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公司法证券法历年经典论文列表

时间:2019-05-14 06:16:2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美国公司法证券法历年经典论文列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美国公司法证券法历年经典论文列表》。

第一篇:美国公司法证券法历年经典论文列表

美国是世界上公司法、证券法研究最为发达的国家之一,在美国法学期刊(Law Review & Journals)上每年发表400多篇以公司法和证券法为主题的论文。自1994年开始,美国的公司法学者每年会投票从中遴选出10篇左右重要的论文,重印于Corporate Practice Commentator,至2008年,已经评选了15年,计177篇论文入选。

以下是每年入选的论文列表:

2008年(以第一作者姓名音序为序):

1.Anabtawi, Iman and Lynn Stout.Fiduciary duties for activist shareholders.60 Stan.L.Rev.1255-1308(2008).2.Brummer, Chris.Corporate law preemption in an age of global capital markets.81 S.Cal.L.Rev.1067-1114(2008).3.Choi, Stephen and Marcel Kahan.The market penalty for mutual fund scandals.87 B.U.L.Rev.1021-1057(2007).4.Choi, Stephen J.and Jill E.Fisch.On beyond CalPERS: Survey evidence on the developing role of public pension funds in corporate governance.61 Vand.L.Rev.315-354(2008).5.Cox, James D., Randall S.Thomas and Lynn Bai.There are plaintiffs and…there are plaintiffs: 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securities class action settlements.61 Vand.L.Rev.355-386(2008).6.Henderson, M.Todd.Paying CEOs in bankruptcy: Executive compensation when agency costs are low.101 Nw.U.L.Rev.1543-1618(2007).7.Hu, Henry T.C.and Bernard Black.Equity and debt decoupling and empty voting II: Importance and extensions.156 U.Pa.L.Rev.625-739(2008).8.Kahan, Marcel and Edward Rock.The hanging chads of corporate voting.96 Geo.L.J.1227-1281(2008).9.Strine, Leo E., Jr.Toward common sense and common ground? Reflections on the shared interests of managers and labor in a more rational system of corporate governance.33 J.Corp.L.1-20(2007).10.Subramanian, Guhan.Go-shops vs.no-shops in private equity deals: Evidence and implications.63 Bus.Law.729-760(2008).2007年:

1.Baker, Tom and Sean J.Griffith.The Missing Monitor in Corporate Governance: The Directors’ & Officers’ Liability Insurer.95 Geo.L.J.1795-1842(2007).2.Bebchuk, Lucian A.The Myth of the Shareholder Franchise.93 Va.L.Rev.675-732(2007).3.Choi, Stephen J.and Robert B.Thompson.Securities Litigation and Its Lawyers: Changes During the First Decade After the PSLRA.106 Colum.L.Rev.1489-1533(2006).4.Coffee, John C., Jr.Reforming the Securities Class Action: An Essay on Deterrence and Its Implementation.106 Colum.L.Rev.1534-1586(2006).5.Cox, James D.and Randall S.Thomas.Does the Plaintiff Matter? 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Lead Plaintiffs in Securities Class Actions.106 Colum.L.Rev.1587-1640(2006).6.Eisenberg, Theodore and Geoffrey Miller.Ex Ante Choice of Law and Forum: 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Corporate Merger Agreements.59 Vand.L.Rev.1975-2013(2006).7.Gordon, Jeffrey N.The Rise of Independent Directors in the United States, 1950-2005: Of Shareholder Value and Stock Market Prices.59 Stan.L.Rev.1465-1568(2007).8.Kahan, Marcel and Edward B.Rock.Hedge Funds in Corporate Governance and Corporate Control.155 U.Pa.L.Rev.1021-1093(2007).9.Langevoort, Donald C.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Sarbanes-Oxley.105 Mich.L.Rev.1817-1855(2007).10.Roe, Mark J.Legal Origins, Politics, and Modern Stock Markets.120 Harv.L.Rev.460-527(2006).11.Subramanian, Guhan.Post-Siliconix Freeze-outs: Theory and Evidence.36 J.Legal Stud.1-26(2007).(NOTE: This is an earlier working draft.The published article is not freely available, and at SLW we generally respect the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of others.)

2006年:

1.Bainbridge, Stephen M.Director Primacy and Shareholder Disempowerment.119 Harv.L.Rev.1735-1758(2006).2.Bebchuk, Lucian A.Letting Shareholders Set the Rules.119 Harv.L.Rev.1784-1813(2006).3.Black, Bernard, Brian Cheffins and Michael Klausner.Outside Director Liability.58 Stan.L.Rev.1055-1159(2006).4.Choi, Stephen J., Jill E.Fisch and A.C.Pritchard.Do Institutions Matter? The Impact of the Lead Plaintiff Provision of the Private Securities Litigation Reform Act.83 5.Cox, James D.and Randall S.Thomas.Letting Billions Slip Through Your Fingers: Empirical Evidence and Legal Implications of the Failure of Financial Institutions to Participate in Securities Class Action Settlements.58 Stan.L.Rev.411-454(2005).6.Gilson, Ronald J.Controlling Shareholders and Corporate Governance: Complicating the Comparative Taxonomy.119 Harv.L.Rev.1641-1679(2006).7.Goshen , Zohar and Gideon Parchomovsky.The Essential Role of Securities Regulation.55 Duke L.J.711-782(2006).8.Hansmann, Henry, Reinier Kraakman and Richard Squire.Law and the Rise of the Firm.119 Harv.L.Rev.1333-1403(2006).9.Hu, Henry T.C.and Bernard Black.Empty Voting and Hidden(Morphable)Ownership: Taxonomy, Implications, and Reforms.61 Bus.Law.1011-1070(2006).10.Kahan, Marcel.The Demand for Corporate Law: Statutory Flexibility, Judicial Quality, or Takeover Protection? 22 J.L.Econ.& Org.340-365(2006).11.Kahan, Marcel and Edward Rock.Symbiotic Federalism and the Structure of Corporate Law.58 Vand.L.Rev.1573-1622(2005).12.Smith, D.Gordon.The Exit Structure of Venture Capital.53 UCLA L.Rev.315-356(2005).2005年:

1.Bebchuk, Lucian Arye.The case for increasing shareholder power.118 Harv.L.Rev.833-914(2005).2.Bratton, William W.The new dividend puzzle.93 Geo.L.J.845-895(2005).3.Elhauge, Einer.Sacrificing corporate profits in the public interest.80 N.Y.U.L.Rev.733-869(2005).4.Johnson,.Corporate officers and the business judgment rule.60 Bus.Law.439-469(2005).5.Milhaupt, Curtis J.In the shadow of Delaware? The rise of hostile takeovers in Japan.105 Colum.L.Rev.2171-2216(2005).6.Ribstein, Larry E.Are partners fiduciaries? 2005 U.Ill.L.Rev.209-251.7.Roe, Mark J.Delaware?s politics.118 Harv.L.Rev.2491-2543(2005).8.Romano, Roberta.The Sarbanes-Oxley Act and the making of quack corporate governance.114 Yale L.J.1521-1611(2005).9.Subramanian, Guhan.Fixing freezeouts.115 Yale L.J.2-70(2005).10.Thompson, Robert B.and Randall S.Thomas.The public and private faces of derivative lawsuits.57 Vand.L.Rev.1747-1793(2004).11.Weiss, Elliott J.and J.White.File early, then free ride: How Delaware law(mis)shapes shareholder class actions.57 Vand.L.Rev.1797-1881(2004).2004年:

1Arlen, Jennifer and Eric Talley.Unregulable defenses and the perils of shareholder choice.152 U.Pa.L.Rev.577-666(2003).2.Bainbridge, Stephen M.The business judgment rule as abstention doctrine.57 Vand.L.Rev.83-130(2004).3.Bebchuk, Lucian Arye and Alma Cohen.Firms' decisions where to incorporate.46 J.L.& Econ.383-425(2003).4.Blair, Margaret M.Locking in capital: what corporate law achieved for business organizers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51 UCLA L.Rev.387-455(2003).5.Gilson, Ronald J.and Jeffrey N.Gordon.Controlling shareholders.152 U.Pa.L.Rev.785-843(2003).6.Roe, Mark J.Delaware 's competition.117 Harv.L.Rev.588-646(2003).7.Sale, Hillary A.Delaware 's good faith.89 Cornell L.Rev.456-495(2004).8.Stout, Lynn A.The mechanisms of market inefficiency: an introduction to the new finance.28 J.Corp.L.635-669(2003).9.Subramanian, Guhan.Bargaining in the shadow of takeover defenses.113 Yale L.J.621-686(2003).10.Subramanian, Guhan.The disappearing Delaware effect.20 J.L.Econ.& Org.32-59(2004)11.Thompson, Robert B.and Randall S.Thomas.The new look of shareholder litigation: acquisition-oriented class actions.57 Vand.L.Rev.133-209(2004).2003年:

1.Ayres, Ian and Stephen Choi.Internalizing outsider trading.101 Mich.L.Rev.313-408(2002).2.Bainbridge, Stephen M.Director primacy: The means and ends of corporate governance.97 Nw.U.L.Rev.547-606(2003).3.Bebchuk, Lucian, Alma Cohen and Allen Ferrell.Does the evidence favor state competition in corporate law? 90 Cal.L.Rev.1775-1821(2002).4.Bebchuk, Lucian Arye, John C.Coates IV and Guhan Subramanian.The Powerful Antitakeover Force of Staggered Boards: Further findings and a reply to symposium participants.55 Stan.L.Rev.885-917(2002).5.Choi, Stephen J.and Jill E.Fisch.How to fix Wall Street: A voucher financing proposal for securities intermediaries.113 Yale L.J.269-346(2003).6.Daines, Robert.The incorporation choices of IPO firms.77 N.Y.U.L.Rev.1559-1611(2002).7.Gilson, Ronald J.and David M.Schizer.Understanding venture capital structure: A tax explanation for convertible preferred stock.116 Harv.L.Rev.874-916(2003).8.Kahan, Marcel and Ehud Kamar.The myth of state competition in corporate law.55 Stan.L.Rev.679-749(2002).9.Langevoort, Donald C.Taming the animal spirits of the stock markets: A behavioral approach to securities regulation.97 Nw.U.L.Rev.135-188(2002).10.Pritchard, A.C.Justice Lewis F.Powell, Jr., and the counterrevolution in the federal securities laws.52 Duke L.J.841-949(2003).11.Thompson, Robert B.and Hillary A.Sale.Securities fraud as corporate governance: Reflections upon federalism.56 Vand.L.Rev.859-910(2003).2002年:

1.Allen, William T., Jack B.Jacobs and Leo E.Strine, Jr.Function over Form: A Reassessment of Standards of Review in Delaware Corporation Law.26 Del.J.Corp.L.859-895(2001)and 56 Bus.Law.1287(2001).2.Ayres, Ian and Joe Bankman.Substitutes for Insider Trading.54 Stan.L.Rev.235-254(2001).3.Bebchuk, Lucian Arye, Jesse M.Fried and David I.Walker.Managerial Power and Rent Extraction in the Design of Executive Compensation.69 U.Chi.L.Rev.751-846(2002).4.Bebchuk, Lucian Arye, John C.Coates IV and Guhan Subramanian.The Powerful Antitakeover Force of Staggered Boards: Theory, Evidence, and Policy.54 Stan.L.Rev.887-951(2002).5.Black, Bernard and Reinier Kraakman.Delaware’s Takeover Law: The Uncertain Search for Hidden Value.96 Nw.U.L.Rev.521-566(2002).6.Bratton, William M.Enron and the Dark Side of Shareholder Value.76 Tul.L.Rev.1275-1361(2002).7.Coates, John C.IV.Explaining Variation in Takeover Defenses: Blame the Lawyers.89 Cal.L.Rev.1301-1421(2001).8.Kahan, Marcel and Edward B.Rock.How I Learned to Stop Worrying and Love the Pill: Adaptive Responses to Takeover Law.69 U.Chi.L.Rev.871-915(2002).9.Kahan, Marcel.Rethinking Corporate Bonds: The Trade-off Between Individual and Collective Rights.77 N.Y.U.L.Rev.1040-1089(2002).10.Roe, Mark J.Corporate Law’s Limits.31 J.Legal Stud.233-271(2002).11.Thompson, Robert B.and D.Gordon Smith.Toward a New Theory of the Shareholder Role: “Sacred Space” in Corporate Takeovers.80 Tex.L.Rev.261-326(2001).2001年:

1.Black, Bernard S.The legal and institutional preconditions for strong securities markets.48 UCLA L.Rev.781-855(2001).2.Coates, John C.IV.Takeover defenses in the shadow of the pill: a critique of the scientific evidence.79 Tex.L.Rev.271-382(2000).3.Coates, John C.IV and Guhan Subramanian.A buy-side model of M&A lockups: theory and evidence.53 Stan.L.Rev.307-396(2000).4.Coffee, John C., Jr.The rise of dispersed ownership: the roles of law and the state in the separation of ownership and control.111 Yale L.J.1-82(2001).5.Choi, Stephen J.The unfounded fear of Regulation S: empirical evidence on offshore securities offerings.50 Duke L.J.663-751(2000).6.Daines, Robert and Michael Klausner.Do IPO charters maximize firm value? Antitakeover protection in IPOs.17 J.L.Econ.& Org.83-120(2001).7.Hansmann, Henry and Reinier Kraakman.The essential role of organizational law.110 Yale L.J.387-440(2000).8.Langevoort, Donald C.The human nature of corporate boards: law, norms, and the unintended consequences of independence and accountability.89 Geo.L.J.797-832(2001).9.Mahoney, Paul G.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the Securities Act of 1933.30 J.Legal Stud.1-31(2001).10.Roe, Mark J.Political preconditions to separating ownership from corporate control.53 Stan.L.Rev.539-606(2000).11.Romano, Roberta.Less is more: making institutional investor activism a valuable mechanism of corporate governance.18 Yale J.on Reg.174-251(2001).2000年:

1.Bratton, William W.and Joseph A.McCahery.Comparative Corporate Governance and the Theory of the Firm: The Case Against Global Cross Reference.38 Colum.J.Transnat’l L.213-297(1999).2.Coates, John C.IV.Empirical Evidence on Structural Takeover Defenses: Where Do We Stand? 54 U.Miami L.Rev.783-797(2000).3.Coffee, John C., Jr.Privatization and Corporate Governance: The Lessons from Securities Market Failure.25 J.Corp.L.1-39(1999).4.Fisch, Jill E.The Peculiar Role of the Delaware Courts in the Competition for Corporate Charters.68 U.Cin.L.Rev.1061-1100(2000).5.Fox, Merritt B.Retained Mandatory Securities Disclosure: Why Issuer Choice Is Not Investor Empowerment.85 Va.L.Rev.1335-1419(1999).6.Fried, Jesse M.Insider Signaling and Insider Trading with Repurchase Tender Offers.67 U.Chi.L.Rev.421-477(2000).7.Gulati, G.Mitu, William A.Klein and Eric M.Zolt.Connected Contracts.47 UCLA L.Rev.887-948(2000).8.Hu, Henry T.C.Faith and Magic: Investor Beliefs and Government Neutrality.78 Tex.L.Rev.777-884(2000).9.Moll, Douglas K.Shareholder Oppression in Close Corporations: The Unanswered Question of Perspective.53 Vand.L.Rev.749-827(2000).10.Schizer, David M.Executives and Hedging: The Fragile Legal Foundation of Incentive Compatibility.100 Colum.L.Rev.440-504(2000).11.Smith, Thomas A.The Efficient Norm for Corporate Law: A Neotraditional Interpretation of Fiduciary Duty.98 Mich.L.Rev.214-268(1999).12.Thomas, Randall S.and Kenneth J.Martin.The Determinants of Shareholder Voting on Stock Option Plans.35 Wake Forest L.Rev.31-81(2000).13.Thompson, Robert B.Preemption and Federalism in Corporate Governance: Protecting Shareholder Rights to Vote, Sell, and Sue.62 Law & Contemp.Probs.215-242(1999).1999年(以第一作者姓名音序为序):

