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反腐倡廉——从“敬畏”说起
反腐倡廉
——从“敬畏”谈起
【摘要】与天斗、与地斗,高峡出平湖……豪言壮语抒发着壮怀激烈的斗争激情,阐释着敢于天公比高的无畏精神。特殊的年代自然需要特殊的品质。愚昧的年代需要我们破除对原始自然地恐惧,相信人的力量。革命的年代需要我们无所畏惧,敢于破除一切压迫,从而创建一个新的社会。然而当下,无所畏惧的精神却是需要一些保留的。当前的腐败案中,高官不断落马,贪腐金钱越来越巨,何以如此?他们自从掌握无上的权力,就无所畏惧,从前的誓言早已忘却,留下的只是无边的贪欲。何以除之?唯有重现达摩克利斯之剑,让人意识到敬畏。本文从现实中官员缺乏敬畏之心为切入点,从敬畏民众与敬畏法律两个角度阐释敬畏的内涵,从而规范官员的行为,以达到反腐倡廉的效果。【关键词】 腐败;敬畏;人民;法律
古今中外,贪腐现象不乏其例。正如荀子所言“人性本恶”,当人一旦掌握权力,又无适当的制约,他必然铤而走险,实现心中的罪恶。胡长清、成克杰、陈希同……高官的贪腐越来越让人震惊,他们没有优越的生活?他们没有令人羡艳的地位?答案必然是否定的。这些人员是从开始当官就贪腐吗?我想不是的。或许他们在入党时也曾有过不悔的誓言,或许他们在刚工作时也曾有过为民请愿的壮举。然而当他们手中的权力不断扩大,那缺乏监督的权力使他们丧失了清廉的作风,使他们无所畏惧,肆意妄为。
曾几何时,那用来形容人定胜天的壮举、不畏艰险的精神的无所畏惧在这里竟也化为了贬义!畏在辞海中有两种解释一为怕,一为敬服。这里的畏不是对于自然力的无知恐惧,而是一种敬畏。是当权者不再肆意妄为,不再无所畏惧;是当权者对人民的敬畏,对法律的遵从。
一、敬畏的内涵 1.文义分析
所谓“畏”,就是此在沉沦过程中“在它本身面临逃避”。这种畏被称作是此在的“本真状态”。海德格尔认为,畏惧是个人面临与其敌对的以及使他遭到遗弃、沉沦的社会产生的一种恐惧心理。“畏”在《辞海》中有两种解释,一为怕,一为敬服;“畏”在《说文解字》中记载到“恶也。从鬼,虎省。鬼头而虎爪,可畏也。”“畏”本是对像鬼头、户爪之类的自然物的恐惧而产生地畏惧,逐渐演化为对自然、对天命的畏惧,后来又逐渐演化出“敬”的含义。
2.历史分析
孔子曾说过:“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天”与“命”在中国哲学史上最本源的观念,“天,即理也,其尊无对,非奥灶之可比也。逆理,则获罪于天矣。岂媚于奥灶所能祷而免乎?言但当顺理,非特不当媚灶,亦不可媚于奥也。”
②①③ 朱熹认为天是至高无上的,对天的触犯是最罪不可赦的。“令者,发号也,君事也。非君而口使之是亦令也。故曰命者,天之令也。”这是神在发号施令和说话,是天命的传达。
可见,敬畏不是对自然地恐惧,是从理性、客观的角度,而是对非自然的、绝对的、至高无上的范畴的崇拜和敬畏。
二、敬畏的作用 1.理论作用
马克思经典理论告诉我们物质决定意识,但是意识对于物质有反作用。我们不主张唯意志论,然而人的行动总会被意志所影响,意志不会凭空产生,意志一旦树立,就会变成行动的方向与动力。
中国传统文化有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教训,心存敬畏是我们的意志,它让我们知道手中的权力不是我们贪腐的工具,我们要有所敬畏,上对得起天、下对得起地,无愧于心。只要树立了正确的思想意识,就能作用于我们日常的一言一行中,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了廉洁奉公的品质,自然就不会存在徇私枉法、贪污腐败。
2.现实作用
古人云:“畏则不敢肆而德以成,无畏则从其所欲而及于祸。”也就是说,一个人如果失去敬畏之心,为人处世就可能变得狂妄自大、肆无忌惮,甚至贪得无厌,最后酿下难喝的苦酒。在当代,我们国家正在进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人民生活水平日益增长的今天,人民越来越关注社会公正,然而不断爆出的贪污贿赂案件让我们不得不反思。④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社会利益关系愈加复杂,各种观念盘根交错,各种诱惑与日俱增,我们只有常存敬畏之心,才会时刻有一种紧迫感,常觉达摩克利斯之剑悬于头顶,进而严格要求自己,坚持正确的人生方向,堂堂正正为人,踏踏实实做事,从而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国家。
三、敬畏的实践 1.敬畏人民
民本思想古已有之,孟子说过“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荀子说过:“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人民享有无上的权力,我们国家公务员是人民的公仆,我们在行使手中权力时应该知道是谁赋予我们的权力,只能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做到敬畏人民。
敬畏人民不是一时的宣言,不是任行的形式。毛泽东同志为我党确立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邓小平同志不断推行改革开放,不断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需求;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其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核心内容就是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进一步确立了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
2.敬畏法律
《明史〃杂俎》记载,明太祖朱元璋曾问群臣:“天下何人快活?”群臣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言功成名就者快活,有言金榜题名者快活,有言富甲天下者快活……朱元璋听后面露不悦之色。沉默片刻,一个叫万刚的大臣回答说:“违法度者快活!”朱元璋顿时大悦,夸其见解甚独。惩治腐败敬畏人民是首要的,但是我们的官员也要敬重法律。
社会契约论告诉我们,国家的建立是人民放弃其一部分权利而组建的;我国宪法告诉我们,我们的法律是人民意志的产物,敬畏人民的当有之意就是要敬重法律。
首先,敬畏法律就是要求尊重法律的权威。我们的官员应该是人民的公仆,不是旧时的特权阶级。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我们平等地遵守法律、我们平等地接受法律的保护,所有超越法律的不平等都是苍白的,在铿锵有力的法律面前、在庄严肃穆的法庭面前都将不复存在。我们的官员更应该模范地遵守法律,你们是人民的榜样,你们是优秀的先锋队,如果为了达到一己私利或私欲,而不择一切手段,置国法于不顾,做出损害人民、国家与社会的行为,即使再高的官也会被绳之以法。
其次,敬畏法律就是要严格地执行法律。徒法不足以自行,再好的规定如果没有严格执行,也必将是一纸空文。执法关系到人民的切身利益、关乎国家、党的利益,不能不严格地执行。那公正执法的宝剑正悬于头顶,作为法律的敬畏者,你只能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不敢有丝毫马虎,不敢越雷池半步,不敢有丝毫地徇私枉法。
宗教是制造令人敬畏的神明,叫你去怕,用这个来维系社会秩序。我们共产党人虽然都是坚定的无神论者,但是我们心中也应该心存敬畏,我们所敬畏的自然不是神,我们敬畏的是人民,我们敬畏的是法律。希望心中的敬畏能使我们的廉政建设完成得更快、更好。
参考资料:
[1]付俊亚.烦·畏·死——对海德格尔“此在”情绪状态的解读[J].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8月.第21卷第4期.[2]论语·季氏[M].中华书局出版社.2006年.[3]朱熹.四书五经·论语章句集注(上卷)[M].北京古籍出版社.1996.[4]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第二篇上)[M].中华书局.1998.
