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府谷森林资源保护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
浅谈府谷森林资源保护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
摘 要:经济发展是人类发展的重要目标,而森林资源能够促进经济快速的发展;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根本,与林业产业的经济发展有着一定的矛盾,但是,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强森林资源保护的同时,促进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进而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关键词:森林资源保护;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本文对府谷森林资源保护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进行研究,主要对两者之间发展关系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以什么样的策略能够促进两者协调发展。
一、府谷森林资源保护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应坚持的原则
1.坚持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协调发展
森林资源的保护对于府谷地区来说极为重要,不仅如此,国家也将森林资源的保护和发展作为重点,因而,应该充分的把握森林资源的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之间的相互关系。从林业资源发展的角度上来看,眼前发展是为长远发展做铺垫,如果过度的重视眼前发展的话,那么会影响到森林资源的长远发展;另外,如果过度的重视长期的发展,那么,也会对眼前的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森林资源的保护和发展是一项长远的工程,不仅要坚持眼前的发展利益,同时要做好长远利益的发展目标,并且对其进行协调发展。但在这个过程中长远利益的发展目标非常关键,必须要保证长远目标制定的合理性。
2.确保经济发展与森林资源保护同步进行
对于森林资源保护来说,主要是通过一些保护措施来增加森林资源的储备量、提高森林资源的覆盖面积,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会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和经济发展需求。然而,在实践中却存在重开发利用、轻保护的现象,如果忽略了森林资源的保护工作,就会使得森林资源不断的受到破坏,对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长期以往势必会造成森林资源、以及周边环境受到破坏。对此,要在森林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上制定合理的计划,既要保证森林资源有着很好的恢复效果,还要保证经济效益的效率化,要一边对森林资源进行保护,一边利用森林资源来创造利益,尤其是要合理控制森林资源的开发利用度,避免出现先破坏、后治理的现象,这样不但会影响到环境,同时对经济发展也产生一定的影响。
3.以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为基本原则
针对森林资源保护国家也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而有些地区为了促进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过度的对森林资源的开发,再加上法律法规执行力较弱的情况下更助长了这些人们破坏森林资源的气焰。对此,应提高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执行力度,在森林资源保护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要严格的执行相关的法律法规,全面提高府谷森林资源保护的力度。
二、府谷森林资源保护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策略
1.建立健全森林资源保护体系
对于森林资源来说,具有再生能力和自主更新的能力,然而,在社会经济不断的发展之下,人类对森林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也在逐年的提高,对森林资源的保
护也造成一定的影响,而且,在这种开发高于保护的情况之下,森林资源的再生能力和自主更新能力也在逐渐减弱,不利于森林资源的持续利用和发展,因此,应建立全面有效的森林资源保护体系。传统的森林资源保护体系缺乏全面性,已经不能满足当今森林资源发展的要求,因此,要根据当今森林资源利用和开发的现状不断的更新和完善保护体系,建立健全的、科学的森林资源保护体系,促进森林资源保护工作的快速发展。
2.充分发展林业经济
林业的发展与森林资源有着息息相关的联系,一方面涉及到采伐来增加林业企业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通过对森林资源的保护实现长远的发展目标。对此,应做好林业的合理发展,对森林资源和区域经济发展进行详细的分析,因为森林资源的具体发展情况要根据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以及森林资源面积来决定,通过合理的分析并找到林业企业发展的最佳比例,不但能够有效的提高林业发展的经济效益,同时对促进森林资源的保护也有着一定的作用,将林业资源保护和区域经济发展最大化。
