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弘扬创新大学文化 全面培养高素质人才
弘扬创新大学文化 全面培养高素质人才
——在四川大学文化素质教育论坛上的讲话
校长 谢和平院士 2011年5月24日
(根据录音整理)
各位老师、同学们:
大学之大最重要的是大学有文化、大学有精神。大学是一座学术殿堂,是人类追求真理的平台和舞台。大学文化和精神的核心内容是对自由、求真、民主、公平的无限追求。数百年来,无论是不同国度的变换、还是任何时代的变迁,大学都始终鼓励学术自由、思想自由;都始终坚持对真知的不懈探索、对真理的无限追求;都始终营造一种公平、民主的文化和氛围,在大学校园里无论级别职位高低、无论老师学生身份差异,都是平等的,都可以公平、公正地共享各种资源,这也是大学文化的精髓所在。我们川大115年的办学历史,实质上就是这种大学文化和大学精神的延续、传承、弘扬和发展。
今天论坛的主题是文化素质教育,也是对川大文化和川大精神的传承创新。我个人认为,文化素质教育的范畴很广,应该是一个包括品德、人格、文化、科学、法律、价值观等等在内的整合体。过去,我们对文化素质教育的理解相对简单、也比较狭隘,大多数人认为文化素质教育就是开一门音乐课、艺术课,实际并非如此,我想至少应当包括意识形态、道德品质、文化科学知识的教育以及诚信责任、法律和公民意识的养成。因此,首先应该全面理解、深刻认识人文素质教育的内涵,这十分重要。
第二,我们应当准确把握文化素质教育的阶段性和渐进性。文化是一个大概念。我想,我们谈文,所有的文字记载主要包括记事、记理、记情三大类,把事情记下来就是历史,把道理讲清楚就是哲学,把丰富的感情描述出来就是诗歌,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文、史、哲。因此,我认为,文化这个大概念至少应当包括以上三部分。现在人们都在讨论国学,那么中国古代的国学是怎样的呢?由于当时并没有产生自然科学,因此,国学就主要是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教育也是其中相当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国学经典著作、也是儒家“四书五经”之一的《大学》,就深入探讨了教育之道、也就是大学之道。其中有这样一段论述,“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这段话实际上就说明了当时教育的重要内容,也就是诚意、正心和修身,诚意使自身意念发于精诚、讲求诚信;正心就是端正自己的心思、品德;修身就是修养自身的品性,陶冶身心、涵养德行,就是所谓的“诚、正、修”。可见,这三者具有阶段性、循序渐进,并非一蹴而就。通过“诚、正、修”的次第推施,真正实现齐家、治国、平天下。因此,我们说“诚、正、修”后自然便可“齐、治、平”。可见,教育具有规律性、次序性和阶段性,因此,我们的教育应该以修身为根本,以修身立德作为诚意、正心的最终归宿,作为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力量之源。而我们现在的教育往往是在幼儿园、小学的时候就要求学生要治国、平天下。然后,在大学阶段再反过来讲诚信责任、讲做事做人,也就是《大学》中论述的“诚、正、修”,显然有些次序颠倒,很不利于学生的全面成长。因此,在今天的文化素质教育论坛上,我希望大家都能从国学中、从《大学》里,去领悟大学之要旨、教育之功效,去理解文化素质教育的渐见性和实效性。我理解,人文素质教育的最终归宿就是教育学生“齐、治、平”,但前提必须是“诚、正、修”,在“润物细无声”之中实现教育的最终目的和宗旨。当然,这只是我的个人观点,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希望同志们各抒己见、共同探讨。
第三,关于文化素质教育,我们川大人应有自己的思考,应该形成具有川大烙印的文化素质教育。作为校长,我一直在思考两个问题:一是川大应该办成一所什么样的学校?二是川大培养的学生应该具有什么风格?我想,不同的大学应该有不同的教育,我们川大是一所历史悠久、高水平、研究型综合大学,应该具有适合学校实际、带有川大烙印的教育。关于川大的教育问题,我前不久已经在全校做了一场专题学术报告。我一直认为,川大的教育至少应当体现在三个方面:川大至少是一所精英教育的学校。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经达到24.2%,有人说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但是,川大这样的学校,必须坚持精英化教育。我们说的精英教育不是贵族教育,不是培养几个尖子生,而是真正让川大的每个学生都享受高质量的课堂教学、高水平的课程体系,真正让每个学生都能公平、公正地享受川大优质的课堂条件、优质教育资源,真正构建一个全过程精英教育的体系。从2003年到现在,我就一直在思考,如何把川大办成让每个学生都能享受精英教育的学校。现在,我们的青年学子很多,学校相当于是买方市场,但据有关数据表明,初高中生数量已经在逐渐下降,而大学的数量、招生规模仍在不断增长,10年或20年以后,高校生源势必会大幅度下降。那时的教育市场是需要激烈竞争的,就像现在欧美国家一样,都开始从中国吸引生源。因此,我们从现在开始就要想到10年甚至20年以后,要让10年后的川大依然是能够吸引最好生源的大学。现在,我们就必须要树立一种精英教育的理念,把川大办成一所精英教育的学校。第二,川大应该是一所能培养每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学校,真正让每个学生在接受川大的教育后,都能使他们的潜质和能力被启发和发掘出来。川大是一所综合大学,学科门类齐全,我们完全有能力做到激发每个学生自由全面发展的潜质和能力。我是理工科大学毕业的,到川大以后,我就感觉到自己过去接受的教育是一种缺失的教育,因为我虽然有知识,但感到文化还比较薄弱,还要提升人文修养。这些年,我一直在利用川大这个综合性大学的平台完善自我,努力成为一个合格的综合大学校长。我深深体会到,一所综合性大学更应该培养每个学生自由全面发展的能力和潜质。第三,川大是一所能提供给每个人真正适合自己教育的学校。每个人都有差异,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特长。进入川大的每个学生,都能根据自身需要找到适合自己的课程,找到适合自己的教育,想学什么就能学到什么,想发挥什么特长就能充分发挥。川大应该充分发挥自身学科门类齐全、师资力量雄厚的优势特色,构建这样一个平台和空间,为每个学生提供不同类型的课程体系、教学过程和课程安排,真正使他们的兴趣、特长都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发掘,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教育。我们要构建具有川大特色的教育,就必须进行一系列教育改革创新,近年来,学校从实施“412质量工程”到构建完善“323+X”创新人才体系,都是紧紧围绕实现这个梦想思考谋划、探索实施。
