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生物课堂上的和谐师生关系
生物课堂上的和谐师生关系
姜福臣
我们知道,人际交往是人与人之间借助语言和非语言符号系统实现的信息交流和相互作用的过程。这就是说,人际交往既是彼此交流和沟通信息的过程,又是彼此影响和相互作用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一堂课最终实现的虽是学生能力的培养,知识的传递,但其实现的手段却是师生间的人际交往。由此看来,一堂课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师生间人际交往的关系是否和谐。而要实现师生人际交往,实现信息的交流和相互影响,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必要的前提。
那么,在课堂上怎样才能和谐师生关系,实现师生间人际交往呢?我认为应做好以下几点:
一、努力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是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关键 掌握学生特点,无疑是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重要条件,但如果教师自身素质不高,仍不能正确对待和处理学生的多种变化,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了解、理解学生的各科特点和变化,并科学地对待,正确地引导,就要求教师具有更多优良素质。综合各方面的教学经验,我认为要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应提高科学文化素质、良好的道德素质和良好的能力素质。
1、科学文化素质
苏联一位教育家说过,师生间最不幸的关系是学生对老师学问的怀疑。在知识爆炸、信息猛增的今天,“一本书主义”的教师越来越不受学生的欢迎。只有不断丰富自己的科学知识,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才容易与今天眼界更开阔,知识面更宽广的学生交往并取得学生的信任。这就要求教师不仅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精深的专业知识,还要具备宽厚的教育科学理论,最后还要懂得广博的相关学科的知识。因此,我们要有终身学习的理念。
2、良好的道德素质
苏联教育家杜勃罗百波夫说过:“有人说,师生间最不幸的关系是学生对老师学问的怀疑。我还要加上一句,如果‘儿童的怀疑涉及教师的道德方面,则教师的地位更不幸’。”
3、良好的能力素质
教师的科学文化素质和道德素质为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打下坚实的基础。如何使这坚实的基础产生最大的作用,还得看教师的能力素质。学生的思想变化日新月异,只有把握住各种变化的脉博,才能使教书育人与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形成良性循环。这就要求教师具备以下一些能力:(1)观察了解学生的能力;(2)对各种影响具有教育加工的能力;(3)具有自我示范教育的能力;(4)教育预见能力和教育研究能力。
一个教师如果能在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和积累经验过程中,提高教育预见、教育研究等较高层次的能力,那他在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方面就更能得心应手、应付自如。
二、组织好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
练好了教师的基本功,还应在课堂组织上狠下工夫。我们常说,课堂教学应以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可是在主体与主导的问题上,往往容易流于形式。以为提几个问题,作几个习题便是学生主体。一堂课,形式单调,学生尚且朦胧欲睡,打不起精神,又何来兴趣回答问题,又何来兴趣听课,师生人际交往更是谈之不上。所以课堂形式的活泼多样,才能真正的激发学生兴趣,使他们真正的参与其中,完成与教师的交流。我是一名生物教师,在课堂上,我喜欢采用提问、讨论、表演、师生评比、师生对话等多种形式。
三、保持积极的交往和导向,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我们常说,教师为人师表,“身正为师,学高为范”,这些话本身没错,但历来许多教师曲解了他们的含义,在学生面前过分强调自己教师的身份,甚至不敢不苟言笑,让学生敬而远之。有的教师甚至将这种气氛带进课堂。讲台上的教师被笼上一层神秘的光环,而这光环则拉大了师生间的距离。试想,学生在这样的气氛中噤若寒蝉,又谈什么和谐师生关系呢?又哪里来的师生交往呢?
