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当前医患关系存在问题的思考与对策
当前医患关系存在问题的思考与对策
2014级在职博士 刘向津 中医内科 201430131174 【摘要】
近年来,医患关系日趋紧张复杂,医患纠纷愈演愈烈,恶性伤医事件频繁发生,医患之间缺乏必要的理解和信任。医疗活动及医院的正常秩序深受影响。医患关系已成为现阶段全社会前所未有的共同关注点。面对医患关系紧张这一日益突出的问题,医生面临极其严峻的挑战与压力。所以,了解当前医患关系存在的问题,求本溯源,积极应对,努力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显得尤为重要。提高医生沟通能力,引导和培养医生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已成为医疗活动中的一项刻不容缓的课题。良好的医患沟通能力也是成为一名优秀医生不可缺少的条件。【关键词】 医患关系,医患沟通,解决对策 【正文】
医患沟通指的是在医疗卫生和保健工作中,医患双方围绕伤病、诊疗、健康及相关因素等主题,以医方为主导,通过各种有特征的全方位信息的多途径交流,科学地指引诊疗病人的伤病,使医患双方形成共识并建立信任合作关系,达到维护人类健康、促进医学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目的。总而言之,医患沟通就是医患双方为了治疗病人的疾病,满足病人的健康需求,在诊治疾病过程中进行的一种交流。
医患沟通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前提,是医疗机构的医务人员在诊疗活动中与患者及其家属在信息方面、情感方面的交流,是医患之间构筑的一座双向交流的桥梁,医患沟通是良好医患关系的有效途径[1]。近年来,医患关系总体上趋于好转,表现为患者趋于理性,医生趋于规范。但是医患关系紧张和医疗纠纷不断仍然是困扰医院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2],其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原因在于医患双方的沟通存在问题[3], 于是如何进行有效的医患沟通来减少医患纠纷成为了医生关注的焦点。
1、医患关系紧张的主要原因
1.1医疗服务过程中医患沟通不够,缺乏人文关怀。医疗技术和人文关怀是医疗服务的两个方面,传统医学模式只注重疾病的生物治疗,却对社会与心理关注度不够。有些医生只重视“病”,不重视人,在诊疗时过分依赖仪器,与病人沟通少,缺乏人文怀,从而引发医患关系紧张[4]。中国医师协会对各种医疗纠纷案进行调查发现,因医生技术原因引起的不到20%,80%源于医生的服务态度、语言沟通和医德医风等问题。
1.2医务人员工作压力大,容易引发职业倦怠,影响与患者的沟通。医患关系日趋紧张,医患之间信任不足,其中医务人员的职业倦怠是一个重要原因。在医务人员中普遍存在的、被视为“职业杀手”的工作倦怠,不仅严重影响了医务人员的身心健康,而且影响到医学科学事业的可持续发展[5]。医务人员面对长期不断的压力,如对救治病人的生命负有的责任压力;医学发展日新月异,需对知识更新不落伍的压力;社会公众评价差加上没有自己正常休息时间的压力等。医院候诊病人多,医务人员忙于应付排着长队的病人群,可能开始几个病人尚能态度和善、耐心的倾听和询问,但用不了多久,疲惫和急躁就会有所表现。这些都可能造成医务人员的职业倦怠,影响与病人有效的沟通。
1.3医务人员未能很好地履行知情同意的法律义务。知情同意是患者自主权的重要体现,侵害患者知情同意权是引发医患纠纷的常见原因。知情同意权是患者身体权、隐私权、财产权和支配权的集中体现,对患者知情同意权的侵害直接表现为对患者身体权、隐私权或财产权的侵害[6]。医务人员对患者的病情、医疗措施、医疗风险等解释不清楚或告知不详实,在施行手术、特殊检查、特殊治疗时,告知不充分,未征得患者或家属的同意,一旦医疗效果不尽人意,便容易导致医疗纠纷。
1.4缺乏情感交流和沟通技巧。医务人员除了要与患者多沟通外,还应掌握一定的技巧,进行有效的沟通。临床上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某医生本想向身患绝症的患者传递生的希望,说出却是“像你这种情况死亡率是80%”。而另一医者却能这样表述:“你的情况虽然很严重,但现代医学发展很快,治疗手段也多,重要的是你要有足够的信心,战胜病魔的机会还有20%,所以希望你不要放弃。”可见,同样的意思,两种表达方式所产生的语言效果却完全不同。1.5医患之间认识上的差异。病人对医学专业知识的不了解或者了解不全面,在自身的疾病治疗没有达到自己期望的效果的时候就会不满,而医生就成了病人宣泄不满的对象,认为是医生的责任。病人对医生的要求过高,医生是一个正常人,需要养家糊口的,他们需要在这个职业上取得一定数量的收入,而病人却要医生成为治病不求回报的圣人。然而医患之间又缺乏必要的沟通,导致医患纠纷的发生。
1.5医疗制度的不完善。病人过度相信那些有名气的医生,而不信任小医生,所以导致大医院都人满为患,一些地方小医院门可罗雀。甚至一些小感冒,都要跑到大医院去看病,结果价格高了,病人又抱怨了,其实小医院一样可以治疗,而且价格又低。大医院人满为患又导致了一个问题,因为病人数量上去了,那医生给每个病人看病的时间就少了,结果病人就会感觉自己得不到重视,认为医生敷衍自己。这样就又会发生医患纠纷。
2、加强医患沟通,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措施: 2.1 建立贯穿诊疗全程的医患沟通制度
医院建立科学完善的医患沟通制度和规范,鼓励医务人员在医疗服务过程中,主动营造良好的沟通氛围,不但能将人性关爱传递给患者,而且可提高医务人员诊疗技术与人文服务水平,还能取得患者与社会的信任及合作,最终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7]。2.2 规范医患沟通内容,提高医患沟通效果
医疗服务的全过程,从一定意义上讲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过程,它既是情感的沟通,知识的交流,也是文化的交融。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曾经说:“医生有三大法宝,语言、药物和手术刀。”医生高超的语言能力能给病人增加信心、希望和力量,表现在使病人的全身免疫能力、代偿能力、康复能力和各系统协调能力增强,能收到神奇的效果。医生对于同一病例,可以提出多种诊疗方案。因此,如果医生采取参与协商或指导——合作的新型医患模式,根据患者、疾病的个体情况设计不同的治疗方案,提供给患者知情、同意、选择的权利,必将有助于缓和医患矛盾。2.3 加强医务人员的沟通技能培训,提高医患沟通能力与技巧
医务人员必须重视诊疗过程中的沟通,知道患者想要得到什么。如实
[8]告知患者医疗风险,平静应对患者被告知后的知情不同意,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增进理解、促进医患和谐。
2.4 树立“以人为中心”的宗旨,努力提高医务人员人文修养
医患的接触过程,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过程,它既是情感的沟通、知识的交流,也是文化的交融,是让患者理解医疗服务的唯一途径。以病人为中心的沟通模式是由美国医学会研发的一项伦理促进项目,其宗旨在于探讨医疗机构面对多样化的病人群体时,如何开展有效的以病人为中心的沟通[9]。医务人员在与患者沟通交流时,要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观念,耐心倾听病人述说,尊重病人的想法。在诊疗过程中,严格按法律、法规、诊疗规范完成医疗行为,做到尊重生命、尊重尊严、竭力为生命而为,把医学人文精神落实到为患者提供优质服务中,体现在医疗服务的流程中,以便减少医患纠纷。
2.5 丰富医患沟通形式,延伸沟通内涵
作为医患沟通的主要类型之一,非语言性沟通常因其自身的非语言性而被许多医务工作者所忽视。但是,恰当的非语言性沟通对提高医患沟通的质量和效果,促进医患关系的和谐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医患交流中,如能对非语言性沟通技巧准确理解、认识并运用自如,对促进医患沟通有重要价值。
2.6完善医疗制度。我国应该要建立起完善的医疗制度,这样可以减少很多不必要的医疗纠纷。要对药物价格进行严格的控制,让病人看得起病,还要采取有效措施,消除病人就诊过程中挂号时间长、交费时间长、取药时间长、看病时间短的“三长一短”的现象。
医疗活动中医患矛盾在所难免,但医务人员在与患者交往中真诚关心患者、体谅患者,做好解释工作,多数医患矛盾是可以避免的。当前较为复杂医疗环境下,加强医患沟通,提高沟通技巧,化解医患矛盾、减少医疗纠纷,对于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具有重要作用。
[1] 张殷平.医院政风行风建设的治本策略[J].中国医院管理, 2007,27(6): 57-58.[2] 许戈良.拿什么拯救你医患关系[N].健康报, 2008-3-11(1).[3] 张淳瑜,闽钟炎,薛迪,等.医疗服务供需双方对医疗纠纷成因的认识调查[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 2007, 23(7): 451-453.[4]董云萍.医患关系的物化与和谐医患关系的构建[J].医学与社会,2009,22(1):22-24.[5]田国强.职业倦怠对医患关系的影响[J].医学与社会,2009,22(6):57-58.[6]董雷.浅议侵害患者知情同意权的性质及赔偿[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8,29(12):35-37.[7]邵志民.医师行为与和谐医患关系的探讨[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6,22(5):347-348.[8]李静.浅析医患沟通中的语言表达技能[J].医学与社会,2009, 22(10):57-58.[9]唐健.美国医学会以病人为中心的沟通模式研究[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0,26(1):76-78.
