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基础教育领域学生礼仪素质培养模式研究论文
[摘要]基础教育领域学生礼仪素质的培养模式建构,既是一个理论研究课题,更是重要的实践课题。基础教育领域学生礼仪素质培养及其模式建构,对于满足人的发展需要,促成人的全面发展,对于中华民族精神的光扬,对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都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其基本模式,应该是基础教育领域学生素质教育中诸因素的有机组合和共同发挥作用,形成认知和实践并重、教育与管理齐抓,激励和规范并行的有机体系。而模式的具体落实,需要从更新理念,提高认识,制定和落实好学生礼仪培养规划、制度,强调内容与时俱进,符合教育实际,突出学生礼仪规范的实践等基本的策略做起。
[关键词]基础教育;学生礼仪素质;培养;模式
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委托项目:“湖南省基础教育领域学生礼仪素质培养研究”研究成果。
基础教育领域学生礼仪素质培养,既是一个理论研究课题,更是具体的实践课题。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化,加强学生素质教育,成为基础教育领域的首要任务,学生礼仪素质正是其身心素质的基本内容,加强基础教育领域学生礼仪素质培养,有着重要的价值意义和迫切性。而社会转型和理念多元格局的形成,更增加了基础教育人才培养的难度,学生礼仪素质培养有必要创新方法,构建新的培养模式,并通过行之有效的策略措施,力收培养之效,这样才能促成教育目标的实现,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
一、学生礼仪素质培养模式建构的意义和必要性
弄清楚基础教育领域学生礼仪素质培养的价值意义和必要性,有助于自觉加强对学生的礼仪素质专题教育,形成规范化的教育培养机制,促成学生身心素质的全面发展。
(一)学生礼仪素质培养的价值意义。
作为一个教育研究课题,基础教育领域学生礼仪素质培养模式构建,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主要在于学生礼仪素质养成,能满足人的需要。在人的所有需要的内容中,各有不同层次。人的需要按照从低到高的次序排列,有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其中,礼仪素质养成的需要,就属于人的需要中的精神需要,是较高层次的需要。通过礼仪的交际,让人得到爱,得到尊重,获得自我实现,所以,加强礼仪素质培养,是满足人的需要的重要方式。基础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直接培养人的各种素质,利益素质培育当然也是素质培育的题中应有之义。同时,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人是一个不确定的开放的,无限的系统,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i的观点,强调了人的社会性,是人的不确定性本质在社会哲学上的展现。他们说的都意在说明,人还在发展过程中,人需要继续发展。而经过教育,则是实现人的发展的主要战略,作为教育的重要内容,学生的素质培养,是促进学生身心素质发展的一个方面,因此,加强基础教育领域学生素质的培养,正是符合人的本质发展的需要。此外,礼仪素质的培养,还有利于中华民族精神的继承和发扬,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其价值和意义都是非常巨大的。
(二)学生礼仪素质培养模式构建的必要性。
问题不仅仅在于提升认识,明确其意义,学生礼仪素质培养就可以轻而易举地达到目的了。事实恰恰相反,由于现实生活的复杂,由于社会理念多元多样化竞争、价值观多元碰撞,使得青年学生的价值观的形成,面临着各种结果,可以是社会主义的,也可能是封建主义的、个人主义的、自由主义的,甚至是反动的。尽管我们认同对主体的价值理念的多元现实给以包容和谅解,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强调了社会主体价值理念的优化和健康发展,即必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率各种价值观。因此,相关的人格构建、素质培养,就显得既很迫切,又不是轻而易举的。因为错误的价值观、错误的社会思潮并不会自动退出社会舞台,需要下大力气,创新方法,才能确立正气,扶正祛邪,才能逐步确立主流价值理念。事实上,多年来,基础教育领域的学生价值观培养、礼仪素质培养,不是放弃或抓得不紧,而是下了很大功夫,但效果不是很显著,要么过于严格,成了“病梅馆”的人为折梅,不但为人诟病,也让结果适得其反;要么过于放任,使得学生失去传统精华的陶钧,导致基本素养不尽如人意;或者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仍然无法从根本上扭转礼仪素质方面的后滞局面,目前的状况是,形式主义盛行,只注重报告、讲话宣传,或满足于只发文件、贴标语、呼口号等,礼仪培养没有多少实质内容。方法上,满足于政治说教、简单压服,结果是学生反感,使得礼仪培养经不起实践检验,如同多米诺骨牌,一发散而不可收。教育效果低,学生在校园内养成的礼仪,经不起外界的污染,一出校门,基本礼仪就丧失殆尽;让人感叹世风日颓,令教育工作者汗颜。所有这些,都说明对基础教育领域的学生素质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非下苦功不可。尤其需要在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培养目标之后,必须深化教育方式改革,创新策略,优化方法,构建基础教育领域学生素质培养的符合实际需要的基本模式,这样才能提高礼仪素质教育的效益,提高育人质量,实现学生身心素质的全面发展。
那么,基础教育领域学生素质培养应该如何操作,其基本模式又是怎样的呢?
二、构建礼仪素质培养立体综合模式
基础教育领域的学生礼仪素质培养模式构建,是一个综合性的工程,必须从培养目标、培养内容、培养方法等多方面综合考虑,注重过程和效果,统筹兼顾,规范实施,使礼仪素质培养形成一个有机体系。
(一)模式建构的整体构想。
我们设想,礼仪素质培养的基本模式,应该包含基本的教育因素,包括礼仪教育的目标确认、规制建构、礼仪规范的制定、硬件投入、总体规划、任务安排、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管理模式、激励机制和结果评估验收等等,也包括学生的各种关系和交际方式,这些具体的因素,关涉到方方面面,内容庞杂,必须以人为本,以育为纲,以养成为目的,以方法创新为要务,抓制度、抓过程、抓反馈,全力以赴,持之以恒,坚持实践,才能收效。基于育人规律基础上的礼仪素质培养模式的建立,为礼仪教育的系统化、规范化,给出了基础条件。学校德育工作人员和教学人员,都要明确目的,端正态度,深刻认识,共同重视,把礼仪素质培养当作精神文明建设和和谐社会构建的大事来抓,当作育人的要务来抓,在这基础上,权衡全局,构建起礼仪素质培养的基本模式,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大培养的力度,教育与管理并重,激励和规范并行,力使过程完善、效果彰显。
(二)模式的构成因素和作用机制。
该培养模式由培养机构、培养内容、培养方法组合成基本因素,共同指向培养对象,再加上培养过程的流程运作最后达到培养目标,再经过流程中的反馈机制,不断调整各个因素,使之与时俱进,符合发展变化的形势要求和育人需要。这些基本的因素,形成了既互相联系又独立生存的子系统。其中,培养机构主要是指学校,如中学、中专学校、初中、小学、幼儿园等,学校中的班级是学生礼仪素质培养的基本单位,活动小组是基于实践教学的要求和教学方式变革的需要,而组成的机动机构,着重于学生自我组织、自我教育、自我发展,是教育规律在育人过程中的形式表现;培养的内容主要包括基础教育层次的学生道德品行、礼仪要求、行为准则等,是礼仪素质培养的具体内容;培养方法则是育人的总体范围和宏观要求,包括理论指导、技能训练和具体尝试实践等。机构、内容和方法共同发挥作用,通过规划、制度、人力资本、投入经费资本等体现出来,并一起组合成整体培养机制,共同作用于培养对象(学生),再通过具体实施的流程体现出来,这个流程包括了启发学生的认知、引导学生的尝试、学生尝试的矫正和学生礼仪行为的规范化、熟练化等等;经过培养过程的具体运作,最终达到培养目标,那就是学生道德品行和礼仪素质的形成,学生体现出文雅的气质、讲究礼仪的行为和诚信待人的风貌,这就达到了礼仪素质培养的目标,实现了学生身心素质的全面发展。
三、基本模式的具体实施策略
(一)制定和落实好学生礼仪培养规划、制度等。
礼仪准则的具体条款、礼仪规范培养的具体要求,都需要通过基本的制度制定和落实来实现,所以,规划、发展战略和基本制度的制定,是学生礼仪素质培养模式的基本因素内容。就是说,中小学生的礼仪素质培养,需要通过具体规划、计划、制度等的制定和落实,形成全体动员,全员参与的局面,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推动。其中,国家教育职能部门既承担着管理督导任务,还承担着制定学生礼仪素质规范培养的战略、策略、规划和计划安排等宏观任务。要制定礼仪规范培养的目标、任务和统一的操作规则,以便有规可依,有仪可行,有任务驱动。就是说,不但要具体制定学生礼仪的基本内容,更要制定学生礼仪素质教育的发展战略、培养目标、基本制度等,以便保证学生礼仪素质教育纳入学校常规日程,并取得实效。同时,学校要加强管理,加大礼仪素质的宣传教育力度,形成校园礼仪素质规范养成的氛围和环境,推动学生礼仪素质的培养,促成学生礼仪素质的提高。
(二)强调礼仪内容要与时俱进,符合实际。