有研究表明:学生们喜欢的未来教师形象是年轻漂亮,有亲和力。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年轻漂亮是一种美,但这毕竟是不可能人人拥有的。作为一名教师,拥有丰富的知识是一种美;作为一名教师,面对学生,一张诚挚的笑脸,一句温馨的叮咛,这些更是一种美,这才是最永恒的美。所以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时,应该讲究方法,注重对学生的潜移默化,让学生会在不知不觉中受教育。
四、改变评价原则,多一些鼓励少一些批评。
自由民主的环境氛围往往容易产生灵感,美国学者托兰斯认为:创造力的形成往往在自由而民主的氛围中才能形成,但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多少年来,“一卷定终身”的考试评价模式根深蒂固,深深的影响着教育教学的一切活动,所以教师喜欢用标准答案去评判学生的回答,学生们也怕自己的答案教师的不符合而遭到别人的嘲笑,因此,不敢提出自己的见解,久而久之,学生懒于思考,课堂上一片沉默,交流谈不上,创新精神的培养更谈不上。所以对学生的回答不批评不指责,尽量减少对学生思维的限制,而是加以引导,使学生敢想会想,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在和谐民主的氛围中生根发芽。
五、正确对待课堂违纪的学生,多一些幽默风趣,少一些说教。在课堂上难免有违反纪律的学生,怎样对待课堂的违纪现象是一项艺术,它关系到教师对课堂的调控,关系到师生间的和谐关系。一句看似简单的训斥损伤的是学生的自尊,影响的是课堂氛围,更重要的是师生间的和谐关系受到影响。因此,在对待违纪学生时切忌简单粗暴。但是,亦不能放任自流,怎样对待?幽默风趣的语言胜过任何的说教。一堂和谐生动的课,无论对于学生还是老师都是一种享受。
第二篇:课堂上的和谐师生关系是如何建立起来的
课堂上怎样建立和谐师生关系
刘更来
苏霍姆林斯基说:“师生之间是一种互相有好感、互相尊重的和谐关系,这将有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良好起点。古人云:“系其师,信其道。”它深刻而精辟地说明了和谐的师生关系在教学活动中重要作用。而缺少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的教学有效性必将大打折扣。教师作为学生的管理者,教育教学的主要实施者和推动者,他的每一句话、每一个眼神、每一个举动,无不影响着学生,影响着教育教学的效果。因此,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关键在于教师。那么,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怎样建立起来的呢?
一、严格自律,用良好的形象吸引、感染学生
一个具有良好形象的人,不管在何地,总能获得别人的好感,别人总喜欢接近他,愿意同他交往。同样,有着良好形象的教师,更容易把学生吸引到自己身边来。也只有当学生对老师有了好感,才愿意亲近老师,融洽的师生关系才可能建立起来。教师要想树立好自己的形象,首先要在学生面前,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力求谈吐文雅,幽默风趣,举止庄重、大方、得体。展示教学的魅力,提高教学活动的吸引力,才是优化师生情感的重要策略。教师应注意用生动活泼、知识渊博、充满情趣的课堂教学来吸引学生。在课堂上,分析一道应用题时,巧妙地联系现实生活,让学生结合真切的生活经历理解题意,既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又激起学生学习上的兴趣。轻松活泼、情趣盎然的教学使学生陶醉其中,师生关系趋向和谐。
二、民主平等,用贴心的交流走近学生
融洽的师生关系是师生在通过交流的基础上形成的。高年级的学生对老师的一言一行也有了自己的看法,对老师的安排接受程度也不同,甚至还有比较多的逆反心理。教师要能以朋友的身份出现在学生面前,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多与学生进行交流,这样学生才能理解你,信任你,才能更愿意接近你,和你的关系也就会越来越融洽。针对这些情况,我觉得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努力做到:公平合理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与学生谈话心平气和,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不盛气凌人;课堂上不搞“一言堂”,给学生自由,让他们成为课堂中心,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在课堂展示风采的机会。良好的教学质量离不开和谐的师生关系,只要教师树立好自己的形象,多去关爱体贴学生,尊重学生,和谐的师生关系就会形成。
三、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
我们当教师的大都有这样的一个体验:学生上到音体美课的时候就欢呼雀跃,兴致勃勃,一上数学课无精打采的;为什么会有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表现呢?究其原因,可能会有以下的几点:
1、数学课上学生大都是正襟危坐,先听老师讲,再做大量的习题巩固新知;
