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语文课程资源开发及学生个性培养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究
小学语文课程资源开发及学生个性培养
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究
内容摘要:
随着小学语文课改的不断深入,学生的作为学习的主体越来越受到关注。以小学语文课程资源开发及学生个性培养为特色的课堂教学模式就是顺应当前教育改革所提出的。它是以充分发挥师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前提,充分开发课程资源,让学生在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中,生动活泼地自主探究问题,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及培养学生完美个性的一种课堂教学模式。关键词: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正文:
2012年,我们申报了《小学语文课程资源开发及学生个性培养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究》的课题。通过近一年的研究和实践活动,形成了以小学语文课程资源开发及学生个性培养为特色的课堂教学模式。该模式强调以人为本,以读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个性,让学生在自主探究性学习过程中自读自悟,读出自己的情感体验,读出自己的所思所想,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个性。现将研究的结果总结如下:
一,小学语文课程资源开发及学生个性培养课堂教学模式的建构背景
素质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使青少年儿童成为21世纪的国家的主人,弘扬人的主体性已经成为当今时代发展的主旋律。我国传统的课堂教学一般强调的是学生接受知识的积极性,主动性,存在着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及个性培养培养,重教法轻学法,重智力因素轻非智力因素等弊端。新基础教育要求把课堂还给学生,强调了学生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而自主探究性教学就是顺应当前教育改革所提出来的,是以充分发挥师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前提,让学生在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中,生动活泼地主动地探索研究问题,从而提高语文能力及个性培养的一种课堂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性教学,凸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他们的个性得到更大的张扬,创造才能得到更充分的发展,真正提高语文素养,最大限度的开发课程资源,让语文教学焕发生机。
二,创造有效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环境
自主探究性教学对教师而言是一种教学方式,对学生而言是一种全新的学习方法,它是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人,以发展学生语文阅读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为目的的实践活动,是自主学习与探究性学习在自主探究性教学中的综合体现。新课程教学理念认为,自主学习是需要条件的,探究性自主探究性教学的实施更需要有条件,而以往教育没有给其创造切实可行的条件。我们在认真领会二期课改精神的基础上,努力从以下几方面为语文自主探究性教学创造有效的教学环境:
(一)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在课堂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这是学生能够进行自主探究性阅读的基础。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要过多强调教师的“自我表现”,要让学生“主体参与”,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参与的主动性及参与的深度和广度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效益与学生学习的质量。
(二)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营造民主,平等,自由,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这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前提。这就要求教师要充分发扬教学民主,创造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在课堂教学中做到跟学生之间相互尊重,相互配合,宽容而不放任,严格而不束缚,用“稳重,听话”等作为评价好学生标准,会导致学生盲从教师,盲从权威,压抑学生创新思维,我们更多地要器重那些敢于对知识“质疑,求异,叛逆”的学生。
(三)激发学习兴趣,是学生自主探究性阅读的动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是以阅读为主,并提倡大量的课外阅读等,显然自主探究阅读兴趣的激发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兴趣的激发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深知的道理,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才能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才能在乐中成长,不至于使学习变成为苦差事。可是兴趣不是与生俱来的,它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在教学活动中逐步培养,激发。在自主探究性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是要建构真实的问题情境。把学生所学的书本知识与生活中的现实问题联系起来,构建与现实相类似的问题情境。在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对于能够与自己生活实际相联系的内容特别感兴趣,学习时积极性很高,学习时会问出许许多多个“为什么”。对于无法与生活建立联系的内容,他们则显得很烦恼,不愿意去接触。因此,多开发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语文课程资源,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大力倡导学生质疑。