3.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监督
企业是生态环境污染和破坏的直接施加者。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就是对企业加强控制和管理。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就是以法律为准绳,加强监管力度,做到有法可依、违法必究、执法必严。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就是要使企业主把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纳入到生产管理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当中去。由于各种产业对生态资源的利用与影响都有所不同,所以在监管中要根据产业、企业实际情况,结合当地的生态环境拟定出合适的环保标准,合理开采资源。同时,还要加强社会的舆论监督能力,使破坏森林资源、污染生态环境的现象曝光,使企业主失去社会诚信。
4.发挥中央及地方政府作用
森林资源保护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离不开地方政府的支持,这样才能满足森林资源稳定、和谐的发展,通过地方政府的力量来加强对森林资源开发利用的控制和采取保护森林资源的措施。首先,应加大对森林资源保护投入的资金,同时大力开辟森林资源保护投入资金的新渠道,合理的分担森林资源保护的资金,在稳定资金的支持下来促进森林资源保护措施的实施。其次,要加强对森林资源保护的宣传工作,提高人们对森林保护重要性的认识,使人们在潜意识中认识到森林保护对经济发展以及环境的重要性,才能确保人们积极的投入到森林保护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要将一些媒体资源、传播渠道、信息资源充分的利用起来,培养人们对森林保护的正确观念,促进森林资源保护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三、结束语
通过本文对府谷森林资源保护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研究,不仅发现了森林资源保护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之间存在的矛盾,同时还掌握两者之间的关系,并通过几点措施来促进两者的共同发展,不仅为人们创造更高的经济效益,同时,满足了地方环境保护的要求,进而全面的促进了当地社会经济和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篇:中心城市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
中心城市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
——以晋城为例摘 要:中心城市是区域经济发展的火车头,而区域经济则是中心城市的依托和支撑。中心城市和区域经济相互作用的路径是,以城市为中心由面——点——面的进程。生产要素极化和扩散、中心城市对区域经济的聚集和辐射,在现代社会,载体及其传导机制主要是企业、产业和城镇体系三者的相互作用。生产要素极化和扩散,中心城市对区域经济的聚集和辐射,是在比较利益推动、市场机制驱动、制度变迁促动、人居环境拉动等动力机制的合力作用下通过企业、产业、城镇体系等载体实现的。中心城市与区域经济关系研究是一个历史性话题。不论是早期的区位理论、空间结构理论,还是近年比较走红的聚集经济理论、梯度推进理论,都或涉足或深化了这个命题。本文仅以晋城这一个案为切入点来研究分析区域经济与中心城市关系的一个侧面,即如何通过强化中心城市的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以及健全完善中心城市对区域经济带动的传导机制和动力机制,来发挥中心城市聚集、辐射区域经济的作用,实现区域经济与中心城市互动共荣。
一、强化中心城市的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中心城市是区域经济发展的火车头,而区域经济则是中心城市的依托和支撑。离开中心城市的强劲拉动,区域经济不可能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离开区域经济的有力支援,中心城市也不可能繁荣昌盛。然而,在区域经济与中心城市协调发展这一对矛盾中,中心城市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是主动者。中心城市之所以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是由城市化的动力机制、聚集经济规律和区域经济发展“点面”空间推进规律这三者合力作用的结果。根据已实现城市化的发达国家的基本经验和基本经济规律,最初,城市以至中心城市主要是适于商品交换的需要,发挥着一个区域商品、资金、人员、信息等生产要素集聚和扩散中心的作用。尔后,随着产业结构的演进和工业化的发展,城市以至中心城市主要是适于产业和劳动力地域分工的要求,发挥着一个区域企业、产业、资本、信息、人流的集中、集群和辐射的功能。工业化成为中心城市发展的动力源。中心城市功能的强弱,作用的大小基本依赖于工业化水平的高低。而工业化水平的高低在于产业结构的演变,产业结构演变又不断引起社会资源在一定空间上组合和调整,这种组合和调整沿两个方向运行:一是呈偏平状集中扩大;一是向高层次推进。不论是沿何种方向演进,社会资源配置结构一定是由收入弹性较低的以农业或传统工业为主的结构向收入弹性较高的以工业或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结构转化。与此相应,中心城市功能的扩充和升级也是沿两个方向运行:一是城市功能不断丰富,由单功能向多功能转化;一是中心城市功能由低层次向高层次升级转化。不论是沿何种方向转化,一定是扩散旧功能相关的经济要素,而聚集新功能相关的经济要素。