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旅游管理类学生应用技能培养模式分析论文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各行业关系越来越紧密,旅游业与其他产业相结合越加频繁,“旅游+”成为我国发展旅游业的新思路,无疑对旅游人才的应用技能培养提出了新要求。本文通过对当前旅游环境需求及现行广西旅游管理类学生应用技能培养模式现状的分析,提出旅游管理类学生应用技能培养模式改革的建议。
关键词:旅游管理;应用技能;培养模式改革“旅游+”
一、广西现行旅游管理类学生应用技能培养模式的现状
(一)课程教学。
1.课程设置与实际脱节。旅游业是迅速发展的朝阳产业,在“旅游+”浪潮下,广西越来越多的行业开始与旅游结合发展,旅游业日新月异的环境变化及不断涌现的新问题促使旅游知识技能更新与创新,使旅游知识体系面临不断修改、扩充和整合的局面,给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的理论与专业技能结合增加了难度。我国许多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普遍存在知识实用性不强、知识内容过于单一,不符合实际需求的现象,远不能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更新和产业结构调整加快的特点,使学生应用技能无法适应“旅游+”潮流的需求。
2.专业设置缺乏创新。我国广西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设置基本集中在旅行社、饭店管理等传统项目上,而对旅游规划、休闲管理、会展管理、旅游营销等这些对旅游业未来有长远影响专业涉及很少,不能满足旅游行业发展的需求。现在的专业设置不能根据市场需求体现多样化的专业方向,导致学生应用技能与岗位不匹配,造成结构性失业,不仅使学生找不到适合的工作,还阻碍旅游业的发展。
(二)学生教学。
1.实践教学与社会缺乏合作。实践教学,既是对课程教学的重要补充,又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实践教学中,学生可以利用应用技能和学到的知识解决问题。但是往往一些高校对实践教学重视程度不够,缺乏与企业和社会合作的机会,需要学生寻找实习单位,缺乏对学生应用技能锻炼的针对性。
2.因材教学与现实违背。目前学校教学模式过于统一,盲目以“专业”为重心教育所有学生,使很多学生不能发挥特长。高校应该以“学生”为重心,根据学生特长,因材施教,锻炼学生应用技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愿望,才能更好地锻炼应用技能。
二、广西“旅游+”的产业发展对旅游管理类学生素质提出的新要求
(一)创新思维培养。旅游业是广西新世纪的支柱产业,对广西经济发展及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广西旅游业发展已经相对成熟,所以对旅游相关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一个行业的发展离不开创新,旅游业更是如此。广西旅游发展需要旅游人才具有创新思维,在“旅游+”的发展机遇下,各个高校应该注重人才创新思维培养,在实际锻炼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具有创新思维的旅游管理类学生。
(二)复合型人才培养。旅游对广西发展有关键作用,随着“旅游+”的浪潮,广西壮族自治区各个行业与旅游发展的结合更加紧密,形成共赢的趋势。现在的旅游业涉及众多行业,旅游人才不仅需要具备专门的旅游知识,还需要具备其他专业知识。然而,目前广西培养的旅游管理类学生仍是单一型人才,缺乏对当今发展的整体把握,高素质旅游人才匮乏,将成为广西旅游行业发展的瓶颈。高校培养学生时由单一型人才向复合型人才转变,对广西旅游发展与广西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三)沟通能力培养。我国第三产业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旅游业是一个典型的服务性行业,机遇与挑战决定旅游人才不仅需要具备本专业及其他专业相关知识与应用技能,还需要拥有一定的与他人沟通的能力。
三、对旅游管理类学生应用技能培养模式改革的建议
(一)了解市场和人才的双向需求,培养复合型人才。中国旅游业带动了中国经济、国际经济的快速发展,旅游与其他行业的结合发展使其对高级复合型旅游人才需求尤为渴望。因此,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应用技能培养应以旅游管理为基础,向经济学、计算机、生态学、社会学等学科拓展专业应用技能,培养出不仅具有扎实专业基础知识,而且具备综合应用实践能力,成为符合旅游业发展需求的复合型人才。应用型大学旅游管理专业应结合自身发展及与国外发展成果相结合,培养学生应用技能符合现代旅游企业需求,重品德、厚基础、懂技术、善管理、强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管理人才,使培养的专业人才不仅可以满足当前旅游业发展需求,未来还可以适应我国旅游业进一步成熟化、国际化发展需要。
(二)重视培养学生的客观差异。每个学生都与众不同,学校应该根据学生的客观差异进行更合理的应用技能培养,一、二年级,培养学生公共基础知识与技能,三、四年级,通过老师推荐与学生自愿相结合的方式,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学习相应的应用技能,老师可以根据未来旅游发展需求能力给学生推荐,两者相互结合,实现学校与学生双赢的现象。对于善于沟通的学生,可以让他进入旅行社实习;对于善于创新的学生,可以让他进入规划公司实习等,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让学生进行相应的学习锻炼,既可以让学生的特点得以发挥,又可以使岗位安排更加合理。
(三)优化课程设置。
1.专业设置。专业设置是培养目标的具体体现,直接决定着人才应用技能培养方向。所以应用大学应密切关注旅游行业的最新资讯,根据旅游业的人才需求和未来发展需求,适时调整或增设旅游相关专业,培养旅游业需求的应用技能。此外,对于不符合现在需求的老专业予以改造,对划分过细的专业进行整合,逐渐淡化专业界限,更好地适应时代对符合人才的培养。
2.创新教学模式。在教学课程实践上,除原有去酒店、企业实习外,还可以让学生进入工作室,在日常学习、工作及亲自主持规划等,锻炼学生应用技能的实践能力;在教学方法创新上,通过实施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改变单一传统的演讲式教学,以实际规划案例让学生进行讨论研究,从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增强学生主动学习愿望,并且在实践中增强应用技能。
(四)校企合作。为了使实践教学对学生应用技能培养更有针对性,应该改变学校独立开展实践教学的局面,建立学校与旅游企业联合的新机制。让企业与学校为学生共同构建实践教学,使学生所学应用技能符合实际需求,从而既使学校和学生受益,又使旅游企业在未来需求减少培训成本。
四、结语
广西应用型大学旅游管理类学生应用技能培养模式改革,符合广西旅游业发展需求,对进一步满足当地旅游产业对高素质旅游人才的需求及促进高校旅游类学生有效就业等都具有深远意义。地方院校应该适应旅游、经济发展,积极进行旅游管理类学生应用技能培养模式改革,探索出适合发展路线,从而培养出适合现代旅游产业的高素质旅游人才,更好地为广西旅游产业和经济作贡献。
参考文献:
[1]杨雷.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基于100名学生调查结果分析[J].旅游纵览(行业版),2011(10).[2]刘田.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访谈调研分析[J].商.2015(51).[3]邱瑛.应用型大学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J].鸡西大学学报,2014(04).[4]陈肖静,许驰.本科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其实践的研究[J].扬州职业大学学报,2016(01).