主动学习的核心是探究,而探究活动始于提出问题。质疑高于聆听,在质疑中提高学生学习力,鼓励学生“把老师问倒”。受年龄限制和知识经验的影响,学生提出的问题并非都值得研究。有时会提出的不合情理的问题和做出的“怪异”回答。这时,我们应采取宽容的态度,不要生硬地否定,而应引导学生在研讨中自我否定,允许学生保留意见,不要强迫学生接受教师预先设计的答案,要精心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我发展的意识,防止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个性。在语文教学中,常常出现这样的场面:让学生提问,学生一脸茫然,不知所措,无问题可提。或者学生在提问时东拉西扯,提出一些不着边际的问题。这说明学生还没有掌握提问的方法,因而要培养学生质疑能力及个性培养,就必须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在教学中有针对性,有意识地进行提问题训练,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及个性培养,使他们能围绕学习目标提出更多更好更有价值的问题。
(五)充分利用好现代化教学媒体,寻求技术支持。由于小学生生活经历和知识积累有限,很多语言文字,情境的内容难以正确感知,而投影片,录像,课件等多媒体具有境,情,声并茂的丰富内容,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以它直观生动的画面再现课本中的人,物,事及抽象的情境,还能再现社会上,生活中以及自然界美好的东西来配合语文课堂教学;同时它不仅能多渠道地传递信息,唤起儿童心中强烈的真实感,更能发展其从感知到认知,从表象到抽象的认识能力及个性培养,进而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及个性培养也随之得到发展,探究中还能引发学生新的见解,新的感触。
三,小学语文课程资源开发及学生个性培养课堂教学模式的操作流程
所谓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学习理论指导下的在某种环境中展开的教学活动过程的稳定结构形式。我们新基础教育理念为指导,遵循语文教学规律和学生心理特点,注重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和学生的学习过程,形成了以小学语文课程资源开发及学生个性培养为特色的课堂教学模式。它是以充分发挥师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前提,充分开发课程资源,让学生在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中,生动活泼地自主探究问题,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及培养学生完美个性的一种课堂教学模式。
该课堂教学模式的操作流程如下:
激趣导入 创设情境
这一环节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发他们参与本节课学习的欲望,形成阅读期待,为学好本节课的内容打下情感基础,同时要对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提出目标。学生对活动的具体要求越明确,他们投入学习活动的态度就越自觉,他们的主体意识才能得到有效地唤醒,进而在课堂上自主地阅读,自主地感悟,自主地探究,使语文素质获得多方面的,充分地,自由地发展。在实际教学中,依据课文的难易程度,我们有的时候直接提出学习目标,有的时候提出几个学习目标供学生自主选择,更多的时候是引导学生自己提出研读目标。教师在揭示课题后,要确定几个重点,根据这些重点来确定本课的学习目标。
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这一环节目的是让学生读通课文,初步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是能力及个性培养的基础。因此,初读时,要让学生直接面对课文,进入课文。即,一开始就要让学生静下心来,充分地读书,自由地读,根据自己的习惯与速度,边读边初步感知语言,在读中咬准字音,在读中感知字形,在读中理解部分词义,一直读到正确、流利。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内容,找出精读课文的切入点。
精读体验 品味语言
这一环节旨在引导学生采用“读”、“悟”的方式,品味课文的语言文字,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学生读的过程要有目的、有层次,默读思考和动笔圈画结合,让学生读出自己的思考,读出自己的见解。在精读的基础上,教师加以点拨,引导学生感悟-----感悟课文的人物形象,感悟文本的语言,感悟蕴含的道理。这是教学过程的主要环节,学生在明确自主探究性阅读的目标之后,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进行阅读,通过自身的思考和探索,去发现并提出问题,然后在讨论,交流,争辩中,自主探索和研究问题结论,形成创见。在此过程中,主要分三步进行:个体探究;小组讨论;集体交流。
1。个体探究。每学一篇课文,我们首先让学生以个体为单位进行独立阅读,带着研读目标中的问题在读中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在对课文内容形成一定的认识的同时,也提出自己的疑问。明确自学的方法和要求后,由学生个人自学,让其自己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探寻知识,为小组讨论做好准备。
2。小组讨论。在学生自学,初步感知的基础上,开始小组讨论。组内同学相互学习,团结协助,共同达到学习的目标。在编排分组时,通常是4人一小组,组内成员一般是由4个程度各异的学生组成。这样,同一组内的同学因为程度差异更能起到互帮互助,共同提高的作用,同时也能保证各组之间的程度接近,避免出现组与组之间的差异从而导致小组讨论中的不平衡。
3。集体交流。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再进行全班性的合作交流。教师先让讨论得比较成熟的小组代表发言,汇报该组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其他各组作出补充,质疑和评价,再由各组提出本组的疑难问题,组与组之间进行讨论,解答。在交流中,鼓励学生大胆的发表自己的见解,并努力阐明道理,在说服别人的过程中不断培养和提高自身自主探究的阅读能力及个性培养及理解能力及个性培养。同时,教师一定要做好调控,让学生的讨论始终围绕课文中心和话题,突出关键问题。最后,教师要不失时机地进行引导,师生共同对所学内容进行归纳,形成一致意见。这样,就把自主探究性教学过程变成“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的平等对话过程。通过“对话”使小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和提高。
以上三步,体现出个体学习的差异性和多样性,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也暴露出来,再经过集体交流得以解决。在自主探究这一环节中,教师的作用主要是关爱差生,帮助差生;参加小组讨论,并对讨论进行引导,发现典型意见,新颖见解或创新火花;交流时引导学生层层深人,珍惜时间,适时进行朗读训练。
