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最佳实践大规划-健全五项协同机制 强化大规划引领作用
健全五项协同机制 强化大规划引领作用
专业类别:大规划管理
[摘要] 随着“三集五大”体系深入推进,公司管理日益规范,项目管控更加严格。针对电网规划、建设、运行、营销等核心业务协调不够,以及影响投资效益发挥和电网安全运行的突出问题,xx公司通过建立健全规划、建设和运行协同工作机制,打破专业壁垒,强化专业协同,加强过程监督和效果评估,充分发挥大规划引领作用,推进了公司和电网科学发展。在组织机构方面,专门成立电网规划、建设、运行协同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研究决策跨专业、跨部门的电网发展问题。在专业协同方面,健全了“定期会商、常态分析、协调管理、信息共享、业扩预警”五项机制,加强专业配合和工作衔接,形成对外合力,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工作描述
目前,初步构建“三集五大”体系,公司各专业部门总体职责明确、界面清晰,项目管理流程顺畅,基本形成完整的电网项目闭环管理机制。但各专业之间信息壁垒尚未完全破除、工作联动仍有一定欠缺,对规划、建设、运行等各阶段都产生一些不良影响,如图1所示:
图1 电网规划、建设和运行协同工作存在的问题分析
在全面建设阶段,进一步提升“大规划”体系引领作用,加强电网项目闭环管理的内部衔接,对发挥“三集五大”体系高效能意义重大。xx公司通过健全“定期会商、常态分析、协同管理、信息共享、业扩预警”五项机制,实现电网规划、建设、运行和营销等核心业务联动工作,协同配合,大幅提高电网规划的适应性、投资决策的科学性。
二、主要做法
(一)健全组织机构,高位推动专业协同
从管理和技术两个层面组建了协同机制领导小组、工作小组,组织机构结构如图2所示。
公司领导领导小组副总师发展部负责人财务部负责人建设部负责人运检部负责人营销部负责人调控中心负责人工作小组发展部专业人员财务部专业人员建设部专业人员运检部专业人员营销部专业人员调控中心专业人员省电科院专业人员省经研院专业人员
图2 电网规划、建设和运行协同机制组织机构示意图
1.领导小组。由1名公司领导担任组长,1名副总师担任副组长,发展部、建设部、物资部、运检部、营销部、调度控制中心和财务部的负责人担任组员。负责召开季度协同工作会议,审议专题研究成果、协调解决规划、计划、建设、运行和营销等核心业务的协同问题和重要事项。
2.工作小组。由各专业部门和技术支撑机构人员组成。负责日常专业工作的协同和联络,共同开展专题研究。通过相互交流、相互校验、相互配合,加强日常工作中的专业协同。
(二)加强专业衔接、强化工作联动
1.建立定期会商机制,优化工作节奏。每季度召开专业协同工作会议,一季度重点通报当年投资计划安排情况。针对电网运行方式研究,在里程碑节点计划和项目资金调度落实规划措施;二季度重点通报并审议电力市场预测情况,研讨电网2~3年安全稳定分析成果;三季度重点审定明、后年电网加固补强措施,确保及时纳入电网滚动规
划;四季度重点总结迎峰度夏运行情况,审议电网滚动规划成果,提出下年度前期工作计划、投资计划建议等。通过合理把握工作节奏,避免出现规划外临时项目。
2.建立常态分析机制,加强专业衔接。建立健全电网规划滚动研究机制,每年年初启动5年期电网规划滚动研究,10~11月份形成研究成果,指导近2~3年电网建设。注重加强规划与各专业衔接,突出规划引领。一是会同营销、调度等部门共同开展电力市场预测分析,预测成果作为规划、运行方式等研究共同依据。二是开展迎峰度夏(冬)电网规划适应性分析,及时解决生产运行问题,对电网运行方式、2~3年安全稳定分析专题校核,深化过渡期和敏感性分析,消除规划研究“盲点”。
3.建立协同管理机制,推进规划落地。一是根据规划倒排节点,制定基建里程碑计划和前期工作计划。500千伏项目提前5年,220千伏项目提前4年,110千伏项目提前3年制定,确保工期合理。二是设计人员全程参与规划编制,对2~3年内规划项目站址和走廊初步查勘,落实敏感点、困难点,通过优化方案或重点攻坚,提前落实建设条件。三是加强基建、运行、营销等专项项目储备管理,并实现规划与计划、计划与预算的有效衔接,达到项目资金一体化管理。尤其对配网建设加强全过程管控,发展部牵头开展专项督导,重点检查规划计划落实。
4.建立信息共享机制,提高工作效率。集中发挥公司各专业各类信息资源优势,建立统一数据池,实现数据“全面、准确、实时、统一”。推进基于GIS的一体化辅助决策系统,通过与公共数据池接口,收集项目建设进度、断面和变电站、线路负荷情况、区域供电能力和负荷、业扩报装等信息。
5.建立业扩预警机制,对外形成合力。对供电辖区内电网建设项目受阻、变电站及线路已重过载的区域内,提前开展区域供电能力分析,拟定禁批区和限批区对该区域限制业扩报装、限制用户增容、限制房地产施工用电接入,上报地方政府备案。把供电能力情况和禁限批方案制成宣传手册,在供电服务中心和各单位营业厅发布、公示,作为“95598”对外解释依据。通过内部加强发展、建设、营销、调控部门的工作联动,有效传递电网建设压力,形成推进电网发展工作合力。
