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比较文学题库(2011-2012第1学期)
比较文学题库:(09级学生使用)
客观题
1. 32.“比较文学”中的“文学”,单指()而言,不包括()。
33.美籍华人学者()最早提出“比较诗学”这一概念。
34.对中国当代文学影响最大的六个思潮中包括()35.学者叶舒宪将()与维纳斯进行比较研究。36.使“比较诗学”这一概念得以广泛认同的人是()。37.进入比较文学研究领域的文学关系有()、()、()。38.“家族相似”理论的提出者是()
39.使“比较诗学”这一概念得以广泛认同的学者是()40.在《中国的文学理论》一书中对中西文论的术语范畴进行了广泛的比较研究的学者是()41.原意指文学的问题、原则、源流、运动,是诗学或美学的总称指的是()42.属于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研究方法论基础的研究类型是()
43.弗雷泽和安德鲁.朗是神话和民间文学研究的()学派的代表人物 44.最先使用世界文学这一术语的学者是()
主观题
1. 请简述比较文学的三个发展阶段。答题要点:(1)法国学派学科理论为核心的阶段。(2)美国学派学科理论为核心的阶段。(3)形成中的中国学派学科理论为核心的阶段。
2.请简析美国作家爱伦.坡的超越影响产生的原因。
答题要点:(1)艺术主张和作品主题和美国主流文学格格不入。(2)批评言辞激烈,树敌较多。为人乖张,造人嫉恨。(3)文学主张和实践与法国象征主义诗歌理论不谋而合。
3.请论述寒山子在美国的接受情况。
答题要点:
(1)美国现有三种寒山诗译本:1954年,亚瑟·魏雷(Arthur Waley)译27首寒山诗,8首有关尘世生活,其他是有关寒岩的禅诗; 1958年秋,盖瑞·史耐德(Gary Snyder)在《常春藤》(Evergreen Review)杂志发表24首寒山译诗,都是有关寒岩与禅境的;1962年,伯顿·华特生(Burton Watson)据日本人矢义高校注本选译寒山诗124首。
日本的文学艺术把寒山诗介绍到西方:亚瑟·魏雷读日本出版物发现寒山诗;史耐德1953年参观日本赴美画展看到一幅很小的寒山子水墨素描。(2)“寒山热”在美国形成的原因有二:
1、寒山和美国出现的“垮掉的一代”在外表与行为上具有极大的相似处。外表的相似表现在:“时人见寒山,各谓是疯颠。貌不起人目,身为布裘缠。我语也不会,他语我不言。为报往来者,可来向寒山”。《法丐》中的流浪者们在深山中奔跑、蹦跳,以至狂喊狂叫,同样“布裘敝趾”,佯狂似癫。行为的相似表现在:寒山子解脱与尘俗世界的一切联系,独自生活在荒野中、寒岩上。“垮掉的一代”解除与家庭和社会的联系,自我放逐到大路上、荒林中。凯鲁亚克1957写的《在路上》(Onthe Road)就以他浪迹四方的生活为素材。从加利福尼亚到墨西哥,从纽约到丹佛,从洛杉机到旧金山,他把这种行为方式称为“一种逃遁„„对一切世俗观念的厌倦。”
2、寒山和美国出现的“垮掉的一代”在精神上极为相似。寒山诗中所表现的诗人身处寒岩而心境平静泰然为“垮掉派”的探索提供了一条通向灵魂绝对自由的道路。(3)“寒山热”背后的根本原因:作为符号的寒山:具象化了诗人的自我拯救,表明了自我与环境、他我与自我的和谐,是一种东方式的生命境界——物我同一,万象于心却了无忧烦,意味着绝对的灵魂自由;寒山得到传播与接受后,东方式的生命境界才会得到西方的理解与追慕。
4.简介平行研究
答题要点:是将那些“相似”、“类似”、“卓然可比”,但是并没有直接关系的两个民族(或几个民族)文学,两个(或多个)不同民族的作家,两部(或多部)属于不同民族文学的作品加以比较,研究其同异,并导出有益的结论的比较文学的重要研究类型之一。
5.请比较盖娅和女娲的形象。答题要点:(1)盖亚是希腊神话中从混沌中产生的 爱情哀怨、苦恼和忧伤,主要表现为:(1)西方爱情诗往往表现情人之爱;中国爱情诗大多表现夫妻之情。(2)西方爱情诗大多写“慕”,抒写的是对娇美、温柔的情人爱的倾诉,中国爱情诗大多写“怨”,形成“闺怨诗”、“宫怨诗”或者“悼亡诗”的传统。(3)中西爱情诗中的景物描写作用不同:西方爱情诗中的景物往往用来衬托情人的美,渲染爱的愉悦感受;中国爱情诗的景物大多用来对照爱情的脆弱,强化哀怨之情。(4)具体举例论述。(略)
10.请举例对比分析中西方神话中的英雄形象。
答题要点:中、西的两位英雄孕育于两个民族,由此可以透视两个民族文化原型的差异。主要体现在: 悲剧几乎全是社会悲剧。(2)悲剧产生和取材不同。中国悲剧比西方悲剧晚了近2000年,西方悲剧源于酒神颂,取材神话,中国悲剧在古代民间流传的讲唱文学和舞曲歌词的基础上逐渐演变而成,取材较广。(3)悲剧主人公不同。西方悲剧主人公都具有高贵血统,中国悲剧主人公多为普通人。(4)悲剧形式和结构不同。西方悲剧是以对白为主的话剧或诗剧,遵从“三一律”。中国悲剧多是唱白相生的戏曲;结构规模宏大。16.简介形象学
答题要点:比较文学学科中的一个门类,研究对象是某国某民族文学作品中的异国异族形象,关注作家在他们的作品中,如何理解、描述、阐释作为他者的异国异族,但拒绝将形象看成是对文本之外的异国异族现实的原样复制,而认为它只是一个幻像,一个虚影。形象学的任务是探索异国异族神话的创造过程和规律,分析其社会心理背景以及深层文化意蕴。17.请简析晚清文学中的卢梭形象。答题要点:(1)晚清文学中的卢梭形象较大程度地偏离了卢梭的原形。(2)具体表现为:1)作为儒者的本土化的卢梭形象。2)作为医国国手的工具化的卢梭形象。3)作为卢梭魂的神话的卢梭形象。
18.请简述林纾翻译的特点。
答题要点:1.明显的倾向性。早期译作大多介绍接近批判现实主义,或挑战社会不平的作家。2.几乎全是与人合译。3.用“古文”意译西方文学。4.用序、跋等阐释或赏析原作意义或艺术,借题发挥,抒爱国之情。5.后期译作对原著的选择不够严谨,显得较庞杂,译文上存在删改、错误之处。19.简述严复的翻译标准
答题要点:信、达、雅。“信” 指译文要忠实原著,要准确传达出原著精神;“达”即“达旨”,指译文既能保持原著风貌,又适合中国人的阅读习惯,通顺畅达;译著语言要驯雅,既简明扼要,又生动形象,富有文学色彩。三者相辅相成,互相依存,互为因果,缺一不可。20.请简析“翻译是一种再创造的艺术”。
答题要点:(1)这一观念指明了译者和原作者、译作和原作之间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关系,译作不可能是原作一成不变的复写,它经过译者的思维及自觉或不自觉的个性化的处理之后,不仅在外形上发生了变化,在内在精神上也会与原作产生某种程度的差异。(2)另一方面,译者无论怎样自觉地“再创造”,却又不能脱离原作,任何“再创造”都要以原作为标准,如果较大限度地脱离原作去自由创造,就成了“改编”或“创造”了。21.请简析晚清文学中的卢梭形象。
答题要点:(1)晚清文学中的卢梭形象较大程度地偏离了卢梭的原形。(2)具体表现为:1)答题要点:的卢梭形象。2)作为医国国手的工具化的卢梭形象。3)作为卢梭魂的神话的卢梭形象。
大家好!
