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毛概:论微博在民主监督中的作用
论微博在民主监督中的作用
【摘要】自2009年微博在中国上市以来,其在中国上市以来,便成了热点话题。门户网站的微博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同时也是对传统媒体的又一大冲击。微博开创了民众关注社会热点,传统媒体发布新资讯的新方式。同时,也成了舆论导向的新的方向标。为此各大院校也成立了相应的舆论导向相关的部门,进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那么,在这种新的形势下,微博,将如何成为信息时代舆论的主力军?如何发挥他的民主监督作用?本文将对此进行阐述。
【关键词】微博;舆论导向;民主监督
对于中国大部分的网民来说,微博的作用不容小觑。例如:在2009年11月21日,针对昆明市螺蛳湾批发市场的群体性事件,在云南省宣传部副部长伍皓的主导下,云南省政府新闻办在新浪微博开设了国内第一家政府微博客“微博云南”,并在第一时间对“螺蛳湾”事件作出了简要说明。已有约165万人关注了微博云南。“微博云南”开设后,引起社会高度关注。11月23日《人民日报》载文,将“微博云南”称为国内第一家政府微博,并评论说,“现场直播”不一定只在电视上 才有,突发事件现场的每个人都可以是“记者”,应对突发事件要 “边做边说”,才有主动。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从个人的生活琐事至体育运动盛事,再到全球性的灾难事件,微博已经成为全世界的网民们表达意愿、分享心情的重要渠道。
一、微博和“微博效应”
微博(Weibo),即微型博客(MicroBlog)的简称,也即是博客的一种,是一种通过关注机制分享简短实时信息的广播式的社交网络平台。微博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的平台。用户可以通过WEB、WAP等各种客户端组建个人社区,以140字(包括标点符号)的文字更新信息,并实现即时分享。微博的关注机制分为可单向、可双向两种。微博作为一种分享和交流平台,其更注重时效性和随意性。微博客更能表达出每时每刻的思想和最新动态,而博客则更偏重于梳理自己在一段时间内的所见、所闻、所感。2014年3月27日晚间,在中国微博领域一枝独秀的新浪微博宣布改名为“微博”,并推出了新的LOGO标识,新浪色彩逐步淡化。
而 “微博效应”,我把其分成以下几种:微博反腐、微博打拐,微博监督,微博营销,自媒体五类。
微博反腐,是网民通过微博等新媒体对官员和国家机关进行批评举报,难免会招致被举报人的不满。而官员手中又掌握着大量的社会资源,属于博弈中强势的一方,可以通过自身的影响力甚至职务行为,施压网络管理单位要求其删除或屏蔽对自己的不利言论;有的甚至动用警察等国家暴力机关,以“扰乱社会秩序”、“诋毁国家机关”、“侮辱诽谤国家工作人员”等名义打击报复举报人,这都严重侵犯了公民正当监督公权力的言论自由。由此涉及到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厘清公民自由发表言论和对官员侮辱诽谤之间的界限。同其它形式的言论自由一样,利用微博进行反腐最终还应回到法律调整的轨道,并且主要针对微博反腐现状。
微博打拐,2011年春节期间,一起非常值得关注的公共事件,就是微博“打拐”。网友们零碎的、非专业的行动,与公安部门、媒体、人大代表及政协委员等社会力量结合在一起,迅速形成舆论焦点。或许,在微博传播的历史上,这是一起值得被铭记的事件。事件起于中国社科院学者于建嵘教授所发的“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微博,该微博经热心网友不断转发,形成强大的舆论传播力量,并吸引了传统媒体的跟进与关注。一时间,微博与“打拐”分别成为春节期间的重要关键词。
微博监督,是网络舆论监督的一种,要了解微博监督,首先要了解网络舆论监督。刘召成认为:“网络舆论监督是指社会公众利用互联网的舆论表达方式,对国家事务、社会现象以及一切社会成员的行为所实施的检查评定和监督。”我个人认为微博监督就是公民在微博平台上公开发表自己对某一国家事务或社会公共事件的观点和意见,从而引起社会公众的重视,并使社会管理层通过微博平台了解民意、汇集民智、处理问题的一种舆论监督方式。
微博营销,通过微博快跑,微博直播,微博客等方式进行营销。成功利用微博进行营销的公司有许多共同点,其中之一就是更多使用真人(有真名实姓)来做自己账号的头像。
自媒体,它不能单打独斗,一般人玩不起,留下来的是精华。名人微博其实也是自媒体。
微博的蓬勃发展一方面体现了民主政治发展到了一个全新的层面,另一方面也对民主起到了极大的监督作用。下面将着重从这方面加以阐述。
二、微博舆论监督的特点
1、开放性
微博的使用是具有开放性的。例如:白百何出轨门事件之所以能迅速的暴露与平息,就是因为微博的开放性,博友可以自由地选择感兴趣的话题,发表自由的言论,可以充分利用微博的开放性大胆向白百何进行质问。
2、交互性
每个人都有权利和义务关心祖国的大事小情,监督被监督对象的一举一动甚至是一言一行,而监督者就是广大的群众,他们分布在各个行业、各个领域、各个阶层,每个人都积极地发表的自己的想法和建议,并与他人互动,将传统媒体与受众的传播关系转变为双向或多向互动的传播关系
3、爆发性
一件事,能在短时间内迅速的成为社会热点问题,那么,这件事一定是广大网友急切想知道并且想提出质疑的和渴望得到答案的结果。微博的传播方式是裂变式传播,因此,他可以迅速的占领新闻的头条,并引起传统媒体的关注。从而将事情推向高潮,得到解决。在电视剧“人民的民义”中,当郑成功被公安部门非法拘留时,郑胜利和他的网络水军通过微博陈述了事实,并施压政府,使事情得到了理想化的解决。
4、促发展性
舆论监督就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当年的郭美美事件中,人们发现了中国红十字会的种种纰漏以及不透明的账单,感觉到很气愤,一系列的质疑谩骂声让中国红十字会不得不采取措施来弥补自己的信任危机。2011年7月,监察部、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北京刘安元律师事务所、中国商业联合会和中国红十字会总会相关人员组成的联合调查组,对郭美美与商业系统红十字会的关系、商红会的治理结构和内部管理进行了认真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商红会中不存在“红十字商会”这一机构,郭美美与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及商红会没有任何关系,其炫耀的财富与红十字会、公众捐款及项目资金没有任何关系。
三、微博舆论监督的问题
