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从“有没有”到“好不好”(民生
从“有没有”到“好不好”(民生·民声)
吴秋余《人民日报》(2018年01月05日17 版)
发展起来后的问题,一点不会比不发展时少。解决当前民生领域“好不好”的问题,最重要的就是坚持问题导向,对症下药,因地制宜,精准施策
“我了解人民群众最关心的就是教育、就业、收入、社保、医疗、养老、居住、环境等方面的事情,大家有许多收获,也有不少操心事、烦心事。”总书记的新年贺词温暖着13亿人。
“择校热”“大班额”“看病难、看病贵”……这些寻常百姓的操心事、烦心事,成了今年经济社会领域要着力解决的重点问题。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做好民生工作,要突出问题导向,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找准突出问题及其症结所在,周密谋划、用心操作。
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意味着老百姓过日子已经从追求“有没有”转向解决“好不好”了。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吃饱穿暖的物质“标配”基本满足,人们在富起来之后,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等“高配”成了新时代的新追求。
与此相应,解决民生问题也从过去单纯依靠发展经济来满足物质文化需要的加法,变成了加减乘除综合运用来满足美好生活需要的四则运算。以教育为例,2016年我国小学学龄儿童净入学率达99.92%,初中阶段毛入学率104%,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93.4%,但义务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突出,迫切需要增加优质教育供给,减少无效供给。在养老、医疗等领域,基本公共服务得到普及,但享受服务的“难”与“贵”成为新烦恼,需要在加大公共投入力度的同时,激发社会资本活力,提供高质量、多样化的社会服务。
发展起来的问题,一点不会比不发展时少。解决当前“好不好”的问题,最重要的就是坚持问题导向、对症下药,针对人民群众关心的事情一件接着一件办,一年接着一年干。
从“有没有”到“好不好”,要求聚焦重点、精准施策。解决“有没有”,可以依靠撒胡椒面、摊大饼,把社会财富的蛋糕做大;解决“好不好”,则需要因地制宜、有的放矢,有效解决发展质量不高、分配不公等社会问题,让人们活得更舒坦、更出彩。
从“有没有”到“好不好”,要求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满足美好生活需要,既要尽最大努力谋发展,也要根据实际状况定目标,不能超越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搞不切实际的“高标准”,而应当一步一个脚印地实现更平衡更充分的发展。
从“有没有”到“好不好”,要求持之以恒、常抓不懈。新的时代条件下,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广泛,也将随着时代发展不断丰富,旧问题解决了,新问题又会出现,这决定了解决“好不好”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需要持续发力、久久为功,不断创造出“更好”的生活。
新年伊始,万象更新,正是谋划发展的最佳时机。做好民生改善这篇大文章,一定要瞄准群众生活的难点痛点,真正了解百姓的所思所盼,让政策更精准、措施更给力、发展更协调,让新时代的日子更红火。
第二篇:百年民生 从蒙养院到幼儿园
百年民生 从蒙养院到幼儿园
来源:长沙晚报 时间:2007-03-04
图为湖南幼幼学校附属幼稚园师生合影。(图片来自《长沙旧影》)
民初的幼儿园小孩子在做哑铃操。
1911年,一个很有名的满洲贵族被砍了头,他的脑袋还被送到当时的上海博物院展览,每天接受无数人的唾骂,据说展览现场“好,好”之声不绝于耳,叫好的人“多为军中之士”。
这个没有得到好死的贵族名叫端方,当年奉命在四川扑灭铁路风潮,不想被所部起义兵士所杀,死在自己人的手上。
在充满戏说味道的历史书上,端方一直是一个跳跃着的小丑。
只是,我们看到的,并不见得就是历史的真相,或者说,并非真相的全部。
比如这个端方。
清末郑孝胥在评论时人说:“岑春煊不学(学问)无术(权术),张之洞有学无术,袁世凯不学有术,端方有学有术。”
晚清,政府派出五大臣出洋考察宪政,端方是五大臣之一。
慈禧太后归天了,在葬礼上,端方很前卫地跑到东陵为送照队伍拍照,如此不合章法的举动果然触怒摄政王载沣,于是落了个被免职的下场。
端方还是个收藏家。有则轶闻说他原先并不懂得收藏,一次官僚们聚会,人们谈论古董时他也凑热闹,被讥为“你懂什么!” 面对如此奇耻大辱,他于是发愤研究汉民族传统文化,尤其在陕西任上,大肆收集古董,终于嗜古成癖,一发而不可收,不数年,海内果真刮目相看。
不过,端方闹出的拍照事件以及他在收藏方面的成绩,都不如他在中国近代教育上的建树那样令人印象深刻。他在任职鄂、苏、湘等省期间,“锐意新政,所至以兴学为急。在湘遣出洋游学学生尤众,宾礼耆硕,调和新旧,湘人士多颂之”。
端方确实是“以兴学为急”。他是暨南大学的创建人。他还知道,教育要从娃娃抓起,于1903年9月在湖北武昌创办幼稚园,1904年正式命名为湖北武昌蒙养院,为中国第一所幼儿园。1905年,他在湖南巡抚任上又在我们湖南办了湖南蒙养院。这是湖南的第一所幼儿园。
为什么要办幼儿园
当然,办幼儿园,并不是像给慈禧葬礼拍照一样,是端方的突发奇想。
1837年,“幼儿教育之父”、德国学前教育家福禄培尔在德国勃兰根堡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命名为“幼儿园”的社会性幼儿教育机构。“幼儿园”寓意为“儿童的花园”,体现了人类对于儿童价值的承认。让儿童得到快乐的愿望逐渐在世界上引起共鸣。德国政治家将其介绍到英国,通过英国的博览会传入美国,并由传教士带入日本。19世纪末,中国留学生为了挽救危难中的祖国,把带有日本特点的福禄培尔幼儿园引入中国。
为了落实“新政”、“兴学育才”的内容,清政府在1901年8月“上谕”中,命令各县州“多设蒙养学堂”。1903年颁行癸卯学制,把蒙养院作为国家基础教育的一段。同年,清政府又颁布了《奏定蒙养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对蒙养院作出了许多具体规定。打这以后,全国各地陆续办起了学龄前幼儿教育机构——蒙养院,先是湖北、湖南,然后是京师、上海、江苏、广东等地。
“蒙养”二字是中国的传统说法,所谓“蒙以养正”,就是重视人生的正本慎始,主张当婴幼儿智慧蒙开之际就施加正面影响,开发其智慧,促使孩子更好地成材。创立蒙养院,按照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制定的《湖南蒙养院教课说略》的说法,就是要达到“将贫贱家儿童养成美材,富贵家父母当不虑其子弟同处染坏气习;有此感情,将来小学堂不分贫富贵贱,可施共同教育”的目的。