另外一个问题就是,我一直思考川大毕业生应该具有什么风格。过去,作为理工科大学的校长,我一直根据国家需求和行业特色要求学生严谨、勤奋、能吃苦,学生的风格比较单一,特色也比较鲜明。但是,我们川大是一所人文底蕴深厚的综合性大学,办学历史悠久、学科门类齐全,拥有文理工医11个学科门类,因此,培养的学生就应该具有川大的风格、带有川大的烙印。我有这样一个梦想:就是希望川大的每个学生都能加强人文底蕴、人文境界的教育、培养和熏陶,今后毕业走向社会,谈吐气质能与众不同,能够多一份人文气质、多一份人文境界、多一些人文修养,有知识、更有文化,有智慧、更有责任,真正成为“帅才”而不是“将才”。因此,我一直十分重视并亲自抓学生修养的培养。2004年,我们就提出要修改人才培养目标。之前,我们的人才培养目标与其他部属高校都相同,为了真正体现出自己的优势和特色,学校提出了“412质量工程”,确定了培养具有“深厚人文底蕴、扎实专业知识、强烈创新意识、宽广国际视野的国家栋梁和社会精英”的新的人才培养目标,特别把培养学生深厚的人文底蕴放在首位,全面倡导实施人文素质教育。同时,学校还进一步明确了不同校区的功能定位,把江安校区作为人文教育为主的校区,望江和华西校区则定位为以创新教育为主,倡导文科学院整体搬迁到江安校区,让所有学生在校园里都能受到人文熏陶、感受人文情怀。2005年,我们又面向全校本科生开设了《中华文化》人文素质必修课,真正提升学生的人文修养、人文境界。2006年,以110周年校庆为契机,学校融资修建了历史文化长廊,营造了以“四馆一廊”为主要载体的人文环境。总而言之,近年来,我一直亲自布置、亲自抓落实的工作就是学生修养、能力和视野的培养,其中,修养就是人文底蕴和人文境界的培养。我是文革前上小学、文革时上初中和高中,当时中小学都强调数理化,实行文理分科,可以说我以前接触的教育是一种相对单
一、缺失的教育,始终感觉自己有知识、但文化底蕴不足。因此,我要求川大的每个学生,都能将学校积淀的历史文化底蕴传承好、弘扬好,既要有知识、更要有文化,既要有智慧、更要有责任,既要学会关心自己、更要学会关心他人,既要学会关注自我,更要学会关注社会;更多地关注民族的兴衰、国家的前途和人类的命运,更要有一种“厚德博学、虚心从善”的态度和“大其心容天下之物,虚其心受天下之善”的胸怀。我希望同学们在川大这样一所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综合性大学里,时刻去感悟学校深厚的人文底蕴、去品味川大的文化氛围,真正传承、弘扬和创新川大文化和川大精神。
首先,我们要传承川大文化,凝炼人才培养的新理念。2003年9月29日,我在全校学术报告会上为干部师生作了题为《对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思考》专场报告,系统梳理和归纳了川大历任校长的办学理念。在115年的办学历程中,我们川大历任校长和许多著名教育家都一直把综合素质教育和形成川大独有的风格联系在一起。从清季学堂时期胡峻总理提出的“仰副国家,造就通才”,到国立四川大学时期张澜校长提出的“国家栋梁、社会骨干”(他倡导川大要学术自由、思想自由,培养国家栋梁和社会骨干),再到张凌高校长提出的“造就专门人才,适应社会需要”的培养理念;从国立四川大学校长任鸿隽指出的“教育的目的在一个全人的发展”,到20世纪30年代文学院院长朱光潜提出的“宽大自由教育之目的不仅在传授知识技能,而尤在陶冶品学才识具备之完人与培养健全之士风”,再到华西协合大学时期,罗忠恕院长强调的文学院开设中文、外文、通史等课程对文、理、医、牙的学生都是必需的深刻论断。这些都是对川大文化和精神的一脉相承,更是川大重视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优良传统,我们在继承和发扬的基础上,确立了“四个具有”的新的人才培养目标,特别是把“具有深厚的人文底蕴”放在培养目标的首位,这就是我们川大不同于其他高校的独特风格。学校始终把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和社会责任感作为“一条主线”,充分发挥第一课堂、第二课堂“两个渠道”的育人功能,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品德修养、诚信责任以及公民法律教育。
第二,我们要弘扬川大文化,丰富人才培养模式。一是构建了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面向全校设立了中华文化课。从2008年秋季学期开始,学校又增设了《四川大学校史文化》、《中国诗歌艺术》等一批文化素质教育公共选修课,逐渐形成了层次鲜明、结构合理、学科交叉融合的研究型大学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目前,全校已经开设了8大类、100余门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修读学生超过3万人。二是开设了系列人文讲座论坛。我们精选出10—15位学术水平高、特别是讲课效果好的老师面向学校全体学生开设人文大讲堂,打造川大的文化品牌,形成川大的文化影响力我一直希望川大文化讲堂能够面向社会开放,不仅让师生、还可以让市民来聆听学习,真正起到引领社会文化的作用。同时,学校还开设了川大人论坛、尊经论坛等一系列人文学术讲座及论坛。