微博通过借助转发和共同“关注”,产生了具有了核裂变的传播效果。在微博平台上,信息传播密集化、反馈多元化、关注扩大化,在短时间内就可以使某一信息迅速引起社会的关注和反响,目前国内互联网上许多社会焦点新闻事件都和微博这种自媒体平台展开了密切互动,因此微博通过用户与粉丝的互动关系、不同用户之间的沟通联系,整合成为强大的舆论力量,使之成为能够与传统媒体抗衡的力量,同时微博的舆论监督作用也呈现出了负面影响。
1、言论自由性
言论自由在网络无阻的今天得到了更充分的发挥。微博不止成为人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良师益友,同时也成为大家发泄的工具,间接地破坏了社会和谐和团结,这一点在很多事件中都得以体现。郭美美的炫富事件从一开始到最后的解决,当事人一直饱受着来自四面八方的攻击,这种压力给当事人带来的困境是可想而知的。
2、意见领袖的泛滥性
意见领袖最初是指在人际传播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意见、评论,并对他人施加影响的活跃分子,微博中的意见领袖通常通过关注度来树立他们的地位,表现方式就是粉丝数和转发数,粉丝数和转发数越高,他们在网络世界的影响力就越大。2010年,影响较大的74起与微博相关的舆情案例中,有近五成存在明显的意见领袖。为了扩大微博的影响力以及话语权的分量,很多微博用户可能会出现“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现象,他们通过微博转发和评论,可以将某一事件迅速推至舆论高潮,也可以设置议题,改变公共舆论议题的走向。
3、隐私权的侵犯性
在互联网的信息传播过程中,“人肉搜索”行为经常 侵犯公民的隐私权,近年发生的网络侵权案,大多数是侵犯隐私权、名誉权的案例。在微博转发和关注过程中,一些微博用户有意或无意曝光了他人的职务、住址、房产、家族关系、情感状况等私人信息,引发了社会争议,给当事人造成伤害。
4、虚假新闻的滋生性
微博具有自媒体性质和裂变式的传播效应,因此在传播源头和传播过程中都极易造成虚假新闻,比如“金庸去世”的新闻,最初只是一个求证帖,然而经过权威媒体微博、实名认证微博和广大微博用户的转发,却成了轰动一时的假新闻。相比传统媒介而言,微博的便捷关注、及时的评论转发成为一种有效率的监督形式,然而微博舆论监督又呈现轻信息、轻障碍、轻关系的特点,负面影响在所难免。从传播实践看,微博成为大众观点交流、思想交锋的场所,真正实现了自下而上的监督。
三、对微博舆论监督对策的分析
微博的舆论监督鲜明地呈现了郭美美事件所带来的利弊,使得微博舆论监督的发展趋向又提上日程。
1.加强新闻媒体立法,为微博舆论保驾护
微博舆论监督虽然是一种网络监督方式,也必须同样遵守传统监督的规则,现实的法律规范和道德准则同样应该在网络中得以延伸和遵守。为了创造一个和谐文明的微博舆论监督环境,需要进一步修正和完善现有法律法规,才能促进新闻媒体健康、有序、可持续发展。
2.大力开展网络素质教育
微博用户需提高自己的道德意识、强化自我约束、积极参与自律公约,在发布或转发微博内容时不造谣惑众、不以讹传讹;组织内部需要根据现实形势加强领导和员工的微博使用教育;微博运营商应采取措施,做好微博的内容管理工作,强化把关人职责。一件事物的生成,从平凡到极致都是需要时间历练的,微博作为一种新兴的为广大网民接受的有效的舆论监督工具,它的优势我们要发扬光大,它的不足也需要大家共同努力克服。相信中国的网络舆论监督会发展得更好!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
[2]杜惠清.2010微博元年[J].国际公关,2011,2 [3]陈华.Web3.0元年和互联网的行业自律[N].新闻 战线,2011,4 [4]徐立琴.2010中国微博年度发布报告[N].国际在 线,2011 [5]王彦红.关于微博的批判性思考[J].东南传播,2010,12 [6]胡磊.我国互联网信息服务自律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研究[J].情报杂志,2010,2 [7]杨东伶.论微博在舆论监督中的特点和作用.河北传媒学院
第二篇:毛概调研报告——微博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微博,改变生活
微博,改变生活
0 引言:
微博,即微型博客,与博客相比,在微博上分享信息更为简洁省时,微博的长度很短,通常都只有一两百个字,内容不限,相比传统的博客的长篇大论,微博更符合现代生活,更何况,现在手机也越来越高端,通过各种手机的微博客户端,微博是随时随地想发就可以马上发。在“微时代”的带领下,信息无时不刻都在建立,而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传递者。根据调研数据可知,调研的大学生中有46%人表示正在使用微博,并且大约40%的人表示经常使用。而在其余没有使用微博的学生中,大约有53%的学生表示准备使用。可见,微博对我们大学生的生活带来的变化还是很大的。调研计划:
1.1 总调研题目论述——微博改变了我们的生活
这次调研,我们小组围绕:微博的广泛关注、微博对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怎样的影响和微博为何流行这三点进行了调研。
1.2 我们的调研目的和意义
微博是个很大的信息平台。通过微博我们可以获取大量的信息,同时还可以与人交流。如今的社会热点越来越多,微博可以让我们第一时间看到大家发表的资料信息,也让我们随时一起分享、讨论,这样能够提高互动性。并且在微博上,我们是言论自由的,可以说出自己的想法,并和大家分享,同样自己也能够融入别人的讨论。同时微博还有字数限制,微博的限制让人长话短说,提高了我们文字组织能力和学习文化的积极性,推动了文学的发展。微博是实时沟通,信息交流,思想交融,心灵交汇的最好的平台。
1.3 调研方法
调研对象:在校大学生
调研地点:松江大学城三期附近
调研方法:通过问卷调查,后期整理
调研时间:分三次时间调研,2011年10月20日、2011年11月23日、2011年11月24日调研过程
2.1 第一次调研活动
第一次的调研活动,我们小组一行四人分了三次时间来到了三期宿舍区向过往同学发放调研问卷,就目前大学生使用微博的基本情况、使用微博的动机、使用微博者的基本活动以及对微博未来的发展趋势或期待等多个方面做了调研。
从调查的结果来看,在有效问卷的当中,有46%人表示正在使用微博,并且大约40%的人表示经常使用。而在其余没有使用微博的学生中,大约有53%的学生表示准备使用。通过这次调研,我们学校的大学生对于微博的使用还是比较理想的,在不久的将来,肯定会有更多的大学生会使用微博。
其中又有很多被调查者表示:微博给了他们很多言论上的自由,他们可以在微博上面发表自己的观点、发泄自己的情绪,相互之间也可以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彼此交流。
微博除了信息资源共享外,另一吸引人之处便是它极强的互动性。博友们随时随地地分享心情、随感,议论时事、热点。在这个平台上,有许许多多不同的声音: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立场去看待同一个问题,得出褒贬不
