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一课 回族概况
回族概况
美丽的回族姑娘
民族概况
人口为9816802人。
回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散居全国、分布最广的民族。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回族人口数为9816802。截止目前,人数已超过1000万,仅次于壮族,是我国除了汉族以外分布最广的民族,主要聚居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在甘肃、青海以及河南、河北、山东、云南等省分布也较多,有大小不等的聚居区。
回族是回回民族的简称,是由中国国内及国外的多种民族成分在长时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民族。伊斯兰教的传入及其在中国的发展,对回族的形成起了重要的纽带作用。
约在唐高宗永徽二年(651)伊斯兰教正式传入中国,大批阿拉伯和波斯的穆斯林商人陆续由海路来华,在广州、泉州、杭州、扬州及长安等城市定居。他们建筑了中国最早的一批礼拜寺,不少人娶妻生子,繁衍生息,世代定居,并辟建了穆斯林的墓地。当时,他们被称为蕃客或土生蕃客,至元代才被称为回回蕃客或南蕃回回,成为回回人的一部分。
美丽的回族姑娘
“回回”一词最早在北宋沈括《梦溪笔谈》和南宋彭大雅《黑鞑事略》中出现,主要指葱岭东、西处于喀喇(哈拉)汗朝统治下的回纥(回鹘)人。回回和回纥、回鹘音近,应是后者的音转或俗写。其时,伊斯兰教已由喀什噶尔向东南传播到和田、叶尔羌、英吉沙尔等地。因此,回回原应包括有信仰伊斯兰教回纥(回鹘)人在内的含义。12世纪30年代,喀喇(哈拉)汗朝亡于西辽,其居民大部分仍是穆斯林。13世纪初叶蒙古西征,西辽破灭。葱岭东喀什噶尔等地信仰伊斯兰教的回纥(回鹘)人的后裔,同葱岭西的中亚及波斯;阿拉伯广大地区不同民族的穆斯林,大批被签发或自动迁徙到东方来。他们主要以驻军屯牧和以工匠、商人、学者、官吏、掌教等不同身份散布在中国的西北、中原及江南、云南等地区,被称为回回人,成为元代色目人中的重要部分。后来,他们也以回回自称,是形成回回民族的主要部分。
元代到明代前期,回回人中包含有信仰伊斯兰教的回纥(回鹘)人的后裔,他们同当时高昌及河西一带仍信仰佛教的畏兀儿人相区别,明中叶以后,维吾尔族普遍接受伊斯兰教信仰,而当维吾尔人迁到内地之后,自然地渐渐同化于回回之中。元、明以来,不少蒙古贵族及其士卒因接受伊斯兰教信仰而逐渐同化于回回之中。明代哈密地区的哈剌灰人,原是蒙古人,正德(1 506~1521)以后由哈密迁到肃州,到万历年间已经“不食猪肉,与回回同俗”。另外,由于通婚的和政治的原因,以及接受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的原因,回回中不断吸收了相当多的汉族成分。由于同样原因也有不少回回逐渐同化于汉族之中。回族与维吾尔、蒙古、汉等族有着源远流长的亲缘关系。另外,回回族中还吸收有中国犹太人成份。犹太人迁居我国开封等地的时间,一般认为在北宋徽宗年间(1101一1125)。元代称他们为“术忽回回”。由于他们信仰犹太教,不食猪肉,行割礼和每日礼拜等宗教习俗与回回有相似之处,加上举行宗教仪式时所缠头巾为青蓝色,因而也被称为“蓝帽回回”或“青回回”。在长期发展中,有的逐渐融合于回回当中,有的自称回回。
从元代到明代,各种不同的来源的回回逐渐形成为一个新的民族。伴随着民族的形成,具有本民族特点的回回文化扎根于华夏大地,成为华夏文化中的一个新类型。
社会经济
元代有“四等人”制,回回的地位一般高于汉族。回回中的贵族、官宦、学者及商人的活跃,对于元朝的开国和中西交通的开拓,以及军事、政治、经济诸方面都有很大影响,同时也为回回在全国各地的分布和在各项事业中的长期发展打下了根基。然而元朝回回人又是被征服者,在蒙古贵族劫持下辗转流徙,生活上不稳定,风俗习惯有时也不被尊重,为回回人形成对环境变迁的适应性以及抗争性的共同习理提供了主要条件。明代曾把回回称作“回夷”,说明回回已经作为一个民族共同体而存在。回回人与蒙古人的地位相似,“善加抚恤,密切防闲”,反映了明朝统治者对于各地陆续内附和归化的蒙古人和回回人的政治待遇。清代,在严酷的民族压迫政策刺激下,回族人的民族意识愈趋强烈,为了民族自尊和民族生存而进行着顽强的搏斗。
回族是在中国形成的民族,但它又不同于自古以来就居住在中国的那些土著民族。元代回回人活动之初就没有一个固定的地域,因此,一开始无地少地的现象在回回人中就很突出。明、清以来各地城乡回族中无业游民和流民之多,已是严重的社会问题。历史上,在地多人少的边疆地区的垦牧活动中和在西北、云南等地的农田水利建设中,回族、汉族人民一起都曾作出过贡献。在回族政治家赛典赤·赡思丁当政时期(1274—1289)就有屯田户16277户,屯田49658双。他们和汉族人民一起兴建了鄯阐(今昆明)地区水利灌溉系统工程。宁夏回、汉人民开凿了大清渠、惠农渠、七星渠、昌润渠等,并多次修整古老的秦渠、汉渠、唐保渠。使宁夏平原生产发展,为宁夏赢得“塞上江南”的美称。各地回族农户,多附带经营牧业或者运输业、手工业、小商业。回族工匠在制香、制药、制革、制药以及矿产的采冶上都较为著名。回族尤擅经商,元代回回商人遍布全国各地。从珠宝玉石业、运输业到牛羊屠宰和加工业,都是他们的传统行业。回回商人在内地同边疆地区的经济交流,以及在中国对外国的贸易往来等方面,都曾起过积极的作用。明、清时期的闭关自守政策,使蓬勃开展的中西交通事业受阻,对中国本身的发展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对于回族特别是从事海上陆上对外贸易的回族商人也是一次沉重的打击。
解放前,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下,回族人民在政治上没有地位,经济和文化发展缓慢。国民党政府歧视少数民族,不仅无视回回的风俗习惯,而且根本不承认回族的存在。回回族只能称回教徙,蒋介石操纵下的“国民大会”把回民称作“内地生活习惯特殊之国民”。回族内部的军阀、官僚和有宗教特权的教主,也加重对回民的剥削和奴役。