礼仪内容是礼仪素质培养基本模式的主要因素之一,必须切实强调礼仪内容的更新和丰富,以满足教育培养过程的需要。基础教育领域的学生礼仪素质培养,其内容必须不断更新,以便适应不断变化的现实需要。古往今来,礼仪规范和准则,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随着现实的需要而推陈出新。某一阶段公认的规范准则,可能在后来的社会实践中被否定,被扬弃,同时又有新的内容增加进来,如此发展变化充实提高的结果,使得礼仪规范常学常新,保持了中华民族的高尚文明。所以,基础教育领域的学生礼仪素质培养,也要注意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不断充实更新礼仪内容,剔出一些过时的内容,网络交际要求、网络文明规范等则是新的活动领域的礼仪内容,需要给学生以系统的培养。类似这些,都属于礼仪素质内容的创新,需要我们关注时代的变化,推动基础教育改革进展,及时修订、充实、丰富现代礼仪规范的内容,以便保持基础教育领域的学生礼仪素质培养的先进性、科学性和内容的丰富性。
(三)突出学生礼仪规范的实践。
基础教育领域学生礼仪素质的培养,关键在实践。在落实培养模式的过程中,实践教学应该成为学生礼仪素质培养的首要形式。学校要建立实践教学的机制,把礼仪规范的条文转变为学生的尝试行动,学一条,用一条,并形成全校师生的共同行动,这样就易于巩固所学,使礼仪规范变为学生的良好习惯。
基础教育领域的学生礼仪素质培养,是我国公民礼仪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礼仪文化水平,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都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其基本模式的建构,符合教育实际,更为具体的培养过程创设了可以遵循的范式。我们必须更新观念,提高认识,加大培养力度,切实提高培养效果,以促成广大中小学生礼仪素质的提升,促成学生身心素质的全面发展,更好地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
[参考文献]
[1]关鸿羽:教育就是培养习惯[M],新世界出版社200
3[2]胡锐、边一民主编:现代礼仪教程[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
[3]徐爱琴:实用礼仪学[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第二篇:试论教师教育专业学生教育专业素质培养模式探析论文
论文摘要:教育专业素质是教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提升教师教育专业学生的教育专业素魄,师范院校应努力构建以课堂教学、自主学习、实践活动为主体的三元结构模式.做到课堂教学与实践活动相结合、自主学习与合作发展有机统一,培养适应当代教育发展要求的高素质的教育专业人才。
论文关键词:教师教育专业学生教育专业素质培养模式
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教师专业化运动的推进.教师教育专业学生素质的培养越来越成为教师教育专业教学改革关注的内容之一。目前我国正在实施的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使得教师的角色发生了重大转变,对教师的教育专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培养高质量的教师,师范院校必须加大对师范生进行教育素质培养的力度,努力构建以课堂教学、自主学习、实践活动为主体的三元结构模式,做到课堂教学与实践活动相结合、自主学习与合作发展有机统一,培养适应当代教育发展要求的高素质的教育专业人才。
一、改革现有课程体系。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课程是教师教育专业学生教育专业素质培养的基本平台。培养教师教育专业学生教育专业素质,首先要根据教师教育专业素质结构,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自主成长型人才。
(一)构建合理的教师教育专业教育课程体系
教育专业素质是教师在其专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直接决定其专业活动效果的教育品质的总和,其结构包括教育信念、教育知识、教育能力和教育情意等。传统的教师教育专业学生涉及教育专业素质的课程只有心理学、教育学、普通话、书法等几门课程,课时紧、内容少,尤其是教育类课程.远远不能满足未来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根据教师教育专业素质的结构,教师教育专业教育专业课程至少应包括以下几个学习领域:(1)儿童发展与教育。课程为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品德心理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2)教育学基础。课程为教育学原理、现代教育理论、班级管理等。(3)学科教育与活动。课程为学科课程与教学论、综合实践活动等。(4)教师专业发展。课程为教师心理学、教师专业发展、教育研究方法等。(5)教师专业技能。课程为普通话、书法、现代教育技术等。为此,教师教育专业必须加强课程建设,进一步加强课程模块之间的合理整合和协调。在开设专业必修课的同时,根据教师教育专业的素质结构与社会需求,积极加强教师教育专业拓展课程建设,同时改革学科中心课程体系,树立多元化课程理念。在学科教学的同时,开展项目教学、实践教学,促进学生教育专业知识、能力与情感、态度的形成。
(二)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课堂教学是培养教师教育专业学生教育专业素质的主渠道,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培养教师教育专业学生教育专业素质的保证。因而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从培养教师专业素质、实现教师专业化的高度.变单一的知识性教学目标为全面的发展性教学目标.走出学术性、理论性的狭窄胡同。突出教育学科的发展功能。关心学生教育教学能力的提高、专业思想的树立与情意的培养.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对学生教育智慧、教育理念的启发和培养价值。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开放的心态,根据地域、学校、教师、学生的特点对课程资源进行开发与利用,充分开发与利用教材、计算机多媒体、网络、实践课程、教师与学生等课程资源,彻底改变教师“满堂灌”的“填鸭式”教学方式,把课堂教学的H寸间、空间、主动权还给学生,创造有利于学生全面成长的教学环境,使他们成为教学过程的主动参与者、实践者;并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内容、情境中选择和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阅读指导法、案例教学法、微格教学法、实践作业法等,从而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创新实践能力,促进学生良好教育专业素质的形成。
二、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引导自主学习
教师专业发展是终身的、持续的过程,自主发展是教师教育专业素质发展的本质。为促进教师教育专业学生自主发展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加强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一)指导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结合专业实际、自身情况等制订的职业目标、职业道路、发展规划.以及为实现目标而确定的行动方向、行动方案。对教师教育专业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有助于学生明确目标、把握方向、提升行动力,对其教育专业素质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开展职业生涯规划,首先应引导学生明确教育专业素质的目标与内容,即通过教育教学,要热爱基础教育职业,掌握系统的教育理论知识,形成科学的教育理念,具有初步的基础教育教学实践能力、教育科研能力,具有良好的沟通表达、组织协调、交流合作能力,形成自我专业特长。大学一年级侧重培养热爱基础教育事业、热爱学生的职业情怀,培养教学基本功;大学二年级侧重掌握教育基本理论.培养教学能力;大学三年级侧重形成科学的教育理念,培养教学能力和教育管理能力;大学四年级侧重培养自我专业特长和基本的教育科研能力。根据学生职业发展规划的步骤。存指导学生职业发展规划时,教师应帮助学生进行客观的自我评估,对照教育专业素质的内容,拟定专业发展目标,制定行动方案,积极展开学习与训练,并在实施的过程中不断反馈与修正,从而促进学生教育专业素质自主发展、自主提高。
(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是培养教师教育专业学生教育专业素质重要的环节。教师要通过课堂教学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激发学习积极性.并积极创设条件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如课外阅读、课前预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同时,教师还要积极引领学生进行实践与研究,加强对教学的反思,开展叙事研究与专业对话.从而形成自主成长的内在动机、自主学习能力、自主反思能力、自主成长的人格特征,为将来的终身学习、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为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效率,创建学习型团体是提高教师教育专业学生教育专业素质的重要途径。