第二篇:经济管理类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论文
摘要:当前我国经济管理类人才培养模式存在明显不足,已经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求。本文分析了我国经济管理类人才培养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在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针对社会对经济管理类人才的需求,从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培养方法等方面,提出了我国经济管理类人才培养的模式。
关键词:经济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培养模式
当前,我国正处于产业转型和创新发展的攻坚时期,在推动产业结构调整,行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人力资源支撑保障作用更加凸显。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步伐加快的大背景下,管理创新成为实现产业升级的关键环节,而拥有高素质的经济管理人才则是企业管理创新的重要保障。
1我国经济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现状
全球经济的高速发展与中国经济的转型都需要大量高素质的经济管理人才。然而,一方面是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生相对过剩,另一方面是企业招不到满意的人才,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降低是经济管理人才不能适应市场需求的重要原因。
1.1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
人才培养目标是学科专业化发展的定位指针,据调查发现,企业需求量最大的是中层管理者和基层管理者,需要的是能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具备管理学、经济学、市场营销等方面的基础知识,掌握现代管理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手段,熟悉经济领域的方针、政策和法规,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实际操作能力的经济管理人才。而当前该校将经济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设置为培养适应于各类工商企业、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的高层管理人才和科研型经济管理人才,导致人才培养目标的设置与市场的需求之间有着不小的差距。
1.2课程设置不合理
经济管理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课程内容要紧密联系实践,以应用性为指导。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经济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过于侧重理论,对实践型的课程不够重视,公共基础课的比例偏高,教材内容和实践的结合不够紧密,学生学了很多理论知识却没有机会在实践中应用,课程内容滞后于经济发展的现实。另外,部分高校课程的设置存在课程间关联性不强的问题,只是将课程进行简单地堆砌,无法使课程形成一个整体,导致学生在后续课程的学习中无法对以前学习过的课程做进一步深化理解。
1.3评价方法单一,缺乏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现行的教学中,虽然多种教学方法被采用,如案例教学法、情景模拟法等,但是,在课堂上对这些方法的运用中,教师的主导地位依旧没有太大的变化,使得学生的创新能力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高校对经济管理专业的评价大都采用考试成绩,方法比较单一,不能反映学生的各种能力。实践证明,只采用成绩是不适合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的,也不利于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
2经济管理类专业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模式的构建
人才是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经济管理人才作为社会科学人才,对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高校在经济管理类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上,要不断尝试新思想、新方法、新思维并付诸实践,培养更多高素质的经济管理类创新创业人才。
2.1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调整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活动的前提和先导,它决定了人才培养的模式。高校经济管理专业要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借鉴国内外知名大学先进的经济管理专业教学经验,坚持问题导向,增强创新意识,深入分析经济管理专业岗位能力需求,组织经济管理专业教师、经济管理类的专家学者及企业优秀的经济管理人才共建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开展教学计划修订、专业教学标准及人才培养方案制订等活动。在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小企业迅速发展,对以实务性为主的人才需求量特别大,高校应该将培养目标设定为培养实践型人才,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加强与学生和企业之间的沟通,引导学生树立起正确的就业观。高校要加强创新文化建设,完善学分制和弹性学制的教学管理制度,要面向多样化需求,提高教学管理水平,完善教学管理体系,使教学管理制度化、规范化,处理好宏观与微观、长期与短期的关系;还需要统筹教学资源,使教学管理手段更加系统化、现代化,创建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校园氛围,建立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容错纠错机制,让创新成为师生的共同行动。
2.2课程设置
高校要打破传统的学科教学体系,按照培养企业需要的经济管理人才的要求开发职业素养课程,系统设计专业课程模块、公共文化课程模块及能力拓展课程模块,形成准员工培养课程体系,在公共文化课程模块中,开设《就业指导》、《准员工教育》;在能力拓展课程模块中,开设《演讲与口才》、《礼仪》等课程,引导学生学习必要的国际社会文化背景知识,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加人文素养课的教学,制定职业素质培养目标,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择业观、创业观以及成才观,按照不同的课程类型采用相对应的教学模式,增强学生的职业意识,提高职业生涯规划能力,从而促进学生道德品质、身体素质等全面发展。为了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水平,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帮助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知识的同时,高校可开设《创新、创造与改变》、《思维创新与开发》等有关创新知识的课程,让学生对创新有着正确的认识,意识到创新其实离自己并不遥远,通过介绍掌握创新思维能力的方法,组织相关的创新活动,逐步训练学生基础的创新思维能力,培育他们创新创业的方法和意识。
2.3大力发展实践性教学,构建能力递进式的实践教学平台
为适应企业对经济管理人才的要求,高校经济管理专业要与企业实行深度合作,进一步加强校企交流,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建立培养育人的长效机制,双方共同组建双师结构教师团队,共同开发课程,联合开展有关教材及教辅资料的编写工作,共建人才培养合作开发基地,强调通过产教深度融合,实现专业对接产业及职业岗位、课程内容对接职业标准、教学过程对接生产过程,帮助学校深化学生对职业角色、职业选择、职业实践的认识。
2.4加强创新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优化教师师资队伍结构,根据学校实际做好师资培训计划,加大教师的培训力度,建立系统化的培训机制,灵活运用在职培训、脱产培训、远程培训等方式,不断更新教师的教学思想和观念,提高他们的教学能力及自我发展能力。除了为学生配备学业导师之外,还可邀请优秀的企业管理人才开展专题讲座,介绍经济管理专业的就业前景,为学生提供了解未来的工作内容、必备技能的机会,建立一支专兼职结合,具有较高专业理论教学水平和较强实践教学指导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2.5改革教学方法,推动教学过程创新
教学过程也要融合创新思维的特点,按照“做中教,做中学”的思路,将项目任务驱动法、案例分析法、问题链教学法、课题引入法以及现代信息技术等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引入到经济管理专业的教学中,丰富教学方法,将专业领域的创新、创意理念融入专业教育当中,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探索分层次、多元化、可选择的教育教学方式,构建起一个理论与实践、隐性与显性、情景与实战相交融的教育生态圈,不断提升课程内容和教学效果。教师要深入研究学生和教材,结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组织教学,想学生之所想,创设情境,以学生关注和困惑的问题来展开教学,通过环环相扣的“问题链”引导教学,让教学沿着答疑解惑的认知路径层层递进、不断深入。
3结语
随着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高度融合,企业越来越意识到经济管理人才的价值,既懂经营又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成为各企业争夺的目标,经济管理人才的培养是一个系统而长期的过程,为此,高校要依托学科特色,根据企业对经济管理人才知识结构、专业技能及实践能力等需求,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从而为社会培养和输送高素质的经济管理人才,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参考文献:
[1]魏文静.创新经济管理类人才培养的实验教学模式[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05).[2]刘辉.应用型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与实践探索——以宝鸡文理学院工商管理人才培养实验区建设为例[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6).[3]苗雨君,陈红梅,齐秀辉.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3(34).