1949年前,回族处于封建地主经济发展阶段,有一定程度的资本主义经济因素。但发展水平极不平衡,不同地区有不同特点。农村回民大多无地、少地,或只占有山地、沙地、盐碱地、词滩地,农民破产和逃亡现象比较普遍。以河南省辉县为例,1948年在430户回族农民中就有赤贫、贫农和下中农414户,占总户数的93 9/5。广大回族贫苦农民缺吃少穿,生活极苦。云南省寻甸县一个自然村,70户回民竟有60多户每年缺3~6个月的粮食,不得不以土豆及野菜充饥。以农为主兼营商业、畜牧业或兼营运输、屠宰及制革、榨油等副业,是农村回族人民较为突出的特点。西北回族聚居地区封建占有关系更加严重,良田沃壤多为官僚、地主和教主所占有。国民党回族军阀马鸿逵、马步芳等统治下的宁夏、青海地区,沉重的军政费用都压在当地回、汉等农牧民头上。在西北众多的门宦、教派巧立名目盘剥役使回民,给回民的生产和生活带来种种不幸。
当时,回族经营的工商业多半同特有的生活习俗相联系,局限在饮食、鲜货及制革、皮货、香料、膏药、珠宝玉石等行业中。在北平、天津、上海、济南、开封等城市有回族工商业资本经营的面粉、纺织、制革、肥皂等公司和工厂。在西北、云南等地,回族商业资本有同印度、缅甸、蒙古等国的贸易交换活动,以及在中国边疆与内地之间用马帮、骆驼队进行商品运输的活动。工人阶级在回族中出现较早,以码头搬运工人、矿山采掘工人及黄河上的“筏工'人数较多。回族中更多的则是推车摆摊、提篮叫卖的小商贩,本小利微,受季节和行业的限制,生活很不稳定。
回族的文化教育事业发展缓慢。中国内地及云南的散居回民,接受新的思想较快,文化教育较西北的回族地区发达,在学术、文化和科学技术界有一批回族的教授、科学家、作家、工程师、画家、医生、戏剧家等等,并出现了一批由回族人士创办的中小学校和刊物。由于农村破产,工商凋敝,广大回族农民和城镇贫民的子女根本无力入学读书,加之一般学校里不设回民伙食,更加限制了回族青少年求学的机会。西北地区的回族军阀,只知搜刮民财,根本不管文化教育。原宁夏全省到1949年只有完全中学1所,初级中学2所,没有高等学校。在甘肃临夏等地,回民文化娱乐活动也受教主干涉,对回族妇女的束缚更为严重。回族聚居地区医疗卫生条件极差。缺医少药现象严重,有的阿訇甚至用“吹赌哇”(即用墨汁把经文写在碗里让患者冲服)等迷信方式给回民治病。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在回族聚居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根据回族聚居程度的不同,于1958年10月25日建立了宁夏回族自治区,先后在甘肃省成立了临夏回族自治州和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以及几个回族自治县和一些民族乡。在各级自治机关回族干部占了相应的比例。在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对回族专业技术人员的培养,回族聚居区社会经济各项事业的发展都给予了照顾和优惠。散居回民同样获得当家做主的平等权利。在历届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中都有一定数量的回族代表。到1980年全国回族干部已有12万6千多人。回民的风俗习惯受到尊重,回民较多的城镇都设有回民饭馆和回民食品供应网点。在回族职工、学生较多的单位,一般都设立回民食堂,未设回民食堂的则发给回民伙食补贴。每逢回民三大节日(圣纪、开斋节、古尔邦节),各地在物资供应上和庆祝活动都给予照顾。回民的土葬习俗受到尊重,各地多设有回民殡葬服务处,并拨出荒地、山地作为回民公墓。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在回族中得到了全面贯彻。
经过民族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包括废除伊斯兰教中的封建特权和压迫剥削制度,回族人民的经济生活发生了根本变化。各回族自治地方的工业建设发展很快。宁夏回族自治区已建立煤炭、电力、机械、冶金、化工、轻工、石油、电子等现代工业,工业总产值已由1949年的1200多万元增加到1978年10亿多元。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工农业生产又有新的发展。1983年工业总产值比1978年增长12%。其中原料加工业增长18.9%。1990年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工农业总产值达89.44亿元。是1952年的19倍多。农村回民的生产不断发展,在宁夏回族自治区、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等地,随着青铜峡、刘家峡等大型水利枢纽工程和一批水库、渠道的兴建,农田灌溉面积增加很多。为改善回民聚居的六盘山地区水源奇缺、十年九旱的状况,国家引黄河水逐级提升,浇灌千里旱塬。使六盘山回汉人民的生产生活得到了根本改善。
第二篇:回族爱情观
穆斯林青年视野中的爱情观