美读成诵 掌握学法
这一环节目的是在理解、感悟的基础上创设情境,营造氛围,促使学生入情入境,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使学生与文中的情感产生共鸣,并把自己喜欢的句段背诵下来,逐步内化,成为自己的语言,为学生今后语言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领悟、掌握读书的方法。比如:不动笔墨不读书,让学生边读书、边思考,用笔圈出关键的词语或句子,有感触的地方在旁边写出自己的理解的感受,透过文字的表面意义想象背后的蕴意。
延读创新 拓展运用
这一环节目的是运用语文,增加学生的课外阅读量,把语文学习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充分开发语文课程资源,让学生学以致用,举一反三,真正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延读的内容可以是课文中知识的迁移,也可以是课外阅读。迁移的内容可以是读写方法,也可以是课文的语言材料,形式可以是口头的,也可以是书面的,还可以是语文实践活动。我们要认识到教科书是课程资源的重要内容,但不是课程资源所有的内容。语文课程内容无时不有,无处不在。这就使得学习语文,既有优越的条件——无与伦比的语言环境,又有丰厚的语言,文化资源。语言课程又是与现实生活有着天然联系的课程,自然风光,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日常生活……凡现实生活中有的且适合语文课程的,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教师应努力开发,积极利用语文课程资源“。所以,在上课之前,要求学生根据预习提示,从课文中,报刊或网络上收集与课文内容有关的课程资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课文内容的延伸,利用课外资料对学生进行多种多样的拓展练习。这样,不仅能使学生较全面地了解课文内容,增强学生学习主动性,还可提高学生主动探索的能力及个性培养,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打破学科界限,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
总之,自主探究性教学模式要始终贯彻”主体参与“的原则,以学生发展为本。通过培养学生自主意识。调动其”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能动性,发挥每个人的潜能,促进学习过程中的自我发现,自我创新,自我发展。
四,小学语文自主探究性教学模式的操作原则
1、以学生为主体
自主探究性教学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就是要确认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是认识的主体和发展的主体。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自主探究性教学也应该注重这种“推理”过程,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议论,最后得出对课文的认识。这个过程,就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就是思维训练的过程。注重了这个过程,就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还要发扬教学民主。学习目标可以通过师生的阅读共同产生,不一定都是教师预先设定。在师生共同产生学习目标的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能得到充分体现。另外,还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允许学生有自己的见解,没有必要用教学参考书上的答案统一学生的认识。
2、学生自读与教师点拨相结合
“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学习方式。”它包括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一是有一个以„学‟为中心的探究学习环境”,“二是给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指导。”因此,探究性自主探究性教学必须把学生自读和教师点拨结合起来。过去的自主探究性教学,基本上是一种“接收学习”,教师讲,学生听。探究性自主探究性教学必须改变这种现状,而代之以学生自读,教师点拨。由于语文学习是一种无序学习,阅读并没有什么必然的、严谨的主次前后顺序,因此语文完全可以自学;而且,由于语文课“技能型”的特点,语文也必须自学。只有自学,才能形成语文能力及个性培养。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在学习能力及个性培养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关键是要学生自己能够对知识和技能进行内化,这种内化需要通过学生自己的亲身体验才能实现。因此,自主探究性教学要给学生提供“内化知识技能”的时间和空间。要以学生自读为主,把读书思考的权利还给学生。教师要少讲,教师的首要任务不是讲授课文,而是引导学生学习。对于学生的学习来说,教师要发挥的是主导作用,而不是替代作用。探究性自主探究性教学应从定向探究逐步向自由探究过渡。“所谓定向探究是指学生所进行的各种探究活动是在教师提供大量的指导和帮助下完成的。”“所谓自由探究是指学生开展探究学习时,极少得到教师的指导和帮助,而是自己独立完成。”自读的初级阶段,应以教师的点拨为主,组织定向探究。这时教师的主导作用突出,分析理解课文的目标基本上由教师提出,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读懂课文,达到教学目标。以后,教师逐步放手,逐渐减少点拨,学生逐渐娴熟掌握阅读方法,自行确定阅读目标,正确认识课文内容,进入到自由探究阶段。这是自读的高级阶段,是“不需要教”“自能读书”的阶段。此阶段无论课内还是课外的文章,学生均能自己读懂,即能自己提出疑问,自己分析解决问题,自己发现获取知识,自己概括掌握规律。教师的点拨只是参与讨论,提供参考意见。
3、独立思考与集体讨论相结合在研究性自主探究性教学中,课堂教学主要应采用独立思考与集体讨论相结合的形式。独立思考问题,能培养思维的独立性,克服思维的盲从性和依赖性。由于不受旁人的影响,由于没有现成的结论,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得出的认识往往比较客观;而且,独立思考思维训练强度大,思维能力及个性培养提高快,能够较快地培养自学能力及个性培养。所以,在学生自读课文时,应鼓励独立思考。但是,如果仅仅让学生独立思考,学生的阅读往往会陷入迷惘困惑之中。因为个人的智慧毕竟有限,况且学生处在学习提高的过程中,“百思不得其解”的情形是常有的。因此独立思考必须与集体讨论结合起来。集体讨论是一种合作学习方式,可以发挥课堂学习的集体性的优势。在集体讨论中,学生集思广益,相互切磋,取长补短,启智开悟,可以化解独立思考碰到的疑难和障碍,还能锻炼口头表达能力及个性培养。独立思考与集体讨论结合起来,两者相得益彰,思维训练就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枣庄市台儿庄区泥沟镇红东小学