其结果,都有助于中心城市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的增强。中心城市的形成以至中心城市规模的扩大、功能的增强,是聚集经济机制作用的结果。而中心城市对区域经济扩散、辐射、带动功能同样离不开聚集经济的作用。由于规模经济的作用,各种生产要素聚集成企业、许多企业聚集成企业集群,但当聚集体规模增大到一定程度时便产生了规模不经济,规模不经济一旦产生,单位产品的成本停止下降,生产要素开始扩散;由于外部经济的作用,分工协作产生生产力,生产要素产生了集聚的趋势,当集聚到一定程度,外部不经济出现了,单位产品的成本上升,经济要素出现了扩散的趋向。总之“存在规模经济和外部经济产生集聚引力,到一定程度,产生了规模和外部不经济导致经济要素的扩散”。经济要素由中心城市向区域经济扩散、辐射,呈“点面”空间特征,具体有点线面扩散、墨汁式扩散、等级扩散、跳跃式扩散、串珠扩散、发展极扩散等形式,其中等级扩散、点线扩散、墨汁式扩散是主要形式。综上所述,中心城市和区域经济相互作用的路径是,以城市为中心由面——点——面的进程,由“面到点”,是生产要素集聚,中心城市极化的过程;由“点到面”,是生产要素扩散,中心城市辐射功能发挥的过程。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辐射功能是聚集功能的衍生品。晋城,是山西东南门户,经济强市,历史文化名城,素有“煤铁之乡”的美誉,全市含煤面积5350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56.4%,煤炭探明储量273亿吨,无烟煤储量占全国的1/5,占山西省的54.7%。1985年实行市管县体制,现辖1市1区和4县,总人口211.8万人。2003年完成GDPl98.48亿元,人均GDP9385元,完成财政收入30.4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071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942元,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在全省11个市排序均列第3位。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本该发展得更快、更好的山西希望之星,由于生产要素极化不充分,城市化滞后,中心城市规模较小,影响和制约着中心城市功能的强化和全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2003年全市城市化率仅
9.3%,城镇化率也只有39.3%,远低于全省乃至全国的水平;中心城市建城区仅20多平方公里,人口不到
20万,只有19.72万人。为此加快晋城经济社会发展步伐,扩大中心城市规模,强化其极核作用,就成为晋城必然的战略决择。
二、完善中心城市和区域经济相互作用的传导机制生产要素极化和扩散、中心城市对区域经济的聚集和辐射,在现代社会,载体及其传导机制主要是企业、产业和城镇体系三者的相互作用。1.企业企业是生产要素的最基本整合组织形式。生产要素由分散向中心城市极化、由集中向区域范围扩散,主要是以企业为载体,通过企业的联合、兼并、股份、破产等途径来实现的。企业机制是否灵活、规模大小、集群程度如何,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中心城市功能的强弱和区域经济的发展。不仅如此,而且企业的发展水平还决定着中心城市的极化与辐射半径。大凡国际化大都市,不是有面向世界的金融业和信息产业,就是跨国公司总部或地区总部的所在地。改革开放以来,世界跨国公司500强已有90%以上在中国设立了总部和研发中心,这其中的90%以上又都是设在上海和北京。而一些没有几家跨国公司、进出口额又很低,经济外向度很低的城市,也要建国际化大都市,就不免有些好笑了。因此,增强中心城市的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首先必须在企业这个层面下功夫。一是深化企业体制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搞活搞好企业。晋城是资源型城市,大多是煤炭及其相关企业,其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90%以上。由于受煤炭这一计划经济最后堡垒的制约,企业体制改革相对滞后。在煤炭市场不景气的时候,企业不活,城市也缺乏生机。近几年加大了企业改革的力度,不仅对国有、集体企业进行产权制度改革,而且鼓励扶持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企业活力不断增强,中心城市聚集规模有所扩大,与区域经济良性互动的局面开始显现。二是改革改组相结合,发展特大型企业集团,做大做强企业。山西是煤炭大省、晋城是煤炭大市,但却没有产值过百亿的特大型企业集团。目前,晋城正坚持“关小改中建大”的方针,以兰花企业集团为龙头,着力组建大集团、大公司,打造经济旗舰。进一步,拟打破所有制、隶属关系的限制,全面整合区域企业,打造经济航母。三是依托经济园区,促进企业集群布局,搞密搞壮企业。企业以集群态园区化布局,正在成为生产要素空间集聚的一种新的有效的组织形式,对增强中心城市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必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晋城200万吨高浓度氮肥基地和200万吨中高档铸件基地的建设,走的正是企业集群的路线,其优越性已经初步显现。2.产业产业作为中心城市和区域经济互动共荣的传
