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适应学生个性培养的教学模式的探讨论文
摘要:在高等教育改革过程中,教育观念和教育思想的改革是最重要的。只有在思想上充分认识到高等教育改革对国家发展起着何等重要的作用,才能认清教学改革对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学校发展的重要意义。在高等教育改革中,教学改革是主旋律,如何使我们教学管理体系适应时代的发展,培养出知识经济时代所需人才是教育改革的关键。面对知识经济时代,本文针对目前学生难以适应这瞬息万变的形势和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要求,结合我校实际情况,探讨了为培养学生个性进行的教学模式改革措施。
关键词: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教学模式
一、引言
知识经济时代,一个合格的人才应具有宽厚的基础理论、不竭的创新精神和较高的素质。大学教育应更加重视对人才的人格、知识、能力的全面培养。以往大学教育中,培养模式单一,专业口径过窄,人文素质薄弱,造成的后果是毕业生进入社会后只能从事某一单一技能的职业,不能适应未来社会劳动结构和工作岗位的变化。知识经济时代要求高等教育的培养模式应是知识、能力与素质相结合的模式。创新能力是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的要求,创新能力是高素质人才的体现。人才的创新能力表现为观念的创新、理论的创新和技术的创新,并能在实际工作中将这些新观念、新理论和新技术转化为生产力,推动社会进步。
二、为培养学生个性进行教学改革,应着重从教学模式进行改革
教育的任务不仅是传授知识,更应重视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促进学生的身心的发展。过去那种以教师为中心而忽视了教学的主体——学生,单纯依靠考试来测量学生获得知识的程度的教学模式,助长了学生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讲授”与“考试”这两个传统教学的核心要素,从长远看,压制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为培养学生个性进行教学改革,首先应着重从教学模式进行改革。
1.合理设置课程,增设选修课,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学习空间。在原有的课程设置中,必修课占了大量时间,不利于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的原则,也不利于学生创造性和个性的培养,所以必须加大选修课的比例,同时还要注意选修课在内容上应有较大的跨度。
2.推行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使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教学手段应有利于开发学生智力和智能,有利于由理解和记忆抽象概念向直观性教学过渡。多媒体技术和信息技术引进课堂,为高等教育的教学现代化带来新的机遇。另外,数字化图书馆,使学生获取知识不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知识获取方式和途径多样化,有利于知识的传递、能力的培养,达到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的目的。
3.实行学分制,发挥学生自身的能动性。灵活的学分制管理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动性的培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选课途径灵活;修业年限灵活,学生可根据自身条件而定;知识结构灵活,专业知识的结构由学生本人设计,学校应该规定限定选修课和任意选课的比例,允许学生在修满学分后提前毕业,也允许因特殊原因滞后毕业,规定考核、重修成绩记载的办法和许可确有专长的学生转专业,真正的学分制管理,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和自身能动性的发挥。
4.组建综合班,优生特培,促进良好学风。综合班是探索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的试验田,组建综合班的目的是因材施教,优生特培,使学生具有进入研究阶段学习的基础和能力,并且具备跨学科的综合能力。我校于2005年开始设立综合班,到目前已经连续招生四届。经过综合班的学习与磨炼,学生的综合能力明显增强,竞争优势比较明显。在综合班学习,基础课学习扎实,在学习能力、生存能力、竞争能力和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等方面得到明显加强,这些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都有很大帮助。综合班的同学们回到各院系后也起到了带头作用。5.试行实验班教学模式,因材施教,注意学生个性的培养。实验班的教学模式是根据学生水平、专业课程特点而建立的。面对由于扩招录取分数的降低,录取的学生分数最高分与最低分相差很高的情况,高校必须采取有效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以适应各层次学生的发展。本着面向全体、发展个性、因材施教、全面提高的原则采用分层教学。如英语可采用分层过级的方法,物理、高数应按学生的程度分班,教师可根据不同班级学生的水平规划教学,给能力较强的学生加大教学内容,压担子,让学生多参加科研活动,拓宽他们的知识面,增强动手能力。这种教育方式承认差距,因材施教,让学生在学科上得到培养和发展,也让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达到专业的基本要求。
6.重视实践环节,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要达到真正的素质提高和创新能力培养的目的,必须重视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社会实践和科研活动的机会,给他们一个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使他们在实践中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例如,将教师科研课题的部分内容提炼出适合学生课程设计的题目,对传统的课程设计组织形式、内容和培养要求进行调整。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教师的指导作用主要是规定设计要求,提供设计和实验条件。学生则发挥主导作用,自己查阅有关资料,提出具体的设计方案,设计结果要经过实际的检验,这种设计课题有挑战性,有工程实际意义,能使学生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提高创新意识。
7.改革考试方法,建立科学公正的评估体系。教育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重要摇篮。作为教育评价,考试是教育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创新人才的培养过程中考试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所以,考试无论从内容到方法都应朝着有利于考察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学生的创新能力的方向发展。考题的设计要与其他学科有互动联系,考试的方法应灵活多样,通过多方位的考核,全面对学生进行评估。高等教育重要的是教给他们索取知识的能力,使他们具有适应社会变化、在陌生和复杂环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所以,考试的方法和考试的内容应强调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才能培养出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人才。
三、结束语
知识经济时代需要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但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方式上不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轻实践,轻科研,不能做到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这与知识经济的要求极不适应。为了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提高国家综合国力,培养跨世纪人才,高等教育改革势在必行,在教育模式上必须从教育规范的共性向学生发展的个性转变。
第二篇:语文教学与学生个性培养论文
【摘 要】培养学生个性已成为战略性任务。语文教学不仅仅是为了传播知识,而且是学生个性培养的重要途径。在语文教学中,教育者应灵活运用各种有效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培养学生良好个性。
【关键词】语文教学 学生个性培养 战略性任务 基本途径 运用各类教学方法
一、培养学生个性已成为战略性任务
我在一次听课中,一个老师讲“逃之夭夭”,老师误写成“逃之天天”,老师看着“逃之天天”讲“逃之夭夭”,结果全班同学就举着“森林般的小手”(老师训练有人听课全都举手)回答“逃之夭夭”的知识。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而我们一个班的小学生面对“逃之天天”只有一个感觉,那是“逃之夭夭”——因为老师在教“逃之夭夭”。小学生本来是天真活泼,但一个个成了小木偶,没有了灵气,没有了个性。