人们都说:爱情是人类社会永不衰退的主题,不同时代,不同文化思想,不同宗教信仰,甚至不同国度的人们都赋予了它不尽相同的理念和内涵。广而言之,爱情指的是人与人之间乃至人与物之间的一种爱与被爱的关系。狭义的爱情指的则是:男女之间以婚姻为目的的爱与被爱的关系。伊斯兰的爱情观有其鲜明的特点。我们说爱安拉,爱使者(愿主福安之),爱父母,爱妻子,爱儿女,都有其不同的含义。爱安拉指的是敬畏服从安拉;爱使者(愿主福安之)指的是跟随效忠使者(愿主福安之);爱父母,指的是孝顺父母;爱妻子指的是满意喜悦妻子;爱儿女指的是关怀、呵护子女……现在,让我们从伊斯兰视野中来谈谈狭义的爱情——男女之间以婚姻为目的的爱情观。伊斯兰认为:男女之间的爱是一种美好,它是造物主给他的仆人的一种恩赐。真主还说:「她们是你们的衣服,你们也是她们的衣服」。伊斯兰鼓励、命令夫妻之间应当互相敬重,互相喜悦、爱慕,并把这种爱上升为一种功修,一种服从安拉的标志。爱是一种感觉,一种天性,一种情感。伊斯兰不责成人类的情感,因为人的情感的本质不是人自主的,正如你对某事某物的喜怒哀乐,安拉不会加以责成。你不喜欢张三或喜欢李四或喜欢多一些或少一些,你不会因此而被责成,正如使者(愿主福安之)对他的妻子所说:「主啊!我分配我所能控制的,不要责成我所不能控制的。」曾经有人对「欧曼尔」(愿主喜悦之)说:「穆民的长官,我不喜欢你。」欧曼尔(愿主喜悦之)问他:「那么你会虐待我吗?」他说:「不会。」欧曼尔(愿主喜悦之)说:「你爱不爱我无关紧要。」伊斯兰不责成人们的情感,但却责成形成後天的情感的因素。因此,伊斯兰对於情感领域的范畴有两个要求:①当成为情感的主人,不要让情感趋向於不符合伊斯兰的范畴。比如当你看到一个漂亮的女孩,你可能会对她产生爱慕之情,伊斯兰并不认为你的这种爱慕之情是一种犯罪,但当你故意单独接近女孩,单独约会……等,在伊斯兰的视野里就成了非法的。又如,你不喜欢张三,伊斯兰不以之为罪,但当他向你问候(道色兰)时,你因不喜欢他而不作答——这便是一种罪过。②培养正确、美好的感情,远距不好的习性。比如培养对真理、正义的追求和热爱。又比如你不喜欢你的哥哥,你没有必要显形於色,你应该尽量避免这种感情,试图培养喜欢他的情感。伊斯兰不承认「一见锺情」之说。真爱不会凭空产生,一面之缘,不足成爱。也许你第一眼看某人,你会觉得顺眼或有点好感,但他和爱有本质的区别,和你长相思守的爱人离开你,你也许吃饭、休息、睡觉时都会想起他(她),但一面之缘的人,也许很快你就会忘记。在这里我们应该把爱和欲区别开来,爱是神圣的、庄严的;欲则是贪婪的,低级的,是魔鬼的行动。伊斯兰的爱情观中,往往人们不可理解,甚至认为不可接受的是伊斯兰的求爱方式,伊斯兰认为:男女婚前任何方式的独处,都是不妥的或非法的。两人的独处时,有魔鬼的介入,事实证明两人独处其结果往往超越法度。有很多人却认为两人独处并无大碍,然而伊斯兰防微杜渐,使者(愿主福安之)说:「男女独处,恶魔便是他们的第三者(同伴)」。凡是独处恶魔随时都有机会怂恿你一步一步不知不觉迈向歧途甚至干罪。伊斯兰不允许男女独处,并不意味著伊斯兰禁止男女之间的爱情,事实恰恰相反伊斯兰提倡男女(夫妻)之间的爱,正像我们前面所述。伊斯兰禁止的是不健康的求爱方式及不负责的的爱。如果你看上一个人,而且你想真正去爱他(她)选择他(她)为你的终身伴侣,那么伊斯兰允许你合法的去了解他(她),使者(愿主福安之)说:「如果真主让你们喜欢上一个女人,你们可以观察她,它对两人长期相处不致後悔最相益。」比如在家人、朋友、同学的陪同下互相交谈、了解、相互推心置腹,畅谈彼此的兴趣、爱好、理想、要求,真诚的去了解、对待。如果有共同的理解、追求、且能相互容忍,就力求达成更可靠的婚约。这样本著认真、真诚、尊敬的「恋爱」总比冠以「浪漫」而毫无保障,甚至相互玩弄、欺骗的「恋爱」应该更稳固、更有价值吧?!有人说:婚前不相互认识了解,将来如何建立幸福美满的家庭?首先:伊斯兰并没有禁止婚前的互相认识了解,相反使者(愿主福安之)鼓励了解观察对象。伊斯兰禁止的是那些不健康,以恶魔为伍的,会引发私欲导致犯罪的一切途径和方式。在这里我们应该清楚,不要把传统的父母全权包办的传统习惯和伊斯兰的婚姻制度混为一堂,伊斯兰鼓励的是光明正大,认真严肃,有责任感的以婚姻为基础的健康求爱方式,对於时下的这种「浪漫」,「自由」,互相玩弄的求爱方式是和伊斯兰格格不入的。很多人正是以著这个冠冕堂皇的藉口演绎出了今天的「婚前同居」、「试婚」等性泛滥思想。越是性开放、性泛滥的地区,其离婚率越高,家庭越动荡不安,这是我们有目共睹的不可争辩的事实。其次,婚前相处,往往相互展现的都是自己最美好的一面,一到婚後,双方都有被欺骗的感觉,都在埋怨婚前美妙的山盟海誓那里去了。口头的山盟海誓并不是什么难事,难的相互理解尊重,容忍以及生活中的磕磕碰碰。这种婚前不真实的展现成了婚後家庭不稳定的因素。因此,我们说婚前的相互了解,并不是保持婚後稳定及建立和睦家庭的根本措施,婚前了解最为彻底的西方,恰是离婚率最高,家庭关系最为紧张,最具隐患的地方。婚姻本来就应该是人类最神圣、最庄严的一项大事,我们应该谨而有谨、慎而又慎的对待。伊斯兰认为:健康、认真的求爱方式是幸福稳固的婚姻的前提,幸福稳固的婚姻是健康家庭的基础,健康家庭则是健康社会的基础,健康的社会则是铸造健康美好人类文明的保证。
对於个体而言,如果你是男性,你选择一女子作为你的妻子,你当清楚她将是你孩子的母亲,你家庭的监护人;如果你是女性,你选择一男子作为丈夫,你当清楚他将是孩子的父亲,你一生的靠山。
谁都想选择美貌、英俊、善良的物件,我们很难想像当你们结婚了,你的物件和其他异性还保持著千丝万缕的联系,甚至背著作一些见不得人的事───这是谁之过?这也许不得不让我们重新审视所谓「浪漫」的爱情。让我们来设想这样一个镜头,当你洞房花烛夜,你是否有勇气并真诚地拉著你妻子的手说:「你是我第一个触摸的女性」吗?如果你是女性,你又是否有勇气并真诚的对拉著你的手的男人说:「你是第一个触摸的男人」吗?如果都有,再甜美的山盟海誓在这两句简单朴实的语言前面都显得苍白无力,那将是你们神圣婚约的一种什么样镇静剂啊!如果都没有,那将又是一种什么样的结局呢? 伊斯兰要求青年认真,严肃对待婚姻。达成婚约的前提是:信仰统一、当事人双方同意、证婚人、聘礼。结婚需要给聘礼,而不是草草行事,不难看出,伊斯兰视婚姻的神圣行性,甚至让不理解人们认为这种婚姻过分束缚年青人,让想成婚者感到压力,然而我们说:婚姻是美好的,但它同时是一种责任,一种使命,伊斯兰要求年青人渴望婚姻的同时珍重婚姻,来不得半点轻浮或虚假。我们随时需要用心去苛护,它并不是可有可无的,我们能拥有美好的结婚时光是一种恩典,是来之不易的,在伊斯兰的视野里正因为有了这层关系,不致让人们随意的亵渎婚姻、撕破婚约,而是相互真爱,相互容忍。伊斯兰认为:爱是神圣的,爱安拉是一切形式的爱的基础和源泉,所有的都将消失,唯有对安拉的爱永垂不朽,它将带我们入住乐园,享受永久的爱和幸福!