导载体,能否发挥功能最大化,主要取决于产业结构是否合理和产业链长短以及产业地域分工与协作关系。首先中心城市与城镇以及乡村产业分工与协作必须趋于合理。只有促使中心城市和区域间建立在合理、互补、互惠基础上的区域性产业分工和配套协作关系逐步形成,并日益成熟,从而使得整个中心城市的经济实力和竞争力加速增强,才能发挥中心城市对区域经济的拉动作用,实现生产要素的充分流动和置换,推进互动共荣局面的完善。其次,必须遵循产业结构演进规律,着力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如上所述,产业结构演进优化的过程,正是工业化由初期向中期向后期推进的过程,也是区域经济城市化的过程。然而长期以来,由于计划经济体制下实施重工业化发展战略,行政调节机制破坏了产业结构演进固有的规律,一、二、三产业发展比例失衡,产业结构“虚高度化”倾向严重,抑制了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效益的提高,不利于产业结构的有序变革。晋城市这方面矛盾尤为突出。晋城市产业结构单一,煤炭电力等能源工业几十年始终占85%以上,霍夫曼系数长期在2.0以上居高不下,产业结构“虚高度”化可见一斑,严重束缚了中心城市与区域经济社会资源的互惠、互利合理流动和配置。最后,产业要发挥其在中心城市和区域经济间的传导机制,还必须延伸产业链条,产业链条越长,极化辐射的半径就越大。如果说产业区域间分工与协作是从面上发挥作用、产业结构演进是从点出发发挥作用的话,那么产业链则是在线上发挥产业载体的作用。晋城市针对煤炭产业链条短的弊端,着力在“煤利用、煤转化、煤加工”上下功夫,实施煤一电一化、煤一电一铝、煤一焦一铸、煤一甲醇一精细化工一体化战略,延伸了产业链条,增强了中心城市的极化效应,扩大了中心城市的辐射范围,显露出光明的前景。3.城镇体系城镇体系是中心城市“等级极化”与“等级扩散”的具体形式,次一级城市和重点镇是中心城市与区域经济互动的桥梁和二传
手,合理的城镇规模结构和科学的城镇职能结构,是中心城市功能增强和作用发挥的坚实基础和有力保证。首先城镇的规模结构要合理。社会经济要素在一定区域范围极化,不论是“面线点”,还是“梯级”状,拟或别的什么形态,都离不开次一级中心城镇向高一级中心城市聚集,经济要素扩散则沿相反方向运行。城镇规模结构的层级多少以及每一层级城镇规模的大小,取级有两级足矣,即中心城市和重点城镇(包括县城)。城市化,是农村人口、土地和生产要素向城市集中的过程,是城镇规模合理扩大的过程,并不是简单
地追求城镇的数量和城镇遍地开花。这里涉及到城市化道路问题,简单地讲大城市特大城市与小城市和城镇,谁优谁劣,都有失偏颇,必须放在城镇规模层级结构中去考察。其次城镇的职能结构要科学。要知道中心城市和次一级城镇以及同级城镇相互间,不只存在协作关系,还存在竞争关系。城镇职能结构不科学,相互冲突、抵触,不仅制约中心城市聚集功能和辐射功能的强化,而且影响着次一级城镇的可持续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晋城乡镇企业迅速发展,曾几时“村村点火,户户冒烟”。与此相应小城镇遍地开花,此后虽然乡镇企业相对集中按园区布局,使小城镇规模有所扩大,涌现出了一批重点小城镇,但由于小城镇分散且规模小的毛病仍没有根本解决;加之产业结构雷同,中心城市与重点城镇以及重点城镇之间的竞争始终没有消弱,合理科学的城镇职能结构始终没有形成,由此制约了中心城市规模的扩大,功能的增强,反过来影响了重点城镇乃至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为此,必须坚持科学规划统筹发展的方针,以增强中心城市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为龙头,构建科学的城镇职能结构体系。
三、健全中心城市和区域经济相互作用的动力机制生产要素极化和扩散,中心城市对区域经济的聚集和辐射,是在比较利益推动、市场机
制驱动、制度变迁促动、人居环境拉动等动力机制的合力作用下通过企业、产业、城镇体系等载体实现的。
1.比较利益推动机制熙熙攘攘皆为利往。比较利益是产业结构演进、生产要素聚集、企业集群布局、中心城市规模扩大、功能增强的原动力。劳动力之所以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第三产业转移,由农村分散定居向城市聚集化、规模化定居;生产要素之所以从传统产业转向现代产业,由农业向非农产业转移,由分散向集中布局;企业之所以千里迢迢,甚至远涉重洋流动集群,皆是比较利益在起作用。为此,中心城市要扩大规模、增强功能、发挥作用,必须以利益为导向,在软硬环境建设上下功夫,保证投资者、企业的比较利益最大化。只有这样,中心城市才有足够的吸引力。2.市场机制驱动市场和计划是资源配置的两种基本机制,也是中心城市极化和扩散效应发挥的基本机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考虑区域经济合理布局和健康发展问题时,应始终坚持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同时不断改善和加强宏观统筹规划。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必须建立健全统一开放的市场经济体系,打破行政壁垒和地区封锁,消除生产要素聚集和扩散的“肠梗阻”。与此相应建立起以统一高效灵活为基本特征的涉及经济运行、宏观调控、行政管理、贸易和投资促进、要素流通及其配置等领域的体制和机制。3.制度改革与创新机制与计划配置资源相呼应,我国长期实行城乡分割的户籍管理制度、劳动就业制度、土地流转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教育卫生制度等,抑制甚至阻碍了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延缓了城市化进程,束缚了中心城市规模的扩大。根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从科学发展观出发,必须消除城乡二元结构,逐步实行城乡统一的户籍制度、劳动就业制度、社会福利制度、财税制度、教育卫生制度等。这种制度变迁,必将极大地加速包括人在内的各种生产要素的快速聚集和扩散,推动中心城市规模的扩大和功能的增强。晋城是1985年开始建设的新市,可以说是农民用双手托起的城市,但城乡分割的各种体制性障碍,却顽固地起着作用,使得中心城市规模扩大缓慢。消除城乡壁垒,打开城门、大开城门,晋城中心城市一定会迅速膨胀壮大起来,真正发挥区域经济火车头作用。