以上内容,请认真复习,客观题请大家自己完成,主观题已给出参考答题要点,涉及到举例论述的内容,请大家要花点精力准备。
祝大家复习开心,取得好成绩!
陈玉蓉
第二篇:《比较文学》练习题库参考答案
华中师范大学网络教育
《比较文学》练习测试题库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跨国界跨学科2、19
3、交流、吸收、改造
4、国际文学关系
5、中国
印度
6、朱光潜
7、综合
8、创造性的误读
9、渊源学
10、文学理论、文学批评
11、语言
学科
12、世界文学
他种文学
13、环境
时代
14、理念
方法
15、亚里士多德
16、打通
17、国际文学关系
18、《共产党宣言》
19、浪漫主义
20、统一性(或同质性)
和
差异性(或异质性)
21、《赵氏孤儿》
22、钱钟书
23、弗莱
24、选择性共鸣
25、从比较文学到比较诗学
26、影响研究
27、文学史、文艺理论、美学原理
28、跨国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
29、互识、互证、互补 30、抒情、叙事
二、名词解释:
1、影响:
比较文学中的影响指一国作家从外国作家、作品中获得一些新的因素并有机地融入到自己的创作过程中去的现象。
2、类比:
类比主要考察相互间没有关联的作家作品之间的相似之处,以期发现其共同性。
3、流传学: 流传学研究作家作品或一国文学在外国的声誉、成就和影响,这种研究是从放送者出发研究接受者的,是一种从源到流的探寻。
4、主题学:
研究文学作品中内容的某些基本问题在不同国家、不同时代文学中的表现方式,和不同国家的作家对这些问题的态度与看法。它既可以对某种题材、人物、母题或主题在不同民族文学中的流传演变作历史的追寻,也可以对不同文化背景的文学中类似的题材、情节、人物、母题、主题作平行研究。
5、民族文学:
民族文学则指某个民族内的具有传统联系的文学,该文学必须具有区别于他种文学的性质。民族文学是形成比较文学基础的基本单元。
6、文类学:
文类学是专门研究文学类型在不同国家的发展历史和理论的一门学问。它既探讨文学的类型在不同民族文学中的渊源流变过程,也研究和比较某些相似文学类型在不同民族文学中各自的发展历史及特征。
7、平行研究:
平行研究是用逻辑推理的方式对相互之间没有直接关联的两种或两种以上民族文学的研究。平行研究的范围很广,它可以从各种角度、各个方面对不同民族的文学加以研究;同时,平行研究注重对象的文学性,注重比较不同民族文学的主题、题材、文体类别、人物形象、风格特点等文本因素。平行研究拓宽了比较文学的研究领域和空间,但其对象缺乏严格的限定而容易滑向泛文化的领域。
8、缺类研究:
探讨某一文类在某一或某些国家一度存在或盛行,而在其他国家却没有出现的现象,叫做缺类研究。这种研究可以加深我们对各民族文化心理、审美特点的差异的理解。
9、世界文学:
“世界文学”一词在不同情况下多次使用,归纳起来,大致有三种不尽相同的涵义。第一种涵义指全球文学,即通过对许多国家的文学思潮、流派、运动、作家、作品的评述写出一部世界文学史。第二种涵义指“伟大的”、“经典的”作品,或者说世界公认的最好作品。第三种涵义即歌德所倡导的世界文学。
10、个体流传:
个体流传即一国的某个作家在他国的命运和对他国某个作家或他国文学的影响。这是一种围绕个体的传播路线展开的研究,它包括个体对个体的影响和个体对群体的影响两种。
11、对比:
对比指比较不同文化和文学体系的特点,使两者的特征相形突出。
12、历史比较文艺学:
历史比较文艺学是文学史的一个分支,它研究国际的文学联系和关系,研究世界各国文学艺术现象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13、比较文学:
比较文学是兴起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文学研究的一个分支。它是历史地比较研究两种以上的民族文学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文学与其他艺术形式以及其他意识形态相互关系的学科。
14、美国学派:
美国学派是在向法国学派的挑战中崛起的,代表人物有韦勒克、雷马克、奥尔德里奇等。他们力图摆脱法国学派理论和方法上的束缚,倡导平行研究。他们要求比较文学应注意文学的内部联系,注意文学的美学涵义和文学批评的美学原则,以纠正法国学派只考证事实而忽视文学特征的倾向。从而扩大了比较文学的研究领域。
15、渊源学:
渊源学研究文学作品中主题、题材、人物、情节、语言、风格等因素的来源,换句话说即考察作家作品所吸收和改造的外来因素。这种研究是以接受者出发探讨放送者(输出者)的溯源研究,它往往揭示出一种因果关系是最典型的比较文学研究方法。
16、阐发研究: 所谓阐发研究,即将不同民族的文学观念、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中的一些具有内在可比性的基本问题加以相互印证,相互发现,相互阐释,并相互运用,以求把握文学的普遍规律。
17、直接影响
直接影响指作家直接接触和吸收外国作家或作品中的影响,用图式表示即乙→甲。
18、创造性误读
创造性误读是指主体对于对象的有目的的选择,通过吸收和改造异文化中的某些因素,创造出一些新的形式。是否产生新的因素是创造性误读与一般误读的根本区别。
19、母题
指的是文学作品中反复出现的人类的基本行为、精神现象以及人类关于周围世界的概念,如生离死别、喜怒哀乐、时间、空间、季节、海洋、山脉、黑夜等等。母题是作品中不可再分解的组成部分,不具主观色彩,无倾向性,不提出任何问题,数目有限。
20、可比性
是指比较对象间具有某种可作比较的基础,即文学现象的同与异,只有那些同时具备相同或相异两重关系的文学现象才具有可比的价值,才可能探索出文学的共同规律和美学本质。
21、媒介