第二篇:从读书说起
泥土如是说之一: 从“读书”说起
同学们
作为一个快退休的老师,我有很多话想对你们说,我很想把我对这个世界的一些认识和经验更多的告诉你们,如果能对你们的学习或今后的人生有那么一点帮助,就是我最大的欣慰。
那我们就从“读书”说起吧。
“读书”,是我们接触最多使用最频繁的词语之一,可有多少人认真思考或玩味过这个词语呢?比如“读书”到底有哪些含义,可以从哪些方面去理解,与我们的生活或人生有些什么关系,与我们人类或文明有些什么关系,诸如此类的问题大家思考过没有?这是大的方面。小的方面,读什么书,怎么读,读来有什么用,这些直接关系我们当前生活的问题,大家去认真琢磨过没有?我们很小就被大人送到学校去读书,直到今天,有人问你在做什么,你也可能说我在读书,(我还没工作),那么泥土老师我呢,我已经苍颜白发快退休了,有人问我这段时间在做什么,我也可能会回答我在读书,同样说“读书”,可它们的意思一致吗?这些问题也值得玩味。
当然,读书也不是个多艰深多玄奥的话题,更不是个陌生的话题。有关它的格言警句名人典故我想各位只需眉头一皱就会背出一大串,你看我们教室、走廊,哪里没有林林种种关于读书的箴言?这里我就不想再浪费时间去说那些正确的废话了。我想说的是我认为能引起大家更具体更深入思考的东西,或一些似是而非容易让人犯糊涂的问题。
读书到底有没有用?还用问?怎么会没用呢?这简直不应该是一个问题,可是,在我这短短的几十年中,就实实在在经历了或见证了3次读书无用的思潮。
第一次是在上世纪70年代,那是被称为我国历史上“空前浩劫”的文化大革命时代,社会上弥漫着读书无用的情绪。在人们的言谈中,经常可以听到“读书用啥用?越读越倒霉”这样的话语。所谓思潮,就是说不是少数人而是很多人这样想;不光是这样想,而是真真实实的这样认同。任何现象都有产生它的原因。当时的社会的的确确有大量的事实明摆着,你不得不那样想。在一般情况下,事实是最有说服力的。不说大的远的,就在我生活的周遭,凡是称得上“读书人”的,几乎都活得狼狈,而且其狼狈的程度几乎都与读书的程度成正比。那时候活得最风光最荣耀的是“工、农、兵”,在农村,自然就是贫下中农,“知识分子”已经近乎一个蔑称,人们用它的时候习惯性的要在前面加上一个“臭”字。那时最遭歧视的有五类人,叫“地富反坏右”,本来在“地富反坏”中就包含了很多“读书人”,而“右”中就全是读书人了,或者是真正的读书人了。这些人随时可能被传唤,随时可能被五花大绑拉上台去挨批斗,喊站起不敢坐下,生老病死听天由命。那时最吃香的一是屠夫,一是车夫,提刀的和握盘子的,这在今天看来简直不可思议,可你想想,在物资极度匮乏的所谓计划经济时代,人们普遍的缺衣少食,人际间会发生什么关系,考考你们的想象力。吃香的其次是“机关干部”,也叫“国家干部”,包括食品站,粮站,百货店,乃至理发店的“工作人员”,这个概念的外延很大,不要与今天的“公务员”相混淆。他们为什么也吃香呢,因为他们属于“非农业人口”,几十年前,非农业人口与农业人口差异之大,也考考你们的想象力,想象不出的,回去问问你们的爷爷奶奶或者五十岁以上的老人。当然,教师也基本属于机关干部,他们的生活比号称国家主人的广大贫下中农要优越些,这是事实。但他们中,一般情况下,谁学问最深,谁就最可能遭受打击。我们学校的研究员级别的数学陈老师,实验中学的特级数学何老师(均已退休),他俩都是文革前华东师大的毕业生,上海人,当年他们都被分配到我们这里来工作,今天看来,他们是多么宝贵的人才呀,可你们知道他们在那时来干什么?一个在农具厂打铁,一个在涪陵中学(涪高中)饲养场喂猪。
这些是我的亲眼所见。把眼睛抬高一点,视野放宽一点,那就更让人触目惊心了。老舍是怎么死的,傅雷夫妇是怎么死的,翦伯赞夫妇是怎么死的,顾准是怎么死的,那时钱钟书夫妇在做什么,沈从文在做什么,聂绀弩在做什么,高尔泰在做什么,整个中国大陆文化知识界的精英们形形色色的遭遇,无不昭示着这样一个“真理”:读书多么可怕,做学问多么可怕,做知识分子多么可悲,读书岂止无用,简直是引祸速罪啊!
