观、座谈“跟踪财源”;毕业典礼时,力邀各界名人现身说词,这样能够达到提高学校的地位,扩大影响,促使校友和其他慈善人士捐款捐物的目的;尊重捐赠者意愿,给捐赠者某种荣誉是一种很好的募捐手段;而且若考生的直系亲属曾给予母校鼎力支持,可提高该考生的录取机会。

5.强悍的学校实力和国家政策支持

加大高校教育捐赠的力度,也就是提高学校整体实力和影响力才是教育捐赠能够顺利开展的重要因素。当然不论做什么事情政府的鼓励和政策上的支持总是可以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学校的实力、影响力国家政策的支持都是教育捐赠产业发展的硬件要求。广泛而活跃的社会活动同样可以促使各方人士关注和支持学校的发展建设, 成为一条可取的筹集资金的途径。而上述的这些都是国外教育捐赠产业之所以能够蓬勃发展的方方面面。

通过这些特点的总结我们不难发现促使教育捐赠事业能够成功的几点重要的条件。

(1)要注重学校形象。一般来说, 办学成绩越是靠前, 声誉越是大, 越是容易获得外界的捐赠。捐赠者一般会选择名气大的高校为对象以扩大自己的名气, 所以办学成绩较好、名声较大的学校就会更加容易得到捐赠。

(2)要制订完善的发展规划。每一位捐款人都会关心捐赠对象未来的发展前景, 学校必须提出完善的发展规划以告诉捐赠者学校需要他的捐赠, 而学校必须证明有能力善用捐赠者的捐赠, 如此才能打动捐赠者的心。让他们放心。安心。(3)要重视校长的领导。美国高校校长的首要任务就是募款, 由此可知校长若领导能力强, 对外关系佳, 就更加容易争取到经费, 这是影响募款成功的主要因素之一。

这些成功要素都是需要我国各个高校在发展教育捐赠事业的时候需要注意和借鉴的。从上述分析来看,国外在高等教育捐赠方面的研究有较长的历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研究涉及面广,且有一定的研究深度,成果也比较明显,还形成了一些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理论和评价方法。

高等教育捐赠在我国还是新兴事物,相对来说,我国的国民群众对教育捐赠缺乏全面的认识,捐赠也还没有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尤其是在缺乏国家配套政策的支持,缺乏对慈善性、公益性的鼓励政策,一定程度上挫伤了慈善机构和公众对教育捐赠的积极性和热情,严重阻碍了我国高等教育捐赠事业的发展。同时高校的管理制度也不成熟,基金的管理也没有固定的模式这也制约了我国高等教育捐赠的发展。很多高校只重视募集资金,而对资金的运作和管理重视不够,造成目前国内大学捐赠基金名目繁多,但运作不规范和使用不当等矛盾。

通过中外教育捐赠状况的对比,我们不难发现我国高校教育捐赠与发达国家有着明显的差距,除了经济和文化等因素以外,制度支持是主要的原因。高等教育捐赠既要靠社会的倡导和个体的能动自觉,也要依靠法律保障和制度安排。制度是实现自由、形成秩序的工具,能够为教育捐赠提供直接的保障。

我国要想大力推进高等教育捐赠事业,政府必须在相应的制度建设上有所作为和创新。并且由于中美文化的差异以及国情的不同,国外的很多经验在中国也会有很多行不通的地方。我们如何能够在借鉴他国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的传统文化,对高等教育捐赠制度进行深层次的研究,形成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捐赠制度,应当是当下研究教育捐赠制度的主要任务;如何在我国建立有效的政策来保障教育捐赠的持续进行,如何在我国高校建立规范的社会捐赠管理机构和制度,从而促进高等教育捐赠,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做出贡献,也应当是未来高校教育捐赠的主要研究方向。希望可以从这些方向的研究来更加清晰明了的了解我国教育捐赠的现状,促进和加快我国教育捐赠的发展和力度,让教育捐赠可以更好的服务于我国的教育事业。附:表1中国《基金会管理条例》的有关条款分析