1.Bankman, Joseph and Ronald J.Gilson.Why Start-ups? 51 Stan.L.Rev.289-308(1999).2.Bhagat, Sanjai and Bernard Black.The Uncertain Relationship Between Board Composition and Firm Performance.54 Bus.Law.921-963(1999).3.Blair, Margaret M.and Lynn A.Stout.A Team Production Theory of Corporate Law.85 Va.L.Rev.247-328(1999).4.Coates, John C., IV.“Fair Value” As an Avoidable Rule of Corporate Law: Minority Discounts in Conflict Transactions.147 U.Pa.L.Rev.1251-1359(1999).5.Coffee, John C., Jr.The Future as History: The Prospects for Global Convergence in Corporate Governance and Its Implications.93 Nw.U.L.Rev.641-707(1999).6.Eisenberg, Melvin A.Corporate Law and Social Norms.99 Colum.L.Rev.1253-1292(1999).7.Hamermesh, Lawrence A.Corporate Democracy and Stockholder-Adopted By-laws: Taking Back the Street? 73 Tul.L.Rev.409-495(1998).8.Krawiec, Kimberly D.Derivatives, Corporate Hedging, and Shareholder Wealth: Modigliani-Miller Forty Years Later.1998 U.Ill.L.Rev.1039-1104.9.Langevoort, Donald C.Rereading Cady, Roberts: The Ideology and Practice of Insider Trading Regulation.99 Colum.L.Rev.1319-1343(1999).10.Langevoort, Donald C.Half-Truths: Protecting Mistaken Inferences By Investors and Others.52 Stan.L.Rev.87-125(1999).11.Talley, Eric.Turning Servile Opportunities to Gold: A Strategic Analysis of the Corporate Opportunities Doctrine.108 Yale L.J.277-375(1998).12.Williams, Cynthia A.The Securities and Exchange Commission and Corporate Social Transparency.112 Harv.L.Rev.1197-1311(1999).1998年:

1.Carney, William J., The Production of Corporate Law, 71 S.Cal.L.Rev.715-780(1998).2.Choi, Stephen, Market Lessons for Gatekeepers, 92 Nw.U.L.Rev.916-966(1998).3.Coffee, John C., Jr., Brave New World?: The Impact(s)of the Internet on Modern Securities Regulation.52 Bus.Law.1195-1233(1997).4.Langevoort, Donald C., Organized Illusions: A Behavioral Theory of Why Corporations Mislead Stock Market Investors(and Cause Other Social Harms).146 U.Pa.L.Rev.101-172(1997).5.Langevoort, Donald C., The Epistemology of Corporate-Securities Lawyering: Beliefs, Biases and Organizational Behavior.63 Brook.L.Rev.629-676(1997).6.Mann, Ronald J.The Role of Secured Credit in Small-Business Lending.86 Geo.L.J.1-44(1997).7.Milhaupt, Curtis J., Property Rights in Firms.84 Va.L.Rev.1145-1194(1998).8.Rock, Edward B., Saints and Sinners: How Does Delaware Corporate Law Work? 44 UCLA L.Rev.1009-1107(1997).9.Romano, Roberta, Empowering Investors: A Market Approach to Securities Regulation.107 Yale L.J.2359-2430(1998).10.Schwab, Stewart J.and Randall S.Thomas, Realigning Corporate Governance: Shareholder Activism by Labor Unions.96 Mich.L.Rev.1018-1094(1998).11.Skeel, David A., Jr., An Evolutionary Theory of Corporate Law and Corporate Bankruptcy.51 Vand.L.Rev.1325-1398(1998).12.Thomas, Randall S.and Martin, Kenneth J., Should Labor Be Allowed to Make Shareholder Proposals? 73 Wash.L.Rev.41-80(1998).1997年:

1.Alexander, Janet Cooper, Rethinking Damages in Securities Class Actions, 48 Stan.L.Rev.1487-1537(1996).2.Arlen, Jennifer and Kraakman, Reinier, Controlling Corporate Misconduct: An Analysis of Corporate Liability Regimes, 72 N.Y.U.L.Rev.687-779(1997).3.Brudney, Victor, Contract and Fiduciary Duty in Corporate Law, 38 B.C.L.Rev.595-665(1997).4.Carney, William J.,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Competition for Corporate Charters, 26 J.Legal Stud.303-329(1997).5.Choi, Stephen J., Company Registration: Toward a Status-Based Antifraud Regime, 64 U.Chi.L.Rev.567-651(1997).6.Fox, Merritt B., Securities Disclosure in a Globalizing Market: Who Should Regulate Whom.95 Mich.L.Rev.2498-2632(1997).7.Kahan, Marcel and Klausner, Michael, Lockups and the Market for Corporate Control, 48 Stan.L.Rev.1539-1571(1996).8.Mahoney, Paul G., The Exchange as Regulator, 83 Va.L.Rev.1453-1500(1997).9.Milhaupt, Curtis J., The Market for Innov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Japan: Venture Capital and the Comparative Corporate Governance Debate, 91 Nw.U.L.Rev.865-898(1997).10.Skeel, David A., Jr., The Unanimity Norm in Delaware Corporate Law, 83 Va.L.Rev.127-175(1997).1996年:

1.Black, Bernard and Reinier Kraakman A Self-Enforcing Model of Corporate Law, 109 Harv.L.Rev.1911(1996)2.Gilson, Ronald J.Corporate Governance and Economic Efficiency: When Do Institutions Matter?, 74 Wash.U.L.Q.327(1996)3.Hu, Henry T.C.Hedging Expectations: “Derivative Reality” and the Law and Finance of the Corporate Objective, 21 J.Corp.L.3(1995)4.Kahan, Marcel & Michael Klausner Path Dependence in Corporate Contracting: Increasing Returns, Herd Behavior and Cognitive Biases, 74 Wash.U.L.Q.347(1996)5.Kitch, Edmund W.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Securities Disclosure, 61 Brooklyn L.Rev.763(1995)6.Langevoort, Donald C.Selling Hope, Selling Risk: Some Lessons for Law From Behavioral Economics About Stockbrokers and Sophisticated Customers, 84 Cal.L.Rev.627(1996)7.Lin, Laura The Effectiveness of Outside Directors as a Corporate Governance Mechanism: Theories and Evidence, 90 Nw.U.L.Rev.898(1996)8.Millstein, Ira M.The Professional Board, 50 Bus.Law 1427(1995)9.Thompson, Robert B.Exit, Liquidity, and Majority Rule: Appraisal's Role in Corporate Law, 84 Geo.L.J.1(1995)10.Triantis, George G.and Daniels, Ronald J.The Role of Debt in Interactive Corporate Governance.83 Cal.L.Rev.1073(1995)

