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加强国防教育与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思考
加强国防教育与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思考
前言
步入大学也一学期了,第一次接触军事理论这门学科。听了朱兆平老师讲课,也许书本知识收货不是很多,但是所吸收所获取的那种军事理念是很多的。感受了中国国防依然还存在很多问题,还有很多工作要努力。而我们,作为新时代大学生,有义务为中国国防事业做出贡献,我们就是新时代的高素质人才。
关键词
军事国防大学生人才新时代高素质
摘要
本文主要是我作为一名刚入大学的大学生的个人观点。国防是一个国家的重中之重,对于一个国家有不可或缺的作用。中国国防教育工作还落后于很多国家,因此中国国防之路还很漫长,需要我们青年大学生努力。那么我们如何提高国防教育呢?这就需要我们成为一名高素质人才。高素质的人才一直会是时代所必需的,只有我们新时代青年成为高素质人才后,加强国防教育,我们的国家才能更加强大,人民才能更加安康。
一.国防教育
1.什么是国防教育?
国防教育是指为捍卫国家主权、领土的完整和安全、颠覆威胁的建设斗争、防御外来侵略,而对全民传授与国防有关的思想、知识、技能的一种社会活动。国防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为增进全民的国防思想、国防知识、国防技能和身体素质,以及有利于形成和增强国防观念、国防能力的各种类型的社会活动。
这是网上的定义,那么对于大学生的我们该如何认识国防教育呢?国防对于我们大学生有哪些意义呢?首先我们是一个公民,作为大学生的我们,有义务维护祖国的完整与统一。只有我们储备了这方面的知识,才能知道怎么做。说这么多,国防教育对大学生而言,就是
学习知识,用笔杆子维护祖国,再次,作为大学生预备役的我们,也有必要学会用拳头维护我们的祖国。
2.中国国防教育与其他国家的对比
美国的《国防教育法》,是1958年出台的。而反观中国,中国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法》是1997年颁布的。从时间上,就能看出中美之间国防教育之差距。
再看与中国纠缠甚多的日本,日本人尚武。日本国的国防教育有个很鲜明的特点,那就是用危机感来刺激国民对国家安全的关心,以增强国民的忧患意识。
再反观瑞士这个国家,为什么瑞士100多年没爆发战争,为什么这个“小国”能不受侵略。因为这个国家全民皆兵,他们把国防教育实施得很好。正如瑞士一位外交官说:“我们瑞士公民迈出右脚时是一个公民,迈出左脚时就是一个战士。如果要问为什么我们100多年没有打过仗,其主要原因就是我们随时都在准备打仗。”
而作为新兴起的大国的中国,我们的国防教育呢?当前我国普通高等院校国防教育在功能上属于“技能训练型”,重点在对大学生进行国防理论知识普及和基本军事技能训练上面,在树立大学生国防意识方面还做得不够,在普通高等院校国防教育的过程中表面化军事色彩过重,掩盖了国防教育的意识教育功能,这就制约了我国普通高等院校国防教育在功能层次上的提高。所以我们做得还不够好,只有把国防教育深入人心,我们才能取得成果。只有随时准备战争,不惧怕战争,才能保证和平。
3.国防教育的重要性
国防,从解字角度说,就是国家防卫。自古以来,有国必有国防,从古代的富国强兵理念到现代新时期的新国防,不战而屈人之兵。毛主席曾说,枪杆子里出政权。说的就是要增强国防实力,才有主权。在看钱学森那部影片时我不禁感叹,若当初中国国防国力强大,钱学森回国又怎会受到阻挠。
在我心中,国防还是和平的象征。如果每个国家都有强大的国防,那么世界上很少有战争。发展国防并非是去侵略其他国家,而是要捍卫自己国家的和平。我国作为联合国任理事国之一,有维护和平的责任,所以必须有强大的国防力量,才能维护世界和和平。
4.如何提高国防教育意识
既然我们与别人差距如此之大,我们就得提高我们的国防意识。首先我们要做的就是强化我们的国防观念。只有我们心里脑子里有了国防观念,我们的国防教育工作才能开展。其次,我们要居安思危,有忧患意识,虽然我们生长在和平年代,但是,当今世界变化莫测,世界格局有变,战争谁也不能绝对避免。我们要有这种忧患意识,才能算是有了国防意识。最后就是加强国防教育工作,现在我们大学生更应该学好这门课程,作为预备役的我们,要始终有国防观念。现在中国大多高校都开了军事理论这门课程,改变了以往只是开学时的军事训练的方式,说明了党和国家对军事国防教育的重视。
身为大学生的我们只有切实做好了,只有我们的国防意识提高了,才能带领我们广大公民提高国防教育意识,才能将我国发展成为军事大国强国。
二.培养高素质人才
1.什么是高素质人才
高素质人才,判断一个人是否是高素质人才High-quality talent,不唯学历,不唯能力,关键看是否能成为公司的核心岗位上最称职、最合适的员工。懂得怎么样为人处世是最重要的啊,所谓做事情先做人,其次是有与时俱进的头脑,适应社会的高科技水平等等。另外注意自身水平的培养。文化水平,英文水平,计算机水平,是否有驾照和驾驶经验,有何种特长,等等。另外还需要有一些相关的工作需要的精神。而不是高分低能的只会学习的学习机器。
2.高素质人才与“旧人才”的差别