近3年来,川大共举办了各类学术论坛1000余场,参与学生30余万人次。三是开展了丰富多彩的人文教育课外活动。比如,5·12汶川地震后,文新学院、艺术学院等一些学院的师生在第一时间从文化艺术的角度创作抗震救灾的英雄事迹、感人故事,在校内组织了几场演出,非常感人、效果很好,整个创作和演出过程实际就是教育人、感染人、鼓舞人、激励人的教育过程,就是对学生进行爱心教育、感恩教育和社会责任感教育的过程。我认为,大学校园里的每个角落、每个场面、每次交流都是对学生最好素质教育、都可能影响学生的整个人生。在这次地震文艺演出过程中,真正体现出了师生的互动、心灵的沟通和爱心的传递,真正使学生在不经意间感受到内心的震撼和心灵的碰撞。四是营造了以“四馆一廊”为主要载体的人文环境。建成了以校史展览馆、博物馆、自然博物馆、美术馆和历史文化长廊为载体的“四馆一廊”。2006年,学校以110周年校庆为契机,积极开展社会融资,从江安校区东门到图书馆修建了790米长的文化长廊,以台历形式把川大的历史、人文和精神完整地展示出来,真正让每个学生都能在无形中感受到川大悠久的历史和独有的文化气质,从而增加师生对川大的热爱和感情,激发他们在川大学习、生活的成就感和幸福感。此外,学校还拥有历史博物馆、自然博物馆、图书馆、档案馆以及校史展览馆等大批丰富的文化资源,比如,历史博物馆是目前全国高校博物馆中历史最悠久、藏品最丰富的博物馆之一,有馆藏文物8万余件,其中,宋元明清的书画精品就有2400余幅;图书馆馆藏国家珍贵古籍35部、特别是手绘的清代作战地图十分珍贵;校史馆里也收藏了很多历史名人的珍贵资料文献,这些文物藏品都是无价之宝,很好地体现出川大的文化底蕴和文化价值,但是我们很多师生还都不了解、不清楚。学校一直提倡让所有学生都免费到博物馆、校史馆参观,了解川大文化的精髓所在。今天上午,学校还专门成立了校园文化建设领导小组,就是要把博物馆、校史馆、图书馆里的一些珍贵文物、古籍和标本整理挖掘出来、开发利用起来,成立由相关专家组成的编辑委员会,出版一系列馆藏精品丛书,面向全社会出版发行,展示和弘扬川大的历史和文化,真正使学校最优秀的文化资源影响社会、引领社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成果《以“四馆一廊”为载体,营造创新人才培养新环境——四川大学对合并高校文化融合的探索与实践》获得了2007年教育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特等奖。当时,全国只评了两个特等奖,我们就位列其中之一。此外,学校坚持把行政主体和文科学院搬到江安校区,一方面,大
一、大二的学生刚从中学走入大学校园,刚刚离开家庭走向社会,最需要老师的关心关怀和指导管理。学校领导带头在江安校区上班,相关部门坚持在江安校区工作,学院领导、辅导员坚持在江安校区上班并看望、关心学生,老师尽量在江安校区多待一分钟,这样就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学校和老师对他们的关爱和重视;另一方面,我们的文科学院搬迁到江安校区,就可以营造一种人文氛围,真正使江安校区成为充满人文关爱、人文底蕴深厚的人文校园。现在,我们正在筹建艺术与科学汇聚中心,修建艺术与科学研究大楼,真正使艺术与科学汇聚在一起,让我们的艺术家、科学家和每个学生都能可以去感悟。我们拥有一大批国际知名的艺术家和艺术教育家,他们的价值不仅体现在从事高水平的艺术创作,更应该体现在对人才培养方面的贡献。因此,我们建设艺术与科学汇聚中心,就是要让我们的艺术家回归校园,让每个川大学生能够感受到人文氛围,让艺术家与科学家们互相沟通交流。
第三,我们要创新川大文化,强化学风建设。我们不断加强对学生的激励和引导,严格规范管理学生,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为此,学校提出了对四个年级的学生实行分类管理,对大一学生要严格管理,对大二学生实行规范管理,对大三学生实施激励管理,对大四学生进行成才管理。学校构建的“323+X”体系也是如此,我们把大学四年分成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通识教育和专业基础教育阶段,主要进行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的学习,在大学前两年或两年半完成;第二阶段是个性化教育阶段,主要加强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就业教育,在大学的最后一年半或两年来完成,学校将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需求和发展需要,提供一系列课程体系供不同学生选择学习。同时,我们还应该在现有川大文化的基础上,不断提出新思路、新举措,大力开展包括“学术科技活动节”、“文化艺术节”等各种学生社团活动,特别是要充分利用正在筹建的艺术与科学汇聚中心,定期举行各种展览和学术会议,包括师生书画与艺术成果展、服装设计作品展等,努力打造一批精品成果,形成一种先进文化去影响全校师生甚至整个社会,让全社会都了解川大的优秀学子、优秀成果和优秀文化。我们讲文化创新,还包括一直倡导“厚德博学、虚心从善”的精神。谈到“虚心从善”的由来,还是源于我们川大老校长任鸿隽撰写的一篇关于四川政治、经济和文化情况演讲稿中的论述,其思想核心就是倡导“虚心从善”,这篇讲稿至今仍保存在四川档案馆里。我认为,一个社会、一种制度必然会存在不足之处,无论任何制度都不可能完美无缺,都需要不断改进、完善,如果一种社会制度已经几近完美,那么,这种社会制度就不会再向前发展,并且可能即将走向灭亡。同样道理,人无完人,每个人肯定都有短处和不足,都需要不断地虚心改进,这就是我个人对“厚德博学,虚心从善”这句话的理解。因此,我们川大一直倡导“厚德博学,虚心从善”的人文境界和校园文化,特别是一种“小我”的境界,当下社会浮躁、功利的现象还比较严重,如果每个人都能够从“小我”出发,为人处世能够低调一点、虚心一点、谦让一点,那么,整个社会自然就会更加和谐、就会不断持续发展。我们川大的校训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它的精髓究竟在哪里?大海为什么能够容纳百川?我认为,就是因为大海总是处于最低处,才能容纳百川,才显得如此博大。因此,当一个人处在最低处的时候反而会显出他更加伟大。我觉得有两句广告语讲得非常好,一句是“大家好才是真的好”,另一句是借用了法国大文豪雨果的一句话,“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