第三篇:技能人才331培养模式
技能人才“331”培养模式
皖北煤电集团恒源股份有限公司任楼煤矿
一、企业简介
皖北煤电集团恒源股份有限公司任楼煤矿是国家“八五”期间重点建设的国有大型矿井,可采原煤储量1.77亿吨,设计年产量150万吨,服务年限84年,1997年12月30日矿井正式投产。矿井建有年入洗原煤200万吨的选煤厂,一座年产标砖6000万块的煤矸石砖厂和一座1.2万千瓦机组的煤矸石电厂,一座年发电能力为2467万KWh的瓦斯电厂。矿井经过改扩建,现核定生产能力280万吨,2010年生产原煤300万吨,企业现有员工4772人。
任楼煤矿认真实践科学发展观,始终坚持“安全第一”和“事故可防可控”的理念,深入推进企业文化、精细化管理和员工培训“三位一体”管理新模式,强势推行“三条红线”、“四件法宝”,夯实矿井安全管理基础,努力打造本质安全型矿井,不断提高企业的效率与效益,倾力创建“平安、高效、和谐”任楼。矿井先后通过了ISO9002国际质量体系认证、ISO14001国际环境体系认证、OHSAS18000职业健康和安全管理体系认证,连续多年被评为全国煤炭行业高产高效矿井,先后被评为“安徽省文明单位”和“全国煤炭系统文明单位”。
二、技能人才“331”培养模式的构建背景及内涵
任楼煤矿是一座现代化矿井,广泛运用科技含量高、运行安全可靠的新装备、新技术、新工艺,积极推进矿井各系统主要设备的技术升级和更新换代,实现了100%采煤机械化,75%掘进机械化,以科技创新促进安全,各生产环节、生产流程形成“人机制约、人机互补”的安全保护链。现代化矿井的科学管理模式及新技术、新设备使用对员工的素质、操作技能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任楼煤矿员工的文化素质和操作技能依然不尽如意,跟不上企业发展的步伐。为了彻底改变这种不和谐的现况,任楼煤矿员工教育培训委员会进行充分调研,认真分析,查找影响提高员工技能的制约因素,发掘培养本质安全型员工的潜在优势,推出技能人才“331”培养模式。“331”技能人才培养通过抓好员工实习期、成长期、提升期三个阶段“教、练、考”三个环节,培养一专多能的技能型人才,努力打造本质安全型员工队伍,构建本质安全型矿井。
三、主要做法
(一)实习期:实行“三教三考”培训法
即对新员工大力实施“三教三考”培训,核心在于打造合格新员工队伍,使新员工迅速完成从安全生产的门外汉向安全技能型员工角色转换,成为安全生产的生力军,促进了矿井的安全生产。
1、岗前培训全面教
一是严格按国家培训大纲组织教学。在课程设臵上,严格按国家教学大纲规定设臵培训课程,用72学时完成教学任务;同时又增加18学时,设臵本矿基本概况等课程,使新员工既能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又能熟悉本矿安全发展史、生产布局、开采方式、管理制度等基本情况。在教学方式上,采取了课堂讲授、视频教学、模拟演练、互动交流等灵活多样的方法,增强了学习的趣味性和多样性,提高了培训效果。
二是开展皖煤文化培训。按照以文化育人、铸魂的要求,开设皖煤企 业文化和安全文化课程。同时在培训期间开展“三必唱”活动,组织新员工在上课前、吃饭前、军训前齐唱皖煤之歌、诵员工训导词和安全誓词,使新员工牢记“诚信、协同、创新”的企业核心价值观,认同“共同创造、共享未来”的企业宗旨;树立“珍爱生命,让安全成为我们的习惯”及“事故可防可控”理念,使皖煤文化理念深深扎根于新员工的脑海中,落实在行动中。
三是实施准军事化教育。新员工培训前先进行一周的军事训练。培训期间,实行封闭式准军事化管理,着重抓好“五个统一”,即统一着装、统一住宿、统一排队吃饭,统一列队走进教室学习,统一早晚军训活动,着力提高新员工的遵章守纪意识和团队意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打造特别能战斗的队伍。
2、基地实训实践教
为提高新员工的操作技能,避免所学知识与实际运用“两张皮”现象发生,岗前培训结束后,在实训基地进行10天的实操训练。
一是开展实验演示教学。为使新员工建立矿井空间概念,提高对井下作业现场及生产工艺的感性认识,矿利用实验室的教学设备,让新员工分组观摩采煤、掘进、机电、运输、通风等生产工艺演示,巩固课堂所学理论知识,增加生产实践知识;进行瓦斯爆炸实验演示教学,强化新员工对煤矿瓦斯爆炸发生的条件、危害了解,增强按章作业的意识。
二是强化实际操作技能培训。按照“实践—理论—再实践”的实践培训模式,提高新员工实际操作技能。一是组织新员工先在实训现场观摩如何使用设备、如何安全操作,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理论培训,再回到现场动手操作,实操教师在旁边指导,现场解答问题,使新员工对安全知识加 深理解,学以致用。二是安排新员工在矿大修厂的采煤、掘进、机电、运输等车间的生产设备上进行实际操作训练,使他们初步掌握了综采支架、支柱、链板机、皮带机、小绞车及运输信号等设备的操作方法。这种实践教学方式,听课有实情、观摩有实景、操作有实物,受到了新员工的欢迎。
三是进行自救互救训练。在创伤急救实验室开展自救器使用训练、创伤急救训练,通过“每人动手操作,逐个考核过关”实训途径,使新员工全部能够熟练使用自救器,掌握人工呼吸、止血方法、骨折固定和伤员搬运等现场急救技术。在实训基地模拟井下灾害现场,开展紧急情况疏散演习,提高新员工的避灾自救能力。
3、师徒结对岗位教
为使新员工尽快熟悉区队管理规定和生产工艺,新员工到单位后首先进行20学时的区队培训。考核合格后,与技术骨干签订师徒合同,开展为期4个月的岗位实习培训。
一是开展师带徒达标培训活动。新员工进入区队班组后,按照“1+1”帮教模式,为每名新员工指定一名文化水平高、业务技能熟的生产骨干担任师傅,并签订4个月的师徒合同,开展师徒结对达标培训活动。实习期间师徒同上一个班、同下一个井、同干一件活、同休一个班、同受奖惩;赋予师傅培养作风、传授技术、传授经验、抓好安全的责任。师傅以“四带一保”即带思想、带作风、带业务、带纪律、保安全为途径,结合单位生产实际,制定带徒培训计划,充分发挥“传、帮、带、教”作用,带领新员工学习岗位作业标准、工艺流程、设备操作、质量标准化等内容。师徒结对达标培训期间,师傅严格要求,严格训练,确保新员工实习期满能够独立作业;徒弟尊重师傅,勤奋学习,认真实践,把师傅绝活绝技学到 手,技能水平达到上岗资格标准要求。
二是强化师带徒实操训练。师傅在作业现场对新员工进行手指口述、安全确认、实践操作训练,使其掌握操作技能,领会操作要领;针对操作要点和重点,进行手把手帮教训练,把一技之长传授给徒弟。同时,我们鼓励师傅带领徒弟到机修厂进行实际操作训练,参加实操考核,快速提高新员工实际操作能力。