学习型团体是指学生在学习中形成的、有共同的持之以恒的愿景、注重心智改善、坚持系统思考、不断实现自我超越的学习共同体。在学习型团体中,学生共同创造实现理想的良好环境和团体氛围,把学习共享系统组合起来.坚持学习新知识、新见解、新理念,不断修正自己行为,不仅能促进知识、信念、行为的变化,而且能增强个体的成长能力和团队意识,有助于学生的自主发展。为此,教师应将集体教学与小组合作学习有机结合,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和与策略的讨论,建立小组合作学习的目标导向与程序结构,加强学生合作交往意识及小组合作技能的培养,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发展。
三、改革评价方式,强化实践教学
(一)改革评价方式
传统的教师教育对学生学习按照所谓的标准指标体系进行评价,以考试分数作为衡量学生教育专业素质的依据,片面强调知识的获得,忽视情感、能力的发展,束缚了学生个性的自由。
要培养学生教育专业素质,教师就要改变原先简单片面的学生学业评价办法,建立全面科学的评价制度,构建全面的评价指标体系,包括课堂表现、平时作业、实践活动、期末考试等;对学生的评价要突出学习态度、责任心、实际行为、创新能力、灵活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的评价;恰当使用学生成长档案袋评价,突出其对学生评价的自主反馈性、发展的全面性、独特性、动态性、生成性等特点,充分发挥它的激励功能、评价功能、学习功能和教育功能,从而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最终实现对学生的综合评价、全面评价、动态评价,更好地促进学生教育专业素质的培养。
(二)强化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培养教师教育专业学生教育专业素质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班杜拉通过研究发现,几乎所有起源于直接经验的学习现象都可以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及其结果而替代性地产生。因而加强课堂教学中的案例教学、模拟训练,加强教育实践课程,强化与基础教育的联系,对学生实施观察学习、模拟学习,提升学生实际应用能力,是教师教育专业学生教育专业素质培养的重要途径。教师教育专业实践教学实施的基本途径可分为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两种:校内实践的具体形式主要有学科教学、微格训练、小组模拟训练、各种教学实践竞赛活动、社团活动、每日练活动、教学录像观摩等;校外实践的具体形式主要有教育见习、教育实习、社会实践活动等。教师应特别注意实践内容的系统性、层次性,注重指导学生进行反思,引导学生从单项到多项,从分散到集中,从校内到校外,受到多层次、多方面的实践锻炼,真正达到教学实践的层次化、自主化;同时,学校可聘请知名中小学教师作为兼职辅导老师,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上给予学生有效的指导。另外,学校还应加强教学基本功与能力的日常检查与训练。加强学生社团建设,开展富有成效的活动,充分利用周边教育资源,通过义务支教、假期社会实践活动等形式,从而帮助学生充分了解中小学和中小学生,不断提升教师教育专业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第三篇:学生个性化作文素质的培养研究
学生个性化作文素质的培养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为了探索作文教学的新路子,切实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和情感水平,并以文载道,锻塑人格,使生活与作文优化互补,自2006年7月以来,我们课题组以《学生个性化作文素质的培养研究》为研究课题,取得了具有实质性的研究成果。现报告如下: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1、时代的需要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教育,创新教学,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是每一位教师的时代责任,是培养时代的新型人才的前提。创新作文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实践活动,是培养时代的新型人 的重要手段。
2、新课程标准的需要
新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鼓励有创意的表达”。这就为作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创新作文就是摆在师生面前的重要课题,创新作文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的实践活动,创新作文是培养创造性思维和创意表达的重要措施。
3、作文教学的现状
作文教学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方式,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最好形式。但是,由于教育观念的相对滞后,教学思维的定势化,作文教学无本可依,无章可循,盲目性,随意性很大,即便是教师讲作文,也是些基础知识和基本技巧,致使学生的创作个性无法张扬,作文效果差,作文的语言表述能力低下。
面对中学作文教学面临的问题,我们课题组想要竭尽全力推进作文教学的改革,使学生的个性化作文素质得到培养,把学生从狭窄的作文小胡同引向广阔的作文新天地,全面提升学生的作文素质。这是我们进行“学生个性化作文素质的培养”研究的初衷。
二、课题的概念界定
我们的“学生个性化作文素质培养研究”课题是以社会对未来人才素质要求为依据,以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为目标,以能力训练为核心,以作文评价为动力,通过教师树立开放的作文教学观念,实现写作内容的全方位开放,写作形式的开放,丰富学生的思想,培养学生的理性思辨能力及创新能力,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确立学生写作的主体地位,从而达到提高作文教学质量和张扬学生的写作个性的目的,使学生的写作水平达到《语文课程标准》上7—9年级学生作文的要求和标准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
探究学生个性化作文素质培养的方法,分以下三个方面:(1)探究激发学生作文兴趣的方法
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认为,学生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积极的信息加工者。他提倡使用的发现学习法强调学习过程、直觉思维、内在动机和信息的加工、贮存、提取,也为自由写作实践提供了心理学的依据。“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学生的作文潜能就得不到激发,作文水平就得不到提高。因此,本课题将激发学生作文兴趣作为本课题研究的重要内容。
(2)探究作文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的方法
罗杰斯提出了“以人为中心”的理论,突出学生是学习主体的地位和作用,强调情感等非智力因素的动力功能,重视创造力的培养。人的创造性是人的主体性的最高表现,是人的本质属性。自由写作实践鼓励学生进行多向思维,能从多种角度更全面地认识同一事物,并善于把它们综合为整体性认识,能创造性地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去适应新情况,使自己的创造力不断提高。因此,培养学生作文中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也是本课题研究的重要内容。(3)探究作文教学与学生发展的关系
根据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论和李镇西先生提出的“语文生活化,生活语文化”的原则,我们提出了“作文生活化,生活作文化”的观点。在这个观点的指导下,引导学生观察生活,认识生活,以期通过课题的探究,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4)探究学生个性化作文素质培养的具体操作模式 ①进行写作意义教育,培养学生写作兴趣和自主写作意识。
②组织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丰富学生的生活,拓宽写作思路。社会实践活动包括:郊游;访问;名人讲座;办报(手抄报、黑板报、墙报等);系列征文活动;演讲;名作赏析。
③写作与阅读相结合,构建读写训练体系,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与笔记习惯,丰富学生的文学素养,积累写作素材与写作技巧。