据说,上海一个年级的学生写作文《变化》,有近三分之一的学生写成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形势报告,从国内的政治、经济、文化,甚至计划生育,到国际大环境无所不包。你透过文章看到的不是一张爱思考、有个性、青春稚气的脸,而是会议桌前的官员或新闻播音员。
美国卡耐基促进教育基金会主席欧内斯特·波伊认为:面向二十一世纪的教育改革首先应进行教育思想的转变。[1]可见举足轻重的语文教育改革也该让我们对传统的教育思想进行一番反思。日本著名企业家土光敏夫说:“需要有个性的,即有某些特点的人从事不同的工作,如果在一个组织团体中,它的成员都互相赞同,那是不行的。作为企业来说,需要最大限度的发挥具有不同个性人们的长处以取得最大效果。”显然,培养学生个性已成为战略性的任务。
二、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个性的基本途径
(1)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个性
首先,教师必须把 课堂的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真正打破过去教师“满堂灌”学生“全堂听”的教学习惯。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学习的探索者。苏霍姆林斯基说:“我认为课堂上最重要的教育目的在于点燃孩子渴望知识的火花。”[2]在教学中,应培养学生可贵的探求精神,多启发,多质疑,多创造。这样的探求氛围为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开展活动提供了机会,有利于发挥学生潜在的个性和独创性。
其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创造民主平等、宽松自由的气氛。爱因斯坦认为,宽松自由的学习气氛不知要比依靠呆板的训练、夸大的权威和沽名钓誉上教育高明多少倍。教师对学生应该多一点微笑、多一点信任、多一点宽容,要把尽可能多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语文课堂推崇真实,允许“实话实说”;鼓励争议,允许“自我表现”;倡导创新,允许“挑战权威”;激发想象,允许“异想天开”。我们要让语文课堂变成“任鸟飞”的蓝天,“凭鱼跃”的大海。
(2)课外阅读培养学生高尚的个性
首先,把生活引进课堂,在课堂教学中联系学生的生活,让语文与学生的生活贴近,找出课堂与学生生活的联络点,激发学生的共鸣,以完善个性。
其次,开展如演讲、辩论、朗诵、故事会等课外活动,为学生个性的发展提供舞台。
第三,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各种有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的个性适应社会的发展。
此外,学生必须阅读面广,吸收人类文化的精华。如秦文君的《人活着的一万零一个理由》、芬兰的伊娃 ·里斯· 乌利欧的《充满歌声的寂静》、美国的安· 希妮的《阳光女士》、H · 索洛姆科的《校长向我道歉》、俄国的苏霍姆林斯基的《妈妈,我不是最弱小的》、吴蒂的《一道叫洛克的风景线》、台湾林清玄的《生命的化妆》、台湾余光中的《乡愁》、萧红的《手》……凡是对学生个性发展有帮助的文章都可以作为学生的课文阅读教材。
(3)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个性
从学生个性培养这一角度出发,教师在写作之时不要设下多种框框去束缚学生的思维。罗伯特·艾文斯认为,只要学生把写作看成是一种“自我放纵”,不受什么条条框框的限制,看到什么就如实地写什么,熟练掌握写作技巧就不是什么难事了。[3]在作文教学中,很多时候,作文题目局限,一些作文命题,由于限制过死或范围过大,不是使学生无法展开思路,就是使学生觉得漫无边际,捉摸不定,不知从何入手。而有些作文题目过于陈旧,使学生望而生厌。如:今天写《我的爸爸》,明天写《我的妈妈》;今天写《假期生活》,明天写《校园见闻》……从高一年级一直写到毕业,这些反反复复出现的题目令学生头疼、反感,激发不起写作兴趣。学生往往是胡编乱造,即使写的是真实的事情,也缺乏真情。作为语文老师,何不选一些学生最关注的或者最感兴趣的、贴近学生生活的话题作为作文题目呢?如:《如何消磨时间》、《孤独》、《回家》、《你行吗?》、《对作弊者的忠告》、《假如我是校长》等等,这些题目难道还不比《我的爸爸》、《我的妈妈》、《假期生活》等容易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和兴趣吗?
老师应该带他们走进生活、走进自然、走进社会,培养他们的写作兴趣,鼓励他们写自己想写的话,写自己想象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促使学生创造性思维、求异思维和想象力的发展。
三、灵活地运用各类教学方法发展学生个性
(1)“讲解法”,是我们大家都很熟悉的一种教学方法,这是一种单向的知识灌输法。可怜的是我们有些老师还在大力地单一地使用。它具有一种“八股”式的程序:作者——背景——字词解释——分析课文——归纳中心——罗列写作特点。常常是学生在草草的接触课文之后,老师便开始大量的灌输式的讲解,严重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2)鉴于对“讲解法”流弊的认识,许多人开始了新的尝试:“自学辅导法”、“分组教学法”、“读读、议议、讲讲”、“导读法”、“评点法”、“问题——思维教学法”、“目标教学法”……这些方法的产生对“讲解法”是观念上的冲击。与“讲解法”相比,这些方法的共同点是:由重知识传授向重能力培养转化,由重教师的讲解向重学生的活动转化。但是,任何一种课堂教育模式,如果只是简单照般,模仿抄袭,再聪明的老师都会弄巧成拙。
(3)“教有法、教无定法”,作为要培养学生个性的老师,首先要有自己教的个性,不要盲目追从。作为以培养学生个性为目的的语文教学,讲,要反对单纯的知识传授,反对冗长的分析,反对抑制学生个性发展的“标准”结论;问,要精心设计能真正启发学生思维的辐射性较广的问题,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只要言之成理,就要充分肯定。
(4)作为语文老师,应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以更好地培养学生个性。如:适当地运用录音、电视机、计算机、幻灯片等电教设备,为学生思维力、创造力、想象力等的提高提供各种有利条件。
蔡元培先生曾坦言:“……知教育者,与其守成法,毋宁尚自然;与其求划一,毋宁展个性。”[4]语文教学是学生个性培养的重要途径。语文老师要转变观念,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个性,想方设法创设氛围,开辟途径,以促进学生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只有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祖国的大花园中才会“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学校才会成为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
注 释:
[1]夏宗光:《谈语文课堂如何发展学生个性》《成才》,(2001年第12期)
[2]祁 茵:《教什么 怎么教》《成才》,(2001年第8期)
[3]丁学东:《作文教学与学生个性的培养》《人民教育》,(1997年第11期)
[4]郑福祥 鄢岚岚:《如何在语文教学中使学生个性得到全面发展》《南平师专学报》,(1999年第3期)
参考文献
① 陈浩莺编:《走向心理健康:教学篇》,华文出版社,第1-4页、19-20页
② 国家教育委员会基础教育司编:《面向21世纪开创基础教育的新局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第24-37页
③ 《基础教育改革论坛》第1辑,山东教育出版社,第2-3页
④ 王丽编:《中国语文教育忧思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三篇:变革教学模式,适应学生发展
变革教学模式,适应学生发展
研究课题:“235”课堂教学模式与“捆绑式”学习小组。
一、问题的提出
根据国家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的要求,教育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转变教学方式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传统的教学模式过分注重接受性学习,偏重机械训练和死记硬背,它反映的是教材中心、课堂中心和教师中心的传统教学观,而不是以学生为中心,其终极目标是知识的传授,而不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而新课程所倡导的则是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种方式所追求的是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的是学生的自我意识与合作意识。这充分体现时代的要求。从传统的教学方式向新的教学方式的转变,单靠一般性的号召和要求很难实现,必须有一套完整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和策略。毛泽东同志说过:“我们不但要提出任务,而且要解决问题。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是没有桥或船就不能过,不解决桥或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不解决方法问题,任务也只是瞎话。”我们经过了三年多的时间通过反复的思考和探究,构建了“235”课堂教学模式与“捆绑式”学习小组相结合的教育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模式可以使教育教学更好地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都不掉队,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主管理能力。