在旧社会,在那个科举制年代,可能人才就是状元,被科举制度严重坑害的机器,只想着八股文与讨好掌权者。在今天,也有着这样一群人,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只是为了考大学,大学之后呢?他们不知。他们是新时代的学习机器。
而现在,社会已经不需要机器了,社会需要的是新时代的高素质人才,而非高学历人才。高素质人才需要具备什么条件,上文已经说了。旧的高学历低能力人才必将被历史所淘汰,要想建立一个强大的国家,高素质人才不可或缺。
3.重要性
高素质人才最重要的不是学历,而是见识,是为人处世,是精明变通的头脑。社会瞬息万变,人才辈出,如果还是以往的看法观点,又怎能在竞争激烈的今天站住脚跟呢?我们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家社会还存在一系列问题,唯有高素质人才方可胜任。一个公司企业,高素质人才可以做管理阶级而“旧人才”只能是被管理阶级。这也是我们迫切需要高素质人才的原因。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就是要努力成为高素质人才。在学习专业知识之余,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注重全面发展,来适应社会需要。
4.怎样培养
既然社会如此需要高素质人才,那么我们该如何培养高素质人才呢?培养高素质人才,要从学生开始。
培养学生的创新性学习能力。大学教育要有意识打破传统的专业界限,开阔学生的眼界,拓宽知识领域。大学校园在创造一种知识交叉和学科融合的氛围,使大学生能够得到多学科知识的熏陶。
培养学生创造性的实践能力。校内实习与社会实践是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很好途径,高校必须建立和完善校内外实习基地,重视大学生的实习和实践环节,根据学科、专业性质的不同建立稳定的教学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社会实践基地,安排学生进行实习、实践工作,培养学生独立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
5.当代社会的需求
在21世纪人才竞争激烈的情况下,大学生作为一个知识时代的知识分子群,是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和后备,将会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大学生整体 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一个民族的发展情况,决定着一个民族或者一个国家伟大复 兴的共同理想的实现与否。所以提高大学生的整体素质要着重大意义和必要性,是一个极其重要的话题也是一个极其艰巨的任务。社会急需高素质人才,只有高素质人才才能为社会创造更高的价值,只有高素质人才才能适应社会发展方向。我们的社会可以没有那些高分人才,但离不开高素质人才,这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必需。
三.国防教育与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关系
曾经有人说21世纪最缺乏的就是人才,而我想要补充一下,21世纪最缺乏的是高素质人才。高素质人才对于现在中国来说是很重要的,现在中国还是有很多危机的。从黄岩岛、钓鱼岛等事件中可以看出,很多国家对我国还是很觊觎的。再加上现在的恐怖分子**,中国可以说也是内忧外患的。而现在由于某些制度,导致我们的高素质人才不足。现在我们的国防教育实施得也不是很好。国防教育对于高素质人才来说也是一门必修课,只有学习了国防教育这门课程,才能对国家的形势有更好的了解,才能更好的为国家服务。国防教育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基础,有国才有家,国为重,家为轻。只有学好了这门课程,有忧患意识,才能像瑞士那样,百年无战。
结语
军事理论课程让我了解了中国现在的军事形势,让我拥有了基本的军事观念。学到了很多东西,让我明白了国防教育的重要性。写这篇文章让我明白了21世纪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性。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应该学好专业知识,关注国家形势,了解国防教育,从各方面做好自己,成为新世纪的高素质人才。我们是国家的栋梁,我们是国家培养的人才,建设中国社
会主义还是要靠我们这一代人,只有我们做好了,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才能建立一个更强大的中国,社会主义将会越来越美好。
化学1班赵杰
2015.12.24
第二篇:培养高素质人才
培养高素质人才