一是读书无用,一是你即使想读书也没有书读。那时允许读的只有一种,红宝书——毛泽东选集,毛主席语录。当然,还有马克思列宁等人的书,可是太高深,很难读懂。还可以读鲁迅,但由于没有其他的书参照,只读鲁迅的也难真正读懂。而大多数的书被宣布为“大毒草”,“封资修”的东西,说这些书会越读越坏,甚至宣称“知识越多越反动”,对一般人来说,避之唯恐不及,谁还敢去读?
这是我所亲历的最严重的一次读书无用论思潮。当然,文革嘛,中华乃至人类历史上最荒唐的10年,这种现象并不奇怪,不然何以称为“浩劫”呢?
第二次读书无用思潮发生在上世纪80年代。那时11届3中全会已经召开,文革被正式宣告结束,改革开放思路正在形成,在“摸着石头过河”的思路指导下的中国经济正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我们的祖国百废俱兴,处处呈现欣欣向荣的景象。在这种形势下,忽然知识有用了,知识分子宝贵了,大量挺过来的读书人从牢房、农场和作坊里被解放或解救了出来,成了“非农业人口”,成了“工人阶级”即领导阶级的一部分,非但不臭,倒成了世俗眼中的“香馍馍”。大量读过一点书的人能够公平地坐在考场上接受国家的挑选,得以迈进各级各类学校去读书。“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多么令人激动和温暖的话语啊!我本人就是侥幸借此春风骄阳得以拉着时代的尾巴进入了学校读到了书从而改变了个人命运的。那是多么令人欢欣鼓舞的年代啊!按理说,在这种形势下,读书是人们尤其是青年人多么明智的选择,可是怎么还会产生读书无用的思潮呢?这就要从当时的具体情况说起。体制的转型有一个过程,在我国这个过程特别漫长,今天也还远未完成,不像俄罗斯,他们用的是“休克疗法”,而我们叫“摸着石头过河”,强调的是“特色”。市场经济的实质就是自由贸易,这就出现了私营经济,出现了“个体户”,为了尽快挽救文革造成的经济危机(灾难),国家不但认可私营经济的合法,还从政策上予以扶持。这些个体户自主抉择,自负盈亏,不但没给国家造成负担,反而带来巨大的利润,使社会产生出巨大的活力,当然,绝大多数个体户也似乎一夜之间就暴发了,所以当时就有了个新名词叫“暴发户”。而相当多循规蹈矩的知识分子还在体制之内,他们战战兢兢的还在余悸中呢,还在为自己终于回到了体制中,终于端上了铁饭碗,终于得到了尊重而沾沾自喜谢主隆恩呢,哪晓得抬头一看,别人早赚得盆盆罐罐都溢出来了!再仔细看,他们读过多少书?有什么学问?有什么技术?不过是“胆大妄为”而已,于是心里不平衡了。那时社会上流传这样的话:造原子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拿手术刀的不如拿剃头刀的。读书还有什么用?于是不少人从学校、医院、研究所和党政机关跳出来,主动放弃铁饭碗,一头扎进市场,名之曰“下海”。这些人少数取得了成功,成了今天的富翁,多数人被碰得头破血流后又回到了体制内,这是后话。
第三次读书无用思潮就发生在当下,我们大家正在经历着,如果你关心时事并比较敏感的话,你就能清楚的感受到。不知道同学们听说过“教育产业化”这个词没有,这个词有很多高深的解释或理论,但若用一句大白话来解释,就是把教育当成生意来做。这个概念大概在世纪之交提出的,当时当局有高官提出,学术界和民间也热烈讨论过,后来不大提了,当局也回避或否认,但事实上在搞。它的实际结果就是每年毕业的大学生增多了,就业压力加大,矛盾凸出,相关的问题是家长的钱袋掏空了,一些贫困家庭为供子女读书而倾家荡产,个别家长甚至为此而轻生;年轻人中生出了两个新族类,一个叫飘族,一个叫啃老族。在这种情形下,新的读书无用论悄然而来就不足为怪。这次读书无用思潮产生的原因似乎有点特别,表面看来,好像是读书人太多,读书贬值,人才过剩!而真实的情况是我们仍然是太缺人才了,常说的人才奇缺这种现状根本就没有得到改变。这里面的问题才真是有点复杂,难得理清。比如说大学生数量增多了,但质量呢?大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如何?我们的社会能不能给这些大学生们提供较多的创业机会或出路?如果同学们爱思考,在你们“读书”之余去认真琢磨琢磨,想通了,或许会对你的人生选择大有裨益的。
纵观这三次读书无用思潮,我们会发现,它们都是对某种制度或政策的社会反应。反应有正有负,读书怎么会无用?这不合常识常理,可见它是一种负面反应,结果是人才的浪费,是一个国家智力资源的浪费。它不但危害了个人的福祉,糟蹋了人的生命,而且扼制了社会的进步,你们想想,是不是?那么我们该怎么办呢?