二、实验的目的和意义
实验的目的是建立基础教育课堂教学体系,贯彻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和《课程标准》。推动黑龙江省穆棱林业局第一中学(以下简称“我校”)基础教育阶段的课堂教学改革。具体解决以下七个方面的问题:
(1)课堂教学应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和系统设置。
(2)完善课堂教学实施机制。
(3)正确处理好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
(4)在课堂教学的具体运用上,采用多维度、多样化、多元的教学方式。
(5)对课堂教学效果应有科学的分析。
(6)开展多样化的课堂教学资源。
(7)推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促进教师教学水平和学生学习效果的提高。
三、实验的理论依据
(1)《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基础教育要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
(2)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学习心理活动包括认知活动和意向活动两个方面。认知活动,即观察、记忆、想象、思维智力因素构成操作系统。意向活动,即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等非智力因素构成动力系统。它对学生的学习起定向、动力、调控、思维、强化等作用。
(3)方法论依据:用系统的分析的方法,坚持因学论教的原则,研究教学的有效性。
四、实验进程
(一)准备阶段(2009年7月―2010年7月)
我校是从2009年7月,新学期开始时进行课堂教学改革与尝试的。在我校新的教学模式构建之初,校领导班子统一认识,多次召开教研组长,学校骨干教师会议,认真讨论、研究构建高效课堂的方式,领会打造高校课堂基地的精神,以提升教育质量为核心,以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为主线,以不放弃每一个学生为原则。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学校成立了以吕绍锁校长为组长,李为学副校长为副组长的教学改革领导小组。强化对教学模式改革的指导,把教学改革放在重要的工作日程之中。校领导带领学校的骨干教师,先后考察学习了许多在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方面取得成功经验的学校,其中有江苏的洋思中学,山东的杜郎口学校、昌乐中学、即墨二十八中,黑龙江森工系统的柴河一中、海林一中。学习期间,我们从教育教学方面进行了专题学习,并聆听了其中两所学校组织的专题讲座。回来后,学校又举行了“构建高效课堂”动员会,组织全体教师学习《关于高效课堂的实施方案》,针对杜朗口中学和洋思中学现象开展热烈的讨论。在此期间还组织全体教师多次观看教学录像,真实感受高效课堂的教学模式。老师们看过后,打消了心中的种种顾虑,都有了在课堂上试试的想法。研究和解析这些学校的成功经验,发现他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从“先学后教”上入手,怎样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进行改革。虽然各个学校的改革模式不同,但都体现了变“以教为主”为“以学为主”。在深化课程改革,推进课堂教学研究与创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进程中,我们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和《课程标准》为依据,在正确的教育评价理论指导下,开始了课堂教学改革。
(二)尝试阶段(2010年9月―2011年7月)
在课堂教学改革之初,学校领导和教研室的教研人员首先研究制定课堂教学改革的主体思路,然后初步尝试“先学后教”课堂教学模式。我们为了使教学秩序不会产生太大的波动,遵循邓小平同志“摸着石头过河”的原理,按照毛泽东同志提出的“在战争中学习战争”的思想,我们要在课程改革中学习、研究课改。校领导决定,最初的尝试阶段,只在思想品德、历史、地理这三个学科开展“先学后教”课堂教学模式。待教学模式成型后,再普及到其他各个学科。
2009年7月以前,我们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课堂教学以老师的讲授为主体。有一部分学生没有学习兴趣,上课不专心听讲,甚至出现了很多的干坐生。作业不能认真完成,不能及时做好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工作,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接受能力差,每次考试成绩都不理想,单科成绩30分以下的学生,每个学年都有20人以上。中考结束后都有20多名学生参加补考。
2011年3月,为了尝试课堂教学改革,政、史、地教研组集思广益,达成以下共识:①扮演好学生的引导者、合作者的角色,营造民主、平等、和谐、宽松的课堂气氛。沉闷、严肃的课堂气氛抑制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从而影响教学效果的提高。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有打破沉闷,把课堂还给学生,营造一种民主、平等、和谐、宽松的课堂气氛,才能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的发挥,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②扮演好学生的指导者的角色,帮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在教学中要改变过去那种将知识通过讲解直接传授给学生的做法(必要的讲解是需要的),积极构建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自主活动为基础的新型教学过程。③改变教学方式,课堂上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教学中要注意设计障碍,创设情境,让学生在与同学的不断交流与合作、不断的相互帮助和支持中,感受伙伴间的友谊和真情,从而愿意与其他个体进行交流与合作。让学生在与他人的合作中,体会到快乐、成功,从而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教学中尽量地压缩教师讲解的时间,放手让学生面对面地共同解决知识疑难。所以,我们要彻底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去发现,给学生一定的学习空间。
在参加课改教师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课改后,2012年7月我校初中部学生期末、中考、会考的成绩都有所提高。
在实际的教学中,还存在以下的问题:①小组流于形式。看看我们的小组合作,还有很多问题:一是多数小组讨论仅仅停留在形式上。往往是老师刚提出问题宣布小组讨论,学生没有思考的余地,前排学生立即回头,满教室都是嗡嗡声,4~6人的小组里,每个人都在张嘴,谁也听不清谁在说什么。几分钟过去了,教师一喊停,学生马上停下来,站起来发言,学生一张嘴就是“我怎么怎么看”,“我觉得应该如何如何”,学生关注的仍然是“我怎么样”,而不是“我们小组怎样”。二是小组内缺乏分工,更缺乏对小组个人任务完成情况的加工,缺乏对共同活动成效的评估,学生之间还缺乏真正的交流与互动。三是小组内只是优等生在发言,学困生被忽视了。②教师角色意识没有根本转变。一个好老师,就是一个好课堂。老师是课堂的责任人,一切学生的问题都是老师的问题,学生的一切问题也都是老师的问题。教师与学生的人格是平等的,老师教学生应该是“老兵教新兵”,而不是高高在上,指点江山。什么是“当堂训练?”,在课堂上,为了检验自己达到目标的情况,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所进行的又一次自我实践、自我探究、自主学习,改变了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的状况。③师生共识没有真正形成。有效课堂的三个特点:一为“真实”。“真实”是课堂的生命,是高效课堂的基础。二是“有序”,教学要符合认知规律、科学规律。三为“紧张”,不是心理紧张,而是思维紧张,要让学生做到“全力以赴、全神贯注、全心全意”。要让学生“紧张而愉快”,要做到“课内紧张,课外轻松”,课堂要“劳”,课后要“逸”。“真实”是前提,“有序”是保证,“紧张”是标志。
(三)成型阶段(2011年9月―2012年7月)
经过三年多的不断尝试、探索和反思后,使我校的课堂教学模式进一步完善。学校领导、参加课改的全体教师和教研室的全体人员归纳出我校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即“235”课堂教学模式和“捆绑式”小组学习相结合的模式。该模式的具体内容如下:
1.双向三段五环节课堂教学模式(即“235”课堂教学模式)
双向指:(主体)学的一方,(主导)教的一方。
三段指:学的一方:学什么?怎样学?学得如何?
教的一方:教什么?如何教?教得怎样?