现代企业的竞争,本质上是人才的竞争。人才是一种特殊的经济资源,是生产过程中能动的生产要素。一个企业能做多大、做多强,并不取决于它获得了多少物质资产、多少资本,更主要取决于它的经理人、它的员工。企业兴衰乃是常事,但究其原因,无外乎都是“得人才者昌,失人才者败”。企业的人才资源区别于企业其它资源因素的最根本点,就在于它是人性的力量,具有其它资源因素所没有的能动性和创造力。其它资源因素也只有与人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真正的发挥作用。企业的经营者、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则是人力资源中与其它资源因素结合得最紧密的部分,他们的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水平,无疑是左右企业发展壮大的重要因素。
何为人才?似乎很难有一个严格的界定标准。但如果我们按员工的职业素养层次的不同,可以把人才划分为技能性、经验性和智慧性三类:
一、技能性人才
是指有某方面技术专长,并具备一定开发和创新能力的人,如IT业的软件工程师。他们全面性不够,缺乏对市场、品牌、消费行为的认知。经验性人才一般都是从行业底层做起,熟悉产业链的全过程,有丰富的行业经验,但他们通常没有足够的新知识,学习能力和提升能力差,应变能力和创造能力也较差。
二、智慧性人才
是一个复杂的群体,我们可以首先来为“智慧”定义,善于用哲学的角度去洞察知识,谓之智慧。知识是所有才能的源泉,但有知识并不等于有技能;同时,有经历也不等于有经验。因此,智慧性人才应该是一个有知识、有技能、有经验的复合体。他们有敏锐的市场洞察力、有全局观和操控全局的能力、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有非凡的应变能力和良好的团队协调能力。他们是高素质人才。
三、高素质人才
是企业最重要的资源,这已成为许多企业价值体系中的首要内容。但多数企业对如何获取或如何培养这一“资源”,并没有做过科学的、有效的和长远的规划。纵观现阶段我国企业,高素质人才的来源渠道主要有:
一、从别的企业“挖人”;
二、直接招收MBA毕业生;
三、从企业内部培养提拔。
企业如何培养高素质人才对每个企业来说都是一个挑战。我们可以归结出以下几点:
一、建立科学的选才用才机制。建立人才竞争机制,大力推行公开选拔、竞争上岗、赛场赛马等方式,引入科学的定性定量的人才测评手段,把优秀人才选聘到合适的岗位上,实现能上能下、能进能出、量才使用、人尽其才。建立公开、公平、公正的人才考评机制,将考评结果与任用和收入挂钩,保证符合企业考核标准的人才在企业内有其位、谋其职、授其权、获其利,实现人才优胜劣汰。做到人才使用和人才培养的统一,以合理使用来加快培养,以进一步培养来促进使用,对有潜力的年轻人才,要大胆压担子、给位子,让他们在重要岗位经风雨、见世面、长见识、增才干。
二、多措并举,做好企业技能人才培养使用。要充分发挥人才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基础性作用,通过举办各种综合性和专业性的技能人才招聘会,为用人单位和各类人才提供双向选择的机会,使人才市场真正成为单位选才、人才择业的主渠道;要围绕重点产业和关键行业紧缺的专业,通过设立“333”金蓝领企业技能人才培训计划,加快培养大批具有较高知识水平、有精湛技艺、能独立解决技术难题的高技能人才;要采取“送出去、请进来”的办法,不断加大技能人才的培养力度,多给他们锻炼、考验、成长的机会,给他们交任务、压担子,按照“口才、文才、实才”不同类型的岗位要求,实行“订单”培训,量才所用,倾力打造企业技能人才“高地”。
三、关心关爱,积极营造栓心留人的外部环境。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曾经说过:“选准了人,就有了希望。”因此,要顺时应势,立足全局,切实把经济建设与人才队伍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加快人力资源向人才资本的转变,努力以“第一资源”来支撑和促进“第一要务”。
四、要在思想上重视人才。人才工作是一项长期、重大而紧迫的重要任务。各级各部门必须把人才工作放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企业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主动加强与组织/人事等部门的协作配合,建立健全人才工作议事制度、例会制度、办事制度等工作机制。同时,要积极引导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以及企事业单位、社会中介组织等社会力量广泛参与人才工作,整合方方面面的社会力量,形成齐抓共管、共同推进人才工作的新局面。
五、要学会从感情上亲近人才。发挥人才的积极作用,关键是要关心爱护人才,最大限度地提高他们的生活、工资、福利以及医疗补助等待遇;切实关心他们的衣食住行、健康冷暖,帮助他们解决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协调解决子女入学、就业、人事代理、社会保险转接等,真正做到用感情栓心,用待遇留人。同时,加大补助奖励力度,认真做好享受政府津贴和省级有突出贡献技术人才选拔工作,进一步拓宽引进渠道,大力引进重点领域紧缺性技能人才,为高层次人才脱颖而出创造条件。