端方作为晚清出洋考察宪政的五大臣之一,认为“东西各国之富强莫非发源于教育”,遂成为中国创办幼儿园的第一人。
什么样的幼儿园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颁布的《蒙养院及家庭教育法》,对蒙养院的“硬件设施”作了详细规定:
蒙养院房舍,以平地建造为宜,断不可建造楼房,致儿童登降有危险之虞。蒙养院当备有保育室、游戏室及其他必需之诸室。保育室面积之大,当合每幼儿五人占地六平方尺。庭园面积之大,至小者当合幼儿一人占地六平方尺。凡……必需之器具,视其经费酌量置备,但只可简朴,不可全缺。关于“保育之法”则规定:
游戏:分随意游戏与同人游戏两种。随意游戏使幼儿各自运动,同人游戏者合众幼儿为诸种之运动,且使合唱歌谣,以节其进退;要在使其心情愉快活泼,身体健适安全,且养成儿童爱众乐群之气习。
又使于蒙养院附近及庭院内,插草木花卉之种于地,浸润以水与肥料,使观察其自发生以至开花结实等各形象。保育教导幼儿之时刻,每一日不得过四点钟(合饮食之时刻在内),此外余时,可听其自便,惟伤生之时须随时防范。
关于课程设立方面,据《湖南蒙养院教课说略》记载,该院设立了7门课程:
谈话。分修身话和庶物话两种。前者示“做人之道”,须浅而有趣,“如中国二十四孝故事之类,其中颇有趣味”;后者示“事物之名称”,教师并且简单地向孩童解释其大概的意思,“譬言之如犬能守户鸡能司晨等事,令孩童听之心中自然有所感触”。
行仪。选择合适而有趣的行为让幼儿模仿,教师及时地随事指导。
读方。即识字。
数方。教幼儿学习单双数、加减等。
手技。即通过配插“恩物”使幼儿掌握轻重、大小、长短,并发展其思维。“恩物”共有十一种,包括“木积”(用木方按图堆积各种屋宇坊舟车桥梁之形,有点像今天的积木)、“板排”(用木板排配各器具形状,初排配时有式样可仿)、“箸排”(用竹签排字形,如“一”“二”“三”、“大”“小”“工”等),另外还有“纸织”、“纸折”、“纸剪”、“缝取”、“画方”等。
为什么这十一种“恩物”最能开发儿童心智呢?它们各自的作用就能回答这个问题。如“木积”,能满足儿童探究事物内部的好奇心,引起儿童细察事物特异的形状,并启发其“全部”及“部分”的观念,养成创造事物的才能。箸排,可以发展儿童的想像,产生自己新组织的各种图案,可使儿童构成种种事物的轮廓,且使他们暗中摸出其所构的图形。等等。
乐歌。伴以歌舞,既培养美感,又涵养性情;配合体操,则可以强健四肢。比如可以“将本省名山大川胜迹名区,乡贤名宦,动植各物,制为浅显歌词,谱出新腔,令学童歌唱以乐和之”。“乐歌”似乎有当时的“精神文明建设”之措施的功用,《湖南蒙养院教课说略》对“乐歌”尤其重视,称“盖关系于国民忠爱思想者,如影随形,此化育之宗也”,“凡立学堂不设乐歌,是为有教无育,是为不淑之教”,话说得很重。游戏。开展室内外游戏,以活泼儿童生活兴趣,调养性情。
《湖南蒙养院教课说略》指出,谈话、行仪为“德育之始基”,读方、数方、手技为“智育之始基”,乐歌、游戏为“体育之始基”,并强调各科要有机结合,相互渗透。
相关链界
[湖南第一所幼儿园]
1905年,湖南巡抚端方在湖南创办湖南蒙养院,蒙养院委任冯开(三点水加睿)为院长,聘请日本春山雪子、佐滕操子两女士为保姆(即教师),招收对象为3岁以上至未届学龄(4至6岁)儿童。
[从前的学前教育]
清末长沙只有两个幼儿教育机构,一个是1905年创办的湖南官立蒙养院,另一个是1907年在私立周氏家塾附设的幼稚园。这两个幼儿教育机构都在1911年停办。
辛亥革命后,湖南官立蒙养院更名为省立第一女子师范附属幼稚园,于1912年在长沙古稻田恢复,聘日本女子师范毕业的黄国厚为园长。以后该院随省立第一女子师范相继改名为省立第二中学附属幼稚园和省立长沙女子中学附属幼稚园。
同年8月,蒋葆仁(女,回族)在长沙社坛街寄园创办蒙养班,附设于私立幼幼小学。到1915年,定名为幼幼小学附属幼稚园。这所幼稚园以园养园,一直坚持到解放后。这是长沙私立幼稚园中办理时间最长、规模较大、影响较深的一所。
从1913年到1934年,长沙又先后有衡粹、周南、楚怡、湘雅、育英、民本、福湘、艺劳、含光、华南、明宪、蔚南等私立中小学校恢复或创办了幼稚园(组)。
[师资]
幼儿园教师,清末称保姆,民国称教员。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颁发的《奏定任用教员章程》,虽未明确规定蒙养院师资的资格,但一般是参照小学堂的规定执行。当时蒙养院初创,师资奇缺,教师多从日本聘请。
清光绪三十一年春,朱剑凡创办的周氏家塾师范部,首次培养幼儿教育师资。光绪三十三年该塾附设的蒙养园,即由第一批毕业生蒋葆仁(后留日)、蒋岱、杨起权等担任保姆。民国时期幼稚园教员的资格规定为:初级或中级师范学校毕业。
[民生杂忆]
作为70年代生人,我们却没享受到上幼儿园的“待遇”,原因很简单:没有那个必要。在那个年代,住房子不用花钱,虽然小了点破了点;置家具不用花钱,到后勤管理科拿便是,虽然式样忒差了点;爸爸妈妈托人带小孩子呢,放到单位开办的托儿所便是,虽然,托儿所带给小朋友们的回忆忒黑暗了一点。
我们姊弟几个便是在单位开办的托儿所里混了几个年头。那个托儿所,什么游戏室、保育室是没有的,好像就只有一间大房,尚不会走路的小兄弟姐妹们(简直就是难兄难弟)的活动空间更可怜——给你一个大木桶,你就在里面想站就站想坐就坐吧。做游戏的印象也几乎是没有的,只记得托儿所的老婆婆兴致来了就给咱们讲鬼故事,让我们从此就对黑暗的处所有一种莫名的恐惧。营养餐也是没有的,印象最深的是,有一回托儿所为了刷什么标语,专门熬了一小桶浆糊,到最后,没用完的那桶浆糊作为“甜点”到了我们的小肚子里。那时,我们最害怕的是被关黑屋子,谁不听话淘气了,就会被老婆婆关进去,屋子里黑黑的,什么都没有。什么叫“极端无助”,我们早早地就在黑屋子里体会到了。
中国的幼儿园据说在清末时就有了,而且教育的理念、方法听上去还很人性化,为什么几十年过去了,最后取而代之的竟是先前它要取而代之的东西?现代的幼儿园提倡所谓“蒙氏教育法”,其实,“蒙氏教育法”也是百年前的老东西。幸好,这老东西命好,在一个时期被取而代之后,最后总算反击成功了。
但是,我们看见,在我们周围,还是有很多老东西在转圈圈,死过去又活过来,活过来又死过去,弄得人真是很迷茫。
第三篇:十八大报告读后感:从民生到社会管理
精读十八大报告之三:从民生到社会管理
教育均衡发展,构建和谐劳动关系,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
11月8日,中共十八大在北京开幕。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做主题报告。对比了十八大报告全文本和十七大报告原文,发现十八大报告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方面有诸多新的表达和提法。择其要者,列举如下:
纵观十八大报告,除了民主政治和法治国家建设,最为浓墨重彩论述的应属于教育、卫生、社保等民生政策和社会管理体制改革问题。中共十八大报告在第七部分,以“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为题,论述了上述两大问题。