读书到底有不有用,我们先不要简单下结论。历史的价值就在于为我们提供教训,以便我们在当下抉择中尽量减少或杜绝失误。显然,片面的被歪曲的所谓历史必定会让人得出错误的认识,做出错误的决定,所以抹杀和歪曲历史简直罪大恶极,轻视和无视历史也可以说是愚不可救。扯远了,言归正题。读书有不有用,让我来告诉你们这段历史的另一些事实或另一个剖面。
进入新世纪的10年来我觉得自己与过去相比活得最好,最幸福,真的,我时常暗自庆幸:终于没有枉来这世上一遭!这个幸福不是指所谓的日子过得好,什么吃得好穿得好住得好,不是的,如果那样看,应该是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那时不但物价低,又比较稳定,更重要的是安全,吃的放心喝的放心呼吸的放心,不像现在,哪样能让你放心?随时都可能遭遇不测,你得有这个思想准备。我说的幸福,是说我自己终于有所醒悟,活得有几分明白了!你被注射了麻醉药,或者你成了植物人,就算天天有人喂你养你而且喂养得很不错,你是不是很幸福?我对物质生活的要求不苛,温饱足矣。我更看重精神生活,我不愿像猪那样活着。今天主张价值多元,这是对的,各人有各人的诉求,不该强求一律。有人就公然宣称他就喜欢像猪那样活着,那是他的事,可我不愿。又扯远了。我之所以能得到幸福,是缘于我遭遇到网络,得以读到了我认为真正的好书,是这些书唤醒了我的精神生命,使我不至于老在黑暗的海上漂浮而终至沉沦。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也”,那份因幸福而激动的感言,我终于真切感受到了,而且我知道,好多好多人他们压根儿就不能享受到,因为他们不读书。
但是我内心也有较沉的伤悲和悔恨,而这伤悲悔恨也是因了读书。这是一种特有的感伤,是因读书而产生的。我读托尔斯泰和雨果,没有这种感伤,那是因为他们是世界级的大文豪;我读康德和卢梭,没有这种感伤,那是因为他们是世界级的大思想家;我读钱钟书和袁伟时,也没有这种感伤,因为他们比我老,是前辈。可当我读到秦晖和朱学勤,(这样的人还有很多很多,像刘小枫王小波吴思陈丹青这些人)这种感伤就产生了!因为我发现,他们竟是我同时代出生的人,他们中有的人还稍稍小于我,都属于50后,都经历了同样的折腾和磨难,问题是他们为什么那么富有学问富有思想,那么卓有成效,他们的人生为什么那么精彩,生命那么富有质量!相比之下,我却是如此的愚昧无知,如此的贫瘠萎靡!对他们这些人的进一步关注和研究,我知道了,他们从来就没有放松过读书。在那我说的第一次读书无用论泛滥的时候,他们几乎没有受到什么影响,他们或因了家庭,因了朋友,因了和当时的某位“坏人”偶然相遇,当然也因了他们自身的警觉和聪慧,他们得到了或拿起了“禁书”“毒草”,在别人兴高采烈唱红歌跳红舞竭斯底里呼口号搞运动的时候,他们却躲到僻静之处静静的读书,默默的思考,殷殷的营建着自己的精神家园。当冬去春来,恢复高考的时候,他们顺理成章的一步就迈进了北大清华复旦南开,成了新时期最早或较早的学士、硕士或博士;而像我,则只能因为勉强的初中学力考上个中等师范。你们说,差距是怎么产生的?读书到底有没有用?如果……,可惜,逝去的生命没有“如果”啊!
当然,我也有我暗自庆幸的。那就是在我的周遭,在我的同学或伙伴中,自己觉得又是幸运者了。别的不说,就说能读到上面我所列举的这些人的书,能与他们直接的或间接的对话,那我就是我同学或伙伴中唯一的一个了。不是可以的问题,而是能够的问题,只有我才能够。至于生活,特别是精神生活,我自认为比他们优越多了。我回家乡,见着几十年前的同学或伙伴,自然产生的就是鲁迅《故乡》中的迅哥儿见到中年闰土的那种感情。这种差别,我认为主要就缘于我的读书。常言说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看来还真是那个理。
我的小学刚好于文革开始的时候完成,幸运的是此时我已经完成了《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的阅读了解。文革中,由于小学的阅读激起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尽管这样不许读那样不许读,但我还是偷偷的千方百计觅书来读,管他毒草不毒草,管他完整不完整,只要是书就行,所读到的书大多没有了封面,很多只有半本小半本,有的简直就是所说的烂油渣,上坡(上工干活)时就别在背后的腰带上,一有机会就拿出来读。这样竟读了四五十本小说,遗憾的是很少接触到真正的名著,多是《红岩》《红日》《红旗谱》之类(就这些本来是宣传品的东西当时都属于大毒草,是不准读的)。有人说教育往往是一次次偶然的相遇,我赞同。是的,真正对我的灵魂、智慧和趣味有所触动的就是一些偶然的相遇。记得我读农中时,遇到一个“右派分子”来给我们代几天课,很多同学都嫌弃他,但我们几个却喜欢和他聊天。一天,我突然听到他说了句“其实我们出生后就一直奔向死亡的”,我轰然一懔,这到是从来没听过的话,我当时只知道我们正奔向灿烂辉煌的明天呢,但仔细一想又觉得不无道理,于是就觉得这老师不简单,下课或放学后就爱和他厮混,就这样我在他那里得到最早的哲学启蒙,开始不满足读小说了,试着啃一些哲学和经济学书籍,像毛泽东的《矛盾论》《实践论》,薛暮桥的《政治经济学》,后来还硬着头皮啃马克思和列宁的一些书,我想,在我成长的关键时刻,能得到些许思维的逻辑的习染,那么这次偶然不能不暗自庆幸。我还有一位前辈也是右派,他给我的影响就是读唐诗。他有一本《唐诗三百首》,有机会见面则能听他吟诵和讲解。记得一年的中秋节晚上,在他那小茅屋的小坝子上,他一面吟诵李白的《月下独酌》,一面手舞足蹈表演,还不时的解释玩味,什么叫“无情游”,“邈”字什么意思,他耐心的讲给我听,他说话结巴。看他吃力的样子,口里老是流着涎水,我是又好笑又感动,彼景彼情,至今历历在目。他家离我家百里外,去他那里坐车坐船外还要走一两个小时荒山小路,但我只要一有机会,就要去拜访他,为的是能和他吹一晚上的牛。后来他把诗集送给了我,我竟然独立地读懂了好多首。须知那时可没有什么详释、鉴赏之类工具书,连字典都没有。记得我独立读懂了张九龄的《感遇》、李白的《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和王维的《渭川田家》(现在看来其实并没真正读懂),到他家去讲给他听并得到首肯后,心里那个高兴得意啊!他还给我吹陶渊明,讲“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没有书,可我听得津津有味。什么叫教育?那才是教育哦!(今天的你们我知道可以背出很多诗歌,但你们心灵里到底有没有诗啊?有没有让你融身其境反复吟哦的古诗啊?你们自己可以扪心自检一下。一个人如果只是口中有诗而心中无诗,那是很可悲的。你们慢慢去体会我这句话。)但他不懂哲学(当时我这样认为),不关心我学哲学,还泼冷水,还讨厌我给他吹的那种哲学。他就喜欢文学。
我想我与我儿时伙伴的命运不同,人生轨迹不同,就在于相同时代中,我们却有着不同的个人选择和际遇;而我和刘小枫朱学勤他们相比,看起来大家都读了书,但书的档次不同,思考的起点不同,读书的自觉程度不同,结果相差就那么悬殊。那么你们想想,归根结柢读书有没有用?