六、要进一步明确人才工作责任机制。人才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明确责任。单位主要负责同志作为人才工作第一责任人,要亲自抓、亲自问,以自己的表率作用带动和影响全社会关心、支持人才工作。组织人事部门要从创优环境、创造机会、搭建平台等方面,不断完善人才的引进、培养、使用机制,推动人才工作再上新台阶。要把人才工作纳入各单位岗位目标责任考核,考核结果将作为衡量班子和干部政绩的重要依据。同时,对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予以表彰奖励,对不重视人才工作的单位和个人坚决进行组织处理。
当今乃至将来,企业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栽好梧桐树,自有凤凰来”。如果说人才是“千里马”,企业领导就是“伯乐”,“千里马”受到“伯乐”慧眼相识,必将深感知遇,从而倍加努力,驰骋万里,奋勇向前。故此企业做好了人才的培养自然而然也就提升了自身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第三篇:如何培养高素质人才
何为人才?似乎很难有一个严格的界定标准。但如果我们按学生的能力素养层次的不同,可以把人才划分为技能性、经验性和智慧性三类:
一、技能性人才
是指有某方面技术专长,并具备一定开发和创新能力的人,如IT业的人才。他们全面性不够,缺乏对市场、品牌、消费行为的认知。经验性人才一般都是从职业底层做起,熟悉产业链的全过程,有丰富的行业经验,但他们通常没有足够的新知识,学习能力和提升能力差,应变能力和创造能力也较差。
二、智慧性人才
是一个复杂的群体,我们可以首先来为“智慧”定义,善于用哲学的角度去洞察知识,谓之智慧。知识是所有才能的源泉,但有知识并不等于有技能;同时,有经历也不等于有经验。因此,智慧性人才应该是一个有知识、有技能、有经验的复合体。他们有敏锐的市场洞察力、有全局观和操控全局的能力、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有非凡的应变能力和良好的团队协调能力。他们是高素质人才。
三、高素质人才
是社会最重要的资源,这已成为许多价值体系中的首要内容。但多数学校对如何获取或如何培养这一“资源”,并没有做过科学的、有效的和长远的规划。纵观现阶段我国高校,高素质人才的来源渠道主要有:
一、从别的学校“挖人”;
二、直接招收优秀毕业生;
三、从学校内部培养提拔。学校如何培养高素质人才对每个学校来说都是一个挑战。
当今乃至将来,学校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栽好梧桐树,自有凤凰来”。如果说人才学生是“千里马”,学校领导就是“伯乐”,“千里马”受到“伯乐”慧眼相识,必将深感知遇,从而倍加努力,驰骋万里,奋勇向前。故此学校做好了人才的培养自然而然也就提升了自身在社会上的竞争力。
第四篇:对培养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的几点思考
对培养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的几点思考
知识和技术在现代战争中的作用日益凸现,军事领域的竞争更加突出地表现为高素质人才的竞争。11月5日,习主席在视察国防科学技术大学时就指出,要努力把国防科大办成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培养高地,国防科技自主创新高地,为实现中国梦、强军梦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科技支持。可见,培养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是当前我军人才培养的中心任务,是实现党在新形势下强军目标的重要着力点。
一、要充分认识培养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的战略意义
高度重视人才培养,是我党、我军历来的一贯思想。早在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一文中指出,“十七年来,我们党已经培养了不少领导人才,军事、政治、文化、党务、民运各方面,都有我们的骨干,这是党的光荣,也是全民族的光荣。但是,现有的骨干还不足以支撑斗争的大厦,还须广泛地培养人才。”1977年,邓小平提出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观点,对于军队,他特别提出,“在军队中,科研和教育也要一起抓,进行现代战争没有现代战争的知识怎么行?要使军队领导干部自己有知识而且尊重知识。要办各级学校,经过训练,使军队领导干部掌握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和现代战争知识。” 