1995年: 公司法: 1.Arlen, Jennifer and Deborah M.Weiss A Political Theory of Corporate Taxation,.105 Yale L.J.325-391(1995).2.Elson, Charles M.The Duty of Care, Compensation, and Stock Ownership, 63 U.Cin.L.Rev.649(1995).3.Hu, Henry T.C.Heeding Expectations: “Derivative Reality” and the Law and Finance of the Corporate Objective, 73 Tex.L.Rev.985-1040(1995).4.Kahan, Marcel The Qualified Case Against Mandatory Terms in Bonds, 89 Nw.U.L.Rev.565-622(1995).5.Klausner, Michael Corporations, Corporate Law, and Networks of Contracts, 81 Va.L.Rev.757-852(1995).6.Mitchell, Lawrence E.Cooperation and Constraint in the Modern Corporation: An Inquiry Into the Causes of Corporate Immorality, 73 Tex.L.Rev.477-537(1995).7.Siegel, Mary Back to the Future: Appraisal Rights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32 Harv.J.on Legis.79-143(1995).证券法:

1.Grundfest, Joseph A.Why Disimply? 108 Harv.L.Rev.727-747(1995).2.Lev, Baruch and Meiring de Villiers Stock Price Crashes and 10b-5 Damages: A Legal Economic, and Policy Analysis, 47 Stan.L.Rev.7-37(1994).3.Mahoney, Paul G.Mandatory Disclosure as a Solution to Agency Problems, 62 U.Chi.L.Rev.1047-1112(1995).4.Seligman, Joel The Merits Do Matter, 108 Harv.L.Rev.438(1994).5.Seligman, Joel The Obsolescence of Wall Street: A Contextual Approach to the Evolving Structure of Federal Securities Regulation, 93 Mich.L.Rev.649-702(1995).6.Stout, Lynn A.Are Stock Markets Costly Casinos? Disagreement, Mark Failure, and Securities Regulation, 81 Va.L.Rev.611(1995).7.Weiss, Elliott J.and John S.Beckerman Let the Money Do the Monitoring: How Institutional Investors Can Reduce Agency Costs in Securities Class Actions, 104 Yale L.J.2053-2127(1995).1994年: 公司法:

1.Fraidin, Stephen and Hanson, Jon D.Toward Unlocking Lockups, 103 Yale L.J.1739-1834(1994)2.Gordon, Jeffrey N.Institutions as Relational Investors: A New Look at Cumulative Voting, 94 Colum.L.Rev.124-192(1994)3.Karpoff, Jonathan M., and Lott, John R., Jr.The Reputational Penalty Firms Bear From Committing Criminal Fraud, 36 J.L.& Econ.757-802(1993)4.Kraakman, Reiner, Park, Hyun, and Shavell, Steven When Are Shareholder Suits in Shareholder Interests?, 82 Geo.L.J.1733-1775(1994)5.Mitchell, Lawrence E.Fairness and Trust in Corporate Law, 43 Duke L.J.425-491(1993)6.Oesterle, Dale A.and Palmiter, Alan R.Judicial Schizophrenia in Shareholder Voting Cases, 79 Iowa L.Rev.485-583(1994)

7.Pound, John The Rise of the Political Model of Corporate Governance and Corporate Control, 68 N.Y.U.L.Rev.1003-1071(1993)8.Skeel, David A., Jr.Rethinking the Line Between Corporate Law and Corporate Bankruptcy, 72 Tex.L.Rev.471-557(1994)9.Thompson, Robert B.Unpacking Limited Liability: Direct and Vicarious Liability of Corporate Participants for Torts of the Enterprise, 47 Vand.L.Rev.1-41(1994)证券法:

1.Alexander, Janet Cooper The Value of Bad News in Securities Class Actions, 41 UCLA L.Rev.1421-1469(1994)2.Bainbridge, Stephen M.Insider Trading Under the Restatement of the Law Governing Lawyers, 19 J.Corp.L.1-40(1993)3.Black, Bernard S.and Coffee, John C.Jr.Hail Britannia?: Institutional Investor Behavior Under Limited Regulation, 92 Mich.L.Rev.1997-2087(1994)4.Booth, Richard A.The Efficient Market, portfolio Theory, and the Downward Sloping Demand Hypothesis, 68 N.Y.U.L.Rev.1187-1212(1993)5.Coffee, John C., Jr.The SEC and the Institutional Investor: A Half-Time Report, 15 Cardozo L.Rev 837-907(1994)6.Fox, Merritt B.Insider Trading Deterrence Versus Managerial Incentives: A Unified Theory of Section 16(b), 92 Mich.L.Rev.2088-2203(1994)7.Grundfest, Joseph A.Disimplying Private Rights of Action Under the Federal Securities Laws: The Commission's Authority, 107 Harv.L.Rev.961-1024(1994)8.Macey, Jonathan R.Administrative Agency Obsolescence and Interest Group Formation: A Case Study of the SEC at Sixty, 15 Cardozo L.Rev.909-949(1994)9.Rock, Edward B.Controlling the Dark Side of Relational Investing, 15 Cardozo L.Rev.987-1031(1994)

第二篇:证券法论文[推荐]

从实质审查到形式审查—我国证券发行制度修改展望

摘要:证券发行体制因行政主管机关在其中作用与地位不同而形成了注册制和核准制的分野,我国现阶段证券发行属于审核制,行政主管机关对于发行人需进行严格的实质性审查,这样的制度难以满足效率的要求事实上也未能防止发行中的公开失真等问题。考察各发达国家的证券发行,政府进行形式审查是一种普遍的做法,即便具有核准制的色彩,其对发行人的实质性要求也远没有我国庞杂。我国证券发行制度应当适应形式,向形式审查过度,在这一转变过程中应明确政府的定位,健全民事责任诉讼制度,充分发挥市场作用。关键词: 证券发行

审查

市场机制

一、引言

这学期的证券法顺利结束,老师上课时好像没怎么涉及证券的发行。在之前了看了证券法的课本之后,对这一块产生兴趣,决定写关于这方面的一篇论文作为期末作业。

公开是现代证券立法的基本哲学和基本原则,是证券法的核心内容和灵魂所在。如何确保公开的真实、准确、完整以达到保护投资者的目的,是证券法必须解决的问题。在证券的发行领域同样需要确保公开的信息真实可靠,在其中政府主管机关究竟起怎样的作用居于什么地位各国立法却有较大差异,由此也形成了对新股发行不同的立法指导思想,即形式审查和实质审查。

与形式审查、实质审查紧密相关的是证券发行的注册制和核准制,简而言之,注册制是指证券发行申请人将拟公开的信息和资料交送至证券监督管理机构,证券监督管理机构只对申报文件是否符合法定的信息披露义务要求进行审查的一种证券发行管理体制。核准制是指证券发行申请人不仅要符合法律、行政法规和证券监督管理机构规定的条件,依法公开一切与证券发行相关的信息并确保其真实性,而且还要由证券监督管理机构决定是否准予其发行的管理体制。

脱胎于计划经济时代,我国的证券发行监管制度中政府需要进行实质审查以确保证券的质量。然而从我国证券发行监管制度的演变来看,审批和核准的色彩却越来越弱,98年《证券法》废除了股票发行的额度限制;05年《证券法》规定股票和债券的发行采取“核准制”,相较于“审批”,包含了核对的味道,取消了地方政府的审批过程;在2013年11月30日证监会发布的《关于进一步推进新股发行体制改革的意见》中,提出新股发行要以信息披露为核心,推进新股市场化发行机制。本文赞成在证券发行中政府主管机关应当仅进行形式审查的观点,意图分析现阶段我国证券法中新股发行相关法条并指出内在矛盾,比较形式审查和实质审查的优劣,借鉴美国的证券法立法对我国未来证券法的修改提出展望。囿于篇幅,文章主要讨论证券发行中的股票发行问题。