琢磨一下人们在使用“读书”这个词语交流的时候,实际的含义是大相径庭的。通常所说的读书,指的是人生的一个阶段,即就业前的准备阶段,也叫受教育阶段(学生时代),你们现正好就在这阶段。人,要社会化,要获取谋生的基本知识、能力和技能,要懂得遵守社会的基本秩序或规范,还要能传承人类文明并能有所创造,这些都离不了读书。这个意义上,读书对一个现代人来说,就是其基本任务或者义务,是应该也必须完成的。但是这种读书又容易给人感觉是一种外在的要求或者压力,往往成为被动的事情,这就容易与人的志趣、爱好等发生冲突,读书成了苦差事,尤其如果不幸遭遇不好的教育的话,读书竟让人苦不堪言,或者徒劳无益。不仅如此,不当的教育甚至会让读书来扼杀人的天生兴趣(比如越读越不爱读书,厌恶读书),扭曲人性,扭曲价值,从而从根本上改变了读书的意义。读书也可能毁人,不能不慎。
上面所说的读书说白了就是谋生的一块敲门砖,门开了,砖就会随手丢掉。可惜呀,多数人就是这样理解和处理读书的,读书和他的人生就发生这么一点点关系。但是,如果你遇上好的教育,你的读书走上了好的路子,你会发觉读书是件很令人快乐的事儿。读书会让你发现自然是那么美丽,宇宙是那么奇妙,其间的人类是那么独特——形体,智慧,情感,劳动与运动着的世界,真善美与假恶丑,创造与毁灭……而你自己是人类的一员:生命的意义,理想与现实,幸福与悲惨,灵魂与肉体,生与死,自我期许与路径选择……随着读书,这些东西就会在你的脑海里出现,展开,就会铺就出一条柳暗花明的精神旅途,让你在跋涉中唏嘘感叹,激动不已。于是,读书的神奇作用发生了:读书再不是苦差事,而是享受,是幸福,是权利;再不是外来的要求,而是内在的需要;再不是敲门砖,而是生活方式,是心之路,将伴随你整个生命的完成。
什么是生命的完成呢?得先谈谈对生命的理解。就人来说,一颗完整的生命应该含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而本质应该在精神上,因为精神生命才是人区别于动物的。而人与人之间的千差万别,根本上还是精神上的差别。考诸实际,我们会遗憾的看到,很多很多的人他们的精神生命是干瘪的,萎缩的,他们还没有发育健全可物质生命就已经到尽头了!所以世间多有虚度一生的喟叹。那么,生命的完成就是使自己的生命的两个方面都能得以健康的发展,就是提高生命的质量和品位。
如果生命是上帝给予的,那么他给你这颗生命应该与给予别人的大致同等吧,因为他应该是公平的,不然何以称为上帝呢?那么后来的生命的形形色色千差万别还是应该由生命的拥有者自己负责。一般人与所谓的贤人圣人的不同,就在于一般人自己的精神生命中很多优秀的潜质没有得到开发或激活,如此而已。人由于自身固有的局限,他在特定的时间空间只能看到(感受到)他能够看到的东西,要想克服这个局限就只能靠读书。读书就是与高贵的灵魂对话交流,从而唤醒和激活自身同样高贵的潜质,使其健康、完整而富有活力,甚至使其不朽——精神生命得以万世传承。从这个高度上认识读书,恐怕才到位啊!