2、传统的应试教育,导致老师注重评价学习得结果,忽略了学生的学习过程,老师是课堂的主宰,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课堂气氛沉闷。如何让学生象喜欢音体美课那样喜欢数学课呢?我认为民主和谐的气氛是教育教学活动中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发展的基础,也是学生愉快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实现知识创新的重要条件。要营造和谐民主的教学气氛,首先要确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喜欢某一老师,必然也喜欢这个老师上的课,形成老师越喜欢我,我越喜欢这位老师上的课,我越学越起劲的良性循环。所以老师要爱每一个学生,教师要象主持人一样具有“亲和力”,让学生有“向师性”。课堂上老师的每一个亲切的称呼,友好的眼神,期待的目光,关切的手势和充满爱意的微笑都可以在无形中缩短师生情感上的差距。其次创设良好的人际环境,课堂上教师要力求改变优等生和教师一统天下的局面,让学生全员参与到活动中来,特别是后进生,而不是让他们充当旁观者的角色。
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进入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活动就会带来疲倦。”因此,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应通过设置各种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来自于生活
有些学生对数学有畏难情绪,或对数学不感兴趣,那是因为他们觉得数学很陌生,只出现在课堂里,数学离我们的生活还很远。其实生活中到处有数学,到处有数学思想,关键在教师是否善于结合教学内容去捕捉生活现象,采撷生活数学实例,为课堂教学服务,让学生感受到生活化的数学。
教学“确定位置”时,我没有按部就班用教科书上的例题,而是在课的开头设计了“ 向老师介绍你自己”这样一个学生感兴趣且在生活中常常遇到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发他们参与的欲望。当我请“第3组第2个”小朋友回答时,每个小朋友都用眼睛告诉我谁坐在第3组第2个。在轻松的交流中,他们感受到:要确定一个位置首先要弄清确定位置的方法。在课的结束部分,我设计了让学生寻找自己的新座位这样一个环节,顿时,课堂气氛沸腾了,孩子们情绪高涨,他们愉快而迅速地找到了位置。在这样的现实情景中,教学的目标得以实现,学习的难度降低了,学生学得轻松而又扎实。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热情提高了,数学不再是抽象、枯燥的课本知识,而是充满魅力与灵性的现实活动,学生从中体验到了数学的内在价值,增进了对数学的理解和运用数学的信心,真切感受到生活中到处有数学。
3、引导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学习求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时,请同学们帮忙算一算学校重新装修,铺大理石地面,8间教室要用多少大理石?粉刷墙壁,要用多少石灰?„„学习了长度单位米、厘米以后,没有尺,你怎么能知道从教室到操场大概有多少米?讨论决定最佳发方案。然后分组展开实际测量活动。最后汇报,决定最佳方案。如:认识了圆绘画圆以后,我问学生我想画一个半径是10米的圆谁能画?学了圆的周长后,让学生想一想400米比赛时,起跑点为什么不在一起?结合具体实例算一算。学生觉得这些问题实在、有趣、身边处处有数学,越学越有劲头,自然也养成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好习惯,大大提高了积极性,有力地拉近了数学与生活的距离,既让学生学习到了数学知识,又体会到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了数学兴趣。
五、让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
我们要知道“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所以我们应不断转变观念,在数学教学中关注学生情感态度的发展,激发学生的热情,让学生爱上我们的数学课。心理学告诉我们,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喜悦,便会激起无休止的追求意念和力量。课堂中的评价往往影响到学生继续学习的积极性。评价得好,学生劲头实足,思维空间扩大,对下一知识掌握得好。评价不得体,学生会失去兴趣,郁郁寡欢。有时不光影响一堂课的情绪,还会影响一天的情绪。更为严重的甚至影响对某一教师、对某一学科的兴趣。积极评价时不要吝啬表扬。比如,学生发表了一个有创新的见解,教师可以竖竖大拇指。学生的回答不成熟时,教师可以这样鼓励:“你能再想一想吗?能否说得更完美些”“你真爱动脑筋,继续努力。”“谁愿意帮助他?”教师要避免直接否定的评价也要避免同学间的嘲笑。如我班的陈浩、沈树涛、刘鑫鹏等五名同学学习成绩差,期中考试后,对他们握制定了奖励措施。总之,教师要积极调动学生更积极主动思维,使学生敢发表自己的意见,回答问题时无后顾之忧。
六、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
每个人都希望被别人赏识,小学生更不例外。几十年的教学工作让我深刻体会到赏识教育的重要。因此教学中我们首先要让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学会自己赏识自己,对于别人的优点也要互相赏识。教师在这中间起的作用是巨大的。例如:让学生学会倾听。倾听教师讲课,倾听学生发言。