三是建立师带徒激励约束机制。一是实行定期汇报制度。徒弟每完成一个单元的学习内容向师傅汇报,师傅每月向班组长汇报徒弟学习情况,班组长每月向区队长汇报师徒结对取得成效及需要解决的问题,区队每月向人力资源部书面提交一份新员工学习、生活及思想的总结材料。二是实行津贴制度。每月给师傅发放100元带徒津贴。三是实行师徒同等奖罚制度。新员工在实习期内出现“三违”,师傅陪同现身说法、接受同等处罚;徒弟在每月一考中受到奖惩的,师傅按对等的标准执行;新员工实习期满达到上岗要求,能够独立作业的,对师傅进行奖励,让师徒成为利益共同体,调动师徒结对培训的积极性。
4、三考联动,促进新员工自觉提高岗位操作技能
培训中心、安监部门和区队加强新员工实习期间的考核,以考督教,以考促学,不断推动新员工学习岗位操作技能。
一是培训中心月月考。新员工岗前培训结束后,安监部门、培训中心联合进行闭卷考试,经考核合格的,分配到区队进行4个月的实习。实习期间,培训中心在每月底对新员工进行测试,全面检查每个月岗位技能培训的进展情况。第一个月侧重基本理论知识考核,重点考核岗位应知应会的基本知识;第二个月着重安全知识考核,重点考核安全规程内容,井下 危险源辩识及避灾自救等内容;第三个月注重基本技能考核,以考问、答辩及现场测试等方式进行;第四个月进行全面上岗考核,既考理论知识,又考核实际操作能力。我矿规定,月考成绩合格率低于85%的区队,扣除区队安全工资总额的10%,个人考试成绩与其区队领导、师傅挂钩奖罚,促使区队加强新员工实习期间的学习与考核管理。
二是基层区队动态考。成立区队和班组两级考核小组,采取班组日常动态考核和区队月度考核相结合的办法,对师徒结对训练效果进行考核。一是班组动态考核。在班前会上提问“一日一题”学习内容,点评师带徒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办法;在作业现场考问当班应会的知识点、安全点和工序流程;在班后跟踪帮助新员工提炼技术要点,提高安全防范意识和能力。二是区队动态考核。考核包括月底理论考试、现场实际操作考核两部分。每月底进行一次学习考试,测试新员工对生产工艺流程、作业规程的熟练掌握程度;现场逐一考核“手指口述、安全确认”实际操作能力。区队考核小组针对考核中发现的问题,在现场进行示范教学;对共性问题进行集中学习,解决师傅传授中的薄弱环节和“盲点”问题。基层区队动态考核的结果与工资挂钩。同时对操作规范、熟练的,给予师徒每人100元的奖励;对达不到要求的,取消师傅当月带徒津贴,罚徒弟100元。
三是安监部门随机考。一是建立随机抽考制度。每月随机从各单位抽10名新员工进行安全知识与技能考试,对考核不合格的新员工责令其进“三违”学习班学习,并对其所在区队进行通报批评。二是大力开展现场随机考核。70多名安检员人手一册《手指口述300查》,在其分工检查的工作面,随机对新员工进行现场考问,现场点评,现场测试操作能力。对答错问题、操作不规范的新员工进行现场指导,直到学会为止,并在下一 个班次进行复查。这种现场考核方法,注重“手指口述”实际运用,促进了新员工实际操作技能的提升。
(二)成长期:开展“三训两证”培训法
新员工实习期满独立作业后,规定在三年时间内必须参加岗位技能达标培训、岗位安全资格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培训,持《岗位安全资格操作证》和《操作技能等级证》上岗作业管理法,否则给予解除合同。核心在于使现有员工熟练掌握本职岗位操作技能,实现本质安全型操作。
1、分工种参加安全资格培训
新员工实习期满后,矿根据岗位需要和员工个人能力与特长,分到采煤、掘进、机电、运输、通风等不同岗位,不同工种进行作业。作业期间,矿制定详细地培训计划,分批分工种安排培训,从事一般岗位作业的人员,在矿四级培训机构脱产培训;从事特种作业的人员,在三级培训机构参加脱产培训。经考核合格的,颁发相关专业工种岗位安全资格证,实行持证上岗。
2、全员开展岗位技能达标学与练
为进一步提高作业人员岗位技能,用一年的时间在全矿开展岗位技能达标学与练,前6个月为理论学习阶段,后6个月为实操演练阶段。人力资源部制定47个岗位工种的培训计划,采取“定点、定责、定时、定人、定量”方式,抓好“学、练、考,评”四字环节,做到培训人员、时间、内容、方法和实操培训五落实,力保全员岗位达标100%。在培训方式上,采取公共知识集中培训与专业技能分工种培训相结合的办法。实操演练上,以井下电钳工、采煤机司机等18个特种作业人员岗位为重点,组织全员立足自身岗位,在学中练、练中学;大力开展岗位练兵比武活动,引 导职工在岗位实践操作中,不断总结、改进、提高。在考核评比上,严把“考”字环节,分别从理论测试和实践操作两各方面,分期进行考核。对取得前三名的职工分别给予奖励,不合格人员,给予处罚,并责令补学、补考,使全员岗位技能通到普及性提高。
3、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
一、精编培训教材。组织精干管技人员精心编写了一套涵盖所有工种的《岗位技能达标学与练》和《技能鉴定培训教材》,所有员工人手一套。教材贴近生产实际,简明实用,员工一学就会,一听就董。通过对《教材》的学习,员工既能学到安全生产知识,又能提高专业技能。教师精心准备,提前备课,都制作了图文并茂的教学幻灯片,授课全部采用多媒体,保证教学贴近实际,提高了培训的实效性。
二是开展差异化技能鉴定培训。从2009年开始,把第二季度定为技能鉴定培训季,大力开展技能鉴定培训工作。2009年技能鉴定培训工作从5月4日开始,至7月13日结束,整个培训过程历时71天,累计培训1063人。2010年从4月19日开始,至6月18日结束,历时62天,共办班18期,每期培训5天,累计培训13个工种1065人。为了提高培训实效,把各工种的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分开进行培训,使培训更具有针对性。同时,为激发员工的学习积极性,对培训考试成绩优异者给予奖励,严格考核兑现。
三是严格技能鉴定考核。从2009年开始,矿把9月、10月定为职业技能鉴定考核月,考核采取理论考试、实际操作考核和民主测评三个环节进行,三项成绩都合格都颁发技能等级证书。为了使考试能顺利进行,考试前矿认真准备,系统安排,对命题、考务、考试时间、场次、监考、阅卷、民主测评等工作,都进行周密安排和部署。对人数多的工种,初、中级错开日期,同一等级人数多的采取A、B卷分上下午考试,及时将各批次考试人员名单挂网公示,对每批次缺考人员及时进行通报,确保了技能鉴定考试考核工作顺利进行。同时严肃考场纪律,杜绝舞弊、抄袭和弄虚作假行为。