④课内作文与课外练笔相结合。探寻学生乐意接受并积极主动实践的“言语”活动形式。写随笔就是一种学生喜欢并积极参与的“言语”活动形式。它充分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意识和学习热情,树立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它体现的是自主、合作、探究的现代学习方式。⑤大胆改革传统写作教学模式,努力探索开放性写作教学模式,采用灵活多样的命题方式,应用变式教学,进行多角度思维训练。(5)探讨改变现有作文评价模式的方法
主要是努力探索个性化的作文辅导策略,努力打破“道德评价观”、“结构评价观”等传统的作文评价观念,使教师形成了重思维、重语言、重情感的个性化作文评价观。
四、研究方法、步骤:
(一)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在作文教学过程中由师生共同拟订计划、实施计划、评价总结等步骤,使课题保持积极、健康的态势,并在实施中不断探索,不断完善。
课题方案确定之后,组织实施是关键。有序的操作可保证课题实施顺利开展,精心的组织,严密的管理可保证课题高质量运行。我们坚持严格执行实验方案和实验计划,明确各自目标,任务,要求课题组成员积极实践,及时总结,积累资料,汇总,统计,分析。课题组成员每学期在校内上一到两节公开课,每学期上缴一份写作课案,同时,每学期至少上交一篇关于课题研究的反思,然后大家共同总结,及时研讨得失,调整研究方案和工作策略。
(1)学习理论,明确研究方向。
我们围绕课题,首先组织课题组成员认真学习新课标理念,统一思想,切实转变教学观念,提高理论和研究水平,确定研究方向,并将课题分解落实,让每一个子课题组人员都明确各自承担的职责。为研究制定具体的课题研究方案提供了理论指导。
(2)培养学生作文能力,提高学生的情意水平。
生活是作文的源泉,作文是生活的艺术再现或理性表达。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实行知情意的统一,不仅激起并满足学生的认知要求,还激起并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重点突出在: ①教学生作文,教学生做人。教育学生热爱生活,积极投入各种有益的活动,指导学生留心观察,认真体验,用心思考,使他们在生活中增长见闻,丰富感受,产生倾吐欲望,在此基础上引导他们交流汇报,练习表达。
②让作文成为学生学习生活的需要。激发学生的作文热情,课题组成员努力把作文的练与课内外活动统一起来,努力引导学生走向自然,接近社会,把触角延伸到生活的广阔领域,感受生活中的真善美,从而主动诉诸于文字。
③把作文变为学生的乐事。运用迁移规律,培养观察作文的兴趣;激发求知欲,引导学生一吐为快;改革课堂教学,根据学生情感特点,有的放矢地充实学生积极愉快的情绪生活;开展丰富多彩,富有情趣的课外写作活动;改革作文评分、批语,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欢愉。
④用“自己的话”表达自己的意思。鼓励学生自由倾吐,表达真情实感,怎么做,怎么想的,就怎么写,不胡编乱造,不无病呻吟;引导学生根据自己表达的要求,选择恰当的语汇和合理的表达方式,不生搬硬套,不机械模仿,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3)举办活动,激发热情。
学生的情感,意志,兴趣,爱好,能力,素质等方面的培养,通过举办活动最能得到显性的表现,锻炼和检验,活动不仅激发了教师和学生的热情,而且留给他们永生难忘的记忆。比如每学年定期举行的“作文竞赛”,使学生在竞争中感受到写作的快乐。
(4)养成习惯,内化素质。
课题组会同全校语文老师,对学生提出一些具体规定。①规定每周读一张报纸;
②每周必须做好三件小事:读一本课外书(文艺的和科技的读物),写一篇练笔文章,学会唱一首歌。
③每学期必须参加一项社会实践或有重大意义的活动,编订一本习作手册(个人或团体)。
通过这些措施,进一步拓宽知识视野,有不竭的写作源泉乃至灵感,用良好的习惯内化素质。
(5)积极参与钟祥市高效课堂实验的课题研究。
我校于2008年,积极参与在钟祥市开展的高效课堂的课题研究。在课题研究活动中,我们主动运用高效课堂理念进行作文研究教学,力争研究多出成果。在研究的过程中,我们课题组本着求真、务实的态度,扎实有效的推进活动有条不紊地展开。在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倡导学生坚持写日记,日复一日,这一做法仍坚持不懈,学生在日记中表露真情,交流意见,大大提高了他们的写作水平。
2、文献资料法:通过对国内外有关“作文个性化”理论与经验的学习研究,常上教育教学网站,参与教育教学论坛的讨论,主动向有关专家请教,加强理论学习,使本组教师得到理论的提高。
3、调查法:师生广泛调查社会教育的有关资源,具体是对研究对象的前后对比调查。我们先后两次对学生的个性化作文素质培养现状进行了问卷调查,先后组织学生深入到贺集福利院、4、经验总结法:定期及时总结经验、积累素材,由感性向理性过渡。
5、个案研究法:对个别特殊学生(漠视作文、害怕作文、作文基本功较差的学生)实行教学跟踪,追寻其成长的足迹。
(二)研究步骤:
1、准备阶段(2006年4月至2006年6月)
(1)座谈、问卷调查,对作文教学的现状进行摸底,为制定有针对性的课题目标提供理论依据。
(2)收集有关理论资料。学习有关的理论,树立先进的教育思想观念,为实验提供依据和指导。
(3)成立以学校主要领导挂帅的课题研究领导小组和课题研究组。
(4)召开课题组成员座谈会,分析实验班级情况,制定实施计划,提出具体的研究方向与方法。
2、实施阶段(2006年6月至2009年2月)(1)做好宣传发动工作,让全校师生了解“学生个性化作文素质的培养”的研究过程和内容,籍以推动学校作文教学研究的开展。
(2)“学生素质的培养”研究的理论探索与实践操作是我们课题研究的主攻方向。每学期,课题组老师每人要就自己研究的子课题做出阶段性小结。在此基础上,举行全校性的研讨活动,使科研成果向全校推广。
(3)各参加实验老师把试验过程有关情况(包括体会、试验对象的转变情况、教案、教学片断,个案研究等)以书面形式汇报课题组,以积累材料。
(4)课题组的全体成员总结好研究成果,不定期向有关报刊投稿,或参加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举办的论文评比,争取获得更多奖项。同时不定期向有关报刊杂志投寄学生的优秀习作,以期发表,或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作文竞赛,以期获奖。
(5)课题组每学期进行经常性的研讨和评价,及时反馈信息和调控进程,作出阶段性总结。
3、总结阶段(2009年2月—5月)
课题组成员总结,学生典型总结、课题目标与效果全面总结。发挥广大师生潜能和教育资源优势,课题组成员对子课题研究的所有相关材料和信息进行加工整理,写出经验总结和理论文章。课题组根据以上的总结,写出综合性的结题报告。同时编定个性化作文佳作集。
五、课题研究的收获:
(一)提高了教师的理论水平。
通过研究与实验,我校语文教师作文教学水平和理论水平的不断提高,一批青年教师迅速成长。2007年9月,课题组成员罗唯一老师在全镇语文优质课竞赛中汇报研讨的作文课例获得好评;2008年9月,杨思丽老师在钟祥市语文优质课竞赛中主讲的综合实践课内容《感恩父母》获得二等奖,杨代春老师的研究论文《如何引导七年级学生作文“入门”》获得荆门市教科所论文评比一等奖……教师在课题研究期间累计发表和获奖的论文有十多篇。
(二)促进了作文教学的优化。
教师吸取了过去单一的只重写作知识传授、学生习作批改包办代替而收效甚微的教训,挖掘学生自己动手的潜能,注意将学生的知识,技能与情感体验有机结合,系统地提出了“重视真实体验和情感的表达”,训练学生“相信自己的作文一定能写好”的心理素质,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综合体现在七、八、九年级各个阶段、各个板块的教学之中,从而真正确立了“学生是写作的主体”这一全新的作文教学理念。通过参与课题的研究,教师注意了在作文教学方法上强调学生写真情实感,即:(1)只定范围不命题。改变过去命题作文假、大、空的现状,让学生有话好说,有话要说,鼓励学生在一个范围内,从生活中找素材,写出真情;(2)重视表达方式,但不限文体。结合荆门市中考语文写作的要求,指导学生学习作文,主要在于指导如何表情达意,根据不同内容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即叙述,描写,说明,议论和抒情。因此,在这五种表达方式上下功夫,作文训练的同时更要鼓励学生突破常用文体的模式,不拘一格,不落俗套表露自己鲜活的思想。(3)不限篇幅和篇数。(4)强调写真情实感,但不限于写真人真事。学生的知识和情感体验主要从书本,报刊杂志和影视媒体获得,过分强调写真人真事,往往束缚住学生的手脚,不利于他们抒发真情实感,因此鼓励学生写诗歌,小说,童话,寓言等,借以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和创新精神。
(三)提高了学生的写作素质。
通过“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和“作文教学如何激趣”子课题的研究,大大的培养了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课刚刚起步时,大部分学生的阅读水平还停留在漫画阶段。阅读课上,总想借机说话,聊天。而现在,阅读课成了学生每周盼望的课程,不允许任何老师随便占用。
通过课题研究成果的实际运用,学生的作文水平大大的提高了。课题研究期间,我们以学校“龙潭文学社”为基地,完善“社”“刊”建设,定期组织开展写作辅导讲座和即兴作文。课题研究期间,《龙潭》累计结集出版学生优秀学生习作专辑6期,学生在各级各类报刊、网络上发表优秀习作23篇,在今年举行的湖北省第七届“天地杯”中小学生作文竞赛中,我校学生共有3人获得省一等奖,9人获得二等奖,另有22人获得三等奖和优秀奖。
六、课题研究的成果