今天,我们举办文化素质论坛实质就是教会每个人为人处世的道理,就是要“大其心容天下之物,虚其心受天下之善”,只有这样才会减少不必要的烦恼,才可能克服种种困难和阻力,最终经过自己的努力奋斗而取得成功。
当前,社会各界越来越关注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越来越关注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现在,有些人批评高等教育质量下滑,我认为,他们的评价不是说学生的英语水平比以前差了,也不是说老师在专业知识技能方面讲得比以前少了。因为,我们正处于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学生完全可以通过网络了解和学习很多知识技能。我体会,当前人才培养质量问题的核心,不是简单地专业知识技能缺失,而是在于“做人”方面,特别是修养境界、个人诚信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的滞后和不足。因此,未来人才的这种人文情怀和社会责任感在他们对社会发挥作用的过程中将显得越来越重要。如果高校培养的未来建设者和接班人缺少诚信,缺少一种民族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缺乏应有的人文底蕴和人文素质,那么,他们就无法承担起党和国家赋予的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更不可能成为国家发展所需要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大家都知道,我国一大批著名科学家包括钱学森、钱伟长等等,早年都是留学国外,而且取得了很大成就,物质条件也相当优越,但是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急需大批建设人才,面对祖国的召唤,他们不顾一切,抛弃名利毅然回国投身国家建设,成为时代精神的象征、更是我们每个人学习的楷模。可见,民族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对党和国家的未来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目前,我们很多学校都十分强调知识技能的传授,相对缺乏人文素质的培养,这实际上是一种缺失的教育,最终使我们培养的个别学生成为专业知识过硬,但身体、心理不健康的废品;成为专业技能合格、但缺少人文关怀、社会责任感的危险品。
作为川大这样一所具有深厚人文底蕴、高水平、研究型综合大学的校长,我一直在思考川大的大学之道,我认为,常规的教学工作可以不用担心,川大学生的专业课学得够不够、能不能找到工作,也不用担心。我最担心、也是最想抓的就是学生的修养高不高、能力强不强、视野宽不宽,特别是人文修养的培养很重要,因为修养代表了一个人的层次和品位,川大培养的学生应该有知识更有文化、有智慧更有责任,真正成为未来社会的领军人物。
我们必须把文化素质教育与民族精神培养紧密结合起来。现在,很多学生都是80后、90后,大都是独生子女家庭,由于受家庭成长环境的影响,很容易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什么事都要找父母、辅导员,什么事都怪学校。因此,我们要培养他们对家庭、对学校、对党和国家的感恩意识。父母培养子女不容易,老师给学生上课、教育不容易,学校努力为学生提供各种优质教学资源更不容易,因此,同学们应该努力增强感恩意识、诚信意识,特别是对国家、对民族、对社会的责任意识,这不仅对于创新人才培养至关重要,对于国家和民族的长远发展更为关键。现在,我们国家的高科技虽然和西方国家还有一定差距,但这并不可怕,国家的经济正在持续发展,科技攻关也不断取得新的突破。可是,如果我们源源不断培养的人才都缺失民族精神和社会责任感,这才是最可怕的,这才是我们教育最大的失败。因此,川大作为高水平综合型的大学,一定要坚持把培养民族精神和社会责任感贯穿创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真正使每个学生学会关心自己,更学会关心别人;学会关注自我,更学会关注社会;要有知识更有文化,有智慧更有责任,让每个学生真正从内心去领悟“厚德博学、虚心从善、海纳百川”的川大精神、川大文化和川大品质。
我们必须坚持把文化素质教育与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紧密结合起来。钱学森先生曾说过:“培养有科学创新能力的人,不但要有科学知识,还要有文化艺术修养。我觉得艺术上的修养对取得科学成果很重要,它开拓科学创新的思维。”作为学科门类齐全、交叉互补优势明显的高水平研究型综合大学,我们要充分发挥自身的鲜明特色,以新一轮“985”工程为契机,促进文理工医学科的进一步深度交叉融合。目前,学校正在努力打造的若干个交叉学科平台,就是要加强学生的学科交叉培养,以人文艺术的训练、文化素养的积淀来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上面我谈到的正在积极筹建的“艺术与科学汇聚中心”,是世界首个以实体载体促进艺术与科学融合的研究中心,我们要以此为契机,努力为全世界学者和学生提供感受艺术与人文熏陶的平台,真正促进艺术想象力与科学创造力的完美融合,实现科学精神和人文关怀的高度统一。