通过不断的理论学习与实践运用,我觉得要让学生喜欢数学就要让学生觉得数学并不是数学家的事,而是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在教学中要针对学科特点,要善于从各个角度出发,精心设置教学中的思维氛围,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带领学生去感受数学学科的奇特、美妙,使他们不再觉得老师高高在上,而是更亲近老师,发自内心的喜欢数学。
第三篇:课题研究方案“在英语课堂上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课题研究方案———
“在英语课堂上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武 安 市 第 九 中 学
课题负责人:张美兰
“在英语课堂上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研究” 研究方案
课题名称:在英语课堂上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课题组成员:英语组全体教师
课题组实验对象:英语组全体教师和学生
一、研究的目的意义
《英语课程标准》提出学生的发展是英语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课程实施应成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构建知识、提高技能、磨砺意志、活跃思维、展现个性、发展心智和拓展视野的过程。那么教师就要设法让课堂成为学生自由交际的王国,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显得尤为重要。小学英语的教学对象是一群活生生的孩子,他们有自己思维和情感。古语有云“亲其师而信其道”,师生人际关系好坏,对学生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良好的人际关系,能消除同学孤独感,缓解心理压力,振奋精神,培养其自信心,提高社会价值感,增进社会适应能力,形成乐观豁达的人生观,实现个性的全面发展。因此研究本课题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二、研究的价值:
1.有利于我们系统和全面的把握小学英语教学的规律.2.有利于保持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3.有利于我们在日常课堂教学中避免不和谐的因素发生。
三、课题的界定
“师生关系”是教学过程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人际关系在学校中的具体体现。它包括两方面的内涵:一个是教师与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彼此所处的地位,另一个是教师与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相互交往。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关心、爱护学生,学生尊敬拥戴老师,彼此信任,相互吸引。在这种状态下,学生主动与老师接近、交流,课堂上心情舒畅,积极主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同时及时把自己的接受状况反馈给老师,使老师的讲课有的放矢。教师为了教好学生,不记个人得失,全身心的投入工作。课堂教学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主阵地,也是建立师生关系的主要场所。在课堂教学这样一个教与学的双边活动过程中,师生只有配合默契、合作愉快,才能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在课堂教学中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就是要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精心设计教学活动,积极营造良好的师生情感交流氛围,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和积极投入,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个性发展,采取互动交流,共同协作方式实现课程目标,实现教学关系的和谐发展。
四、研究具体目标:
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教学效果,从而更好地推动在小学开设英语的进程。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
五、研究的主要内容:
1、创设英语语言环境的研究
中国学生学习英语缺乏英语语言环境,老师要尽量用英语组织和进行教学,给学生提供浓厚的英语语言学习氛围,才能有效地排除母语的干扰,培养运用口语的能力,使学生尽快地习惯于听陌生的外语语音。
2、采取互动课堂模式的研究
在传统的教学法中,整节课都是老师在讲学生在听,老师试图以教代学,结果学生收获甚微。为适应新课标的要求,教师在课上讲的时间比例最多不应超过这节课的1/4,即最大限度地减少教师的讲解时间,想方设法以学生的操练代替讲授,使学生通过操练掌握知识。
3、尊重学生,建立平等协作式师生关系的研究。
4、激发学生的学习英语兴趣的研究.
兴趣是点燃智慧的火花,是克服困难的一种内在的心理因素,是学习知识的动力。学生对他所学的东西一旦有了兴趣,就会不知不倦,越学越爱学。