五环节指:学的一方:预习、合作、展示、探究、达标。
教的一方:导学、参与、激励、引领、测评。
“235”课堂教学模式在总体上,学和教各分为五个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学生预习,教师导学。预习是高效课堂教学活动的前提和基础,是贯彻“先学后教”这一教学模式的重要举措。教师备课时首先要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根据新课程标准和教学目标的要求,把本节课要完成的教学内容用导学案(或自学提纲)的形式表现出来,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上课时教师发给每个学生一份导学案(或自学提纲),学生在课堂上利用10分钟左右的时间初步完成导学案的内容(自学)。由于学生的学习能力存在差异,教师要做好预习指导。
第二环节:学生合作,教师参与。学生合作首先要关注小组建设,本着“组内有差异,组间同质量”这一原则划分。小组长要具有一定的领导观察能力,有责任心,能认真完成本职工作。教师首先要参与小组的组建,小组长的培训和小组管理评价机制的建立和实施。其次要观察、了解与指导小组长组织的有效交流、合作。最后,教师要注意巡视,参与到解决问题有困难的小组及学生中去,细心观察,认真听取了解信息及时指导点拨,同时要及时发现有独特、新颖见解的学生给予鼓励。合作是在学生自学预习的基础上,通过课堂的自学,对于不太清楚的问题,组织学生分组合作研讨学习(互学),梳理知识脉络,交流学习体会,探讨并提出疑难问题。在此基础上,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归纳。(备注:分组可以根据学生好、中、差的成绩合理搭配,4~8名学生为一组,以利于“兵教兵”)。
第三环节:学生展示,教师激励。学生在“小组合作,教师参与”的过程中,通过自学、互学对所学内容的重点、难点、疑点和生成点的研讨结果,以小组或个人方式用简单生动的方式展示出来。展示分组内展示和全班范围内的组间展示。注意提醒优秀学生展示占时不要太多,将有限的机会留给潜能生。教师要通过“激励、唤醒、鼓励”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营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激励分显性激励和隐性激励,显性激励是对学生提出或回答的问题,给予语言上的肯定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激励。隐性激励是指教师要研究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适时点拨、启发、引导、让学生“跳起来摘桃子”,自主寻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第四环节:学生探究,教师引领。学生探究是指在教师的引领下,自主进行探究,并在探究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教师在学生探究过程中的角色是引领者、协作者、点拨者,教师除要创设探究氛围,还要在学生探究的基础上,随机抛出充满智慧挑战的问题,提供解决问题的策略,保障自主解决问题的秩序,使学生始终保持高涨的热情,从而让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让学生成为一个真正的探索者。教师要从知识、情感、方法等方面进行引领,不能任由学生的思路游离于课堂之外。
第五环节:学生达标,教师测评。学生达标是对本节课学习效果的验收与评估。教师首先要根据本节课学习目标就重难点问题分层设计达标检测题,原则是少而精,根据学情分层次。如基础题、提高题、拓展题。其次,在测评过程中巡查、观察、个别指导做到三关注:关注A类学生解决问题的创新点,关注B类学生解决问题的效率和准确性,关注C类(潜能生)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情况。完成本节课的达标检测,反馈学习情况,为“堂堂清”做好准备,未能达标课下单独指导实现达标。检测的原则是“分层检测,人人达标”,让最后一名也过关。规定检测时间,让学生独立完成。检测的方式可以是小组长检测,帮扶对子检测。教师测评不同于传统的试卷测试和作业练习,教师不仅要巡视把握学情,力争人人过关堂堂清,而且要特别关注“弱势群体”,从最后一名抓起,通过鼓励,适当点拨,个别指导等方式实现人人达标。教师要遵循鼓励、赞美的原则,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恰当的评价,让潜能生也能体验到“学有所获”的快乐。
2.“捆绑式”学习小组模式
在“尝试阶段”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发现在小组合作学习这一环节,小组内部的帮扶,小组内部的检测有流于形式的做法。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我们实施“捆绑式”学习小组。
小组成员的搭配:搭配合适的学习小组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前提。在分学习小组的时候,要将学生的性格、性别、学习成绩、组织能力等因素合理搭配。A层同学是优等生,可以做小组长;B层同学是中等生,若责任心强,可以做纪律组长;C层同学是待进生。学习小组可以是4~8人一组,捆绑是两人捆绑。
捆绑的方式:两人捆绑,既是对手,又是帮手。
采用两人捆绑的模式,按AB式、BC 式进行,但不能按AC式捆绑。两人捆绑中的两个同学,不能是同一个加分小组的同学,他们是“对手”。如果两人为同一个加分小组,那么,他们为了自己小组的成绩,往往出现了错误,同座也不给予纠正,相互包庇,怕给自己扣分。捆绑搭配是动态的,不同的学科可以根据本学科的特点,采用合理的搭配,若两个学生的成绩都变成了优等生,需要重新搭配。两个人的学习小组针对性强,合作效率高。两个人一帮一,两个人你帮我。两个人的学习成绩要捆绑在一起,无论是大考、测验还是上课回答问题。课堂上回答问题时也要两个人捆绑在一起,我答错了,你来纠正;我答对了,你来肯定;我回答得不全面了你来补充。要奖一起奖,要罚一起罚,这样他们又是“帮手”。
评价方式 : 在课堂上,始终贯穿“小组捆绑式评价模式”,对学生进行课堂学习评价,以评价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以评价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从而及时调整学生的学习方向。学生的“组荣我荣”的意识越来越浓,明确小组内每个成员的各种表现将直接影响到本组的成绩和荣誉。该学习小组的课堂评价是以每一节课为时间单位,对班内合作学习小组和捆绑的学生进行即时评价,而不能延后评价。评价采用分层评价的方法。分层评价:同一个问题,不同层次的学生答对了得分不同。例如:同一个问题,A层同学答对了,为本小组得1分,捆绑的学生也得1分;B层同学答对了,为本小组得2分,捆绑的学生也得2分;C层同学答对了,为本小组得3分,捆绑的学生也得3分;A、B、C层的同学回答问题时,如有创新的想法和解法应适当的加分。这样做的结果是同样的问题,A、B层的同学就会热衷于C层的同学来回答,每一层次的同学都会积极的动脑筋思考问题,让他们为个人,为小组都得成绩,树立自信心和提高兴趣,使本组学生全面参与互教互学,乐于帮助本组内的待进生,提高待进生的学习成绩。在学生中真正做到教学相长,共同提高。避免出现好学生不愿意帮助待进生的问题。每节课利用课尾1分钟的时间进行小结,评出“优秀小组”,由小组长记录汇总。