三、特色亮点
通过建立健全五项协同机制,加强规划、建设、运行和营销等核心业务工作协同。一方面各专业部门对电网规划“共同参与、共同谋
划、共同决策”,使得规划研究更全面,基础更扎实,成效更明显。另一方面,形成推进规划落地合力。生产运行中问题都在规划中提前反应,超前解决,促进规划、计划与生产紧密衔接,资金预算和建设计划的合理安排。
(一)集中优势资源,规划成效提升明显
成立电网规划、建设和运行协同工作小组,集中公司电网规划、电网运行、生产技术、企业经营等专家资源。主网规划专题研究小组由公司发展部牵头,调控中心、省经研院规划评审中心和省电科院电网技术中心专家参加,常态化研讨电网专题;配电网规划专题研究小组,由发展部牵头、运检、营销、农电,省经研院和电科院,地市公司等专家参加,动态开展配网排查摸底、梳理薄弱环节,统一配网建设改造标准原则。规划成效大幅提升,有效解决生产运行的问题,2013年xx最大负荷七次创出新高,未出现电网供电卡脖子等问题。
(二)强化协同管理,规划落地有力推进
公司领导高位推动规划、建设和运行协同管理,破除专业壁垒,形成推动规划落地的合力。生产运行和规划密切配合,使得规划指导性更强,成为前期工作计划、投资计划以及里程碑节点计划的有效依据。充分体现规划前瞻性、纲领性。通过各专业联动攻关,及时向外界传递电网可靠供电压力,反映电网建设发展需求,促进电网规划有效落地,电网建设得到合力推进。
四、实践效果
通过强化工作协同,大规划引领作用得到充分发挥,规划研究成果丰硕。2013年科学制定了xx电网发展目标,超前谋划2030年远景目标网架,形成了特高压和500千伏电网“三纵六横”发展目标,明确了电网发展方向。规划效率提升近30%。配网方面,xx公司由发展部牵头,各专业部门深入参与,科学制定了《xx省配电网规划设计实施细则》,全面贯彻了国家电网公司《配电网规划设计技术导则》(Q/GDW 738—2012)的要求。按照“花小钱,办大事”的思路梳理110千伏及以下配电网结构,提出了科学合理的优化方案,推动了配电网科学发展;同时通过大力推进城区管线资源分布图绘制,夯实了配网规划基础,有效解决了低电压用户治理以及管线资源管理等突出问题。在规划引领下,通过密切专业配合,加强对外沟通,前期工作取得了突出成绩和巨大进步。2013年核准项目数量接近翻番,核准项目的规模和投资创历史新高,并且争取到110千伏电网项目审批权限下放,为进一步推进电网规划落地创造了有利条件。
第二篇:强化规划引领作用,城市发展科学有序
(一)强化规划引领作用,城市发展科学有序。一是依法审定城市规划,确保规划的权威性系统性。按照突出前瞻性、全域性、统筹性的要求,聘请湖北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武汉市规划研究院和华中科技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等国内知名的设计单位,进行了总规、控规等一系列规划编制,形成了完备的规划体系,为城市健康有序地开发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目前已完成枝江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并经省政府批准实施;完成了城乡统筹规划、城西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仙女工业园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并经市政府批准实施;东湖风景区景观规划和步步升文化村修建性详细规划已编制完成,即将报市政府审批;城市风貌、姚家港综合服务区等专项规划已完成前期准备工作,正在进行增加规划编制经费申报和招投标工作。截止目前,我市城乡总体规划覆盖率达100%,近期重点建设地段详规覆盖率达90%。通过以上规划编制,逐步形成了总规——控规——修规三级规划体系。二是以启动城市重大公共服务项目为契机,加快推进城市新区开发建设。采取竞赛、竞标等方式,邀请了哈工大城市规划设计院和武汉华中科大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等全国知名设计单位参与规划设计,启动了五星级酒店项目、孵化园项目、“四馆一中心”项目、丹阳公园项目、体育中心项目、市委党校、职教中心、市妇幼保健院整体迁建项目、金盆山安置小区、四季港公园等二十余项重大公共项目设计工作。五星级酒店、孵化园、“四馆一中心”、丹阳公园、体育中心等项目将在突出规模与品质并重、功能适度超前的要求下,高水平规划、高标准建设。相关城市重大公共服务项目的启动,极大的提高了城市设计的整体水平,完善了城市结构布局,增强了城市集聚功能,使城市发展水平有了质的提升。三是加快旧城改造步伐,完善城市功能。委托中南院高标准编制了迎宾大道、江汉大道立面整治及夜景亮化方案并全面实施,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完成对老城区市场、环卫设施、停车场(库)、绿地、断头路小道路等公共市政设施提升改造工作,完善提升老城区市政和公用设施服务水平,完善了城区基础配套设施,改善了居民居住环境,提升了城市形象和品位。四是全面畅通绿色通道,简化前置条件,缩减办事时限,推进项目实施。为三元玻璃项目、家家乐饲料项目等60余个招商项目提供现场踏勘、选址定点服务百余次;为宜昌山尔饮料有限公司、领秀之江居住小区等20余个项目建设提供审批办证、施工放线、验收、规划验收服务。上半年共召开规划办公会议16次,对312个公建项目、420户个人建房进行了研究讨论,提交市规划委员会、市政府例会审查项目200个,项目上会率100%。