有人可能会嘀咕,你说得多有诗意啊,可是我首先要吃饭,像几十年去前人们常说的“一切都是假的,肚子饿了才是真的”。是啊,在人处于绝对贫困的时候,这简直就是绝对真理。贫穷让我们低俗、愚昧、野蛮、贪婪、急功近利……穷出来的见识!但是,在正常的社会,绝大多数人不会遭致这样的,还莫说现代,就是古代也不会,如果今天的人们还整天战战兢兢于自己的饭碗,那还有什么人的尊严?还配“人”这个称谓么?问题在于,如果实实在在真实情况就是这样呢?我们总不能自己欺骗自己呀?那么请你相信,在你真正的如上所述诗意地对待读书的话,你必然会发生一系列的变化,你的饭碗问题也自然会得到解决的,你的物质生活会让你满意的。我所说的一系列的变化,是说随着读书,你的观念的变化,视野的变化,个人世界的变化,人格的变化,人生格局的变化,人生轨迹(身份、地位和境界)的变化,这些变化是必然的,只是时空或具体的方式不同而已。要证明还是靠读书,不信你们去读读一些真实人物的传记,如像托尔斯泰、爱因斯坦、英-甘地、赫尔岑等人的传记或回忆录。
读书是一个大话题啊,以上只是我个人的一些看法,管中窥豹罢了!那么关于读书,同学们你们有哪些经验,哪些困惑,哪些思考,可以挖掘出哪些话题呢?大家放开拘束,大胆思考,交流,相互砥砺,这是我非常希望看到的场面。
读书吧,读书会改变你的命运!(留下个问题:怎样读书?)2010/9/14 下讲预告:说“你”
第三篇:思想汇报:从雷锋说起
从《离开雷锋的日子说起》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敬爱的党组织:
继上次党支部大会之后,这个周末我再次观看了电影《离开雷锋的日子》,也再次地为之感动。在此我想将我的一些个人观影心得汇报给组织。
《离开雷锋的日子》的主人公,是和雷锋同开一辆车,后又不幸地无意造成雷锋牺牲的乔安山。数十年间,他始终无法摆脱沉重的负疚感。一个坚不可摧的信念牢牢控制着他:别人可以不学雷锋,我不可以!因此他在生活中处处严格的贯彻着雷锋精神,尽管屡次遭受别人的白眼,误解甚至是陷害,他却从来没有后悔过。这不禁让我想起,我们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几十年来,许许多多的榜样、模范,曾一个又一个走进中国人的生活,他们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被树立起来,或短暂或长久,成为人们学习、模仿、怀疑、抛弃的对象;但没有一个像雷锋那样深刻地被注入这个社会。关于雷锋的先进事迹我们每个人都耳熟能详,从小到大我们一直都被教育向雷锋同志学习,学习他毫不为己,专门利人的精神。
雷锋精神很博大,它是一种庄严的责任感和伟大的激情,它体现在人际关系、职业态度和志愿行为这几个方面。它为我们的社会开创了一代新风,它的实质和核心就是一种为共产主义而奋斗的无私奉献的精神;忠于党和人民、舍己为公、大公无私的奉献精神;立足本职、在平凡的党建资讯网工作中创造出不平凡业绩的“螺丝钉精神”;苦干实干、不计报酬、争做贡献的艰苦奋斗精神,归根结底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当前,我国正在努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生活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因而有人担心和怀疑: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雷锋精神还能与我们同行吗?改革开放、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二十多年的实践告诉我们,发展经济,不仅要讲究效益、鼓励竞争,还必须在全社会形成团结友爱、相互帮助、共同前进的良好人际关系。在经济活动中,我们要强调按照市场规律办事,在思想道德领域,则必须大力提倡尊重人、关心人、热爱集体,扶贫帮困的美德,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思想道德体系。雷锋以春天般的温暖对待同志、对待群众,孜孜不倦地实践“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的奋斗誓言。雷锋精神表现了中华儿女的高尚道德情操和崇高思想境界,代表了社会进步的方向,不仅在四十年前闪烁着共产党人的道德光辉,而且在今天也完全适应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时代要求。
如果说一定要有所改变的话,我想我们要改变的就是学习雷锋的方式。近年来,不少人开始呼吁丰富学雷锋的方式,提倡以日常的雷锋式行为,以富有时代特点的工作为主。有人甚至提出了“真正的雷锋在岗位上”这样的口号。的确,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学雷锋活动也要与时俱进,不断为学雷锋活动注入新的内容和活力。要牢牢把握雷锋精神的实质,从实际出发,适应发展变化的时代需要。不能把雷锋精神简单地理解为扫扫地等做一件好事,雷锋精神是较高的道德境界,要把学雷锋活动与加强精神文明和思想道德建设紧密联系起来。从法律的角度看,目前社会上缺乏诚信、道德沦丧现象泛滥,不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解决这些问题,在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同时,大力提倡雷锋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每年国家都会大力提倡学习雷锋,学习雷锋精神,雷锋精神是在生活中点点滴滴中体现出来的,要学习雷锋精神当然也要在平时多积累。既然要学习雷锋精神,我们首先要搞清雷锋精神的实质是什么。雷锋精神的实质是热爱祖国,处处把国家和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献身精神;是只讲奉献,不讲索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是服从大局,不计个人名利得失,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在平凡工作岗位上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的钉子精神。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一项充满艰辛、充满创造的壮丽事业。伟大的事业需要并将产出崇高的精神,崇高的精神支撑和推动着伟大的事业。没有坚强精神的民族,是没有前途的。雷锋精神是推动我们社会进步的巨大精神财富,我们应该以理性的态度全面理解雷锋精神,让雷锋精神与时代同行,以饱满的激情、与时俱进地开展学雷锋活动,并将其代代相传下去。这是时代的需要、人民的呼唤,这也正是广大党员和群众共同努力的方向。
以上是我对雷锋精神的一点感想,俗话说,“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要想真正达到雷锋那种无私忘我的精神境界是十分不易的,但我会努力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以一名党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第四篇:从林则徐禁烟说起
从林则徐“禁烟”说起
旬邑县逸夫小学 王晓花
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的开展,使学生了解有关毒品的知识。
2、通过图文并茂、通俗易懂的图片的故事,教育和引导小学生远离毒品,提高拒毒防毒意识。
教学手段:
借助图片、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形式:
师生互动,讨论、交流。教学过程:
一、出示题目。(从林则徐“禁烟”说起)1.播放电影《鸦片战争》片断 2.学生讨论看完后的感受
3.向学生介绍林则徐以及鸦片战争,让学生初步了解毒品的危害。
二、什么是毒品及毒品的种类。
1.谈话:同学们,我们刚才看了电影片断,对毒品有了一定了解,那什么是毒品呢?毒品都有那些呢?谁能说一说呢?(指名回答)
2.讲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357条规定:“毒品是指鸦片、海洛因、甲基苯丙胺(冰毒)、吗啡、大麻、可卡因以及国家规定管制的其他能够使人形成瘾癖的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制的其他能够使人形成瘾癖的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常见和最主要的毒品有:(让学生看图片)鸦片、吗啡、海洛因、冰毒、摇头丸、可卡因、止咳水、大麻等。这些毒品长期吸食都会成瘾,对人体产生危害,而且易感染疾病。如果服用过量,则可导致死亡。
3.看了这些图片,你有什么感受?(自由谈话。)
三、介绍毒品的危害。(结合图片)问:毒品有那些危害呢?