报告认为,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具体而言,可分为教育、就业、收入、社保、卫生等方面。也就是报告所要求的,“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教育均衡发展。在在义务教育阶段,主要是“均衡发展”,也就是说,要缩小教育的城乡差距、区域差距、城市内部和农村内部的差距。要实现这个目标,关键是均衡教育投入和资源,避免“锦上添花”,多多“雪中送炭”。
在高中阶段教育问题上,与十七大报告“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要求不同,十八大报告明确,“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这意味着,除了普通高中教育还将稳步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和技工学校等也会逐步发展。
在学前教育阶段,由于历史的欠账,目前还无法在城乡普及三年幼儿园教育。主要的目标是,在农村普及一年制幼儿教育,在城市普及三年制幼儿园教育。对各级政府而言,主要是增加对农村学前教育的财政投入,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同时扶持城市学前教育,鼓励和支持发展民办幼儿园。
——就业和收入分配。就业是民生之本。十八大报告明确,未来十年,中国政府的就业方针是,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同时,为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健全劳动标准体系和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加强劳动保障监察和争议调解仲裁”。
报告还把大学毕业生就业定为青年人就业的重点,同时,在十七大要求“建立统一规范的劳动力市场”基础上,要求“健全劳动力市场,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增强失业保险对促进就业的作用”。
关于收入分配问题,与十七大报告相比,十八大报告新增一段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的表述。报告要求,“深化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推行企业工资协商制度,保护劳动所得”,同时,“多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
报告重申十七大报告的表达,“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和公平,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在二次分配的关系上,十八大报告明确,“完善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初次分配机制,加快健全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
——医保和养老保险。十八大报告明确,2020年要建成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具体而言,首先是完善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同时“改革机关事业单位社会保险制度”,“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逐步做实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实现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
这意味着,目前卫生部主管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主管的“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未来数年内将会有效整合。同时,目前制度模式一致、保险待遇相似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体系,将与正在全面推行的“城镇居民养老保险”整合。
由于老龄化日趋严重,中国社会养老保险的历史欠账必将逐步凸显;同时,现行社会养老保险体系费率高、效率低、增值空间狭窄等问题也是严峻挑战。针对上述问题,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扩大社会保障基金筹资渠道,建立社会保险基金投资运营制度,确保基金安全和保值增值”。
——生育政策调整:近年来,中国公众对放开二胎,还生育权于个人和家庭的呼声日高。但是,调整人口和生育政策,尤其是放弃执行30多年的“一胎”政策,涉及多方利益,必然有个争论和博弈的过程。
此次中共十八大报告对生育政策调整,表达也很稳健:“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提高出生人口素质,逐步完善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按照人口学家的理解,计划生育政策,内涵较广,包括避孕等节育服务、普及优生优育知识等,当然,也包括以控制生育为核心的“家庭计划”。
报告对计划生育政策的表达,显示了决策者的慎重,也显示了对“放开二胎”的犹疑态度。但报告也提出要“逐步完善政策”,因此,在未来十年内,“放开二胎”依然是政策可选项之一,政策调整的大门并未堵死。
——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强调法治保障。报告要求,必须加快推进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具体而言,是“四个加快”: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这一表述,较之十七大报告中,增加了“法治保障”的表述;加快形成政府主导、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形成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线型社会组织体制;加快形成源头治理、动态管理、应急处置相结合的社会管理机制。
报告还指出,“建立健全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同时,“加强和改进党对政法工作的领导,加强政法干部队伍建设”,“强化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强化司法基本保障,依法防范和惩治违法犯罪活动”。
