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七律第一课时三稿
《七律.长征》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开江县实验小学
何英
一、教材分析
本篇课文是第八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组教材以“走近毛泽东”为主题,安排了四篇课文。《七律.长征》是毛泽东主席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二、学情分析
从教材内容来看,本课相对于当代的孩子,是第一次接触,还比较陌生,所以,要如何让学生在课前能更多更好地对长征有一个较好的理解,是上好这堂课的关键所在。从文章体裁来分析,这是一首七言律诗,是学生新接触的一种新文体,所以,这就必须先让孩子们对这种文体有所了解。
三、教学目标
1.认识“礡、丸、岷”三个字,会写“丸、崖、岷”三个字。能正确读写“远征”等词语。
2.了解本课的写作背景,把握其主要内容;了解律诗的特点,明确本文的结构。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律诗内容的把握。
教学难点:律诗的结构及特点。
四、教法与学法
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等
五、教具准备
1.课件
2.老师提供的关于长征的资料,学生自己搜集的长征资料。
六、教学时间:第一课时
七、教学思路
本篇课文无论是题材还是内容,对学生来说都比较陌生,要想学生能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诗中表达的感情,就必须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同样,要想让学生能够有感情地朗诵诗歌,以读代悟,就必须先要了解律诗的特点,把握诗歌的内容;所以本课时我主要让学生了解律诗的写作背景及律诗的特点,把握其主要内容。在初读感知课文内容时,我为了激起学生兴趣,采用了闯关游戏,让学生快乐学习。
八、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
1.出示毛泽东照片,导语:你认识画面上这个人吗?说说你心目中的毛主席是怎样的?(学生谈毛主席)
2.教师小结:是的,他就是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之一毛泽东主席。本单元,我们就一起走近他,了解他,感受他那伟人的风采和凡人的情怀吧。今天我们先来学习他写的一首诗《七律.长征》。(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二)解题,简介背景
1.导语:看着这首诗的题目,你们有什么疑问吗?
2.简介七律:七律是一种诗歌体裁形式,就是七言律诗。每首八行,每行七个字。每两行为一联,一共四联,分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偶句要押韵,三四五六行要对偶,必须一韵到底。(教师一边解说,一边出示有标注的《七律.长征》)
3.学生交流自己搜集的关于长征的资料。
4.教师小结:中国工农红军为了北上抗日,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保存自己的实力,于1934年10月从江西瑞金出发,一路跋山涉水,翻过五岭,突破乌江,四渡赤水,越过蒙山,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最后翻过岷山,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在这短短的一年时间里,红军击溃了敌人多次的围追堵截,长驱二万余里,纵横11个省,完成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出示长征路线图)
5.简介创作背景:这首诗就是1935年月,毛主席在红一方面军即将结束长征时,回顾长征一年来红军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即兴朗诵出来的。我们一起来听听吧!(播放诗歌朗诵《七律.长征》,学生边听边画出诗歌节奏)
(三)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导语:同学们,你们也想慷慨激昂地朗诵这首诗吗?(想)看来,你们很喜欢朗诵诗歌,也一定很有朗诵才能,老师也很想欣赏一下你们的朗诵才华。不过,老师先来为难一下你们,让你们先来闯两关,只
有闯关成功才能展示你们的朗诵风采哦!