第二篇:当前医患关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当前医患关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摘要]医患关系现状不容乐观,紧张的医患关系出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是长期发展形成的。笔者分析医患关系发生的主要原因有三点:一是医疗体制问题,二是医德医风问题,三是针对医疗事故的处理问题。针对这三条原因的主要解决措施包括:一是完善医保制度,建立改革运行机制,引导群众能够自觉地、分层次的、有序的就医,二是纠正医德医风问题,三是针对医疗事故问题,医院应彻底贯彻“私法自治”原则,合理处理医疗纠纷。[关键词]医患关系,医疗体制,医德医风
医患关系是近年来社会关注度很高的热词,医患关系存在的问题主要以医疗纠纷为主,医疗纠纷的产生是由于患者及其家属与医疗工作者在诊治过程中发生的不良后果存在认识差异性,患者及其家属常因为医疗纠纷向医院(或医师)进行投诉或者索赔,医患关系处理不当时甚至可能引起较大的冲突或其他较大负面影响。
1医患关系的现状与危害
随着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的提升和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新型的医改政策在我国实施三年多来,人们的生命健康质量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但是,医患关系的问题并没有得到相应程度的改善,甚至在少数地区,医患关系问题更加突出。中华医院管理协会关于医患关系问题的调研结果显示[1]:2012年,全国有68%的医院发生过医患关系暴力事件(包括医闹、威胁和辱骂医务工作人员等),有56%的医院因患者对治疗结果不满意而遭到患者及其家属的围攻,有70%以上的医院发生过患者拒不缴纳住院费用等事件,有56%的医院出现过患者在医院内设灵堂事件……,如此紧张的医患关系数据严重影响者医疗服务卫生体系的正常发展,医护人才的流失现象日益严重。
存在医疗纠纷的医师,其心理状态受医疗纠纷的影响会随着时间的延长而显著性降低,最终与为发生医疗纠纷医师一致。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逐渐增加,很多患者及其家属对于治疗存在过高的期望值,再加上医疗费用的增加和医疗行为本身具有损害性的特点,导致医患关系越来越紧张,医疗纠纷的发生率有逐年增大的趋势,医疗纠纷给医患两方面人员都带来诸多不利影响,相关文献调查结果显示[2],仅主治医师方面,其心理状态会严重受到医疗纠纷的影响,这不但影响其日常正常工作,还可能对医院造成许多其他负面影响。2医患关系产生的原因分析
很多人觉得,进了医院的门,挂了号,花了钱,医院就得负责把病治好。治不好,医生担责是应有之义。其实这是一种误解,也是很多医患矛盾的根源。医患关系并不是消费关系。医学是门特殊学科,至今仍有很多对人体的认知亟待突破[3]。服务对象是‘人’这一特定性,以及医院的公益属性,决定了医患关系不应该也不能是消费关系,在医患关系中,医疗机构所负的义务并非结果义务,而是过程义务。医疗机构和医生并不承诺包治疾病,患者也并不可能因为花了大价钱,就在疾病面前获得特殊的免疫力。从这点出发,笔者分析医患关系产生的具体原因有以下几点:
2.1首先是长期以来,“以药养医”和“医疗市场化”等不合理的医疗体制的存在,导致很多公立的医院丧失公益性,忽略社会效益而一味的追求经济效益,这也是新型医改实施三年多来,医患关系问题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善的关键原因之一。公立医院片面追求经济效益,也促成了老百姓“看病贵和看病难”的问题,进而催生了众多医患关系问题。从更深层次的原因分析,虽然政府近年来不断加大对医疗机构的投入力度,但仍然存在投入不到位的问题。医院为了养活自己、生存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向钱看齐’、以药养医现象[4]。
2.2其次与医疗卫生的行业性质有关,医疗卫生事业具有较高的专业性,患者一般没有选择的权利,只能严格遵医嘱进行治疗,这使部分医护人员滋生出较强的施恩心理和权威心理,对患者的服务态度极差,有些医务人员道德素质不高,只考虑自身利益而开大处方、过度医疗等,这些都导致患者及其家属的不满和不信任,部分患者难以忍受而爆发医疗纠纷[5]。另外,对医院来讲,医生在患者面前的专业技术优势,以及由此引发的过度检查、过度收费、过度治疗“乱象”,让患者加剧了对医生的不信任,医患关系异化成了“花钱”与“挣钱”的关系,甚至走向对立面。
2.3再次,医疗事故也是造成医患关系紧张的主要原因之一,医疗事故会造成患者的人身损害,在大部分情况下都会引起严重的医患关系。另外,在医疗事故引起的医疗纠纷中,患者申诉和维护权益渠道不畅通,也是影响医患关系的直接原因。对患者来讲,一些患者对治疗效果主观期望值过高,造成医患认知之间的巨大差异,是发生医疗纠纷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6]。我国虽已于几年前就施行新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但发生医疗事故之后,患者维护权益成本太高,实际上仍是件很难的事情。
2.4最后,医疗资源分布不合理进一步加剧了医患矛盾,以我省为例,80%的人口在农村,80%的医疗资源特别是优质医疗资源却集中在城市,导致患者有个头疼脑热也要往大医院挤,医生因为不堪重负无奈、疲累,患者因为得不到充裕、良好的医疗服务感到窝心,医患矛盾自然凸显[7]。3解决医患关系的对策