那些在文学发流过程中起着传递作用的人或物,把一个民族的文学(作家作品、文论、文学思潮、文学运动)介绍传播到另一个民族,使文学的流传或影响得以实现。
三、判断题:
1、比较文学的方法就是比较。
(错)
2、《离骚》和《神曲》的比较研究属于比较诗学的范围。
(错)
3、文献的渊源研究是一种从文学内部探讨作品之间关系的研究。
(错)
4、现代小说中对绘画空间意识的借鉴是对以往“诗是时间的艺术,画是空间的艺术“的一种突破。
(对)
5、影响与类同的区别在于影响的产生是有条件的,它必须有时间上的先后,因果上的机遇等,也就是说它需要有明确的事实作依据。
(对)
6、普希金与拜伦的比较不属于比较文学研究的范畴。
(错)
7、根据比较文学的观点,一个作家受到他国作家的影响就贬低该作家的地位和成就。(错)
8、接受国的艺术传统越强大的,对外来文化的吸收就越容易。
(错)
9、在文学和绘画的关系中,文学对绘画的借鉴是明显的,绘画对文学的借鉴则几乎没有。(错)
10、各民族语言的差异从根本上说是文化的差异。
(对)
11、将作者───作品───读者这一以作品为中介、构成作者与读者交流的复杂过程作为一个具有多向关系的总的系统来考察,与只限于考察某一局部或局部关系其实是相同的。(错)
12、哲学思想可以离开文学而存在,文学却不可能完全离开哲学思想而独立。(对)
四、简述题:
1、简述影响研究与平行研究的区别。
可从研究方法、研究对象等方面的差异入手。
影响研究指以历史方法处理不同民族文学间存在的实际联系的研究。它的根基在于各民族文学的相互接触和交流。影响研究强调实证和事实联系,凡是缺乏事实依据的推测或判断均不属于影响研究的范围。影响研究是一种可靠的扎实的具有说服力的方法,也是比较文学领域里出现最早、最基本的研究方法。影响研究偏重于实证,它在注重事实的同时也限制了它的运用范围,并妨碍了对作品分析作深入地艺术。
平行研究:是用逻辑推理的方式对相互间没有直接关联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民族文学的研究。平行研究不再受“事实联系”的束缚,并提出了文学与其他艺术、文学与其他学科(哲学、宗教、思想史、心理学等)之间的科际比较,从而扩大了比较文学的研究空间,也就是说,平行研究可以将地球各地的文学现象最大限度地纳入其研究领域。同时,平行研究不像影响研究那样采用历史的、考据的方法,而是采用哲学的、审美的、批评的方法,把文学批评重新引入文学史的研究当中。因此,平行研究较之影响研究具有更多的理论价值和普遍意义。
平行研究的局限主要有两点,一是研究对象的选择缺乏严格的限定,甚至有使其研究范围大得无法为一个学科所容纳的危机。二是由于不同民族都存在着亚文化或者异质性文化的问题,往往使平行研究的结论缺乏周全和严密。
2、什么是跨学科研究,试举例说明。
跨学科比较是将文学置于更为广阔的文化背景下,如哲学、宗教、自然科学等与文学相关的大背景下,考察文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和作用的。跨学科研究是比较文学研究的扩展,是一种在保持文学主体性的条件下,探讨文学与其他学科关系的一种科际性研究。跨学科研究是比较文学研究中综合性最强的一个部分,它广泛吸收其他各学科的观念和方法,综合了多领域多学科的知识,在多层次多角度的区分、分析和综合的基础上,对文学现象和文学研究进行反思。.我们把跨学科研究分为:文学与其他艺术形式、文学与自然科学和文学与社会科学等。可举文学与宗教和哲学,文学与音乐或绘画关系方面的例子,比如王维的诗和画,约翰.克利斯多夫中的音乐,或者文学与网络等。
3、举例说明流传中的变异现象。
文学的流传往往不是一种直线、等量的过程,无论是外国文学在本国的流传,还是本国文学在外国的流传,与原作精神完全吻合几乎是不可能的,总会出现一些变异,接受者必然会对放送者的作品有所选择、吸收和排斥。从某种意义上说,变异是绝对的。变异的原因包括媒介的原因;文化传统的不同和意识形态的差异等。
伏尔泰就是通过来华耶稣会传教士来了解中国文化的。他肯定儒学,赞扬中国哲学,推崇理性也赞赏中国文化之理性,甚至说“我们不能象中国人一样真是大不幸!”并在他的《诸民族风俗论》中写下了一句赞美中国文化的名句:“欧洲的王族和商人,在东方以得得所有发现,仅仅只是找到了财富,而哲学家则在那里发现了一个新的道德与物质的世界。”他赞赏中国的政治和法律,说“人类智慧不能想出比中国政治还要优良的政治组织。”他又赞叹:“ 我 已不得不主张只有中国是世界上最公正最仁爱的民族了。”这些论述并不都符合中国文化的实际情况,而是美化了。
作家作品在流传中被误解和歪曲的现象。我们对西方的许多作品存在着误读,例如对昆德拉的小说。西方对中国的作品也存在着类似的情况,例如法国评论家巴赞把《水浒传》称为“中国人的第一部滑稽小说”,查理·格·欧文巴《水浒传》称作是中国“最早的惊险小说”。在流传的变异中,也不排斥有意的歪曲。特别是在翻译中,有的译者可能出于政治、宗教或道德方面的考虑,对原作有所增删,从而歪曲原作的意义。
作家作品在某一国度的流传还会因时代不同或接受者不同甚至同一接受者的不同时期而出现变异。乐黛云的《尼采与中国现代文学》是一篇探讨流传中变异的范例。
4、从接受国的角度谈谈影响产生的条件。
(一)接受国的社会环境
接受国的社会环境首先是接受国的开放程度,这与当时的政治权力有关。接受国的政治权利有时直接作用于文化和文学交流。
(二)接受国的艺术传统、欣赏习惯 接受国的艺术传统是强大的,中国是诗歌的黄金之国,因此西方的十四行诗始终在中国未形成气候。相反,若传统比较薄弱,外来的东西进入时阻力就较小。这说明影响发生的又一因素是接受国的文学和欣赏中需要或已开始孕育类似的因素。特别是当接受国的文学传统遭到抨击或面临解体,社会呼唤新的文学,在这种情况下,外来的思想和技巧很容易作为新的因素结构到新的文学中去。尤其是当人们否定传统的文学技法时,借鉴外来的形式和技巧就成为必然。
(三)被影响者个人的内在条件
被影响者在思想、个性、气质等方面与影响者的共鸣或吻合是影响产生的主观原因。
5、如何理解文类的“大体则有”?