第一关:初读,扫除字词障碍。1.出示自读提示:
(1)自由大声朗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与同桌合作,借助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逶迤、磅礴、等闲”的意思。
(3)在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与同桌讨论、交流。2.全班交流,解疑。
(1)读准词语:逶迤、磅礴、岷山、泥丸、远征、云崖、五岭、等闲
(2)说说下列词语的意思: 逶迤: 弯曲绵延的样子。磅礴:气势雄伟的样子。等闲:平平常常
(3)指导书写“丸”字。提醒学生注意“丸”字的笔顺。(4)学生提出不懂的词语,全班讨论交流。
导语:看来,这第一关没有难住你们,下面我们来进行第二关。第二关:再读,感知诗歌内容。1.出示自读提示:
小声流利朗读诗歌,注意读出诗的节奏,然后与小组成员讨论交流:
(1)全诗围绕哪一句话写的?用波浪线画出来。
(2)把诗歌中描写的山和水的名称用横线画出来。(3)全诗的意思是什么? 2.小组汇报学习结果。
(1)中心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引导学生理解“万水千山”,板书:万水千山)
(2)诗中描写的山和水的名称:五岭、乌蒙、岷山、金沙江、大渡河(板书山、水的名称)
(3)全诗大意:红军不怕长征路上的一切困难,把万水千山只看做平常的事。五岭绵延不断,在红军眼里只不过是微波细浪在起伏;气势雄伟的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只不过是小泥丸在滚动。金沙江浊浪滔天,拍击着高耸入云的峭壁悬崖,雾气蒸腾;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更加令人喜悦的是踏上千里积雪的岷山,红军翻越过去后,个个笑逐颜开。诗歌朗诵展示台:学生感情朗读诗歌,展示才华
导语:同学们,你们真是太棒了!轻轻松松就闯过了两关,下面就是你们展示朗读风采的时候了,赶快准备准备吧!(1)学生自己练习朗读。(2)指名读。(3)男女生比赛读。(4)全班齐读。
(四)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七律.长征》这篇课文的生字新词,了解了律诗的结构、特点和诗歌的大意。那么,作者是如何用短短56个字去表现“不怕“和”只等闲“的呢?我们下节课将继续学习。
九、布置作业
1.写本课生字新词。2.继续熟读课文。
十、板书设计、25、七律.长征
毛泽东
万水千山
金沙江
大渡河
五岭
十一、教学反思:
乌蒙6
岷山
第二篇:七律 长征 第一课时
七律 长征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全诗。
2、理解诗句,体会中国工农红军战胜种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认识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教学重点:理解长征中红军遇到的艰难险阻和战士们对待困难的态度,领会全诗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精神。教具准备:
中国地图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课时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认识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过程:
一、解题。
1、教师简介历史背景:
2、毛泽东同志写下了《长征》这首诗,从诗中我们可以体会到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中所遇到种种困难和红军战士在战胜这些困难时所表现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二、学生自读课文,并提出不理解的问题。
三、范读、教读1.老师先范读课文,明显暗示出诗句停顿节奏。2.学生按节奏试读,达到能读上口,会停顿的程度。
四、读句、释词。1.读每一句诗,先理解句中词语的意思。
2.教师进行适当的点拨
3.再读诗句,说说每一句话的意思。
五、布置作业。1.朗读这首诗。2.写课后练习读读写写的词语。3.解释:“只等闲”、“尽开颜”、“万水千山”这三个词语的意思。
第三篇:七律长征第一课时教案
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一、教学课题:七律·长征
二、教学课型:新授课
三、教学课时:第一课时
四、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关键字词的含义,学习生字新词
2、能力目标:有感情的朗读全诗,熟悉七言律诗的相关知识。
3、情感目标:体会红军战士不怕困难的坚强意志和藐视艰难险阻的乐观主义精神。
五、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体会关键词语的含义,有感情的朗读全诗。
难点:通过重点词句感受工农红军大无畏的精神和英雄豪迈的气概。
六、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制作课件(长征路线图,有关长征的图片)
2、学生的准备:查找有关长征的资料并自学生字词,了解作者。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了解长征
师:同学们,你们还记得我们以前学过的那些红军长征的故事吗? 指名说:如《倔强的小红军》《金色的鱼钩》《丰碑》等等(2分钟)师:那么课前老师让你们也搜集了有关长征的资料谁来告诉老师他都了解到了那些?指名说教师小结(2分钟)
师:好,同学们说的都很好,现在请同学们看大屏幕听老师来介绍。(课件出示长征路线图)这就是长征路线图,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为了摆脱国民党的围剿,被迫实行战略大转移,他们从瑞金出发,历经十多个省,一路跋山涉水,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翻越千里大雪山、穿越茫茫的荒无人烟的草地,行程两万五千里,历时一年,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在即将胜利的时候,毛泽东回顾了长征一年来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心潮澎湃,激动地写下了一首壮丽的诗篇。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七律·长征》。板书课题七律就是七言律诗,共八行四句,每行七个字.来我们齐读课题。
师:我们再来看作者毛泽东,谁给大家介绍一下? 指名学生回答老师点拨总结(2分钟)
师:毛泽东不仅是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而且还是一位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诗人,今天我们就走近诗人毛泽东,来学学这首诗。
(二)初读全诗
1、学生自学字词 师:(课件展示全诗)现在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开始。(2分钟)
师:好!这一课有这么几个生字词:板书:礴()丸()崖()涯
岷()。逶迤 师:大家看一山子头的崖和这个三点水的涯有什么区别。(学生答)(山字头的崖是悬崖的崖,三点水的涯是天涯海角的涯)
师:对,你解释的非常好。现在请同学们把这几个生字词自己读一遍,读准字音。(1分钟)
2、自读诗句,感知诗意 师:读准了吗?