杨振刚
第二篇:浅谈小学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浅谈小学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摘要〕随着新课改不断深入,如何合理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就成为了我们这些未来教师所应思考的问题,也是以后我们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任务。我认为:充分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摒弃教材专制是关键。所以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和教学资源就成为每一个语文教师面临的重大课题.〔关键词〕小学语文小学语文资源小学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语文教师本身就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居主导地位并对课程资源结构功能的发挥起决定意义的作用。教师们若能充分利用校内外现有的课程资源, 引导学生走出教科书、走出课堂,在生活中学习和探索,将收到无与伦比的效果。
在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上,语文教学活动是语文课程实施的主要途径,其活动资源,是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教材资源
教材是教学之材。我们要深入钻研教材,充分利用教材中资源。
二、学校资源
课程资源就在我们每个人身边,学校的语文课程资源丰富。从人物来说,由教师资源和学生资源;从时间来说,有课堂资源和课间资源;从地点来说,有教室资源和操场资源。
1、教师资源和学生资源。语文老师是课程资源开发的主体,要增强主动开发课程资源的意识,提高合理利用课程资源的能力,课程资源往往在反思活动中,我们要养成写教学反思的习惯,常常想一想课堂还有哪些地方需要改进。抓住课内外有利于课堂教学的因素和条件,让随机出现的小插曲和异常情况成为课程资源,为教学活动服务。与同行交流的成功教学经验、优秀的教育教学案例,都是可利用的课程资源。学生也是重要课程资源,学生上课回答问题的错与对都是可利用的教学资源。
2、课堂教学资源。课堂是最容易发生错误的地方,而错误是学情的具体反映,不能置若罔闻,要巧用错误,发展学生的思维和语言能力。如学生回答错误了,教师没有必要早早向学生透露解决问题的统一方法,而是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问题的空间,让学生在独立思考中合作交流中,在相互讨论中经历挫折,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充分发挥学生之间的互补功能,让每个学生主动的参与整个学习过程。
3、教室资源。教室的环境布置是隐性课程资源,可为语文学习提供良好的条件。
4、开发校园、课间资源。如:标语、地图、升旗仪式、国旗下的演讲等,都可吸纳到语文教学之中。课间休息,学生常常会玩一些喜爱的游戏,可将语文学习融入游戏活动之中。在操场上,参加体育运动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
三、生活资源
1、立足家庭。家里的语文课程资源是鲜活的,富有个性的,充分利用家庭资源,为语文教学增色添彩。
(1)利用家长。家长的职业和职务各不相同,文化水平与工作能力有差别,社会经历爱好多样,每个人都是一座宝贵的语文课程资源库。可利用家长和孩子一起学习,培养孩子的听说读写能力,因为家长了解孩子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能及时地加以引导,和孩子共同学习。
2、立足家乡。语文课程资源丰富多彩,开发乡土课程资源简便易行,经济实惠。
(1)识字训练。利用家乡的特产,对学生进行识字训练。如农作物、蔬菜、水果等,利用它们识字,即能提高学生的识字兴趣,又便于学生掌握生字,培养学生的识字兴趣。
(2)丰富习作素材。引导学生参加生产实践,学生有亲身体验、经历、感悟,就有自己独特的所思、所想、所得,以丰富学生的习作素材。
(3)练习口语交际。口语交际重在交际,把自己看到的事物、观察的景色与他人进行交谈,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就自己不懂的问题向他人请教,不同的意见与他人商讨,在你来我往的过程中,养成了尊重别人、善待他人、谈吐文雅的习惯,也提高了口头表达能力。
四、社会资源
学生生活的环境是学习语文知识的土壤,教师可抓住这一点让教材再生,达到激发孩子学习语文兴趣的目的。
1、新闻资源
观注新闻热点话题,开展专题讨论,如:北京奥运、神六升天都可以成为学生所利用的资源。
2、环境资源
我们生活的周边环境随着地方的不同,有着不同的文化气息、民族气息。利用环境资源可以让学生从身边的事物中发掘历史,发掘文化,产生一种做平罗人的自豪感,即学习了知识,又陶冶了情操。
3、自然资源。
大自然是神奇的,斗转星移,四季变换,它赐予人们很多的美丽和灵感,抓住自然界中那美丽的一幕,激发学生学习的灵感,也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方法来利用这个神奇的资源宝库。写写系列作文、记记连续观察日记。做做组合作文。
五、网络资源
网络给语文教师提供了新的教学信息渠道,使信息的获得更为快捷,对语文教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多媒体辅助教学也越来越多地运用在课堂教学中。
1、远程教育资源
随着远程教育在学校教学中的广泛运用,远程教育以其特有的科学性和高效性,显示出独特的内在魅力。尤其是农村学校,要充分利用远程教育这块资源,促进教学形式、内容的丰富多彩、教学过程的优化组合和教学质量的普遍提高。
2、网络资料
除了直接利用与课文内容密切相关的资料外,还可以通过网络来进行知识的拓展,一是教师经常要对教学内容做一些补充;二是引导学生查阅与学习内容有关知识。例如作家生平,作品背景的介绍,以及教学内容涉及到的相关资料。
3、网络教研
网络教研不仅给学校教育教学带来了质的飞跃,也给教师教学研究工作带来极大的便利。实现网络环境下学校教研活动的革新,使学校教研活动不断注入生机和活力,也是课程资源有效合理开发利用的平台。
总之,不管是课本资源,学校资源,生活资源、网络资源还是社会资源,都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资源,关键在于如何有效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
第三篇:小议小学语文课程资源开发
小议小学语文课程资源开发
一、课程资源的内涵,开发意义和价值
1.课程资源内涵