第三篇:回族节日
回族有三大节日,即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这些节日和纪念日都是以伊斯兰教历计算的。伊斯兰教历,以月亮盈亏为准,全年为12个月,平年354天,闰年355天,30年中共有1个闰年,不置闰月,与公历每年相差11天,平均每32.6年比公历多出1年。故回族上述三大节日一般每三年提前一个月。
开斋节礼拜在我国陕西、甘肃、青海、云南等地的回民将开斋节亦称为“大尔德”,流行在全国十个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中,但信仰伊斯兰教的十个民族在过节时又有许多本民族的特点和习俗。回族的斋月,是伊斯兰教历九月(莱麦丹月)。回族为什么要封斋呢?据《古兰经》载,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40岁那年(伊斯兰教历九月),安拉开始把《古兰经》的启示给他。因此,回族视斋月为最尊贵、最吉庆、最快乐的月份。为了表示纪念,就在每年伊斯兰教九月封斋一个月。斋月的起止日期主要看新月出现的日期而定。斋月里,回族的生活安排得比平时要丰盛得多。一般都备有牛羊肉、白米、白面、油茶、白糖、茶叶、水果等有营养的食品。封斋的人,在东方发白前要吃饱饭。东方发晓后,至太阳落山前,要禁止行房事,断绝一切饮食。封斋的目的就是让人们体验饥饿和干渴的痛苦,让有钱的人真心救济穷人。通过封斋,回族逐步养成坚忍、刚强、廉洁的美德。当人们封了一天斋,快到开斋时,斋戒的男子大多数都要到清真寺等候。听见清真寺里开斋的梆子声后,就在寺里吃“开斋饭”了。开斋时,若是夏天,有条件的先吃水果,没有条件的喝一碗清水或盖碗茶,而后再吃饭。这主要是斋戒的回民在夏天首先感到的是干渴,而不是饥饿。若在冬天,有的人讲究吃几个枣子后再吃饭。相传穆罕默德开斋时爱吃红枣,所以回民现在也有这种习惯。斋戒期满,就是回族一年一度最隆重的节日之———开斋节。开斋节要过三天,第一天从拂晓开始就热闹起来。家家户户都要早早起来,打扫院子巷道,给人以清洁、舒适、愉快的感觉。男女老少都换上自己喜爱的新衣服。回族群众聚会和活动的场所——清真寺,节日里也都打扫得干干净净,悬挂起“庆祝开斋节”的巨幅标语和彩灯。节日中,家家户户炸馓子、油香等富有民族风味的传统食品。同时,还宰鸡、羊,做凉粉、烩菜等,互送亲友邻居,互相拜节问候。新疆地区的回族,在节前要扫尘,粉刷房屋。男人要理发,男女都要沐浴、换新衣。全家吃“粉汤”。这种习俗,在全国各地都大体相同。有许多回族青年在开斋节举行婚礼,使节日更加热闹,展示出绚丽迷人的色彩。节日:藏族的传统节日主要有藏历新年、六月欢乐节,有的地区也过端午节和八月十五中秋节。藏历新年是藏族人民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为了欢度佳节,人们从旧历年十月初就开始作各种准备工作,如磨炒面、打酥油等。农业区藏胞还要打扫房屋,张贴年画等。欢乐节,一般都在农历六月中旬欢度。禁忌:藏族人民由于长期受宗教的影响,生活中禁忌比较多。藏族忌食圆蹄牲畜和有爪子的动物,如骡、马、驴、狗、猫、鹰等。也不得借用他们的工具和炊具宰杀、煮食这些动物。到藏族人家作客,进帐篷时,一般男性应从帐篷中间绳索的左边进入,女性从右边进入,并以男左女右的顺序就坐。进入帐篷后,不能用脚踩锅灶,不能向供佛的方向和老年人伸腿,也不能跨越主人放置的衣帽等。帐内佛像前陈设的清水铜碗不能取用。佛像前不能脱鞋袜,灶火门前不能烤脚和鞋袜等物。在藏族人家洗手、洗衣物时,要用他们的勺子在缸中取水,不能用自己的器具取水。不能故意打藏族人家的狗,更不能用枪射击秃鹫和老鹰,不能在拴牛套马的地方或羊圈里大小便。到寺院时,不准用手抚摸佛经、佛像、法器等,更不能跨越。在有经轮的地方转经轮时,应自左向右,不可逆转。藏胞的头和帽子一般不能乱摸。、印有藏文的纸和刻有藏文的石头,不能当手纸或碰击。
第四篇:回族教案
中外民俗——回族
回族
在祖国多民族大家庭中,回族是一个人口较多,大分散小聚居,生活在全国各地的民族,共有860.1 万多人。宁夏回族自治区有回族152.5万多人,是全国人口最集中的一个回族聚居区。
在祖国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回族人民在各厂面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元代,在地多人少的边疆地区,特别是西北、云南等地,回族人民和当地各族人民一起,披荆斩棘,在荒芜不毛之地开垦出大量耕地,兴修了不少农田水利设施。回族政治家赛典赤·瞻思丁在云南当政期间,领导回族和其他各族人民一起兴建了昆明地区的水利灌溉系统工程:修筑了松华坝水库,开凿了盘龙江、金汁河等6条人工河流,开水岔河12条,造地河72条,既可泄洪,又可灌溉;同时,用了三年时间对滇池及其下游水系进行了综合治理。这些工程至今仍发浑着巨大的作用。明代,宁夏回族和汉族人民共同开凿了大清渠、惠洪渠、七星渠、昌润渠等,多次整修了古老的秦渠、汉渠、唐侠渠,把宁夏平原建成了“塞上江南”。
回族素以手工业技术闻名于世。元代回回工匠制造的“回回炮”,“声如雷霆”,威力无比,在中国兵器史上有独特地位。回族的纺织物,多被视为珍品。明代,回族精湛的制药、制香、制革、制瓷技艺驰名中外;回族制造的青瓷被称誊为“回青”,以精致高雅著称。清代,回族的采矿冶金业具有相当大的规模,采冶技术在全国居于领先地位。
回族尤其善于经商,珠宝、金银、玉石是回族的传统经营项目,所以有,“识宝回回”之说。中华民族的一系列重大发明,如造纸术、指南针、火药等,经过回族商人传播到欧洲及世界各地;阿拉伯及欧洲的医药、天文学、数学、建筑学、工程技术等也通过回族商人引进中国,极大地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回族人民具有反对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的光荣革命传统。历史上,回族人民曾多次参加反帝反封建斗争。如元末朱元璋领导的农民起义,明末的农民大起义。在太平天国革命期间,云南和西北回民联合当地各族人民发动的反清大起义和云南杜文秀领导的回民起义。1855年,新疆塔城回族矿工联合当地各族人民,掀起了反抗沙俄贸易官员的斗争,赶走了侵略者。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中,回族将领左宝贵率部援朝抗日,坚守平壤城,激战四昼夜,最后英勇殉职。五四运动中,一批回族爱国志士投入运动,马骏、郭隆真、刘清扬等成为运动的领导成员,并和周恩来等发起组织了早期马克思主义团体“觉悟社”,后来他们都成为中国共产党早期的优秀党员和领导人。在红军长征途中,不少回民踊跃参加红军,并在陕甘宁地区建立了回民骑兵师和豫海县回民自治政府,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民族自治政府。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回民建立了数十支抗日武装,其中以冀中回民支队(马本斋任司令员,被誉为中华民族的抗日英雄)、渤海回民支队和陕甘宁回民骑兵团影响最大。解放战争时期,这些回民部队被编人中国人民解放军,为祖国的解放事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在历史上,回族出现了许多杰出人物,对中华民族的各项伟大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元代天文学家札马鲁丁编制了《万年历》,并在北京首次建立了观象台,发明制造了浑天仪、地球仪和观象仪等七种天文仪器,在中国天文学史上占有重