医患之间,和则两利,伤则两败。正确解决当前医患关系紧张的现状,维护医疗服务市场正常的秩序和医患双方的利益,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
3.1针对医疗体制方面存在的缺陷,笔者认为只有进一步完善医保制度,建立改革运行机制,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医患关系紧张的问题。例如深化医改中提出的医生“多点执业”就是促进优质医疗资源纵向流动的举措。而随着公立医院改革的推进,社会保障体制的健全,像他这样的院长们不再围着“钱”打转,患者也能享受到更多的医疗福利,对医院、医生的满意度会得到更大的提升。再比如说建立合理的三级医疗网络体系,引导群众能够自觉地、分层次的、有序的就医,才能真正解决“看病贵看病难”的现状。另外,政府加大对公益性医院的财政支持,使医院脱离“唯利是图”的枷锁,也是解决医患关系问题的关键途径之一。
3.2针对医护工作人员服务态度问题,笔者认为医德、医风要求提供医疗服务的人具有良好的道德和工作作风。医德、医风的起码要求是职业道德。高标准的医德、医风要求做到对患者极端地热忱,对工作极端地负责任,对技术精益求精。医院方面要加强对医师的职业教育(要教育广大医务人员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增强服务意识,改善服务态度,提高服务质量,深入开展以病人为中心、医患换位思考等服务活动,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和德性休养,建立职业道德考核与考评制度,并纳入医疗质量检测范围,定期进行讲评和奖惩),提高医师自身素质水平(医疗护理操作常规和医院管理工作制度是在总结以往医学科学和技术成果的基础上形成的理论和方法,是医疗过程的定义和所应用技术的规范和指南,在医疗活动中必须认真执行。广大医务人员应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和学习,熟练掌握其中的内容和要求,达到规范自己的医疗行为,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和法律知识(医院管理者和医务人员要树立加强法律法规的学习,特别是涉及医疗纠纷,警惕医疗安全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执业医师法》、《病历书写规定》及医学问题用民事法规来处理的相关法律知识,不断增强侵权损害赔偿意识,增强自我保护意识,从而提高预防差错、事故的警觉性和责任感),从而改善和提高医疗能力,从根本上消除医疗纠纷[8]。
3.3针对由于医疗事故而引起的医疗纠纷问题,医院主管部门应彻底贯彻“私法自治”原则,医患关系发生后,要严格按照处理程序进行:先进行协商解决,解决不了的进行行政调解。由卫生行政部门出面,通过一系列的调查研究等措施,鉴定医疗纠纷责任而进行针对性解决。坚决避免医患双方没有任何意义的冲突事件的发生。另外,遇到纠纷时,医院应该把发生医疗纠纷的原因给患者及其家属一个合理的解释,患者及其家属也应该对医疗纠纷提出公正的解决方法,医患双方的共同探讨会成为沟通医务人员和患者心灵的一座桥梁。
总之,在医患冲突里还有许多因素并非是因医生、医院而起。比如,政府应该不断健全社会保障机制,增强保险救济的能力,这些都会有效降低病人的医疗成本。另外还需完善社工等民间公益形式,能够在一个人最为绝望的时候有一个人走到他的身边给他安慰和鼓励。当然,良好的健康教育也是破解这个难题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因素。和谐的医患关系应该建立在彼此信任的基础之上,而相互信任的维系则必须有完善的法律与制度保障。要通过体制改革与程序设计,切实减轻百姓医疗负担,疏通患者对医疗服务的质量监督与诉求表达的渠道,尤其要建立公正、中立、权威的第三方医疗纠纷调解裁决机制,并充分发挥其调处功能,有效舒缓、化解患者就医的怨气与猜忌。许多事实证明,唯有健全的法治才是充分保障医务工作者人身安全的“保护伞”。4总结
紧张的医患关系出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是长期发展形成的。目前,我国关于医患关系的法律体系、医疗制度体系等还不完善,正在近一步的完善和发展中。缓解目前紧张的医患关系,需要各方的共同长期的努力。在现阶段,让医患关系回归它应有的理性和本来面目,医患双方都需付出更多努力,我相信,在各方共同努力和协作下,我国定会重塑医患关系良好的信任关系,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参考文献
[1] 姜洁,郑尚维,李幼平等.我国医患关系实证研究的现状分析与对策建议[J].医学与哲学,2012,33(19):18-20,71.[2] 涂玲,张新庆,任南等.我国医务工作者心理健康现状及分析[J].医学与哲学,2009,30(13):44-46.[3]魏星.提高医学生法律素质促进医患关系健康发展——由“佛山弃婴”案引发的思考[J].医学与哲学,2013,34(11):85-86,92.[4]刘涵.医患关系紧张的心理成因探究——以急诊患者家属为例[J].医学与哲学,2013,34(2):65-66,72.[5]张必丽.医患关系的“话语分析”取向及研究态势——语言学视角的反观与前瞻[J].医学与哲学,2013,34(7):39-42.[6]朱迪迪,林梦洁,连欢等.医生职业形象与医患关系认知现状调查与分析[J].医学与哲学,2013,34(17):49-53.[7]项丽敏,沈建国,侯梅瑾等.心理干预对白内障围手术期患者术后视力、生活质量及医患关系满意度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11):66-67.[8] 王立.寻求医患关系和谐的扎实新著——评《民国时期医事纠纷研究——和谐医患关系之思索》[J].学术交流,2013,(6):224.