“大体则有”是说各种文学类别都有自己的基本构成因素、特点和规律,它是人们在长期文学实践中逐步形成并约定俗成的,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如小说、戏剧这些文类概念,经过自身长期发展,各自都具有了自己鲜明的特性,已经成为文学的基本类别。
6、举例说明文学对音乐的借鉴。
(一)对音乐技巧的吸收 文学尤其是诗歌,一直与音乐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艾略特的《四个四重奏》由四首诗构成,每一首诗都以一个与诗人的全部经验中某一时刻相关的地方命名。从结构上说,每首诗分成的五个部分就像“有自己内在结构的五个乐章”。叙事文学也受到音乐的影响。在叙事作品中,一些小说家常常借鉴音乐的技巧,如动机、主题变奏等。如昆德拉将音乐的思维方式引进小说创作,以音乐为参照系,在小说形式上作了大胆的革新。
(二)对音乐本体性的追求
现代以来,文学的这种追求已不是一般性的要求诗歌应该具有“音乐美”,也不仅仅是通过借鉴音乐方法来丰富和扩展文学创作领域,而是对音乐本体的追求。音乐成为文学追求的最高目标,或说文学的“理想自我”。
这种追求首先表现在对音乐中音响的运用上。我国现代诗人戴望舒的《雨巷》不仅比较成功地运用了象征手法暗示了诗人的感伤情绪,而且在声音的处理上别有特色。诗人不仅反复描写雨巷的悠长,姑娘“默默行着”,“走近”,“飘过”,“远了,远了”,体现了法国前期象征派诗人讲究形象的流动性的特点,而且诗中反复出现的“悠长”的“长”,“雨巷”的“巷”,“希望”的“望”,“女郎”的“郎”等字,韵母相同,音韵和谐,具有音乐美,并由此为我国新诗用韵开辟了一条新径。
7、比较文学与传统的文学研究在研究方法上有那些不同?
传统的文学研究立足于国别文学研究,将对象限定于一特定范围之内。在研究中,人们习惯于用切割的方式,先以国别为界将各国文学分割开来,再以历史分期为线将国别文学又加以划分,以致最后人们的注意力仅仅停留在某一时期某一作家甚至某一部作品上。这是一种原子论的研究方法。这种研究分工过细,使文学之间缺乏沟通。比较文学将采用一种联系的和比较的方式,在世界范围内考察文学现象。
8、简述太极图和十字架的意蕴。
有人曾将中西文化差异作了一个形象的比喻,中国文化的象征是“太极图”,西方文化的象征是“十字架”。这一比喻很值得体味。“太极图”是圆的,平衡的,具有向心力的,同时也是封闭的,互相纠缠的,内部运动和斗争的。“十字架”纵横相交,向四方延伸,显示出一种张力,也显示出侵略性和扩张性。
9、简述宗教对文学的影响。
宗教与文学创作的关系首先表现在对作家的影响上。如禅宗对中国文人的影响。甚至有些作家或诗人本身就是信奉宗教的虔诚信徒,宗教信仰与意识在他们的创作中会自然而然有所流露。宗教为文学创作提供了素材和艺术表现技巧。在翻译过来的佛教经典中,不少具有文学价值。文学史上的有些名著也取材于宗教。佛教文学中的丰富的想象和散韵并用的文体对我国古代文学尤其是通俗文学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佛经的唱读和变文促进了我国新文体的产生,话本、弹词的出现为我国小说、戏曲的发展提供了广泛的基础。
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学与宗教的关系日益疏远,并出现了一些具有反宗教倾向的文学作品。这些文学作品恣意嘲笑讽刺宗教的伪善。
10、简述类比与对比的关系。
类比和对比是平行研究的两种主要方法,就两者的关系而言,类比是比较的前提,而对比是比较的价值所在。在实际运用中,类比和对比这两种方法往往是交叉运用的。
11、简述翻译在文学交流中的作用。
(一)影响时代风尚
文学翻译对人的启蒙的影响是很大的。一些新的思想正是通过翻译进入人们心灵的。如晚清时期对易卜生的接受,20世纪80年代我国对存在主义的认同。
(二)产生新的词语
外来文化和文学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和更新了我国词汇。这首先表现在词汇的丰富上,而且翻译还可以赋予已有的词汇以新的含义。
(三)发展新的技巧与文体
如我国小说的发展就受到佛典的讲经变文的影响。近代翻译对我国小说的影响更是巨大,它不仅表现在思想上的启蒙,而且表现在各种技巧上的借鉴。翻译对我国新诗和话剧也有很大的促进。中国新诗很大程度上得力于外来诗歌的影响。
(四)翻译与作家
许多作家是通过阅读译著来吸收营养的。有些作家通过翻译与自己思想、气质、艺术风格相近的作品,带动自己的创作。这在比较文学上叫做“选择性共鸣”。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有不少作家翻译过作品,通过翻译,使他们能非常细致地体味和推敲外国作品,从中获得有益的思想营养和写作技巧,周立波译肖洛霍夫的《被开垦的处女地》而创作《暴风骤雨》就是一个最典型的例子。
12、电子计算机技术对文学的影响,突出表现哪些方面?