本课题的重点是研究当前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师生关系存在哪些主要问题,探询问题发生背后深层次的原因,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实用性、可操作性的建议与对策。
六、研究的思路
1.用英语组织教学,并为学生创设较真实、有趣的英语语言环境。
2.讨论并改进教学方法,用心去营造热气腾腾、轻松愉快的课堂,充分发挥学生学习英语的主观能动性,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
3.把英语教学与情感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让他们在合作学习中体会合作的荣誉和愉快。
4.特别关注性格内向或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尽可能多地为他们创设语言实践的机会。
5.经常和学生一起反思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互相鼓励和帮助,做到教学相长。
七、研究的过程与方法
1.早期准备阶段(2010.3——2010.6)
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了解国内外相关课题动态,客观分析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师生关系存在的问题,广泛征求意见、讨论、选题,制订并完善课题方案,做好课题审报工作,做好开题论证工作。
2.实施阶段(2010.7——2010.12)
制订阶段实施计划,组织教师上汇报课,并且请专家指导。经过课题组成员的研究形成中期成果资料积累。并不定期地交流研究的进展情况。
3.总结提高阶段(2011.1——2011.3)全面总结课题研究工作,撰写研究报告,完成结题鉴定,进行成果展示。探索出在课堂上构建和谐师生关系较为可行的方案。
研究的方法
1.文献资料法
收集研究国内外有关如何构建和谐课堂的文献资料,使课题研究更丰富、更明确、更科学,争取在现有的研究水平基础上有所突破和提高。
2.行动研究法
经常 组织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活动,并适时邀请专家指导,提高研究的水平。3.经验总结法
课题实施过程中,总结研究的得失,并且以论文的形式汇编。4.调查问卷法
在课题实施阶段,采用问卷、随堂听课等形式适时向学生了解课题实施效果,并根据结果及时调整研究的方法。
八、成果表达形式
1、教学论文
2、研究个案
3、优秀课例
4、反思随笔
第四篇:和谐师生关系
和谐师生关系
我们对于过去老师对学生的统治深恶痛绝,于是我位置上学生的展在师生关系的建立和维系上,从情感、态度和言行等方面给教师制定了一系列的规定。这种规定被全社会所认同并被不折不扣地执行,以维持师生关系的发展。诚然,老师作为引导者和灵魂工程师,应对和谐的师生关系负责,但我也应清楚地认识到学生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师生关系的构建者之一,学生也应付出努力。正如有学者指出:强调老师在教育中的发燕尾服,与学生一道获得幸福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不考虑老师的幸福只考虑学生幸福的教育,客观上是要求老师都是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这是不现实的。和谐的师生关系不是学生作为被统治者对老师的绝对服从,也不是老师作为工具任凭学生游戏。只强调单方面的师生关系是不健康、不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谐的师生关系乃是师生双方共同努力的结果。
一、和谐师生关系的含义及特点
师生关系,是指老师和学生在共同的教育教学过程中,通过相互影响和作用而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特殊人际关系。从师生关系的概念中我们可以认识到:首先,师生关系是通过老师和学生相互作用而建立起来的,即老师作用于学生,学生也要作用于教师。其次,师生关系中师生通过相互作用产生了相互影响,即在对学生产生影响的同时也对老师产生了影响。再次,师生关系是一种人际关系,但又是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它是在特殊的环境——学校中,通过专门培养人的老师及其精心组织的教学过程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师生发展的美好阶段,对于老师和学生的发展以及教育教学都有重要的积极意义。那么,什么是和谐呢?一般认为:“和谐”是事物发展的成熟阶段,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原始阶段、发展阶段和成熟阶段三个时期,而和谐只产生于成熟阶段,和谐是人的思想协调和人的主观能动性正确作用的结果;和谐是事物内部关系全面协调的统一。由此可知,和谐的师生关系也是师生通过相互作用和影响,通过协调内部关系而形成的,是师生关系发展的成熟阶段、完美阶段。
二:和谐师生关系的特点:一提到师生关系时人们更多地会想到师生之间的民主、平等、对话,强调老师对学生的尊重和关爱。和谐的师生关系当然包括这些内容,但这些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不是和谐的师生关系区别于一般的师生关系的本质特点。和谐的师生关系具有以下特点:
1、均衡发展:师生关系是人际关系,但又是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这种特殊的人际关系包括师生间为完成教育任务而发生的工作关系,为满足交往而形成的人际关系,以情感、认识等交往为表现形式的心理关系。其中师生的工作关系是最根本的并受教育目的制约,是师生在教学活动中的根本需要,是师生最基本的关系;人际关系是师生社会化和个人满足的需要;心理关系是师生的情感和认识的需要。这三个关系相互联系、相互区别、相互促进。和谐的师生关系则是这三种关系的均衡发展。忽略了师生之间任何一咱关系的发展都是不和谐的而且是不健康的师生关系。
2、双方付出:从上述对和谐师生关系的办公室中我们可以发现,和谐师生关系是老师和学生共同发挥主观能动性,在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过程 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它不是老师或者学生任何一方的单方面的付出,而是师生双方共同努力的结果。尤其是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人们在重视老师如何处理情况下,学生也应抓住时机,积极配合这种师生关系的建立。因为:学生是学校中任何革新活动的参与者或革新者的主体之一,而不仅仅是获益者。只有师生 的共同作用才能 发生革新。我们要突破以前不良的师生的界限,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就需要老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共同付出。
3、双方获益: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师生双方相互促进、共同获益的结果。一方面,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学生学习取得好的效果,还让学生感受到有种安全感、归属感和爱,满足了学生的心理需要。同时,和谐的师生关系对于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培养良好的情感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也是有重要意义的。另一方面,和谐的师生关系也会满足老师作为人的心理需求。学生的进步也体现了老师之作为老师的价值,体现了他们的能力。曾有人指出,在教学过程中,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在这一过程 中,老师获得的发展则是这一目标派生出来的产品。可见促进学生发展这个活动本身的结果也是老师发展、老师获益的一部分。哈格里夫斯曾提到师生关系依据彼此情景定义的一致性与否存在着三咱可能:和谐、不和谐、假和谐。其中和谐就是师生双方均获益,不和谐是师生双方均受害,假和谐是有时获益有时受害。他指出,尽管老师拥有绝对的权利,但事实上很少有老师会不折不扣地使用;尽管学生处于被动、无权的状态,但事实上学生仍可以通过破坏等手段以无形的力量进行对抗。因此,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双方共同促进,彼此获益的结果。
4、双方愉悦: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师生在交往、互动的过程中彼此感到愉悦、满足。首先,这种关系是以一种平等的、信任的、尊重的态度和行为来维系的。这种过程是令人轻松、愉悦。任何一种以牺牲师生任何一方的愉快和满足为代价换来的师生关系的和谐都不是持久的和谐,是一种假和谐或者是不和谐。在师生交往过程中,通过师生双方各自合理发挥主体性和主观能动性,在彼此尊重、相互促进,在愉悦的气氛和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师生关系才是和谐的师生关系。
二、和谐师生关系的建构:
和谐师生关系的建构是师生双方共同努力完成的。师生双方应树立正确的观念,并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和运用各种策略来实现师生关系的和谐。
(一)转变观念,提高认识
思想观念是行动的掼,树立正确的观念是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关键。要树立正确的观念,老师应做到:首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老师应热爱教育事业,将学生的最大发展看成是自己最大的成就和满足。认识和履行老师的职业道德,认识到职业道德是老师的灵魂,是穿教育的精神支柱。其次,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和学生观。认识到教学不仅仅要发展学生的智力,还要发展学生的心理品质和道德情操,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不以成绩的好坏、是否对自己言听计从来评价学生。相信学生的潜能,把学生作为一个与自己平等的人来对待。再次,树立正确交往观。老师应正确认识社会中的不良观念给师生关系所带来的不良影响,自觉抵制不奶思想的侵袭。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和名利观,不以学生家庭的财富和免得来确定交往的对象和交往的目的。同时,学生也应做到:第一,树立正确的老师凤。学生应理解老师的良苦用心,尊重老师的劳动成果,尊重老师的人格,支持老师的教学工作。学生还应从小学会宽容、学会爱自己和爱别人。