第三篇:当前医患关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当前医患关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摘要]医患关系现状不容乐观,紧张的医患关系出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是长期发展形成的。笔者分析医患关系发生的主要原因有三点:一是医疗体制问题,二是医德医风问题,三是针对医疗事故的处理问题。针对这三条原因的主要解决措施包括:一是完善医保制度,建立改革运行机制,引导群众能够自觉地、分层次的、有序的就医,二是纠正医德医风问题,三是针对医疗事故问题,医院应彻底贯彻“私法自治”原则,合理处理医疗纠纷。[关键词]医患关系,医疗体制,医德医风
医患关系存在的问题主要以医疗纠纷为主,医疗纠纷的产生是由于患者及其家属与医疗工作者在诊治过程中发生的不良后果存在认识差异性,患者及其家属常因为医疗纠纷向医院(或医师)进行投诉或者索赔,医患关系处理不当时甚至可能引起较大的冲突或其他较大负面影响。1医患关系的现状与危害
随着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的提升和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新型的医改政策在我国实施三年多来,人们的生命健康质量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但是,医患关系的问题并没有得到相应程度的改善,甚至在少数地区,医患关系问题更加突出。中华医院管理协会关于医患关系问题的调研结果显示[1]:2012年,全国有68%的医院发生过医患关系暴力事件(包括医闹、威胁和辱骂医务工作人员等),有56%的医院因患者对治疗结果不满意而遭到患者及其家属的围攻,有70%以上的医院发生过患者拒不缴纳住院费用等事件,有56%的医院出现过患者在医院内设灵堂事件……,如此紧张的医患关系数据严重影响者医疗服务卫生体系的正常发展,医护人才的流失现象日益严重。
存在医疗纠纷的医师,其心理状态受医疗纠纷的影响会随着时间的延长而显著性降低,最终与为发生医疗纠纷医师一致。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逐渐增加,很多患者及其家属对于治疗存在过高的期望值,再加上医疗费用的增加和医疗行为本身具有损害性的特点,导致医患关系越来越紧张,医疗纠纷的发生率有逐年增大的趋势,医疗纠纷给医患两方面人员都带来诸多不利影响,相关文献调查结果显示[2],仅主治医师方面,其心理状态会严重受到医疗纠纷的影响,这不但影响其日常正常工作,还可能对医院造成许多其他负面影响。2医患关系产生的原因分析
2.1首先是长期以来,“以药养医”和“医疗市场化”等不合理的医疗体制的存在,导致很多公立的医院丧失公益性,忽略社会效益而一味的追求经济效益,这也是新型医改实施三年多来,医患关系问题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善的关键原因之一。公立医院片面追求经济效益,也促成了老百姓“看病贵和看病难”的问题,进而催生了众多医患关系问题。
2.2其次与医疗卫生的行业性质有关,医疗卫生事业具有较高的专业性,患者一般没有选择的权利,只能严格遵医嘱进行治疗,这使部分医护人员滋生出较强的施恩心理和权威心理,对患者的服务态度极差,有些医务人员道德素质不高,只考虑自身利益而开大处方、过度医疗等,这些都导致患者及其家属的不满和不信任,部分患者难以忍受而爆发医疗纠纷。
2.3最后,医疗事故也是造成医患关系紧张的主要原因之一,医疗事故会造成患者的人身损害,在大部分情况下都会引起严重的医患关系。另外,在医疗事故引起的医疗纠纷中,患者申诉和维护权益渠道不畅通,也是影响医患关系的直接原因。我国虽已于几年前就施行新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但发生医疗事故之后,患者维护权益成本太高,实际上仍是件很难的事情。3解决医患关系的对策
医患之间,和则两利,伤则两败。正确解决当前医患关系紧张的现状,维护医疗服务市场正常的秩序和医患双方的利益,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
3.1针对医疗体制方面存在的缺陷,笔者认为只有进一步完善医保制度,建立改革运行机制,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医患关系紧张的问题。建立合理的三级医疗网络体系,引导群众能够自觉地、分层次的、有序的就医,才能真正解决“看病贵看病难”的现状。另外,政府加大对公益性医院的财政支持,使医院脱离“唯利是图”的枷锁,也是解决医患关系问题的关键途径之一。
3.2针对医护工作人员服务态度问题,笔者认为医德、医风要求提供医疗服务的人具有良好的道德和工作作风。医德、医风的起码要求是职业道德。高标准的医德、医风要求做到对患者极端地热忱,对工作极端地负责任,对技术精益求精。医院方面要加强对医师的职业教育(要教育广大医务人员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增强服务意识,改善服务态度,提高服务质量,深入开展以病人为中心、医患换位思考等服务活动,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和德性休养,建立职业道德考核与考评制度,并纳入医疗质量检测范围,定期进行讲评和奖惩),提高医师自身素质水平(医疗护理操作常规和医院管理工作制度是在总结以往医学科学和技术成果的基础上形成的理论和方法,是医疗过程的定义和所应用技术的规范和指南,在医疗活动中必须认真执行。广大医务人员应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和学习,熟练掌握其中的内容和要求,达到规范自己的医疗行为,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和法律知识(医院管理者和医务人员要树立加强法律法规的学习,特别是涉及医疗纠纷,警惕医疗安全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执业医师法》、《病历书写规定》及医学问题用民事法规来处理的相关法律知识,不断增强侵权损害赔偿意识,增强自我保护意识,从而提高预防差错、事故的警觉性和责任感),从而改善和提高医疗能力,从根本上消除医疗纠纷。
3.3针对由于医疗事故而引起的医疗纠纷问题,医院应彻底贯彻“私法自治”原则,医患关系发生后,要严格按照处理程序进行:先进行协商解决,解决不了的进行行政调解。由卫生行政部门出面,通过一系列的调查研究等措施,鉴定医疗纠纷责任而进行针对性解决。坚决避免医患双方没有任何意义的冲突事件的发生。另外,遇到纠纷时,医院应该把发生医疗纠纷的原因给患者及其家属一个合理的解释,患者及其家属也应该对医疗纠纷提出公正的解决方法,医患双方的共同探讨会成为沟通医务人员和患者心灵的一座桥梁。4总结
紧张的医患关系出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是长期发展形成的。目前,我国关于医患关系的法律体系、医疗制度体系等还不完善,正在近一步的完善和发展中。缓解目前紧张的医患关系,需要各方的共同长期的努力。我相信,在各方共同努力和协作下,我国定会重塑医患关系良好的信任关系,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参考文献
[1] 修燕,王军.医患关系现状及影响因素探析[J].重庆医学,2013,42(8):955-956.[2] 涂玲,张新庆,任南等.我国医务工作者心理健康现状及分析[J].医学与哲学,2009,30(13):44-46.
第四篇:当前师德存在问题与对策思考
当前师德存在问题与对策思考
摘要:教育改革的重任历史地落到广大人民教师的肩上,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师德建设面临着严峻的考验,本文以马关县古林箐乡中心学校为例。作为人民教师,一定要努力增强改革意识,投身于师德建设实践中,成就于师德建设的伟业。我认为,要进一步加强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增强教师使命感;制订规范,明确师德内容;完善机制,加强保障监督;诚信治学,共创良好学风。本文就从这些问题展开探讨。
关键词:师德师风 教育改革 教师使命
一、师德问题
师德作为一种特殊的职业道德,一直以来备受社会的关注。教师是人类灵魂工程师中专业知识最为高深的一个群体,在社会转型和市场经济环境下,社会对其在道德意识水平和道德行为规范上有更高、更严格的期望和要求。就目前古林箐乡中心学校的师德现状来看,师德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多方面的。