成绩考核的方法:每学完一个单元、一章进行月考或半月一考,将测评结果进行汇总(即每次考试必须评价)。如果本班级有四个小组,获得第一名的小组得5分,获得第二名的小组得4分,获得第三名的小组得3分,获得第四名的小组得2分,老师要灵活运用评价方式。评出“优胜小组”,利用课上前几分钟时间在班内进行总结。主要包括:老师对优胜小组进行具体评价并提出希望,组长对本组及成员进行评价并提出新目标,成绩较差的小组谈自己的不足之处与努力方向。
教师做什么: 首先,教师要在小组成员的搭配和捆绑搭配上下一番工夫,而且小组搭配和捆绑搭配完毕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搭配一段时间后,要根据学生的当前情况进行适当的、合理的调整。其次,教师要做好一个“导演”,教师要给予学生明确的学习目标,教师要告诉大家讨论什么,怎么讨论,讨论到什么时候。学生讨论时,教师更要注意学生的课堂情况。教师在布置任务后,要穿梭于各个小组之间进行旁听(观)、指导、帮助或纠正。在巡视的过程中发现学生学习中的共性问题,在总结的时候进行重点讲解。最后,教师要对学生评价,可采取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价。对在合作中纪律好、参与度高、正确率高等的小组及个人进行表扬、加分和总结,评出“最佳合作小组奖”“最佳组员奖”“黄金搭档奖”,通过表扬优秀小组和优秀个人,为合作学习走向成功注入新的催化剂。
课堂纪律混乱怎么办:有时学生的学习热情太高,课堂上争先恐后,也会显得课堂秩序有些混乱,要强调纪律组长的作用,并给纪律不好的小组扣分。这一招特别管用,因为大家争先恐后是为了小组的荣誉,谁都不想把大家千方百计赢得的荣誉输在自己手上。
怎样检查作业:作业由组长检查,哪个同学没有及时完成作业就要从小组里扣1分,作业完全正确的为本小组加1分,整洁、认真的、有家长指导并签名的加1分。这样就能促进学生的作业能按要求完成,从而达到互相监督,互相促进,让优秀生待进生,让学生主动要求家长关心自己的学习。
(四)实施阶段(2012年9月至今)
课堂教学改革从实验到实施已经经历了四年多的时间。在认真的实践和探索中,我们采用“235”课堂教学模式与“捆绑式”学习小组相结合,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探究能力、展示能力、合作能力、自主管理能力和学习质量都有所提高。教学模式成型后,校领导立即召开全校教师大会果断地做出决定,在我校的各个学年、各个学科全面开展“235”课堂教学和“捆绑式”学习小组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现如今这种教学模式在我校的思品、历史、地理、英语、生物、语文、数学、物理、化学已经全面展开。在经历探索、尝试、成型、实施的不同环节,学校领导和全体教师不断地发现问题,共同研究改进的方法,使教学模式更加趋于完善。
新的教学模式实施后,2013年7月我校初中部学生期末、中考、会考的成绩都有很大的提高。
2013年参加中考的292名学生中,700分以上的学生有3人,600分以上的学生有62人,500分以上的学生有146人,全学年只有6名学生参加毕业证补考。平均分、及格率、优秀率都有很大的提高,消灭了单科30分以下的低分学生。特别是英语学科,2013年中考平均成绩在森工总局排名第四。课改之前,我校初中部每个学年只有210多名学生;课改后,新的教学模式和自主管理模式的实施,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穆棱林业局第一中学周边的地方学校,铁路学校各个学年的学生都纷纷地慕名而来。2011年、2012年、2013年连续三年,初一新学年招生人数每年都达到320人以上,显现出很强的招生优势和办学优势。现在的教学模式和学习小组模式受到林业局领导,教育局领导的好评,得到广大教师、学生、学生家长和社会的普遍认可,为办好我校的特色教育积累了一些教学经验。
五、实验研究组机构
课题组组长:吕绍锁。
课题组副组长:李为学。
课题负责人:崔敬宇。
课题组主要成员:刘桂敏、司桂琴、刘书英、陈杰、王珊珊、吴凤启、王会杰、解婧、陈丹丹、林桂珍及初中部全体教师。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穆棱林业局第一中学)
第四篇: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尊重个性作文 培养自主学生
尊重个性作文培养自主学生
摘要:学 生至今依然头痛于作文,主要原因在于没有真正而持之以恒地尊重并发挥学生点滴的写作表达习惯和表达长处。学生也很希望得到老师的肯定和鼓励。我们不宜从成 人的角度要求学生,不宜面面俱到。我们要尊重和鼓励学生在立意、布局、选材和表达上的习惯和点滴长处,并及时地推荐学生的习作去发表和参赛,甚至于将自己 的作文能力运用到生活中去,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作文所带来的愉悦感和成功感,真正提高学生的作文兴趣,使学生能在将后的学习和工作中积极主动的作文和提高 作文水平。
关键词:作文兴趣尊重鼓励
教改至今,多数学生依然头痛于作文。笔者曾面对所教平行班之69位学生进行了一次表格式调查,结果36人认为鼓励个性发挥有助于提高作文的兴趣,占总人数的52.7﹪,;26人认为很有作用,占总人数的37.68﹪;只有7人认为没有作用,占总人数的10.14﹪。于是笔者索性再进行一次试验,以“唉,我的业余时间(或生活)”为题,要求学生写两次作文,一次为限制性作文,主题:正面,积极,向上;结构:总分总;写法:或对比,或渲染,或照应;修辞:或比喻或排比或拟人或夸张或引用;体裁:记叙文或散文;字数:600字 左右。另一次为非限制类作文,主题、结构、写法、修辞、体裁字数均不限,以自己所认为的最好方式来完成。第一次作文虽然名为限制类,但相对来说,已算是比 较宽松的了。笔者还将那限制类作文当做周末作业去做,有足够的时间,而非限制类作文则只有课堂上的四十分钟。结果限制类的作文反而交得不齐,非限制类的作 文却都能准时上交,且写得比限制类作文精彩。
杨 珊同学的表达向来比其他同学精彩,但在限制类那一篇中,她的开头如此表达:“在许多学生的眼里,每个星期的周末都是最高兴、最期待的。可随着时代的变化,科技的进步和社会中许多的竞争,我们需要的时间越来越多又越来越急迫,所以,我们并没有稍微放松的时间和余地了。”套话且第一句就有搭配不当的语病。而在 非限制类一文中,她这样开头:“每到星期五的最后一节课,我就既激动又着急。激动的是开始设计周末该如何快乐地度过;着急的是该如何完成那大山似的作业。于是我决心周五晚上就把周末作业完成,可计划总没有变化快,总会因为种种原因而不能圆满实行。”富于情趣和生活味。
刘苹同学的限制类一篇中的结尾:“这便就是我的业余生活,你呢?”像个总结。而非限制类一篇中,结尾的健康性虽然欠缺,但也不乏思想性,也比前一篇富于文采:“人生自古谁无死,及时行乐最重要,要留欢乐在人间。”
非 限制类作文的时间少于限制类作文,但交得还更齐,写得还更好,原因就在于非限制类作文容易发挥各自的长处,学生处于主动。就好比叫学生到某处去,如果不定 路线的话,个人反而会走出不同的精彩之路;要是定了路线的话,大家只顾着按路线行走,反而因同挤一条路而到头来不仅不能圆满到达,还会对所经过的路程空白 一片。
用心 爱心 专心 1
近年来也逐渐重视了自主作文,但多少还是保留了些要求,一要求,学生往往就去顾虑那些要求,结果发挥得不自然不顺畅。固然没有规矩难以成方圆,学生终究要面 对考试,试卷里的作文题也不可能让学生自由发挥,但平时训练时,还是要先让学生本着自己的特长和感觉来自由发挥,而后再表扬或建议。如果作文之前就先限 定,那学生肯定就有被动感,被动感觉下做事,显然难以酣畅淋漓,难以让学生感觉到作文的乐趣。缺乏乐趣,哪里还能提起兴趣?有了平时的自由发挥和宽容的指 点,才有可能在考试时写出令人耳目一新的创新性文章。
那么教师应该如何具体地尊重和鼓励学生的个性化作文?