学生应知道老师也是人,也需要爱。学生对老师的爱表现在学生对老师的接纳,真诚、热心地对待老师。第二,正确的学习观。学生学习观是指学生个体对知识、经验所持有的直觉认识,也有人把它看成是学生个体对知识和学习的一 认识论信念系统,它涉及对知识性质、学习性质、学习过程与学习条件等多的直觉认识。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对于正确指导自己的学习行为、评教和师生关系的发展有重要作用。第三,正确的自我观。学生应学会正确认识自己,认清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并发挥自己的优势,改变自己的劣势。这就要通过与老师的交往,竞争者监督阅历、经验和见解等作为自己的借鉴。学生应树立自信,克服胆怯心理,认识到老师是一般的、同自己地位平等的人,敢于同老师交往,乐于同老师交往。
(二)提高能力,正确对待
能力素质是师生能否建立起和谐师生关系的关键。师生提高彼此的能力有利于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和维系。为此,老师应做到:第一,提高自身素质。老师应注意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反思来提高自身素质。在道德方面,提高自己的道德品质,注意自己的言行是否符合道德标准,做到为人师表。在个性方面努力做到开朗大方、积蓄可亲、严于律己、宽于待人等。第二,全面了解学生。老师只有全面地学生才能正确地对待学生。如果老师没有对自己的学生进行细致的观察,他就常常对学生抱一种完全不正确的看法。因此老师需要全面地观察、了解学生,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性格特点,考虑学生的举爱好,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做到因材施教。第三,平等对待学生。学生对老师对待自己和同伴的态度是很敏感的。学生会为老师对自己的不公平待遇而对老师产生反感态度,并进而影响师生关系的发展。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赞可夫曾指出:孩子们受到不公平的待遇,特别是这种待遇来自一个自己亲近的人的时候,他的痛苦心情会在心灵留下一个长久的痕迹。因此老师应不因学生的家庭条件、外貌特征、成绩状况、性格特点等而不公平地对待学生。第四,主动关爱学生。爱是一切情感建立的基础。教师对学生的爱,不公有利于学生智力的发展和良好 心理品质的形成,还有利于激发学生对教师的爱。只有教师和学生真诚地相互关爱,师生关系才能更好地发展。教师还要对每一个学生抱有期望。著名的皮格马利翁效应告诉我们,期待会带来对象的戏剧性变化,即按照期待的结果变化。因此,教师应对每个学生抱有期望,主动与每个学生接触,更多地关注学生,关心滨身体和心理,为学生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同时,学生也应做到:第一,主动提高自己,始终追求进步。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应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努力提高自己的知识技能和首先修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不断努力学习使自己身心全面发展。全面发展的学生会赢得教师对他的好感,并激发教师教学以及与学生交往的热情。这种好感和热情有利于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和维持。另外,学生还应注意自己的交往方法,提高自己的交往能力。第二,尊敬教师,善待他人。教师对学生的培养叫育人,这种劳动是不能用金钱来徇的,它是倾注了教师大量的心血、精力以及情感的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总和。因此,学生应该尊重教师理解教师的良苦用心,爱教师。学生的尊敬和爱慕,可以进一步激发教师的爱,而学生的对立情绪又往往是许多教师感到对学生爱不起来的原因。学生对老师的尊重是人格上的尊重,而不是对教师一味地服从,学生还应主动关心和善待身边的其他人通过善待其他人,能更好 地记得他人和教师的好评和喜爱。
(二)运用策略,深入交往
由于教师经验的丰富性和角色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在师生关系的构建中处于主要的地位,因此我们这里主要探讨教师如何运用策略来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1、换位思考。师生应多丫在学生的角度审视彼此交往的态度、言行等。理解学生的情感、需要、兴趣爱好,理解学生不成熟的态度和言行。教师在要求学生的时候,应考虑是否适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发展规律且自己应做出表率。
2、兴趣融合。教师应善于捕捉学生的兴趣爱好,形成与学生兴趣的融合点,再逐步扩大对话范围。兴趣融合点就是双方共同感兴趣的事物,它不是强者对弱者兴趣的剥夺,即不是教师强迫学生接受自己的兴趣也不是教师迫于某种压力而向学生的兴趣无原则的让步,而是形成师生共同的兴趣。共同的兴趣是师生扩大和深入交往的基础,是师生形成良好的印象和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重要因素。
3、批评的艺术。和谐的师生关系不是要求教师对学生的错误视而不见,而是要采取学生能够接受的批评方式。在批评学生的错误时应视其所犯错误的性质、严重程度、学生的性格和批评的场合,灵活地运用批评。在批评学生后,应适当给予安抚。这种批