一、千奇百怪各式各样的结论;有提问者,当然也有回答者。我们既可以是参与者,投入这永无止境的思想争论中去;我们也可以是旁观者,站在战场的边缘,从各家的言论间收集些新奇的想法。
由此可见,微博已经融入了我们的生活,并且受很多年轻人的欢迎,在大学生中的使用情况就是比较理想的。而微博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使得“人人都是信息的传播者,人人都是信息的受众”。每个人都是一个通讯社,微博的形式简单,内容间断简短,使参入和切入更加的方便,而且实时,人人都可以主动的选择发布、接受和传递信息。因而“自主化”、“私人化”和“平民化”这些特性更加的凸显了。
2.2 第二次调研活动
第二次的调研,我们把调研核心着重放在了微博之所以流行的原因。
根据调研结果显示,我校学生的微博使用量还是很大的,目前主要以腾讯微博和新浪微博为主,使用量客观上也说明了微博已经作为同学一种必不可少的获取信息和传播信息的工具。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出当代的微博用户更加倾向于分
享自己的信息,表达自身、以及与他人的分享沟通互动,了解信息咨询,同时,明星在微博的发展中也起了重要的作用,比如引导和吸引作用,明星因为受关注度很高,所以往往都有数以几十万,几百万计的粉丝,他们的微博24小时受到关注,而且微博的转发率和评论都非常高。其次就是一些普通的草根一族,他们大部分都是利用微博快捷方便的优势,记录自己的生活,同时互相关注自己喜欢的微博。这对于丰富生活,记录生活点点滴滴都有益处的。还有就是微博营销,这是相当大的一部分人在微博上做的事情,有企业,团队和个人,他们通过微博的受众人群极广泛,信息更新速度快,关注度高的特点,进行品牌知名度的提升,以及产品的销量提升等等,都有其他的平台所不具备的优势。
再来就是我们可以随处看到微博,随着科技的发展,正如小说、报纸一样,读者永远需要好故事和好新闻,而微博也正是蓬勃发展中的一个源头,深层次的阅读最终落实在杂志或者是杂志化的报纸上。微博的载体可以是口头,抑或是传统纸、电子纸,更或是ipad、iphone。
而经过小组讨论,我们觉得微博广受关注的原因不外乎:那些使用微博的人想要尝鲜,很多人也是因为身边的人在用,收到了他们的邀请从而使用微博的。他们上微博可以发表自己今天一天工作学习中的情感,记录每天发生的点点滴滴和成长,通过发表微博来释放自己的情绪,了解朋友的最新动态和老朋友联系,拓展个人的人家脉络,搜索和讨论自己所感兴趣的事情,第一时间了解新的咨询,也可以是在无聊时的打发时间,或是提高自己在微博中的知名度。现在有了许多微博达人,他们算是草根中的明星,向大家展现着自我。
2.3 第三次调研活动
第三次的调研,我们把重点放在了大学生主要关注的微博领域,以及微博对大学生的传播影响。
来到三期门口,我们对路过的人展开了访问,得到以下结果:微博最受众的主要是关注个人,包括个人心情,兴趣爱好和刚刚发生的轶事。微博受众是因为好奇心的驱使,绝大多数的人喜欢先关注新鲜、新奇的事物,其次才是社会话题。对于很多企业而言,具备创新性、新闻感的品牌话题,是更具有传播受众的基础。
微博受众关注的内容涉猎广泛,从社会新闻、名人言论、生活常识、打折消息和小道消息至朋友动态、生活娱乐,均在关注范围内。根据问卷调查,大学生
们厌恶的话题很少,几乎没有,其中最突出的就是虚假的信息和新闻,和其他一些博友的恶意谩骂。
微博上更为受众,博友们更喜欢转发评论的内容,通常是以视频、图片、声音等形式出现,因此,文字结合的动态感觉的微博更具有传播力。
至于问到微博对于大学生有何传播影响,很多大学生表示绝大部分都是有利的。
大学生们还纷纷表示,微博的出现对其它传播手段,比如QQ,飞信等传播手段有很大的影响呢。在访问中,有超过一半的同学都表示,现在玩微博的时间多过于QQ等其它传播手段,只有很少部分的人表示几乎没什么影响。
如今的社会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微博的产生必定会让更多的信息走进人们的视野里面。对于每天不断更新的消息里,绝大多数的同学表示基本上相信了,也就是说,同学们对待微博上面的信息的态度还是比较冷静的。“完全相信”和“完全不信”的同学所占比例很小。除了以上两点之外,微博还为大学生们带来的影响还有各种信息的获取的增加以及交友圈的扩大。
很多大学生都会去关注自己感兴趣的其他博主。而从调查的结果中,关注“娱乐”、“体育”、“学者”和“时尚生活”是排名前四的位的。值得注意的是,绝大多数的同学首先会关注的就是自己喜爱的明星,其次才会选择关注“草根”,也就是不为广大人所知的陌生人。这说明同学们在使用微博关注其他博主时,虽然是任意的,但是却不是随意关注的。大部分的微博使用者都还是有自己明确的兴趣和关注领域,很少人会关注完全不认识的人的。
经过这次的社会实践调查,我学到了不少东西。自己本身在还没进行调查之前也在玩微博,通过这次调研,了解到很多同龄人玩微博的初衷,我们都是在使用微博之后,在微博上面看到很多不一样的信息,各方各面的都有。和大部分被调查的学生一样,我也是偏向于相信微博上面的信息的,看到有用的信息我也会转发。微博对大学生的生活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不过,在使用微博的同时,只要不沉迷,微博就是一种新的、有利的交流平台,给我们带来更多的信息。
第三篇:毛概 论改革开放
论改革开放
小组成员:王彤 于鹏 曹丹莉
网络102班
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使祖**亲彻底摆脱了被压迫的境地,中国这头东方睡狮开始 慢慢觉醒,却步履维艰。直到 1978 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全面实行改革开放的新决 策,从此改革开放的春风使中华大地再次焕发了活力,中华民族终于踏上了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
1978 年 12 月,党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它是我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第一,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一次拨乱反正的会议。具体表现在它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抛弃了“阶级斗争为纲”这个不适用于当下社会主义社会的口号,决定把全党工作的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第二,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一次开创未来的会议。全会明确指出党在新时期的历史任务是把中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揭开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序幕。第三,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逐步开辟了一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30多年来,中国人民沿着这条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建设成就。会议揭开了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序幕。1978 年 12月中国开始走上改革开放的道路。