电子计算机对文学的影响,突出表现在换笔和网络文学给文学带来的变化上。
(一)换笔:计算机改变了人们的书写方式,从而影响到文学的创作方式。键盘输入改变了手写的一次性,使修改变得极为容易,因而也越来越经常化,于是构思和写作逐步趋向于同步化;“复制”和“粘贴”功能的实现使拷贝、拼贴手法在文学创作中大量运用,对其他文本乃至超文本的借用于是成为作家们越来越得心应手的创作方式;输入法的特点使谐音、多义乃至符号语言的运用在作品中屡见不鲜,换笔,极大地为丰富文学的表现力提供了新的手段和尝试。
(二)网络文学的出现:网络文学是利用网络的多媒体和WEB交互作用而创作出来的文学作品。它的兴起,不可避免地造成对传统文学和文学观念的冲击。这首先带来了创作主体的变化。在网络上,人人都成了参与者,人人都可以在网上发表作品,或者读写、批评和修改作品,作者与读者的界限日趋接近,创作由专业化走向平民化。这种创作主体的改变给文学带来了一些新的东西:审美趣味变得多元化、私人化,并形成一种简洁的、时尚的,符号性的网络语言。并且,网络作品不再是稳定的存在,而是流动的,永未完成的。这种新文学样式在不断冲击着既有的文学创作规则的同时,也在不断开拓着文学表现的空间,引起人们对文学存在方式和意义的新的思考。
此外,像三维动画、电子音乐一样,电脑诗歌,电脑小说的出现也将指日可待,新的创作软件即将问世,人机对话,任意进入,多重结尾将进一步改变文学创作的结构模式。当然,这种创作软件并不意味着取代作家创作。作家创作将与电脑创作并行不悖,竞放异彩。
13、简述比较文学与民族文学的关系。
在比较文学研究中,民族文学是基本单元,是研究的支撑点。比较文学是超越民族文学范围的跨国界的文学研究。
14、比较文学的比较与比较手法的区别。
(1)在涵义上:比较手法的比较是一种认识法,比较文学的比较是一种研究精神的概括,它的外延比比较手法宽广得多。
(2)在功能上:比较方法仅仅着眼于两个相似或相异事物之间关系的建立上,而比较文学的比较是在肯定两个事物关系建立的前提下着重对这一关系的研究。
(3)在目的上:比较手法的目的是帮助人们更清楚地识别这两个事物,比较文学的比较是通过对事物关系的研究来揭示这种关系本身所蕴含的本质意义。
15、阐发研究的注意事项:
(1)阐发研究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的。
(2)对要采用的理论模式,对要阐发分析的文学现象要作具体分析,切实研究其可行性。(3)阐发研究必须能导出积极的结论,细微的、令人信服的。
16、主题与母题的区别:
(1)母题是对情节事件的最简归纳;主题是一种综合的价值判断;(2).母题具有客观性,主题则是客观性与主观性的统一;
(3)母题是常项,数量有限(有人统计为100多种),主题则数量无限;(4)母题与情景形式有关,主题与人物有关。
五、论述题:
1、比较文学之我见。
答题要求:要求观点鲜明,有一定的比较文学理论基础。
可以采用他人观点,也可以提出自己的看法,但都必须言之成理。论述至少应涉及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法两个方面的问题。层次清楚,语言流畅。
2、试举一位曾受过中国文化影响的外国作家,并对其创作中的外来影响加以分析。答题要求:要求观点鲜明,有一定的比较文学理论基础。
可以采用他人观点,也可以提出自己的看法,但都必须言之成理。论述过程中应紧密联系作品。层次清楚,语言流畅。
3、试分析一部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中的外来因素。
答题要求:要求观点鲜明,有一定的比较文学理论基础。可以采用他人观点,也可以提出自己的看法,但都必须言之成理。论述过程中应紧密联系作品。层次清楚,语言流畅。
4、“比较文学不是一个封闭的建筑物,而是一个广场,它可以向四面八方敞开。”你是否同意这一说法,为什么?
答题要求:要求观点鲜明,有一定的比较文学理论基础。可以表示赞成,也可以表示反对,但都必须言之成理。层次清楚,语言流畅。
5、试论中西神话人物形象的异同。
答题要求:要求观点鲜明,有一定的比较文学理论基础。
可以采用他人观点,也可以提出自己的看法,但都必须言之成理。论述过程中应紧密联系人物形象。层次清楚,语言流畅。
6、举例说明女权主义批评(或20世纪的其他文学批评流派)在中国的变异。答题要求:要求观点鲜明,有一定的比较文学理论基础。
可以采用他人观点,也可以提出自己的看法,但都必须言之成理。层次清楚,语言流畅。
试述中西古典小说之异同。
答题要求:要求观点鲜明,有一定的比较文学理论基础。
可以采用他人观点,也可以提出自己的看法,但都必须言之成理。论述过程中应紧密联系作品。层次清楚,语言流畅。
你是如何看待文学与科学技术的关系的?
答题要求:要求观点鲜明,有一定的比较文学理论基础。
可以采用他人观点,也可以提出自己的看法,但都必须言之成理。层次清楚,语言流畅。
9、试分析中西小说中的一对相似人物类型。
答题要求:要求观点鲜明,有一定的比较文学理论基础。
可以采用他人观点,也可以提出自己的看法,但都必须言之成理。论述过程中应紧密联系作品。层次清楚,语言流畅。
10、钱钟书的话说,“文章之体可辨别而不堪执着”,谈谈你的看法。答题要求:要求观点鲜明,有一定的比较文学理论基础。
可以采用他人观点,也可以提出自己的看法,但都必须言之成理。论述过程中应紧密联系作品。层次清楚,语言流畅。
11、原型批评的内涵、特点、意义和局限。
内涵:原型批评的任务是寻找原型,寻求作品感染人的缘故。1).它就是通过对作品性质的研究分析,进一步探索和追问作品的象征意义背后的集体无意识原型和原始经验,2).最后找出单个作品怎样辉映着原型的光环而具有永久的艺术魅力。能够唤醒读者的种族记忆,引起心灵的震撼。如:如探讨古代诗歌中“柳”这个意象的原型,插柳、折柳送别等等。特点:1)向后看。(探讨文学作品负载的原始经验)2)全景式。(它不是在一部作品中出现,也不是在一个作家中出现的,而是一个民族一系列的文学作品中反复出现的)。意义:A。它打破了文艺研究的狭小视角,突破了就作品来分析作品,把文学作品放到整个民族文化背景下研究,注重探讨作家思想中民族共同心理的遗传和积淀。(作家在制造作品,批评家在分析作品)B。原型批评冲破了从作家到作品这种二维研究局限,对文学的继承性、对读者的接受和欣赏心理、对艺术的共鸣现象都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和现实意义。C。原型批评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积极寻求文学作品与久远的人类文化形态的联系,这样有利于破译远古神话的密码,揭开人类生存心理的奥秘,同时它为批评家以历史意识重新解释作品提供了一个文化传统的制高点。
局限:A.原型批评带有神秘主义倾向,因为原型总是呈现出集体无意识,而这种集体无意识总是蕴含了一个民族的宗教、神话等等,它只讲历史的积淀和宗教遗传,而不讲时代的冲刷带来的变化,把创作完全看作是超出个人意识的集体无意识所为,完全避开了时代的影响,完全避开了个人主观能动性。相当于说,不是歌德创造了《浮士德》,而是《浮士德》创造了歌德。这样就使我们的作家忽视了眼前生活,而去探讨原始大荒。B。它忽视了艺术规律本身的美学研究,它从来不对作品的艺术规律分析,它不研究创作一作品的作家的艺术技巧、艺术手法等等,而只是看作品是否驱动了原型。它并不是探讨作品的价值,而是识别和探讨原型,仅仅探讨原型而不去对作品进行艺术价值方面的分析。
12、中西诗学理论的不同:
(一)诗学体系上的区别:
西方:以叙事文学为本位,对文学性质的看法强调的是摹仿与再现。将经商的经历讲给家人听,如《荷马史诗》,亚里士多德之后,文学理论都强调了摹仿说。中国:中国最正统的文学多是抒情作品,因而中国古代强调言志和表现。《尚书》“诗言志”。“诗言志”的“志”显然强调的是摹仿之外的事物,它是客体通过人这面镜子对客观事物的一种再现与摹写。西方“摹物”,我们“感物”。
(二)诗学理论形态上的区别: 理论形态就是指理论的表达方式和存在方式。
1.西方的诗学理论重论辩,带有较多的分析性、逻辑性;而中国古代的诗学理论重领悟,对外物的直观性、经验性。
2.西方的诗学有较强的系统性,而中国古代传统的诗学理论较为零散。
3.西方的诗学观表现出较强的明晰性,而中国古代的文论诗学观则表现出较大的模糊性。如西方的“典型”、“形象思维”概念很明确,而中国的“气”、“势”的概念较为模糊。因为中国古人较为倾向于从整体、混一的角度来把握,而西方是纯概念。
第三篇:比较文学
“钱钟书谈比较文学与文学比较”读书笔记
比较文学作为一门学科,形成于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专指跨越国界与语言界限的文学比较。比较文学的研究领域是不同国家文学之间的相互关系,从历史看来,各国发展比较文学最先完成的工作之一,都是清理本国文学与外国文学的相互关系,研究本国作家与外国作家的相互影响。
钱钟书认为,要发展我们自己的比较文学研究,重要任务之一就是清理一下中国文学与外国文学的相互关系。中外文化交流开始地很早,佛教在汉代已传入中国,而马可·波罗于元世祖时来到中国,则标志着中西文化交流一个重要阶段的开始。外国文学对中国文学的影响,是还有大量工作可做的研究领域。自鸦片战争以来,大量的外国文学翻译成中国文学,尤其是五四以后的新文化运动,更是有意识地利用西方文化,冲击封建主义旧文化的“国粹”。现代中国文学受外国文学的影响是毋庸讳言的,但这种文学借鉴不是亦步亦趋的模仿,而是鲁迅所的“拿来主义”。因此,比较文学的影响研究不是来源出处的简单考据,而是通过这种研究人士文学作品在内容和形式两方面的特点和创新之处。
比较文学的最终目的是在于帮助我们认识总体文学乃至人类文化的基本规律。钱钟书认为文艺理论的比较研究即所谓比较诗学是一个重要而且大有所为的研究领域。如何把中国传统文论中的术语和西方的术语加以比较和相互阐发,是比较诗学的重要任务之一。进行这项工作必须深入细致,不能望文生义。他强调充实文艺理论研究必须多从作品实际出发,加深中西文学修养,而仅仅搬弄一些新奇术语来故作玄虚,对于解决实际问题毫无补益。各国文学真正沟通,必须打破语言障碍,所以文学翻译是必然的途径,也是比较文学所关注的一个重要方面。钱钟书认为文学翻译的最高标准是“化”。把作品从一国文字转变成另一国文字,既能不因语文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保存原有的风味,那就算得入于“化境”。钱先生在谈到翻译问题时,认为我们不仅应当重视翻译,努力提高译文质量,而且应当注意研究翻译史和翻译理论。就目前情况看来,我们对翻译重视得还不够,高质量的译文并不很多,翻译理论的探讨也还不够深入,这种方面的问题,也许我国比较文学的发展会有助于逐步解决。
钱钟书借用法国比较学者伽列的话说:“比较文学不等于文学比较”。意思是说, 我们必须把作为一门人文学科的比较文学与纯属臆断、东拉西扯的牵强比附区别开来。由于没有明确比较文学的概念,有人抽取一些表面上有某种相似之处的中外文学作品加以比较,既无理论的阐发,又没有什么深入的结论,为比较而比较,这种“ 文学比较” 是没有什么意义的。事实上,比较不仅在求其同,也在存其异,即所谓“ 对比文学”。文学之间的比较应在更大的文化背景中进行,考虑到文学与历史、哲学、心理学语言学及其他各门学科的联系。因此,钱先生认为,向我国文学研究者和广大读者介绍比较文学的理论和方法,在大学开设比较文学导论课程,是目前急待进行的工作。同时,他又希望有志于比较文学研究的同志努力加深文学修养和理论修养,实际去从事于具体的比较研究,而不要停留在谈论比较文学的必要性和一般原理上。
第四篇:第毛泽东概论题库
第六章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试题要求的)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是(C)。A.什么是市场经济,怎样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B.什么是社义社会的主要矛盾,怎样解决这一主要矛盾 C.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D.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坚持马克思主义