表2 美国理念慈善捐款总额和相应的税收抵扣总额

第三篇:中外生态工业园发展模式比较研究

《中外生态工业园发展模式比较研究》小结

喻建房

(1)论文关键字:工业生态学、生态工业园、我国生态工业园发展模式、国外生态工业园

发展模式、结合南昌实际的生态工业园发展模式研究

(2)对关键字概念的理解:

工业生态学(Industrial Ecology):是一门研究人类工业系统和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相

互关系的学科。工业生态学所研究的是如何把开放系统变

成循环的封闭系统。社会物质代谢和生态工业发展是该学

科的主体构成。而生态工业园区是有关生态工业发展实践

研究方面的主要方式。了解工业生态学有助于我们理解生

态工业园的形成和发展。

生态工业园(eco-industry park):是指通过某个区域内的所有企业单位共同合作以达到该区

域的环境、经济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的工业园区。它是21

世纪新兴的工业发展模式,较以前的工业发展模式而言,不仅考虑了经济、社会的效益,而且在工业生态学的理论

基础上加入了环保的概念。它遵循的是“回收——再利用

——设计——生产”的循环经济模式,模仿自然生态系统

物质循环的方式,使整个产品生产过程中的废物合理的循环利用,使资源得到优化配置。

我国生态工业园发展模式:我国从1999年开始了对生态工业园发展的探索。国内将生态工

业园分为三种类型:现有改造型、全新规划型和虚拟型。到现在为止,我国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①主导产业链型②多产业关联

共生型③全新混合型。前两种也叫现有改造型,第三中为全新型。

(不同地区根据其自身特点所形成的发展模式叫法可有不同,但

大体上属于以上的范畴)

国外生态工业园发展模式:20世纪70年代初,形成的丹麦的卡隆堡,(Kalundborg)工业共生

体是生态工业园发展的雏形。主要模式:主导产业链型或纵向生

态工业园区模式、改造提升重构型、现代虚拟型等。

结合南昌实际的生态工业园发展模式:该部分首先使用swot分析法分析南昌的经济、环境

等方面的情况。结合国内外生态工业园发展模

式,总结出适合江西的发展模式。

(3)关于南昌生态工业园的发展,前人已有一部分的实践和理论成果,总体看来,都是结 南昌现有各个园区的实例,联系生态工业园的本质含义而得出的。如以下论文:

1、生态工业园规划与建设——以南昌高新区为例南昌大学魏海悟

2、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新型生态工业园发展模式的选择江西科大卢杰 3浅析南昌高新区发展模式——一区多园

但涉及园区模式研究的成果不多,因为前人多致力于园区发展。

第四篇:中外企业网站比较研究

中外企业网站比较研究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国际互联网络Internet在全球范围内的迅速普及和应用,很多企业纷纷建立了自己的企业网站,企业网站成为企业业务经营和形象宣传的新平台。本文通过对国内和国外企业网站的深入调查研究,描述了它们的发展现状,通过对比分析揭示了西方发达国家的优秀企业网站的优势特点及可借鉴之处,并且根据我国企业自身的特点,提出完善我国企业网站建设的具体构想。希望能为改进和完善国内企业网站建设,发挥企业网站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作用提供理论上的借鉴。

关键字:互联网,营销观念,市场策略

I

目 录

要............................................................................................................................................I 引言.................................................................................................................................................1 1网站定位......................................................................................................................................1 2关系营销观念..............................................................................................................................2 3目标市场策略..............................................................................................................................3 4全球营销观念..............................................................................................................................3 5改进我国企业网站建设的构想..................................................................................................4

5.1明确目标受众和网站定位..............................................................................................4 5.2提高网站易用性..............................................................................................................4 5.3改善受众在线体验..........................................................................................................5 5.4专业化队伍经营企业网站..............................................................................................5 参考文献.........................................................................................................................................5