通过进行本课题的研究,我们探索出了学生个性化作文素质培养的方法。
(一)多角度选材立意
引导学生跳出相同思维的圈子,对同一题材从不同角度、方向、视点、层面去选材、构思、立意,力求独特、新颖、与众不同,写出内容各异、富有个性的作文。
1、鼓励学生发散思维。如实验班级布置学生围绕“书”这一话题习作,强调选材的丰富多样。学生就写了买书、偷书、包书、借书、还书、补书、藏书、自己喜爱的一本书、未来的书、书的哭诉等内容,几乎没有材料累同的现象。
2、启发学生反向思维。如指导学生续写《我的叔叔于勒》,许多学生是顺着课文的原意,构思潦倒的于勒遇到菲利普夫妇后的尴尬和遇到的不幸,写出了一篇悲剧性的作文,也有的学生,反向思维,写于勒故意装穷,为的是想给哥哥嫂嫂一个惊喜,结果真相大白,皆大欢喜的结局。这样选材立意,既合情合理,又富有创意,闪烁着个性的火花。
(二)多形式表达
表达形式的灵活多样也是个性作文的重要体现。《课标》强调:“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新意的表达。”“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
1、变换文体形式。引导学生对同一题材的内容,用不同的文体进行表达,以求构思新、表达巧。如针对一些居民往我们学校的饮用水源秋香湖乱倒垃圾的不文明行为,我们指导学生以“保护环境”为题材写一篇作文,提倡文体的多样性,可以以建议书或书信的形式,给街道居民提建议;可以以日记形式记录真实见闻、感受;可以以议论文形式发表看法;可以以记叙文的随感笔触来表达……这样淡化文体,启发学生用自己喜爱的体裁方式表现见闻感受,充分体现了作文的个性化特点。
2、变换角色叙述。引导学生对同一场面,同一人或事物,改变一种方式来观察思考,变换角色表达。如九年级同学学了《那树》一文后,教师就启发学生变换角色从五个不同的角度进行叙述:用第三人称叙述,也可用第一人称“我”的方式,还可以作者、伐木者、行人、遮阳避雨的乘客或榕树的口吻描述事件。
3、变换结构模式。鼓励学生不要拘泥于传统的结构章法,可用不同的观察顺序、切入点,尝试用新的布局去表现。如前文列举的续写《那树》,学生可以按事情先后顺序叙述,可以从事情最扣人心弦处入手,可以用倒叙的方式来叙述,还可从对事件的感叹议论入手……这样对同一件事,由于不拘一格的谋篇布局,学生可以写出与众不同、富有个性的作文来。
(三)多类型习作训练
1、无主题习作练笔
(1)坚持写日记
写日记是提高写作能力的有效途径,特别是日记中个人的秘密、心底的话语,无不是学生个性的极好凸现。我们不仅要求学生写日记,更主要的是给学生以不断的经常的持之以恒的指导、帮助、鼓励和鞭策,促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习惯得以养成。学生用日记形式记录真实的生活,记录真实的体验,无所顾忌,敢于说心理话,作文闪烁着个性的光彩。(2)做读书笔记
结合课外阅读、看电影和电视,指导学生写读书笔记,评论文章、电影(或电视)中的人物,是培养学生独特感悟的好方法。做读书笔记时,摘录好词好句的数量不是最重要的,主要目的是让孩子们思考对自己有特别启发或感悟的地方,并写下来,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有的同学可能因一个词而写下长长一段话,也有对一段话发表自己的评论,还有的同学看了文章后,写下了一篇读后感。渐渐地,学生都敢于表白自己独特的见解,班里形成了“百家争鸣”的氛围。
(3)展开想象习作
①续写作文。依据一个假设的事物或情节进行的想象习作训练,如学了《我的叔叔于勒》、《孔乙已》、《故乡》、《社戏》等文章,我们就让学生进行续写训练。学生个性不同,他们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展开合理的想象,也就写出了各种不同的结局。
②听音乐作文。作文与音乐的美妙结合。教师将准备好的一段富有变化、含有情节、便于想象的音乐放给学生听。听之前,教师将听音乐的目的、要求交代清楚。由于学生对音乐的不同理解,以及在音乐欣赏能力和水平上的差异,不同的学生会产生不同想象和联想,所形成的事物及事物呈现的状态、方式也截然不同。因此所写出来的作文一定各具特色,个性鲜明。如播放《月光曲》、《二泉映月》、《黄河颂》等,让学生想象作文。
③睹物想象作文。让学生依据看到的事物进行的想象习作训练。如:面对一个小小的地球仪,面对学校的规划图,看着大自然的美景,看着一张获奖证书等展开自己的想象,并写成一篇作文。
④假设想象依据一个假设的事物或情节进行的想象习作训练。如,练习写《假如我是校长》、《假如我只有蚂蚁那么小》、《假如我会变》《假如我处理这件事》等。
⑤学写科幻、童话故事。中学生的特有心理和兴趣决定了他们对科幻故事和童话仍然情有独钟。他们从小就喜欢听、看科幻、童话故事,到了自己能够写出文章之时,早已内心萌动,如学生习作《未来的电视》、《未来的医院》、《笔的自述》、《2050年的那天》、《我的未来世界》等,都是学生习作中的佳作。文中具有的丰富的想象力,无限的幻想力以及独具个性的创造力。
⑥投稿随笔。我们在学校广播室“阳光台”的“习作园地”栏目中开辟了“校园评论家”、“谈谈心里话”、“我的新发现”等栏目,引导学生将班级、学校以及社会上出现的好人好事或一些带倾向性的问题发表议论。这种写作形式可以不拘一格,对某一问题发表三言两语的看法也可以,做细致深入分析,做连载也可以……为向学生提供了一块说心里话、说理的园地,学生乐于参与。
2、有主题习作指导
①捕捉节日。每次节日来临,引导学生抓住有意义的、与以往不同的内容进行记录。如今年是我们伟大祖国的60周年华诞,我们课题组引导学生先后以“歌颂祖国”、“我和我的祖国”、“把青春献给党”等为主题,让学生把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记录、展现出来,让学生把自己内心对祖国的崇敬和热爱之情自由表达出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十分生动。②活动作文。在学校里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如:运动会、春游、文艺表演、各种竞赛活动……这些都是进行习作的好素材。让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注意观察、积累,学会怎么做就怎么写。那么,那些看似平常的小事也都会成为很好的题材。
3、专题作文指导
①关注社会生活从自己、从身边扩展开来,引导学生关注身边发生的事情,带领学生寻找人们议论的“热点”、“焦点”,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指导学生从社会生活中确定和选择专题,组织和指导他们参观访问、搜集资料、以及对资料进行加工整理,把作文教学贯穿其中,使作文教学的过程成为分析、研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例如:环保是学生感兴趣的课题。根据学生的特点,教师首先要求他们思考、搜集身边关于环保的问题,学生兴趣盎然,积极参与,经过集中梳理,开发的小专题有“校园的环境卫生调查”、“池塘在哭泣”、“市民卫生习惯调查”、“垃圾箱的诉说”……教师就每个专题该如何探究,做必要的指导。让学生关注社会,走进社会,热爱生活,参与生活,才能把握时代脉搏,做生活的主人,才使习作丰富、鲜活起来。
②创设作文情境。情境作文以其形象鲜明、情感真切、生动活泼的特点,具有独特的优势。教师精心、巧妙地设计作文情境,为学生提供作文素材和契机。情境作文的主要类型有:实景观察、实验感知、实践操作、实际体验、实情调查等。最简单的情境创设,就是在课堂上开展有趣的游戏活动,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耳朵去倾听,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用自己的笔去记录,让学生在享受游戏带来的欢乐中作文,让作文成为一件快乐的事。
六、课题研究的启发与思考
中学语文教学的效果在相当程度上是由学生的写作能力来体现的,因此必须把写作教学放到语文教学的重要位置上来。事实上,提高学生作文水平是一个艰巨而漫长的过程。由于应试教学的负面影响,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往往不愿倾注大力气去全面认真研究并切实有效地抓好作文教学,而把注意力集中到其他“立竿见影”的应试方面。因此,从总体上看,学生的作文水平还是不能让人满意的。
作文教学改革,首先要改革就作文谈作文的狭隘观念。写作能力的提高,是一项相当复杂的工程,这工程,远远超过“课堂教学”的范围。写作不只是文字表达的技巧与能力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作者的思想认识,道德修养与多种思维能力的问题。没有较高的认识能力和道德素养,要把文章写得有价值,有深度是不可能的,没有敏锐的思维能力(包括观察分析,综合,感受,想象能力等等),也不可能写出有血有肉内容丰富生动的文章。为此,我们必须担负起培养和树立学生的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任务,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的任务。指导学生以正确的人生态度去观察感受社会生活,并进行比较,分析,研究,尽量扩大视野,关心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获取大量的知识和信息,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去研究丰富的现实世界,并运用联想,想象去提炼深化这些材料,使他们成为自己可以信手拈来的写作材料。其次,要鼓励学生关注人生,了解社会,树立正确,崇高的理想,鲜明的是非观念,养成诚实谦让的品德,富有强烈的责任心,事业心,培养奋发向上热爱生活,赞美生活的美好的心灵和心境。有了这些基本素质,学生就有了成才的基础和动力,也就奠定了做好人写好文章的坚实基础。总之,改革作文教学,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是一项艰巨的工程,有许许多多方面要重新认真研究,有许许多多事情要过细地去做,我们将坚持不懈地努力下去