尊 重学生的思维自由。面对着学生的立意和感想,教师总会说“你怎么会这样想?”而后按自己的思考去要求学生该怎么想。这就是以教师的思想水平去要求学生了,有拔苗助长之嫌。学生因为学识和阅历所限,不可能达到教师的思维水平。就算是同龄人之间,也肯定是各有所思。如果一味以老师的成人思维标准要求学生,学生 肯定会产生畏难情绪;如果要求所有学生的思维都朝着优等生看齐,学生就会失去思考的兴趣。再差的学生,都有自己的思考,也都希望自己的思考得到老师的认 同。一刀切似的要求,无疑是一种打击。打击的结果,学生自然会懒于思考,进而僵化思维,僵化思维的结果是降低国民的创造力。要允许并鼓励学生有不同的思维 方式,尊重学生不同的思维结果,哪怕是幼稚和可笑的立意。即使是有悖于政策和常理的立意,也不要武断地否定和批评,必须耐心地分析和引导,在其基础立意上 指导其修正。尊重学生的基础立意,学生才容易理解并接受教师的指点。尊重对方的思想,是激起对方表达欲的根本。先秦之所以能掀起中国思想的第一个高潮,并 成为中国后世的哲学根基,就在于先秦的思想家拥有较为宽松的言论天地,常常受到领导者的尊重。如果先秦的君王们都像汉武帝那样“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那中 国的哲学宴席上永远只有儒学这一道菜,中国人将严重地缺乏营养,将多么的畸形。历史已告诉后人,单一思想标准的国家,也许初期时因符合了时代的发展趋势而 辉煌一时,但用不了多久,就会在自我束缚中走向封闭和落后。
尊 重学生的体裁喜好。近年来的语文教学和作文要求淡化了体裁要求,因此多数学生就写出了四不像文章。其实,文体不限不等于不要文体。任何事物都自有其形态,所以,做事得先尊重事物的特点要求,作文也要先符合特定的文体要求。为了减少争议和方便阅卷,多数教师都喜欢要求学生围绕记叙文、散文、议论文和议论性散 文来写,这就限制了学生对文体的了解,也可以说缩小了学生的作文园地,降低了作文的魅力和吸引力。事实上丰富多彩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都是作文体裁借鉴和 仿照的对象,除了记叙文、散文、议论文和议论性散文外,还有小说、信函、古体诗、寻物启事、辩论词、新闻报道、产品说明书、日记、祭文、电视短片、访谈 录、广告、广播稿、演讲稿、研讨会、戏剧、病历诊断书、病危通知单、实验报告、倡议书、申诉书、庭审记录、招生简章、文件摘要、书序、人物传记、文学短 评、赋体、文言文等。2001年四川考生的《患者吴诚信的就诊报告》一文之所以获得满分,除了幽默的语言外,新颖的病历诊断书的文体形式也是重要的得分点。
尊 重学生的结构喜好。再好的内容也离不开相应的结构来承载。近年来中考和高考都放宽了作文要求,鼓励立意、结构和表达上的创新,但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考虑 到电脑改卷的时间限制和扫描效果问题以及缩小差生面的要求,都在三段论和学生字体上下功夫,缺少多样化结构的创新和训练,这就限制了学生对文章结构的选择 余地,进而感到乏味。文章的结构,除了传统的三段论、五段论、总分式、分总式、总分总式,还有并列式、转折式、因果式、对比式、层进式等等。除了全文结 构,还有段落结构。多数学生能掌握整体结构,却不知道段落结构该如何安排,结果凌乱而简单的段落结构导致了严重失分。段落结构的类型一如全文结构,常见的 有总分式、分总式、总分总式、并列式、转折式、因果式、对比式、层进式等等。即便为了在考场上稳妥得分而尽量采用传统的结构方式,也必须进行多种作文结构 训练来扩大作文的世界,使学生找到自己所擅长的结构,而后创造机会让他们扬长避短。打个比方,人总得先按照自己的喜好进入原野瞎跑一阵后才会知道自己擅长 走
水路还是陆路,找到自己所喜爱的路;走熟自己所喜爱的路以后,才有可能走好别的路。
尊 重学生选择素材的自由。我们向来都爱要求学生选择富于哲理性、历史意义、社会意义和人生意义的大素材,说这样才能使作文富于深刻性,结果反而难倒了学生。事实上由于年龄、阅历和阅读面所限,有多少中小学生能够了解那么多大事?即便大素材真能提高作文的内容深度和思想深度,但时代在发展,一味地使用被人用了 许多次的大素材,也降低了素材的鲜活性,减弱了作文的时代感。为了使作文具备时代意义,一些语文教师常要求学生要选取富于主流性和潮流性的素材,但如今的 学生,光是作业就占去了所有的业余时间,还能了解多少主流的大事?家住农村的学生,还受地理环境和生活水平的限制,哪有可能去知道那么多的主流大事?时事 政治课堂倒也可以使学生了解一些主流事,但这些与政治的关系紧密的素材又容易让学生写出生硬的教化类文章。大家都使用时事政治课堂上的事例来作文,也容易 写出千人一面的文章。要允许学生选择自己所熟悉的身边事来循序渐进地写,才能激起学生的兴趣。
尊 重学生的表达习惯。平时评改作文时,我们总哀叹学生的表达缺乏文采,其实每个同学都自有其表达特点,或长于讲故事,或长于议论,或长于说明问题,或长于比 喻,或长于拟人,或长于夸张,或长于讽刺,只是我们要么爱要求学生在一篇文章中使用多种句子格式和修辞,要么用名家和范文的表达水平来要求学生,结果就使 学生望而生畏。实际上就算是名家的名篇,也都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顶多就几处的闪光点。生活中,善于表达的人也多只擅长一两种修辞。学生更是如此,我们要 先发现并尊重各个学生的表达长处,不宜要求他们面面俱到,更不能过高要求。
当然,光是尊重还不够,还要恰当地鼓励。
那么,具体该如何尊重和鼓励学生的作文个性来提高学生作文的兴趣和作文水平呢?允 许学生有不同的看法。对于学生的争议性观点,可以单独跟学生平等地商谈,也可以在征得作者同意的情况下进行全班性的学术探讨,教师不宜武断地否定,劝诫同 学们不要嘲笑作者,甚至允许学生保留自己的看法,并表扬其积极思考的优点。即使是照政治常规
和法律看起来相当敏感和危险地观点,也不宜粗暴地加以否定和批 评,要在尊重其言论权力的前提下利用可信的道理和事实和蔼地引导,使他知道言论自由也不宜随便挑战合理的政策、法规和传统,让他知道发表言论固然要赋予创 建性,但主要目的是劝人向善而不是使人从恶,是为了使社会更加美好而不是制造动荡,借此达到教之学和育其德的目的。
平时教学中适时地讲授些文体知识,借助作文练习进行各种文体的运用练习,一旦发现学生有了对某种文体的喜好和长处,就及时地予以表扬和鼓励,并让他在以后的 作文中尽量运该种文体。熟练地掌握自己所喜爱和得心应手的文体,才有可能发现单一文体的缺陷,进而自觉地练习其它文体。对于学生个性化作文结构的培养,亦 可采用此法。
鼓 励学生尽量采用自己所熟悉的身边素材来作文。身边事才是学生最熟悉的,熟悉的身边事才有可能写得精彩。用够了身边小事,学生自会觉得狭窄,进而主动地去关 注和搜集身外的素材。最好是教会学生用好一例素材来作文,能用好一例素材,才有可能用好两三例。一下子就要学生用个两三例素材来完成并列结构或对比结构或 层进结构,学生显然会因缺乏功力而用得不好,进而害怕作文。即使是写严格的议论文,如果学生实在找不到富于典型意义的大素材,甚至连课文素材也把握不了,也应该允许学生先学着用身边的事例来作例证,评卷时先肯定其立意或结构或表达上的长处,就算是立意、结构和表达上没什么亮点,只按规定完成了作文,也应予 以肯定。等该类学生能用身边事作例证来较好地完成议论文后,再让他们将其所写之议论文与严格的议论文范文比较,自然就能令其相信优秀的议论文还是离不开富 于典型意义的素材,进而有意识地去搜集类似的题材。不过,我们也应该注意,典型性的材料往往已是公开的事例,所能论出的道理也往往是已得到公认的,但文章 的最高境界应该是发现人们所未发现的问题,虽说新出现的事物未必就是新生事物,然而忽视新事物也容易导致创新惰性,所以,我们也要允许甚至鼓励学生发现并 运用新鲜的事例来作文。就算最终该类事例是站不住脚的,但起码我们保住了学生观察事物的积极性和敏感性,保持了学生的创新精神。积极性、敏感性和创新精神 正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能继续良性发展的根本。