——决不允许搞特权。十八大报告在题为“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最后部分,谈及对权力的监督,专门列出一节谈反腐败问题。报告指出:要“始终保持惩治腐败的高压态势,坚决查处大案要案,着力解决发生在群众身边的腐败问题。不管涉及什么人,不论权力大小、职位高低,只要触犯党纪国法,都要严惩不贷。”
同时,报告强调,“各级领导干部尤其是高级干部必须自觉遵守廉政准则,严格执行领导干部重大事项报告制度,既严于律己,又加强对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的教育与约束,决不允许搞特权。”在***、刘志军等先后被查处的背景下,上述表述令人格外印象深刻。
此次报告特别强调反腐败的制度建设,提出要“健全反腐败法律制度”,“防范廉政风险,防止利益冲突,更加科学有效地防治腐败”;同时,“严格规范权力行使,加强对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行使权力的监督,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
第四篇:我国民生政策的评析
中国民生政策的评析
[摘要] 在国际金融危机的世界大背景下,中国采取了一系列民生政策措施。这些民生政策起到了“五个改善”的作用。即就业,社会保障,医疗,教育,住房五个方面的改善。但是在政策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了“四低一缺乏”的问题,即知晓度低,满意度低,执行力低,监管度低以及政策风险评估缺乏的问题。只有坚定不移的把民生的措施一件一件落到实处解决当前问题,民生政策才能更好的发挥作用。[关键词]民生政策;改善;知晓度;执行力
一、问题的提出
民生政策是政府坚持以人为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保障公民基本权利,提高生活水平,重点关心弱势群体,采取的一系列积极政策举措。一句话,民生政策就是政府为民办实事、办好事的“民心工程”和“德政工程”,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现代版“为人民服务”的具体体现。我国领导人高度重视民生问题,胡锦涛主席在中南海召开党外人士座谈会,就当前经济形势和明年经济工作听取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领导人和无党派人士意见和建议时强调:稳增长,调结构,保民生,促稳定。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主持召开座谈会征求对政府工作报告的意见时指出,只要把中央扩内需、调结构、保增长、惠民生的措施一件一件落到实处,紧紧依靠全国人民,发奋图强,共克时艰,整个经济形势就会一天一天好起来。
笔者认为在国际金融危机的世界大背景下,中国采取了一系列民生政策措施。这些民生政策起到了“五个改善”的作用。国家把改善民生作为保增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扩大就业、完善社保、改革医药卫生、发展教育,以及解决低收入群众住房困难问题等,惠及民生、造福百姓,为我国经济持续发展提供强大动力。但是在政策实施过程中,出现了“四低一缺乏”的问题,即知晓度低,满意度低,执行力低,监管度低以及政策风险评估缺乏的问题。
二、当前民生政策带来的民生改善 1.就业问题的改善
近几年,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沿海出口企业和劳动密集型企业的生产经营造成了强烈冲击,全国约有2000多万农民工失岗返乡。此外,今年还有800多万大学应届毕业生需要就业。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国务院通知要求千方百计扩大就业,着重做好企业职工稳定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失业人员再就业、农民工流动就业和复员转业军人安置就业工作。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决定实施特别职业培训计划。从2009年至2010年,集中对困难企业在职职工开展技能提升培训和转岗转业培训,对失去工作返乡的农民工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或创业培训,对失业人员开展中短期技能培训,对新成长劳动力开展储备性技能培训。国务院办公厅还要求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当前就业工作的首位。从2009年起,用3年时间组织100万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参加见习。
2.社会保险体系的完善
当前经济形势遇到困难、失业增多,社会保险体系的“安全网”作用更加重要。《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于2010年10月28日通过,现予公布,自2011年7月1日起施行。明确规定了农民工养老保险的转移接续问题,使农民工从一个地方到另外一个地方就业时不用退保,养老保险可以跟着人走,受到了各界肯定。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养老保险司有关负责人详解了正公开征求意见的《农民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办法》。针对农民工收入普遍偏低的特点,办法规定:用人单位缴费比例为工资总额的12%,比目前规定的低了8个百分点;农民工个人缴费比例为4%至8%,可根据本人收入情况合理选择和确定。这样规定,可以大大降低农民工及其用人单位的经济负担,以最大限度地将农民工纳入养老保险制度覆盖范围。” 针对物价持续上涨,各地相继调整了失业保险金标准,较好地保障了失业人员的基本生活。此外,针对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全国老龄委办公室、发展改革委、教育部、民政部等10个部门联合下发了《关于全面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意见》推进了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保障措施。
3.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的完善