1.性。自由写作实践鼓励学生进行多向思维,能从多种角度更全面地认识同一事物,并善于把它们综合为整体性认识,能创造性地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去适应新情况,使自己的创造力不断
②让作文成为学生学习生活的需要。激发学生的作文热情,课题组成员努力把作文的练与课
方法。
2、实施阶段(2006年6月至2009年2月)4通过课题研究成果的实际运用,学生的作文水平大大的提高了。课题研究期间,我们以学校“龙潭文学社”为基地,完善“社”“刊”建设,定期组织开展写作辅导讲座和即兴作文。课题研
5的是让孩子们思考对自己有特别启发或感悟的地方,并写下来,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有的同学可能因一个词而写下长长一段话,也有对一段话发表自己的评论,还有的同学看了文章
6活的主人,才使习作丰富、鲜活起来。
②创设作文情境。情境作文以其形象鲜明、情感真切、生动活泼的特点,具有独特的优势。
第四篇:浅谈职业学校学生礼仪素质培养
浅谈职业学校学生礼仪素质培养 ,它是立足社会、成就事业和获得美好人生的基本条件。中职生在走上工作岗位前应具备良好的礼仪修养,然而近年来中职生在礼仪方面存在明显的缺失现象,这一现象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本文首先介绍了职业学校礼仪教育的必要性,讲述了职业学校礼仪素养培养的内容,最后提出了礼仪素养培养的基本途径。
关键词:礼仪素质培养 必要性 内容 途径
礼仪是衡量人类文明程度的准绳。中等职业教育是要培养在生产经营社会服务领域中具有中等职业技能的实用人才。中等职业学校不仅要注重文化知识的教育,而且更要注重如何“做人”的素质教育。学习礼仪知识不仅有助于改善人们的公众形象,还有助于提高每个人的文明修养和素质。而作为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在学习相应的文化课和专业课的同时,必须学习和掌握一定的礼仪知识,以顺应社会发展中职业特点的要求,使自己的仪容仪表、言谈举止、气质风度更加赏心悦目,有助于实现自己的个性特质、学识涵养,对于养成良好的职业精神是非常必要的。
树立以综合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的新观念,是深化职业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强调对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培养是职业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而礼仪素质作为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职业学校教育教学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
一、职业学校学生礼仪素质培养的必要性
礼仪是人们用以沟通思想、联络感情、增进了解的一种行为规范,是现代交际中不可缺少的润滑剂。荀子曰:“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对一个人来说,礼仪是一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养、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而对一个社会来说,礼仪则是—个国家社会文明程度、道德风尚和生活习惯的反映;现代社会的开放性和文化多元性决定了人们必须懂礼仪、会运用礼仪,因此礼仪教育已经成为素质教育的一部分。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现代企业要求人才不仅要具有精湛的业务技能.而且还需要具备良好的综合能力。因此礼仪是塑造个人形象的灵魂,已经成为提高个人素质与企业形象的必要条件,成为现代竞争的砝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职业学校学生礼仪素质培养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礼仪素质培养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需要
国务院2001年10月公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全社会要大力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努力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并指出:“开展必要的礼仪、礼节、礼貌活动,对规范人们的言行举止,有着重要的作用。”礼仪与道德是互为表里、相得益彰的辩证统一关系,礼仪是道德的外在表现,道德是礼仪的内在灵魂,二者具体地统一在—个人的思想和行为之中。因此,加强学生礼仪素质培养,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需要,是做四有新人的前提。
(二)礼仪素质培养是加强职业道德修养的需要
职业道德是与人的职业角色和职业行为相联系的一种高度社会化的角色道德,涵盖了从业人员与服务对象、职业与职工、职业与职业之间的关系,是所有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礼仪规范是礼仪素质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礼仪规范的学习,加强学生职业道德建设,提高其职业信用意识和职业道德水准。
(三)礼仪素质培养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市场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大范围的分工协作关系和商品流通关系,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组织与组织之间,地域与地域之间的相互依赖和相互合作,同时更带来了激烈的市场竞争,一个企业或服务行业就需要积极适应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变,而这种转变总是需要具体的人去实施和操作,这些实践者如不懂得现代的社交礼仪,就很难在市场上站稳脚跟。因此,在市场经济的氛围下,学生礼仪素质的培养,不仅是为了个人顺利步入职场,也是为了组织事业的发展做准备。
(四)礼仪素质培养是个人的基本需要
礼仪素质培养是学生社交需要的基本要求,同时也是自我实现需要的体现。礼仪作为人类—种特殊的行为,与自我实现需要有着密切关系。首先,自我实现需要是礼仪行为的重要心理基础,因为礼仪行为的形象作用有利于人们自我价值的实现;其次,自我价值的是否实现的根本性标志在于社会群体的认可和评价,而这个社会化过程,礼仪的中介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再次,从行为理论看,一个行为主体要使它的内在心理目标社会化,必然借助—定的行为方式,其中包括礼仪所涵盖的举止行为、衣饰谈吐、待人接物等内容。
二、职业学校学生礼仪素质培养的内容(一)礼仪素质培养内容构建的原则
职业学校学生礼仪素质培养的目的是学习掌握成为高素质的人才所必需的礼仪的基本理论和技能,以提高学生的自身修养和综合素质,增强其适应社会和职业变化的能力。因此,在进行培养内容的构建上应体现以下几个原则:
1.以学生礼仪技能培养为目标
职业学校学生的礼仪技能培养目标主要有以下几点:
—是学会运用仪表、仪容、仪态和言谈等个人基本礼仪.提高个人修养;二是学会运用问候、握手、介绍、交谈、接待、拜访、宴请、乘车等日常交际礼仪,展示个人交际魅力,提升个人形象,赢得良好的人际关系:三是学会运用书信类文书、致辞类文书、对外商务信函类文书礼仪,借助礼仪文书传递信息,表达友好、尊敬之意;四是学会运用应聘、商务谈判、商务服务、商务会议、商务仪式等常用商务礼仪,赢得商务伙伴信任、支持,维系良好的商务关系,实现双赢战略;五是学会运用涉外商务礼仪,促进中外合作。
2.与职业岗位要求相联系 在内容选取上,本着实用、适用、够用的原则,并能实现与职业资格证书的有效融合。相应借鉴《国家职业标准汇编》中公关员、秘书、推销员等相关职业对礼仪知识和技能的要求,在内容的构建上尽量向职业资格考试对礼仪的要求靠拢,为学生获取双证书(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和到相关岗位就业提供便利。
(二)礼仪素质培养内容
依据礼仪技能培养目标及相关岗位对礼仪的要求,职业学校礼仪素质的培养可设置以下几个方面:个人基本礼仪、日常交际礼仪、文书交际礼仪、常用商务礼仪和涉外商务礼仪。具体内容见礼仪素质培养模块图。
此外,教师在进行知识传授过程中可增加礼仪概述内容,介绍礼仪的含义、礼仪所涵盖的基本内容、礼仪的特性、礼仪的原则以及礼仪素质培养的必要性;之后介绍五个模块,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由概述到分类,先公共礼仪后职业礼仪,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和学习规律。同时,为适应不同职业岗位对礼仪素质的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对职业礼仪(模块
四、模块五)的讲授应有所侧重。
三、职业学校学生礼仪素质培养的途径