第三篇:突出规划引领作用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突出规划引领作用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仙桃市城镇化发展思路
郭生元
仙桃地处汉江平原腹地,北依汉水,南靠长江,东临武汉,西毗荆州,市域总面积2538平方公里,人口150万人,其中城区人口46万人。近几年来,我们以建设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试验区为契机,率先在全省编制市域城乡总体规划,并于2009年4月报批实施。在此基础上,我们还编制了南城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及旧城区改造控制性详细规划,完成了15个镇、2个原种场的总体规划,全市595个行政村的村庄建设规划也全部编制完成,力求通过规划引领,逐步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差异,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具体做法是:
——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差异,科学引领城乡一体化发展。
一是统筹规划城乡空间结构,促进城乡高度融合。我们将空间结构调整纳入城乡规划视野,对市域城镇发展规划作出调整,使城乡两个地域实体融合成一个统一的、网络状的、多节点的、可渗透的“区域综合体”。总体设想是构建“一心三带四重点”的城镇空间布局结构:“一心”即以中心城区为核心;“三带”,即318国道沿线城镇带、市域南部城镇发展带、市域南北方向复合城镇带;“四重点”,即重点建设毛嘴、彭场、张沟、陈场四个镇。通过调整城镇布局形态,形成级次分明、点轴相连的现代化城镇体系,更好地促进以城带乡、城乡融合,使我市城镇化率由现在的48%逐步提高到2030年的70%左右。
二是统筹利用城乡土地资源,促进节约集约用地。按照“严控增量、盘活存量、管住总量、集约高效”的原则,调整和改善用地结构。一是按照“缩并自然村、建设中心村、改造空心村”的要求,规划将现有595个行政村逐步调整为40个中心村、530个一般农村居民点,缩并自然村25个。二是通过农地整理、居民点整理等手段,减少村民小组个数,逐步缩小农村居民点用地。三是集中有限的土地资源向重点镇和重点工业园区集中,使每个重点镇人口规模达到5万人以上,集中力量建设南城新区,使主城区人口规模达到50万人以上。
三是统筹安排城乡产业布局,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按照“产业集聚、经济集约”的原则,统筹考虑城乡产业布局,城市和乡村的功能形成互补关系,使乡村可以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直接参与城市的经济运转,成为城市经济发展中不可分割的部分,使城乡各自发挥其优势。规划中心城区重点发展第二、三产业,力争近期城区工业产出规模突破200亿元,吸纳就业能力突破20万人;四个重点镇突出发展第二产业,力争工业产出规模进一步提高,吸纳农村劳动力转移能力进一步增强;其他镇突出发展优质粮棉油、生态水产、优质禽畜、精品果蔬、园林花木等特色农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形成以郭河外婆家水产、沙湖万荷堂莲业、三伏潭盛胜鹅业等为代表的农副产品加工业集群,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四是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城乡互通共荣。统筹安排城乡交通体系、给排水设施、通信设施等公用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建立快速便捷的城乡交通体系,使城乡居民的生产生活联系密切;同时,建立高度快捷的网络信息服务,把现代通信技术普及到乡村的各个角落,实现城乡之间的信息资源共享,促进城乡人口、经济等方面的融合。未来两年,我们将着力实施农村公路改造、农村电网改造、大中型沼气工程、天然气进农村、有线电视村村通、互联网村村通、安全饮水等一大批重点建设项目,2010年力争在全省率先实现村村通水泥路或柏油路,农村安全饮水覆盖人口达到80万人以上,农村沼气用户达到8万户,有线电视通村率达到100%、入户率80%以上。