4.人居环境优化拉动机制人是各种生产要素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中心城市对生产要素聚集力的强弱,关键取决于对人的吸引力的大小。一个中心城市,一旦形成集创业者的沃土、定居者的净土、生活者的乐土为一体的人居环境,一定会像一个巨大的磁铁,将各种生产要素吸附凝聚在一起,壮大自身的规模,增强自身的功能。晋城,水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高,气候适宜,是北方建设生态旅游城市难得的风水宝地。只要加大环境污染整治的力度,有望建成最适宜人居的好环境。这将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和资源,吸引聚集高新技术人才和新兴第三产业人才及其产业,彻底改变以煤为主的支柱产业构架,走出一条传统产业新兴化、新兴产业规模化的路子,拉动中心城市扩大规模,提高素质,将区域经济带到一个新的更高的境界。
第三篇:区域经济与环境保护如何协调发展(范文)
区域经济与环境保护如何协调发展
中国电镀网资讯:从表面和短期看,环境保护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消极作用。表现在一定时期内环境保护的目标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目标脱节,影响区域经济发展速度与效益。但从本质和长期看,环境保护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和谁对话? 白永秀,1955年生,陕西清涧人。中国工业经济学会常务副理事长,西北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西北大学城市与区域发展研究院院长、教授,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重点学科带头人、博士生导师。为什么对话? 随着关中-天水经济区、西咸新区、长株潭城市群、成渝经济区等一系列区域发展战略规划的出台,我国已经步入了一个新的区域经济发展阶段。但目前有些区域的经济发展总体思路尚未真正摆脱传统模式,有些地区不顾环境资源承载能力,“铺摊子、上项目、要政策”的问题还比较突出。因此,在新的格局下统筹考虑区域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实现区域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协调共赢,是推进新一轮全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规划需要认真审度的问题。对话人 白永秀西北大学城市与区域发展研究院院长、教授 采访人 中国环境报记者 冯永强 肖颖 通讯员 肖成 点击一 焦点关注 区域经济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关键思路 环境保护与区域经济发展是对立统一的辨证关系,它们之间不仅是相互制约的,而且是相互促进的 记者:区域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究竟是一种什么关系? 白永秀:从理论上看,环境保护与区域经济发展是对立统一的辨证关系,它们之间不仅是相互制约的,而且是相互促进的。区域经济发展是维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物质条件与保障,而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区域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的基础。首先,二者是对立关系。非科学的区域经济发展会导致环境污染问题的产生与加剧,环境污染反过来又会制约区域经济发展。一般来说,在经济发展的起步阶段,区域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要大一些。这是因为一方面,由于人们认识的滞后性与利益的诱惑性,欠发达地区在经济发展中急于求成,会采取“以环境换增长的模式”;另一方面,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欠发达地区用于治理环境的经费不足。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处于工业化初期向中期过渡的加速发展阶段,这个阶段的特点是经济总量小而增长速度快。因此区域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巨大压力和环境问题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严重制约是我国大部分地区经济发展中面临的主要困难和突出矛盾。其次,二者是统一关系。环境的改善有助于区域经济的发展,而区域经济的发展则能为环境保护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技术与基础设施支持。一方面,良好的生态环境不但能降低区域经济发展成本,为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动力支持,而且越来越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与组成部分,通过新的产业形态(如生态产业、生态旅游业、环保产业)促进区域产业结构优化与区域经济发展质量提高。另一方面,区域经济发展不但是生态环境保护的物质基础,而且是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的重要源泉与内容。从物质基础看,区域经济实力的增强,为环境保护提供更多的资金和技术支持;从源泉与内容看,合理的区域产业结构可以促进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改变气候,培育新的质量更高的环境。