看病贵、看病难是反映最为强烈的民生问题之一。问题的根源在于,长期以来医疗卫生服务定性不明、政府投入不足,导致部分医院和医生的趋利行为,造成百姓医药负担过重。《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向全社会征求意见。在这份征求意见稿中,“公益性”一词频繁出现,成为贯穿始终的主线。征求意见稿中,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全面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等表述,无不体现着新一轮医改“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政策初衷,让人们充满希望。国务院常务会议在 2009年1月21日审议并原则通过《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和《2009-2011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初步测算,3年内各级政府预计投入8500亿元。4.教育体制的完善
通过政府不断加大教育投入,我国义务教育保障水平继续提高,地区间义务教育普及程度差距明显缩小,并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实施了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在农村义务教育免除学杂费的基础上,2010年中央财政进一步提高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水平,并从秋季学期起免除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此外,还不断完善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教育部有关负责人表示,今年将出台更多举措支持发展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教育,加快推进中西部地区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建设和发展农村中等职业教育。财政部有关负责人表示,今年将进一步增加教育投入,保障教育优先发展。教育部3年前就开始组织实施的支持西部边远地区骨干教师培训专项计划,采取教育部专项支持和“对口支援”相结合的方式,委托上海等东部省市和陕西师范大学等高师院校分别对云南等西部省区中小学骨干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取得了丰硕成果。5.住房问题的改善
2010年10月,国家新一波房地产市场调控措施在国庆黄金周的前两天骤然而至,具体措施包括:全面暂停第三套房贷、首套房贷款比例升至30%及以上、加快推进房产税改革试点、购首套普通住房契税下调等。本轮调控除了运用市场机制的手段,还加强了对地方政府的监督和问责力度,对省级人民政府稳定房价和住房保障工作进行考核与问责。对政策落实不到位、工作不得力的,要进行约谈,直至追究责任。温家宝总理2010年9月13日在天津夏季达沃斯论坛上重申了中国政府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总体思路,他指出,住房问题既是经济问题,更是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民生问题,稳定房价和提供住房保障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责任。温总理在国庆招待会致辞中再次强调增加保障性住房供给,保持房地产价格的合理和稳定,让经济发展成果更广泛地惠及全体人民。2009年末至今,国务院连续采取措施,并以2010年4月发出的“10号文”为代表,把住房问题提到了关系国计民生的高度上。9月末相关部委的新一轮调控,进一步细化了“10号文”的内容。“调控新政”决不能再重蹈“空调”的覆辙,不能再因调控会带来一定幅度的房价下跌和建设规模缩减而犹豫动摇,而要顶住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和阻力,切实地把宏观调控的要求落到实处,规范了市场秩序,完善了土地、财税、金融政策,抑制投资、投机性需求,引导市场增加普通商品房供给,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发展公共租赁住房,促进形成合理的住房供给结构,满足多层次的住房需求等多方面。当前住房保障建设初显成效,截至2008年底,中国已解决800多万户城镇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的住房问题。截至2010年8月底,全国保障性安居工程已开工410万套,占计划的70%。
三、当前民生政策应重点解决“四低一缺乏”问题 1.知晓度低
省统计局民生工程社情民意调查显示,许多百姓对于相关民生政策根本不了解,了解到的相关信息也出现很多不准确,不到位的情况。要解决民生政策知晓度偏低的问题必须切实加大宣传力度,在提高知晓度上下功夫。为进一步加大对民生工程的宣传力度,省民生办必须同省委宣传开展必要的民生工程宣活动。结合本地民生政策和工作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宣传工作方案,有计划、有重点、多渠道、全方位地开展宣传,在全社会营造合力推进改革的浓厚舆论氛围,不断提高群众对政策的知晓度。为统筹调度、整体推进我国民生工作的进展。还要切实加强业务培训,在熟知民生政策上下功夫。例如教育方面:《2011年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实施办法》已出台并印发各地执行。各省教育厅还编印了《2011年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知识问答》各地应该及时将《实施办法》和《知识问答》印发到所辖区域每一所基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并通过组织层层培训,及时将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各项政策传达到每一位基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校长和相关工作人员,提高基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校长和相关工作人员对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政策把握的准确度和工作执行力度,促进基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懂财理财意识不断增强、经费使用效益不断提高。在公共卫生以及就业保障等其他民生政策涉及的领域要应该具体采取措施提高民众知晓度。
2.满意度低
2011年1月,中国经济网、搜狐网与零点研究咨询集团联合进行的“全国两会民生系列调查”显示:低收入者收入满意度明显下降。调查显示:京沪穗三市居民中仅有45.3%对自己的收入状况表示满意,比去年下降了2.2个百分点,其中主要是低收入群体导致了收入满意度的下降,由2010年的37.5%降为28.5%。从绝对水平来看,2010年低收入者的收入满意度也明显低于高收入者(70.5%)。目前来看,民生工作不断推进,总体满意度有待提高,民生工作改善状况大致上从总体满意度和低保人群满意度调查得到一定的反映。据调查发现民生满意度水平整体不高,各方面推进不够均衡;还有些方面的满意度没有提高,如就医、受教育、环境保护、突发事件、社会保障等方面。其中对就医和受教育两方面满意度,不论是在总体满意度调查还是低保人群满意度调查结果都显示比上年下降。另外,就业和收入问题仍然是低保人群面临的急需解决的问题,满意度较低,与其他方面差距较大,等等。因此,民生工作还需各方共同努力。3.执行力低