2009年通过系统培训、理论考试、实际操作考核和民主测评,综合评定1063人合格,2010年1065人合格。截止2010年底,井下主要技术工种中共有2128初级工和中级工,占在岗人员的70%。
(三)提升期:搭建三个平台培养“技术大拿”
为充分发挥专业技术人才、业务技术大拿的作用,矿在技术含量高且容易影响安全生产的采煤机维修工、综采维修电工、综掘机维修工、等11个工种中,选拔56名专业技术精湛,工作业绩突出,能够解决生产过程中的难题的技师或高级技师作为导师,选拔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操作经验,能处理一般问题的中级工及高级工为徒弟,双方鉴定师徒合同。师徒关系确定后,双方按师徒合同和文件规定认真组织实施培养。以“抓两边、带中间”的方式,每名师傅带2-3名徒弟,开展多层次的传、帮、带活动。通过一年的精心培养,核心在于培养一批德才兼备、技能精湛、在生产过程中能够解决难题的技术能手,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
1、创建13个技术学习工作室
为解决导师带徒学习场所,矿建立13个技术学习工作室,重点发挥技术学习工作室“选骨干、带队伍、解难题”三个作用。每个技术学习工作室配备了一套多媒体教学设备、电脑、投影机、图书资料、黑板、桌椅及相关教学设备、配件。全矿146名师徒每周在工作室开展一次技术讨论、课题攻关,或传授理论知识、操作技能和工作经验,以解决实际问题和技术难题。技术学习工作室两年来共开展115项技术革新,解决现场难题236次,提高了技术大拿培训效率,提高了劳动效率,促进矿井安全生产和经济效益的提升。
2、搭建实训基地平台
矿每月留一天时间让师徒在机厂进行实地训练。师傅要制定、季度和月度培训计划,并严格按计划进行培训,每月至少要带领徒弟到机厂等场所三次,利用现场设备设施传授技术,并做好详细的教学记录,每半个月进行一次理论教学,教学前要充分备课并撰写教案,与徒弟进行沟通与交流。徒弟要认真学习钻研,做好学习记录,一月写一篇学习体会,师傅每季写一篇带徒总结。培训中心根据专业培养需要购买学习资料发给师徒。
3、搭建岗位演练平台
矿规定各单位要为“技术大拿”培养提供便利条件,培养期间安排师徒同上同下一个井,以便于师带徒岗位演练活动的开展。师傅要在井下现场进行手把手示范教学,向徒弟传授技术要领和工作经验。徒弟在师傅的指导下进行实地演练。同时,矿根据实际培训需要,不定期组织徒弟到厂家进行培训,或请厂家技术人员到单位授课。
4、建立健全考评机制
一是实行师徒津贴考核激励机制。师傅每月带徒津贴300元,徒弟每月学习津贴100元,季度考核兑现。师傅主要考核其职责履行情况,教学开展情况和目标任务完成情况。徒弟重点考核其安全生产知识是否掌握,操作技能水平是否提高,处理问题速度是否加快,日常工作任务完成情况 及单位设备事故率是否下降等。考核由活动领导小组负责,每季度对徒弟进行必知必会知识考试、实际操作技能考核和业绩考评。季度考核不合格的(低于80分),津贴减半;连续两季不合格的,停发津贴。二是加大奖罚力度。“技术大拿”培养活动一个阶段结束后,经考评对获得“明星师徒”称号的师傅、徒弟及所在单位分别奖励2000元、100元、2000元,同时对“技术大拿”培养工作做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2000的奖励。经考评徒弟达到“技术大拿”业务水平的,可提前一年参加高一等级的职业技能鉴定考评。三是建立长效机制。凡培养出5名“技术大拿”的师傅,其带徒津贴实行在岗终身制。矿建立了“技术大拿”人才库,各单位建立师傅队伍和徒弟队伍,完善相关管理制度,开展“技术大拿”长期培养活动,逐步建立健全企业专业技术领头人传帮带的长效机制。
(四)从制度上消除影响技能人才培养的障碍
围绕培养技能人才这一目标,矿相继颁发了《任楼煤矿新员工培训及实习管理规定》、《岗位技能达标培训活动实施办法》、《开展员工素质提升工程、培养本质安全型员工的指导意见》及《任楼煤矿技术大拿培养办法》4个指导性的文件,为实施技能人才培养清除了障碍,指明了方向。
1、策划创新本质安全型员工培养方案
一是确立全员岗位技能达标原则。以提高员工“必知必会”知识和现场作业技能水平为核心,按照“全员参与、学练结合、分类实施、教练相融、整体提高”原则,广泛开展岗位作业技能学习、培训、演练和竞赛活动,让员工系统掌握三大规程知识、现场规范操作和手指口述内容,使员工技能素质得到普遍提升,造就一批高素质的员工队伍。二是确立全员技能培训与鉴定策略。实行“全员技能培训、鉴定、持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按照“先井下后地面,先特殊工种后一般工种”的思路,分三个阶段开展技能培训与鉴定工作。2009年培训鉴定14个井下一线主要岗位工种和二线特殊工种1000人,2010年再培训鉴定1100人,2011年对余下工种和人员全部进行培训鉴定。每年逐步扩大技能鉴定覆盖面,使每一个工作岗位都得到相应技能培训与鉴定服务。三是确立个性化培训方案。对新员工实施“三教三考”培训,快速打造符合皖煤人标准的新员工队伍,使之成为安全生产的新力军。对特殊工种和一般工种以职业技能鉴定为牵引,以技能达标培训为支撑,实行培训、考核、鉴定和待遇一体化,提高其综合素质,打造本质安全型员工队伍。对技术大拿培养搭建三个培养平台,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
2、建立四项激励机制
一是放宽技能鉴定报名条件。凡是试用期满的员工就可以申报初级工;在本岗位工作满2年,可以申报中级工;在本岗位工作满5年,可以申报高级工;获得国家、省(部)级技术比赛前三名的及获得公司“青工比武”单项第一名的,可破格提高一个等级申报;有特殊技能的员工可破格聘任为技师或高级技师。这项措施,不仅扩大技能鉴定的覆盖面,而且提高员工报名的积极性。二是实行培训津贴。在培训期间,员工除拿正常的工资的同时,实行培训津贴,津贴幅度与培训成绩挂钩考核。培训成绩在90分以上者每天100元;80-89分每天80元;70-79分每天50元,不及格每天罚款50元。培训津贴极大地提高了员工学习培训的主动性。三是提高技能津贴标准。矿技能津贴标准比公司规定翻倍,初级工每月津贴100元、中级工每月津贴200元、高级工每月津贴300元、技师每月津 贴500元、高级技师每月津贴800元。凡通过技能鉴定考核的,报名鉴定费用减免一半。四是实行带徒津贴和年终表彰奖励机制。师傅每月带徒津贴300元,徒弟每月学习津贴100元,季度考核兑现。年终评比表彰一批岗位技能能手和优秀员工。