2.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C)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A.科学发展观 B.社会主义荣辱观 C.社会和谐 D.生态文明 3.改革开放前,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出现失误的深刻原因是(D)。A.社会主义制度存在着缺陷 B.经济、政治体制存在着种种弊端 C.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 D.没有完全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 4.邓小平多次强调社会主义根本原则是(B)。
A.发展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 B.发展生产和共同致富裕
C.人民当家作主,成为社会的主人 D.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
5.1980年5月,邓小平说,社会主义是一个很好的名词,但是如果搞不好,不能正确理解,不能采取正确的政策,那就体现不出社会主义的(A)。A.本质 B.优越性 C.目标 D.基本特征 6.“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哪次党代会提出来的(D)A.党的十五大报告 B.党的十六大报告 C.党的十七大报告 D.党的十八大报告
7.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的本质这一重大问题做了完整性总结性的理解概括是在(A)。A.1992年的南方谈话中 B.1992年党的十四大上 C.1989年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上 D.1987年党的十三大上 8.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集中到一点,就是
A.保持政治稳定 B.实现祖国统一 C.加强国防建设 D.把发展放到首位 9.实现 “四个现代化”最早提出的时间是(A)A.第一届全国人大会议 B.第三届全国人大会议 C.第四届全国人大会议 D.十一届三中全会 10.毛泽东时代最杰出的科技成果是(A)A.两弹一星B.鞍山钢铁厂 C.武汉长江大桥D.大庆油田 11.共同富裕意味着(D)A.同等富裕 B.同步富裕
C.两极分化 D.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12.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解放生产力的正确途径是(B)A.革命 B.改革 C.政治运动 D.阶级斗争
13.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就是使经济建设真正转到依靠(D)的轨道上来。A.引进外资,引进先进技术 B.引进技术,吸引人才 C.科学研究与市场经济结合 D.科技进步与提高劳动者素质 14.我国提出到什么时间建成创新型国家(B)A.2015年 B.2020年 C.2050年 D.2030年 15.邓小平理论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是(D)A.发展才是硬道理 B.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C.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D.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16.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突出了 的首要基础地位(A)A.生产力 B.生产关系 C.经济基础 D.上层建筑 17.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是(D)
A.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 B.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 C.使一部分人先富起来 D.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18.消灭剥削的物质前提是(C)A.实现公有制 B.实行按劳分配 C.生产力高度发达 D.人们思想觉悟提高
19.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体现了邓小平关于(C)的思想。A.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B.发展才是硬道理
C.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D.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20.习近平第一次提出中国梦是在(C)A.党的十八大会议上 B.十八届三中全会
C.2012年11月29日参观复兴之路展览 D第一次出访俄罗斯
二、多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二个选项是符合试题要求的)1.(A B)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A.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B.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C.提高综合国力 D.提高国内生产总值
2.1986年9月在反复思考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一问题时,邓小平提出了社会主义两大原则的概括,它是(AB)
A.发展生产 B.共同致富 C.公有制 D.按劳分配
3.邓小平在分析社会主义本质时,对不符合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思想进行了剖析,他认为,(ABCD)
A.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不是社会主义 B.不发展生产力,不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不是社会主义 C.两极分化,少数人富起来、大多数人穷,不是社会主义
D.不重视精神文明建设不是社会主义;没有民主、法治不是社会主义 4.科技创新有(ABC)
A.原始创新 B.集成创新 C.引进消化再创新 D.产学研三结合 5.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ABCD)
A.发展为了人民 B.发展依靠人民
C.发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 D.不断推动人的全面发展
6.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其显著特点是突出了(BCD)A.人民民主专政 B.生产力的基础地位 C.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
D.社会主义是一个过程 E.发展先进文化
7.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这是因为,发展生产力是(ABCD)A.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需要 B.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需要 C.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
D.为实现共产主义奠定物质基础
8.消除贫困,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ABCD)A.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 B.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体现 C.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 D.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
9.邓小平在阐述社会主义本质和根本任务时,曾经指出(ABCD)A.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B.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
C.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不同的特点就是共同富裕,不搞两极分化 D.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就是消灭贫穷 10.我国大力发展生产力,(ABCD)A.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 B.是加快建立社会主义物质基础的决定性条件 C.是显示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需要
D.是为将来向共产主义过渡奠定必备的物质条件的需要 E.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
11.2002—2012年十年,我国成功地迈上了三个大的台阶是(ABC)A.社会生产力、经济实力、科技实力迈上大台级;
B.人民生活水平、居民收入水平、社会保障水平迈上大台阶; C.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国际影响力迈上大台阶。D.军事实力、环保水平、绿化面积迈上大台阶 12.实现共同富裕是(ABCD)
A.社会主义的根本要求 B.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 C.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体现 D.社会主义的本质内容 13.中国梦的思想内涵最核心的内容是(ABC)A.国家富强 B.民族振兴 C.人民幸福 D.世界和平
14.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理论重大理论意义在于(BCD)A.它把对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认识提高到了新的水平B.它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新的水平
C.它对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D.它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重大理论贡献
15.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是(ABCD)A.高度发达的生产力是实现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 B.解放生产力是为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开辟道路 C.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D.合乎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