这些年来,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中国的民生政策执行力出现了问题。无论是经济改革、机构改革还是社会改革都似乎已经走到了顶点。尽管中国高层面对无穷的社会民生问题推出了一系列的改革方案和政策,但往往是雷声大、雨点小。老问题还没有解决,新问题又出现,没有能力来解决新老问题,只好一直往后推,问题积累得越来越多,解决的难度也越来越大。如果一直这样下去,势必酿成重大的改革危机。“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近年来我国民生问题的突显,固然有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客观因素,但更多的是我们政府自身建设存在的不足。民生问题之所以变得愈加尖锐,就是我们的行政管理体制缺陷造成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推行地方主义;就是我们制度保障不完善造成阳奉阴违,推诿卸责,搞政绩工程;就是我们干部素质不高,有法不依、滥用权力。“制国有常,而利民为本;从政有经,而令行为上。”民生问题考验政府执行力。政府的执行力就是执政力,没有执行力就公信力,就会失信于民。因此,加快政府转型,提高政府执行力已是迫在眉睫。首先,要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政府。要继续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建设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要强化公共服务职能,各级政府要以解决民生问题为重点,优化公共资源配置,注重向农村、基层、欠发达地区倾斜,创新公共服务体制,改进公共服务方式,加强公共设施建设。要继续推进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政资分开、政社分开,切实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要认真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简政放权,提高政府效能。再次,要强化制度建设,建设责任政府。“无规矩不成方圆”,在落实民生工作任务中,应更加重视制度的保障作用。要建立民主科学的决策机制,严格规范行政决策程序,健全行政决策责任制度;要建立政府机关民生项目抓落实公开承诺和问责制度,树立责任政府形象,提高政府的公信力;要建立民生投入财政保障机制,在财政资金的使用向民生倾斜方面,建立具体量化考核指标;要建立以发展民生、改善民生为导向的政府业绩评价体系,以就业、社会保障、生态环境、社会治安、教育卫生等公共服务指标考核干部政绩。其次,要坚持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执政之要在于为民,行政之要在于依法。要以强化政府的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为重点,加强行政立法,提高行政立法水平。要改善行政执法,促进严格执法、公正执法和文明执法。要继续坚持各种行之有效的民主监督制度,确保公共行政权力的公正、有效运行。要不断推进惩腐防腐体系建设,对关系民生的腐败案件坚决查处,严处有关责任人。最后,要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建设高效政府。要不断加强对各级干部尤其领导干部的思想政治教育,让他们牢固树立“发展为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发展认识,加强做好民生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行动上始终把关注民生、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要不断强化干部队伍的业务学习,不断提升他们履职能力和服务群众水平。要加强干部录用和选拔任用工作,不断优化干部队伍结构。要不断深化作风建设,在全社会努力营造“以科学发展论英雄,以民生改善论成败”的百舸争流、风清气正的发展环境。4.监管度低
政府要切实加强民生政策实施过程中的监督管理,在整改落实上下功夫。一是抓好教育、医疗等领域的不正之风的监管。该区进一步加强对教育经费的管理和监督,全面推行教育收费公示制度,坚决制止教育乱收费;继续加大治理医药购销和医疗服务中的不正之风的力度,实行药品药械招标采购,建立医德医风考评机制。二是着力解决物价、环境保护、食品药品质量、安全生产、征地拆迁等方面损害群众利益以及行政不作为、乱作为等问题。配合有关部门加强督促检查,加强对环境污染防治政策措施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追究不认真履行环保职责、严重损害群众环境权益的部门和单位有关人员的责任。三是重点监管政策性惠民专项资金管理使用情况。该区按照以人为本、改善民生的要求,进一步健全监督管理机制,配合有关部门强化对社保基金和政府专项资金的监管,加强审计和财政监督,维护资金安全。认真治理公共服务行业侵害群众消费权益等问题,确保惠民资金用到实处。5.政策风险评估缺乏
我国缺乏在出台重大民生决策、项目时,进行的合法性、可行性评估。民生政策的出台关乎万千家庭的切身利益,出台重大民生决策、项目时,都要进行合法性、合理性、可行性和可控性评估。政府部门要把风险评估结果作为决策的重要依据,对未经风险评估的事项,将不能作出决策。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和集体讨论决定将作为重大决策的必经程序,对未履行必经程序的重大事项不得作出决策。另外,重大决策听证制度将进一步完善,并扩大听证范围,规范听证程序,科学合理地遴选听证代表,听证意见将作为决策的重要参考,意见采纳情况及其理由要以适当形式反馈或者公布。另外法律知识应该成为领导干部培训的“必须课”,要加大对干部的培训力度,各省辖市、县(市、区)政府每年应该举办领导干部依法行政专题研讨班。而公务员初任时,依法行政培训将作为重要内容,其培训情况、学习成绩作为考核内容和任职晋升的依据之一。
参考文献
[1] 李微.今年将加强民生政策落实的监督检查[N].中国组织人事报,2011,3(1)[2] 吴生锋.落实民生政策 提升服务水平[N].扬州日报,2011,11(1)[3] 张小江 王德平杨海云.为民生政策高效实施提供强有力的舆论支撑[J].四川劳动保障,2011(8)[4] 张 艳,聂 展.政策对象对地方政府政策执行力提升的影响[J].天水行政学院学报,2009(1).