课程资源是指形成课程的诸种资源因素与实施课程的各种条件要素。从教学使用层面和客观存在而言,课程资源可分为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二者都包括素材性课程资源和条件性课程资源两大类。素材性课程资源包括自然、历史、文化、科学、经验、活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以及目标、方法、过程等各个方面;条件性课程资源包括直接决定课程实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场地、设备、设施,时间、环境、媒介,以及对课程的认知态度和使用观念等诸多因素。从广义来看,只要有助于课程目标达成和教学实施,无论校内的还是校外的,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都是课程资源的重要要素。从狭义而言,指可以直接使用,为教学实施提供服务的成型的资源要素和条件。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中明确列举了除教科书之外的语文课程资源,如纸介质的书报杂志,影视、音像材料,计算机、网络等媒体资源,演讲、辩论、讨论、表演等活动形式,以及博物馆、纪念馆、风景名胜等场所,甚至日常生活、业余文化活动等,这些都是语文课程的资源。由此而看,语文课程资源非常广泛。
2.课程资源开发意义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学“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各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充分利用现有的课程资源,积极开发新的课程资源,是深化新课程改革、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只有积极开发课程资源,使校内外潜在的课程资源转化为现实的教学要素,才能不断丰富课程内涵,扩展课程外延,使教学融入生活、走向开放。引领、帮助教师和学生积极主动地利用资源进行教学活动,最大化地获取知识,培养能力。重视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语文课程观念更新和完善的必然,也是现代语文教育发展和新课程语文教学改革深化的必然。搞好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对全面提高语文教育质量必将产生积极而深刻的影响。教师在适应新课程教学之后,由于教学和研究的深层需求,自然会进行教学资源开发,边教学边开发,边开发边应用。但一般比较零散、不成系统,而且比较随意,不太注重总结提炼。必须明确资源开发的意义,加强目标意识。
3.课程资源开发价值
(1)促进儿童语文素养形成和能力提高。
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抽象逻辑思维处于初级阶段,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仍然直接与感性经验联系,还不同程度地具有具体形象性。小学生对身边事物的认知,往往多从具体形象入手,习惯于直接参与、形象感知,在此基础上获得直接经验。按照这一认知规律,教学中需要直接创设具体学习情境,而营造具体情境,显然也需要提供大量的第一手资源。
(2)促进学生语言表达和语言积累。“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言作为交际工具,可用之表达情感、交流思想、传承文化。语文教学,要牢牢把握语言的工具价值,教会学生学习语言、运用语言,为语言实践服务。
第一,运用语言文字,促进表达交流。首先要学习运用口头语言进行表达,把自己的内心感受和思想表达出来,让别人能够了解。还要学会倾听,明白别人表达的意思。这样才能有效运用语言实现交流。其次要学习阅读书面语言,理解文字表达的意思,领会文字传递的思想情感。还要学习写作,运用书面语言表达自己所想所感所得,用语言描绘所见所闻。
第二,增加语言积累,实现语言内化。语言含有各种重要信息,而信息储存往往以语言作为存储方式,因此,语言具有记忆功能,语言记忆是记忆的一种重要方式。语文学习,最重要的是语言记忆,如果没有良好的语言记忆,就不会有良好的语言积累。没有语言积累,就没有语言的学习成果。语文教学历来强调语文知识的积累,包括基础知识(拼音、识字写字、阅读理解、口语交际、习作、综合性学习等),语言能力(听说读写思等),以及语言典范(古今中外精彩语篇)和语言规律(语法、修辞、逻辑、文学)等各个方面。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说的就是语言的积累。
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是在长期的模仿学习中积累起来的,是在不断的语言表达、交流等实践中形成的。要增加学生的文化积累,促进学生的有效表达,都必须有大量的课程资源作凭借,并通过有效利用才能达成。
(3)丰富语文生活。“语文教学生活化”就是要树立大语文教育观,开放语文课堂,将学生从语文课本教学中解放出来,走进生活的广阔天地,认识自然、接触社会、感受文化,在生活的天地里学习语文,开展语文实践。因此,生活中具有更加丰富的语文资源。
(4)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新课程教学强调教师要在新课程教学中获得专业发展。教育不仅是一种职业,更是一种事业。教师要对学生进行语文教育,除了钻研教材,还必须收集整理许多相关的资源和信息,这一过程既是一个获取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教师对这些课外资源的查询、归类、整理、添补、改造等都体现自身的价值观、教育观、文化观、审美观以及语言喜好取向。在这一过程中自觉或不自觉地经历学习、吸收、改造、创新等,对教师个人语文专业发展也是一个很好的锻炼。教师要想获得专业提升,也必须从资源开发建设中获取营养。
二、课程资源开发原则
1.有用性原则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进行资源开发一开始基本上是从使用出发,选择的资源需要对教学有用。这就是资源开发的有用性原则。有用,可分为现实有用、间接有用、修养有用。现实有用,指可立即拿来运用于教学、提供给学生现学现用;间接有用,指不一定现学现用,但对今后学习有用;修养有用,指在语文学习中不一定直接或间接用到,但对提高个人修养和语文素养起潜移默化的滋养作用。
2.特色性原则
资源开发,原发于教师个人行为,逐渐发展到学校整体建设,最后形成本土性特色。如果说教材资源带有很高的普适性,那么课外资源的生命则在于浓厚的地方特色。具有特色的课外资源是教师个性风格的追求。带有本土性的课外课程资源,源于当地的自然、历史、文化,从心理上更能被学生认同和接纳。
3.多样性原则
资源开发,源于某点,推及开来,逐渐形成一个方面和多个系列,包括自然、历史,文化、科学等,涵盖阅读、写作、识字、语文活动等,涉及知识、能力、情感态度等各个方面,形成资源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各取所需,自由选用。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自然风光、风土人情;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历史文化、民风民俗;城市学校和农村学校有不同的办学条件、师资资源等;山区学生和城市学生有不同的家庭条件和学习习惯等。课程资源的开发,源于这些不同,也正是为了不同的需求,应提倡多样化、丰富化。正因为课程资源需求主体的不同,课程资源开发的主体也应多样,既要有国家的也要有地区的,既要有学校的也要有社会的,既要有教师的也要有学生和家长的。多元化的开发,能使课程资源最大限度地满足各种需要。
4.合理性原则