中外民俗——回族
要地位。回回人亦黑迭尔丁是元代著名的建筑学家,他是元大都(今北京)宫殿和整个城市的规划设计者和建设领导者,为以后北京故宫及整个北京的城市建筑发展奠定了基础。元代的回回人萨都刺是著名诗人、词人,其作品气势奔放,细腻俊逸,为历代所赞誉传颂。回回人马九皋也是元代著名的散曲作家,有多种散曲、小令为后代重视。回回人赡思是元代的著名学者,精通水利、天文、地理、算学等,著述丰富,涉及面广,多已失传,仅存的《河防通议》是治理黄河的重要文献。回回人高克恭与元代著名画家赵孟顷齐名,存世的有《烟山图》、《墨竹坡石》等数十幅作品,被视为稀世珍宝。前面提到的赛典赤·瞻思丁是元代著名政治家,出任陕西、四川、云南平章政事(是全省的最高军政长官)时,政绩显著,为祖国的统一、发展做出了贡献。明代的回族学者李贽是杰出的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他的《李氏藏书、等八种著作,在中国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伟大的回族航海家郑和,七次下西洋,在近30年时间里,率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船队先后访问30多个国家,开辟了多条国际航线,促进了国际经济文化的交流,这是人类航海史上的创举。
回族全民信仰伊斯兰教。伊斯兰教对回族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风俗习惯等各个方面产生了重大影响。回族除严格遵守伊斯兰教的基本信仰,尊奉《古学经》、圣训,履行五大功课等以外,还有些特殊的风俗习惯。从饮食上说,回族人以米、面为主食,副食为牛、羊、鸡、鱼和各类蔬菜,不吃马、驴、骡、狗肉,不吃动物的血液和自死动物及凶猛禽兽的肉,尤其禁食猪肉。
回族的男性普遍戴白色的无檐小圆帽,俗称。“小白帽”,它是回族男性的装饰和标志;回族妇女一般都戴披肩盖头,只有脸部外露,老年人用白色盖头,中年人用青色,姑娘用绿色。回族特别讲究饮食卫生,特别爱清洁,每天都要洗涤和沐浴,并且只用流水冲洗,不用脸盆和“回头水”洗涤。
回族的主要节日有开斋节、古尔邦节和圣纪节。在欢乐的节日里,非常注重礼仪文明的回民群众互相敬道“色俩目”,用这跨越国界、跨越洲际、跨越种族的祝安(好)词,互致美好的祝福: 亲爱的朋友,祝您幸福、平安!中国穆斯林民族简介
1、中国信仰伊斯兰教的十个民族 :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乌孜别克族、塔吉克族、塔塔尔族、柯尔克孜族、撒拉族、东乡族、保安族
2、人口:回族是我国民族大家庭中人口比较多的一个少数民族。据 1990年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回族人口为8,602,978人,其总数仅次于汉族、壮族和满族,居第四位。
3、居住地:回回民族遍华夏。在我国辽阔的土地上,北起黑龙江,南到海南岛,西起帕米尔高原,东至东海之滨,都有回族居住。回族的分布特点是“大分散,小集中”。全国绝大多数的县市都有回族,而以宁夏、甘肃、青海、新疆、河南、河北、山东、云南等省区人数较多。凡有回族分布的地区,大都是围绕清真寺而居,皆有大小不一的聚居区。
4、民族生活:地处祖国大西北的宁夏回族自治区,是回族最集中的地区,有“回族之乡”的称谓。这里既有“翠岚千顷接天浮”的山地,也有黄沙漠漠浩无垠”
中外民俗——回族 的沙地,还有哺育过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黄河,以及由黄河冲积而成的富有生机的宁夏平原。这条“母亲之河”流经本区的中部和北部,为发展本区的农业经济提供了充沛可靠的水源。历史上,回族人民同当地各族人民一道,以自己勤劳的双手,开凿了一道道纵横交错的大型渠道和密如蛛网的分支毛渠,引黄河之水灌溉农田,把这个原来“眼见风来沙旋移,经年不省草生时”的塞外荒原,变成了如今平畴如画、田园锦绣、麦浪翻滚、稻香鱼肥的“塞上江南”。
和宁夏回族一样,全国其它地区的回族也多以农业为经济生活的主要来源。然而,由于回族分散居于全国,所以其经济状况又与我国地域辽阔、自然环境和经济条件多种多样的客观实际相适应,而呈现出多层次、多结构的显著特点。甘肃、宁夏、青海地区的回族以农业为主,兼营畜牧业;新疆和内蒙古地区的回族却是农牧结合,或以牧为主;河南、河北、山东等内地的回族除务农外,多兼营季节性的小商业、小手工业;云南及西南各省的回族,多为农商兼营,或以商业、运输业为主;海南省等东南沿海地区的一些回族则从事航海和渔业;散居全国城镇的回族多从事商业和各种服务业。回族散居全国,与我国众多民族杂居的情况相当突出。在新疆和内蒙地区,回族多与维吾尔、哈萨克、蒙古等民族杂居;在甘、宁、青地区,回族多与东乡、保安、撒拉、裕固、土等民族杂居;在云贵高原,回族多与彝、苗、布依、白、傣、景颇等民族杂居;在青藏高原,回族多和藏族杂居。但从全国来看,回族和汉族杂居的情况是最普遍的。这种各民族相杂居住的分布格局,为各民族之间的互相学习和共同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回族和这些民族的关系的历史,是我国民族关系史的组成部分。应当指出,这种关系在历史上不是任何时候都是友好的,曾经有过争斗,甚至流血事件,但共同缔造祖国、推动历史发展,仍然是这种关系的主流。
由于回族分布全国,主要和汉族杂居,所以主要使用汉语文。汉语文在帮助回族之接近汉族的经济和文化水平上是起了重要作用的。不承认汉语是回族的共同语言,是不现实的,但如因为回族使用汉语而否认回族是一民族,也是错误的。除了使用汉语外,回族和其它民族杂居的,也使用或兼通其它民族的语言文字,并受到他们文化的影响。如云南西双版纳的回族,就还使用傣语、傣文,穿傣族服装,住傣族式的竹楼;云南洱源县的回族,穿白族服装,使用白族语;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和西藏拉萨地区的回族,使用藏语文;和彝族杂居的四川凉山的回族,兼通彝语。此外,在内蒙古和新疆地区的回族,有不少人兼通蒙古语、维吾尔语或哈萨克语。