[6] 刘斐斐,王国华.乡镇政府政策执行力的组织学视角[J].中国商界,2009(12)[7] 桂榕.抢抓时效落实保增长保民生政策迅速将政策效应转化为发展动力[N].江西日报,2009(2)
第五篇:如何从源头上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
如何从源头上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
(三十团五连张亚良)
化解社会矛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能否正确处理、妥善化解社会矛盾,关系到党的执政基础乃至执政地位能否巩固。化解社会矛盾需要多方面努力,其中关键一环,就是完善化解社会矛盾机制。
一、完善社会矛盾预防机制
化解社会矛盾要以防为主,重在预防,针对容易引发矛盾的因素,加大防范的力度,建立健全相应的预防机制,力求从源头上解决问题。
一是加强调查研究。调查研究是正确分析矛盾、解决矛盾的前提。一方面,党员干部要经常深入基层,融入人民群众之中,准确把握社情民意。既要在形势好、情况熟的环境中,保持清醒的头脑,防止对存在的问题熟视无睹或听不进不同意见和建议,又要在新情况新矛盾不断出现、各方面思想比较活跃的条件下,注意冷静分析、正确判断事物的主流和本质,不为非主流非本质的东西所迷惑。对一些重大的倾向性问题,要明察秋毫地发现苗头,见微知着,及时果断地采取措施,解决于萌芽状态。同时,要加强对社会利益关系的发展变化进行调查研究,深入认识和分析社会利益结构、利益关系的发展变化和趋势,以利于完善有关政策措施,统筹各方面的利益关系。
二是增进决策民主。社会矛盾的发生往往与决策是否符合人民群众利益关系极大。必须坚持把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制定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注意使制定的政策能够公平地反映和协调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阶层、不同群体的利益。在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基础上,兼顾最大多数人的共同利益与不同阶层的具体利益,充分考虑社会各方面的承受能力,充分尊重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当前尤其要在制定解决就业、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缩小贫富差距等关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问题的政策方面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三是建立群众工作制度。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一大政治优势,党执政后最大的危险是脱离群众。化解社会矛盾,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努力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这就要求党员干部要注意运用说服教育、示范引导和提供服务等方法,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团结带领群众前进。为此,首先要扩大党的群众工作的覆盖面,做到哪里有群众活动,哪里就有党的群众工作。其次要加强和改进党对群众的思想教育工作,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如:改变教育内容“一刀切”和照本宣科的做法,切实摸清楚各类不同对象的思想脉搏,准确把握其客观需要 , 有针对性地帮助其分辨是非 , 疏通思想 , 理顺情 绪;改变单向灌输的教育方式 , 实行双向和多向交流式教育 , 以平等的身份、讨论的方式、商量的口气向群众交流思想,交换意见,既要积极主动地讲解灌输科学道理,又要给群众提供倾诉自己心声的机会,使之能够畅所欲言,心悦诚服。当前尤其要善于做好对群众的宣传引导工作,加大党的方针政策的宣传力度,运用多种形式,向群众讲清党的主张和政策的内容、意图、实现途径,引导群众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思考问题,消解群众中的怨气和误解。其三要发挥榜样的示范带头作用。榜样示范本质上是一种事实教育。在群众工作中发挥榜样示范作用,不仅要注重领导干部的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而且要让遵纪守法、道德高尚、对社会贡献大的老实人多受益,让违法乱纪、损公肥私、损人利己的人受惩罚,使党对群众的思想教育导向与利益分配导向有机统一。其四要注意联系和服务群众。把群众路线、群众观点贯彻于群众工作中,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做好党员联系和服务群众工作的意见》,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迫切的现实问题,始终不渝地为群众办事实,办好事,解难事。既要着眼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在政策、法律允许的范围内,为新出现的社会阶层人士提供必要的服务,帮助他们解决创业和发展中的实际困难;更要热情关心生活贫困的群众,注重维护和优先照顾各种处于弱势地位群众的利益,帮助他们排忧解难。
四是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党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是关系人心向背的根本问题,也是党风建设的核心问题。党内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的滋生是最大的脱离群众的表现,是对党群关系的挑战,因而也是引发社会矛盾的不可忽视的因素。为此,必须建立健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的机制,切实贯彻《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精神,坚决纠正和刹住损害人民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坚决防止和解决用人不公、司法不公、一些行业部门单位凭借职权搞行业不正之风的问题,加大对行业行为的监督力度和违纪违法行为的惩罚力度,标本兼治惩治腐败,维护群众根本利益。