合理性,要求教学资源开发要合理。教育内部及周围存在着大量的课程资源要素,关键是如何充分合理开发,使之成为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实现其应有的课程意义与价值。合理开发,最重要的是要注意开发的广度和深度。现代社会,各种信息资源很多,而且非常庞杂,开发时必须注意范围宽窄的适宜,同时也要注意开发的深度适宜,要适合儿童学习。宽与窄、深
与浅必须以促进儿童学习语文为前提。
5.生成性原则
开发课程资源,是为了加强与学生生活的联系,沟通课内课外,丰富儿童语文生活,生成语文学习的内在需求。把语文学习和实践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生存方式。没有强制,没有操纵,没有考试,没有压力。从自在、自主、自由出发,从内部需求出发,开发课程资源,供教师和学生选择性学习使用,从而获得语文兴趣、特长和能力的生成。
三、课程资源开发策略
语文课程的资源本来就存在于我们的身边,需要经过发现、规划、筛选、组合、归类、改进等加工过程。因此,要有效开发与利用语文课程资源,必须以教学为出发点,从教学价值、语文价值和儿童价值等诸多方面入手,采用科学可行的开发策略。
1.普适性与筛选性相结合的策略
资源,从其利用价值而言,具有普遍适用性。而且,希望普适程度越高越好,但实际上,要想所有的资源都具有很高的普适性是不可能的。有的资源,可能适合这些人,有的资源可能适合这种状况。所以,必须注重资源的筛选和选用。资源,只为实施课程教学提供了备选材料。因此,只有经过严格的筛选才能使其成为课程资源,才具有课程价值。在对资源进行筛选时,必须着力考虑以下方面的问题。从实现语文教育目标的角度来看,要考虑所选的资源是否有利于培养学生适应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是否有利于培养学生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等多方面的语文能力。从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角度来看,要考虑所选的资源是否有利于学生实现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有利于引导、激励开展语文实践。从认知规律的角度来看,要考虑所选的资源是否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能否满足学生的语文学习的兴趣爱好和发展需求。从教师素质的角度来看,要考虑所选的资源是否与教师的现实水平相适应,是否与教师专业发展需求相一致。从教学的角度来看,要考虑所选的资源是否与学生所学的语文教材内容有紧密的联系,是否具有教学拓展价值。
2.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相结合的策略
教学中发现问题,是教师自觉开发课程资源的原动力,也是课程资源建设要着手解决的应对策略。问题由教学中的困难引发,思考解决问题是开发资源的必由途径。在课堂教学中发现问题,在教材中得不到或不能得到直接解答,必然从课外资源中寻求答案。教师和学生一起由课本知识向语文生活、社会生活延伸,使书本知识在课外丰厚的土壤中获得新的生长点。
3.分类规划与专题集中相结合的策略
课程资源的开发,如果说一开始是教师自发的、零散的、现学现用的随机性应对,但当资源开发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就变为自觉的、有意识的、有针对性的行为,由一点到一类到多类,逐渐形成专题性开发,由随机开发发展到分类规划、专题开发、成系列开发。
4.偶然发现和预设生成相结合的策略
在教学活动进程中,学生偶然提出意想不到的问题,而且教材上也找不到现成答案,机智的教师可能会根据具体情况,由学生自主生发开去,获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根据这种经验,教师会有意识地在教学设计上作一些预设,在此基础上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生成新的教学生长点。把预设和生成结合起来,能积累到许多新的课程资源。这种资源并非来自教师在已有资源上的学习和借用,而是创新性的,具有更高的课程价值和教学价值,是原生态的资源。
要有效地开发这种原生态的课程资源,必须把握以下几点:第一,要做好充分的预设。没有充分的预设,就不可能有有机的生成。第二,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能动性。由于学生个体之间在知识结构、思维取向、直接经验、生活阅历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这种差异本身就存在着多种生成的可能。在讨论同一问题时,会发生多种体验、思维、灵感等的碰撞,这些碰撞,既可能产生丰富多彩的学习绩效,也是生成多样性学习资源的温床。第三,要注意收
集积累。这种原生态的资源,可以预设,但不一定必然产生结果。这种资源的产生是可遇而不可求的,非常随机、非常零散,稍纵即逝,容易被忽略。所以,生成性资源的获得,需要教师提前准备,并在教学实施中有意识地关注,一旦发现,立即加以利用并进行整理积累。
第四篇:浅谈小学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浅谈小学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随着新课改不断深入,如何合理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就成为了我们这些未来教师所应思考的问题,也是以后我们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任务。
一、正确认识和理解课程资源
在解决问题之前,我们首先应该对课程资源有个科学的认识。那么什么是课程资源呢?从广义的角度来说,课程资源指的是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来源和必要而直接的实施条件。
教科书并不是教学唯一的课程资源。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有着这样的描述:“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例如: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其他图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图书馆、博物馆,布告栏、报廊、各种标牌广告,等等。”“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
课程资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如果没有了课程资源的广泛支持,再美好的课程改革设想也只是空谈,很难转化为实际的教育成果,所以大力开发并且利用适宜的课程资源是课程实践的前提,而课程实施者对课程资源的认识程度又决定了课程资源开发的深度和强度,也就决定了课程目标的实现范围和实现水平。