II

引言

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中外企业开辟了企业网站,企业网站不受时空的制约,网络触角无所不及,是企业与客户最直接的沟通渠道,是企业成功营销的新方式和方法。

随着企业网站的发展,在企业网站中成功树立自己企业市场营销理念,也成为当前企业营销中必须重视的问题。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谁具有科学的、新颖的、实用的营销理念,谁就能在经营活动中取得竞争优势。美国有许多企业建立了自己的网站,在开展电子商务方面取得了成功,究其原因,这不仅是因为美国企业拥有强大的物质技术优势,更为重要的是美国企业有一套符合电子商务发展潮流的、科学的营销理念。

综观美国成功的企业,它们的网站定位很佳,网站内容以对顾客的服务为导向,突出客户优先,注重情感诉求,人性化服务,倾向顾客价值的体现。而中国企业网站过分注重自我宣传和强烈的品牌建树意识,对客户的考虑较少。

1网站定位

网站定位,就是确定企业站点在目标顾客心目中的地位。

企业网站建设应该树立这样一种观念,即凡企业站点访问者,都是企业的顾客或潜在顾客。他们将资金、时间、注意力等投入到企业网站,当然是为了获得有价值的信息或服务。因此,企业站点的建设应以顾客服务为导向,否则,对顾客而言,该站点是不具价值的。我国众多企业网站建设的网页宣传本企业的篇幅,一页页都是本企业如何如何,看不到能为顾客做些什么;页面上也是满屏的企业标志、名称,再就是领导人题字、总裁照片乃至企业精神、经营理念等,带有明显的自我宣传性质,实际只不过是网络版的宣传册而已。应该承认,企业在网站上做自我宣传本来无可厚非,但必须强调的是,自我宣传的宗旨是与基于因特网的信息经济的本质相抵触的。信息经济的特点是消费者主权经济,强调的是面向顾客,服务为重。因此,过于浓重的自我宣传意识必然为顾客考虑的较少,其结果也必然导

致网站顾客依赖度降低、回访率减少。反观美国企业的网站,则大多定位于顾客服务,基本没有明显的自我宣传,即使有,比如总裁照片或致辞之类的内容,也只是放在一个角落里,不占兴趣中心位置,而将大部分的精力投入到如何为顾客服务上。

中美企业网站的内容侧重点不同

我们可以将我国著名电器生产企业海尔的海尔网与美国的通用电器网站作一个比

较。

从上述栏目设置上,可看出海尔强烈的品牌建树意识。几乎每层每页都围绕海尔展开,意在向世人全方面展示其企业和产品。

比较通用电器网站,其栏目设置多与顾客直接关联,并分产品类和服务类,例如:(1)电器(产品/顾客/产品拥有者/厨房设计中心);(2)灯具中心(室内灯具/户外灯具/汽车灯);·(3)您的资金(资金计戈lJ/保险/信用/租用/贷款);(4)家政计划(购置汽车/教育计划/退休养老);(5)健康和保险(妇女保健/汽车安全/电器安全)等等。

可见,该网站服务模式沿产品、售前售后服务“.顾客资金筹划一家政一安全保健展开,这些项目极大地丰富了企业网站功能,深度介入顾客生活层面,并派生出许多相关的服务业务来。

2关系营销观念

关系营销是一种新概念的营销。

美国企业在网站建设上特别注重通过情感、人性化服务和及时处理顾客反馈意见来维护与顾客的关系。如百时施贵宝“学会照顾好自己,一切为了您”,宝洁(

第五篇:股权捐赠模式

我国股权捐赠模式之法律探索

近年来,企业家股权捐赠公益慈善事业的行为多见诸报端。如 :2005年1月12日,牛根生及其家人捐出“蒙牛”在香港上市公司的全部股份,创立了“老牛专项基金”;2009年10月20日,新华都集团董事长陈发树设立“新华都慈善基金会”2011年5月5日,“福耀集团”董事长曹德旺将曹氏家族持有的3亿股福耀集团的股份捐赠给其设立的河仁慈善基金会。