理想是一个人的奋斗目标,而教师不同的理想目标在教育教学中会产生不同的动力。当前,在我国的学校虽然有相对独立的地理环境,这个环境基本溶入于整个社会中。社会上有不少职业道德的严重失范现象,诸如干部队伍中的钱权交易、执法队伍中的贪赃枉法、新闻传媒的有偿新闻、医务工作者收受红包等,对教师队伍的冲击甚大。在许多教师的心目中,“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弘扬“蜡烛精神”、做“春蚕”、当“人梯”,已不再是响亮的职业口号,更难化作工作的动力。而在有的老师看来,自己能够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不违法乱纪,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对得起那份工资就不错了,什么崇高理想、无私奉献、“为人民的教育事业奉献终身”等等都过时了。因而,他们只重视业务学习,轻视思想道德修养,认为自己业务学习和能力的培养是大礼,思想道德修养的提高是小节,大礼不可不讲,小节则可以不拘。长此以往,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就自然发生偏移。而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塑造人才,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做事能力,更要教育学生学会做人。但在古林箐教师的教育实践中,部分教师片面地理解教师的职责:认为教师的职责就是教书,教给学生专业技术知识,帮助他们掌握将来就业或是将来有一技之长;至于学生的道德素质教育,是学校领导、德育处和辅导员 的事,与己无关。正因为有这样的观念,在古林箐中学有的教师平时与学生接触交流很少,也不愿意花力气去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对学生思想道德方面的缺点、错误视而不见,充耳不闻,不能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还有的教师自由主义思想泛滥,讲课随心所欲,无所顾忌,动不动就发牢骚;更有个别教师衣着不整,举止粗俗,脏话连篇,有的甚至沉湎于社会上的一些“低俗之风”而不能自拔。凡此种种,完全有悖“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古训,不仅损害了教师的群体形象,也毒化了学校的育人环境。而“所谓敬业,是人们基于对一项工作、一种职业的热爱而产生的神圣感、使命感、责任感和勤勉努力的行为倾向。”1中华民族历来有“敬业乐业”、“忠于职守”的优良传统,但这些被视为“国粹”的优良传统在当今学校的校园内甚至大学校园内却受到了挑战。据我对我们乡老师的调查中发现有的教师不热爱教师职业,没有职业的神圣感,不把教书育人视为自己的本分和义务,在岗不出力,敷衍塞责,马虎从事,不改进教学方法,不了解学生的需求,“以其昏昏,使人昭昭”。2由于他们的不思进取,才会有“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备课敷衍了事,上课照本宣科,对于自己的教学效果也是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在调查数据中发现:学生有高达50%上课不注意听讲,希望教师的教学方式是教学相长3的占61%,这要求老师要有自己的讲课方式,做好充分的提前准备;也有一些教师到是看好这个职业,但也不过是把教师工作当作一只“稳定”的“旱涝保收”的金饭碗而已。他们爱吃这碗饭,但又不满足,因而热衷于第二职业,常常是“人在曹营心在汉”,教学胡乱应付,而主要精力则花在别的营生上。这种精力投入上的隐性流失现象在学校中有愈演愈烈的趋势;还有的教师则是不具备基本的职业素质,工作随意性强,自由散漫,上课迟到、早退,随意调课、停课,对学校的纪律置若罔闻等等,这些都严重的违背了学校师德建设的宗旨。然而进入21世纪,从全世界的情况来看,随着自动化程度的提高,工作环境的改善和余暇时间的增加,人们评价一种职业优劣的标准已经发生了某种变化,其中经济收入在整个评价体系中正变为愈来愈有分量的尺度。而自古以来,教师的职责就没有离开过“传道、授业和解惑”。但是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特别是在“产学研”4相结合的办学思路和“科研先导”的口号影响下,今天的许多学校,大部分已不再以传道、授业、解惑为荣,而是以学术成果的多少论英雄了。出现这种原因很简单,因为科研成果、科研经费在教
师评价中权重太大,可以说真正决定教师的奖励、升职、待遇、地位的已不再是书教得怎么样,而是所谓的科研成果多不多了。正因如此,教师们对自己的本职——“教书育人”并不那么关注,而把大部分的精力用在了关注“有没有文章” “发了几篇文章”以及“发在了哪个刊物”上。虽然不是所有的学校都是这样明文要求的,但是,只要是教师这个职业的有多人都知道有这么一回事,已至于形势所逼,为了评职称是鸭子也得上架。而且,即便千辛万苦炮制出大作,往往还要托人情,找门子,花钱买版面,真是苦不堪言,面子失尽。
二、师德的失范
社会大环境即知识向经济转型带来的不良影响。经济腾飞的中国,经济繁荣,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物质需求对每个人都显得格外重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人们的思维方式和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许多传统的道德观念受到冲击,尤其是在社会转型时期,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所造成的某些领域片面追求物质利益、社会分配不公平以及多种经济成分和多元利益格局,使个人主义观念、拜金主义思想有所抬头等等,这一切都使得整个社会的道德出现了许多新变化。整个社会的功利倾向,使教师心浮气躁,“非无安居也,我无安心也;非无足财也,我无足心也”5这真是当前很多教师心态的生动写照,学校在这方面也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导致金钱物欲的上升,理想情操的失落和道德水准的下降等师德滑坡现象。而教学与科研是学校教育工作者的中心工作,具备深厚的知识底蕴和丰富的教研技能,是学校教师的一致共识,至于师德修养如何却还没有引起足够重视。正因如此,对古林箐乡中心学校的教师而言,只要学历符合要求,教学过得硬,论文发得多,就理所当然的被认为是优秀的教师。很少把个人的政治素质、师德、师风方面的内容列入考核范畴。这在无形中助长了教师重业务重科研、轻师德轻修养的倾向,这是其一。其二,长期以来,我校的师德教育工作经常被视为政治教育,师德的“德”字常被归结为教师的政治立场和思想观点。其主要内容是让教师参加政治学习和大量的社会政治活动,而不是对师德观念、师德情感、师德理想、师德态度、师德法纪、师德作风、师德技能、师德良心、师德行为等一系列的师德规范建设工作的培养。同时,我校在师德教育的方法上,大多数也是以开会和学习有关文件的形式来代替师德教育,从而形成了事实上的形式主义,这就使很多教师对师德教育难以产生好感,也不可能重视。正
是这两方面的因素导致了我校师德失范现象的滋生和蔓延。虽然我国学校相对宽松的教学环境,有利于教师教学思路的拓展,但也给学校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评价带来了相当大的难度。由于没有一个统一、全面的衡量教育教学效果的标准,在评价一个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具体操作中常常出现不规范、不科学、不公平的现象,甚至教学努力的人得不到奖励,投机取巧的人反而得到肯定。而且,由于教育教学没有量化标准,而科研容易量化,因此科研指标在各学校几乎成了唯一的标准。在这种抓教学默默无闻,搞科研名利双收的情势下,还有谁愿意去精心备课,用心教学,辛勤育人呢?在另一个方面,我校的教师超时劳动的现象非常普遍,据我调查的资料统计,我校的老师实际工作时间平均每天在十四个上时以上,其工作时间远远超过国家的标准,而且工资与付出并不对等。这无疑给我校的广大老师带来了许多来自家庭、社会的压力。现在学生不好管,一方面是我乡的独生子女的增加以及家长的期盼与关注;另一方面一些智力低下、心理异常的学生,家长根本不愿意也没条件送进特教学校,而我校的心理辅导老师更是凤毛麟角。诸多因素(教育教学评价、职称评聘、职务晋升等的压力)使我校的老师们不堪重负。然而升学压力之大是一般局外人难以想象的,家长、学生、社会、学校对教师的期望值极高,一旦考不好,或学生在学校有什么问题和发生安全责任事故,所有的罪过就会集中到教师身上。从我国目前的情况看来,教师的职业声望相对不高,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改革开放后,教师等知识分子在政治上翻了身,国家对他们十分重视,注意发挥他们在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但他们在最初几年辉煌之后,又开始走入新的困境,传统的教师等广大知识分子以理性方式影响社会的情景,正由商业性的明星、歌星、体育明星和政治活动家取代。这种由历史的渐进发展与断裂造成的广大知识分子的失落并影响到教师对自己职业的信心,使许多人处在苦闷彷徨之中。更重要的是我国教师的工资待遇太低,这也影响了教师职业的声望。从全世界的情况来看,随着自动化程度的提高,工作环境的改善和余暇时间的增加,人们评价一种职业优劣的标准已经发生了某种变化,其中经济收入在整个评价体系中正变为愈来愈有分量的尺度。总之,较低的职业声望挫伤了教师的职业情感,从而也在无形中使教师降低了对自身文化素养和职业道德的孜孜追求。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新课改的不断推进,我校的老师们都感觉到了自身业务能力的不足,然而学习进修培训的机会是僧多粥少。因此我