二、小学语文教师要高度重视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语文的重大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它是教学的基础,更负载着传承祖国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任务,有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极其辉煌的人文精神,而这种内涵与精神的传承,仅依靠教材和课堂是不够的,因此语文教师如何发挥地区优势、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就显得特别重要了。《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 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要语文学习富有活力就需要有丰富的课程资源的支持。
三、如何开发利用小学语文课程资源
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资源无处不在,只要我们仔细观察,处处留心,就会有无穷无尽的资源等着我们去发掘。
按照课程资源空间分布和功能特点的不同,我主张把课程资源进行如下划分:
1、校内课程资源:
① 教室
一个好的学习氛围对学生的影响是很大的,所以要充分利用教室这个教学环境使学生沐浴在书香的良好氛围中。我们要把教室建成能促进学生发展的最丰富的课程资源中心。如图书架上要摆放着各种图书,教师要尽可能组织学生天天阅读,使学生在阅读中提取信息,并将自己对语言的感悟、体验内化为富有个性色彩的语言过程;教室里的队角、特色角、抬头标语,教室里的生物角、饲养角、展示角和黑板报等一起构成了室内动态知识源。
② 图书馆、阅览室、宣传长廊、实验室等
图书馆、阅览室内藏有大量图书,内容丰富多彩,堪称小型校内资源库。而宣传长廊、实验室等也为教育教学提供了便利。
③ 校园环境
校园环境包括校园景点、设备设施、校园文化、艺术活动等。校园中种类繁多的动植物,研究性学习版面、学生网页、丰富多采的文体活动等都可以作为语文课程资源来开发、利用。如通过参与校园文体活动,获得写作素材。而学生通常对形象直观、活泼生动的学习方式特别感兴趣,因此我们可以发挥校内室场的作用,变换课堂,比如学习植物、春天、四季等自然知识时,就可以把课室安排在学校的操场、生物园等地,让学生实际接触大自然,把学习语文变成一件乐事,也必将极大的提高学习效率。还可以结合校园生活这个教学资源开展应用性习作活动,例如:通知、留言条、寻物启示、请假条、书信、借条。
④ 校内人力资源—教师
人力资源是人们容易忽略的重要资源。事实上,每一位教师都有自己的个性,他们的生活阅历、实践智慧、特长技能、道德修养、为人处世的方式都是独一无二的,也就是说他们本身就是一本知识丰富的“书”。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也注意互相借经验、借智慧,通过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协作互动,可以相互启发,相
互补充,实现思维、智慧的碰撞、生成,使单一的观点得到合成和加工,有利于达成教学的目标。
2、校外课程资源
①社会、生活资源
社会资源包括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工厂、农村等显性资源,也包括社会生活经验、社会文体活动、生活过程等隐性的资源。
学生的学习内容源于生活,超越生活。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感受和触动往往比单纯的听、说、读、写更深刻。语文,不是枯燥的读背,而应该是在实践中学得知识。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应该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
语文教师应该把课内学习延伸到生活中去,拓展教材,充分利用语文教育资源,增加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机会。让学生到生活中学语文,让语文学习贴近生活。如交通安全警示句、春联、日历本上的小知识、广告、歌词等。只要教师经常引导学生多观察、多收集,促使其最大限度地在生活中学知识、长学问,那么,学生的语文能力必将逐步得到提高。除此之外,教师还应鼓励学生参加社区举办的各种文体活动,从而使其各种语文能力得到锻炼。
我们也要让学生学会链接生活,提高写作能力。社会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它们都是写作的好素材。因此教师要让学生做一个生活中的有心人,让学生把看到的、听到的、做过的事,说一说,写一写,与同学们一起分享。
②自然、乡土资源
自然风景、人文名胜等资源使得语文课堂更加广阔。教师应重视本土文化资源的开发,并将其融入到学习资源的范畴中,增强课程资源的开放性。
而新课程标准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青山绿水”是山区的特点,“牛羊成群”是草原的特点,“碧海银沙”是海边的特点„„区域不同,特点各异。城乡之间也各有特点:城市学生熟悉的是竞争、下岗、经商、工业园、喧嚣的城市„„而农村学生熟悉的是鸡鸭、禾苗、立体农业、蔬菜基地、宁静的乡村„„因此只有开发利用好具有浓郁地方
特点的课程资源,才能被学生所熟悉,才具有亲切感和感召力。此外,我们还必须把握不同地区的人文性,让开发的语文课程资源闪耀人文校本之光。
③网络、时代资源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特征,而我们对现在置身的这个丰富多彩的时代有着真切地体验和感受。它拥有许多适合我们开发利用的语文课程资源。例如:党和国家的最新政策;局部地区的战争、地震、海啸等自然灾害的发生;恐怖主义、伊拉克、“9.11”、非典、禽流感等高频率词语的使用等等。网络资源的开发利用更能突破传统课程的狭隘性,在相当程度上突破时空的局限。网上充足的信息可以使思路更开阔,多媒体强大的模拟功能可以提供实践或模拟实验,网络便捷的交互性可以使交流更及时、开放。只有认识了时代,把握了时代脉搏,观察社会中的敏感话题,才能开发好语文课程资源。只有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我们获得知识才会更加贴近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④社会人力资源
社会是人的集合体。在我们身边往往会有各种各样的人才,所以应该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优势,为课程教学服务。比如很多家长能够指导或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很多朋友、亲戚都是各行各业的专家或拥有从事某项活动的丰富经验。学生在与他们的交流与交往中必然会累积大量的感性的知识。同时,这也给学生运用语文知识参与讨论,进行实践活动提供了机会。
总而言之,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具有十分重大的作用。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应正确认识和理解课程资源,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从多种途径积极开发利用新的课程资源,努力提高学生的个人修养、语文能力和综合素质。相信只要我们充满信心,不懈努力,就一定能在小学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中取得骄人的成绩,为我国培育出优秀的未来接班人!