这是一种在我国大陆地区除传统钱、物捐赠外,企业家从事慈善公益事业的新尝试。但是我国在公益领域和营利领域之间财产流转相应法律规则的不足,使得股权捐赠在实务操作中仍遭遇很多法律困境,特别是股权捐赠的模式缺乏私法上的相应配套制度引导。这样的法律限制阻碍着潜在丰富的慈善资源投入到公益领域,本文旨在探讨这种新型捐赠行为的法律操作模式,以促进相关法律的完善,并为慈善领域实务工作所借鉴。

一、我国股权捐赠之界定 慈善是一种手段,“向组织提供资本以实现社会利益”,此“资本”可包括各种财务机制,也包括技能、时间与服务的提供。这些广泛的财务机制可以是传统的施舍粥饭、捐钱捐物,也可以是现代的更加符合企业(公司)和股权持有人特点的捐赠方式——股权捐赠。对于股权捐赠,我国公益法长期以来采取严格禁止的态度,仅自2009年,财政部发布《关于企业公益性捐赠股权有关财务问题的通知》(财企〔2009〕213号)才在制度上释放出放松的信号。作为公益捐赠的一种方式,股权捐赠仅是民间的称谓,没有与其相对应的法律概念。《财政部关于加强企业对外捐赠财务管理的通知》(财企〔2003〕95号)给出了企业“对外捐赠”的概念,即“对外捐赠是指企业自愿无偿将其有权处分的合法财产赠送给合法的受赠人用于与生产经营活动没有直接关系的公益事业的行为”。

财政部2009年发布的《通知》首次肯定了由“自然人、非国有的法人及其他经济组织投资控股的企业,依法履行内部决策程序,由投资者审议决定后,其持有的股权可以用于公益性捐赠”。根据这份《通知》,所谓股权捐赠,是指自然人、法人或非法人组织自愿无偿地将其所持有的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公司且有权处分的股权赠与合法的受赠人用于与生产经营活动没有直接关系的公益事业的行为。股权捐赠在法律上属于赠与行为,但不同于传统财物捐赠,股权捐赠涉及股权本身及由其孳 生之股息与红利捐赠两个面向。利用股权产生的股息和红利增值部分服务于公益慈善目的,是股权捐赠不同于传统财物捐赠的重要特征。在此意义上,股权本身是一种可以带来持续公益资源的工具与载体。股权捐赠人和受赠人对于股权捐赠效果的期望不同。受赠人期望获得持续的捐赠,更在乎股权收益的稳定和额度。因此,对于受赠人来说股权只是载体,股息和红利或者股份变现更具吸引力。而捐赠人通常比较关心公司的运营情况,更看重股权表决权的行使和效果,因此股权的操作管理才是重点。大额的股权捐赠往往涉及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和股价,对广大中小股东利益产生一定影响。同时,受赠人能力也限制着股权发挥最大效用。股权捐赠如何能实现受赠人利益最大化与捐赠者利益无损的双重目标,是探索其运作路径与法律规制之关键所在。从目前的股权捐赠的运作来看,受赠人多为捐赠人自身专设的非公募基金会。基金会是非商业经营主体,其关心股息和红利之获得,但对运用股权经营公司却是“门外汉”。因此,股权捐赠人通常自己或者委派人员担任该基金会的理事等