二、我国新股发行现行立法分析

探讨形式审查和实质审查的利弊,应当明确《证券法》、《公司法》和相关法律法规对新股发行的规定和其中政府主管机关的作用。

1、中国证监会对证券发行进行核准:证券法第10条规定:公开发行证券,必须符合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条件,并依法报经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或者国务院授权部门核准。这给予了审批机关足够的自由裁量权,体现了鲜明的核准制的特征。

2、法律和行政法规对发行人实体条件作出了严格的规定,具有明显的实质审查的特征:一般而言,形式审查只检查公开的内容是否齐全,格式是否符合要求,不管公司经营状况的好坏;而实质审查则不但要求发行人在股本规模和结构、盈利状况,乃至发行人的数量和认购比例上达到一定标准。

我国《证券法》12条规定了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的条件和文件,该条规定:“设立股份有限公司公开发行股票,应当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规定的条件和经国务院批准的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规定的其他条件”,公司法134—137条对发行新股需要履行的内部程序进行了说明,同时2006年证监会《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管理办法》对证券发行的主体资格、发行人独立性、规范运行、财务会计等问题规定了多达36项条件。

《证券法》13条规定了公司在首次公开发行之后再次发行股票的条件(方法条),从前三项内容看,规定比较宽松,因为公司在首次发行之时已经经过了严格的审核,再规定实质的审查没有必要。但2006年证监会发布的《上市公司证券发行管理办法》却要求上市公司再次发行股票需要满足三年内连续盈利、财务状况良好、守法状况良好等诸多条件,该《办法》作为证券法13条中的第四款“经国务院批准的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规定的其他条

件”,使得再次发行证券也需要经过实质的审查。

因此不论是股票的首次还是再次发行,都需要经过证监会严格的审查,在审批条件众多,审查范围广泛的情况下,证监会有着很大的自由裁量权,自由的发行市场还远远没有形成。

三、形式审查与实质审查利弊分析

1、实质审查

实质审查的目的是剔除不良证券,提高证券的整体质量水平,保持证券市场的较高品质信用,从而稳定证券市场秩序,维护投资者利益。与实质审查配套的核准制是政府推动型证券市场发展模式的一种选择,也一般适用于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的证券市场往往面临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为了迅速发展本国经济,证券市场多由政府大力推动和培育。新兴市场往往存在市场机制不完善、中介机构发育不成熟的问题,在这种状况下,如果政府不进行实质控制,大量企业在“融资饥渴症”的促动下一哄而上,通过中介机构的协助欺骗上市,最终必然降低上市公司的质量,动摇证券市场的基础。

尽管实质审查有一定积极意义,但是其缺陷也是显而易见的:其一,增加证券监管的成本。为了查验发行人是否符合实质条件,势必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其二,以牺牲证券市场的效率为代价,证券市场的效率是其意义的重要衡量标准。而实质性审查可能旷日持久,这往往不能适应现代经济中公司融资的及时之需,影响了证券市场的运作效率。其三,可能增加政府的责任和风险。核准制中,政府的实质审查某种意义上是对证券进行价值判断。因为实质审查下只有有价值被认可的股票才能进入市场,个人投资造成的损失完全有理由归咎于政府。其四,实质审查的大量环节给寻租造成了巨大空间,滋生了腐败问题。

2、形式审查

可以说实质审查的缺陷即形式审查的优势,形式审查坚持市场经济中的自由贸易原则,认为政府无权禁止一种证券的发行,不管其质量多么糟糕。政府只能要求它在发行时充分及时的公开。形式审查认为投资者的事后监督要比政府的事前审查更有效率,而且投资者的监督是出于自身利益,相比于政府审查更加高效也减少了权力寻租的空间。除此之外,形式审查工作量小、有利于发行人抓住商业机会;把政府主管机关的精力从实质审查中解放出来,专注于调查操纵市场、内幕交易等普通投资者无力发现和起诉的违法行为,弥补市场不足。

当然,形式审查很难阻止一些低质量的股票进入市场,可能对市场造成冲击。

3、我国现行立法与形式审查

从第一部分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我国证券发行实行严格的实质审查,但我国《证券法》27条规定了投资人对于投资风险自行负责。这样的条款实际上反应了形式审查下,贸易自由,行为人自负其责的精神,与《证券法》第10、12条确定的实质审查是矛盾的。在实质审查的背景下,审查的标准和结果都表明了证监会对股票价值或者投资者收益的一种实质性判断,27条却又要求投资者自负其责,这样的表述让人难以捉摸,只能理解为立法者在27条表明了一种倾向,要从形式审查向实质审查过度。

四、证券发行制度比较—以美国、英国、德国为例

我国证券市场从1990年建立迄今已经24年,自98年《证券法》颁布到今天也已经有16年的时间,证券市场日渐成熟,专业化程度有了显著增强。今天,过度以“新兴市场”和“中国国情”定位自身将阻碍证券市场的成长,展望我国的证券法发展,我们有必要借鉴资本市场成熟国家的立法范例。有趣的是,在29年经济危机后美国也经历了证券发行注册制抑或审核制之争,最终美国选择了注册制,这对我们不能不说是一种启示。

1933年之前美国没有联邦证券法,证券业由各州把关和管理,州立的证券法被称为蓝天法。1929年经济危机导致美国金融市场崩溃,这之后对证券的调查使得全国上下群情激奋,要求联邦政府机构全面控制公司发行证券的权利和方式,危机使人们认为蓝天法的把关不够严格,要想避免危机必须进行更严格的证券管控。但美国33年法并没有采纳这种思想,它没有规定一种证券必须在质量上达到何种规格才能上市,而只是要求发行者对质量进行充分合理的披露,33年法的核心思想是公开。对于公开失真的民事责任问题,上当的投资者可以起诉有关责任人,请求损害赔偿,这样33年证券法就用市场的力量对市场进行制衡。使得公开失真、市场欺诈等违法行为得到了扼制,为美国证券市场成为全球最发达的市场奠定了基石。

在其他国家,英国证券发行由FSA审批,FSA是是一个独立的非政府机构,营运资金完全来源于行业收费,在发行证券的条件上,英国规定了公司最小市值,发行后公众持股比例等5项条件。这符合核准制的一般特征,但FSA作为财务独立机构,在利润激励下,其

性质和工作效率会和政府机构有较大的差异;其对发行人的实质要求也比较容易达到,从这个角度讲,英国证券发行的核准制意味并不明显。

在德国,联邦证券交易监管局负责保管和审查未上市公司的发行说明书,它只进行形式审查,并不进行实质审查。德国的证券交易所对上市公司证券发行上市进行形式审查和实质审查,但这种实质审查主要是一些初始性的实质条件,其性质更类似于公开。

五、我国发行批准制度修改展望

通过国家间比较,我们发现对证券发行进行形式审查是国际的普遍做法。事实上我们对证券的实质审查也并没有防止劣质的证券进入市场,进一步证明了我们应当由核准制走向注册制,调动市场的力量监督市场。从《关于进一步推进新股发行体制改革的意见》中我们也可以清晰的看到证券发行向注册制转变的趋向。笔者认为,发行批准制度修改应该有以下的注意事项:

1、明确政府职能定位。

在理想的审查模式下,政府、发行人、投资者三者的角色应该有清晰的定位。公开是注册制的核心,政府的职责应当是制定规则,包括了规定公开的内容和格式;规定发行人和有关责任人在公开失真时的责任,包括民事、刑事、行政责任。政府部门仍然要对证券进行监管,但这种监管应当有被动性和最后性的特征,即投资者诉讼不能解决问题时再介入。改变证券发行主管机关的职能才能发挥出注册制的优势。发行人的职责是按照法律规定的内容和格式诚实公开所发行的证券的质量,并承担失真的责任。投资者则需要认真研读和研究发行人公开的材料,据此作出投资判断,并承担在公开真实的情况下全部的投资风险。