(一)抓好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系统地培养学生礼仪素质的有效方式。职业学校应将礼仪课程作为素质教育的主要课程,将文秘、旅游管理、酒店服务与管理、护理等专业作为必修课开设,将其他专业作为专业选修课或公共选修课开设。通过礼仪规范和知识的学习,帮助学生掌握交往技巧,积累社交经验,学会与人相处,学会做人,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形成健康的交际心理,为其营造良好的交际环境和发展空间打下基础。课堂教学的关键环节是培养学生礼仪技能的运用能力,为此,教师可采取模拟训练、案例教学、讲练结合等方式,辅助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1.多媒体教学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礼仪课的特点是实践性强,仅靠教师口头叙述和演示往往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多媒体教学融文字、图形、图像、动画、音频和交互式网络为一体,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加课堂容量,减少教学示范中的不规范因素,使教学效果得到提高。例如:在使用多媒体课件上《仪态礼仪》课时,将正规场合下“站姿、坐姿、走姿”的基本动作规范用多幅图片和动态的画面反复播放,并根据对身体不同部位的要求,移动画面,定格讲解,适时训练。使学生既能详细观察,及时模仿,又加深了对要领的了解和记忆,对“站姿、坐姿、走姿”一节的教学内容理解深刻,技能掌握到位。
2.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学生做主角
在教学模式上,至今我们大多数的中职学校在礼仪课程的教学上仍旧是以教师为主体,以教室为中心,以知识灌输为基本方式,“教”始终是整个课堂活动的中心,实践教学的缺乏使得学生掌握的理论知识很难在工作中自如的应用,如何有序组织操作,将理论教学内容与实训内容有机地揉合在一起,做到在教中学,在学中做,在做中学。
3.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通过选择代表性、实用性、针对性的典型案例,组织学生研讨或提供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去感悟、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提高相关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教学方法。它以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为特征,强调师生对案例素材共同进行探讨,并写出有关案例报告。我在上每个礼仪模块时都会选择相关的案例,比如着装礼仪案例、仪容仪表案例、仪态案例、谈话案例等,将案例与实际生活中的事例相联系,在课堂上或课后让学生以小组讨论或个人解答的方式来分析案例,从而掌握相关的礼仪原则,而且能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4.情景模拟法
情景模拟法是一种不错的教学方法,通过对礼仪教学的探索,我认为情景模拟教学法是学习礼仪的一种好方法。它不仅使学生在知礼方面领悟深刻,而且在行礼和达礼方面取得显著的效应。这种教学法的优点是:体验深,学生在亲身的体验中得到了有效的礼仪训练;兴趣高,激起学生学习礼仪兴趣和积极性;效果好,模拟操作使学生对礼仪规范深刻印于心中;自然流于行为中。
(二)提供良好的礼仪实践条件
学生礼仪素质的提高关键在于自觉运用礼仪。通过组织参观、联欢、郊游、社会服务、礼仪技能大赛等第二课堂活动,为学生自觉运用礼仪、检验个人礼仪素质提供条件;同时,不同专业的学生通过顶岗实习,进一步熟练掌握应职岗位礼仪技巧.提高其社交礼仪、职业礼仪技能的运用,缩短岗位适应期。
(三)创造良好的礼仪环境
大量的课外校园文化活动是礼仪课程课内教学的极好延伸,使学生巩固了和消化了课内知识,促进了良好的礼仪习惯的养成,为学生走向社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例如,我校每年开展的学生“礼仪使者”大赛,这种实践使礼仪教育与学生走得更近,也使更多的学生和老师主动参与到礼仪学习的行列中来,由此在校园中形成良好的礼仪学习风气和学习氛围。中等职业学校应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为礼仪教学创造实训条件,采取多种形式和方法强化训练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教师身先垂范,以身作则
教师是学生直接效仿的对象,也是礼仪教育的主要实施者,因此,教师的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至关重要。要把礼仪教育与贯彻落实《师德规范》结合起来,提高教师道德修养和文明程度,以自己良好的师德表率给学生树立榜样,以深厚的思想感情、良好的仪表仪容、礼貌的语言给学生做示范,使学生在师生交往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总之,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是职业学校的目标。礼仪教学是提高学生素养的一个重要途径。礼仪教育的全部意义在于它的实践性,学生的思想品德、礼仪习惯是在实践中逐渐形成,又是在实践中表现出来的,实践既是教育的出发点,又是教育的归宿。因此,在礼仪教育中,要加强对学生的礼仪指导和训练,引导学生将礼仪规范付诸实践。开展礼仪教育,必须坚持知行结合,做到在明确要求的基础上具体指导,在激发兴趣的基础上强化训练,在纪律约束的基础上自我教育和自我评价,只有这样,才能形成一个人人学礼、知礼、懂礼、守礼、行礼、达礼的良好氛围。
(4571字)
【参考文献】
1.陈玉。《礼仪规范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6,(23—36)
2.李树青,甘玲。礼仪教育:增强德育有效性的重要环节。《学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2002.6,(23—25)
3.刘丹。职业院校礼仪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对策,贵阳市委党校学报,2007,(5)4.郭素红。对加强学校礼仪教育的思考。淮阳教育学院学报,2003,(11)
第五篇:基础教育对公民素质提高的显示度研究论文
[摘要]学校教育是培养公民素质的重要途径,而基础教育对公民素质形成起着关键作用。尽管基础教育对公民素质提高是一个公认的、显然的事实,但是通过实证调查,运用数学工具,探究基础教育对公民素质提高的显示度。这在国内还是首次、对所受教育年限与公民素质之间关系的分析、研究初步构建了基础教育对公民素质提高的显示度的数学模型,证实了基础教育对提高公民素质有显著作用;研究结论也佐证了基础教育的战略地位以及切实保障基础教育优先发展的必要性。
[关键词]基础教育;公民素质;显示度
一、背景及意义
提高公民素质是使我国由人口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大国转变的有效手段。人才培养和公民素质的提高,教育是关键、是基础。而基础教育是整个教育的基础,是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各级各类合格人才的奠基工程。
进入新世纪,不少国家(地区)赋予了公民素质教育新的内涵,更加重视公民素质的提高。例如,欧盟提出的苏哥拉底(Socrates)计划,旨在强化“欧洲域”意识(European Dimension)、培养积极的世界公民;在日本,公民教育主要集中在小学和初中阶段,高中阶段则为选修课程,其目标在于“培育学生作为公民所需的知识和基本素质”。在国内,“越来越多的学者和有识之士指出,公民教育的欠缺正在制约着我国现代化的进程……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理论与现实问题”。基础教育对公民素质的提高尽管是显然的、公认的事实,但本研究的侧重点不是进行理论的思辨,而是进行实证的调查以及数据的分析处理,并进行初步数学模型的建构。根据所查阅的文献,国内外的调查研究主要关注公民素质的现状和公民教育的重要性。美国教育杂志《Phi Delta Kappa》一项持续33年的调查显示:学校的核心使命在于培养年轻人公民素质的信念,没有随时间变化而动摇;“袁克敏等人围绕新世纪黑龙江人形象进行了调查,对影响新世纪黑龙江人形象的主要问题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剖析;何向东等人关于西部公民人文素质的现状调查证明,人的素质与经济发展有很大的正相关性。”
然而,从国内外已有研究来看,尚缺少用实证调查的方式结合定量分析的方法探讨基础教育对提高公民素质所起作用的研究。至少目前国内还没有关于基础教育对公民素质提高的显示度研究。本研究的概念界定及问卷设计具有独特性、新颖性;调查涉及面广、样本大;数据的类型多,分析处理难度很大。本研究对于应用数学方法和统计工具研究教育问题是大胆的尝试,对教育研究的定量分析是有益的探索,也为研究其他教育问题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
二、基本概念的阐释
(一)公民素质
公民素质是作为一个公民应具备的一种内在的质的规定性,它具有稳定性,代表着个人的品格特征。不同学科、不同学派、不同时代对此有着不同的认识和理解。关于公民素质的构成,有多种划分方式。比如有二分法、三分法、四分法……本研究采用五分法,将公民素质划分为五个维度:思想品德素质(以下简称“思品素质”)、文化科学素质(以下简称“文化素质”)、健康素质、法律素质和劳动技能素质(以下简称“劳技素质”)。进行这样划分主要是基于以下三点:第一,比较全面,各种素质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影响;第二,认同度较高,各种素质的具体内容既包括传统意义上对公民素质的理解,又较好地结合了时代发展所赋予公民素质新的含义;第三,比较科学,指标体系明确,条目较清晰,便于维度的再划分,便于进行科学测量与评价。