1.毒品毁人毁健康。
(1)毒品摧毁人的消化功能。
(2)摧毁人的神经系统。
(3)摧毁人的呼吸及循环系统。
(4)传染性病及“爱滋病(AIDS)”。
2.毒品令家人倾家荡产、家破人亡。
(1)丧失工作能力。
(2)倾家荡产。
(3)给家人带来无尽的折磨。
3.吸毒导致堕落、犯罪。
4.吸毒危害社会,成为世界公害。
四、给学生读有关吸毒者的故事,使学生受到教育。
五、讨论,交流体会。
1.了解了有关毒品的知识以及危害性,请同学们谈谈自己的感受。
2.让学生自由发言。
六、让学生了解防毒的方法。
1.问:当有人向提供毒品时,你会怎样做?(学生发言。)
2.防毒有五种措施:
一是直接拒绝;二是找借口溜走;三是提出反意见或转移话题;四是秘密报案(偷偷告诉你依赖的人或拨打报警电话号110);五是当毒贩毒友逼你吸毒并威胁你时,要第一时间告诉你的师长。
七、总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了解了有关毒品的知识及防范措施,也知道了毒品对家庭、社会的危害。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做到:一发现有人吸毒,以现有毒品犯罪时,立即举报;为了自己的健康,这了家人的幸福,为了社会的安定,请你远离毒品,珍爱生命。回顾历史,我们深深地感受到:落后就要挨打。为了祖国的强大,让我们一起拒绝毒品
第五篇:从读一本书说起
从读一本书说起„„
——谈快乐阅读伴教师幸福成长 和老师们一起重温语文课本上的一首小诗: 神奇的书
没有一艘非凡的战舰/ 能像一册书籍/ 把我们带到浩瀚的天地; 也没有一匹神奇的坐骑/ 能像一页诗扉/ 带我们领略人世的真谛;
即令你一贫如洗/ 也没有任何栅栏能阻挡/ 你在书的王国遨游的步履。
多么质朴无华的车骑!/可是它却装载了/人类灵魂中全部的美丽!
在和孩子们一起诠释一册一页带来的欢愉,和孩子们一起高歌阅读奠基生命的同时,我们很满足、很庆幸、很骄傲;
因为和孩子们一起徜徉的书香校园中,有一条悠长的书香小路。每一小步,都留下幸福的足迹,每一小步都走得稳健而丰盈。现在就让我和大家一起来分享长兴第二实验小学的老师们与每一本书结缘的历程吧!
一、善于“挑”——选好一本书
我们知道教师的阅读是教育生命成长的基石。我们也看到一些优秀教师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于他们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他们知识的大海。正因为如此,在书香校园的建设中,我们很自然让教师们成了首席读者,开始有效阅读之旅。当然,成就有效阅读的首要条件是善于挑选书籍。为此,我校从学校层面入手,在精挑细选中落实教师必选书目和推选书目,并结合自我推荐和为学生推荐的形式,逐渐在善于“挑”中夯实书香教师的书香之旅。
1.为老师送上一本书。常常希望我们的老师巍峨与幽静同在,俊逸与壮阔相拥,飘逸和质朴并存。这为人师的气质,很大程度就是在阅读状态下奠定的。为此,我们从学校发展的角度出发,在打造书香校园和建设教师幸福小家的前提下,我们每学期通过专家指导、学校领导学习在前等形式,根据教师队伍发展的整体需求,先后为教师推荐了《心灵的鸡汤》、《幸福的方法》等书籍,为老师们送上一份普通而厚重的礼物。
2.为自己定选一本书。别林斯基说过,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阅读还要坏。我们必须会这样一种本领,选择最有价值、最适合自己所需要的读物。为此,我们要求教师在每一学期中必须为自己量身定做一本与教育相关的书籍。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老师们从自己的工作实际出发,选择了许多很有价值的书目,如,一位一年级的老师为自己选择了薛瑞平老师的《心平气和一年级》;教科室的老师为自己送上了《教师如何做科研》„„各取所需,收获颇丰。3.为学生推荐一本书。作为老师,平常、平凡、平淡的岁月中,默默耕耘,静待花开已成常态。在书香校园的建设中,这种静默的状态更需要我们用心来培育。为实现师生共同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我们要求每一位教师必须为自己所教的班级推荐一本课外书,还要将自己推荐的理由与孩子们分享,同时在书的扉页送上一句给孩子们的话。这样一来,老师们在滋润了自身教学生命的同时关注了孩子们的所需,“挑”出水平,也催生了花蕾。
二、乐于“静”——读好一本书
常常听到老师们感叹,在整日的忙碌中没有闲暇的阅读时间;也常常看到老师们因校园的喧闹而无法融入书的世界。但对于我们学校的老师来说,丝毫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每一位老师都尽情享受那一方属于自己是阅读天地。
1.一步一步有目标地读。每学期初,学校老师都会自觉根据学校推荐的书籍,结合自身学科的特点和知识能力水平的差异,制定切实可行的读书计划。在读书计划的制定中,我们坚持人性化设计为主,但同时也从科学的角度,针对书的消化和吸收提出了一些“催化剂”,比如(推荐的书目每一位教师必须读三遍;每天必须保证半小时阅读时间)。除此之外,教师自主安排阅读。在这种开放的阅读理念支撑下,老师们呈现出多样的阅读计划,有的老师将它写入了《个人成长规划》中,时时鞭策自己;有的老师一月一篇随笔,洒脱的言语中透露出智慧的光芒;有的老师则富有个性化的安排了家庭读书时段,让那份原本普通的礼物,变得美妙而厚重。清代学者王鸣盛说过:“目录明,方可读书;不明,终是乱读。”教师必须“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谋求自我的灵魂充实。对于我校的老师来说,已经做到了,因为读书已成为一种自觉行动。
2.一居一室有质量地读。