一、改革开放的具体内容
改革开放的具体含义是指对内改革、对外开放。改革,包括经济体制改革,即把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改革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政治体制改革,包括发展民主,加强法制,实现政企分开、精简机构,完善民主监督制度,维护安定团结。开放,主要指对外开放,在广泛意义上还包括对内开放。改革开放的实质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进一步解放人民思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二、改革开放的必然性
首先,改革开放是根除历史遗留的需要。封建经济、殖民地经济的影响在人们思想中的遗留严重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开拓。从明清至民国,“重农抑商”“闭关锁国”的封建经济理念;外国入侵、掠夺、军阀混战蹂躏的动荡经济环境;明中期以后,东南沿海遭受倭寇骚扰、荷兰入侵;晚清,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瓜分中国;民国时期,帝国主义支持各派军阀,为争夺地盘而长时间混战,导致民不聊生。这些导致了中国人民强烈的封闭性、排外性。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国家进行过土地革命,实施过一系列恢复国民经济的措施,实行了计划经济,完成了三大改造,并且开始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社会主义经济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思想中的历史遗留是漫长的历史渗透、历史凝结的结果,随着时间的推移、形势的不断变化,社会经济的进步和国家的发展使改革开放成为历史的必然。
其次,改革开放是抹平历史遗憾的需要。50 年代末 60 年代初,中苏关系也恶化了,中国的开放再一次受到了影响。当然,中国人有中国人的骨气,美国越仇视、越封锁;苏联越蔑视、越拆台,中国越要发展。面临国际上的险恶斗争,中国人民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和作风,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道路上探索、奋进。这更加大了国家的封闭程度。经济道路的偏差、经济体制的僵化以及国家的对外封闭,随着世界经济多极化的形成,到 70 年代末,越来越不适应国家的发展需要。改革开放势在必行。
第三,改革开放是纠正历史错误的需要。“左”倾错误的泛滥,加大了经济发展道路的 偏差和体制僵化的程度,压抑了人民的思想,阻碍了国家的对外开放。中国出现了 “大跃进” 和“一大二公”为特征的“人民公社化”运动。从此,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盛行,中国的经济路线完全脱离了中国的实际国情,完全违背了正常的经济发展规律。“文革” 的十年浩劫,经济更濒临崩溃的边缘。随着历史的发展、时代的进步,人民不甘沉默,必将在沉默中爆发。改革开放迫在眉睫。
最后,改革开放是避免历史重演的需要。当文革结束,中国在不断徘徊、处于选择的三岔口时,邓小平同志发出了振聋发聩的警示:“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他强调,要彻底改变过去“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思路,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进行一场新的革命。
三、改革开放给我们带来的重大影响
不管是现实还是理论上,改革开放都是新中国最正确的决定之一。
首先,从经济生活方面来看。自 1978 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 移到经济建设中这一决议到现在,中国经济发生了几大变化:
(一)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
(二)从封闭半封闭经济转向了开放经济。
(三)从自给自足的产品经济转向完全的商品 经济。
(四)从总体上的短缺经济转向总体上的过剩经济。
(五)从模仿型经济转向创新型经 济。进入 21 世纪以来,随着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经济发生了更深刻的变化。一方面,这意味着从更高层次和更广范围融入世界经济,在国际分工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 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从文化生活方面看。从改革开放之始拎着录音机满大街溜达的不良青年,到崔健“一无 所有”的嘶吼吼出了一代人的心声,从对诗歌诗人的崇拜到商业热潮,从国企改制到普及全 民教育,从大闹天宫哪吒闹海到铁臂阿童木唐老鸭米老鼠的成功登陆,多元文化的迅速涌入 填补了中国民众精神领域的空缺,中国文化透过窗口开始张望世界。今天,我们已经有目不暇接的电影大片供选择,有记不清名字的歌曲供下载,有各种版本的书籍供挑选,有雅俗共赏的艺术演出。年轻人已不满足围成一桌麻将消磨时光的生活,派对、沙龙、驴友、k 歌„„每个新词汇的衍生都包含着社会文化内容的不断拓展。文化作为一种力量,正潜移默化地推动社会的深刻变革和进步。
从居民消费生活看,随着我国居民收入的大幅提高,居民消费方式也发生着改变,从衣 食住行用方面可窥见一二。
食: “民以食为天”,食品消费在城镇居民生活中一直占有主导地位。在食品消费方
面,主食消费比重持续下降,副食消费比重上升,其中又以营养、美味和保健型食品消费增长较 快。在食品消费中,人们注重食物的营养,讲究营养均衡、粗细搭配。