仅 仅是尊重和及时地口头鼓励是不足够的,还得持之以恒地将学生作文的闪光点整理出来予以展示、推荐发表和公开奖励,让学生将自己的作文闪光点运用到实际生活 中,使学生真切感受到自己的作文对生活和社会的作用,这样才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作文,并自觉提高自己的作文能力和作文水平。笔者曾在共69人的平行班中进行了调查,九成以上的学生都认为及时地口头和书面表扬学生的作文长处并推荐去发表和比赛,最能提高学生的作文兴趣。
结语:
尊 重学生的作文个性,从小的方面来说,是为了提高学生作文的兴趣,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写起来,而后提高作文水平。从大的方面来说,是鼓励和培养学生的个性魅 力、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我们常遗憾中国缺少富于个性魅力的大师,原因就在于我们对学生限制太多。我们不能再一方面猛叫创新口号,一方面却丢不下诸多的框 框套套。
参考文献:
[1]邓志伟.个性化教学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2]张立善.初中个性化作文教学的策略.语文学刊.2009,12
[3]吴江燕.让个性在作文中飞扬——新课程理念下个性化作文教学探究.文科爱好者.2009年第2期.[4]邰 颖.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年9月下.[5]徐蓓春.个性化作文教学的理论思考和实践意义.宁 波 大 学 学报(教 育 科 学 版).2003年 4 月.[6]冯建军.当代主体教育论[M].南京:江苏出版社,2001.[7]倪文锦,欧阳汝颖主编.语文教育展望[C].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第五篇:利用数学教学培养学生个性
利用数学教学 培养学生个性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只有一流的教师,才会有一流的教育,也才会出一流的人才。当代的中学数学教师的职责和使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重要,作为一名新时期的中学数学教师,在时代的浪潮中,必须和时代同步,培养中学生良好的个性,担负起全面教育学生的重任。
随着经济改革的逐步深入,教育改革也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改革开放的现代社会给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这不仅表现为现代科技知识的日新月异,更主要的是人才的现代化素质。现代社会人才,不仅要有良好的品德,较高的智能,强健的体魄,较高的审美能力,而且更应该具有开拓、创新、探索、坚毅、勇敢和自主独立的个性。只有具有这样素质的人,才能在本世纪中敢于创新和进取,把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中学数学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教育学生,陶冶学生情操,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等方面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数学教育的要求会越来越高。基础教育阶段是一个人成长和发展的黄金时期。作为一名中学数学教师,既要教书又要育人,更要教学生学会观察、分析、思考,还要重视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培养中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个性品质。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教学从对未来人才素质培养着眼,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现代数学知识,还要使他们学会用数学的思维去解决问题。这对于个人乃至整个民族、整个社会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从现代学习的基本方式看:“现代学习方式是以弘扬人的主体为宗旨,以促进人
①的可持续发展为目的” 而新教材的数学知识与数学能力、数学思想、数学方法就是基于此的。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实施素质教育时,教师要抓住契机,通过各种渠道,把握好数学知识教学与学生个性培养之间的联系,发挥数学课堂教学的功能,从而形成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提高学生的素质。卢梭说过:“植物的形成,由于栽培;人的形成,在于教育”。人的个性是通过后天的环境和教育的影响逐渐形成的,12—16岁是人的个性初步发展形成的时期。这时期,学生以学校生活为主,老师正确巧妙的引导对学生的良好的个性品质培养很重要。下面就谈谈我们的做法。
一、因人施教,发展个性
教学本身就包括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个性差异,也是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的一个重要方面。例如,在课堂教学中,可根据不同气质的学生因人施教,对“兴奋型”学生可采用“以忙制动”、“以动制动”等方法.根据他们反应快,愿意表达自己看法的特点,多提问,多让他们发表意见,多让他们操作、演示。让善于思考又不爱发言的“抑郁型”学生发表不同看法;让积极发言又常丢三拉四的“活泼型”学生讲清算理,分析算式;让机灵沉着又稳重内向的“安静型”学生说一说别人讲得对不对,并加以补充等等。这样围绕教学内容和要求,根据学生气质差异因人施教,既有统一要求,又能发展学生的个性,使他们的长处得到充分发挥。
数学教学中学生个性的培养,有其广阔的天地。教师可从学生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出发:帮助他们建立兴趣小组,利用数学园地开辟“请你攻擂”、“一题多解”等栏目,推荐不同解法,展现独特见解。定期组织讲座、竞赛等活动;既要根据学生个性差异的相似性进行分组活动,又要留有个人自由支配的时间。这些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构成了数学学习的整体,保障了学生的潜能、特长有施展的空间。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个性,数学教学也要注入时代活水,创造条件,让学生走出校门,开展与数学相关的研究性学习,既开阔了学生的眼界,又把数学与我们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学以致用,体现自我价值和成就感。
二、及时表扬,培养自信心
老师都喜欢聪明的学生,但在任何班级中都有几个“怕学数学、学不好数学”的孩子,教师要善于及时帮助他们消除失望的心理,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对他们适当降低要求,加强个别辅导,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采用正面激励,及时表扬的方法。当学生在自己的作业本上看到红红的“优”,或得到简短的批注“真聪明”、“方法好”、“计算巧妙”等,学生品尝到自己的学习成果,体会到成功的欢乐时,喜悦的心情难于言表,学习数学的兴趣也不断增强。
在课堂评价时,我更多的是强调学生自身的纵向比较,只要他做出努力尝试,有些稍微出众的一点点表现,就能获得我的赞赏和表扬的机会,即使水平偏下的,仍然给以肯定。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如果学生不仅仅知道而且体会到教师和集体对他们的优点既注意到了,又很赞赏的话,那么,他就会尽一切努力变得更好”。