结识刘禹锡,我们叹其“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追求。同样的,置身书香校园,我们追求“坐拥书城,静心阅读”一方天地。也就为了那一方属于老师们阅读的天空,学校为教师们建设了“书香之家”,布置凸显恬静、优雅,室内设施齐全,冬暖夏凉,休闲的雅座为老师们提供了优美的阅读环境。同时,我们利用学生中午自主阅读的空间,分别在每周一至周五安排了学生静心阅读的半小时,这样一来,老师和学生都有了阅读时间和空间。静静地阅读已经是第二实验小学午后的一道亮丽风景。3.一时一课有弹性地读
要想积淀深厚,就必须大量阅读。而教师的工作是忙碌的、琐碎的,学校充分考虑到了这一点。我们规定在各科业务学习的半天时间里,一定要拿出一节课的时间进行阅读或读书交流;每周安排了一节课学生和教师进阅览室阅读;教师阅览室全天候向教师开放,只要有空随时都可以进行阅读、摘记。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教师的读书时间。蓦然回首,教师发现,原来,“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就是最好的备课”。
三、勤于“促”——用好一本书
这里所说的“促”并非督促教师的阅读,而是在阅读的过程中,促进学校文化内涵发展的一种动态载体。它分别从形式、内容等方面,将教师的所读悄然内化,在潜移默化中提升教师的知识、教学能力。
1.丰富活动。经过几年的努力,学校的各种读书活动已成为常规活动,自觉深入老师们的工作与生活中。就在这些丰富的活动中,老师们感受着与经典同行的快乐。
读书沙龙经常化。读书沙龙的形式多样,有共读一本书,共读同一类书,有家校联合的读书沙龙等。如共读《送给老师的心灵鸡汤》一书,共读红色经典,举办“红色回忆”的教师读书沙龙,再如“呼吸书香”读书沙龙,书香教师及书香家庭家长代表作了精彩发言,他们从各自的读书历程、读书心得体会、家庭读书活动、培养孩子读书兴趣的经验和方法等进行了交流。沙龙是一种非常自由轻松的交流活动,在教师读书沙龙中,我们也经常开展即兴朗读,即兴主题演讲等小型活动,让教师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喜欢阅读,享受阅读。
教师论坛专题化。如果说读书沙龙是让教师在轻松的氛围中感悟,那论坛就是让教师在深入阅读中改变。课堂学习有效性一直是教育研究的主题,在教师大量阅读、学习和实践之后开展“提高课堂学习有效性”教师论坛无非是让教师的阅读所得能更系统,更全面。再如“减负提质”这样的专题论坛都是教师阅读与实践结合进行提升的很好途径。学校还建立书香博客群,通过培训每位教师都成为群里的一员,在这里交流阅读的快乐,读书的思考,实践的反思等是教师们非常喜欢的。学校网站上的书香论坛栏目会在业务学习时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全体同学科的教师一起在论坛中进行一些专题的讨论、交流。
书香展台及时化。每月一期的《书香一瓣》教师们非常喜欢,里面的栏目“有信息在线”、“聚焦点滴智慧”、“聆听爱的故事”、“我们同在校园”内容包括前沿信息推荐、优秀读书感言、教育故事、读后感和美文写作等,让教师在写的同时提升自己并为同伴提供学习借鉴。
2.习惯反思。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曾将提出一个公式: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教师的阅读一定要做到读与思结合,读与写结合,读与做结合。这样读书才能真正改变教师的教学行为,提升专业水平。为达成教师的读以促思,阅读笔记,读书摘录是必不可少的,学校会定期组织老师们交流自己的读书笔记,点滴摘录欣赏的过程中,教师收获了许多。除此之外,我们要求老师们勤于写。写的过程,就是吸收的过程,思考的过程,提升的过程,也是内化的过程。每月一篇教育教学故事,教育教学故事可以是读书心得、读书发现等方面,每月及时上传学校内网,全体教师分享。
四、喜于“妆”——收获每本书
哲人说“但求耕耘,不问收获。”这句话与我们书香校园的一句“只要行动,就会有收获”有异曲同工之妙。对于一个阅读者来说何尝不是如此呢?一书在手,夫复何求的境界其实每个人都能在捧起书和那一刻走入,享受的就是这个过程。
1.读书让我们从容面对孩子。孩子读什么,正在读什么,应该读什么了„„这些问题只有教师置身儿童文学的阅读之中,和孩子一起手捧书本,无拘无事地聊书、谈书,甚至是换书、借书、“抢书”,那就不是问题,而是喜事、乐事,是幸福的事。教师成了校园里当之无愧的“首席读者”。
2.读书让我们的课堂左右逢源。课堂是师生共同成长的地方,课堂是灵动、充满生机的,课堂更是动态生成的。何以让我们的课堂有韵味、有境界,别无他法,还是读书。读书让人雅致,教师更应该是儒雅的;读书让人睿智,教师更应该做智者;读书让人豁达,教师更应该是乐观、大气的。无论什么学科,无论什么课型,书香教师总是一道迷人的风景线。
3.读书让我们人生更闪亮。直白说教师读书是为了自己,读书可以让自己上好课,可以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可以提升自己的生命质量,可以让自己保持一份内心的沉静。在书香的浸润下,教师文化积淀逐渐丰厚,业务水平也得到很大提高。近年来,学校教学质量一直名列全县最前列,29名教师获市教坛新秀、县名师等荣誉称号。1000多人次在县级以上业务竞赛获奖,500多篇文章、课题在县级以上发表活着获奖。在县组织的语文、数学、科学、英语、品德等团体赛中,我校全部获得一等奖。自己生活状态的改变,工作中的累累硕果,让学校教师感觉工作生活的幸福,这也正式我们所期望的。
朱永新教授说:“读书会让我们的教师更加善于思考,更加远离浮躁,从而让我们的教师更加有教育的智慧,让我们的教育更加美丽。”带着教育者的美丽使命,带着对诗意栖息的向往,读得酣畅,读得沉静,读得义无反顾。在第二实验小学这小小的校园里,我们快乐,我们有馨香飘逸的书香小屋让我们流连其间;我们自豪,我们是一群与书为伴的同道中人;我们幸福,我们有一群和我样一样爱书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