好,谁愿意为大家把这整首诗大声的、清晰的读一遍?(指名读)
请其他同学做一评价。还想听谁读?(读的真好,掌声送给她)全班齐读。(5分钟)师:读诗,不仅要读通,而且要读懂,现在请同学们把这首诗快速默读一遍,想想每句诗的意思,遇到不理解的词语就做好标记。然后小组之间相互交流,试着解答彼此不懂的问题,(4分钟)(教师检验学习效果)(3分钟)
师:好,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你们刚才在理解诗时,有不懂的地方吗? 学生可能质疑的词语:①逶迤:弯弯曲曲连绵不断的样子②磅礴:气势雄伟的样子。③等闲:平常、寻常。④开颜:喜笑颜开,露出笑脸。
(三)再读诗句、整体感知
师:好,理解了这些词的意思之后,你知道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学生回答)(1分钟)师:对这首诗主要写了:长征非常艰难,板书:远征难 但是红军勇士不怕艰难。)师:哪两句诗直接写出了这个意思?(学生答)(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师:好,那么这一句中哪些词语体现长征难而红军战士不怕难呢?(学生答:万水千山,只等闲)板书:(只等闲)
师:对,红军勇士把万水千山只看做平平常常的事,那么你能把这种感受读出来吗?(指名读→齐读)(2分钟)
师:接下来:请同学们仔细地读读这首诗后边的三句话,用“——”划出描写长征艰难的词语或句子,再用“﹏﹏”划出描写红军战士不怕难的词语或句子,细细体会。(学生自由朗读、思考)(5分钟)师:好,现在我们来交流一下。谁先说?你觉得哪些词语可以体现长征难和红军不怕难?(指名回答问题)学生回答(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师:说的真棒,从这句诗里你能感受到什么?(指名学生回答)(2分钟)
师:嗯,五岭山连绵起伏,乌蒙山高大雄伟要翻越这样的山很不容易但是在红军眼里他们只是细浪、泥丸这充分说明红军不怕难)那么谁能带着感情读读这句诗吗?(读完后,分组读)(2分钟)
师:那么还有没有其他的? 学生答(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师:你能说说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吗?学生回答()(2分钟)师:这是描绘智取金沙江和飞夺泸定桥的场面,我们可以看出红军在长征途中除了要克服地理环境的障碍还要与顽敌抗争。可见红军在长征路上要遇到千难万险。
师:谁能给大家把这句读一下,读的时候想像当时的画面?(指名读,男生齐读)(2分钟)师:除了这些,诗中还有一处描写了长征难,大家一起说。(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师:千里雪,想象一下当你置身于茫茫的雪山之中,是什么感觉?(学生回答)(2分钟)师:但是我们的红军勇士他们是什么感觉呢?(学生答:喜)
师:是呀,翻过雪山,即将迎来长征的胜利,所以说——三军过后尽开颜,让我们带着感情把这句齐读一遍
师:通过刚才的分析我们知道长征路途艰险,但是红军战士们板书:勇敢、乐观。就像诗的开头写的来齐读一遍: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四、拓展延伸,感受伟人风采。
1、读全诗。
师:这简短的五十六个字,饱含着长征路上的千难万险和中国工农红军的勇敢、乐观。让我们一起再来读读这首诗。
2、其实在长征途中,毛主席留下了很多豪迈的诗篇,《清平乐·六盘山》就是其中一首。(出示课件,朗读)
《清平乐•六盘山》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八、布置作业
1、背诵诗歌。
2、课后去收集毛泽东的诗词,好好地读一读。
九、板书设计
21、七律·长征 远征难 只等闲 勇敢
乐观 礴()丸()崖()岷()
十、教学反思
涯 这节课的授课内容框架我准备这样说: 针对这节课的授课内容我准备分四步来讲: 第一步,导入课题,了解长征
这一部分我主要通过以前学的课文引出课题,然后请学生介绍长征与毛泽东,检验学生的课前预习以及搜集资料的能力。第二步,初读课文
这一部分主要是指导学生学会本课的生字词,读准字音,读通诗句,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并感知诗意。
第三步,再读诗句、整体感知
这一部分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诗,并找出五幅“征难图”体会红军不怕困难的坚强意志和藐视艰难险阻的乐观主义精神。第三步、拓展延伸,感受伟人风采。