另外,我在引导学生自我评价的时候,既要看到进步的一面,又找到自己的不足,努力做到扬长避短。学生对自己的数学学习进行正确的评价,能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从而提高数学学习的效率。
三、鼓励探究、合作学习,培养自主、创新精神 自主创新与合作学习并不矛盾。创新需要合作,合作是为了更好的创新。学生不仅是教育的对象,更是学习的主人。他们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主体,教师要着力于增强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以主人翁的姿态投入学习。我在数学教学中,借鉴山东杜郎口中学的教学理念,分组学习,六人一组,个人学习与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建立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的教学结构,正确引导,巧妙疏导,让学生积极投入学习的全过程,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的快乐。在教学中不断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在思考问题的角度等方面放手让学生独立自主的去做,学生的目标明确了,参与度深了,才有充分的机会来表现和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这种独立探索与合作学习的成功体验,正是学生个性、自主性形成的基础。
比如:在教学“合并同类项”②的过程中,首先我设计了学生非常熟悉的一个生活场景:桌面上非常凌乱的课桌,问学生如何整理。学生很容易答出:将文具放入文具盒里,书整理成一摞,作业本放在一起,分别摆放整齐。我问学生,为什么这样做,逐步引导学生意识到“归类”的重要作用,即它不仅使生活有条理,更可以在数学运算中达到化简的目的。其次,我又让他们运用归类的思想进行速算竞赛:求代数式的值。有了第一步中总结出的生活经验,一部分学生会联想到把代数式中的常数项先结合,然后再合并计算,这时教师可引导探索,能否把代数式中同一字母的指数也分别相等的项也合并呢?我们以前没有学过,这样做可以吗?于是,我安排了一个分组讨论活动。论题是:这样做可以吗?根据是什么?哪些项可以这样结合在一起?学生充分讨论,自由发表见解,互相协作,最后得出“可以结合在一起的每一项所包含字母相同,相同字母的指数也分别相等(这样的项叫同类项);把它们结合在一起(合并同类项)是根据加法交换律、结合律和乘法分配律”。
为了巩固学生的探究成果,我安排了两个游戏:一个是同类项速配,另一个是“找朋友”。正当学生沉浸在游戏的欢乐和喜悦时,我又提出了本节的第二个知识点:怎样合并同类项?玩兴正浓的学生显然觉得这个问题很突兀,于是我设置了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4m+3m等于多少?学生齐声答出7m。我又问,你们是怎么做的?学生答:4m+3m=(4+3)m=7m(根据乘法分配律),学生又接连做了几组这样的习题后,我再让学生总结法则。学生中无一人回答,于是我又引导学生从单项式的结构考虑,学生想到单项式由数字和字母两部分构成,马上就豁然开朗,总结出“系数相加,作为结果的系数,字母及字母的指数不变”的法则。
可见,教师只要设计好教学环节,使学生感兴趣,能主动观察、猜想、推理,顺着教师的引导,自主探究,发现、总结出要学会的内容,这样教师则真正从知识的传播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设计者,而学生也就由观众变成了演员。
在课后的自我评价中,“你学到了什么”一栏里,学生除了填写知识点外,还填写了诸如“集体的智慧大于个人智慧”、“合并同类项的方法可以运用在实际生活中,如垃圾分类处理,办公室格式化”„„ 这些都是我事先没想到的。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充分领会到自主获取知识的快乐。增强了学习的主动性,提高了学习的兴趣。在平时的练习中主动寻求最佳方法,数学能力得以迅速提高。
因此,教师对学生的思维方式要善于发现,精于点拨,使学生从中领悟、探索,提高认识,获取最佳的思维方式。
四、克服困难,磨练意志
学生必须具有遇到困难、挫折不灰心的意志品质,尤其是学好数学单凭动机、兴趣,情感是不够的,一旦目标确立,就必须有坚持不懈做下去的意志,这是培养学生坚毅性及学好数学知识必备的个性品质。
我在教学中,始终注意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恒心。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能持之以恒,坚持到底,这表明他有坚毅性:反之,学习有始无终,半途而废,知难而退这就表明他缺乏有毅力的品质。“学贵有恒”,学习一定要有恒心。有的成功就自满,有的失败就灰心,有的出现“冷热病”等,这些都是学生学习意志薄弱的表现,教学中应引起教师的足够重视。
例如我在指导学生学习应用题时,要求学生必须有足够的耐心、细致的观察,认真分析各个条件以及条件与问题间的关系,才能找到正确的解答方法。从中培养他们认真、仔细、踏实的科学态度和持之以恒的探索精神。又如:一个单元的知识学习结束后,我认真组织学生复习总结,要求他们从日常生活中积累与数学有关的知识,根据自己的学习程度,自己出数学基础知识题,每人编一份自己可以作答的试题,一个学习小组编一套典型习题,这样的安排因人而异,不“一刀切”,虽有一定的难度,但训练要求符合个人实际,部分学生能坚持下来,对他们的意志锻炼,坚毅性的培养是非常有用的。
坚毅性的培养是建立在自觉性、坚持性和自制力的基础上的。教师不需要对解决问题的方法做许多硬性规定,可让学生总结并写出每个章节的学习方法,在写作中自己想方设法克服困难,有意识的磨练学生的意志,鼓励他们不畏困难,用坚强的意志去排除不良情绪的干扰,提高学习质量,这是逐步培养学生良好意志的有效途径。
四、形成习惯,培养责任感
现代数学论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效果与学习活动中的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密切相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体的努力态度,学习习惯等,尤其对于个体的终身发展来说,强烈的责任感是取得成就的重要条件。责任感是一个人做人做事的根本条件,没有这个基本点,任何事都干不成,也干不好。
责任感的培养必须从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入手。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以极其认真的态度全身心的投入。如:在计算时要求学生首先要认真审题,发现技巧,在计算中,不要抄错题,不要计算错。计算后,要认真检查“一步一回头”,同时整个过程要工工整整的写。在全过程中,每个环节都踏踏实实、一丝不苟,使每一个学生都逐渐养成自觉、主动、认真地学习习惯,这样,责任感和良好个性品质也在其中逐渐形成。
总之,基础教育阶段要着眼于人的一生的发展。在数学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就必须重视并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良好个性品质。中学生虽然远没有形成完善、成熟的个性,但培养中学生的良好的个性品质,对他们终身的发展将产生久远的影响,这是一个人成才的重要基础。因此,在新时期利用数学课堂教学,培养中学生良好的个性是大有可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