校教师几年甚至十几年不曾参加学习进修的现象非常普遍。教育教学工作完全依靠以前的知识基础,普遍感到思维和精力的不适应,工作压力也就随之加大。加上现在的教材都是新教材,不再是一支粉笔和一本教材就能把问题讲得很清楚的,往往要借助现代的教育技术,比如说多媒体等现代技术手段;另一原因是学校福利待遇低下。教师的工资福利待遇普遍偏低,这是一个无法回避的事实。加上尊师重教的社会风气不浓厚,教师的社会地位不高,使得优秀教师的流失情况极为严重。同时学生择校、辍学、厌学现象严重,生源质量得不到保障,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高,使得老师从教的热情也遭受严重挫折。虽然大部分教师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希望以更好的姿态投入到教育事业中去,但是又觉得自己工作负担重,强度大,收入低,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不少教师对职业产生倦怠心理。在国际上,我国教师工资收入指数只是同档次发展中国家的1/4。不到印度的1/26,尽管近10年来,这种局面有了较大改善,教师工资收入连年增长,然而教师收入偏低的现实仍未扭转。这种收入的低下的状况,不仅让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受到挫伤,而且还导致大量高素质人才不愿从事教育工作。所以许多年轻教师想跳槽的比率越来越高,而他们跳槽的首要原因就是收入偏低。由于做教师工资偏低,许多优秀人才宁可到企业上班,留在学校的也大多满腔热情地投身于第二、第三职业。
三、改变师德现状的对策思考
在一个总体道德水平不高的社会里,单单要求教师有较高的道德素养,既不现实,也无法做到。当然,我们并非否认教师职业道德的特殊性和重要性。但是,社会大环境没有得以不断改善,师德失范问题也就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学校教师是知识分子的聚集地,是国家先进科技的发源地。学校教师在参与社会生产的实践中,通过大量的科技学术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与社会每一个角落保持着紧密的联系,因此其思想素质修养的程度,职业道德水准的高低,对整个社会风气、甚至对整个国家和民族的道德水准都有着明显或潜在的影响。如果说以前教师认真执教,“对得起学生”、“对得起良心”已无可厚非的话,那么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师的责任更加重大,对师德素质的要求也更高。对当代我校教师来说,师德的要求也具有“先进性”:它要求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们展示人生的最高境界,还要做小学生们高尚的人格榜样,不仅要把具体的道德规范践行同最崇高 的人生追求相结合,还要引导小学生们确立人生的理想和高尚的人格追求,达到塑造完美的人性,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所以说教师的师德不仅仅是个人行为,而是直接联系着整个社会。正因如此,我们说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必须提出更高的标准,这样才能满足其“既重塑自己,又塑造他人”的崇高职业要求。
师德建设是一项全局性的、长期性的工作,要真正落到实处、收到实效,就必须建立一套有效的机制作保证。第一,要建立和完善激励机制。激励机制是加强师德建设的重要手段。第二,要建立和完善考核机制。要把师德建设作为教育教学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在考核的过程中应将考核指标量化,重点考核教师的职业道德状况、教学态度、育人效果,形成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个等次,考核结束后公开公布考核结果,奖优罚劣。对师德考核为优秀的教师应给予必要的物质和精神奖励,对师德考核不合格的教师应进行必要的批评教育,情节特别严重的或连续两次考核不合格的应撤销其教师资格,调离教学岗位;第三,要建立和完善宣传机制。要大力弘扬师德先进典型,特别要注意挖掘带有普遍意义的好思想、好作风、好经验、好做法,并运用多种形式加以宣传推广。在宣传先进典型过程中,一定要避免人为地拔高,要实事求是地挖掘师德模范的真人、真事、真心、真情,使先进人物贴近教师、感染教师、引导教师,让师德标兵可亲、可敬、可学。教师职业道德的失范,除了外部环境的影响外,还在于教育界的内部,即,教育体制本身的影响。可以说,多年来我校的教育体制的改革,是基本上不成功的。轰轰烈烈搞课改,扎扎实实抓“应试”已是普遍存在的事实。虽然教育行政部门也在大力抓素质教育,报章杂志大力宣传新课程理念,而实际上我校却仍然按教育界的“潜规则”行事,而社会尤其是家长更是以分数和升学率论英雄。近年来素质教育不但没有得到很好的推进,相反,“应试”教育却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这是中国社会贫富两极分化的结果,人们急于摆脱贫困,期望通过“新科举”这条急功近利的道路达到脱贫致富的目的,甚至通往社会上层。教育的“社会稳定器”和“社会矛盾的缓冲器”的作用被夸大了。“应试”教育是急功近利的教育,素质教育却是长期的基础教育,而整个社会的浮躁、急功近利,使人们选择了“应试”教育的道路。正因为社会上“应试”教育的倾向,严重地影响了我校教师的心理健康,不少教师得了抑郁症和焦虑症。由于心理上的扭曲,影响到日常的教育行为。如有的教师往往将自己心中的抑郁和焦虑化作一腔怒火撒向
学生,于是出现了体罚、殴打、讽刺、侮辱学生等等有违师德的行为,师生关系严重恶化。另外,如我校的家教、补课为何屡禁不止?恐怕不能全怪学校和老师,体制问题难辞其咎。„„然而市场经济的道德观是建立在对人性深刻认识的基础之上的。“天生人而使有贪有欲”(《吕氏春秋 情欲》),“民无常处,见利之聚,无之去”(《吕氏春秋 功名》),人性如此!市场经济承认对个人利益的追求是人与生俱来的合法权益,完全符合人的本性。对个人利益的追求是近代经济发展的原动力,市场经济出现不过二、三百年,但是人类的物质和精神文明的进步却超过了过去几千年,这是有目共睹的事实。承认个人利益,是讲道德的前提。我们提倡教师要有奉献精神,但我们不能要求又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实行阳光工资(严格说来还不能算真正意义上的阳光工资)以来,似乎又回到吃大锅饭的年代,干多干少一个样,多干的拿不到津贴,做得好的拿不到奖励,班主任的工作付出与班主任津贴严重失调,无形中打击了我校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在这样的现实中去大谈什么师德,那是显得多么苍白无力。教育腐败要严厉惩治,但提高教师待遇的政策和措施也要跟上。教师的社会地位,从理论上说是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在实际上属于弱势群体,他们需要严格要求,但更需要在严格要求的同时更多一些各界的关注、关心、支持和帮助。当前,社会对教育的期望值和关注度很高,但对教师的实质性关心帮助却很少。教师承担的责任和压力很大,但工作却与待遇不成正比。而这些因素是造成师德失范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虽然在1994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规定,“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应当不低于或者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并逐步提高。”从那个时候起,“教师工资不低于公务员”就成了广大教师梦寐以求的一个理想。在2006年9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这个目标被再次重申为“各级人民政府保障教师工资福利和社会保险待遇„„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应当不低于当地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教师工资不低于公务员”如何实施?修订后的《义务教育法》规定,国家对义务教育实行经费保障机制,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在财政预算中将义务教育经费单列,这意味着国家和各级政府必须像保障公务员待遇那样保障教师的待遇,而法律同时规定“教师工资不低于公务员”,也就是说,在享受国家和各级政府提供的保障方面,教师和公务员再也不能有高下之分、先后之别。这样,“教师工资不低于公务员”的说法,以及让教师工资
亦步亦趋地向公务员看齐的做法,就显得不合时宜、不合情理法理,甚而有人为给教师施加“歧视性待遇”之嫌了。正确的做法是,将“教师工资不低于公务员”改为“教师工资纳入公务员工资序列,与公务员工资实行统一保障”;或者进而像法国、德国、日本等教育发达国家一样,将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纳入公务员范畴。总之使教师的工资待遇具有与公务员同等的刚性保障,而再也不用以“不低于公务员”为限,不必看“公务员标准”的“脸色”行事。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改变教师的待遇弱势和权利贫困,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像报考公务员那样参与教师职位的角逐;才能如温家宝总理所愿,“吸引全社会最优秀的人来当老师”,真正造就一大批“一辈子献身教育、学为人师、行为示范、让学生永久铭记”的教师和教育家,“让尊师爱生的传统美德在全国城乡蔚然成风”。