衣: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所有人身上蓝、黑、灰颜色的“干部装”几十年如一日,满大街的中山装、解放装。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颜色在服装上的应用开始变化,戴蛤蟆镜、穿 喇叭裤是一种时尚。近年来,各类休闲店、服装品牌专卖店如雨后春笋般林立于大街小巷,人们的衣着变得丰富多彩起来,服饰已经不仅仅是御寒的工具,更是人们展示风度个性的方式。
住:改革开放之初,住宅有卫生间的不多,甚至一个房间兼有居室、厨房等综合功能。房型从上世纪 70 年代末的筒子楼、80 年代的单元楼、90 年代的二室一厅、三室一厅到跨入 新世纪的小高层、复式楼、别墅,无不折射出居民住房条件的极大改善。现在家庭居室内有 厕所浴室,有可取暖的空调或暖气设备等等。
行: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交通建设和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以前绝大多数居民认为是奢侈 品的轿车也逐步进入普通家庭,各个大城市也开始规划建设地铁,不断完善公共交通,居民 出行更加便捷。
用:改革开放以来,居民日常耐用消费品由实用型向享受型方向跨越。手表、缝纫机、自行车老三件早被彩色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电话、空调、组合音响、电脑所取代,并 向着高科技、高时效性、享受型、信息化方向发展。
四、改革开放面临的问题
在我们看到成绩的同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还存在的问题,在我们经济发展的同时出现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而西部边疆地区相对落后,遍地开花的工业化方式,造成了生态和居住环境的急剧恶化。另外,社会上的不公平现象,贫富差距严重,社会渐向两头社会方向发展。要想使社会得到健康发展和正常运行,应当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
另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改革是发展的动力和实现稳定的基础。发展是改革、稳定的出发点和归宿。我们讲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确保社会的长期稳定,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为了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稳定是改革和发展的前提和条件。在改革、发展、稳定这三者中,经济建设是我们一切工作的中心,改革开放是推动发展的动力,发展与改革是确保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础,而保持社会稳定又是发展经济和深化改革的前提条件。正确把握和处理好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既要努力深化改革扩 大开放,促进发展,又要注意保持稳定的社会政治环境,努力做到在稳定中推进改革,促进 发展,以改革和发展保持社会的长期稳定。
建国 60 周年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三十几年来,我国的变化是非常巨大的。这场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大改革大开放,极大地调动了亿万人民的积极性,使我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今天,一个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
方。为了实现我们的光荣使命,我们必须努力学习,用最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和人类的灿烂文化武装自己,在明天的工作岗位上,奉献自己的聪明才智。
参考文献:
[1] 龙平平.论邓小平开创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的历史贡献.党的文献,2009年01期
[2] 岳彬.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民生建设研究.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1-04-01
[3] 杨春贵 屠春友.如何正确认识改革实践对人们的影响[N].北京日报,2000年
[4] 关海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研究.理论与现代化,2011-04-01
[5] 荣长海.邓小平的改革开放思想及其现实意义.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08-11-20
第四篇:毛概—论台湾问题
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也是全中国人民包括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的共同愿望。台湾问题至今悬而位决,本文通过对建国后台海间两岸关系的回顾与方针政策的改变,分别从大陆和台湾的角度浅论影响统一的因素并分析双方博弈,试图讨论长远统一大业。
两岸关系 方针政策 影响因素 统一现状 和平统一
一.建国以来方针政策回顾
回顾近几个世纪的历史,从早先的殖民主义者趁虚而入,到1840年的鸦片战争,再到新中国成立之前,由于遭受帝国主义的压迫和侵略,一系列丧权辱国不平等条约的签订,我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通过强租或割让的方式,外国列强纷纷在中国的国土上建立租界,乃至更早通过强占方式得到的殖民地,列强更是为了在华势力范围不惜大打出手,例如日俄战争;一战后日本觊觎德国人在山东青岛的利益;葡萄牙殖民者占据了的澳门;英国人在香港的殖民地等等„
然而,中国近代史是一部被侵略、被凌辱的历史,也是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维护领土完整而英勇奋斗的历史。
.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共产党领导下的新中国不承认建国前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收回了昔日各国列强在华的殖民地与割让领土,平定内蒙,解放新疆,进驻新藏,统一大陆,收复海南,然而由于一系列原因,当时台湾,香港,澳门的统一问题始终悬而未决。