评不会伤害学生自尊心,学生易于接受和改正并且不伤害师生关系。
4、恰当赞赏。教师应对学生的进步和优秀表现加以赞赏。老师的赞赏是学生学习的动力,也是师生关系和谐发展的因素。恰当的赞赏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表现,挑选值得赞赏的地方来以各种方式进行赞赏。这种赞赏包括教师眼神的肯定、语言的赞赏、行为的认可、物质的奖励等。教师在称王称霸滨过程中,应注意避免赞赏过度和赞赏不及,避免对不值得赞赏的行为的赞赏。
5、及时反馈。教师可以通过谈话、匿名信等方式保证学生反馈通道的畅通。这种反馈包括学生自己的教学、交往的方式自己做错的要改正,做得不好的要改进,学生误会的地方要想办法澄清。
第五篇:浅谈年轮游戏生物课堂上运用
浅谈年轮游戏在生物课堂上的 使用
生物与环境关系是生物学相关课程的主要内容之一,对该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有助于提升学生自觉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和培养他们的可持续发展观。传授该方面知识的方式有很多种,例如课堂教学、室内和野外的实验教学、生产实践等。为了让学生准确快速地理解掌握该知识,并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热爱自然的情感、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观,本文以美国 roject Learning Tree(PLT)培训项目中的案例为基础,开发出“生物与环境”关系内容的游戏教学。
下面以“制作树木的年轮”的游戏来让学生理解国家课程标准所规定的中学生物学课程标准中“生物与环境”关系的相关内容。
生物所要生存的环境条件多种多样,简单能够概括为光照、温度、水分、土壤、人的干预等方面。树木的年轮承载着树木生长全过程的信息,这种信息无不打下环境要素影响的烙印。如何通过游戏的实践活动方式让大家深刻理解这种复杂的生物与环境关系呢?本游戏的设计思想是在理解掌握生物与环境关系的基础上,实行对学生的生态环境意识教育。具体能够概括为是理解植物与环境密不可分,离开它生活的环境就会走向灭亡,不健康的环境不利于其成长。理解自然界中存有竞争,只有在竞争中争取所需的环境要素,才能够立足于不败之林。在掌握植物与环境知识的同时,注重学生之间对知识的理解与交流。教学素材
一次性的纸碟子(20cm 左右),铅笔,红、黄和蓝色等塑料币(各 50 枚),分别代表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光照、温度、水分等环境要素(根据教学区域或需要也能够多设计一些其他颜色的塑料币,因影响植物生长的要素有很多且有很大的区域差异性)。实施步骤
(1)提出问题。例如,树木的重要性是什么?树木的生长需要什么?什么要素能够代表树木的生长动态?是否见过或者接触过树木的年轮,在哪里?是什么样的?……(2)请用铅笔勾勒出树木的年轮到纸碟子上。(3)小组成员之间交换自己的作品,分享并解释为何要这样描绘(例如,能够就稠密度、均匀度、是否有方向差异等展开讨论)。(4)集体到室外有树木生长的开阔的地方(校园绿地),讨论植物生长所需要的环境要素。(5)拿出事先准备的彩色的塑料币,给大家解释几种颜色所代表的环境要素(例如,光、温、水等)。(6)找一片空地或草坪,画一个 10~15m直径的圆,请大家到圆内,各自站在自己所分发的纸碟子上(每人代表一棵树,不能移动)。(7)由组织者拿着一个装有各色塑料币的容器,随机抓出其中的塑料币去撒,直到撒完为止。(8)发令让每个参与者在自己的身体所及的范围内去拾这些塑料币(鼓励他们在遵守游戏规则的前提下拾取尽可能多的各色塑料币),直到所有的塑料币全部被拾起。(9)让每个人清点自己所得的各色塑料币的个数,并记录到纸上。如果有参与者没有捡到其中任何一个颜色的塑料币就要被淘汰,因为缺少任何其中一个环境要素树木都不可能生存。(10)重复(7)~(9)步骤 4~7 次,每一次代表一年,形成一圈树木的年轮。(11)整理这几轮的数据,一个塑料币代表能够生长 0.1cm 的宽度。不同环境因素对树木生长贡献的比重各不相同。例如,干旱区水分的重要性可能要大于气温,贡献率大。寒冷地区温度的贡献可能大于水分,总来说之根据情况而定,但总和是 100%。例如,假设游戏中有三种因子影响树木生长,包括光照、土壤、水分。它们的贡献率分别能够是 30%、30%、40%,也能够
是 15%、45%、40%。(12)依据步骤(11)的数据,计算自己树木年轮的宽度,重新修订自己树木的年轮,并在组内交换新的作品,探讨前后的差异性及其产生的原因。(13)在整个参与活动的人群中讨论分享实验心得,理解植物与环境的关系。注意事项
其一,游戏开始前要引导学生理解地球上光照、温度、水分等环境要素及其在地球上分布的特征;其二,注意在游戏过程中,对中间出局学生的精神安抚,说明这是游戏,实际自然界的生物就是有生长、衰老、死亡的过程,并理解自然过程有其哲学含义;其三,游戏过程中引导学生享受分享知识和信息的快乐。
本游戏在实践教学中已经应用了三轮,每次在课堂互动、知识掌握方面都收到较好的效果。该教学模式是一种“体验式学习”的教学方法,使书本上“生物与环境关系”这个相对抽象、乏味、枯燥的知识点变得生动、形象、容易理解[1]。同时,通过学生的形象扮演一棵树的角色,不但强调了活动的“感悟”,还促动了学生情感的分享。学生一致认为这是一个全新的体验,提升了学习该方面知识的热情。本游戏使他们对身边枝繁叶茂的植物不再熟视无睹,而是深刻理解到了植物生长的艰辛。在理解光、温、水等生态因子对植物生长起重要作用的基础上,也深刻理解到自然界存有着竞争,存有着适者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