回族分布全国,回族自治地方也分布全国。宁夏是省一级的回族自治区,地区一级的回族自治地方有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和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此外,还有新疆焉耆、甘肃张家川、青海化隆、门源、河北大厂、孟村等六个回族自治县,在云南西部,有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东部有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贵州有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青海有民和与大通两个回族土族自治县。回族自治地方的广泛分布,显示了回族分布全国这样一个特点。
回族散居全国,但却保持着伊斯兰教的宗教信仰。伊斯兰教在回族中长期流传,不但对回族的政治、经济产生着重大影响,而且还渗入到他们社会生活和风俗习惯的各个方面,成为回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宗教活动及日常生活的便利,回族人民每到一个地方,往往聚族而居,或自成村落,或自成街道,形成一个个别具特色的回族社区,并习惯在住地修建清真寺,以清真寺为中心居住。历史上,随着回族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逐渐扩散,清真寺亦遍布全国,其中广州怀圣寺、泉州圣友寺、杭州真教寺、扬州仙鹤寺被称为东南沿海“四大古寺”;
中外民俗——回族
北京的牛街礼拜寺、东四清真寺、法明寺、普寿寺在历史上被称为“四大官寺”;西安化觉巷清真寺以规模宏大、中国传统的建筑结构、造型别致、庄严浑朴,在全国清真寺建筑群中首屈一指;济宁西大寺的礼拜大殿,其规模之大,仅次于北京故宫中的太和殿,即使在佛寺、道观中也罕见;宁夏同心清真大寺,其整体建筑将伊斯兰文化艺术与中国传统的建筑风格巧妙地融为一体,典雅别致,朴素大方。上面所列举的清真寺以其中国内地伊斯兰教特有的建筑风格,成为我国古代文化宝库中的一份珍贵遗产,在我国建筑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在我国,回族居于形成较晚的一个民族。然而,由于她是在中国封建社会中成长发展起来的,起点较高,所以从其伊始就以生气勃勃的精神活跃于中华大地上,对祖国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回族形成于中国,但她又不同于自古以来就居住在中国的那些土著民族。元代回回人活动之初,就没有一个固定的地域。但是,历史上,回族人民在祖国的开发建设中,特别是在地多人少的边疆地区的垦牧活动中,以及在西北、云南等地的农田水利建设中,都曾付出过很大的努力。他们靠勤劳的双手,使自己扎根于中华沃土,并为这片沃土增添了新的风采。塔塔尔族 塔塔尔族,现有人口 4127人,主要分布在新疆维 吾尔自治区的伊宁、塔城、乌鲁木齐。当数散居在布尔 津、奇台和南疆的主要城市。
塔塔尔族史称“达旦”、“鞑靼”、“达怛”等。15 世纪中叶,鞑靼建喀山汗国,居处伏尔加河、卡马河一带。2 0 世纪初起,该族部分人迁入新疆,遂成中国少数民 族之一。
塔塔尔族有自己的语言,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西 匈语支。有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文字。由于长期与维 吾尔族、哈萨克族共处,因而这两个民族的语言、文字 也逐渐成为塔塔尔族的日常用语和通用文字。
历史上,塔塔尔族多居城镇从事商业。不少人长期 从事教育工作。一百多年来,塔塔尔族为开发和建设新 疆做出了贡献。今天,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具有经商 传统和秉赋的塔塔尔族人民正在发挥着应有的作用。
塔塔尔族信仰伊斯兰教。塔塔尔族的烤饼和糕点,在新疆久负盛名。
别具情调的生活方式
塔塔尔族完全遵行本民族的传统生活方式,而这种 生活方式用他们自己的话来说,有点欧洲风味。的确,塔塔尔族与当地维吾尔族、哈萨克族以及其民族在住房、室内陈设以及生活方式等方面,具有明显的文化差异。这与该民族源自欧洲,又比较集中地居住在城市,不 无关系。
在房舍布局和室内陈设方面,塔塔尔人一般住平顶 房,独门独院。庭院内种植着各种果树和花草,环境清 幽,象一座小花园。房子的墙都比较厚,以便安装火墙 或铁皮壁炉,供冬季取暖之需。除住房之外,另有客房、厨房和储藏室等。父母与子女另居。住房比较宽敞、明亮,并设有客厅。墙壁粉刷着素雅的颜色,挂有壁毯,地上亦铺地毯。室内摆设着各种欧式家具,显得古雅 而豪华。
在服饰方面,塔塔尔族男子喜欢穿绣花白衬衣,外 加黑色齐腰短背心或黑色对襟长衫,裤子也是黑色的。小帽有黑、白两色绣花。女子以戴镶有珠子的小花帽为 美,喜欢穿白、黄或紫红色连衫带绉边的长裙,以耳环、手镯和宝珠项链为装饰。
中外民俗——回族
回族,有人口8602978人,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较多的民族之一。主要聚居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在甘肃、新疆、青海、河北以及河南、云南、山东也有不少聚居区。
回族是回回民族的简称。
其先民主要是1 3 世纪蒙古人3 次西征后大批东迁的“回回”人,以及远在唐宋时期侨居中国东南沿海的穆斯林“蕃客”,在长期历史过程中通过通婚等多种因素,并吸收了汉、蒙古、维吾尔族等生活习俗,逐渐形成了回回民族。
汉语为回族的共同语言,在日常交往及宗教活动中,回族保留了一些阿位伯语和波斯语的词汇,在边疆民族地区,回族人民还经常使用当地少数民族的语言。
回族有小集中、大分散的居住特点。在内地,回族主要与汉族杂居;在边疆,回族主要与当地少数民族杂居;大都分布于水陆交通线上,因此经济文化较为发达。
回族服饰与汉族基本相同,所不同者主要体现在头饰上,回族男子多戴白色或黑色、棕色的无沿小圆帽。妇女多戴盖头,特别是在西北地区:少女及新婚妇戴绿色的,中年妇女戴黑、青色的、老年妇女戴白色的。
回族人信仰伊斯兰教。伊斯兰教在回族的形成过程中曾起过重要作用。
回族主要从事农业,有的兼营牧业、手工业。回族还擅经商,尤以经营饮食业突出。
清真寺
清真寺又称“礼拜寺”,阿位伯语称作“麦斯吉德”(意大利拜安拉的场所)。清真寺基本上建在回族聚居区,体现了回族人“围寺而居”的特点。清真寺是回族穆斯林举行礼拜和宗教活动的场所,有的还负有传播宗教知识、培养宗教职业者的使命。清真寺在回族穆斯林心目中有着重要位置,亦是回族建筑艺术的代表。