四、技能人才培养效果
1、打造了一支素质优良、业务精湛的员工队伍
通过连续不断的培训,首先改变员工的精神面貌,其次是技能培训充分挖掘学员潜能,操作技能显著提高,技术创新常年不断。培养了一大批“精一会二通三”的高技能人才队伍,催开了一朵朵“成果之花”。截止2010年底,矿共培养出2128名初级工和中级工、高级工252名,技师10名,高级技师4名,占全矿人员70%以上。机电科职工周勇获得“全国青年岗位能手”称号,其设计改造的光控照明电路,一年可节电8740度;培育了国家级优秀班组长王廷安,省级岗位技术能手李艳;矿已有1035人持有初级及以上技能等级证书。2009年国家公务员招考中,任楼煤矿有2人被录用,2010年又有1人被录用;2009年公司机关招聘10人,任楼煤矿5人入围;在集团公司青工比武中,任楼煤矿连续三年取得了团体第一的好成绩。
2、培养出一大批新生力军
通过“三教三考”培训,不仅扭转了新工人不能尽快独立作业的局面,而且解决了长期以来困扰煤矿企业的新工人成为安全不稳定因素的难题,促进了矿井的安全生产。新员工培训合格率、实习期满上岗率均达到100%,其中的60%成为区队的业务骨干,12人走上了班组长岗位,17人被纳入后备班组长人才库。其中,2009年新组建的综采三区,有70%的人 员是2007年以来上岗的新员工,这些新员工和熟练工一起挑起了安全生产的大梁,全区产量平稳提升并杜绝了重伤及以上的安全事故。
3、经济效益及安全效益更加显著
2009年以来,在灾害加重,瓦斯升级,地压复杂的情况下,矿轻伤事故较上年下降了53.4%,消灭了重任及二级以上事故,三违同比下降了33%,原煤产量连年提升,多次被集团公司评为质量标准化矿井。2009年完成商品煤280万吨,实现商品煤销售收入10.98亿元,员工人均收入4.65万元,其中一线员工收入突破5万元。2010年生产原煤300万吨。截至2010年12月30日,任楼煤矿已实现安全生产919天,实现了安全与生产双丰收的可喜局面,任楼煤矿正向本质安全型矿井目标迈进。
第四篇:高职酒店管理学徒制培养模式分析论文
【摘要】目前我国酒店管理专业的起步时间还不是很长,所以面对现代化的酒店管理仍有很多地方需要进一步完善,不管是教学方法还是相关策略都需要进行不断道德探索。而现代学徒制则在很大程度上为酒店管理提供了比较崭新的路径,通过学徒制能够有效的帮助学生更好的去参加实践,由此不仅能够帮助学生获取一定的收入,而且还能提高其自身的专业实践能力和技术,从而将所学的理论知识更好的应用在实践中。但是现代学徒制的开展也必须要通过采取科学的策略来进行有效的实施,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保障其得以顺利的开展,故在本文中我们主要对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进行了简单的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
一、酒店管理专业实施现代学徒制的障碍
1.政府配套措施缺乏
首先,酒店管理的本质与酒店实际招聘的目的有相违背,在酒店管理教学中,教学的内容主要偏向于管理方面,而在实际的招聘过程中,很多酒店则比较注重员工的服从性以及经验或者个人能力等方面,而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人员的供求出现一定的矛盾;此外相关政府部门也没有对此予以足够的重视,因此导致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在实际的工作中并不能按照其规划的方向发展,甚至必须要经历几次失败以后才能获得一点的成绩;其次就是目前政府部门对现代学徒制一直抱有观望的态度,而现代学徒制的发展必须要政府予以一定的支持才能恶意更好的发展,而相反,目前政府给与的支持依旧是有限的,并且只有在其发展出现效果以后,才有相应的干预措施,比较滞后。
2.企业参与深度不够
在传统的校企合作中,通常都是学校负责培养人才,而酒店则需要对其进行有效的管理,并且将自己认为优秀的人员进行保留,由此实现校企的互利互惠。但是现代学徒制的实施,伴随着酒店付出的不断增加,不仅有效的提高了学生自身的专业技能,而且也获得相应的实践经验,但是在实际的管理中,酒店能够留下的人才并不是很多,所以酒店获得既得利益就相应的减少,而这就在一定程度上打乱了校企之间的利益平衡;再有就是在实际的现代学徒制执行过程中,酒店不仅要对学生的身心健康予以高度的关注,同时还需要其避免内部员工出现居功自傲的情况出现,这就要求企业付出的比原有的更多,而这些要求,企业往往不能达到学校的要求,所以直接导致了现代学徒制度很难真正的贯彻执行。
3.社会固有观点障碍
在以往的观念中,学徒在实际的工作中是不会有工资的,而且其必须要酒店工作很长时间才能获取很少的报酬,所以这就导致很多学生并不能坚持下去。而现代学徒制的出现则改变了这种情况,其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主要是以学生为主,而且在管理过程中比较注重服务的理念以及对学生专业技能的有效提高,所以这就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徒的地位,而这与传统的管理理念之间存在一定的冲突,使得酒店方以及师傅方都很难接受。
二、酒店管理专业实施现代学徒制的策略
1.遴选优质酒店
一是要选择管理理念先进、管理规范的酒店;二是要选择与院校有过愉快合作经历,且有着更深入合作意愿的酒店;三是在人才培养目标、理念上和院校一致的酒店。相对国内的本土酒店而言,国际知名酒店的管理理念、管理制度更为先进和健全,更能为学生提供好的学习工作环境和职业发展空间。
2.基于学徒制视角构建人才培养模式
在现代学徒制的培养模式中,在人才的培养过程中,要在依据酒店的岗位需要以及学生自身发展规律的基础之上不管是在人才的培养目标方面还是在培养的内容以及培养方式方面都要与学校的管理理念进行充分的融合。在学校的课程设置方面,校方要征询企业的意见,并且与学校的专业教师进行共同的研究来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课程,此外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要有校方以及企业方共同来负责教学任务的开展。在企业课程设置方面,科学设置要严格依据企业的实际需要进行,并且把酒店作为教学的场所,由此实现教学内容以及职业的有效融合,从而在实际的实践过程中促进学生整体综合素质的不断提升。