这一部分主要是课外拓展,让学生朗读毛主席的《清平乐•六盘山》 下面我开始讲授这节课的内容。
第四篇:七律.长征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认识“礴、丸、岷”三个生字,会写“丸、崖、岷”三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远征、等闲、逶迤、磅礴、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尽开颜、万水千山”等词语。
2、理解诗歌意思,感受红军长征过程中的经历的艰难险阻,体会毛泽东及其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教学重点:
理解诗歌意思,感受红军长征过程中的经历的艰难险阻,体会毛泽东及其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教学难点:
理解诗句二三句的意思并体会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提前查找资料:毛泽东简介、长征背景及其意义,长征途中几次重大事件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正确读写词语。正确、流利地朗诵全诗。
2.3.了解长征这段历史以及本课的写作背景。初读课文,通过抓重点词语理解诗句大概意思,初步感受红军长征途中的艰难险阻和毛泽东及其工农红军的革命乐观主义和英雄气概。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导入新课。
1.同学们,国庆假期,老师布置大家搜集有关长征的一些相关资料,你们都知道哪些长征的故事?给大家讲讲。通过阅读这些故事,相信你已经感受到红军战士不怕困难,藐视一切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不惧艰难险阻的英雄气概。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诗,(出示课题)它高度概括了红军经历的艰难险阻,诗的作者是毛泽东。那么红军为什么要进行长征呢?请大家观看一段影片你就更加清楚了。(播放长征影片,介绍背景)
(设计意图:长征是中国革命历史上一次重大的事件,在中国乃至世界军事历史上都是一个伟大的创举。但事情已经过去了85周年,这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还是比较陌生的,因此,课前让学生通过上网搜索、查找资料,了解这一段历史可以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减少学习的难度。)
2.解诗题,知诗人 请用响亮的声音齐读课题;用豪迈的语气再读一遍课题。你发现这首诗的题目有什么不同?(介绍间隔号)间隔号前面的“七律”是这首诗的体裁。你知道“七律”是什么意思吗?七律就是七言律诗,律诗是一种诗歌体裁,全诗共八行,每行七个字,每两行为一句,共四句,分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板书)。那每行五个字的呢?还记得我们以前学过的绝句吗?它和律诗有什么不同?(出示毛泽东青年及老年时期的照片)这位伟人,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毛泽东。(介绍毛泽东)
(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七律诗,因此,对诗歌体裁必须有一定的了解。通过对毛泽东的介绍,更能了解这位伟人的博大胸怀,从而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1.出示学习要求
(1)大声朗读诗歌,把诗歌读通读顺。(2)借助字典词典,自学生字词(3)根据注释或工具书,理解词语意思。(4)画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与大家讨论。2.学生按要求自学,师巡视指导。3.检查汇报:
(1)师:诗歌有其自身的特点,只有读出了诗歌的节奏,才能把诗读得更好。(师范读,生再齐读)(2)读准字音:课件出示:逶迤
磅礴
岷山
腾细浪
走泥丸
云崖暖
(3)认清字形
丸——九
崖——涯
岷——民
(4)规范书写:范写“崖”字。生在练习本上写两遍。4.质疑问难,感知诗歌的大意。
师:课前大家都预习了课文,那么通过自学,你还有哪些词语不能理解?