我们必须坚持把文化素质教育与专业知识传授紧密结合起来。培养学生自由全面发展的潜质和能力,是教育的本质和核心。我之前在《川大的教育——思考与实践》的学术报告中曾谈到过教育的本质、责任和生命。我理解,教育的本质就是启发、发掘每个学生的兴趣、潜质和天赋,真正使每个学生都能自由全面发展。这就要求教育者不仅要培养学生的知识技能,更要启发学生的心灵,唤醒他们自身潜在的力量。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育不是“灌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我们激发起学生的兴趣,点燃他们的激情,每个学生自然就会努力学习,就会成为高素质创新人才。我们川大的大学文化以“厚德博学”为主要特征,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在巩固知识积累、创新能力培育、国际视野培养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的品德与人格教育、诚信与责任教育、法律和公民意识教育,鼓励学生有理想、有信念、有追求,一定要使学生不仅思想好、学习好、身体好还要心理好,要让学生有胸怀、能包容,真正让川大的学生有知识、有文化,有智慧,更要有责任、有修养、有境界、有能力。
我们必须坚持把文化素质教育与坚守精神家园紧密结合起来。大学是社会的精神灯塔。当前,在全球化时代,在市场化面前,社会可能会世俗,但学术不能世俗,学者更不能世俗;社会可能会浮躁,但教育不能浮躁,教育工作者更不能浮躁;社会可能会功利,但学校不能功利,学校培养的学生更不能功利。因此,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我们必须传承、弘扬和发掘创新大学文化,进一步营造彰显学术尊严、纯洁学术行为、弘扬学术正气的文化氛围,这本身也是大学精神家园的所在。这就要求我们的师生必须自觉遵守大学精神和科学道德规范,严格要求自己,严格要求学生端正学风,真正使每个学生都能成为大学精神家园的创造者和守护者。
我们必须坚持把文化素质教育与教师素养提升紧密结合起来。在教育教学方面,学校已经提出了一系列改革创新举措,包括小班授课、启发式讲课、批判式讨论、非标准答案考试等等。有好的老师,才可能有好的教育。我认为教育改革的难点不在学生,而在于老师,因为这些改革创新要求我们的老师必须具有相应的能力和水平。由于受到文化大革命的影响,可以说一些老师接受的是一种缺失的教育,如果老师自身的人文素养不高,那么就难以培养出高素质创新人才。因此,就要求我们每位老师都要具备广博的知识、广泛的兴趣,更要充满深厚的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真正把“老师”作为自己的第一身份,把育人作为自己的第一职责,以最优质的教学、最温暖的爱心和最专注的情感,去发现、热爱和关心身边的每个学生。要成为一个好老师、一个受学生欢迎的老师,不仅要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更需要良好的人文素养。作为校长,我一直在补文化,在提升自己的文化修养,尽管我是院士,虽然有科学知识,但文化素养方面存在缺失,因此,我就要通过读书学习提升自己、完善自己。刚才,陈老师也提到现在我一直在坚持练习书法,我练书法的根本动力就在于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合格的川大校长。我认为,我们每位干部、每个老师、每个辅导员要推进川大的教育、要实现高水平的人文素质教育、要培养“四个具有”的高素质创新人才,首先就必须热爱学习,善于学习,不断完善自我,全面提升自己的人文素质和人文修养,既要做好传授学生知识、技能的“经师”,更要做好教会学生明理、做人,关心学生品质、作风和生活的“人师”。
我相信,只要不断推进文化素质教育,继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就一定能够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创新人才。最后,我再次代表学校对“文化素质教育论坛”的成功举行表示热烈的祝贺!特别对冉先生、陈先生以及在座的各位老师为学校改革发展投入的无私奉献、为学校人文社科繁荣付出的巨大努力、为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所作出的突出贡献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并通过大家,向全校政工干部、辅导员及全体老师为学校人才培养付出的心血和汗水表示由衷的感谢!
谢谢大家!
第二篇:培养高素质人才
培养高素质人才
现代企业的竞争,本质上是人才的竞争。人才是一种特殊的经济资源,是生产过程中能动的生产要素。一个企业能做多大、做多强,并不取决于它获得了多少物质资产、多少资本,更主要取决于它的经理人、它的员工。企业兴衰乃是常事,但究其原因,无外乎都是“得人才者昌,失人才者败”。企业的人才资源区别于企业其它资源因素的最根本点,就在于它是人性的力量,具有其它资源因素所没有的能动性和创造力。其它资源因素也只有与人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真正的发挥作用。企业的经营者、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则是人力资源中与其它资源因素结合得最紧密的部分,他们的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水平,无疑是左右企业发展壮大的重要因素。
何为人才?似乎很难有一个严格的界定标准。但如果我们按员工的职业素养层次的不同,可以把人才划分为技能性、经验性和智慧性三类:
一、技能性人才
是指有某方面技术专长,并具备一定开发和创新能力的人,如IT业的软件工程师。他们全面性不够,缺乏对市场、品牌、消费行为的认知。经验性人才一般都是从行业底层做起,熟悉产业链的全过程,有丰富的行业经验,但他们通常没有足够的新知识,学习能力和提升能力差,应变能力和创造能力也较差。
二、智慧性人才
是一个复杂的群体,我们可以首先来为“智慧”定义,善于用哲学的角度去洞察知识,谓之智慧。知识是所有才能的源泉,但有知识并不等于有技能;同时,有经历也不等于有经验。因此,智慧性人才应该是一个有知识、有技能、有经验的复合体。他们有敏锐的市场洞察力、有全局观和操控全局的能力、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有非凡的应变能力和良好的团队协调能力。他们是高素质人才。