3.建立与现代学徒制相适应的运行保障机制
首先是组织建设。组织建设是前提。目前酒店管理专业与合作酒店共同组建了“酒店专业现代学徒制工作小组”,小组需定期召开校企研讨,负责建设任务的实时跟进、控制和整体工作的推进与协调。工作小组不仅是个议事机构,在建设目标中,应建设成为寻求校企共同诉求,促进校企对接、资源共享的合作平台。其次就是要建立教学管理以及质量监控的有效机制。有效的监管机制可以说是现代学徒制得以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通过现代学徒制的开展,其有效的打破了传统的教育与职业以及校内学习和工作场所学习之间的界限,从而有效的实现了二者之间的融合,而要促进其得以顺利的开展就必须要求教学的运行模式进行不断的创新和改变,因此这就需要不断加强校企之间的沟通与协调工作,不断转变双方的教学和管理理念,充分实现校企的对接和融合,而这就需要不管是在教学方面还是管理方面都要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对其实施制度化的管理,从而由此确保教学的质量满足实际的要求的目标。
总之,现代学徒制的发展也不是一下子就能实现的,在实际的实践过程中还需要针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不断的完善,在实际的应用中比如校企利益的互相矛盾、师徒身份的矛盾等问题都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科学的解决,只有把这些存在的问题进行解决才能保障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得以顺利的开展,也才能在此基础之上帮助学校、企业以及学生都获取更好的利益和帮助。
参考文献:
[1]谌莲莲.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下旬),2014,08:92-93.[2]邵林涛,瞿立新,顾秀玲.基于现代学徒制的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践——以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05:69-71.[3]张新峰.酒店管理专业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研究——以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人力资源管理,2016,05:199-200.[4]夏远利,刘胜勇,李筱刚.基于现代学徒制的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02:67-69.
第五篇:学生篮球攻防意识培养分析论文
摘要::随着现在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应用的领域也越来越广,尤其在高等学校教育中的使用日益受到教育人士的注意和重视。现在的篮球战术需要专业人员在比赛过程中,智力脑力以及体力的完美结合,运动员要综合运用自己的感知、想象、观察、判断等能力的体现,也是体育运动员经过艰苦训练的成果和回报,因此一直以来被人们高度赞赏和颂扬。文中主要在研究我国高校篮球教学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借鉴国外在篮球技术应用的先进SportVU数据分析体系与VR技术,提出了一种新的篮球进攻与防护技术以及相关战术的全新理解,致力于不断提高我国高校篮球的教学质量,极其学生对学习篮球的兴趣和爱好。
关键词::计算机技术;篮球教学;攻防意识;提高
前言
近些年来,人们越来越注重运动锻炼的重要性,篮球作为一项喜闻乐见的体育项目,逐渐得到不同年龄阶段的人们的欢迎。打篮球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还可以提高人的团队协作、灵活度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当今的篮球运动越来越注重速度、效率、发展成果的同时,在比赛过程中所使用的战术也非常关键,有时选择一个正确的战术直接关系到一场比赛的成败[1]。目前来讲,篮球的构成要素主要分为两大类:一是运动员自身的专业技术,二是选择一个合理的战术,在篮球比赛中能够出奇制胜,从而能够获得最后的胜利[2]。从这个层面上讲,一个好的篮球运动员不仅有一个很强的身体素质,还要具备一些随机应变、专业技巧等。随着篮球运动得到人们的普遍欢迎,一些专家学者也开始对篮球的研究探讨,最终发现一个规律:70%的篮球比赛都是靠好的战术指导以及运动员的篮球意识来取胜的,30%的比赛是依靠体育运动员过硬高超的专业技巧获胜的[3]。因此可以看出篮球意识对于运动员比赛的重要性,然而这种意识并不是每个运动员都具备的,同时也不是先天就有的,它是运动员通过教育潜移默化产生出来的,通过实践将这种意识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不断提高篮球运动员的篮球意识,从而能够赢得更多的胜利[4]。
1篮球攻防意识
1.1基本定义
所谓篮球攻防意识是指在篮球运动员对比赛过程中、比赛结束后的想法和感受,对篮球运动有更为深刻的理解和认知,他是鱼的篮球比赛最为关键的一部分。意识作为心理活动的决定性因素,是对事物表面的深层思考[6]。而篮球攻防意识是对篮球比赛过程中规律的探讨和总结,同时他也是运动员自身对篮球这项运动的理解,例如在平常的训练教学中,如何快速的判断对手的战略技巧及时做相应的防护措施,例如在对方做出进攻或者做出相关举动时要迅速地选择一个合适的防守战术,选择这种战术的过程就不断地提高了学生的篮球防攻意识[7]。
1.2功能作用