在当今时代,中华民族的振兴有赖于教育的振兴,教育的振兴取决于教育改革,而教育改革的重任又历史地落到广大人民教师的肩上,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师德建设面临着严峻的考验,这对每位教师提出了如何有效开展工作的崭新课题。作为人民教师,一定要努力增强改革意识,投身于师德建设实践中,成就于师德建设的伟业。时时刻刻加强政治思想的学习,是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的一根弦。按照江总书记提出的“政治坚定、思想过硬、品格高尚、知识渊博、精于教书、勤于育人”的师德要求,结合教师的实际,我们提出师德教育的具体要求,做到目标明确,措施具体,结合不同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要求,突出重点,务求实效,使师德教育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其次,要把师德列入教师的岗位责任制,定期检查和考核,对涌现出来的师德高尚的先进典型,大力予以宣传、表彰;对品德有缺陷的教职工,要加强教育、帮助,促进全体教师更好地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把师德教育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愿师德教育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焕发出勃勃生机,愿教师真正成为天下更令人崇敬、向往的神圣职业!我们可以断言,随着客观存在的变化,经济基础的变革,上层建筑必然也随之变化,人们的思想意识、道德观念也会相应地改变,得到根本的解决。
参考文献
[1]赵福庆,素质教育实施策略[M].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98.[2]胡永萍.学校心理学健康教育[M].中山大学出版社,2005.[3]邵宗杰,裴文敏,卢真金.教育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4]章致政。如何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J].教书育人,2004.[5]高兆明.从价值论看效率与公平[J].哲学研究,1996,(10).[6]刘芳.教育观念的转变与更新[M].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2000.[7]国家教育发展中心研究中心编著.2007中国教育绿皮书:中国教育政策分析报告[C].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8]贾晓波主编.心理健康教育与教师心理素质——教师的压力与挫折[M].中国和平出版社.[9]万福,于建福主编,教育观念的更新与转变[M].中国和平出版社出版.[10]张行涛,郭东岐主编.新世纪教师素养[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1]傅道春主编.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2]周俊杰.教育公平: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J].甘肃理论学刊,2006,7(4).[13]陈会昌.竞争社会文化透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4]刘芬主编,教育观念的转变与更新[M].中国和平出版社,2000.[15]当代教育研究[J].2008,(01).[16] ][英]米尔恩.人的权利与人的多样性[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5.注释: 出处 西汉·戴圣《礼记·学记》:“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
出自《孟子·尽心下》:“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3 互相取长补短 4 学校与企业、科研单位等多种不同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以及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各自优势,以课堂传授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实践能力为主的生产、科研实践结合的教育形式。根本上为了解决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的问题,缩小学校和社会对人才培养与需求之间的差距,增强了学生的社会竞争力。5 出自《墨子亲士》第43页。中山大学出版社。6 引用http://tieba.baidu.com/f?kz=408134922 网站时间:2010年4月6日。
第五篇:当前青少年社会教育存在问题与对策思考
突出社会教育的主阵地作用
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
共青团双鸭山市委员会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青少年的社会教育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加强青少年的社会教育不但对青少年的心智成长和社会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更是我国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保证。因此,加强青少年的社会教育,就要进一步要引起社会关注,推动形成共识,凝聚各方面力量,共同促进青少年社会教育事业的发展,进而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面进步。
一、当前青少年社会教育的现状
青少年社会教育一般是指依托社会文化机构和公共设施进行的文化娱乐、科学教育、社会教育等活动,也是国家公共团体在学术系统以外为提高国民素质,利用一切文化设施对全体青少年进行的教育。它能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社会景象,让学生看到社会的大图画,进而实现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相互延展和融通,扩大素质教育的成果。作为青少年社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共青团双鸭山市委坚持牢牢把握全市跨越发展的新机遇,努力突出教育、引导、服务、维权四项职能,力求以团的基层组织网络覆盖全体青少年,以团的各项工作和活动扩大社会教育影响面,努力以青少年全面发展的新成果推进共青团工作的新跨越。
一是发挥学校作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主战场、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坚持适应社会发展和青少年群体的变化,切实增强工作的针对性、适用性、普遍性和实效性,在团教一体化、分层分类教育引导青少年方面深入探索,不断完善。与教育部门联合提出了“四个统一”的工作思想,即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和学校德育工作统一部署、统一实施、统一评估、统一表彰,使共青团的“育人”工作在学校教育中更能发挥作用。根据青少年的年龄阶段、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实施分层教育体系。在小学阶段侧重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在初中阶段侧重法制安全和健康人格教育,在高中阶段侧重政治素质和社会责任教育,同时将理想信念,爱国主义教育贯穿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始终。
二是加大对社区青年、企事业机关青年、两新组织青年和农村青年的教育引导力度。坚持“三结合”,即将思想政治工作与青年就业创业、岗位建功、发家致富等实际需求相结合,与落实推进党政中心工作相结合,与党和社会对青年群体的期望相结合,不断丰富和拓宽团组织的“育人”平台和途径。一年来,我们以观念引导、技能培训、推荐就业为重点,先后举办和开展了全市青年就业创业事迹巡回报告会、SYB创业培训班、大中专毕业生专场招聘会、创建“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青年就业创业技能培训等一系列有效服务青年就业创业的活动,共培训青年企业家200余人次,推介大中专毕业生就业50余人,新创建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10个,提供见习岗位300个,使广大青年增长了知识和才干,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稳