二、完善社会矛盾处理机制
正确处理社会矛盾尤其是人民内部矛盾,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领导艺术,要非常讲究解决矛盾的方式方法。建立健全社会矛盾的妥善处理机制,就是在把握矛盾运动规律的基础上,实现各种方式、方法、途径的综合运用和优化组合,以达到化解社会矛盾的目的。
一是完善矛盾分析处理办法。任何矛盾都有其产生和发展过程,都有其内在的运动规律。只有正确分析和准确把握其规律,才能取得处理矛盾的主动权。科学地分析矛盾,要求对社会矛盾要客观认识、具体分析、准确定位。也就是对现实中出现的矛盾,既不掩饰、也不夸大,更不能为了论证某种主观设想或达到某种意图而曲解矛盾,随意把矛盾上纲上线;对矛盾的主要类型、基本特征、形成机理和发展趋势进行具体分析;对矛盾的定性应建立在分析客观事实的基础之上。从而,为寻求有效的解决矛盾的方式方法确定基调。
二是畅通利益表达渠道。在利益主体多元化的情况下,利益表达问题,尤其是弱势群体的利益表达问题日益突出。利益表达往往意味着冲突, 因为它包括了为达到争取利益的目标而采取的施加压力的方式。利益表达的需求总是产生于利益失衡或利益冲突的时候,此时,若不开启表达的大门,畅通表达渠道,容易引发过激行为和社会动荡。因此,建立起相应的利益表达机制,对于化解社会矛盾十分必要。所谓利益表达机制,就是让不同的社会利益群体有表达自己利益诉求的正常途径,特别应为困难群众提供表达自己利益诉求的畅通渠道。让对立的情绪和不同的意见能够及时表达,防止和避免矛盾的积累、扩散和激化。通过民主对话、协商沟通、加强人民群众来信来访工作等形式,加强党和群众的血肉联系,建立政府与群众的良性互动关系,以便更好地化解矛盾。
三是坚持依法办事。依法执政、依法办事是妥善化解社会矛盾的有效途径。要强化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的意识,党既要领导立法 ,又要带头守法,保证执法,善于把正确的主张、行之有效的政策通过法律、法规形式固定下来,成为全社会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要加强对群众的法制宣传、引导他们以理性、合法的形式和途径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在法律框架内正确认识和行使民主权利,依法解决社会矛盾。
四是形成化解矛盾合力。一方面,要建立矛盾发生现场各部门协作化解机制。一旦发生矛盾纠纷,尤其是大规模的群体事件,所属地区、责任单位、业务主管部
门、信访工作机构、公安机关等相关部门的负责人,要及时赶到现场,相互配合,做好疏导、劝返和答复工作。另一方面,要建立人民群众和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矛盾调解机制。既要充分发挥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富有正义感且有威望的群众代表、矛盾纠纷当事人的亲朋好友等在矛盾调解中的作用,尤其是发挥人民调解部门的作用,依靠群众自己解决矛盾,又要发挥工会、妇联、共青团、综治机关、律师事务所、有关专业技术部门等部门的作用形成化解矛盾的合力 , 公平、公正、合法地解决矛盾纠纷。
三、完善化解社会矛盾组织机制
完善化解社会矛盾的机制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需要建立健全社会矛盾的处理机制和预防机制,同时也要求建立健全相应的化解社会矛盾的组织机制,这是确保化解社会矛盾、构建和谐社会的工作取得成效的重要保证。
一是落实维护稳定责任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党。党在化解社会矛盾、构建和谐社会中要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彰显利益整合功能 ,架设好国家与社会沟通的桥梁,善于梳理和集中社会利益,保证社会利益的协调。要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更新管理理念,创新管理方式,拓宽服务领域,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共产党员服务群众、凝聚人心的作用,充分发挥城乡基层自治组织协调利益、化解矛盾、排忧解难的作用,充分发挥社团、行业组织和社会中介组织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的作用,形成社会管理和服务的合力,促进社会矛盾的化解。
二是增强党员干部调处社会矛盾的本领。党员干部在化解社会矛盾中责任重大,其工作成效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具有较高的化解社会矛盾的能力和本领。为此,一方面要加强教育培训,使党员加深理解和掌握党的群众路线、群众观点、群众工作方法,加深理解和掌握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和要领,加深理解和掌握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组织党员广泛学习哲学、政治学、法学、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历史学等做好群众工作所需的知识,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另一方面,要善于借鉴国内一些地区以及国外一些国家在化解社会矛盾、实现社会和谐中的经验,并结合本地区本单位实际加以吸收消化。三是加大社会保障力度。建立社会保障机制旨在保证各类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条件,维护他们的基本权益,尊重他们的人格尊严。这种社会保障是社会稳定的底线,必须引起高度重视。要健全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相衔接的社会保障体系。通过建立健全社会保障机制,确保全体人民共享社会进步成果,帮助困难群众减轻经济、社会和心理压力,保持社会稳定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