五是统筹保护市域生态环境,促进城乡持续发展。坚持“环保优先”的理念,统筹安排有污染的工业布局,协调城乡环境保护与整治,并在各城镇之间以大片的农田保护区、观光农业和绿化带相间隔,既明晰城镇建设的用地范围,又为整个综合体构筑良好的生态环境。规划在沙湖建立省级湿地生态保护区,在排湖建立湿地生态公园。积极推进城乡水系生态修复,将城区5条内河(仙下河、汪洲河、汉南河、洛江河、肖杨河)与3个内湖(十全湖、曲湖、太子湖)实行贯通,形成“江、河、湖、城”的水乡生态特色。拟投资5000万元,实施城市十大绿化工程建设,重点推进分洪道绿化带、高速公路防护绿化带、电排河绿化带等三条绿化带建设,使城区绿地总量进一步提高。拟投资6000万元,加快城区治污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城市治污功能。在农村大力推进以“三建一改”、“三清一绿”为重点的生态家园建设,力争五年内在每个镇建立一个污水处理厂和一个垃圾集中处理站,完成“一建三改”2.5万户,完善断头通村公路680公里,新建高产农田20万亩,新增安全饮水覆盖人口23万人,新增“万树村”100个,进一步凸显江汉平原水乡园林生态特色。
——突出区域规划示范效应,全面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一是在打造“两型社会”示范新区上寻求突破。开发南城新区,是我市市委、市政府积极探索“两型社会”新模式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我们按照建设“现代制造业基地、具有优良人居环境的水乡园林生态新区”的发展定位,对南城新区进行了科学规划。目前,新区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已经全面启动。以“五主、五次、九辅道”为主体的新区道路网络全面拉开建设,“两横两纵”四条主干道路基本贯通。34栋13.5万平方米安置房建成并交付使用,9栋4.9万平方米安置房进展顺利,搬迁居民652户。道路管线预埋和水系恢复调正工程相继按计划展示,和平路高架桥建设正式启动,南城新区已初现雏形。
二是在打造新型特色城镇上寻求突破。我们因地制宜,放大特色,将彭场建设成在全国具有一定影响力和实力的无纺布制品名镇,将毛嘴建设成仙桃西部交通枢纽、物流中心和商贸宜居型名镇,将沔城建设成历史文化民俗汇集之地和旅游重镇,将杨林尾建设成无污染渔业重镇,将三伏潭建设成无公害蔬菜大镇,将长埫口建设成重要的园林花卉基地。通过加快重点镇、特色镇发展,增强镇域经济整体实力,更好地辐射和带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三是在打造仙洪新农村试验区上寻求突破。建设仙洪新农村试验区,是省委、省政府统筹城乡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我市55个行政村居被纳入仙洪新农村试验区。为此,我们牢牢抓住这一重大机遇,按照“科学规划引领、特色产业支撑、基础设施拉动、村庄整治起步、先进文化引导、基层组织保障”的工作理念,从本地实际出发,从农村群众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入手,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有步骤、有计划、有重点地推进全市新农村建设的各项工作,力争探索出仙桃模式的新农村建设经验。
——创新多层面体制机制,有力保障城乡一体化发展。
促进城乡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没有一个健全的体制和机制作保证,城乡统筹发展只能是一句空话。近几年来,我们勇于探索,大胆实践,建立健全了城乡建设的新体制、新机制,为实现统筹城乡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和支撑。
一是建立健全城乡规划统筹管理机制。按照“规划一张图、管理一条线、考核一个度”的要求,进一步完善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机制。一是规划同步。坚持城乡总体规划“一张图管总”的原则,加强对全市各类规划的统一管理,积极推进村镇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专项规划与城乡总体规划的对接融合,强化城乡总体规划的约束和控制功能。二是管理同筹。成立了市村镇规划管理局,强化城乡规划的执行和监督,推进城市综合执法向镇村延伸,建立了多层次的农村规划管理网络。三是考核同等。建立了与城乡规划相配套的考核机制,对镇(办、场、园)的综合目标考核进行必要调整,进一步增强了规划实施的推动力。