意识是人所独有的一部分,这是人们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心理是人们不仅能够精确的认识的事物表面,通过探索还可以更深入的了解事物与人之间有什么样的一种关系,人们最终会形成自己的感知,进一步确定自己的目标,从而做出相应的行动计划,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调节和完善自己的行为感知能力,最终得到一个比较令人满意的结果[8]。它还涉及运动员对赛制的理解和认知,在这基础上产生了特定的心理活动,通过运动员进一步的观察、分析、思考等认知活动表现出来。平常的一些篮球运动就是通过运动员潜在的心理活动和专业技术的指导下进行的[9]。在赛场上,运动员依靠自身的篮球防攻意识、良好的身体素质与对方进行较量,防攻意识决定着赛场中运动员做出什么样的行为,意识越强,越善于分析比赛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意外情况,其应急能力也就越强,反之亦然[11]。篮球攻防意识作为运动员必备的一项特殊技能,它不仅能够表现出运动员的专业水准,同时体现出运动员对比赛中突发情况的随机应变能力的高低,然后不断总结自己对比赛的感知和理解。
2篮球攻防意识的存在问题
根据目前高等学校篮球教学工作的实际情况,经过分析发现学生在接受篮球防攻意识方面主要有下面几个问题:(1)缺乏团队合作意识。篮球运动是一项团队协作才能完成的运动,尤其在比赛中,个体的功能作用要远远小于团队合作的力量。一项成功的比赛是需要团队中的每个成员相互配合、相互帮助取得的。然而在现实中,往往有些队员骄傲自大、独自行动,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团队的发挥[12];(2)比赛中的观察能力有待提高。如果一个人连最基本的篮球知识都不了解,不能及时的发现赛场上突发的各种情况,对于对方使用的各种战略技巧比较茫然,就会对赛场上的情况做出错误的判断,很可能会造成整场比赛的失败;(3)赛场上跑动少。篮球这项运动最重要的就是速度、灵敏度以及精确度,无论是进攻还是防御都需要队员在赛场上频繁的跑动,达到分散对方注意力的目的[13]。如果在比赛过程中,队员的站位太固定,就会很容易被对手识破,这样对自己这队会非常不利;(4)团队配合能力不强。在篮球比赛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队员通过巧妙的战略取得优势的局面,能够对场上的篮球进行有效的控制。但由于学生的团队配合能力有待提高,在场上对整体局面的控制缺乏一定的技巧,这就是缺乏团队配合能力的体现。
3计算机技术在篮球训练中的应用
3.1SportVU数据分析体系的应用
SportVU是一项非常有影响力的体育数据分析技术。图1所示为该技术的运转流程。应用大数据分析对培养篮球队员有的重要的价值:(1)数据分析的意义不仅在于拥有大量的数据信息,而且可以将运动员数据进行处理,应用在运动员的开发挖掘过程;(2)竞技体育运动中数据分析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NBA中使用数据分析最具有代表性的是休斯顿火箭队;(3)通过数据分析可以记录运动员的赛场状态,实时有针对性的制定个人训练计划。
3.2基于VR技术的篮球技术仿真
三维仿真系统对传统教学有很大的改善作用,学习者可以了解到顶尖运动员的技术要点,对视觉训练有非常好的强化作用。篮球仿真系统结构如图2所示。3DMAX对运动员及环境进行建模,OpenGL进行图形渲染。既能保证系统的通用性,又能简化建模步骤。篮球运动的实例通过捕捉技术进行收集,储存于数据库中,通过VHSDK5.0软件可以呈现出三维场景案例,该系统便于模型动作的修改。牛顿欧拉运动模型可以检验该设计的合理性。在X×Y大小的用户视窗,鼠标选取并拖动,x的变量为Δx、y变量为Δy,用zyx方向的欧拉角〈α,β,γ〉来表示这一旋转,根据欧拉定理可以推理如下关系:经过计算,可以得到运动员模型新的姿态pos-ture,从而实现对篮球运动技术的三维仿真[15]。大量的篮球技术数据集中起来,建立一个庞大的技术数据库,既增加了训练的依据性,同时更加方便管理。通过数据库的搜索引擎,用户可以快速搜索到指定球队、球员的基本信息以及比赛详情与技术指标。这样的系统应用在现代篮球技术教学过程中,对篮球运动员能够更好地掌握技术要领有极大的意义,极大程度上提高了篮球运动员的训练成果。
4计算机技术辅助篮球攻防意识培养
4.1应用图片素材标注关键动作
为了激起学生对篮球运动的兴趣和爱好,在教学过程中开始使用图片、视频(赛场上的精彩片段)以及其他手段,将关键的篮球动作更加形象生动地呈现在学生面前[14]。选择的图片、视频要经过相应的整合处理,将一些重要的动作技巧要用明显的形式表现出来,在观看的过程中老师也要进行适当的讲解,有必要时老师可以在课堂上进行亲自示范,让学生理解的更为深刻彻底。
4.2应用视频素材播放连贯连动作
视频素材是一种播放连贯性动作的重要因素,考虑到篮球战术中的种种复杂而且不可或缺的动作,像掩护配合、夹击配合、关门配合等动作要领,要想使视频的播放流畅,需要AdobePremiere进行修剪整理,并结合相关特效,使视频能够独立地播放出来,这种视频的应用更加方便了教师的教学,可以通过视频讲解和实际演练来帮助学生们进行学习,提高学生对动作要领的印象。
4.3应用动画素材演绎分解动作
动画素材是将篮球战术动作分解,通过以动画的形式表现出来,篮球战术是学生们必备的学习技能,只有掌握技巧才能更加熟练的学习篮球战术,这种动画演练可以加强学生们的学习记忆,使学生们掌握和领悟篮球战术的细节技巧[16]。这种动画式的呈现结3DFlashAnimator动画制作软件制作出的高标准3D动画,也可以使用简单的PPT制作,对动画的播放过程进行调节控制,这种结合计算机的培训由老师直接进行操作,学生们可以积极地进行学习和探讨,使学生们对篮球战术的理解更加深刻,对学生们学习的效果也非常好。
4.4应用文字素材注释动作要领
在对学生篮球战术意识方面的培养中,不仅要让同学们自己领悟和体会相关图片和视频,还结合了详细的动作讲解文字,可以让学生们记住各种动作要领,通过教师的在线教学和讲解,可以帮助学生们对篮球战术有一个很好的认知,使学生们在大脑中建立一定的记忆库,形成自己对篮球战术的认知,体会到篮球的要领本质和精华所在,这才是探讨本文的关键所在,这种培养方式正在不断地完善,应用恰到其位[17]。
5结语
本文研究了基于计算机技术的学生篮球攻防意识的培养,该方案结合了现代互联网的各种技术,和以往的篮球意识培养方法大不相同,这种技术辅助教学可以让多媒体素材变得更加多元化,学生们可以通过图片、视频、动画的方式进行学习了解,这种方法使学生们掌握篮球技术的动作要领更加方便,提高了学生们的学习应变能力,这种方法显得更加顺应时代,学生和教师也可以积极地互动,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自主探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