第五篇:小学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小学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一、加强渗透,整合学科资源
过去的语文教学视教材为圣书,关注书本,忽视人本,强调独立,缺乏合作,每个人都是封闭的个体,使学生的作文思路变得越来越狭隘。新课程淡化了学科的界限,强调语文学习应开放,处处留心皆语文,强调学科的交叉渗透,强调学科的整合。如何把学生的课本世界融会贯通,建立广泛的知识联系,成了我们课程资源开发的又一个切入点。在教学中,音乐、美术、科学、数学等等,都是可利用的课程资源。
二、组织实践,开发地域资源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1.在乡土文化中开发课程资源。乡土文化朴实、生动、富有人情味儿,处处洋溢着“真善美”的气息。乡土文化包括本土的历史文化、饮食文化、曲艺文化、社交礼仪文化、婚丧庆典文化等,这些将成为丰富的课程资源。2.在地方自然环境中开发课程资源。地方自然资源包括各个地方的植物、动物、山川、河流等资源。我们在开发自然资源时,既可以利用物产丰富和山川秀美来对学生进行热爱家乡的教育,又可以利用对林木的乱砍滥伐和对动物的乱捕滥杀以及废水废气废渣对环境的污染等不良现象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环保教育。3.在游览名胜古迹中开发课程资源。重视本土文化资源的开发,并将其融入到学习资源的范畴中,是增强学习材料开放性的很好的途径。我们可以通过“游名胜,玩语文”的实践活动,拓宽语文学习的空间。多年的教学实践让我深刻体会到语文课程必须既植根于现实,又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只有充分开发和利用好各种有用的语文课程资源,才能拓宽学生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也促进学生终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教师的专业成长。
三、立足课本,挖掘语文教材资源
教材资源包括教科书、教学参考书、配套读本、教学挂图、工具书以及教师的教案和学生的学案等丰富的内容资源。可以说,教材资源本身丰富的内容为教学的成功实施和有序展开提供了很好的资源平台。教科书一直是学校语文教育的主要课程资源,面对这一最要紧的课程资源,我们也应与时俱进,改变简单“教教材”的局面,而是“用教材教”。在发挥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的同时,立足学生的身心
特点充分挖掘教材资源提高学生语文素养。l.科学把握教材,利用课本资源。教材是教师传授知识实施课堂教学的最基本依据,对教材的整体理解和把握是上好课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以往的课程学习中,学习者注重的仅仅是教材中的知识点,忽视了教材作者或编者在教材中贯彻的教学思想。对于语文学习和教学来说,由于教学思想的转变,教材的编写思路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们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 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扎扎实实地进行语文教学活动,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2.尊重学生的想象世界,充实教材资源。语文教材中的资源开发和利用不能仅仅局限于语文学科知识,应该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主动地探索知识的发生与发展过程。小学生敢想、敢说、敢做,他们富有个性化的奇异多彩的想法、出人意料的操作探索,往往超出教师预先的设计。面对学生的“标新立异”、“异想天开”,教师应努力使自己所掌握的课程资源与学生所提供的充满个性化的课程资源共融,努力促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资源共享,努力将学生所掌握的信息转化为课堂教学的现实资源。
四、联系生活,创建环境资源
美国教育家华特曾经说过:“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的确,课堂并非孤立于现实之外的学习空间,教师应该将课堂融入真实的生活之中。只有挖掘生活中的语文资源,我们的语文教学才会像生活一样不断掀开新的一页,才会充满不朽的生命力。1.创设生活化的课堂环境。传统的课堂环境,洁白的墙、固定的黑板、秧田形的桌椅、严肃的老师、恭敬的同学……这样的环境过于强调学习的功能,而缺乏温馨的乐学环境、良好的心理环境以及有利的认知环境。创设生活化的课堂环境,要求我们在强调学习氛围的同时,更应使环境温馨、舒适、富有生活气息,让学生在无拘无束、轻松愉快的生活场景中交流思想、表达感情。我们可以根据各年级学生的主导活动,找准小学生生活的热点、焦点,创设一定的生活情景,精心设计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课堂环境。2.追求生活化的语文教学内容。经济的发展为课程建设提供了有力的保证。现在使用的教科书贴近学生生活,具有浓厚的时代气息。我们在进行语文教学时,必须注意挖掘课文中生活化的课程资源。(1)把课堂融入社会。与大自然相比,社会要更丰富、更复杂、更生动。社会生活是写作的更重要的源泉。我们虽然无法把社会搬进课堂,40分钟也很难再现丰富的生活画卷,但我们可以把课堂融入社会。有人说课堂是个小社会,这个小社会虽然只有四五十个成员,但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一滴水可以照出整个太阳,一个班级也可以折射出整个社会。问题是要寻找出有效的融入渠道。我认为可以采用以下三条渠道。一是想象式。想象式可由老师或学生提供一个情景或事情的开端, 由大家来设想发生了什么事情,以及事情的经过和结果。二是辩论式。可以提
出一个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问题或疑难问题展开辩论或讨论。如对“上网的利与弊”、“自由与纪律”等展开辩论,会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意见,这正反映了社会上不同人群的不同认识。三是实用式。丰富的社会生活对作文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提出的要求,也是课堂作文融入社会的一个渠道。(2)让艺术再现生活。艺术来源于生活,但它比生活要更集中,更典型,也更生动。在语文课堂上用艺术来再现生活情景,是课堂语文生活化的一条捷径。在40分钟的课堂上,我们可以唱一支歌、观一幅画、演一场戏、看一个电视片段,来启发引导学生,激起学习语文的欲望,创造新的作品。3.创设多彩的有利于语文学习的校园环境校园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合理地利用校园、教室等场地,创设多彩的校园文化,将这些设施赋以生命的活力,将这样的环境作为语文课程资源之一,以熏陶学生的情感,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
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指教师利用校内外的语文教学内容来源,合理构建课程资源的结构,创设语文学习环境,引导学生观察、感悟和积累,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满足时代发展的多样化需求,实现课程资源价值的超水平发挥。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热浪的冲击,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就成了当前教育教学的重要任务。那么如何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不仅是教材编写者面临的问题,更是我们一线教师应该关注的重要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