2、明确责任,开放民事诉讼。

证券法的主要目的是保护投资者。证券发行买卖的双方是平等主体,对于侵犯平等主体间经济利益的行为其救济应当以民事救济为主,但从整体上来看我国证券法的责任体系却以行政处罚为主,《证券法》法律责任一章民事责任规定极少,只有4个条文在规定行政处罚的同时规定了附带民事赔偿。对于证券发行公开失真的责任,在证券法69条,173条做了规定,而根据最高人民法院的通知,民事诉讼的范围被限制在了证监会已经做出处罚决定的案件和已经做出决定但未生效的案件。这无疑大大制约了投资者权利的维护,压制了市场的

力量。这种限制并没有存在的依据。

总结来说,不论从国际趋势还是国内政策动向看,证券发行体制都要从实质审查走向形式审查,从核准制走向注册制,动员市场的力量解决市场的问题而不是依靠低效率的政府机关。在这个过程中,应当明确政府机关作为规则制定者和执法者的定位,并要足够相信市场力量,放开发行公开失真时的民事诉讼。

第三篇:公司法、证券法修改的三点意见

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

上网找律师

就到中顾法律网

快速专业解决您的法律问题

公司法、证券法修改的三点意见

——在“发展与规范:中国证券市场法律论坛

(2004)”上的演讲 江平中国政法大学 终身教授

关键词: 转让权/设立条件/转让场所

内容提要: 在公司法和证券法修改的时候应该解决共同的问题,为此提出三点意见:第一,股权里很重要的一个权利是转让权,剥夺和非法限制了转让权就意味着对公民私人财产权利的一种侵犯,希望在公司法和证券法修改时,把股东的转让权明确写出,这是法律保障其应该享有的权利。第二,不上市的股份公司设立应该和有限公司设立的条件是一样的,除非法定条件不一样,批准应该是一样的。第三,应该建立不上市股份公司股东合法转让股权的场所,以便保障其权利的实现。

今年是一个很不寻常的年份,因为今年正好赶上公司法和证券法同时修改,有人说这两部法律同时修改在历史上是很难碰到的,也许几十年碰一次,几百年碰一次,大概跟金星和火星最靠近地球差不多。

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

上网找律师

就到中顾法律网

快速专业解决您的法律问题

我们很希望公司法和证券法修改的时候来解决共同的问题。为此我提三点意见:

第一,过去公司法和证券法修改往往愿意讨论关于发行的问题,现在看起来,证券法和公司法到底谁来管发行,应该说并不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但是我觉得公司法和证券法有一个很重要的交叉点,这就是股东的转让权利应该在法律上如何加以保障。我们知道,最近宪法有一个修改,虽然词稍微修改一点,但是我认为内容变化很大,那就是原来我们只讲了私人财产所有权的保护,特别讲了私人的房屋、储蓄这样一些所有权的保护,而这次在宪法里变成了私人财产权的保护,私人财产权显然不仅仅包含物权或者仅仅包含所有权,还要包含债权、知识产权,乃至股权。在这个意义上应该说股权现在应该上升到宪法所保障的私人权利里很重要的一种,而私人权利里的股权应该就转让权给以特别的重视。公司法第四条没有讲股东的基本权利包含股权,但是人们一般又都认为股东的股权是不可剥夺的,而股东的股权是股东权利里自然而然就有的,但是在实践中股权转让的权利受到侵犯或者受到限制的情况,现在仍然很严重。就拿现在公司法的条文来说,有关股份转让的这部分只写到了股东持有的股份可以依法转让,似乎股东转让股份的权利是法律恩赐给他的,好像法律是允许你可以来转让,应该说股东转让的权利就是自己的权利,法律应当保障每一个股东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有转让自己股份的权利。但是,我们

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

上网找律师

就到中顾法律网

快速专业解决您的法律问题

至少可以看到,上市公司股东的股权得到了保障,而不上市公司股东的转让权仍然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在这点上来说,我认为私人财产权里包含了股权,而股权里很重要的一个权利是转让权,剥夺和非法限制了转让权就意味着对于公民私人财产权利的一种侵犯。所以,如何在法律上把这一条能够更加完善,希望在公司法和证券法修改的时候,把它提高到一个更高的高度加以规定。

第二,我们现在不上市的股份公司也是属于股份公司的一种,但是从我们公司法规定的情况来看,我们可以看到公司法第8条和第77条有一个重大的矛盾,公司法第8条第1款里明确讲了只要符合法律规定条件的就应当登记为有限公司和股份公司,不符合条件的不得登记为有限公司和股份公司,如果按照准则主义作为原则的话,股份公司的设立是和有限公司是一样的。我们公司法在第77条里又做了另外的规定,股份有限公司的设立必须经国务院授权部门或者省级人民政府批准,不仅用了“必须”,而且用了“省级”,所以实际上造成了股份公司的设立是难上加难。当然,对于国有企业的改制股份公司那没有什么难的,而对于民办的企业想设立股份公司却是很难的。我们应该看到,有限责任公司、不上市的股份公司和上市的股份公司本身是个宝塔形的,如果没有数量众多的不上市股份公司作为基础,要想让上市公司的质量好,也不行。就像我们现在有些体育运动一样,如果没有一个更广泛的、扎实的、群众的基础,那么你要使得

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

上网找律师

就到中顾法律网

快速专业解决您的法律问题

上面有更好的质量就成问题。所以,在中国如果能够让更多的股份公司设立,让更多的不上市的股份公司设立,必须改变审批制度的特别规定,即要求所有的股份公司都要经省部级批准。其实,股份公司也有发起设立和募集设立的特点,退一步说,发起设立不需要向任何社会公众去募集的,为什么还需要省部级批准呢?你是产业部门的批准还是仅仅因为它是股份公司,所以它要比有限公司难得多呢?从法理上也说不过去。

第三,我们的公司法明确规定,股份公司不论上市的还是不上市的,所发行的都是股票,而股票是有价证券,和有限责任公司不同,有限责任公司是出资证明,而有价证券必须允许它能够更自由的转让,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在公司法里面股份转让和证券法相关的公司法第144条“股东转让其股份必须在依法设立的证券交易场所进行”。而现在我们依法设立的交易场所禁止了,或者主要指上海和深圳这两个交易所,而这部分证券的交易只限于上市公司的交易,所以在这个意义上来说,剥夺了不上市公司,尤其将来有更多的民营的、作为个人的,过去更多的是职工持股的股份转让权。将来如果更多的作为民间集资设立的股份公司,如果没有一个交易场所的保障,谁愿意来买这样的股票或者在这种公司里投资呢?他只能够投资,不能转让,又不能够退股。所以,在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要发展股份公司,要打好不上市股份公司坚实的基础,必须在法律上保障不上市公司的股东

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

上网找律师

就到中顾法律网

快速专业解决您的法律问题

所持有的股票应该有一个合法转让的场所。最早证券法起草的时候有一条,就是在柜台交易,在证券经纪公司的门市通过协议,后来这条在草案里划掉了,这样的话,公司法的规定等于剥夺了不上市公司股东股票的合法转让的权利,如果提高到一个更高的高度来说,这样的规定是严重的侵犯了不上市股份公司的股东应该享有的合法转让权。

所以,我在这个场合提这三点意见,第一,要把股东的转让权明确写出,这是法律保障他应该享有的权利;第二,不上市的股份公司设立应该和有限公司设立的条件是一样的,除非法定条件不一样,批准应该是一样的;第三,应该建立不上市股份公司股东合法转让股权的场所,以便保障他的权利的实现。

第四篇:美国节假日列表

节日按时间顺序先后有:

1.元旦节(New Year's Day),每年1月1日庆祝新的一年开始。人们举办各种各样的新年晚会,到处可以听到“辞旧迎新”的钟声,为美国的联邦假日。

2.林肯诞辰(Abraham Lincoln's Birthday), 每年2月12日,庆祝林肯诞辰,为大多数州的节日。

3.圣瓦伦丁节(St.Valentine's Day),每年2月14日,是3世纪殉教的圣徒圣瓦伦丁逝世纪念日。情人们在这一天互赠礼物,故又称“情人节”(the lovers' day)。

4.华盛顿诞辰(George Washington's Birthday),每年2月22日,庆祝华盛顿诞辰,为美国的联邦假日。

5.圣帕特里克节(St.Patrick's Day),每年3月17日,是悼念爱尔兰的守护神圣帕特里克的节日。

6.复活节(Easter Day, Easter Sunday),一般在每年春分后月圆第一个星期天,约在3月7日左右。该节是庆祝基督(Jesus Christ)的复活,过节人们吃复活节彩蛋(Easter Eggs),为美国的联邦假日。

7.愚人节(April Fool's Day),每年4月1日,该节出自于庆祝 “春分点”(Venal equinox)的来临,在 4月1日受到恶作剧愚弄的人称为“四月愚人”(April Fools)。

8.母亲节(Mother's Day), 每年5月份的第2个星期日,政府部门和各家门口悬挂国旗,表示对母亲的尊敬。在家里,儿女们和父亲给母亲买些礼物或做些家务。

9.阵亡烈士纪念日(Memorial Day), 每年5月份的最后一个星期一,纪念为美国献身的阵亡烈士,为美国的联邦假日。

10.国旗日(National Flag Day),每年6月14日,庆祝国旗的升起。

11.父亲节(Father's Day), 每年6月份的第3个星期天,表示对父亲的尊敬。在家里,儿女们和母亲给父亲买些礼物。

12.国庆节(Independence Day), 每年7月4日,庆祝美国建国,为美国的联邦假日。

13.劳动节(Labor Day), 每年9月份的第一个星期一,表示对劳工的敬意,为美国的联邦假日。

14.哥伦布日(Columbus Day),每年10月12日,纪念哥伦布在北美登陆,为美国的联邦假日。

15.万圣节(Halloween;Eve of All Saint's Day),每年10月31日,孩子们多化装成鬼,打着灯笼或点燃篝火尽情地玩耍。

16.万灵节(All Soul's Day), 每年11月2日,祭奠所有死者灵魂之日。

17.退伍军人节(Veterans Day),每年11月11日,表示对退伍军人的敬意

18.感恩节(Thanksgiving Day),每年11月最后一个星期四,干且上帝所赐予的秋收,为美国的联邦假日。

19.大选日(Election Day),每年11月份的第一个星期一后的星期二,选举美国总统。

20.清教徒登陆纪念日(Forefather's Day),每年12月21日,纪念清教徒在美洲登陆。

21.圣诞节.(Christmas Day),每年12月25日,基督徒庆祝基督诞生的日子,是美国最隆重的节日。

第五篇:公司法论文

关于最新版中国公司法的修订

内容摘要:2013年12月8日中国国务院新批准了《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方案》,并已于2014年2月18日公布了修订版公司法条例,并且,此公司法最新修正案在2014年3月1日已经生效施行。关于这些新旧法律条例,此次共被修改了12处,主要分为三方面,包括将注册实缴登记制改为仁认缴登记制,放宽了注册资本登记条件,简化了登记事项和文件等等,这使得“零首付”和“一元办公司”得以实现。

本文第一部分简要地介绍了公司法修订所涉及的几个层面。第二部分系统地介绍了新旧公司法条例修订前后相关内容的对比。第三部分剖析了新公司法的优缺点。第四部分点出新公司法的缺陷带来的不可避免的问题的解决办法。第五部分阐述了个人的一些看法。

关键词: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注册资本登记条件;等等。

一、公司法的发展历程

早在1993年《公司法》就规定了最低注册资本,其中,有限责任公司最低注册资本为10万元,30万元,50万元不等,股份公司则为1000万元人民币。这项制度规定的最低注册资本数额过高,导致公司设立门槛较高,许多投资者对股份有限公司制度望而却步,不利于民间资本进入市场;与此同时,注册资本一次缴足容易造成资金闲置和浪费等缺陷。

距离这次2013年12月28日公司法修改最近的一次公司法改革是2005年《公司法》修改。可以了解到的是,在2005年公司法改革的方向中,虽然该法不再根据公司不同产业分别规定最低注册资本,而统一将有限公司最低注册资本降至3万元,股份有限公司最低注册资本仍旧要500万元,同时允许较大数额注册资本分期缴纳,但需指出的是,有限责任公司股东首次缴纳的出资仍至少为3万元,而股份有限公司全体发起人的首次出资额不得低于注册资本的20%,也就是100万元,这仍旧是一笔较大的数目。从目前公司登记管理情况看,这项规定实际意义不大。

作为新的一次改革,2013年的这次公司法改革中就明显放宽了注册资本的登记条件,在公司,公司股东(发起人)注册管理方面增加了一系列权利:(1)首先,公司股东(发起人)自主约定认缴出资额、出资方式、出资期限等,并记载于公司章程。除法律、行政法规以及国务院决定对公司注册资本最低限额另有规定的外,取消了有限责任公司最低注册资本3万元、一人有限责任公司最低注册资本10万元、股份有限公司最低注册资本500万元的限制;也就是说,理论上可以“一元钱办公司”。

(2)同时,不再限制公司设立时股东(发起人)的首次出资比例;不再限制股东(发起人)的货币出资比例。也就是说,理论上可以实现“零首付”(3)其次,简化登记事项和登记文件。有限责任公司股东认缴出资额、公司实收资本不再作为登记事项。公司登记时,不需要提交验资报告。也就是说,发起人自主约定出资方式和货币出资比例,对于高科技、文化创意、现代服务业等创新型企业可以灵活出资,提高知识产权、实物、土地使用权等财产形式的出资比例,克服货币资金不足的困难。

(4)最后,新公司法将注册资本实缴登记制改为认缴登记制。除法律、行政法规以及国务院决定对公司注册资本实缴另有规定的外,取消了关于公司股东(发起人)应当自公司成立之日起两年内缴足出资,投资公司可以在五年内缴足出资的规定;取消了一人有限责任公司股东应当一次足额缴纳出资的规定。也就是说,发起人自主约定公司股东(发起人)缴足出资的出资期限,不再限制两年内出资到位,提高公司股东(发起人)资金使用效率。

并且,新版《公司法》进一步扩展了公司与股东的自治空间,尊重了公司与股东,股东与股东之间的自治、自由、民主和权利,大幅减少了行政权和国家意志对公司工作的不必要干预。据了解,此次修法为推进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提供了法制基础和保障。下一步,工商总局将研究并提出修改公司登记管理条例等行政法规的建议,同时积极构建市场主体信用信息公示体系,并完善文书格式规范和登记管理信息化系统。从规范形式上看,提高了民事规范、任意规范、促成规范、赋权规范和保护规范的比重,审慎拟定了强制规范,适度减少了禁止规范。如此一来,新《公司法》不仅是一部鼓励社会人士依靠投资来兴业的服务型公司法,更是一部鼓励公司进行自治的市场型公司法。

二、新旧《公司法》具体条例的修改以及对每一新条例的看法。

1、新法第七条在旧法第七条的基础上删去了实收资本。相比之下,在改革后的新法第七条中,实收资本不再是公司登记的记载事项。但有限公司股东仍需按照其认缴的出资额承担有限责任,也就是说,注册资本的大小依旧决定了一家公司的资金实力和可对外承担民事责任的能力。注册资本越大,股东在其认缴注册资本范围内承担的责任也越大。所以不能因为有限公司注册资本改为认缴制,就不切实际任意认缴。