二是建立健全城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机制。一是组建了市级政策性城乡建设投资开发公司。注入启动资金,广泛开展融资,以政府投入撬动社会各方面资金参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二是建立了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的长效机制。将建设重心逐步由城市转向农村,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财政投入力度,推动基础设施不断向农村延伸。三是建立农民投工投劳的劳动积累机制。改革财政资金投入方式,运用补贴、以奖代补等多种形式,调动农民参与农田水利建设、改水修路的积极性,激发了全社会和广大农民共同关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热情。
三是建立健全城乡社会事业均衡发展机制。加快推动公共服务资源向农村倾斜,积极探索建立城乡统一、市民与农民公平享受、城市与农村软硬件均衡的户籍迁移登记管理、义务教育、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公共文化、社会保障、社会救助、公共安全等制度,实现了城乡居民公共服务均等化。
四是建立健全城乡环境一体化保护机制。一是建立城乡一体化的污染防治监控管理机制,形成了全覆盖、网络化的环境保护监管网络,促进了城乡生态环境资源的一体化保护。二是加强工业污染源的监管,严格环境准入制度和环境影响评价,认真落实建设项目“三同时”制度,及时关停并转高污染企业,防止高消耗和高污染的落后工业转向农村,从源头上控制了污染。三是加强农村面源污
染的监管,有效防止了农村饮用水源、生活垃圾、水产畜禽养殖的污染。四是加快农村环保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建立了农村垃圾和污水无害化集中处理和再利用体系。五是大力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建立了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和生物、有机肥料推广机制。
五是建立健全城乡产业布局引导机制。探索建立了优化产业布局的利益协调和补偿机制,最大限度地激发各方面积极性,引导企业和项目向相应工业园区集中转移,实现了企业集聚、产业集群、用地集约。对于乡镇向工业园区引进的工业项目,实行“三分”利益协调政策:即建成投产后实现地方税收,由园区与乡镇按一定比例分成;固定资产投资和项目落户发生的非企业承担的前期费用等,按照同样比例进行分担;企业所产生的生产总值、工业增加值、招商实绩等经济指标,与园区分离,均列入该镇统计。对于园区外的企业搬迁进入园区,建立了相应的补偿政策,妥善处理企业用地、银行贷款抵押、协调服务等有关问题,为企业搬迁解除后顾之忧。
(作者系仙桃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第四篇:最佳实践大规划-多措并举,加强新能源管理
多措并举,加强新能源管理
[摘要] xx省新能源的迅猛发展,在带来巨大社会效益的同时,也使传统的电网控制技术与运行管理模式面对较大挑战,新能源大规模集中开发和利用带来的电力电量消纳问题、输送能力问题、调峰调频问题和系统稳定问题,成为制约新能源可持续发展、亟待解决的最为迫切的难题。为实现新能源网源协调发展,xx省电力公司采取了加强与政府的沟通汇报,持续加大电网规划、建设投入,积极拓展内、外部市场,加强新能源接网管理等措施,在加强新能源接网工作的同时,实现新能源接网工作的全过程管控,进一步提升了管理效率和效益。
一、工作描述
xx是一个能源大省,境内蕴含丰富的化石能源、水能源、风能源及太阳能等能源资源。“十一五”以来,xx新能源实现跨越式发展,2013年底省内新能源装机、发电量分别较“十一五”末增长7.4倍和6.6倍,目前,新能源装机已超过水电,规模接近全省的三分之一,成为xx第二大电源。
xx省新能源的迅猛发展,在带来巨大社会效益的同时,也使传统的电网控制技术与运行管理模式面对较大挑战。为实现新能源网源协调发展,xx省电力公司采取了加强与政府的沟通汇报,持续加大电网规划、建设投入,积极拓展内、外部市场,加强新能源接网管理等措施,加快服务进程,实现新能源接网工作的全过程管控。
二、主要做法
(一)加强沟通汇报,共商新能源发展
xx省委、省政府和国家电网公司高度重视xx电网建设和新能源发展,2010-2013年,双方多次举行友好会谈,沟通“十二五”期间xx经济社会建设和电网发展的重大问题,加大xx电力外送力度,促进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
经xx省电力公司积极努力,省政府于2008年3月成立了xx省电网规划与建设领导小组,出台了《关于加快xx电网发展若干意见》等支持xx电网可持续发展的相关政策,专题研究xx电网发展重大问题。几年来,通过健全的机制保障,在加快电网建设的同时推动了新能源发展。