记者:环境保护对区域经济发展有什么重要作用? 白永秀:从表面和短期看,环境保护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消极作用。表现在一定时期内环境保护的目标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目标脱节,影响区域经济发展速度与效益。但从本质和长期看,环境保护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促进区域经济平稳较快持续发展。区域经济发展是以生态环境为基础的,良好的环境有利于区域经济发展。环境资源的多寡、优劣决定着区域经济活动的规模和速度。环境保护与环境生态化又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决定着区域经济发展速度与质量。就环境保护而言,将环保产业与服务纳入区域产业的体系之内,将环保产业作为一种新的产业来经营,同样可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为国家和企业带来直接经济利益。就环境生态化而言,环境生态化会直接或间接衍生出一系列产业(绿化、卫生、文化产业),提供许多就业机会。推动区域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环境保护的结果必然衍生出一系列相关新型产业,促进区域产业结构优化,推动区域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比如,环保产业、生态产业、循环经济产业等。可以说环境保护是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助推器。降低区域经济发展的成本。环境保护使环境良性化,从短期看直接降低区域经济发展的成本,从长期看为区域经济持续发展提供动力支持。促进区域经济良性循环与运行。环境保护与培育能够吸纳和同化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废弃物,实现清洁生产,废物利用,支持人类新陈代谢和消费活动。良好的环境保护与培育,可以促进节约经济、循环经济发展,使区域经济实现良性运行。提高生活质量与提升人们的境界。良好的环境,可以满足人们的精神享受,提高生活质量,可以使人们心情轻松、精神愉快,有利于提高人体素质与思想境界,还可以使人们容易形成友好的相互关系,更有效地工作促进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点击二 焦点关注 破解区域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难题的政策体制 关键思路 树立3个理念,推进3个转变,完善政绩考核体制,体现环境政策的差异性 记者:当前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特别是在环境保护方面存在的问题有哪些? 白永秀:首先,理念的短期化现象严重。为了短期经济发展,牺牲环境。缺乏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发展的理念,未能正确处理“好”与“快”的关系。环境法制观念薄弱,未养成普遍遵守执行环保法律法规的习惯,钻空子行为严重。第二,“环境换增长”模式普遍存在。一些生态资源优势地区盲目追求GDP,引进资金,开矿办企业,在资源开发中走“先发展后治理”的道路。第三,环境保护机制不完善与不协调。环境管理机制体制落后,评价机制不健全,尤其是干部考评机制。表现在:经济指标是硬的,环境指标是软的;干部任期制的短期行为机制;协调机制不完善,部门之间缺乏通报与协调;合作机制方面,缺乏区域间的环境保护合作机制。第四,政策不健全或落实不到位。在产业的区域布局方面,考虑环境保护的因素不到位或研究不到位。在项目审批和区域产业发展中充分发挥环境影响评价的作用不到位,该叫停的项目很难叫停。节能减排力度不够,缺乏相应的配套政策。第五,发展不平衡。与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相适应,环境保护的力度与存在的问题不平衡。农村污染严重,旅游地区,尤其是适合登山的地区污染严重。记者:您认为,应该建立哪些政策体制来确保区域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白永秀:实行环境立国,是克服发展中环境瓶颈的必由之路,也是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坚定不移地走科学发展道路的必然要求。为此,应该要有3方面的考虑: 一是树立3个理念,推进3个转变。树立主动性环保理念,由被动性环境保护转变为主动性环境培育。发展生态环境产业,延长产业链,以生态环境产业为载体,影响与培育环境,促进环境生态化。树立回归自然界理念,由污染的“天-气-人-物-地”五位一体转变为去掉污染后的“天-人-地”一体化格局。本来世界是由“天-人-地”三者组成的一个和谐的完美体系。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在逐渐异化,由“天-人-地”三位一体到天人地相分离的“天-气(废气)-人-物(建筑物与废物)-地”五位一体。现在人类应重视自己的生存环境,去掉上下污染物,回复“天-人-地”一体化格局。树立以人为本的环境理念,由狭义环境保护转变为“人-资-环”一体化广义的环境保护体系。在纵向上,考虑“人-资-环”一体化,从各个环节进行保护;在横向上,既考虑环境保护,又考虑环境培育;在保护与开发的关系方面,在资源开发中保护环境,在环境保护与培育中开发资源。二是完善政府的政绩考核体系。没有保护环境的政绩观,就不可能产生保护环境的强有力的政治激励和约束。要设计科学合理便于操作的从地方到中央政府官员的考核体系,将环境保护(包括土地、大气、水、动植物等各类保护)环境的因素纳入其中。三是体现环境政策的区域差异性。