(1)学生质疑:可能会提出“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等词语。
(2)教师质疑:“三军”。
(质疑问难是学生自觉学习的一项必要途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增加这一环节可以促进学生自觉学习的态度,会学习。)
三、细读诗歌,了解诗意
1.默读全诗,全诗共几句?每句话是什么意思?借助注释和我们刚才对词语的理解,自己先说说诗句意思,再和同桌交流交流。
2.学生试说。
3.总结理解诗歌意思的方法: 师:你是用什么方法理解诗意的? 生:查字词典 生:看注释
生:先查字词典,看注释,再参考相关的资料。师:如果还不能理解,我们还可以向别人请教。这些都是理解诗意的好方法,综合起来使用效果会更好。
4.指名说说诗句意思,其他同学补充。(幻灯出示)5.再读诗歌,想想这四句之间有什么关系?
(第一句<首联>总写了红军不怕困难,把艰难困苦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第二三句<颔联>分写,讲述了红军在长征中“不怕难”的具体事例,承接对上一部分的内容;最后一句<尾联>总结全诗,表达了红军长征胜利后喜悦的心情。)
四、想画面,感悟远征难
1.默读全诗,边读边想象:诗中展示了红军在长征途中克服困难的五幅雄壮图画,你能一一概括吗?用动词加地名的方式概括。读完后,先自己想一想,再和同桌说一说
2.生默读,概括、交流,师巡视指导。3.全班汇报,师归纳后板书。
(设计意图:在对全是意思有了大概的了解后,让学生总览全诗,根据自己的理解及前面的介绍,自己概括出红军长征途中克服困难的画面,既可以加深他们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同时也训练了他们的概括能力,发展了思维。)
五、感情朗读,课堂总结 师:红军克服了重重困难,历经艰难险阻,终于到达了革命圣地延安,与友军胜利会师,他们的心情是何等激动?何等欣喜?让我们一起来听听歌曲《七律·长征》
1.播放《七律·长征》歌曲,渲染感情。
2.我们了解了长征的背景,又理解了诗意,听了长征的歌曲,你感受到了什么?你的心中会不由自主升起一种怎样的感情?让我们带着这种豪迈之情再读读这首诗。(生齐读)
(设计意图:播放长征歌曲,渲染气氛,调动学生对毛泽东及其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的无比敬仰和热爱之情,激发他们的爱国之情、豪迈之感。)
第五篇:《七律 长征》 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
20、七律
长征
教学目的: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全诗。
2、理解诗句,体会中国工农红军战胜种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认识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教学重点:
理解长征中红军遇到的艰难险阻和战士们对待困难的态度,领会全诗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
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精神。教学方法:感悟
朗读法
教具准备:
中国地图、录音机。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初读课文 课时目标:
1、认识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解题。教师简介历史背景:
国民党反动派对红军发动了五次“围剿”。从1931年到1934年,在毛泽东同志正确路线指引下,红军取得了四次反“围剿”的伟大胜利。以后,由于王明的错误路线排斥了毛泽东同志的正确领导,造成了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为了保存革命力量,红军不得不离开中央苏区根据地,开始长征,北上抗日。长征途中,1935年4月,党中央在贵州省遵义召开了遵义会议,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同志的领导地位,结束了王明的错误路线对党的统治,从此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从胜利走向胜利。党中央率领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经过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康(现已撤销省的建制)、甘肃、陕西等11个省,在整个长征途中,红军爬雪山,过草地,历尽千辛万苦,克服重重困难。红军战士击溃敌人的多次围追堵截,连续行军二万五千里,终于在1935年10月胜利到达陕北根据地。1936年10月,第二、四方面军也到达陕北,与第一方面军会合。
毛泽东同志写下了《长征》这首诗,从诗中我们可以体会到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中所遇到种种困难和红军战士在战胜这些困难时所表现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并提出不理解的问题。
2、范读、教读。
(1)老师先范读课文,明显暗示出诗句停顿节奏。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2)学生按节奏试读,达到能读上口,会停顿的程度。
三、读句、释词。
1、读每一句诗,先理解句中词语的意思。
2、再读诗句,说说每一句话的意思。布置作业:
1、朗读这首诗。
2、写课后练习读读写写的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