(二)持续加大电网规划、建设投入
为支持xx新能源发展,国家电网公司超前开展酒泉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输电规划研究,加大主干电网的投资建设力度,截止目前,累计投资137亿元,先后建成750千伏第一通道及相关电网配套工程,新疆至西北主网750千伏第二通道,规划建设酒泉-湖南±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开工建设330千伏黄草营变等一大批330千伏等输变电工程,进一步加强电网建设,增强区域新能源送出能力,拓宽消纳范围。
(三)多措并举,加快新能源服务进程
加强新能源接网服务工作,组织编制了《新能源知识手册》,向电源业主宣传电源接网全过程标准化流程;在确保技术原则得到落实的同时,不断简化服务流程,加快服务进程。积极开展新能源接入系统规划研究工作,完成了酒泉风电基地二期300万千瓦风电输电规划及消纳方案研究,确定的“分层接入”原则避免了“风电大规模脱网”事故对用电负荷的影响。
(四)加强科技创新支撑,提高电网消纳新能源能力
建成2个xx省工程技术中心、1个国家电网公司实验室,加强风电并网技术研究与试验研究能力建设。依托两项国家“863”重大项目及配套科研课题,努力构建智能友好的大规模新能源基地。针对新能源波动性、随机性特点,开展风电实时监测与超短期风电功率预测系统开发,实现风电在线优化调度,有效缓解了大规模风电集中并网送出矛盾。
(五)加强调度运行管理,提高新能源运行稳定性 全面推进风电场涉网安全整治工作,开展风电场安全隐患治理和设备达标改造,积极创建“友好型风电场”,全面推进风电场涉网安全整治工作;开发大规模集群风电有无功控制系统,实现对风电的闭环控制、实现新能源实时智能调度及风火协调控制,有效缓解大规模风电集中并网送出矛盾。整改后,省调调管风电场发电量增发率达约8%,2013年全年增发电量超过1亿千瓦时。
(六)积极争取外送份额,拓宽新能源消纳渠道 积极争取电力电量外送份额,消纳省内富余电量,推动新能源电量在全国范围内消纳。2013年省内外送电量预结算127.82亿千瓦时,提高省内火电发电利用小时数约1200小时,缓解火电与新能源发展的矛盾。
三、特色亮点
(一)xx省电力公司通过深入开展新能源规划和消纳能力研究,以电网规划引导电源发展,积极与政府和发电企业沟通,统筹新能源开发与电网建设,实现风电、光电开发规模与电网消纳能力的有效衔接,促进新能源与电网的和谐发展。
(二)xx省电力公司确定的“以当地负荷发展确定当地新能源的装机容量”技术原则获得地方政府及国家电网公司的肯定,并经省政府发布实施。创新完成《光伏汇集站投资运营管理办法》编制,指导各电站的有序建设。
(三)受xx省发展改革委委托,组织完成《xx新能源消纳形势分析报告》,由省发改委面向各地市发布,指导全省新能源有序开发。
(四)作为国网系统唯一由发展策划部归口管理电源并网验收工作的单位,把好电源并网验收关,确保电网安全可靠运行。编制《xx省电力公司电源并网验收工作管理办法》,经过实际检验并修改完善后,将其转化为管理标准,从体系上指导电源并网验收工作,使验收工作更规范。
四、具体案例
以酒泉某风电场电站为例为例,简要介绍xx省电力公司如何加强新能源管理、促进网源协调发展。
(一)电站接入系统前期阶段采取多项措施
该风电业主在获得项目开展前期工作的通知后,与xx省电力公司衔接,申请开展接入系统前期工作。为保证电网间隔及线路走廊资源的综合利用,xx公司商当地发改委及电源业主,先期完成《区域风电项目总体接入方案研究》并组织评审,明确总体接入方案、汇集方案及消纳方向后,开展单个项目《接入系统设计》。
在风电场初步设计阶段,电站业主将电站送出工程及本体涉网部分的设备参数和设计图纸等,报送至省电力经济技术研究院进行复核,并由省电力公司经济技术研究院出具复核意见,作为并网验收的支持性文件。
(二)并网验收阶段加强服务、严格技术要求 先期与业主沟通,明确申请并网验收应具备的条件和业主应提交的资料明细,省电科院对所提交资料初审合格后,按照承诺时限5个工作日内组织现场验收,高效完成现场验收工作。
现场验收重点对电源的涉网设备状况进行验收,在与业主达成一致的情况下,下发验收整改意见。该业主按照意见进行整改,经各对口单位确认后,签署并网验收意见单,转调度完成启动并网。
(三)多措并举,促进风电场安全管理水平
xx省电力公司多次组织风电企业和风电机组、动态无功补偿设备制造厂家召开技术交流座谈会,分析设备、装臵存在的问题,提出功能完善意见,并部署整改要求和措施。从2011年4月起,安排xx电科院对风电场动态无功补偿装臵进行测试。
xx省电力公司着力促进风电场规范各项管理工作,提高自身基础管理水平,建设本质安全性电厂。2011年10月起组织开展了xx电力系统“友好型风电场”创建活动,2012年4月华电玉门黑崖子风电场等四家试点单位通过了查评验收,被命名为“友好型风电场”。
(四)不断提高调度技术支撑水平