职务,旨在继续掌握已捐赠股权的控制权,从而维持股权所在公司的稳定运营。但是这样的运作有可能违反《基金会管理条例》关于理事任职和禁止关联交易的规定。由于我国法律制度对于股权转让后之权能划分没有作出规定,这使得股权捐赠人捐赠股权后,对公司经营有心无力 ;受赠基金会获赠股权后,有权不会用。虽然有些基金会正在进行治理结构的改革,内部划分为投资和项目运行两大部门,期望达到基金保值增值的效果,但这也产生增加基金会运营成本的弊端。鉴于此,采用传统捐钱捐物的公益捐赠方式,直接“送赠到人”,难以满足股权捐赠的双重目标。要达至此目标,亟待寻求一种不同于传统捐赠的路径,并探索与其相应的法律操作模式。股权捐赠在国外多以信托方式运作,在中国也曾有学者 与公益界人士以信托方式运作股权捐赠提出,但究竟这样的运作模式具体涉及的权利义务如何配置尚未被论及。

二、控制权与受益权相分离之股权捐赠模式在理论上,股权的具体权能分为自益权(股东为自身利益而可单独主张的权利)和共益权(股东参与公司管理事务的权利)。我国《公司法》第4条第1款规定 :“公司股东作为出资者按投入公司的资本额享有所有者的资产受益、重大决策和选择管理者的权利。”这些权利可概括为受益权和控制权。在股权转让情形下,因转让方式不同需选择不同的法律模式,即对股权权能——受益权和控制权采取不同的法律配置模式。股权转让方式一般有两种 :一种是有偿转让方式。对于这种转让方式而言,不仅股东资格,而且股权全部权能和利益按照转让协议一并转让 ;第二种是股东或股东指定的受益人保留受益权,控制权则另外委托持有的股权转让模式。在这种模式下,控制权和受益权分离。股东资格转移给有管理经验的资产管理类公司或个人,该资产管理类公司或个人依据其与股东之间签订的信托合同,在收取资产管理费用后,将股权收益支付给转让股东资格的原股东指示的受益人。该受益人一般为三种 :原股东本人或其继承人或其利害关系人、公司员工、慈善机构或慈善惠及的个人。股权捐赠权利义务的配置模式可采用上述第二种控制权和受益权相分离的模式,控制权由捐赠人选择的受托人行使,受益权则归属于信托合同中确定的受益人。这种控制权和受益权相分离的模式在法律上被称为表决权信托模式。所谓表决权信托,是指为了统一行使股东表决权,持有公司股份的股东作为委托人(通常同时也设定自己为受益人),在一定期限内将自己拥有的股份以信托方式处分给受托人,该受托人为了委托人或受益人的利益,在信托期间持有委托人的股份,行使该股份上的表决权,并向委托人交付表决权信托证书的一种信托制度。委托人与受托人达成的契约称为表决权信托合同,委托人从受托人处取得载有信托相关条款证明其权利的法律文件称表决权信托证书。

表决权信托是信托的形式之一,既是股东——特别是中小股东——获取公司控制权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股权捐赠公益效果的重要方式。因为表决权信托主要目的是表决权的行使,而表决权是股东权利的核心内容,在美国股份公司法上董事会的选举中有重要意义,所以才有了这样的称呼。由此可见,表决权信托并不只是对表决权进行信托,它是对全部股东的权利进行信托。虽然表决权信托制度在英美法系国家被广泛使用,但是我国《公司法》和《信托法》没有表决权信托的规定。

三、受益权的配置受益权是股权的权能之一,主要包括资产受益权、股息和红利获取权、股份转让权和剩余财产的分配权等。在表决权信托中,表现为信托受益权,该受益权是指“受益人因信托有效成立而享有的权利”。信托受益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信托受益权,包括受益人享有的在信托存续期间取得信托财产受益的权利、在信托终止后获得信托财产本金的权利以及由此产生的监督委托人管理处分信托财产的权利。狭义的信托受益权仅指受益人享有收取信托财产利益的权利。我国《信托法》第44条规定 :“受益人自信托生效之日起享有信托受益权。”受益权是受益 人或者受赠人享有的专属权利,也是区别于其他信托关系人的主要特征。结合股权捐赠,其受益权具体可作如下配置。