16.党的十八大提出到二〇二〇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其中经济方面提出(比二〇一〇年翻一番。(AB)
A.国内生产总值翻一番。B.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翻一番。)C.财政收入翻一番。D.外汇收入翻一番。17.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是(ABC)
A、农业 B、能源和交通 C、教育和科学 D、第三产业 18.大力发展科学技术主要是(ABCD)A.马克思提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B.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C.江泽民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 D.胡锦涛科学技术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革命力量
19.为了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党中央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相继实施了(CD)A.两弹一星计划 B.863计划 C.科教兴国战略 D.人才强国战略 20.改革开放以来,党高度重视发展,集中体现在(ABCD)A.邓小平“发展才是硬道理”
B.江泽民“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C.胡锦涛时期提出了科学发展观
D.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三、判断题
1.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就是公有制和按劳分配。(错)2.社会主义的发展目标和根本原则是实现共同富裕。(对)3.实现共同富裕就是实现全体人民的同步富裕。(错)4.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是发展生产力。(错)5.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不等同于人的全面发展。(对)6.人的全面发展是衡量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根本尺度。(对)
7.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本质,难以把社会主义与其他社会形态区别开来。(错)8.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没有提到公有制和按劳分配,这说明社会主义本质与社会主义制度没有关系。(错)
9.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共同本质都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错)10.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对)
11.建国后相当历史时期中并没有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对)12.发展才是硬道理。(对)
13.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是有机统一的。(对)14.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更不是共产主义。(对)
15.邓小平的“台阶式”发展思想,难免会造成经济的大起大落。(错)16.在世纪之交中国已经总体上实现的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目标。(对)17.中国社会发展的近期目标之一是在建党一百年时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对)18.“三步走”战略的第三步是指在21世纪中叶中国达到发达国家水平。(错)19.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对)20.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对)
第五篇:第毛泽东概论题库
第三章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试题要求的)
1、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标志是(B)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B、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C、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 D、1956年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提前完成
2、建国初期,建立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主要途径是(C)A、剥夺地主、富农的工商业 B、接管帝国主义在华企业 C、没收官僚资本 D、赎买民族资本主义
3、l950年6月,中央政府颁布的土地法是(D)A《中国土地法大纲》 B、《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法》
C、《中国土地改革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4、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采取的政策是(C)A、加工定货 B、统购包销 C、和平赎买 D、公私合营
5、农业合作化时期,党对富农的政策是(A)A、保存富农经济 B、没收其土地,保护其工商业
C、消灭富农 D、限制并逐步改造富农
6、在对资本主义改造的公私合营阶段和平赎买的形式是(A)A、“四马分肥” B、定息 C、核价收购 D、无偿没收
7、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我国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是(B)
A、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 B、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C、进行思想战线上的社会主义革命 D、加强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
8、下列关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说法是错误的(B)
A、新民主主义社会属于社会主义范畴 B、新民主主义社会属于资本主义范畴
C、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社会 D、新民主主义社会属于非独立的社会形态
9、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开始于(B)A、对工业化道路的探索 B、对苏联模式的弊端已有认识
C、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认识 D、对中国社会主义改造道路的实践
10、毛泽东《论十大关系》的报告明确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思想是(C)A、把圈内外的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 B、按照苏联的经验去做 C、必须根据本国情况走自己的道路 D、照着马列本本去做
11、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B)A、对抗性的 B、非对抗性的 C、不可调和的 D、针锋相对的
12、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途径和方法是(D)A、人民民主专政 B、社会主义制度本身
C、对生产资料的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 D、发展生产
13、毛泽东系统地阐述社会主义社会的两类矛盾的理论著作是(A)A、《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B、《论十大关系》
C、《论人民民主专政》 D、《不要四面出击》
14、过渡时期总路线最显著的特点是(D)
A、发展生产力 B、变革生产关系
C、改变生产资料私有制 D、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建设同时并举
15、我国在三大改造完成后建立起来的经济体制是(A)A、计划经济 B、商品经济
C、市场经济 D、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为辅
16、毛泽东在读《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把社会主义划分为两个阶段,即(A)A、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和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 B、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和高度发达的社会主义 C、低级的社会主义和高级的社会主义 D、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社会主义高级阶段
17、在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告诫全党:“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其原因主要是(A)
A、中国共产党即将成为执政党 B、党的工作方式发生了变化 C、全国大陆即将解放 D、中国将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 18、1956年毛泽东提出的文化工作基本方针是(B)A、发展无产阶级的思想文化 B、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C、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D、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19、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转变的根本保证是(B)
A、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地位的确立 B、人民民主专政政权在全国范围的建立 C、社会主义国营经济领导地位的确立 D、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武装力量的壮大