xx省电力公司陆续建设了“风电实时监测与超短期功率预测系统”、“光伏发电功率预测系统”和“风电场发电计划申报考核系统”。全面推进2个国家“863”项目(风电场、光伏电站集群控制系统研究与应用和电网友好型新能源发电关键技术及示范应用)建设及应用,提高电网接纳新能源的能力。
五、实践效果
(一)xx省电力公司通过深入开展新能源规划和消纳能力研究,以电网规划引导电源发展,积极与政府和发电企业沟通,统筹新能源开发与电网建设,实现风电、光电开发规模与电网消纳能力的有效衔接,促进新能源与电网的和谐发展。
(二)规划编制过程中强化xx省经研院的技术支撑作用。编制完成的《xx新能源消纳形势分析报告》等多项专题规划研究报告,对新能源发展研究发挥了较好的参考。
(三)将新能源配套送出规划作为电网发展滚动规划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实现新能源配套送出规划编制与电网发展滚动规划的紧密衔接。在新扩建变电站的设计工作中落实风电场送出配套规划对主接线、间隔等技术要求,满足新能源接入的需要。
第五篇:五年规划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作用
2011年是第十二个国民经济与社会五年规划的开局之年。自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我国已实施了十一个五年计划,十一个五年计划伴随着共和国的经济发展走过了六十多年的岁月。从建国之初的一穷二白、经济凋敝到如今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在半个多世纪的历史进程中,共和国的经济发展不仅走过了喜悦与成功,也体验了艰辛与曲折。回顾这十一个五年计划的历史,不仅能描绘建国以来经济发展的大体脉络,也能从中探索中国经济发展的规律,通过对比与检视过去的十一个五年计划,可以从历史的发展中获得宝贵的经验,从而指导未来的经济发展。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每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都是中国经济发展历程的重要缩影,是观察中国经济变迁的重要切入点。五年计划的起源:
五年计划作为国家对经济发展的干预形式最早并非源于中国,也非中国所独有。20世纪30年代,苏联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斯大林领导苏联在探索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问题时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是按计划进行的”,其后在1929年4月举行的联共(布)第十六次代表大会上制定并通过了1928-1932年国民经济计划,标志着五年计划在苏联的诞生。苏联从自己的国情出发,通过五年计划取得了辉煌的经济建设成就,到1937年第二个五年计划完成,苏联已经实现了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工业化,工业总产值迅速跃升至欧洲第一,世界第二。战后,随着欧亚一大批社会主义国家的出现,五年计划被社会主义阵营中很大一部分国家所借鉴,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相继完成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后来的历史发展证明,五年计划不仅深刻影响了苏联的经济发展,还对战后所有社会主义阵营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了深远影响,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成为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主要模式。中国从1953年开始制定并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到2010年结束已经完成总共十一个五年计划。五年计划与六十多年来中国经济的发展紧密结合,在中国经济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体现出了鲜明的阶段性特征。
对我国五年计划的历史分期与回顾:
从1953年到2010年,中国经历了十一个完整的五年计划,虽然期间遭遇文化大革命等社会动荡对经济建设造成了严重冲击,但是即使在最为动荡的时期,五年计划的制定与实施也没有中断,因此五年计划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观察性指标。追溯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十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过程是一个连续的经济发展进程,每一个阶段都表现出了不同的历史特征。因此,为了能更好地理顺五年计划实施的大体脉络,剖析五年计划实施过程中的经济规律,就必须将十一个五年计划进行分期,从而使中国经济变迁的大体面貌更加清晰。当前,由于划分标准不同,对五年计划的历史阶段有许多不同的划分方法,本文从五年计划本身出发,从发展观的转变与经济体制变迁等方面把握五年计划的发展脉络,将十一个五年计划大致分为三个时期。