(一)受益权主体——捐赠对象 各国法律对于捐赠对象皆有其规定。如德国《税务法典》规定“公共事业”必须是普遍性的,即不能将资助局限于封闭的、有限的人群。《美国联邦税收法典》(Internal Revenue Code,“IRC”)第501(c)(3)条列举了宗教、慈善、科学文化、公共安全测试、教育事业的发展,保护儿童、动物不受虐待,资助国际、国内业余体育竞技比赛等不同的公益目的,同时在501(c)(3)和509(a)条规定了为此目的的公共慈善机构和私人基金会成为税收优惠的对象。

我国《公益事业捐赠法》第3、9、10、11条对捐赠对象作了规定,即公益性社会团体,公益性非营利的事业单位,以及在发生自然灾害时或者境外捐赠人要求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部门作为受赠人。我国《基金会管理条例》第7条还规定基金会必须有业务主管单位,即“国务院有关部门或者国务院授权的组织”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授权的组织”。《财政部关于企业公益性捐赠股权有关财务问题的通知》(财企〔2009〕213号)规定 :“企业以持有的股权进行公益性捐赠,应当以不影响企业债务清偿能力为前提,且受赠对象应当是依法设立的公益性社会团体和公益性非营利的事业单位。”而在税收优惠方面,《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民政部关于公益性捐赠税前扣除有关问题的通知》(财税〔2008〕160号)中规定企业和个人捐赠准予在税前扣除的捐赠对象是基金会、慈善组织等公益性社会团体或者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部门。

(二)受益权的配置方式 1.通过赠与行为实现

股权捐赠人与股权受益权人(受赠人)订立股权赠与合同。依据该合同,股权捐赠人将资增值利益、股权红利、股权转让价款或剩余财产等利益无偿赠与受赠人 ;受赠人依据合同约定,接受赠与并对上述利益用于捐赠人指定的公益目的。这种赠与实质是将股权所有人的受益权让渡给受赠人,股权没有发生转移。这种实现以不可撤销的赠与条件为保障。依据《合同法》第186条规定 :“赠与人在赠与财产的权利转移之前可以撤销赠与。具有救灾、扶贫等社会公益、道德义务性质的赠与合同或者经过公证的赠与合同,不适用前款规定”。但是也有例外,如《合同法》第195条规定 :“赠与人的经济状况显著恶化,严重影响其生产经营或者家庭生活的,可以不再履行赠与义务。”在美国,法律援引“允诺禁反言”原则来规范公益性捐赠的不可撤销性。美国法律整编合同法第一次汇编中第90条对这一原则的应用作了规定,慈善机构需证明有“基于信赖的实质损害”才构成“允诺禁反言”原则。之后,美国法律整编合同法第二次汇编中又完善了该规定,关于慈善性捐助所作的允诺,即使没有证据显示该允诺曾引致允诺相对人作为或不作为,该允诺仍然得以强制执行或有其拘束力。2.通过信托行为实现