2、新法第二十三条更改了旧法第二十三条中限制出资的最低限额,条例中的其它内容保持不变。相比旧法,新法中有限公司不再设法定最低注册资本,也就是说,现在可以一元钱注册一家有限公司。

3、新法第二十六条取消了旧法第二十六条中对有限责任公司首次出资额及注册资本最低限额的限制。但由于考虑到一些特定行业由于行业自身和政府管理的特殊性,对其实缴注册资本的要求较高,特别是从国际上看,世界各国普遍对金融机构实施审慎监管,要求金融机构具备相当数量的实缴资本,以维护金融稳定。所以,包括银行业金融机构、证券公司、期货公司、基金管理公司、保险(放心保)公司、保险专业代理机构和保险经纪人、直销企业、对外劳务合作企业、融资性担保公司、募集设立的股份有限公司,以及劳务派遣企业、典当行、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小额贷款公司等在内的27个行业,仍然实行注册资本实缴登记制。

4、新法第二十七条不再限制股东(发起人)的货币出资比例。因新公司法 本次修订取消最低注册资本的规定,货币出资百分三十也就没有了意义。一些有技术背景的创业人士不需要再碍于百分之三的现金配套而在设立公司上为难。也就是说,全部用技术出资或者其他可以评估的实物出资成为了现实。

5、新法删去了旧法第二十九条“股东缴纳出资后,必须经依法设立的验资机构验资并出具证明”的条例。也就是说,公司设立出资不用再遵循“必须经过会计师验资”的规定,那么,设立公司的费用就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除了登记的费用外,设立公司基本没什么其它费用了。

6、新法第二十九条更改了旧法第三十条中公司的登记程序。也就是说,股东认足公司章程规定的出资后,由全体股东指定的代表或者共同委托的代理人向公司登记机关登记即可,缴纳注册资本不需开户、验资,程序更为简单了。

7、新法第三十二条中,有限责任公司置备股东名册时,在记载事项中不用登记股东的出资额,而对于旧法第三十三条中规定的其它事项不变。

8、第五十八条撤销了旧法第五十九条中“一人有限责任公司的注册资本最低限额为人民币十万元。股东应当一次足额缴纳公司章程规定的出资额”的规定。

9、新法第七十六条对旧法第七十七条中设立股份有限公司应当具备条件做了修改。股份公司与有限公司原来主要区别之一是最低注册资本的不同,而相比之下,公司法修订后,有限公司和股份公司最主要的区别为有限公司为人合性,股份公司为资合性。另外一个区别是人数的不同以及设立方式上。

10、新法第八十条取消了旧法第八十一条中“公司全体发起人的首次出资额不得低于注册资本的百分之二十,其余部分由发起人自公司成立之日起两年内缴足”以及“ 股份有限公司注册资本的最低限额为人民币五百万元”的规定,将注册资本实缴登记制改为认缴登记制。也就是说,公司法修订后,2人以上200人以下的发起人2元就可以设立一家股份有限公司。股份公司发起设立时需要考虑后续融资的可能性,在发起人未缴足前不得再次募资,即不能引入其他股东。这是一个新的规定。

11、新法第八十三条取消了旧法第八十四条中“以发起设立方式设立股份有限公司的,发起人一次缴纳的,应即缴纳全部出资;分期缴纳的,应即缴纳首期出资”的规定。相比之下,新法中股东要按照公司章程的约定缴纳出资,否则要向其他已经出资的股东承担违约责任。

以上就是对2013年新修改的《公司法》以及2005年的《公司法》的比较以及加入的一些看法和见解。

三、新公司法的优缺点

(1)优点:

不论是从国内试点的情况来看,还是从国际经验考量,公司设立制度的“由奢入俭”,都将极大地刺激相关区域创业者“下海”试航的热情,这对激活民间资本、扶助小微企业发展都十分有利。(2)缺点:

该公司法仅仅从鼓励投资者角度考虑问题,而不去考虑投资公司的债权人、银行、供应商等等主体的利益,一味放松甚至虚化注册资本的作用,到头来只会使交易安全受到威胁,导致没有债权人愿意与之打交道。

四、新《公司法》的缺陷带来的不可避免的问题的解决方法。

新公司法可能会引起“皮包公司”的泛滥等问题,对此要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

首先,应积极推进工商登记、法人征信体系等相关制度体系的调整和完善,呼吁监管部门建立针对不按协议出资或者以虚假出资证明欺诈行为的惩罚机制。

其次,在社会保障机制尚未健全的情况下,商业银行应在新注册企业法人信贷投放上,采取更为审慎的审查态度,关注客户的综合实力和发展前景。

最后,除了发放信贷产品以外,商业银行应进一步深化“公司业务投行化”的改革思路,通过重组并购、财务顾问、结构化金融、银团贷款与资产证券化等投行业务领域的探索,向客户提供传统业务与投行业务相结合的“一站式”服务,在降低风险的同时,满足客户资金需求。

五、本人对新《公司法》的一些看法。

新《公司法》在责任有限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中取消最低注册资本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有助于方便企业和公民投资创业,广泛吸引社会资金,促进经济发展和扩大就业;另一方面,法定最低注册资本制度作为预先保护债权人的功能客观上遭到削弱。

参考文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M.2013修订.王保树主编:《中国公司法修改草案建议稿》,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11月第一版 桂敏杰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新旧条文对照简明解读》.{D} 浅论中国公司法的修改《经济研究导刊》201303期{J} 张小兰,刘苗荣.从现代公司治理理念看公司法的修改{J} 河北法学,2006年(4)

下载美国公司法证券法历年经典论文列表word格式文档
下载美国公司法证券法历年经典论文列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公司法论文

    论最低资本注册制度 ----- 201406136 倪裳 探讨最低注册资本,首先要先搞清楚公司注册资本的定义,美国Fletcher公司法百科全书指出:公司资本,是指股东出资作为公司商事企业成立......

    公司法论文

    怎样看待公司人格否认制度 摘要:本文从实际案例中解析出公司人格否定理论的适用原则和在公司存在运营的日常经济生活中所起到的重要意义。通过与国际公司人格否定理论的含义......

    公司法论文

    论中小股东权益保护 一、中小股东的概念 中小股东与控股股东是一组相对的概念,如果想明确界定“中小股东”,首先要搞清楚“控股股东”所要表达的意思。早期的公司法理论是单......

    公司法论文(精选)

    论我国的资本形成制度 陈子巍 (南昌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南昌) 摘 要:本文从法理上对公司资本制度的概念、分类、功能、原则等进行了阐述,结合我国的实际对现行公司法的立法现状......

    公司法论文(★)

    论《公司法》第5条中公司承担社会责任问题 姓名:温馨 学号:3090100894 班级:法学0903 关键词: 企业的社会责任、商业道德、公司的价值和地位、股东提案制度 正文: 企业社会责任,G......

    公司法、证券法及相关法律法规对“日”的总结

    公司法与证券法关于日期 1. 股东会或者股东大会、董事会的会议召集程序、表决方式违反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公司章程,或者决议内容违反公司章程的,股东可以自决议作出之日起六十......

    美国B2签证材料列表

    1. 由签证申请人提供的材料:(签证申请人:*,*)1.1. DS-160签证申请表1.2. 签证申请费收据1.3. 护照1.4. 邀请人的出生公证,亲属关系公证1.5. 房产证1.6. 银行存款证明,退休金存款证......

    公司法、证券法中有关公司债券条款的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 第七章 公司债券 第一百五十四条 本法所称公司债券,是指公司依照法定程序发行、约定在一定期限还本付息的有价证券。 公司发行公司债券应当符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