中国不同区域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保护环境的政策也应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对于东部地区,应执行更为严格的环境保护标准;对于中西部,尤其是西部,则应注意区域经济发展与环境发展的关系。长期以来,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远远落后于东部地区,保持一定的增速对于缩小东西部差距是必要的,环境保护政策可以适当放宽,但环保底线决不能突破。记者:在区域发展中,城市和农村无论是在经济发展水平、人均收入,还是在人的素质、环境状况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在环境保护上也同样差别很大。您认为,这些差别表现在哪里?在区域发展中应该采取哪些措施来缩小城市和农村的差别? 白永秀:农村和城市的差别主要表现在:城市人和农村人对待环境保护的态度不同。城市中大部分人已经意识到了环境保护的重要,而且能主动参与环境保护。农村人中相当一部分人没有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参与环境保护的人更少。城市与农村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不同,因此环境保护的难点不同。城市工业和服务业部门是生产要素集中的生产模式,而农村农业部门则生产要素过于分散,增加了在生产过程控制环境污染的难度。城市与农村的生活方式不同,城市是一种集约式的生活方式,农村是一种粗放式的生活方式,因此环境保护的难度更大。城市与农村环境保护的组织化、专业化程度不同。城市环境保护有“五有”,即有专门组织、有系统制度、有专业队伍、有专门经费、有专用设施,而农村基本处于“五无”状态,即无组织、无制度、无队伍、无经费、无设施。城市与农村环境污染的发展趋势不同。农村环境污染的发展趋势更加严重,一方面,农村自身污染源不断拓宽;另一方面,城市人在双休日不断流向农村,加速农村的污染。城市与农村环保效果不同。由于对城市和农村的环保重视程度不同,采取的环保措施不同,获得的环保效果也就不同。当前农村的污染更加严重,环境保护的任务更加艰巨。尤其是城郊农村的污染。我认为,在区域发展中要缩小城市和农村的差别,应当采取以下三大措施: 加快农村城镇化步伐。采取“对不适宜生存和发展的农村移民搬迁、对适宜生存但没有发展潜力的农村由市场机制选择、对既适宜生存又有发展潜力的农村重点建设”的三位一体的新农村建设举措。培育农民的环境保护意识。改变农村人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培育城市和农村居民的环境意识,提高他们保护环境的自觉性。建立与完善农村环境保护和监督体系,尤其是垃圾处理体系。建立与健全农村垃圾收集与处理组织体系,配备专业人员。投入资金,完善农村垃圾收集与处理设施(垃圾桶、垃圾场)。健全环保监督组织,配备环保专职人员,制定有针对性的农村环保管理办法。点击三 焦点关注 关中-天水经济区和西咸新区如何实现可持续协调发展 关键思路 合理安排功能定位,注重产业转型,将产业与环境保护紧密结合起来 记者:以陕西省来讲,目前主推的有关中-天水经济区和西咸新区。这两个区域在发展过程中有没有受到环境问题的制约?未来的发展规划应该把握什么样的方向目标?应该采取哪些措施来实现可持续发展? 白永秀:这两个区域发展受到较为严重的环境问题制约。第一,环境压力已经很大。这两个区域都以陕西关中地区为主要依托,关中地区在历史发展中经过长期开发和较为密集的人类活动,环境负荷已极大,人与环境的矛盾凸显。第二,有限的土地资源构成了关中-天水经济区和西咸新区的限制。第三,这两个区域公民的素质还难以适应环境保护的要求。第四,周围环境压力加大。主要是指秦岭的污染与渭河的沉重负担。这两个区域在对陕西及其西部经济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的同时,将会对陕西及其西部的环境状况产生巨大影响。如果把握得好,将会促进陕西及其西部环境的良性循环。反之,会恶化环境状况。因此,要把握3个大方向: 为两个区域进行合理的功能定位。关中-天水经济区的定位已经十分明确,即“一高地四基地”。西咸新区的战略地位仍然在讨论中,我认为,应该把西咸新区建设成为人文关怀式的现代都市区、现代高端服务产业集聚区、国际化大都市的核心区。西咸新区的产业选择应该是发展现代高端服务业。将关中-天水经济区和西咸新区的产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结合起来,在资源可承载和环境可负荷的范围内确定产业方向、发展产业。考虑产业整体布局和生态环境容纳能力,根据主体功能区规划,合理发展,避免重走东部地区走过的弯路。在产业规划理念上要重视4个转型:由“生产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型,重视服务产业;由“购物经济”向“休闲娱乐购物经济”转型(到购物场所休闲与娱乐,随机购物);由“利息经济”向“金融经济”转型。重视金融产业与资本市场的设计,起步就要考虑金融产业链如何延伸的问题,不是发展存贷业务,而是发展金融衍生业务,增加附加值,从而推动的“利息经济”向“金融产业与资本市场”转型;由“门票经济”向“文化旅游经济”转型。把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相结合,把思想意识形态的文化与文化景点物质化、产业化,延长产业链,促进“门票经济”向“文化旅游产业”转型,把丰富的文物资源激活,促进旅游目的地品牌价值的充分兑现。如何实现关中-天水经济区和西咸新区可持续发展,我认为,主要采取四大措施: 制定一个区域发展与环境保护相统一的规划。这个规划应该把环境保护及其组织建设纳入经济发展中,把经济发展纳入环境保护中,并从组织机构上保证关中-天水经济区和西咸新区的环境保护落到实处。产业结构要有利于环境保护。在发展陕西特色的“富国产业”的基础上(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大力发展“富民产业”与“潜力”产业,这些产业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极小,既有利于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又有利于保护环境。对限制开发的农产品主产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分别实行农业发展优先和生态保护优先的绩效评价,不考核地区的生产总值、工业等指标。抓好两个区域周边的环境保护。关中的环境保护与生态发展,抓好“两河与一山”建设,即秦岭的环境保护、渭河与黄河的生态建设。