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江泽民指出,“面向二十一世纪,努力培养和造就大批高素质的新型军事人才,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十分紧迫的历史任务”,“要跟踪现代科技和军事发展的前沿,改革教学内容,提高培训层次,造就既懂政治又懂军事,既懂指挥管理又懂专业技术的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进入新世纪新阶段,胡锦涛指出,“人才是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最重要的资源”,“要把大规模培养人才、大幅度提高人才素质作为军队人才建设的战略抓手,健全培养体系,拓宽培养渠道,完善培养机制,努力培养造就大批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而现在习主席再次强调,“要牢牢扭住培养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这个中心任务,深入研究现代军事教育特点和规律,坚持走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努力培养造就能够担当强军重任的优秀军事人才。”
从党的历代领导人的论述可知,重视人才培养,一直是我党、我军一贯坚持的重要思想。值得注意的是,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三位党的领导人都特别强调了“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一词。这是因为,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迅猛发展,信息化战争成为未来战争的基本形态。科学技术特别是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及其在军事领域的广泛运用,使得未来战争对人的素质的要求更高了。而我军是否拥有一大批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是能否在未来战争中取得军事制高点的关键因素。因此,人才优势是军事竞争最需培育、最有潜力、最可依靠的优势。培养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是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关键环节和重要支撑,是加速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重要保证,是打赢未来信息化战争的迫切需 —1—
要。
二、要深刻把握培养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的科学内涵和培养方向
所谓的军事人才,是能以自己的创造性劳动,为进步的军事活动(或者可以表述为“正义战争和人民事业的发展”、“军队建设和保卫祖国的事业”)作出较大贡献的人。那么什么是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呢?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是军事人才中的精华和中坚力量,他们担负着打赢未来高技术战争和永葆人民军队本色的历史使命。他们除具备一般军事人才的所有素质和条件外,还必须具有敢打敢胜、敢打必胜、屡打屡胜的特殊素质和才能,他们是以政治合格为首要条件的知识型、专业型、综合型、适应型、复合型和创新型的军事人才。
2003年以来,我军启动实施了人才战略工程,把加强指挥军官队伍、参谋队伍、科学家队伍、技术专家队伍和士官队伍“五支队伍”作为人才建设的目标。在新形势下,胡锦涛指出,要进一步抓好联合作战指挥人才、信息化建设管理人才、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和新装备操作维护人才的培养。这实际上明确了深入推进人才战略工程的重点。“五支队伍”和“四个方面人才”,是信息化条件下新型军事人才的基本形态,平时是生成与提高战斗力的主要人才资源,战时是形成体系作战能力的骨干力量,是培养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的重中之重,必须放在优先培养、优先发展的位置,以此牵引带动军队人才队伍建设的不断跃升。
“五支队伍”建设目标和“四个方面人才”重点,具体构划了我军人才培养的基本战略,是加强我军人才建设的基本依据和科学指南。按照这一思路,新世纪新阶段的我军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应具备四个基本素质: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军事专业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当前,在坚持把提高官兵的思想政治素质作为人才建设第一位任务的同时,极为迫切的是适应科技进步和创新的时代潮流,大力提高官兵科技素质尤其是信息素养。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必须是具备扎实科学文化知识基础的知识型军人。不具备良好的现代科学文化知识,高素质就无从谈起。新世纪新阶段培养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应着眼于战斗力生成模式的转变,要在提高官兵的综合素质特别是信息化素质上下大功夫、长功夫,努力培养造就知识型军人、信息化人才。