(一)“一五”计划——“四五”计划:
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到第四个五年计划(1971-1975)为第一个历史时期,这个时期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在于:受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世界范围的工业化浪潮的影响,这一时期的经济发展仅仅围绕工业化为核心展开,工业化水平与速度成为衡量经济发展水平的唯一标准。工业化,尤其是重工业化成为这一时期经济生活中无论是政府还是经济个体的最主要追逐目标。在所有制结构上,随着一五时期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这一阶段所有制结构中公有制的比重不断上升,到四五计划结束,基本已经实现了公有制尤其是全民所有制一统天下的局面,其他所有制特别是私有制因素在这一时期被逐步消灭,退出了所有制结构。此外,在经济运行机制上,与公有制配套的具有鲜明苏联色彩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从建立到完善,成为控制经济运行的唯一合法机制,市场的作用越发不受重视,并最终被完全排除在资源配臵方式之外。这一时期,虽然中国的经济增长尤其是工业化发展水平有所提高,基本建立了完善的国民经济体系,但是发展的水平很低,人均财富的增长有限,甚
至在后期由于受到大跃进与文化大革命的冲击,国民经济一度倒退,人民生活水平没有实质性提高,甚至发生倒退。
(二)“五五”计划——“八五”计划:
第五个五年计划(1976-1980)到第八个五年计划(1991-1995)为第二个历史时期。这个时期经济发展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在经济发展观上,从对工业化发展水平的过度追求开始向经济全方面发展转变,调整国民经济结构,保持国民经济健康合理发展取代单一工业化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目标。同时,除了经济发展之外,社会发展也开始受到关注,以前单纯是经济规划的五年计划开始加入社会发展的内容,五年计划开始成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双重规划,标志着发展标准的重要转变。在所有制结构方面,这一阶段见证了文化大革命后中国经济改革的最重要时期,原先单一的公有制被打破,多种所有制局面被重新建立。同时随着对外开放的进程,外资开始进入中国,因此这一时期表现出所有制结构愈发多元化、复杂化的趋势。在经济运行体制方面,这一时期的经济体制改革完成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成功转型,市场的作用被重新重视,并成为经济中资源配臵的基础性力量,计划手段被逐渐削弱,政府的经济职能由微观计划者向宏观调控者转变。可以说,这种计划与市场的力量倒臵是这一时期经济发展与改革的最大特点。此外,受到改革的推动,这一时期是中国经济发展最快的时期,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综合国力迅速增强。但是在改革过程中也出现了很多问题,值得进一步探讨。
(三)“九五”计划——“十一五”规划:
第九个五年计划(1996-2000)到第十一个五年规划(2006-2010)是第三个历史时期。这个时期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为:在发展观上继续转变,由第二个时期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协调进步的发展观向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转变。受到发达国家发展观的影响,我国经济的发展观较之前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由单纯注重物质的发展向注重人的全面可持续发展转变,人的发展成为发展的核心,追求人的全面发展成为经济发展的最终追逐目标。在所有制与经济运行体制上,这一时期继续深化第二个时期的各项改革,并将各个领域的经济体制改革推向深入,开始触及到许多深层次的矛盾与难题。改革开放的深化以及发展观的飞跃成为这一历史时期的主要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