三、高素质人才
是企业最重要的资源,这已成为许多企业价值体系中的首要内容。但多数企业对如何获取或如何培养这一“资源”,并没有做过科学的、有效的和长远的规划。纵观现阶段我国企业,高素质人才的来源渠道主要有:
一、从别的企业“挖人”;
二、直接招收MBA毕业生;
三、从企业内部培养提拔。
企业如何培养高素质人才对每个企业来说都是一个挑战。我们可以归结出以下几点:
一、建立科学的选才用才机制。建立人才竞争机制,大力推行公开选拔、竞争上岗、赛场赛马等方式,引入科学的定性定量的人才测评手段,把优秀人才选聘到合适的岗位上,实现能上能下、能进能出、量才使用、人尽其才。建立公开、公平、公正的人才考评机制,将考评结果与任用和收入挂钩,保证符合企业考核标准的人才在企业内有其位、谋其职、授其权、获其利,实现人才优胜劣汰。做到人才使用和人才培养的统一,以合理使用来加快培养,以进一步培养来促进使用,对有潜力的年轻人才,要大胆压担子、给位子,让他们在重要岗位经风雨、见世面、长见识、增才干。
二、多措并举,做好企业技能人才培养使用。要充分发挥人才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基础性作用,通过举办各种综合性和专业性的技能人才招聘会,为用人单位和各类人才提供双向选择的机会,使人才市场真正成为单位选才、人才择业的主渠道;要围绕重点产业和关键行业紧缺的专业,通过设立“333”金蓝领企业技能人才培训计划,加快培养大批具有较高知识水平、有精湛技艺、能独立解决技术难题的高技能人才;要采取“送出去、请进来”的办法,不断加大技能人才的培养力度,多给他们锻炼、考验、成长的机会,给他们交任务、压担子,按照“口才、文才、实才”不同类型的岗位要求,实行“订单”培训,量才所用,倾力打造企业技能人才“高地”。
三、关心关爱,积极营造栓心留人的外部环境。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曾经说过:“选准了人,就有了希望。”因此,要顺时应势,立足全局,切实把经济建设与人才队伍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加快人力资源向人才资本的转变,努力以“第一资源”来支撑和促进“第一要务”。
四、要在思想上重视人才。人才工作是一项长期、重大而紧迫的重要任务。各级各部门必须把人才工作放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企业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主动加强与组织/人事等部门的协作配合,建立健全人才工作议事制度、例会制度、办事制度等工作机制。同时,要积极引导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以及企事业单位、社会中介组织等社会力量广泛参与人才工作,整合方方面面的社会力量,形成齐抓共管、共同推进人才工作的新局面。
五、要学会从感情上亲近人才。发挥人才的积极作用,关键是要关心爱护人才,最大限度地提高他们的生活、工资、福利以及医疗补助等待遇;切实关心他们的衣食住行、健康冷暖,帮助他们解决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协调解决子女入学、就业、人事代理、社会保险转接等,真正做到用感情栓心,用待遇留人。同时,加大补助奖励力度,认真做好享受政府津贴和省级有突出贡献技术人才选拔工作,进一步拓宽引进渠道,大力引进重点领域紧缺性技能人才,为高层次人才脱颖而出创造条件。
六、要进一步明确人才工作责任机制。人才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明确责任。单位主要负责同志作为人才工作第一责任人,要亲自抓、亲自问,以自己的表率作用带动和影响全社会关心、支持人才工作。组织人事部门要从创优环境、创造机会、搭建平台等方面,不断完善人才的引进、培养、使用机制,推动人才工作再上新台阶。要把人才工作纳入各单位岗位目标责任考核,考核结果将作为衡量班子和干部政绩的重要依据。同时,对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予以表彰奖励,对不重视人才工作的单位和个人坚决进行组织处理。
当今乃至将来,企业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栽好梧桐树,自有凤凰来”。如果说人才是“千里马”,企业领导就是“伯乐”,“千里马”受到“伯乐”慧眼相识,必将深感知遇,从而倍加努力,驰骋万里,奋勇向前。故此企业做好了人才的培养自然而然也就提升了自身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第三篇:北大讲话学习心得: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培养高素质人才
5月3日,在北京大学110周年校庆和“五四”青年节前夕,胡锦涛总书记亲临北大视察,与师生亲切座谈,并发表了重要讲话。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高屋建瓴、内涵深刻、意义深远,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教育的高度重视,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大力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的坚定决心,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高校工作的肯定和对广大师生员工的亲切关怀,对推动高等教育事业改革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进一步强调了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是进一步贯彻十七大提出的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战略的政策宣言。近10年来,北京大学在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过程中深刻体会到,要实现教育事业的发展和跨越,要发挥教育事业的功能和作用,一个基本前提是国家、社会和教育战线自身必须在教育的地位和作用这个重大问题上真正凝聚共识,这是促进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关键所在。我们一定要深刻领会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更加充分地认识到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更加自觉地履行国家、社会和教育战线自身对推动教育改革发展的共同责任,真正形成重视教育、支持教育、优先发展教育的良好氛围和强大合力。