被中国人民革命推翻的国民党政府逃到台湾,依仗着美国等外部势力的扶持和台湾海峡的天险,对抗新中国,并试图有朝一日东山再起,反攻大陆。由于解放军在陆地战场上的绝对优势与全国统一形势一片大好的情况下,确有“武力解放台湾”的战略方针存在,但50年朝鲜战争的爆发以及美国武力进驻台湾海峡,延缓了台湾的解放大业,两岸问题一直延续到了今天。
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在做好武力解放台湾准备的同时,我们也在积极探索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新途径,1955年,周恩来总理首次表示:“只要美军撤退,台湾可以和平解放。”同年的万隆会议上,周恩来又提出中国政府愿意代表同美国政府在谈判桌上坐下来详细讨论远东地区局势的缓和问题。应该说,五十年代后期,首次出现了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想法。
六七十年代,文化大革命中的台海局势历次出现反复,但值得一提的是期间新中国在外交上的努力,拉拢第三世界国家,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周总理曾笑称“是非洲的穷朋友们把我们抬进了联合国”,通过外交手段孤立了台湾。而大陆在后来包括停止对金门的长期炮击的一系列措施,也缓和了两岸对峙的紧张局面,始终未爆发大规模的台海战争。
直到1979 年,“一国两制”的雏形出现,“我们不用‘解放台湾’这个提法,只要台湾回归祖国,我们将尊重那里的现实和现行制度。” 随后1983年的“邓六条”进一步丰富了“一国两制”的思想内容,1984年,邓小平再次对外表示:“统一后,台湾仍搞它的资本主义,大陆搞社会主义,但必须是一个统一的中国。一个中国,两种制度,简称为“一国两制”,进入80年代后,随着中国大陆的改革开放,两岸经济交流日益扩大。尽管两岸交往仍然受到阻挠,但两岸的经贸交流与人员交往已经势不可挡。三通四流(通商、通邮、通航和经济、文化、科技、体育交流)便是这一趋势的必然结果。
历史的车轮进入90年代,江泽民总书记提出的“八项主张”,“…愿意同中国国民党尽早接触,以便创造条件,就结束两岸敌对状态、逐步实现和平统一进行谈判。”史称“江八条”。而归功于在八十年代与英国与葡萄牙进行的一系列成功谈判,香港、澳门得以分别在97年与99年回归祖国,这是一国两制方针政策的在现实中的具体实现。香港回到祖国怀抱,中国人民洗血了香港被侵占的百年国耻。澳门的回归,则是外国列强殖民地在中华大地上的最终消失。更重要的是,香港和澳门问题的解决,为下一步的台湾问题提供了参考范例。
二.近二十年两岸关系与统一之策分析
当年蒋介石一再提出反攻大陆政策,一年准备,二年反攻,三年扫荡,五年成功。海峡两边始终充满着浓浓的火药味,近30年的炮击金门,控制人员往来,稍不留意加以通敌罪名…1975年,蒋经国接班,继续坚持他父亲的做法,拒绝与中国共产党谈判讲和。80年代中后期,在岛内外强大的民主化潮流和改革开放潮流的冲击下,蒋经国被迫宣布取消在台湾实行了长达38年之久的军事戒严令,并允许台湾民众回大陆探亲,从此打开了海峡两岸人民为关闭了将近40年的大门。而蒋经国放开的政治体制改革,也使台湾进入了两党议会制。
当受到香港澳门回归谈判胜利的鼓舞,中国政府试图一鼓作气解决大陆台湾统一问题的时候,遇到了坚持台湾独立的民进党上台的障碍,在台湾同样出现了两党为拉选票无所不用其极的选举战,不承认“九二共识”,煽动民族主义与地域主义增强选民内部归属感以拉拢选票无疑是一种手段,于是我们见识了90年代“台独”分子的甚嚣尘上,96年的台海导弹危机就是最好的证明,台湾正值选举,大陆军事演习试射的导弹掠过台海上空,警告李登辉,大有 大战一触即发之势,美第七舰队随即进入台湾海峡,压制大陆当时不足以进行对抗的海空力量,确为90年代人民解放军的三大恨之一。
但随着领导人的更换,我们也见到了海峡两岸的局势缓和,从李登辉当年的“七块论”到陈水扁的“一边一国”,再到今日马英九的“维持现状”,两岸关系正在向有利于大陆统一的方向发展,而这与跨入21世纪十年内大陆的经济高速发展是分不开的。
应该说,影响和平统一的主要有这几个因素:
首先是台湾人民对祖国大陆缺乏文化认同感。从《马关条约》割让台湾到国民党溃逃台湾,从1895到现在,两岸实际分离一百多年。大陆使用简体字,台湾仍然使用繁体字,文化的不同发展,见微知著;同时随着当年退入台湾生活的老一辈人离世与新生一代的出生,台湾和大陆的认同感只会越来越低。
其次是两岸不同的政治体制的问题,特别是台湾人民对于妖魔化的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恐惧。在蒋经国时代,改革后的台湾经济腾飞,台湾地区也逐渐形成了一套较为成熟和可行的民主制度。
最后是美国和日本对中国统一的阻碍。一个受制于美国的台湾对中国具有巨大牵制作用,两岸统一不会轻易实现。
回顾八九十年代,对比美国的售台武器,大陆的军备极度落后,而与当时的台湾相比,经济水平简直不值一提。
这种情况下,大陆连武力统一台湾都没有充足的信心,就更不要说和平统一了,96台海危机就是最好的例子。换句话说,连确保统一的终极后盾都没有,自己能付给台湾的利益也非常有限。当年开的条件极度优厚,“一国框架内什么都可以谈”。台湾可以保有自己的军队和政府。合并后的国旗国号国歌都可以商议决定。联合国席位,以及在各个国际组织中的席位,可以与台湾共享。也就是说,除了形式上的“一国”和外交领域之外,并不会改变台湾的当时的现状。可以说,同香港澳门相比,为了谋求两岸统一,这是开出的最优厚的条件了。
但今天,随着大陆经济增长,两岸实力对比已经发生了质变。
所以现在已经不再提当年的统一条件了,从前邓六点、江八点,在今天变成了维持现状为主。
当年80-90年代改革开放,大陆发展还刚刚起步,谁也不知道未来会发展的怎么样。不说美国,就是日本的海空军力都比大陆强得多,台湾空军的质量都比大陆高。未来会怎么发展,谁也不知道,因而大陆的谈判地位处于劣势。
90年代,大陆的前景是如此暗淡,台湾人恐怕看不到有任何进行统一的必要。李登辉恐怕觉得,就大陆的情况,未来只会更差而不会更好。
而到现在,大陆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超越日本,经济实力在向美国的水平靠拢。两岸谈判中的优势,只会随着时间而增强。
得益于经济发展的高军费投入,我们现在有着亚洲最为庞大的三代机群,从南到北的各个船厂也在以让西方目瞪口呆的速度开工下水新舰只,还有我们向来作为撒手锏存在的弹道导弹力量以及两栖投送力量的加强,使得我们不但在美军介入的时候有了一搏之力,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实现在美军介入条件下保证战胜甚至以反介入战略阻止美军航母编队进入,也是可能的。台湾对大陆的经济依赖度也越来越高,两岸交流也逐步加深。未来随着大陆经济发展,文化产业兴盛,那么文化入侵也是必然会发生的事情。
对于台湾来说,未来谈判地位只会越来越不利。