股权捐赠人与股权控制权的受托人订立信托合同,指定受赠人为资产增值利益、股权红利、股权转让价款或剩余财产的受益人。依据该合同,股权捐赠人指示受托人将股权红利、股权转让款等收益,在扣除信托费用后转让给受益人。这种实现以受益权人的请求权为保障。在表决权信托模式下,委托人和受托人为了受益人的利益订立信托合同,这是一种向第三人 履行的合同。我国《合同法》并没有直接规定受益权人的请求权,《合同法》第64条规定 :“当事人约定由债务人向第三人履行债务的,债务人未向第三人履行债务或者履行债务不符合约定,应当向债权人承担违约责任。”但是一般认为《合同法》第64条规定的向第三人履行的合同中,第三人直接取得请求权。合同的第三人亦称受益人,受益人享有给付请求权、给付受领权、债权保护请求权。受托人负有向受益人履行交付股权股息和红利的义务。当受托人履行给付义务时,受益人有受领权,当然也可以拒绝受领(《信托法》第46条规定了受益人可以放弃受益权)。在我国,受益人的请求权实践中多见,如保险合同中的受益人享 有保险金请求权。在美国,《合同法重述》(第113节)中的规定更为直接,认为无论有偿的债权受益人,还是无偿的赠与受益人,都直接享有合同中的权利。当合同债务人不履行合同义务时,得请求合同债务人履行义务,甚至以自己的名义依据合同向法院提起诉讼。除了受益权以外,受益人还享有其他权利。根据《信托法》第49条规定 :“受益人可以行使本法第二十条至第二十三条规定的委托人享有的权利。”这些重合的权利包括知情权、监督权、要求受托人调整信托财产管理方法的权利、申请法院解任受托人权、申请法院撤销权等。当委托人和受益人对上述权利的行使意见不一致时,可以申请人民法院裁定。

四、控制权的配置

(一)以表决权信托为一般法律模式控制权是指法人或自然人直接或间接控制公司的人事、财务或业务经营的支配权力,包括表决权、选择权、公司经营决策权、人事任免权等项权限。公司在日常经营管理中主要通过股东会或者股东大会、董事会的决议来决定公司事项。《公司法》第43条规定有限责任公司“股东会会议由股东按照出资比例行使表决权”;第104条规定股份公司“股东出席股东大会会议所持每一股份有一表决权”。依据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成熟经验,控制权的配置方式多采表决权信托的方式。美国是信托制度发达的国家,为保障股东获得或保持对公司的支配权(表决权),表决权信托制度通过一系列判例最终在1920年制定的《统一事业公司法》(Uniform Business Corporation Act)的第29条中被确定下来。我国台湾地区法律在一定范围内认可了表决权信托的法律形式,其主要表现为一些小股东想要和大股东争夺公司控制权,或者制衡大股东利用控制权谋取私益,而将股权表决权信托出去集中行使。

(二)控制权受托人之选择 1.受托人的选择

股权捐赠在采用表决权信托模式下,委托人(捐赠人)需要将股权信托给具有股权管理能力的个人或组织。鉴于多数普通的受赠人个人并不具有管理股权的知识和能力,表决权信托给他们无法保证公司利益无损,因此不可取。在我国,委托人可以选择的组织包括直接设立的基金会与具有资格的信托公司等资产管理类公司。这两者是否都合适成为受托人?我国《基金会管理条例》第2条规定 :“本条例所称基金会,是指利用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捐赠的财产,以从事公益事业为目的,按照本条例的规定成立的非营利性法人”。这一规定决定了基金会在我国不是商业经营主体,无法实现公司控制权的掌控,因此不适合表决权信托。我国《信托公司管理办法》第2条规定的信托公司是指“主要经营信托业务的金融机构”。信托公司的“受人之托、代人理财”的业务职能,决定了委托人宜于选择其进行表决权信托。2.受托人控制之性质

因股权捐赠而形成的法律关系,尽管复杂,涉及捐赠人、受赠人及股权管理人三方关系,但 其本质依然为赠与性质。其中,股权管理人亦即控制权受托人,其参与该法律关系的目的是为了受赠人利益最大化考虑,该受托人与赠与人之间信托行为并不影响股权捐赠之赠与法律关系的性质。此信托行为是委托人将其合法拥有的股权委托给受托人,由受托人按委托人的意愿以自己的名义,为受益人的利益或者特定的目的,进行管理或者处分的行为。受托人作为“受人之托、代人理财”的组织,对股权进行管理和处分必须受到信托合同的制约。除非受托人也是受益人之一,否则不能直接享有受益权。