三、要积极探索培养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的方法途径
从目前我军的实际情况来看,关注军事人才、重视军事人才建设已成为各级党委、领导的共识。但是,由于历史原因及受主客观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我军在军事人才的数量与质量、培养与使用、流动与稳定等方面都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从数量上看,军事人才的供给状况不合理,不能满足部队建设发展的需要;从质量上看,军事人才的整体素质偏弱,不能适应打赢未来高技术战争的客观需要;从军事人才的选拔、培养和使用上看,与我党我军的干部制度和原则存在一定的差距;从军事人才流动与稳定状况来看,不正常流动的问题突出,严重影响着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
队伍的长远建设。针对我军人才队伍建设面临的现实问题,我从三个方面做了一些思考。
(一)培养造就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要走从实践中学习提高的路子
培养军事人才的途径和方法有很多,但是最基本、最现实、最管用的还是院校培养和实践培养。军事人才的培养,走院校正规化培训的路子,无疑是非常明智和正确的。但从实际情况看,不可能同时有大批干部离开岗位到院校深造。这些干部在相当一段时间内仍然是部队建设的骨干和中坚力量,不可能在短时间内从整体上有大的更替。这就决定了我军干部队伍素质的提高,大量的、经常的要在立足本职岗位、立足工作实践中完成。因此,培养造就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必须加强在职学习,加强院校培训,加强实践锻炼,要在完成任务的实践中培养人才、锻炼人才,也要在这个实践中发现人才、选拔人才。军事人才的实践培养,是立足部队建设和军事斗争准备实践,适应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的特点,与院校培养紧密衔接,进行军事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和方法。我军军事训练转型和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的实践为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培养提供了广阔的舞台。部队在人才培养、提高干部素质上,要充分发挥本级的主观能动性,围绕多样化军事任务的能力素质要求,扩展培训内容,改革培训手段,完善培训机制,把那些具有潜质的优秀干部放在关键岗位,通过执行重大军事行动和参加大规模军事演习等有利时机,在实践中锻炼和摔打,磨练他们的意志,提高他们的组织指挥能力,使军事人才的素质在部队实践中全面得到提升。军事人才的实践培养要注意,进一步发挥部队重要岗位培养的效能,进一步加强军事人才的培养性交流,进一步加强人才实践培养与院校培养的衔接。
(二)培养造就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要建立科学高效的人才选拔任用机制 高素质新型人才的培养造就,受到许多因素的制约,人才选拔任用机制,就是其中重要的环节。我军内部不乏高素质的人才,有的单位甚至人才济济。但是,许多部队需要的人才,非但没有得以重用,甚至大量流失,虽然原因多种多样,但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缺乏一个良好的人才选拔任用机制。因此,要保证培养造就高素质的新型军事人才,就必须认真总结我军干部培养选拔的经验教训,认真借鉴现代科学方法和外军有益做法,从我们的国情、军事情况出发,认真探索优化军事人才选拔任用的途径和方法。从我军干部的选拔任用制度看,应该从这几个方面加以改进和完善。一是建立科学评价机制。要按照“四个尊重”的要求,克服求全责备的心理偏差,改变过去那种凭感觉、靠印象带来的片面性,把人才的特点与缺点、大节与小过区别开来,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机制,使干部考核进一步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建立起能够客观反映干部德才表现和真实业绩的科学的量化指标体系,确保全面、客观、准确地反映干部的素质和能力。二是扩大选拔范围和规范明确的交流机制。扩大选拔用人的视野和范围,不仅重视从本部队选拔任用干部,而且重视从外单位引进使用干部,利用