第四篇:森林资源保护与管理
森林资源保护与管理
班
级
环境工程1302班 学
号
201329090208 姓
名
欧阳慧婷
摘要:森林资源是森林、林地及生活和生长在林地上的生物的总称。森林是地球上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是维持地球生态系统的重要要素。森林资源同样在我国林业建设中有重要作用。良好的保护管理森林资源不仅可以保护生态环境,同样可以有效促进我国林业资源的良好利用与发展和森林资源的良好建设。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环境问题,在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的今天,森林资源的保护与管理在环境建设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性。本文将阐述关于森林环境资源保护管理的重要性必要性、存在的问题及其可行性策略。
一、森林资源的特点
(一)空间分布广,生物生产力高
(二)结构复杂,多样性高。森林内有生命的物质和无生命的物质,它们相互依存,共同作用,形成了不同层次的生物结构。
(三)再生能力强。森林资源不但具有种子更新能力,而且还可进行无性系繁殖,实施人工更新或天然更新。
同时了解我国的森林资源的特点才可制定出符合我国森林资源现状的策略方案,而我国森林资源则具有以下特点:
1.自然条件好,树种丰富。
2.森林资源绝对数量大,相对数量小,分布不均。3.森林资源结构欠佳,采伐利用不变。4.森林资源质量较差,利用率低。
二、我国森林资源现状及问题
就我国而言,长期以来存在着的毁林开荒、森林火灾、更新跟不上采伐一记森林病虫害等问题,使我国森林资源不断遭到破坏,出现森林覆盖率下降森林生物生产力锐减、生物多样性减少,以及森林生态系统日益脆弱、退化的现象,并在更大范围内引发出更多、更深刻复杂的问题。从世界范围来看,森林因其独有的经济与生态的双重属性,大多存在于我国类似的现象与环境问题,大致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导致涵养水源能力下降,引发洪水灾害
(二)引发水土流失,导致土地沙化
(三)导致调节能力下降,引发气候异常
(四)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地丧失,生物多样性锐减
三、森林资源保护与管理的重要性
森林资源的良好保护与管理是林业发展的基础,保护好森林资源是林业工作的落脚点。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中,人们越来越重视对森林资源的保护,因为只有良好的促进森林资源的发展,才能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在林业的发展中,坚持用科学的眼光看问题,运用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促进森林的良好稳定发展,这是林业管理工作中的重心,所以,在我国对森林资源保护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要想良好解决,首先就要将林业的管理工作落实好,从而促进我国林业能又快又好的发展。
(一)加强森林资源管理是控制森林资源消耗的必然选择(二)加强森林资源管理是维护生态平衡的客观需要
(三)加强森林资源管理是促进林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
四、森林资源环境管理的原则与方法
(一)森林资源保护利用的原则
1.生态功能与经济功能相结合的原则。
2.行政手段与市场运作手段相结合的原则。
3.坚持“生态优先、采育平衡、多种经营、综合利用”,尊重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的原则。
(二)实行森林资源有偿采伐,建立林业投入补偿机制
(三)利用森林景观优势,发展森林旅游
(四)改革林业经营与管理的机制
1.个体承包制。
2.通过租赁、兑换等形式使森林资源经营权重组。
3.实行山林经营股份合作制。
结论:森林资源的保护、管理与发展直接或间接有重大影响作用到生态环境、社会生活及经济发展。因此我们应依照中国森林资源特性及现状为其量身定制有效且可行性高的策略,并且保证将策略贯彻落实下去。促进森林资源的良好管理,从而促进我国生态环境的良好建设。
第五篇:县际竞争、县际竞合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龙源期刊网 http://.cn
县际竞争、县际竞合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作者:燕小青 范廷国
来源:《科技与管理》2013年第04期
摘要:县域经济差异是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广泛存在的现象,其发展变化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着重要影响。通过县际竞争中区域经济增长的研究视角,以县际竞争为出发点,通过博弈模型来探讨县际竞争演进趋势,并结合宁波水权交易案例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作为中国经济增长源泉的县际竞争最终应该实现县际竞合,认为可以通过建立县域间有效的“利益分享机制”和“利益补偿机制”,实现县际经济增长进而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