如果按照美国人的G2共管设想,世界格局两超多强,中美划太平洋而治,亚洲(至少是东亚和东南亚)将是中国的势力范围。可以想象,在那种条件下,大陆能开出的统一条件恐怕就是台湾变成中国的一个省而已,实现两岸统一。
现在统一的主动权已经转移到了大陆一边,对于台湾来说,在鼓吹台独会遭遇大陆打击或者经济制裁和不愿与大陆统一的情况下,马英九的不统,不独,维持现状是不得已的最好选择。对于两岸统一而言,台湾人并没有看到统一对自己有非常巨大的好处,尤其是处于对妖魔化的社会主义体制的恐惧,而且也不认同“中国”。从台湾人的角度来说,维持现状是天经地义不需要理由的,最说得过去的选择。
我们真正应该考虑的是,我们如何让台湾人民心甘情愿地投入到两岸统一中来。
武力只是最终后盾,是一种代价和后患都很大的方式。没有极端的必要,是不应该拿出来用的。
那么和平统一又该采用什么方式呢?经济的发展 要让台湾人接受统一,必须要让他们看到一个获得收益的前景。当收益前景远远超越了统一带来的风险,对于台湾人来说统一才能成为一个能够接受的选项。
就这一点来说,我们有两个方向可以进行努力:
大陆经济高度发达,高高超出台湾水平,那么台湾也就不会害怕说大陆会剥削台湾。
其次是统一后台湾大幅增加收益。如果大陆的经济水平能超过台湾,那么和大陆统一不但风险大大减少,反而有很大的经济利益前景,那么大陆就能够吸引台湾民众对统一的支持。
所以在长远的未来寻求台海两岸统一的最佳途径应该是在保持军事威慑和军事压力的同时,以较现在更大的政治和外交努力相配合,进行多年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努力,放眼长远未来视角,持之以恒地将经济及军事建设放在首位,坚持并发展社会主义改革,努力不断改善中国总的国际处境,特别是尽我们一方所能争取成中美关系的长期良好状况,统一大业的完全实现(而且很可能是以最小的代价)就有了大部分保障。
在我们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政治进步的同时,改善大陆在外形象,改变台湾岛内对华与对大陆舆论,对大陆的经济依赖,文化先于政治统一,与军备后盾,均是最终改变意识形态对立的辅助手段,当意识形态上双方谋求统一之时,统一的最终完成,将是中国走向繁荣富强的必然。
第五篇:毛概论文—论三农问题
论三农问题
“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实际上,这是一个从事行业、居住地域和主体身份三位一体的问题,但三者侧重点不一,必须一体化地考虑以上三个问题。“三农问题”是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的必然产物。十六大后,一系列高层会议和政策举措已勾勒出中央新领导集体施政思路的概貌。由于新领导集体面临的问题和担负的任务与以前相比有很大不同,他们的施政思路展示出不少“新的东西”。这其中,对“三农”问题的态度极其引人关注。
关于农业问题,主要是农业产业化的问题。市场经济是以市场为导向、根据市场配臵资源的经济形态,农业的购销体制不畅是农业不能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常常听到农民兄弟抱怨种了东西卖不出去或卖得过于低廉,根子在没有遵循市场规律。产供销形成一条龙是农业在市场经济中大有作为的一着好棋,党和政府在创设“产―供―销”链条的活动中起着关键作用。农业产业化的另一个问题是中国农业基本上属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没有形成规模经济。加入世贸组织后,如何应对国外的集约型农业的挑战?这将是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面临的严峻问题。从现在看来,中国应在解放剩余劳动力的同时,通过加快农业机械化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抛弃小农经济的自给自足,迎接入世挑战。而关于农村问题,突出表现的一个问题是户籍制度改革。以往户籍制度将城乡予以二元分割,形成了城乡之间经济发展、文化水平的较大差异。这种户籍制度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是自上而下行政管理的必要,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已经受到理论界的一致质疑。各地兴起的户籍制度改革纷纷向
这种不合理的制度“开刀”,希望能够借此进一步解放农村剩余劳动力。但需要前瞻的是:户籍制度改革以后,解放的剩余劳动力如果得不到合理的安臵和疏导,形成的移民潮会给社会治安造成相当大的压力。因此,城市化的步骤需要控制,小城镇是消解城乡二元对立、改革户籍制度的必要配套措施。
最后是农民问题,可以分为素质和减负两个问题。农民素质问题,主要是指文化素质。据统计,截至2000年底中国义务教育即“普九”中人口覆盖率为85%,在“普九”未能覆盖人口中,农村人口占大多数,到2009年底,全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人口覆盖率达99.7%,2012年底已基本实现全覆盖。同时,计划生育政策在农村也受到基层官员的一定抵制,在“对上蒙混过关,对下糊弄、收钱”的错误观念指导下形成的便是“有钱就叫你生,要生就要有钱”的怪性循环。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如果没有一定文化素质的国民如何与强国竞争?因此,提高农民素质是富民强国的重要举措。农民问题的另一个重大问题是减负问题。党中央国务院再三强调要减轻农民负担,但个别地方“令不行禁不止”——农民负担照原样,引发农民抗交国税和集体上访等事件发生。农民负担重直接影响农民收入的增加,农民负担重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政府改革力度不够,还有些地方政府部门仍是“管事的人不多,吃饭的人不少”。因此,减轻农民负担首先应该考虑加大力度进行机构调整,减员增效,把农民增收放在第一位。
在21世纪里,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同样将在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新的历史征程中处于极其重要的位臵,发挥着不可或缺的基础和保障作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功与否取决于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解决与否,解决“三农”问题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工作任务。