(二)显示度
就目前所查阅的文献,在教育学领域,较少涉及显示度的概念,对显示度的认识也尚无定论。本研究将“显示度”界定为“作用或者重要性的显现程度”,而基础教育对公民素质提高的显示度是指基础教育对于公民素质提高的直接或间接作用的显示程度以及社会对其了解认同的程度。
本研究主要从三个方面来刻画显示度:一是从影响因素的角度,除遗传因素外,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对公民素质的形成皆有影响,通过对几个因素的比较分析,探讨学校教育对公民素质提高的重要性;二是从影响时间(教育年限)的角度,探讨公民所受基础教育的程度与公民素质高低之间的关系;三是从影响范围(五个维度)的角度,探讨基础教育对公民素质各个维度的影响情况。
三、研究假设、思路、方法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育人活动,同时也是完善个体的素质结构、提高个体综合素质的活动。为此,本研究的假设是:基础教育对公民素质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从一般意义上讲,所受基础教育年限越多,人的素质越高。
本研究以现状调查为基础,通过构建数学模型,定量分析基础教育与公民素质提高的相关性,探讨基础教育对公民素质提高的影响和作用,所采用的统计分析软件是SPSS12。0。
四、问卷的编制以及调查样本分析
(一)问卷的编制
问卷的编制以前文所定义的公民素质结构为基础,划分为五个维度,每个维度以分量表的形式出现。在参考国内外相关内容的著名量表基础上,根据理论构架和实践要求自行编制题目。问卷先后共进行两次试测,分别在重庆市的两个公共场所进行现场调查,调查对象共362名,通过试测,剔除题意不明、有歧义且不能满足相关心理测量学指标的题目。所有题目均采用Liket5点记分:1表示完全没有、2表示可能没有、3表示说不清、4表示可能有、5表示肯定有。最后确立了包含31个题目的正式问卷,经信度检验,其克伦巴赫α系数=0。852,这说明该问卷的信度较高。在内容效度方面,我们邀请心理学、教育学专家对问卷题目所反映的行为样本的代表性进行判断,保证问卷的有效性;在结构效度方面,绝大部分分量表之间呈中等程度相关,符合量表编制的一致性与异质性的要求。
(二)问卷的调查样本分析
本次调查集中于2007年6—7月,由专门的调查人员,在重庆市选择了颇有代表性的酉阳县、忠县、巴南区、北碚区四地进行,发放调查问卷1832份,共收回有效问卷1811份。巴南区属于主城区,北碚区属于主城区,也是城乡结合地区,忠县处于较贫困的农村地区、酉阳县处于贫困的偏远农村山区且是少数民族自治县。
经统计,样本的具体情况如下:从年龄上划分,5~6岁占2。6%,7~17岁占32。2%,18~24岁占13。8%,25~34岁占15。7%,35~44岁占16。2%,45~59岁占14。9%,60岁以上占4。6%;从文化程度上划分,学前占3。7%,小学占11。1%,初中占36。5%,高中占32。4%,大学占14。5%,研究生占1。8%;从职业划分上,学生占34。8%,工人占12。7%,农民占11。0%,干部占8。1%,教师占8。8%,医务工作者占7。5%,商业人员占8。0%,个体户经营者占6。1%,其他占3。0%。
因此,从总体上说,本次问卷调查的样本选择充分体现了区域、年龄、文化程度、职业等诸多方面的代表性,过程符合随机抽样的要求,结构较为合理,反映了重庆市公民的基本状况。
五、数据的分析及研究结论
根据本研究的目的,数据处理分析主要围绕三个方面的内容展开;其中第一、二部分内容是第三部分内容的前提与逻辑基础,第三部分内容是前两部分内容的推演与深化。
(一)影响公民素质形成的各项因素分析及结论
根据调查数据,对公民素质与影响公民素质形成的各项因素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见表1。
从表1数据分析可以看出,家庭、学校、社会、遗传及其他与公民素质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
535、0。638、0。
316、0。114、0。090,且它们与公民素质均成正相关并达到显著水平。在所有这些因素中,学校与公民素质的相关系数最大,由此说明影响公民素质的首要因素是学校教育,亦即学校教育是提升公民素质的主渠道。
结论一:学校教育是提升公民素质的主渠道。
(二)基础教育对公民素质提高的显示度分析及结论
1.不同学历的公民素质得分总体描述
由表2可以看出,公民的综合素质随学历水平的提高而提高,从学前到小学,综合素质均值增长率为92。47%,从小学到初中增长率为17。68%,从初中到高中增长率为10。19%,从高中到大学增长率为2。53%,从大学到研究生增长率为1。14%。以受过大学教育的对象为参照,基础教育阶段的贡献率58。93%,这充分说明基础教育阶段对公民素质的提升有重要作用。
由上分析看出,学校教育对提升公民素质有着积极意义,随着公民所受教育年限的增加,公民素质基本上都呈现较稳步增长的态势。
结论二:所受学校教育的年限直接影响公民素质的高低。
2.不同学历公民总体素质的差异性分析
为了从总体上检验不同学历公民素质的差异。我们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其结果见表3。
表3表明,各个层次学历之间的综合素质得分均值之间存在显著差异(F=21。729,P=0。015)。
为了明确哪些层次之间存在差异,我们进一步作了组间的两两比较,见表4。
表3表明,不同学历层次的公民综合素质之间总体上存在显著差异。表4表明,学前与其他学历层次的公民之间在综合素质存在显著差异,小学、初中、高中学历的公民素质存在显著差异,但高中及其以上文化程度的公民之间综合素质的差异不再显著。由此可见,在基础教育阶段,学校教育对公民素质的提高是明显的;高等教育对公民素质的提高虽也有帮助,但作用不再明显。因此可得到基础教育阶段是其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
结论三:基础教育是公民素质形成的主要阶段。
(三)基础教育对公民素质提高的显示度初步模型的构建及结论
前文分析表明,学校教育对公民素质提高有显著作用,基础教育是公民素质形成的主要阶段。为了进一步定量刻画基础教育对公民素质提高的显示度,构建基础教育对公民素质提高的初步数学模型,在(一)
(二)分析的基础上,我们又作了较深入的一元回归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
1.教育年限与公民素质线性关系分析
为更进一步明确教育年限与公民素质的关系,我们根据有效问卷的数据,以“教育年限”为自变量、“公民综合素质得分”为因变量作回归分析,结果得到回归方程如下:y=9。543+0。835x,其中y为公民综合素质得分,x为教育年限(各种学历对应的教育年限为:小学6年,初中9年,高中12年,大学16年,研究生19年)。
为了验证该方程式是否具备统计意义,我们对该等式进行了回归模型的有效性检验。表
5、表6为方差分析与模型综述结果。我们知道,当回归系数显著性概率值小于0。05时。回归式具有统计意义。在本次检验中,表5中的F=60。696。P=0。000<0。05,所以该回归方程有意义。
表6的模型综述表明,变量x与y的相关系数为R=0。878,说明二者(综合素质和教育年限)关系密切;R2=0。771,说明变量x可以解释变量y的77。1%变化。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受教育年限与公民综合素质的关系可以用如下方程表示:y=9。543+0。835x。这说明学校教育对公民素质的影响表现为直接的正相关。
结论四:所受基础教育的年限与公民素质呈正相关关系。
2.公民综合素质与五种素质间的多元回归分析
本分析的目的在于通过多元回归分析了解五种素质对公民综合素质的影响程度。
以五种素质得分均值为自变量,以综合素质总分均值为因变量,应用全回归法,结果见表
7、表8。
首先对回归方程的有效性进行了检验,由表7得知F=147。275,P=0。000<0。05,所以该回归方程有意义。随后得出回归方程为:y=1。740x1+1。747x2+1 236x3+1。017x4+1。097x5+1。718(系数的大小表明对总分影响程度的大小)。其中,总分为v,法律素质为x1,文化素质为x2,劳技素质x3,健康素质为x4,思品素质为x5,可见,对综合素质影响比较大的是法律素质、文化素质两项,比较低的是健康素质、思品素质两项。
从多元回归方程式可以看出,基础教育对思品素质、文化素质、健康素质、法律素质和劳技素质的作用都是正面的。同时,各种素质对综合素质的影响系数大小不同但是都有显著性意义,这说明基础教育对公民各项素质形成的影响并不均衡,具体表现为:基础教育对法律素质和文化素质形成的影响较强;基础教育对思品素质和健康素质形成的影响较弱。
结论五:基础教育对公民素质各维度的作用都是正面的,但影响不均衡。
综合以上对调查数据的分析,我们得到了以下结论:
结论一,学校教育是提升公民素质的主渠道;
结论二,所受学校教育的年限直接影响公民素质的高低;
结论三,基础教育是公民素质形成的主要阶段;结论四,所受基础教育的年限与公民素质呈正相关关系;
结论五,基础教育对公民素质各维度的作用都是正面的,但影响不均衡。通过对调查问卷的定量分析所得到的结论不仅实证了研究假设,而且刻画了基础教育对提高公民素质的显示度。这加深了我们对基础教育作用及意义的理解,即基础教育对提高公民素质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甚至可以说基础教育对提高全体公民素质的作用是决定性的,其战略地位是不可替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