中国回族地区倒底有多少清真寺?具体数字尚难统计。一般凡回民聚居区都有清真寺,有的百人之村,因教派不同,自然就有两座清真寺并存。在回民数量较多的大中城市都有历史悠久、规模较大的清真寺:如北京的牛街清真寺,西安华觉寺,广州怀圣寺,杭州真教寺,泉州圣友寺,南京净觉寺,郑州清真寺,银川南门清真寺,西宁东关清真寺„„
回族清真寺一般可分为宫院型(即四周围墙、走廊)或圆顶型(屋顶为圆拱型)两大类,都以其庄严、神圣、肃穆、幽静为总的审美特征。均由礼拜大殿、中外民俗——回族
讲经堂、宣礼楼、学房和沐浴室几大部分组成,礼拜大殿为其主体建筑。早期的回族清真寺多圆顶式,即阿拉伯式。明代以后的回族清真寺多是以木结构为主的中国古代宫殿式的建筑,布局多为四合院形式。
同心清真寺是宁夏回族自治区现存历史最久、规模最大的清真寺之一,是一座把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和伊斯兰教木刻砖雕装饰艺术溶为一体的清真寺建筑。它位于同心废城西北角高地,建寺约有4 0 0 多年的历史。清同治年间该寺曾受破坏,光绪年间重修。同心清真寺的礼拜大殿建造在一高大的砖砌台基上,坐西向东,气势宏伟,可容纳七八百人同时做礼拜。大殿外是一宽敞的院落,东面为装饰着阿拉伯文砖雕的三个砖砌券门;其上,是轻巧秀丽的二层四角攒尖顶的邦克楼,为阿訇呼唤穆斯林教徒礼拜的地方,是清真寺特有的建筑。邦克楼的对面是精致的砖雕“月挂松柏”的照壁,它们东西呼应,高低映辉,构成一个完整的入口空间。整个清真寺庄严、古朴,集中体现了回族建筑艺术的智慧和才能。
“古尔邦节”这天,穆斯林在同心清真寺做礼拜。
红·黄·蓝·白·黑
在回族聚居区宁夏,盛产枸杞、甘草、贺兰石、滩羊、发菜,人们依其颜色分别称为红、黄、蓝、白、黑。这驰名中外的“五宝”是回族人民重要经济收入来源之一。
枸杞是一种落叶灌木,茎丛生,有短刺,夏开花,秋结果,玲珑剔透,貌如樱桃。是中药中的珍品。它含有甜素碱、胡萝卜素、核黄素、硫胺素、维生素C、钙、铁、磷等多种营养成份,长期服用能抗癌保肝、生精益气、治虚安神、补肾养血、明目祛风、益寿延年。它的根皮,俗称“地骨皮”,具有清热凉血、退骨蒸劳热的功能。枸杞嫩叶,可用来泡制成滋味醇厚的枸杞茶,长期饮用,也具有其果实的作用。其次枸杞花、茎在医药上也有较高的利用价值。宁夏枸杞的生产,距今已有4 8 0 年历史。因宁夏地处西北高原,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又因黄河灌溉区土质肥沃,为枸杞生产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宁夏枸杞又以中宁县黄河灌区一带的尤为著名,其粒大、肉厚、籽少、含糖量高、营养成份多。今天,宁夏枸杞生产又有了很大发展,经科研单位研制成的枸杞茶、枸杞糖、枸杞酒等新产品畅销国内外市场。枸杞生产在宁夏回族经济发展中起着锦上添花的作用。
甘草在中药中用途最为广泛,其根茎入药,既能调和诸药,又能补气和中、泻火解毒、强筋健骨。主治脾胃虚弱、咳嗽多痰、咽痛、痈疽肿痛、小儿胎毒等
中外民俗——回族
症。近来年一些学者研究,发现甘草还有抗溃疡、抗炎症、降血压、降血脂、中枢抑制、镇痉甚至抗肿瘤的作用。素有“国老”及“药中之王”的称誉。
用贺兰山石制作的石砚,古朴典雅,造型优美,为历代书法家所推崇。其质细润、坚硬,呈天然深紫和豆绿两色。有的还有玉带、眉子、银钱、石眼花纹等。贺兰石砚的优点是不吸水、易发墨、不损毫,加盖后砚内余墨可保持数日不干,在国内外市场上深受人们的喜爱。
“五宝”之一的滩羊,因其色白被称之“白宝”,是中国制作裘衣的上乘品种之一。滩羊是蒙古羊长期在水草丰盛的宁夏培育而成。其肉不膻不腥、味鲜可口,远销阿位伯国家。滩羊皮尤以银川以北沿山一带所产的“二毛皮”最为著称。“二毛皮”系一个月左右的滩羊羔皮,采用化学制剂和先进工艺精制而成,其毛质细润、洁白如雪、光泽如玉、毛穗自然弯曲,轻轻一抖犹如花穗迎风,又若水纹波浪。用滩羊二毛皮制成的男女裘皮冬装轻柔暖和,美观大方,且经久耐用,名扬中外。
发菜以其形色酷似妇女的头发而得名,是“五宝”中的“黑宝”。它是一种藻类植物,其色泽乌黑、丝长柔韧、质地优良。发菜营养丰富,蛋白质含量高达2 0 %以上。制成菜肴,不仅为宴席增辉添色,而且风味独特,发菜又是一种药用价值很高的食品,它助消化、解积腻、并辅助治疗高血压、妇女病等。是传统的出口土特产品。又因其谐音为“发财”,成为东南亚和港澳一带侨胞宴会上的必备之菜和馈赠亲友的佳品。
“花儿”
“花儿”又称“少年”,是流传在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回族地区的一种民歌,实际上是一种高腔山歌。在“花儿”对唱中,男方称女方为“花儿”,女方称男方为“少年”,这种对人的昵称逐渐成为回族山歌的名称,亦统称为“花儿”。
“花儿”约产生于明代,有关它的起源众说纷纭。有人说它是在蒙藏民歌影响下形成的一种特殊的民歌;有人认为它是从外地迁来的回族人民的思乡曲演化而成;也有人认为是明初从南京迁往洮州地区的移民常以花卉为比兴的一种民歌。总之,“花儿”自近代以来成为回族人民传唱的一种主要艺术形式。“花儿”按传唱地区划分,又分为“青海花儿”、“河州花儿”和“宁夏花儿”,其源泉则源于河州(今甘肃临夏)。
“花儿”内容丰富,多为情歌,也有表现回族人民生活的。一般多是四句或六句,歌词多即兴创作,十分口语化,且不避俚语俗词。“花儿”突出的特点就是以生动,形象的比兴起句,文字优美,格律谨严。它的音乐主调令达1 0 0 多种,旋律、节奏、唱腔都有着独特的风格。由于“花儿”最早产生于山间田野,歌手们在空旷幽美的环境中无拘无束,放声高歌,所以它的曲调多高昂、奔放、粗犷、悠扬,表现了回族人民对幸福生活和纯真爱情的追求和渴望。
中外民俗——回族
在回族聚居的临夏地区,几百年以来,每年在固定的时间,人们都要聚集于山青水秀、风景秀丽的山间举行传统的“花儿”会。每年农历6 月初1 至初6 的莲花山“花儿”会和农历4 月2 8 日的松鸣岩“花儿”会久负盛名。春夏之交,树木葱绿,山花烂漫。届时,歌手云集,对歌联欢,盛况空前。
古尔邦节和开斋节
古尔邦节和开斋节是回族的两大主要节日。
“古尔邦”,阿拉伯语为“牺牲”、“献牲”之意,并称“宰牲节”和“献牲节”。按伊斯兰教历,每年1 2 月1 0 日为古尔邦节。古尔邦节源于阿拉伯民间传说,即先知伊卜拉欣直到晚年也没有儿子。他祈求真主安拉赐给他一个儿子。不久,伊卜拉欣果然有了儿子,他衷心感谢真主的恩赐,精心抚养幼子。十几年后的一天夜里,伊卜拉欣作了一个梦,梦见真主安拉命令他把心爱的儿子宰掉献祭以考验他的诚心。伊卜拉欣惟命是从毫无迟疑,他懂事的儿子也毫无惧色并鼓励父亲宰己献祭。于是,伊卜拉欣作着宰子的准备。伊卜拉欣的这一举动,真主深为感动,遣天使送来一头羊代替献子。当伊斯兰教创立后,穆斯林们承认伊卜拉欣并尊为圣祖,每年的这一天,便形成了宰牲献祭的习俗沿袭至今,成为回族人民的传统节日之一。