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中央新的领导集体对“三农”问题尤其重视,提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解决“三农”问题。只有解决好“三农”问题,才能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继续深化下去,才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解决农村问题是中国建设事业成败的关键。中国农村虽然有局部的繁荣,但在国际和国内市场经济的双重挤压下,中国农村处在破产的边缘,孕育着社会、经济、和政治危机。十六大后,一系列高层会议和政策举措已勾勒出中央新领导集体施政思路的概貌。由于新领导集体面临的问题和担负的任务与以前相比有很大不同,他们的施政思路展示出不少“新的东西”。这其中,对“三农”问题的态度引人关注。
“三农问题”不是中国特有的,但有中国特有的客观实际。“三农问题 ”是三农的各个方面的弱质性带来的,有其性质的、历史的、社会的深刻原因;解决“三农问题”要从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入手,对宏观政治体制、经济管理体制进行改革,派遣大批“小康工作队”与广大农民“三同”,在实践中探讨、创造、建设农村小康社会。“三农问题”是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的必然产物。任何工业化国家都有过类似的经历,问题的突出性主要是中国人口基数大,解决起来规模大;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单方面独进,“三农问题”积攒的时间长,解决起来难度大;新中国建国50年,许多城市政策设计带来的负面影响和比较短时间内凸显,解决起来更加复杂罢了。
最后想谈谈对三农问题的三点对策。
(一)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在指导方针上,要改变城乡发展中长期存在的“重城市轻农村、重工业轻农业、重市民轻农民”的传统观念,确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全局意识,做到城乡发展一盘棋,从思想上切实把“三农”工作摆
在重中之重的位臵。在发展模式上,要扭转局限在“三农”内部解决“三农”问题的思维惯性,确立用工业化富裕农民、用产业化发展农业、用城镇化繁荣农村等综合措施解决“三农”问题的系统观念,以工业化的视角和系统工程的方法谋划农业的发展。在发展战略上,要统筹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设,加快建立健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全面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重点做到“三个倾斜”:向农村基础设施倾斜,着力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业和农村的发展能力;向农村社会事业倾斜,着力提高农村文化、教育、卫生保障水平;向农村基层公共服务倾斜,理顺基层的事权与财权关系,完善基层政府和基层组织的职能,着力提高农村基层组织的行政管理和服务水平。
(二)进一步调整优化结构,加快推进农业的市场化、产业化和标准化生产。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科技创新为手段、质量效益为目标,从战略主导产业、区域优势产业、地方特色产品三个层次入手,加快农业的市场化、产业化经营和标准化生产。一是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发挥比较优势,搞好产业布局规划,科学确定区域农业产业发展重点,促进形成优势突出和特色鲜明的产业带,做大做强主导产业;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延伸农业产业链,加快构筑种养加、产供销一体化发展格局;扶持壮大龙头企业,培育知名品牌,引导龙头企业和农户形成生产、加工、销售的利益共同体,增强龙头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辐射带动能力。二是多元化开拓农产品销售市场。要面向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与农业产业带相配套,加快农村市场建设,大力发展农村物流业,把仓储、运销、包装、服务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档次。加强农产品市场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增加信息量,增强时效性,扩大覆盖面。
研究不同国家、地区的需求特点,及时调整农产品结构,扩大出口,增加收入。三是加强农业标准化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没有标准化,就没有市场化。在建立县、乡和农村批发市场为主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检验体系的基础上,以生产基地为载体,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强化标准推广,加大宣传力度,引导农民按标准化要求组织生产,从源头上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
(三)大力发展劳务产业,努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既要做足农业和农村内部的文章,更要大力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要立足农民就业渠道、就业空间有限的实际,切实把劳务输出作为重大战略来实施,作为重要富民产业来发展,作为最大经济项目来推进。要着重在积极开辟大量转移的新途径和形成有序转移的新机制上狠下功夫。一是要提高组织化程度。加强农村劳务服务的组织机构建设,建立市、县、乡、村四级劳务输出网络,为外出务工农民提供信息、政策咨询、就业指导、职业介绍等服务,有计划、有目标地组织劳务输出,以减少盲目性。二是要搞好培训。逐步改革农村教育体制,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和适用技术教育,开展劳动力就业培训,提高他们的素质技能,增加就业机会和收入。三是要创造良好环境。建立合理的土地流转制度,清理和取消对农民进城务工的歧视性规定、不合理限制和乱收费,解决好拖欠和克扣农民工工资及劳动环境恶劣、劳动安全没有保障等突出问题,并为他们在子女上学、医疗卫生和计划生育管理等方面提供便利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