政策优势从地方积极引进尖端技术人才。进一步完善机关、部队、院校干部交流机制,逐步走开跨军种、跨军政后装交流干部的路子,变单一岗位任职为多岗位任职,变单一兵种任职为多军种任职。这样不仅能够克服过去干部选拔使用中出现“近亲繁殖”的弊病,而且也为新型军事人才创造了空间和舞台。三是健全有利于提高干部素质的竞争激励机制。克服目前我们在选人用人中出现的平均主义、照顾平衡、齐步走“大锅饭”等现象,建立和完善竞争上岗、择优选拔机制,按照能级匹配原理,使人才的德才素质与职务职位相对称,真正做到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使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优先得到重用;建立成就激励机制,针对人才注重才能发展和价值实现的心理追求,建立成果评价认可机制,对人才作出的成就和贡献给予相应的荣誉和待遇,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才对施展才能的渴望。四是建立才能发展机制。探索建立学历工资制,将学历与工资级别、职务晋升挂钩。提高利用军内外教育资源的能力,实现军事教育与国民素质教育的有机结合。要把继续教育制度化,建立终身化、网络化、开发化、规范化的继续教育体系。
(三)培养造就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要进一步完善人才培训体制
信息化时代,军事技术、军事装备和军事思想变化的进程大大加快,传统的人才培训体制难以完成信息化军事人才的培养。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的培养应该在充分认清院校教育“基础性、全局性、先导性”地位的同时,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一是进一步发挥军队院校的主渠道作用。应该参照世界各国军事教育的有益做法,学习地方院校改革经验,深化军队院校体制编制的调整改革。培养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在教育理念上实现“五个转变”:由同步教育向前瞻教育转变、由单一素质教育向复合素质教育转变、由应试教育向创新教育转变、由知识型教学向能力型教学转变、由理论教学向模拟教学转变。二是健全依托普通高等教育培养军队干部的培养方式和培养机制。军地双方应该按照“突出重点、整体优化、增强适应性和发展后劲”的要求,在人才培养的内容、形式、方法、手段和机制等方面进行改革创新,建立和健全规范的培养机制,重点围绕“选、育、考、训”四个方面来实施。三是不断完善继续教育体系。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的培养,只有不断给其“充电”,才能使其保持发展后劲。必须加大军事人才继续教育的投入,从观念上要舍得将人才送到院校,为人才长远发展着想;从体制上要扩大军官继续教育规模,增加晋职转岗前培训任务;从制度上要完善,达到指挥人才逐级进修,专业技术人才多层次深造的目标。
第五篇:打造高水平队伍 培养高素质人才
校长陈弘调研教学、人事、师资工作时强调
打造高水平队伍 培养高素质人才
本网讯(记者 周平尚 温润 曾曼薇 罗萍)5月18日上午,校长陈弘深入教务处、人事处调研学校教学、人事、师资队伍建设工作时强调,要继续解放思想,更新教育观念,建设一流课堂,打造高水平师资队伍,培养高素质人才。
上午8时30分,陈弘首先来到教务处四楼会议室,听取教务处工作汇报。该处处长李常健就他们的基本情况、教学工作基本思路、近五年来的主要工作及取得的主要成绩、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努力方向等工作做详细汇报。听取汇报后,陈弘动情地说,教务处做了大量的工作,克服了不少困难,这些成绩的取得来之不易。他指出,教学是学校发展的生命线,是大学的中心工作。教育管理者首先要解放思想,拓宽视野,树立现代教育理念,研究高等教育的规律,提高管理水平。其次,要不遗余力地抓课堂教学,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要不断完善激励机制,形成好的导向,引导教师既抓教学也抓科研,尤其是要给青年教师营造一个浓厚的教学赶超的氛围。三要大力推进课程体系改革。四要大力推进实验教学改革提高学生实际应用能力;高度重视实习实训环节,决不能在教学环节上“短斤缺两”。五要全力打造教学名师,从教学一线人员中瞄准最有潜质最有竞争力的教师,给予指导和扶持,帮助其又好又快成长,以此推动师资队伍建设上新台阶。
在人事处调研时,陈弘着重强调,好的大学必须要有好的教师,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工作要常抓不懈,要在全校范围内营造一个爱惜人才、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坚持“事业凝聚人、感情凝聚人、待遇凝聚人”。在人才培养方面,要坚持走内培外引之路,在充分挖掘内部资源的基础上,大力引进高级别优秀人才。最后,陈弘特意叮嘱该处工作人员,人事处是个服务教师的窗口单位,在工作中一定要讲政策、讲程序,要少一些机关衙门风气,多一些服务宗旨意识,力争为广大教师提供最优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