定。按照市委“农业抓示范”的工作要求,突出做好“两个转变”(努力引导农村青年向农村青年致富能人转变,农村青年致富能人向青年致富带头人转变)和“三个示范”(农村青年合作经济组织示范社建设、农村青年科技示范推广基地建设、团建示范村建设),共开展农村青年实用技能培训8次,培训农村青年760余人;新巩固和发展农村青年合作经济组织9个;推广水稻大棚育秧技术3000亩,推广等离子种子优化处理技术2300亩,建立保护性免耕深松技术实验示范田100亩;建立团建示范村12个。
三是着力在教育引导青少年的形式、载体和阵地上下功夫。突出实践引领。开展了“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爱家乡、知市情、做贡献”主题实践活动,使广大青年在工作实践中了解掌握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少年儿童中开展“关注48 个生活细节养成教育活动 ”。在全省关注48个生活细节行为养成教育活动经验交流会上,我市逸夫小学做为全省六个优秀试点学校做经验报告,我市6名小学生被团省委、省少工委评为全省“好习惯之星”。坚持“文化熏陶”。加强青年文化建设,努力打造青年文化品牌,推出了双鸭山市青年文化公益大讲堂。聘请专家学者、企业管理者、党政领导等就青年关心、关注的社会热点、难点、焦点问题进行讲座和辅导。开办以来,已举办心理健康、国家安全、文明礼仪、法律知识讲座4场。举办了全市第九届青少年围棋、象棋、五子棋比赛和全市第十一届声乐、器乐、舞蹈大赛,第五届邮政杯作文大赛。开展主题活动。举办了纪念“五·四”运动90周年座谈会和全市青年纪念“五·四”
运动90周年暨第六届双鸭山市十大杰出(优秀)青年颁奖典礼、“北大荒精神新传承”主题团日设计大赛、“我与祖国共成长”双鸭山市庆祝“六·一”国际儿童节暨尖山区小学生团体操表演、庆祝建党88周年暨青少年宫素质教育成果汇报演出等活动。加强阵地建设。改版了双鸭山青少年网,分别建立了团干部、志愿者和少先队QQ群,参加了全省共青团手机报建设,积极探索运用现代网络技术加强青年文化交流和对青年的教育凝聚。积极开展团的对外宣传工作。一年来,在央视第四频道、中国青年报等国家级媒体刊登、播放双鸭山共青团工作信息3次,在黑龙江日报、《黑龙江共青团》、黑龙江青少年网等省级媒体和省级团属宣传阵地刊发工作信息200余条,在双鸭山日报、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开辟专版、专栏4个,进行工作报道200余次,为共青团工作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扩大了团的工作影响力。
二、青少年社会教育存在的问题
尽管在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青少年的社会教育取得了可惜成果,但在社会层面上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是认识不清,重视不够。青少年社会教育是通过各种信息与途径对青少年的影响而实现的。人们常常无意识地接受着社会教育,同事也在向别人传授着社会教育的一些信息,但这个社会教育的概念往往得不到广泛的认知和强化。尤其是当前网络已成为青少年接受社会教育的重要方式,而很多人却忽视了网络在青少年社会
教育中的角色和重要性。二是模式单一,教育滞后。当前能够为青少年提供的社会教育资源主要有博物馆、档案馆、纪念馆、图书馆、公园等带有历史性与教育性的被动型的载体,社会教育也比较滞后,往往等到发现一个问题后,才会引起社会的重视进而采取相关的措施,缺少一种超前的研究、关注和引导。三是资源不均等,发展不平衡。在城市和发达地区往往具有较多展馆、活动等社会教育资源和载体,青少年的社会教育的效果也比较明显,但是由于农村相对落后,展馆等必要的设施建设滞后,导致城乡青少年接受社会教育的机会不够均等,甚至存在很大差异。
三、加强青少年社会教育的几点对策
一是强化少年社会教育载体功能。充分发挥图书馆传播知识文化、博物馆以史鉴今、档案馆资政育人的作用,使青少年在潜移默化中陶冶情操,提高素质。作为亲少年休闲、娱乐、锻炼的公园、广场、体育馆等也应发挥特定作用,社会各界要在建设这些场馆的过程中中建立起服务青少年、发展青少年的意识和责任。
二是高度重视文化层面的青少年社会教育。要引导青少年继承和发扬尊老爱幼、诚实守信、舍利取义等优秀传统思想,在对青少年加强马克思主义教育的同时,重视和挖掘传统文化内涵。完善道德评价体系建设,重视青少年人格教育和人文精神的培养,使青少年在道德的基石上得到全面正确的发展。
三是进一步增强大众传媒的社会教育作用。要加强对信
息网络的规范和监管,坚决打击不健康网站,严格网吧管理制度。强化传统媒体的主体教育功能,使青少年能够通过广播、电视、优秀书籍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和知识素养。
四是广泛发挥社会组织的助力作用。要鼓励发挥志愿者组织、社会福利机构、环保组织等新兴机构的社会教育作用,动员家庭和社会的力量,引导青少年通过志愿服务、扶贫帮困等活动,增强社会责任意识、自我规范意识和主动拓展意识,在推进社会和谐的过程中实现全面发展。
五是全面发挥共青团在青少年社会教育中的主阵地作用。共青团工作的核心和宗旨决定了要加强社会教育,促进青少年的全面发展,必须围绕发展主题,紧扣时代脉搏,突出共青团特点,以人为本、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才能取得青少年社会教育的新成效。深入实施青少年思想“铸魂”工程,以科学发展观引领青年。以建党90周年、辛亥革命100周年为契机,在全市各级团组织和广大团员青年中广泛开展“学党史、知党情、跟党走”主题教育,深化对科学发展观内涵的理解,坚定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信心和决心;以“48个生活细节”少年儿童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活动、“红领巾•太阳花”主题教育为牵动,着力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以青年文化公益大讲堂和青年文化艺术节为载体,不断活跃青年文化活动,陶冶青年情操。大力实施青少年权益保护工程,以正确的社会观引导青年。深入开展“青少年维权岗”创建活动。做好历年来国家、省、市级“青少年维权岗”的统计和复核工作,进一步规范创建机制,真正发挥“青少年维权岗”的维权作用;加强对广大普通青年的利益诉求的收集与掌握,实现“面对面”活动的制度化、常态化、规范化;大力开展12355青少年服务台提升行动。发挥12355在法律和心理咨询方面的优势,为青少年提供多层次、多领域的针对性服务,努力把12355打造成青少年信赖、社会影响广泛的青少年服务品牌;积极配合综治部门开展好未成年人保护和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继续深化农村青年致富成才行动,以共同发展观激励青年。推动农村青年合作经济组织蓬勃发展。不遗余力地将农村青年合作经济组织抓出大规模,抓出高质量,抓出好效果,推动青年农民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广泛开展农村青年实用技能大培训活动。以各县、区团委为主体,在所辖乡镇、村屯广泛开展实用技能培训。同时,要以青联、青企协等团的外围组织和党政相关部门为依托,广泛联系高校、企业和科研院所,“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创建一批青年实用技能培训基地。持续推进青年就业创业行动,以社会责任观服务青年。广泛开展青年就业创业教育。要通过举办就业创业事迹报告会、企业家与青年面对面、就业创业论坛、职业生涯规划、创业计划大赛等活动,在青年中营造自主创业的浓厚氛围;加强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建设。进一步规范见习基地管理,不断扩展见习基地的数量和规模,确保新建
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10家以上;加强对青年创业的资金支持。在继续创新担保方式、扩大工作覆盖面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出实招、见实效;实施青工岗位技能振兴提升计划。要着力抓好青工技能培训、技能鉴定和技能比武三个有效载体,在巩固国有企业阵地同时,不断向非公领域拓。要通过广泛开展青少年美好家园建设行动,以现代文明观教育青年。积极开展“绿色低碳、你我同行”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利用保护母亲河日、植树节、世界水日等重要节庆日,传递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倡导践行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积极开展植绿护绿活动。迅速掀起以植树造林为重点的绿化热潮,确保青少年植树活动成果。同时进一步提高对“共青团路”、“红领巾街”的管护水平;不断深化志愿服务活动。重点推进“1+1共享蓝天”关爱农民工子女志愿服务行动、“平安龙江”平安志愿服务行动和“清理白色垃圾,共建美好家园”志愿服务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