20、中国共产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体是(D)
A、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B、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D、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
二、多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二个选项是符合试题要求的)
1、新民主主义社会存在的经济成分有(ABCD)A、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 B、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经济 C、资本主义私营经济 D、多种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2、土地问题解决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包括(BC)A、中国人民同封建地主阶级、帝国主义及国民党残余势力之间的矛盾 B、国内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C、国外中国同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
D、社会主义改造的要求与国民经济急待恢复之间的矛盾
3、过渡时期总路线体现的同时并举包括(ABCD)A、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B、对经济制度的改造和对阶级的改造同时并举 C、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D、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同时并举
4、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逐步过渡形式有:(ABC)
A、互助组 B、初级社 C、高级社 D、家庭承包
5、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进行改造理论的内容包括(ABCD)A、对所有制的改造与对资本家的改造同步的方针 B、和平赎买的方式 C、利用、限制、改造的方针
D、由低级到高级的各种国家主义为过渡形式
6、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过程中所采取的“四马分肥”是指(ABCD)
A、国家所得税 B、企业公积金
C、工人福利基金 D、资本家的利润(包括股息和红利)
7、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要内容是逐步实现(ABCD)
A、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 B、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D、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8、社会主义制度完全建成和巩固的首要条件是(AB)A、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 B、充分发展社会生产力 C、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D、实现科学技术现代化
9、私营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的内容包括(ABCD)A、对所有制的改造与对资本家的改造同步的方针 B、和平赎买的方式 C、利用、限制、改造的方针 D、由低级到高级的各种国家主义为过渡形式 1O、毛泽东晚年在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中出现的最主要错误是(AC)A、经济建设上急于求成
B、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认识不足 C、阶级斗争扩大化
D、党和国家领导制度上存在某种缺陷,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11、建国初期,建立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主要途径有(AB)
A
B、对外国资本主义在华的企业采取管制、征用等做法,使之逐步归国家所有 C、没收民族资本家的企业 D、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
12、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主要内容是(CD)
A、没收官僚垄断资本 BCD13、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ACD)
A、进入了新民主主义社会 B、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C、进入了过渡时期 D、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历史
14、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有(ABCD)
A、委托经销代销
B
C、计划订货 D15、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两翼”是指(BCD)
A、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B、实现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实现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D、实现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6、中国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途径有(ABCD)
A、没收官僚资本 B、对个体农民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C、对私人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D、对个体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17、私营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的内容包括(ABCD)A、对所有制的改造与对资本家的改造同步的方针 B、和平赎买的方式 C、利用、限制、改造的方针 D、由低级到高级的各种国家主义为过渡形式
18、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经济条件有(ABCD)
A、近代资本主义经济和现代工业的初步发展 B、国营经济的壮大
C、个体农民有组织起来、走互助合作道路的愿望 D、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开始纳入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
19、新中国对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主要形式有(ABC)
A、互助组 B、供销合作社 C、生产合作社 D、公私合营 20、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有(ABCD)
A、极大地提高了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B、使广大劳动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
C、使占世界人口1/4的东方大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是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又一个历史性的伟大胜利
D、证明了马列主义的真理性,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三、判断题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实现了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错)
2、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根本途径和方法是人民民主专政。(错)
3、建国后,我国对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土义改造实行的是没收政策。(错)
4、没收官僚资本,就其性质来说是完全属于新民主主义革命。(错)
5、三大改造的失误在于不应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错)
6、三大改造的目的是为了尽快形成“苏联模式”。(错)
7、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全面确立。(对)
8、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错误的,因为70年代末又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错)
9、三大改造的完成是我国剥削阶段制度被消灭的标志。(对)
10、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是对抗性的矛盾。(错)
1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实现了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错)
12、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二次历史件巨变。(对)
13、建国后,我国对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行的是没收政策。(错)
14、后来的改革证明当初的三大改造搞错了。(错)
15、对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行的是合作化。(对)
16、“四马分肥”是改造手工业的基本原则。(错)
17、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使得土地所有权从农民私人所有转化为集体共同所有。(对)
18、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是“一化三改”。(对)
19、“一体两翼”也是指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对)20、过渡时期是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时期。(对)