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着重提出了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造就高素质人才、创造一流学术成果、培育优良校风等四点希望,是指导北京大学和我国高等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行动指南。
四点希望,最显著的特征是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和现实针对性。胡锦涛总书记的讲话,通篇贯穿着马克思主义的求真务实精神。无论是强调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继续发扬爱国主义精神,还是强调着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培养大批高素质人才;无论是强调自主创新,还是强调培育良好校风,都十分准确地把握了时代脉搏和当前高等教育事业的内在发展要求。
四点希望,最突出的风格是具有明确的方向性和很强的可操作性。胡锦涛总书记不仅对我们提出了殷切期望,还为我们指明了范文网为您提供大量免费范文!努力方向和具体途径。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就是要坚持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的高度统一,把爱国热情转化为立足岗位、刻苦学习、发奋工作、支持奥运的实际行动。造就高素质人才,就是要切实做到“三个狠下功夫”。创造一流学术成果,就是要充分发挥大学在基础研究、原始创新方面的潜力和作用。培育优良校风,就是要努力形成蓬勃向上、文明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
四点希望的着眼点和落脚点,是必须始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将培养高素质人才作为高校的核心使命。高校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最根本的就是要用爱国主义精神引领学生成长成才的人生航向;高校不断创造一流学术成果,最根本的就是要形成知识创新与人才培养相结合的战略高地;高校积极培育优良校风,最根本的就是要为学生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
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高度评价了北京大学对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所作出的重要贡献,充分肯定了北京大学在创建世界一流大学进程中所取得的成绩,明确指出了北京大学的进一步发展方向,是鼓舞我们更加奋发有为、加快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精神动员。最近几天,北京大学广大师生已经迅速兴起了学习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的热潮。5月4日,北京大学隆重召开建校110周年庆祝大会和实施“985工程”10周年总结大会,这次大会同时也是北京大学师生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动员大会。校党委书记闵维方介绍了胡锦涛总书记视察北大并发表重要讲话的相关情况后,强调深入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是当前的首要任务,必须高度重视、加强领导、科学安排、抓好落实。
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杨河
第四篇:北大讲话学习心得: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培养高素质人才
北大讲话学习心得: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培养高素质人才
5月3日,在北京大学110周年校庆和“五四”青年节前夕,胡锦涛总书记亲临北大视察,与师生亲切座谈,并发表了重要讲话。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高屋建瓴、内涵深刻、意义深远,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教育的高度重视,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大力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的坚定决心,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高校工作的肯定和对广大师生员工的亲切关怀,对推动高等教育事业改革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进一步强调了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是进一步贯彻十七大提出的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战略的政策宣言。