(三)委托人与受托人之权利义务 1.法定权利义务

正如上文所述,表决权信托并不只是对表决权进行信托,它是对股权控制权利进行信托。因 此,依据《信托法》关于委托人与受托人权利义务的规定,委托人享有知情权、监督权、让渡信托证书权、变更权、终止权等。委托人负有不得任意干涉受托人表决权行使的义务,协助办理转让股权的登记手续等义务。受托人享有行使表决权、股权中的其他权利等权利。这和一般的股东没有任何区别。受托人负有签发表决权信托证书给委托人的义务、遵守公司章程和法定义务、为了受益人管理信托财产的义务和转移信托股权的股息和分红给受益人的义务等。表决权信托终止时,委托人应交还信托证书给受托人,受托人返还股份,委托人重新取得股东地位并在公司登记。2.表决权信托合同约定之权利义务

表决权信托应该采取书面形式。根据《信托法》第8条的规定 :“采取信托合同形式设立信托的,信托合同签订时,信托成立。”委托人和受托人通过订立表决权信托合同来对双方权利义务进行约定,双方权利义务皆受到信托合同约束。委托人和受托人可以约定,信托是否收取报酬以及数额、信托受益人的确定、信托受益的分配、信托的期限、期限届满后如何处理股权等。股权捐赠作为中国公益领域新兴慈善行为,亟待法律保障以引导与鼓励。股权捐赠不同于传统钱、物捐赠之处在于,其股票之增值部分所产生的持续公益资源。在现实操作中,股权捐赠不宜采用传统的捐钱捐物的方式。鉴于股权权能中控制权和受益权相分离的特征,运用表决权信托的捐赠模式配置各方主体权利义务更为合适,更能实现其所追求之双重目标——受赠人利益最大化和公司利益无损。股权捐赠作为新兴社会现象,不仅其法律操作模式值得探索,与其相关之税收政策及使用其设立基金会时面临的限制等议题仍有待后续研究。这些探讨与相应法律之完善皆是当前中国社会发挥慈善力量,促进社会和谐之重要议题。

下载中外企业捐赠模式比较研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外企业捐赠模式比较研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外秘书比较研究[范文模版]

    中外秘书比较研究 [摘要]我国秘书教育兴起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由于适应了改革开放的发展趋势以及时代的要求,呈现出一种蒸蒸日上、发展迅猛的势头。这期间,不少高等和中等职......

    中外秘书工作比较研究范文合集

    http://wenku.baidu.com/user/contribution?st=1 中外秘书工作比较研究 21世纪以来,我国的企业纷纷进行了改革与重组,企业竞争力不断加强。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拥有了巨......

    中外企业文化比较研究

    中外企业文化比较研究 摘要:企业文化是现代企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优秀企业文化能不断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美国、日本、印度等国家知名企业都具有自身的核心价值观,有独特......

    中外新产品上市模式比较

    中外新产品上市模式比较 国际企业的精细化管理总是让内企羡慕不已,于是高薪聘请外企职业经理人来“改天换地”。空降兵进入内企后往往惊呼,“这个企业怎么这么乱?市场决策这么......

    中外企业会计制度比较.doc

    中外企业会计制度比较 1.所有者权益的比较 在我国,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股份有限公司将在我国社会经济生活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且股份有限公司所有者权益核算有......

    企业公益性捐赠的税收法律问题研究

    企业公益性捐赠的税收法律问题研究 【摘要】:2008年的中国是多灾多难的一年,南方雪灾、5.12汶川大地震、6月份洪涝等自然灾害给中国部分省市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在国家社......

    我国企业公益性捐赠税收法律制度研究

    我国企业公益性捐赠税收法律制度研究 一、国外企业公益性捐赠税收法律制度及其对我国的借鉴 (一)国外企业公益性捐赠税收法律制度 (二)国外企业公益性捐赠税收法律制度对我国的......

    煤矿企业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煤矿企业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劳资科 徐矿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皇新海在权台矿调研指导工作时强调,唱响转移发展主旋律,在异地再造一个新权台。所以未来几年将是权台矿强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