开斋节也叫尔德节。“尔德”是阿拉伯语“尔德·菲图尔”的音译,也是回族隆重的节日。
伊斯兰教规定,每年教历9 月定为斋月。在斋月里要封斋,要求每个穆斯林在黎明前至落日后的时间里,戒饮、戒食、戒房事„„其目的是让人们在斋月里认真地反省自己的罪过,使经济条件充裕的富人,亲自体验一下饥饿的痛苦心态。到教历1 0 月1 日即斋戒期满, 举行庆祝斋功完成的盛会,这一天就是开斋节。
开斋节这天,人们早早起床、沐浴、燃香,衣冠整齐地到清真寺作礼拜,聆听教长讲经布道。然后去墓地“走坟”,缅怀“亡人”,以示不忘祖先。节日当天,人们在居住区域内,挨门串户地互致节日问候(俗称“拜节”),家家户户炸制“油香”和“馓子”食品,宰杀牛羊用来招待宾客亲朋,互相馈赠。
“开斋节”里回族人民合家欢乐,吃团圆饭。图为饭前全家进行祈祷。
中外民俗——回族
回族不吃猪肉因为回族人信仰伊斯兰教,是穆斯林。在中国共有十个民族信仰伊斯兰教,他们都是穆斯林。穆斯林不吃猪肉的原因: 穆斯林不吃猪肉,主要是来自安拉的禁令“你们可以吃真主所赐给你们的佳美的食品,当感谢真主,如果你们只敬拜真主,那么他只禁止你们吃自死物、流血、猪肉,以及诵真主以外的名义宰的……你们不要信口胡诌说∶这是合法的,那是非法的,以假借真主之名而造谎,造谎者决不能成功。”(古兰经16章116节)
穆斯林不吃猪肉,根本的原因是信仰,对安拉的命令绝对忠诚,深信至大的安拉对他的奴仆仁慈和爱护,许多禁止的行为,例如禁止吃猪肉,必定有许多超越人类思维理解的智慧和恩惠。安拉对信士是至仁、至慈、至爱的,禁止我们的行为,必然是防止人们受害,也是对信士忠诚的考验,例如老师禁止学生抄袭和作弊,母亲不许儿女说谎和偷懒,听话的孩子表现了忠和孝,锻炼成为好人品,终生受用不尽。敬畏安拉的穆斯林必须自觉地严格服从。
饮食的禁忌并非只是伊斯兰才这样规定,世界上各种宗教都遵奉某种“神意”忌讳某些饮食,例如印度教、佛教和锡克教遵奉神意实行全面素食,“不许杀生”是严格的基本“五戒”之一,所以,也不许可吃猪肉。犹太人和基督教徒根据《圣经》,猪肉在禁止的饮食之内,听从上帝的话,就必须禁食猪肉,例如:“猪,因为蹄分两瓣,却不倒嚼,就与你们不洁净。这些兽的肉,你们不可吃,死的你们不可摸,都与你们不洁净。”(“利未记”,11:7-8)。《圣经》也有其它章节的经文,明确禁止吃猪肉,例如“申命记”中的(14:8)和“以赛亚书”中的(65:2-5)。“利未记”与“申命记”属于《旧约圣经》的“前五经”,是犹太教和基督教共同遵循的基本经典。伊斯兰认为《旧约圣经》是安拉下降给先知穆萨的“托拉特”真经的传述,其中必有安拉的确实启示,证明安拉对远古的使者直到最后使者穆圣下达的都是同样的命令:禁止吃猪肉。当今这些天启宗教中,唯独伊斯兰遵循最为严格,一丝不苟,穆斯林必须是安拉的忠诚奴仆,并以此为荣。
伊斯兰信士认主独一,敬畏安拉,服从安拉的命令,全然是对自身有利。对安拉是否有信仰,或者地球上信仰的人数多寡,对安拉的权威没有任何改变,因为安拉是全能的,自足的,不需求他的被造物对他拥护和支持。《古兰经》说:“不信道的人,(无损于安拉),因为安拉确是无求于全世界的。”(3:97)“如果你们忘恩,那么,安拉确是无求于你们的,他不喜欢他的众仆忘恩负义。如果你们感谢,那么,他喜悦你们的感谢。一个负罪的人,不负别人的罪。”(39:7)其次,安拉喜悦人们顺从他的命令,对安拉敬畏,以健康和清洁的身体接近安拉,不但思想单纯,行为善良,衣服整洁,而且身体也是食用清洁有益的营养物质培养成长的。在万物繁盛的世界上,《古兰经》说:“信道的人们啊!你们可以吃我所供给你们的佳美的食物,你们应当感谢安拉。”(2:172;5:4)“佳美”的反面是“厌恶”,如果你到朋友家去做客,满嘴喷臭,浑身上下都是肮脏难闻的气息,令人呕吐,你能使朋友高兴吗?至少是没有人性最起码的文明礼貌。凡是安拉禁止的饮食,如酒精、猪肉、吸毒和不合法的野味,不仅不能取悦于安拉,反而对自己的健康和人品也是有百害而无一利,俗话说“病从口入”。2003年冬季亚洲爆发萨斯“非典”,后来发现是因为盗猎和偷吃果子狸,那场灾难使半个世界陷入惊慌。
信道的人最基本的行为是敬畏安拉,处处祈求安拉的护佑,口赞“至仁至慈的清高安拉”,“我求庇于世人的主宰”(114:1),祈求安拉保护,首先要对安拉有忠诚之心,因此,根本的行为在自己,服从主命,当行则行,当禁则止,可以期望安拉的最大喜悦和恩慈。不吃猪肉事体不大,不会使信仰伊斯兰的人遭受十分艰难的生活,因为安拉恩赐的人类可食高蛋白肉类千万种,鲜美的鸡鸭鱼肉生猛海鲜数不清。生活在非穆斯林社会中,不吃猪肉表现穆斯林的信心、意志、毅力、自尊人格和文明特征;生活有原则,来自接受考验的精神力量。告诉你的非穆斯林朋友,不吃猪肉是表示对安拉的服从和敬畏,对别人无妨,通情达理的人对你会更加尊敬。
中外民俗——回族
红烧牛肉做法:特色:北方回族清真名菜,成菜色泽深红牛肉酥软,汁浓味厚,有补脾胃,益气血,强筋骨的功效。
材料:主料:牛肉500克,辣豆瓣酱20克,姜,酒,酱油各25克。
做法:牛肉切块,用热水汆一下捞出。在油锅中将葱姜爆香,再加入辣豆瓣酱,然后放入牛肉块翻炒并加入酱油,糖胡椒粉,酒,味精及八角,最后加水浸过牛肉,用小火慢慢煮至汁稠,肉酥香即可。
第五篇:回族演讲稿
回族风情演讲稿
尊敬的各位来宾:
大家晚上好,我是来自人力资源管理 11-8班的李萍,下面由我为大家介绍回族风情。
首先,我们的介绍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回族概况,民族服饰,饮食文化,回族花儿歌曲文化,回族禁忌,回族名人等。
回族在新疆分布较广,主要聚集在昌吉回族自治州。2008年新疆回族人口为86.67万人,占全疆总人口的4.48%,回族通用汉语汉文,但仍保留了少量阿拉伯语和波斯语。
左侧这幅是具有回族特色的玉制宝瓶,旁边是我们美丽的回族姑娘,在中国回族史上,类似这样的壶具有独特的象征意义。
在民族服饰方面,回族男子一般头戴回回帽,大多数喜欢戴白帽,或用白布裹头。
左侧是一位慈祥的戴着回族白帽的老大爷,右侧是一位衣着回族特色服饰的姑娘,看!这手拿盖碗茶的回族姑娘以及这对儿穿着回族传统服饰的夫妻是多么的美丽!这是回族特色的婚纱礼服,以下便是几种不同款式的婚纱礼服:
在饮食文化方面,回族人以面食为主,肉食有:牛羊鸡鸭鱼等,逢年过节,一般都要自制油香、馓子、粉汤和糕点等。大盘鸡不仅是回族人最喜爱的美食,也是备受新疆人青睐的食物之一。抓饭和牛肉丸子也是如此的受人喜爱。看!这便是家喻户晓的粉汤。
回族的禁忌基本上与维吾尔族的禁忌一样,禁食猪狗驴等肉,包括非清真食品。
回族名人方面,早在明朝时期,远近闻名下西洋的郑和就是回族,抗日战争时期,回族队伍为祖国的统一作出了重大贡献,抗日英雄马本斋就是其中之一;现今深受人们喜爱的回族歌手苏尔东,在回族音乐方面 作出了卓越的成就。
以上是对回族文化风情的介绍,希望大家喜欢,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