近10年来,北京大学在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过程中深刻体会到,要实现教育事业的发展和跨越,要发挥教育事业的功能和作用,一个基本前提是国家、社会和教育战线自身必须在教育的地位和作用这个重大问题上真正凝聚共识,这是促进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关键所在。我们一定要深刻领会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更加充分地认识到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更加自觉地履行国家、社会和教育战线自身对推动教育改革发展的共同责任,真正形成重视教育、支持教育、优先发展教育的良好氛围和强大合力。
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着重提出了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造就高素质人才、创造一流学术成果、培育优良校风等四点希望,是指导北京大学和我国高等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行动指南。
四点希望,最显著的特征是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和现实针对性。胡锦涛总书记的讲话,通篇贯穿着马克思主义的求真务实精神。无论是强调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继续发扬爱国主义精神,还是强调着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培养大批高素质人才;无论是强调自主创新,还是强调培育良好校风,都十分准确地把握了时代脉搏和当前高等教育事业的内在发展要求。
四点希望的着眼点和落脚点,是必须始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将培养高素质人才作为高校的核心使命。高校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最根本的就是要用爱国主义精神引领学生成长成才的人生航向;高校不断创造一流学术成果,最根本的就是要形成知识创新与人才培养相结合的战略高地;高校积极培育优良校风,最根本的就是要为学生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
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高度评价了北京大学对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所作出的重要贡献,充分肯定了北京大学在创建世界一流大学进程中所取得的成绩,明确指出了北京大学的进一步发展方向,是鼓舞我们更加奋发有为、加快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精神动员。最近几天,北京大学广大师生已经迅速兴起了学习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的热潮。5月4日,北京大学隆重召开建校110周年庆祝大会和实施“985工程”10周年总结大会,这次大会同时也是北京大学师生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动员大会。校党委书记闵维方介绍了胡锦涛总书记视察北大并发表重要讲话的相关情况后,强调深入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是当前的首要任务,必须高度重视、加强领导、科学安排、抓好落实。
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
杨河
第五篇:如何培养高素质人才
何为人才?似乎很难有一个严格的界定标准。但如果我们按学生的能力素养层次的不同,可以把人才划分为技能性、经验性和智慧性三类:
一、技能性人才
是指有某方面技术专长,并具备一定开发和创新能力的人,如IT业的人才。他们全面性不够,缺乏对市场、品牌、消费行为的认知。经验性人才一般都是从职业底层做起,熟悉产业链的全过程,有丰富的行业经验,但他们通常没有足够的新知识,学习能力和提升能力差,应变能力和创造能力也较差。
二、智慧性人才
是一个复杂的群体,我们可以首先来为“智慧”定义,善于用哲学的角度去洞察知识,谓之智慧。知识是所有才能的源泉,但有知识并不等于有技能;同时,有经历也不等于有经验。因此,智慧性人才应该是一个有知识、有技能、有经验的复合体。他们有敏锐的市场洞察力、有全局观和操控全局的能力、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有非凡的应变能力和良好的团队协调能力。他们是高素质人才。
三、高素质人才
是社会最重要的资源,这已成为许多价值体系中的首要内容。但多数学校对如何获取或如何培养这一“资源”,并没有做过科学的、有效的和长远的规划。纵观现阶段我国高校,高素质人才的来源渠道主要有:
一、从别的学校“挖人”;
二、直接招收优秀毕业生;
三、从学校内部培养提拔。学校如何培养高素质人才对每个学校来说都是一个挑战。
当今乃至将来,学校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栽好梧桐树,自有凤凰来”。如果说人才学生是“千里马”,学校领导就是“伯乐”,“千里马”受到“伯乐”慧眼相识,必将深感知遇,从而倍加努力,驰骋万里,奋勇向前。故此学校做好了人才的培养自然而然也就提升了自身在社会上的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